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意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14:50:57

德育意识

德育意识范文篇1

一、强化德育意识

小学校领导及教师要牢固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绝不能把德育视为从属于教学的捎带性工作。学校、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把其品行表现放在首位。教师要以身作则,身教在先,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校领导及全体教师都要有大德育的观念——学校的一切教育工作都在德育范畴内,一切教学及活动都要渗透德育,所有教师都负有德育责任。

二、完善德育管理体系

首先,要有明晰的德育目标。小学生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有限,学校、教师要将爱国、敬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大”目标转化为易于理解、执行的“小”目标,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德育目标体系。比如:爱国爱家、勤奋好学、团结友爱、遵规守纪等。在整体目标之外,还要有阶段性目标,以使每一学年、学期的德育工作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其次,要有一支得力的德育骨干队伍。尽管学校的每一名教师都负有德育责任,但涉及到具体的执行,仍需要有一批骨干担纲。校长、分管校长、德育科室人员、年级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班主任等,都是德育队伍的重要成员,是德育计划落地的实施者,德育问题的收集者、反馈者,德育表现的评估者,德育理念、方法的研讨者。

学校要加强对德育队伍的培训、管理,提高他们的德育水平,充分发挥他们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再次,要有覆盖6年中每一时段的工作计划,不仅与各年级、各月份恰当对应,而且能形成有机整体,让学生在6年中于价值观、公德意识、行为习惯等方面有切实的提升。小学德育离不开活动这个载体,故此,学校要设计完整的活动体系。除了常态化的活动,如开学典礼、清明节祭英烈、学雷锋月、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等,还要根据国家大政要事、社会热点及学生的思想行为状况,设计专题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触动、产生改善某些行为表现的动力。

三、抓好课堂主阵地

德育意识范文篇2

2.活动内容要体现主题性。例如:中学生入团以“争做青年标兵、做时代楷模”为主题,清明节组织全校师生去扫墓以“缅怀先烈、立志报国”为主题,参观科技示范园以“相信科学、走进科学”为主题。活动中,主题鲜明突出,贴切现实生活,就会增强学生意识,从而提高德育活动的效果。

3.德育活动程序要体现完整性。在德育教育活动过程中,德育程序往往会被忽视,失去其完整性,使好的德育内容不能达到较好的德育效果。例如:新队员在庄严的出队旗、敬队礼、唱队歌的入队仪式上佩戴起红领巾,在队旗下进行宣誓、呼号。在这样的气氛中入队,会使人产生自豪、奋进的情感;组织初中全体师生到烈士墓前扫墓,出发前做主题性讲话,出发后举着团旗、举着“缅怀先烈、立志报国”的标语,胸前佩戴着自制的小白花,到墓地后学习先烈事迹,聆听学生代表发言,为烈士填坟上土、敬献小白花,回校后写出心得体会。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会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4.活动效果要体现延伸性。一堂法制报告课结束了,发人深省;一次科学参观活动结束了,令人记忆犹新;一次庄严的入团仪式结束了,令人振奋不已。这些活动都达到了较好的活动效果。但是,如果活动结束之后,再让学生及时写出发自内心的观后感、听后感、读后感、活动心得体会等,再把优秀的文章、感人的体会播出去,出到板报里,发表在校报中,这样的延伸活动更能加强学生的德育意识、更能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行动。

5.德育活动的形式要体现创新性。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性德育活动,能增强学生的活动意识,提高活动的效果。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科普活动,可以到阅览室集体看科普书籍,可以参观科技示范基地,可以开展科技创新小制作,可以用演讲形式进行科普宣传等。

6.德育活动要体现评价的系统性、长期性。系统、长期地对班级、学生参加德育活动情况做有效评价,会增强学生活动意识,从而达到更好的活动效果。例如:制定“班级量化考核”细则,对班级活动、班级管理进行考核评比,制定“学生个人道德品质评价”细则,对学生一年或整个初中阶段的品德都进行长期、系统的评价,会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德育活动意识,从而提高德育活动的效果。

德育意识范文篇3

受众意识就是要明确德育渗透一切要围绕和服务于学生“接受”的需要,并以学生“接受”的程度作为评价德育渗透成效标准的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德育就是专门研究让学生接受什么,如何接受并最终使学生接受的工作,接受是学生的本质特征,德育渗透的过程也是学生接受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知识、接受品德、接受他人、接受自己,既是其学习生涯的基本内容,也是德育渗透的目的。德育要摒弃任何脱离学生“接受”需要的德育理论和实践,认真研究和满足学生的“接受”需求,力求让学生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接受自己,为此,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接受”和“接受”的过程。

“接受”是学生用身心感受和吸纳外在的知识、技能、品德及信息的过程。从量的方面来说,“接受”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知之甚多的过程;从质的方面说,“接受”是由浅到深、由被动接受到主动体验的过程。从启蒙教育开始,教师就犹如置身于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丰富而又神奇的自然和人文知识犹如甘露渗透进贫瘠的土壤,6年、9年、12年甚至更长的日子里,点点滴滴的渗透,使无知顽童变成莘莘学子,多少个教师、多少节课、多少次批阅、多少次谈话,重复并强化着不计其数的“接受”,于是,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品德、身心素质在“接受”中一天天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初见端倪。由此可见,接受渗透是未成年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学生被动接受渗透、难度较小、成效较快是这一阶段德育的基本特征。要充分利用这一年龄段学生思想单纯、可塑性强的有利时机,悉心创造学校德育的大环境,精心策划,赋予丰富、积极的德育渗透内容,为下一阶段德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照意识

生活比照意识就是一种开放渗透意识,即把德育放在社会大环境中,把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对待。

从教育关系来看,中小学阶段的未成年学生对教师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崇拜与敬畏,“教师说什么就信什么”的现象比较普遍,虽有盲从的成分,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相对较小,这也是德育渗透初级阶段的特点。然而,随着学生认知水平及能力的逐步提高,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特别是高等院校的学生,不再愿意被动接受现成的结论和直接接受渗透,开始用自己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一切,并与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进行比照,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这标志着德育渗透进入了新阶段。

从教育内容来看,学校德育一直是以积极和正面教育为主,其初衷是培养积极向上、健康正直和善良诚信的品质,因此,社会上阳光的、积极的一面讲得多,社会阴暗面、消极的一面讲得少,甚至完全回避,对未成年学生来说,这种做法不能不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当学生面对社会及身边的阴暗和消极现象的时候,德育工作还是暴露出某些免疫能力的缺失,从惊愕、困惑、到逐步认同,甚至津津乐道而身陷其中,相当部分学生在辨别是非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保护能力方面表现出惊人的低能,不仅使多年德育的成果荡然无存,而且也使学生的身心蒙受巨大伤害。

不言而喻,学校德育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培养的是一种理性境界,但学生毕竟是生活在一个现实的社会、家庭和人群中,每天都要面对许多陌生、鲜活的新现象和新观念,每天都要进行不计其数的比照与思考:反思学校的,观察社会的,形成自己的。如果说此前的德育渗透主要是让学生接受现成的东西,现在则要求学校德育渗透在向学生灌输积极、正面的东西的同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和分析,积极参加道德实践,并在学生社会、心理能力的承受范围内,不应回避而是坦然面对社会及人性的消极、阴暗面,通过“反向渗透”来取得“正向效果”,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与相应的社会免疫力,让学生正确认清社会的主流和发展方向,学会辨别、学会选择、学会接纳、学会拒绝,过好人生的青春期。

渐进意识

渐进渗透意识是指德育渗透的过程性和匹配性意识。德育是一项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其渗透活动必须同学生生理、心理、文化及个性发展的阶段性需求相一致,既不能落后也不能过分超越学生的实际,是一个在渐进中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选择、反省最终养成的过程。

德育渗透主要是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爱劳动、爱学习、爱家乡、爱父母以及诚信守纪、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与人格方面的情感,教师可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身边的小事或杰出人物,甚至通过自身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件事,点点滴滴,潜移默化。在这一阶段,不能用成年人的眼光和标准去要求学生,事实上过早地成熟有违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同样,在这一阶段对学生也不宜过分强调理论方面的要求,德育的实践证明,过早地进行抽象的理论教育,超出学生接受能力的承受范围,会使学生对德育产生心理疲劳和厌烦,只能导致事倍功半。因此,青年学生只能在渐进的渗透中渐进地成长,由感性走向理性。

反复意识

反复渗透意识是指德育渗透过程的曲折性、波动性和重复性意识。科学的认识过程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注定了德育是一个反复渗透的过程。接受一种理念与最终形成一种理念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好奇、逃避、享受、从众心理与习惯是青年学生反复尝试某种生存方式的根源。人不应在同一块石头上摔跤,这是一种哲学境界,而对一个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则是一种奢望,德育工作者应以平常心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反复。他如果是迟到再迟到、缺课再缺课、上网再上网,那我们的德育就只能是渗透再渗透,只有通过反复的行为强化,才能消除不良行为,培养和稳定良好行为,青年学生也只能在无数次的反复之后,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差别意识

差别渗透意识就是德育渗透中的人性化和个性化意识。以人为本对学校德育而言,就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健康,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德育的渗透内容、方式及要求都是各不相同的,而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包括认知、情感和社会性三个方面。

首先是学生认知发展及注意、记忆及思维方面的差异,要求德育渗透必须根据学生注意和注意品质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运用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方式进行德育渗透,进行差别化渗透;其次是学生情感发展方面的差异,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须根据学生情感及其控制能力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在德育渗透中注意区别满足并逐步提高学生从低级情感到高级情感方面的要求,进行差别化渗透;再次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社会认知发展、社会交往发展方面的差异,要求德育渗透必须注意学生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控方面的差异,注意学生对他人、权威、友谊、社会交往认知的差异,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渗透方式。

总之,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期、系统、渐进而又紧迫的工作,德育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渗透意识,用最大的耐心、细心和恒心倾力付出,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充分运用比照渗透、渐进渗透、反复渗透和差别渗透手段,在培养“四有”新人的同时,造就一支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德育工作者队伍。

德育意识范文篇4

加强学生的德育意识培养,重点要作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德育活动的内容要体现计划性。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生、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计划,是指导督促开展好德育活动、有效增强学生意识、提高德育效果的前提条件。例如:我校每年的德育计划都把三月份定为植树绿化美化活动月,四月份定为普法教育活动月,五月份定为劳动教育活动月,九月份定为文明、礼貌、尊师重教活动月,十月份定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月,十二月份定为安全教育活动月等。每年都根据计划,按不同月份公布活动内容及要求,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

2.活动内容要体现主题性。例如:中学生入团以“争做青年标兵、做时代楷模”为主题,清明节组织全校师生去扫墓以“缅怀先烈、立志报国”为主题,参观科技示范园以“相信科学、走进科学”为主题。活动中,主题鲜明突出,贴切现实生活,就会增强学生意识,从而提高德育活动的效果。

3.德育活动程序要体现完整性。在德育教育活动过程中,德育程序往往会被忽视,失去其完整性,使好的德育内容不能达到较好的德育效果。例如:新队员在庄严的出队旗、敬队礼、唱队歌的入队仪式上佩戴起红领巾,在队旗下进行宣誓、呼号。在这样的气氛中入队,会使人产生自豪、奋进的情感;组织初中全体师生到烈士墓前扫墓,出发前做主题性讲话,出发后举着团旗、举着“缅怀先烈、立志报国”的标语,胸前佩戴着自制的小白花,到墓地后学习先烈事迹,聆听学生代表发言,为烈士填坟上土、敬献小白花,回校后写出心得体会。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会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4.活动效果要体现延伸性。一堂法制报告课结束了,发人深省;一次科学参观活动结束了,令人记忆犹新;一次庄严的入团仪式结束了,令人振奋不已。这些活动都达到了较好的活动效果。但是,如果活动结束之后,再让学生及时写出发自内心的观后感、听后感、读后感、活动心得体会等,再把优秀的文章、感人的体会播出去,出到板报里,发表在校报中,这样的延伸活动更能加强学生的德育意识、更能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行动。

5.德育活动的形式要体现创新性。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性德育活动,能增强学生的活动意识,提高活动的效果。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科普活动,可以到阅览室集体看科普书籍,可以参观科技示范基地,可以开展科技创新小制作,可以用演讲形式进行科普宣传等。

6.德育活动要体现评价的系统性、长期性。系统、长期地对班级、学生参加德育活动情况做有效评价,会增强学生活动意识,从而达到更好的活动效果。例如:制定“班级量化考核”细则,对班级活动、班级管理进行考核评比,制定“学生个人道德品质评价”细则,对学生一年或整个初中阶段的品德都进行长期、系统的评价,会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德育活动意识,从而提高德育活动的效果。

德育意识范文篇5

关键词:德育;渗透意识

德育作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特色的集中表现,对培养具有一定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的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高等院校的学生一般年龄都在20岁左右,身心变化处在无忌与隐秘并存、成熟与幼稚交替、自信与盲从混杂的阶段。面对学校德育,他们绝不会因一朝天降甘露,即刻茁壮成长,而无不经历着一个接受知识、生活比照、行为选择、内心反省到行为养成的过程,时间跨度漫长,变化迁移细微,影响因素众多、认知过程曲折,决定了德育过程与方式的“渗透”特性,从而要求德育工作者树立“渗透”意识,学会“渗透”方式,把握“渗透”过程的要求,为此首先要解决好科学“渗透”的意识问题。

受众意识

受众意识就是要明确德育渗透一切要围绕和服务于学生“接受”的需要,并以学生“接受”的程度作为评价德育渗透成效标准的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德育就是专门研究让学生接受什么,如何接受并最终使学生接受的工作,接受是学生的本质特征,德育渗透的过程也是学生接受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知识、接受品德、接受他人、接受自己,既是其学习生涯的基本内容,也是德育渗透的目的。德育要摒弃任何脱离学生“接受”需要的德育理论和实践,认真研究和满足学生的“接受”需求,力求让学生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接受自己,为此,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接受”和“接受”的过程。

“接受”是学生用身心感受和吸纳外在的知识、技能、品德及信息的过程。从量的方面来说,“接受”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知之甚多的过程;从质的方面说,“接受”是由浅到深、由被动接受到主动体验的过程。从启蒙教育开始,教师就犹如置身于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丰富而又神奇的自然和人文知识犹如甘露渗透进贫瘠的土壤,6年、9年、12年甚至更长的日子里,点点滴滴的渗透,使无知顽童变成莘莘学子,多少个教师、多少节课、多少次批阅、多少次谈话,重复并强化着不计其数的“接受”,于是,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品德、身心素质在“接受”中一天天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初见端倪。由此可见,接受渗透是未成年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学生被动接受渗透、难度较小、成效较快是这一阶段德育的基本特征。要充分利用这一年龄段学生思想单纯、可塑性强的有利时机,悉心创造学校德育的大环境,精心策划,赋予丰富、积极的德育渗透内容,为下一阶段德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照意识

生活比照意识就是一种开放渗透意识,即把德育放在社会大环境中,把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对待。

从教育关系来看,中小学阶段的未成年学生对教师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崇拜与敬畏,“教师说什么就信什么”的现象比较普遍,虽有盲从的成分,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相对较小,这也是德育渗透初级阶段的特点。然而,随着学生认知水平及能力的逐步提高,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特别是高等院校的学生,不再愿意被动接受现成的结论和直接接受渗透,开始用自己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一切,并与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进行比照,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这标志着德育渗透进入了新阶段。

从教育内容来看,学校德育一直是以积极和正面教育为主,其初衷是培养积极向上、健康正直和善良诚信的品质,因此,社会上阳光的、积极的一面讲得多,社会阴暗面、消极的一面讲得少,甚至完全回避,对未成年学生来说,这种做法不能不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当学生面对社会及身边的阴暗和消极现象的时候,德育工作还是暴露出某些免疫能力的缺失,从惊愕、困惑、到逐步认同,甚至津津乐道而身陷其中,相当部分学生在辨别是非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保护能力方面表现出惊人的低能,不仅使多年德育的成果荡然无存,而且也使学生的身心蒙受巨大伤害。不言而喻,学校德育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培养的是一种理性境界,但学生毕竟是生活在一个现实的社会、家庭和人群中,每天都要面对许多陌生、鲜活的新现象和新观念,每天都要进行不计其数的比照与思考:反思学校的,观察社会的,形成自己的。如果说此前的德育渗透主要是让学生接受现成的东西,现在则要求学校德育渗透在向学生灌输积极、正面的东西的同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和分析,积极参加道德实践,并在学生社会、心理能力的承受范围内,不应回避而是坦然面对社会及人性的消极、阴暗面,通过“反向渗透”来取得“正向效果”,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与相应的社会免疫力,让学生正确认清社会的主流和发展方向,学会辨别、学会选择、学会接纳、学会拒绝,过好人生的青春期。

渐进意识

渐进渗透意识是指德育渗透的过程性和匹配性意识。德育是一项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其渗透活动必须同学生生理、心理、文化及个性发展的阶段性需求相一致,既不能落后也不能过分超越学生的实际,是一个在渐进中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选择、反省最终养成的过程。

德育渗透主要是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爱劳动、爱学习、爱家乡、爱父母以及诚信守纪、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与人格方面的情感,教师可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身边的小事或杰出人物,甚至通过自身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件事,点点滴滴,潜移默化。在这一阶段,不能用成年人的眼光和标准去要求学生,事实上过早地成熟有违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同样,在这一阶段对学生也不宜过分强调理论方面的要求,德育的实践证明,过早地进行抽象的理论教育,超出学生接受能力的承受范围,会使学生对德育产生心理疲劳和厌烦,只能导致事倍功半。因此,青年学生只能在渐进的渗透中渐进地成长,由感性走向理性。

反复意识

反复渗透意识是指德育渗透过程的曲折性、波动性和重复性意识。科学的认识过程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注定了德育是一个反复渗透的过程。接受一种理念与最终形成一种理念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好奇、逃避、享受、从众心理与习惯是青年学生反复尝试某种生存方式的根源。人不应在同一块石头上摔跤,这是一种哲学境界,而对一个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则是一种奢望,德育工作者应以平常心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反复。他如果是迟到再迟到、缺课再缺课、上网再上网,那我们的德育就只能是渗透再渗透,只有通过反复的行为强化,才能消除不良行为,培养和稳定良好行为,青年学生也只能在无数次的反复之后,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差别意识

差别渗透意识就是德育渗透中的人性化和个性化意识。以人为本对学校德育而言,就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健康,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德育的渗透内容、方式及要求都是各不相同的,而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包括认知、情感和社会性三个方面。

德育意识范文篇6

关键词:主体性;班主任;德育;工作

一、把树立主体意识贯穿于班主任工作之中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一个人只有作为主体,独立支配自己的意识和活动,才是一个独立的人。帮助和教育班级学生树立起主体意识,是当前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前提。所谓主体意识,认知发展心理学理论研究表明:是指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学生对自身主体地位角色、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学生主体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其主观意识中的反映。作为道德教育的目标,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培养作为主体的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道德教育活动就是培养具有丰富的心灵,能够自主思考、主动行动的学生的道德教育。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学生由于受到来自家庭的原因或学生自身的个性或成绩较差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赏识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少学生表现为心理封闭、不善言语、不愿同他人交往和沟通、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是很显性的表现,他们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式的参与教育活动中。教育活动又都是围着老师转,围着课标、计划转,围着考试转,缺乏对学生主体精神的重视,忽视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那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帮助学生树立起主体意识,使他们明确自己在学校教育中主体的角色定位,从而主动地参与或参加学校和班级一切教育活动的设计、论证、实施与管理、监督、反馈;就是要帮助他们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学会自尊、自信、自强、自主、自爱,不论在思想上、情绪上还是言论上、行为上都有较强的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能力;就是要帮助他们自觉认识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努力学习,热爱生活,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全新的改革发展阶段,其主要标志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全面推进,无论从课程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还是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转换。其重要变化是,新课改重建了课堂教学,新课改的思想与灵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人格,解放学生,鼓励质疑、鼓励想象、鼓励大胆尝试,让学生充分发展个性主体的积极作用。进入新课改后,学生对主体意识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强烈,为了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就更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的一切活动中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方面,班主任应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积极而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二、了解学生主体性需求,培养良好的班级风貌

班级学生的德育工作应从他们进校踏进校门的第一天开始,从他们走进班级的第一天开始,就致力于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集体环境。让每一位同学感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员,都必须为该集体的荣誉而努力,要使每一个学生明白,自己的个人的主体行为会影响到集体的声誉。为此,班主任必须明白自己的工作任务: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要服务学生、引导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主体需求,我们的工作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同与接纳。在学生还未进校,班主任的工作就已经开始了,先要通过学生档案或学生素质报告书了解学生的性别、住址、家庭基本情况和学习状况。这些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班主任做进一步的家访。通过家访,我们可以掌握第一手资料,更详实地了解其家庭结构及状况和学生的个性、学习特点等。进校以后,学校都会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接轨教育活动,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教育的机会,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然后让学生来讨论,力争做到人人发言,鼓励大家勇于自我介绍,谈理想、谈家庭、谈爱好、谈对各项规章制度的看法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让大家讨论制定出班级的班规班纪,对每一位学生的表现班主任都做到心中有数,最后还可以让同学们写一份感想,包括个人理想、特长爱好、对学校、对老师的要求以及家庭成员介绍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当然对学生的进一步了解还要我们班主任在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做有心人,给每个同学创设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使学生深深感到成为一名班级的学生,既会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爱,更要珍惜这个机会和班集体,既要发展个性也要维护集体,同时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感到班主任对他们的严格管理最终要达到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境界,努力形成一个优良的班风,为今后的工作开展奠定基础。与此同时班主任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的工作是,还应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然有其自己的班级文化氛围,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班主任会很去有意识地创造班级文化,从而感染和影响他的学生群体,比如在教室环境的布置、板报的编排和内容选择、主题班会的安排、布置等等。在此方面,我们的学生更需要这种有品位的文化熏陶,让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和班级文化进一步促进优良班风的形成。

三、掌握学生主体性要求,平等对待和关爱学生

现代学生们其幼小的心灵很早就受到了来自家庭和社会以及网络的影响,他们所看到的和体验到的有许多不公平的东西,他们所希望得到的太多而现实又实现不了。他们渴望得到改善,得到理解,得到尊重,得到同龄孩子们所有的一切。同样在教育中他们希望有同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待遇,希望老师们能平等的甚至更要优待地对待他们,给他们以自主和展示的机会。这就要求为师者要有平等的思想,平等地认识学生、对待学生、接纳学生。要认识到老师与学生首先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从而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同时在教学及班级活动中平等对待学生,与他们建立起平等、互敬、互爱的关系;还应该平等地接纳学生,听取他们对教学及其他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作为班级的班主任,更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并且要切实地关心学生,做到既是良师,又是慈母,要准确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班级管理中还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在纪律要求上人人平等。只要是学生犯了错误,不分干部和一般同学,“听话”的还是“不听话”的,一视同仁,按班级所制定的规章办。同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其对错误有深刻的认识,以引起警觉不至于再犯。

2.班干部选拔上人人平等。在产生班级干部之前,让同学们充分酝酿讨论。班主任通过找学生谈心活动,了解同学心目中的班级干部有哪几个,同时也可让大家树立服务思想和主体性意识。最后让大家自行选举产生,竞争上岗,给有能力,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同学以锻炼的机会。有时不妨设立值日班长、值日班委、值日课代表等,让每一个同学能够在岗位上锻炼能力。

3.在表扬和评奖上人人平等。班上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同等的获奖权利,除了学校的各级表扬和奖励外,班主任为同学们在班级多设立各类奖项,既有单项的又有综合的,有进步奖、学习刻苦奖、礼貌奖等等,让大多数同学们得到成功喜悦和自励,并且学有榜样。

4.关爱每一位学子。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关爱,特别是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残疾家庭的学生,或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需要班主任老师多鼓励和帮助,为他们争取社会和学校的资助,解决其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学生生病了,要多给予关怀,让其感到老师的慈爱、班集体的温暖。平时还要对学生多观察,发现有情绪低落者,要及时的找其谈心,进行心理教育。学习上的困难,发动任课老师和学生学习小组进行及时的帮助。

四、强化主体意识,培育良好的学风

德育意识范文篇7

我认为需要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一、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是很丰富的,要正确把握课文所蕴含的思想因素,教师就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这是正确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一环。如,第五册《晨读》是一篇看图学文,画面是一个场院,不很整齐的石块垒就的墙壁,平坦的黄泥院打扫得干干净净,中间有一盘石磨,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安闲地在院中觅食,墙上有几盆花,呈现出蓬勃生机,三个孩子在画面中出现,活脱脱一幅恬静的读书美景。这是居住在高楼大厦的城市孩子很难享受到的读书环境。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看图与阅读结合,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她读得多入神碍…连小鸡在她身边叽叽叫都没有察觉”,“入神”一词用得好。据此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她为什么读得那样入神?专心到什么程度?“连小鸡……都没有觉察”这一句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理解了这些,再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比如说说自己认真听课的体会,仿照课文的句式,说说自己听课时的专心程度。这样一来,学生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也学习了表达方法。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女孩读书如此入神,她是怎么想的?通过讨论,学生会懂得科学技术已推广到农村,画中的“她”一定是想抓紧时间学习,做一个有知识的新型农民,为建设新农村作贡献。另外两个小朋友的想法肯定也一样。那么我们呢?我们要立志做“四化”建设所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不学好本领是不行的。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课文中三个孩子抓紧早晨的大好时光认真读书,作者是要我们懂得应该珍惜时间,发奋学习。如果在这里引导学生作城市和农村学习环境的对比,就曲解了文章思想内容,可见,正确把握课文思想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不平常的蛋糕》一课内容丰富,自然段多,教学时应抓装不平常”这个词,引导学生深入读课文,理解“不平常”的原因:1.这蛋糕特别大。特别精美;2.它是斯里兰卡总理送给宋奶奶的生日礼物;3.宋奶奶不远万里把它带回祖国。严格说,只抓住这三点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联系前文所写的宋奶奶“不顾旅途疲劳”,年事已高,一回国就到幼儿园来看望孩子们,以及宋奶奶叫孩子们认真洗手的情况,体会身为国家领导人之一的宋奶奶对孩子们的关心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从而自觉向革命前辈学习,不辜负他们的殷切期望。这些是教材固有的教育因素,教师要深钻教材,把握思想教育要点。

二、针对学生实际启发诱导,使思想教育切实有效

阅读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思想实际,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事物。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不仅要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还要知道文章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并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从中学习表达方法。

如课文《爬天都峰》。作者通过描写一老一少在攀爬天都峰过程中的对话和行动,启发读者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词语,读懂每句话,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关键是抓装我”去爬天都峰前后的思想变化,使学生受到教育。天都峰不在我们身边,不可能到天都峰上一比高低,重要的是学习作品中人物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中。

德育意识范文篇8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做为有知识的一代新人,他们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同时更应承担起大学生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责任感就是主人翁意识,它既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发挥积极性的表现。为此,本院进行了这次大学生责任意识调查。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秦皇岛地区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专家座谈等方法,发放问卷2000份,其中回收1680份,回收率84%,有效问卷1590份。有效率79.5%,信度检验86%。调查结果清晰的反映了有关当代大学生对责任的认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思想政治责任意识

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就“关心国内外大事”一题,我院学生对国内外大事的关心程度高达88%。

就“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一题,52.8%的学生积极要求加入,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觉悟也在不断提高。大学生对社会重大政治是非应有明确的态度、鲜明的态度和正确的观点。这就要求大学生重视政治思想意识,拥有正确的思想是大学生的责任之一,也是他们能全面认识责任的基础。

2.2法律、纪律责任意识

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本院53.8%的同学认为应积极学习法律知识,71.3%的同学倾向于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利益,60%的同学敢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由此可以看出,同学们对法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用法律来保护自己。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2.3道德责任意识

在当今张扬个性、追求主权的独立时代,道德观念明显与我们上一代不同。不过,有一些传统道德仍然未变。据调查,我院学生中间有超过90%的同学认为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尊老爱幼、忠诚守信、向组织靠拢是当代学生应具备的责任意识;在集体与个人之间,绝大数同学愿意为集体作贡献。“抨击时弊”与“敢为天下先,不怕讽刺”两题的认同率均为46.3%,这两点反映出来的是当代大学生缺乏站出来的勇气和自信。

2.4.家庭责任意识

调查大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非常必要。

新一代大学生对其认识大多数相同。如:对“恋爱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认同率18.8%,对“谈恋爱是终身大事,必须谨慎”的认同率为“67.5%。对“只要双方愿意,婚前性行为无须指责”的认同率为15%。恋爱观与婚姻观对大学生的家庭责任观念有着重要影响。家庭的熏陶、家长的表率等也是大学生的家庭责任观念的影响因素。作为家庭的普通一员,大学生有责任维护自己的家庭美满、幸福。

2.5健康责任意识

本次调查设置了“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的身体“两道调研题,结果表明:我们绝大多数的同学有较高的认同率,并且两者呈同步发展的趋势。作为成功的保证,同学们应争取自己的双重健康。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渊博的学科知识,培养较强的能力和高尚的品德,而且还必须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2.6环境保护责任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保护环境成为人们的共识。作为大学生,更应有环境保护的意识与责任。

结果表明,有43.5%的同学认为应积极向群众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有41%的同学认为应了解保护环境的法律规定。这说明我院应该加强对环保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到环保的重要性。对于“金钱第一,环境第二”的观点,有88.6%的同学持否定态度,这足以表明本院学生能清楚的摆正环境与金钱地位、关系。

3影响大学生责任形成的因素

3.1家庭因素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影响

一方面家庭教育的缺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父母狭隘地把学习成绩好视为孩子发展的最高目标,有的甚至是唯一要求。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现在的家庭无论经济条件好坏,都对自家的“骄子”给予过多溺爱,使大学生产生好逸恶劳,挥霍无度的不良了习气。这使大学生不能充分认识自己的角色、不能形成自己的独立思维,更不用说责任意识与担负责任。

3.2.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社会不良风气屡禁不止,人们的生活观念、道德情操呈现出多元化,部分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严重扭曲,使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滋生蔓延,这些思潮同样波及到身处象牙塔的大学生。由于他们的心理发展还未完全成熟,行为发展还处于他律阶段,对社会不公、权钱交易、损人利己等丑恶现象不能明辨,使他们在价值观念、责任意识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

3.3学校教育的不足

长期以来,我们教育工作的重心一直偏重于学生的智育教育,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习,而且是书面知识的学习。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小学,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核心标准是学习成绩,学习成绩才是发展的“硬标准”。而对学生的政治修养、道德情操和责任意识缺乏有效的考核方法,凭印象、凭表象笼统地评价学生,使德育成为评价的“软标准”。

3.4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其心理正在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他们心理起伏比较大,容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做事情欠缺考虑;他们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诱发犯罪。

3.5综合因素造成大学生的成人意识弱化

大学生虽然已经到了成人的年龄,却不知道或者不能够履行自己成人的责任,不在乎自己的过错言行会带来的后果。

4大学生责任意识形成对策

4.1加强思想教育,强化责任意识

通过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及活动开展,进一步影响和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和社会,学会关心自己和家庭,学会学习和生活,学会做人和做事,有效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感。

4.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共同培养

由于父母和子女的特殊关系,许多青少年把孝敬父母看作是自己的最大责任,父母对他们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即使他们当中有些人还不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但迫于来自父母的期盼和压力,也会坚持完成学业和完善自我。

4.3强化大学生的成人意识

高校务必要重视大学生成人意识的教育和培养。

4.4以情动人、以理服人,通过感化教育等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责任教育在学校里就要广泛传授。

4.5.加强教师的育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的责任意识如何,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当中,而且会给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要加强教师的育人意识、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增强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才能全面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刘红娟.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与大学生思想教育[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

[2]胡婷,秦俊,王琳.近年青年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演变与挑战[J].高等教育研究,2002,(3).

[3]史晓华.新时期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思考[J].山东电大学报,2003,(2).

[4]《中国教育报》2002年5月8日第3版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7页

德育意识范文篇9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对本校学生女性主体意识进行广泛调研。课题组利用德育课程教学,每个班级发放30份问卷(涵盖中职一年级至三年级学生,共计4个班级),对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总样本为120份,回收问卷118份,回收问卷率为98.3%;其中有效问卷115份,有效问卷率为95.8%。利用SPSS17.0进行处理,调查分析如下:1.中职生女性意识淡薄。学生受媒体影响大,将女性价值限定在容貌、年龄、体型上,将女性生存空间限制在家庭领域。所占比例为被调查学生的73%。2.中职生女性独立意识弱,缺乏人格平等意识和经济独立意识。大多数女生对某些行业的高回报充满了脱离生活实际的幻想;将改变人生命运寄希望于婚姻或不切实际的高额工作回报。所占比例为被调查学生的51%。3.中职生对女性社会角色理解片面,对女性个体价值认识不足。女生从事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明显低于男生。所占比例为被调查学生的89%。4.中职生中存在女性男性化意识。单方面强调女性,割裂男性、女性的天然联系。所占比例为被调查学生的32%。此外,调查设计了关于婚姻观和性观念的开放性问题,学生的问题反映出性观念不成熟和刻意回避的态度。发展、培养中学生的现代女性意识,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有助于中职生克服女性心理狭隘、人格依赖;有助于激发学生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有助于女生自我觉醒和自主意识复萌,全面成人。德育课程作为女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进行女性主体意识培养的主课堂。课题组结合本校实际,组织德育组5名教师,开展女性主体意识教学实验。

二、《哲学与人生》课程中开展的教学实验

(一)目标定位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要求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实验坚持结合理论知识点,联系社会现实,培养中职生女性主体意识,教学目标设计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二)方案设计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结果及本班级学生情况,结合教材,选取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这四个方面是:独立的人格培养、爱情观及性意识培养、美意识培养、价值与自我实现意识培养。

(三)实施步骤

1.学前测试

实验前进行开放性测试,学生完成一篇自我认知文章,作为学生成长记录。

2.教学设计

将四个模块的培养目标融入《哲学与人生》课程的五个单元。总计教学课时32,比教学实验前增加2个实践学时。

3.教学过程

(1)独立人格培养。在问卷调查中发现51%的中职女生独立意识缺乏,具体表现在“人格平等意识”和“经济独立意识”两个方面。大多数女生依赖性强,缺乏人格独立意识,认为对自己最重要的一定是家庭,认同男性在事业上强于女性,女性应当在家庭生活中承担更多责任,认为女性一旦开始婚姻关系,可以专职家庭,不再继续工作的占被调查人数的59%。这也反映出中职女生大多缺乏独立的经济意识。教学计划中从这两个方面入手,紧密结合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增加自我认知测试、“霍兰德人格测试”,由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分析性格,帮助学生自我认知。在具体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将性格类型相似的学生划分为一组,引导学生分析男生、女性在完成同一任务过程中的可能性和局限性。同时,结合教学案例,参考教材中出现的素材,补充介绍医护行业中的优秀女性工作者、职业能手的先进事迹。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使他们产生共鸣和强烈的情感认同。使学生在学习榜样的过程中获得独立人格,超越自我,(2)爱情观及性意识培养。中职生大多处于14岁至18岁,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课程缺少对学生爱情观和性意识观念的教育。这一时期,青年学生产生对性的渴望和幻想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教育的关键是要疏和导而不是防和堵。使学生理解性是成年人的权利和责任。青年女性要学会独立思考,既不恐惧性,更不对其持无所谓态度。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单元的教学内容,采用课堂辩论的方式,既训练学生思维,又了解他们思想上的困惑和盲点。使学生自尊、自爱,学会自我保护,正确认识两性关系,全身心地投入学习。(3)美意识培养。从古至今,人类对“美”的追求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然而,中职女生阅历少,人生经验浅,往往简单地将“美”与容貌、金钱相联系,容易受到媒体、网络、他人等周围环境的影响。调查显示,将女性价值限定在容貌、年龄、体型上,将女性生存空间限制在家庭领域的学生比例高达73%。教学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美意识,结合教材中“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4)价值与自我实现意识培养。人生价值与自我实现意识的培养,是中学阶段总体教学目的和目标,应当蕴含在每一门课程当中。发展学生女性主体意识的最终考量就在于自身价值的实现,课题组成员在教授最后一个单元“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时,设计了“价值观澄清”的小游戏,帮助学生发现最重要的价值观。同时,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课题组成员担任所在班级的兼职导师。兼职导师的设立旨在密切师生联系、及早发现和纠正学生中存在的错误思想和认识。兼职导师走访宿舍,与学生谈心,从学生生活入手,及时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及时解答学生疑惑。一方面课下的生活素材用做课堂教学的活动课题,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德育课程教学生动活泼,学生容易接受,不觉得枯燥。另一方面教师深入了解学生价值观现状,易于开展教学,有的放矢,教学效果明显。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进行突破和创新。课题组采用学生自我评价(百分制打分)与开放式评价相结合的形式,鼓励学生回看课前撰写的自我认知小论文。评价结果显示,学生除掌握《哲学与人生》课程的理论知识,对自身价值有了明确认识,尤其对两性关系、美意识认识深刻。(四)实施效果本学期,学生完成了深刻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效果较好,有的学生写道:“这个课让我第一次懂得人生有很多可能性,自信自强才是人生的真谛。”全年级参加实验教学的两个班级,在各类大赛、课外活动等方面的成绩明显优于其他班级。在全市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上,共有12名同学积极参与,3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4名同学获得优秀奖。

三、结语

德育意识范文篇10

我认为需要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一、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是很丰富的,要正确把握课文所蕴含的思想因素,教师就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这是正确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一环。如,第五册《晨读》是一篇看图学文,画面是一个场院,不很整齐的石块垒就的墙壁,平坦的黄泥院打扫得干干净净,中间有一盘石磨,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安闲地在院中觅食,墙上有几盆花,呈现出蓬勃生机,三个孩子在画面中出现,活脱脱一幅恬静的读书美景。这是居住在高楼大厦的城市孩子很难享受到的读书环境。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看图与阅读结合,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她读得多入神碍…连小鸡在她身边叽叽叫都没有察觉”,“入神”一词用得好。据此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她为什么读得那样入神?专心到什么程度?“连小鸡……都没有觉察”这一句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理解了这些,再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比如说说自己认真听课的体会,仿照课文的句式,说说自己听课时的专心程度。这样一来,学生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也学习了表达方法。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女孩读书如此入神,她是怎么想的?通过讨论,学生会懂得科学技术已推广到农村,画中的“她”一定是想抓紧时间学习,做一个有知识的新型农民,为建设新农村作贡献。另外两个小朋友的想法肯定也一样。那么我们呢?我们要立志做“四化”建设所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不学好本领是不行的。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课文中三个孩子抓紧早晨的大好时光认真读书,作者是要我们懂得应该珍惜时间,发奋学习。如果在这里引导学生作城市和农村学习环境的对比,就曲解了文章思想内容,可见,正确把握课文思想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不平常的蛋糕》一课内容丰富,自然段多,教学时应抓装不平常”这个词,引导学生深入读课文,理解“不平常”的原因:1.这蛋糕特别大。特别精美;2.它是斯里兰卡总理送给宋奶奶的生日礼物;3.宋奶奶不远万里把它带回祖国。严格说,只抓住这三点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联系前文所写的宋奶奶“不顾旅途疲劳”,年事已高,一回国就到幼儿园来看望孩子们,以及宋奶奶叫孩子们认真洗手的情况,体会身为国家领导人之一的宋奶奶对孩子们的关心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从而自觉向革命前辈学习,不辜负他们的殷切期望。这些是教材固有的教育因素,教师要深钻教材,把握思想教育要点。

二、针对学生实际启发诱导,使思想教育切实有效

阅读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思想实际,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事物。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不仅要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还要知道文章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并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从中学习表达方法。

如课文《爬天都峰》。作者通过描写一老一少在攀爬天都峰过程中的对话和行动,启发读者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词语,读懂每句话,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关键是抓装我”去爬天都峰前后的思想变化,使学生受到教育。天都峰不在我们身边,不可能到天都峰上一比高低,重要的是学习作品中人物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