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15:14:51

动手操作范文篇1

1.在认知的生优点,实施动手操作

根据心理学家的探究(如皮亚杰),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璇图,它表明熟悉的螺璇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熟悉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毫无疑问,这个熟悉螺璇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功能。假如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摘要: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既是10以内加法的延伸,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正是认知的生优点,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学具(小棒),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就以9+3=12为例摘要:

(1)①9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另一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2)①3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另7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3)假如老师要你摆出15根小棒,要求一眼就看出多少根,你认为应怎样____摆?有多少种摆法?

(4)以上这些摆法中,相同的一步是什么?(凑十)

通过以上操作和思索,要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这样一种熟悉,即"从(--)里拿出(--)和(--)凑成十,再加上余下的(--)得(--)",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这种拿法不是唯一的。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凑十"规律的熟悉,而且恰在认知的结合部加强了同化功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假如再辅之以反复练习,就能比较轻易地使学生做到20以内的进位加法脱口而出。

2.在聪明的发展处,加强动手操作

美国当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使学习具有意义,就要让整个人(包括情感、认知学等)投入学习活动,而不能让学习活动成为只是"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尤其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聪明的发展都有赖于教者的指导功能。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其中动手操作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为此,在教学中,除了精心设计好新问题情境、预备好足够的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外,重点就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罗杰斯语),从而促进认学生聪明的健康发展。

例如,我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先提出如下新问题让学生预习摘要:①用什么办法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②假如把圆柱体转化为长主体,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然后让学生拿出先预备好的萝卜和小刀,引导学生对照教材,切一切,拼一拼,想一想,若失败了,再试,反复试,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讨论、总结。最后重点回答上面的第二问。学生经过亲自切拼,亲身体验,激烈的争论,共同探索出了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内在联系,得出不变的有摘要: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有摘要: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等。不仅如此,学生还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增加的表面积就是长方体左、右两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体底面半径和高之积的2倍!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教学中这样布置,除了能对学生新旧认知进行有效的整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外,还不失时机地渗透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如转化的思想,极限的思想,变和不变的思想等,以及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以上这些功能,正是学生的聪明发展之源。这种布置,或许超越了教材,但这正如罗杰斯所认为的摘要:"怎样呈现教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获取个人意义。"

3.在思维的发散处,开展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范文篇2

马卡连柯说过:“把活动引入课堂,以给学生一个强刺激,进而把他们愉快的情绪组织起来、推动起来,使它得以发扬。”可见,活动充满童趣,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习,可以迅速吸收知识,并能够进一步激发和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节中,让学生拿出统一规格的平行四边形的纸,想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在整个环节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剪,然后重新拼成一个长方形。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注重探究活动进行指导,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当学生成功的拼出长方形后,我抓住时机,让他们进一步讨论:“拼出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学生顿时又来了兴趣,动起手来,反复对比。对于结论正确的学生,我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能引导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整个学习新知的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实践参与新知形成的过程,随着一个个难题的攻克,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能力,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乐学、善学。

二、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亲自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能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也能开发学生智力,让他们积极地动手、动脑、大胆地思索、探讨、创新,使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变成主动的参与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学生初步掌握角的基础知识后,我让学生亲自做一个角。大多数学生用两根木棒组成一个角,有的学生用两根手指组成一个角,有的用橡皮筋拉成了一个角,有的用吸管折成了一个角……大大小小,不同材料的角出现了,学生们高兴地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享受着成功地喜悦。在此,我又进一步提问:“比一比谁的角大?谁的角小?和你们材料的长短有关系吗?”学生的兴趣又高涨起来,动手比起来,最后大家一致得到一个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张口的大小有关。学生不断涌现的创新手法,使他们在愉快的心境中轻松地获得了知识,学得有趣、学得有效。

三、在动手操作中构建学生的空间观念促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除了培养观察能力,还必须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活动,让他教学动态们自己摸一摸、比一比、剪一剪、量一量。例如,在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亲自实践,亲自把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其变化以理解“占空间”“占空间大小”。又如,在体积单位的建立中,每一个体积单位我都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另外,在练习中指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加深认识,有利于发展空间想象。在一次练习课上,有这样一个问题:“最少几个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开始不管我怎样讲解,有一部分学生总是皱眉头,想不出来。在语言难以解释清楚的时候,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答案顿时摆在学生的眼前,经过实践、动手操作,清晰、准确地把握了图形的特征,从而形成了稳固而清晰的空间观念,而且培养了学生周密思考、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数学教育作为工具的价值在于应用实践

动手操作范文篇3

【关键词】小学科学;动手能力;培养

小学科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一门综合课程,可以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小学科学课程涵盖了生物、物理、化学等知识,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然而,我国小学科学教学环节中受到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其动手能力不足。因此,教师应该革新教学方法,逐步改进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现状

(一)学生缺乏动手操作的兴趣

小学生习惯于学习理论知识,是通过机械记忆的方式理解内容,其所能接受的课堂模式就是教师讲解,他们被动地倾听。这种学习习惯不利于动手能力的改善,小学科学实验课上,学生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在其看来,科学学科这门课程只是辅助学科,可有可无。

(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并没有为学生提供动手能力提升的机会,其很少参与到实验中。通常状况下,教师在课堂上自己完成实验操作,学生只是在课堂上观看,其动手能力不利于改善。没有锻炼,学生就不会提升。小学生在课堂上如果无法亲自动手锻炼,那么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就会非常模糊,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也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课前、课后活动有机结合

要想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切实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就应该将课前活动与课后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为其提供大量的机会,让其亲自操作。在课前准备活动中,充分帮助学生接触各类事物,认识事物,在不断观察和接触中其就会发现问题,然后自主地探究。例如,教师讲解《哪支蜡烛先熄灭》这一问题时,小学生就可以在家里收集各种蜡烛,在问题设置上,教师可以问其蜡烛的成分有什么差别,哪些材质的蜡烛比较容易熄灭,高的蜡烛和矮的蜡烛哪个烧得要快一些,蜡烛的燃烧和熄灭都受到哪些外界条件的干扰,这样学生在收集实物和动手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深入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有限,课堂教学时间也有限,教师在教学环节无法全面地将知识教授给学生,这样教师就可以设置课后活动,在课前搜集信息的基础上,教师完成教学,在课后要求其写出一篇日记,分析蜡烛收集和整个实验过程,这样其对这一课程的内容印象会非常地深刻。

(二)积极开展课外实验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科学教学环节,教师应帮助其进行实验操作,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再加之小学生的年龄受限,性格活泼好动,其对未知的事物非常好奇,尤其是在小实验中,小学生抱有浓厚的兴趣。实验是科学学科必不可少的元素,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演示多种实验,学生在下面观看,在观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其亲手操作。例如,在讲解《种子的发芽》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种子发芽的整个过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不可能观察种子发芽的整个过程,这时教师就引导其设计小实验,让其延续课堂上的观察,在课外实验的基础上深化课内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将绿豆的种子放在阳台和冰箱冷藏室中,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其了解到在阳台上的种子很容易发芽,在冰箱内的种子尽管也发芽,但是发芽率却不高,在冷冻室内的种子根本不会发芽。这些知识在课堂上很难完成,其通过亲自动手和观察才能掌握这些知识的原理。可见,课外小实验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在科学教学环节,不仅仅改善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能确保其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涵,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做好相关的课前准备工作

在科学这门课程教学环节,教师和学校都无法保证学生全面地完成一个实验,在实验环节中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实验器材和实验时间等干扰因素。因此,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该积极地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才能确保教学活动正常进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解《根茎的秘密》这一内容时,教师在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让其先收集新鲜的嫩枝,在红墨水中让嫩枝浸泡。在课堂上,教师将嫩枝从红墨水处切断,然后告诉其解剖的原理和方法,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对这部分内容理解渗透,某些学生还是无法完成理论学习。针对以上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可行的措施,让其主动地去探究这方面的知识,教师应从自身角度出发,寻找教学中的局限性,经过深入的探讨,教师发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其自己动手完成这个实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感知习惯,在大量的实验中完善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结语

在小学科学教学环节,要着力改善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就要让其对课程产生兴趣。教师应融入课前和课后活动,积极地设置多元化的实验,调动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为其动手操作能力的改善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水兰.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20(28):74-75.

[2]崔文广.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J].知识文库,2019(14):119.

动手操作范文篇4

1.让学生用8个红三角形与5个黄三角形学具演示8+5,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合并过程:(1)将两种三角形先合并在一起,然后一个个地去数,从1数到13;(2)将红三角形逐个放入黄三角形的行列中,边放边数,从6数到13;(3)将黄三角形逐个放到红三角形行列中,从9数到13;(4)从红三角形里拿出5个与黄三角形凑成10,再把余下的3个红三角形合并过来,从而得到13;(5)从黄三角形里拿出2个与红三角形凑成10,再把余下的3个黄三角形合并过来,从而得到13。学生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几种方法的比较,就会领悟到第一种方法最慢且容易数错,第五种方法最快且不易错。这时,让全班学生再用第五种方法重新操作一遍,就能容易地概括出凑十法的思路,而且能自觉地接受用大数凑十来进位加的方法,既培养了计算能力,又初步训练了思维能力。

2.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内容时,我在讲清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以后,指导孩子们动手做了一个数学游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游戏的方法是:让孩子剪好同样大小的硬纸板若干块,分别写上0、1、2、3、4、5、6、7、8、9等数字,0纸板要适当多几块,另加一块画有小圆点的纸板,用作小数点。游戏开始,按需要每人拿一块纸板,举上头顶,连同小数点排成一横行,组成一个小数(熟练后也可组成一整数),让全体同学读出这个数。然后由老师或学生干部发令:“这个数扩大100倍!”(也可说乘以100),于是拿小数点的同学开始移动,他向右移动两个位子,刚才的数起了变化,全体同学再齐读这个变化了的小数。如果移动后,遇上整数部分的最高位或小数末尾是“0”,拿“0”牌的同学要把牌放下,表示去掉“0”;如果遇上数位不够,拿“0”牌的同学要凑上去,以表示补上“0”。这样扩大、缩小反复做几次,同学们不但能熟悉小数扩大、缩小时小数点的不同移法,还能掌握小数中的“0”哪些该去掉,哪些不该去掉,什么时候又该补上“0”。

3.学生动手是一种乐趣,动手过程是思维和认识的过程。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通过让学生摆弄学具,比一比,量一量,强化了认识过程。

动手操作范文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课程;动手操作;有效性;策略

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育的时候需要通过有效的技术方法提升小学生自身知识素养。在对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进行研究中,发现小学数学教学采取的方法大多数是传统的口头讲述,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提升小学生自身知识素养还存在很大的阻碍。针对于此就需要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对自身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改善。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将书本教育和学生自身动手操作进行有效结合,这样对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汲取能力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1精心准备学具

要想保证小学生的数学动手操作能力有一定提升,在进行数学教学之前对需要的学具进行充分准备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准备的学具还需要对学具自身安全性起到高度重视,保证学生在利用学具进行动手操作的时候不会对自身健康造成威胁。在进行数学学具准备的时候,发现还有一部分学具是需要小学生自行准备的,这里所涉及的学具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包括计数学具、计量学具和几何学具。

2实时指导操作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自身的好奇心还处于比较强的阶段,因此在小学生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动手操作培训对于提升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让学生进行单纯的模范,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进行单纯模范的过程中会造成学生自身思维发生禁锢。因此在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自身状态选取合理的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动手操作能够有计划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汲取能力。

2.1明确动手的目的性

总的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取的动手操作不仅仅需要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定了解,需要在进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又以一个明确的目的,这样对于保证提升学生自身数学知识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生进行数学动手操作之前需要教师对整个数学知识点进行详细研究,保证小学生在进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身动手操作能力有一定提升。

2.2选择适宜的时间指导操作

在小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对整个数学知识自身涉及的重点和难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对于提升学生自身动手操作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效控制学生进行的机械化操作。

2.2.1对于小学生来说,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身思维还存在一定缺陷,也就是说小学数学知识抽象化对小学生来说并不容易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保证学生自身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一定提升,就需要对学生采取学具的教学方法,有效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2.2.2在对学生进行数学公式和准则指导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学具操作的方式,这样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而且还能有效改善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在对学生进行数学公式和准则指导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保证学生对准则和公式的理解,需要对学生讲述相应公式和准则的来源,保证小学生数学动手操作的目的性得到全面的表达。

2.2.3对学生进行几何知识教学的时候,要对学生自身存在的学习障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里所说的学生学习障碍主要是指学生空间观念较差。因此在进行几何知识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相应的几何体进行分解,使得学生对几何体的了解有很大的提升,这样对于促使学生学习数学能力和自身空间观念提升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灵活选择、采取方法

人在认识事物时,整个心理活动都伴随着注意。反之,如果没有注意的参加,任何认识活动都不能进行,只有当客观事物引起我们注意时,才会留下明晰的印象。小学生的注意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如果想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操作活动的形式、方法必须灵活多样,富有变化,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一直处于集中状态,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学具的作用。

3.1操作的形式

3.1.1个体独立活动

学具统一时,课中可以按照预设教学设计展开学习;学生有能力通过独立操作解决问题时,可以采用要求学生自选学具操作这种活动形式。入到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在平面图形上用彩笔表示这些分数,有些学生则利用线段图加以比较,他们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3.1.2群体合作活动

当学生独立操作困难较大时,可加强指导或组织群体合作。如推导某些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数学广角”中的许多内容、立体图形的认识等内容都可以通过组内合作解决问题。

3.2操作的方法

在教师采取合理操作形式的同时,还要注意一定的操作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3.2.1摆弄法:如在推导“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让学生用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成一个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然后在操作的基础上观察面积和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总结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3.2.2剪拼法:如在设计“轴对称图形”时,可以让学生发挥想像,利用轴对称知识创造性地剪出美丽的图案,使他们对对称图形有了更深的了解。再如,推导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可以用先剪后拼的方法帮助推导。

3.2.3游戏法:如在设计“数学广角”的“策略问题”时,可先让学生(演齐王)和教师(演田忌)以游戏的形式再现“田忌赛马”的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田忌每次能赢?这里面有什么窍门),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这种田忌获胜的策略逐渐清晰,然后,可以让同桌以游戏的形式动手操作,巩固新学知识。

3.2.4实验法:如在设计“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时,可预先准备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在圆锥里装上细沙,倒入圆柱中,从而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的结论。

4结束语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落实新的教学理念,不能忽视“教学实效性”的问题,只有辩证地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加强指导,巧妙组织,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作者:冯紫薇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大庆市让北第一小学

参考文献:

[1]招慧红.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践行探研[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2).

[2]杨新霞.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

[3]祝浩军.论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活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09).

动手操作范文篇6

一、把学生当做主体,认真、精心设计相关任务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极强的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上机操作,巩固所学知识。可以采取任务驱动方式进行教学,任务主要指的是把教学要求与教学目标设计为一系列学习实践的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引入游戏,通过游戏教学法实施教学,首先让学生通过《金山打字通》玩键盘游戏,然后对学生游戏成绩进行评估。尤其在抓小偷与青蛙过河等游戏中,学生会发现要想取得好的成绩,需要有熟练的指法。然后教师再对指法练习要点进行讲解,同时让学生全面认识键盘上每个键盘键,以提高学生打字的速度。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趣味性,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自主性,进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拓展学生的思维,对教学的环境进行创新

小学是学生心智发展的关键阶段,小学生对周边事物与生活充满了想象力与好奇心。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不容易受规则限制,经常会有一些新奇的想法。而保护与尊重小学生,是现代化教学理论中需要倡导的内容,所以小学信息化的技术教学设置需要创造一种发展思维、鼓励创造与独立思考的环境。例如:制作板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灵活调整教学方式与内容,解放学生思想,启发学生思维,使得学生能够亲身实践,自由想象与发挥。在信息技术课前,教师给学生指定一个板报主题的内容,再让学生自己去挑选、搜集与整理相关资料,根据内容不断进行编排、取舍与整理。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互相讨论板报制作的程序,以便不断完善与补充,归纳创作的过程。教师还要挑选出一些优秀作品,让学生初步认识板报特点与样式。最后让学生按照规定主题,制作板报,提高学生动手与操作的能力。

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由于每一个学生教育背景与成长环境存在差异,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能力与思维水平也不相同。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个性与特征,从学生实际能力的层次着手,制定教学的对策,充分发挥出学生个体特征,以推动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例如:在计算机课外兴趣的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多层次与多方面计算机的内容,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活动内容,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不断操作与练习,使他们充分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敢动手、勤动手、敢动脑、勤动脑,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四、充分结合校内与校外教学,加强培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范文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应用与思考

动手操作是数学学习的有效方式,也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利用相关的实物或学具进行摆、剪、拼、测量,或对数量关系、空间图形进行列表和图像的操作活动,都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与学习内容的相互作用,这就是动手操作。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查找原因并提出有效的策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实效,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存在的问题

1.操作准备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操作材料是教与学操作的对象,关系到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操作材料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学生通过对操作材料进行加工而获得学习经验。但是,材料的准备与选择,学生往往没有参与其中。教师主要选择的还是教材配套的材料,而符合学生个性化的操作材料很少。对操作活动进行合理设计,这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之一,这些设计多数偏向成人化。教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只是对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却没有自己动手进行操作的活动,而且很多操作也是一些验证性操作。小学生动手之前很少能够概括出数学道理,操作过程也是探索数学道理的过程,这样就与探索发现存在很大的差距。2.操作过程流于形式。操作活动主要依赖教师,教师对学生的操作兴趣关注不够。动手操作应该落实到学生的困惑与好奇处,而不是从教材开展。如分数乘法的学习中,教师提出“两个2/7的和是多少”,很多学生都能用口算算出,但是教师还是按原来的要求,让学生进行“涂一涂,算一算”的操作活动,并进行讨论,很多学生就会在准备的纸条上直接涂上4个小方块。这样的操作就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是教师指导性操作凌驾于学生主体性操作之上,从而使学生失去操作兴趣。教师对学生的操作主要集中在细则和操作程序上,从而无法保证操作的实效。3.操作学习深度不够。动手操作是在学生个体经验上进行的学习,超出个体经验的局限,就需要把操作学习与知识学习、交往学习相结合,但现在这些做得远远不够。操作过程中学生对操作分工、计划、结论商讨有限;操作活动结束后,缺乏相应的交流与反思等,另外还缺乏对操作活动意图、操作过程和有关算理的交流与反思。

二、原因分析

1.对动手操作学习的价值认识不够。数学学习的方式是多样的,如以数学概念学习为主的符号学习、以合作交流为主的交往学习、以反思总结为主的反思学习。动手操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是学生进行思维再创造的过程,而很多教师认为动手操作是学习知识的辅助手段,这样的教学目标就会导致“过程与方法”把握得不准,进而导致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够。2.对小学数学中动手操作的内涵理解不深。数学中的操作为了让学生去构建认知体系和探究发现新的数学领域,并提升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而操作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其基本过程为:解读表征的问题情境,进行操作材料设计或选择等;通过绘制示意图、制作模型等操作产品,获取动作表象,并让问题情景转换为以图像表征或动作表征的问题情境;通过分析、比较等逻辑符号表征的问题形式并解决问题。基于数学动手操作的基本过程,动作表征、图像表征和符号表征之间转换是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符合对操作动作进行逻辑性的表征,也要注意运用操作动作或数学符号的表征。3.对动手操作运用的条件定位不清首先,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是否需要动手操作受教学内容的影响,只有那些可以感知的或者实践探索与生活相关的,才符合学生进行直接探索。其次,动手操作的选用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无论是促进知识的理解,还是基于数学经验的丰富,都能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最后,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需要与其他学习方式进行结合。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需要动手操作与其他学习方式结合起来。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动手操作的有效策略

1.具有问题解决的数学观。数学观认为数学是动态的,是在不断修正的。知识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对文化的传承,教师是辅助者,学生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者。学生作为数学知识的发现者,也是数学问题提出者和解决者,教师需要让学生去感知、操作、思考和发现。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就是进行操作和探索,进而保障学生的有效操作,教师在指导操作时让学生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辅导学生思考和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将问题的解决融入到动手操作中,让学生的探索空间更广,动手操作与问题解决结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根据学生需要进行操作材料的设计动手操作包含了感知、观察和思维等认知成分,并融于整个动手操作活动中。教学中如何操作,都要以学生的认知需求为基础,对教材和操作材料进行开发和利用,对操作材料进行合适的调整,对操作材料蕴含的认知功能进行挖掘。如“圆锥的体积”的探索中,通过对已有知识,如长方体、圆柱体这些知识的回忆,学生经过思考比较会选择圆柱体,什么样圆柱体的选择会让学生产生困难。教材中呈现的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这样学生就会用“倒沙子”的操作方法去发现圆锥的体积这些秘密。教师此时就要抓住学生的认知难点,不要局限教材的限制,设计多样的圆柱体,引导学生观察多种圆柱体,通过比较分析思考如何选择操作材料,并对选择材料设计合理的操作计划,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操作空间。3.引导创造性操作促进培养求新意识。创造性操作主要是指学生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然后创造性地设计操作过程而得到相关的结论,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创造性操作是操作中要求的最高层次,是学生在具有一定操作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而来的。如在学习了“角的度量”之后,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画角的方法,再提供机会让学生操作,进而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如果要让学生画120度的角,学生会借助量角器和三角板,教师可以提出不用量角器,看看如何画?这样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并进行动手实践与探索。学生通过探索后发现,可以利用两种方法来解决,一种是利用三角板画一个30度的角,再画一个90度的角,然后拼在一起就能得到120度的角;另一种方法就是画两个60度的角,然后再拼在一起也是120度的角。学生通过自己的创新实践,得到了这些方法。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再思考还有其他的方法,有的同学就想到了画一个平角,再减去一个60度的角。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得到很多方法,进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4.重视学生操作后的反思与总结。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提升。教师需引导学生对操作过程中或操作后用“实物情境、教具模型、图形或图表”表征的数学知识逐步向口语化和书写符号的方式进行表达,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认知结构的不断丰富。加强学生的数学元认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对反思任务进行操作并形成反思报告。如反思自己是如何完成操作过程的,采取了什么样的方法与策略,这种思考方法对今后学习有哪些启示,操作过程中有哪些不足,其原因是什么,如何应对等。

总之,动手操作是数学学习的有效方法,通过操作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创新。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应以学生的需要为前提,进行操作活动和材料的设计,在操作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并引导学生操作后进行反思,最终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素惠.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J].学周刊,2019,(25).

[2]须燕.动手操作让智慧之光在指尖闪耀———关于小学数学课堂中“实践操作”的有效性研究[J].华夏教师,2019,(18)

[3]张国臣.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论述[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2).

动手操作范文篇8

关键词:数学;培养;操作;能力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其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呢?为此,笔者谈谈几点看法。

一、挖掘教材,演示、激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抽象的数学知识仅凭老师单调乏味的讲解,要想使学生理解,是十分困难的事。因此,教师必须深挖教材,精心设计并做好抽象数学知识的演示过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既要向学生讲清楚动手操作的方法,又要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动手操作的要领并有乐于动手操作的强烈愿望。例如,教学“加法”这一概念时,教师出示例题“树上原有4只小鸟,又飞来了2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教师先在黑板上粘贴上4只小鸟,表示“树上原有4只小鸟”,再在黑板上粘贴上2只小鸟,表示“又飞来了2只”。然后数出一共有6只小鸟,表示求出了“现在一共有多少只?”边演示边向学生讲解先怎么操作?再怎么操作?最后怎么操作?演示完后,引导学生抽象出“加法”这一概念。最后,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说:“孩子们,你们也想试一试吗?”从而调动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强烈愿望。

二、初步体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演示完教具后,让学生拿出学具,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初步体验动手操作。动手操作之前,教师要向学生再次强调动手操作的步骤、要求、方法,做到有的放矢。由于学生操作能力参差不齐,无论有的学生操作得多么糟糕,教师都要有宽容之心给予鼓励,及时、耐心、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信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把感性的数学知识上升为抽象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学“平面图形的对称性”时,教师先演示教具,演示完后,让学生拿出学具长方形、正方形、五角星、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进行动手操作。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教师要向学生强调操作的具体步骤、要求、方法。对操作能力差的学生给予即时的鼓励、指导,学生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动手操作,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熟练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有必要设计出相应的练习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设计练习题,力求把机械单调的练习内容设计成丰富多彩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设计练习时,应坚持做到有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趣味性,让学生在实践、观察、分析、交流中熟练地掌握动手操作技能,从而掌握所学知识。例如,教学完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后,教师设计了一个这样的趣味游戏动手操作练习:老鼠与猫相距20米,猫发现老鼠后,立即以5米/秒的速度追击老鼠,2秒钟后,老鼠发现了猫,老鼠立即以3米/秒的速度向前逃命,问猫追上老鼠需要几秒钟时间?教师让学生之间拿一些人扮演猫,拿一些人扮演老鼠,互相演示,学生一个个兴趣盎然,在操作演示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交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使复杂的问题变得很容易解决,从而顺利地解决了问题。又如,“把4个边长是3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后,周长减少了多少厘米?”这种类型的题看似简单,可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由于抽象能力较弱,就不那么简单了。学生只要具体地拼一拼、摆一摆,所有的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四、拓展知识,学生独立设计并动手操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范文篇9

一、通过作品欣赏将学生的动手意识增强

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其独特的年龄段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一些适合该年龄段欣赏的、富有生活情趣、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欣赏。这样,不仅能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的目的,同时也能将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的意识增强。在选择美术作品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美术作品的选择需要贴合本节课的教材内容。比如,在学习《水墨画鸟》一课时,可以先从网上下载一些名家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欣赏。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不受教材的约束,广泛采纳学生的建议,让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来进行欣赏。其次,教师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作品的再加工,不仅能树立起良好的自己动手操作的榜样,同时还能将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提高。最后,教师也可以展示一下学生的一些优秀作品,通过欣赏学生能发现自己作品中的缺点,还能看到别的同学的可取之处,取长补短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作品,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同时,欣赏课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让学生欣赏到优秀的作品,还能增强学生进行自己动手操作的意识。另外,动手操作和作品欣赏关系紧密,在学生欣赏完作品后,教师可以适当地安排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比如在欣赏完动物油画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己动手操作,模仿欣赏过的作品,自己动手创作。学生通过这样的不断练习,能有效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能更好地掌握美术知识。

二、通过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

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它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求知欲,由此激发出进行美术创作的热情。比如,在讲授《皮影戏》一课时,教师先在课上播放一些关于皮影戏的经典视频片段,通过视频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学习很快产生兴趣。通过视频的播放,学生能很快记住画面中的信息,进而能在创作中表现出自己的想法,将皮影戏中的形象在纸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在学习氛围的营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使用一些辅助的工具,使得书本上的知识更加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同时,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让他们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通过组织活动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通过组织活动也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如,在学习《迷人的游乐场》一课时,可以带领学生们到游乐场中游玩,让学生观察游乐场的游乐设施,然后进行美术创作。另外,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游玩其中的一些项目,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游乐场的乐趣,同时还能激发出创作的热情,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另外,教师对本次活动中创作优秀的同学要给予奖励,鼓励学生经常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在生活中积累创作的素材。

四、通过手工课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

手工课是小学美术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借助手工课能有效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手工课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该特点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在创作中的乐趣。在手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考虑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等。比如,在讲授《我造的车》一课时,要让学生照着车辆的模型进行实物的创作,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需要采用不同难易程度的手工课程。对于年龄小的低年级同学,主要让他们学习剪纸;对于年龄大些的高年级同学,可以让他们进行陶瓷等工艺品的制作。这样,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

五、小结

动手操作范文篇10

一、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数学的学习就是一个体验过程,不仅重视对知识点的获取,更加强调获取知识的过程。孩子们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对于周遭的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都想去看一看、碰一碰。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抓住孩子们的这一特性,根据学生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动手去实际操作,从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也能更加全面地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如果小学数学教师能够有意识地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去动手,成功率必然会大为提升,动手实践的效果也会翻倍。学生既有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接触其他事物和知识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他们就能拥有理解的参照,特别是在理解数学这样一门抽象思维要求较高的课程时,通常小学生都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如长度单位,米、分米和毫米,每个的大致概念为多少,每两者之间的差别大概几何,这些如果只有教师单一的讲解,告诉他们换算方法,学生们是难以有效领悟的。相反,教师如果能让学生用直尺去量一量课本、橡皮和米粒等他们平常所能接触到的具体事物,从而就能对这些长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们的思维依旧以具象思维为主,他们的逻辑思维处于不断的成长之中,抽象思维部分多数情况下还需要通过与具体的经验相联系才能运转。数学的抽象性特点使得小学生们在学习数学时,更加要借助一些具体的图像和工具才能理解,更需要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更重要的是,在运用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们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让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就需要认识到动手实践引入数学课堂的价值,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动手,让他们参与到动手活动中,同时,恰当地予以引导,让他们思考操作中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法。游戏就是小学数学动手实践操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中,学生的动手积极性能够充分地被调动起来,快乐学习。游戏中,学生们的审美观念和创造力都能够得到锻炼,他们发挥想象力去完成游戏中自己分配的角色任务,在实践中探索和进步,各方面的操作能力也相应得到大幅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堂上的动手实践活动一些是学生个人就足以完成,但还有很多是需要同学们相互合作才能一起完成。毫无疑问,在无意间也会让他们的合作意识得到锻炼,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极为有利的。毕竟,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不可能脱离群体而独自生存。这一点作为成人的我们是深有体会,但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并不了解,需要我们的教师予以引导,动手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特别是在一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活动中,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都能得到培养,有利于他们从小养成合作的观念。当然,这种合作意识的培养不是简单的几次动手实践就足以实现,而是一项系统的任务。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每学期的课前设计上,就需要对本班级课堂动手实践活动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安排,有个明确的目标和实施步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上,更是要根据学生们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及时调整个别学生可能的突发情况,不能完全照着制定的方案走,而要照顾学生的特殊性。在操作中,既做到全面把握,又得兼顾个体差异。

四、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学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支持,不仅对巩固数学知识有利,还能锻炼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能够实现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无法完成的效果。数学教师如果能够将动手实践活动引入教学,在课堂动手实践和课外动手实践两个主要方面实现协调并进,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动手实践活动的上述效果,也丰富学生们的课外生活。寓教于乐是许多研究者和专家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动手实践就是这样的一种。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