学报编辑学术惰性与学术情怀

时间:2022-06-08 11:43:16

学报编辑学术惰性与学术情怀

摘要:由于职称晋升空间受限、职业成就感低微、高校学报前景不乐观以及外部不良学术环境侵染等原因,高校学报的编辑们容易产生学术惰性。高校学报编辑应克服学术惰性,不忘学者的初心,谨记“横渠四句”,把学术情怀作为一种内在自觉。为此,他必须耐得住寂寞,不断涵养学术情怀,注重学术大美,追求学术不朽。体现在实践中,他需要坚持学习,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和改稿能力;积极主动走出去,参加和优化对于教师论文写作的指导培训;持久做好一两个学术专栏并不断改进编务工作。

关键词:高校;学报编辑;学术惰性;学术情怀

高校学报是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而言,高校学报办刊水平较高,发展前景较好,从整体上说是拥有诸多优势的。但不排除仍有部分学报相对处于劣势的地位上,其办刊水平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其中原因固然很多,学界已有所论析,但一些学报编辑自身存在“学术惰性”和缺乏“学术情怀”等原因却鲜被关注。

一高校学报编辑的学术惰性

所谓学术惰性是指研究者的学术活动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的一种状态,是与勤于学术相对而言。目前高校学报的多数中青年编辑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学历或学位,受过专业的学术研究教育,发表过学术论文,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他们不应仅仅是学术期刊工作者,而更应同时是学术研究者。由于这种双重属性,高校学报编辑的学术惰性既表现在学术活动状态上,也表现在工作活动状态上:一方面,他们较少关注学术动态,懒于写作学术论文;另一方面,他们在编刊时又重形式规范,轻内容的创新及审核,编辑校对差错率较高,少思考工作改进,亦少主动关心学报的健康发展与长期发展。此种学术惰性的产生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其一,职称晋升空间受限。一方面职数限制。有些高校学报创办时间较短,编辑人员少,且没有形成合理的年龄差,学校一般只给学报编辑部一个高级职称岗位。受此影响,很多编辑没有晋升空间。另一方面专业限制。高校学报编辑有很多是其他专业背景,在从事编辑学研究时不易出成果,申评高级职称便存在先天劣势。从实际情况看,高校学报编辑评上副编审已属不易,再评编审难度更大。这是其产生学术惰性的最大原因。其二,职业成就感低。部分高校学报通常会有一、两个“亮点”栏目,但从整体上看,各栏目发展是不均衡的,其布局常呈头重脚轻的态势——少数好栏目和大多数一般性栏目形成鲜明对比。要将少数局部优势拓展为整体优势,极其困难。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少数栏目的发展是以占用大多数栏目的发展资源为代价的,由此造成其他栏目发展资源的匮乏,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栏目的生态布局和整体发展。[1]因此,高校学报的多数编辑都在处理普通稿件,比较难有工作业绩,职业成就感无从谈起。其三,高校学报前景不乐观。为了获取有限的优质稿源,学术期刊之间不可避免地会进行竞争。有些高校学报由于没有深厚的学术积累,不被各种期刊评价体系选入,难以吸引优秀作者,在优质稿源竞争中常处劣势。更有一些高校学报过于依赖学报领导或某个编辑的个人能力,抑或照顾校内稿源,而忽视制度建设,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很多高校学报领导不是专职编辑出身,流动性强,较少认真进行学报的长远规划,亦较少考虑编辑的职业发展。这不但浪费了有限资源,还可能因此丧失真正的长远发展的时机。影响及于学报编辑,其对自己的未来不抱什么希望。其四,外部不良学术环境的侵染。一段时期以来,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一些学术研究者的学术道德观念发生扭曲,轻慢学术,追求功利,追奉“不惟学术”“惟职称化”“惟有用化”等功利思想,丢掉了学术研究者所应有的科学精神和学术品质。[2]在现实生活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时有发生,轻学术无道德的伪学者春风得意,得不到应有的处罚,而重学术守道德的真学者则寂寞寥落,甚至连该有的待遇都未必能保证。“惩恶扬善”的环境尚未形成,客观上纵容了学术道德意识的不良发展。在自身学术底蕴不强的情况下,高校学报编辑易受外部不良学术环境的侵染,不能潜心于学术研究。

二高校学报编辑的学术情怀

何为学术情怀?北宋思想家张载曾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此为“横渠四句”。[3]笔者认为,学术情怀的内涵便是这“横渠四句”。学术情怀,既是对学术的真诚热爱和顶礼膜拜,也是对学术的深刻理解和孜孜以求。只有把学术情怀植入心中,学者才会超脱于现实,超越于现实,服务于现实。学术情怀是人生大美,学术情怀是向善的境界。它需要学者努力、坚持、不懈地追求。它是一种历史情怀,也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4]20孟子的浩然之气需要“直养而无害”,学术情怀同样需要自我涵养。其一,高校学报编辑应不忘“学者的初心”。海德格尔说:“艺术是把真理性的东西带到世界上来。”所谓真理性的东西,是指艺术家发现的真、善、美,艺术家的思想便蕴含于这真、善、美之中。学术作品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艺术品,其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学者的思想,学者必须在学术作品中表现自己的思想,表现真、善、美。初心是“最初一念之本心”,是“赤子之心”,具有与生俱来的博爱、真诚、责任、进取等品质。学者的初心,就是为人们的生活增添真善美。学者须牢记初心、忠于初心、守住初心,只有这样,他及他的作品才能得到人们真诚的尊敬与喜爱。德才兼备,是优秀学者的自觉追求,是学术至善的完美体现。“人之初,性本善。”作为社会精英,学者更应心存善念,口出善言,身行善举,做一个真正的善人。学术之所以能给人以向善的力量,正源于学者在学术作品中倾注了善心与善念。学术的公益性,决定了学者不能只有一己之私,不能只为一己之利。只有心存善念,心有大爱,才能让学术走进公众,服务公众,赢得公众。学术为民而作,应是一个优秀学者的自觉理念,亦应能显示他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学报是发表学术论文的阵地,高校学报编辑应坚决维护学术性这一学报根本属性,不忘学者的初心,与学术和学报同荣辱、共进退。其二,高校学报编辑应追求“学术不朽”。司马迁把著书立说称作名山事业,曹丕也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5]人的生命历程有限,但学术研究可以充实生命,学术作品可以延续生命,在学术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学者的灵魂;这灵魂是创新,是自信,是追求不朽的精神。什么是不朽呢?既能满足民众一时之需,更能满足民众一世、数世乃至万世之需,是为不朽。能想出办法满足民众一时之需的人,是智者,而能想出办法满足民众一世、数世乃至万世之需的人,则是大智者。流传于世而不朽的文章是前人遗馈后世的精神食粮,是后人学习传统智慧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真正的学者,不是单纯“为稻粱谋”而学术,而应该对学术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热爱,自觉承担起使命和责任。只有做无愧于历史的学术事业,才会得到无价的回报——学术会记住你!历史会记住你!说高校学报编辑应追求“学术不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过程、一种心态、一种境界。当他用心去享受这过程,把“享受”当作其编辑人生的常态,那么,他的精神将得以升华,后人将通过不朽的学术作品而记住他、感谢他。其三,高校学报编辑应注重“学术大美”。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4]96爱美是人类的天性,而美的事物则有大有小,真正的学术研究“充实而有光辉”,属于世间大美。学术大美既源自外在的形式美,也源自内在的内容美,它不会从天而降,轻易获得,而需要学者们付出劳动和汗水,付出耐心和寂寞。只有付出劳动和汗水,付出耐心和寂寞,学术之美才会绽放。这创造学术大美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美,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创造之美,是一种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之美,是一种从失败到成功的奋斗之美。作为学术成果的重要贡献者,高校学报编辑参与了“学术大美”的创造过程。他们以高校学报为阵地,倾听学术的声音,把握学术的律动,追求学术的真善美,并让真善美的光芒引导心灵、升华灵魂。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将窥见学术的真谛,获得历史的定位。其四,高校学报编辑应耐得住寂寞。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三句话描述理想的人生境界: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独辟蹊径,耐得住寂寞;其次须孜孜以求,辛勤付出,坚持不懈,百折不回;最后则功到自然成,一切辛苦化为成功的喜悦[6]。耐得住寂寞,是走向成功人生的起点和必经之路。在学术浮躁的当下,耐得住寂寞更是学术研究中一种值得提倡的美德。“古来圣贤皆寂寞”,那是因为圣贤的内心有着与常人不一样的追求,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他走在时代的最前列,曲高和寡,知音难觅,一时难得世人理解,所以他看起来是孤独寂寞的,但其实,他的内心充实而崇高。学术研究堪比圣贤事业,学术生活亦是寂寞的生活。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从事学术研究需要学者远离生活的喧嚣,把人生精力用于对世界的认知和内心情感的表达上。高校学报编辑亦应如此。在从事编辑工作时要耐得住寂寞,当好幕后英雄,“为他人做嫁衣裳”,全心全意编好每一篇稿子;在从事科研工作时也要耐心打磨自己的作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打造学术精品。高校学报编辑应守住一份寂寞,让内心徜徉于学术之间,用心与学术对话,让学术给生活加油,在学术追求中融入对生命的思考,这样,就能在寂寞中攒积前行的力量。

三高校学报编辑学术情怀的践行路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伟大情怀,见诸实践。高校学报编辑的学术情怀有自己的践行路径。其一,高校学报编辑要不断提高改稿能力和写作能力。改稿能力指编辑在初审阶段帮助作者优化稿件的能力。改稿是高校学报工作的基础,是高校学报编辑初审工作的主要内容,应予以高度重视。高校学报的很多稿源是工作研究类论文,因而,提高改稿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是编辑本人要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多写编辑出版研究论文,探索总结工作研究类论文的写作目的、写作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自己都没有写作能力,又怎能去帮助别人优化稿件呢?高校学报编辑不断加强改稿能力的途径还有:参加编辑资格考试;参加编辑业务培训和自主学习;继续从事自己本专业的学术研究;正确认识“待改稿”。待改稿未必是烂稿,很多待改稿如同璞玉或原钻,编辑要有研磨师的眼光与技巧,帮助作者提出有针对性、可行性的修改意见。编辑要放下身段,摆正心态,将改稿视为交友与学习的机会。编辑如果认真审阅稿件,进而提出中肯的、富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那么绝大多数作者都会虚心接受的。改进后的稿件得到认可并最终得以发表,作者则会从心底感激编辑,并乐于与编辑交朋友[7]。对编辑来说,这也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其二,高校学报编辑要不断优化论文写作指导。除了在编稿改稿时做好单个作者的论文写作指导外,高校学报编辑还要争取机会参与有关于教师论文写作的指导培训授课。如有些地方在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中安排了一定课时用于学术论文写作的培训,这时候,资深编辑就是理想的师资。他们有撰写学术论文和投稿的经验,更熟悉论文写作的学术规范,而他们所拥有的丰富的稿件处理经验更是作者所需要的。这些资深编辑主动走出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积极服务于社会,既能为学报树立良好形象,又能为学报扩大稿源并提高稿件质量[8]。随着学术自媒体的发展,编辑还要掌握并善于利用技术手段,如开通工作微博、工作QQ群、工作微信、工作微信群等,为编辑和作者搭建多样化的学习和交流平台,为作者提供便捷的服务。高校学报编辑可以精选“优质”的学术学习资源,供水平较低的论文作者学习借鉴,如此,则能“授人以渔”,收事半功倍之效,作者可以自行下载学习参考资料,编辑也就不必再像以往那样费时费力地一对一讲解或用电子邮箱、QQ发送相关资料了。其三,高校学报编辑要持之以恒做好一两个学术专栏。国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体制机制改革为包括高校学报在内的所有非时政类报刊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实现出版产业大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学术期刊清理、发展科研、净化学术环境等国家宏观政策的出台,促进了学术的繁荣与发展,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不断问世。科研成果需要快速普及与转化,这给高校学报提供了丰富资源。高校学报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传播学术的媒介角色。高校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的关系密切。随着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经费的增加,只要高校学报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及经费预算,很多高校基本上都会支持。这使高校学报有条件支付各种费用,特别是优厚的稿费、审稿费、约稿费等,甚至学术会议的举办费用,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经济基础。高校学报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可以充分吸收其他优秀学术期刊的先进经验,实现跨越式发展。高校学报编辑要利用有利时机,敢于打破常规,出奇制胜,办好一两个学术专栏,创造性地推进学报的发展。其四,高校学报编辑要不断改进编务工作。常见的编务工作有:制作中英文目次、费用表;邮寄样刊、用稿通知、稿费、明信片;登记来稿和记录稿件编辑状态;处理专家审稿事宜和印刷事务等,这些工作在高校学报编辑部中通常并无专人负责,而是由编辑兼任。编务工作属于日常的、事务性的工作,琐碎繁杂、重复机械。要思考如何改进编务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以腾出更多时间钻研编辑校对等核心业务,以及促进个人学习、推进学术研究。比如利用EXCEL格式的“作者名录”,可以制作一个当期的作者名录,进而制作中文目次、英文目次、稿件编辑状态、送样情况、样刊邮寄目录、稿费审批表。扩而大之,学报编辑部可制作一个所有作者的名录,用于稿件统计分析。此外,还可应用电脑自带的批量处理技术,利用Word“工具”栏里的“邮件合并”功能,处理打印信封、用稿通知、明信片等编务工作,既轻松又高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用技术手段改进编务工作有利于提高编辑工作效率,提升编辑水平。

总而言之,一名真正的学者,应当具有开阔深远的眼界、开放博纳的胸怀、筚路蓝缕的毅力和别开生面的自信,做到反本开新,敢于担当。高校学报编辑应当谨记“横渠四句”,把学术情怀作为内在自觉,克服学术惰性,唯其如此,他才能成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者,成为一个合格的学术期刊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张胤.走出“成长型高校陷阱”:“成长型高校”走向“成熟型高校”的战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10):14-19,36.

[2]郭玲,郭华,王会.我国学术期刊出版环境的SWOT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0(10):62-64.

[3]张载.张载集[M].章锡深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8:320.

[4]孟子.孟子[M].焦杰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5]魏文帝.典论[M]//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59.

[6]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曾垂超.高校学报编辑的“改稿能力”培养[J].出版广角,2013(Z1):68-69.

[8]曾垂超.基础教育病稿疗治路径探讨[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83-86.

作者:严孟春 曾垂超 单位:1.海南大学 2.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