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09:25:40

城市广场

城市广场范文篇1

广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与城市相同的历史。古今中外,对广场定义众说不一。凯文•林奇认为“广场位于一些高度城市化区域的中心部位,被有意识地作为活动焦点。通常情况下,广场经过铺装,被高密度的构筑物围合,有街道环绕或与其相通。它应具有可以吸引人群和便于聚会的要素。”

王珂、夏健、杨新海编著的《城市广场设计》一书中对城市广场的定义较有概括性,书中表述“城市广场的定义需要包括场所、内容、构成、使用方式和意境五个方面的基本限定。尝试将城市广场定义为: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节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其中,城市社会生活包括政治、文化、商业、休憩等多种活动;主题思想则指表现城市风貌和文化内涵,及城市景观环境等多重目的;节点型是指城市空间中的核型空间形态”。

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广场的概念要广义得多,大到形成一个城市的中心或一个公园,小到一块空地或一片绿地,除街道外,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另一种重要空间形式。城市广场突出地反映了城市的特征,为市民提供了室外活动和公共社交的场所。

二城市广场历史回顾

我国历史上城市广场的演变是由“市”而来,南宋时期,由于商品买卖进一步专业化,市场根据形势的发展要求,以崭新的姿态重新组合,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人们在“市”的周围,为了进行商品交换,构筑了大量的建筑以适应其需要。这种自然形成的商品空间具有广场空间的某些特征,也可以称为我国广场的自然发展雏形。

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广场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突出的有以下三种因素:其一是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不同必然显现出不同的城市广场风格和做法。其二是政治宗教因素,君主集权统治下的广场多以体现君主的权威为目的;宗教统治下的广场多以体现神的意志为目的;民主制度下的城市广场根据人们的生活需求演变而来。其三是经济因素,经济活动直接影响着广场土地使用,推动着整个城市的发展。总之,在数千年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广场的范畴在不断地发展演变,通过以下资料可概括出广场的历史:

⑴“广场”源自古希腊,最初用于议政和市场(FORUM),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城市的起居室”,其特性、位置是松散和不固定的;

⑵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广场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会、市场扩大到宗教、礼仪、纪念和娱乐等,广场也开始固定为某些公共建筑前附属的外部场地(PLAZA);

⑶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拓展,它作为城市的“心脏”,在高度密实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续性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SQUARE)雏型;

⑷巴洛克时期,城市广场最大程度上与城市道路联成一体,广场不再单独依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成为整个道路网和城市动态空间序列的一部分;

⑸现代城市广场的范畴再次延伸,不仅市政、商业广场等是城市的主要广场,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场的性质,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2】。

三广场的类型

广场的功能决定了广场的性质和类型。按广场的主要性质一般可分为以下六种【3】。

宗教广场:早期的广场多修建在教堂、寺庙或祠堂对面,为举行宗教庆典仪式、集会、游行所用。在广场上一般设有尖塔、宗教标志、坪台、台阶、敞廊等构筑设施。然此类广场,现已兼有休息、商业、市政等活动内容。如:栖霞寺的殿前广场。

市民集会广场:这类广场常常是城市的核心,多修建在市政厅和城市政治中心所在地,供市民集会、庆典、休息活动使用。一般由行政办公、展览性建筑结合雕塑、水体绿地等形成气氛比较庄严、宏伟、完整的空间环境。一般布置在城市中心交通干道附近,便于人流、车流的集散。鼓楼广场扮演南京的市民集会广场的作用。

交通广场:火车站、汽车站、航空港、水运码头及城市主要道路交叉点,是人流、货流集中的枢纽地段。火车站广场是典型的交通集散广场,如:南京车站站前广场。

纪念广场:为了缅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常在城市中修建一种主要用于纪念活动的广场。用相应的象征、标志、碑纪等施教的手段,教育人、感染人,以便强化所纪念的对象,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如:中山陵、雨花台广场。

商业广场:现代的商业广场,往往集购物、休息、娱乐、观赏、饮食、社会交往于一体,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常与步行街结合设置。如:新街口广场。

休息娱乐广场:此类广场是居民城市生活的重要行为场所,是市民接受历史、文化教育的室外空间。包括花园广场、文化广场、水上广场,以及居住区和公共建筑前设置的公共活动空间。广场的建筑、环境设施均要求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如:汉中门广场。

四南京市主要城市广场植物多样性调查

南京地区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北纬31°14′~32°37′,东经118°22′~119°14′,属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交界处,森林植被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所以,在城市广场的植物配置上,应适当考虑常绿树种在所有植物种数中所占的比例。对南京市区七大城市广场,即汉中门、鼓楼、月牙湖、明故宫、水西门、山西路、雨花广场,进行了调查。其结果表明南京市城市广场中常绿植物在植物的总种数中所占的比例大约为1/3。这个数据较符合南京地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的森林植被,这说明设计者已开始注重植物造景和生态学的相结合,注重发挥常绿植物在人工景观中的生态效益。

然而,这些常绿树种的选择的局限性却较大,缺少特色和创新。各大广场的常绿树种的重复率至少在70%以上。常绿乔木主要集中在香樟、女贞、广玉兰、龙柏、雪松、棕榈、杜英、枇杷、石楠、桂花、构骨、日本五针松。常绿灌木则以红花檵木、瓜子黄杨、大叶黄杨、海桐、山茶、栀子、杜鹃、八角金盘、珊瑚树、金丝桃、火棘、十大功劳、南天竹、云南黄馨、洒金千头柏、月季、洒金桃叶珊瑚、夹竹桃等为主。常绿攀援植物以木香、常春藤、络石为主。常绿地被植物是以马蹄金、麦冬为主。

其他植物的配植也大同小异。落叶乔木一般以樱花、梅、全缘叶栾树、鸡爪槭、紫丁香、水杉、青桐、合欢、马褂木、石榴、柿树、法桐、玉兰、银杏、西府海棠、垂丝海棠为主;色叶树种仅有紫叶李、红枫;落叶灌木主要有小檗、蜡梅、木槿、金钟花、紫薇、粉花绣线菊、贴梗海棠、紫玉兰;落叶藤本植物主要有紫藤、爬山虎、五叶地锦等。

如前所述,南京地区属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交界处,地形较为复杂,集山地、丘陵、平原、江边为一体,其植物物种相对来说比较丰富。该地区的高等植物至少有400余种,其中可供园林开发应用的植物不下200种。可是,调查表明,各广场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偏低。这七大广场中,植物物种(包括野生种)最丰富的是明故宫广场,共64种,分别属于42个科,55个属,其次为水西门广场,为59种,分别属于36个科,48个属,最少的为鼓楼广场,只有33种,分别属于24个科,30个属。各广场的具体植物总种数及乔、灌、藤、草种数之对比表参见表1。

广场上的植物、建筑以及人等组成了一个广义的生态系统,其中只有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具有调节环境温度、湿度、杀菌、减噪、抗污染、平衡空气中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等多种生态功能。为了提高生产者的生产能力,我们提倡适地适树,不要盲目地引进外来种,以防止生态入侵。增加乡土树种中常绿阔叶林及落叶阔叶林在广场中的应用,以期提高植物的多样性。南京的紫金山地区、牛首山地区、幕府山地区以及栖霞山地区都是具有巨大潜力的野生观赏植物的基因库。例如:常绿的阔叶树种在南京地区除了樟科的香樟外,还有冬青科的冬青、苦槠、青冈等。而漆树科的黄连木、野漆树、南酸枣、胡桃科的化香、省沽油科的野鸭椿以及无患子科的无患子、卫矛科的卫矛、忍冬科的荚蒾等乡土树种不但速生,而且是美丽的色叶、观花、观果树种。广场作为一个人造的景观,是一个微缩的生态系统,它的绿色植物对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五构成城市广场的要素

从形态上看,城市广场由点、线、面及空间实体构成。构成城市广场的一般要素包括:绿地、铺地、雕塑、小品、水景、照明等,下面就除绿地外的其它要素进行介绍。

1.铺地

铺地是广场设计的一个重点,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为市民的户外活动提供场所,铺装场地以其简单而具有较大的宽容性,可以适应市民多种多样的活动需要。铺地可划分为复合功能场地和专用场地两种类型:复合功能场地没有特殊的设计要求,不需要配置专门的设施,是广场铺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专用场地在设计或设施配置上具有一定的要求,如露天表演场地、某些专用的儿童游乐场地等。

从工程和选材上,铺地应当防滑、耐磨、防水排水性能良好。花岗岩是用于铺装的一种高档材料,具有高雅、华贵的效果,但成本高、投资大,需要与一定的场合相匹配,尤其是雨雪天防滑效果差,用作广场铺装材料存在安全隐患。过去大多广场铺地用的水泥方砖和现在流行的广场砖相对刻板而单调,若在重点地方稍加强调,会对比衬托出一种意想不到的美感。天然材料的铺地,如砂子、卵石则显得纯朴甜美,富有田野情趣,对人往往更具亲和力,是广场铺地中步行小径的理想选材。其实,混凝土可以创造出许多质感和色彩搭配,是一种价廉物美使用方便的铺地材料,国外在这方面研究得很深,一些重要地段的铺装也都使用混凝土材料,如巴黎艾菲尔铁塔下的广场,铺地与坐凳小品都是混凝土制品,并无不协调或不够档次的感觉。在调查中发现,南京市各主要城市广场的铺地一般采用广场砖、花岗岩、木材、卵石、石材作铺面。

从装饰性上,广场铺地不同于室内装修,切忌室内化倾向,以简洁为主,通过其本身色彩、图案等来完成对整个广场的修饰,通过一定的组合形式来强调空间的存在和特性,通过一定的结构指明广场的中心及地点位置,以放射的形式或端点形式进行强调。同时,广场铺地要与功能相结合,如通过质感变化,标明盲道的走向,通过图案和色彩的变化,界定空间的范围等。

2.雕塑与小品

城市雕塑发展有两大趋势:一种趋势是远距离“瞭望型”的大型标志物,以其醒目的色彩、造型、质感、肌理等特征,屹立于城市背景之中;另一种趋势则是近距离“亲和型”,以与人体等大的尺度塑造极具亲和的形象,既没有雕塑基座,也没有周边的围护,以小巧的体量经常被裹入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但却带给观赏者特殊的惊喜和趣味【5】。

雕塑是广场美化的点睛之笔,应服从于广场主题的需求,要与广场的气氛情调相一致,与周围的环境内容相符合,对整个广场起到一种烘托的作用。所以,雕塑本身要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艺术品,不仅要有好的创意,还要有美的形式。正如刘开渠在论述城市雕塑的作用时讲到:“屹立在街头、广场、园林、建筑物上的硬质材料的圆雕或者浮雕不分季节,不论昼夜,总是默默地放射艺术光华。”“它既为当代服务,又为未来的历史时代留下不易磨灭的足迹,正如我国的唐文化以及古希腊、古埃及、古罗马的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不少东西被淹没了,而硬质材料的雕塑却能够比较长期的留了下来,成为历史的见证和人类文化的对比。”

这也说明了雕塑在城市和城市广场中的作用。雕塑的尺度大小应考虑以下两个因素:一是整个广场的尺度,二是人体的尺度。以广场为尺度的雕塑主要存在于纪念性广场或主题广场中,以人为尺度的雕塑一般存在于商业及游憩广场中。调查发现南京市各主要城市广场的雕塑大多采用以广场为尺度,采取人体尺度的较少,雄伟壮丽的同时与市民拉开了距离。

小品建筑虽然不是广场中的必要组成部分,但一旦成为广场的构成成分,尤其是功能性的小品建筑往往对广场的空间景观有着主导作用。诸如指示牌、栏杆、灯柱、广告等等体现着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布置得当的小品能够美化广场、展示文化、陶冶情操。或者换句话讲,环境小品设施是广场空间的装饰品和必需品。广场上的垃圾箱、坐凳、广告牌、阅报栏、电话亭随处可见,它们直接影响着城市广场景观的形成和丰富,广场中的小品应与广场整体环境相协调,造型上应该活泼多样,并有街道化特征。如坐凳是广场最基本的设施,布置坐凳要仔细推敲,一般来说在空间亲切宜人,具有良好的视野条件,并具有一定的安全感和防护性的地段设置坐凳要比设在大庭广众之下更受欢迎【6】。

3.水景与照明

人类有着本能利用水,观赏水,亲近水的需求,借水抒情,以水传情,大概说的就是这道理。水能降低噪音,减少空气中的尘埃,调节空气的湿度与温度,对人的身心大有裨益。水可动可静,可无声可喧闹,平静的水使环境产生宁静感,流动的水则充满生机【7】。

广场中的水景有喷泉、跌水、瀑布等形式,尤以喷泉多见。在国外许多广场因其独具特色的喷泉而名声远扬。由于现代技术手段的先进,制造喷泉变得很容易,而且喷泉的形式和功能也在增多,气势也在增大,声光电控制,耗资颇大。在实际水景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条件以及地理气候条件,在水空间创造中要与周围环境和人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尤其要与人的行为心理结合起来,尽可能营造一些安全近水空间,特别是要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营造出适合不同人群近水活动,包括看水、戏水、听水、闻水等场所和空间。

同样,从人的需求出发,照明也是广场的重要要素之一。在广场的主空间,宜采用高压钠灯,给人以高亮度的感觉,在雕塑、绿化、喷泉处突出灯光产生的影响,宜多通过反射、散射或漫射,使色彩多样化,并使之交替,混合产生理想的退晕效果:同时,光源的选择应考虑季节的变换,冬天宜采用桔红色的光使广场带有温暖感,夏天宜采用高压水银荧光灯带有清凉感。

六讨论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广场能为市民献上一份宁静与恬暇;在拥挤的都市水泥森林中,广场能为市民守住一片绿洲与舒朗,这就是广场的魅力所在。由此,广场成为当前城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热点,大大小小广场在各地城市纷纷落成。然而,由于规划理念、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及管理维护的技术水平存在着差异,使得各广场的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广场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但还有一些广场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广场设计融合了建筑、美学、植物学、生态学、规划设计等多门学科的精华。所以,应注意各门学科的综合运用,突出植物学、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城市广场设计无定式,应以绿色植物为造景的基础,减少硬质铺装。让绿色植物的亲和性充分发挥在园林小品的设计和装饰中。提倡广场保留原有大树,以期形成树大荫浓、温馨和谐的氛围和良好的生态效益。总之,提倡以植物为主要材料,把南京的城市广场建设成绿色生态广场。

广场尺度过大。导致了人力、物力及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城市其他项目的建设。广场本身显得空旷,这种空旷和单调缺乏生活的真实性,使人感到宏伟有余而亲切不足,会使游人产生即刻离去的感觉,这样既损伤人们的真情实感,也浪费了城市的宝贵土地和资金。

缺乏个性,千人一面,一哄而上。一些广场没有结合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对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挖掘不够,广场建设缺乏文化理念设计素材和根据,缺乏理性地去追求一些图案化的表面及所谓“后现代化”的造型,从而失去了地方特色。一些广场是因旧城改建的太彻底了,旧的全部推倒重建,因而割断了历史,割断了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失去原有的凝聚力变得冷漠,没有人情味。一位新加坡建设专家曾尖锐地指出: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大量破坏,就是城市特色的消失,就意味着这座城市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逐渐丧失。广场的主题和个性塑造依赖于地方传统文化。它或以丰厚的历史沉积为依托,使人在闲暇徜徉中了解城市的历史文脉,如南京的汉中门广场;或以特定的民俗活动来充实,加强人们的参与性。只有将我们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突出传统文化、强化地方特色,才能创造出驰名世界的广场“品牌”,如天安门是北京的标志,布达拉宫是拉萨的标志。

我国目前的城市广场相对忽视了城市广场的综合利用问题,如抗震防灾避难问题,生态效益问题,残疾人使用问题等【8】。日本因自身环境的原因,对这方面的研究较深入。

概括地说,当前广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不主要在于设计的美学方面,而在于其与现有城市的地域自然条件、社会人文特色及其城市规划的契合关系和广场建设的实际操作组织问题。在这里既有规划设计的专业水平问题,又有专业以外的社会和城市建设部门的认识和观念问题。广场规划一方面要吸取历史上城市广场设计的经验,另一方面要认真分析现代社会中城市环境新的建设要求和人的生活特点,同时应注意通过广场来表达和强化地域文化和场所精神,创造与时代相适应、特色鲜明和优美舒适的城市“客厅”【9】。

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居留于城市”。为了创造更美、更适合于人类居住的城市,我们应努力把城市广场建设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办好。无憾于历史,无愧于子孙。

参考文献:

[1]任英.城市广场的建筑体量控制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建筑大学,2000

[2]房庆方,宋劲松,马向明等.营造开放空间提高城市品质[J].城市规划,1998,22(6):34

[3]王坷等.城市广场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4]童丽丽,赵九洲,赵永厚等.从植物造景和生态学的角度探讨南京市民广场建设中的若干问题[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3,20(4):285-290

[5]于化云.城市雕塑的定位[J].城乡建设,2001,6:43-45

[6]孙成仁,李丹.广场设计的后现代语汇[J].规划师,1998,14(1):79-84

[7]涂海峰.对现代城市广场及步行空间设计的思考[J].规划师,1998,4(1):75-78

城市广场范文篇2

一城市广场历史回顾

我国历史上城市广场的演变是由“市”而来,南宋时期,由于商品买卖进一步专业化,市场根据形势的发展要求,以崭新的姿态重新组合,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人们在“市”的周围,为了进行商品交换,构筑了大量的建筑以适应其需要。这种自然形成的商品空间具有广场空间的某些特征,也可以称为我国广场的自然发展雏形。

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广场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突出的有以下三种因素:其一是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不同必然显现出不同的城市广场风格和做法。其二是政治宗教因素,君主集权统治下的广场多以体现君主的权威为目的;宗教统治下的广场多以体现神的意志为目的;民主制度下的城市广场根据人们的生活需求演变而来。其三是经济因素,经济活动直接影响着广场土地使用,推动着整个城市的发展。总之,在数千年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广场的范畴在不断地发展演变,通过以下资料可概括出广场的历史:

⑴“广场”源自古希腊,最初用于议政和市场(FORUM),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城市的起居室”,其特性、位置是松散和不固定的;

⑵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广场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会、市场扩大到宗教、礼仪、纪念和娱乐等,广场也开始固定为某些公共建筑前附属的外部场地(PLAZA);

⑶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拓展,它作为城市的“心脏”,在高度密实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续性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SQUARE)雏型;

⑷巴洛克时期,城市广场最大程度上与城市道路联成一体,广场不再单独依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成为整个道路网和城市动态空间序列的一部分;

⑸现代城市广场的范畴再次延伸,不仅市政、商业广场等是城市的主要广场,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场的性质,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2】。

二城市广场定义

广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与城市相同的历史。古今中外,对广场定义众说不一。凯文•林奇认为“广场位于一些高度城市化区域的中心部位,被有意识地作为活动焦点。通常情况下,广场经过铺装,被高密度的构筑物围合,有街道环绕或与其相通。它应具有可以吸引人群和便于聚会的要素。”

王珂、夏健、杨新海编著的《城市广场设计》一书中对城市广场的定义较有概括性,书中表述“城市广场的定义需要包括场所、内容、构成、使用方式和意境五个方面的基本限定。尝试将城市广场定义为: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节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其中,城市社会生活包括政治、文化、商业、休憩等多种活动;主题思想则指表现城市风貌和文化内涵,及城市景观环境等多重目的;节点型是指城市空间中的核型空间形态”。

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广场的概念要广义得多,大到形成一个城市的中心或一个公园,小到一块空地或一片绿地,除街道外,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另一种重要空间形式。城市广场突出地反映了城市的特征,为市民提供了室外活动和公共社交的场所。

三广场的类型

广场的功能决定了广场的性质和类型。按广场的主要性质一般可分为以下六种【3】。

宗教广场:早期的广场多修建在教堂、寺庙或祠堂对面,为举行宗教庆典仪式、集会、游行所用。在广场上一般设有尖塔、宗教标志、坪台、台阶、敞廊等构筑设施。然此类广场,现已兼有休息、商业、市政等活动内容。如:栖霞寺的殿前广场。

市民集会广场:这类广场常常是城市的核心,多修建在市政厅和城市政治中心所在地,供市民集会、庆典、休息活动使用。一般由行政办公、展览性建筑结合雕塑、水体绿地等形成气氛比较庄严、宏伟、完整的空间环境。一般布置在城市中心交通干道附近,便于人流、车流的集散。鼓楼广场扮演南京的市民集会广场的作用。

交通广场:火车站、汽车站、航空港、水运码头及城市主要道路交叉点,是人流、货流集中的枢纽地段。火车站广场是典型的交通集散广场,如:南京车站站前广场。

纪念广场:为了缅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常在城市中修建一种主要用于纪念活动的广场。用相应的象征、标志、碑纪等施教的手段,教育人、感染人,以便强化所纪念的对象,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如:中山陵、雨花台广场。

商业广场:现代的商业广场,往往集购物、休息、娱乐、观赏、饮食、社会交往于一体,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常与步行街结合设置。如:新街口广场。

休息娱乐广场:此类广场是居民城市生活的重要行为场所,是市民接受历史、文化教育的室外空间。包括花园广场、文化广场、水上广场,以及居住区和公共建筑前设置的公共活动空间。广场的建筑、环境设施均要求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如:汉中门广场。

四南京市主要城市广场植物多样性调查

南京地区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北纬31°14′~32°37′,东经118°22′~119°14′,属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交界处,森林植被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所以,在城市广场的植物配置上,应适当考虑常绿树种在所有植物种数中所占的比例。对南京市区七大城市广场,即汉中门、鼓楼、月牙湖、明故宫、水西门、山西路、雨花广场,进行了调查。其结果表明南京市城市广场中常绿植物在植物的总种数中所占的比例大约为1/3。这个数据较符合南京地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的森林植被,这说明设计者已开始注重植物造景和生态学的相结合,注重发挥常绿植物在人工景观中的生态效益。

然而,这些常绿树种的选择的局限性却较大,缺少特色和创新。各大广场的常绿树种的重复率至少在70%以上。常绿乔木主要集中在香樟、女贞、广玉兰、龙柏、雪松、棕榈、杜英、枇杷、石楠、桂花、构骨、日本五针松。常绿灌木则以红花檵木、瓜子黄杨、大叶黄杨、海桐、山茶、栀子、杜鹃、八角金盘、珊瑚树、金丝桃、火棘、十大功劳、南天竹、云南黄馨、洒金千头柏、月季、洒金桃叶珊瑚、夹竹桃等为主。常绿攀援植物以木香、常春藤、络石为主。常绿地被植物是以马蹄金、麦冬为主。

其他植物的配植也大同小异。落叶乔木一般以樱花、梅、全缘叶栾树、鸡爪槭、紫丁香、水杉、青桐、合欢、马褂木、石榴、柿树、法桐、玉兰、银杏、西府海棠、垂丝海棠为主;色叶树种仅有紫叶李、红枫;落叶灌木主要有小檗、蜡梅、木槿、金钟花、紫薇、粉花绣线菊、贴梗海棠、紫玉兰;落叶藤本植物主要有紫藤、爬山虎、五叶地锦等。

如前所述,南京地区属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交界处,地形较为复杂,集山地、丘陵、平原、江边为一体,其植物物种相对来说比较丰富。该地区的高等植物至少有400余种,其中可供园林开发应用的植物不下200种。可是,调查表明,各广场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偏低。这七大广场中,植物物种(包括野生种)最丰富的是明故宫广场,共64种,分别属于42个科,55个属,其次为水西门广场,为59种,分别属于36个科,48个属,最少的为鼓楼广场,只有33种,分别属于24个科,30个属。各广场的具体植物总种数及乔、灌、藤、草种数之对比表参见表1。

广场上的植物、建筑以及人等组成了一个广义的生态系统,其中只有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具有调节环境温度、湿度、杀菌、减噪、抗污染、平衡空气中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等多种生态功能。为了提高生产者的生产能力,我们提倡适地适树,不要盲目地引进外来种,以防止生态入侵。增加乡土树种中常绿阔叶林及落叶阔叶林在广场中的应用,以期提高植物的多样性。南京的紫金山地区、牛首山地区、幕府山地区以及栖霞山地区都是具有巨大潜力的野生观赏植物的基因库。例如:常绿的阔叶树种在南京地区除了樟科的香樟外,还有冬青科的冬青、苦槠、青冈等。而漆树科的黄连木、野漆树、南酸枣、胡桃科的化香、省沽油科的野鸭椿以及无患子科的无患子、卫矛科的卫矛、忍冬科的荚蒾等乡土树种不但速生,而且是美丽的色叶、观花、观果树种。广场作为一个人造的景观,是一个微缩的生态系统,它的绿色植物对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五构成城市广场的要素

从形态上看,城市广场由点、线、面及空间实体构成。构成城市广场的一般要素包括:绿地、铺地、雕塑、小品、水景、照明等,下面就除绿地外的其它要素进行介绍。

1.铺地

铺地是广场设计的一个重点,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为市民的户外活动提供场所,铺装场地以其简单而具有较大的宽容性,可以适应市民多种多样的活动需要。铺地可划分为复合功能场地和专用场地两种类型:复合功能场地没有特殊的设计要求,不需要配置专门的设施,是广场铺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专用场地在设计或设施配置上具有一定的要求,如露天表演场地、某些专用的儿童游乐场地等。

从工程和选材上,铺地应当防滑、耐磨、防水排水性能良好。花岗岩是用于铺装的一种高档材料,具有高雅、华贵的效果,但成本高、投资大,需要与一定的场合相匹配,尤其是雨雪天防滑效果差,用作广场铺装材料存在安全隐患。过去大多广场铺地用的水泥方砖和现在流行的广场砖相对刻板而单调,若在重点地方稍加强调,会对比衬托出一种意想不到的美感。天然材料的铺地,如砂子、卵石则显得纯朴甜美,富有田野情趣,对人往往更具亲和力,是广场铺地中步行小径的理想选材。其实,混凝土可以创造出许多质感和色彩搭配,是一种价廉物美使用方便的铺地材料,国外在这方面研究得很深,一些重要地段的铺装也都使用混凝土材料,如巴黎艾菲尔铁塔下的广场,铺地与坐凳小品都是混凝土制品,并无不协调或不够档次的感觉。在调查中发现,南京市各主要城市广场的铺地一般采用广场砖、花岗岩、木材、卵石、石材作铺面。

从装饰性上,广场铺地不同于室内装修,切忌室内化倾向,以简洁为主,通过其本身色彩、图案等来完成对整个广场的修饰,通过一定的组合形式来强调空间的存在和特性,通过一定的结构指明广场的中心及地点位置,以放射的形式或端点形式进行强调。同时,广场铺地要与功能相结合,如通过质感变化,标明盲道的走向,通过图案和色彩的变化,界定空间的范围等。

2.雕塑与小品

城市雕塑发展有两大趋势:一种趋势是远距离“瞭望型”的大型标志物,以其醒目的色彩、造型、质感、肌理等特征,屹立于城市背景之中;另一种趋势则是近距离“亲和型”,以与人体等大的尺度塑造极具亲和的形象,既没有雕塑基座,也没有周边的围护,以小巧的体量经常被裹入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但却带给观赏者特殊的惊喜和趣味【5】。

雕塑是广场美化的点睛之笔,应服从于广场主题的需求,要与广场的气氛情调相一致,与周围的环境内容相符合,对整个广场起到一种烘托的作用。所以,雕塑本身要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艺术品,不仅要有好的创意,还要有美的形式。正如刘开渠在论述城市雕塑的作用时讲到:“屹立在街头、广场、园林、建筑物上的硬质材料的圆雕或者浮雕不分季节,不论昼夜,总是默默地放射艺术光华。”“它既为当代服务,又为未来的历史时代留下不易磨灭的足迹,正如我国的唐文化以及古希腊、古埃及、古罗马的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不少东西被淹没了,而硬质材料的雕塑却能够比较长期的留了下来,成为历史的见证和人类文化的对比。”

这也说明了雕塑在城市和城市广场中的作用。雕塑的尺度大小应考虑以下两个因素:一是整个广场的尺度,二是人体的尺度。以广场为尺度的雕塑主要存在于纪念性广场或主题广场中,以人为尺度的雕塑一般存在于商业及游憩广场中。调查发现南京市各主要城市广场的雕塑大多采用以广场为尺度,采取人体尺度的较少,雄伟壮丽的同时与市民拉开了距离。

小品建筑虽然不是广场中的必要组成部分,但一旦成为广场的构成成分,尤其是功能性的小品建筑往往对广场的空间景观有着主导作用。诸如指示牌、栏杆、灯柱、广告等等体现着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布置得当的小品能够美化广场、展示文化、陶冶情操。或者换句话讲,环境小品设施是广场空间的装饰品和必需品。广场上的垃圾箱、坐凳、广告牌、阅报栏、电话亭随处可见,它们直接影响着城市广场景观的形成和丰富,广场中的小品应与广场整体环境相协调,造型上应该活泼多样,并有街道化特征。如坐凳是广场最基本的设施,布置坐凳要仔细推敲,一般来说在空间亲切宜人,具有良好的视野条件,并具有一定的安全感和防护性的地段设置坐凳要比设在大庭广众之下更受欢迎【6】。

3.水景与照明

人类有着本能利用水,观赏水,亲近水的需求,借水抒情,以水传情,大概说的就是这道理。水能降低噪音,减少空气中的尘埃,调节空气的湿度与温度,对人的身心大有裨益。水可动可静,可无声可喧闹,平静的水使环境产生宁静感,流动的水则充满生机【7】。

广场中的水景有喷泉、跌水、瀑布等形式,尤以喷泉多见。在国外许多广场因其独具特色的喷泉而名声远扬。由于现代技术手段的先进,制造喷泉变得很容易,而且喷泉的形式和功能也在增多,气势也在增大,声光电控制,耗资颇大。在实际水景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条件以及地理气候条件,在水空间创造中要与周围环境和人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尤其要与人的行为心理结合起来,尽可能营造一些安全近水空间,特别是要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营造出适合不同人群近水活动,包括看水、戏水、听水、闻水等场所和空间。

同样,从人的需求出发,照明也是广场的重要要素之一。在广场的主空间,宜采用高压钠灯,给人以高亮度的感觉,在雕塑、绿化、喷泉处突出灯光产生的影响,宜多通过反射、散射或漫射,使色彩多样化,并使之交替,混合产生理想的退晕效果:同时,光源的选择应考虑季节的变换,冬天宜采用桔红色的光使广场带有温暖感,夏天宜采用高压水银荧光灯带有清凉感。

六讨论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广场能为市民献上一份宁静与恬暇;在拥挤的都市水泥森林中,广场能为市民守住一片绿洲与舒朗,这就是广场的魅力所在。由此,广场成为当前城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热点,大大小小广场在各地城市纷纷落成。然而,由于规划理念、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及管理维护的技术水平存在着差异,使得各广场的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广场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但还有一些广场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广场设计融合了建筑、美学、植物学、生态学、规划设计等多门学科的精华。所以,应注意各门学科的综合运用,突出植物学、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城市广场设计无定式,应以绿色植物为造景的基础,减少硬质铺装。让绿色植物的亲和性充分发挥在园林小品的设计和装饰中。提倡广场保留原有大树,以期形成树大荫浓、温馨和谐的氛围和良好的生态效益。总之,提倡以植物为主要材料,把南京的城市广场建设成绿色生态广场。

广场尺度过大。导致了人力、物力及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城市其他项目的建设。广场本身显得空旷,这种空旷和单调缺乏生活的真实性,使人感到宏伟有余而亲切不足,会使游人产生即刻离去的感觉,这样既损伤人们的真情实感,也浪费了城市的宝贵土地和资金。

缺乏个性,千人一面,一哄而上。一些广场没有结合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对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挖掘不够,广场建设缺乏文化理念设计素材和根据,缺乏理性地去追求一些图案化的表面及所谓“后现代化”的造型,从而失去了地方特色。一些广场是因旧城改建的太彻底了,旧的全部推倒重建,因而割断了历史,割断了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失去原有的凝聚力变得冷漠,没有人情味。一位新加坡建设专家曾尖锐地指出: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大量破坏,就是城市特色的消失,就意味着这座城市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逐渐丧失。广场的主题和个性塑造依赖于地方传统文化。它或以丰厚的历史沉积为依托,使人在闲暇徜徉中了解城市的历史文脉,如南京的汉中门广场;或以特定的民俗活动来充实,加强人们的参与性。只有将我们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突出传统文化、强化地方特色,才能创造出驰名世界的广场“品牌”,如天安门是北京的标志,布达拉宫是拉萨的标志。

我国目前的城市广场相对忽视了城市广场的综合利用问题,如抗震防灾避难问题,生态效益问题,残疾人使用问题等【8】。日本因自身环境的原因,对这方面的研究较深入。

概括地说,当前广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不主要在于设计的美学方面,而在于其与现有城市的地域自然条件、社会人文特色及其城市规划的契合关系和广场建设的实际操作组织问题。在这里既有规划设计的专业水平问题,又有专业以外的社会和城市建设部门的认识和观念问题。广场规划一方面要吸取历史上城市广场设计的经验,另一方面要认真分析现代社会中城市环境新的建设要求和人的生活特点,同时应注意通过广场来表达和强化地域文化和场所精神,创造与时代相适应、特色鲜明和优美舒适的城市“客厅”【9】。

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居留于城市”。为了创造更美、更适合于人类居住的城市,我们应努力把城市广场建设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办好。无憾于历史,无愧于子孙。

参考文献:

[1]任英.城市广场的建筑体量控制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建筑大学,2000

[2]房庆方,宋劲松,马向明等.营造开放空间提高城市品质[J].城市规划,1998,22(6):34

[3]王坷等.城市广场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4]童丽丽,赵九洲,赵永厚等.从植物造景和生态学的角度探讨南京市民广场建设中的若干问题[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3,20(4):285-290

[5]于化云.城市雕塑的定位[J].城乡建设,2001,6:43-45

[6]孙成仁,李丹.广场设计的后现代语汇[J].规划师,1998,14(1):79-84

[7]涂海峰.对现代城市广场及步行空间设计的思考[J].规划师,1998,4(1):75-78

城市广场范文篇3

我国历史上城市广场的演变是由“市”而来,南宋时期,由于商品买卖进一步专业化,市场根据形势的发展要求,以崭新的姿态重新组合,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人们在“市”的周围,为了进行商品交换,构筑了大量的建筑以适应其需要。这种自然形成的商品空间具有广场空间的某些特征,也可以称为我国广场的自然发展雏形。

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广场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突出的有以下三种因素:其一是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不同必然显现出不同的城市广场风格和做法。其二是政治宗教因素,君主集权统治下的广场多以体现君主的权威为目的;宗教统治下的广场多以体现神的意志为目的;民主制度下的城市广场根据人们的生活需求演变而来。其三是经济因素,经济活动直接影响着广场土地使用,推动着整个城市的发展。总之,在数千年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广场的范畴在不断地发展演变,通过以下资料可概括出广场的历史:

⑴“广场”源自古希腊,最初用于议政和市场(FORUM),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城市的起居室”,其特性、位置是松散和不固定的;

⑵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广场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会、市场扩大到宗教、礼仪、纪念和娱乐等,广场也开始固定为某些公共建筑前附属的外部场地(PLAZA);

⑶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拓展,它作为城市的“心脏”,在高度密实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续性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SQUARE)雏型;

⑷巴洛克时期,城市广场最大程度上与城市道路联成一体,广场不再单独依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成为整个道路网和城市动态空间序列的一部分;

⑸现代城市广场的范畴再次延伸,不仅市政、商业广场等是城市的主要广场,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场的性质,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2】。

二城市广场定义

广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与城市相同的历史。古今中外,对广场定义众说不一。凯文•林奇认为“广场位于一些高度城市化区域的中心部位,被有意识地作为活动焦点。通常情况下,广场经过铺装,被高密度的构筑物围合,有街道环绕或与其相通。它应具有可以吸引人群和便于聚会的要素。”

王珂、夏健、杨新海编著的《城市广场设计》一书中对城市广场的定义较有概括性,书中表述“城市广场的定义需要包括场所、内容、构成、使用方式和意境五个方面的基本限定。尝试将城市广场定义为: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节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其中,城市社会生活包括政治、文化、商业、休憩等多种活动;主题思想则指表现城市风貌和文化内涵,及城市景观环境等多重目的;节点型是指城市空间中的核型空间形态”。

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广场的概念要广义得多,大到形成一个城市的中心或一个公园,小到一块空地或一片绿地,除街道外,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另一种重要空间形式。城市广场突出地反映了城市的特征,为市民提供了室外活动和公共社交的场所。

三广场的类型

广场的功能决定了广场的性质和类型。按广场的主要性质一般可分为以下六种【3】。

宗教广场:早期的广场多修建在教堂、寺庙或祠堂对面,为举行宗教庆典仪式、集会、游行所用。在广场上一般设有尖塔、宗教标志、坪台、台阶、敞廊等构筑设施。然此类广场,现已兼有休息、商业、市政等活动内容。如:栖霞寺的殿前广场。

市民集会广场:这类广场常常是城市的核心,多修建在市政厅和城市政治中心所在地,供市民集会、庆典、休息活动使用。一般由行政办公、展览性建筑结合雕塑、水体绿地等形成气氛比较庄严、宏伟、完整的空间环境。一般布置在城市中心交通干道附近,便于人流、车流的集散。鼓楼广场扮演南京的市民集会广场的作用。

交通广场:火车站、汽车站、航空港、水运码头及城市主要道路交叉点,是人流、货流集中的枢纽地段。火车站广场是典型的交通集散广场,如:南京车站站前广场。

纪念广场:为了缅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常在城市中修建一种主要用于纪念活动的广场。用相应的象征、标志、碑纪等施教的手段,教育人、感染人,以便强化所纪念的对象,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如:中山陵、雨花台广场。

商业广场:现代的商业广场,往往集购物、休息、娱乐、观赏、饮食、社会交往于一体,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常与步行街结合设置。如:新街口广场。

休息娱乐广场:此类广场是居民城市生活的重要行为场所,是市民接受历史、文化教育的室外空间。包括花园广场、文化广场、水上广场,以及居住区和公共建筑前设置的公共活动空间。广场的建筑、环境设施均要求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如:汉中门广场。

四南京市主要城市广场植物多样性调查

南京地区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北纬31°14′~32°37′,东经118°22′~119°14′,属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交界处,森林植被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所以,在城市广场的植物配置上,应适当考虑常绿树种在所有植物种数中所占的比例。对南京市区七大城市广场,即汉中门、鼓楼、月牙湖、明故宫、水西门、山西路、雨花广场,进行了调查。其结果表明南京市城市广场中常绿植物在植物的总种数中所占的比例大约为1/3。这个数据较符合南京地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的森林植被,这说明设计者已开始注重植物造景和生态学的相结合,注重发挥常绿植物在人工景观中的生态效益。

然而,这些常绿树种的选择的局限性却较大,缺少特色和创新。各大广场的常绿树种的重复率至少在70%以上。常绿乔木主要集中在香樟、女贞、广玉兰、龙柏、雪松、棕榈、杜英、枇杷、石楠、桂花、构骨、日本五针松。常绿灌木则以红花檵木、瓜子黄杨、大叶黄杨、海桐、山茶、栀子、杜鹃、八角金盘、珊瑚树、金丝桃、火棘、十大功劳、南天竹、云南黄馨、洒金千头柏、月季、洒金桃叶珊瑚、夹竹桃等为主。常绿攀援植物以木香、常春藤、络石为主。常绿地被植物是以马蹄金、麦冬为主。

其他植物的配植也大同小异。落叶乔木一般以樱花、梅、全缘叶栾树、鸡爪槭、紫丁香、水杉、青桐、合欢、马褂木、石榴、柿树、法桐、玉兰、银杏、西府海棠、垂丝海棠为主;色叶树种仅有紫叶李、红枫;落叶灌木主要有小檗、蜡梅、木槿、金钟花、紫薇、粉花绣线菊、贴梗海棠、紫玉兰;落叶藤本植物主要有紫藤、爬山虎、五叶地锦等。

如前所述,南京地区属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交界处,地形较为复杂,集山地、丘陵、平原、江边为一体,其植物物种相对来说比较丰富。该地区的高等植物至少有400余种,其中可供园林开发应用的植物不下200种。可是,调查表明,各广场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偏低。这七大广场中,植物物种(包括野生种)最丰富的是明故宫广场,共64种,分别属于42个科,55个属,其次为水西门广场,为59种,分别属于36个科,48个属,最少的为鼓楼广场,只有33种,分别属于24个科,30个属。各广场的具体植物总种数及乔、灌、藤、草种数之对比表参见表1。

广场上的植物、建筑以及人等组成了一个广义的生态系统,其中只有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具有调节环境温度、湿度、杀菌、减噪、抗污染、平衡空气中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等多种生态功能。为了提高生产者的生产能力,我们提倡适地适树,不要盲目地引进外来种,以防止生态入侵。增加乡土树种中常绿阔叶林及落叶阔叶林在广场中的应用,以期提高植物的多样性。南京的紫金山地区、牛首山地区、幕府山地区以及栖霞山地区都是具有巨大潜力的野生观赏植物的基因库。例如:常绿的阔叶树种在南京地区除了樟科的香樟外,还有冬青科的冬青、苦槠、青冈等。而漆树科的黄连木、野漆树、南酸枣、胡桃科的化香、省沽油科的野鸭椿以及无患子科的无患子、卫矛科的卫矛、忍冬科的荚蒾等乡土树种不但速生,而且是美丽的色叶、观花、观果树种。广场作为一个人造的景观,是一个微缩的生态系统,它的绿色植物对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五构成城市广场的要素

从形态上看,城市广场由点、线、面及空间实体构成。构成城市广场的一般要素包括:绿地、铺地、雕塑、小品、水景、照明等,下面就除绿地外的其它要素进行介绍。

1.铺地

铺地是广场设计的一个重点,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为市民的户外活动提供场所,铺装场地以其简单而具有较大的宽容性,可以适应市民多种多样的活动需要。铺地可划分为复合功能场地和专用场地两种类型:复合功能场地没有特殊的设计要求,不需要配置专门的设施,是广场铺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专用场地在设计或设施配置上具有一定的要求,如露天表演场地、某些专用的儿童游乐场地等。

从工程和选材上,铺地应当防滑、耐磨、防水排水性能良好。花岗岩是用于铺装的一种高档材料,具有高雅、华贵的效果,但成本高、投资大,需要与一定的场合相匹配,尤其是雨雪天防滑效果差,用作广场铺装材料存在安全隐患。过去大多广场铺地用的水泥方砖和现在流行的广场砖相对刻板而单调,若在重点地方稍加强调,会对比衬托出一种意想不到的美感。天然材料的铺地,如砂子、卵石则显得纯朴甜美,富有田野情趣,对人往往更具亲和力,是广场铺地中步行小径的理想选材。其实,混凝土可以创造出许多质感和色彩搭配,是一种价廉物美使用方便的铺地材料,国外在这方面研究得很深,一些重要地段的铺装也都使用混凝土材料,如巴黎艾菲尔铁塔下的广场,铺地与坐凳小品都是混凝土制品,并无不协调或不够档次的感觉。在调查中发现,南京市各主要城市广场的铺地一般采用广场砖、花岗岩、木材、卵石、石材作铺面。

从装饰性上,广场铺地不同于室内装修,切忌室内化倾向,以简洁为主,通过其本身色彩、图案等来完成对整个广场的修饰,通过一定的组合形式来强调空间的存在和特性,通过一定的结构指明广场的中心及地点位置,以放射的形式或端点形式进行强调。同时,广场铺地要与功能相结合,如通过质感变化,标明盲道的走向,通过图案和色彩的变化,界定空间的范围等。

2.雕塑与小品

城市雕塑发展有两大趋势:一种趋势是远距离“瞭望型”的大型标志物,以其醒目的色彩、造型、质感、肌理等特征,屹立于城市背景之中;另一种趋势则是近距离“亲和型”,以与人体等大的尺度塑造极具亲和的形象,既没有雕塑基座,也没有周边的围护,以小巧的体量经常被裹入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但却带给观赏者特殊的惊喜和趣味【5】。

雕塑是广场美化的点睛之笔,应服从于广场主题的需求,要与广场的气氛情调相一致,与周围的环境内容相符合,对整个广场起到一种烘托的作用。所以,雕塑本身要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艺术品,不仅要有好的创意,还要有美的形式。正如刘开渠在论述城市雕塑的作用时讲到:“屹立在街头、广场、园林、建筑物上的硬质材料的圆雕或者浮雕不分季节,不论昼夜,总是默默地放射艺术光华。”“它既为当代服务,又为未来的历史时代留下不易磨灭的足迹,正如我国的唐文化以及古希腊、古埃及、古罗马的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不少东西被淹没了,而硬质材料的雕塑却能够比较长期的留了下来,成为历史的见证和人类文化的对比。”

这也说明了雕塑在城市和城市广场中的作用。雕塑的尺度大小应考虑以下两个因素:一是整个广场的尺度,二是人体的尺度。以广场为尺度的雕塑主要存在于纪念性广场或主题广场中,以人为尺度的雕塑一般存在于商业及游憩广场中。调查发现南京市各主要城市广场的雕塑大多采用以广场为尺度,采取人体尺度的较少,雄伟壮丽的同时与市民拉开了距离。

小品建筑虽然不是广场中的必要组成部分,但一旦成为广场的构成成分,尤其是功能性的小品建筑往往对广场的空间景观有着主导作用。诸如指示牌、栏杆、灯柱、广告等等体现着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布置得当的小品能够美化广场、展示文化、陶冶情操。或者换句话讲,环境小品设施是广场空间的装饰品和必需品。广场上的垃圾箱、坐凳、广告牌、阅报栏、电话亭随处可见,它们直接影响着城市广场景观的形成和丰富,广场中的小品应与广场整体环境相协调,造型上应该活泼多样,并有街道化特征。如坐凳是广场最基本的设施,布置坐凳要仔细推敲,一般来说在空间亲切宜人,具有良好的视野条件,并具有一定的安全感和防护性的地段设置坐凳要比设在大庭广众之下更受欢迎【6】。

3.水景与照明

人类有着本能利用水,观赏水,亲近水的需求,借水抒情,以水传情,大概说的就是这道理。水能降低噪音,减少空气中的尘埃,调节空气的湿度与温度,对人的身心大有裨益。水可动可静,可无声可喧闹,平静的水使环境产生宁静感,流动的水则充满生机【7】。

广场中的水景有喷泉、跌水、瀑布等形式,尤以喷泉多见。在国外许多广场因其独具特色的喷泉而名声远扬。由于现代技术手段的先进,制造喷泉变得很容易,而且喷泉的形式和功能也在增多,气势也在增大,声光电控制,耗资颇大。在实际水景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条件以及地理气候条件,在水空间创造中要与周围环境和人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尤其要与人的行为心理结合起来,尽可能营造一些安全近水空间,特别是要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营造出适合不同人群近水活动,包括看水、戏水、听水、闻水等场所和空间。

同样,从人的需求出发,照明也是广场的重要要素之一。在广场的主空间,宜采用高压钠灯,给人以高亮度的感觉,在雕塑、绿化、喷泉处突出灯光产生的影响,宜多通过反射、散射或漫射,使色彩多样化,并使之交替,混合产生理想的退晕效果:同时,光源的选择应考虑季节的变换,冬天宜采用桔红色的光使广场带有温暖感,夏天宜采用高压水银荧光灯带有清凉感。

六讨论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广场能为市民献上一份宁静与恬暇;在拥挤的都市水泥森林中,广场能为市民守住一片绿洲与舒朗,这就是广场的魅力所在。由此,广场成为当前城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热点,大大小小广场在各地城市纷纷落成。然而,由于规划理念、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及管理维护的技术水平存在着差异,使得各广场的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广场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但还有一些广场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广场设计融合了建筑、美学、植物学、生态学、规划设计等多门学科的精华。所以,应注意各门学科的综合运用,突出植物学、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城市广场设计无定式,应以绿色植物为造景的基础,减少硬质铺装。让绿色植物的亲和性充分发挥在园林小品的设计和装饰中。提倡广场保留原有大树,以期形成树大荫浓、温馨和谐的氛围和良好的生态效益。总之,提倡以植物为主要材料,把南京的城市广场建设成绿色生态广场。

广场尺度过大。导致了人力、物力及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城市其他项目的建设。广场本身显得空旷,这种空旷和单调缺乏生活的真实性,使人感到宏伟有余而亲切不足,会使游人产生即刻离去的感觉,这样既损伤人们的真情实感,也浪费了城市的宝贵土地和资金。

缺乏个性,千人一面,一哄而上。一些广场没有结合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对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挖掘不够,广场建设缺乏文化理念设计素材和根据,缺乏理性地去追求一些图案化的表面及所谓“后现代化”的造型,从而失去了地方特色。一些广场是因旧城改建的太彻底了,旧的全部推倒重建,因而割断了历史,割断了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失去原有的凝聚力变得冷漠,没有人情味。一位新加坡建设专家曾尖锐地指出: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大量破坏,就是城市特色的消失,就意味着这座城市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逐渐丧失。广场的主题和个性塑造依赖于地方传统文化。它或以丰厚的历史沉积为依托,使人在闲暇徜徉中了解城市的历史文脉,如南京的汉中门广场;或以特定的民俗活动来充实,加强人们的参与性。只有将我们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突出传统文化、强化地方特色,才能创造出驰名世界的广场“品牌”,如天安门是北京的标志,布达拉宫是拉萨的标志。

我国目前的城市广场相对忽视了城市广场的综合利用问题,如抗震防灾避难问题,生态效益问题,残疾人使用问题等【8】。日本因自身环境的原因,对这方面的研究较深入。

概括地说,当前广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不主要在于设计的美学方面,而在于其与现有城市的地域自然条件、社会人文特色及其城市规划的契合关系和广场建设的实际操作组织问题。在这里既有规划设计的专业水平问题,又有专业以外的社会和城市建设部门的认识和观念问题。广场规划一方面要吸取历史上城市广场设计的经验,另一方面要认真分析现代社会中城市环境新的建设要求和人的生活特点,同时应注意通过广场来表达和强化地域文化和场所精神,创造与时代相适应、特色鲜明和优美舒适的城市“客厅”【9】。

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居留于城市”。为了创造更美、更适合于人类居住的城市,我们应努力把城市广场建设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办好。无憾于历史,无愧于子孙。

参考文献:

[1]任英.城市广场的建筑体量控制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建筑大学,2000

[2]房庆方,宋劲松,马向明等.营造开放空间提高城市品质[J].城市规划,1998,22(6):34

[3]王坷等.城市广场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4]童丽丽,赵九洲,赵永厚等.从植物造景和生态学的角度探讨南京市民广场建设中的若干问题[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3,20(4):285-290

城市广场范文篇4

[关键词]城市广场文化浅析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广场迅速涌现,“广场文化”也随之兴起。“广场文化”是城市文化形态的主要表现之一。广场是城市的物质建设和精神的示范地和集中地,“广场文化”则是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结晶。

“广场文化”可以概括为,建设和利用城市公共、开阔的空间进行城市特有的文化、经济、政治交流和活动,从而形成富有特色的文化氛围,构成城市三个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发展理念,在物质文明层次上,是在城市建筑中充分考虑空间的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进行建设和管理,营建城市高凝聚力和广场空间,包括广场及周边的构筑物、在此空间中的物质生产和交换;另一方面,在精神文明层次上,要充分利用广场这个开阔的公共空间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培育现代化社会精神文明,推崇现代文明生活,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文化氛围。我市“和谐文化进万家”系列广场文化活动就是一个成功典范。

“广场文化”必须植根于当地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为发挥该城市的长处而形成。只有保持浓郁的当地历史文化同时吸收海内外先进文化,才能建立自身独特的“广场文化”。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这既有利用于保护生态环境,又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在文化广场建设中,要搞有持久生命力的城市标志,而不是满足一时的虚荣和表面化。

一个城市有高雅的“广场文化”,不但能提高居民的修养和道德情操,而且对外来者也具有同化功能,使社会秩序归于文明,城市成为礼仪之邦。健康、高雅的广场文化演出有助于大众文明程度和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对社会秩序的完善和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以及良好的道德规范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从发展态势看,今后城市竞争将在文化的高层次上进行,文化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那么怎样走好“广场文化”这条路?

1、制订地方性广场法规,在法制上给予城市广场明确的地位和保证。保证广场的建设和依法使用,广场及其四周要有相应的标识。

2、充分利用广场开展各种文化、社会、教育、商业活动。广场是城市进行科学化、民主化、现代化教育的课堂,是城市三个文明展示、交流的平台。广场是城市公众生活中最重要和最大规模的空间,党和政府在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团结群众时充分利用广场文化形式是十分有效的,也是我国政治生活走向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方式。同时,广场也是群众自娱自乐、自我教育的良好载体。寓教于广场娱乐之中,是城市生活中的重要方式。

城市广场范文篇5

城市广场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所使用的场地。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的城市广场的建设则出于满足城市功能的需要和人们生活的需求,并产生了具有不同功能的各种类型的城市广场。城市广场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以人为基准的,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一个生活娱乐场所。因此,人性化是广场空间环境所要实现的主要功能。事实上,很多城市广场在空间环境设计上都缺乏人性化的元素或者是人性化的思考。因此,城市广场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再一次被强调,在当今这个以人为本的世界里,更应该得到重视,它的提倡将在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促进城市发展,带来不竭动力。

随着人本主义思潮的发展,各个城市建筑设计者已经充分意识到了人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的主体地位。落实到城市广场设计方面,一般情况下,则是强调把人的需求融入到城市规划与设计之中,特别是通过对人们心理需求的研究,可以设计出不同性质、规模、功能的城市环境空间,并以满足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人群的心理需求和慰藉。城市广场在我国的发展曾经出现过一段浮夸时期,只是盲目的追求广场在面积上开阔,在技术上科技,在投资上的巨大,并出现了了攀比之风,而忽视的人性在城市广场设计的重要性,没有真正的利用其价值,造成了城市空间资源的浪费,所以,对城市景观人性化设计的探讨的非常有必要的。

2广场的人性化空间尺度

城市广场空间尺度是城市广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质量的好环最终决定着整个城市广场空间环境设计,人的行为心理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空间尺度处理的基本依据。在城市广场设计中,一般情况下可以归纳出三个基本的空间尺度。首先是见方的空间,给人以亲切感和自由感,属于创造空间的尺度;当距离超过之后,给人以无比开阔的感觉,会形成广场尺寸,也就形成了第二个尺度——场所感的尺度;最后一个尺度是领域感的尺度,在超过左右尺寸之后,会创造出深远、宏伟的意境。当然,对于广场人性化设计来说,最重要的尺度莫过于以人为尺度,以欧洲的城市广场为例来说,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时很注重人体尺度,广场空间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亲切、舒适,而在我国,由于一些城市广场的尺度巨大,造成了对人的排斥,忽略了以人为主的尺度。

在广场小品布置这个环节更要以人的尺度作为基本参照。有关研究表明:人在直立时可以看见各个方位的事物,视觉范围宽广,而当人只向下或者向上看时,其视觉范围甚至小于左右90°的视觉范围。环境小品正处于人类的视觉心理范围之内,所以要做出合理的处理,如果处理不当,甚至还会影响人的嗅觉、听觉、触觉等的心理感受。还有,广场应该进行合理的活动分区和合理的设施配置,这样才不会产生“广而无场”的感觉,并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吸引力。即使广场面积很大,如果通过庭院、山石、道路等设施的变换布置,会给人心理上造成丰实、亲切、安定的感觉,吸引人们的到来,赋予城市广场新的生命力。

广场的空间环境并非单纯的尺度间题,它是由广场的活动内容、视觉特性、布局分区、光照条件、容积感与建筑边界条件等因素共同制约的,同时也与相邻空间的相互对比有关。在设计时,应根据广场的不同功能类型,分析广场中人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性质,据此确定合理的空间尺度,有机组合绿化、水体、小品、铺地、色彩、灯光、音乐等多种构成要素。

3广场的人性化空间层次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的解释,我们把人对广场的需求也同样归纳为四个层次:一是生理需求,要求广场舒适、方便,给人以亲切感;二是安全需求,要求广场保护“个体领域”,使个人在广场内的行动自由;三是交往需求,要求广场提供与他人交往的场所和空间;四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人们在公共场合希望能引起他人的重视与尊重。

根据上述所分析的四个广场需求层次,针对城市广场环境空间可以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和私密空间,这样的划分可以造就不同层次的私人活动领域,以满足各种性理、物质需求的活动。随着人们对建筑心理需求的提高,现代城市广场环境空间设计呈现出一种功能、层次复合型发展趋势,以便满足更广泛群体更多的功能需求。例如,在广场中留有大片空地的同时,又设置了大量的符合人体尺度的小品,空地空间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能够举娱乐、商业、社交等大型活动的公共场所,而环境小品的加入则可以满足个自我价值的实现及心理需求,并能保持一个独有的个人空间,以防止外界的骚扰。人们在广场活动一般都是一种交往活动,通过人们心理需求同样可以划分为公共性交往活动、社会性交往活动和亲密性交往活动三种类型,根据不同的交往活动同样需要不同尺度、层次的城市环境空间领域。另外,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们,在心理和物质需求也是不同的,所以应该根据不同年龄心理需求上的变化来设计不同层次、尺度的广场环境空间,以基本满足所有人群为目的。随着现代环境的不断恶化,空气污染、车辆噪音污染、光污染等环境污染的不断严重,人们对城市广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心理需求方面添加了更多的因素,因此只有根据人性化的空间尺度设计不同程度的封闭或开敞空间领域,才能创造出富有特色、层次丰富的广场空间环境。

4广场的人性化空间序列

广场是城市空间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空间的“调节器”。广场与周围建筑的层次关系非常重要,如果能够合理的处理广场空间与周围道路、建筑空间关系,将会更加迎合人们的心理需求,以增添城市广场的实际意义。因此,在广场设计中,应对广场周围的空间做整体考虑,以形成有机的空间序列,从而加强广场的作用与吸引力,并以此衬托与突出广场。

广场的序列空间可划分为前导、发展、高潮、结尾几个部分,人们在这种序列空间中可以感受到空间的变幻、收放、对比、延续、烘托等乐趣。这种序列空间的巧妙组织,不仅使空间环境极富吸引力,也使人的心态随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受到熏染,达到人景同步效应,同时也能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心理需求。在广场空间序列的设计中,我们应考虑到时间因素。同样一个东西,看一分钟和看一小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体量、尺寸很有限的情况下,有意识地增加人们停留的时间,将会产生“大”的感觉。设计师可利用人的这一心理感受引导人们在设计的空间序列中穿行或停留。日本横滨市的横滨大道广场空间整体设计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既为市民创造了舒适悦目的城市公共空间,又吸引了众多的大公司迁往横滨市,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广场空间总是与周围其他小空间、道路、庭院相连接的,它们是广场空间的延伸与连续,并连接着其他广场。这些空间与广场空间同样重要,它们互相衬托,共同构成城市的外部空间体系。

5结语

人性化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基本上体现于理论观念,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是在提取抽象观念的基础上,有效的进行设计实践的整合,文章只是从三个方面对城市广场空间人性化设计进行阐述,在如果落实到具体设计环节还需融入相关建筑设计知识。

参考文献:

[1]林玉莲.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丹麦)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城市广场范文篇6

关键字:城市广场;规划;生活空间

一、城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呼唤城市广场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城市、特别是内地的一些城市建筑物大都缺乏新意,沿街、沿巷砌得满满荡荡,给人以一种千城一面、单调沉闷的压抑感。人在街上走,仿佛井中蛙,难怪有西方友人对中国迟迟不改几千年沿袭下来的画地为牢、自我封闭的建筑风格很不理解,并为之大发感慨。他认为建筑是人们赖以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对解放思想能起到目染耳濡的作用。可喜的是在广州率先引进世界兴起不久的新潮流、新模式——广场建筑,以全方位开放的姿态来面对市场经济新时代,为广州迈向完全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谱就新篇章。这很值得各地城市学习和借鉴。

建筑添上“广场”二字,意味着向传统建筑的深层次挑战。建筑设计专家如是直言:过去的建筑总是沿着建筑红线、边线垒墙造屋,自己俨然一个独立王国。建筑是绝对主体,它给外界展示的只是其高度、线条、颜色,给人以一种无名的压抑感。而广场建筑向人们展示的则是一派全新的景象,走出了一条环境设计取代建筑设计的新路:在同一环境里,它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有亭台楼阁、有主体广场、有主次道路、有绿树草坪、有喷泉水池,它们交相辉映,和谐雅观,房屋在广场建筑的总体环境中仍然是主角,但它仅仅为其一部分。广场建筑在设计上,要求融古典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手法为一体,融民族特色与异域风情于一炉,尤其是在外墙装饰上,要采用多种装饰材料和技术,如马赛克或花岗岩饰面、玻璃幕墙、绿色生态墙相结合,打破现在流行的饰面材料单一、一统到底的建筑外观,做到既庄重又典雅,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相得益彰。

巴黎人以巴黎为自豪,因为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除监狱和公墓外,一切都是完全开放式的设计,人们能够充分共享阳光下的空间。勿容置疑,广场建筑能在宏观上引导城市建设,又能在微观上调节人们的情趣。一位建筑设计专家颇为自信:广场建筑将会风行一百年。

建筑水准的高低是城市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城市广场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硬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城市也耸立起一大批令人瞩目的高层建筑。然而,这些建筑或因场地有限,或因资金不足,或因设计风格的不同,或多或少与完全意义上开放式的广场建筑在观念上有区别。相比之下,开放的建筑更显得文明与进步。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城市寸土寸金,留那么多广场岂不浪费?或云:建几十层甚至上百层的建筑,有那么多资金和相应的技术吗?其实,这些都不成问题。如广场主体建筑向空中发展,地盘自然也就宽了;再如只要政府发挥好统筹协调职能,把众多的建设单位、房地产公司和广大市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融合起来,把国土规划、设计、建筑力量综合利用起来,就能刮起城市广场建设的旋风。让我们的生活空间亮丽起来,多一点绿树红花,多一点蓝天白云。

二、城市广场定义及其分类

(一)城市广场的定义

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城市客厅”的城市广场上可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息、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既有政治和历史意义,又有丰富的艺术面貌,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上海市人民广场是市民生活、节日集会和游览观光的地方。

1、古代城市广场

“广场”一词源于古希腊,最初用于议政和市场,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其特点、位置是松散和不固定的。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广场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会、市场扩大到宗教、礼仪、纪念和娱乐等,广场也开始固定为某些公共建筑前附属的外部场地。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拓展,城市广场已成为城市的“心脏”,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续性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雏形。巴洛克时期,城市广场空间最大程度上与城市道路联成一体,广场不再单独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成为整个道路网和城市动态空间序列的一部分。

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原因,我国古代城市缺乏西方集会、论坛式的广场,而比较发达的是兼有交易、交往和交流活动的场所。《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对市场在城市中的位置和规模都作了规定,而且这种城市规划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唐长安是严格的里坊制,设有东市、西市。宋代打破里坊制,出现了“草市”、“墟”、“场”和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等。元、明、清则沿袭了前朝后市的格局,街道空间常常是城市生活的中心,“逛街”成为老百姓最为流行的休闲方式。

2、现代城市广场

现代城市广场不再仅仅是市政广场,商业广场成为城市的主要广场,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场的性质。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作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今天,人们提及“城市广场”,浮现于眼前的往往是大型城市公共中心广场(以正方形为主)的形象。目前全国城市广场建设的重点也主要集中在这类广场,因为它们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起着立竿见影的效果。总之,城市广场具备开放空间的各种功能和意义,并有一定的规模要求、特征和要素。城市中心人为设置以提供市民公共活动的一种开放空间是城市广场的重要特征;围绕一定主题配置的设施、建筑或道路的空间围合以及公共活动场地是构成城市广场的三大要素。只具备特征而不具备要素的,如单纯的绿地或空地,或只具备要素而不具备特征的如仅供某一商住区或建筑物使用,出于商业目的而冠名为“××广场”,则不应纳入城市广场范畴。

因为城市广场兼有集会、贸易、运动、交通、停车等功能,故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广场布局应作系统安排,而广场的数量、面积大小、分布则取决于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广场功能定位。可见,城市广场是指城市中供公众活动的场所。

(二)城市广场分类: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但这种分类是相对的,现实中每一类广场都或多或少具备其他类型广场的某些功能。

1、集会游行广场

城市中的市中心广场、区中心广场上大多布置公共建筑,平时为城市交通服务,同时也供旅游及一般活动,需要时可进行集会游行。这类广场有足够的面积,并可合理的组织交通,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满足人流集散需要。但一般不可通行货运交通。可在广场的另一侧布置辅助交通网,使之不影响集会游行等活动。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市人民广场、昆明市中心广场和前苏联莫斯科红场等,均可供群众集会游行和节日联欢之用。这类广场一般设置较少绿地,以免妨碍交通和破坏广场的完整性。在主席台、观礼台的周围,可重点设计常绿树。节日时,可点缀花卉。为了与广场及周围气氛相协调,一般以规整形式为主,在广场四周道路两侧可布置行道树组织交通,保证广场上的车辆和行人互不干扰、畅通无阻。广场还应有足够的停车面积和行人活动空间,其绿化特点是一般沿周边种植,为了组织交通,可在广场上设绿地种植草坪、花坛,装饰广场,形成交通岛的作用,但行人一般不得入内。

2、交通广场

一般是指环行交叉口和桥头广场。设在几条交通干道的交叉口上,主要为组织交通用,也可装饰街景。在种植设计上,必须服从交通安全的条件,绝对不可阻碍驾驶员的视线,所以多用矮生植物点缀中心岛。例如广州的海珠广场。在这类广场上可种花草、绿篱、低矮灌木或点缀一些常绿针叶林,要求树形整齐,四季常青,在冬季也有较好的绿化效果;同时也可设置喷泉、雕塑等。交通广场一般不允许入内,但也有起街心花园作用的形式。

3、商业广场

当代交通拥挤,采取人车分流手段,以步行商业广场和步行商业街的形式为多,及各种集市露天广场形式。

城市广场还可以按照广场形态分为有规整形广场、不规整形广场及广场群等,且现代城市广场形态越来越走向复向化、立体化,包括下沉式广场、空中平台和步行街等等;按照广场构成要素分析可分为建筑广场、雕塑广场、水上广场、绿化广场等;按照广场的等级可分为市级中心广场、区级中心广场和地方性广场(如居住街区广场、重要地段公共建筑集散广场和建筑物前广场)等。

三、广场的大小和周边建筑的规划设计比例

1、城市广场的面积

城市广场面积大小的确定,一般来说,城市大,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也大;城市小,市中心广场也不宜规划得太大。片面地追求大广场,以为城市广场越大越好、越大越漂亮、越大越气派,那是错误的。大广场不仅在经济上花费巨大,而且在使用上也不方便;同时,广场尺寸不宜人,也很难设计出好的艺术效果。城市广场尺寸太大会缺乏活力和亲和力。维特鲁威说:“罗马广场的尺寸应适应听众需要,否则场地会不够用,听众少的时候场地又会显得太大。所以这样来定广场的宽度就可以了:把长度分成三份,两分之长作为宽度。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长方形,排列方式也更适合与游览观赏的目的。”故此建议:小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一般在1~2公顷,大中城市中心广场面积在3.0~4.0公顷,如有必要可以再大一些。至于交通广场,面积大小取决于交通量的大小、车流运行规律和交通组织方式等;集会游行广场,取决于集会时需要容纳的最多人数;影剧院、体育馆、展览观前的集散广场,取决于在许可的集聚和疏散时间内能满足人流与车流的组织与通过。此外,广场面积和应满足相应的附属设施,如停车场、绿化种植、公用设施等。观赏要求方面还应考虑人们在广场上,对广场上主体建筑有良好的视线、视距。在体形高大的建筑物的主要立面方向,宜相应地配置较大的广场。

中外著名城市广场面积比较

国别广场名称面积(公顷)

中国北京天安门广场39.6

大同红旗广场2.9

太原“五一”广场6.3

天津海河广场1.6

郑州“二七”广场4.0

庞贝城中心广场0.39

佛罗伦萨长老会议广场0.54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1.28

巴黎协和广场4.28

莫斯科红场广场5.0

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政广场0.60

意大利罗马市政广场0.40

美国纽约济克非勒中心广场0.60

2、城市广场与周边建筑。

广场与周边建筑的比例尺度首先要说是没有定式的。例如,天安门广场的宽为500米,两侧的建筑,如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特别又建立了纪念堂,丰富了广场的内容,增加了广场的层次,使人并不感到空旷。一般来说,广场四周建筑物低,广场显得开阔、通透。广场四周建筑物高,处于高宽比1:2左右时,广场更显得有内聚感。此外,广场四周建筑物少,绿化多,广场显得广阔、通透;广场四周布满,广场显得封闭感、安全感好,界面漂亮。例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等,是举世称颂的佳例。总的来说,大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应有较大的比例尺度,小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宜用较小的比例尺度。

四、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广场体系空间结构;城市广场功能布局;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各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珩接和交通联系。城市广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1、广场要有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同时也应保证不少于广场面积25%比例的绿化地,为人们遮挡夏天烈日,丰富景观层次和色彩。

2、广场中需有坐凳、饮水器、公厕、电话亭、小售货亭等服务设施,而且还要有一些雕塑、小品、喷泉等充实内容,使广场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只有做到设计新颖、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才能充分满足广大市民大到高雅艺术欣赏、小到健身娱乐休闲的不同需要。

3、广场交通流线组织要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处理好与周边的道路交通关系,保证行人安全。除交通广场外,其他广场一般限制机动车辆通行。

4、广场的小品、绿化、物体等均应以“人”为中心,时时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处处符合人体的尺度。如飞珠溅玉的瀑布、此起彼伏的喷泉、高低错落的绿化,让人呼吸到自然的气息,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二)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广场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

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济南泉城广场,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广东新会市冈州广场营造的是侨乡建筑文化的传统特色。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广场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广场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次,城市广场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如北方广场强调日照,南方广场则强调遮阳。一些专家倡导南方建设“大树广场”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三)效益兼顾原则

城市广场的功能向综合性和多样性衍生,现代城市广场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和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意义日益显现。因此,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体现出“生命至上、生态为先”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首先,城市广场是城市中两种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即广场与公园)之一。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空间和枢纽,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起着当地市民的“起居室”,外来旅游者“客厅”的作用。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城市对这种有高度开发价值的开放空间应予优先的开发权。

其次,城市广场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立体环境设施、园林绿化布局、道路交通系统珩接等方方面面。我们在进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时刻牢记并处处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兼顾的原则,切不能有所偏废。厚此薄彼,往往顾此失彼。如某市火车站广场由于规划不合理,结果造成交通拥挤、排水不畅,雨天泥水地,晴日灰满天,环境污染严重,市民怨声载道,游客望而却步,极大的损害了城市形象。

再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要克服几个误区:一是认为以土地作为城市道路、广场建设的回报是一条捷径。二是广场越大越好。三是让开发商牵着鼻子走。开发商看重的是重拆、建房、卖门面的利益;而政府则应着重考虑增加绿地、建设广场和公园,改善旅游、购物、休闲和人居环境。

(四)突出主题原则

城市广场无论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其功能,确定其主题。这也可谓之“纲举目张”。围绕着主要功能,广场的规划设计就不会跑题,就会有“轨道”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是交通广场、商业广场,还是融纪念性、标志性、群众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广场,要有准确的定位。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力求突出城市广场在塑造城市形象、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活动需要与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三大功能。并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整体考虑广场布局规划。

特定的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都应精心创造实用而突出主题特色的城市广场个体:一是要和谐处理城市广场的规模尺度和空间形式,创造丰富的广场空间意向。应根据市级、区级和社区级合理规划,一般不宜过大,且应分散设置,以取得均匀的城市活动公共空间。二是要合理配置建筑,实现广场的使用功能。三是要有机组织交通,完善市政设施,综合解决城市广场内外部的交通与配置。特别注意空间距离的远近和交通时间的长短,以方便市民使用城市广场。既要讲究观赏性,但主要还是要讲究实用性。

城市广场范文篇7

(1)从广场空间的要素来看,它主要包含文化要素、精神要素和社会要素,三种要素之间又有交叉的关系。其中社会要素所涵括的内容最为广泛,比如城市文脉、城市发展的历史沿革等都是社会要素的内容,这个要素影响着人们的地域文化认同感;而精神要素则是城市广场空间精神结构的构成部分,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以及行为体验,并起到了增强城市广场其他要素的活力的作用。文化要素是广场空间要素中最常见的一项,同时它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广场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各种文化要素在广场空间的碰撞。

(2)广场空间是联系人与社会的重要载体。广场源起于人们会面的要求,即人们需要一个公共场所进行会面,并在这个场所中完成信息交流等活动。从这里可以看出,广场不仅与人和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它也是连接人与社会关系的载体。

2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的问题

(1)城市广场空间大而无当,且过于平面化。在城市广场空间设计中,存在着一种盲目追求“大”的风气,造成城市广场建成之后与当地的情况不符,实际用处不大,浪费了用于建造广场的资金费用。大的空间设计原本是应大城市的实际需求而出现的,然而许多小城市也沿用了这一设计理念,将广场的尺度设计非常大。而日后投入使用之后,发现广场的使用率非常低。这主要是因为小城市的人口数量比较少,于是流动人口的数量也相应地比较少。而流动人口数量是决定广场建设规模的关键性因素,广场空间的规模设计与城市流动人口的数量不符,当然就出现大而无当的情况。除此之外,城市广场空间设计过于平面化也是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采用大平面式的空间设计固然能够突出广场的主体空间,但是这也造成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的重复性,显得缺乏特色。

(2)城市广场的植被结构单一。城市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城市的绿化,而我国城市广场空间设计也将绿化纳入其中,以使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因此,广场的植被设计就成了广场空间设计的一个重点内容。然而,就当前的情况而言,在广场的植被设计方面存在着一味追求大面积铺地的现象。大面积铺地的确能够促进生态环保,改善城市生态质量,并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广场植被结构单一,几乎所有铺地的植被都是同一个物种。这种植被种植方式容易造成生物的多样性下降,同时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也会受到影响。除此之外,这种大面积铺地的绿化方式还阻碍了人们的广场活动的开展,并浪费了大量的投资费用以及养护费用,而广场空间的围合也受到影响。

(3)城市广场空间的休闲设施不足。城市广场的休闲设施是广场空间设计中的一个部分,它影响着人民广场活动的多样性。而当前的情况是,许多城市的广场空间设计中,休闲设施的数量及种类都比较少,市民的广场活动受到了局限。这种情况与我国人民娱乐需求在不断增长的现实相悖,广场空间设计没有体现出人文关怀和环境关怀。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关键性的因素就是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可用地的不断减少。

(4)城市广场的景观过于单一。在城市广场空间的设计中,关于景观的设计几乎都走上了同样的路子,景观的内容不外乎喷泉、雕塑、草地、树木等的组合。这就给人一种千篇一律的主观印象,广场成了复制的结果。在这种设计思路的主导下,城市广场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公共场所,它的提升人们的审美的功能完全没有体现出来。

3城市广场空间设计问题的解决对策

根据前面所述的城市广场空间设计中的问题,其解决对策主要为以下几点:

(1)对于城市广场空间大而无当且过于平面化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商业步行街的设计经验,对城市广场的立体空间进行重新划分。首先,商业步行街关于主体空间的设计是,一层为商业大型卖场,而中心则为步行街。而随着这种设计所产生的效应的扩大,原先的空间设计无法满足使用需求,于是二层商业空间发展起来。这种聚合性的设计使得人群逐渐向商业步行街聚拢,从而使空间得到最大化地利用。这个设计启示我们,城市广场空间设计可以更多地考虑周围环境以及周围的建筑,建立广场与环境及建筑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广场空间能够容纳更多,空间利用率最大化。

(2)对于城市广场的植被结构单一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以改善:一方面,增强生物的多样性,合理搭配广场的植被结构。当今广场植被结构多为草坪,而草坪不仅遮阳效果差,而且还没有减少太阳直接辐射的功能。因此,在设计植被时可以舍弃大规模种植草坪的做法,而改为几种植物搭配种植。例如,灌木、乔木、草坪相搭配,从而使植被的物种丰富性得到改善;另一方面,丰富植被的空间层次变化。植被的空间层次变化能够提高实际绿化面积的生态效益。对此,广场的植被设计中可以加入专门性的植物构筑物来给广场空间增色。例如,四角拱亭、独脚花台等。这样一来,植被的实际覆盖面积就增大了,而且广场空间也显得更为生动多姿。

(3)对于城市广场空间的休闲设施不足的问题,我们可以做出的改进是重新设计,使有限的休闲设施得到最大化地利用。例如,可以在草地和绿篱之间放置座椅,或者在绿篱之间埋置方凳,供人休息时使用。除此之外,在大树下设置吊椅也是一种丰富休闲设施的方式,这样做不仅能够给人提供休息和娱乐的工具与场所,而且还给广场增添了许多的生活气息。以上几种方式都能够使广场的空间配置得到改善。

(4)对于城市广场的景观过于单一的问题,最为有效的解决方式是建设主题广场。为使主题广场避免趋同性,它的建设主题可以与城市的建设主题保持一致,这样一来不仅使广场具备城市特色,而且还能够给城市带来宣传效益。而具体的做法为:合理搭配色彩、材料、植物、路网等,从而构成一个和谐的、具有鲜明特点的空间布局结构;观照城市的文脉来确立广场的建设主题。例如,花卉的选择要与市花保持一致,广场的材料体系要与周围建筑的颜色保持一致,等等。

4结语

城市广场范文篇8

论文摘要:在我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迅速增多的城市广场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社会很多意见认为我国的城市广场的设计正陷入雷同的误区,笔者也持有相同的看法,并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分析。

城市广场不仅有满足人们视觉审美的景观,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个城市文明的缩影,并逐渐成为人们旅游、休闲、交流的理想场所,大大超出了其本身的价值,创造出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城市广场的出现最早是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广场正逐渐成为一个城市的中心和某种意义上的象征。它不仅是一个城市人流聚集的地方而且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故城市广场,特别是城市中心广场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的名片。一个城市要令人可爱,让人留恋,它必须要有独具魅力的广场。广场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空间,改善了生活环境质量。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

在我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迅速增多的城市广场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社会各界议论颇多,有一种意见较为突出即认为我国的城市广场的设计正陷入雷同的误区。笔者也持有相同的看法。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作“广场八股”现象,还有人开玩笑地概括当今的城市广场: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雕塑,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机关。城市广场的雷同化现象,基本上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一、滥建问题

作为“城市客厅”的广场是城市空间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场的开发和建设正迅猛地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热点,从北向南,十几年间,几乎遍满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其中不乏有一批优秀作品的呈现,然而滥建浪废的现象也日益严重。在很多地区,城市广场已经成了政绩广场,某些城市领导爱讲三年要变样,五年大变样,只是一味地地抓硬件建设,短期内抓完了标志性建筑,又抓广场建设。这种广场只会考虑气派、豪华,钱花得很多。对百姓生活却无益。和现在网上热传的“乡镇书记坐红木龙椅”现象相似,某些贫困市、县,每年都向上申请扶贫资金,然而却在某些方面大张铺费,耗资几百万几千万建一个大广场,有音乐喷泉和花岗石铺装,检查团来的时候,就象征性地表演一下音乐喷泉,平日里寸草不生,烈日下温度灼人,根本起不到一个城市广场应有的使用价值。更有甚者,有的城市广场建好了,上面领导看了不甚满意,地方官领导头脑发热,屁股一拍,拆掉重建,劳民伤财。城市广场滥建问题突出,究其原因反映出部分地方官的政绩观,急于在任期内搞一些形象工程。而这种现象,不光是—个体制的问题,更是一个应该从深层次去挖掘的问题。这里就不再赘述。我想说的是政府应该转变观念。不要只从局部利益出发,要为大局考虑,特别是不要让开发商牵着鼻子走。开发商看重的是重拆、重建、加大规模的利益,而作为人民的政府,应该好好审视自己的职责,保持头脑的冷静和清醒,真正从人民利益出发,杜绝滥建现象。只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目前浙江省几个市提出了重大事项市民参与制度,网络等媒体广泛征求意见,可以避免少数领导的错误决策,城市广场滥建问题可以得到遏制。

二、大与小,即尺度问题

城市广场面积大小的确定,一般来说,城市越大,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也大;城市小,市中心广场也不宜规划得太大。片面地追求大广场,以为城市广场越大越好、越大越气派,那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作为时代产物的大尺度城市广场,其巨大的空间匮乏的功能、呆板的形象已与当前的市民生活不相适应。有人拿天安门广场的宽阔和成功作例,但是大家可以看到它两侧的建筑,如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广场中间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后又建立了纪念堂,这些建筑物丰富了广场的内容,增加了广场的层次,使人并不感到不空旷。一般来说,广场四周建筑物低,广场显得开阔、通透。广场四周建筑物高,处于高宽比1:2左右时,广场更显得有内聚感。此外,广场四周建筑物少,绿化多,广场显得广阔、通透;广场四周布满,广场显得封闭感、安全感好,界面漂亮。例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等,是举世称颂的佳例。总的来说,大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应有较大的比例尺度,小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宜用较小的比例尺度。

充分利用临街转角处的建筑物留出的一部分空地,或是两座建筑之间的空间,建设一些分散的、小规模的城市广场。或称中心花园广场,不但可以节约资金,疏散人流,而且它们在城市空间中还具有视觉心理上和环境行为等多方面的调节和缓冲作用,为单调的城市空间增添了丰富的景观。位于深圳地王大厦一侧,解放路和深南大道相夹的三角形广场,就是一个典型的称得上是小巧玲珑的小型化广场。在这边角空间的弹丸之地,不仅疏散了大量出入地王大厦、购书城等建筑物的人流,而且仅有的几棵棕桐树和环状的花坛,又使这狭小空间充满了变化和情趣,为周围高楼林立的都市空间营造出一片温馨的休憩场所。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广场的优点所在,而且在当前节约能源与材料的口号下,规模的小型化也是尤为必要。

尺度问题也是一个专业问题,笔者建议地方政府邀请专家参与,特别是请一些大家发表高见,制定城市规划要统一考虑,广泛征求各方意见,通过媒体信息展开讨论,提高全体市民的参与率和认可率,然后通过地方人大以法律或决议的形式确定下来,不得随某个领导的意见任意变动。

三、文化特征问题

城市广场作为一种独特的空间形式,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城市广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且由于各自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的不同,城市广场的功能及其文化内涵也表现出重大的差异。

我国过去的建筑总是沿着建筑红线、边线垒墙造屋,俨然一个独立王国。建筑是绝对主体,它给外界展示的只是其高度、线条、颜色,给人以一种无名的压抑感。而西方国家广场历史悠久,数量也很多,广场往往是一个城市建筑艺术的中心,如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广场都是城市最漂亮、最精华的地方。这些城市的广场不论什么类型,几乎都是多功能的,充分考虑了市民活动的需要。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政治性广场平时也是百姓活动的地方。在法国,除监狱和公墓外,一切都是完全开放式的设计,人们能够充分共享阳光下的空间。西方的城市广场设计影响深远,向人们展示的则是一派全新的景象,走出了一条环境设计取代建筑设计的新路。公务员之家

然而,目前国内广场设计却面临着着丧失独特风格的危险——大城市追西方,中小城市追大城市,互相模仿攀比,致使一个个广场大同小异。有人说,一个失去传统文化根基的民族,是一个肤浅的民族,一个失去历史遗存和记忆的城市,是一个令人悲哀的城市。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历史物质遗存,是形成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无法再生性。

在弘扬传统的文化特征和借鉴一些优秀的先进文化的问题上,我有两点看法: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济南泉城广场,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广东新会市冈州广场营造的是侨乡建筑文化的传统特色。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广场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广场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次,城市广场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如北方广场强调日照,南方广场则强调遮阳。一些专家倡导南方建设“大树广场”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挪威的波根市的欧莱·布尔广场由4000块各种灰色的石板组成,铺地颜色和图案向广场四角产生渐变。铺地的灰色石板共6种成色,在雨中可以很明显地显示出来。波根市是一个多雨的广场,每年平均降雨2500厘米,铺地石板湿润时可以显现出丰富而微妙的颜色、质感和纹理图案的变化。整个设计诗意地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探索石头材质的细微变化和简单外表下设计的无限可能性,为城市创造出具有地方气候特色的微妙广场质感,这和很多城市景观设计的思路有根本的不同。笔者浅述中国城市广场设计雷同化的三个问题,旨在探索城市广场建设的决策权以及规模大小、尺度比例和人脉文化渊源的内在联系,借鉴国内外城市广场设计的成功范例,希望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拍手称好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精品城市广场。

参考文献

【1】朱淳,邵琦.景观设计基础【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城市广场范文篇9

关键词:城市建设广场建筑规划设计

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而且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故城市广场,特别城市中心广场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的名片。一个城市要令人可爱,让人留恋,它必须要有独具魅力的广场。广场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空间,改善了生活环境质量。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

一、城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呼唤城市广场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城市、特别是内地的一些城市建筑物大都缺乏新意,沿街、沿巷砌得满满荡荡,给人以一种千城一面、单调沉闷的压抑感。人在街上走,仿佛井中蛙,难怪有西方友人对中国迟迟不改几千年沿袭下来的画地为牢、自我封闭的建筑风格很不理解,并为之大发感慨。他认为建筑是人们赖以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对解放思想能起到目染耳濡的作用。可喜的是在广州率先引进世界兴起不久的新潮流、新模式——广场建筑,以全方位开放的姿态来面对市场经济新时代,为广州迈向完全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谱就新篇章。这很值得各地城市学习和借鉴。

建筑添上“广场”二字,意味着向传统建筑的深层次挑战。建筑设计专家如是直言:过去的建筑总是沿着建筑红线、边线垒墙造屋,自己俨然一个独立王国。建筑是绝对主体,它给外界展示的只是其高度、线条、颜色,给人以一种无名的压抑感。而广场建筑向人们展示的则是一派全新的景象,走出了一条环境设计取代建筑设计的新路:在同一环境里,它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有亭台楼阁、有主体广场、有主次道路、有绿树草坪、有喷泉水池,它们交相辉映,和谐雅观,房屋在广场建筑的总体环境中仍然是主角,但它仅仅为其一部分。广场建筑在设计上,要求融古典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手法为一体,融民族特色与异域风情于一炉,尤其是在外墙装饰上,要采用多种装饰材料和技术,如马赛克或花岗岩饰面、玻璃幕墙、绿色生态墙相结合,打破现在流行的饰面材料单一、一统到底的建筑外观,做到既庄重又典雅,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相得益彰。

巴黎人以巴黎为自豪,因为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除监狱和公墓外,一切都是完全开放式的设计,人们能够充分共享阳光下的空间。勿容置疑,广场建筑能在宏观上引导城市建设,又能在微观上调节人们的情趣。一位建筑设计专家颇为自信:广场建筑将会风行一百年。

建筑水准的高低是城市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城市广场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硬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城市也耸立起一大批令人瞩目的高层建筑。然而,这些建筑或因场地有限,或因资金不足,或因设计风格的不同,或多或少与完全意义上开放式的广场建筑在观念上有区别。相比之下,开放的建筑更显得文明与进步。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城市寸土寸金,留那么多广场岂不浪费?或云:建几十层甚至上百层的建筑,有那么多资金和相应的技术吗?其实,这些都不成问题。如广场主体建筑向空中发展,地盘自然也就宽了;再如只要政府发挥好统筹协调职能,把众多的建设单位、房地产公司和广大市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融合起来,把国土规划、设计、建筑力量综合利用起来,就能刮起城市广场建设的旋风。让我们的生活空间亮丽起来,多一点绿树红花,多一点蓝天白云。

二、城市广场定义及其分类

(一)城市广场的定义

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城市客厅”的城市广场上可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息、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既有政治和历史意义,又有丰富的艺术面貌,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上海市人民广场是市民生活、节日集会和游览观光的地方。

1、古代城市广场

“广场”一词源于古希腊,最初用于议政和市场,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其特点、位置是松散和不固定的。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广场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会、市场扩大到宗教、礼仪、纪念和娱乐等,广场也开始固定为某些公共建筑前附属的外部场地。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拓展,城市广场已成为城市的“心脏”,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续性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雏形。巴洛克时期,城市广场空间最大程度上与城市道路联成一体,广场不再单独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成为整个道路网和城市动态空间序列的一部分。

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原因,我国古代城市缺乏西方集会、论坛式的广场,而比较发达的是兼有交易、交往和交流活动的场所。《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对市场在城市中的位置和规模都作了规定,而且这种城市规划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唐长安是严格的里坊制,设有东市、西市。宋代打破里坊制,出现了“草市”、“墟”、“场”和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等。元、明、清则沿袭了前朝后市的格局,街道空间常常是城市生活的中心,“逛街”成为老百姓最为流行的休闲方式。

2、现代城市广场

现代城市广场不再仅仅是市政广场,商业广场成为城市的主要广场,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场的性质。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作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今天,人们提及“城市广场”,浮现于眼前的往往是大型城市公共中心广场(以正方形为主)的形象。目前全国城市广场建设的重点也主要集中在这类广场,因为它们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起着立竿见影的效果。总之,城市广场具备开放空间的各种功能和意义,并有一定的规模要求、特征和要素。城市中心人为设置以提供市民公共活动的一种开放空间是城市广场的重要特征;围绕一定主题配置的设施、建筑或道路的空间围合以及公共活动场地是构成城市广场的三大要素。只具备特征而不具备要素的,如单纯的绿地或空地,或只具备要素而不具备特征的如仅供某一商住区或建筑物使用,出于商业目的而冠名为“××广场”,则不应纳入城市广场范畴。

因为城市广场兼有集会、贸易、运动、交通、停车等功能,故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广场布局应作系统安排,而广场的数量、面积大小、分布则取决于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广场功能定位。可见,城市广场是指城市中供公众活动的场所。

(二)城市广场分类: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但这种分类是相对的,现实中每一类广场都或多或少具备其他类型广场的某些功能。

1、集会游行广场。城市中的市中心广场、区中心广场上大多布置公共建筑,平时为城市交通服务,同时也供旅游及一般活动,需要时可进行集会游行。这类广场有足够的面积,并可合理的组织交通,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满足人流集散需要。但一般不可通行货运交通。可在广场的另一侧布置辅助交通网,使之不影响集会游行等活动。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市人民广场、昆明市中心广场和前苏联莫斯科红场等,均可供群众集会游行和节日联欢之用。这类广场一般设置较少绿地,以免妨碍交通和破坏广场的完整性。在主席台、观礼台的周围,可重点设计常绿树。节日时,可点缀花卉。为了与广场及周围气氛相协调,一般以规整形式为主,在广场四周道路两侧可布置行道树组织交通,保证广场上的车辆和行人互不干扰、畅通无阻。广场还应有足够的停车面积和行人活动空间,其绿化特点是一般沿周边种植,为了组织交通,可在广场上设绿地种植草坪、花坛,装饰广场,形成交通岛的作用,但行人一般不得入内。

2、交通广场。一般是指环行交叉口和桥头广场。设在几条交通干道的交叉口上,主要为组织交通用,也可装饰街景。在种植设计上,必须服从交通安全的条件,绝对不可阻碍驾驶员的视线,所以多用矮生植物点缀中心岛。例如广州的海珠广场。在这类广场上可种花草、绿篱、低矮灌木或点缀一些常绿针叶林,要求树形整齐,四季常青,在冬季也有较好的绿化效果;同时也可设置喷泉、雕塑等。交通广场一般不允许入内,但也有起街心花园作用的形式。

3、商业广场。当代交通拥挤,采取人车分流手段,以步行商业广场和步行商业街的形式为多,及各种集市露天广场形式。

城市广场还可以按照广场形态分为有规整形广场、不规整形广场及广场群等,且现代城市广场形态越来越走向复向化、立体化,包括下沉式广场、空中平台和步行街等等;按照广场构成要素分析可分为建筑广场、雕塑广场、水上广场、绿化广场等;按照广场的等级可分为市级中心广场、区级中心广场和地方性广场(如居住街区广场、重要地段公共建筑集散广场和建筑物前广场)等。

三、广场的大小和周边建筑的规划设计比例

1、城市广场的面积。城市广场面积大小的确定,一般来说,城市大,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也大;城市小,市中心广场也不宜规划得太大。片面地追求大广场,以为城市广场越大越好、越大越漂亮、越大越气派,那是错误的。大广场不仅在经济上花费巨大,而且在使用上也不方便;同时,广场尺寸不宜人,也很难设计出好的艺术效果。城市广场尺寸太大会缺乏活力和亲和力。维特鲁威说:“罗马广场的尺寸应适应听众需要,否则场地会不够用,听众少的时候场地又会显得太大。所以这样来定广场的宽度就可以了:把长度分成三份,两分之长作为宽度。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长方形,排列方式也更适合与游览观赏的目的。”故此建议:小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一般在1~2公顷,大中城市中心广场面积在3.0~4.0公顷,如有必要可以再大一些。至于交通广场,面积大小取决于交通量的大小、车流运行规律和交通组织方式等;集会游行广场,取决于集会时需要容纳的最多人数;影剧院、体育馆、展览观前的集散广场,取决于在许可的集聚和疏散时间内能满足人流与车流的组织与通过。此外,广场面积和应满足相应的附属设施,如停车场、绿化种植、公用设施等。观赏要求方面还应考虑人们在广场上,对广场上主体建筑有良好的视线、视距。在体形高大的建筑物的主要立面方向,宜相应地配置较大的广场。

中外著名城市广场面积比较

国别广场名称面积(公顷)

中国北京天安门广场39.6

大同红旗广场2.9

太原“五一”广场6.3

天津海河广场1.6

郑州“二七”广场4.0

外国庞贝城中心广场0.39

佛罗伦萨长老会议广场0.54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1.28

巴黎协和广场4.28

莫斯科红场广场5.0

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政广场0.60

意大利罗马市政广场0.40

美国纽约济克非勒中心广场0.60

2、城市广场与周边建筑。广场与周边建筑的比例尺度首先要说是没有定式的。例如,天安门广场的宽为500米,两侧的建筑,如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高度均在30~40米之间,其高宽之比约为1:2左右。这样的比例使人感到开阔。但由于广场中央布置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型喷泉、灯柱、栏杆、花坛、草地,特别又建立了纪念堂,丰富了广场的内容,增加了广场的层次,使人并不感到空旷。一般来说,广场四周建筑物低,广场显得开阔、通透。广场四周建筑物高,处于高宽比1:2左右时,广场更显得有内聚感。此外,广场四周建筑物少,绿化多,广场显得广阔、通透;广场四周布满,广场显得封闭感、安全感好,界面漂亮。例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等,是举世称颂的佳例。总的来说,大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应有较大的比例尺度,小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宜用较小的比例尺度。

四、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广场体系空间结构;城市广场功能布局;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各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珩接和交通联系。城市广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1、广场要有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同时也应保证不少于广场面积25%比例的绿化地,为人们遮挡夏天烈日,丰富景观层次和色彩。

2、广场中需有坐凳、饮水器、公厕、电话亭、小售货亭等服务设施,而且还要有一些雕塑、小品、喷泉等充实内容,使广场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只有做到设计新颖、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才能充分满足广大市民大到高雅艺术欣赏、小到健身娱乐休闲的不同需要。

3、广场交通流线组织要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处理好与周边的道路交通关系,保证行人安全。除交通广场外,其他广场一般限制机动车辆通行。

4、广场的小品、绿化、物体等均应以“人”为中心,时时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处处符合人体的尺度。如飞珠溅玉的瀑布、此起彼伏的喷泉、高低错落的绿化,让人呼吸到自然的气息,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二)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广场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

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济南泉城广场,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广东新会市冈州广场营造的是侨乡建筑文化的传统特色。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广场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广场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次,城市广场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如北方广场强调日照,南方广场则强调遮阳。一些专家倡导南方建设“大树广场”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三)效益兼顾原则

城市广场的功能向综合性和多样性衍生,现代城市广场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和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意义日益显现。因此,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体现出“生命至上、生态为先”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首先,城市广场是城市中两种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即广场与公园)之一。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空间和枢纽,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起着当地市民的“起居室”,外来旅游者“客厅”的作用。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城市对这种有高度开发价值的开放空间应予优先的开发权。

其次,城市广场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立体环境设施、园林绿化布局、道路交通系统珩接等方方面面。我们在进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时刻牢记并处处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兼顾的原则,切不能有所偏废。厚此薄彼,往往顾此失彼。如某市火车站广场由于规划不合理,结果造成交通拥挤、排水不畅,雨天泥水地,晴日灰满天,环境污染严重,市民怨声载道,游客望而却步,极大的损害了城市形象。

再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要克服几个误区:一是认为以土地作为城市道路、广场建设的回报是一条捷径。二是广场越大越好。三是让开发商牵着鼻子走。开发商看重的是重拆、建房、卖门面的利益;而政府则应着重考虑增加绿地、建设广场和公园,改善旅游、购物、休闲和人居环境。

(四)突出主题原则

城市广场无论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其功能,确定其主题。这也可谓之“纲举目张”。围绕着主要功能,广场的规划设计就不会跑题,就会有“轨道”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是交通广场、商业广场,还是融纪念性、标志性、群众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广场,要有准确的定位。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力求突出城市广场在塑造城市形象、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活动需要与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三大功能。并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整体考虑广场布局规划。

特定的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都应精心创造实用而突出主题特色的城市广场个体:一是要和谐处理城市广场的规模尺度和空间形式,创造丰富的广场空间意向。应根据市级、区级和社区级合理规划,一般不宜过大,且应分散设置,以取得均匀的城市活动公共空间。二是要合理配置建筑,实现广场的使用功能。三是要有机组织交通,完善市政设施,综合解决城市广场内外部的交通与配置。特别注意空间距离的远近和交通时间的长短,以方便市民使用城市广场。既要讲究观赏性,但主要还是要讲究实用性。

为实现城市广场的社会功能、环境和景观意义,应对城市广场中的建筑物和广场周边地区进行合理管制,结合开发成本、环境品质和使用效果综合控制容积率、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等指标,保持整体空间的和谐。要明确制定鼓励投资者开发兴建城市广场项目的政策和措施。同时也要严格把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编制程序和审批过程。“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要切实实行规划城市专家咨询,实施规划群众参与,规划监督法制手段、专业队伍的城市规划控制机制。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过程应充分体现公众参与。城市中心广场的规划设计审批,应组织专家论证,并须对公众意见进行全面审议和合理反馈。城市广场的使用应确保其公共性,政府要站在督导的立场,监督实施,加强宣传,让市民协助政府共同进行管理和保护。

参考文献:

[1]刘福智·《园景规划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第234页。

[2]洪铁城·《城市规划100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第158页。

[3]罗苑龙·《关于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几个注意点的探讨》,中国工程咨询网。

城市广场范文篇10

城市广场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所使用的场地。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的城市广场的建设则出于满足城市功能的需要和人们生活的需求,并产生了具有不同功能的各种类型的城市广场。城市广场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以人为基准的,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一个生活娱乐场所。因此,人性化是广场空间环境所要实现的主要功能。事实上,很多城市广场在空间环境设计上都缺乏人性化的元素或者是人性化的思考。因此,城市广场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再一次被强调,在当今这个以人为本的世界里,更应该得到重视,它的提倡将在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促进城市发展,带来不竭动力。

随着人本主义思潮的发展,各个城市建筑设计者已经充分意识到了人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的主体地位。落实到城市广场设计方面,一般情况下,则是强调把人的需求融入到城市规划与设计之中,特别是通过对人们心理需求的研究,可以设计出不同性质、规模、功能的城市环境空间,并以满足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人群的心理需求和慰藉。城市广场在我国的发展曾经出现过一段浮夸时期,只是盲目的追求广场在面积上开阔,在技术上科技,在投资上的巨大,并出现了了攀比之风,而忽视的人性在城市广场设计的重要性,没有真正的利用其价值,造成了城市空间资源的浪费,所以,对城市景观人性化设计的探讨的非常有必要的。

2广场的人性化空间尺度

城市广场空间尺度是城市广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质量的好环最终决定着整个城市广场空间环境设计,人的行为心理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空间尺度处理的基本依据。在城市广场设计中,一般情况下可以归纳出三个基本的空间尺度。首先是见方的空间,给人以亲切感和自由感,属于创造空间的尺度;当距离超过之后,给人以无比开阔的感觉,会形成广场尺寸,也就形成了第二个尺度——场所感的尺度;最后一个尺度是领域感的尺度,在超过左右尺寸之后,会创造出深远、宏伟的意境。当然,对于广场人性化设计来说,最重要的尺度莫过于以人为尺度,以欧洲的城市广场为例来说,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时很注重人体尺度,广场空间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亲切、舒适,而在我国,由于一些城市广场的尺度巨大,造成了对人的排斥,忽略了以人为主的尺度。

在广场小品布置这个环节更要以人的尺度作为基本参照。有关研究表明:人在直立时可以看见各个方位的事物,视觉范围宽广,而当人只向下或者向上看时,其视觉范围甚至小于左右90°的视觉范围。环境小品正处于人类的视觉心理范围之内,所以要做出合理的处理,如果处理不当,甚至还会影响人的嗅觉、听觉、触觉等的心理感受。还有,广场应该进行合理的活动分区和合理的设施配置,这样才不会产生“广而无场”的感觉,并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吸引力。即使广场面积很大,如果通过庭院、山石、道路等设施的变换布置,会给人心理上造成丰实、亲切、安定的感觉,吸引人们的到来,赋予城市广场新的生命力。

广场的空间环境并非单纯的尺度间题,它是由广场的活动内容、视觉特性、布局分区、光照条件、容积感与建筑边界条件等因素共同制约的,同时也与相邻空间的相互对比有关。在设计时,应根据广场的不同功能类型,分析广场中人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性质,据此确定合理的空间尺度,有机组合绿化、水体、小品、铺地、色彩、灯光、音乐等多种构成要素。

3广场的人性化空间层次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的解释,我们把人对广场的需求也同样归纳为四个层次:一是生理需求,要求广场舒适、方便,给人以亲切感;二是安全需求,要求广场保护“个体领域”,使个人在广场内的行动自由;三是交往需求,要求广场提供与他人交往的场所和空间;四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人们在公共场合希望能引起他人的重视与尊重。

根据上述所分析的四个广场需求层次,针对城市广场环境空间可以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和私密空间,这样的划分可以造就不同层次的私人活动领域,以满足各种性理、物质需求的活动。随着人们对建筑心理需求的提高,现代城市广场环境空间设计呈现出一种功能、层次复合型发展趋势,以便满足更广泛群体更多的功能需求。例如,在广场中留有大片空地的同时,又设置了大量的符合人体尺度的小品,空地空间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能够举娱乐、商业、社交等大型活动的公共场所,而环境小品的加入则可以满足个自我价值的实现及心理需求,并能保持一个独有的个人空间,以防止外界的骚扰。人们在广场活动一般都是一种交往活动,通过人们心理需求同样可以划分为公共性交往活动、社会性交往活动和亲密性交往活动三种类型,根据不同的交往活动同样需要不同尺度、层次的城市环境空间领域。另外,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们,在心理和物质需求也是不同的,所以应该根据不同年龄心理需求上的变化来设计不同层次、尺度的广场环境空间,以基本满足所有人群为目的。随着现代环境的不断恶化,空气污染、车辆噪音污染、光污染等环境污染的不断严重,人们对城市广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心理需求方面添加了更多的因素,因此只有根据人性化的空间尺度设计不同程度的封闭或开敞空间领域,才能创造出富有特色、层次丰富的广场空间环境。

4广场的人性化空间序列

广场是城市空间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空间的“调节器”。广场与周围建筑的层次关系非常重要,如果能够合理的处理广场空间与周围道路、建筑空间关系,将会更加迎合人们的心理需求,以增添城市广场的实际意义。因此,在广场设计中,应对广场周围的空间做整体考虑,以形成有机的空间序列,从而加强广场的作用与吸引力,并以此衬托与突出广场。

广场的序列空间可划分为前导、发展、高潮、结尾几个部分,人们在这种序列空间中可以感受到空间的变幻、收放、对比、延续、烘托等乐趣。这种序列空间的巧妙组织,不仅使空间环境极富吸引力,也使人的心态随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受到熏染,达到人景同步效应,同时也能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心理需求。在广场空间序列的设计中,我们应考虑到时间因素。同样一个东西,看一分钟和看一小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体量、尺寸很有限的情况下,有意识地增加人们停留的时间,将会产生“大”的感觉。设计师可利用人的这一心理感受引导人们在设计的空间序列中穿行或停留。日本横滨市的横滨大道广场空间整体设计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既为市民创造了舒适悦目的城市公共空间,又吸引了众多的大公司迁往横滨市,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广场空间总是与周围其他小空间、道路、庭院相连接的,它们是广场空间的延伸与连续,并连接着其他广场。这些空间与广场空间同样重要,它们互相衬托,共同构成城市的外部空间体系。

5结语

人性化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基本上体现于理论观念,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是在提取抽象观念的基础上,有效的进行设计实践的整合,文章只是从三个方面对城市广场空间人性化设计进行阐述,在如果落实到具体设计环节还需融入相关建筑设计知识。

参考文献:

[1]林玉莲.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丹麦)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