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思维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00:01:29

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范文篇1

从思维科学的角度分析,作为理性认识的个体思维表现为三种形式,即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特异思维,或者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形式。人的每一个思维活动过程都不会是单纯的一种思维在起作用,往往是两种、甚至三种先后交错起作用,在数学思维活动中,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思维的两种最基本的思维形式,是人类理性认识中的两种不同方式,它们都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产生的。

抽象思维是一种以语言过程为媒介进行表达,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其基本形式,以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逻辑方法为其基本方法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数学思维方式的核心。任何其它数学思维方式或者要以抽象思维为基础,或者最终需要运用抽象思维进行表达,因此它是最重要的并且也是最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抽象思维不仅包括传统的形式逻辑以及进一步形式化和规范程序化的数理逻辑,还包括辨证逻辑等广义的逻辑内容。

形象思维是依靠形象材料的意识领会得到的理解。它以表象、直感和想象为其基本形式,以观察﹑联想﹑猜想等形象方法为其基本方法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是数学思维的先导。在获取数学知识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形象思维是形成表征的重要思想方式。它还渗透于抽象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形象思维的参于,抽象思维就不可能很好地展开和深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是思维训练的基本任务之一。数学形象思维是包括空间想象在内的更广义的一种提法,它的含义包括空间图形想象和图式想象两个方面,并且还应包括形象思维基本方法的运用。即不仅要能运用数学表象形成空间观念和数量关系,能在头脑中反映出正确形象或表征,而且能用再现性想象表达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同时还要进一步运用表象﹑直感﹑联想﹑类比﹑想象﹑猜想等形象方法进行推理、分析﹑证明或求解数学问题。

2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转换

2.1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均以感知作为思维的起点。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共同基础都是客观世界,但它们反映世界的方式不同。前者以概念、判断、推理的方式反映世界,后者以形象的方式反映世界。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都是以观察、理解、想象、记忆等智力心理要素为条件,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发展成熟起来的,形象思维包含着抽象思维的萌芽。两者的形成过程与思维要求不同,在从感知到思维的数量、思维形式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前者以形象为思维手段,其过程为:感性形象认识--理性形象认识--实践--反馈;后者有一定的思维规范,有概念、推理、命题、证明等思维形式。从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来看,通过对原始思维以及对儿童思维发展的研究,已有充分的证据证实:“形象思维先于语言,也先于抽象思维”。

数学中的抽象和形象两者本身是不可绝对分割的,是相互渗透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数学概念本身存在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两种过程的辩证统一。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思维过程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是根据思维的需要相互沟通,相互转化,交替使用的。这两者紧密配合地工作,能够获得最佳的思维效果,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数学问题的分析需要形象思维方法作为先导并从观察题目的条件特征入手,借助推理展开联想、运用归纳、类比的手段进行探索和猜想,大致确定解题方向或途径后,在通过比较、分析、演绎综合逻辑推理等多种手段加以证明或求解。因此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是抽象思维方法与形象思维方法的辩证结合,根据具体问题的具体特征选择适当的方法加以使用。2.2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转换。思维转换是思维从一种状态转为另一种状态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相互转换是思维的最基本转换之一。形象思维的结果需要进行抽象表达。形象思维过程是主体对数学关系,形体结构等材料或信息进行形象加工,是主体对数学的图形、图式等材料用形象方法进行的特征构思和推理。这个加工过程具有整体性、直观性、模糊性、非逻辑性和间断性。这些特性使主体常常感到似乎已经想得相当充实,但要用词语表达时就会感到不同程度的乏力和无力,从而只能进行不完整的部分的描述。因此,单纯的形象思维是意识形态的,是人的意识从形象特征角度已经理解了但还不能进行抽象表达的思维形式。但是,由于在具体的数学思维过程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相交织,通过主体的历时性思维酝酿以后,形象思维可以转化为抽象思维,再外化成词语过程加以表达,这是一个近似的或逼近的过程。

抽象思维对人的形象感知有促进和深化的作用。抽象思维可以帮助人们清晰地认识和把握直观感知的形象,从而起到对形象感知的促进和深化的作用,但往往表现为间接调节形象感知,起到一种模糊的引导作用。同时,抽象思维在形象思维过程中也起到了规范和引导的作用。抽象思维规范引导着人们的形象思维,它可以帮助人们分析、审视形象结构,从而起到规范和引导作用,但它不代表形象思维本身。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具体形象的东西容易理解和接受,对于需要进行判断和推理的原理和概念,就难以接受和领悟。他们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笼统的和不精确的,往往只注意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特点。教学中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降低标准忽视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地利用各种直观的教具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具体,指导他们对事物进行有目的的细致观察,让他们从复杂的现象中区分出主要和次要,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启发他们对同一属性的不同事物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综合归纳出它们共同的本质属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数学中的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各种不同的运动形式,指导学生对不同的运动过程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思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动与静的结合,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和领悟运动过程中的不同概念,启发诱导他们进行分析和判断,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分析不同的情况在解决问题中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形象思维平稳地过渡到抽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相互转换方式大致有两种:

①逻辑转换。思维以思维材料为载体,抽象思维以抽象材料为载体,而形象思维则以形象材料为载体,抽象材料与形象材料之间存在着各种逻辑联系,当它们通过相互之间的联系转化时,思维形式也随之转换,这种转换叫做思维的逻辑转换,转换的逻辑通道是思维载体间的逻辑联系。如通过方程与函数的逻辑联系——直角坐标系实现数形数的转化。

②潜逻辑转换。思维的潜逻辑转换往往表现为不按通常的逻辑顺序进行的直觉判断,转换过程具有跳跃性和间断性,主要表现为发生转换的逻辑通道是隐蔽的,转换的逻辑过程在潜意识中完成。这种跳跃与间断实质是思维过程的简约。因此,思维的潜逻辑转换以逻辑转换为基础,它是思维能力向高层发展的结果,也是灵感思维产生的源泉。

3思维转换能力的培养如前面所述,思维的载体的转化伴随以思维形式的转换,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逻辑转换与它们的载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密切相关。为此,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3.1让学生及早熟悉数学思想。数学解题过程中,基本数学思想(如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变换思想等)和基本数学方法(如换元法、配方法、构造法、参数法等)总是紧密联系,相互配合的。及早熟悉基本数学思想,使学生能用较高观点分析问题。正确选择解题策略,是迅速顺利的获取思维成果的保证。

3.2提高思维的概括能力。概括是知识领会过程中对感性知识进行分析、综合,逐步形成理性知识的过程。提高思维的概括能力就是提高揭示所学知识本质特征并概括为数学概念或数学形象的能力。如数学问题的模型化,就是一种形象的概括。

3.3数形转化的训练。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相互转化,如通过直角坐标系、函数解析表达式与图象、方程与曲线、复数与复平面内的点的相互转化,就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转化途径。加强数形转化的训练,就是要以“数形结合思想”为指导,使事物的“数量关系”和“形象”统一起来,这对于提高思维转换能力极为重要。

3.4努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将已有知识信息进行改造重组并作恰当的推测估计,有利于丰富想象力。在解题中将已知条件进行了必要的改造重组,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基础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的结果,往往构思新颖,解法简捷,给人以和谐美的感受。

总之,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很多的,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化只是其中的一种,我们还可以结合数学的实际内容介绍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让学生从中获取知识,提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的挖掘和开拓。特别是各种思维之间的转换的作用,当我们能够将各种思维之间的转换灵活的应用于教学和学习中时,很多困难将会迎韧而解,那我们的素质教育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赵振威、章士藻等.中学数学教材教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陈重穆、周忠群等.数学教学通讯[J].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期

[3]施羽尧.教育思维学[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

[4]任樟辉.数学思维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

[5]施羽尧.青少年思维创造浅说[M].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

[6]李淮春.现代思维试与领导活动[J].求实出版社,1987年

抽象思维范文篇2

鉴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征以及认知结构,他们的抽象思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结合义务教育教科书内容谈谈这方面的认识。

1.依赖具体的材料初中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对一些抽象结论的接受,往往需要从具体的实例出发,表现对具体材料的依赖性。

数学尽管抽象,但有广泛的具体性。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凭借十分具体的素材作为模型,列举足够数量的实例,或者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试验,动手量量、画画、做做,再总结得到结论或者猜想。

义务教育教科书很重视实例的教学作用。例如,通过列举温度、海拔高度、水库水位、物体运动、商品的重量和大小等多个实例,在学生对“相反意义的量”有了感知的基础上,才引入正、负数的概念。这样做,学生是乐于接受,也易于接受的,再如通过与分数运算相对比,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式运算。皮亚杰认为:“传统数学的缺点,在于往往口头上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让学生实践操作是针对学生“对具体素材的依赖”这一思维的局限性提出的。有经验的教师都会要学生自己亲手将三角形纸片的两个角剪下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从而抽象出三角形内角和的定理。即使是对一些没有确定结论要我们进行探索的抽象问题,只要能“动手操作”,就不妨一试,问题可能会变得具体、简单。义务教育初中几何第二册中有一道“想一想”的问题:以3根火柴为边,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用6根火柴能组成4个三角形吗?由“火柴”很容易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经过在桌面上和在空间中的操作实验,学生有了实感,也就不难得到实验结果。

在教学中,我们会碰到有些概念、规律并不一定都是从具体实例引出的,而是现有的知识经过运算、推演的结果,纵然如此,教师还要恰当选择实例,作为理解抽象概念和规律的补充。

由此可见,从具体实例出发,是学生思维特点的需要,也符合抽象性和具体性的基本关系,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结论。从具体出发,并不是迁就学生思维的局限性,而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2.具体和抽象割裂不少学生对数学抽象结论只是形式地掌握,带有片面性、局限性,记住的只是结论的条文,而不是掌握其实质。例如,学生往往对“绝对值”这一概念形式上认识。由于训练了一定数量的求具体数的绝对值的练习题,就把绝对值看成是“将数前面符号去掉就是该数的绝对值”,致使以后遇到|-a|就认为|-a|=a。义务教育初中代数讲绝对值,是采用几何意义———距离而定义的,如果只是停留在对“距离”的理解(不进行再抽象),那么抽象的式的绝对值应该表示什么就难以解决了。

具体和抽象的割裂还表现在学生局限于教师列举过的具体内容或者类型十分相近的内容,不会作出简单的推广。

要防止具体和抽象的割裂,教师一方面要善于从具体素材出发,引出概念,揭示规律,选择具体素材要有典型性、全面性。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通过分析、比较、概括,使具体向抽象转化。另一方面,更要引导学生运用抽象理论去认识、检验具体素材,使抽象理论具体化。例如,义务教育初中代数教材,将具体的2、3、-7、32、π等数写成小数的形式,让学生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抽象出这一类“无限不循环小数”为无理数,从而我们可以根据无理数的本质特征(即概念的内涵)去检验23、4+2也是无理数,而形式上相同的4、-327就不是无理数。

由此说来,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具体内容出发,再上升到抽象理论,再一次上升到更丰富、更广泛的具体内容。

3.抽象能力较弱初中生独立抽象问题的能力较弱,不会从具体的问题中抽象出有关的数量关系。有的学生知道32-1、52-1、72-1,都能被8整除,却抽象不出当n是奇数时n2-1能被8整除。四边形被一条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五边形被由同一顶点出发的对角线分成三个三角形,却抽象不出n边形的情形,从而推导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也会感到困难。

抽象思维范文篇3

长期以来,在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理论影响下,一些人误认为抽象思维才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人类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方式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认识客观真理。因此,中学语文课比较重视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而忽略形象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注重对文章内容作理性的分析、概括,而缺乏对语言情味、意蕴的挖掘,对具体形象的感知,以及对作品情感因素、审美因素的体会。

美国著名脑心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斯佩里博士经过多年研究,探明了人脑两半球的功能分工,左脑控制抽象思维,右脑控制形象思维。这一现代脑科学的最新研究理论,从根本上纠正了长期以来的左脑优势理论和只有抽象思维才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的错误观点。它表明:在人的主观世界中,抽象思维并非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唯一方式,形象思维同样也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及规律,它们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两个基本方式,不能互相代替;它们必须得到协调和平衡发展,互相补充,才能使人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人格得到健全、发展和完善。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必将是左右脑协调发展、更加聪明、更富有创造力的一代新人。因此,语文教学既要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同时也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二、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握两种思维的有机结合

形象思维方法和抽象思维方法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体系,但二者之间又存在密切的联系。二者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结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记叙文,特别是文学作品,它是两种思维的产物,既有抽象思维(主题的形成),又有形象思维(人物、情节、场面等生活画面的构思),因而就要求教师在教读记叙文,特别是文学作品时,必须注意这类文章的特点,注意两种思维的结合。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才能达到既有情感感染、又有理性分析;既能走进作品之中与人物一起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又能走出作品之外,对其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以语言训练为核心,注意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既训练抽象思维,又训练形象思维的目的。

1、情感体验与理性分析结合

形象思维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情感性。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都饱含着作者及人物的丰富情感,具有激动人心、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形象思维,没有感情的波澜,缺少作为主体的投入和参与,那么,即使教师作出多么细致、周密的理性分析,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也是枯燥抽象的。而教师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入情入境,丰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然后再作理性分析,那结果可就大不一样了。

例如,讲《孔乙己》这篇小说时,文中有一处描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的情形:“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阅读这段文字,我不是让学生首先研究分析“排出”这个词语如何运用得准确生动,而是引导学生体会孔乙己在看到别人的“笑”,听到别人的“话”之后,“排出九文大钱”时是怎样的心态,揣摩“排出”这一动词的丰富内涵,并让学生做出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来表现孔乙己的心理和神情,让学生走进孔乙己的内心世界,体验孔乙己的思想感情。然后,再对“排出”这一动词使用的妙处作理性的分析:如果换成“拿出”、“摸出”,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由于有了对“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动作的丰富内涵的体验、感受,学生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化了,认识到“排出”一词准确写出了孔乙己拿钱买酒时的得意神情,以及他要在平日取笑他的短衣帮面前摆摆阔气、聊以自慰的心理,如果换成“拿出”、“摸出”,都不足以表现孔乙己的这种神情及心理。

学习《皇帝的新装》,我组织学生先进行表演,然后再对课文作理性分析;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为了使学生对菲利普夫妇冷酷自私思想性格的理解不是简单的、概念化的,我指导学生反复分角色朗读人物语言,充分体会人物的思想性格;学习《背影》,我先让学生看课本剧,用直观的艺术形式,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师生共谈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情,然后再对课文进行分析、研究等等。

这些教学活动决不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是一种伴随着学生全身心投入、参与的情感体验的认识活动。在这个情感体验与理性分析交融的过程中,学生对语言运用的认识更加丰富深刻,知识记忆更加持久。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不仅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还有品德、情感、审美、心理等多方面的全方位发展。

2、形象感知与归纳概括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对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的归纳概括不应是简单的、抽象的,而应是具体的、生动的。通过挖掘、体味作品中形象化的语言,使之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引发学生想像,头脑中浮现出以作品语言描述的艺术形象为基本原型的、且带有自己经验色彩的新的形象。学生有了深切的形象感受作为基础,他们对人物思想性格的理解才是准确鲜明的。

例如,《药》这篇小说中的康大叔是个封建统治者的爪牙和帮凶的形象,学生对这个反面人物思想性格的归纳概括,是通过挖掘、体味作品中形象化的语言之后得出的。康大叔的眼光“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一只手“摊着”,向老栓要钱,一只手“撮着”一个鲜红的、血淋淋的人血馒头,同时还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接着“便抢过灯笼”,“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我用表情、声音、动作对加点词语加以强调,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鲜明,让学生头脑中伴随着栩栩如生的形象,归纳概括人物的思想性格:这是一个多么凶狠、贪婪、粗野、蛮横的人物。

学习《变色龙》,我让学生看录像;学习《祝福》,我让学生看电影。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要用直观的影视形象,取代对作品语言的理解分析,而是要使抽象概括的语言与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情感、作品的意境紧密交织在一起,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如果说抽象思维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变得清晰而简明,那么,形象思维则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变得丰富而生动,二者相互补充,学生的认识活动才是情味盎然而富有生命活力的。

3、联想想像与逻辑推理结合

联想想像是形象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文学作品的集中性、概括性、典型性,给读者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想像空间。教学中应该挖掘出可供学生进行丰富联想想像的语言因素,并使学生能够对人物形象进行合乎逻辑的想像。

例如,《祝福》中的鲁四老爷在听到有人把祥林嫂绑架抢走之后,说了一句“可恶!然而……”,卫老婆子赔罪并说“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之后,鲁四老爷又说了一句“然而……”,这两个“然而”后面省略的内容是什么?鲁四老爷到底想说什么?我让学生进行联想想像,说出鲁四老爷想说的话,结果是各不相同。那么,哪一种说法才是鲁四老爷想说的话呢?我又让学生依据鲁四老爷维护封建礼教而又自私伪善的思想性格特点,依据人物对话的前后语境,进行逻辑推理,选择出合理想像的说法。第一个“然而”后面的内容是:“祥林嫂私自外逃,礼教不容。如今她婆婆做主让她回去,无话可说。”这与前文鲁四老爷的说话一致,同时又更充分表现了鲁四老爷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其忠实维护封建礼教的态度和立场。第二个“然而”后面的内容是:“再荐一个好的,也比不过祥林嫂勤快,到头来吃亏的还是我!”这与卫老婆子的赔罪之言紧密相联,既表示了鲁四老爷对卫老婆子的不满,同时也深刻地折射出鲁四老爷伪善自私的丑恶灵魂。

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我让学生想像:如果于勒认出了菲利普夫妇,小说的情节该如何发展?他们相见又是怎样的情形?如果于勒没有破产,而是发了财回来,菲利普夫妇对他是什么态度?学生想像说出具体情景后,还要指出为什么这样,要求学生对想像的内容依据人物的思想性格及情节发展作出合理解释。这样的想像,既有对原来人物形象的补充创造,又有对小说主题、情节、人物的合理推论,显示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

4、整体把握与局部论证结合

在传统语文教育思想中,“意会”和“涵泳”是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这种语文学习的模式,实质上是通过直觉对言语的意义、情味综合地进行感受和判别。这种培养学生语感的传统经验,至今仍应重视。当然,它还要和语文知识(包括语法、修辞、文章、文学等方面)相结合,使具有感性经验的直觉思维得到修正和提高。

抽象思维范文篇4

【关键词】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转换

【Abstract】Thethoughtisacharacteristiccognitiveactivityofhumanthatisconsciousandcontrollable,whichisonthefoundationoftheperceptualcognitionandtherepresentationinhuman’spractice.Ittakesthelanguageasthetool,theknowledgeandexperienceastheintermediary.Inthemathematicalthoughtactivity,theiconicthoughtandtheabstractthoughtarethemostbasictwokindsofformsofthethinking.Theycommunicatemutually,transformmutuallyandcooperateclosely.Thispaperhasmainlydiscussedthetransformationbetweenthesetwokindsofthoughtandabouthowtofosterthistransformationability.

【Keywords】Thought;Iconic-thought;Abstract-thought;Transformation

引言思维是宇宙中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思维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与现在的素质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标准和新课改的提出和实施,思维的发展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数学教学中,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互沟通、转化,避免了繁琐的推导和计算。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要注意发展这两种思维的灵活转换能力,这是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良好品质。下面就此谈一些粗浅看法,在研究“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转换”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些关于思维的知识。

1思维的本质与表现形式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有意识的能控制的认识活动,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以感知为基础而又超越于感知的界限,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从思维科学的角度分析,作为理性认识的个体思维表现为三种形式,即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特异思维,或者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形式。人的每一个思维活动过程都不会是单纯的一种思维在起作用,往往是两种、甚至三种先后交错起作用,在数学思维活动中,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思维的两种最基本的思维形式,是人类理性认识中的两种不同方式,它们都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产生的。

抽象思维是一种以语言过程为媒介进行表达,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其基本形式,以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逻辑方法为其基本方法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数学思维方式的核心。任何其它数学思维方式或者要以抽象思维为基础,或者最终需要运用抽象思维进行表达,因此它是最重要的并且也是最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抽象思维不仅包括传统的形式逻辑以及进一步形式化和规范程序化的数理逻辑,还包括辨证逻辑等广义的逻辑内容。

形象思维是依靠形象材料的意识领会得到的理解。它以表象、直感和想象为其基本形式,以观察﹑联想﹑猜想等形象方法为其基本方法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是数学思维的先导。在获取数学知识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形象思维是形成表征的重要思想方式。它还渗透于抽象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形象思维的参于,抽象思维就不可能很好地展开和深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是思维训练的基本任务之一。数学形象思维是包括空间想象在内的更广义的一种提法,它的含义包括空间图形想象和图式想象两个方面,并且还应包括形象思维基本方法的运用。即不仅要能运用数学表象形成空间观念和数量关系,能在头脑中反映出正确形象或表征,而且能用再现性想象表达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同时还要进一步运用表象﹑直感﹑联想﹑类比﹑想象﹑猜想等形象方法进行推理、分析﹑证明或求解数学问题。

2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转换

2.1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均以感知作为思维的起点。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共同基础都是客观世界,但它们反映世界的方式不同。前者以概念、判断、推理的方式反映世界,后者以形象的方式反映世界。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都是以观察、理解、想象、记忆等智力心理要素为条件,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发展成熟起来的,形象思维包含着抽象思维的萌芽。两者的形成过程与思维要求不同,在从感知到思维的数量、思维形式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前者以形象为思维手段,其过程为:感性形象认识--理性形象认识--实践--反馈;后者有一定的思维规范,有概念、推理、命题、证明等思维形式。从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来看,通过对原始思维以及对儿童思维发展的研究,已有充分的证据证实:“形象思维先于语言,也先于抽象思维”。

数学中的抽象和形象两者本身是不可绝对分割的,是相互渗透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数学概念本身存在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两种过程的辩证统一。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思维过程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是根据思维的需要相互沟通,相互转化,交替使用的。这两者紧密配合地工作,能够获得最佳的思维效果,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数学问题的分析需要形象思维方法作为先导并从观察题目的条件特征入手,借助推理展开联想、运用归纳、类比的手段进行探索和猜想,大致确定解题方向或途径后,在通过比较、分析、演绎综合逻辑推理等多种手段加以证明或求解。因此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是抽象思维方法与形象思维方法的辩证结合,根据具体问题的具体特征选择适当的方法加以使用。2.2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转换。思维转换是思维从一种状态转为另一种状态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相互转换是思维的最基本转换之一。形象思维的结果需要进行抽象表达。形象思维过程是主体对数学关系,形体结构等材料或信息进行形象加工,是主体对数学的图形、图式等材料用形象方法进行的特征构思和推理。这个加工过程具有整体性、直观性、模糊性、非逻辑性和间断性。这些特性使主体常常感到似乎已经想得相当充实,但要用词语表达时就会感到不同程度的乏力和无力,从而只能进行不完整的部分的描述。因此,单纯的形象思维是意识形态的,是人的意识从形象特征角度已经理解了但还不能进行抽象表达的思维形式。但是,由于在具体的数学思维过程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相交织,通过主体的历时性思维酝酿以后,形象思维可以转化为抽象思维,再外化成词语过程加以表达,这是一个近似的或逼近的过程。

抽象思维对人的形象感知有促进和深化的作用。抽象思维可以帮助人们清晰地认识和把握直观感知的形象,从而起到对形象感知的促进和深化的作用,但往往表现为间接调节形象感知,起到一种模糊的引导作用。同时,抽象思维在形象思维过程中也起到了规范和引导的作用。抽象思维规范引导着人们的形象思维,它可以帮助人们分析、审视形象结构,从而起到规范和引导作用,但它不代表形象思维本身。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具体形象的东西容易理解和接受,对于需要进行判断和推理的原理和概念,就难以接受和领悟。他们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笼统的和不精确的,往往只注意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特点。教学中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降低标准忽视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地利用各种直观的教具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具体,指导他们对事物进行有目的的细致观察,让他们从复杂的现象中区分出主要和次要,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启发他们对同一属性的不同事物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综合归纳出它们共同的本质属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数学中的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各种不同的运动形式,指导学生对不同的运动过程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思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动与静的结合,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和领悟运动过程中的不同概念,启发诱导他们进行分析和判断,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分析不同的情况在解决问题中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形象思维平稳地过渡到抽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相互转换方式大致有两种:

①逻辑转换。思维以思维材料为载体,抽象思维以抽象材料为载体,而形象思维则以形象材料为载体,抽象材料与形象材料之间存在着各种逻辑联系,当它们通过相互之间的联系转化时,思维形式也随之转换,这种转换叫做思维的逻辑转换,转换的逻辑通道是思维载体间的逻辑联系。如通过方程与函数的逻辑联系——直角坐标系实现数形数的转化。

②潜逻辑转换。思维的潜逻辑转换往往表现为不按通常的逻辑顺序进行的直觉判断,转换过程具有跳跃性和间断性,主要表现为发生转换的逻辑通道是隐蔽的,转换的逻辑过程在潜意识中完成。这种跳跃与间断实质是思维过程的简约。因此,思维的潜逻辑转换以逻辑转换为基础,它是思维能力向高层发展的结果,也是灵感思维产生的源泉。

3思维转换能力的培养如前面所述,思维的载体的转化伴随以思维形式的转换,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逻辑转换与它们的载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密切相关。为此,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3.1让学生及早熟悉数学思想。数学解题过程中,基本数学思想(如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变换思想等)和基本数学方法(如换元法、配方法、构造法、参数法等)总是紧密联系,相互配合的。及早熟悉基本数学思想,使学生能用较高观点分析问题。正确选择解题策略,是迅速顺利的获取思维成果的保证。

3.2提高思维的概括能力。概括是知识领会过程中对感性知识进行分析、综合,逐步形成理性知识的过程。提高思维的概括能力就是提高揭示所学知识本质特征并概括为数学概念或数学形象的能力。如数学问题的模型化,就是一种形象的概括。

3.3数形转化的训练。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相互转化,如通过直角坐标系、函数解析表达式与图象、方程与曲线、复数与复平面内的点的相互转化,就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转化途径。加强数形转化的训练,就是要以“数形结合思想”为指导,使事物的“数量关系”和“形象”统一起来,这对于提高思维转换能力极为重要。

3.4努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将已有知识信息进行改造重组并作恰当的推测估计,有利于丰富想象力。在解题中将已知条件进行了必要的改造重组,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基础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的结果,往往构思新颖,解法简捷,给人以和谐美的感受。

总之,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很多的,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化只是其中的一种,我们还可以结合数学的实际内容介绍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让学生从中获取知识,提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的挖掘和开拓。特别是各种思维之间的转换的作用,当我们能够将各种思维之间的转换灵活的应用于教学和学习中时,很多困难将会迎韧而解,那我们的素质教育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赵振威、章士藻等.中学数学教材教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陈重穆、周忠群等.数学教学通讯[J].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期

[3]施羽尧.教育思维学[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

[4]任樟辉.数学思维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

[5]施羽尧.青少年思维创造浅说[M].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

[6]李淮春.现代思维试与领导活动[J].求实出版社,1987年

抽象思维范文篇5

长期以来,在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理论影响下,一些人误认为抽象思维才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人类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方式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认识客观真理。因此,中学语文课比较重视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而忽略形象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注重对文章内容作理性的分析、概括,而缺乏对语言情味、意蕴的挖掘,对具体形象的感知,以及对作品情感因素、审美因素的体会。

美国著名脑心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斯佩里博士经过多年研究,探明了人脑两半球的功能分工,左脑控制抽象思维,右脑控制形象思维。这一现代脑科学的最新研究理论,从根本上纠正了长期以来的左脑优势理论和只有抽象思维才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的错误观点。它表明:在人的主观世界中,抽象思维并非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唯一方式,形象思维同样也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及规律,它们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两个基本方式,不能互相代替;它们必须得到协调和平衡发展,互相补充,才能使人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人格得到健全、发展和完善。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必将是左右脑协调发展、更加聪明、更富有创造力的一代新人。因此,语文教学既要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同时也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二、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握两种思维的有机结合

形象思维方法和抽象思维方法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体系,但二者之间又存在密切的联系。二者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结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记叙文,特别是文学作品,它是两种思维的产物,既有抽象思维(主题的形成),又有形象思维(人物、情节、场面等生活画面的构思),因而就要求教师在教读记叙文,特别是文学作品时,必须注意这类文章的特点,注意两种思维的结合。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才能达到既有情感感染、又有理性分析;既能走进作品之中与人物一起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又能走出作品之外,对其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以语言训练为核心,注意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既训练抽象思维,又训练形象思维的目的。

1、情感体验与理性分析结合

形象思维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情感性。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都饱含着作者及人物的丰富情感,具有激动人心、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形象思维,没有感情的波澜,缺少作为主体的投入和参与,那么,即使教师作出多么细致、周密的理性分析,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也是枯燥抽象的。而教师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入情入境,丰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然后再作理性分析,那结果可就大不一样了。

例如,讲《孔乙己》这篇小说时,文中有一处描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的情形:“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阅读这段文字,我不是让学生首先研究分析“排出”这个词语如何运用得准确生动,而是引导学生体会孔乙己在看到别人的“笑”,听到别人的“话”之后,“排出九文大钱”时是怎样的心态,揣摩“排出”这一动词的丰富内涵,并让学生做出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来表现孔乙己的心理和神情,让学生走进孔乙己的内心世界,体验孔乙己的思想感情。然后,再对“排出”这一动词使用的妙处作理性的分析:如果换成“拿出”、“摸出”,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由于有了对“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动作的丰富内涵的体验、感受,学生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化了,认识到“排出”一词准确写出了孔乙己拿钱买酒时的得意神情,以及他要在平日取笑他的短衣帮面前摆摆阔气、聊以自慰的心理,如果换成“拿出”、“摸出”,都不足以表现孔乙己的这种神情及心理。

学习《皇帝的新装》,我组织学生先进行表演,然后再对课文作理性分析;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为了使学生对菲利普夫妇冷酷自私思想性格的理解不是简单的、概念化的,我指导学生反复分角色朗读人物语言,充分体会人物的思想性格;学习《背影》,我先让学生看课本剧,用直观的艺术形式,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师生共谈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情,然后再对课文进行分析、研究等等。

这些教学活动决不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是一种伴随着学生全身心投入、参与的情感体验的认识活动。在这个情感体验与理性分析交融的过程中,学生对语言运用的认识更加丰富深刻,知识记忆更加持久。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不仅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还有品德、情感、审美、心理等多方面的全方位发展。

2、形象感知与归纳概括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对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的归纳概括不应是简单的、抽象的,而应是具体的、生动的。通过挖掘、体味作品中形象化的语言,使之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引发学生想像,头脑中浮现出以作品语言描述的艺术形象为基本原型的、且带有自己经验色彩的新的形象。学生有了深切的形象感受作为基础,他们对人物思想性格的理解才是准确鲜明的。

例如,《药》这篇小说中的康大叔是个封建统治者的爪牙和帮凶的形象,学生对这个反面人物思想性格的归纳概括,是通过挖掘、体味作品中形象化的语言之后得出的。康大叔的眼光“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一只手“摊着”,向老栓要钱,一只手“撮着”一个鲜红的、血淋淋的人血馒头,同时还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接着“便抢过灯笼”,“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我用表情、声音、动作对加点词语加以强调,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鲜明,让学生头脑中伴随着栩栩如生的形象,归纳概括人物的思想性格:这是一个多么凶狠、贪婪、粗野、蛮横的人物。

学习《变色龙》,我让学生看录像;学习《祝福》,我让学生看电影。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要用直观的影视形象,取代对作品语言的理解分析,而是要使抽象概括的语言与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情感、作品的意境紧密交织在一起,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如果说抽象思维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变得清晰而简明,那么,形象思维则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变得丰富而生动,二者相互补充,学生的认识活动才是情味盎然而富有生命活力的。

抽象思维范文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性学科,对人们了解客观世界具有解释和说明的功能。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做好学生、教材和社会的沟通者,协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物理知识技能与抽象思维能力协同发展,使其取得良好的物理学习效果。

一、提高初中物理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如果学生没有接受过思维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难以得到有效提高,这对其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会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能使学生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效率。(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快速、客观地分析问题,透过表象看本质,并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享受生活[1]。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将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应用于生活,借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场景讲解物理知识,这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第一步。例如,在教学《平面镜成像》一课时,笔者在新知导入中使用多媒体展示了猴子捞月、桥的倒影、照镜子等学生熟悉的场景图片。在视觉的刺激下,学生开始小声讨论,研究“反光”现象,并提出牙医诊治牙齿时使用小镜子等场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后,笔者对本节课内容进行了简单的讲解,并组织学生操作“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通过对薄玻璃片、支架、蜡烛、白纸、刻度尺、笔等实验器材的使用,引导学生直观观察和操作实验过程,并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最终使学生有效掌握本节课教学内容。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整合教学内容与生活场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后,在学生学习内驱动力的推动下展开实际操作,通过带领学生观察各种物体和现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抽象意识。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课堂环境对学生学习效率有直接影响。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进行实验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进而在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和讨论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抽象意识[2]。例如,在《二力平衡》一课教学中,首先,笔者将一个空的粉笔盒放在讲台上,并用手按住粉笔盒,引导学生观察粉笔盒的运动状态。学生通过观察与交流得出,粉笔盒处于静止状态,即粉笔盒承受着讲台给的支持力和笔者给的向下的压力,且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紧接着,笔者用力按压粉笔盒,导致粉笔盒裂开,学生认为笔者给出的向下的压力大于讲台的支持力。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与研究,学生总结出:“一个物体在承受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且在一条直线上时,这个物体保持静止。”然后,笔者再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学生认为:“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要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笔者对学生的总结提出表扬,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补充,帮助学生有效掌握二力平衡条件知识。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进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激发抽象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进阶步骤。(三)开展实验,引导学生转化思维。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在直观观察中掌握知识内容。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在实际动手与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意识,进而达到两种思维的有效转化[3]。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笔者将实验中的小车放在讲台上,并给小车一个向右的推力,小车行驶一段距离后停下来。学生以此为例,提出踢出足球后,足球会前进一段距离;自行车停止骑行后,还要往前行驶一段距离等,但最终物体都会停止。学生提出这是因为它们在运动的过程中受到重力或摩擦阻力的原因。鉴于学生的结论,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受到重力、摩擦阻力或空气阻力的影响,它们会怎么运动,会不会停下来?随即,笔者组织学生分别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和木板表面进行运动实验,学生在实(四)试题训练,提升学生抽象思维。试题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通过试题练习,学生能有效提升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例如,为帮助学生有效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这一节内容,笔者为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在一个水池中,有一只装满石头的船只,当把石头全部投入水池后,水面是上升还是下降?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得出,判断水面上升或下降,关键在于投放石头前后浸在水池中物体体积的大小,即排开水体积的大小。笔者引导学生应用阿基米德定律知识,之后学生把判断水中物体排开水体积大小转换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并利用F浮=G船+G石=ρ水V排1g和F浮1=G船+ρ水V石g=ρ水V排2g,根据ρ石>ρ水,得出F浮1>F浮2,求出V排1>V排2。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试题训练,引导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学情科学、合理地制订教学策略,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中通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意识的养成和转换,提升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正良.初中生物理抽象思维能力现状及对策[J].中学物理,2016,34(12):27-28.

[2]梁辰.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J].物理通报,2017(06):128-129.

抽象思维范文篇7

1理性思维与机械性思维的区别

机械性思维是靠简单的加减运算及硬背的方法,来实现对知识的掌握。这种思维模式在初学数学阶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是理性思维的基础。但随着对数学知识深层次学习的发展,机械性思维就表现出较强的不适应性,会造成学生对疑难问题的畏惧等不良影响。理性思维是机械性思维的新提升,能够较好的应对复杂状态下数学运算,与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相辅相成。

2课堂效应提升归纳概括中的作用

良好的课堂效应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附属内驱力,让小学生在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寻找到持续的内在的愉悦感,促进学生在相对分散的知识点中进行知识甄别与提升,从简单的数字相加到抽象的推理性运算,从浅表性理解到知识点综合把握,可以实现质变到量变的飞跃,相关资料表明,三四年级的学生很多可以对奥数的相关问题解答自如,一些计算加理解的题目对没有经过训练的高年级学生来说都是一些难题,但对部分抽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通过训练就能够较为快速的实现。

3课堂成效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教师在对课堂综合把握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课堂设计目标难以达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存在模棱两可,会与不会之间,对知识掌握的精准度不高,对知识点存在较大的模糊度。一面是教师在努力的教授课堂知识,另一方面学生限于综合能力的制约,在与老师的配合上衔接度不高,学生的思维理解力与老师的课堂教学进程有着不同步的现象,课堂效果达不到预想的目标,有时会较大地挫伤教师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信心,造成了一定的反面效应。

4课堂效应成效应该注意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学生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发挥课堂效应在提升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提升,这就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学生汲取知识营养的重要因素,在老师的支持与激励下,学生能够较好地开发自身的潜力,从而获得正能量的成长因子,精准进行数学学习。反之如作家三毛,因与数学老师产生误解,天生超强记忆的三毛发现老师每次出题都是出的课本原题,在超强大脑支配下将数字答案全盘记下,每次数学考试都是第一个交卷而且是满分,事后老师认为三毛是在欺骗自己,在三毛的眼睛上画了两个黑圆圈以示惩罚,从此给三毛心理上造成了严重的压力,最终放弃了对数学的学习。假如当时能形成和谐的师生交流对话,我相信在中国将会有一个文学与数学交相辉映的大师级人才。二是做好课堂前知识预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最好的兴趣有来自于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源于对知识或其他食物的熟悉与把握。师生活动或者对话交流,以至于自我对知识的创新性学习,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学生自身对知识的由表及里、又陌生到熟练的学习与练习。良好的课堂效果需要学生的课前预习与训练,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熟能生巧,然后师生间进行拓展性训练,甚至可以进行奥数系列的试题探究,进行深度的数学课程的学习,深度的数学学习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从而是自己进入一种创新性学习的思维模式,所以说课前预习是一项重要的准备活动。三是引导学生全身心学习。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小动作较多,一会儿扭扭身子,一会儿东张西望,甚至走神,究其原因在于对知识缺乏新鲜感与关注力,不愿意去学习,不愿意去让自己的思维进行创新探索,出现了思维懒惰的现象。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时教学主题高度明确,训练的科目循序渐进,适时恰当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全身心的学习模式换句话说也就是深度学习模式,大家知道苹果落到牛顿的头上,全世界物理学界出现了万有引力这个经典性理论,其实就是深度学习模式带来的积极性效应。四是做好课堂教学的反思。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课堂教学下步的该进性方向,这是一个教师自身成长与不断完善的必由之路。课堂效果最好的检验方式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假如一堂课下来,学生对知识点云山雾罩,回答问题含含糊糊,其实不是含糊与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多数情况下是对知识点的精准掌控不到位。一旦站起来回答问题,心里就失去了底气,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做好预案。进行多元化的课堂反思,及时对学生知识的把握方面的反馈,适时调整自身的教学思路,提高课堂效应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文斌.精心组织教学与创造良好的课堂效应[J].教育教学,2018(12).

抽象思维范文篇8

鉴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征以及认知结构,他们的抽象思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结合义务教育教科书内容谈谈这方面的认识。

1.依赖具体的材料初中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对一些抽象结论的接受,往往需要从具体的实例出发,表现对具体材料的依赖性。

数学尽管抽象,但有广泛的具体性。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凭借十分具体的素材作为模型,列举足够数量的实例,或者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试验,动手量量、画画、做做,再总结得到结论或者猜想。

义务教育教科书很重视实例的教学作用。例如,通过列举温度、海拔高度、水库水位、物体运动、商品的重量和大小等多个实例,在学生对“相反意义的量”有了感知的基础上,才引入正、负数的概念。这样做,学生是乐于接受,也易于接受的,再如通过与分数运算相对比,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式运算。皮亚杰认为:“传统数学的缺点,在于往往口头上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让学生实践操作是针对学生“对具体素材的依赖”这一思维的局限性提出的。有经验的教师都会要学生自己亲手将三角形纸片的两个角剪下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从而抽象出三角形内角和的定理。即使是对一些没有确定结论要我们进行探索的抽象问题,只要能“动手操作”,就不妨一试,问题可能会变得具体、简单。义务教育初中几何第二册中有一道“想一想”的问题:以3根火柴为边,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用6根火柴能组成4个三角形吗?由“火柴”很容易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经过在桌面上和在空间中的操作实验,学生有了实感,也就不难得到实验结果。

在教学中,我们会碰到有些概念、规律并不一定都是从具体实例引出的,而是现有的知识经过运算、推演的结果,纵然如此,教师还要恰当选择实例,作为理解抽象概念和规律的补充。

由此可见,从具体实例出发,是学生思维特点的需要,也符合抽象性和具体性的基本关系,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结论。从具体出发,并不是迁就学生思维的局限性,而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2.具体和抽象割裂不少学生对数学抽象结论只是形式地掌握,带有片面性、局限性,记住的只是结论的条文,而不是掌握其实质。例如,学生往往对“绝对值”这一概念形式上认识。由于训练了一定数量的求具体数的绝对值的练习题,就把绝对值看成是“将数前面符号去掉就是该数的绝对值”,致使以后遇到|-a|就认为|-a|=a。义务教育初中代数讲绝对值,是采用几何意义———距离而定义的,如果只是停留在对“距离”的理解(不进行再抽象),那么抽象的式的绝对值应该表示什么就难以解决了。

具体和抽象的割裂还表现在学生局限于教师列举过的具体内容或者类型十分相近的内容,不会作出简单的推广。

要防止具体和抽象的割裂,教师一方面要善于从具体素材出发,引出概念,揭示规律,选择具体素材要有典型性、全面性。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通过分析、比较、概括,使具体向抽象转化。另一方面,更要引导学生运用抽象理论去认识、检验具体素材,使抽象理论具体化。例如,义务教育初中代数教材,将具体的2、3、-7、32、π等数写成小数的形式,让学生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抽象出这一类“无限不循环小数”为无理数,从而我们可以根据无理数的本质特征(即概念的内涵)去检验23、4+2也是无理数,而形式上相同的4、-327就不是无理数。

由此说来,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具体内容出发,再上升到抽象理论,再一次上升到更丰富、更广泛的具体内容。

3.抽象能力较弱初中生独立抽象问题的能力较弱,不会从具体的问题中抽象出有关的数量关系。有的学生知道32-1、52-1、72-1,都能被8整除,却抽象不出当n是奇数时n2-1能被8整除。四边形被一条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五边形被由同一顶点出发的对角线分成三个三角形,却抽象不出n边形的情形,从而推导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也会感到困难。

抽象思维范文篇9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而智力是“在各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就是认识能力或认知能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的核心形态是抽象逻辑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按照思维结构的发展阶段来看,抽象逻辑思维是发展的最后阶段,这个阶段又可分为初步逻辑思维,经验型逻辑思维和理论型逻辑思维(包括辩证思维)。显然,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开发智力的关键。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以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理论型逻辑思维能力,是需要也是可能的。

首先,高中生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再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更需要的是抽象逻辑思维。同时,高中物理是一门严密的、有着公理化逻辑体系的科学理论,对于高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较初中物理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这就是当前所谓初、高中物理“台阶问题”的实质。另外,从高中学生心理的年龄特征来看,从初二年级开始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在高二年级将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思维趋向成熟,可塑性将变小。因此,在高中一、二年级不失时机地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以顺利地完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是必需的。公务员之家

其次,从生理上看学生在16岁时已能完成人脑总重量的96%的发育过程,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心理上,从初二开始了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水平的转化,也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的基础。同时,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他们在语言、文字、数学物理等各方面都有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为在高中着重提高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可能。

广大教师的实践也证明:凡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

因此,高中物理教改也应把提高学生担负逻辑思维能力放在首位。

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呢?

就思维发展来说,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新需要和原有思维结构之间的矛盾,这是思维活动的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思维发展的动力。”环境和教育只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外因。作为中学生,其主导活动是学习。而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从某种意义来说,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它对学生思维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对思维发展的影响上,即学习内容的变化,学习动机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的增进,直接推动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包含着“量变”和“质变”两个方面。学生知识的领会和积累,技能的掌握是思维发展的“量变”过程;而在此基础上实现的智力或思维的比较明显的、稳定的发展,则是心理发展的“质变”。

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学习的难度为依据,安排适当教材,选好教法,以适合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并能引起他们的学习需要,成为积极思考和促使思维发展的内部矛盾。创造条件促进思维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过程。应该看到,这两个过程是紧密联系的,缺一不可的。教育并不能立刻直接地引起学生思维的发展,它必须以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掌握技能为中间环节。而智力、思维的发展又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才能完成的。没有这个“中介”,智力、思维是无法得到发展的。但是教师教学的着重点应是通过运用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同时给予他们方法,引导他们有的放矢地进行适当的练习,促进他们的思维或智力尽快地提高和发展,不断地发生“质”的变化。这也就是学生思维结构的“质变”过程或称“内化”过程。

具体到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特别是思维能力这个问题上,我国一些心理学家经过研究与实践,提出了“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点,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好途径”的观点,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是因为智力是存在层次的,它是由人的思维的个性差异确定的,这种差异体现为个体思维品质,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五方面。它也是思维能力的表现形式。因而由此可确定思维能力的差异;思维品质的客观指标是容易确定的,使定量研究成为可能;研究思维品质的发展与培养,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病,并对之实施改革;思维品质的发展水平是智力正常、超常或低常的标志。其中思维的深刻性,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

就思维结构来说,皮亚杰提出了“发生认识论”,强调“图式”概念。他的心理学思想中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图式”即心理或思维结构,“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和“平衡”,构成新的“图式”,不断发展变化,不仅有量变,也有质变的思想是可取的。其中“同化”是图式的量的变化,“顺应”是图式的质的变化。

任何一间科学都是由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等组成的。概念、规律、方法等是相互联系的;不同的概念、规律、方法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从而形成了该门科学的知识和逻辑结构。当然这种结构也在变化和发展着。应该说,人的思维结构和各门科学的知识、逻辑结构都是人们对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映,是紧密联系的。因此,从教学必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上来说,正如杰罗姆·s.布鲁纳所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也符合现代系统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科学认为结构与功能是对立的统一。不掌握学科结构,就难以发挥该学科的功能。不仅如此,还认为任何系统都是有结构的,系统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孤立部分功能之和。而是等于各孤立部分功能的总和加上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结构产生的功能。数理学科更是如此。布鲁纳写道:“制订物理学和数学课程的科学家们已经非常留意教授这些学科的结构问题,他们早期的成功,可能就由于对结构的强调。他们强调结构,刺激了研究学习过程的人。”

可见,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们强调“结构的重要性”是受到物理学家、数学家的影响,特别应提到的是爱因斯坦的重大影响。爱因斯坦强调指出:“科学力求理解感性知觉材料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用概念来建立一种逻辑结构,使这些关系作为逻辑结果而纳入这样的逻辑结构。”还指出:“科学是这样一种企图,它要把我们杂乱无章的感觉经验同一种逻辑上贯彻一致的思想体系对应起来。在这种体系中,单个经验同理论结构的相互关系,必须便所得到的对应是唯一的,并且是令人信服的。”由此可见,无论是物理学的学科特点,还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和现代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都强调了“结构的重要性”。高中物理教改,必须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以心理学特别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科学成果为理论依据,以现代系统科学为方法论的依据来进行。由此必须对物理的教材、教法进行新的处理,必须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检测、评价系统,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就此想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关于教材前述。由于“结构的重要性”,必须要求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材。目前,在物理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可以对现行物理教材进行一番加工改造,突出结构,强调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

1.建立高中物理的整体的知识和逻辑的结构和系统;同时建立各部分(力学、热学和分子物理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等)的子结构和子系统;以及各章、节的结构。并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相适应。

2.实验应包含在上述系统中,构成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时应强调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改变传统的认为观察和实验是不依赖于理论的观点,改变那种认为实验方法的本质是完全离开理性的体系,单纯起着事实的裁判作用的观点。大家都知道,随着实验研究对象远离人们直观经验的领域,特别是现代物理学实验的发展,使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实验与观察依赖于理论,实验所获得的认识实际上受制于仪器和实验设计中所包含的假设,是不可能摆脱理性思维的指导的。

尤其是高中物理。由于实验设备的限制,学生又没有误差理论的系统知识,往往对于实验原理、实验得到的数值(哪怕是不准的)都抱着轻视的态度,而集注意力于操作上,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是不利的。为此,高中物理实验的重点,应放在实验的设计思想,仪器的原理以及在中学仪器条件下对实验数据的认识和处理上,而不应仅仅停留在操作和观察上。

3.例题和习题的配制应包含在上述系统中,构成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是概念的形成和问题的解决。概念不仅是学科结构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框架”的“交结点”,而且是思维的“细胞”。而问题的解决,即应用,正是结构中各部分之间联系的建立以及结构的发展所必需经过的阶段。这也就是思维的过程。统计表明,仅就中学生而言,掌握归纳推理的水平略优于掌握演绎推理的水平。实践中,我们也常常发现就多数学生而言,从自然现象和实验归纳出概念和规律,学生掌握较好,而运用概念和规律去解决问题则困难较大。这是由于演绎推理较之归纳推理可以通过更多种形式来表现,掌握起来也复杂些,因此,就需要有意识的多加指导和训练。按照提高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编写例题和习题,并加以适合的配量。这与“题海战术”是有本质区别的。当前,好的例题和习题(指符合我们这种要求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人工智能的主要奠基人之一,H.A.西蒙说得好:“如果我们观察一些好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在数理课程中,或者其他一些需要发展解题技巧的课程中,我们看到学习所得大多来自解答每章后面的习题的活动或者学习课本中已经解出的例题的活动。有一种编制人工智能学习程序的方法就是试图模拟这样一类过程。”这对我们不无启发。

4.关于物理学史的教育,也应从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加以组织。大家知道,从物理学发展史来看,“结构”是随着物理思想和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化而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适当地、完整地围绕某一部分物理知识(如力学)介绍这种发展,较之分散地介绍某一部分历史事实,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关于教法

1.从有利于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出发,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方向性,应该让学生知道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思维的形式和方法,以调动其自觉、主动性。只有自觉地遵循思维规律来进行思维,才能使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理、论证得法,具有抽象逻辑性,培养出深刻性的思维品质。这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

2.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的实质就是前述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学习的类型主要是“意义学习”,即在良好的教学条件下,学生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发展了智力,提高了能力。其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建立了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这是最有价值的学习。学习进行的方式主要是“接受学习”,即要学习的全部内容都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献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加以“内化”(即与原有知识有机结合),大量的知识和材料都要靠此获得。

从这一点来看,班级授课,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没有改变。具体的课堂组织形式可以各人不同。但从着重思维能力的培养上看,似应更重视每学期一部分“结构”建立开始的绪言课,结束时的复习课。以及对实验课和习题课有关思维方法和物理方法的指导。以与教材处理的原则一致。

3.因材施教,开展课外活动,培养一些优秀学生。便他们不受思维定式的约束。大力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强调直觉思维是爱因斯坦科学观的一个重要特征。他说:“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由此世界体系就能用单纯的演绎法建立起来。要得到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以对经验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探索就得用直觉思维:整体的、跳跃的、猜测的,以知识结构为根据的直接而迅速的认识。

同时,我们对于学习物理有困难的学生,则应加强课外辅导,消除他们心理上,思维上的障碍,以适应面对大多数学生进行的课堂教学。

三、关于教学过程的控制和评价是仍需研究的,在此只提出一点线索

1.思维的智力品质研究是有客观指标的。我国一些心理学家,所进行的小学数学教改试验,即运用这一套指标。详情请见《思维发展心理学》朱智贤、林崇德著。

2.教学过程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因此也是可以量化的。现代系统科学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式”理论,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把人的短时记忆的最小单位定为“组块”,多大是一个组块,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数字、字、词、符号、成语、短语等都可以是一个组块。它的存贮时间需要0.5秒,而转化为长时记忆至少需8秒。掌握物理学科,首先要懂得物理语言,大脑中要有一套物理符号系统。即在长时记忆中要存贮一定数量的组块(信息)。仅有组块还不够,还必须把组块组成若干程序,形成产生式系统。一个产生式包括两部分:条件和动作。一定条件做出一定动作就是一个产生式。如:一个公式,一个定理就是一个产生式。组块必须按产生式组合才有意义,二者不可截然分开。普通教科书一章所传授的知识约有十几个产生式。掌握一间课程等于掌握几百个产生式。而获得物理学科那样的专业能力,就得掌握几千或几万个产生式。从时间上讲,一天学习5小时,1小时可以学习4—20组块,1个产生式。这就是相当于一课时的信息量。依此类推。

如果能仔细地将高中物理教材中必须掌握的组块和产生式统计出来,实行控制是有可能的。

3.教学方法:教学程序能否事先进行最优化选择,现在也有人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加诸因素进行综合评价,运用计算机进行事先的最优选择。

抽象思维范文篇10

关键词:高中物理;抽象思维;具体策略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抽象思维的重要性

高中物理相较于高中的其他理科学科来讲,它的难度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偏难的。它之所以具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大部分原因就在于物理问题模型当中很多地方需要用到抽象思维。关于抽象思维很多人可能已经知道了,抽象思维就是要把事物到的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有效的区分开来,从而得到事物的本质属性。高中物理中涉及了物体的运动以及光电知识都是需要抽象思维来解决的。其中,物体的运动就是要把物体运动的属性抽象出来,根据题目给的信息建立起相关的抽象概念模型,从而更好地把物理和生活联系起来,利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中可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物理还是其他学科,我们往往不能直接全面地分析问题,而是要借助一种抽象的思想,把问题模型简单化。这样,我们就可以把生活中看似与学科内容不搭边的问题顺利解决。对于物理的学习者而言,学好物理的关键就是在于个人的抽象思维的建立。通过抽象思维把物理中涉及的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加以解决,不论是对于物理的哪一块内容来说,抽象思维都起到了比较可观的作用。

二、高中物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培养而言,概括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抽象和概括本来就是一对共同体。概括指的是把事物的属性和特征进行结合,总结出事物的共性,这对于抽象事物来说是比较关键的一个过程。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抽象思维与概括思维其实是一致的。通过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是目前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抽象和概括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可以体现在各个方面:首先,任何一个物理知识,以及理论体系的形成和界定,都是需要概括和抽象的,事物的概念形成也必须依赖于这两者的共同作用;其次,概括可以更好地反映出一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不断进行概括的过程当中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最后,物理学科的发展依靠抽象和概括这两种思维,高中物理教学应当根据这样的规律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二)抽象框架的创建。高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其物理规律等都依赖于一个良好的抽象框架的构建。物理抽象框架在实际的应用当中可以从两方面来切入:首先,教师在进行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了解物理的逻辑关系,需要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及时为学生建立起一个可以抽象的框架,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这样的一个逻辑框架的形成更加有助于学生创建好自我的抽象框架。提出的问题,可以是物理课文中的内容,可以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可以是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化学习过程,让学生能够自我进行思考,在探究分析的过程中发现物理学习的乐趣,这样就会无形中为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空间。如此一来,创建出的物理抽象框架就更加能够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问题的解决要依赖于问题的分析,因此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自己合理的抽象框架。教师要在帮助学生建立起抽象的框架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展开自主的分享,把自己对物理问题的解决方案分享给其他同学,或者是教师。由此可见,只有在不断地思考当中建立起的抽象思维框架,才能够真正地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三)掌握好抽象思维的培养方法。学生通过学习抽象思维的培养方法,建立起对物理问题的抽象,化解物理问题,这是一个比较系统化的物理解题思路。从目前的物理学习中已经总结出的抽象思维培养方法有理论归纳、科学推理这两大方面。所谓的理论归纳,就是要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把遇到的物理问题变成物理的概念。对于大部分的物理问题而言,其都是可以和具体的概念结合起来的。复杂的问题是由众多概念组成的,因此学生掌握概念归纳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在进行物理学习时可以采用分析、比较、归纳、抽象等方式理清物理模型之间的关系,从而把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提高整体的物理学习效率。

三、结语

对于学生的物理抽象思维培养应当重在课堂指导和考试分析,要让学生在进行学习之前和完成了学习目标之后,对物理的抽象有一定的了解,帮助他们学到更多物理的解题思路。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之下,物理教学就应该是全面化的,要把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不能单抓某一方面,只有把多元化的教学思路运用到教学中,才能真正提高物理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桑玲.高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分析[J].考试周刊,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