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救助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4:08:08

慈善救助

慈善救助范文篇1

一、慈善救助项目

(一)“慈善送温暖”救助项目。2013年自然灾害严重,部份灾民生活困难,在2014年春节前,县慈善总会计划为受灾严重的特困户提供大米、食油等,预计支出4万元。

(二)“专项赈灾”和计生“三结合”基地村救助项目。今年若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县慈善总会将购大米、药品、衣被等物资接济灾民预计3万元;为民政计生“三结合”基地村解决部份村民饮水、发展生产和建基地牌等预计2万元。合计5万元。

(三)“临时困难救助”项目。按每人2000-4000元的标准,救助遭重大疾病的困难患者50名,同时兼顾其他临时生活困难救助,预算资金20万。

(四)“贫困大学生圆梦救助”项目。按每人2000元标准,对我县贫困家庭子女考入大学给予一次性入学资助,计划资助30名,预计支出6万元。

(五)开展“贫困学生技能救助”项目。为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子女顺利接受和完成职业教育,使其能够自食其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家庭脱贫。今年计划资助20名在读籍贫困学生,按每生1000元标准计算,预算资金2万元。

(六)开展“助老敬老”救助项目。计划对籍的特困老人和残疾老人实施定向救助,同时资助县老龄办开展敬老助老公益活动一次,预算资助资金5万元。

二、资金来源

目前县慈善总会资金余额44.07万元,计划今年开展“慈善一日捐”和劝募筹积善款50余万。按照《县慈善总会资金管理办法》“一般情况下应保持创始资金50%的沉积额”的规定,实施本计划所需资金42万元,列入慈善资金支出预算。一搬救助和特殊救助需要资金的按《县慈善总会救助办法和程序》办理。

三、特别说明

慈善救助范文篇2

中华慈善总会、省慈善总会、县慈善总会在这里共同开展2011年“慈善情暖万家”救助活动。此,今天。代表县委、政府及全县人民,向莅平指导工作的中华慈善总会、省慈善总会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春节来临之际,举行这样的活动,将充分体现党的温暖,充分体现各级慈善组织和爱心人士的爱心,积极帮助受困家庭度过一个愉快祥和的节日,意义重大,非同寻常。

中华慈善总会、省慈善总会对我县慈善助医、慈善助学、慈善助困等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今天,2010年。又为我县捐助毛毯200块、棉被折价3万元、现金2万元,这充分体现了上级慈善机构对我县困难群众的关怀和厚爱,把春天般的温暖送到县困难群众的心坎上,人民和全体受助者将永远铭记在心。今天,县慈善总会将拿出2.7万元现金和35块棉被,与中华慈善总会、省慈善总会联合,对我县城乡235户因大病等原因受困的低保特困户和孤儿进行救助,每户救助现金200元、1块棉被或毛毯。此,代表县委、政府对中华慈善总会、省慈善总会、县慈善总会和积极捐款捐物的各个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

县慈善总会在助医、助学、助困、抗震救灾、拓展就业和各项社会救助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而有效的工作,三年来。连续4年春节期间开展“慈善情暖万家”救助活动,先后争取各级慈善资金44万元,物资11455件套,折价23.03万元,救助对象达到1260户4230人。先后为704名患有心脏病,肝、肾、肺癌、唇腭裂、白内障、尿毒症,白血病、精神病等贫困患者减免医药费495万余元,为218名贫困大学生救助29万元。发动全县厂矿、企业、会员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为汶川、玉树、舟曲灾区人民捐款355.11万元,捐赠牛肉、牛奶、衣物等物品折价56万余元,被省政府、省慈善总会表彰为“爱心捐助组织奖”和“情系灾民,奉献爱心”先进单位。副会长郭兴银同志荣获中华慈善总会“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副会长兼秘书长赵成林同志荣获中华慈善总会“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奖。去年8月17日召开的全省慈善事业表彰会上,县慈善总会荣获“山西慈善先进机构”奖。慈善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成林同志、慈善总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侯富爱同志分别荣获“山西慈善优秀工作者”奖。煤化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县慈善总会副会长郭兴银,牛肉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县慈善总会副会长雷秉义,永华铸造公司总经理、县慈善总会常务理事宋永寿,段村镇横坡村党支部书记郭兴峰分别荣获“山西慈善突出贡献人物”奖。煤化、峰岩、金众煤焦、减速器分别荣获“山西慈善突出贡献单位企业”奖。康明眼科“爱心复明项目”龙海公司“捐资助教、兴校育才项目”分别荣获“山西慈善突出贡献项目”奖。此,感谢以上集体和个人为慈善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并为他获得荣誉表示热烈的祝贺!

慈善救助范文篇3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改善民生的总体要求,以“诚信友爱、互助互济、奉献社会”为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开展爱心捐赠活动,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二、捐赠的原则、范围和标准

(一)捐赠原则。要坚持鼓励奉献的原则,做到应捐尽捐。

(二)捐赠范围。捐赠的对象包括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驻榆部队等单位的干部、职工和社会上其他有经济收入的单位和个人。

(三)捐赠参考标准

1.提倡符合捐赠条件的个人捐赠两天的经济收入。按每人实际月收入总额除以22天,再乘以两天,即为捐赠参考标准。根据我市干部职工收入情况,一般干部职工和教师每人捐100元;副科局级领导(含非领导职务和中级职称人员)以及公司、工厂、学校副职领导每人捐150元;正科局级领导以及公司、工厂、学校正职领导每人捐200元;市级以上领导每人捐300元。

2.动员各类生产、经营、娱乐性质的企业单位(包括国有、民营、股份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捐赠两天的经营利润。个体出租车每台捐50元,市内个体客运车辆每台捐200元,长途个体客运车辆每台捐500元,大型个体运输货车每台捐200—500元,小型个体运输货车每台捐100元。

各类生产企业:小型捐2000元、中型捐5000元、大型捐1万元。

各类服务业(宾馆、酒店、网吧、修理业、美容美发):小型捐50—200元、中型捐500元、大型捐2000元。

商业零售业:小型捐200元、中型捐500元。

重点建筑企业:捐5000元—1万元。

3.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要以单位名义捐款2000元—1万元。

三、优惠政策及奖励措施

(一)免税政策

根据吉林省财政厅等部门《关于印发<吉林省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认定工作实施方法>的通知》(吉财税〔2009〕98号)的有关规定,享受免税优惠政策。

(二)奖励措施

1.市里将把本次参加“慈善救助双日捐”活动的各乡(镇)、街和各部门的捐赠实绩,作为年度精神文明建设评比、优秀(先进)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考评的重要参考条件,并对各单位捐赠情况通过电视及时通报。

2.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将授予慈善捐赠“先进奖”、“优秀奖”和“优秀组织奖”等荣誉称号。

3.个人自发捐款的奖励。

(1)未成年人和70岁以上老人捐款500元以上的,可获*市和长春市年度“慈善儿童”或“慈善老人”荣誉称号。

(2)当年捐款1000元以上的成年人,可获*市和长春市年度“慈善捐赠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3)当年捐款2000元以上的,可获*市和长春市年度“慈善市民”荣誉称号。

(4)累计捐款达1万元以上的,可获*市和长春市“永久慈善市民”荣誉称号。

(5)累计捐款超过2万元的可获*市和长春市“慈善捐赠贡献奖”称号。

4.参捐职工和人员出现重大疾病或其它重大变故时,通过组织协调,可一次性得到个人捐款数额多倍的救助金。

四、捐赠款的接收方式

捐款接收以系统、部门、单位和乡(镇)、街为单位组织集中接收,然后统一送交市“慈善救助双日捐”办公室。

(一)市直机关捐款由各委办局负责接收。

(二)社会团体、金融保险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含乡镇街所辖三权在上的企事业单位)由主管部门负责接收。

(三)私营企业、民营企业由市经济局负责接收;个体工商业户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接收;个体私营客运、货运车辆和出租车由市交通局负责接收。

(四)驻军各单位由市“双日捐”办公室负责接收。

(五)各乡(镇)、街所属站办所、由乡(镇)、街负责接收。

各单位在接收捐款时要认真登记,写清捐赠单位名称和个人姓名以及捐款额度和捐款时间。

全市所有捐款由市“慈善救助双日捐”办公室(市政府一楼西侧民政局行政科)统一接收、统一开收据。

联系电话:*联系人:*

户名:市民政局开户行:*建行

帐号:*

五、捐赠款的管理使用

“慈善救助双日捐”活动募集的善款,是扶贫济困专项基金,实行专款专用。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关于全省社会慈善捐赠活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吉厅字[2002]6号)文件要求,募集的捐赠款按比例上缴和留用。

六、捐赠活动的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本次捐赠活动的组织领导,特成立由主管民政工作的副市长王是非同志任组长,市民政局局长孙宝玉同志任副组长,市政府办公室、市委宣传部、市直机关党工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市文化体育局、市审计局、市公安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交通局、市地税局、市经济局、市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个体劳动者协会等为成员单位的“慈善救助双日捐”活动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行政科。

七、捐赠活动的时间安排

根据省里安排,我市“双日捐”活动从6月16日开始,到6月25日结束。

各乡(镇)、街、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在市动员大会之后立即抓好组织落实、明确捐赠任务并迅速组织开展捐赠活动,市民政局每天设专人接收捐款。

八、捐赠活动的具体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乡(镇)、街、各部门要成立组织机构,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并责成一名领导专门负责,层层落实责任,保证活动的时间和效果。

慈善救助范文篇4

一、目的意义

通过做好“慈善救助情暖万家”这个慈善品牌项目,切实充分发挥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党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在节假日期间把关怀和温暖送到困难家庭,帮助他们欢度佳节。

二、慰问对象及标准

我县城乡低保户、特困户、精准扶贫对象、重点优抚对象、孤儿、困境儿童等困难群众(分配明细见附表1)。全县总计1200户,每户发放慰问品大米50斤,豆油10斤。

三、资金来源

接收社会各界捐款及“县慈善双日捐”活动善款中安排。

四、救助时间安排

本次活动时间从通知下发之日启动,于2021年2月中旬结束。

五、有关要求

(一)各乡镇、街道、三大林业局(民政办)要认真做好贫困群众的摸底、筛选,确保把有限的善款(慰问品)用到最需要帮助的贫困群众身上,维护好慈善组织公平公正的形象。

(二)各乡镇、街道、三大林业局领取慰问品后,负责组织走访慰问活动,并于2021年2月中旬,春节前将慰问品发放到受助对象家庭。

慈善救助范文篇5

一、着力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和“一口上下”运行机制,提升救助的管理服务水平,切实做到“应保确保、应业尽业、应帮即帮”

1、不断健全“一口上下”社会救助运作机制。调整区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强化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作用,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各成员单位的作用。进一步拓展“一口上下”的实体运作项目。重点梳理整合区内医疗、教育的救助资源,维护救助的公平和透明。

2、研究完善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做好城乡低保等各类救济标准的动态调整工作。按照“科学分类、区别救助”的原则,制定低收入群体医疗、教育等单项救助政策;实施“社区市民综合帮扶”项目,逐步完善体制外困难人群基本保障;在市民政局指导下,研究“以支出定救助标准、病种全覆盖”的医疗救助新政策。实施三峡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

3、进一步贯彻落实基层管理服务制度。区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社会救助事务管理中心要深入基层,加强服务和指导。继续抓好《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社会救助对象服务和管理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的贯彻落实。凡有救助对象的村、居委都要建立社会救助评议小组并进一步推进社会救助评议小组工作。与劳动部门合作,继续做好就业与救助联动工作,就业年龄段有劳动能力的对象培训率达到80%以上,占救助总人数的比例逐年下降。制定基础救助档案规范管理制度。对全区所有街镇社会救助工作人员进行业务轮训。落实救助资金年审制度,重点加强应急专项救助资金和日常救助资金的落实。

4、政社结合推进慈善事业发展。开展“蓝天下的至爱”慈善募捐活动,运用“一口募集”形式统一向社会募捐。从嘉定困难群众最需要的实际出发,培育区级慈善特色项目,打造品牌项目,发挥慈善救助拾遗补缺作用。建立社会互助资金分级管理体制,实施备案制度。加强社会互助资金的监管。按照“立足社区、方便群众、合理布局、规范管理”原则,调整经常性捐赠点的社区布点。壮大慈善义工队伍,开发义工活动项目,探索区级协调、街镇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义工运作管理模式。

5、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推广救助管理进社区工作,探索实践“三合一”救助管理模式。贯彻民政部的从2007年开始实施的《救助管理站基本规范》和《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基本规范》,进一步加强内部建设。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和流浪乞讨病人救治工作。

6、抓好福利工作。加大对福利宗旨和公益性的宣传。积极落实增加福彩点工作。力争福利年销售量增长30%。

二、着力加快推进养老福利,推动为老服务资源整合和综合效能发挥,深化老龄工作

7、进一步发挥区老龄委成员单位职能作用。根据嘉定区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制定各成员单位的分年度实施目标,协调各成员单位对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加强老年人维权力度,深化为老服务工作,进一步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障,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升我区老龄工作水平

8、落实为老服务实事项目。新增400张养老床位;为3200名老年人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700名有服务需求的老人安装紧急呼叫装置;新建2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新增10家农村的标准化老年活动室。

9、稳步发展社会福利机构建设。不断完善养老床位结构、服务功能和区域布局,着力发展社区型、护理型、基本保障型的养老机构,优先满足身体急需照料的老年人就近、方便入住养老机构。鼓励村办托老所。鼓励和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推进公办民营、民办公助、连锁经营等社会化运作。启动3个社区精神病人日间康复照料机构建设。

10、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家庭为基点,以社区为依托,引进新的评估机制;培育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和养老专业化队伍,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服务。规范各街镇社区助老服务社的运作,努力提高质量,不断满足服务需求。在完善对困难老人的政府补贴机制的同时,进一步做大老年人自费购买服务的市场。加大社区老年社团培育,推进自我服务与管理。

11、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按照“积极稳妥、先易后难、社区渐进、企业渐退”的原则,逐步完善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服务的工作机制。在街镇层面将老龄工作与退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改现有的街镇老龄办为老龄(退管)办公室,并根据需要配备一定的工作人员;按照沪府办(2007)7号文件精神,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上下一致的管理体系。力争年内启动交接工作。

三、着力服务国防、军队建设,适应新形势下的拥军、优抚、安置工作发展要求,做深、做精、做实双拥工作

12、持续推动双拥工作深入发展。以纪念建军80周年为主线,发动各单位、社区通过文艺演出、报告会、座谈会、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人民军队丰功伟绩,宣传新时期军爱民、民拥军的生动事迹。认真总结上一轮双拥创建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研究、规划新一轮“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完成外冈抗日游击队纪念馆建设。

13、加强优抚安置对象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按照“落实已有的,完善不足的,填补空白的”原则,在《上海市优抚对象优待办法》出台、实施的基础上,完善、修改区、街镇的优抚保障实施细则,进一步做好退伍军人医疗保障工作。保障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待遇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努力营造和谐平安发展环境。

14、大力开展实事拥军工作,支持驻区部队完成战备、训练、演习等重大任务。配合、支持做好迁建、新建部队的基础设施援建工作。开展行业拥军、社区拥军活动,推进拥军工作社会化进程。按照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进一步做好随军随调军队干部配偶就业和生活保障工作的若干意见》,做好部队随军随调家属就业、就学、生活等工作。继续开展随军随调家属、驻区部队官兵和优抚对象代表疗休养工作。

15、做好2006年度冬季退役士兵的接收安置工作,大力扶助退役士兵自谋职业。按照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探索研究逐步拉平农村退役士兵自行就业与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补助标准。切实加强区、镇两级军地两用人才培训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复退军人劳动就业辅导员制度和鼓励培训的相关奖励办法。做好军休干部接收安置和服务管理工作。

四、着力推进基层民主,深化社区服务,夯实基层基础,扎实推进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区和建设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创建工作

16、加强村居委会建设,推进基层民主建设。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以村务公开为抓手,强化基层民主制度的推进。探索“三重一大”制度向村延伸的实施办法。提高村民民主理财和村民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的执行率,年内规范实行村民民主理财的村要达到60%;开展村民民主评议村干部的村要达到80%,其中50%村要采用村民会议的形式进行。推广村民代表联系户制度和村民小组管理制度,年内要有80%的村建立村民代表联系户制度,50%的村实行村民小组管理制度。全区建立统一的村民小组工作台帐。继续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创建活动。2007年拟30%的村、镇创建成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镇。为争创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落实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居委会建设的意见》,推进居委会标准化建设;指导居委会用民主、协商、合作的方法处理社区事务、协调社区矛盾。组织全区的村居委会主任培训。指导各村居委会在换届后及时完善、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开展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资格考前培训。

17、做实社区服务。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完成区委关于“加快三个中心建设,完善机制、提升功能”的调研课题。继续推进和完善“一门式”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建设,会同有关部门,统一标牌,统一系统软件,优化办事流程,开展“一门式受理”向“一口受理”发展的探索。开展建设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18、完成特奥会期间社区接待任务。全力参与配合做好2007年上海世界夏季特殊奥运会有关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好今年9月份456名特奥运动员来我区的“社区接待”工作。

五、着力推进规范发展、提升管理效能,增强民间组织服务社会的功能,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

19、抓重点促发展做好培育工作。力争全年新培育发展民间组织达到10%的增长。重点培育发展社区公益类、行业性专业社团和涉农民间组织。扶持发展公益类社区民间组织,逐步使社区民间组织成为社区服务的主体力量;扩大行业性专业社团在各领域的覆盖面,同时做好对现有行业性专业社团的扶持工作;逐步改变目前本区涉农民间组织存在的“多头管理”的现象,结合新农村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具有本区特色的涉农民间组织。

20、抓试点求实效,推进规范化建设。完成市民政局在我区开展的民间组织规范化建设评估试点工作,建立民间组织规范化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结合规范管理,继续开展民间组织自律和诚信建设,开展社团组织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清理工作,梳理规范收费、摊派、赞助等项目与行为,逐步建立规范与诚信建设的长效机制。动员各民间组织年内至少开展一次以上的公益活动,为社会弱势以及广大群众免费或以成本为最高收费标准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服务,树立民间组织的公益形象。

21、拓展工作领域,促进稳定发展。对全区群众活动团队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并经过试点在全区开展群众活动团队登记备案工作。推进民间组织工资基金管理工作,加速民间组织专职人员职业化建设。分期分批举办预警网络信息员培训班。健全联合执法制度,大力开展反邪教宣传,提高民间组织抵御邪教的能力。

六、着力于社会文明,加强规范,进一步提升专项社会事务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22、殡葬管理方面。构建“政府推动、社区运作、百姓受益”的社区殡葬服务网络;加大执法力度,治理扰乱殡葬服务市场的“非法一条龙”,为普通老百姓提供优质、便捷的社区殡葬服务。年内出台本区的实施意见,在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设立窗口,推出困难群众殡葬费用减免措施。加大殡葬改革和移风易俗宣传力度,倡导绿色殡葬,推行占地面积小于1平方米的小墓。

23、福利企业管理工作方面。根据福利企业税收改革新政策,加强对福利企业的管理监督,强化对残疾职工的权益保护。梳理福利企业管理职能。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24、婚姻收养登记工作方面。巩固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成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婚检宣传工作。组织区内事实收养情况调查,与区人口与计生委合作,开展源头防范违法事实收养的试点工作。

七、着力强化为民意识、加强制度规范,进一步提升民政队伍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

25、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党风、政风、行风建设。从深化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入手,深入开展学习周国知和“孺子牛”等先进人物的活动,加强民政干部职工社会建设理论、社会政策的学习研究和教育培训,培养民政干部职工胸怀全局、心系群众的工作责任,树立心诚、心重、心善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民政干部职工尤其是领导干部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践行八个方面良好作风,努力争创新一轮文明行业,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满意率。

慈善救助范文篇6

1、慈善组织不断发展。我县慈善组织于2007年正式成立,配备了工作人员,保障了工作经费,制定了《县慈善协会章程》及《县慈善协会财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了对善款的接收和使用,并积极接受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大力推行慈善信息公开,及时、真实地向社会公布善款的接收、管理和使用情况以及向捐赠人反馈信息的情况等,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切实保障公众知情权,努力打造“透明口袋、阳光慈善”,不断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度。

2善款募集卓有成效。我县在千方百计抓劝募的同时,不断探索,总结出了灵活多样、方便群众参与的“主题募集”、“经常性募集”、“定向募集”、“活动募集”、“项目募集”等募集形式。一是坚持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每年5月都要以县政府的名义行文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发动慈善倡仪,组织大型募捐。二是做好特大自然灾害善款募集工作。在震惊中外的汶川地震重大自然灾害面前,我县用极短时间募集善款善物达到351万元,并及时将资金、物资送往灾区,彰显了屈乡儿女大爱无疆的精神。自2007年以来,我县共募集善款善物1059万元,救助弱势群众8705人次,受到了省、市慈善总会的高度评价。

3、救助活动丰富多样。县慈善协会遵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和“党和政府最关心、困难群众最需要”的原则,利用募集的善款,每年都有计划地实施救助。先后实施了“微笑列车”、“慈善阳光班”、“大病关爱”、“慈善助学”、“温暖工程”、“慈善医疗器械”等六大救助工程,尤其是“慈善助学”、“温暖工程”、“大病关爱救助”及慈善医疗系列项目社会反响良好,这些惠及民生慈善项目的落实,解决了贫困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二、我县慈善事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1、慈善文化建设较薄弱。慈善文化建设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慈善事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慈善宣传不够深入广泛,媒体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仅依靠慈善组织宣传推动,主体单一,经费有限,力度偏小,效果不理想,大的社会文化氛围尚未形成。除发生较大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经常性、主动性捐赠较少,企业和公民对慈善事业的认知度、参与度不高,社会慈善意识淡薄,慈善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2、慈善组织建设还有待加强。目前作为国家层面还没有一部专项的“慈善事业促进法”,现行的几部慈善法规不足以规范、保护和促进慈善事业发展。从我县的实际情况看,目前慈善工作主要依靠行政力量运作,慈善组织行政色彩过浓,管理模式传统,专职人员少,志愿工作者几乎没有,不利于推动慈善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3、慈善募集和救助还存在薄弱环节。善款募集方面,募集方式单一,规模较小,日常主动捐款较少,主要靠大型捐款活动。慈善救助方面,救助范围较小,同时,全县没有统一的慈善工作信息平台,各部门进行慈善救助活动时“各自为政”,缺少对慈善救助工作的统筹安排,存在重复发放善款等问题,极大影响了救助效率和捐赠人积极性。

三、对加强我县慈善事业发展的一点思考

1、加强慈善宣传,营造慈善事业发展的文化氛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社会呼吁慈善爱心,人们要求正义慈悲,但自古以来慈善都是需要倡导和培育的,需要有一片适合它生长的土壤。自古民风淳朴,群众崇尚仁爱、乐善好施,具有发展慈善事业的深厚土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在弘扬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慈善理念,将弘扬慈善文化纳入公民道德建设规划,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结合,推动慈善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慈善事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宣传慈善协会的性质、宗旨、任务和发展慈善事业的重要意义,国家对慈善捐赠的优惠政策,以及慈善人士、慈善企业的爱心善举,使积德行善、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不断发扬光大,使捐助不论多寡、行善不分先后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使全社会了解慈善、支持慈善,不断提高慈善事业公信度和影响力,让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来。

慈善救助范文篇7

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和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作为全县上下的中心任务来抓。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都得到了快速推进,城乡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特别是*直辖以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实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由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社会上仍然存在着部分亟需救助的特困群体,他们有的因丧失亲人成为孤儿或孤老;有的因先天或后天致残,成为残疾人;有的因生存环境恶劣,生活艰难;有的家境困难又遭天灾人祸,雪上加霜。改善这些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条件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密切关注,也是我们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从中央、市上到县上,都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改善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条件。我县在实施城镇低保、农村五保老人供养和自然灾害救济后,去年又相继实施了农村特困户救助和特困医疗救助、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失学儿童救助等各项制度。“十一五”期间,还将实施农村低保和城镇医疗救助。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对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县人多面广,县、乡财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综合救济能力的发挥,有病不能医、有学不能上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地存在。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关爱,除政府实施主导救助外,开展社会互助、发展慈善事业是一条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社会保障渠道。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发展慈善事业更具有多重意义。

一方面,发展慈善事业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特别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需要一定的形式和载体。而慈善会是以“安老、扶孤、助学、济困”为宗旨,以捐赠助人为前提的,是人民群众自觉自愿的行动,没有任何强制性,这种扶弱济贫的行为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是对社会起凝聚作用的价值观、道德观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可以说,发展慈善事业是人们形成良好道德的载体之一,做好慈善工作,就是直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

另一方面,发展慈善事业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慈善事业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社会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老、弱、病、残和一部分缺乏竞争能力的社会弱者总是客观存在的。对这些弱势群体的救助,一直以来主要都是通过政府来主导实施的。而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除了政府实施主导救助外,慈善事业也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展慈善事业,开展社会互助,以此来进一步增强社会救助能力,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这本身就是在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愁。而且慈善事业对社会的保障作用完全来自于民间,同时又以民间的形式参与到社会保障体系中去。正是由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对构建和谐社会才更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发展慈善事业还是调节贫富差距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富差距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尽管有税收等再分配制度对贫富差距进行有效调节,但发展慈善事业也是调节贫富差距的重要途径,是联系施善者与特困群体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发展慈善事业,将全社会有能力帮助他人的社会组织和乐善好施的社会人士团结在“慈善”这面旗帜下,通过捐赠来提供一定数量的财富,由慈善组织对贫困者实施救助,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体现了社会公平和进步,而且缓解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对立情绪,这对创造和谐社会是一个重要力量。

因此,成立慈善会,对于促进社会的繁荣、文明和进步,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促进“三个文明”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各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务必站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高度,从维护全县改革、稳定、发展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这项民心工作,以实际行动投身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积极倡导慈善,推广慈善,践行慈善,使之成为全社会的良好风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二、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慈善事业向前发展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弱县,农业人口多,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又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各种贫困户、特困户还比较多,慈善事业的发展任务还任重而道远。对于今后慈善会的发展,我提几点要求:

(一)广泛宣传,广辟途径,多渠道募集慈善资金

发展慈善事业,关键要筹集慈善资金,这是开展慈善工作、实施救助项目的前提。在慈善会成立前,慈善会筹备工作组在全县各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募集了部分资金作为慈善会的创始基金,但这些经费只是帮助启动这项工作,只能开展一些短期的、个别的救助。慈善会成立以后,就要想方设法多渠道募集慈善资金。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慈善会的职能职责及宗旨,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发动各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捐赠,广辟民间慈善财源。对为慈善事业作出积极贡献的先进典型要给予表彰,对慈善会通过实施救助项目所产生的突出的社会效益要大力宣传,促使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参与捐赠。特别是现在很多企业家在取得较好经济效益之后,产生了塑造企业良好形象的愿望。对此,我们要积极加以引导,大力倡导“企业财富来自社会,应对社会有所回报”的意识,鼓励这些企业在致富愿望实现以后,多参与慈善活动,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贡献。要在群众中广泛开展慈善“一元捐”、“二元捐”、“二日捐”等活动,为慈善会广募资金。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县在外的成功人士越来越多,广大台胞、侨胞对家乡的发展也越来越关注,有许多成功人士还长期通过统战部、教委等单位为贫困家庭捐款捐物、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资助贫困学校改善教学环境等。对这些慈善者,我们一定要主动与他们取得联系,当好他们的桥梁和中介,传递好他们的爱心。同时,要将这么慈善行为大张旗鼓地在县内和在外成功人士中宣传,要将这些救助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及时反馈给他们,将更多需要救助的特困人群的信息提供给他们,激励更多的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同胞生产生活的人士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来,壮大慈善队伍,开拓更广阔的慈善财源。

(二)各方支持,密切配合,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慈善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需要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这在慈善会的筹备阶段就已经深刻体现出来了。我县慈善会的筹备工作是从8月上旬开始的,9月下旬正式进入会员的发展阶段。从最初的筹备工作到成立大会的召开,县委、县政府都非常重视,组织相关单位召开了筹备工作专题会,县四大班子的主要领导亲自担任慈善会第一届理事会名誉会长,为慈善会的筹备和成立创造了条件。各乡镇、县级各部门也非常重视慈善事业,积极加入慈善组织,为慈善会的成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和共同参与,就没有今天慈善会的成立。慈善会成立后,大家要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并积极配合慈善会的发展,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相关人群加入慈善组织。也希望各新闻媒体的同志们对我县的慈善事业给予更多的关注,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宣传慈善事业的社会效益,树立典型,积极引导,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人人关心、支持、参与慈善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精心组织,深入调研,积极开展救助活动

慈善工作的对象很多,范围很广,必须根据资金筹集和管理状况,坚持量力而行、持之以恒的原则,筛选重点对象,扎实开展救助活动,逐步扩大救助范围,构建并完善慈善救助网络,把有限的善款用到最需要的人群中去。这就要求慈善会的同志要充分发扬不怕吃苦的精神,深入基层,进村入户,进行调查研究,开展救助活动。特别是在慈善会成立初期,慈善救助网络还不健全,各种基层基础资料尚不完备的情况下,更要主动走进特困群体家庭,调查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并以此为依据,开展多种形式的救助活动,不断增强慈善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救助活动要采取“输血”式救助与“造血”式救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帮助受助者逐步摆脱贫困,并逐步引导摆脱贫困后的受助人群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形成良性循环。在实施大的项目救助时,要学习和借鉴其他地方先进的管理方法,形成救助项目的策划、论证、执行、监管制度,确保救助工作的有序开展和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

慈善救助范文篇8

一、慈善救助的对象

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明确提出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要求把发展慈善事业提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任何时候都有弱势群体的存在,因为天灾人祸、老弱病残等种种原因,都会使一些人生活十分困难,需要政府的关怀、社会的帮助。慈善事业在整个救助活动中发挥着其他机构不能替代的作用。在今年“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内涵丰富,令人振奋。实施慈善救助,不仅能把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爱送进有各种困难的千家万户,使他们感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的温暖,在逆境中鼓起生活的风帆。同时,也能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弘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德风尚,推动公民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慈善事业是指众多的社会成员建立在志愿基础上从事的一种无偿对不幸人群的救助行为。其主要救助对象包括:

(一)助困,对零就业家庭、夫妻双方失业家庭、孤老孤儿和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后,生活仍十分困难的家庭实施救助。使困难群众切身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二)助残,对特别困难的残疾人实施救助。使他们在困境中看到脱贫的希望,让更多的残疾人家庭走出困境。

(三)助学,对因家庭贫困而面临辍学的学生、孤儿和到上学年龄与无收入来源的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实施救助。不让一名贫困家庭的孩子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四)助医,对患病困难群众实施救助。确保患病的困难群众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因小病不治而酿成大病,并竭力缓解因大病而造成的生活更加困难。

(五)救灾,对因天灾人祸、突发事件造成的特别困难的家庭实施救助。使他们不致在突发性事件的打击下一蹶不振,让他们在社会好心人的帮助下渡过难关。

调研中了解到,我市地处国家中部,经济欠发达,因此救助任务十分沉重。我市每年有城市低保对象175120人需要保障;农村贫困人口24.98万人需要救助,其中未解决温饱的8.32万人(即年人均收入683元以下),低收入人口16.66万人(即年人均收入683元—958元之间);有178764人因灾需要救济;有43800名特困职工需要帮扶;有3568个无收入、无人赡养的特困老年人需要赡养;有4万多生活特别困难的残疾人需要关怀;有1759个贫困孤儿需要抚养。

二、我市救助的现状

市人大、市政府对困难群众予以高度重视。早在2004年3月,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就作出了《关于对城乡特困家庭实施救助的决定》,之后的几次人代会上,代表们也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就我市社会保障情况进行了专题讨论,常委会连续三年听取了有关情况汇报。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大同市对城乡特困家庭实施救助工作方案》、《关于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使我市城乡社会救助工作日趋完善。目前,我市初步建立了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以医疗、教育、住房、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社会互助、社会帮扶等为补充,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有力地保障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一)政府救助情况

政府社会救助资金来自于财政收入,属于社会财富的第二次分配,救助以面为主,即以弱势群体的经济收入为救助标准,管理模式是层级制,救助金按级划拨,层层落实。近年来,我市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不断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具体工作如下:

1、对受灾群体实施救助。我市是一个多灾贫困地区,每年发生的自然灾害给广大群众造成严重的农业经济损失,加之我市有五个部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就是在没有灾情的情况下,仍有部分群众需要政府救助。据统计,2004—2006年三年来,中央、省、市共下拨救灾款为3941.2万元,平均每年1313.93万元,年人均救助73.5元。

2、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了动态的“应保尽保”。同时,对全市9498户14926名低保对象中单亲家庭和严重残疾对象实施了“分类施保”。低保对象大病最高可领到1万元的救助金;低保对象中单亲、残疾家庭子女教育救助金按学期给予救助。200*年以来,累计发放救助金168万元,救助人数6083万人,特别是资助了149名考入大专院校的低保对象家庭子女每人1000元教育救助金。对农村特困学生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免费为低保对象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训练、社区就业岗位开发服务等一系列再就业援助。*年,共有236名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走上工作岗位。605户住房困难家庭领到了租赁补贴,20套廉租房预计今年可以竣工。*年拟通过粮油补贴等实物发放的形式,解决低保特困户的生活。

3、我市的67816名农村特困人口纳入了低保范围,人均补差115元/年。

4、200*年,全市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18343人全部纳入供养范围,实现了应保尽保。

5、三年来,省、市、县三级财政共投入城市医疗救助金1435万元,救助低保对象患者24384人,人均救助588元。对患重大疾病的特困职工实施救助,*年对72名患大病的特困职工给予了救助,支出医疗费34万元,对因病致贫的653户困难职工支出救济金32万元;对6430名特困职工以及未享受医疗保险的退休职工进行了免费体检,支出体检费44万元。省财政已到位农村医疗救助专项资金240万元。

6、200*年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及外地来同受困人员1508人次,市财政支付救助资金90万元,其中有85人在医院治疗,费用为64.9万元。

7、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老年福利社会化进程,共有国办、民办老年公寓21家,收养老人970人。投资2366万元,新建改造了90个老年福利服务设施。

8、我市城镇4557名、农村10308名残疾人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并通过各种形式使12257名残疾人走上就业岗位,全市的46家社会福利事业集中安置残疾人780人,左云县为贫困残疾人改造危房,预计年底有210户残疾人喜迁新居。

9、从200*年开始,共为136名孤残儿童进行了免费手术治疗,费用200多万元。200*年,救助孤儿1620人。

客观地讲,政府实施的救助行为是救助工作的主要层面,但慈善救助是救助工作不可或缺的另一层面,就大力发掘其潜能而言,是应认真展开的重大课题。

(二)慈善救助情况

慈善救助被称作“第三次分配”,在化解社会矛盾,扶助弱势群体和建设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弥补财政财力、物力的不足,扩大社会救助面,对现有的社会救助体系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

1、市总工会开展的“金秋助学”活动,*年对302名考入大学本科的特困职工子女发放了助学金60.4万元,对31名考入大学本科的农民工子女发放了3.1万元助学金,对91名单亲特困职工的在大学就读的子女和17名父母双亡或家中无劳动能力的职工子女仍在大学就读的给予了12.5万元的助学金。

2、自2*年以来,市民政局共组织了185名孤儿、贫困家庭的唇腭裂儿童进行了免费矫治手术。*今共帮助104名贫困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减免手术费用300多万元。*年市民政局收到社会各界捐款114万元,全部用于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用33万元救助了143名大病患者。

3、市红十字会是中国红十字会的一个地方组织,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98年以来,累计接收国内外捐赠款物达2000余万元。①筹措760余万元款物,救助了5万余名特困户。②募捐100余万元,使200余名特困生和3000位孤寡老人得到了救助。③是对100余名患有白血病、尿毒症的贫困重病患者进行了救助;使100名白内障特困患者得以复明;使1050名灾民得到了免费治疗,赠药价值达3万余元;为533名残疾儿童做了矫治术;使65名外科常见病患者和5位心脏病贫困患者得到治疗。④组织志愿工作者为5000名特困孤老病残提供了“三定一包”服务。⑤在花园、昆仑、弘雅大饭店募集捐款123余万元,救助了100位社会福利院的孤儿及500户特困家庭。⑥目前我市捐献干细胞志愿者已达3205例,其中有2例捐献者已成功为白血病患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

4、市残联全年募捐50万元,救助特困户913户,救助贫困残疾学生307名,为全市肢体残疾人捐赠轮椅186辆。

5、市妇联为救助贫困女童重返校园实施的“春蕾计划”,使1300多名儿童得到了资助。*年,爱心父母为孤残儿童编织了500件爱心毛衣,同时捐赠了368件衣服,132件玩具。新凤凰女子医院为孤残儿童捐赠了价值3000元的药品。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建议

我市各级政府在对困难群众的救助方面尽了最大的努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但终因财力捉襟见肘而不能实现全覆盖,社会困难群众的生活依然面临诸多困扰。现有的慈善救助在帮助困难群众方面起了很大的补充作用。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市政府救助资金经常出现多列少支、列而不支的现象,救助范围小,标准低,严重制约了社会救助工作的顺利开展。200*年,市、县(区)农村医疗救助资金各180万元至今没有到位,农村困难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农村贫困人口24.98万人,但列入低保范围的6.7816人,只占贫困人口的27%。并且全市只有广灵县、天镇县低保标准达到低收入线,其余7个县救助标准仍未达到温饱线。救灾资金年人均救助73.5元,根本不能保障灾民的生活。农村敬老院建设资金短缺,集中供养率只为9%。全市老复员军人、退伍军人、残疾军人等优抚对象接近7000人的看病难问题得不到解决。

(二)由于我市慈善总会仍在筹备阶段,故在慈善捐赠、救助方面缺少一个领头雁。致使救助很不规范,存在多头救助,临时性、随意性救助多,缺少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的救助等问题。

(三)由于对慈善事业宣传不够,认识不到位,很多人认为慈善活动应是政府行为,主动捐赠的人很少,部分想捐款做善事的人也有顾虑。

(四)企业、个人捐赠的积极性不高,他们怕露富,加重自身的负担,担心捐款后,会招来一些机构向他们要捐款。

(五)慈善捐助公信力不高。目前慈善捐助名目繁多,存在多方募捐的现象,捐赠人意见很大。甚至有的捐助款物去向不够透明。

因此,成立大同市慈善总会已成为当务之急。目的是通过开展以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自愿捐赠资产和劳动,为扶贫济困、安老助孤、帮残助医,支教助学等慈善事业奉献爱心。为调动社会资源、调节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起到应有的作用。从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建立慈善机构较早城市的经验来看,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个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为了使我市的慈善事业走上正轨,为此建议:

一要尽快成立大同市慈善总会。200*年我市已将筹备成立大同市慈善总会列入工作议程。今年3月11日,市民政局去太原等地考察学习,于3月16日,召开了大同市慈善总会筹备领导组会议,成立了筹备领导组,下设办公室,确定了筹备工作的基本思路,确立了筹备阶段的基本任务,起草了总会章程及有关规范性文件。6月6日全市又召开了动员会,建议尽快召开大同市慈善总会成立大会,选举产生出第一届理事会,推选出有号召力、德高望重的领导担任会长,带领大家将慈善总会的工作管理好、功能发挥好、事业发展好。

二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对慈善事业要高度重视,要加大对慈善事业的扶持力度,制定有效政策措施,为慈善事业发展创造环境,做慈善事业的推进者、保护者和服务者。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密切协作,形成优势互补、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各级党政领导要支持慈善组织开展工作,带头参与慈善活动,为群众做出榜样,不断提高慈善活动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三要广泛宣传发动。切实把慈善公益意识的宣传、教育和培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公民道德教育序列。宣传部门要制定实施慈善公益宣传计划,全市各大新闻媒体要开辟慈善公益专栏,大力宣传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宣传诚信友爱、互帮互助的公益理念,褒扬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先进典型,提升全社会的慈善意识,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关心、主动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努力营造理解、尊重、爱护、帮助困难群体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兴慈善、泽社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风尚。

四要广辟筹资渠道,千方百计募集善款资金。募集慈善款物,是慈善机构的基本任务,是发展慈善事业的物质基础,也是慈善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慈善资金募集要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并举,广泛发动企业和个人捐赠,广辟市内外民间慈善资源,做大慈善基金总量。要丰富募捐活动形式;要发动民营企业家和社会各界名人参与慈善募捐;要合理布设慈善捐款站点,向社会各界筹募慈善资金。

慈善救助范文篇9

“十五”时期,我市慈善事业开拓进取、快速发展。各慈善组织坚持大力发展与扩大救助并重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捐赠、受赠和处分的原则,求实创新,各项工作得到加强。慈善组织发展较快,筹资工作进展明显,社会救助成效显著,广泛开展了助学、助医、助老、助困、助残、赈灾和助困难劳动模范等社会救助活动,发放救助款(物)累计近1600万元,受益达1.7万余人次,慈善事业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推动我市慈善事业的全面发展,开创慈善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根据《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一2010年)》的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指导纲要。

一、指导思想

发展慈善事业必须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推动、政策引导、社会参与、慈善组织实施,形成慈善事业发展合力,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工作原则

(一)面向社会,关注民生。社会慈善社会办,不应当受国界、地域的限制,要按照“扶贫济困”的宗旨,依靠社会力量,开展社会互助。把慈善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的基本生活困难上,努力做到帮困与扶贫结合、输血与造血并举。

(二)自愿无偿,依法捐赠。慈善捐赠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得违背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捐赠人、受赠人、受益人的合法权益;慈善捐赠应当自愿无偿,不得强行摊派或者变相摊派;慈善捐赠财产的使用应当尊重捐赠人的意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侵占或者擅自挪作他用;慈善捐赠双方签订协议的,捐赠人和受赠人应当按照捐赠协议依法履行,捐赠人必须按照协议约定的期限和方式将捐赠财产转移给受赠人,受赠人依法接受捐赠并按照协议约定运作。

(三)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慈善事业要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相衔接,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渔农村建设相联系,做到统盘考虑,协调发展。

(四)政府推动,民间实施。各级政府要把支持和推动慈善事业列入工作日程,积极研究制定慈善政策,依法监督管理,规范募捐行为,规范使用捐赠款物;维护慈善组织和捐赠人、受益人的合法权益。慈善组织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正确引导群众的慈善行为,积极调动各类慈善资源,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五)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各种慈善活动都必须公开透明,做到会务运作公开,接受捐赠款物公开,财务管理公开,善款(物)使用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坚持科学决策,民主管理,严格自律,建立公开、公平、公正、高效的制度,依法处分受赠物资。

三、主要目标

(一)慈善理念明显提升。慈善教育得到普及,自觉献爱心氛围初步形成,各类爱心志愿者队伍逐步扩大;企业和其他社会成员自愿捐赠参与率较高;重点骨干企业积极参与集体捐赠,并组织发动企业员工自愿捐赠,参与率达60%以上;涌现众多主动帮困结对的集体和个人。

(二)慈善组织不断完善。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慈善工作网络。全市乡镇、街道和重点行业协会普遍建有慈善组织;社区设有慈善服务站点,建立较多的民非单位和基金会等其他公益事业慈善类民间组织。发展不同模式的“慈善超市”、“爱心超市”,为困难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经常化的服务。拥有一支职业化工作者与志愿者相结合的人才队伍。

(三)慈善实力明显增强。到“十一五”期末,全市慈善善款(物)的收入在现有的基础上,力争翻一番,达到2亿元。其中市本级力争达到7500万元,定海区力争达到4500万元,普陀区力争达到4500万元,岱山县力争达到2000万元,嵊泗县力争达到1500万元。慈善救助基本覆盖,全市救助资金投入不少于当年募集善款的50%。在确保当年社会救助的前提下,不断壮大基金实力,力争突破亿元。力争自办或合办1一2个慈善福利项目,大力支持社会兴办慈善福利机构和民非单位,共同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

(四)慈善工作日益规范。探索筹募与服务分离的慈善机构运作模式,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类筹募活动和社会救助活动。加强慈善机构内部建设,慈善工作专职人员基本达到职业化水平,各类慈善组织基本实现行为规范化,管理制度化,运营程序化,社会对慈善组织的公信度和满意率较高。

四、保障措施

(一)传播慈善文化,提升公民的慈善理念。把慈善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大力宣传扶贫济困、诚信友爱、互帮互助、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各种途径和形式,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拓展慈善文化建设宣传的广度。积极创编慈善宣传资料和文艺作品,普及慈善教育,传播慈善文化,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专题宣传活动,推进慈善文化建设宣传的深度。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通过开展慈善名人评选等活动,扩大慈善事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公民的慈善意识,提高企业和公民参与慈善活动的自觉性。

(二)加强组织建设,增强慈善服务能力。健全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慈善组织网络。各县(区)、乡镇(街道)要在现有“社会救助中心”、社会救助管理服务站(室)的基础上,按照“国家鼓励、社会参与、民间自愿”的方针,发展与规范并重的原则,大力培育和发展城乡慈善类民间组织、民非单位。对已经具备成立条件的慈善类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应及时予以登记;尚不具备成立条件的,登记管理机关可予以备案,并免收登记费、公告费,待条件成熟时再予以登记。各级政府要关心和重视本地区基层慈善组织和慈善类民间组织的培育与发展,在人员配备、经费投入和办公场所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帮助其完善自律机制,加强对其的监管。各级民政部门要承担本地区业务主管单位的职能,在慈善组织成立和运作的初期给予帮助和扶持。新闻媒体要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慈善组织和慈善类民间组织的典型事迹,扩大慈善组织和慈善类民间组织的社会认知度。其他各相关部门要为慈善组织的培育发展提供方便,搞好服务。市、县(区)慈善总会要加强与本区域内基层慈善组织和慈善类民间组织的联系与沟通,保证其规范运行。

慈善组织要以社区、民间团体为依托,广泛招募慈善义工,引导更多的人参与慈善志愿服务。加强对慈善工作者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到“十一五”末,所有慈善组织和慈善类民间组织的专职人员都必须经过上岗培训。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慈善组织自身行为。

(三)善谋筹募之策,大力开发慈善资源。广泛组织发动干部群众和私营企业、个体业主参与慈善募捐,积极开辟较为稳固的捐赠渠道,建立长效机制,实现慈善资源的稳步增长。促进慈善机构与企业联姻共建,探索“定向”捐赠、“冠名基金”等形式的筹款路子。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通过举办义演、义拍、义卖、义诊等活动筹募善款。推出目标明确、对象具体、效果直观的慈善项目,开展专项性募捐。依托市、县(区)“慈善物资捐助服务中心”,大力开展物品捐赠活动。

为规范募捐行为,除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每年只集中开展一次全市性慈善捐赠活动,各级慈善组织受民政部门委托,负责日常工作。任何单位、团体未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都不得自行组织向社会募捐。

(四)开辟救助新路,助推慈善爱心。各类慈善组织要与政府相关部门加强沟通联系,全面了解掌握困难群众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实施“分类施助”、“按标施助”,使慈善救助更具针对性。积极拓宽救助领域,扩大救助范围,让更多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得到实惠。大力发展志愿帮困结对队伍,建立长效救助机制。依托“爱心超市”等社会化救助渠道,实现社会捐赠与社会救助充分对接。积极为救助对象提供生产资料、开展技能培训等,逐步由帮困向扶贫、由“输血”向“造血”救助转变,帮助救助对象自谋生计、脱贫致富。

慈善救助范文篇10

一、深化慈善宣传,增强慈善意识

在“5·15台州慈善公益日”活动到来之际,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爱心宣传栏等载体宣传慈善文化,增强全民慈善意识,广泛宣传慈善事业的性质,宗旨和意义,积极引导更多的群众,更多的有识之士,将慈善之心变为慈行善举。大力宣传街道群众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和助难解困的感人事例,宣传

国家对慈善事业的优惠政策,普及慈善理念,弘扬慈善文化,提高慈善意识,让社会充满人文关怀,动员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广泛参与慈善活动中来,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自开展“5·15台州慈善公益日”活动以来,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主动捐款。

二、拓宽募资渠道,做强慈善资金

只有充足的慈善资金才能救助更多的弱势群众。因此,募集善款是我会发展的前提和关键。为了寻求更多的支持,我会向全街道发出书面倡议一万余份,会班子亲自登门拜访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争取他们的大力支持。“慈善公益日”活动,日益深入人心,凝聚了各界爱心人士对社会贫困群体扶弱济困的爱心奉献,也使慈善公益日这个品牌项目在街道变得家喻户晓,人们的慈善意识明显增强。在今年5月3日街道“5·15台州慈善公益日”活动领导小组向全街道发出活动倡议书后,各村社区、企事业单位,中小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大力支持,纷纷踊跃参加“5·15台州慈善公益日”爱心活动中来。宗教财务中心、九鼎集团、台州市凯通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台州银行、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双菱集团、太平洋王子国际饭店、玉壶春鱼刺海鲜酒家、浙江嘉爵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中盛时代广场有限公司、恒勃滤清器有限公司等35家企业单位解囊相助捐赠了爱心款864000元;河西、良一、新路等14个村捐款500000元;爱心人士郏夏正、葛学选、刘建德、尚才初、任金森、张天林等捐款422000元;小学、实验中学、实验小学等7家中小学师生捐款370110.57元;中心幼儿园和海鹰幼儿园开展了爱心义卖活动将所得款项全部作为捐款,街道二十五家幼儿园老师、小朋友们共捐款138078.37元,各企事业单位职工、社区干部、企业支部党员、共青团员等共捐款504795.40元。这次活动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个人和所在单位捐款超百万,今年“5·15台州慈善公益日”活动共募集爱心款2798984.34元。

三、创新救助形式,加大救助力度

一年来,我们本着“慈善为人,善誉济世”的理念,以开展慈善救助,尽力为特困群众排忧解难作为慈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开展“扶贫、救灾、安老、助孤、支教、助学、扶残、助医”等慈善救助工程,共发放救助款项948172元(其中定向救助96600元),救助人员738人,分别是:低保户105人次52500元,低保边缘户60人次30000元,困难户179人次90500元,走访困难党员53人次26500元,离退休老干部7人3500元,企业职工困难救助12人11000元,困难病残儿童10人20000元,助残、临时救助、大病救助93人次296400元(其中新人6人次13500元),尽力解决弱势群体的燃眉之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另外区救助91人次,救助资金219000元)

(一)开展“爱心助学”工程。为了进一步发挥慈善助学作用,激励一批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珍惜学习良机,勤奋读书,感受社会关爱,慈善分会在对各所学校开展细致的调查摸底,认真分析每个贫困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和个人条件的基础上,确定扶助对象,为115名贫困大中小学生助资115500元,使他们原本举步维难求学路上布满了温暖,洒满了阳光。这些受到大家帮助的学生深怀感激表示发奋读书,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我们相信,在他们中间必定会有很多人才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二)开展“助孤助老”工程。为了让那些孤独、病残儿童走出寂寞的阴影,感受人间的亲情和温暖。在“六一节”前夕慈善分会联合街道工会、团委、妇联、民政等有关部门去社会福利中心看望福利中心十四位孤残儿童,送给孤残儿童服装鞋帽等生活用品计人民币7262元,并与他们共进午餐,让他们残缺的花季沐浴到爱的温暖。开展助老活动,救助慰问困难老人64人次30760元(其中九九重阳节27人次15800元)。

(三)开展“真情送温暖”活动。一是关爱新人特困学子。为了让新人特困学生安心学习,慰问新人特困学子5人,发放救助金11500元。并赠送给外来民工子弟学校——阳光小学电脑一台计人民币5685.35多元。二是关爱老党员老干部。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老干部、老党员的方针政策,关爱老党员老干部、以满腔热情、深厚感情为老同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春节期间、“七一”前夕,慈善分会专门慰问特困老党员、老干部76人次,发放救助金39800元。(去年发放救济金30000元,6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