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能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5:41:23

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范文篇1

1加强高职护生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它以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浓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1]。由于护生将来的服务对象是人,因而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操作技能外,还必须要有强烈的职业责任心,否则将会由于工作失误给患者带来经济上、精神上甚至身体上难以挽回的损失。比如护士的静脉穿刺技术不好,在抢救小儿时扎头皮针反复几次不成功,将延误抢救时间;静脉采血测血钾时,由于理论知识不扎实和技术不熟练,造成标本溶血,这样的标本测出的血钾偏高,呈假阳性结果,这种结果将会给医生和患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当工作责任心不强时,如输血时血型搞错引起严重的输血反应,注射青霉素等药物引起过敏性休克,静脉推注氯化钾溶液引起心跳骤停,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漏至皮下引起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静脉输液时不排尽空气引起空气栓塞;由于护理人员在操作时不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导致发错药、打错针等等,这些都会对患者造成伤害甚至导致死亡。所以,对护士这种职业素质的要求是相当高的,要求护士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及精湛而娴熟的操作技术[2]。而一个护理人员要具有过硬的护理技术,就必须从头抓起.即从护生抓起。卫生学校要为护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尤其要抓紧对护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学校3-5年的学习,使护生不仅掌握系统的护理理论知识,而且具有扎实的护理操作技能,从而为护生毕业后很好地开展工作打下基础。

2影响护生动手能力的因素

2.1家庭因素:目前的护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娇生惯养,除学习之外的事情往往都由父母包办,缺少对做家务活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动手能力明显下降。

2.2护生自身因素: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大部分准备考大学而进入高中学习,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才进入中专学校读书,这些学生入学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对操作技能的领悟显然不如成绩好的学生,这样势必造成这些学生动手能力弱。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报考护理专业并非自己的主观愿望,而是由父母作主被动入学的,她们缺乏对专业的热爱,因此,这些护生入学后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学习主动性很差,学习过程像碗里的竽头,拨一拨,动一下,完全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态度,势必影响其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操作的练习。

2.3患者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知识的普及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对护士的护理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护生初进临床,操作不熟练,尽管有老师在旁指导也会表现出不自信的表情和行为;加之有的患者要求很高,家属的过于关心,所以一部分患者表现出不愿意接受护生的态度和举动,甚至拒绝护生提供的护理,从而减少了护生在实习期间的操作机会。

2.4学校因素: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多、生源质量的下降,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难度明显增大,仍沿用旧的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管理势必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接触临床的时间减少,一定程度上使课堂教学与临床工作脱节,尤其是技能操作与临床的脱节,同时教师的精力下降,也将直接影响操作课的带教效果,影响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由于学生人数增多,班级增多,学生课后去实验室反复练习的机会减少;部分教师满足于现状,不刻苦钻研本专业业务,不注意知识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对学生管理、带教不严也是影响护生动手能力的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部分学校由于历史或经济原因导致实验室面积不足或设计不尽合理,使学生在上操作课时拥挤在一起,看不清教师的示范操作,自行练习时放不开手脚,显而易见也影响着护生操作能力的提高。

2.5临床带教老师的因素:老师是否热爱教学工作,有无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及老师的动手和语言表达能力均与培养护生的动手能力有关。因护士缺编,老师不能专心带教[3]或将护生当劳动力使用等,所以护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还与科室工作的忙闲度有关。

3提高护生动手能力的措施

针对目前护生存在的动手能力弱的问题,要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采取不同的方法,通过家庭、社会、医院、学校多方的共同努力,加强对护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对每个家庭来讲,在教育子女时不能只在生活上、学习上关心子女,而是要注意培养子女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对患者来讲,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给予实习护生一定的锻炼机会。但最重要的是护校必须采取一系列必要的、有力的措施,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护生的动手能力。

3.1学校必须严格把好招生关:学校在招生时要严格控制录取分数线,不能只从经济利益考虑,要严格限制扩招生、特招生的比例,以确保生源的质量。学生入校后要认真做好专业思想教育工作,邀请资深护理专家谈从事护理工作的体会和论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促使学生热爱护理专业。从而提高护生的学习积极性。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所有专职教师都能胜任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的教学工作,有一定比例的“双师型”护理教师。从普通高校引进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参加各种上岗前培训,专人带教,特别是实践带教。从医院调人的护理骨干,尤其对有一定实践经验的骨干人员,做到招聘引进、优化结构。充分发挥护理有关学术团体和兼职教师的作用,不断沟通护理方面的信息,提高教学水平,改革教学方法,为教师提供成长所必需的条件。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3加强实验室建设,为学生技能训练创造条件: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有相应的空间作为实践教学的保障。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和学习条件,我们利用整整一层楼的空间,将护理示教室、护士站、治疗室、模拟病房、ICU、模拟手术室、预备室等集中在一起,将实验室建设成为一个独立的护理实训中心。同时,提高实验仪器及设备的质和量,增加实验室投入,充实实验室面积,每天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并安排实验教师进行指导,增加学生进实验室练习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中使基本技能达到熟练掌握。

3.4定期组织技能操作比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每年的“5.12”护士节的前夕,以班级为单位,由学校随机抽学生参赛,活动的时间从4月份开始,持续1个月,并对技术操作能手颁发奖金及证书,以此来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提高他们勤奋学习,苦练本领的自觉性,让这种意识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中,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自身建设,抓住重点,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

动手能力范文篇2

关键词:新课程探究动手体验

一、学生动手实验的重要性

1、学生动手实验是是物理教学的学科要求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当前的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教师的理论讲授(也做少量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大量笔头练习”,实验是极其薄弱的环节。这种状况将影响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更接近人类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理解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从而逐步掌握物理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即“学会学习”。同时,学生动手实验对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2、学生动手实验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法之总特征

正如《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报告中指出:“学习越来越应当成为学习者主动和由学习者推动的过程.”因此,给每个学生提供动手、动脑、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初中物理教改的关键.学生的学习主要集中在课堂,因此,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能力,发展师生的双边活动,是新世纪教育的要求.动手实验是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最好途径.丰富的动手实验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真实物理环境,为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提供了机会。

3、学生动手实验是获取情感体验的重要过程

探究活动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强调直接体验。动手实验是有利于形成学生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当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他的研究,提出“知识源于行动”和“认识发生了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观点,他认为学生的学习必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只有学生自我发现的东西,才能积极地被同化。他还强调“活动法教学”,认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是学生教育的最高原则,只有学生自己具体地和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形成他自己的假设,并给予相对合理的证实或否定,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而学生动手正是一个主动学习的活动过程。

新课程特别强调重视学生情感体验。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动手实验中,学生的心理变化经历了:思启趣激——感受体验——领悟升华的过程,最关键的是学生必须借助体验来达到领悟升华。经历从认识到自己心理品质的现实,到出现改善、完善它的愿望,再到改善、完善的方法探讨,最后到实践运用后的喜悦的多次的思维、情感的冲突与碰撞,学生的知才真、情才深、意才坚。一切停留在情感体验之外的知识是死知识、假知识。例如,在《电路》教学中,有时我们一直谆谆告诫学生,不能用导线把电源两极直接连接起来以免短路,但是对刚学电学而对这样一个我们很想让学生谨记、明白的问题,学生并没有体验,如果一味用强调和纪律来约束学生想尝试一下的好奇心,结果无非是:要么这种来之不易的好奇心不得不被压抑、消退,长此以往,学生不再对新鲜事物感到惊奇,成为感情淡漠、体验荒芜、缺乏内心敏感性的“单向度”的“现代机器人”;要么越禁忌越好奇,越好奇越想试,就象我几年前看到的一个学生在做照明电路实验时,把导线两端悄悄插入电源插孔的惊吓一幕,而其实,这位学生并不是真的想破坏。因此,我在教学中,索性打破常规,让每位学生用铜丝短路自备的干电池,感受铜丝发热,一方面,学生体验到短路的特征、危害和正确操作的重要,另一方面虽然浪费了一节电池,却让学生也“肉痛”了一下,教师这时爱护公物的教育相信也会更有说服力。

二、努力多创设学生动手实验和探究的机会

我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动手的机会太少。正如扬振宁教授所说:“中国人没有天生不会动手的问题,事实上给了机会是很会动手的”。因此,针对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1、将一些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动手实验

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不少演示实验学生没法看得很清楚,尤其是它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亲历性的动手活动,教学中我们尝试了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动手实验,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在初中《光的反射》中我们用激光笔、购买的电筒和采制的镜子、花纹玻璃等研究光的反射。通过把手电筒发光调到比较平行,分别在镜面和花纹玻璃上研究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特点,用激光笔、镜子和白色硬纸板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学生动手实验,替代原先用激光演示仪做的演示实验;在《光的折射》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大烧杯、激光笔和采制的毛玻璃(可以沿玻璃照射,对比在空气和玻璃内的传播情况)等器材的学生动手实验代替原先用水箱做的演示实验。再如在《透镜成像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教材安排的是由老师通过演示实验总结透镜成像规律,教学中发现,对透镜成像规律,学生总是不久就忘记或者对规律的探究方法掌握很欠缺,因此我们把它改为让学生随老师一起通过自己动手用实验探究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和“凹透镜成像规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总结出的“透镜成像规律”,印象深刻,记忆牢固,为后面的光学学习打下了扎实基础。

2、尽量准备一些“份外”的实验,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有演示实验同时,我们可以因陋就简地增加学生动手实验,比如,在《惯性》教学中,有了惯性球的演示实验,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抽出竖立钢笔帽下的纸条进行体验。还可以让学生课后做一些有趣的实验。

有的课原先既没有安排演示实验又没有分组实验的情况,比如在《杠杆》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准备了每人一把羊角锤,通过直接用手拔不出木板上的钉子和用羊角锤拔出钉子的对比引入新课,学生的气氛非常热烈。鉴于羊角锤是画杠杆的五要素的难点,让学生再拔一次钉子,很轻松地解决了难点,我还让学生用铅笔和直尺撬书本代替实验室里很难施展的撬石头,让学生自带剪刀、指甲剪等边动手边解决一个个通过直接讲述、图片或演示都很难起到良好效果的问题。从动手中,学生的好奇心、真实的感受、成功的喜悦等都得到了很好的体验。

3、将一些分组实验改成新课教学中的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大多是题目是由教材定下的,结论多是已知的,方案是教材或教师决定的,甚至步骤也被一些实验册陈述得一清二楚。学生只是“照方抓药”,按步就班地操作、读数和记录。这和真正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式有很大差距,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一般都安排在新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之后进行,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不够紧密。这样的实验,我们把它改成探究性的学生动手实验;再比如《滑轮》的教学,实验最有说服力的应该是用力大小的测量,而演示实验中由于观察不到的原因最欠缺的也是这一点,在新课教学中我让学生两人一组探究定滑轮、动滑轮以及滑轮组的有关问题,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如何安装滑轮、如何绕绳,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动手对自己得出的结论深信不疑而印象深刻。再如学生实验《研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等,我都采取了结合新课教学,让学生边动手实验边进行探索。

三、有关学生动手实验的几个问题

1、要注意保护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每次当动手实验前,学生总是非常兴奋、急不可待,这其实表明学生对动手实验的兴趣非常浓厚。教师如果因此而大加叱喝学生,或者因此而取消动手实验,实为不妥。不能因为学生贪玩而不让他们“玩”,而是应该通过耐心的教育和习惯的养成,逐渐地在师生间形成一种配合。

在实验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有的学生动手实验一时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如果我们把处在学习过程的学生就象一杯没有倒满的水,我们不要总看到“一半是空的”,而应多鼓励学生另“一半是满的”,更何况动手实验本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不同学生情况并不相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认识没倒满的那一半,并帮助他们在合适的时候将它倒满,才能体现动手实验的目的。

在动手实验中学生有时有些新的发现和想法(有时教师也没有预料到),教师应加以充分地肯定和鼓励,哪怕有时这些发现和想法有些偏颇。因为这正是探究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四、有关学生动手实验的几个问题

1、要注意保护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每次当动手实验前,学生总是非常兴奋、急不可待,这其实表明学生对动手实验的兴趣非常浓厚。如果因此而大加叱喝,或者因此而取消实验,实为不妥。不能因为学生贪玩而不让他们“玩”,而是应该通过耐心的教育和习惯的养成,逐渐地在师生间形成一种配合。

在实验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有的学生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处在学习过程的学生就象一杯没有倒满的水,我们不要总看到“一半是空的”,而应多鼓励学生另“一半是满的”,引导学生看清没倒满的那一半,并帮助他们在合适的时候将它倒满。

在动手实验中学生有时有些新的发现和想法(有时教师也没有预料到),应肯定和鼓励学生新的发现,哪怕有时这些发现和想法有些偏颇,因为这正是探究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2、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习惯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在学生动手实验中,应让学生明确实验目标,设置合适难度的问题,做出猜想,预示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再进行实验和观察,使他们手脑并用。例如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学生动手探究规律的教学思路。首先让学生明确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这一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对多变量问题的解决思路(控制变量法)。由于一开始学生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缺乏一定的方法和经验,因此我把探究过程分成两大步,第一步,在老师的问题引导下完成电流与其中一个变量的研究,即猜想——怎么设计电路图——学生两人小组动手实验——实验怎么记录——写出结论——小组报告,有了第一步的“套路”,研究电流与另一变量的关系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学生在亲自动手实验探究得出规律的过程中,体会了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情感体验。

在动手实验中,我注重加强学生在操作过程和问题讨论等方面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除了尽可能安排两人一组做实验、以小组为单位报告实验结果,在时间许可,并且操作要求较高的实验,经常让学生转换角色做第二遍,还注意多让学生展示、多用学生对学生进行评价。

3、提倡利用随手取材进行实验

动手实验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设计动手实验。由于原有的实验配置有限或者说很多我们想让学生动手的实验是购买不到的,这种随手取材的实验对学生来说,比较亲切,参与的吸引力强,简单明了,易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富有创造教育的因素,且成本低廉、易于推广,也给学生课后实验和制作带来便利和启发。动手实验的一些器材可以由教师和实验室提供,有些可由学生自己采制、筹备。

李政道博士在对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一次演讲中说,美国的孩子从小就有动手做各种用具、家具的习惯,动手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内容。十八世纪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中国人搞的,因此不会动手,绝不是中国人的传统。现在的学生不重视动手,不重视实验,显然是错误的。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与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加强学生动手实验,将为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机会。在新课程强调“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体验是物理教学改革的方向。

附:动手体验——《杠杆》教学实例:

思启趣激——感受体验——领悟升华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杠杆》教学

《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每一个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能够提出、发现和解答与日常体验有关的问题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虽然抽象逻辑思维在个体的智力发展中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这时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最好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概念,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概念②。新课程特别强调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科学只有与情感相交融,吸引人心,激发想象,才不会象一堆死的无机物质③。

对于《杠杆》的教学,可以设定为三个方面的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杠杆的定义;理解杠杆的五个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并会标会画。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归纳和抽象能力。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杠杆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感悟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这三个目标的后两者尤其是第三者在以往的教学中是不够重视的。

围绕教学目标,应该设计注重认知过程和方法能力的教学思路,实施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在体验中认知。

(一)实际问题—动手体验—感性认识—引出课题

(准备好钉有几枚钉子的木板、羊角锤、老虎钳、扳手、螺丝刀等工具)

教师提议:请学生直接用手把钉子从木板中拔出来(小心弄破手),(学生拔不出钉子)

教师提示:用提供的工具来试着拔钉子,试试并注意仔细观察。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迫不及待地进行操作)

教师问:用哪种工具拔出钉子时最省力?

学生答:羊角锤

教师问:用羊角锤拔钉子这么省力!你们知不知道,这里隐含着什么物理知识?

学生答:杠杆原理

教师引题: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杠杆

(二)体验—归纳—抽象—建模

在实际的生产劳动中,撬石头是杠杆应用的一个典型例子,在课堂中我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模拟体验:假如你桌上的字典是一块很沉重的石头,你想什么办法移动它呢?试试看,并注意观察,(学生用笔、直尺等撬字典)请学生动手后谈做法;还有一些过往体验如跷跷板等;再让学生观察演示铡纸刀铡纸;让学生观看实地拍录的抽水机的工作过程。

然后教师问:刚才大家看到的拔钉子的羊角锤、撬石头的棍棒、跷跷板、抽水机的手柄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回答得到硬棒。教师再问:在力的作用下,这些硬棒做什么运动?学生回答:转动。教师追问:它们的转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回答:都绕着一个固定点转动。至此,杠杆的模型已是呼之欲出,随即得到杠杆的定义。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多个实例,借助现象观察和体验,在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得到理想化模型,学生体会了研究方法,得到了相关能力的培养。

(三)动手体验—突破难点—建立概念

本课教学中,力臂的概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以往的教学中通常是直接告诉学生力臂的概念,因为是教给他们知识缺乏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以后在画力臂时通常出错。通过学生打开课桌盖板的动手体验突破理解的难点。

教师提问:请大家猜测一下如要打开你的课桌盖板,怎样用力比较容易打开呢?

让学生猜测后动手:用不同大小方向的力作用在不同的位置打开课桌盖板。再请学生谈体会。

学生再动手:用沿着板的方向用力,看看能否打开盖板?(不能)为什么不能?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沿着板的方向用力,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即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为零,所以打不开。学生已然明白,力作用在杠杆上,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即力臂不能为零,定义力臂的概念顺理成章。

(四)动手体验—理解概念—灵活运用

建立了杠杆的五个基本概念即支点、动力、力臂、阻力、阻力臂(五要素),还要使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前提下在实际的问题中灵活运用概念。按照认知规律,设置由单个到两个再到多个,由直到曲,由简单到复杂的杠杆实例,请学生分析它们的五个要素:撬石头的棍子(建立概念时已解决)、跷跷板、抽水机(曲)、使用筷子、开瓶器(难)、羊角锤(曲、难)、山核桃夹或剪刀(两个杠杆,但支点位置不同)、指甲刀(三个杠杆)。

对于羊角锤,支点在哪儿、阻力是哪个力,较难想象;对于使用筷子,支点在哪儿,学生天天在用但从未研究;对于山核桃夹或剪刀,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哪个杠杆)和找出阻力是个难点,要分析清楚指甲刀的五个要素则更不容易;通过一个一个实际物体让学生亲自动手研究,反复体验,在讨论和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理解概念,解决概念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学生对这些概念有了更深的领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中升华。

有了上述获取知识的过程,有了过程中亲历性的体验,再让学生体会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以及欣赏古埃及人利用杠杆修建金字塔(挂图),联系到生活、生产以及科技中杠杆的诸多应用,便觉豁然开朗,驾轻就熟。

从新课引入到概念建立再到概念运用,利用就地取材(比如羊角锤、课桌盖板、字典、直尺、筷子、剪刀、指甲剪等)学生丰富的动手体验贯穿整个过程的始终。避免了以往演示实验为主的缺乏直接体验和观察不够清楚等问题,也解决了运用概念时物理过程难以再现的问题,学生的参与度和激情很高,并使他们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从而使他们关心物理与生活、生产以及科技的联系。学生经历了从认识到自己心理品质的现实,到出现改善、完善它的愿望,再到改善、完善的方法探讨,最后到实践运用后的喜悦的多次的思维、情感的冲突与碰撞,更重要的是学生从思启趣激并借助体验来达到领悟升华,他们的知也真、情也深、意也坚。

同时,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兴趣。为了加强有些例子的真实性,课前到实地用数码摄像机进行了拍摄了比如跷跷板、抽水机的工作过程等动画。并且充分利用多媒体,制作了形象生动的动画,利用投影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如画杠杆的五要素),并让学生相互评析,一方面让更多的学生在参与评析中对所学加深理解,另一方面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①《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6,第一版

动手能力范文篇3

一、通过作品欣赏将学生的动手意识增强

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其独特的年龄段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一些适合该年龄段欣赏的、富有生活情趣、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欣赏。这样,不仅能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的目的,同时也能将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的意识增强。在选择美术作品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美术作品的选择需要贴合本节课的教材内容。比如,在学习《水墨画鸟》一课时,可以先从网上下载一些名家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欣赏。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不受教材的约束,广泛采纳学生的建议,让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来进行欣赏。其次,教师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作品的再加工,不仅能树立起良好的自己动手操作的榜样,同时还能将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提高。最后,教师也可以展示一下学生的一些优秀作品,通过欣赏学生能发现自己作品中的缺点,还能看到别的同学的可取之处,取长补短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作品,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同时,欣赏课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让学生欣赏到优秀的作品,还能增强学生进行自己动手操作的意识。另外,动手操作和作品欣赏关系紧密,在学生欣赏完作品后,教师可以适当地安排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比如在欣赏完动物油画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己动手操作,模仿欣赏过的作品,自己动手创作。学生通过这样的不断练习,能有效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能更好地掌握美术知识。

二、通过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

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它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求知欲,由此激发出进行美术创作的热情。比如,在讲授《皮影戏》一课时,教师先在课上播放一些关于皮影戏的经典视频片段,通过视频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学习很快产生兴趣。通过视频的播放,学生能很快记住画面中的信息,进而能在创作中表现出自己的想法,将皮影戏中的形象在纸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在学习氛围的营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使用一些辅助的工具,使得书本上的知识更加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同时,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让他们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通过组织活动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通过组织活动也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如,在学习《迷人的游乐场》一课时,可以带领学生们到游乐场中游玩,让学生观察游乐场的游乐设施,然后进行美术创作。另外,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游玩其中的一些项目,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游乐场的乐趣,同时还能激发出创作的热情,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另外,教师对本次活动中创作优秀的同学要给予奖励,鼓励学生经常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在生活中积累创作的素材。

四、通过手工课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

手工课是小学美术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借助手工课能有效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手工课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该特点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在创作中的乐趣。在手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考虑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等。比如,在讲授《我造的车》一课时,要让学生照着车辆的模型进行实物的创作,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需要采用不同难易程度的手工课程。对于年龄小的低年级同学,主要让他们学习剪纸;对于年龄大些的高年级同学,可以让他们进行陶瓷等工艺品的制作。这样,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

五、小结

动手能力范文篇4

1科技文化竞赛的意义

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是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竞赛这一平台,学生以作品为载体,锻炼了能力、展现了才智、体现了价值;学校以学生为特质,展示和检验人才培养的定位、特色与效果。通过举办和参加多层次、多学科、多形式的科技文化竞赛活动,可进一步加强相关学科专业的联系和课程建设,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促进校际交流,不断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专门舞台。

2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历史由来

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是经教育部批准(教高司函〔2006〕213号),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举办的一项非营利性、面向全国大学生的大型物流教学实践方面的部级学科竞赛活动,是教育部实施“质量工程”联合财政部重点资助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通过举办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有效地推动全国高等院校物流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促进学科发展,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推动物流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相结合,为全国高校搭建广泛的物流教学改革及学术交流平台,建立向社会群众宣传普及物流知识的平台,更好地培养和发现物流人才。该赛事2007年已被列入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育改革工程项目(教高函〔2007〕30号)。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每两年举行一次,到目前成功举办三届,每届历时八个多月。第一届“安得杯”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2006~2007)全国共有22个省、市约1800多名专业课老师、22000多名学生参与了大赛活动;第二届“邯运杯”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2008~2009)全国共有27个省、市约2800多名专业课老师、25000多名学生参与了大赛活动;第三届“顺丰杯”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2010~2011)全国300多所高校4000多名教师指导38000多名学生参与了大赛活动。大赛受到了社会各界和企业的广泛关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网易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工商报》、《现代教育报》、《大学生周刊》、《中国财经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北京晚报》、《中华合作时报》、《教育与职业》、《竞报》、《午报》等网站、报刊、杂志均对大赛进行了报道。

3物流设计大赛产生的影响

3.1对物流高等教育的影响物流业是朝气蓬勃、前程似锦的新兴产业,尤其是在中国,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物流在各行各业中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物流业的发展与成长,在2008~2009年全球爆发的经济危机中,物流业被我国列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一,物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物流行业需要大批素质优良、业务精通、能力突出的专业人才。随着我国物流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物流教育教学中存在一定程度上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等情况。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的举行,极好的推动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发展,促进高等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动物流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的发展,实现物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加强了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策划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竞赛平台,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的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就业,以满足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3.2对学生的锻炼和影响物流设计大赛能够充分锻炼学生们的意志力和耐力,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人生经历,激发了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训练了学生勤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教会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阶段思维方法;增强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转化意识和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对学业更加充满信心;提升了学生们的形象气质,更多的还让学生们在过程中学会了感恩,懂得了态度决定一切,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倾心尽力,即使最后失败了,也无怨无悔,为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财富。

4组织物流设计大赛的体会

4.1通过竞赛提高学生的竞技能力大学时期是人生思想最为活跃、体能充沛、幼稚与理性同在的重要时期,基本的科学知识学习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社会能力是这一时期的核心培养目标。通过竞赛能展示当代大学生的时代风采,能培养学生的竞技能力,为四实现科学精神与社会能力的过度与融合提供机会。竞技中所需要体能、技能、战术能力、智慧能力以及心理能力,无一不在考验学校德智体教育的成果。同时,由于时代奉献精神的流逝或者变迁与新解、自我精神和个性品质的追求,再加上当前高校教育中存在的学习习惯与品质浮躁、学习动力与目标的功利等弊端,如何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沟通情商与逆境应变能力是培养学生竞技能力关键所在。只有把学生竞技细节和竞技认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才能通过竞赛提高竞技能力和竞技意识。

4.2通过竞赛提升学校、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大赛是一个交流的平台,是相互学习的平台,是一个发现问题、并寻求提高途径的平台。全国性的竞赛涉及范围广、人员多,是展示学校、学院和学生实力的大好机遇。参赛固然要力争获取最好的成绩,但在竞赛过程中更要展示竞技的风采与风格、学生的踏实学风和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竞赛可以提升老师的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形成师生共勉的良好局面。

4.3通过竞赛实实在在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在大学生物流设计竞赛活动中,学生们为了能够使自己在竞赛中脱颖而出,每位参赛队员都在自己上课之余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自我学习、自我提高之中,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途径多次对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咨询企业专家等,以对企业全方位了解,掌握企业实际运作的情形,并针对企业实际存在的问题,给企业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决策依据,使学生密切关注企业,不断追求创新、追求卓越、追求完美,参赛学生不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成为了他们不断进步的基石。

4.4通过竞赛彰显了跨学科专业协作的优越性224现代物流是包括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诸多功能要素的综合服务系统,物流范畴已从流通领域延伸到生产领域、工程管理,设备维护等诸多方面。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以经济学、管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定性和定量分析为研究方法,以系统工程为技术依托,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兴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物流管理学科的学科特性表现为一是学科的交叉性;二是学科的实践性;三是学科的成长性。参赛队需在大赛组委会提供的若干个案例中自主选择不超过5个案例进行设计,形成完整的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可以是文字材料、数学模型、软件或工程设计等。设计内容可以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的一个或几个项目:①服务网点布局、选址战略及路由优化设计;②市场竞争策略及运作方案设计;③系统运作控制与流程优化设计;④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优化设计;⑤应急与风险控制系统设计;⑥物流技术应用与装备集成优化设计;⑦物流信息系统设计;⑧物流增值服务项目设计;⑨服务营销与质量管理体系设计;⑩物流绩效评估体系设计;瑏瑡物流成本与财务管理优化设计;瑏瑢物流管理理念创新。随着物流设计大赛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吸引了大批外专业的学生参加大赛。由于参加全国大赛的高校限报两只队伍,各高校为推选出优秀学生参加全国赛,纷纷组织校园选拔赛。以我校为例,我校第一届物流设计大赛只有物流管理专业的八支队伍参赛,第二届物流设计大赛涉及全校十几个专业的二十支队伍参赛,第三届物流设计大赛涉及全校二十几个专业的四十支队伍参赛,许多参赛队伍进行了跨专业的组合,利用团队同学的专业知识进行优势互补,很好的体现了物流管理学科的学科特性。我校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中获得二等奖(注:此项赛事不设特等奖)的团队就是由物流管理、统计学、电子商务专业的同学组成的。

4.5不计名利、精心组织、乐于奉献是参赛成功的保障物流设计大赛历时八个多月,期间经历校园预赛、决赛,全国赛初赛、复赛、决赛。整个参赛过程中,考验的不仅是各个队的实力,更是考验大家的意志力、耐力和精细。我校在全国物流设计大赛中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除了指导老师和参赛学生不计得失的执着和辛勤付出,还有学校及院领导给予大赛地极大关怀和鼓励、相关老师和同学们的精心组织和支持,大家共同演绎的是淡泊名利、吃苦耐劳、不计得失、埋头实干、乐于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对事业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正是这种精神使我校还获得了全国仅有六所高校获得的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组织奖。

动手能力范文篇5

关键词:动手能力;幼儿教育;创造力;情境

婴幼儿时期是孩子躯体和双手动发展的最佳时期,手指、手腕等肌肉群的运动与大脑皮层机能的发展又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因此,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幼儿教育阶段具有重要地位。培养并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应采用多种科学途径、利用多方资源培养并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一、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手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提高人的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幼儿来说,通过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有助于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培养他们的创新创造意识。

1.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例如,在手工课堂上,借助于一些造型作品作示范,教师教小朋友们动手做,鼓励小朋友们通过观察、思考,自己动手做一些小挂饰等。在做手工的程中,幼儿会通过对教师制作过程的观察、记忆和思考,不仅培养了自己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参与意识,而且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尽管幼儿在手工课堂上是模仿教师的制作过程来动手完成自己作品的,但是实际上很多幼儿在模仿教师的过程中增加了属于自己的东西,而这部分东西就是幼儿的“创造”。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因此,在作品表达方面,会传达出自己的特色,包含着自己的想法与创意,从而创作出独一无二的属于自己的手工作品。在这种动手的过程中,实际上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3.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教育学研究表明,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其未来的全面发展产生着关键性的影响。其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则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幼儿在制作手工作品的过程中,不仅使眼、脑与手等得到协调锻炼,而且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欣赏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而幼儿在自己实际制作的过程中,会对老师的操作步骤进行回忆,对其制作过程进行模仿,并展开想象力,这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近年来,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我们要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

1.积极引导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指出,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双手”。也就是说,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更新观念,通过引导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例如,学生在做手工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干预孩子,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即使幼儿做出的作品很简单、粗糙,也不能批评,而是要积极引导和鼓励。除了手工作品之外,老师可以鼓励幼儿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动手拿水果、整理书桌、收拾玩具等。对于一些复杂的难度较高的事情,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教师要告诉学生一定的方法与技能,指导幼儿进行反复练习,再动手实践。

2.创设情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如何才能真正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呢?从幼儿的成长特点和心理规律来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在充满乐趣的情景中进行观察、模仿、体验和动手操作,不仅可以激活幼儿的记忆,而且激发了幼儿的情感。例如,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准备一些工具与材料,包括橡皮泥、小瓶盖以及颜色鲜艳的纸张等,这些材料会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们动手制作的积极性。

3.组织活动

通过组织积极的活动,能够强化幼儿们的动手能力。为了提高活动的效果,可以在不同年龄的幼儿中组织开展不同的动手活动。例如,在幼儿小班中开展整理玩具、穿衣服比赛。在中班或者大班的幼儿中组织开展搭积木、叠衣服比赛等。通过组织活动或比赛,调动幼儿们的动手能力。为了激发幼儿们的参与意识,可以进行一定的奖励。例如,在组织的叠衣服比赛中,对获胜的幼儿就奖励一个纸星星等。通过小小的奖励,幼儿的兴趣就会有明显高涨,他们的动手能力就会显著提升。

4.家长参与

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不仅需要教师的积极组织,也需要家长的理解、参与和支持。实际上,在现在社会中,有很多家长对孩子比较宠爱,觉得孩子还小,不应该动手劳动,甚至还有一些家长代替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手工作业,忽视动手能力培养对于幼儿的重要性。其实这种心理是完全错误的,幼儿虽小,可是完全可以这样就大大巩固了幼儿园里训练的成果,达到了家园统一,保持了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因此,我们设置了“家园之窗”,因此,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向家长进行宣传,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重要意义。同时,要向家长介绍一些锻炼提高幼儿动手能力的方法与经验,要求家长鼓励幼儿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包括洗自己的小毛巾等。也可以鼓励家长一起参加亲子游戏或活动,与孩子一起完成一件手工作品等。

三、结语

培养动手能力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积极引导、创设情境、组织活动以及家长参与等方式,强化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努力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幼儿的创造意识,为幼儿的未来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辛利民 单位:公主岭市第一幼儿园

参考文献:

[1]田莉萍.浅谈美术活动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1).

动手能力范文篇6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动手能力;培养策略

新课改下,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培养这种能力的前提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小学生初入学校时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并且思想不成熟,需要教师来引导,所以,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黄金时期。美术课作为培养小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课程,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机会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现状

1.美术学科不受重视

在小学教育中,一些学校只将主科作为主要讲授学科,对美术、音乐这种副科不重视。同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美术课被其他科目教学替代,无法发挥美术教学的作用。这种情况下,美术课程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家长、老师和学校不重视,所以,对美术学习,所有人都没有积极性,以至于美术课的作用和价值无法发挥出来。要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就应该重视美术学科,才能发挥出美术课在教学中的价值。

2.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身的思想。在课堂上,教师不应该盲目地传授知识,而是需要将课堂设计得更加丰富、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并且不善于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所以,教师应该设计有趣的教学来树立他们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策略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教师不应该一味地传授知识,而是需要将课堂设计得更加丰富、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帮助学生学习。小学生天真,想法简单,好奇心强且想象力丰富,美术课程最需要的就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保持长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良好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画或者播放画画视频,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视觉、听觉的直观感受,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想要动手画画的欲望,这样持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改善教学环境。

2.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计划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与课程所学知识有关的情绪及体验,从而便于理解教材知识,发展学生心理机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知识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加深对美术知识的理解,另外在美术创作中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想象力,活跃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率。比如,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配音或者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

3.利用手工制作课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美术教师必须开设手工课。在教学过程中,手工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手工操作中增强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掌握美术知识,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脑力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比如,设计一节“变废为宝”的课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搜集废旧物品,然后利用废旧物品设计一些新的物品,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出来之后,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对学生的创意作品进行表扬并要求学生发表创作的意图,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手工课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在此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制作过程,动手能力得到增强,同时变废为宝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总之,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师要把握机会,不断完善和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思想,将教学效果最大化,提高小学美术课的课堂效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池广敏.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魅力中国,2015(21):24.

[2]蔺晓捷.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大观周刊,2020(10):350.

[3]汤柏泉.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47):53.

动手能力范文篇7

化学实验是根据一定的实验原理或实验目的进行的活动,其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思考能力。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检验化学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学生在实验中不仅能够获取知识,而且能够获得相关经验。

二、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存在现象分析

(一)学习类型的单一性。在分析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往往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来进行的教学任务。在这项教学活动过程中,并没有掌握理论中很科学的方法。而且在实际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师所教出来的学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而同一个老师带出来的学生水平也是个不一样。尽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观性因素也有一部分,以及更多其他的比较复杂的因素也在里面,但是有一个因素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对学生采取同一教学方法,对学习类型选择单一,具体表现在1.实验方法单一。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按照课本知识对学生进行教学,实验活动也是根据书本内容单一的进行教学,有猴子学样的教学式方法。2.操作方法单一。对待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时,老师对待学生并没有让他们形成独立的意识。有些同学要看实验手册才能完成实验,有些同学照着别的同学的操作跟着学,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学生做实验时并不清楚实验的原理是什么。而且在分组做实验的时候也只是一小部分同学在做实验,相当多的一部分同学什么也不做,只是混时间。而且很多学生也没有养成清理实验后实验台的习惯,实验室经常呈现学生走后一片狼藉的状态。(二)缺乏有效思考。学生在做同一实验过程中会有失败的经历,却只有很少的同学去总结实验失败的经验,实验的分析反思很少,并且他们把化学实验成败的原因都归结于个人操作的问题,很少去怀疑实验的科学性挑战权威。这很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面对实验报告的填写,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蒙混过关。虽然他们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并没有把问题体现在实验报告上,都选择敷衍了事。(三)学生在观察实验中以看为主。观察能力在学实验过程中也是重要能力的体现,然而大多数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就是单纯的看实验。老师在课堂上做实验时,学生盯着老师看被认为是观察,这实际上是观察实验现象的单一内容。观察实验的进程需要带着问题观察实验现象,解决实验问题。注重实验操作步骤也是关键问题,真正观察实验应该是带着问题联系实验的前因后果以及判断老师操作的方法是否恰当。做到真正的观察实验,提高动手能力。

三、如何提高中学生化学实验的动手能力

(一)教师多种学习类型并用。在学习化学知识的时候老师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构建化学知识体系的能力,自觉分清各种化学内容的内在关联。以形象的方式来强化学生的记忆,有利于学生把握规律,增强记忆。(二)培养学生化学实验中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根本就是要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反思这种化学现象,不仅是对已经发生学习的观察、分析、评价和改造,也包含着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反思学习是化学实验过程中重要的学习方法。(三)培养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创造便于学生观察的课堂环境,老师在做各项实验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分开观察,以往的演示实验,通常是老师在讲台上做,学生在座位上看,有些学生并不能清楚的看到化学实验现象和老师的操作步骤。所以当老师在做化学实验的时候,一是以小组为单位观看,让每一个同学可以清楚直观的看到化学实验步骤和现象;二是在实验室中,让学生自己自主的完成试验。简单的实验可以在课堂中进行,复杂的试验需要将学生带到实验室进行教学。选择靠中间的实验台在教室不同位置重复做,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和实验步骤。

四、结语

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国家以后各方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的动手能力更为重要,实验室是学习化学知识的源泉,化学实验的动手能力培养要在实验中进行,实验中完成,实验中提高。化学实验过程中动手能力的提高,正是一个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是重要的支撑力,学生是重要的载体。多维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动手能力,打破传统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的单一性,多种学习类型并用,从而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动手能力,是一个长期艰巨必不可少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吴立发.化学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2).

[2]王琳,何薇,宋筱隽.简论中美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之差异[J].科技信息,2010(14).

动手能力范文篇8

关键词:小学美术;动手能力;培养对策

在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下,整个教育界更加注重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而小学美术教育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想要有效的实现小学美术教学的教学目标,就必须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充分应用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适时的改进与完善教学措施与教学内容。并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当中,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笔者在本文当中从下述几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有效的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

1.通过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教师进行适时的指导

在当前的小学美术教学当中,教师可让学生在初步认知与了解了美术绘画技艺与制作方法之后,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际操作,从而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进行紧密结合,通过实践应用,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大胆的进行尝试,教师在进行巡视时,发现学生存在困难与问题时,应适时的指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制作思路,对于学生在制作当中所遇到的难点,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应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有效突破制作的难点,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并亲自动手操作来解决美术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教师应在教学中教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有效的理解与掌握美术的学习方式。例如教师在教学《动物面具》一课时,就可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学习制作各种的动物面具。一些学生在制作时遇到了不知道如何来通过绘画表现动物的表情的难题,笔者就启发学生回忆所看过的动画片中有哪些不同的动物表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绘制出动物表情,并针对学生所遇到的各种难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能够有效的解决各种难题,并很快的掌握了制作动物面具的要点,使学生能够深入的理解与掌握课文的知识内容。

2.强化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时,教师必须充分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用适合于学生认知与理解能力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并通过美术学习,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水平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同时,也是有效提升学生美术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理解能力,来选择适合于学生的美术鉴赏作品。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临摹名画、改绘名画等方式,通过动手实践,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与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改造与加工美术作品,使美术作品教师在教学《中国青铜艺术》一课时,可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古代青铜雕塑艺术的作品,让学生初步的认知与了解到青铜艺术特色。教师可通过让学生临摹青铜雕塑艺术作品,还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想象,来绘制出各种青铜雕塑艺术作品。教师可选择一些学生绘画的青铜雕塑艺术作品让全班同学欣赏,引导学生深入进行思考。通过让学生欣赏与思考,有效的掌握自主创作美术作品的能力。

3.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动手

教师想要在美术教学中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应提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以此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生动手能力。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必须客观全面的考虑诸多的因素,其中涵盖了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学习思维方式、教学内容等因素,从而创设出适合于学生审美情趣、艺术认知能力的良好的教学情境。小学美术手工制作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教师在教学《皮影戏》一课时,可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传统的皮影戏视频,并由教师讲述一个皮影戏故事,让学生依据故事内容、情景、人物,去制作相应的皮影戏人偶的道具。学生通过这一教学情境激发起自身的想象与思考。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利用教师所提供的透明胶片来制作皮影戏人偶的道具。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能够较好的提升自我的动手能力,同时,还会通过自身的想象,创造性的制作出一些新颖独特的皮影戏人偶的道具,有效的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总之,在当前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效的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动手操作,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紧密的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让学生能够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微.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6(31):50

动手能力范文篇9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为了更好地契合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认可,不仅要传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之成为链接社会的关键点,更好地完善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此,要全面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更好地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型转变,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素养。

1学前教育实践教学的意义分析

1.1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在社会进入到知识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要充分认识到综合性人才的重要性,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传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要引入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环境之中占据主动。1.2更快地融入和适应社会。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方法之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感悟和体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效能和价值,丰富自己的学识,更好地将其外化于职业社会的环境之中,实现自身职业角色的成功转换,更好地增强自己在社会职业环境中的适应力,提升自我在社会职业中的角色价值。1.3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契合。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之中,可以根据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拟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规划,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和状态与社会需求相一致和吻合,成为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实用型综合人才。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剖析

2.1缺乏对实践对象的充分深入的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存在随意性较大的问题,对于实践对象也缺乏深入、全面而细致的了解,没有充分关注幼儿的学习变化细节,缺少对实践对象的耐心、细心、热心的观察和了解,这就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学习流于表面,缺乏实质性的实践效果,对于幼儿的评价也大多注重于表面。同时,在进行学前教育实践活动的设计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实践对象的耐心、细心的沟通和了解,对实践对象的实际情况把握不准,在设计实践活动的方案之中,难以与幼儿的知识层次和水平相契合,无法实现实践教学的充分、顺利开展。2.2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存在基本素质不高的现象和问题,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缺少亲和力,基本素质也还不高,例如:存在语速节奏感不和谐的问题,难以实现对实践对象的顺利沟通和对话。另外,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出多媒体形象化的辅助教学功能,与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的特性和规律没有全面的把握和了解,降低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构成

3.1卫生保健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首先应当具有对幼儿的保育能力,要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依据和标准,首要关注幼儿的生命及健康,学前教育专业要培养自己的保育知识和理念,丰富自己的幼儿卫生保健知识、幼儿教育知识、幼儿心理知识等,具有“保”和“育”的专业实践技能,生成良好的卫生保健能力。3.2语言沟通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至关重要,这是与幼儿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有效手段,要重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故事创编能力、表演能力等,更好地融入到实践之中。3.3艺术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具有较好的艺术教育能力,要能够具有幼儿歌曲弹唱能力、幼儿舞蹈与表演能力、幼儿美术能力、幼儿手工能力,总之即是要具有弹、唱、跳、画、做等艺术能力,并能够将其充分应用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3.4观察与评价幼儿的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能够深入地体悟和感知幼儿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由此获悉幼儿的内心感受和心理变化状态,可以通过有效的观察方法和手段,获取观察幼儿的第一手资料,解读幼儿成长中的各种变化。同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还应当具有评价幼儿的能力,要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幼儿的表现进行全面、客观、合理的评价,用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及时性反馈,更好地引领幼儿成长和发展。3.5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具有教育教学能力,能够较好地组织和设计幼儿的教学活动,能够编排和表演幼儿游戏并将其制作成教学课件,能够基于教具制作实现教学活动设计。

4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学前教育实践教学路径

4.1建构新型、分阶段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要建构新型、分阶段的学前教育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更好地适应学前教育的发展,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阶段:丰富学前教育实践教学课程种类。学前教育课程应当增加部分选修课程,如:《乐理与视唱》、《声乐》、《钢琴》、《美术》、《手工》等课程,通过增添这些教育技能型的选修课程种类,可以较好地培养实践教育对象的能力。第二阶段:组建学前教育实践指导团队。为了更好地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组建学前教育实践指导团队,从校内实践指导和校外实践指导两个方面,实现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引领。可以开展座谈交流等方式,增强指导教师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交流和链接,更好地传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际需要的教育技能。另外,对于校外实践活动的指导,可以通过挖掘和开发课外实践课题入手,更好地提升实践教学质量。4.2建构和优化实践教学模块。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模块优化,要包括以下三大模块内容:首先,课堂教学模块。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等教学内容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模块,还可以增添特色化的“模拟课堂”教学模块,指导教师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模拟训练任务,学生再自主选择具体方法,依照一定的流程,实现实践教学活动设计。在“模拟课堂”教学模块之中,可以引入任务驱动法,使学生在真实的任务的前提下,进行自主、合作式的探讨和交流,不断解决任务中的问题,并生成“新的任务”,在反复的任务驱动训练之下获得实践能力的提升。其次,实践教学模块。可以采用现场见习的教学方式,对学前教育学生开展游戏教学、班级管理教学、幼儿园课程教学等现场见习,可以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进行实践教学策划和准备,并在实践活动中相互交流和探讨,丰富和充实“模拟课题”的研究内容。还可以采用实习的实践教学方式,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深入到幼儿园的教学场景之中,真切、深入地感知幼儿的特点和规律,在与幼儿“零距离”的前提下,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另外,利用假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更好地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最后,课外活动模块。可以通过对学前教育学生的课外交流、专项竞赛等活动之中,更好地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参与和动手精神,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完美链接。4.3优化学前教育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也是重要的内容,要以校内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学生为主体,实现对学前教育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评价,要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现场见习、实习报告、社会活动记录等,全部纳入到评价考核体系之中,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

5结语

在新的时展变化下,我们要全面强化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实践动手的空间和平台,基于学前教育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更好地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素养。

作者:姜添 单位:佳木斯大学

参考文献:

[1]王佳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思考[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6(05):38-41.

[2]刘春梅.学前教育本科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质的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2015(07):65-69.

[3]王革琼.如何培养学前教育学生的音乐综合实践能力[J].音乐时空,2014(09):173.

[4]王燕.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实践探索———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新思考[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88-91.

[5]许晓晖.幼儿园新入职教师实践能力适应的研究———以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为例[J].保定学院学报,2013(01):16-21.

动手能力范文篇10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动手能力;培养;管理

大脑和双手在人体中发挥重要作用,二者相互促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1]:“要认识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类型不仅仅是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也在验证着与再生着理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更是如此,它离不开动手实践、管理操作、组织协调、策划编排等综合能力。

1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培养途径

1.1设置多维度、多层面的课堂教学实践锻炼内容,培养专业人才

1.1.1按照学期采用逐级递进的方式设置该专业课程实践内容,形成“点—线—面”课程实践技能体系链依据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按照不同学期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已有的基础,考虑课程实践操作的难易程度,设定相应学期阶段的课程,而随着学生学期的变化、学生基础专业知识的增长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等设定高一层次的课程实践目标与专业课程,形成课程与课程实践一条线,把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与技巧相互融合,构建“点(单门课程动手能力技能培养)——线(课程与课程衔接的实践技能培养)——面(所有课程的实践技能综合运用)”的课程技能体系链。

1.1.2设置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实践模块,构建实践技能锻炼的教学体系

依据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特点,分析课程的重点、难点和可操作环节,据此构建课程实践动手环节模块和相联系的课程综合实践动手环节模块并设计出实践操作流程[2],该设计本着“服务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形成课程、实践、实习三位一体的培养意识”的原则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学。教学中需要分清实践动手环节侧重培养与突破培养的实践技能,所有实践环节结合到一起最终要综合达到的实践技能培养目标是什么,学生在此过程中如何参与并锻炼。围绕此建立起“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树形图。

1.1.3建立不同学期不同阶段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结果考核制度,形成“一报告二监督三检验”的实践技能考核模式

该部分一改以往课程考核单科单考的形式,分学期分阶段按照学生掌握知识的面与深入情况、已经具备的实践技能等开展大一、大二单门课程实践技能考核,大三、大四时学科融合考综合实践能力。另外同一知识低高年级考核的深入程度要有区别。建立“一报告二监督三检验”的课程实践技能结果考核制度。一报告指任课教师上交课程实践考核方式报告;二监督是相关任课教师与领导共同监督;三检验主要检验学生动手技能提升程度、同类学科教师评价情况、领导抽检结果。

1.2运用多元化的见习形式,增加社会适应性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2.1课程见习

所谓课程见习指代依据社会体育专业的某一课程的具体内容需要,提出见习的计划与具体要求,集中组织学生到指定的地点进行实地观察、访问、记录、体验等,并要求学生写出见结的一种见习形式。该种见习形式利于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相结合,进而形成从了解到理解,从表层到深层,从理论到实践的观念意识。

1.2.2专业见习

专业见习是根据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组织学生按专业需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内容的进行见习的形式。这种见习形式可以选在节假日进行,要求学生要有体验的经历、观察的记录、实践的分析。该种见习形式有利于让学生对该专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明确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专业就业时人才需求的能力倾向、现代社会此专业发展的程度、自我目标定位等。

1.2.3就业见习

就业见习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需要,按照学生的就业意向,学校组织相关指导教师或指导人员协助其适应就业岗位的一种见 习形式。该就业岗位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延伸到校外(校外选择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提倡见习三步骤:一看;二练;三做。比如:到帝豪斯、巴斯特等俱乐部担任健身私人教练、健身巡场教练等。

1.3打造多样化毕业实习模式,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切实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1.3.1轮动实习

借鉴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田应福[3]等人对轮动实习的研究,依据社会体育专业需求,设计多个不同的实习岗位,以学生体验不同实习岗位为锻炼过程,来拓宽学生的就业岗位,力求与时俱进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1.3.2委托实习与顶岗实习

委托实习是将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托给某一健身俱乐部进行管理。借此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适应社会性,同时也利于学生接受不同教育管理的模式,加速学生适应工作岗位。顶岗实习是学生到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现场直接参加实习锻炼过程,使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与操作实践相结合,是见习与课堂教学的延续。

1.3.3集中实习

集中实习是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将整个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送到某个健身俱乐部或健身行业进行实习的一种模式,此种方式便于学校、教师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也便于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进行指导。

1.3.4分散实习

分散实习是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根据社会上不同健身行业接收能力的不同、学校教学需要不同或学生个体需要不同而安排的实习模式,该种实习方式既便于实现接收单位本体发展需要,又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个性发展。

1.3.5集中与分散实习相结合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习方式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将学生分为两个群体:一个群体是统一被送到某个单位进行实习;另一个群体是根据个体需要或实习单位需要等进行分散实习,这种实习模式既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又能满足学校的组织管理。

2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管理方式

2.1课堂教学

第一,课堂教学管理本着明确目标以生动手操作为主,教师引导分析为辅的原则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动手操作的步骤,要围绕着“目的”“意义”“做法”“效果”为中心,教师多引导并巧妙纠正,学生多动手实践建立独立解决问题意识、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第二,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创新性、有效性为主,教师引导性、组织性为辅[4]。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伴随着教学内容的新旧而发生一定的变化。学生知识的牢固与灵活离不开实践的探索,正确的引导来源于教师,实践平台的搭建需要教师给予,创造性思维的形成需要教师的启发。第三,教师也要是时代的“弄潮儿”。教师要经常参加学科会议掌握时代前言,经常参加专业培训接受新信息、新理念,经常观摩学习紧靠社会岗位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将新兴运动在学生中推广已延伸与社会,服务于社会健身人士的运动需求。

2.2见习管理

首先,建立见习管理制度。明确课程见习、专业见习和就业见习的任务、要求,正确选择相应见习场所,落实见习指导教师,按照课程、专业和就业需求有的放矢的设置见习岗位,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学生与单位相结合。其次,加强调研工作,广开渠道,建立见习基地。通过各种媒体,发挥网络作用,借助辖区资源,广聚单位,了解市场需求,建立见习基地,为学生构建切实有效的见习平台。最后,引导学生见习思想,打造见习品牌。让学生明确见习的重要作用与价值,感受见习在“育人”与“用人”之间的沟通,适应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激发学生目标的确立与见习的积极性,积累见习的经验,增强学生见习工作的社会责任感,增进见习学生与见习单位的联系,打造见习品牌。

2.3实习管理

首先,学校与实习单位密切结合。学校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摇篮,实习单位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造就社会实用性人才。同时,学生也能为实习单位创造更多的价值。其次,建立健全实习管理规定,完善学生实习考核方式。建立和健全实习管理规定是保证毕业实习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5]。针对学生所选择实习方式,加强实习学生管理,制定实习流程,增加指导教师或委托单位的管理职权,共同督导学生。再次,加强学生就业指导,调节学生就业心理。学校需要多层面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端正学生就业态度,调整就业心态[6]。从招生—入学—课堂教学与实践—专业见习—实习—就业等建立多点一线指导模式,调节学生的就业心理,缓解就业压力。最后,学校做好检查督导工作。学校或学校实习管理教师要积极配合实习单位,建立常联系常沟通机制,共同做好学生实习工作的督导与管理。

作者:矫祯玉 单位:辽宁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矫祯玉.社会体育(运动与休闲)专业课程教学中动手能力操作方式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4):65-67.

[2]矫祯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的系统化培养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2):67-68.

[3]田应福,张丽芳,李会明.“轮动实习”法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提高的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67-71.

[4]矫祯玉.社会体育专业运动与休闲类“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的教学方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1(6):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