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2:33:59

城市水

城市水范文篇1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供水用水管理,保障城市供水用水安全,促进节约用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城市供水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供水用水及其相关的管理活动。

第三条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供水用水的行政管理工作,并负责组织实施本条例。

区、县级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城市供水管理职责分工负责各自辖区内城市供水用水的日常管理工作。经市人民政府同意不设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区,其城市供水管理工作由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水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负责城市供水水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管理工作;环保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负责城市供水水源污染防治的管理工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负责城市供水卫生监督管理工作;规划、建设、价格、质量技术监督、公安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职责协同实施本条例。

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其法定权限范围内委托符合法定条件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

第四条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将供水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本市鼓励研发和采用供水与节约用水的先进技术,降低水的消耗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第五条对节约用水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市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给予奖励。

第二章规划与建设

第六条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水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编制城市供水专业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供水专业规划由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第七条城市供水设施建设工程使用的管道、配件、设备、仪器和器具应当符合相应的质量技术标准和卫生、节水规范。城市供水设施的在用管道、配件因老化等原因致使供水水质、水压不符合标准的,城市自来水供水企业和自建供水设施对外供水的企业(以下统称为供水企业)应当及时更换。所需费用由设施所有权人承担。

第八条城市供水设施建设工程应当按照消防规范配置消火栓,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城市公共消火栓的安装、维护和管理,由供水企业负责。城市公共消火栓的安装应当列入本市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其维护和管理所需费用在城市维护建设资金中列支。

第九条公共供水设施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应当服从城市供水专业规划,并按城市建设计划实施。

第十条公共供水设施建设工程验收合格后,供水企业应当在竣工验收后三个月内向城市建设档案管理部门和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移交建设工程竣工档案。

第十一条用户共用用水设施的建设应当符合本市给水系统设计、施工和验收技术规范的要求。

本市给水系统设计、施工和验收技术规范由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卫生、质量技术监督等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国家标准,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并予以公布。

第十二条自建供水设施、用户共用用水设施需要与公共供水设施连接的,建设单位或者设施所有权人应当事先向供水企业提出连接申请。

供水企业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书面答复;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供水企业不得拒绝连接申请。

供水企业未按时答复或者申请人对答复有异议的,申请人可以向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投诉;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投诉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处理。

第十三条自建供水设施、用户共用用水设施与公共供水设施连接的,供水企业与申请人应当签订连接协议,约定相关施工方案、排水设施接驳、费用、损害赔偿、连接后管理权的归属等事项。连接协议的示范文本,由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制定。

供水企业应当自签订连接协议之日起十日内,将连接协议送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连接公共供水设施的施工作业应当按照连接协议的要求进行,经供水企业验收合格后相连设施方可使用。

第十四条自建供水设施连接城市公共供水管网的,不得污染城市公共供水的水质。

第三章设施维护

第十五条供水企业应当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对公共供水设施进行维护,确保公共供水设施正常运行。

注册水表由供水企业购置、安装、维护和更换,费用由供水企业承担。注册水表安装在户内的,用户应当予以保护,发生损毁、停行、逆行、滞行时,应当及时告知供水企业。用户故意或者过失致使注册水表损坏的,应当予以赔偿。

第十六条公共供水设施运行时发生水管爆裂、折断等事故的,供水企业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修并报告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

公共供水设施的抢修应当在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规定的时限内完成。

第十七条供水企业因工程施工、设施维护等确需停止供水的,应当向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后十日内作出决定。供水企业应当提前二十四小时向用户公告停止供水的原因和时间。连续停止供水超过二十四小时的,供水企业应当采取应急供水措施,为居民生活提供基本用水。

企事业单位以及住宅小区等用户共用用水设施管理单位不得中断本单位或者本住宅小区区域内居民用户的用水,确因工程施工、设施维护等原因需要中断的,应当提前二十四小时通知受影响的居民用户。连续停水超过二十四小时的,应当采取应急供水措施,为居民生活提供基本用水。不提前通知受影响的居民用户或者不采取应急供水措施的,由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第十八条供水企业的工作人员因抄表、检测、设施维护需要进入用户住所时,应当向用户出示有效工作证件,并说明目的、所需时间等情况,用户应当予以配合。

第十九条自建供水设施、用户共用用水设施可以交由供水企业进行维护。具体办法由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并予以公布。

自建供水设施、用户共用用水设施已交由供水企业进行维护的,供水企业应当确保设施正常运行,用户应当予以配合。

自建供水设施、用户共用用水设施未交由供水企业进行维护的,除二次供水设施的清洗、消毒外,由用户负责设施维护,确保设施正常运行。

用户户内用水设施由用户负责维护。

第二十条供水企业应当负责用户共用用水设施的二次供水设施的清洗、消毒,确保二次供水的水质。二次供水设施的清洗、消毒等作业应当符合相关保洁规范的要求。供水企业应当建立相关的档案,记录作业人员、日期、水样送检等情况,并定期向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二次供水设施清洗、消毒的监管,并对二次供水水质进行定期抽检。

二次供水设施的管理办法和保洁规范由市人民政府制定并予以公布。

第二十一条因工程建设需要拆除、改装、迁移公共供水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在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之前提供下列资料,报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一)拆除、改装、迁移公共供水设施申请表;

(二)相关公共供水设施的管网图纸;

(三)施工方案;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资料。

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决定;不予许可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建设单位应当与供水企业共同制定公共供水设施保护方案,在补偿等相关事项达成协议后,方可进行施工作业。供水企业可以对施工作业实施监控。

第二十二条禁止下列危害公共供水设施的行为:

(一)盗窃、损毁或者擅自启闭公共供水设施;

(二)堆压、掩埋公共供水设施或者向公共供水设施倾倒垃圾杂物;

(三)非消防需要擅自动用消火栓;

(四)将避雷装置和电器地线连接在公共供水设施上;

(五)将输送不同水质的管网或者蒸汽、热水、高位水池、水塔落水管等管网与公共供水设施连接;

(六)损坏、覆盖公共供水设施标志;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危害公共供水设施的行为。

第四章供水用水管理

第二十三条城市自来水供水企业和自建设施供水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或者地方有关水质、水压的标准和规范向用户供水。

禁止以临时供水等方式将建筑施工用水作为居民生活用水。本条例实施前居民用户使用临时供水,其用水水质、水压不符合标准的,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予以处理,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四条禁止下列盗用城市供水的行为:

(一)擅自在公共供水设施上直接取水;

(二)非因消防需要,擅自开启消火栓直接取水;

(三)不经过注册水表取水;

(四)拆除、伪造、开启注册水表、设施上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加封的封印取水;

(五)私装、改装、毁坏注册水表或者干扰注册水表正常计量取水;

(六)其他盗用城市供水的行为。

第二十五条供水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水质检测制度,按照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对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用户终端水等进行水质检测,并每月向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检测结果。供水企业不具备检测能力的,应当依法委托水质行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供水企业发现供水水质达不到相关标准时,应当立即通知受影响的用户,并同时采取措施,使水质符合相关标准。供水水质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时,还应当立即向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二十六条供水企业应当依法做好水压检测工作,保证供水水压不低于本市的城市供水水压标准。

供水企业应当每月向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水压检测资料。

第二十七条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城市供水水质、水压进行监测,并每月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所需费用纳入部门预算。

第二十八条供水企业应当在每年第一季度公布本年度供水水质、水压、设施抢修及时率等服务目标,以及上一年度服务目标的实施结果。

供水企业应当每年公布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供水营业收入、支出和利润等经营情况。

第二十九条用户需要变更用户名称或者需要供水企业暂停、终止供水或者恢复供水的,应当到供水企业办理有关手续。供水企业能够当场办理的,应当当场办理;不能当场办理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五日内办理完毕。

用户需要供水企业供水、增加供水量、变更用水类别的,应当事先向所在地的供水企业提出申请。供水企业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二十日内办理完毕。

供水企业应当将其供水区域和供水服务项目申请的办理程序、期限、需提交的资料、收费标准等事项,在其营业场所公示。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供水企业不得拒绝用水申请。

第三十条供水企业与用户应当签订城市供水用水合同。城市供水用水合同的示范文本由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制定。

第三十一条新建住宅应当按户安装户外注册水表。

原有住宅未按户安装户外注册水表的,除因建筑结构限制等原因无法改装的外,供水企业应当有计划地改装,用户应当予以配合。

注册水表应当具有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标志或者进口计量器具检定证书,未依法进行强制检定或者经强制检定不合格的,不得安装使用。

第三十二条供水企业应当定期抄录注册水表,并按抄录的注册水表读数计算用户的实际用水量。

第三十三条城市供水依法实行政府定价。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价格行政管理部门确定的城市供水价格。

用户申请多类别用水的,供水企业应当分别装表计量收费。

用户多类别用水未事先申请分别装表计量的,从高适用水价。因建筑结构、供用水设施等限制不能分别装表计量的,由供水企业与用户协商确定各类别用水比例后计价收费。

第三十四条用户应当按照城市供水用水合同水费结算和缴交的时间、方式等约定缴纳水费。

供水企业收取水费应当向用户开具发票。

第三十五条供水企业可以委托物业管理单位或者其它单位代为抄录注册水表、收取水费、转交水费发票。

供水企业委托物业管理单位或者其它单位代为抄录注册水表、收取水费、转交水费发票的,应当将受委托单位的名称、委托事项向用户公告。受委托单位不得向用户收取额外费用。

第三十六条供水企业应当建立投诉受理制度,对于用户的投诉应当及时处理,并自受理投诉之日起十日内向用户作出答复。

供水企业应当将用户投诉及处理情况汇总,并定期向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用户对供水企业受理用水申请、供水水质、水压、注册水表准确度、收取水费以及处理投诉等有异议的,可以向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投诉;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处理,并自受理投诉之日起十日内向投诉人作出答复。

第五章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

第三十七条本市实行节约用水。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都有节约用水的义务。

市和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管理,切实履行相关行政管理职责。

第三十八条非居民用户用水实行计划用水与定额用水相结合,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分级累进加价制度;居民生活用水推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

具体收费标准和管理办法由价格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拟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施行。

第三十九条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市节约用水规划、年度用水计划、用户用水定额、城市供水状况、用户用水情况,按月核定并下达非居民用户的用水计划。年度用水计划应当在上一年12月31日前下达。

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组织开展水量平衡测试工作,确定用户用水定额。

第四十条非居民用户要求调整用水计划指标,具备以下条件的,可以向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一)已制定节水计划;

(二)已实施节水管理及技术措施;

(三)用水量未达到水表额定流量;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日内作出决定;不予同意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四十一条非居民用户实际用水量超出用水计划指标的,应当依法缴纳超计划用水加价水费。

非居民用户对抄录的超计划用水水量有异议的,可以向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核。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答复。

收取的超计划用水加价水费纳入本级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每年的支出纳入部门预算,专项用于城市节约用水工作。

第四十二条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质量技术监督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编制节水型用水设备、器具名录,并定期向社会公布。

第四十三条提倡园林绿化、建筑施工、市容卫生、洗车等行业优先使用符合标准的再生水和其他非传统水资源。

宾馆、饭店、公共浴室、大型文化体育设施、洗车行等用户,应当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配套安装循环用水设施。

第四十四条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节水统计制度,加强节水统计工作。

供水企业应当定期向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用户用水情况的有关资料。

非居民用户应当建立节约用水管理制度,做好用水记录和统计台账,加强对用水状况的日常管理,并定期向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用水情况的有关资料。

第六章安全与应急管理

第四十五条供水企业应当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保证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保障公共供水安全。

第四十六条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城市供水应急管理制度,依法制定并适时修订城市供水应急预案,预防和减少突发城市供水事件造成的损害。应急经费应当纳入政府财政预算。

第四十七条供水企业应当根据政府的相关应急预案,依法制定本单位的各类突发事件和公共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救援组织,配备救援器材设备,并定期组织演练。

第四十八条供水水源发生突发性污染时,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立即向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通报水源水质监测数据。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接到通报后,应当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供水企业应当立即采取防治污染危害的应急措施,保证供水水质符合标准。

第四十九条因发生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水源污染、供水设施遭受严重损坏等重大突发事件、公共安全事故,在全市或者跨区、县级市范围内造成无法正常供水的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区、县级市范围内造成无法正常供水的经区、县级市人民政府批准,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采取供水管制措施,供水企业和用户应当予以配合。

采取供水管制措施时,应当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基本用水。

第五十条发生城市供水突发事件、公共安全事故,供水企业不依法采取应急措施、不配合政府采取的供水管制措施,危及或者可能严重危及公共安全时,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对供水企业实行临时接管。

实行临时接管时,应当对供水企业的财产进行保护,并建立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

突发事件、公共安全事故经过处置,危及公共安全的状态消除时,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报请市人民政府解除临时接管。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一条供水企业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情节严重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条,公共供水设施建设工程验收合格后未按时向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移交建设工程竣工档案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二款,未按时将连接协议送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二十六条第二款,未按时向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水质、水压检测资料的;

(四)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未按时公布服务目标、服务目标的实施结果或者经营情况的;

(五)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未按时答复用户投诉,或者未定期向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用户投诉及处理情况的。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公共供水设施发生故障,供水企业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修,影响正常供水的,由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以五千元罚款。

第五十二条供水企业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情节严重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二款,未依法办理连接申请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一款,连续停止供水超过二十四小时未采取应急供水措施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款,未立即通知并同时采取措施,使水质符合相关标准,未立即向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的;

(四)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未进行相关公示,或者拒绝、拖延办理用水申请的;

(五)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未依法计量用水量的;

(六)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第四十九条,未依法履行相关应急责任,不采取应急措施以及不配合供水管制的。

前款第(六)项所列情形导致危害公共安全的,处以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三条供水企业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供水水质、水压达不到国家或者地方有关标准规定的,由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供水企业可以处以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情节严重的,对个人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以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一款,用户共用用水设施的建设不符合相关技术规范要求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用户共用用水设施的二次供水设施的清洗、消毒不符合相关保洁规范要求,或者未定期将相关档案资料向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三款,未依法制定公共供水设施保护方案,或者拒绝供水企业实施监控的;

(四)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危害公共供水设施的;

(五)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四条第二款、第三款,未定期向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用水情况的有关资料的。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建设单位擅自拆除、改建、迁移公共供水设施的,由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恢复原状,处以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盗用城市供水的,由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补交水费。有违法所得且可以计算的,按违法所得三倍处以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违法所得无法计算的,对个人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以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五条用户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未按照城市供水用水合同的约定缴纳水费的,由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按日处以应交金额百分之一的罚款。

第五十六条对于阻挠、妨碍维护、管理城市供水设施或者其他损害城市供水设施的行为,城市供水设施的所有权人、管理单位有权对行为人进行劝告和制止,并告知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第五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治安违法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他人设施损毁或者其他人身、财产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

第五十九条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上级部门或者行政监察部门给予责令检查、通报批评的处理或者警告的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等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三十六条规定,不按规定办理投诉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对二次供水水质疏于监管,未进行定期抽检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未按规定对城市供水水质、水压进行监测和公布的;

(四)违反本条例第四十条规定,不按规定办理用户要求调整用水计划指标的申请的;

(五)发生供水突发事件、公共安全事故时,未按规定采取措施,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或者徇私舞弊的行为。

国有供水企业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供水水质、水压达不到国家或者地方有关标准,情节严重的,对企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者行政监察部门依照前款规定处理。

第八章附则

第六十条本条例所称城市供水设施,是指用于生产、输送、供应、计量城市供水和保障城市供水正常运行的各种建(构)筑物、设备和设施,包括公共供水设施、自建供水设施、用户共用用水设施。

公共供水设施是指城市自来水水厂及其取水设施、公共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自建供水设施对外供水的管道及其附属设施。

自建供水设施是指有关单位自行建设的,向本单位的生活、生产和各项建设提供用水的取(制)水设施、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用于农业、渔业和畜牧业的自建供水设施除外。

用户共用用水设施是指同一规划红线范围内二户以上用户共同使用的用水设施,包括各类供水加压设施、储水设施、管道、阀门等;

注册水表是指由供水企业拥有、登记注册、监督保养,用作量度用水量的器具。

城市水范文篇2

【关键词】城市园林;排水工程;设计技术

近年来,洪涝灾害频发,城市内涝成为严重的城市灾害之一。如2010年4月22日上午8时至11时,2010年入春以来第一场豪雨袭羊城。致使市区多处路段出现水浸。路面车辆拥堵、地铁出口出现水浸、水入档口档主受损、市民上班受阻难行、地下车库配电房和变电站……造成了不可胜计的损失。可见加强城市排水工程建设,特别是其设计已变得十分急切,而园林排水工程是城市排水的一部分,本文在此对其设计技术进行阐述。

1.园林排水工程及其排水特点

1.1园林排水工程是指在城市园林中修设的用来收集、输送、处理雨水(污水)的工程设施,是城市排水的一部分。

1.2园林排水有其独特的排水特点:

首先,其排水的对象是降水和少量生活污水。这与城市市政排水有区别,因为城市市政排水的对象是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降水,其成分远比园林排水复杂得多。

其次,是园林中的地形多有起伏,所以多采取地面排水。并且园林中多有大水体,如湖、池等,所以雨水可就近排入园中此类大水体中。

其三,园林绿地排水一般以地面排水为主,但同时也结合了沟渠排水和管道排水作为辅助手段,并且尽量利用排水设施创造瀑布、跌水、溪流等水体景观,以此丰富园林美景。同时要注意保水,以满足园林中众多植物生存的需要。

2.园林排水的方式

园林中可以采取的排水方式多种多样,要根据不同地段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当的排水方式,通常可以采用的方式有地面排水、沟渠排水和管道排水。

2.1地面排水。

即利用园林中地形起伏形成的地面坡度使雨水依靠其自身重力作用自行汇集,再通过沟、谷、涧、山道等加以组织引导,就近排入附近水体或城市雨水管道。这种方式不仅经济实用,便于维修,而且形成的景观也表现自然。但在坡度方面,要求最小坡度为0.5%。

在设计组织技术上,可以总结为关键的五个字:拦——把地表水拦截于园地或某局部地域之外;阻——在径流线路上设置障碍物挡水达到消力降速减少冲刷;蓄——利用绿地保水蓄水或洼地水体蓄水;分——利用山石、地形、建筑墙体将大股径流分成多股细流;导——利用地面、明沟、道路边沟或管渠将径流及时排入水体。

2.2管渠排水:即利用明沟、管道、盲沟等进行排水的方式。

(1)明沟排水:

其一,是土质明沟:是主要形式,其断面为梯形、三角形、或自然式浅沟,且沟内可种植草花。

其二,是砖石或混凝土明沟:只是少数地段采用,其断面形式有梯形、矩形。

(2)管道排水:即敷设管道的方式。

适用范围:只在园林中的某些局部如低洼的绿地、铺装的广场及休息场所、建筑物周围的积水或污水的排除。

优点:不占地表,不妨碍地表卫生、活动及美观,排水效率高。

缺点:造价高,检修困难。

(3)盲沟排水:即地下排水渠道,也叫暗沟、盲渠。主要用于排除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适于体育场地、地下水位高而又不耐水的植物栽培区。

3.园林排水工程的设计技术

3.1地形排水的设计技术。

3.1.1地面坡度设计适当,尽量做到不过陡,否则要采取特殊的工程措施。对于同一坡度的坡面不宜过长,让其有起伏变化,陡缓不一。

3.1.2利用植物的护坡作用,利用盘山道、谷线等拦截和组织排水。这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3.1.3采取工程措施:主要是谷方、挡土石、护土筋、埋管及出水口的设计与处理。

(1)谷方与挡水石:谷方是布置在谷线或山洼处的汇水线上的山石,能够消力降速,减少径流对地表的冲刷,深埋浅露。而起类似作用的挡水石则是布置在山道边沟坡度较大处以阻挡水流。

(2)护土筋是在利用道路边沟或地面排水时,若坡面较长或坡度较大时,将块料成行埋置于土中,露出3~5cm,间隔10~20cm即设置3~4道,并且与道路中心线成一定角度,排列于道路两侧。

(3)埋管排水:利用路面或道路边沟将雨水引至濒水地段或排放点,设雨水口埋管将水排出。

(4)出水口处理:指利用地面或明渠排水时,在排入水体时为保护岸坡结合造景,对出水口所作的处理,常见的是水簸箕,是一种敞口排水槽,槽身的加固可采用三合土、浆砌块石或砖或混凝土。形式有栅栏式:在排水槽的下口前端设置栅栏,起消力和防污作用。消力阶:在槽底设置消力阶。消力块:在槽底设置消力块。礓察式:将槽底做成礓察状。

3.2雨水管渠排水的设计技术。

3.2.1雨水管道系统的组成:

(1)雨水口:是在雨水管渠上收集雨水的构筑物,由进水口、井筒、连接管组成。设于道路边沟、汇水点、地势低洼处;雨水口低于地面2-5cm,可排15-20m/s的地面径流量;设置间距为直线间隔30~80m。

(2)连接管:是连接雨水口与检查井之间的管段,管径为20mm,管长不超过25m,坡度不小于3%。

(3)检查井:是为进行管段连接检查和清通而设置的构筑物,一般设于管渠的交汇转弯管渠尺寸或坡度改变跌水等处,相邻检查井之间的管段成直线,检查井的间隔可以从表中查得。

3.2.2设计的相关规定:

(1)管道的最小覆土深度要根据雨水井连接管的坡度冰冻深度外部荷载来决定,一般为0.5~0.7m;

(2)最小坡度:雨水管是无压自流管,必须有一定的坡度,雨水才能流动,且管径愈小,则坡度愈大。如土质明沟为0.2%,砌筑梯形明渠为0.02,200mm管则为0.4,400mm管为0.2;

(3)最小容许流速:水流速度过小易发生水中杂质沉淀,所以各种管道在自流条件下的流速不得小于0.75m/s,各种明渠不小于0.4m/s;

(4)最大设计流速:防止流速过大时对管壁的冲蚀破坏。金属管10m/s,非金属管5.0m/s。砂质粘土明渠1.0m/s,混凝土明渠4.0m/s。

(5)最小管径及沟槽尺寸:雨水管径最小为150mm,但绿地中则为300mm。梯形明渠的渠底宽最小为30mm,梯形明渠边坡:砖石或混凝土为1:0.75~1:1,土质明沟则视土壤性质而定,可查表如粉砂为1:3~1:3.5,风化花岗石为1:0.25~1:0.5。

3.2.3布置设计要点:

(1)尽量利用地面坡度汇集雨水,使管线最短。

(2)当地形坡度最大时,干管布置在低处,当地形平坦时则布置在排水区域的中间地带。

(3)要结合区域的总体规划来考虑,如道路状况,建筑情况和远景规划等,一般是沿道路设置。

(4)雨水口的布置要能及时排除附近地面的雨水,不致水漫起影响交通。

(5)出水口要分散布置,这样利于排水,且不必成为完整系统。

(6)在满足冻深及荷载前提下,管道坡度尽量接近地面坡度,以减少土方量。

3.2.4雨水管渠的设计步骤:

(1)收集并整理所在地区和设计区域的基本资料,如总平面布置图,竖向设计图,当地的水文、地质、暴雨等资料。

(2)划分排水区域(汇水区):常沿山脊线(分水岭)、建筑外墙、道路等进行划分汇水区,并编号求出各个区的面积。

(3)作出雨水管渠的布置草图:根据汇水区的划分、水流方向及附近城市雨水干管分布情况等,确定管道走向,雨水口、检查井的位置,给检查井编号求其地面标高,标出各段管长。

(4)划分并计算各设计管段的汇水面积:地势平坦时,按就近排入附近雨水管道原则划分;地势陡时,按地面雨水径流方向划分;将每块编号并计算面积。

(5)确定排水流域的平均径流系数值:径流系数是指流入管道中的雨水量与落到地面上的雨水量的比值,与地面性质有关。平均径流系数是覆盖地面性质类型多的汇水区的径流系数,采用平均径流系数,即加权平均法求得。

(6)求设计降雨强度:降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即单位时间内流入设计管段的降水量。物理强度I=降雨量(h)/降雨历时(t),其单位为mm/min;技术强度Q=167i,其单位为l/s×hm2。在我国常用的降雨强度公式为Q=167Ai(1+clgT)/(t+b)N,其中Q为降雨强度,T为重现期,t为降雨历时,Ai、c、b、n为地方参数,不同地区参数不同。设计重现期T:指某一强度的降雨出现的频率或说每隔若干年出现一次,园林中的设计重现期可定在1~3年之间。设计降雨历时:连续降雨的时段可以是整个降雨经历的时间,也可以是降雨过程中的某个连续时段。雨水管渠的设计降雨历时:由地面集水时间t1和雨水在计算管段中流行的时间t2组成,即t=t1+mt2,t:是设计降雨历时,t1是地面集水时间通常取经验值5~10min,在地形陡建筑密铺装场地多,雨水口分布密的区域选5~8min;反之选10~15min。t2是雨水在管道内流行的时间,,t2=∑L/60V,(L为各管段长度m,V为各管段满流时的水流速度m/s)。m是延迟系数,暗管取值为2,明渠取值为1.2。

(7)求单位面积径流量(q0):是降雨强度与径流系数的乘积。q0=q×¢,¢为径流系数。

(8)雨水管渠的水力计算:求各管段的设计流量,以便确定出各管段所需的管径、坡度、流速、管底标高、管道埋深等数值,并将这些数值逐项填入管道水力计算表。其一设计流量Q=q0*F(Q为管段雨水设计流量,F为管段设计汇水面积)。管道水力计算表略。

(9)绘制雨水管道平面图、纵剖面图。

(10)绘出管道系统排水构筑物的结构详图。

4.结束语

园林排水工程的设计技术在应用时要灵活运用,要根据地形地势和具体情况综合选择合适的一种或几种排水方式,再进行具体的设计,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也希望能在治理城市

内涝的城市建设中起到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植被护坡工程技术周培德张俊云著人民交通出版社

[2]园林工程孟兆祯毛培琳等编著中国林业出版社

[3]园林工程建设材料与施工机械周景斌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城市水范文篇3

【关键词】城市水文管理;城市设计;城市内涝;耦合关系

1引言

1.1我国城市建设中的水文问题现状

1.1.1城市化对城市水文带来的不利影响在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大量的开发建设对城市下垫面造成了较大的改变。具有自然蓄水、调洪等功能的自然水体被破坏以满足建设需求,使城市地表径流系数加大,导致原有的自然水文循环过程受干扰。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在土地和经济利益的交互影响下,现代城市建设多将开发建设蔓延向地平高程相对较低且建设适宜性较差的区域[1]。因此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引发了诸如洪灾、城市内涝、地下水位下降等水生态安全问题,所以处理好城市开发建设与水文保护之间关系的任务较为突出。从应急管理部2021年的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可知,河南、四川、山西、河北、湖北、陕西等地相继遭受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内涝造成了较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郑州2021年特大暴雨而言,从城市用地及建设角度分析,郑州市从2000年到2020年,其建设用地面积不断从中心城区向外扩张(见图1),下垫面不透水面积从373km2增加到1147km2。在地表天然的产汇流条件被人为改变、不透水地面比例急剧增加等情况下,地表产流量增大,汇流速度也加快。在本次大暴雨中,郑州京广快速通道隧道由最大1h降雨从开始至完全淹没仅1.5h。因此在面对突发性强的洪灾时,城市建设导致建成区排蓄水能力减弱,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内涝的风险。

1.1.2城市规划缺乏对于水系统的合理安排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普遍依赖工程性建设并将其视为解决方案,如建造防洪堤和海堤保护社区免受洪水和沿海风暴的影响,保护城市免遭洪涝灾害等[2]。因此在城市发展中,对于水系统的建造、运营、维护和更新的重点关注对象多为灰色基础设施,而在如何将灰绿设施进行耦合的实践中相对滞后。自然水体的梳理、雨洪组织及地表径流的消减与城市设计有着较强相关性,处理不当会成为城市水患的诱因抑或加剧水环境问题[1]。回顾我国多城市提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总体规划,较少关注到城市设计与水文管理的关系,而容易忽略在城市设计中将建设与水环境进行协调。

1.2城市水文管理与城市设计相互协调的必要性

1.2.1城市设计对城市水文条件的影响城市雨洪内涝灾害与城市水文环境和水循环过程密不可分[3],而作为城镇建设学科之一,城市设计是干预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对城市水生态环境具有重大影响[4]。城市设计容易忽视自然水系的生态效益,而对城市水环境造成影响主要为以下三方面:①把设计重心放在城市形态、开发建设强度等方面,导致硬质铺装增多和原有植被系统被破坏,降低下垫面透水性,从而加剧地表径流量。②强调高效的交通组织,一定程度上破坏原有的自然水文布局,进而影响自然排水系统的作用效果。③公共空间强调人群使用的便捷性,进而加入大量不渗水铺装,削弱了自然水体的排蓄水功能。因此,如何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统筹协调城市水环境与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设计不断发展的重要议题。

1.2.2城市水环境作为景观要素,有助于优化城市设计在城市形态方面,考量中国的城市发展史,可知水是影响城市形态、促进城市形成的最普遍且重要的因素。人们为了生产、生活用水的便利,许多城市沿水系逐步发展起来并向其四周扩张[5]。在城市公共空间塑造方面,水系作为城市空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景观性与人为塑造的物质空间形成良好的关系,进而有助于优化城市设计。

2城市水文管理与城市设计相关概念阐释

2.1城市水文管理

城市水文管理涉及给水、城市排水、污水处理与污泥处理等领域,是对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组织、协调、监督和调度等,运用法律、经济以及技术等手段处理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城市水管理是一个集自然资源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具有耦合性、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等4个方面特征,包括水灾害管理、水资源管理、水服务管制以及水环境管理[6-7]。

2.2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是指人们为某种特定的城市建设目标所进行的,对城市外部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正是城市设计塑造的这种空间和环境,形成了整个城市的艺术和生活格调,建立了城市的品质和特点[8]。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它不仅仅局限于详细规划的范围,而是在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中都体现[9],而且城市设计广泛地涉及城市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生态环境、实施政策和经济决策等,它的目的是“使城市能够建立良好的‘形体秩序’或者‘有机秩序’”[10]。有学者将2000年后收集到的城市设计和实践主题分类,提出注重生态优先的城市设计是城市设计概念发展的四大趋势之一,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看,城市设计的核心价值是全面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发展,即城市设计应体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共生结合,在此基础上,将绿色基础设施概念引入城市设计中[11-12]。随着世界各国面临的水文问题日益突出,从城市设计视角关注水生态安全逐渐成为各种理论尝试和关注的热点。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欧洲等国的城市水资源利用管理的实践起步较早,他们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技术”、“水敏性城市设计”、“水资源综合管理”等理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13]。而我国借鉴国外经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之成为注重生态优先的城市设计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14],希望通过用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融合城市设计来解决城市中水资源与环境协调问题。

3国内外雨水管理理念与实践

3.1澳大利亚-水敏性城市设计(WSUD)

水敏性城市设计理念(WaterSensitiveUrbanDesign,WSUD)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澳大利亚,源自对传统城市开发和暴雨管理模式对城市水环境的负面影响的反思,旨在回应长期干旱情况下日益突出的雨水管理问题[15]。该理念将雨水管理与城市设计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优化城市开放空间、美化景观和水循环的关系,综合实现了水体的生态、社会、文化和美学价值。其关键性原则为:①保护现有的自然特征和生态;②维持集水区的自然水文条件;③保护地表和地下水水质;④降低供水管网系统的需求;⑤减少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污水量;⑥将雨、污水与景观相结合来提高视觉、社会、文化和生态的价值[16-18]。由此可见,WSUD综合涵盖了对城市水生生态系统的考虑,同时也将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布局和景观处理与暴雨排泄路线及暴雨管理措施相结合,在城市设计过程中整合雨水管理、野生生物栖息、公共休闲等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水体的多重价值。如在公共开放空间中,通过利用人工湿地、洼地及水面等对雨水进行滞留处理[15]。其中悉尼公园水资源再利用项目充分体现了对WSUD理念的应用,在改善当地雨水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生物栖息地的面积,同时提升公园的娱乐价值。该项目涵盖三个目标:①水资源管理;②景观与栖息地;③展示与解说,最终呈现出一个集水资源再利用设施、娱乐和栖息地为一体的复杂系统(见图2、图3)[18]。

3.2美国-雨水最佳管理实践(BMPs)和低影响开发(LID)

3.2.1雨水最佳管理实践雨水最佳管理实践(BestManagementPractices,BMPs)为1972年美国联邦水污染控制法及其后来的修正案中第一次提出的理念。其最初主要应用于控制非点源污染,经过发展,开始对面源污染进行控制,注重利用综合措施来解决水质、水量和生态等问题[16]。通过减少不透水区域的面积,增加渗透和径流储蓄,开发低影响景观等综合措施来增强集水区域内雨水的调蓄能力,强调生态设计和非工程管理与自然条件(植物和水)的结合[19-20]。

3.2.2低影响开发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LID)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马里兰州最先提出,并被实践于美国马里兰州乔治王子县[21]。该理论旨在城市开发建设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手段并结合渗、滞、蓄、净、用、排等相关技术,尽可能维持城市的水文特征与开发前一致[22],其综合性措施体现在图4五个方面。美国在出版《低影响开发文献综述》后,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强调低影响开发在当前的雨水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表现在它实现了绿地、原生景观、自然水文等多种元素与技术之间的结合,凸显其在雨水管理中的高效性、经济性和简单性(见图4)[23]。图4LID方法的主要组成[16]BMPs和LID都是以尊重自然、恢复自然机制在城市中的作用为出发点,极力拓展“雨水调蓄”的空间和容量,尽可能在集水区内部吸纳相当数量的雨水,以减轻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对水体的影响[20,24-25]。在城市开发建设时,从宏观角度上常以BMPs为基础对城市水流状况进行模拟,以分析出城市水环境建设标准,然后结合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等确定不影响雨水径流的可建设场地;在微观场地或设施基础上,基于LID理念建立与雨水管理能力和景观设计领域结合雨水设施,从源头管理端减少对自然水文条件的影响。

3.3英国-可持续性城市排水系统(SUDS)

可持续排水系统(SustainableUrbanDrainageSystems,SUDS)为英国于1999年提出了新型雨洪管理策略,它摒弃了传统以排放为核心的排水系统,从地表水处理与排放的水流量、水质以及环境舒适度三方面综合考虑旨在建立能够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维持良性水循环的可持续的排水体系[20,24]。它从宏观角度对集水区域进行体系优化,通过雨水源头控制、雨水运输控制和雨水汇集控制三个层次对雨水进行管理,从而改善城市整体水循环。与传统排水系统相比,SUDS具有以下特点:①从传统的排水系统上升到维持良性水循环高度的可持续排水系统,对径流流量进行科学管理,尽可能减少城市化给自然水体带来的影响;②排水系统与环境格局协调并符合当地社区的需求;③在城市水道中为野生生物提供栖息地;④综合考虑径流的水质、水量、景观潜力和生态价值,充分激发其作为城市景观的潜力(见图5)。

3.4中国-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概念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指城市在适应环境改变和雨水等自然灾害面前具有良好“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26]。建设海绵城市,即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是指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27]。海绵城市是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特征,从生态系统服务出发,通过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并结合多类具体技术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是海绵城市的核心。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从多尺度综合考虑:在城市的宏观层面需要重点对区域中的空间格局进行关注,在分析流域的水生态安全格局基础上将其落实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使综合水安全格局成为开发建设的前提;在城区、乡镇等的中观层面,重点关注如何利用区域内的河道、坑塘等自然水体,将其集合并规划形成实体的“城镇海绵系统”。并落实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中;在城市公园等区域或局域集水单元的微观层面,需要考虑落实到空间中具体的“海绵体”及其相对应的技术[28]。

3.5小结

国内外的多种雨水管理理念从城市内涝预防、非点源污染治理、城市雨水收集与再利用、源头控制径流量以及城市环境美化等角度进行切入,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如自然条件、人文需求塑造等需求,在水管理模式上各有侧重[24]。虽然各种模式的出发点各异,但目标大都为尽量减少人为活动对自然水生的干扰,且其对于城市雨水的态度及观念较传统排水的观念发生了转变,模式也从功能分割、单一向综合性发展。从国际上对于雨水管理的模式可以看出,其发展除了关注水文安全外,还逐渐考虑更高层次的水量、水质、水循环生态系统和城市景观,实现了跨专业、多系统的配合以充分发挥城市水系统的作用。其中也渐渐关注到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等对城市水文管理的关键性作用,使城市自然水体与城市活动场地有机结合。

4城市水文管理与城市设计耦合途径及空间策略

4.1点-城市设施层面

4.1.1提高基础设施的韧性提高基础设施的韧性,发挥绿色基础设施的景观性现今大多国家已在雨洪管理模式和技术上作出新的尝试,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方式:①城市集中布局大规模的雨水管网等排水设施;②在城市中建设分散的绿色基础设施;③灰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进行耦合设置,以提高设施的韧性[29-30]。传统灰色基础设施因其对雨水处理具有较为快速和明显的效果得到大多国家广泛应用,以应对随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城市环境变化,保护城市免遭洪涝等灾害影响。然而灰色基础设施在建造、运营、维护和更新中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31],且存在建造可能会对城市自然环境造成破坏、雨水调节的服务功能饱和而导致设施系统面临失效等问题,因此雨水基础设施面临着韧性提升的局面。随着绿色基础设施(GreenInfrastructure,GI)的提出与应用,其对于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对人类健康福祉的作用[32]愈发受学界、工业界和政府部门的重视。与传统灰色基础设施相比,绿色基础设施在技术、环境、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有明显的优点,可以补充、增强或取代灰色基础设施的相关服务功能[33]。考虑绿色基础设施拥有灰色基础设施所欠缺的景观性等特点,许多国家逐渐重视将灰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进行耦合,使对城市的水管理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等进行结合。

4.1.2城市设计中促进城市重要公共空间中灰绿系统耦合绿色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生物滞留池、雨水花园、渗透铺装、绿色屋顶、蓄水池、绿地、植物浅沟等[33]。该技术设施能够以点状或线状的形式置入到城市公共空间中,通过渗透利用和储存利用两种途径实现对雨水的管理,同时使公共空间成为塑造城市景象的要素。如荷兰的霍夫博根公园,它位于改造废弃的高架铁路“Hofbogen”上。该公园在改造过程实现了灰绿基础设施耦合,将其打造成为有助于城市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的智能循环供水系统,(见图6)同时成为居民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和城市重要景观节点,是城市设计与城市水文管理充分结合的有效尝试。

4.2线-城市街道空间层面

4.2.1街道空间置入绿色基础设施城市街道是城市公共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雨水径流、雨水污染重要的发生地、汇集地与排放地[34]。城市设计中对街道的设计趋势之一为保持生态的可持续性,即要求街道设计应该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35]。鉴于街道空间在城市总面积中占比较大,具有面积大、人群使用率高等特点,因此借助街道进行城市雨洪管理以实现街道空间的生态性,是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与研究方向[36]。其中美国国家城市交通协会在原有的基础设施难以抵御的背景,针对越来越频发、强度越来越大的风暴事件,颁布了《城市街道雨水指南》[37]。该指南将街道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在对街道类型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作出雨水规划并建立雨水基础设施的类型,将绿色基础设施与人们日常活动场所结合在一起(见图7),打造生态、舒适且观赏性强的城市空间。

4.2.2结合绿色基础设施建立街道的可识别性景观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方面,由于未能完全摆脱传统的标准化设计方式[34],导致不同地域的街道可识别性较弱。因此在城市设计阶段对于街道的设计应充分遵守因地制宜等原则,结合不同城市季节条件降雨情况的影响,对街道的景观植物进行筛选。一方面保证绿色基础设施在不同地域创造出良好的植物景观效果,减少植物景观维护成本的同时突出城市景观特色;另一方面保证植物材料对雨水水量与水质管理能力的发挥[38]。

4.3面-城市街区层面

4.3.1构建以水文管理韧性增强为导向的街区城市设计体系街区是城市设计的重点关注对象,其空间环境与城市的发展及居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39]。将城市水文管理与城市街区的设计结合起来,可为我国城市设计向生态建设转型提供具体路径与技术,对寻求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途径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对于构建以城市水文管理韧性增强为导向的现有城市设计研究常将街区空间要素划分为三类:城市水域空间、城市绿地系统、城市道路交通[40]。因此在街区城市设计体系构建时,需要将三大类空间要素逐一与生态水文思想的相关内容进行融合考虑。

4.3.2明确街区城市设计的目标与原则在街区层面实现城市水文管理与城市设计的耦合,需要明确街区设计过程中的生态优先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系统整合原则、创新原则等,并以创造有助于雨水管理的街区空间为导向,将绿地、街道、水域空间等进行整合,以建造良好的街区空间的同时,发挥街区对于城市景象优化的正向作用。

5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设计作为对自然水体干预较为直接的手段,探究其与城市水环境的协调关系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利用城市设计作为上层制度,将多样化的城市水环境视为城市景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水文管理的重要载体,并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统筹城市水环境和空间形态,是城市设计发展与城市水文管理的重要趋势。

参考文献

[1]成实.结合雨洪管理的城市设计探析[J].中国园林,2016,32(11):55-57.

[2]徐爱霞.加强绿色与灰色结合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J].水利规划与设计,2020(1):12-15.

城市水范文篇4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城市供水,是指城市公共供水和自建设施供水。本条例所称公共供水,是指城市自来水企业以公共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向单位和居民的生活、生产和其他各项建设提供用水。本条例所称自建设施供水,是指城市的用水单位以其自行建设的供水管道及其属设施向本单位的生活、生产和其他各项建设提供用水。

第三条从事城市供水工作和使用城市供水,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城市供水工作实行开发水源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县级以上政府应将发展城市供水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六条国家实行有利于城市供水事业发展的政策,鼓励城市供水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城市供水的现代化水平。

第七条国务院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城市供水工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供水工作。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城市供水工作。

第八条对在城市供水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章城市供水水源

第九条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等共同编制城市供水水源开发利用规划,作为城市供水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第十条编制的城市供水水源开发利用规划,应当从城市发展的需要出发,并与水资源统筹规划和水长期供求计划相协调。

第十一条编制城市供水水源开发利用规划,应当根据当地情况,合理安排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十二条编制城市供水水源开发利用规划,应当优先保证城市社会用水,统筹兼顾工业用水和其他各项建设用水。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应当会同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等共同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定跨省、市、县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当由有关人民政府共同商定并经其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第十四条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一切污染水质的活动。

第三章城市供水工程建设

第十五条城市供水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城市供水发展规划及其年度建设计划进行。

第十六条城市供水工程的设计、施工,应委托持有相应资质证书的设计、施工单位承担,并遵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禁止无证或者超越资质证书规定的经营范围承担城市供水工程的设计、施工任务。

第十七条城市供水工程竣工后,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组织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八条城市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需要增加用水的,其工程项目总概算应当包括供水工程建设投资;需要增加城市公共供水量的,应当将其供水工程建设投资交付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由其统一组织城市供水工程建设。

第四章城市供水经营

第十九条城市自来水供水企业和自建设施对外供水的企业,必须经资质审查合格并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资质审查办法由国务院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第二十条城市自来水供水企业和自建设施对外供水的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水质检测制度,确保城市供水的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

第二十一条城市自来水供水企业和自建设施对外供水的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管网测压点,做好水压监测工作,确保供水管网的压力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禁止在城市公共供水管道上直接装泵抽水。

第二十二条城市自来水供水企业和自建设施对外供水的企业应当保持不间断供水。由于施工、设备维修等原因需要停止供水的,应当经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提前24小时通知用水单位和个人;因发生灾害或者紧急事故,不能提前通知的,应当在抢修的同时通知用水单位和个人,尽快恢复正常供水,并报告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三条城市自来水供水企业和自建设施对外供水的企业应当实行职工持证上岗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人事部门等制定。

第二十四条用水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规定的计量标准和水价标准按时缴纳水费。

第二十五条禁止盗用或转供城市公共供水。

第二十六条城市供水价格应当按照生活用水保本微利、生产和经营用水合理计价的原则制定。城市供水价格制定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五章城市供水设施维护

第二十七条城市自来水供水企业和自建设施供水的企业对其管理的城市供水的专用水库、引水渠道、取水口、泵站、井群、输(配)水管网、进户总水表、净(配)水厂、公用水站等设施,应当定期检查维修,确保安全运行。

第二十八条用水单位自行建设的与城市公共供水管道连接的户外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必须经城市自来水供水企业验收合格并交其统一管理后,方可使用。

第二十九条在规定的城市公共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的地面和地下的安全保护范围内,禁止挖坑取土或者修建筑物、构筑物等危害供水设施安全的活动。

第三十条因工程建设确需改装、拆除或者迁移城市公共供水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报经县以上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第三十一条涉及城市供水设施的建设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应当向城市自来水供水企业查明地下供水管网情况。施工影响城市供水设施安全的,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应当与城市自来水供水企业商定相应的保护措施,由施工单位负责实施。

第三十二条禁止擅自将自建设施供水管网系统与城市公共水管网系统连接;因特殊情况确需连接的,必须经城市自来水供水企业同意,报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在管道连接处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禁止产生或者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单位将其生产用水管网系统与城市公共供水管网系统直接连接。

第六章罚则

第三十三条城市自来水供水企业或者自建设施对外供水的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报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停业整顿。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可以予以行政处分:

(一)供水水质、水压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

(二)擅自停止供水或者来履行停水通知义务的;

(三)未按照规定检修供水设施或者在供水设施发生故障后未及时抢修的。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处以罚款;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可以给予行政处分;

(一)无证或者超越资质证书规定的经营范围进行城市供水工程的设计或者施工的;

(二)未按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城市供水工程的设计或者施工的;

(三)违反城市供水发展规划及其年度建设计划兴建城市供水工程的。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以罚款:

(一)未按规定缴纳水费的;

(二)盗用或者转供城市公共供水的;

(三)在规定的城市公共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的安全保护范围内进行危害供水设施安全活动的;

(四)擅自将自建设施供水管网系统与城市公共供水管网系统连接的;

(五)产生或者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单位将其生产用水管网系统与城市公共供水管网系统直接连接的;

(六)在公共供水管道上直接装泵抽水的;

(七)擅自拆除、改装或者迁移城市公共供水设施的。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第(四)项、第(五)项、第(六)项、第(七)项所列行为之一,情节严重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还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停止供水。

城市水范文篇5

城市滨水枢纽模式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观的模式其对于城市的意义相当重要,同时它也是城市社会百态的缩影。人在其中的游憩,观赏,表演,商业等行为不仅体现了对环境的认同,也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历史上的城市滨水区开发与建设,主要与滨水城市发展相联系,并且是随着水运技术,水运规模的扩大而加强。但历史上的旅游活动本身就不够发达,从而导致滨水旅游活动较少,而对于滨水的景观开发与建设更是相对较少的。近些年来,滨水区域旅游与环境的发展很迅速。滨水凭借着自身的独特旅游资源,同时结合城市特有的旅游资源,形成了现代旅游的强大吸引力,这也促使滨水的建设与环境得以改善。

二、滨水枢纽形态模式研究内容的概括

其内容是基于滨水城市区域中的水域利用理论重点研究:当前滨水城市中各个水域联通下的城市各要素间的关系及特征,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以改善城市大气.交通.人文环境为目的诸水域连。将采用国内外城市水域规划案例,清理城市众水域间的分布及环境现状、属性。从而掌握联通水域整体方案的初步够架。

第二,从功能出发,以综合效益为主,实现水路景观健全的水务部门管理体制的建立。对滨水特色中自然要素的应用先充分融入到主题定位中去。从自然景观特色角度来看,来选择符合本地地形地貌特征;看是否符合当地的气候环境,真正挖掘具有自身特色的适地发展。

第三,避免文化趋同,挖掘地域特色。着力避免城市之间因大量的互相抄袭的项目建设,避免城市特色的丧失,从而避免自己城市的发展目标与别的城市的发展目标发生部分重叠,进而保护部分城市资源的独特性与惟一性。

第四,建立市区滨水湿地景观的生态系统,完善地区居民人与自然的人性化环境。挖掘城市滨水区所处城市的历史文化因素,创造历史人文景观,维护城市历史文脉等“地方语言”,以创造城市滨水区的景观特色,使城市滨水区景观在现代化节奏中保持自己的个性魅力,让人们在滨水环境的活动中接受历史文化熏陶,使滨水环境景观不仅具有地理个性,而且具有文化个性。

三、对滨水枢纽形态模式研究目标的分析

第一,开发水路景观,减缓市政交通压力。城市开发水路景观与水路交通能减缓市政交通压力,提升滨水景观特色的又一重要途径。利用滨水景观资源,把水路交通系统介入将会使交通景观得到本质上的改善。水路交通的开发会迅速减少交通的压力,按照城市交通的规范,以正常的城市交通法则要求我市交通的基本要求我市劣质公交减少30%。计程车减少40.5%,可达到国际化城市交通的基本要求。水路交通与地铁交通的综合运用基本能够达到这一指标,与此同时,70%市政公交车进行国际车换代,50%的计程车质量提升,流动交通景观可以获得本质上的提升。

第二,建立水域景观系统。水域景观体系的建立,能够使城市的城市形象从一般性山水园林城市提升到国际性观光旅游城市。市区根据不同的水域特点,可以建立具有特色的文化景点,历史景观,生态景点和旅游观光景点250多个,充分运用亲水景观,驳岸景观和湿地景观系统建造出一批高水平,高品味,风格独特,景观效果良好的水域景观。运用人性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充分体现武汉荆楚地域特色,人文传奇特色和历史典故特色。在完善表现城市特色的同时,溶合国际水域城市的特色。将市民文化,特色文化,滨水文化和国际化有机组合,形成一批集观光.旅游.市政.交通.休闲一体化的滨水地标景观体系。第三,开发水上旅游项目。根据城市水域景观特点,大体分为动态水系,静态水系,淡水系和赤水系。根据水形,水系,水质的不同特点开发水上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生态度假,疗养康复,体育竞技,特色风情,学术研讨等大型水上旅游项目,根据旅游项目的不同特色,政府应加大投资,建立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同时以水务部门为主形成一套国际水域管理机制。

第四,拉动滨水经济发展。城市区滨水景观系统的建立直接拉动该市滨水经济发展,使城市滨水景观项目的投入加大,利润增多,新型产业加强。如:造船业、交通业、休闲、饮食、娱乐业、体育竞技业、旅游业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飞速发展,中心城市的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的需要被逐步满足。现今,我国政府开始注重城市滨水的建设,以科学发展观纵览全局,构建和谐滨水城市。从城市滨水的国内国外各个方面大力提高滨水枢纽形态模式研究的综合水平。作为景观设计师,此时此刻也需要将目光投放到滨水城市中对滨水挖掘淳朴的自然之美,并体现着古今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摘要:文章从开发水路交通景观为方向,将市政交通压力降到最低。着力提升市区水域景观资源,建立水域景观形态模式系统。开发水上旅游项目,拉动滨水经济发展。打造城市“水域之都”,构建东方滨水名域,以历史名域为依托,以江湖动静水系为特色,湖湖连通,江湖连通,水系枢纽通社区。

关键词:城市滨水滨水枢纽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城市水范文篇6

关键词:城市污水回用的方案分析

城市污水回用指的是,生活和工业污水经过处理后,作为工业,农业或市政用水的水源。城市污水中含有污染物质的水量仅占整个污水量的0.1%,其余绝大部分是可用清水,而且城市污水就近可得。水量稳定、易于收集,污水处理技术也比较成熟,将城市污水经常规处理后回用于工业是完全可行的。目前,我国城市污水的回用率还很低,但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实例。美国自50年代起,即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据报道,美国357个城市实现了污水回用,其中回用于农业占55.3%,回用工业占40.5%;日本早在1962年就开始污水回用的实践,70年代东京、名占屋和大皈等城市就已将城市污水处理后回用于工业;前苏联莫斯科东南区设有专用的工业水系统,有36家工厂使用处理后的城市污水,每日污水回用量达5.5×105m3;南非联邦不但丁业使用再生水,而且在约翰内斯堡市,每日自来水的85%加人的是城市再生水,开创了使用污水回用到饮用水的先例。

一、城市污水的产生,主要污染物及污染特征

1、工业污染源

各种工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废水排入水体就造成了工业污染源。不同的工业所产生的工业废水中所含污染物的充分有很大差异,这是由于各种工业加工的原料不同、工艺过程不同造成的。

冶金工艺所产生的废水主要有冷却水、洗涤水和冲洗水等。

轻工业所加工的原料多为农副产品,因此工业废水主要含有机质,有时还常含有大量的悬浮物质、硫化物和重金属,如汞、镉、砷等。

化学工业的产品很多,因此化学工业废水的充分也很复杂,在废水中常含有多种有害、有毒,甚至剧毒物质,如氰、酚、砷、汞等。总之,工业污染源向水体制排放大废水具有量大、面广、充分复杂的特点,是重点解决的污染源。

2、城市生活污水

城市居民聚集地区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多为洗涤水和冲刷器物所产生的污水,因此,主要由一些无毒有机物,如糖类、淀粉、纤维素、油脂、蛋白质、尿素等组成。其中含氮、磷、硫较高。此外,还伴有各种洗涤剂,这是另一类污染源,它们对人体有一定危害。在生活污水中还含有相当数量的微生物,其中一些病源体,如病菌、病毒、寄生虫等,都对人的健康有较大危害。

3、农村污水和灌溉水

农村污水和灌溉水是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农田施用化学农药和化肥,灌溉后或经雨水将农药和化肥带入水体造成农药污染或富营养化。在污水灌溉区,河流、水库、地下水都会出现污染,同时也就出现土壤污染、食品污染。

4、雨水收集与利用

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住区地形、地貌确定雨水处理方案;屋面、地表雨水经收集、处理后,应达到规定的回用水质标准;优先选用暗渠收集雨水,雨水处理宜采用渗水槽系统,渗水槽内宜装填砾石或其他滤料;利用住区的绿地、水景等进行自然净化,使其满足用水对象的要求;采用多种渗透设施进行渗透净化;雨水回用系统,应设置雨水初期弃流装置;公共活动场地、人行道、露天停车场应采用透水铺装材料,以利于雨水入渗,可渗透铺装面积应不小于30%。

二、城市污水回用的可行用途

1、补充地下水:似乎有两个可能性值得评估,即(a)补充地下水,建立地下水防护堤来防止水质恶化,避免盐碱水的侵入;(b)平整地表面,补充浅含水层。这些措施的潜在性具有局限性,因为可供使用的处理水量有限,而水竞争性用途却很多。另外一个潜在性是,利用洪水期的地表水流量补充地下水。

2、中水回用:把小区产生的各种污废水及雨水进行收集再行处理达到所要求使用的水质标准,再用于小区环境用水和小区杂用水,称为中水回用。因其水质居于生活饮用水水质和允许排放污水水质标准之间,取名为"中水"。小区污水回用开辟了第二水源,降低了小区新鲜水取用量,经处理后的污水回用于小区,减少了污水的排放量,减轻了受纳水体的污染,也减少了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所以污水回用既节约了水资源,也消除了环境污染,具有多重效益。

3、污水回用于冷却水系统:城市污水处理后,根据不同的水质情况,有的可以直接回用于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有的需要进一步处理后再回用

4、景观及绿化用水:废水回收的可能性是,用于(a)城市风景点的灌溉(公园、花园和道路绿化带)、补充公园的池塘来美化环境。对这些用途的水处理还要求包括二级水处理以及减少病菌等。

5、增加河流流量:在黄淮海流域,河流系统的生态价值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或因污染和下游流量的减少损失很多,因此,对使用废水来调节低流量很感兴趣。但是,似乎所有可供使用的水,包括回收的废水都需要用来满足城市和农村群众的需求。

6、污水用于农田灌溉:一方面可以缓解当地的农业水资源紧缺的矛盾,另一方面,由于污水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为作物生长所必需三、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模式与发展状况

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实际上包括再生和利用两个环节,污水利用的条件是拟进行回用的水必须满足一定用途的水质要求,因此,回用处理(再生)的环节通常是必不可少的。目前的城市污水利用较多考虑的是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后的出水,这种水的利用有二种形式:直接回用和间接利用。直接回用多用于污水处理厂附近的农田灌溉及草场等用水,回用的途径及方式受地域限制还比较单一,调配运转不方便,而且这种水虽然经过了人工强化处理和消毒等措施,但由于未经过一定时间的自然净化,在使用和控制不当时会产生一定的问题。间接利用是从水域的整体考虑,从水体上游取水净化供城市使用,产生的污水经城市污水处理厂净化后排入水体的下游,回归于水体(此过程构成了水的社会循环),再经过一定河段的自然净化,可为下游城市或地区利用。经处理污水的间接利用是将自然界中水的社会循环与自然循环有机结合,在水体自净容量的限度内,对水体的利用基本不会造成损害,这种方式需要从宏观上进行管理,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

国内外已有许多将净化后的城市污水应用于工业、农业、市政、渔业等的成功实例。近年来,阿根廷、智利、印度、科威特、墨西哥、秘鲁、俄罗斯等国将城市污水一级或二级处理出水应用于农业灌溉,其规模逐年扩大。日本创造了中水道系统,在建筑群内设双管供水系统,利用再生污水冲刷厕所、作冷却水、浇花园和草地、冲洗马路和汽车或作景观、消防用水,获得了显著成效。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中心问题在于根据地区的特点拟定适宜的再利用对策。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根据其农业发达、用水量大的特点,提出的基本模式是“灌溉回用”,农业用水直接取自水源和经处理的城市污水;佛罗里达州根据其城市用水集中的特点,提出的基本模式是“非饮用回用”,大规模地实行“双管供水系统”,以自来水价格的40%将城市污水处理水供给高尔夫球场、城市绿化、以及建筑物和住宅区的中水道用水;而德克萨斯州根据自己用水的传统和水文地质特点,采用“间接回用”的模式,大规模进行污水处理水的地下回灌。以色列的城市污水处理水的主要回用出路是“农业灌溉”,但在人口集中的城市区域也进行一定规模的中水道回用。日本大部分地区利用污水处理水进行“清流复活”,这是因为该国基本上不缺水,但水资源的修复和保护是回用的重点。

采用净化后的城市污水供工农业及市政事业等多目标、多对象的回用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适宜的,对缓解城市水荒、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10年来我国对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组织科技攻关取得丰硕成果,如中小城镇和住宅小区的污水回用;城市污水净化后回用于园林绿化、市政景观、冲刷马路等;大型宾馆及娱乐场所的中水回用系统;城市污水回用于工业冷却水系统或低压锅炉补给水及工艺用水;污水回用规划、技术政策等软课题研究等。此外,还兴建了若干示范工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城市污水资源日益丰富,目前已超过500×108m3/a,如果有1%的污水回用,将对缓解北方一些重要城市的缺水起重要作用。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当前,我国600余座城市中有300余座缺水,有些城市水资源严重匮乏,全国城市缺水60×108m3/a,因缺水而减少的工业产值>1200亿元/a,且呈现增长之势。自2000年5月份以来,由于干旱缺水,已有150个城市先后开始实行定时限量供水,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虽然我国在利用城市污水灌溉农田方面积累了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研究基础,许多城市也实施了一些开源节流的措施,但把城市污水当作一种稳定可靠的水资源予以开发利用仍然进展不大。这中间很大程度上是认识问题,当然也有一些属于技术上或投资上的问题。

污水作为水资源回用的前提是提供适合于回用的水质,且不造成任何潜在的二次污染。目前随着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能达到一定水质的水处理技术往往不在于其技术上的可能性,而在于经济上的可行性。因此,常规污水处理工艺的强化、组合及高效、低耗能处理技术的应用,自然能源和廉价资源的开发利用,污水处理和资源回收相结合技术,已成为城市污水资源化技术研究的主流;同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系统及优化理论、环境风险评价、水质指标及系统管理模式等,也将成为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研究的重要方面。

四、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的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城市污水排放量开始成倍增长(>500×108m3/a),而相比之下,我国的污水处理率却增长缓慢,目前还不足10%[3]。近十几年,我国城市已由解放初期的132座增加至668座,城市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35%,预计到2010年可上升到47%,按此预测,届时城市污水量也将达到720×108m3/a。在我国现有的668个城市中,仅有123个城市有307座不同处理等级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其中城市污水二级处理率为10%左右。全国现有17000个建制镇,绝大多数没有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国家提出至2000年污水处理率要求达到25%,2010年达到40%。

目前,各地对城市污水的处理考虑较多的是排水管网终端的集中式处理,而对于污水流经整个城市的过程却缺少控制,尤其是在城市排水系统不健全的地区,致使一些分布于城区的沟渠水体倍受污染,日久天长这些水体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臭水”。现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采取了“截污、清淤、引水”等治理措施,使水体在感官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同时也破坏了水体的自净体系和功能,使水体抵抗外界污染的能力减弱。由于我国的城市排水管网较多采用的仍然是合流制管道,雨季时大量污水随雨水从截污干管的溢流井排入水体,而造成严重的污染。可见,只有在城区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才能全面实现城区的碧水目标。

五、城市污水回用的处理方法

1、补充地下水处理技术:城市污水地下回灌深度处理方法一般为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废水处理的程度则取决于回灌的水量与水质、地下水盆地和天然地下水稀释的可能性、土壤类型、地下水深度、回灌方式、使用前在含水层中的停留时间等。确定深度处理技术需考虑废水成分、选定技术对特定废水参数的处理水平、选定地区的土壤渗滤处理效果等因素。土壤渗滤也叫土壤含水层处理,是地下回灌流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简单、经济等特点,其费用仅为厂内设备处理达到相同水平所需费用的40%。土壤渗滤净化机理包括慢速过滤、化学沉降、吸附、离子交换、生物降解、硝化与反硝化以及消毒等。土壤渗滤是地下回灌技术的主要特征,也是确定深度处理技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污水回用的目的不同,水质标准和污水深度处理的工艺也不同。但要特别注意实现回灌前处理、土壤含水层处理、取水后再处理三者间的合理优化。

2、中水处理工艺

物理处理法--膜滤法:适用于水质变化大的情况。采用这种流程的特点是:装置紧凑,容易操作,以及受负荷变动的影响小。

膜滤法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被分离的溶液以一定的流速沿着滤膜表面流动,溶液中溶剂和低分子量物质、无机离子从高压侧透过滤膜进入低压侧,并作为滤液而排出;而溶液中高分子物质、胶体微粒及微生物等被超滤膜截留,溶液被浓缩并以浓缩形式排出。

我国有使用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报道,经过110天的运作,均得到稳定而优质的膜过滤出水,符合杂用水水质标准。对COD的去除率可提高15%~30%。并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中水处理系统对经预处理后的港口污水的油类去除率均保持在70%-85%。北京一个人口为2.5万的居民小区采用膜生物反应器的中水处理系统,出水水质明显高于生物接触氧化法。

物理化学法:适用于生活污水水质变化较大的情况。一般采用的方法有:砂滤、活性炭吸附、浮选、混凝沉淀等。这种流程的特点是:采用中空纤维超滤器进行处理,技术先进,结构紧凑,占地少,系统间歇运行,管理简单。

该法以紫外吸收、臭氧、活性炭吸附相组合为基本方式,与传统二级处理相比,提高了水质。意大利南部采用了紫外吸收单元给二级出水消毒,当紫外吸收的剂量为160mws/cm2时,大肠菌失去活性,回用水达到意大利的农业回用标准。西班牙水处理厂用过量的臭氧(剂量大于9mg/L)对过滤后的二级出水消毒,再用于农业灌溉。

生物处理法:适用于有机物含量较高的生活污水。一般采用活性污泥法、接触氧化法、生物转盘等生物处理方法。或是单独使用,或是几种生物处理方法组合使用,如接触氧化+生物滤池;生物滤池+活性炭吸附;转盘十砂滤等流程。这种流程具有适应水力负荷变动能力强、产生污泥量少、维护管理容易等优点。

据报道,德国采用活性污泥SBR和生物膜SBR插入到主体活性污泥反应器中脱氮,脱氮率可达90%。日本认为SBR活性污泥工艺是小型废水处理厂最有前途的工艺,适合在城市地区使用。

3、污水回用于冷却水系统

(1).微生物问题由于回用污水中的COD和氨、氮含量较高,导致微生物繁殖大幅度增加,产生生物粘泥,因此必须加大杀菌力度。传统的方法是投加氧化性杀菌剂或直接投加氯气。氧化型杀生剂的杀菌效果好,一般能解决微生物繁殖问题,具体应用中可根据水质情况决定投加量和投加频率。

(2).腐蚀问题回用污水的TDS浓度通常比新鲜水高2-5倍,电导率、CI、SO42-都高,PH较低,腐蚀程度大,所以要选择合适的水质稳定剂来控制回用水对设备的腐蚀。

(3).悬浮物问题二级处理后污水浓度较小,悬浮物主要是一些从生化曝气池带出的活性污泥。悬浮物的去除方法有两个:一是选择适当的滤料,经过过滤,可以滤除大部分悬浮物,二是加人化学剂,两种方法的结合可以去除大部分悬浮物。

在探索污水回用于循环水系统的工作中,我国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大连污水回用示范工程,济南炼油厂污水回用项目,华能北京热电厂污水回用实践等。

4、绿化及景观用水

(1)绿化用水:采用回用水作为绿化用水,水质应达到用于灌溉的水质标准;在输水-布水系统中余氯的含量不低于0.5mg/L或更高,以清除嗅味、黏膜及细菌;采用喷灌,SS应小于30mg/l,以防喷头堵塞。

(2)景观用水:采用再生污水用做景观用水,需要脱氯,以保护水生动物。再生水应清澈、无毒、无嗅,应去除营养物,以避免藻类繁殖。水中不含有致病菌。

5、增加河流流量:

6、污水用于农田灌溉:

六、城市污水回用的经济、环境效益

1、城市污水回用的经济效益

城市污水回用与开发其他水源相比在经济上的优势:①比远距离引水便宜。其基建投资只相当于从30公里外引水,而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对于西北部贫水的城市,如果从东南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引水,引水距离至少为上百公里,甚至达到上千公里,工程是十分浩大的。②比海水淡化经济。城市污水所含杂质少于0.l%,而且可用深度处理方法加以去除,而海水则含有3.5%的溶解盐和大量有机物,其杂质含量为污水二级处理出水的35倍以上。③不仅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而且节约了排污费用。目前,大部分城市污水都是直接排放人江河湖泊,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国家要收取相应的排污费(新鲜水费为1.12元/m3,排污水费为0.15元/m3),这对于城市的发展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以一个年产2万吨合成氨厂为例,使用处理后的污水作为循环冷却水及其他上艺用水,每年可节水300万m3,减少排污费24万元,直接经济效益100万元。再以南方某炼油厂为例,采用处理后污水作循环冷却水,可节约新鲜水32万m3/a,减少排污32万m3/a,两项节约费用40.6万元/a,除去投资费用每年可获经济效益20.6万元/a。

2、城市污水回用的环境效益

城市污水回用开辟了第二水源,减少了城市新鲜水的取用量,减轻了城市供水不足的压力和负担,缓解了供需矛盾。这对缺水城市意义更为重大。城市污水处理后的回用,减少了污水排放量:一是减轻了对水体的污染,并能使部分被污染的水逐渐更新复活;二是减少了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节水效益明显,城市污水量大且集中,如果很好地推广使用污水回用技术,可以节省大量水质要求不高的用水消耗量。相比较于海水淡化、远距离调水,城市污水回用有着它们无法相比的环境效益;而且就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海水淡化、远距离调水以及地下水开采也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也凸显出城市污水回用的优势。

七、城市污水回用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1、缺乏对污水再生利用的系统规划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规划指标体系。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虽然进行了城市的供水及排水规划,但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划,尤其是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规划,这势必会造成重复建设和决策失误。因此,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城市水资源合理分配与开发利用计划,在综合平衡、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针对城市实际情况进行总体规划,确定其应有的位置和作用。在再生水水质、使用用途、处理程度、处理流程、输水方式的选择上,要综合平衡、远近结合,既要满足功能要求和用水水质需求,又要因地制宜、经济合理。过高的目标与要求,将可能适得其反。

2、城市污水收集与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城市污水的收集与处理是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重要前提条件,目前我国的城市污水管网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二级生物处理率不到15%。因此,强化城市污水管网与污水处理工程设施的建设是推动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关键。

不少地方政府对污水再生利用的认识不够,在缺水时优先考虑的是调水,而且绝大多数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目标是达标排放,往往没有考虑污水的大规模再生利用。因此,今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既要满足区域水污染控制要求与相应的排放标准,也要考虑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需求。在某些地区,可以通过开展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作来促进污水收集与处理工程的建设与完善。

3、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技术相对落后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事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从始至终都要有新技术、高技术的保证和支持。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技术和设备的开发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再生利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的需求,今后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技术发展应着重于已有技术的集成化、综合整合、产业化和工程化,需要对已有技术不断改进和更新,加强新工艺、新流程、新技术和设备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并注重示范性工程的研究和建设。通过工程化和生产性测试,着重解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于农业、生态、市政和工业中的水质净化技术、水质稳定技术、水质保障技术、安全用水技术、工程技术、运行管理技术和成套技术设备问题。

4、相关法规和政策不够完善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需要健全的法制保障和全面的统一管理。而我国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法规和政策还需要完善。例如:要求新建居住区和集中公共建筑区在编制各项市政专业规划时,必须同时编制污水再生回用规划,污水再生回用工程应与其他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在城市道路的市政管线中,必须预留再生水管道的位置,有条件的路段应预埋再生水管;要求在城市各项用水中能够使用再生水的(如绿化、道路浇洒)必须使用再生水;制订鼓励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建设与运营的管理政策和经济政策,采取行之有效的鼓励政策和行政管理手段,促进工、农业生产部门和市政用水部门积极使用再生水。在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的可行性研究、立项、设计、建设或改造中,要建立相应的规范和再生水水质标准,改革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在卫生安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等方面,保障每一个再生水使用单位享有免受不良影响的基本权益。

长期以来,由于自来水水价低,而质量相对较差的再生水则净化成本高、价格也比自来水高,造成工厂企业宁可使用物美价廉的自来水而不愿意使用再生水,导致再生水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另外,城市污水处理厂因没有效益而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因此,国家及城市有关管理部门要积极推动现行水价政策的改革,建立合理的用水价格体系以及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价格体系,要实行“按(水)质定价”,将各种水源的供水价格差距拉开,尤其是再生水与自来水之间应有较大的价差,使水资源的利用趋向结构合理。

城市水范文篇7

我们习惯了用上水和下水,给水和排水来界定水资源和水污染控制,所以解决水资源问题我们第一想到的是开源,而在防止水污染上把目标定在排放达标上。但高密度的人口和有限的水资源早已不允许我们这样界定了,作为水源的河流常同时肩负着纳污的重任。水污染控制本身也是开发、保护水资源。

我们习惯于把地下水和地表水分开考虑,通常当地面开始下沉时我们才直觉到过量开采地下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城市的规划中很少考虑到地下水、地上水的相互联系。

我们习惯于把“是否能直接使用”作为水的价值的衡量标准,把污水深度处理和中水回用的意义更多地理解成直接再用的节水效益上。事实上,污水的处理深度是一个城市水系统的决策问题,不直接使用的水的价值并不比直接使用的水的价值低。世界上不只是有污水直接再生再用的成功经验,也有通过维系良好的水圈循环来解决水源贫瘠的成功案例。中国已有案例研究显示水域污染控制(也是水资源保护)本身也要求污水不只是达标排放,而是需要最大限度地节水和进一步的深度处理。水资源、水污染也是一个系统问题。只有把握系统本质的规律性,持之以恒,才能真正缓解水资源危机。

二、规划和行动中的“正本清源”

水资源、水污染的规划与评价必须要成为城市发展、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一个根本议题才能真正走向完善。

为了规范管理,设置统一的指标体系是有意义的,如排放标准、节水率、生态住宅评价体系、节水型社会指标体系等等。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和环境容量的有限,分门别类的部级指标体系在一个区域或城市的水资源决策、管理中无法取代与地域特征和城市发展紧密结合的水系统的规划和宏观决策分析。

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水圈的良性循环应成为各项指标体系的最高宗旨,否则会出现污水处理率、中水回用率无法反映一个地区的水资源管理是否真正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深圳治水的争论并不在于污水处理率是多少,更多的是一个地区如何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用水排水模式的争论,由此可见一斑。

城市化对自然水圈带来的量上的明显改变是地下水减少、又得不到补偿;地表水停留时间缩短,下渗和蒸发减少,径流量增加。而在质上,则是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即水源的污染。

三、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兴建只是近二十年的事。城市虽然已经高楼林立,但在基础设施、城市管网建设等方面仍需走很长的路才能达到欧洲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现在或几十年前的水平。

在重视单项技术引进的同时,要加强对他们在治水方面已走过路程的研究,分析这条路还有多长和这条路是否是唯一选择。在对策的研究上,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紧迫感,因为我们每年都有上千万的人进入城市,因为我们每几年在城市化道路上所走的路程是现在西方用几十年才走过的,因为我们高速发展进程中的任何一个失误都有可能带来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城市区域中把雨水储存、直接利用是有很大局限的。欧洲有大量实例说明,城市广泛实施分散的雨水生态工程不仅能有效恢复、补偿地下水、改善城市小气候,而且通过减小雨水对城市管网的压力在经济上同样有巨大意义。

出于对市政管网经济性的考虑,约在一百年前,欧洲国家就有在城市区域中修建分散的雨水缓冲池的例子,用于消减暴雨径流对排水系统构成的短时间高负荷。七十年代后,出于经济和生态上的考虑开始实施分散的、大规模的雨水反渗地下水模式,作为城市土地硬化后对原有的雨水自然下渗进行补偿。

四、挑战与机遇

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共识是近一、二十年才形成的共识,西方国家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城市高耗水、直肠式、末端混合处理模式建立和壮大的阶段至少在时间上是与对自然资源和殖民地的掠夺、工业化高速发展与自豪、较低的城市密度、较大的环境容量这样一个大背景同步的。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水生态保护上,西方也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

中国大规模、高速的城市化一方面对水资源造成巨大压力、对水的管理提出了挑战,但另一方面,能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下,总结别人过程中的得与失,也为我们“一开始”就注重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遇。

城市污水控制的资金来源渠道是污水控制中的一大障碍。城市、乡镇扩展和老城的现代化改造是城市化发展的两大模式,把给排水和污水控制与房地产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可能会有效地解决资金渠道问题,因为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从地的开发开始就得到积累,事实上,它在地价、房价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

在这一背景下,分散的(可能在万人规模大小)水污染控制具有很多优点和可操作性。它可以避免集中污水处理方式在城市区域发展进程中多年排污量逐步增加,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在时续上或者超前或者落后的问题,可以避免污水的远距离输送所带来的经济和管理上的困难,可以将资金来源与地产开发更好的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污水的源头控制,将污水治理与责任群体进行更好地挂钩。

雨水、污水控制、地表景观水的统一规划设计对城市区域水资源、污水控制以及资源化常常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节水、污水尽可能的源头控制不仅有利于水资源的良性循环,产生更多的地表景观水,而且可把污水地下远距离输送成本降至最低。

城市污水中绝大部分的氮、磷来自人粪尿。中国在粪尿返田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化粪池很早就得到普及,粪尿的量仅与污水处理厂污泥的量相当,其生化降解速度更快,反应工程上更容易控制,即使实现不了资源化,单独处置可有效减少其它废水的污染负荷和深度处理的成本。欧洲和中国的应用示范研究均表明负压和/或压力管道系统可有效地实现粪尿的源头收集与输送,与节水器具联用可将源头节水与源头污水控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除了环境效益外,与传统混合排水模式相比在经济性上同样具有优势。

城市水范文篇8

1.1城市污水的主要来源

1.1.1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主要采自家庭、商业、学校、旅游服务业及其它城市公用设施,包括厕所冲洗水、厨房洗涤水、洗衣机排水、沐浴排水及其它排水等。污水中主要含有悬浮态或溶解态的有机物质(如纤维素、淀粉、糖类、脂肪、蛋白质等),还含有氮、硫、磷等无机盐类和各种微生物。一般生活污水中,悬浮固体的含量在200~400mg/L之间,由于其中有机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常以生化需氧量(BOD5)或化学需氧量(COD)来表示其含量。一般生活污水的BOD5在200~400mg/L之间。

1.1.2工业废水

工业废水根据其来源可以分为工艺废水、原料或成品洗涤水、场地冲洗水以及设备冷却水等;根据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有机废水、无机废水、兼有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混合废水、重金属废水、放射性废水等;根据产生废水的行业性质,又可分为造纸废水、印染废水、焦化废水、农药废水、电镀废水等。工业废水中污染物浓度大,某些工业废水含有的悬浮固体或有机物浓度是生活污水的几十甚至几百倍;废水成分复杂且不易净化,废水中常含不同种类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有的还含重金属、氰化物、多氯联苯、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污染物;多带有颜色或异味,易产生泡沫,含有油类污染物等。工业废水比生活污水的处理要投入更高的成本。

1.2城市污水处理厂面临的共同问题———高能耗、高成本

我国当前城市污水处理现状显示,一方面为消除和减轻环境污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以付出巨大物质消耗和代价才换回环境效益的。根据国家有关规划,到2010年全国设市城市和建制镇的污水平均处理率不低于50%,设市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不低于60%,重点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预计到2010年,我国要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1000余座,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将达1800亿元。建成后每年的运行费在70亿元以上。以一个200万人口的城市为例,按人均日排污水0.2吨计算,全市日排放污水约40万吨。这些污水将汇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一座占地20公顷、最大规划日处理污水60万吨的工厂,建造污水处理厂本身投资的费用和将各单位、各居民住宅区生活污水输送到污水处理厂,需要铺设的污水收集输送管网,两项工程投资约需要5亿多元。因管道建设施工需要拆建、改建的地面建筑等费用,更是难以计算。因此,建一个污水处理厂,当地政府就背上一个沉重的财政包袱。工业废水的数量与城市的生活污水数量相当,企业自行处理的成本也很高,导致了一些中小型企业偷排污水的现象屡屡发生,是水环境污染的很大隐患。从经济角度分析,城市污水特别是生活污水的处理亟待寻找既要节约投资、节省能源、节省人力物力,又要能获得最大的生态环境效益的新出路。城市污水处理要尽可能走循环经济之路。

2引入循环经济理念,降低城市污水治理能耗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污水处理技术不断得到完善和更新,并在实践中迅速广泛应用,污水处理技术正日益成为综合性很强的一个技术领域。目前,资源型污水处理技术正处在发展完善的阶段,因资源型污水处理技术使自然生态中的水循环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是污水处理领域的广大科研人员的主攻方向。按目前的经济形势测算,由政府投资建成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率到2025年能达到50%~60%,这样的目标显然不能根本地解决水污染问题。降低污水处理厂的工程造价和运行费用的唯一途径便是科技进步。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简化与缩小污水处理建筑物的体积、减少占地、降低污水处理的能源消耗、降低基建与运行管理费用,为污水处理厂的建造展示广阔的前景。引入循环经济理念,把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城市污水处理工作,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当前,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到注重国家环境安全的高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水污染防治的需求与小康社会目标越来越贴近,揭示出当前的治污工程应包容更多的生态保护与以人为本的内涵。循环经济,在区域开发、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领域被提到重要议程上来研究。现代城市绿地建设工作,不是一个单纯的景观建设,还涉及到比较深层次的城市生态问题。将城市生活污水用于城市绿地建设前景广阔,效益可观。绿地能洁净大气成分,生活污水也可以转化成为城市绿地可以再利用的水资源,污染物可以转化为绿化植物的肥料。因此,走循环经济之路,既大幅度降低污水处理能耗,又降低城市绿地建设成本,节约资源,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3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实现污水资源化

污水治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能源消耗的过程,电力费用占到污水处理成本的70%左右,所以科学地减少电能消耗,对降低污水处理成本意义重大。目前,国内大部分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资金来源于国外贷款,其引进资金的相当比例为国外配套的污水处理设备,这些设备绝大多数为好氧生物处理及其变革技术的设备,所含的并非高效节能的新技术。引进的好氧生物处理工艺技术及其设备普遍存在投资高、处理成本高、管理要求高、产泥量多的问题,导致污水厂“建得起,用不起”。因此,国家迫切需要经济适用的投资低、运行费低、管理要求低、废泥量少的城镇污水处理新技术。以下几种方法在降低城市污水,特别是生活污水处理能耗,将城市生活污水用于城市绿地建设,实现污水资源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3.1浮动填料法处理工艺

目前,部分污水处理中心采用的浮动填料法处理工艺,是在普通推流式鼓风曝气池中,加入塑料填料作为生物载体,微生物生长于载体表面形成的生物膜,在充氧过程中由于空气搅拌,载体呈悬浮状态,活性污泥状态良好,出水清澈,可作为城内河的补给水源,这将大大地改善城内河景观水体的水质,从根本上解决河水污染问题,提升城市品位,为城市百姓提供一个幽雅温馨的休闲娱乐场所。同时,处理出水也可为城市工艺景观、绿化、建筑用水提供优质水源,部分缓解城市淡水资源极度匮乏的难题。

3.2人工湿地技术小型生态污水处理工艺

人工湿地一般由人工基质(多为碎石)和生长在其上的水生植物(如芦苇)组成,是一种独特的“土壤———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其填料表面吸附许多微生物,形成大量生物膜,它们协同分布于池中的植物根系,通过物理、化学及生化反应三重作用净化污水。资料表明,人工湿地不仅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还能吸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增加氧气、净化空气、消除城市热岛效应、光污染和吸收噪声等,并对保护野生动物和提高局部地区景观的美学价值也有很大的益处。如城市的芦苇湿地建成后,茂密的芦苇不仅销纳大量的城市污水,又成了鸟类的乐园。因此,人工湿地具有强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既给城市污水找到了出路,同时还造就了一片绿洲,形成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生态景观和旅游景点,进而美化净化环境,克服了传统污水处理后有污泥产生等不足,达到了保护自然生态的效应。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建造和运行费用低(仅为传统二级污水处理厂的1/10~1/2);技术含量低,易于维护,是一项不断被深化、应用的污水处理技术,有着传统技术所不可比拟的巨大的综合效益。沈阳市建造的浑南生态湿地小型生态污水处理中心,是采用人工湿地技术进行污水生态处理的“示范工程”。而湿地的运转费用仅为一般污水处理厂的1/3左右。

3.3生态土壤法生活污水处理工艺

此法普遍采用与绿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即整个污水处理系统处于地下运行,可回用于种草养花美化环境、绿地维护、景观用水、清洁马路、冲洗汽车等。它在提供了一个对解决城市污水处理难题极为有益信息的同时,也显现出良好的效益前景。假定在一个3000人的居民住宅小区建立一套生态土壤处理污水工程,按每人每天排生活污水200升计算,小区日排污水600吨,按75%回收率来计算,回收中水450吨。以8m2绿地/吨来计算,用于3600m2的绿地维护。尤其对一些远离中心区和污水管网的小区更具有可操作性。该法避免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弊端,实现了污水资源化,投资少,可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生活污水处理问题。如果按循环经济的理念来运作,政府给污水处理部门优惠政策,可在收取污水处理费(按0.6元/吨计算)的同时,给予中水回用补贴,就可降低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运行成本,能节省资金,节省人力,节约能源,节省物质消耗,节省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能使宝贵的水资源得以重复循环使用,能大大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直接促进城市文明水平的提高,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目的。生态土壤处理法所表现出的可循环利用水资源的特点和趋势,在水资源缺乏的城市和地区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水范文篇9

―、诉诸水体景观的生态修复功能

1.生境修复景观。生物多样性是提高生态服务功能的首要途径,通过构建生态网络、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增强景观的多样性,能够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水体景观的多样性意味着生境多样性,这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和前提。以水面为基底的生境斑块形成了生态核心保护区,水面生境核心区为各种水生生物或涉禽、游禽等鸟类等提供避难所或栖息地,从而维持生态链的平衡。在进行水体景观设计时,设计师首先要意识到水体景观应保护并完善这些生态环境板块,并且为核心保护区建立以植物与土壤为主的驳岸缓冲区。在营建诸如人工堤、岛之类的软质水域景观时,设计师须注意水中的菌群、浮游生物、沉水植物和鱼虾之间的生态系统及食物链关系。人工水上绿岛和绿堤能够为水中与水上生物提供更大、更集中的栖息环境,缓解城市内的栖息地破碎化问题。另外,设计师还可在适当条件下营造“水下森林”,配合水上喷泉的建设,促进水体能量循环,增加水中的含氧量,激活水体自净功能。如此一来,人工水体景观就丰富了景观层次,从生态审美的层面给人以独特的视觉体验。2.水土涵养景观。在我国现代城市中,公园内的湖泊、河流等多使用硬质的混凝土与钢筋驳岸,或简单地用石块堆砌驳岸。这种滨水景观设计不仅形成了过渡生硬、视觉效果不佳的灰色地带,而且切断了水土之间的联系,助长了水土流失和水土污染,忽视了水土本身的循环过程。以滨水驳岸为基底的水土涵养设计十分必要,其目的是在保持水土的同时实现水土循环自净,降低水灾风险,并为周边植被提供灌溉用水。目前雨水与污染物的分流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水体对点源与面源污染相当敏感,应予以更加严格的水土涵养与净化措施。水陆交接带上的植物是水流与土壤物质交换的重要媒介,既要促进能量循环,又要蓄水固土。设计师应采用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进行多样化的组合搭配(图1),形成能够有效过滤污染、涵养水源的植物群落,且滨水植物本身也能增加城市绿化率,改善大气环境、降低物种破坏的可能性。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滨水植物群落的配置不应止于水面边缘,而是应该适当地借用水下微地形继续延伸,陆生植物与水生植物的过渡结合有助于进一步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图2)。这样形成的滨水缓冲带还能够阻挡氮磷污染物,削减径流侵蚀力。于是,水土保持与净化循环一体,形成可持续的水流、湿地生态景观,从根本上为城市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二、城市水体景观设计的人文意蕴

1.审美旨趣。古人以自然山水寄托心灵,激发了人们对美学的重新思考。水体景观充满灵动鲜活的气息,又与现代人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水泥森林”传达着截然不同的视觉感受。水体景观借自然之物、仿自然之形的传统现在依旧具有借鉴的意义,而且这种自然脱俗的美感在现代城市人普遍工作压力大、心理慰藉来源少的境况下尤其具有存在的价值。在水面形状的规划上,弯曲的不规则线条则更容易给予人舒适感和安全感。在水面面积的控制上,建议延续“旷奥相济”的水体空间营造手法,即大小水面变化设计。从生态设计的角度考虑,可适当采用木桩围合配合水生植物造景的方式丰富水面形态。小水面设计能够创造一种具有私密性的审美空间,为精神的安顿提供场所。相应地,水生与滨水陆生植物景观的设计应避免等距的规整式配植,充分配合植物枝叶的柔美线条,使植物色相与周边的其他景观相适应、相融合。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可参考我国传统园林树种,如柳树、合欢、玉兰等可作为水岸主体树种,既具有柔和的形态和淡雅的色彩,易融入环境,又符合代代相传的朴素、淡然的审美旨趣。此外,植物群落形成的轮廓线条应考虑一定的动势起伏,充分展现自然韵律。2.文化内涵。水体景观自古以来催生了众多优美动人的诗篇,如《山居赋》《春江花月夜》等,作者抒发了来自水景观赏的体验,为水体景观增添了诗情画意。此外,水还是人们寄托理想与美好愿望的客体,如“一池三山”理水模式就传达了古人对长寿的愿望;“曲水流觞”理水模式则在畅怀交谈间见证了文人的远大抱负。我国有许多河湖本身就承载了丰富的历史风采。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对于富有文化底蕴的水体,设计师应注重发扬人文生态,将辉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教训融入景观,加深人们的历史记忆。城市在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丰富的人文精神,拥有了新的内涵,人们也在见证越来越多的历史事件。水体作为生命的源泉、城市发展的基础,依然有必要传承旧文化、发扬新文化。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城市逐渐展现出新时代的生态文化。基于“天人合一”传统文化思想,城市的人文精神和自然水体景观进一步融合。

包括河道、湖泊在内的水体往往能够为一座城市的某些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契机和源源不断的动力。水体生态是需要长久保护的城市命脉。水体景观的生态功能能够支撑城市的生产、生活。城市水体景观设计应首先实现生态修复,而生态系统健康的水体本身也具有美感。在此基础上,水体景观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旨趣的变化也应得到良好的把控。只有这样,水体承载的丰富的人文意蕴才能得以展现。历史的文化底蕴与现代城市文化共同构成了城市的精神,水体景观设计能够集中体现并持续丰富这种精神,这也是设计师长期探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雪艳,吴言,时潇潇•六朝时期园林理水理念的现代传承——以南京玄武湖公园为例•创意与设计,2018(6).

[2]曹加杰,余军军,吴向崇,采明成,王浩•基于生态服务功能的城市公园水体景观营造方法探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8(8).

[3]胡云卿•探讨城市水体生态修复与景观的协同营建•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2).

城市水范文篇10

一、对城市水系的基本认识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都与其所在的水系紧密关联。*市是国务院1997年确定的全国重点防洪城市,位于长江之滨、鄱阳湖之畔,南依庐山,其间分布有八里湖、赛城湖、南湖、甘棠湖、白水湖和琵琶湖等众多湖泊,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区气候,一年中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是*被誉为“江岸水乡”、“魅力城市”的优势条件,可以说是水赋予了*的灵气和活力。

水多地少是*城区的特点,故平衡水土,协调江湖自古就是*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城区的主要水系是龙开河水系,过去,赛城湖、八里湖、南湖、甘棠湖均属龙开河水系,由市区汇入长江,在汛期受长江高水位控制,城区西南面各湖连成一片,水面宽阔、烟波浩淼,枯水季节则水落滩出,芦苇丛生。自古以来,前人为进行龙开河故道的整治,谱写了辉煌的治水史。唐朝白居易谪居江州时,面对*城的水环境发出了“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的感叹;4年后李渤于唐长庆二年(822年)任江州刺史,为减少洪水对南门的威胁、方便居民用水、改善景观环境,主持在南湖中修堤(现李公堤),南湖得到了治理,但甘棠湖仍与龙开河连成一体,城西的洪水未解决,故唐太和三年(829年)韦珩出任江州刺史,继承李渤的事业,主修城西断洪堤(庐山路前身);明朝嘉庆年间,钟卿出任*知府,清廉自持,冬月离任仅穿葛衣,看城西断洪堤年久失修计划修筑新坝,后因工程浩大,经费无所出故未建成,离开*升任山西布政使,仍难忘*修堤之事,寄资千金,终使新坝建成(现庐山路);1861年*城为清朝通商口岸,将城区沿江150亩土地租给英国,成为英租界,英租界当局将湓浦港填平,建成湓浦路,为当时城外的开发创造了条件。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由于城区地势低洼,外洪内涝严重,且水多地少,为城市的发展,在建设长江堤防外,采取堵支强干,改造龙开河,兴建向阳堤,实现了现在开发区东半部陆用;六七十年代,兴建赛城湖闸、八赛隔堤并开挖新开河,使赛城湖水从阎家渡入长江,实现了八赛两湖分流,有效地减轻了城区的防洪压力,在兴建八里湖大堤后,实现了开发区西半部的陆用;九十年代,*市城市防洪规划经省政府批准,实施了填平龙开河,在阎家渡新开河道1100m,建八里湖闸和排涝泵站,实现了八里湖与赛城湖在阎家渡分控合流。本世纪初,国家投资对长江干堤进行了整治,目前正在实施八里湖城市防洪工程,该工程实施后将和长江城防堤形成*市城市防洪封闭圈,有效地解决城市防洪和内涝问题,为城市的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市民的安居乐业提供重要的防洪保障。回顾历史,可以说*城市水系的兴衰与发展记载了前人为建设这座城市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淳厚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告诫我们,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城市发展对水环境的需求和对水环境的影响已经成为一对矛盾,人们在这种需求与影响的博奕中应该不断调整对城市水系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二、城市水危机与制度缺陷

人们应该认识到,不仅人有生命,河流也有生命,整个生态系统也都有生命,他们与人在生态道德上是平等的。遵从自然规律,以敬重和呵护之心对待自然是生态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但是,如同身体之血脉的城市水系,在我们的城市建设和经营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善待。曾让*人引以自豪的南湖、甘棠湖、随着水污染和严重的水华现象已不再是绿波荡漾,城区现有的唯一流淌的河流—十里河,也几乎成了排污通道和垃圾场被严重污染、被人为的填河造地。由于对城市水系价值的无知和不尊重,已经或即将造成让人痛心的遗憾。

1、水质污染加剧。水污染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事实,*不缺水,但水污染和*被誉为“魅力城市”不相称。据环保部门2004年对甘棠湖、八里湖7个测点进行两湖水质的监测数据来看,尽管24个必测项目监测数据大部分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的标准,但最重要的2个监测指标:总磷、总氮含量均超过Ⅴ类标准,其中总磷含量为劣Ⅴ类的监测数据达到64%,总氮含量为劣Ⅴ类的监测数据达到79%,且大肠菌群指标已超过Ⅳ类标准,水体属严重污染。监测数据表明,目前八里湖的水质好于甘棠湖的水质,但八里湖入口(即十里河入湖口)的水质监测数据已严重超过国家标准劣Ⅴ类的水质标准,水体完全丧失使用功能,如不尽快采取治污和保护措施,随着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出口加工区的建设,八里湖水体遭严重污染仅是时间上的问题。水污染将是*发展面临的最重要的环境问题。

2、人类活动不当。从水灾害的本质属性上讲,洪涝干旱、水质污染、水环境破坏等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既有自然气候突变形成的灾害,也有人类社会不当所造成的灾害。随着*城市防洪和排涝工程的逐步完善和能力的提高,自然气候引发的洪涝灾害在标准内已得到基本控制,但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以追求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模式尽管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对城市的水环境造成了伤害。填湖、填河造地,城区排水规划与建设无序滞后,不仅削减了城市湖泊的集雨面积、也严重削弱了城市湖泊的调蓄功能,致使城区湖泊存在缺水现象。受利益的驱动,人们往往重视见效快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见效慢的环境灾难,再加上对地方政府领导政绩考核以经济效益为主要指标,导致地方政府为获得短期的、局部的经济效益,不顾水资源约束和水环境容量的限制,不顾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不顾企业是否高污染高耗水,为了GDP,只要见效快、获利多的项目争相上马,这无疑加重了城区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3、治水制度缺陷

现行的水行政管理制度存在的分割管理与多部门交叉管理的体制缺陷是治水低效的重要原因。承担管理水量的主要行政职能是水利部门和建设部门,承担管理水质(水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的主要行政职能是环保部门和水利部门,而承担城市给、排水的主要行政职能是城建部门,这种人为割裂的水行政管理体制模糊了水资源管理的责任主体,变得职责不清、责任不明,造成了水资源管理制度与水环境管理制度的摩擦与冲突,也造成了政府相关的行政部门在解决水问题时出现“部门治理”倾向,直接导致治理水问题低效率。

现行的水污染治理制度也存在缺陷。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是治理水污染的基本制度,但目前排污许可证几乎采用无偿、无限额的方式发放,只要企业申请,任何企业都可无偿领到排污许可证,这就意味着任何排污者均可免费获得向河流水系排污的权利。排污收费制度通过向排污者收费使其污染行为造成的外部费用内部化,促使排污者采取措施控制污染,但排污费征收标准偏低,造成排污者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即超标排污成本大大低于达标排污成本,致使排污者宁愿受罚也不积极采取措施治理污染。

这种治水制度的缺陷看起来有人治理污染,有人管理河道、有人负责城区的给排水,却没有人对水环境承担责任,不仅造成治水的低效,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水危机的进一步恶化。

三、城市水系的治理

工业文明的核心价值是注重经济效益,而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把以人为本作为城市水系水环境和生态环境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治理中坚持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理念应该是城市水系治理的根本。基于这种认识,在城市水系治理中应注重以下原则:

第一,要注重水系的自然性原则。水系治理的自然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水系正常的物质、能量和生命代谢遵循着其固有的迁移、转化和进化规律。因此,对水系的治理应顺其自然动力,因势利导。如对水污染问题,在削减污染源、提高污水处理率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水体的自然净化、再利用的良性循环过程;另一方面,自然性是水系景观功能的重要特征,特别是在城市,人工化、单调化的水系其景观价值将大大降低。因此,保持水系的自然性对维持水体的循环再生活力、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增加水系景观价值都十分重要。

第二,要注重水系的多样性原则。水系的功能是由它的结构决定的。如果水系特别是河道形成单一,其间的水流形态、生物栖息条件、岸坡环境和景观功效也将单调化,而单调化河流的生态系统是一个不稳定的系统。因此,城市水系治理应尽量保持和营造水系多样化的结构形态,如岸线的不规划变化、过流断面的宽窄不一、下垫面的冲淤和起伏、周边植物覆盖等,以水系形态的多样性,保证其功能的多样性。

第三,要注重水系的连续性原则。连续性包括河道沿纵向(上、下游)、横向(横断面)、垂向(水深)三个方向的连续性,水体的连续性是水系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一个前提。作为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的流动载体以及水生物栖息场所,水系的连续性如受到破坏,与之相关的生物链接关系就会中断。比如在河道中修建坝、闸等工程,一定程度上阻断河道水流在上、下游之间的连续性,会对生态与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第四,要注重水系的系统性原则。水环境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变化的系统。水环境的诸多要素如水量、水流、水质、岸坡形态、水生物等,在空间、时间上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单一要素或条件的变化会对整个系统产生直接或间接、近期或远期的不同影响。同时,水环境治理涉及水利、环境城市规划、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学科领域,不同学科的技术特点和管理目标侧重不同,需要在水环境系统中协调起来统筹考虑。

人无水不生,城无水不活,只有水才能促进城市的发展,只有水才能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也只有水才能给城市以灵气和活力。因此,在城市水系治理中,应按照新的治水理念,从工程规划、设计到建设与管理等方方面面打造城市水利,体现城市水的内涵和底蕴,注重城市水系的自然性、多样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在修复水系防洪、排涝等主要功能的同时,兼顾城市水系在休闲、旅游、景观美化等方面的综合作用。在采取工程措施的同时,采取人文的、关怀的非工程措施重塑良好的水环境,为市民创造一片安静、优美、自然、恬淡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不仅是构建和谐*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更是一种治水观念的提升。

四、城市水环境保护的对策

1、建立保障水安全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截止到2004年底,全国开展了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已组建了各级水务局1251个,实行涉水事务统一管理体制。国内外治水的经验表明:“水务统一管理综合考虑水资源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符合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律;是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体制保证;是适应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更好地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矛盾的重要措施;能够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的治水方针”。但*现行的水行政管理体制的缺陷直接导致两个后果,一是部门治理与分割管理难以顾及水资源相关联的各个方面,违背了水的自然属性及内在规律。二是政府有限的行政资源被割裂成相互冲突、协调成本较高的几个部门,分散地、局部地、独立地研究、治理水的个别或部分问题,没有从宏观的、全局的、战略的、整体的角度整合行政资源来全面合理的治理水危机,其结果是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能高成本,而治理水问题低效率。所以,必须重构政府治理模式即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

2、实行水环境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以八里湖规划区为例,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八里湖规划区将成为*市新城区建设的热点。八里湖规划区内优良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使规划区内的土地快速升值,而这种优良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成果所产生的效益由开发者和享用者独立享用,且开发者和享用者对八里湖地区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伤害不必承担任何责任而由政府投入进行治理,显然不合理。加强对八里湖地区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因此,对在八里湖规划区内从事开发、经营的项目单位实行水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政府通过一定的政策和经济手段由受益者支付相应的享用“水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成果”的费用,使开发者和享用者从生态依存向经济互补转变,实现规划区内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无疑是值得期待的“共赢”治本之策。这种补偿机制有助于从生产开发源头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相协调,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有利于为保护八里湖的生态与环境筹措治理资金,也有利于树立全民的生态意识,有效地解决人的发展同环境的矛盾对立。

3、建立区域水污染防治与水环境保护行政首长负责制和水系污染问责制。

由于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制度上的缺陷,使水环境保护和水系污染的治理责任主体不明确,没有人对水系的污染负责。城市水系水环境一旦遭到破坏,要想解决,在时间上、经济上将付出高昂的代价,南湖、甘棠湖的治理是很好的例证。因此,必须建立区域水污染防治与水环境保护行政首长负责制和水污染问责制,这是现阶段约束地方利益主体在城市水系排污问题上保护“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最有效的行政手段。按照现有的行政区划将区域内的水系的水污染防治与水环境保护的责任落实到地方政府,由区域行政首长负总责,同时改革地方政府官员的绩效考核制度,把区域水生态环境质量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来考核干部的政绩,可有效遏制地方政府保护或为谋取局部利益的短期行为的发生,对因工作失误造成重大水系污染事故或行政区域内水系的水质长期不达标,应当追究责任。

4、建立水系排污总量控制和超量排放付费制度。

城市水系水污染加剧的原因是区域行为主体出于利益最大化所作出选择的结果。要有效约束这种利益最大化倾向仅依靠行政手段是不够的,必须通过明确排污权,用经济手段来加以约束。所谓排污总量控制就是由政府的水资源保护机构与水系区域地方政府按水功能区域的水质标准和丰枯季节不同来水量水体纳污能力共同确定动态的水系污染物含量和监测指标,水系区域各级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排污总量和水质负总责,由水资源保护机构按水质标准和监测指标实行动态控制,如果排污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由地方政府按社会平均治污成本付费,以经济手段遏制地方政府在河道排污问题上的随意性行为,达到区域排污外部成本内在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