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6:14:23

成都大学

成都大学范文篇1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企业家

今天,省市领导、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代表聚集一堂,出席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举办的主题为“确保国内一流,争创国际品牌”的发展战略研讨会,专题研究和交流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挥整体优势,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四川中药产业发展。首先,我谨代表成都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向出席研讨会的领导、专家、企业家和代表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中医中药是祖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中药现代化是以中医药理论和经验为基础,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中药。中药现代化的过程既是传统中医药的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传统中医药实现标准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过程。

四川是全国主要的中药材产地,中医自古就有“无川药不成方”的说法。成都拥有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中药研究所等全国知名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医药科研实力在全国首屈一指,为推进中药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都高新区作为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四川)基地位于区内,已经聚集了一大批知名的中药现代化骨干企业,如地奥集团、迪康制药、蓉生制药等。去年,成都高新区制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约占全市的,已经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近年来,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高度重视传统中药理论的实际应用,一大批科研成果实现了产业化;众多知名中药现代化企业高度重视科研开发,积极依托省内大学和科研机构,不断提升了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在发展祖国传统医学、不断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为产学研各方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但是,客观地说,四川目前的中药现代化产业还刚刚起步,生产设备落后,技术力量弱,产品质量不一,产业规模小,缺乏高科技辅料,疗效无法真实反映,距离国际通行标准和大规模产业化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希望通过今天的研讨会,能够找准差距,形成共识,立足四川得天独厚的中药材资源优势、科研优势和现有产业优势,以中药标准化建设为核心,以中药国际化为目标,加速推进四川中药现代化产业的发展,促进川药走向国际市场。

今年以来,成都高新区明确提出打造以微电子技术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打造以中药现代化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打造以先进制造技术为特征的精密机械制造产业基地三大产业基地。中药现代化是成都高新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我们将充分发挥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的载体作用,努力打造科研开发平台和企业发展平台,为四川和成都地区产学研结合创造最佳的条件,提供最好的服务,推进产学研更加紧密的合作,加速中药现代化企业的聚集,加强中药品牌的打造,争取在成都建成全国一流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

成都高新区愿意与大家密切合作,共谋发展

成都大学范文篇2

关键词:成都大学健美操专修开展现状

1、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健美操的健身性已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可与热爱健美操是现代一项较年轻化的运动项目,有音乐伴奏下融合了体操、舞蹈等多种元素,具有健身、健心、娱乐、放松等多种功能,已被大众认知与接受。健美操可分竞技健美操,大众健身健美操和表演类健美操三种。竞技健美操难度系数较高,后两者相对轻松,所以普及性更广。娄琢玉认为健美操主要通过较为简单的徒手和小重量的器械而编成的动作练习,在音乐的伴奏下锻炼身体。张绍程认为健美操是体操音乐融入一体,促进身体全面发展,陶冶美的情操的一种锻炼手段。在高校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健美操作为专修课的普及率也极广。本文章主要通过对健美操专修班学生及教师进行调查,得出其教学开展现状,为提后的健美操专修教学提供有意义的建议及策略。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成都大学体育学院2017级健美操专修班为主要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以“高校健美操”进行搜索,查阅国内外的文献,对这些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2)问卷调查法。通过线下发放的方式向成都大学健美操专修班学生发放4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5份,有效率为87.5%。(3)专家访谈法。针对本课题研究的需要设计访谈提纲,分别通过面谈和视频通话的形式对成都大学体育学院担任健美操教学的所有老师进行访谈。(4)数理统计法。通过Excel以及问卷星等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对回收的数据进行分析。

3、结果与分析

本文从体育教育理论出发,依据关于成都大学健美操专修教学的调查问卷,重点考察专修班同学们学习的具体情况,针对健美操教学在学生性别、学习动机、开设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等方面的不足,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改革思路,为该项运动的更好的普及和开展提供参考。

3.1、健美操专修教学开展现状分析

(1)健美操专修班学生性别。由上表可见在选择健美操专修学习的学生中女生居多共25人,占比71.43%。男生偏少,根据内隐的性别刻板印象的定义,可以把健美操性别刻板印象定义为人们对健美操的内隐记忆产生的性别倾向评价判断。如,健美操要求有良好的协调性、有良好的节奏感、健美操可以塑造良好形体、可以塑造良好姿态等等,这些都更符合女生的特点,更适合女生的要求。这是导致了学习健美操专修的性别占比差距较大的重要原因。(2)成都大学学生选择健美操专修的动机。从表2可以知道希望通过健美操专修学习提高教学能力的学生占了最大的比例(31.43%),其次是提高专项技能这一动机占比20%,喜欢这项运动和其他因素的选择人数一样均占比17.14%,综上可知学生大多数都带着目的去进行选择和学习,都期望通过健美操专修的学习达到自我期望的效果。(3)成都大学健美操专修教学开设情况。通过调查和访谈分析得出,健美操在成都大学的开设率达到了100%。普及率很高,健美操已经被列入成都大学公共体育课和体育专业普修、专修的教学当中,各个高校均设置有健美操课程,然而开设的形式有所不同,分别以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形式来呈现,对于成都大学体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健美操是大学期间普修课程,此外学校还单独开设了健美操专修课程供成都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选择和学习,为了教师能更精准的辅导学生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学校特地采用小班教学,每个班大约20名学生构成,在大二下学期学院将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自己将专修的课程,专修课学习为期一年每周两节课一节课为3个小时中途安排适当休息,其目的主要是:①使学生能够系统的学习并掌握本课程科学的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的专项技能;②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及教学能力能胜任以后的教学工作;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具备编排健美操的能力,形成团结合作和积极进取的精神;④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及管理能力。(4)成都大学健美操教学师资队伍分析。当今社会是素质教育时代不仅是教育知识的竞争同样也是体育人才的竞争,一个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人才这关键之处在于老师的道德及业务水平。本课题试图通过对成都大学在职健美操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的现状分析,为改善成都大学健美操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对策。成都大学健美操教师队伍的现状是:教师职称是反映教师队伍教学和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从访谈和搜索官网资料得出副教授3人占比60%、助教1人占比为20%,讲师1人占比为20%。由此可见,成都大学健美操教师数量不多,教师职称反映出学校的教师队伍和科研水平的高低。通过访谈教师得出成都大学健美操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从年龄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经历以及教学经验的丰富度,年龄略长的教师知识及积累较多。青年教师担任了重大的教学任务是教学中的主力军,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在职培训及学习。

3.2、影响成都大学健美操专修班开展的因素

从调查可以看出影响健美操的发展因素是多方面的学生认为影响健美操专修的发展因素依次为场地器材、学生因素、教学水平、教学内容和其他因素,经过访谈得出成都大学有提供专门的形体房给健美操专修班上课使用,但是课后的形体房也供体育舞蹈队、跳绳队和其他兴趣班的学生使用导致专修班学生课后练习场地不够用,可见学生选择这一项的人数最多认为这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2)学生因素。由上表可见选择学生因素这一项的学生和选择学校投入(场地器材)的人数一样多,因此学生本身素质不高对健美操课程认知度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主动探索学习健美操导致上课时的注意力不集中、与老师的互动欠佳以及课后没有及时反馈等。也是影响健美操发展的因素。(3)教学水平。教师的科研水平、学术水平及业务能力的高低决定能否上好一堂健美操课,从调查表看出教学水平这一项的选择率仅低于前两项,有不少学生认为教师的水平如何也是影响健美操发展的因素之一。

4、结论

4.1、性别及动机方面

健美操专修学生性别差异大以女生为主,学习动机多以提高自身专项素质、技能和教学组织能力为主。

4.2、教学内容方面

目前,成都大学开展的健美操专修教学内容较为丰富主要包括:理论教学、教学组织能力、专项素质、专项技能、创新编排等,注重培养教学组织能力和创新编排能力。

4.3、教学方法方面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和提示法是老师常用的教学方法。

5、建议

5.1、针对性别差异的建议

针对学生性别差异问题,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鼓励男生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

5.2、师资队伍建议

学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的在职学习及在职培训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鼓励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分享教学经验和各自的见解。

5.3、教学建议

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

5.4、场地设施建议

加强场地设施建设,及时对馆内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进行检修,并且在健美操馆内放置一定的健身器材供学生上课或课后练习使用,明确开放时间以便学生课后练习。

参考文献:

[1]娄琢玉.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N].2002,8,6.

[2]张绍程.实用健身健美操练习指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成都大学范文篇3

【关键词】成都中学德育;大学德育;衔接

在以往的中学教育体系当中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力度还是较为薄弱的,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始终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德育教育则更是如此。中学德育教育对大学德育教育的茫然性使得极大多数的中学思想道德教育与大学德育教育脱轨,这样也便难以构成相应的系统化教育链条,无法更为有效的发挥出德育教育的教学价值。因此,对于此方面问题还需予以更多的重视,以便能解决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衔接过程中存在的漏洞。

一、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衔接的意义

1、德育客观规律的要求。提出将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进行合理衔接属于德育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而德育客观规律具体则是指无论各级各类的学校在展开德育工作时都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全面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为主构建德育教学模式。在展开德育教学实践的过程当中既要充分地考虑到本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又要考虑到关于不同学段学生的德育教育共性。一方面,中学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蕴含着极强的渐进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以及学段的增长,所需要展开的德育教育也要呈现着递进的方式进行,这也便需要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进行有效的衔接才能达到更为理想的德育教育效果。尽管中学阶段的学生和大学阶段的学生对思想道德的需求以及思想道德理论素养都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是这并不妨碍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共同性,中学德育和大学德育也不能只是处在一个单独、相互独立的状态下,也可以这样理解,中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德育水平,而中学生的德育水平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展开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在德育教育的过程当中所蕴含着的整体性要求中学德育教育必须要和大学德育教育进行合理衔接。在展开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会应对各种各样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教育方法以及德育教育途径,并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行德育教育,从浅到深、由表及里,帮助学生从感性认知逐步上升为理性认知,而这样的过程则需要中学德育教育和大学德育教育做好更为合理地衔接,以便能保证德育教育过程中的整体性。2、培养“四有”新人的要求。做好中学德育教育与大学德育教育的衔接工作充分体现了响应当前时期我国教育体系中培养“四有”新人的要求。在2005年3月,我国教育部便颁布了《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而在《意见》当中也明确的指出了关于我国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建设方向,要充分地保证大、中、小学德育能够实现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达到螺旋上升的效果。并且,在展开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将德育教育模式变得极具感染力和具有吸引力,从而促使德育教育充分发挥出其教育价值,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更为有效的推进作用。通过此《意见》我们更可以清晰地发现构建出中学德育和大学德育向衔接的有效德育教育体系更加符合当前时期的教育方针,也能够达到培养人才的教育要求,对于更好地实现培养“四有”新人的德育教育目标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假如在此过程中忽视了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的有效衔接工作,那么便很难达到培养“四有”新人的德育目标,对学生的成长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3、符合学生德育需求。根据我国教育部所颁布的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可以清晰地发现,在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对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予以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并且德育教育也极为广泛的应用到了大中小学各个学段当中,这样的举措无疑是为我国青少年的健康学习和发展有着极大帮助作用的。而将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进行有效衔接则更能充分地体现出德育教育的价值,符合学生的德育需求,将中学德育和大学德育进行合理地衔接也更加符合中学生的德育学习习惯、德育知识接受能力,这也便意味着在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能够收到更好的德育教育效果,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德育教育当中并且配合教师展开德育学习活动。学生在这样的氛围当中也便能够逐步达到理想的德育学习效果,渐进式的衔接方式也能够使学生在今后步入大学阶段的学习活动中更加适应大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对于学生来讲,这样的教育举措无疑是十分重要且关键的。

二、成都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衔接的现状

1、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衔接重视度不够。在当前时期,随着德育教育的推行与落实,在各个学段中都开展了相应的德育教育工作,而在成都中学中将德育与大学德育进行衔接也成为了德育教师所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但是在其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衔接的有效性,最为明显的问题之一便是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衔接重视力度不够。这样的问题出现在部分中学当中,但是还是急需解决的,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部分中学对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衔接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传统的教育理念使中学将教学的侧重点多是放在文化教育上而忽视了综合素质教育的价值,因此,在开展德育教育时未能与大学教育进行合理衔接。与此同时,部分中学在将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衔接的过程中工作行为不一致,经常使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的衔接工作只流于形式未得到落实,从而抑制了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衔接的宝贵价值。其次,受应式教育的影响导致德育教育工作遭到弱化,在以往的应试教育当中对德育教育的侧重点不是很大,很多中学都将文化课、应试教育课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使得部分中学的德育工作受到一定的打击。最后,中学德育和大学德育之间经常存在着脱节现象,这也便导致着德育教育的整体效果受到了影响。中学德育教育工作过于封闭,对大学德育教育的了解也不是十分透彻,从而导致中学德育教育与大学德育教育极易出现断层现象,这也导致了在开展中学德育教育和大学德育教育的衔接工作时难以达到理想的衔接效果。2、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衔接制度不完善。在现阶段对成都中学德育教育和大学德育教育衔接的实际情况进行观察后发现,成都中学德育教育和大学德育教育的衔接制度还存在着一定的漏洞。由于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衔接制度都不完善,从而导致二者的衔接工作难以有效执行,衔接效果也未能达到理想化的状态。近年来,我国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愈发的重视起来,但是与文化课程相比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而在中学德育和大学德育衔接的实践活动中也可以清晰地发现无论是德育大纲、德育课程还是德育目标、德育工作系统都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性,从而导致大学德育与中学德育的衔接工作存在着极大的差距。中学学校和大学学校之间的德育工作合作与德育工作交流也存在着明显的缺失现象,在德育教育方面大学显然是有着明显的优势的,这也便意味着中学德育和大学德育的衔接带来了一定的实际困难。与此同时,大学德育教育理论研究者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大学德育研究上,这样留给中学德育的研究时间也便大大缩减,不仅如此,大学德育理论研究者的研究工作经常处于一个封闭的状态下进行,很难适应广大学校的德育教育实践工作,更加难以顺应中学德育工作的实践需要。而很多中学德育工作者在展开德育工作的过程中也积累和探索到了不少的德育工作经验,但是仅是处于理论研究水平要想升华到理论高度还是存在着一定困难的,也便难以更为有效的将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进行合理衔接,逐渐也就难以达到二者衔接的有效效果,形成了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存在缝隙的问题,在衔接时也难以找到合理的切合点。3、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衔接内容单一。成都中学德育在与大学德育衔接的过程中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衔接内容的单一性也使得衔接工作的开展遭到瓶颈,首先,从课程方面来讲,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的德育教育目标与教育任务都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在我国中学阶段的德育教育课程与大学阶段的德育教育课程都有各自的课程标准或者是德育教育大纲,而在修订课程时又未能明确中学德育教育和大学德育教育之间的衔接性,从而导致了中学德育教育和大学德育教育在进行衔接时出现了各自为政的封闭局面,很难达到理想的衔接效果,这样也便使得德育教育的整体功能未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其次,在德育教材的建设上中学德育教育与大学德育教育对于德育教材的需求也各不相同。近年来,成都中学德育教材一直处于建设的状态,在不断探究的过程当中。而大学德育教材则层出不穷、经常性的推陈出新,德育教材的质量也良莠不齐。不仅如此,中学德育教材与大学德育教材很难切实从学生的实际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身心发展需求出发,德育内容也存在着较大的出入,这也便意味着中学德育教材和大学德育教材内容存在着一定的不稳定性,在二者进行衔接的过程中也会受到这样不稳定性的影响,很难充分发挥出大学德育和中学德育衔接的实际效果。

三、成都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衔接的思路

1、确立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的衔接目标。为了充分地实现成都中学德育教育与大学德育教育的衔接价值、将二者的衔接工作做到更高的质量,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带来更多有效的积极影响作用。在展开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的衔接工作之前首先便要确立好一个明确的衔接目标,只有确立好中学德育教育和大学德育教育的衔接目标才能在接下来顺利展开德育教育工作带来更为理想的教育效果。在设计德育衔接目标之前,首先便要切实地考虑到学生在思想政治、心理健康、道德品质以及审美情趣等多个方面的综合需求,以此为中学德育教育和大学德育教育衔接工作开发的落脚点和切入点。成都中学德育教育和大学德育教育的发展分别处于不同的两个阶段当中,所设计的德育教育目标也要因此具有一定的层次区别,首先,在对我国大学德育教育目标进行观察来看存在着明显的倒挂现象,而成都中学的德育教育目标则普遍出现了拔高现象。例如,成都中学德育教育目标在确立时经常过于理想化,这也便导致德育教育难以充分发挥出实际的教育效果,影响着整体的德育教育质量。很多德育教师为了达到更为理想的德育教育效果经常会设立较高的教育目标,而这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讲则很难完全的吸收和消化,只能从浅层阶段进行理解,难以达到高质量的学习效果,这样的教育目标也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同,更加容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而大学德育教育则多出现倒挂现象,德育教育起点较低,在进行衔接时也要重视此类问题。因此,在设立成都中学德育和大学德育教育衔接工作时要切实地从学生的个体需求出发,在展开成都中学德育教育工作时要侧重于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自尊自爱等良好的品德;而大学德育则是要充分地发挥出个人发展性功能以及响应性功能,引导学生自主追求自我育德。简单来讲,也便是初中打基础、高中促成长、大学求发展,以此来分层次的设计德育衔接目标,从而保证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的衔接效果。2、设计中学德育和大学德育的衔接内容。在展开中学德育和大学德育衔接工作时,做好中学德育和大学德育的衔接内容设计也由为关键,从根本上来讲德育的主要目的便是提升和激发人类的情感需求,通过有效的德育教育来发展人的情感能力、使人类的情感体验得到健全和激发。而不同阶段的德育教育内容则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成都中学中德育教育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为实际导向,在德育内容的设计上则更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但是如上文所述,由于中学德育教育内容与大学德育教育内容的设计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中学德育教育内容和大学德育教育内容在衔接的过程中极易出现脱节现象,并且这类现象很难得到有效的控制,在进行衔接工作的过程中也会反复性的出现。因此,要想使中学德育和大学德育的衔接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相关负责人员便要彻底地消除这一问题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在设计课程时更应该注重将中学德育教育内容和大学德育教育内容进行有效衔接。而德育教育内容设计者则要充分地发挥出其主观能动性,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当中发掘德育教育素材,有效的弥补中学德育教育内容和大学德育教育内容衔接过程中所存在的缝隙,以便于为落实衔接有效性发展德育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作用,也可以这样理解,中学德育教育的内容要着重注意现实化、日常化和行为化,而大学德育教育内容则要重视知识化、行为化、价值化。3、合理构建健全的德育评价体系。在成都中学德育教育和大学德育教育衔接的过程中,合理的构建已出一个健全的德育评价体系是十分关键的,在整个德育衔接工作和德育教育工作当中,德育评价体系的有效性也直接影响着最终结果的理想化。因此,对于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性以及概念也要从以往的传统认知当中脱离出来,我们要深刻的认识到健全的德育评价体系不仅是为了证明,更是为了做好接下来的改进工作。在以往传统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当中对学生的德育水平进行评价通常是考察德育教材中的知识,而在这样的评价体系当中显然是要更加注重智育、忽视德育的,这也便违背了以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当前时期,成都中学德育教育和大学德育教育当中也起到了严重的羁绊性和制约性,这样也会使学生认为德育教育本身具有极强的功利化,德育学习也只是为了参加高考、获得及格而所必须要做的一项功课内容,德育教育的实际价值也便难以充分地发挥出来。德育教育的方法和德育教育目标也存在着极大的背离现象,因此,要做好成都中学德育教育和大学德育教育的衔接工作便要构建一个崭新、先进、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这也是尤为关键的,而具体则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要保证评价主体具有极强的多元化。其次,评价的方式要保证多样化。最后,评价的向度要具有充分的科学化。在以往的德育评价体系当中,德育评价的主体多为教育行政部门而选择运用的评价方式,也以笔试为主要的评价方式,评价的向度则更是指向德育的结果。而对德育评价体系进行重构则需要从被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三位一体构建起立体的评价模式,打破以往一纸定论的评价方法,从而使评价体系更加符合学生的德育需求,也能为教师改进接下来的德育教育工作提供有利的思路。总体来说,中学阶段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要更加的务实,从实际出发来展开评价活动,而在大学阶段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则要虚实结合,这样更易达到理想的评价效果;中学阶段要注重形,而大学阶段则要注重知行合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成都中学德育和大学德育衔接的过程中运用有效的评价体系来促使学生积极健康的进行成长。4、选用有效的德育衔接方式展开衔接活动。在成都中学德育和大学德育衔接的工作当中运用何种衔接方式展开衔接活动也是十分关键的,而为了保证衔接工作的质量达到新的高度,德育工作者便要选择使用有效的德育衔接方式来进行衔接,以此为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支点方能达到更为理想的衔接效果。中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和大学阶段的德育教育理应根据阶段性的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做好分工和协作的工作,这也是实现成都中学德育和大学德育衔接目标的基本和前提,值得注意的是中学德育和大学德育在德育的教育途径上是缺乏着一定的衔接性的。出现这样现象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中学德育和大学德育的教育内容和阶段性目标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在展开德育教育工作时所选择的德育教育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而这对于中学德育先河大学德育衔接工作都有效性则是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的,而中学德育和大学德育在展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都将课堂作为教育的主阵地,但是也并不是唯一的阵地,这也便形成了中学德育教育和大学德育教育教学途径之间的差别性。因此,要做好中学德育和大学德育的衔接工作便要对二者的德育教育途径进行合理设计,中学德育教育当中应该予以学生更多的体验性、实践性机会;而大学德育教育则要为学生提供一些研究自主学习的实践机会,与此同时,也要确立一个大德育观通过创建出利于各学段学生的德育环境系统,从而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于一体的立体德育空间,帮助学生形成更为完善的思想道德教育体机制。

四、结语

成都中学德育与高校德育进行合理衔接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学生的成长和今后的发展来说也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因此,中学方面还需将中学德育与与大学德育进行合理衔接,以便于帮助中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德育知识体系,对塑造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朝着积极的方向进行发展贡献出更多有利的支持与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韩毅,景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5(1).

[2]赵振寰.构建中学现代化的德育课程——论德育课程设置的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1(12).

[3]王小琴.从学校德育教育的衔接与深化看德育体系和构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2).

[4]周双娥.中学德育盛须有前瞻性[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5).

[5]周双娥.大中学校德育衔接必须从实际出发[J].娄底师专学报,2001(3).

[6]牛芳.浅谈中学与高校德育课教学的衔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10期.

成都大学范文篇4

近日,在网上展开了一项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调查,并开设了社会范围调查问卷“您眼中的大学生创业”同步进行,意在真实反映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是本次调查的初衷,同时将其理解与广大群众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作比较,突出大学生对创业的新看法,新视点,新需求。

一、大学生创业调查报告

“大学生创业”网上调查历时一个月,共收到近2千份有效样本。其中约四分之三为男性,女性受访者仅占25.1%;18-22岁年龄层次的受访者为63%;18岁以下有17%的受访者。广州、上海,北京分列受访人数的前三位,比例为15.8%、10.2%、9.7%。43.9%的受访者拥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专科学历受访者占41%;硕士也到了近3%。整个受访者中,在读学生与应届生相加比高达59%,一年以上工作经验者也有17.2%的比例。

二、创业深入学子心

调查报告的首题为:“你是否有创业的冲动?”所谓冲动,便是一刹那,一瞬间的感性认识。无须具备条件,也无须考虑结果与后果。最终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4%的大学生选择了“没有”一项,而在其余96.4%有冲动的学生中,有近7%的学生有冲动并已着手开始了创业。绝对的占有率告诉我们,创业概念已在大学生的心里普及。

三、创业目的多样化

求学,做事总应有个原因与目的,方能选择方法去达到,去实现。创业只是手段,背后的原因、目的则各不相同。有35.9%的学生认为“创业”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这比“积累财富与经验”的选项高出7.6个百分点。可见,财富与价值之间,大学生们并不一味青睐后者。更有趣的是,在传统的自身价值、财富、经验、之外,调查还发现,有18%的学生选择了“做自己喜欢的事”,多达9%的学生创业只是单纯的不为别人打工。喜好与个性渐渐成为了创业的原动力,但也表明了大学生对于就业的惶恐和逃避。甚至有7%的学生觉得创业不识为就业的一条出路,显然这部分学生只看到了找工作的艰难和创业带来的好处,未能正确看待“就业”与“创业”的关系。

不过,学生对创业目的很明确,但对创业本身的预期却显得含糊不清。在“您对创业的预期”调查选项中,有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只作过渡打算,没有明确预期,走一步算一步”。打算做大,上市的学生,虽然也有50%多,但相信其中绝大部分学生仍不透彻明了上市的过程及意义,更多的只是一种希望或奢望。

四、“最佳时机”与“最适合行业”

可能是出于理论加实践更合理的因素,80%的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工作几年后是创业的最佳时机,13%的学生则认为在校创业是最适合的选择。当被问及哪类行业最适合大学生创业,服务业脱颖而出,占到31.7%,快速消费品和批发零售业跟随其后,分别达到23.5%、22%。而被事实证明,能获取最大利润之一的IT业却只有21%的学生选择。

虽然两个“最”是大学生心目中的之最,并不起任何指导作用,却也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行为与意识同步,与其说是学生们的认为,倒不如说是他们未来创业的方向。

五、缺少启动资金成为创业杀手

时机充分,目的明确,软性条件似乎都不成问题。但仅有7%的创业人数则清楚的说明,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严格的说还不具决定性。是什么阻碍了更多的大学生前赴后继地走向创业路?“缺乏启动资金”首当其冲,数据显示,有45.5%学生的创业梦为此搁浅,“资金匮乏”俨然已成为了大学生创业最为凶猛的拦路虎。而“缺少社会经验”和“缺少企业运作及管理经验”这两个大学生的先天不足问题紧随其后,分列二三位,占到24.8%和20%。不得不承认,除去两个极少能获得第二与第三位选项资本的学生,前三位“一无所有”,但却有着创业想法的学生占到了大多数。

同时,4%的学生表示,合伙人是当前自己最缺少的创业条件。“专业知识”也有3.4%的学生觉得自己还未能达到创业的标准。

六、“您眼中的大学生创业”调查报告

“您眼中的大学生创业”收到1535份有效样本。其中男性占到67.5%;18-22岁年龄层次的受访者为58%;18岁以下有18%的受访者。北京市的受访者居各省市之首,占22.8%,上海市的受访者为12.8%,广州市的受访者为11%;43.1%的受访者拥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专科学历受访者占35.4%;此篇调查的所有受访者中,一至二年以上工作经验者也有38%的比例。三年以上的受访者也达到了15%。

在四川成都,已毕业的创业大学生当中,67.3%的人有盈利;未毕业的创业大学生当中,只有36.8%有盈利。这组对比数据,是《成都大学生创业状况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近日披露的。2009年,团成都市委为了更好地服务大学生创业者,决定摸清这个群体的基本情况,于是联合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开展问卷调查。

其中2000份问卷针对在校大学生,回收率为84.7%;1000份针对已毕业的大学生创业者,回收率为98%。调查组还对成都市5个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区的负责人进行了深度访谈。

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实践教育,对于创业基本知识的认知不足,创业能力亟待提升。

七、就业状况好的工科生创业的少

成都市高校开设的专业中,工科最多,占31.9%。调查结果显示,创业者当中,工科专业的仅占10%;经济学专业的最多,占26.3%;第二是管理学专业的,占14.3%。

四川大学制造工程与科学学院的2006级本科生周宇,是个地地道道的工科生,曾经一度有过创业念头的他,毕业前半年就被一家公司提前“预订”。3000多元的月薪让他安稳地当起了上班族。调查报告认为,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创业关系密切,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了解企业发展和市场运作,因而选择创业的比例较大。工科生的就业状况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因而选择创业的比例较小,这也反映出自主创业大学生中,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支撑创业的比例较小。

调查报告发现,大学生创业者在把握创业机遇时,对政策的依存度较大,基于政府的组织号召、政策引导而走上创业道路的占38.75%。创业者尤其在资金方面对政策具有较大的依赖性,遇到资金不足等财务问题时,26.8%的创业者倾向于找政府部门申请资金。正在创业的大学生中,对“政府最应该做的工作”的选择,最多的是“完善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制度环境”,占60.9%,可见大学生创业对政策的渴求度。

八、已毕业的创业大学生67.3%有盈利

毕业以后,**于2008年中旬开始创业,正在运营成都的大学生购物网站——同校网。同校网经营网络覆盖了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位于成都的高校。**告诉记者,按目前的经营状况看,

到2011年5月才有可能实现盈利,这意味着自己还要想办法筹集资金,至少再支撑一年时间。

调查报告显示,成都市已毕业的大学生创业者,无盈利的占32.7%,月收入0.3万元以内的占48.4%,0.3万~1万元的占16.1%,1万~5万元的占1.9%,5万元以上的仅占0.8%。在校的大学生创业者则差得很远,63.2%没有盈利,创业收入在500元以内的占24%,500~1000元的占10.1%,1000~3000元的占1.8%,3000~5000元的占5%,5000元以上的仅占4%。公务员之家:

盈利不易,让**这样的创业大学生开始清醒地看待企业成长。**起初想一年内做成本地大学生购物的第一门户网站,现在,他的目标是把网站支撑下去,“在盈利之前不死掉”。总结自己目标的转变,**认为最大的原因是缺少创业教育和实践。

调查报告印证了**的感受。有38.2%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创业培训或讲座,30.4%的学生参加过1~2次,只有9.3%的学生参加过5次以上。而在“大学生对培训和讲座认同度”的调查中,认为“有些帮助”的占40.8%,“一般”的占29.8%,“帮助不大”的占14.8%,“帮助很大”的仅占11.3%。大学生对创业培训的认同度不高,表明创业培训的质量有待提高。

九、建议创业培训课程作为大学必修课

“创业者的素质和能力,是决定创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团成都市委副书记惠朝旭表示,健全创业教育体系是当务之急。

调查报告发现,成都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实践教育,在获得创业知识的途径调查中,10.3%的大学生选择老师授课,52.9%的大学生选择亲身实践。“用亲身‘试水’的方式来培养创业能力,对大学生来说,风险太大,成本也太高。”惠朝旭说。

调查报告认为,目前的创业教育相对缺乏,已有的教育形式也多停留在讲座、演讲、选修课等理论层面,并且质量不高,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方式就更少了。调查报告因此建议,创业教育可以将市属高校和中职院校当成突破口,开设kab创业培训课程,作为必修课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同时加强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以创业夜校”、“创业训练营”等形式开展培训。与高校建立创业课程体系相呼应的,是应该依托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区,对正在创业的大学生进行指导,定期组织专家对初创企业进行巡诊,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同时根据创业者的实际需求,开展市场营销、企业运营、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

成都大学范文篇5

近日,在网上展开了一项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调查,并开设了社会范围调查问卷“您眼中的大学生创业”同步进行,意在真实反映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是本次调查的初衷,同时将其理解与广大群众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作比较,突出大学生对创业的新看法,新视点,新需求。

一、大学生创业调查

“大学生创业”网上调查历时一个月,共收到近2千份有效样本。其中约四分之三为男性,女性受访者仅占25.1%;18-22岁年龄层次的受访者为63%;18岁以下有17%的受访者。分列受访人数的前三位,比例为15.8%、10.2%、9.7%。43.9%的受访者拥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专科学历受访者占41%;硕士也到了近3%。整个受访者中,在读学生与应届生相加比高达59%,一年以上工作经验者也有17.2%的比例。

二、创业深入学子心

调查的首题为:“你是否有创业的冲动?”所谓冲动,便是一刹那,一瞬间的感性认识。无须具备条件,也无须考虑结果与后果。最终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4%的大学生选择了“没有”一项,而在其余96.4%有冲动的学生中,有近7%的学生有冲动并已着手开始了创业。绝对的占有率告诉我们,创业概念已在大学生的心里普及。

三、创业目的多样化

求学,做事总应有个原因与目的,方能选择方法去达到,去实现。创业只是手段,背后的原因、目的则各不相同。有35.9%的学生认为“创业”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这比“积累财富与经验”的选项高出7.6个百分点。可见,财富与价值之间,大学生们并不一味青睐后者。更有趣的是,在传统的自身价值、财富、经验、之外,调查还发现,有18%的学生选择了“恩平婚介网[]做自己喜欢的事”,多达9%的学生创业只是单纯的不为别人打工。喜好与个性渐渐成为了创业的原动力,但也表明了大学生对于就业的惶恐和逃避。甚至有7%的学生觉得创业不识为就业的一条出路,显然这部分学生只看到了找工作的艰难和创业带来的好处,未能正确看待“就业”与“创业”的关系。

不过,学生对创业目的很明确,但对创业本身的预期却显得含糊不清。在“您对创业的预期”调查选项中,有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只作过渡打算,没有明确预期,走一步算一步”。打算做大,上市的学生,虽然也有50%多,但相信其中绝大部分学生仍不透彻明了上市的过程及意义,更多的只是一种希望或奢望。

四、“最佳时机”与“最适合行业”

可能是出于理论加实践更合理的因素,80%的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工作几年后是创业的最佳时机,13%的学生则认为在校创业是最适合的选择。当被问及哪类行业最适合大学生创业,服务业脱颖而出,占到31.7%,快速消费品和批发零售业跟随其后,分别达到23.5%、22%。而被事实证明,能获取最大利润之一的IT业却只有21%的学生选择。

虽然两个“最”是大学生心目中的之最,并不起任何指导作用,却也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行为与意识同步,与其说是学生们的认为,倒不如说是他们未来创业的方向。

五、缺少启动资金成为创业杀手

时机充分,目的明确,软性条件似乎都不成问题。但仅有7%的创业人数则清楚的说明,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严格的说还不具决定性。是什么阻碍了更多的大学生前赴后继地走向创业路?“缺乏启动资金”首当其冲,数据显示,有45.5%学生的创业梦为此搁浅,“资金匮乏”俨然已成为了大学生创业最为凶猛的拦路虎。而“缺少社会经验”和“缺少企业运作及管理网[]经验”这两个大学生的先天不足问题紧随其后,分列二三位,占到24.8%和20%。不得不承认,除去两个极少能获得第二与第三位选项资本的学生,前三位“一无所有”,但却有着创业想法的学生占到了大多数。

同时,4%的学生表示,合伙人是当前自己最缺少的创业条件。“专业知识”也有3.4%的学生觉得自己还未能达到创业的标准。

六、“您眼中的大学生创业”调查

“您眼中的大学生创业”收到1535份有效样本。其中男性占到67.5%;18-22岁年龄层次的受访者为58%;18岁以下有18%的受访者。市的受访者居各省市之首,占22.8%,市的受访者为12.8%,市的受访者为11%;43.1%的受访者拥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专科学历受访者占35.4%;此篇调查的所有受访者中,一至二年以上工作经验者也有38%的比例。三年以上的受访者也达到了15%。

在成都,已毕业的创业大学生当中,67.3%的人有盈利;未毕业的创业大学生当中,只有36.8%有盈利。这组对比数据,是《成都大学生创业状况》网[](以下简称“调查”)近日披露的。2年,团成都市委为了更好地服务大学生创业者,决定摸清这个群体的基本情况,于是联合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开展问卷调查。

其中2000份问卷针对在校大学生,回收率为84.7%;1000份针对已毕业的大学生创业者,回收率为98%。调查组还对成都市5个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区的负责人进行了深度访谈。

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实践教育,对于创业基本知识的认知不足,创业能力亟待提升。

七、就业状况好的工科生创业的少

成都市高校开设的专业中,工科最多,占31.9%。调查结果显示,创业者当中,工科专业的仅占10%;经济学专业的最多,占26.3%;第二是管理学专业的,占14.3%。

大学制造工程与科学学院的2006级本科生周宇,是个地地道道的工科生,曾经一度有过创业念头的他,毕业前半年就被一家公司提前“预订”。3000多元的月薪让他安稳地当起了上班族。调查认为,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创业关系密切,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了解企业发展和市场运作,因而选择创业的比例较大。工科生的就业状况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因而选择创业的比例较小,这也反映出自主创业大学生中,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支撑创业的比例较小。

调查发现,大学生创业者在把握创业机遇时,对政策的依存度较大,基于政府的组织号召、政策引导而走上创业道路的占38.75%。创业者尤其在资金方面对政策具有较大的依赖性,遇到资金不足等财务问题时,26.8%的创业者倾向于找政府部门申请资金。正在创业的大学生中,对“政府最应该做的工作”的选择,最多的是“完善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制度环境”,占60.9%,可见大学生创业对政策的渴求度。

八、已毕业的创业大学生67.3%有盈利

毕业以后,于年中旬开始创业,正在运营成都的大学生购物网站——同校网。同校网经营网络覆盖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位于成都的高校。告诉记者,按目前的经营状况看,到年5月才有可能实现盈利,这意味着自己还要想办法筹集资金,至少再支撑一年时间。

调查显示,成都市已毕业的大学生创业者,无盈利的占32.7%,月收入0.3万元以内的占48.4%,0.3万~1万元的占16.1%,1万~5万元的占1.9%,5万元以上的仅占0.8%。在校的大学生创业者则差得很远,63.2%没有盈利,创业收入在500元以内的占24%,500~1000元的占10.1%,1000~3000元的占1.8%,3000~5000元的占5%,5000元以上的仅占4%。

盈利不易,让这样的创业大学生开始清醒地看待企业成长。起初想一年内做成本地大学生购物的第一门户网站,现在,他的目标是把网站支撑下去,“在盈利之前不死掉”。自己目标的转变,认为最大的原因是缺少创业教育和实践。

调查印证了的感受。有38.2%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创业培训或讲座,30.4%的学生参加过1~2次,只有9.3%的学生参加过5次以上。而在“大学生对培训和讲座认同度”的调查中,认为“有些帮助”的占40.8%,“一般”的占29.8%,“帮助不大”的占14.8%,“帮助很大”的仅占11.3%。大学生对创业培训的认同度不高,表明创业培训的质量有待提高。

九、建议创业培训课程作为大学必修课

“创业者的素质和能力,是决定创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团成都市委副书记惠朝旭表示,健全创业教育体系是当务之急。

调查发现,成都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实践教育,在获得创业知识的途径调查中,10.3%的大学生选择老师授课,52.9%的大学生选择亲身实践。“用亲身‘试水’的方式来培养创业能力,对大学生来说,风险太大,成本也太高。”说。

调查认为,目前的创业教育相对缺乏,已有的教育形式也多停留在讲座、演讲、选修课等理论层面,并且质量不高,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方式就更少了。调查因此建议,创业教育可以将市属高校和中职院校当成突破口,开设kab创业培训课程,作为必修课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同时加强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以创业夜校”、“创业训练营”等形式开展培训。与高校建立创业课程体系相呼应的,是应该依托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区,对正在创业的大学生进行指导,定期组织专家对初创企业进行巡诊,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同时根据创业者的实际需求,开展市场营销、企业运营、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

成都大学范文篇6

近日,在网上展开了一项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调查,并开设了社会范围调查问卷“您眼中的大学生创业”同步进行,意在真实反映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是本次调查的初衷,同时将其理解与广大群众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作比较,突出大学生对创业的新看法,新视点,新需求。

一、大学生创业调查报告

“大学生创业”网上调查历时一个月,共收到近2千份有效样本。其中约四分之三为男性,女性受访者仅占25.1%;18-22岁年龄层次的受访者为63%;18岁以下有17%的受访者。、,分列受访人数的前三位,比例为15.8%、10.2%、9.7%。43.9%的受访者拥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专科学历受访者占41%;硕士也到了近3%。整个受访者中,在读学生与应届生相加比高达59%,一年以上工作经验者也有17.2%的比例。

二、创业深入学子心

调查报告的首题为:“你是否有创业的冲动?”所谓冲动,便是一刹那,一瞬间的感性认识。无须具备条件,也无须考虑结果与后果。最终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4%的大学生选择了“没有”一项,而在其余96.4%有冲动的学生中,有近7%的学生有冲动并已着手开始了创业。绝对的占有率告诉我们,创业概念已在大学生的心里普及。

三、创业目的多样化

求学,做事总应有个原因与目的,方能选择方法去达到,去实现。创业只是手段,背后的原因、目的则各不相同。有35.9%的学生认为“创业”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这比“积累财富与经验”的选项高出7.6个百分点。可见,财富与价值之间,大学生们并不一味青睐后者。更有趣的是,在传统的自身价值、财富、经验、之外,调查还发现,有18%的学生选择了“做自己喜欢的事”,多达9%的学生创业只是单纯的不为别人打工。喜好与个性渐渐成为了创业的原动力,但也表明了大学生对于就业的惶恐和逃避。甚至有7%的学生觉得创业不识为就业的一条出路,显然这部分学生只看到了找工作的艰难和创业带来的好处,未能正确看待“就业”与“创业”的关系。

不过,学生对创业目的很明确,但对创业本身的预期却显得含糊不清。在“您对创业的预期”调查选项中,有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只作过渡打算,没有明确预期,走一步算一步”。打算做大,上市的学生,虽然也有50%多,但相信其中绝大部分学生仍不透彻明了上市的过程及意义,更多的只是一种希望或奢望。

四、“最佳时机”与“最适合行业”

可能是出于理论加实践更合理的因素,80%的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工作几年后是创业的最佳时机,13%的学生则认为在校创业是最适合的选择。当被问及哪类行业最适合大学生创业,服务业脱颖而出,占到31.7%,快速消费品和批发零售业跟随其后,分别达到23.5%、22%。而被事实证明,能获取最大利润之一的IT业却只有21%的学生选择。

虽然两个“最”是大学生心目中的之最,并不起任何指导作用,却也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行为与意识同步,与其说是学生们的认为,倒不如说是他们未来创业的方向。

五、缺少启动资金成为创业杀手

时机充分,目的明确,软性条件似乎都不成问题。但仅有7%的创业人数则清楚的说明,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严格的说还不具决定性。是什么阻碍了更多的大学生前赴后继地走向创业路?“缺乏启动资金”首当其冲,数据显示,有45.5%学生的创业梦为此搁浅,“资金匮乏”俨然已成为了大学生创业最为凶猛的拦路虎。而“缺少社会经验”和“缺少企业运作及管理经验”这两个大学生的先天不足问题紧随其后,分列二三位,占到24.8%和20%。不得不承认,除去两个极少能获得第二与第三位选项资本的学生,前三位“一无所有”,但却有着创业想法的学生占到了大多数。

同时,4%的学生表示,合伙人是当前自己最缺少的创业条件。“专业知识”也有3.4%的学生觉得自己还未能达到创业的标准。

六、“您眼中的大学生创业”调查报告

“您眼中的大学生创业”收到1535份有效样本。其中男性占到67.5%;18-22岁年龄层次的受访者为58%;18岁以下有18%的受访者。市的受访者居各省市之首,占22.8%,市的受访者为12.8%,市的受访者为11%;43.1%的受访者拥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专科学历受访者占35.4%;此篇调查的所有受访者中,一至二年以上工作经验者也有38%的比例。三年以上的受访者也达到了15%。

在成都,已毕业的创业大学生当中,67.3%的人有盈利;未毕业的创业大学生当中,只有36.8%有盈利。这组对比数据,是《成都大学生创业状况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近日披露的。2年,团成都市委为了更好地服务大学生创业者,决定摸清这个群体的基本情况,于是联合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开展问卷调查。

其中2000份问卷针对在校大学生,回收率为84.7%;1000份针对已毕业的大学生创业者,回收率为98%。调查组还对成都市5个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区的负责人进行了深度访谈。

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实践教育,对于创业基本知识的认知不足,创业能力亟待提升。

七、就业状况好的工科生创业的少

成都市高校开设的专业中,工科最多,占31.9%。调查结果显示,创业者当中,工科专业的仅占10%;经济学专业的最多,占26.3%;第二是管理学专业的,占14.3%。

大学制造工程与科学学院的2006级本科生周宇,是个地地道道的工科生,曾经一度有过创业念头的他,毕业前半年就被一家公司提前“预订”。3000多元的月薪让他安稳地当起了上班族。调查报告认为,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创业关系密切,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了解企业发展和市场运作,因而选择创业的比例较大。工科生的就业状况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因而选择创业的比例较小,这也反映出自主创业大学生中,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支撑创业的比例较小。

调查报告发现,大学生创业者在把握创业机遇时,对政策的依存度较大,基于政府的组织号召、政策引导而走上创业道路的占38.75%。创业者尤其在资金方面对政策具有较大的依赖性,遇到资金不足等财务问题时,26.8%的创业者倾向于找政府部门申请资金。正在创业的大学生中,对“政府最应该做的工作”的选择,最多的是“完善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制度环境”,占60.9%,可见大学生创业对政策的渴求度。

八、已毕业的创业大学生67.3%有盈利

毕业以后,于年中旬开始创业,正在运营成都的大学生购物网站——同校网。同校网经营网络覆盖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位于成都的高校。告诉记者,按目前的经营状况看,到2011年5月才有可能实现盈利,这意味着自己还要想办法筹集资金,至少再支撑一年时间。

调查报告显示,成都市已毕业的大学生创业者,无盈利的占32.7%,月收入0.3万元以内的占48.4%,0.3万~1万元的占16.1%,1万~5万元的占1.9%,5万元以上的仅占0.8%。在校的大学生创业者则差得很远,63.2%没有盈利,创业收入在500元以内的占24%,500~1000元的占10.1%,1000~3000元的占1.8%,3000~5000元的占5%,5000元以上的仅占4%。

盈利不易,让这样的创业大学生开始清醒地看待企业成长。起初想一年内做成本地大学生购物的第一门户网站,现在,他的目标是把网站支撑下去,“在盈利之前不死掉”。总结自己目标的转变,认为最大的原因是缺少创业教育和实践。

调查报告印证了的感受。有38.2%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创业培训或讲座,30.4%的学生参加过1~2次,只有9.3%的学生参加过5次以上。而在“大学生对培训和讲座认同度”的调查中,认为“有些帮助”的占40.8%,“一般”的占29.8%,“帮助不大”的占14.8%,“帮助很大”的仅占11.3%。大学生对创业培训的认同度不高,表明创业培训的质量有待提高。

九、建议创业培训课程作为大学必修课

“创业者的素质和能力,是决定创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团成都市委副书记惠朝旭表示,健全创业教育体系是当务之急。

调查报告发现,成都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实践教育,在获得创业知识的途径调查中,10.3%的大学生选择老师授课,52.9%的大学生选择亲身实践。“用亲身‘试水’的方式来培养创业能力,对大学生来说,风险太大,成本也太高。”说。

调查报告认为,目前的创业教育相对缺乏,已有的教育形式也多停留在讲座、演讲、选修课等理论层面,并且质量不高,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方式就更少了。调查报告因此建议,创业教育可以将市属高校和中职院校当成突破口,开设kab创业培训课程,作为必修课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同时加强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以创业夜校”、“创业训练营”等形式开展培训。与高校建立创业课程体系相呼应的,是应该依托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区,对正在创业的大学生进行指导,定期组织专家对初创企业进行巡诊,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同时根据创业者的实际需求,开展市场营销、企业运营、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

成都大学范文篇7

关键词:成都;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1成都文化资源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成都是一座有23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成都作为四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其从未间断过的文化链,在历朝历代都有亮点,这些文化有永远的恒久的魅力。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1.1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地方文化资源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之一。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使思政教育从地方文化中吸取营养,利用其有利的要素丰富教育内容。成都文化资源作为特殊的具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由其价值决定它能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素材。商周有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秦有都江堰,两汉有文翁石室、琴台故里,蜀汉有武侯祠,唐有杜甫草堂、薛涛井,近代有辛亥保路史事纪念碑,当代有建川博物馆等文化资源。它们是一部关于中国发展、革命、建设的历史教科书、是一系列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地域精神的反应。这些文化资源本身既是一种教育资源,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素材,同时又是一种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越多越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越充实。金沙遗址博物馆和建川博物馆就是成都市有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载体,将历史与现实、优秀的传统精神和新时期的时代精神的结合,它们可以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1.2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提高人的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文化是无形的软实力,任何人都在一定的文化中成长,文化资源在立德树人中有着独特的作用,通过文化传承和文化熏染达到育人的效果,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挖掘文化资源,通过体验、实地参与,提高学生认识水平,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1.3可以满足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都与历史文化背景相联系,深受它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制约。成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让学生充分了解当地的文化发展,将理论与社会现实结合,提高爱国主义情、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自己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发展联系在一起。1.4弘扬成都传统文化、发扬文化精神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发扬传统文化、弘扬文化的作用。“遍布全国各地的红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都折射出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感和高尚品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好成都文化资源既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推动文化发展,又对发扬文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成都文化资源在思政教育中的运用

通过丰富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式,拓展教育思路的方式把文化资源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增强单位和学校师生之间凝聚力等对策运用好成都文化资源。2.1将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思想教育资源是指一切有利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为其提供服务的可被挖掘、利用的诸多要素要件。文化资源作为思想教育资源的一种形式,有必要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时,灵活地将本地的文化资源与教材结合起来,挖掘文化资源的现实意义和隐藏的精神内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比如,樊建川博物馆的文化内涵,樊建川曾说:“建博物馆、收藏文物是为了记录和还原历史,这不仅仅是为了纪念,而是为了让每个人的心灵都直面民族创伤,让战争的记忆成为民族的思想资源。”樊建川追求的是一种担当和责任。他说:“我想让建川博物馆成为增强国民忧患意识和奋发图强精神的‘钙片’。”尽管这个抗战博物馆是他倾其个人所有建起来的,他说:“我只是替国家保存记忆,这些东西是我私人搜集来的,但它们更属于这个国家。”尽管自己有个女儿,可他身后还是要把所有藏品交还给国家。这种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值得每一位中国人(当然包括大学生)学习;作为红色教育资源的抗战系列纪念馆,中流砥柱馆、不屈战俘馆,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红色年代票证陈列馆、镜鉴陈列馆,那段历史的见证和回忆,要总结,要吸取的经验教训太多。为了以此为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时少走弯路和错路。抗震救灾纪念馆,定格巨大灾难降临时中华民族凸现出来的大勇和大爱;地震美术作品馆既显示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抗震救灾的时代精神。又反映了艺术家们的创新精神。这样挖掘文化内涵,走进各种纪念馆,开展体验式教学,通过现场讲解、现场教学,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学效果更好。金沙遗址博物馆获成都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其丰富的古蜀文明和金沙文化内涵,让广大学生深入了解成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加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成都的热情,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他们为保护中国文化遗产与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成都市人民公园里的保路运动纪念碑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挖掘出这些文化精神内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2利用文化资源建立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基地。在校外实践中,成都市文化资源对学生实践教学能够起到支撑作用。历史文化古迹的金沙博物馆、武侯祠;文化名人场所的杜甫草堂、巴金故里;古蜀文化体系中的三星堆。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改革开放成果基地:三圣乡的五朵金花(“荷塘月色”“江家菜地”“幸福梅林”“花乡农居”“东篱菊园”)。各种文化资源都可以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到现场做实践教学和做些体验活动。杜甫草堂博物馆和武侯祠博物馆都承担了社会公共教育职能,他们推出解说员培育计划。学校可以让学生接受培训、参与考试,定期与基地举办主题活动,让他们参与到文化传播中来,让传统文化在寓教于乐中得以传承。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2.3成都市政府从政策层面上给予大力支持。地方文化资源要得到很好利用,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外,对高校展开的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成都市政府应该给予大力支持。通过实行免费或降低展览馆和博物馆的门票价格等形式减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本;通过建立网络平台来引领学生对文化资源的认识。实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化。抵制庸俗的网络文化,弘扬正能量的文化资源,强化高校学生的自我分辨能力。高校与文化基地相关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条件。把文化资源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让广大学生在亲身参与和实践体验中感悟崇高、吸取精神力量从而实现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与教育效果的有机结合。

3结束语

成都大学范文篇8

关键词: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高校;体育文化

随着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不断推进,作为体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倍受重视,尤其是我国社会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体育文化可以说“是宏观的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是在高校内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在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表现”[1],不仅关系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我国体育强国建设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在体育文化建设中,体育赛事的影响不容忽视,“完善体育赛事,有利于运动员脱颖而出,进而带动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到赛事中来”[2]。2021年第31届大学生运动会在成都举办,这是我国继北京、哈尔滨、深圳、台北之后第5次承办该赛事,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对校园文化建设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依托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更好地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1我国承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总体情况及效应

1.1我国承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总体情况。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是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组织的世界综合运动会,限在校大学生和毕业不超过2年的大学生参加,1959年开始举办,每2年1届[3],至今已举办了30届。1959年第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国参加了部分田径项目的比赛。从第2~8届,中国均未派团参加。1975年,中国被接纳为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正式会员。从1977年第9届起,中国派团参加了迄今为止的历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从承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情况来看,2021年的成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是第31届,是我国第5次举该项赛事(见表1)。1.2我国承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总体效应。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属于大型体育赛事,承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需要有较大的投入,同时也在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建设等多个方面起到了带动作用。特别是在促进体育文化建设方面,更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场馆设施为地方体育竞赛、学校体育以及全民健身提供了场所。承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需要加强场馆场地设施的建设,场馆设施的建设都充分考虑到赛后的使用。2001年北京举办的第21届大学生运动会建设比赛训练场馆共54座,其中分布在各大学有20座,国家体育总局有18座,各市、区所属13所,其他系统3所。这些比赛所用的场馆,在比赛后为各大高校的教学训练、竞赛和社区民众健身提供了场所。而在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所使用的深圳龙湾体育中心、深圳大学体育中心等63个体育场馆,则为广东举办各种世界大型赛事提供了场所;深圳“大运村”则直接建在了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新校区内,这座能够提供1万多名运动员和随队官员的住宿、餐饮、娱乐等综合服务的“大运村”,在赛后全部交给了高等学院使用。在有效解决了运动场馆后期维护和使用问题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其次,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举办通过制度文化带动了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举办,通过在制度文化建设上完善体育赛事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充分发挥体育赛事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同时大型赛事的举办,各种与体育文化相关的文化活动也相伴而生。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举办期间,世界大学生文化月、世界大学生音乐节、世界大学生科技创新博览会、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世界大学体育事业发展论坛等项目和主题论坛都得以召开,推动了文化生态环境的优化。另外,通过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也带动了各种大学生体育赛事的举办。例如:广东省每年都会举办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健美操等项目的大学生赛事,不仅为我国大学生参加国际性赛事培养了运动员、争得了荣誉,同时,也通过加强大学生体育竞赛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为学生提供了公平公正的竞技环境。再次,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举办,通过赛事理念、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在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体育赛事在精神文化层面的作用是一种正能量的发挥,在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中起到良好的感化作用,以实现教育的功用。深圳第26届大学生运动会多达百万的志愿者中,有大量的学生参加,赛会口号“StartHere”(从这里开始)所蕴含的积极意义、比赛中的运动员展现的拼搏精神以及服务志愿者“世界之窗———用心包容世界”的标志,都展现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有研究表明,85%以上的同学都认为高校体育赛事对学校体育项目的开展、体育社团组织、体育教学、课外活动都有积极影响;53.8%的同学认为高校体育赛事对于改善大学生功利主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74.7%的大学生认为高校体育赛事能够促进大学生培养高尚的体育风尚;53.3%的大学生认为高校体育赛事对培养自己的拼搏精神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48.1%的大学生认为观看体育比赛对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念有积极作用[4]。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作为大学生参与的大型赛会,对大学生精神世界以及价值观念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对推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启示

2.1更新观念,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的目的在于引领事物发展的方向,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点在于育人,结合新时代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时代需要,做好体育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应充分依托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物质层面的提升,做好体育场馆设施在发挥育人方面的作用。我国举办世界大型赛事的经验已经证明,在场馆建设方面充分考虑到场馆的后期使用。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运动员生活的场所“大运村”建设在成都大学,另一部分以“一场三馆”的形式建立起一座体育公园,已经充分考虑到了赛事要求与赛后利用,以满足大型比赛、文体活动、群众健身的需求。作为成都市的各大高校,也要结合这些体育场馆设施,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文化的育人作用和引领作用,为服务于社会做好规划。其次,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应充分结合大运会赛事制度文化,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高校体育文化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如何在学校期间形成对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的制度性要求,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表现,而且关系到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时的行为操守。长期以来,以“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的的“锦标主义”在给大学生带来拼搏进取精神的同时,也带来了为夺取优胜而不择手段的不良作风。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作为国际级大型赛事,在赛风赛纪的维持上制定了严格的制度。这些制度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启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应充分借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制度建设上的经验,做好顶层设计,发挥制度化建设在育人功能上的发挥。再次,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应充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当前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学生价值观念的导向。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将会有来自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余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前来参赛。除了参赛运动员以外,我国还有大量的志愿者参加活动,各种价值观念的交流碰撞在所难免,各高校应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做好教育培训工作。2.2结合赛会效应,加强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高校体育文化氛围是影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举办,为高校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带来了契机,各大高校应充分结合这样的契机,加强高校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首先,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作为世界大型比赛,在大学生之间的影响广泛。其运动员与志愿者的广泛参与,使大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比赛的氛围和体育对人的影响。充分发挥运动员和志愿者在高校体育文化氛围中的引领作用,带动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同时,可以组办各种体育社团。高校体育类社团在举办活动方面有着天然优势[5],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可以提升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运动习惯,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建设的参与度和认可度,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其次,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同时举办的各种主题活动,为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提供了借鉴。在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期间和前后,都会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如世界大学生科学报告会、体育用品博览会等主题活动。成都市学生联合会围绕“办好一个会、提升一所校、激活一座城”目标,以“青葱校园派迎接大运会高校齐动员”为主题在成都各大高校广泛持续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文艺等系列活动,让青年学子了解大运会、融入大运会,展现成都高校青年喜迎大运会的新风采。各大高校应充分利用这种活动,加强体育文化宣传与建设活动,使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常态化。再次,充分利用学生运动员的明星效应,营造高校体育文化氛围。在大学生期间,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常被视作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而在赛事上获得奖牌或名次的运动员,在一定程度上会被视作体育明星来看待。在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我国凭借着75枚金牌、145枚奖牌的战绩独占鳌头,这一成绩超越了前苏联在1973年大运会创造的69金纪录,成为历史上在单届大运会夺得金牌最多的国家,展现了体育强国的风采的同时,也产生了多位大学生体育明星。充分发挥大学生明星在高校学生之间的影响,可以更好地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2.3传播赛会理念,强化高校体育思想建设。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引[6]。体育思想建设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结合赛会理念,强化高校体育思想建设,也成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提出了“绿色、智慧、活力、共享”的办赛理念,对高校体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影响。首先,“绿色”理念是“2021大运会”提出的首要理念,不仅与国际城市发展、国际大型赛事发展接轨,也是借此次比赛改善成都市高校及城市环境,推动城市环境和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实施“绿色”办赛的行动计划,制定了严格的生态环境标准和系统的保障制定,大规模、全方位地推进环境治理、城乡绿化美化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增强城市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促使人们积极参与各项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此次大运会将提供优质的城市环境和赛场环境,届时展现给世界的将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本次赛事的“大运村”建设在成都大学校园内,相关场馆的建设遵循“大运必须、大学必备”原则,诠释大学生的青春活力与时代精神。赛后,相关设施设备将转为成都大学教学及保障设施,不会闲置浪费。东安湖体育中心主体育场将作为开幕式和闭幕式举办地,体育中心规划建设兼顾赛事要求和赛后利用,赛后将打造为国际一流的文化综合体,除承包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外,还可满足大型综艺、综合展会、群众健身、体育培训、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要求,让成都市民共享大运成果,项目未来将成为东安湖“四时十二景”之一,形成文、商、娱、体相互融合的片区,结合体育场内观山玩水的景观效果,充分体现成都追求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当代韵味。完全实现“绿色”发展的理念与要求,这也是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的体现,必将推动成都高校乃至四川高校的发展理念要积极向“绿色”发展靠拢,这也符合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所提倡的主要依靠挖掘原有学校潜力,利用其校舍、设备、师资等已有条件,实现规模的扩大和事业的发展,为成都大学及四川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智慧”办赛理念体现在此次运动会12处新建场馆和37处已有场馆的改造中,使得信息化程度、场馆设计、安全保障以及整个赛会环境等都达到了很高的科技水平,力求打造一场“无处不科技、无处不智慧”的运动会。成都东安湖体育中心场馆建设对标国际标准,项目体育场、多功能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均为甲级场馆;“一场三馆”、赛事配套酒店的建筑及室内方案由德国GMP、英国Aedas、中建西南院联合打造,体育中心景观方案由英国Atkins设计,充分展示国际化定位。体育场直径达245m的透光屋顶上艺术化地呈现了代表悠久古蜀文化精髓的太阳神鸟图案,这样一个具有厚重历史沉淀的文化符号承载于一个极具科技感和未来感的“飞碟”之上,形成强烈的时空跨度。主体育馆为甲级特大型体育馆,可满足国际篮球比赛的需求,将承接大运会体操赛事;游泳跳水馆为大型甲级游泳跳水馆,可承接游泳跳水等赛事;小球馆可作为台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小球类训练场地及部分小球类比赛场地。改造后的城北体育馆广泛采用了智能化系统,对馆内空调、送排风、电梯、变配电、照明系统等进行监控及节能控制,同时安装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控制消防泵、喷淋泵、防排烟风机、消防电梯等重要消防灭火控制设备,将体育馆的安全系数提高了许多。除此之外,猛追湾游泳场将建立一套现代、高效的智能运营系统来管理整个游泳场的运营,实现真正的与互联网、物联网结合的智能化管理,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结合云计算、O2O等平台,构建一个操作便捷、功能丰富、应用灵活、可适应未来的运营消费管理信息平台。提升大运会智能化水平,运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现代科技手段,办一届体现智慧高效的绿色盛会。这样的办赛理念深深地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尤其是高校学生,这也必然带动、促进高校科技的发展与推进。再次,“活力”与“共享”本身就符合高校的特点,加之此次运动会只限在校大学生和毕业不超过2年的大学生(年龄限制为17~28岁),能够充分展现出活力四射、共同交流的特点。因此,“活力”与“共享”的办赛理念不仅展现在学校体育领域,在全民健身、体育产业和竞技体育等领域中,也体现出其推动作用。不仅引领大众体育的发展方向,为社会体育营造一种积极、向上、阳光的充满活力的氛围,也由全民共享信息、共享资源的形式提高全民素质,加快和谐社会发展的步伐。

3结语

举办大型赛事能够为体育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主要以大学生群体参与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来说,更是如此。我国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前4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带来了启示,2021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成都举办,对推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带来了契机,各大高校可以充分抓住这次契机,积极宣传参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把体育文化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路佳,李永辉,靳勇,等.高校“竞赛核心”体育文化教育模式构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33(6):764-768.

[2]李硕.用本土赛事涵养体育文化[N].人民日报,2020-07-13(15).

[3]姚颂平.大辞海:体育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367.

[4]西宗凤.高校体育赛事对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影响:以安徽省10所高校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1):89-91.

[5]高小平,崔成前.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与建设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19(10):97-101.

成都大学范文篇9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

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

应用性本科,以开展应用型研究、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在大学期间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性训练,也是学生四年大学获取知识的深化和升华的一个重要过程.它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人协作能力、独立工作和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影响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原因分析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出现滑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整个本科教育的整体质量.纵观其原因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2.1社会环境

首先,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是造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滑的主要因素.应用性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当前,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本科学生做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正好与用人单位招聘时间相矛盾,这种社会大环境必然导致本科毕业学生不得不分心于求职择业.他们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时间用在找工作上,而用在潜心研究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上较少.其次,考取研究生的过程对毕业设计(论文)也造成很大的影响.应用型本科毕业生把考取研究生当作是自己的第二次择业,这些致力于考研的大学生,大三、大四正是他们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时期,他们在准备复习、初试和复试的过程中,做毕业设计(论文)自然成了他们的一个重要包袱,很少有精力顾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2.2学生自身

首先,很多大学生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不够扎实.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既是一个消化知识、整合知识、训练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对于初涉科学研究领域的本科毕业生来说,要求毕业生设计(论文)具有创新性是一项重要挑战.因为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而不是搞科研或学术研究,他们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在考试前一个月搞突击,平时很少去深入探究,所以这些学生在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时,往往由于专业知识的不精或能力的缺乏造成毕业设计(论文)无深度,或缺少新意,搬运别人的观点居多.其次,在大学生中存在对毕业设计(论文)不重视、态度不端正的现象.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是其人生最重要的大事.许多用人单位在本科毕业学生大四的第一学期进行招聘,这正是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收集资料、选题、调研等环节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因时间紧迫,觉得毕业设计(论文)做得好坏,不会影响他们的就业,从而对毕业设计(论文)消极对待.

2.3指导教师

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开展应用型研究、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除了具备普通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还需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普遍引进较多的青年教师是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和学生实习的主力,由于大部分青年教师理论基础和社会实践能力缺乏一定深度和高度,致使这部分教师指导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高.其次,一些青年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对学生要求不够严格,指导一两次就定稿,指导基本是流于形式.因当前严峻的就业态势所迫,本科毕业生不得不奔波于各种各类的招聘会,指导教师出于学校学生就业考虑,对学生是否按照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去做而不予理会,毕业设计(论文)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低水平拼凑现象,导致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每况愈下.最后,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普遍存在着教师重课堂教学,轻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的倾向.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堂教学相比,教师授课是其首要任务,课堂教学时间相对集中,有学校质量监控做保障,课堂教学得到了足够重视.而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方式比较灵活,时间跨度长且耗时多,需要反复修改与改进,如学校过程管理监控不严,教师本身对自己要求松懈,投入指导的精力不足,就很难有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出现.

2.4学校管理机制

首先,学校监管不力是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尽管各高校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各环节流程均做了相关规定和评定标准,但在实施细则方面还很不完善,职责不明、执行不严,缺乏督促措施.特别是在“过程管理”方面执行力度不够,从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调研、收集资料、撰写论文、修改、定稿到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一系列过程性管理制度执行不严,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失去了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的优先监控.有的学校虽然对指导教师所具备的条件有明确要求,但在具体执行时,有学院因指导教师不足或其他等因素,仍存在老师指导学生人数过多,或有不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指导的现象.其次,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在职青年教师业务培训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与完善,学校没有制定相应的配套培训政策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大部分青年教师闭门造车,未能得到较好的业务培训.针对以上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要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3提高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管理策略

3.1加强过程管理,使过程管理制度化,程序化

3.1.1制度化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是高校教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集计划性和经常性管理为一体的基础性工作.为使我校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有计划、按进度科学规范运行,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学校专门制定了《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修订)》、《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试行)》、《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校外毕业设计(论文)(暂行)》一系列文件,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组织机构、职责、选题工作等一系列工作均做了明确的规定和说明.在此基础上,为使过程管理制度化,学校组织各学院根据其专业实际,按照学校统一标准要求,制定了各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实施细则和标准要求来指导具体工作.3.1.2程序化管理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的严格有序的进行是提高和实现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关键.我校对此项工作的一系列环节均制定了规范、清晰的工作流程和脉络(见图1),使学生和指导教师在有序的程序框架下明确自己的职责.各二级学院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具体执行,做到环环相扣、有章可循,能行之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3.2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鼓励校企合作

校外实习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为保证本科生校外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我校特制定了《成都大学校外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暂行)》来规范校外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工作.我校鼓励教师在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和科研,鼓励指导教师加强和企业合作.具体办法是根据学生的专业,安排学生深入企业单位进行现场实习与交流,同时聘请技术辅导老师,学校指导教师负责考核学生,这种做法既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机会,也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和质量,同时缓解了学生就业和学习的矛盾.

3.3加强毕业设计(论文)与学生实践科创活动的结合

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校资助、鼓励大二、大三的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实践科创活动.如大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有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机械设计大赛、大学生智能汽车大赛等活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是按照自然年度申请立项,每个项目学校给予一定资金资助,以帮助学生完成科创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科创活动兴趣小组等各种实践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探索方向,为毕业设计(论文)提前打下良好的思想和专业基础.3.4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与指导教师的指导质量密切相关.指导教师的工作态度、业务能力、责任心等是影响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我校实施了有效的奖励机制对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具体操作上,学校设立不同等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二级学院按照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选出院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学校在院级评优的基础上,再次评出校级获奖等次,按照校级优秀等级对获得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和优秀指导教师分别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3.5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和交流

为使我校一些新进的年轻指导教师能准确把握学校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各环节的要求,学校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校内外培训学习.在此基础上,学校要求各学院分阶段定期组织指导教师交流经验,通过以老带新、经验总结等多种方式互相交流和学习,随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和工作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总之,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机制.我校在强化过程管理、加强学生科创活动和校企合作等思想指导下,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实践,建立并完善了科学、规范、系统的管理模式,取得了明显效果,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作者:李瑞瑾 单位:成都大学

参考文献:

〔1〕朱治橙.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管理的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2(4):53-54.

〔2〕张依凤等.地方高校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9):12-13.

〔3〕季民,马德刚.建立毕业设计管理体系,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7(5):20-22.

成都大学范文篇10

一、强化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活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强化观念引领。今年,我区和中国教育学会合作,先后共同举办了“田园城市·和谐教育”和“构建高效和谐团队”论坛,全区近六百名学校领导、教师一起参与了论坛活动。论坛期间,与会人员就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和谐教育实验、创新学校管理等进行了广泛交流,在积极的对话中,开阔了视野,加深了认识,提升了素养,更新了观念。

二是强化名师培养。开展“十万教师大比武”、“第二届名师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一大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组建3个名师工作室,带动和辐射全区教师专业成长;制定并实施《名师后备研修班实施意见》,名师队伍梯队建设进一步加强;制定并实施《成华区教育局关于提高名师待遇的若干意见》,名师回流初步显现。

三是创新用人机制。尊重学校用人自主权,实施用人单位到重点大学直接招聘优秀大学毕业生模式,年直招优秀大学毕业生67名;启动兼职教研员制度;引进区外名校长加盟我区;与西南大学和华中师大合作,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硕士研究生学历班与进修班,现已有4名干部教师考取硕士研究生学历班。

二、强化素质教育,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

一是普及心理教育。与西南大学实施战略合作,成立“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基地”,全面实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程”,全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月,成华实验小学被列为“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并作为全市小学唯一代表在命名大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二是强化艺体教育。艺术教育成果丰硕。月,成华实小、北新实小等学校艺术团对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少儿春晚”,获最佳组织奖和展演特等奖,教育局获优秀组织奖;2月,建设路小学舞蹈团、合唱团又应邀赴香港、新加坡参加“魅力校园”第七届国际青少年艺术交流展演获金奖;月,培华小学被命名为“全国书法实验学校”。阳光体育全国领先。2月,教育部就我区阳光体育成果以“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简报”的形式向全国通报表彰;月,我区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区”,先进经验入编《百名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县交流材料》;月,列五中学学生足球队代表中国参加世界中学生运动会获得冠军。

三是开展科创、实践教育。结合灾后教育重建,大力实施综合实践教育。月,成功举办全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现场推进会;双林小学和双庆中学的科创教育、建设路小学的想象教育、49中的绿色教育、成都双语实验学校的沟通教育、双水小学的若水教育和龙潭小学的礼仪教育等在区内外都取得了积极影响。月,双林小学参加亚太地区机器人锦标赛荣获五项金牌,打破一项亚洲纪录,创造了四川省中小学科创参赛史上的最好成绩

三、强化内涵发展,区域教育品质进一步提升

一是加强内涵管理,提升管理效能。进一步落实《八条规定》,切实做到把教师留在课堂,让干部下到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效益,促进学校内涵提升。浙江、重庆、台湾等省市教育考察团先后来我区考察教育工作。二仙桥学校通过承办生命教育现场会,短时间内成为较有影响力的生命教育特色学校。

二是构建课程超市,深化课程改革。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开设“素质教育课程超市”,建立健全适合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新课程运行机制。成华实小、石室初中、双林小学、成华小学等一批学校在这方面做了一系列大胆的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三是实施有效科研,提升教育品质。以课堂为中心,以课题为龙头,以校本教研为载体,促进教科研融合,提高教科研实效性,初步形成了朴实、真实、扎实的科研文化。由教育局和教师进修校组织实施的区域课题《促进学生有效参与学习活动的基本策略研究》作为省级重点课题成果获四川省政府表彰一等奖,创下我区教育科研成果奖历史最高奖项;成华小学的《教师尚美文化的建设与研究》和龙潭小学的《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培养的研究》课题成果获四川省政府表彰二等奖;区域幼教课题《构建川西民间文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成果获四川省政府表彰三等奖。年,我区初级中学发展平衡,中考成绩良好,办学质量明显提升,全区中考上省级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录取线人。今年高考,我区公办学校本科硬上线77人,艺体双上线6人,本科硬上线率49.%,居六城区第一。

四、强化改革创新,教育一体化步入深水区

一是继续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全国知名教育品牌“成都石室中学(北湖校区)”正式落户成华,成功引进“石室”、“树德”两大优质教育品牌,高起点、高定位建成“成都市石室小学”、“成都市树德小学”,区域优质教育总量大幅增加;双林小学、成华小学、列五中学集团等一批现有品牌形象大幅提升;电子科大附小、北新实验小学、双水小学等新兴品牌学校发展态势良好;石室初中、嘉祥外国语学校、加州阳光幼教集团等引进名校品牌优势凸显。月,成都49中在成功成为树德高中生源基地基础上,成为“成都树德成华中学”。今年月,列五中学、双林小学等6所公办优质品牌学校与南华实验学校、才艺学校等6所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开展结对帮扶,开创了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新模式。

二是继续实施“三全”战略。首先,全域思维,全域布局,努力促进优质教育全域覆盖。其次,全面发展,全面推进,大力实施“区域教育协同发展行动”,努力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我区依据《民办教育法》,加大了对民办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势头良好,建筑职中、蜀兴职中的“旅游服务与管理”“工民建”专业成功申报为市级特色重点专业;幼儿教育强劲发展,十三幼成功创建为省级示范园。第三,全程管理,全程育人,打破条块分割、学段阻隔,实施优质教育跨段延伸服务,积极构建幼、小、初、高不同学段有机融合、无缝衔接的全程育人模式。十三幼与二仙桥学校、双水小学与实验中学、成大附中与成都大学在这方面都做出了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

三是继续探索“三走”机制。首先,继续实施学生“走班制”。以电子科大附小、成都双语实验学校等为试点,打破班级界限,推行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定班制”与“走班制”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受到各级领导、专家和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其次,实施教师“走校制”。以绩效工资改革为契机,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着力全区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均衡。继续实行校际教师交流制度,交流到优质学校的教师保留远郊补贴,交流到涉农学校的教师享受远郊补贴;建立走校和送教教师业绩档案制度,将教师走校与送教的业绩和评优评先、晋职晋级挂钩。第三,探索校长走段制。打破学段、体制界限,由优质高段学校带动一般下段学校,由优质高段学校的校长出任相邻学段一般学校的学监或总校长,纵向集团、组群、成片,在以往教育集团平面发展的基础上,初步实现了区域教育集团立体发展。

五、强化应用推广,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一是全面优化教育技术应用环境。我区高度重视教育现代化工作,坚持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加强学校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微格实验室、校园网、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以及城域网等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全区学校全部达到了成都市教育现代化的装备标准,全面优化了教育技术应用环境。

二是切实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推广。我区坚持“以用为本、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工作策略,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常态化应用工作。深入开展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集成研究实验,开发和应用了学校安全远程监控系统、学生学业水平网上阅卷系统、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网上心理测评系统等,促进了全区教育管理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年,实施数字化校园行动计划,完成了所有公办中小学校电子监控系统建设,实现电子监控系统全覆盖。

三是推进教育现代化评估验收工作。今年月,我区启动了“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评估工作,全区学校教育现代化评估合格率为0%。9月,我区顺利通过成都市教育现代化水平评估验收。评估组一致认为,我区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内容与时俱进,教育装备日趋精良,师资队伍迅速提升,教育管理日臻科学。

六、强化对外开放,教育国际化呈现良好态势

一是建立健全推进机制。为充分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我区教育改革发展和对外合作交流,更好地提升成华教育品牌发展,今年3月成立了“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对外交流中心”,并制订了《成华区教育对外交流管理办法》,明确了中心的主要职责和工作范围。

二是着力打造精品外国语、双语学校。积极支持成都实验中学与国内知名外国语大学合作,努力打造公办精品外国语学校。4月,成都双语实验学校正式挂牌成立,并与中国双语教育学会合作,开展双语教育实验,今年月,该校成功承办“全国小学英语暨双语教学研讨会”分会场会议,并在“中国(成都)教育国际化论坛”中交流了双语教育的办学经验,受到了好评。

三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加强与国外学校和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到目前为止,我区列五中学、华西中学、成华小学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校已经与国(境)外学校结成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是努力创办成都一流国际学校。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充分发挥我区教育资源后发优势,积极寻求国际交流合作。在北湖熊猫国际旅游休闲区、东方新城片区引进中英、中欧等国际教育合作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正努力打造成都一流国际学校和国际化学校。

七、强化教育保障,区域教育环境进一步优化

一是创新机制,实施惠民政策。成立“成华区爱心教育基金会”,全年共募得各类教育资金近千万余元,有效拓宽了教育资助、灾后重建经费的筹措渠道。依托“成华区教育资助管理中心”,全面实施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常住人口子女以及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子女免除课本费和作业本费的政策,对符合政策的涉农专业和农村困难家庭中职(含技工学校)学生免除学费共计32.万元。全年为“宏志班”和“爱心励志班”学生共拨付资助资金92.96万元。

二是重拳出击,规范办学行为。严格落实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实施《成华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重拳出击,重点治理了随意增减课程、占用休息时间补课、违规招生、义务教育学校设置重点班、教师有偿补课、校外兼职、对高考信息进行炒作等现象。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推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和校务公开,坚决治理和杜绝了教育乱收费行为。迄今为止,在成都市中心城区“规范办学行为”各级通报中,我区是唯一“零查处”区县。

三是严格执法,治理学校环境。启动实施校园安全工程,创新成立全省首家“学校周边环境治理执法巡逻大队”。目前,该大队已成为我区教育系统集应急抢险、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平安维稳于一身的准专业化队伍。今年,我区面对综治维稳的严峻形势,各中小学、幼儿园迅速反应,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严密监控,有效地维护了校园及周边环境的稳定。

八、强化创优争先,成华教育优质发展成绩喜人

一是教育成果走上国际舞台。今年月,我区应邀参加联合国主办的第七届世界青年大会和环太平洋地区早期儿童教育第十一届国际会议并作大会交流发言;月,在第七届中外绿色人居论坛上,我区师生将共同创作的彩墨长卷《和谐家园》赠给联合国环境保护机构,并作为特别礼物送存墨西哥坎昆世界气候变化大会。

二是承(举)办各级现场推进会。今年月,承办全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现场推进会;月,承办全国教师教育改革论坛暨成都市教师教育改革创新现场会;月,承办“成都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启动仪式”;年月,举办全国和谐教育实验区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