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事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2:15:07

慈善事业

慈善事业范文篇1

在中国当前的慈善活动中,捐赠是一种最为普遍的方式。所谓慈善捐助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为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或资助不特定的社会成员而无偿地向公益性社团法人和事业法人或代表受资助不特定人利益的临时机构捐赠资金或实物的行为。因此,从理论层面说,慈善捐赠应该是-部分人将财富无偿贡献出来,用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一部分人。从实际操作层面看,每次灾难或重大事件发生以后,富人个体的捐赠数目往往比较大。手是人们便形成一种观念,认为慈善是富人的行为,与平常百姓并无关系,甚至有人认为行善是富人的本能,是富人的专利,是富人的救赎行为。这种观点有不妥之处。

第一,慈善捐赠首先需要富人慷慨解囊。改革开放初期,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一跃成为中国的富人阶层,但他们的发家并不单纯是靠他们聪明与能干,并不完全是个人奋斗的结果,而主要是靠得到了这个社会的厚爱。但就是这种社会资源的不平等造成了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1985年至1988年由1:1.72扩大到1:2.05;1989—1994年上半年,则由1:2.10扩大到1:2.71,1995年为1:2.78。”另据有关调查显示,截至目前,穷人占了全国总人口的80%,富人占了20%,但是占全国总人口80%的穷人所占的全国财产总量只有55%,而占人口只有20%的富人却拥有了45%的财产。因此,富人阶层在经济上处于强势地位,所占有的财富比较多,有足够能力回馈社会。而且“富人”并非只是一个资本概念,而更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按照基本的公平原则,他们理应比穷人或平民百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正如美国钢铁巨子卡耐基所认为的,财富并非单纯个人的产品,而是社会的综合果实。当财富在自己的手中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必须把这份“为了社区利益神圣的信托”最大效率地返还给社会。他在临终时告诫说:富人在道义上有义务把他们的一部分财产分给穷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所以慈善需要富人的慷慨解囊,抛开富人的慈善责任谈“人人慈善”是悖谬且危险的。

但不容乐观的是,中国慈善事业与富人财富的增长并没有协调发展。根据有关慈善公益组织的调查,我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但有过捐赠纪录的不超过10万家,即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美国的企业和慈善家,每年通过各类基金会作出的慈善公益捐助有6700多亿美元,占美国GDP的9%。中国富裕阶层的慈善行为从总体来说仍然是比较消极的或者是有顾虑的。有关资料也显示,中华慈善总会每年吸收的捐款,中,富人捐款数目只占捐款总数的15%。因此不应该将慈善捐赠的所有来源锁定富裕阶层,慈善捐赠并不是唯独富人能做的事情。

第二,慈善捐赠同样需要普通百姓。有一组数据值得我们反省,中华慈善总会每年收到的捐赠大约75%来自国外,15%来自中国的富人,10%来自平民百姓。而美国的慈善捐款中只有10%来自公司企业,5%来自大型基金会,85%的捐款来自民众。我们在指责国内99%企业没有捐赠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90%的大陆公民也没有给慈善事业尽力这个事实。相比之下,普通百姓是不是也感到汗颜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运行活动的逐步规范,一夜暴富已经成为明日黄花,经济主体的财富积累必须向合法经营、理性取财和有序发展回归。同时,国家正在出台一系列措施,抑制贫富差距的继续扩大,不断改善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条件,使得平民百姓逐步过上小康生活,经济水平中等以及以下的人口应该还是目前的主要人群。

“平民慈善”是“富人慈善”的有效延伸,慈善事业需要全社会人人参与。一方面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只有全社会的人都参与了,众人拾柴火焰高,慈善所发挥出的作用力才会更大,慈善的伦理价值才会更加久远。另一方面是就全社会的每个人来说,他的确是需要去参与的。因为一个人的一生充满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完全不能保证自己不需要任何帮助。所以你今天去救助了别人,说不定明天别人就会来救助你。再一方面,一个人也有义务在有能方的情况下去帮助别人,这是由人的精神需要决定的。当人们在满足了自己的物质方面的基本生活需求之后,去帮助他人,即追求和谐,追求崇高,那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

二、慈善事业何以走向民间社会?

慈善组织一般有官办、官督民办或民办三种形态,但在中国历史上慈善事业最主要的还是通过官办或半官办的形式发展起来的,因此,我国长期以来就形成了“政府做慈善”的思维方式。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在现代慈善文化还不厚实、慈善组织运行还不成熟的情况下,离开政府很难开展慈善活动。但这恰恰是慈善的误区,甚至也是中国慈善事业不发达的误区所在。

慈善事业到底该由政府来完成还是民间组织来完成,这是一个涉及到政府职责定位的重要问题。周秋光先生认为:“慈善是一种社会行为,是指在政府的倡导或帮助与扶持下,由民间的团体或个人自愿组织与开展活动,对社会中遇到灾难或不幸的人,不求回报地实施救助的一种高尚无私的支持与奉献行为。”因此慈善是基于公民自愿原则的事业,慈善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它的非政府性质。政府只有支持和扶植慈善事业的发展,不应去干预慈善机构内部的正常运作,更不能把慈善机构当作政府部门的附属机构,慈善事业必须走向民间。

如果政府过多地干预甚至参与慈善运作,将产生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第一,如果将慈善事业官方化或半官方化,以政府的权责渗入慈善机构的职权范围,势必会影响慈善机构开展慈善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政府组织对慈善活动的过多干预会给那些大力捐赠者带来被人认为并非自愿而只是屈从于政府的压力或有向政府邀功请赏之嫌,而使得许多原本乐意捐赠的人会心存疑虑,却步不前,从而影响善款的募集和筹措,影响社会上捐赠者对慈善事业的捐赠热情。第三,政府过多干预慈善行为,会给受救济者带来心理上的茫然,产生感恩思想的困惑。受救济者是感恩于捐赠者、慈善机构还是感恩于参与慈善运作的“好政府”呢?第四,政府一旦介入慈善事业,就必须在财政方面承担义务,那么由此又会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

关于慈善事业的民间化,国外和中国近代有些经验可以借鉴。美国有着成功的办理慈善事业的经验,那就是私人公益事业的广泛兴起,即让有钱的人捐出自己富余的钱来,享受免税的优惠政策,去做有益于社会和人群的事。中国近代史上天灾人祸可以说达到了极点,然而绝大多数的人们最终能够从死亡线上走过来,其中主要依靠的并不是当时的政府,而是社会上大批的慈善家和慈善机构的救助。我国因为慈善事业刚起步不久,尚处于一种官办的状态,几乎所有的慈善机构都是附设于民政部门,作为临时性的扶持是可以的,长此以往则不可,因为这不符合办慈善的宗旨与发展方向。因此,有学者认为,坚持慈善事业源于民间,由民间机构经办并造福民间,让慈善事业由单纯富人的事业变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事业,把官方或半官方的慈善团体还原为民间慈善性团体,这既是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必然趋向。

三、慈善运作需要专业化模式吗?

长期以来,慈善事业在我国基本上属于带有较强行政色彩的社会活动,几乎每一次重大的慈善活动都离不开政府的倡导和号召,离不开新闻主流媒体的宣传和鼓动,这就使得不少人认为,当慈善需求产生时,只要政府一号召就可以一呼百应,老百姓只需把款物交往指定地点就OK了,慈善是一件非常简单易做的事情。还有,慈善机构是一个非营利组织,往往由志愿者自愿参加,这就使得人们很容易认为,慈善组织是十分松散的,管理也是十分随意的,这是对慈善组织性质和运作方式的误解。那么,慈善事业需要专业化运作吗?回答是肯定的。

当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专业化的运作模式和手段,缺乏专业和职业人才,使得慈善事业管理不规范,甚至有些慈善资金和物资不能及时到达受助者手中,有些款项和物资去向不明,极大地抑制了捐助者的积极性,也是许多企业消极捐赠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专业化发展的实际需求来源予以下具体事实:第一,目前我国慈善界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如被誉为“中国母亲”的“慈善家”借善款私自敛财、贫困学生受助不感恩、受捐病人隐瞒受捐实际需求、受助者用善款做生意等,不仅反映了受捐者的道德缺失,而且也反映出过分依赖道德自律而忽视专业运作所产生的现实困境。第二,许多涉及到慈善运作的具体业务问题,比如复杂的免税程序如何解决、从事慈善义工服务受伤怎么办、如何界定善款使用“尊重捐赠人的意愿”、如何促进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等等问题需要专业化甚至法律化解答。第三,慈善机构是一个非营利组织,组织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较为独特的问题,如目标模糊问题、多重交代问题、管理结构复杂、人才匮乏、募捐渠道单一、基金的保值增值、志愿者的管理、缺乏系统的评估。第四,特别是被成为“最后一公里”的具体运作项目,由于税收、审计等相关法律的缺失,造成了瓶颈制约,严重阻碍了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这些问题单靠政府号召、媒体宣传和个人自觉已经很难解决,必须将其上升到一个专业的视角。

慈善事业是一条完整的流水线,从实况调查、劝捐募捐、财物管理、受捐对象确定、财物派发和使用、机制监督、社会反馈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有专业的策略来应对。一般说来,慈善组织的专业化发展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人员的专业化。截至目前,由于慈善事业的非政府化尚没有完全推行,我国慈善机构工作人员大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远离了志愿者占据服务主体的本质要求,因此志愿者的广泛参与是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慈善事业的迅速发展,在临时性的志愿工作者迅速增长的同时,需要更多的接受过专业化知识训练的社会工作者参与到慈善事业当中。同时也需要引进社会工作基本价值理念,消除人们对慈善事业的误解,建设慈善文化。这是稳定慈善工作队伍,提高慈善工作者素质和慈善工作效率的必经之路。二是慈善事业内部工作的专业化。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组织,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慈善机构的慈善功用,就需要有一些专门性的机构。首先是慈善的指导机构。这类机构要能迅速获得内外信息并根据信息对系统的活动作出相应的协调、指导,全面调节慈善资金的流向和流量,并收集反馈的信息。其次是劝募宣传机构。该机构负责慈善资金的吸收,并估计在一定时期内各募集领域的适合募集量,防止过度募集和募集不足。再次是实施救助的机构。该机构专门负责将善款、物资及医疗服务等迅速、及时地送给受救助的对象。最后是社会监督机构。这个机构主要负责对捐赠物资的流向以及数目如实向社会公布,对款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监督和处理。这种慈善事业内部的专业化有利于各慈善机构及其专门人员积累工作经验,也有利于各自熟悉各自的工作对象和工作环境,以便他们驾轻就熟地从事各自的工作,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使慈善事业更好地服务于民众。

慈善事业范文篇2

《纲要》在回顾总结过去慈善事业取得的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今后五年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任务,这对今后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慈善事业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动文明进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纲要》的精神,结合实际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引导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加快我市慈善事业的发展步伐。

二、明确指导思想,坚持基本原则

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推动、民间运作、行业发展、制度规范、全民参与”的发展方针,逐步完善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政府对各类慈善事业主体的指导、支持和监管,积极培育公益慈善组织,大力推进社会志愿服务,不断创新慈善载体形式,广泛传播慈善文化,加快普及慈善意识,鼓励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形成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开创公众普遍参与、社会捐赠和志愿服务显著增长、公益慈善组织运作高效公开透明的慈善事业发展新局面。

要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平等自愿原则。慈善捐助者自主实施捐赠行为,自行决定捐赠的规模、方式和用途。维护受赠人的尊严,保护受赠人的隐私,禁止强捐、索捐、变相摊派等行为。二是公开透明原则。各级各类慈善组织应对慈善捐赠程序、善款善物的管理和使用方式、捐助效果评估等信息进行公开,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管和社会监督。有关捐赠人信息的公开,应征求捐赠人意见。三是鼓励创新原则。鼓励各地各行业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有效募集慈善资源、加强慈善捐助管理与监督、推动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机制、新方式。四是依法推进原则。坚持依照法律法规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积极推动制定有关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依法培育、监管公益慈善组织,规范慈善行为。公益慈善组织充分发挥运作主体作用,依法开展慈善募捐和资源调配等活动。

三、认真落实《纲要》的主要目标与重点任务

1、大力传播慈善文化。《纲要》明确指出,慈善文化要全面普及,慈善理念要广泛传播,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意识要逐步增强,让越来越多的公众、企业和社会组织加入慈善行列,让慈善逐步成为社会风尚和人们生活方式。各有关部门和社科研究机构要加强对慈善理论研究,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不断总结推广慈善事业发展经验,积极借鉴国际发展慈善事业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加强榕台慈善文化交流,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事业发展道路。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慈善知识和慈善人物的先进事迹,积极推动现代慈善理念和慈善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要对制作、播出、刊登慈善广告、慈善捐赠公告的行为给予引导和鼓励,并依照国家政策适当减免相关费用。教育部门要加强慈善学科建设,制定慈善教育计划,指导学校在德育课程中培养慈善意识,弘扬慈善精神,并纳入学生素质评价内容。

2、规范慈善募捐主体和行为,创新慈善募捐形式。只有具备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才能面向社会进行募捐。要吸引公众通过在线捐赠、慈善消费以及慈善义演、义卖、义展等多种渠道参与捐赠。推动企业、单位、家庭、个人“项目基金”、“冠名基金”等定向捐赠方式的发展,扩大慈善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站(点)的覆盖范围,经批准,可在公共场所设置固定捐助站(点),为广大群众捐赠提供方便。

3、明确慈善救助功能,拓宽慈善事业发展空间。慈善救助项目主要是保障和改善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居民、受灾群众、困境少年儿童等群体的基本生活。要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服务,积极建设慈善超市,为进一步发展慈善事业开辟广阔空间。

4、加强慈善队伍的建设。要落实专职慈善工作者的职称、待遇、福利、薪酬和社会保险等政策,增强慈善事业从业岗位的吸引力。不断壮大慈善队伍,推动制定慈善行业从业标准和职称评定标准,提升慈善行业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引导机关、学校、企业和各界人士参与慈善活动,促进志愿服务经常化、普遍化。要结合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慈善志愿者队伍,健全志愿者权益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志愿者的注册管理、教育培训、时间积累、绩效评估、奖励表彰等制度,推动志愿服务广泛、深入、持久开展,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要大力培养提高专业慈善队伍的素质,可以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大型公益慈善组织,加快培养慈善事业发展急需的理论研究人才、高级管理人才、项目运作人才、专业服务人才、宣传推广人才等。大力推动慈善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工作,可委托高等院校编写规范化培训教材,设置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不断丰富慈善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5、大力加强慈善机构网络建设。逐步完善现代慈善组织体系,加快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慈善网络建设,使慈善服务网络全面延伸到所有城乡社区。同时,要推进公益慈善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吸引更多国内外慈善资源为我市慈善事业发展服务。

四、加强对慈善事业的领导

1、慈善事业是党和政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必须加强对慈善事业的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倡导文明新风,高度重视慈善事业,将慈善事业摆上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及时安排听取慈善工作的汇报,帮助解决有关人员、资金、办公场所、交通等困难,为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提供必要的条件。

2、进一步把发展慈善事业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扶贫济困、诚信友爱、互相帮助、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把推动慈善事业发展列入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行业评比的指标体系,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

3、加大对慈善事业发展的支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委托公益慈善组织承办相关具体事务等方式,为公益慈善组织发挥作用创造更大空间。要不断加大福利公益金对慈善事业的投入。适时出台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法规,形成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多层次的法规政策体系,完善和落实社会募捐和捐赠的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以支持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

4、建立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机制,适时设立慈善管理办公室。加大对慈善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对公益慈善组织在社会动员、购买服务、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建立政府部门与公益慈善组织之间的协调机制,形成政府协调机制与行业协作机制互补,政府行政功能与行业自治功能互动,政府管理与行业自律有机结合的公益慈善组织管理格局。

5、完善慈善事业监管体系。推进慈善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慈善信息统计制度,及时公布慈善数据,定期慈善事业发展报告。加强对公益慈善组织的年检和评估工作,形成法律监督、行政监管、财务和审计监督、舆论监督、公众监督、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公益慈善组织监督管理机制。各级民政部门要认真履行慈善工作管理服务职能,完善指导、服务、协调和监管机制,切实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推动有关制度的制定与落实,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规范、高效、优质的服务。全面了解掌握全市慈善事业发展情况,及时向国家民政部慈善捐赠信息中心提供数据信息,参与“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公布,增强省会城市慈善事业的透明度。

慈善事业范文篇3

一、深刻认识慈善事业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

目前,慈善作为一项事业正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慈善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中国的发展进入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转型关键期。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这个关键时期,往往是产业结构快速转型、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政治体制不断应对新的挑战时期。在社会出现新的利益分化的情况下,更需要新的社会整合方式和新的社会团结,来凝聚人心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所以说,要把发展慈善事业提高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的高度来认识。

(二)慈善事业有利于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

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发展差距较大,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各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西部乡村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慈善事业为改善贫困乡村和西部地区的初级教育、初级卫生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希望工程实施以来,累计接受海内外捐款25亿多元,改变了260万名贫困学子的生活道路,资助援建的11266所希望小学中,80%的学校和受助生分布在西部贫困地区。

(三)慈善事业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等四个方面所组成,共同支撑着社会保障体系这座大厦,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大厦的稳定性,不利于社会和谐与发展。慈善事业主要来源于人们的自愿捐助,其资金和财物不是直接来自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环节的必要扣除,受惠者不以进入生产过程就业为前提,它是富者和一切有能力捐助者在慈善心驱使下的自觉行为,困难群体是其主要的受益对象。因此,它是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重要补充。

二、我国慈善事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突出矛盾

(一)发展机遇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走向来审视,慈善事业正面临着极为有利的发展机遇。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经济基础。慈善事业作为一种对他人的爱,它的产生和发展要求行为人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社会也要存在一定的贫富差别。中国经济经过多年的财富积累,居民手中掌握的经济资源已相当可观,而贫富差距的扩大也是不争的事实,2006年末,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5左右。人心向善,经济发展,在善良愿望和政府政策的促动下,富裕的社会成员中会有一部分人希望通过慈善捐助社会弱势群体。越来越多的人不仅对慈善事业开始了解、关注和参与,而且他们也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实力来关照社会慈善事业,这无疑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国家高度重视慈善事业,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条件。慈善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帮助,而且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近几年来,我国政府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关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规范体系。尽管这些法律法规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但党和政府这种试图通过法律法规规范来促进慈善事业发展,使其走上法制化轨道的努力,对慈善事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3.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思想文化条件。慈善事业在中国社会正逐渐被公众认可和接受。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等中国传统的慈善价值观正在恢复和光大;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正逐渐成为社会共识;通过人道关怀体现社会自我价值等开始成为人们新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这些对于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帮助弱势群体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文化基础。

二)突出矛盾

随着个人和社会的财富日渐丰富,慈善捐赠已成为民众奉献爱心的重要形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慈善事业的国家垄断机制是制约慈善事业发展的典型瓶颈。我国慈善领域的垄断,已成为行善的障碍。目前只有中华慈善总会等7家慈善机构是捐赠全额免税的慈善组织。只有它们获得了政府的特别许可,有权开出可以得到政府财政部门认可的捐赠证明。这在一定程度上难以保证“善有善报”,阻碍了慈善事业的发展。此外,我国的慈善机构都有政府机关为其主管部门,慈善机构的理事会由政府机关推荐、任免。这就导致慈善机构具有“准政府”性质,难以实现慈善事业的专业化,难以成为真正的慈善活动主体。慈善事业的垄断不破,就难以营造善有善报的机制,更难以有效调动全社会行善的激情,慈善事业也就难以快速长大。

2.慈善事业发展所需的专项法律

法规尚不健全。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慈善事业促进法”。尚无规范慈善组织的实体内容的法律法规,包括对慈善组织的性质定位、慈善事业运行的政策规范、监督机制及机构组成等方面,即使已颁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往往也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配套政策而难以真正落实。慈善事业的进入、评估、监管、公益产权界定与转让、融投资、退出等完整法律框架尚未形成,不少意愿进入者只能驻步观望。慈善事业的发展长远来说依赖于第三部门的整体进步,并且和私有产权及其转让与继承、企业财产的转让与捐赠、国家税收征管及财政转移支付等一系列国家重要制度息息相关。因此,完善慈善事业的法律框架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3.慈善机构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比较弱。目前我国的慈善事业还没有真正形成稳定的善款筹集和增值渠道,慈善资金劝募方式单一、数量少,救助面窄,慈善事业的独特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2006年,222家企业的捐赠总额为20.7236亿元,平均捐赠936万元。中华慈善总会统计,目前每年收到的捐赠大约75%来自国外,15%来自中国的富人,10%来自平民百姓。一份慈善公益组织的专项调查显示,全国上千万家企业里,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慈善捐赠。我国人均捐献款一度仅为0.92元,不足人均GDP的0.02%,志愿服务参与率仅为全国人口的3%。我国的慈善事业在普及性上还有较大差距。

三、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对策

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慈善文化传承。现在党和政府提出发展慈善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慈善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现阶段应当采取以下对策,加快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1.完善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法规建设。加快慈善事业发展,首先就是要制订相应的法律。在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基础上,结合《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基金会管理条例》等两部法规,尽快研究和制订《慈善事业促进法》,从法律的高度对我国的慈善事业进行定位。通过立法,把我国慈善事业的性质、地位、原则,慈善机构的登记与组织、管理与运行,慈善事业的进入、评估、监管、退出以及公益产权界定和转让、融投资等从体制上完整地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完善法律,进一步完善有关的政策,支持慈善事业的发展。

2.完善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对慈善事业的社会捐赠实行免税减税政策是激励社会力量对公益事业的投入,鼓励先富帮助未富的有效手段,也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前不久,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文件规定,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向公益性、非营利性慈善组织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要进一步完善这些政策措施,简化程序,为捐赠人办理免减手续提供规范、便捷的服务。

3.企事业应增强参与慈善事业的社会责任感。推进企事业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发展社会慈善事业。企事业应把参与慈善活动作为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潜在市场,将慈善行为与企业发展目标有机地联系起来,可以提高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建议政府鼓励企业联合发起设立慈善基金会,将慈善工作作为长期项目来运营,增强企业参与社会慈善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

慈善事业范文篇4

[论文摘要]中国的慈善事业之所以与西方存在较大差距,是因为存在着一些影响慈善事业繁荣的主观和客观因素。随着创造财富的源流充分涌现以及企业和公民回赠社会理念的确立,通过“软”、“硬”环境因素的建设,中国的慈善业也会繁荣发达。

福布斯和胡润制作的中国慈善榜,为缺乏慈善文化的中国倡导了一种“富人负起更多社会责任”的价值观念,但可惜的是,前者在推出3张中国慈善家榜单后,于5月7日宣布,从今年起,取消中国慈善榜。

对于福布斯中国慈善榜半路夭折的原因,福布斯中文版市场总监张晓华说,中国的慈善事业不如国外成熟,很多富豪捐赠方式隐秘;不少企业家保持低调,不愿公开其在慈善领域的贡献,增加了数据调查难度。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家现在都需要把精力放在企业做大做强上,慈善是企业做大之后才考虑的事,因此,福布斯取消中国慈善榜是好事。

笔者赞同张晓华的看法,但中外慈善的差距不在于中国企业家保持低调以及捐赠方式的隐秘,而在于是否把慈善作为一种事业来经营。慈善可以是一种投资,也可以是一种权利,但只有从事业的角度,我们才能明了中外慈善的差距。

美国慈善业为什么发达?原因在于,无论是慈善组织还是捐赠的企业和个人,都把慈善看作是一种事业。美国所有登记在册的慈善公益机构超过120万个。1998年,美国豁免税收减免的慈善公益机构掌握的资金总额高达6214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其国民生产总值的9%。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夫妇现有的慈善捐款已高达200多亿美元。反观中国,无论从企业和个人的捐款额还是从各类慈善机构和基金会的数量看,都难望其项背。这是因为,慈善在我们这儿还刚刚起步,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个人的行为。

与作为一种爱心的慈善比,作为一种事业的慈善,必须有雄厚的财富为基础。虽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快30年了,但我们还处在一个财富积累的过程中,中国的企业家正在为创造更多的财富而努力,还来不及考虑将财富回馈社会。这是目前制约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一个客观的、根本的因素。

当然,任何一种事业,都有一个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西方慈善文化和慈善事业的繁荣,有诸多环境因素不可或缺。例如,在文化传统和理念上,既要重视市场和财富的价值,又要有相应的超功利信仰作精神背景;保障私有财产的合法性和安全性;体制环境应给慈善事业提供良好待遇和合理的运行机制;社会舆论和民间文化价值的肯定、响应与支持;等等。而这些,恰恰是影响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软肋。

具体来说,首先,在“硬环境”上,即政策设置和环境打造上,我们对“慈善”的鼓励、优惠及扶持不够,缺乏与慈善事业相匹配的制度、机制和法律保障。

美国慈善事业发达的一个原因,在于它有一套完整的法律和鼓励机制:比如高达55%的遗产税,简便快捷的登记注册手续,对非营利性组织的税收减免,政府权力下放,慈善机构运作环境宽松,独立使用资金,等等。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政策就是免税。在美国,慈善机构只要不属于政治性组织,而是从事科学研究、教育文化、保健及社会服务之类的非营利组织,就可以接受政府的免税权。慈善捐款可以抵税,个人和企业都可以将自己对慈善组织的捐赠以税收形式从收入中扣除。这种政策对慈善事业捐助有积极的激励作用。反之,中国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力度不是很大。《基金会管理条例》虽然明确了税收优惠原则,但优惠的幅度还不足以激励富豪们为慈善事业慷慨解囊。

另外一个因素,是美国拥有相对比较完善的基金管理制度,从立法、政府管理、公共服务、社会监督到内部运作都比较成熟。美国慈善组织的管理制度虽然受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保护,但非营利部门独立于政府之外,这是一条基本原则。正是这一独立性原则赋予慈善组织自由和权利以及他们所应承担的责任。这使得捐款的企业和个人可以放心地将钱交给这些组织,并且信任接受捐款的慈善机构能把他们的钱真正用于他们所关注的事业上。与之相比,我国的公益和慈善事业却处在一种相对垄断的状态,慈善机构的独立性还有待加强。新基金管理条例虽然允许私募基金的出现,但又规定全国的公募基金会由民政部门来监管,私募基金会由各地来监管,对私募基金限制较多,从而使得企业和个人担心他们所捐出的钱能否及时真正用到其所捐赠的项目上。这几年,企业家的慈善意愿并非都能顺利达成,很多企业或个人不愿意通过中间机构捐款,而是直接捐款受益人,这与慈善组织存在的效率和诚信问题是大有关系的。在社会资本不发达的情况下,个人与慈善组织和政府之间缺乏相互信任,再加上原有的道德观念被重新组合,而新的社会规范尚未成熟,第三方的监管因而缺乏公信力。由此来看,要建立慈善组织与捐赠企业和个人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必须解决下述制度问题:如何提升我国本不发达的民间组织的法律地位和服务水平?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税收政策促进民间捐赠的发展?如何建立更有效的机制确保每一笔善款不被浪费、挪用甚至挥霍?如此等等。

其次,在“软环境”上,我们的世俗价值心态、社会舆论和评价系统也有问题,对个人的慈善行为。缺乏积极的价值评价和舆论支持。

西方慈善事业得以发展的一大原因,是宗教。在美国人的观念中,财产是上帝赐予的,必然要贡献给上帝的子民。辛勤的工作和创业的经历是每个人的宝贵财富,可以给人带来快乐。中国除了缺乏西方“博爱”的宗教传统和深受实用儒术浸淫等历史因素外,对“无神论”观念偏颇的、绝对化的理解,更夯固了这一世俗传统。这就等于把慈善文化最重要的精神背景给抹掉了。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事例是,当一些企业家宣布要为某个慈善项目捐款时,我们总有些人习惯性地要去探究乃至怀疑他们捐款背后的动机问题。

慈善事业范文篇5

一、慈善事业的概念和特征

1.慈善的内涵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开始了对慈善事业的研究。迄今,对慈善和慈善事业的内涵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根据受助对象的不同,目前对慈善和慈善事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慈善概念是指社会公众建立在自愿基础上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无偿救助行为。狭义的慈善概念与英语中的charity相对应,指的是给穷人提供的帮助、救济和施舍,这也是传统意义上的慈善概念。

广义的慈善概念是指建立在社会捐献经济基础之上的民营社会性救助行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贝克尔教授认为:“如果将时间与产品转移给没有利益关系的人或组织,那么,这种行为就被成为‘慈善’或‘博爱’。”广义的慈善概念与英语中的philanthropy相对应,指的是中文中的公益事业。公益是一种大慈善,资助的对象不仅有穷人,还有宗教、教育、科研、文化、环保事业等。广义的慈善事业也被笼统地称为慈善公益事业。

从狭义的慈善事业到广义的慈善公益事业,外延的扩展反映了慈善事业的历史演变。现代意义的慈善公益事业较之传统意义的慈善事业,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是观念形态上,传统慈善观过分依赖于宗教意识,慈善行为被看作是富人对穷人的恩赐,而现代慈善活动一般被看作是社会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二是在组织层面上,早期慈善主要局限于教会、行会、宗族等共同体,会在施舍者和受施者之间形成一种人身依附关系,而现代社会中,个人超越了公共体的束缚,以公民身份志愿参与慈善行为,两大主体是平等关系。三是在行动主体上,传统慈善活动一般由宗教团体或单独个人开展,现代慈善事业越来越依靠众多的专业化慈善组织尤其是基金会组织进行。四是在活动领域方面,对传统的救助对象的帮助被认为是国家的责任,慈善基金会逐渐退出传统慈善领域即对特殊不幸者的施舍,转向对公共生活的关注,如教育、法律、宗教、科研、环保等,这直接导致了“慈善”和“公益”二者间界限的模糊。

从当前我国国情看,生活困难群体的大量存在,贫富差距的严峻现实,使当前我国的慈善事业主要还是着眼于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困助贫。但对社会公共生活的介入也是慈善组织活动的重要内容。

2.慈善事业的基本特征

慈善事业具有自愿性、民间性、社会性等特征。

自愿性:慈善事业依靠的是社会成员出自慈爱之心和友善之情的自发自愿的捐助行为,慈善资源的聚集依赖于个人和组织在时间、金钱等方面的自愿捐献。同政府、商业部门不同,慈善组织属于第三部门范畴,是通过参与者的自愿行为来追求社会的公共利益。慈善事业的动力来源不是组织成员的经济利益,而是组织成员内在的志愿价值观。

民间性:慈善事业的自愿性决定了慈善事业在本质上是民间的事业。慈善事业只能是社会部门组织志愿者参加并能表达参与者意愿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慈善资源主要来源于民间的捐助。慈善事业的具体运作过程,是排斥政府权力的直接干预的,因为政府的干预有可能改变慈善事业的性质并背离捐献者的意愿。慈善事业的民间性并不表示政府可以对此无所作为,政府在慈善事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慈善事业提供一个宽松有利的发展环境,这是慈善事业得以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

社会性:慈善事业是社会性事业,慈善行为的受助者与慈善资源的捐助者之间没有亲缘关系和利益关系。慈善事业其运行过程包含着复杂的社会行为和经济关系。同传统的慈善活动不同,现代慈善公益事业中,慈善机构作为联结捐赠方和受助方的桥梁和中介,肩负着对已募得得善款善物得经营、管理、分配得重任,慈善组织的专业化是慈善事业社会性的显著特点。

二、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慈善事业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建立健全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兴办了各种福利事业,城乡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换时期,社会保障事业还有待于继续完善,社会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生活还存在一定困难,国家难以将社会福利事业全部包揽下来。慈善事业主要来源于人们的自愿捐助,它是富者和一切有能力捐助者在慈善心驱使下的自觉行为,是以国家为主体的社会保障的重要补充,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促进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国家把发展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调动民间组织的积极性,积极组织民间力量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建立起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的社会保障体系。

2.慈善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愈趋多样化,社会问题增加,社会矛盾增多,社会管理的难度加大。慈善事业属于独立于政府和商业部门的第三部门,具有自愿性、民间性、社会性等特征。慈善组织不但可以有效利用或配置社会资源,及时敏感地发现和回应民间需求,更可以协调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目前,在世界各国,慈善事业的社会地位不断得到加强,成为社会分配和社会资源重组的一种重要途径。

3.发展慈善事业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慈善事业是人们奉献爱心的事业。慈善事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一个国家进步的象征。中华民族历来有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发展慈善事业,对于在全社会倡导相互关爱、守望相助、敬老爱幼、助人为乐的道德风尚,在社会上培育良好的公德氛围,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可以让先富起来的人们树立起乐善好施的良好社会形象,赢得广大社会公众尤其是困难群体的尊重和理解。社会弱势群体也能在受助中认识到,社会上有许多好心人在关心他们,有助于改变一些人对社会的偏执看法,化解贫困群体的怨愤情绪和不平心理,减少针对富裕阶层的报复犯罪行为和不稳定因素。一些人在得到社会的救助后,还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主动帮助其他人,形成道德资源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全社会之间互相帮助、融洽相处,促进国家和社会精神文明的提升。慈善事业的发展使人们相互关心、团结友爱,不仅有利于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友爱环境的营造,也有利于人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4.发展慈善事业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有效途径

发展慈善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有利于加强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理解、交流和合作,营造团结友爱、和谐相处人际关系。活跃在困难群体援助等领域的慈善组织是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重要补充,有助于调适失业问题、贫富分化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带来的社会矛盾。慈善作为推动财富流动的独特力量,是均衡财富分配、弱化收入两极分化的一种途径。慈善事业能够最大限度地把社会弱势群体中的广大人员团结和凝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旗帜下,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在社会各阶层、社会各领域中得到贯彻执行,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总之,发展慈善事业是调剂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有利于促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相互理解、交流和互助。北京要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就要在建设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方面走在前列。慈善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必须大力发展的事业。

三、北京市慈善事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慈善作为一项事业在我市逐步发展起来,并逐步由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过渡,在扶贫、救灾、教育、医疗、环保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1.慈善事业的参与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目前,我市参与慈善事业的主体主要有七类:一是从事慈善事业的社会团体。我市现有慈善公益性社团约20多家,如北京市慈善协会、北京受灾者救助协会、北京残疾人社会公益事业促进会、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北京志愿者协会、北京国际志愿人员协会、北京红丝带之家等。其中,成立于1993年的北京市慈善协会是最早一家专职从事慈善活动的非营利性公益社团法人,它由从事和支持慈善公益事业的单位及关心热爱慈善公益事业的个人自愿参加组成,现有团体会员51个,个人会员81个,专职工作人员6名。二是国际性的人道主义组织。北京市红十字会是国际性的从事人道主义救助事业的社会团体,始建于1928年,以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和平进步事业为宗旨。全市现有红十字会基层组织2559个,会员71.2万人,志愿工作者15.8万人。三是基金会组织。基金会是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而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根据国际惯例,大多数基金会可以划为慈善组织。截止到目前,我市基金会总数达到61家,总资产达亿元。如北京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北京市儿童少年发展基金会、老年基金会、扶贫基金会、北京市职工送温暖基金会、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今典苹果教育基金会、北京市华夏慈善基金会等。四是参与慈善活动的事业单位及群团组织。如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是正处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其宗旨和业务范围是筹集海内外资金为青少年提供服务。北京市残疾人事业募捐工作管理中心是市编办注册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主要组织残疾人募捐工作。北京光彩事业办公室是市工商联的内设机构,主要组织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参与面向老少边穷地区开发扶贫事业。此外,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众团体以及佛教协会等宗教团体也通过组织实施一些具体的慈善工程,积极投身慈善事业。五是社区性慈善组织。主要是在社区居委会成立的服务性机构,如社区服务中心等,这些机构在从事社区服务的同时,也开展一些慈善活动,目前有的经登记为社团法人,有的没有登记。六是单位内设附属性慈善组织。尽管多数企业对慈善事业的支持主要通过捐献来体现,但也有少数企业通过设立附属性型慈善或公益组织来直接融入慈善事业体系并发挥作用。如首钢、京煤集团、建工集团等一些大型企业都设置了公益基金参与帮困、助学等慈善活动。七是政府接收机构。1996年,北京市成立了全国首家代表政府开展经常性接收捐赠工作的专门机构——北京市接收捐赠工作站。八是志愿者活动。主要包括由团市委主管的青年志愿者、由民政系统主管的社区志愿者(即义工),工会、妇联系统也分别有志愿者组织,此外,一些企业也成立了自己的志愿者队伍。

以上八类慈善参与主体,按其与政府的关系密切程度又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政府慈善和民间慈善。“政府慈善”是指有政府色彩的慈善,民间慈善指由民间组织开展的慈善。严格来说,“政府慈善”并不是一种科学的提法,因为这与慈善事业的民间性特征不符。但是,这也的确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现状和事实,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而直接管理慈善、直接办慈善的一种体现。目前,大部分从事慈善的社会团体、部分基金会、从事慈善的事业单位及群团组织开展的慈善活动等,都或多或少带有官方色彩。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转变到位,“政府慈善”将逐步淡化,并最终让位于民间慈善。但在现阶段,政府慈善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和必要性,不能对其一概否定,应在不限制和阻碍民间慈善发展的前提下,继续发展政府慈善,发挥其作用,并逐步使其改造和过渡为民间慈善。

2.慈善事业的活动领域不断扩大

现有慈善事业的内容已经从安老、救灾、扶贫、济困等传统领域向教育、就业、科技、文化等更广泛的领域发展,即从仅满足生存权的慈善救助向满足生存权与实现发展权并重的慈善事业转化。如在慈善教育方面,以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为代表的慈善组织通过开展捐建希望小学、希望之星奖学金、学子阳光优秀贫困大学生扶助基金等活动,帮助大批贫困家庭的孩子重新实现了上学的梦想,走上了以发展摆脱贫困的道路。此外,我市的基金会里还有绿化基金会、体育基金会、艺术基金会、青少年科学基金会等,所从事的公益范围涉及到教育、科技、体育、卫生、文化、艺术、扶贫、环保、弱势群体保护等诸多领域。与时同时,慈善救助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除了财力的投放、物品的供给、劳动力安置以及其他对人们不幸、贫苦的援助外,还有各种教育培训、心理辅导、志愿服务等。

3.慈善组织的管理和活动逐步规范

严格、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和慈善项目开展是提高慈善组织能力、发展慈善事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个慈善组织在实践中积极总结经验、探索规律,逐步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如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不断完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实施“三公开”、全透明的财务管理机制,提高了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公信力。北京市慈善协会以透明、效率、规范为原则,着力加强规章制度、组织机构、救助项目、摸底调查等基础性工作,在报纸、协会网站上进行财务公开,承诺随时接受捐赠者和各界人士审查帐目,成功开展了公益演出、慈善晚宴、慈善笔会、慈善首映礼等慈善活动,实施了真情送温暖、爱心让我站起来、爱心成就未来、携手助老送健康、关爱孤儿医疗救助等各类救助项目,仅2004年就支出1179.7万元,使近12700个(户)困难市民直接受益。市红十字会经过多年的规范运作,逐步形成了救灾救助、自救互助、青少年、社区服务四项人道主义工程,在全市开展卫生救护和紧急避险知识的培训,开展遗体捐献和无偿献血工作,开展健康教育、预防艾滋病的宣传,开展备灾救灾、社会救助、紧急救援工作及青少年道德教育、社区服务、少儿住院互助金等工作,成为我市慈善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此外,我市的志愿者活动也逐步纳入规范化轨道。在北京志愿者协会的规划、指导和组织、协调下,青年志愿者活动有了自己的“一站一校一刊一基金”,即北京志愿者协会网站、北京志愿者学校、《志愿者》刊物、北京志愿服务基金,并设有外语培训基地和医疗救护培训基地,先后组织150万余人次,为社会提供了近6500万小时的志愿服务,整体工作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自2004年7月起,在市民政局倡导下,社区志愿者活动也开展起来,在区县、街道办事处建立了义务工作者组织及制度,据统计,目前本市90%以上的居委会成立了志愿者协会。

4.政府和社会对慈善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199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公益事业捐赠法》。2000年,发展慈善事业写入国家十•五计划。2004年,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出台》。紧接着,慈善事业又被写入十六届四中全会报告,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任务的提出,使慈善事业得到政府和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今年11月,首届中华慈善大会即将召开,这必将对慈善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各种新闻媒体关于慈善事业的报导也多了起来,慈善家排行榜的出炉对人们树立慈善意识起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今年初,北京市出台《关于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也提出要把慈善事业作为政府救助的重要补充大力发展。正是由于政府和社会重视程度的提高,北京市慈善事业目前已进入了一个快速成长阶段,一批民间慈善机构如光华慈善基金会、今典苹果教育基金会、华夏慈善基金会等迅速成长起来,一些慈善组织的募捐数也大幅度提高,如市慈善协会成立十年共募捐3000余万元,而仅2004年一年就募得2300余万元,截止2006年8月,已募集了共募集慈善款物1.68亿元,总之,北京市慈善事业已经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四、我市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慈善作为一项事业在我市逐步发展起来,但从总体来看,我市慈善事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得还非常不够。

1.现代慈善事业的理念还很缺乏

作为一项社会事业,慈善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理论的规范、引导和支持,需要慈善价值观、慈善理念和慈善意识的普及。但是,在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国家的仁政与民间慈善事业是不能并存的,历代封建王朝都排斥民间慈善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多年里,我们也认为慈善是一种伪善而加以排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理所当然地完全由政府承担。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慈善事业得到了一定发展,公众开始逐步接受和认识慈善,但现代慈善的理念还远未得到政府和公众的认同,人人关心、参与慈善的社会氛围还没有形成。一是人们对慈善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和传统的层面。如很多人认为慈善行为是富人对穷人的施舍与恩赐,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没有树立起慈善是社会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参与慈善是公民的义务,捐献者与受助者应是平等关系的现代慈善理念。再如,许多人以为慈善是天灾人祸降临时的特殊需要,是“送温暖”式的过节慰问,却没有意识到慈善事业应是一种长效的互惠机制。再如,很多人认为慈善事业的活动领域就是扶贫济困,却没有认识到,现代慈善在扶贫济困的同时,已将活动范围扩展到了教育、法律、文化、科研、环保等公共生活领域,直接对产生社会问题的根源发挥作用。二是对慈善事业的性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慈善事业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保障方式,它与其他社会保障方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志愿性、民间性和社会性,慈善事业必须出于捐助人的自愿,必须立足于民间,由民营组织而非官方机构举办。但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许多人对慈善事业存在着误解,有关调查表明,超过半数以上的公民认为慈善事业属于政府的救济行为,还有很多人误把民政系统的孤儿院、敬老院等福利机构认作是慈善组织。正是由于对慈善事业志愿性、民间性、社会性的本质特征认识不足,使我们在发展慈善事业的过程中,很容易背离慈善事业发展的规律,产生诸如管理体制不顺、行政色彩浓厚、强制摊派募捐等问题。三是慈善意识的社会普及率还较低。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知道中华慈善总会的人数只占被调查人数的不足一半,大部分公民对慈善事业以及慈善机构不了解,甚至从未听说过,绝大部分被调查者虽然参加过捐款捐物活动,但主要是通过工作单位、学校、街道进行捐赠,“经常主动捐赠”的人数很少。可见,慈善意识尚未上升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距离全社会形成浓郁的慈善氛围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2.政府规范、引导慈善事业发展的职能还不到位

慈善事业在性质上属于民间事务,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政府不应当过多地介入,尤其不应干预其内部事务。但同时,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又以政府的合理规范和政策扶持为必要备件。从目前我市慈善事业发展的情况看,政府的职能还很不到位。一是存在政府越位问题。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早已确定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取向,但由于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国家与单位包办社会事务的传统根深蒂固,政府包办社会事务的职能与体制并未从根本上转换。在慈善事业领域也同样,一方面,政府不是利用自己掌控的公共资源来引导社会化的民间组织开展慈善事业,而是直接承担了许多具体的慈善事业,大部分民间捐赠被纳入官方救灾济贫系统,作为政府的关怀和救助而分配给受助对象,既扭曲了慈善事业的民间性,也挤占了民间慈善机构的发展空间。如2000年民政部的《救灾捐赠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组织开展和接受救灾捐赠的主要机构是各级民政部门,经认定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性社会团体接受救灾捐赠款物的情况应当报民政部门,由民政部门负责统计汇总、制定分配方案。在这种格局下,政府与民间组织之间形成了一种非公平的竞争关系,民间慈善机构无法分享到足够的公共资源。而且,原本应该是自愿性的捐赠,经常变成了由单位出面的行政强制性捐赠,极易挫伤人们的捐赠热情。另一方面,我国对民间组织的管理体制沿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或部门所有制的做法,许多慈善机构是从原有的政府部门中分化出来的,有的干脆就是主管单位的一个部门,只是挂两个牌子而已。政府对慈善组织的运行干预较多,从机构的人事、财务、外事等诸多方面进行管理和控制,使慈善组织存在着政社不分、事社不分、党社不分、企社不分的现象,大多数慈善组织行政色彩浓厚,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没有形成现代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缺乏发展的生机与活力,还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慈善组织。二是存在政府缺位问题。目前,政府直接参与慈善事业多,管理和限制多,推动、规范、扶持和服务却比较少。如在公益事业立法、确立正确的政策导向、加强监管、提供相应的财税支持与相关服务等方面,政府都做得很不够。迄今为止,我国没有专门的慈善立法,关于慈善事业的性质、范围,慈善组织的性质、活动等基本问题都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慈善事业的进入、评估、监管、公益产权界定与转让、融投资、退出等完整的法律框架尚未形成,也没有专门规范慈善公益组织实体内容的法规条款或行政文件,慈善公益组织制度、财务制度、机构的活动领域以及募捐善款、救助项目开发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法规依据。此外,由于目前对慈善组织的管理和监督权力分散在民政、慈善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财政、审计及人民银行等多个部门,多元主体的监督模式容易产生不同主体之间相互扯皮、互相推诿和磨擦的状况,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使民间公益组织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3.民间慈善组织发育不够

慈善事业是一项社会化的事业,大量民间慈善机构的存在是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组织基础。近年来,虽然我市的民间组织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民间组织的规模及所能够提供的服务却非常有限,很难找到真正成规模的民办慈善机构。据统计,目前我市登记注册的民间组织共有4600多个。我市的志愿者协会和义工协会刚刚起步,组织动员能力还很有限,志愿服务活动发展不平衡,不少地区居民对志愿服务的参与程度较低,有的地方出现形式化现象。基金会虽然已有61家,但真正具有影响力的基金会不多。由于慈善组织少,特别是民间慈善组织少,影响了慈善事业的社会化程度,如许多市民反映捐赠很不方面,经常是想捐赠却不知该捐给谁和捐到哪里。

造成民间慈善组织发育不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在观念上,政府对民间组织的发展仍持一种矛盾心态:一方面意识到应该发展民间组织来共同承担对国民的福利责任,另一方面又担心在发展过程中失去对民间组织的控制。出于意识形态和社会控制方面的考虑,警惕和怀疑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意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二是在制度上,对民间组织实行较为严格的登记和管理制度,限制了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如《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北京市社会团体管理的若干规定》规定,社会团体要接受社团管理机关(县以上的民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双重管理,这就使许多“草根组织”因无法找到上级主管部门而不能顺利登记,有的只能以公司注册的形式出现,有的甚至非法存在。再如,《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已有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认为没有必要成立,可以不予批准筹备。”也就是说,当一个行政地域内出现了由政府分化出来的慈善组织之后,就不太可能再出现真正民间性质的慈善组织了。这实际上是以制度化的方式赋予了由政府分化出来的慈善组织的垄断地位。随着《基金会管理条例》的正式施行,民间成立基金会的门打开了,但还是有很多障碍,如对基金会仍实行双重管理,对成立基金会的原始基金要求也较高(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800万元人民币,地方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400万元人民币,非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200万元人民币)等。三是准政府性质的组织垄断慈善事业的传统格局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挤占了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空间。四是目前还缺乏真正的慈善事业社会投入主体。

4.慈善组织的资源动员能力和公信力还较弱

慈善组织作为连结捐赠方和受助方的中介与桥梁,肩负着挖掘社会资源、实施慈善救助、发展慈善事业的重任,其能力的大小和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慈善事业的发展水平。由于受法律法规完善性不够、慈善组织独立性差、仍沿用旧的管理模式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目前我市慈善组织的整体能力还不够强。一是募捐能力较弱,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较差。如募捐的形式不够灵活多样,有时仍采用传统的应急式、运动型、带浓厚行政色彩的募捐方式。未能开发足够的捐赠对象和项目,捐赠人可选择的范围过小,国际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运用市场机制筹资的能力较弱等。受能力的限制,目前我市慈善捐赠的整体水平还较低。如市慈善协会成立10年,截止2004年底仅募得财物约3000余万元,而同期上海慈善基金会募得约10亿元。还有许多慈善组织知名度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够,筹资困难,甚至有的年募捐数为零,不要说开展慈善项目,就连自身生存都是问题。二是慈善组织的自身管理与运作方面存在缺陷与不足。如有的慈善组织队伍建设滞后,专职工作者、志愿工作者的人员规模太小,各类专业人才缺乏,资金运作和增值效率不高。有的慈善组织制度建设不完善,体系不健全,存在各种管理漏洞。有的制度创新不够,滞后于社会形势的发展,等等。三是慈善组织公信力不足,影响了群众的捐赠热情。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生命线,对其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市的慈善组织发展刚刚起步,制度不健全、操作不规范、透明度不高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再加上缺少必要的行业自律、监督和审计,因此整体的公信力还不够高。特别是在目前社会不良风气盛行、各行各业普遍存在信任危机的大环境中,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显得尤为重要也尤为脆弱,个别的慈善丑闻常常很容易就损害到慈善组织的整体公信力,影响了人们参与慈善的热情。

5.发展慈善事业的激励机制严重滞后

慈善事业的发展和私有产权的转让与继承、企业财产的转让与捐赠、国家税收征管及财政转移支付等一系列国家重要制度息息相关。在国外,高额的遗产税率以及捐赠可以抵扣遗产税的规定是促使富人多捐赠的重要原因,制定为企业和个人捐赠减免税的政策,也是促进捐赠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发展慈善事业的激励机制还很不健全。一是鼓励捐赠的政策法规不完善。我国规范公益事业捐赠行为的法规主要有三个,即《公益事业捐赠法》、《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中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和《扶贫、慈善性捐赠物资免进口税收暂行办法》。《捐赠法》虽然规定捐赠财产用于公益事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方面的优惠,但对于如何具体实施优惠、优惠到什么程序、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对于这种优惠是否认可,都没有具体规定,而且所要依照的“法律行政法规”事实上还没有对这些优惠给予明确规定。因此,捐赠法更多是表明了国家对于组织和个人向公益事业的捐赠行为的一种肯定和鼓励的态度,由于没有规定具体的实施细则,真正按照捐赠法执行的情况相当少。而《通知》只是一个小范围的试行方案,而且即使在试行地方,真正按其执行的也很少。《暂行办法》则只是对境外捐赠人无偿向受赠人捐赠的直接用于扶贫、慈善事业的物资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于慈善事业发展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此外,根据《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国内企业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只能在企业年度应纳所得税额3%以内部分的才准予扣除,没有体现多捐多免税的优惠。而且,我国慈善捐赠免税的范围非常小,一直到2004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只认可了向红十字事业、农村义务教育和教育事业,以及向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孙治方经济科学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等5家单位捐赠全额扣除。从北京市来看,2004年市财政局、地税局出台《关于向慈善协会的捐赠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京财税[2004]17号),规定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向慈善协会的捐赠,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这项规定比国家3%的扣除额有进步,但却只限于向慈善协会一家慈善组织的捐赠免税,受益的范围太小。二是对慈善组织的扶持不够。由于慈善组织不带有为自己牟利的动机,而是创造社会公益,并反过来减轻政府的负担,因此,政府应该给予它们优惠的税收政策。如美国政府对所有慈善组织都免除销售税、财产税、增值税、关税和其他直接的税收形式,并实行所得税豁免政策。但目前我国尚没有这方面的规定。

五、促进我市慈善事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发展慈善事业的基本思路是,尊重慈善事业的基本特点,探索慈善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理顺政府与慈善的关系,创新慈善事业的监管体制和运行机制,培育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建立起政府支持引导、面向社会、自营自律的民间慈善事业发展模式。

1.放手发展民间慈善公益组织

发达的民间组织网络是慈善事业民间化、职业化、规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慈善需求、降低慈善事业运行成本的重要保证。政府必须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民间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转变管理方式,更新管理理念,大力培育和发展民间组织,与民间组织建立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让民间组织成长为与政府和企业一起共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三种力量。一是政府要从慈善组织的具体运作中退出,同时运用公共资源来促进民办慈善组织的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条件成熟的部分社会救助和社会服务的具体事务转移给民间组织。要积极推进具有官办色彩的慈善组织民间化、规范化,逐步改变目前慈善组织高度依赖于政府部门,在实际运作中被纳入到政府行政体系中,成为政府的一个组成部分的现状,改变这些组织传统的行政化的人事制度和组织运行机制,赋予慈善组织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二是在不违背现行法规和制度的前提下,逐步降低和放宽慈善组织的准入门槛,简化登记注册手续,探索实行直接注册或备案制,培育更多的慈善公益主体。三是立足社区,大力培育基层慈善组织。社区慈善组织的范围和规模较小,成立的条件限制也就相对少,在政策上更容易突破,更容易获得合法地位,而社区慈善组织在适应大众心理、培养公民慈善意识方面却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大力发展社区慈善组织,推进慈善事业社区化是实现慈善事业社会化的有效途径。我们应结合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出台相关政策,大力培育社区慈善组织。四是积极发展义工和志愿者服务组织,建立专群结合的慈善工作和服务队伍。

2.加强政府监管与服务,为慈善事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对民间公益组织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和服务,为各类慈善组织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是现代公共政府的一项重大社会责任。一是借鉴上海、深圳等兄弟省市的经验,建立专门的社会组织管理机构,作为慈善组织等各类社会组织的主管单位,实施对包括慈善组织在内的各类社会组织的统一监督和协调。二是改进监管手段,从以往的行政直接干预转变为通过经济、法律手段的间接干预。尽快研究制定北京市慈善事业发展条例,规范慈善事业的性质、地位和原则,划定公益慈善组织的范畴,明确慈善机构的性质、使命及其管理、运行的基本准则,规范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的形式、运作程序,完善有关慈善事业的准入退出、评估监督、公益产权界定和转让、投融资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使慈善事业有法可依。建立健全公益财产管理制度、慈善机构分类分级监管制度、行业评估制、信息披露制度、审计制度和失信惩罚等监管制度,确保慈善组织依法、独立、健康发展。三是加强对全市慈善事业发展的规划,确立慈善事业中、长期的目标和蓝图,出台发展首都慈善事业的意见,引导、推动慈善事业有序、快速发展。四是为慈善组织提供必要的支持与服务。政府应建立起相关的支持服务体系,为慈善组织的项目管理、资金管理、人才培养等提供专业的培训,为慈善组织开展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提供平台。五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理论研究,大力培育公民的慈善意识。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慈善意识的宣传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宣传部门、新闻媒体要在提升全社会慈善意识方面发挥主渠道作用,教育部门也要加强对慈善理念的普及教育。要充分发挥首都众多专家学者的资源优势,加强慈善理论研究,通过专题研究、举办研讨会、开展慈善调研等方式,寻找符合中国和首都特色的慈善发展道路,培育现代慈善理念,为首都慈善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积极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加强与外省市的交流与合作,注重总结实践经验,争取在慈善事业政策、机构科学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服务技巧等多方面提出新的设想与对策。

3.加强行业自律,提高慈善组织的能力与水平

加强慈善事业自身建设与管理,增强慈善组织的自律和自我约束,是提高慈善事业公信力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慈善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要求。一是要完善行业自律机制。目前,我市慈善事业的行业性监督功能发挥得很不够,没有专门的行业自律组织,北京市慈善协会只是直接从事慈善活动的社团,没有承担相应的行业协会职能。建议以北京市慈善协会为主,发展行业自律组织,在各慈善组织自愿参加的前提下,成立慈善组织联合会,并以联合会的名义,发表行业自律宣言。同时,在行业协会或联合会之下,组建行业监督、评估等机构,设立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及行业标准,通过行业认证,对慈善组织运行和管理进行专业评估和质量认证,为社会公众选择有效的公益机构进行捐赠提供信息。二是要完善慈善组织的内部监控和管理制度。如慈善组织的决策制度、财务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等,通过制度建设,使慈善组织的运转有章可循、违章必纠。应在慈善组织普遍推行监事会制度,对机构负责人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机构规范运作。三是要自觉主动地接受传媒与社会公众的监督。慈善组织应增加慈善资金募集、管理和使用的透明度,拓展信息沟通渠道,按时向捐助者和公众公布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让社会公众能够方便地进行监督。

发展慈善事业,必须不断提高慈善组织的资源动员与配置的能力。一是要提高资金募集能力。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资源动员机制,探索多元化募集方式,如有奖募捐、发行等,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募捐活动,不断提高与政府、媒体、国际组织、其他公益组织、企业、社会公众等各方面的公关能力和沟通能力,增强亲和力,努力扩大筹资范围,建立经常性的筹资途径。二是要提高资金运营增值能力。建立健全投资管理制度,在确保慈善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实现高效增值。三是要提高慈善项目运行的效率与效益,降低运行成本。增强慈善组织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不断创造出公众认可的公益品牌,满足群众的慈善需求。四是要引进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健全组织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吸引更多有公益心、创造性和使命感,有经营和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加入慈善组织,使慈善组织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4.完善激励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完善的激励机制是慈善事业获得长足发展不可缺少的方面。如2003年对企业为抗击非典的捐赠在参照了有关全额免税的做法后,捐赠额有了明显的增长。目前,在我市慈善事业刚刚起步,慈善组织整体实力还较弱的情况下,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显得尤其重要。一是要加大对慈善组织的资金支持力度。慈善事业实际上是慈善组织在政府能力不够的情况下,补充和帮助政府分担责任。因此,政府对慈善组织提供资金资助是理所应当的。在国外,政府资助往往是慈善组织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如美国政府对慈善组织的资助是私人慈善捐助的两倍,其他发达国家政府援助的比例甚至更高。我们也应按公共财政的要求,将发展慈善公益事业经费列入当年财政预算,从慈善项目、工作经费两方面加大对慈善机构支持力度,保障非营利性民间慈善组织的正常经费来源。应建立市级慈善事业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对信誉高、基础好、业绩突出的慈善机构给予重点扶持。政府还可以通过奖励、补贴等方式引导慈善公益组织实施特殊公益项目,可将各级政府接受的社会捐赠资金、发行社会福利所筹公益金作为政府公益支出的财源,每年提取一定比例用于慈善事业的发展,或者通过制度化的政府采购,以公开竞争的形式向民间公益组织提供支持。二是参照有关国家惯例,探索实行对慈善组织的免税政策,鼓励更多的民间机构投身于慈善事业。三是进一步完善鼓励捐赠的免税优惠政策。主要是落实国家已有的捐赠优惠政策,结合北京实际,提高免税扣除额,扩大目前享受捐赠免税政策的公益机构的范围,使各类慈善组织都能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建议制定《北京市社会募捐管理办法》,对执法主体、募捐主体、募捐资格认定、募捐范围、捐款性质、募捐程序、免税资格取得、监督方法、物资使用、法律责任、工作成本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规范各类社会性募捐活动。

慈善事业范文篇6

“十五”时期,我市慈善事业开拓进取、快速发展。各慈善组织坚持大力发展与扩大救助并重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捐赠、受赠和处分的原则,求实创新,各项工作得到加强。慈善组织发展较快,筹资工作进展明显,社会救助成效显著,广泛开展了助学、助医、助老、助困、助残、赈灾和助困难劳动模范等社会救助活动,发放救助款(物)累计近1600万元,受益达1.7万余人次,慈善事业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推动我市慈善事业的全面发展,开创慈善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根据《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一2010年)》的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指导纲要。

一、指导思想

发展慈善事业必须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推动、政策引导、社会参与、慈善组织实施,形成慈善事业发展合力,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工作原则

(一)面向社会,关注民生。社会慈善社会办,不应当受国界、地域的限制,要按照“扶贫济困”的宗旨,依靠社会力量,开展社会互助。把慈善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的基本生活困难上,努力做到帮困与扶贫结合、输血与造血并举。

(二)自愿无偿,依法捐赠。慈善捐赠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得违背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捐赠人、受赠人、受益人的合法权益;慈善捐赠应当自愿无偿,不得强行摊派或者变相摊派;慈善捐赠财产的使用应当尊重捐赠人的意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侵占或者擅自挪作他用;慈善捐赠双方签订协议的,捐赠人和受赠人应当按照捐赠协议依法履行,捐赠人必须按照协议约定的期限和方式将捐赠财产转移给受赠人,受赠人依法接受捐赠并按照协议约定运作。

(三)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慈善事业要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相衔接,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渔农村建设相联系,做到统盘考虑,协调发展。

(四)政府推动,民间实施。各级政府要把支持和推动慈善事业列入工作日程,积极研究制定慈善政策,依法监督管理,规范募捐行为,规范使用捐赠款物;维护慈善组织和捐赠人、受益人的合法权益。慈善组织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正确引导群众的慈善行为,积极调动各类慈善资源,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五)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各种慈善活动都必须公开透明,做到会务运作公开,接受捐赠款物公开,财务管理公开,善款(物)使用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坚持科学决策,民主管理,严格自律,建立公开、公平、公正、高效的制度,依法处分受赠物资。

三、主要目标

(一)慈善理念明显提升。慈善教育得到普及,自觉献爱心氛围初步形成,各类爱心志愿者队伍逐步扩大;企业和其他社会成员自愿捐赠参与率较高;重点骨干企业积极参与集体捐赠,并组织发动企业员工自愿捐赠,参与率达60%以上;涌现众多主动帮困结对的集体和个人。

(二)慈善组织不断完善。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慈善工作网络。全市乡镇、街道和重点行业协会普遍建有慈善组织;社区设有慈善服务站点,建立较多的民非单位和基金会等其他公益事业慈善类民间组织。发展不同模式的“慈善超市”、“爱心超市”,为困难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经常化的服务。拥有一支职业化工作者与志愿者相结合的人才队伍。

(三)慈善实力明显增强。到“十一五”期末,全市慈善善款(物)的收入在现有的基础上,力争翻一番,达到2亿元。其中市本级力争达到7500万元,定海区力争达到4500万元,普陀区力争达到4500万元,岱山县力争达到2000万元,嵊泗县力争达到1500万元。慈善救助基本覆盖,全市救助资金投入不少于当年募集善款的50%。在确保当年社会救助的前提下,不断壮大基金实力,力争突破亿元。力争自办或合办1一2个慈善福利项目,大力支持社会兴办慈善福利机构和民非单位,共同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

(四)慈善工作日益规范。探索筹募与服务分离的慈善机构运作模式,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类筹募活动和社会救助活动。加强慈善机构内部建设,慈善工作专职人员基本达到职业化水平,各类慈善组织基本实现行为规范化,管理制度化,运营程序化,社会对慈善组织的公信度和满意率较高。

四、保障措施

(一)传播慈善文化,提升公民的慈善理念。把慈善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大力宣传扶贫济困、诚信友爱、互帮互助、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各种途径和形式,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拓展慈善文化建设宣传的广度。积极创编慈善宣传资料和文艺作品,普及慈善教育,传播慈善文化,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专题宣传活动,推进慈善文化建设宣传的深度。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通过开展慈善名人评选等活动,扩大慈善事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公民的慈善意识,提高企业和公民参与慈善活动的自觉性。

(二)加强组织建设,增强慈善服务能力。健全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慈善组织网络。各县(区)、乡镇(街道)要在现有“社会救助中心”、社会救助管理服务站(室)的基础上,按照“国家鼓励、社会参与、民间自愿”的方针,发展与规范并重的原则,大力培育和发展城乡慈善类民间组织、民非单位。对已经具备成立条件的慈善类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应及时予以登记;尚不具备成立条件的,登记管理机关可予以备案,并免收登记费、公告费,待条件成熟时再予以登记。各级政府要关心和重视本地区基层慈善组织和慈善类民间组织的培育与发展,在人员配备、经费投入和办公场所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帮助其完善自律机制,加强对其的监管。各级民政部门要承担本地区业务主管单位的职能,在慈善组织成立和运作的初期给予帮助和扶持。新闻媒体要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慈善组织和慈善类民间组织的典型事迹,扩大慈善组织和慈善类民间组织的社会认知度。其他各相关部门要为慈善组织的培育发展提供方便,搞好服务。市、县(区)慈善总会要加强与本区域内基层慈善组织和慈善类民间组织的联系与沟通,保证其规范运行。

慈善组织要以社区、民间团体为依托,广泛招募慈善义工,引导更多的人参与慈善志愿服务。加强对慈善工作者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到“十一五”末,所有慈善组织和慈善类民间组织的专职人员都必须经过上岗培训。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慈善组织自身行为。

(三)善谋筹募之策,大力开发慈善资源。广泛组织发动干部群众和私营企业、个体业主参与慈善募捐,积极开辟较为稳固的捐赠渠道,建立长效机制,实现慈善资源的稳步增长。促进慈善机构与企业联姻共建,探索“定向”捐赠、“冠名基金”等形式的筹款路子。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通过举办义演、义拍、义卖、义诊等活动筹募善款。推出目标明确、对象具体、效果直观的慈善项目,开展专项性募捐。依托市、县(区)“慈善物资捐助服务中心”,大力开展物品捐赠活动。

为规范募捐行为,除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每年只集中开展一次全市性慈善捐赠活动,各级慈善组织受民政部门委托,负责日常工作。任何单位、团体未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都不得自行组织向社会募捐。

(四)开辟救助新路,助推慈善爱心。各类慈善组织要与政府相关部门加强沟通联系,全面了解掌握困难群众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实施“分类施助”、“按标施助”,使慈善救助更具针对性。积极拓宽救助领域,扩大救助范围,让更多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得到实惠。大力发展志愿帮困结对队伍,建立长效救助机制。依托“爱心超市”等社会化救助渠道,实现社会捐赠与社会救助充分对接。积极为救助对象提供生产资料、开展技能培训等,逐步由帮困向扶贫、由“输血”向“造血”救助转变,帮助救助对象自谋生计、脱贫致富。

慈善事业范文篇7

另一个典范是,过八旬的深圳彭年酒店掌门人余彭年,以20亿元的捐赠取代黄如论,成为中国最慷慨的慈善家。

当然,真正的大慈善家不是谁都担当得了的,一是要有钱,二是要有爱心。不过,境界能够达到像丛飞那样,宁愿自己受穷受累,也要将家财撒尽助人者,毕竟少之又少;能够像余彭年那样,将自己80%的财产捐出去支持慈善事业者,亦属罕见。如我等工薪阶层者,只要有关心慈善事业之心,平时少抽一包烟,少喝一杯酒,尽自己的心意和能力关心一下慈事业,每年捐出一百或几十,做一个小小的慈善家,也不是什么难如上青天的事。然而,能有此善举者似乎也是寥寥无几。

不久前,《中国青年报》便以《胡润点名中国新富不关心慈善》为题,批评了几个中国新富不关心慈善事业。其实,胡润的批评在今日并非空穴来风,在昨日也早有根据——据胡润的统计,去年百富榜的前4名富豪,他们所有的捐赠加起来还不到4000万元人民币。而据中华善总会的统计数据也显示,去年他们所获捐赠的善款中,70%均来自国外和港台地区的,国内富豪的捐赠只占可怜的15%还不到。

国内的绝大部分富豪为什么爱心匮乏,不会以团结互助为荣,漠视慈善事业?最直接的原因是思想觉悟偏低,要留着巨额财富供自己享用——价值几百万元人民币的劳斯莱斯在咱们国家每年可以卖40辆至50辆,一举成为劳斯莱斯的全球的第五大市场,购车者当然是亿万富翁级的人,但其中有几个给慈善机构捐过款了?如深圳有个富豪,一个人拥有约10艘运动型游艇,花了大约1000多万人民币;又如另一个富豪,个人居住着一个7亩大的院子和2层欧式小楼;还拥有一占地300亩的马场,养了60多匹退役名马,耗资好几千万元……总之,咱们国内的富豪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者比比皆是,但其中给慈善机构捐过款者有几个?少之又少!即使有,所捐善款的数额也极之微小,相比于其所用于奢侈生活所付出的钱,堪称九毛之一毛。

归根结底,富豪们具不具有团结互助的精神,关不关心慈善事业,捐与不捐,捐多捐少,全与其心态是否端正有关——倘若拥有余彭年式的敢捐出资产的80%、比尔·盖茨式的慷慨捐赠自己财富的62%作为善款的爱心,倘若心中装有需要捐助的百姓,知悉他们目前的困境,倘若知道自己的所得均来源于社会,将所得回报于社会才是硬道理,那么,一切的原因,都可归为零蛋。

一句话,只要有公德心,就会就有爱心,只要有爱心,就会有善举。

记得,美国的钢铁大王卡耐基在临死前把全部财产捐出去的同时,留下一句令所有富豪们震聋发聩的名言:“在巨富中死去是种耻辱。”古人老子也说过:“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意思是说,财产再多,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个中道理,值得人们琢磨再三。撇开这些耻辱观与大道理不论,富豪们对慈善事业的吝啬,何尝不是等于对自己的道德良心的残忍?!

富豪关心慈善事业,尽自己对社会的一份责任感,将从纳税人手中赚来的钱回报社会一部分,等于在完美自己人格的同时,也为自己的事业根基多垒一块砖——谁对慈善事业慷慨大方,消费者也会对其产品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并投诸更多关注的目光,故何乐而不为?

慈善事业范文篇8

2011年全市慈善工作要抓住当前慈善事业良好发展机遇,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进一步做好慈善救助工作,为构建和谐平安作出新的贡献。

一、创新工作理念,打造慈善特色品牌。重点落实好五大慈善项目:一是办好慈善爱心超市。市慈善爱心超市救助困难家庭3000户,比原来增加2000户,发放救助款物90万元;二是资助贫困大学生。对全市当年考取国家统招大学一本以上的城乡低保户子女每人一次性资助2000元;三是开设“慈善阳光班”。在中学、临川一中、广昌一中各开设一个“慈善阳光班”,每个班接收“特困、特优”学生50名,每名资助2000元;四是建立儿童大病救助基金。对每名困难家庭重症患病儿童资助5000至10000元;五是资助农村中心敬老院建设。每个县(区)建设一所农村中心敬老院,每所资助30万元。分步实施,逐步推进。

二、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壮大慈善基金。具体措施:一是大力开展市内社会捐赠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时机,呼吁社会各界施善举、献爱心;二是广泛动员籍在外成功人士回报家乡,参与慈善;三是切实加强与市外、省外、境外公益机构联系与合作;四是建立冠名基金,让捐赠者与慈善项目直接挂钩;五是认真组织“十佳慈善单位”、“十佳慈善人物”、“十佳慈善典型事例”评选活动,并向中央、省、市新闻媒体推介宣传。

三、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社会公信度。首先要规范市慈善总会内部管理,重点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坚持公开透明,让受益人满意,让捐赠人放心;其次要建立健全慈善工作网络,特别是县(区)必须尽快召开慈善会成立大会;第三要强化素质教育和专业能力培训,努力造就一支高效精干慈善工作队伍和募捐义工队伍。

慈善事业范文篇9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逐渐完善。但随高速经济而来的也是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社会保障的普遍性原则决定了其不能照顾到少数人的利益。此时,被学者称为社会“第三次分配”的慈善事业被提到了重要的议题上。它对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下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成为现代学者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慈善事业在社会保障中的地位和作用

慈善事业是建立在社会捐献基础之上的民营社会性救助事业,它以社会成员的善爱之心为道德基础,以贫富差别的存在为社会基础,以社会捐献为经济基础,以民营机构为组织基础,以捐献者的意愿为实施基础,以社会成员的普遍参与为发展基础。社会保障体系是由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包括各个社会保障项目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等。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情况来看,社会保障体系通常包括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与补充保障措施两大类。慈善事业作为一种补充保障形式,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慈善事业在社会保障中的地位

社会保障的四大主体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慈善事业兼具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功能,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慈善事业的客体来看,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慈善组织为其筹集资金,提供物资援助,是社会救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一部分是针对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有些部门,如路灯修建、环境保护、公共教育、卫生等,是典型的非盈利机构,他们提供的服务极其重要但容易产生消费者的“搭便车”行为,难以排斥不付费的消费,经营性收入极低,慈善便是他们寻求经费来源的另一主要渠道,还有图书馆、公立学校、修建道路、自来水供给、运动会等等的捐赠,也是慈善事业的主要客体,对这些客体的发展援助具有社会福利的功能。

(二)慈善事业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

1弥补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不足,促进社会公平

我国的基本社会保障是在遵循“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下进行建设的,这就意味这只能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一小部分人的需要则得不到满足。2004年末,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还有2610万人,有4977万低收入人口仅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另外,目前中国还有2000万纳入城镇低保的困难人口,有6000万残疾人口,1亿多老人,30多万孤儿,15万流浪儿童,以及各种突发灾害事件中大量的受灾人口。相比之下,慈善事业援助对象的受益范围是较小的,一般仅包括社会弱者与不幸者,可以针对性的帮助困难群体。

另一方面,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甚至是远远不足。到目前为止,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的只有1.6亿人,公费医疗制度还覆盖了部分事业单位职工和公务员,而失业保险只能覆盖8000万人左右。可以说,多数城镇职工未能享有社会保险,而广大农民则基本上未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内。所以,帮助这些特殊群体,缓解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仅靠现有的制度安排和政府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而通过吸纳民间资源来提供物质帮助的慈善事业恰好可以弥补正规制度安排的不足。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给予保障的安全制度,而慈善事业是民间社会团体所组织的社会行动,是志愿性的公益性事业。社会保障(第二次分配)和慈善事业(第三次分配),作为收入分配的手段,都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合理、有效的配置。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另一方面又要减轻国家负担。在社会各阶层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社会救助显得力不从心,慈善事业正好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使更多的人得到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实现阶层之间良性互助,拓展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空间范围。

3整体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慈善事业通过慈善组织将民间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聚集起来,重新组合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用来安老助孤、救弱济贫、赈灾安危等,实际上就是一个社会福利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这就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效率。另一方面,慈善组织独立于政府系统之外,摆脱了官僚体系的束缚,运作效率有提高的空间可能。慈善机构内部管理体制的健全也为慈善资源的有效分配创造了条件。如,慈善机构内设有专门的资金管理机构和监事机构:资金管理机构对慈善资金进行运营和核算,但同时不得从事投资经营活动;监事机构要对资金的募集、管理、使用、增值等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向捐赠人说明捐款的用途和监督办法,协助审计部门进行年度审计和专项审计。

4塑造互助文化,促进社保体系发展

慈善事业是人们奉献爱心的事业,能够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慈善公益价值观,强化社会责任感,激发社会热情,争取社会各界支持,从而不断扩大慈善事业的社会影响面和慈善意识覆盖面,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特殊的凝聚力。它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搭建了回报社会的平台,让社会弱势群体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一旦这种文化在社会中形成并不断深入传播,所带来的社会价值将是巨大的。这会促进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的提升,进而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而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亦会受益于此。

二、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概况

现阶段,慈善行为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社会慈善捐助中来,捐献比例和金额日益扩大。但与国外相比,无论单个企业捐献金额还是捐献企业在总体企业中的比重,都有较大差距。2007年度中国慈善捐赠情况分析报告统计显示,2007年我国慈善捐助总额223.16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0.09%,其中个人捐赠32亿元,不到捐助总数的15%。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6年美国慈善捐助高达295012亿美元,为当年GDP的2.117%,其中个人捐助222819亿美元,占捐助总数的75%。另外,我国内地工商登记的企业有捐献记录的不到1%,与美国有相当大的差距。中华慈善总会以往所得捐赠中,70%来自国外和港台地区,内地富人的捐赠不到15%。由此可见,我国慈善事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慈善事业的不足

1慈善活动形式单一,社会保障的补充性功能缺失

慈善事业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在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方面有重要作用。各国慈善事业捐助款主要范围有:资助贫民,赞助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扶助养老院、孤儿院、残疾人康复以及社会体育和文化事业,这些基本上都属于社会保障的范围。我国,慈善事业一般只以物质性的直接捐赠为主,即直接的捐款捐物活动,如为希望工程筹款,发生灾害后为灾民筹款等。然而却缺乏像义工、志愿者等以精神关怀为主的多元形式。在志愿者服务方面,我国参与率仅为全国人口的3%,大约是美国的十五分之一。这说明我国慈善事业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2定位不清,行政干预性强

我国慈善组织的设立起源于官办民间组织,是政府自上而下发起的社团组织。他们有政府的支持,拥有社团身份、公共筹资许可、可以寻求商业资助。这些由政府主导的民间组织先天不足,缺乏独立性,对政府依赖性强,生存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财政和政策的支持和倾斜;效率不高,内部管理体制僵化,领导人的产生和工作人员的聘用机制很多沿用旧的事业单位机制等弊病普遍存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这些弊病也逐渐暴露出来。

3组织机构数量少,缺乏良好的社会公信力

在我国,除了扶贫、赈灾、助学等传统的慈善项目以外,进行环境保护、文化保护、精神文明建设等非营利组织很少。2004年,全国大约有395家慈善(总、协)会,慈善组织与人口相比,大约是325万人有1家慈善组织。中国公众与慈善组织接触面少、接触频率低,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感受不到慈善组织的影响,形成不了广泛的社会动员,导致中国公民参与慈善活动的意识薄弱。另一方面,中国目前慈善组织的账目基本上是不对外公开的。财务制度不透明,会导致资金运用效率不高,若再加上监督制约机制缺失,很容易引起内部腐败行为的发生,使得慈善组织和机构缺乏良好的社会公信力。

4慈善机构募捐和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弱

截至2004年底,中国慈善机构获得的捐款总额约为50亿元,仅相当于当年GDP的0.05%,而美国同类数字为2.17%,英国为0.88%,加拿大为0.77%。去年新鲜出炉的《胡润慈善排行榜》前一百位慈善家的总捐款额为39.6亿元,仅占去年GDP的0.02%。另外,在这些捐款中,有80%来自海外的捐赠,内地仅占了20%。中华慈善总会的统计数字还显示,在中国,占有社会财富80%的富豪们,对社会的慈善捐赠却远远不到20%。一份慈善公益组织的调查则显示,国内登记在册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有过捐赠纪录的不超过10万家,即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

三、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下促进慈善事业发展

作为整个社会架构中的重要要素,慈善事业所发挥的作用是多重且意义深刻的。从宏观上看,有助于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完整性、协调性与层次性。只有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具备满足不同社会成员不同社会保障需求的多层次性,社会保障体系才能真正全面地解决各种需要。所以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一)认清慈善事业在社保制度中的定位

长期以来,慈善事业在我国一直没有恰当的定位,只是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政府救助的补充,实质性作用不大。加上慈善组织自身的先天不足,使其更不能与政府主导的救助、福利活动相提并论,发展缓慢。

实际上,慈善事业兼具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功能,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是缓解政府压力,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通过其对文化、教育、体育等公共事业的支持,提高国民福利水平,另一方面,作为政府救助的补充,慈善事业能帮助部分弱势群体摆脱困境,缓解政府救助压力。可见,慈善事业不仅能有效的对处于困境而无力自行摆脱危难的社会脆弱群体提供更多的援助,还能直接弘扬社会道德,提高全民福利,从而能推动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针对慈善事业现存问题进行改革

1开展多元化的慈善内容

我国慈善行为的表现形式较为单一,如,大多数企业以捐赠现金、捐赠本企业产品或其他形式的产品、提供人力资源服务或建设公共设施等形式参与慈善事业,而对环保、体育文化等公共事业投入较少。政府应制定相关引导政策,促进慈善资金向有关部门和领域倾斜。

慈善组织也应抛弃以前那种只把捐款视为慈善活动的传统观念,而应根据不同阶层的需求创新性地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服务,如进行志愿服务,大力吸纳义工,开展各种关怀弱势群体的活动。慈善组织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开展其他一些贴近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的慈善恬动。

另外,政府和慈善组织在倡导国民投身慈善方面,可以与电视台建立合作关系,经常开展一些大型的慈善活动,而且可以邀请众多明星前来助阵,利用市民的追星效应使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2放松对慈善组织的管制,重塑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

慈善事业依附于政府机关运作,受到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直接干预较多,难免有浓厚的行政强制色彩,缺乏慈善本该有的自愿性、独立性和自发性。民间的慈善组织也必须有主管单位才能合法注册,使得这些非营利组织像营利组织一样纳同样的税,无疑制约了人们从事慈善事业的积极性。

所以,传统的政府大包大揽的全能型模式须彻底改变,把民间慈善组织视为合作伙伴,让其有更多的自主性,一起为社会的福利事业而共同努力。这就需要政府放弃对慈善组织的直接管理,而是采用指导与扶持的方法;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给予财政资助,并且设立服务质量与绩效监测系统,监督与督促慈善组织完成政府分配的责任。这样会使民间的慈善组织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创造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慈善活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加强慈善资金监管,完善监督程序,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度

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度不高,善款管理工作不够透明,社会尚缺乏诚信。人们对捐赠疑虑重重,受授双方的观念和心态都有待进一步正常化,有关部分应当制定出一套严密法定监督程序:

第一,完善各项法规和组织制度,促进慈善资金公开化、透明化。各级慈善组织都要设立资金监管机构,由各方代表参加,保证资金真正用于慈善事业。资金的使用方向、效果,应当定期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使公民看到自己的捐助所发挥的作用,从而具有成就感和自豪感,进一步激发人们参与慈善活动的积极性。

第二,政府可以通过审核慈善组织年度工作业绩等方法对慈善组织予以监督,对以慈善之名进行不法活动,或以权力谋取善款的不法之徒给予严惩。政府还要推动内地舆论环境的高度自由与活泼,赋予媒体更大的监督权,定期报道慈善组织的业绩,及时揭露某些慈善组织的不良行为。

第三,慈善组织应建立自律机制,可以考虑仿照公司的模式设立董事会与理事会,并实行分治。另外,慈善组织之间在相互竞争的同时,也可以经常相互交流学习、分享管理经验,并且订立行业规范。

4针对目前慈善募捐和动员社会资源能力弱的问题,采取相关措施:

(1)加强慈善事业宣传,兴建慈善文化

我国进入市场体制以后,社会竞争导致慈善观念淡化,社会责任感和利他精神严重缺失,人们对慈善事业表现冷漠。因此,应当加强对慈善事业的宣传,兴办慈善文化活动,表彰为慈善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者,促进企业建立慈善战略,激发国民集体主义情感,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心理基础。

(2)政府加强引导,促进企业捐赠

企业是慈善捐赠的主要来源。企业现阶段一般是联合完成慈善项目。通过《福布斯(中国)2006跨国公司慈善捐赠排名》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慈善行为都是通过与高校、基金会和其它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完成的。政府应加强相关引导,监督,规范非盈利机构,为企业创造合作机会,促进企业捐赠。

(3)完善税法中关于企业与个人捐献慈善的优惠政策

①提高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的额度,增加捐赠者的免税收益。现行税法对捐赠的税收优惠仍然比较有限。可以适当考虑扩大捐赠的税收优惠范围,比如增大允许税前扣除的比例、允许大额慈善捐赠向以后年度结转扣除等等,以提高捐赠者的免税收益,鼓励他们慈善捐赠的积极性。

②减化税收优惠审批手续,降低捐赠的税收成本。虽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有关文件规定,凡向中华慈善总会等5家慈善组织进行捐赠的,“准予在交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全部扣除”,但由于免税程序相当复杂,整个办理过程大概需要经过10道程序,办理时间至少需要两个月,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民间捐赠的热情和积极性。减化允许扣除捐赠的免税手续,可以降低纳税人的税收成本,起到激励捐赠的作用。

⑧开征新税种,提高富有者不进行慈善捐赠的代价。主要是考虑在适当的时候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通过征税政策改变富有阶层财富转移的方向,鼓励对外进行慈善捐赠,而不是将财富留给其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刘景,试论慈善事业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J],社会工作,2007,(06)。

[2]程宏,美国人为啥爱捐钱[J],教师博览,2006,(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2010)[J]中国民政,2005,(12)。

慈善事业范文篇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困难群众是一个特殊群体,向他们及时提供救助,党委和政府责无旁贷。在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有助于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难题,使他们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近年来,江苏省常州市通过创新理念和思路,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慈善救助之路,使慈善事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对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慈善事业。发展慈善事业,需要在全社会树立回馈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全新财富观。民营企业家作为一个先富群体,有能力也有义务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从2005年起,常州市创新慈善劝募思路,把重点放在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上,开创了“企业留本,冠名基金”的捐赠方式:根据企业意愿,实行助学、助医、助老、助孤、助残、助灾定向冠名救助;将热心慈善、踊跃捐助、回馈社会列入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对有突出社会贡献的企业家给予表彰,有效激发了企业家的捐助热情。目前,民营企业家捐助的慈善基金占全市总额的88%,其义举得到了全市人民的赞誉,并吸引更多富有爱心的各界人士加入到创建“慈善常州”的行列中来。

创新发展慈善事业的思路。常州市慈善事业虽然起步较早,但基金总额一直在1000万元左右徘徊,年度可用资金仅20多万元。为做大慈善基金这块“蛋糕”,让更多的困难人群得益受惠,常州市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慈善事业发展模式。一是创新劝募方式。坚持自愿原则,不搞官办、不搞摊派、不下指标,依靠企业带头,方式灵活多样。企业既可以“一次认捐、按息捐赠”,认捐的本金仍留在企业运作,每年上缴7%的利息;也可以“一次认捐,分年捐赠”,如企业可以分10年进行捐赠,直至如数捐赠完毕;还可以“定向捐赠,冠名基金”,认捐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在救助活动中可以冠名。目前,全市参与慈善捐赠的企业达260家,其中50家捐资1000万元以上。二是创新组织形式。突破传统慈善总会成员构成及入会条件,提高企业与企业家对慈善事业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引导、支持和鼓励各界人士加入慈善机构。三是创新激励形式。通过在媒体上进行宣传报道、举办主题慈善晚会等方式,介绍慈善互助的感人事迹,增强捐赠人的荣誉感。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各界人士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使全市慈善基金总额由原来的1189万元增至10.63亿元,每年可用救助资金在4000万元以上。

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以健全制度为手段,以阳光操作为保障,确保善款的每分钱都用到最需要帮助的人身上。一是完善慈善资金管理。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修订总会章程,确定发放比例,明确市级慈善基金每年的增值部分40%留作基金,60%用于当年救助;强化受助对象的公示程序,由民政、审计、慈善总会、镇(街)、村(社区)等联合组成评估小组,对需要救助的人员进行实地核实、综合评估,切实避免有难不救、无难乱救现象发生。二是规范慈善资金发放。遵循“公开透明、直接有效、准确救助”原则,按照“个人申报、调查核实、社会公示、公开发放”程序,每年组织4次大规模的救助活动。去年,全市有1059名困难群众接受慈善救助,总额达731万元。今年,将集中开展助医、助残、助孤“爱心慈善行动”。三是强化慈善资金使用监督。发挥媒体作用,定期公开善款接收、支出情况;利用镇(街)务、村(居)务公开栏,接受社会监督;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居民作为慈善监督员,及时听取意见、改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