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4:14:22

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范文篇1

改善投资环境,提高产业配套能力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建设进度,提高承载能力,提升巢湖形象,聚集产业引力。改善巢湖软环境,要有“硬行动”。要继续深化“两问两整治”活动,加强全市干部队伍建设,形成雷厉风行、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坚决杜绝吃拿卡要、有意刁难、办事拖拉的行为。加强社会管理,强化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切实维护群众和投资者的权益,保护和营造投资兴业的洼地效应。着力打造企业之外“零成本”、生产之外“零干扰”、外地客商“零投诉”的环境品牌。要不断扩大“民主评议百名科长”成果,动真格,求实效。以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为契机,消除“肠梗阻”。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规范行政审批,改进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率,树立诚信形象,为外来投资者提供高效的政府环境。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对重大项目的核准、备案,公司设立审批,工商、税务、海关登记,用地申请,报建等环节实行全程制,开辟“绿色通道”。建立健全投资环境监督体系,树立巢湖形象。借鉴浦东开发时的“三制经验”,即首问负责制、二次申述制(企业第一次投诉,承办人员有申辩机会;企业第二次投诉属实的,承办人员即下岗,无申辩机会)、三天回答制,用铁的纪律规范执法和办事行为。不能机械地按照国家法定标准制定时间表,有时可以提前办结。要在办事效率上赢得先机,要以真诚赢得企业青睐。产业配套能力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产品时,由本地零部件供应商所能提供配套的能力。任何产业都不可能脱离其它产业而孤立的发展,只有那些能为发达国家和地区转出产业提供良好协作配套条件的地区,才最有可能成为产业转移的基地。其理论基础是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在其上世纪90年代著述的《国家竞争力》中提出的“钻石模型”。金融危机下,安徽芜湖繁昌县孙村镇订单不减反增,该镇以纺织服装出口为主业,99%的产品外销,很多老板前来投资。一位浙江老板说:“做成衣服需要5个步骤,从织布、染色、辅料、商标、包装,在孙村镇的2公里半径内,我全部可以采购到。”孙村镇200多家服装及配套企业,以36家规模以上企业为龙头,主营业务各有侧重,形成差异化布局,产业链集聚,不形成恶性竞争,反而提高了谈判议价能力,这样利润空间更大了。该镇每年以15%的新增企业数扩张……[3]巢湖要依托主导产业,积极发展配套产业,拓展产业链条,比如为船舶业加工船上用品;借助铸造业打造汽车零部件产业等。

创新体制机制,突破产业转移瓶颈

(一)创新体制机制,突破土地瓶颈一是统一调配土地指标,合理安排企业落户。由市政府统一管理土地供应,从源头上严把供应关口,确保经济建设和重点工程项目用地需求。以土地指标置换项目的办法值得一试。对一些圈而不建和长期闲置的土地严格依法清理、整顿,杜绝违规违法现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采取订单式厂房出租方式,聚集中小企业。芜湖市的一种用地方式值得巢湖借鉴。嘉正欧意(芜湖)工业园已经引进国内外7家公司,年获租金500万元。为什么这么多外企积极要求进驻嘉正欧意(芜湖)工业园?其成功的秘诀是采用了订单式厂房出租方式。即是按照公司要求建设厂房,使得公司减少了前期投资负担、降低了日后转移风险,提高了公司的资金流动效率,促进了公司的发展。另外,嘉正欧意(芜湖)工业园属于企业行为,市场化运作。而巢湖修建的厂房出租属于政府行为,其效率不可同日而语。由此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成立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采取订单式厂房出租方式,政府发挥中介作用即可(本特勒公司就是在管委会的介绍下进驻工业园的),这样突破了土地制约的瓶颈,有利于引进企业。此外,对工业园区实行优惠用地价格,引导产业集聚发展,节约土地资源。还可以出台更优的政策,给予更多的补贴,鼓励建设高层厂房,提高建筑容积率,向空间寻求效益。三是围绕主导产业选资选商,集约用地。当前土地紧张也给承接方提供了选资选商的机会,可以藉此打造主导产业,优化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升级。(二)创新融资方式,突破资金瓶颈一是通过政府科学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的良性机制。二是着力“招行引资”,破解资金难题。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政府出面搭台,让银企同台唱戏;政府采取贴息、奖励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大密度布点;促使金融机构通过票据贴现等方式,给企业提供快速融资。三是激活民间资金。通过采取BT、BOT、T0T等融资方式建设市政项目抑或其它公益项目;通过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发挥其金融资助作用。四是培养企业融资能力,指导企业学习融资本领。此外,建设信用担保体系,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打造强大的投融资平台如土地储备中心、城投公司等,都是突破金融瓶颈的好方法。(三)科学用人机制,突破人才瓶颈人才资源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人才依然是制约巢湖发展的瓶颈。借鉴各地的成功经验,可以采取以下办法破解人才制约的瓶颈。一是积极探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用人新思路,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对高层次人才、特殊人才、急需人才,打破地域、户籍、身份、人事关系等限制,采取兼职挂职、人才租赁、技术合作、项目开发等办法柔性引进,开启巢湖市聚才引智的“绿色通道”。二是进行股权激励改革。外因是通过内因发挥作用的,让企业人员成为企业的主人,即能发挥其内因作用——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巢湖市一方面要鼓励建立股份有限公司,另一方面鼓励有限责任公司加大改革,可以建立股份有限公司,为股权激励改革创造条件,进而最终解决人才瓶颈问题。三是营造有利于“人尽其才”的宽松环境。要建设人才公寓,解决其住房问题;解决人才的配偶工作、子女上学等问题,为“人尽其才”解决后顾之忧。无论是本地还是外地的人才,都要尊重,要扶持,要宽容。要让每一户企业进得来,发得财,壮得大,留得住。重奖突出人才,让人才在自我实现中实现其价值,也就实现了企业的大发展。

产业转移范文篇2

[关键词]产业转移湖南新型工业化对接

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引起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将部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地区,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地区转移的过程和现象。产业转移在本质上是现有生产力在空间布局上的调整。湖南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人力资源优势,又面临着国家促进中部崛起、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许多历史性重大机遇。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产业聚集,增强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意义

产业转移本质上是现有生产力在空间布局上的调整。对承接地来讲,具有产业从无到有的突变性、从小到大的倍增性、从低到高的跨越性。湖南总体上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增强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1.承接产业转移是实现湖南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快,国际国内生产要素加速流动,特别是我国东部地区集中了全国80%左右的加工工业,受劳动力、环境承载能力、上地等因索制约,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新一轮产业转移正在加速。去年,国家对加工贸易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对东、中西部地区实行差别政策,沿海地区加快产业转移已是大势所趋。承接产业转移,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湖南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区域竞争力,加快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进程。新一轮产业转移层次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来源地越来越集中,主要来自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地,大都是以产业链条为纽带的整体配套转移。据统计,到2010年,仅粤、沪、浙、闽4省市需要转移出去的产业产值就达1.4万亿元。

2.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产业转移通过对区域内各种资源要索的整合和利用,有效配置资源,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全球产业转移的四波浪潮: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亚洲‘四小龙’—中国沿海地区—中国中西部地区,每一次产业转移都成就了承接地的经济神话。面对产业结构调整,湖南可以借鉴成功经验,采取相应的对策,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吸收先进生产要素,形成巨大的产业集群和集聚科技创新能量,全面拉动湖南经济发展,大幅提升经济总量,为湖南新型工业化注入新的动力。

3.承接产业转移是湖南建设“两型”社会和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助推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部地区日益成为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地。长沙市成为国家首批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之一,郴州、永州、岳阳、益阳四地先后成为商务部批准的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地。国家层面的政策推手,使湖南已成为全国新一轮发展的核心地带。这些都为湖南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湖南承接产业转移已具备一定的优势和条件。湖南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三,水能蕴藏量为南方九省之冠,25种矿藏的储量居全国前三位。地处中部的湖南正在突破“不东不西”的地域局限,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成为承接全球产业转移和沿海产业内移的重要基地。湖南营商综合成本比沿海地区低三分之一左右。湖南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南临粤港澳,北靠长江黄金水道,东连长三角,与中国最具活力的两个经济区域地缘接近,既具有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扩大与港澳地区交流的区位优势,又具有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加强与长江流域各省市合作的区位条件。

二、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原则

湖南面临产业转移机遇,但并不意味着兼收并蓄,应在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前提下有条件选择性承接,承接产业转移应遵循以下原则。

1.优势互补,产业对接。产业转移的动因在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节约生产经营成本,把产业资源配置到最经济的地方。湖南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需要引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资金和企业,实现区域产业对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激发发展潜能和活力。

2.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是以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前提和保证的。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坚持加快发展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和模式积极承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项目,努力化解产业链建设中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杜绝引进严重污染环境和高耗能的项目。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学会选项目、选客商、选业主,承接有实力、有技术、有市场开发潜能的产业和项目,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3.差别竞争,错位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必须与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坚持发挥区域特色与提升产业优势相统一,着力承接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促进产业优势提升的项目,尽可能地占据产业价值链分工的高端环节,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实施产业链招商过程中,要引导产业的差别化竞争,体现区位特点和资源特色,注重品牌,错位发展,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打造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布局合理的完善、合理、有竞争力的产业链。

三、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1.找准承接点,适度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利用综合成本优势承接以东南沿海省份为主,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为目标区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充分发挥我省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加快纺织、服装、塑料、玩具、家具、陶瓷等产业发展,促进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要依托产业优势,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积极承接加工贸易配套产业转移,引导湖南机械装备、钢铁、有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电力机车、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充分利用国际市场配置生产要素,重点进口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以加工贸易方式扩大出口。做好资源对接。要利用特色资源优势,承接精深加工产业转移,如有色金属、能源、旅游、农产品等,加大以资源换项目、以资源换资金、以资源换技术、以资源换管理、以资源换市场的力度,重点引进利用资源优势、提高资源转化附加值的项目,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促进优势资源产业转型升级。承接产业转移要突出重点,湘南地区重点承接珠三角和港澳地区产业转移,湘北重点承接长三角和沿江地区产业转移。

2.创新承接平台。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聚集、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发展工业园区是有利于优化配置资源,集约利用土地。要打造工业园区载体,明确园区产业定位,完善园区承载功能,创新园区建管机制,使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聚集、带动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的龙头。目前湖南共有76个重点建设园区,其中包括3个部级开发区,要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承载功能,促进产业聚集,推进新型工业化,带动地方经济高速发展。

3.优化承接环境。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就是“气候”,企业就是“候鸟”。良好的环境是一种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要努力打造精品投资环境,以效率优先促进承接产业转移,降低产业转移成本,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有利条件,让外来企业“无障碍进入、无障碍发展”。创造条件,加快交通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大力破解交通制约,发展现代物流,改善通关条件,逐步改善转移硬环境。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和法制环境,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操作性和持续性,为承接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的条件。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加强诚信政府、诚信社会建设,规范部门管理、简化办公程序、转变工作作风,逐步改善区域产业转移的人文环境、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

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产业转移不是污染转移,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时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整个过程中,不能降低环保门槛来承接产业转移,对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低附加值的产业承接要严加控制,超出环保指数的,坚决予以拒接。

参考文献:

[1]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的意见,2008.6

[2]石茗露: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分析[J].市场论坛,2006年第8期

产业转移范文篇3

广东珠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和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其加工贸易出口额超过全国的三分之一,初步成为全球性的消费品制造业基地。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加速,国内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珠三角地区以加工贸易型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特征,受到极大的挑战。从20*年开始,广东便开始实施“腾笼换鸟”的产业转移战略,广东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广东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着手推进珠三角地区的加工贸易产业向粤北及东西两翼转移。同时,广东向内地省区的产业转移也呈现加速的趋势。

一、广东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和特征

近年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土地、劳动力、水、电、气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生产成本不断攀升,资源、人口、环境压力日趋加大,加上一系列国家政策的调整,以及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本地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客观现实需要,珠三角地区正面临越来越紧迫的产业转移压力,必须尽快将传统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转移出去,才能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腾出发展空间。为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同志指示全省上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把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减少常住人口等问题摆上位置,充分认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为此,广东全省上下,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各个市、区(县),都积极行动了起来,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向外转移。总的来看,当前广东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的特征:

(一)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陶瓷、服装、制鞋业转移最为迫切,电子信息和家电、家具业开始寻求新出路,塑料、玩具、钟表等行业转移不大明显。如*的机械、仪器仪表等行业企业外迁较多,占外迁企业总数的58%,机械、仪器仪表、纺织、化工等行业外迁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外迁企业的80%。佛山市计划将近一半产值的陶瓷企业转移,由陶瓷生产基地向研发、物流、会展、总部基地转变。此外,以环境污染淘汰型的高能耗工业企业如建材制造、金属冶炼、五金制造等行业,依托资源进行开发的产业如竹木加工家具制造、矿产品开发及加工、水电开发、旅游开发、药材种植及加工等行业,出于生产成本考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毛织加工、电子及家用电器制造、皮革制造、玩具制造等行业,均需向外转移。

(二)扩张型企业的转移大大超过完全性外迁企业。珠三角很多起步较早的加工企业,随着其生产能力的扩大,本地土地、资源、交通运输和劳动力成本都在增加,需要往外发展到开发较晚的地区。这种产业转移实质是一种投资的输出。而完全性外迁企业,主要是顶不住土地、劳动力、能源等生产成本上升压力的中小企业,以及受当地政策门槛限制的高污染型、能源消耗型的企业。如东莞市当前急需转移“四纯两小”项目(纯电镀、纯漂染、纯印花、纯洗水和小规模造纸和制革六大行业)。据统计,20*年*市企业扩张性转移63家,工业总产值占外迁企业的75%。而被动搬迁56家,工业总产值只占外迁企业总产值的25%。

(三)加工贸易型企业目前主要在广东省内以及周边省区转移。珠三角大量加工贸易型产业大都是两头在外的企业,被称为“游牧型”或“侯鸟型”企业。一方面,由于都是订单型生产,交货地点大都在香港或*,其物流的速度一般都以分钟计,因此在转移地区的选择上,都要求尽可能地靠近码头和空港;另一方面,其生产涉及到十数个环节的配套,对产业集群的供应链依赖性非常强。目前,大都转移到广东北部和东西两翼,部分转移到离珠三角较近的湖南、江西南部,广西北部湾地区,还有不少企业有向越南转移的趋向。*一家由我省原丝绸公司改制的服装企业,经省政府驻*办事处做工作,已与郫县谈妥搬迁事宜,但其加拿大订货商担心无法保证交货时间,坚决反对向四川转移。

(四)珠三角地区政府鼓励企业尽可能就地转型。对受国家加工贸易、新《劳动法》、两税合一等政策调整,以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已无法在珠三角地区生存的企业,珠三角地区的市、区(县)政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尽可能就地转型,给予了优惠的政策乃至资金扶持,引导其把海外的研发机构引进来,通过创新研发、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增加和提升品牌的形象,提高其附加价值;对制造环节,鼓励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减少劳动用工。通过三个环节的努力,进一步扩大其利润空间。对没有能力转型的中小企业,采取提高企业环保等准入门槛的政策挤压、强化行政执法检查等法制手段,迫使其无法留在本地。*、东莞等市,对有意向外迁的企业,主动提供服务,甚至作出某些方面的让步,促使其尽快向外转移。

(五)向内地省区转移的企业主要是以市场布局和优势资源获取为目标。据广东省有关部门评估,目前珠三角地区需要转移的企业,大约有30%左右属于以国内市场为目标。目前,这些企业已经在积极抢滩登陆,抢占内地市场的先机。通过省政府驻广州、*办事处的积极工作,目前,已有部分企业正在向我省转移。如引领国内家具流通行业的南方香江集团,投资60亿元在新都开发建设一个8平方公里的家具园区,吸引广东的家具企业向园区转移;国内陶瓷业龙头老大佛山陶瓷集团,正在与广元等地接触,准备将其卫生陶瓷的基地转移到我省北部地区;华为与全球最大的信息安全企业塞门铁克在成都设立合资公司,计划投资3.2亿美元。还有托邦电子、科隆电子、麦瑞电子、华侨城、港中旅等等,都是看重我省在区域中心市场、矿产及农林资源、科技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

(六)通过与内地省区产业转移构建新型产业合作关系。*市将推进传统产业转移纳入本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全局性战略部署。在其政府20*年的1号文件《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实施与周边城市和地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策略,支持*优势企业积极拓展异地业务,发挥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优势,通过资本经营、战略合作和业务重组等方式,参与异地企业改组改造,在营造适合自身总部企业培育、发展和根植的内聚效应的同时,积极“走出去”,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和资源空间,延伸产业和价值链条,形成优势互补、务实互利和开放互动的总部经济外联发展态势,全面打造适合*产业发展特色的经济腹地。根据同志的指示,泛珠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秘书处和广东省发改委、经贸委等部门,正在开展广东产业转移的调查研究,提出转出生产制造,留住研发和营销,形成广东与内地省区“总部-生产”的链条关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共赢。

(七)共建产业转移园区已成为广东推进产业转移的有效形式。一是采取“飞地经济”的办法,珠三角地区的政府到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建设产业转移园区。另一方面,*市积极开展与内地省区的合作,先后在湖南衡阳和韶山、江西吉安和赣州、广西北海、云南昆明、重庆璧山等地建设了产业转移园区。此外,还有盐田港集团投资30亿元建设南宁国际综合物流园;华南工业原料城(*)投资60亿元建设东盟国际(南宁)工业原料物流城,等等。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的企业投资开发建设。湖南衡阳工业园由*中航集团作为投资主体;江西吉安工业园由中信*(集团)公司作为项目运营主体;广西北海*工业园和电子产业园由中电集团投资开发。这些园区的建设,基本上借鉴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天津生态城的模式,由当地政府划出一定规模的土地,*的企业投资进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进行工业地产、商业住宅、文化旅游及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开发和营运,使投资方的投资回报有保障。第二种方式是由承接地政府负责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由*负责帮助组织企业入园,如重庆、昆明的*工业园等。

(八)行业协会在推进产业转移中发挥了积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工业经济联合会下辖40多个专业行业协会,与政府没有一点挂靠、归口管理等关系,完全成为企业自己的组织独立运作。在推进产业转移中,*的行业协会发挥了非常有效的作用。*皮革、机械、钟表、塑胶、家具、广电、高新技术等行业协会牵头,分别在惠州等地设立了多个产业转移园区。如*家具协会牵头建设的福建泉州*家具第三产业集聚基地、江西龙兰县*家具业教育基地,*电子商会在北海组织建设*工业园和电子产业园,以及*在衡阳、吉安、昆明、重庆等地建设的产业转移园区,企业转移的组织工作,都是*的行业协会具体操作。此外,*的行业协会还十分重视对转移出去的企业的服务。*工业经济联合会先后在湖南、江西、广西等地设立了深商服务中心。特别是湖南的深商服务中心得到湖南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已将其升格为*湖南商会,成为设在湖南省经协办内的一个处级单位,在湖南对*以及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的招商引资中,发挥了非常明显的桥梁和平台作用。

二、四川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我省各级各部门比较重视对广东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与承接工作,特别是省政府驻广州、*等地办事处,积极发挥其在外窗口的作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省产业转移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各地各部门也都积极地行动了起来,如江油市发改局、开发区管委会主动要求随我委调研组赴广东考察,寻找合作机会。但是,通过对广东的考察调研,以及与部分广东在川企业的座谈交流,我们感觉到,我省在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误区和盲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发展的配套环境条件还比较差。珠三角地区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十分完整的产业配套链。任何一个加工制造型的企业,其生产环节往往都要涉及到很多个企业的配套。而不少企业反映,我省在产业供应链的配套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企业外购配件的运输成本在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从某种程度上抵消了转移过来后在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优势,有的企业综合成本算下来甚至比在珠三角地区还要高。如省政府驻*办事处引进世界500强企业艾默生网络能源公司,先后三次考察了成都、绵阳等地,将其配套范围从100公里放大到200公里,都没有满足其需要的配套条件而不得不放弃。

(二)工业园区的承接载体功能严重缺失。有不少广东来川投资的企业反映,我们的开发区、工业园区由于前期规划不到位,不仅园区内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条件差,而且在生产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条件基本没有,就像城市郊区的一座“孤岛”,缺乏物流、仓储、运输、金融、财税、口岸以及其他商务服务等等方面的配套。省政府驻广州办事处引进的美国空气化工产品(成都)公司,拟在高新区西区为企业提供氦气等工业用气,但高新区原来没有规划专用的管网。南方香江集团进入新都开发区,其原有的园区规划根本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只得重新编制家具产业园的总体规划。

(三)政府服务等投资环境还亟待改善。一是部门干预太多,部分在川的广东企业反映,企业管理层要经常应付很多部门的检查等事项。二是办事效率太低,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很差。南方香江集团反映,职能部门的工作与整个政府的推动形成反差,一个件很小的事情都需要政府的主要领导亲自过问才能得到解决。三是只重表面的效率,而忽略了发展的品质。如政府对园区的考核,统一规定入住企业开工时间,而不管企业的前期准备是否充分,给企业的发展往往留下了后遗症。四是政策兑现较难。一些企业反映,在引进的时候,地方政府承诺了很多优惠的条件,而一但入驻以后却难以兑现落实。五是地方政府官员调整过于频繁,政策缺乏连贯性,企业花在政府关系上的成本太高。

(四)土地供给的矛盾问题比较突出。据省政府驻广州办事处反映,有的企业已入驻三年多,土地指标都没有得到解决,企业时常要担心因土地问题而被强制性地关闭。有的开发区调规工作早已完成,但迟迟没有得到批准。还有的开发区到目前为止,实际已没有多少土地可用,如新津工业园区,实际是走的与彭州联合共建,使用彭州开发区的土地指标。有的虽然名义上还有规划用地,但园区当年实际可以使用的土地指标却非常有限,一年只有几百亩,远远满足不了引进项目的需要。因此,我省虽然号称在土地等要素资源供给上有优势,但实际问题还比较多。

(五)承接转移的宣传推介力度还不够充分。尽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但个别地方、个别部门的认识还不够充分,行动还比较迟缓。如省政府驻广州办事处引进佛陶集团在我省北部建立全国卫生洁具生产基地,邀请咸阳陶瓷研究院进行了可行性研究论证,佛陶集团也多次前来考察洽谈,但由于我省地方政府的原因,迟迟无法得到落实。目前,佛山陶瓷已投资126亿元在江西建立陶瓷生产基地。江西省20*年与广东签订合同项目21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0个,广东企业在江西实际投资200亿元。湖南省20*-20*年承接广东投资项目62*个,合同引资3340.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136.6亿元。广西自治区20*年以来与广东签订合作项目4813个,引进投资2591亿元。而我省从20*年-20*年,引进广东企业实际投资只有574.59亿元,差距十分明显。

三、推进四川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建议

根据上述情况,贯彻落实奇葆书记、巨峰省长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加强泛珠合作的重要讲话和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会议的精神,对我省承接泛珠等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工作,提出如下建议意见:

(一)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抢抓产业转移机遇。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具有很强的周期性。目前,泛珠内地省区,甚至包括重庆、湖北、安徽、河南等中西部其他省区,越南东南亚等国家,都在积极主动地开展对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吸引和承接工作。机遇稍纵即逝,建议省政府责成相关部门,尽快研究制订考核目标、考核对象、考核内容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的承接产业转移目标责任分工方案,进一步加大督察力度,促使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起来,采取行业、地区,甚至园区等多种方式,开赴珠三角第一线,依靠当地的行业协会,开展高密度的宣传推介活动,让珠三角地区的企业了解我们的环境、了解我们的资源、了解我们的服务、了解我们的园区,从而达到吸引和承接的效果。

(二)认清当前产业转移的现象和本质,找准承接产业转移的对接点。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是一种完全的市场行为。对比中西部其他省(区、市),我省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市场的容量及其区域辐射能力、较强的工业基础和产业配套体系、雄厚的科技研发和高技术人才储备、战略性的资源和其他优势特色资源等方面。而我省的比较劣势则是地处内陆的超长运输限制。要扬长避短,把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着力点,放到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市场扩张型、资源加工型、科技及人才依赖型的产业和企业上,将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与构建四川与东部地区互动发展的产业合作体系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三)强化园区的载体和平台作用,探索共建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各种类型的产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平台。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园区投入,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及生产、商务服务建设,改变园区“孤岛”现象。加强规划的导向作用,在全省主体功能区和产业发展规划的总体框架之下,做好园区的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律,提倡“一园一品”,引导相互关联的企业集中集约发展,打造专业化的产业园区。创新开发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开发区(工业园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合作共建产业转移的示范园区,给予投资运营主体在园区开发工业地产、商品住宅、生产及商务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条件,吸引东部地区大企业投资领办园区。

产业转移范文篇4

关键词:清远;产业转移;影响;建议

1清远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

产业转移是伴随着国际制造业的升级和零售业壮大而生的,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了地区间的产业转移。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场因素。

市场经济就是候鸟经济,哪个地方的环境适宜,投资商就飞到哪里,产业集聚也就孕育而生。靠什么争夺产业转移的落地权,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清远的优势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位优势。清远位于广东省中北部、北江中下游,地处珠三角与粤北山区结合部,为粤、湘、桂“三省通衢”,是接受港澳和珠三角经济辐射的最前沿。清远交通便利,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广清高速公路、106国道、107国道纵贯南北,大、小北江通达港澳。随着清连、广乐、漳昆、二广等四条高速公路、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及延伸至清远的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等的建设,清远的区位优势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资源优势。清远拥有丰富的土地、矿产、水力、旅游、农副产品和人力资源。全市总面积1.92万平方公里,是广东省地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土地开发率仅占国土面积的4.7%,可开发利用土地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以上,可为发展大工业提供充足的土地。全市总人口400多万,劳动力充足富余。

(3)环境优势。清远以其独特的地形地貌、美丽的自然风光、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成为全省生态旅游的新“亮点”。近年来,清远先后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漂流之乡”、“中国温泉之乡”、“中国龙舟之乡”、“港澳及海外华人眼中最具魅力的休闲度假之都”、“中国生态休闲旅游城市”和“中国宜居城市”等称号。清远空气质量良好,环境综合指数居全省前茅。

(4)基础设施。交通、通讯发达,水、电、能源充足,城市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工业园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清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完善硬环境的同时,清远的软环境也得到不断改善。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和推进“双转移”的优惠政策,对进入产业转移工业园经营的企业实行“零收费”,大力营造“洼地效应”,是广东省投资成本最低的地区之一。

2产业转移对清远经济的正面影响

产业转移促进了清远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是指为了获取新的互补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和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中介机构(经纪人和咨询顾问)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一方面,由于某地的资源或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分手在附近的同类企业,为了实现外部规模经济逐步转移到该地,且高度集聚在一起形成产业集聚;另一方面,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引进地区外产业转移到本地,发展本地的优势产业,进而形成集聚。

以佛山对清远的产业转移为例,佛山陶瓷产业转移对清远陶瓷产业集聚的影响:①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②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清城区陶瓷资源丰富,清远地处南岭山脉金属成矿带,各类矿藏工业总储量达10亿吨以上。尤其是瓷土储量丰富,是全国三大陶瓷原料生产基地之一。自2004年开始,佛山的陶瓷开始向清远转移,截止2007年,清远源潭建材陶瓷工业城内已投产的陶瓷生产线有72条,产值42亿元,实现工商税收8000多万元。整个建材陶瓷工业城目前提供就业岗位20000多个,有效地带动了附近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佛山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扶贫开发等各方面给予了清远大力支持,两地结下了深厚友谊。在推进“双转移”工作中,佛山与清远市签订了一系列劳动力和产业转移协议,并在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推动产业向清远转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以来,清远市承接佛山转移产业计划总投资约800亿元。大大促进了清远产业集群的发展。目前,清城区有陶瓷企业16家。源潭建材陶瓷工业城内有10家、龙塘镇有6家。新中源、东鹏、蒙娜丽莎、马可波罗等四个中国建筑陶瓷名牌相继落户,主要产品有墙地砖、卫生洁具、日用瓷、各类陶器等。

3产业转移对清远经济的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1)环境的污染及后续发展问题:陶瓷产业的高耗能、资源性以及高污染的产业特性对清远环境将带来很大的挑战。佛山由于产业的升级压力,将佛山陶瓷产业转移。清远随着经济的发展,也会由产业转移承接地转变为产业转出地,这期间相隔的时间取决于目前在清远形成的产业集

群。以陶瓷产业为例,陶瓷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清远的主要原因,在于清远的土地租金便宜,劳动力相对低廉,但不久的一天清远的土地成本也会上升,劳动力工资也会上调。因此承接产业转移的时候要考虑这个行业的发展潜力,不能说承接过来,没过几年又转移出去。清远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要考虑清楚未来的方向,要不要走佛山经济发展的老路——先工业化再城市化,先污染后治理,先引进后移出。

(2)大规模产业转移容易超出当地环境容量,影响旅游经济。结合本地区的长远经济发展目标来引进相关产业。清远凭借其本身的优势,整个旅游行业发展蒸蒸日上,旅游业成为清远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清远旅游业的发达在于其山清水秀,空气质量高,一旦环境被破环,清远的旅游业将面临巨大的发展困难。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不能为了GDP的增长而以产业园的形式承接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承接转移要有条件——不能超出当地的环境容量,要符合国家相关的环保要求,绝不能先发展再治理。

(3)清远资源的耗费。经济的增长很重要,但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产业承接不当会破环本地原有的资源优势及原有的环境优势,给清远市未来经济的发展将带来极大的阻力,因此在承接过程之中应充分考虑本地的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要保护本地区现有的优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贯穿始终。陶瓷产业是高能耗、资源性的产业,清远原有的资源能支撑多久,清远的水电等方面的供应在目前是相对充足的,但虽然工业园的增多,产业转移的加大,还能不能低价提供,会不会出现拥挤现象。土地资源也是相当有限,因为清远是山区,土地开发的成本相对较高,若干年后可能出现现在佛山、东莞等地区所面临的瓶颈问题。

4建议

(1)政府要严把环境关,不能为了业绩的提升,大量引进产业,以环境的恶化为代价。在引进产业之前就应该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达到标准的产业才能引进。决不能松环境关。对于引进的产业要加强其环保意识,加大废水废气的利用和处理,对于环境污染治理情况,定期进行评比,对环保表现突出的企业定期给予一定的奖励或激励。

(2)树立节约意识,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加强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条例、法规。同时也要加强对各个县级、镇级政府的监督,尤其是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监督力度。对于土地规划合理,使用节约的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激励。

(3)承接产业转移要有长远的目标,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只要今天不要明天。要从整体上统一各个部门之间的思想,有选择性的承接发展空间较大的企业。制定严格的产业引进计划,并征求各方面专家人事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产业转移范文篇5

一、纺织产业转移对促进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多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也日渐凸显。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占我国纺织产业规模85%的东部沿海地区要素制约加剧,成本上涨较快,竞争优势减弱,而中西部地区比较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推进纺织产业转移,对推动纺织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纺织行业持续发展显得尤为紧迫。

推进纺织产业转移,有利于发挥东部沿海地区人才、技术、市场和信息等优势,突破土地资源匮乏、环境压力加大和人力成本上升等制约因素,提高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加速产业升级的步伐;有利于发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土地、劳动力、原料、能源等比较优势,通过承接纺织和服装制造业转移,发展经济并扩大就业;有利于充分利用我国地缘广阔、区域经济互补性强的综合优势,进一步增强纺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方针,推进纺织产业转移,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资源整合和利用能力,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新一轮纺织产业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突出企业主体作用,政府因势利导,创造条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企业主动、政府引导、行业协调推进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的机制,推动纺织产业转移的有序实施。

2.坚持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相结合。产业转移要与培育优势企业、优势产业相结合,与淘汰落后、兼并重组相结合,支持企业在转移中提升,在承接中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促进产业升级。

3.坚持优势互补与互利共赢相结合。统筹兼顾东中西部特色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形成地区之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产业分工协作关系和错位竞争、互相依存的产业布局。

4.坚持节能环保与持续发展相结合。产业转移要充分考虑环境要求,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条件,注重节能环保,避免污染转移。禁止列入淘汰目录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的转移,防止低水平产能的无序扩张,增强后发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纺织产业转移和区域发展重点

(一)东部地区加速产业升级步伐

东部地区发挥市场、人才、资金、信息等优势,以“优化结构、强化创新、增强服务、培育品牌”为原则,引导纺织产业向高端领域转移,加速产业升级步伐。

1.推进中心城市都市产业建设。东部中心城市重点发展纺织服装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市场推广等生产性服务业和纺织总部基地,培育建设全球或区域性纺织服装时尚创意中心、营销中心、贸易中心、品牌中心和购物(消费)中心,以贸易、商业流通带动周边地区和全行业的生产制造。

2.促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现有纺织产业集群水平,培育特色区域品牌;进一步加强产业集群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重视发挥东部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作用,满足国内外客户一站式采购的服务需求。

3.发展纺织服装高端制造业。进一步细化产业分工,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时尚化、差异化终端产品制造业;发展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科技含量高的化纤、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机械制造业。

4.因地制宜推进纺织产业转移。通过兼并重组或新增投资等方式将纺纱、缫丝、织造、制品等部分制造环节转移到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支持有订单的纺织企业通过采购和经营合作等方式,加强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纺织企业合作;鼓励优势纺织企业以技术和管理方式加强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纺织企业的对接。

(二)中部地区完善纺织产业制造体系

中部地区发挥区位、人才、资源等优势,以“发挥优势、积极承接、加强配套、完善体系”为原则,抓住中部崛起战略机遇,重点发展棉纺织、麻纺织、针织、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加工制造,逐步建立和完善纺织产业制造体系。

1.利用产业基础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河南、湖北、安徽等棉产区可利用资源优势重点承接东部棉纺织产业转移;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应加快麻纺织生产基地建设;江西、河南可依托粘胶纤维产业的基础,重点推进功能化、差别化粘胶纤维开发生产。

2.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终端产品制造业。利用紧邻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和劳动力充裕优势发展服装、家纺等终端产品制造业,提升车用、医用等产业用纺织品制造水平,加快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壮大纺织服装生产规模。

3.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自主品牌建设。中部地区中心城市要以发展生产型服务业为重点,优化商贸流通环境,加快专业市场建设,积极培育纺织服装自主品牌。

(三)西部地区重点发展特色产业

西部地区发挥资源、能源、劳动力等优势,以“立足资源、发展边贸、突出重点、强化特色”为原则,抓住西部开发战略机遇,发展棉纺织、丝绸、服装及其他特色产业。

1.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新疆应利用棉花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快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建设;可利用羊绒羊毛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毛制品;等地发展蚕桑生产,扩大茧丝绸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等省市可适度发展棉纺织、服装业。

2.发展民族艺术和民间工艺特色产业。利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多、文化多元、旅游资源丰富等优势,大力发展民族服装服饰、藏区藏毯、贵州蜡染、江南蓝印花布等特色产业。

3.适度建设纺织服装加工区。等省区应利用区位优势,结合边境地区贸易需求,建设纺织服装加工区。

(四)东北地区加快发展优势产业

东北地区利用特色原料资源、产业基础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机遇,以“发挥优势,立足提升,整合资源,拓展贸易”为原则,响应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加快发展化纤、亚麻、服装等优势产业。

1.加快发展优势产业。黑龙江省应利用亚麻资源和加工优势,进一步提升麻纺织加工水平;辽宁、吉林应利用化工产业优势,提升腈纶、粘胶、碳纤维和产业用纺织品加工能力和水平。

2.适度发展纺织、服装业。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可以园区建设为主,发展纺织(针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大连、沈阳、哈尔滨等中心城市,要整合优势资源,发展服装设计、品牌营销等服务业。

四、完善纺织产业转移条件

(一)做好发展规划,促进有序转移

各地区应立足长远发展,结合纺织产业现状,做好本地区纺织发展规划。东部地区立足纺织产业升级,积极引导产业转移。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造条件,促进并承接纺织产业有序转入。

(二)加强合作共建,实现共同发展

东部地区应加强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合作,按照优势互补、产业配套以及利益共享原则,探索在中西部或东北地区共建产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利用双方优势促进纺织产业集聚发展。

(三)培育承接载体,完善产业配套

承接地区要选择部分产业基础好、物流成本低、配套能力强的产业基地或工业园区进行重点培育,加强基地或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吸引同类及关联度高的项目向基地或园区集中,提高专业配套服务的能力和效率,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四)稳定政策体系,营造公平环境

建立稳定、透明的政策体系,特别是承接地区应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在招商引资、工商注册、金融服务、员工培训等方面建立健全配套服务机制,为实现纺织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五)制定承接门槛,注重节能环保

承接地区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的资源秉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坚持集约发展,注重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要将承接产业转移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紧密结合,制定承接门槛,将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和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整个过程。

五、政策保障措施

(一)发挥现有政策的引导作用

充分用好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关政策,完善基础设施、物流环境建设,降低运营成本,营造有利于产业转移的政策环境。现有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对符合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要求的产业转移项目要给予支持,特别支持东部与中西部、东北地区企业兼并重组的项目,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二)加强对产业转移项目的金融服务

积极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纺织产业转移项目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按照法律法规规定进一步拓宽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不断改善和完善金融服务。

(三)各地区可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

各产业转移地区、承接地区根据国家政策和本地区实际,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前提下,可制定鼓励产业转移或产业承接的地方政策,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产业转移范文篇6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书记在莞调研时的主要讲话精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根据市委主要领导指示精神,经市人民政府同意,我局拟开展全市产业转移情况调查,以便摸清我市产业转移现状、趋势和原因,为市政府决策提供依据。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实地调研时间

2008年4月24日至4月30日(26、27日公休日除外),共五天。

二、调研内容

(一)掌握全市各镇(街)企业转移的总体情况,包括转出企业的行业、区域分布,转移企业数量、目的地,转移企业销售收入、创造利税等;

(二)分析企业转出的主要原因及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未来2-3年内产业转移的趋势,拟转移企业的行业分布、数量、规模及转出原因等;

(四)本镇(街)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思路和主要做法。

(五)本镇(街)产业转移、结构调整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原因、对策分析。

三、调研组成员名单

本次调研成员主要由企业促进科和中小企业科共同组成,分为两个调研组。

四、调研形式

本次调研分实地调研和全面调查两部分:

(一)各镇(街)填报**市产业转移情况调查表(详见附件)。

(二)选取20个镇(街)进行实地调研,具体安排如下:

实地调研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由当地镇(街)安排外经办、工商分局、经贸办、民营办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产业转移的情况,以及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主要做法,时间约1小时;第二部分召开企业座谈会。在听取镇(街)介绍情况后,与当地10家企业(各行业1-2家代表)和有关行业协会、商会代表召开座谈会,了解企业对产业转移的主要看法、应对措施以及影响其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产业转移范文篇7

(一)国际产业转移机遇

二战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共发生了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50~60年代的美、英等欧美国家.他们在国内重点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日本等国家.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工业化逐渐赶上欧美等国家,集中力量发展钢铁、化工和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电子、航空航天和生物医疗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我国台湾、韩国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第三次始于20世纪80年初.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迫使发达国家努力发展微电子、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高附加值产业,把一些传统的重化产业向亚洲“四小龙”转移.同时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由于劳动工资和生产水平的提高而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四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第四次转移主要是世界加工制造中心(主要是电子信息产品)向中国转移.根据标准普尔测算: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个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全球外商直接投资额加大,2008年为1.5兆美元,2010年预计会增至1.7兆美元.美国信息产业咨询公司加特纳公司预测:2010年发达国家25%的传统IT工作将转向印度、中国和俄罗斯.我国已成为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首选地,成为国际项目外包基地,具有成为“世界办公室”的潜力.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销售收入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统计,我国利用外资连续10多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二)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机遇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就属于政府主导的产业转移.当时大量与国防工业有关的重化工业由沿海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布局的不合理状况,建立起战略大后方体系,为抵御外部战争威胁作了必要的准备.1995年在国务院“东锭西移”政策的指导下,上海的纺织产业将约50万锭的棉纱生产能力转移到新疆地区.2007年7月23日,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2007年第44号公告,公布了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此次调整的最大特点是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实行差别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抑制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过快增长;同时配合国家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行区域间差别政策,促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区域特点明显的加工贸易发展布局.香港特区政府牵头的大珠三角商务委员会研究报告显示:该政策实施会导致珠三角1500家港资企业停产,而有意停产或缩减生产规模的厂家更达1万家,占珠三角港商的21%.

新政策的出台,为百色积极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提供了一次大好机遇.一是东部地区不再新批限制类加工贸易企业.二是加工贸易准入门槛的提高,保证金“实转”将占东部企业大笔流动资金,使经营成本明显上升,迫使部分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三是本次调整不适用于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即进区企业不需要交纳台账保证金.因此,这次调整之后,在百色加工的产品经广西海关出口享受的政策优势更加明显,更有利于吸引东部地区加工贸易类企业向百色转移.四是此次限制类产品的一部分在百色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有利于促进这类产业在百色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

(三)东部产业结构升级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承接了三次大的产业转移.第一次是上个世纪80年代,香港的大部分轻纺、玩具、消费电子、小家电等轻工和传统加工业的转移;第二次是90年代初,主要是台湾、日本、韩国的电子、通讯、计算机产业的低端加工和装配的大规模转移;第三次是从2002年开始直到现在还在进行中的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以制造中心、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为代表的高端产业的转移.近年来,东部地区加工工业开始出现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产业升级压力增大、企业商务成本不断提高、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腾笼换鸟”成为必然.据测算,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从产值上估计将达到14000亿元左右.这给百色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创造了难得的机会.

(四)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机遇

为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广西已经出台了《关于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决定》等政策.一是不断加强基础设施、产业配套能力、政务环境和政策环境建设,不断降低广西综合成本、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二是加快产业转移承接载体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北海出口加工区功能,加快各市工业园区和******区的建设步伐,并积极向国家争取在钦州港设立保税港区,在南宁、防城港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在凭祥设立中国一东盟凭祥边境综合保税区等特殊监管区;选择4至5个城市推荐成为商务部和自治区的“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等.三是加大对东部港澳台资加工贸易企业,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招商引资力度.百色作为广西的新工业基地、中国乃至亚洲的重要铝工业基地、广西旅游的第三极,自然会在这次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浪潮中扮演重要角色.二、百色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础

(一)百色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06年百色市地区生产总值293.63亿元,增长14.3%;财政收入40.8亿元,增长22.9%,居广西第四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9.92亿元,增长42.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88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10元.2007年1~9月,全市生产总值完成222.86亿元,同比增长16.2%.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突破200亿元,增长25%,是历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完成185亿元,同比增长35%,居广西第二位.财政收入完成35.8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8.2亿元,增幅达29.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72元,增幅达25.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203元,同比增长19%.全市消费总额达48.5亿元,同比增长16.63%.到2010年,百色人均生产总值将达到1500美元,财政收入达到8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不断增强的综合经济实力将吸引更多的东部企业前来投资.

(二)百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1990年以来,南昆铁路、田德铁路、南昆高速公路、隆百高速公路、百色机场、南百二级公路、盘百公路、各县区二级公路、农村通村四级公路等交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运营,百色已经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等现代化的交通立体网络,公路东接南宁,南通越南,北连贵州、河池,西达云南,全市各县(区)均通二级公路.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将降低外来企业的通勤成本.

(三)百色主导产业优势不断增强

百色是以铝为主的广西新工业基地、中国乃至亚洲重要铝工业基地.1991年以来,中铝广西分公司、银海铝业、平果亚洲铝型材、隆林铝、华银铝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运营,初步形成了以铝土矿开采、冶炼和铝制品深加工为主的铝工业产业链.1985年以来,相继开工建设天生桥水电站、百色水利枢纽、那吉航运水利枢纽、平班水电站等大中型水电项目,电力工业取得长足发展.煤炭、农产品加工等工业也得到迅速发展.目前正在建设以综合性商贸物流为主的百色迎龙区物流中心,以铝工业品交易储运为主的平果物流中心,以农产品批发加工配送及建材等为主的田阳物流中心,以建材、石化原材料为主的田东物流中心,以煤炭和铝产品等储运为主的隆林物流中心,以边境贸易为主的靖西、那坡物流中心.建立进出口贸易加工区,培植出口贸易企业,打造以铝材、钛白粉、锰制品、石化产品、农副产品为主的贸易品牌.较长的产业链将进一步降低东部转移企业的交易成本.

(四)百色拥有丰富且价格看涨的资源

百色铝土矿、铜矿、水晶、褐煤等储量居广西首位.百色煤储量达7亿多吨,石油储量1亿吨左右,天然气储量约80亿立方米,铝土矿储量10亿吨以上.百色地表河流年平均径流量为172.4亿立方米,境外流入境内年平均水量约为40.78亿立方米,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水电总装机容量近450万千瓦,是广西唯一拥有地方电网的区域.国家统计局2005年11月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在39个工业大类中,新增利润最多的是煤炭、石油开采、有色金属等行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81.5%、74.7%、136.4%.据调查,百色工业园内投资建厂的企业征地价格为4.2万元/亩,工业用电价格为0.35元/千瓦时,工业用水价为0.84元/T,大约分别是桂东的0.5、0.6、0.7倍左右.这些价格看涨的资源以及土地、水电等低价格,将提升东部转移产业的利润和竞争力.

(五)百色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2003年以来,百色市委、市人民政府围绕以最强的力量、最高的效率、最好的服务、最优惠的政策和最良好的环境,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定》《关于工业立市的决定》《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决定》《关于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决定》等六个决定,出台了《关于整治投资软环境二十条规定》《关于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办法》等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十七个配套文件,创造了良好的投资软环境.

三、百色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制约因素

(一)地理位置与东部距离较远,文化习性与东部差异较大

百色位于广西西部,距广州1051公里,距上海2299公里.在地理位置

方面与桂东和中部地区相比处于劣势.特别是西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少是出口导向型企业,产品的海外市场主要集中于欧美日等大西洋沿岸地区和太平洋沿岸地区,不适合转移到离海较远的百色.文化习性方面,虽然与广东有些相似,但与玉林、贵港、梧州相比相差太大,与长三角相比则属于不同的文化范畴,这导致百色与东部企业家的思维方式对接较难.百色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激烈竞争中面临较多的对手.玉林因与广东交界,兼备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利等有利条件,近年来成为东部产业转移的首选地.贵港直面珠三角,背靠大西南,联通东南亚,区位优势明显,成为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选择地.梧州是广西的东大门,与广东肇庆等珠三角城市山水相连,语言习俗相同,历史文化相系,同属于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因而备受青睐.柳州是一个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和交通枢纽城市,该市工业经济总量约占广西四分之一.南宁是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物流中心.桂林是山水景观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较强的医药和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北海、钦州和防城港属于北部湾地区,是连接东盟的海上出口通道.在中部,湖南与广东接壤,江西与福建、浙江相邻,安徽与江苏、浙江相邻,河南与山东相邻,中部地区历史悠久,产业基础好,在“中部崛起”的政策导向下必将成为经济增长的热点地区.这些都是百色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强劲对手.

(二)基础设施在建的和待建的多.近期内难以发挥作用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对我国区域基础设施与制造业发展水平差异的研究,基础设施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诱致制造业产值比重增加0.143个百分点,人均制造业产值增加551.6元,完善的基础设施将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砝码.百色提出的“一环六射”高速公路发展思路还没有真正实施,田林—西林、田阳—定夜等市内二级公路还没完工,平果—武鸣、乐业—贵州等出市出省出境二级公路尚未落实,田东—靖西龙邦铁路预计要到2020年才完成、南昆铁路复线和四川隆昌一百色铁路建设仅在规划中.百色、田阳、田东、平果港口群、鱼梁水利航运枢纽建设都未竣工.航空方面仅开通百色至广州的航线.据估计,这次东部产业转移的高峰期大概在五年左右结束,如果百色不尽快把基础设施建好,将会失去这一良好的“引凤人巢”机遇.

(三)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功能不完善

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是工业园区和城市(镇)群.工业园区具有产业集群、土地集约、资金集中、项目集聚的特点,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桂东和中部地区很多地方就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点来抓.目前玉林共有各类工业园区28个,其中省级园区3个,园区内大量新建标准厂房,并实行一区多园、专业发展的模式.北海市联手广西北部湾开发投资公司总投资10亿元,计划在工业园建设标准厂房100万平方米.百色也提出重点建设百色工业园、平果工业园、田东石化产业园、靖西工业园等工业园区和广西百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并要求每个县(区)都要建好一个园区或工业集中区.但由于工业园建设起步太晚,投入资金不足,多数工业园区现状不能令人满意,园区内基础设施不完善,有些连“三通一平”都没做到,缺乏总体规划,管理和服务水平缺乏科学性和特色性.特别是以资金融通、信息服务、市场开拓、人才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园区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园区对外来企业的吸引力不强.

现代化的城市群是一个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标志,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近些年百色尽管加大了城市建设的力度,但由于它曾因为紧靠越南和远离大城市导致其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之间的联系及功能配套不尽合理.2006年百色城市化水平只有26.87%,低于广西(33.62%)和全国(43.9%)的城市化水平.由于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百色缺乏足够的商业功能区,周边也没有形成与之呼应的城市群.城市建设落后导致对西进产业的承接能力非常有限.

(四)劳动力素质不高

百色虽然劳动力资源充足,价格低廉,但普遍存在劳动力素质不高、劳动生产效率低下的现象,难以满足西进企业的要求.一是由于经济水平低、财力有限,因此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比较落后,难以满足西进企业对具有基本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从而可以被迅速训练成为熟练工人的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二是由于受环境封闭、经济落后、改革滞后、观念陈旧的制约,部分劳动者的吃苦耐劳精神,以及对工作的纪律性、积极性、规则性及效率性都难以符合西进企业的要求.三是由于就业机会、物质待遇和生活环境存在空间的差异,百色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受过基础教育或有一定技能的普通劳动者多年来通过毕业分配、工作调动和民工潮等途径大量流失到东部发达地区,使沉淀下来的人力资源处于结构不合理状态.这些都意味着转移到百色来的企业不仅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力搜寻成本、培训成本和监督成本,而且还将面临更高的劳动效率风险和人才流失风险.

(五)市场化程度较低

市场化程度是生产要素流动和空间重置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总体来说,百色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一是从市场主体来看,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主体是企业.百色的传统企业中,国有企业较多,由于国有企业的各种制度性缺陷,会导致转移的产业因为无论是以兼并收购、承包租赁的方式,还是以贴牌生产、合同制造业务转包的方式与百色企业开展合作,都会面临巨大的阻力.二是从市场环境来看,市场开放度不够,少数地区地方保护主义较为严重,市场竞争无序,法制意识淡薄,知识产权和合法财产得不到保护,部分群众有盲目排外思想.三是从市场效率来看,由于缺乏较好的产业集群,导致企业的交易效率较低.

总之,百色虽然面临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多重机遇,但还要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市场化程度,才能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获得优势和先机。

产业转移范文篇8

1研究现状

针对我国服装贸易产业转移态势,现有文献较多研究中国服装产业区域转移的影响因素,而针对服装贸易产业国外转移的影响因素仅限于定性分析,并且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缺乏定量研究。如范琼[4]通过建立对数模型,运用广义差分法,探讨了影响浙江省纺织产业转移的因素。姜铸[5]从政府、产业转出地、产业转入地3个角度分析了影响纺织产业转移的因素。王革非[6]则提出对纺织服装产业的转移研究应从更高的战略面加以审视。因此,立足于服装贸易产业转出地中国,根据2006-2013年服装贸易产业转移相关的数据信息,建立影响因素评价指标,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对中国服装贸易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进行研究,为中国服装贸易产业转移提供思路与借鉴。

2多元回归模型分析

2.1变量选取2.1.1因变量选取因变量即被解释变量。在因变量的选取中,用中国服装出口额来衡量中国服装贸易产业转移的水平。有关中国服装行业贸易产业的数据参差不齐,因而对中国服装贸易产业转移程度的衡量就用联合国统计司对中国服装贸易产业出口额的统计数据来代替。2.2.2自变量选取(1)指标确定经济水平、政策、市场需求、教育水平等诸多因素都会对中国服装贸易产业转出产生影响,结合当前中国服装贸易产业的发展并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选取单位劳动力生产价值指数、人民币汇率和CPI指数作为研究指标,见表1。(2)指标说明单位劳动力价值生产指数从光大证券统计数据和亚洲开发银行统计数据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再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除以人均国民收入,即得到单位劳动力价值生产指数。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单位报酬的劳动力价值产出能力,通俗的讲就是支付单位报酬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的多少。其指数越大,代表劳动力成本越低;相反,指数越小,劳动力成本越高。人民币汇率通过国家统计局数据得到不同时期的人民币汇率。汇率发生波动会引起进出口贸易流量和贸易收支的变动,而其具体的变动方向和幅度的大小,取决于汇率的变动情况。即当本国货币出现升值时进口量的增加和出口量的减少,进而使得贸易收支条件恶化;当本国货币出现贬值时,进口量的减少和出口量的增加,进而改善了贸易收支条件。CPI指数国家统计局定期的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一个宏观经济指标,用来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变动情况。它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值,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2.2模型建立根据已确定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直接选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1)假设服装出口额变量y与单位劳动力生产价值指数x1、人民币汇率x2、CPI指数x3存在内在联系(yα;xα1,xα2,xα3),α=1,2,…,8。那么这一组数据可以有如下结构式y1=β0+β1x11+β2x12+β3x13+ε1y2=β0+β1x21+β2x22+β3x23+ε2y8=β0+β1x81+β2x82+β3x83+ε烅烄烆8其中,β0,β1,β2,β3是待估参数;ε1,ε2,…,ε8是8个相互独立且服从同一正态分布N(0,σ2)的随机变量。矩阵是多维的算术,用矩阵来研究多元线性回归。故令Y=y1y2y熿燀燄8燅,X=1x11x12x131x21x22x231x81x82x熿燀燄83燅,β=β0β1β熿燀燄8燅,ε=ε1ε2ε熿燀燄8燅。根据表2的统计数据得到Y、X的矩阵。A=XX′,C=A-1=(X′X)-1,B=X′Y,回归系数矩阵b=(X′X)-1X′Y=A-1B=CB。借助于matlab软件求得系数矩阵为b=(-5928.3702-59.848.4)T。所以,服装出口额与单位劳动力价值指数、人民币汇率、CPI指数的多元回归模型为Y=-5928.3+702x1-59.8x2+48.4x3。(2)对模型进行统计性检验,以检验所选变量对服装出口额是否具有显著意义。yα是第α个模型估计点上的回归值,显然Y=y1y2y熿燀燄8燅=1x11x12x131x21x22x231x81x82x熿燀燄83燅b0b1b熿燀燄8燅=Xb=XA-1X′Y总偏差平方和S总=∑(ya-珘y)2,自由度f总=N-1=7,S总=S回+S剩。回归平方和S回=∑(yα-珘y)2,f回=p=3,统计量F=S回/pS剩/(N-P-1)。借助于matlab软件计算F=23.35,查阅F值分布临界表得F0.1(3,4)=4.19。所以F>F0.1(3,4),可认为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多元回归模型是有显著意义的,即单位劳动力生产价值指数、人民币汇率、CPI指数对服装出口额的影响较为显著。(3)针对单位劳动力生产价值指数(劳动力成本)对服装出口额的影响是否显著进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假设多元回归模型中单位劳动力生产价值指数的系数β1=0,cjj为相关矩阵C=A-1中对角线上第j个元素。计算统计量F=bj*bj/cijS剩/(N-P-1),得到F=46.45,查F值分布临界表得F0.1(1,4)=4.54。F>F0.1(1,4),说明原假设“β1=0”不成立,回归模型中的单位劳动力生产价值指数项必不可少,其对于模型的影响是显著的。因此,仅从数据上分析,劳动力成本与服装出口额存在联系,其对服装出口产业有较为明显的影响。2.3影响因素分析2.3.1人口红利人口老龄化对中国服装贸易产业转移影响较大。根据回归模型,单位劳动力生产价值指数必不可少,而且对于模型影响显著。而单位劳动力价值生产指数是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除以人均国民收入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代表该国国民的人均生产能力,即劳动产出能力。当人口老龄化达到一定高度,直接影响到国民的人均生产能力,进而使单位劳动生产价值指数降低。服装加工行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其低成本的实现最主要是在于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但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已经越来越严重,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人口老龄化与产业转移更多表现为正相关关系。通过观察美国和欧洲人口结构数据的历史变化,其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周期存在一定的关系,人口老龄化的变化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周期存在一定的同步性。当人口老龄化达到一定高度时,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会向人口老龄化较低的国家进行转移。劳动力成本优势缺失引起了中国服装出口额的降低。单位劳动力生产价值指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单位报酬的劳动力价值产出能力。根据统计不同国家2006-2013年的人均GDP与人均国民收入,算出不同国家单位劳动力价值生产指数。可以看出,中国的单位劳动力价值生产指数相对于东南亚各国是最低的,且在2008年之后,以每年不低于4%的速度下降,2013年仅为1.81,不及2005年的65%,而东南亚等国家的单位劳动力价值生产指数则很高,2013年孟加拉、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印度和越南的指数仍超过3,其中孟加拉的单位劳动力生产指数为3.32,接近于中国的2倍。可见,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远远高于东南亚等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已不复存在。2.3.2人民币汇率人民币汇率直接影响到服装出口企业经营成本的上升,利润压缩,对服装出口的影响颇大。服装出口企业的利润与人民币的汇率紧密相关,由于在国际贸易中大多采用美元结算,服装出口企业在服装出口后,大多收到的是美元,然后到银行进行结汇,将美元换成人民币,用于支付原材料费用和工人工资。那么,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则意味着收到相同金额的美元,出口企业所兑换到的人民币变少,在国内物价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其利润会变低。近年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不断下跌,在人民币大幅升值的过程中,虽出现过一定的双向波动,而且政府承诺将增加双向波动的弹性,但自2006年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超过30%,已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且升值的外部压力仍在,服装出口企业经营成本的持续上升,其利润将进一步被压缩,我国服装出口企业的竞争优势正在不断被削弱。2.3.3通货膨胀CPI指数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从模型中可以很清晰看到CPI指数对服装出口影响明显。近年来,物价全面持续上涨,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家投入4万亿以防止经济大幅下滑,其在拉动内需,增加消费的同时,也进一步推高了物价,通货膨胀严重,大大提高了服装加工企业的原材料成本,造成了企业利润减少,影响我国的服装出口活动。

3结语

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利用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单位劳动力生产价值指数、人民币汇率及CPI指数对服装出口额存在显著性影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重要的纺织服装类产业的加工出口国,我国服装贸易产业正面临着产业转移和升级的压力,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明确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采用正确的策略,才能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保持产业和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璜.我国服装外贸企业出口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2011,(12):152-153.

[2]李章.后危机时期中国服装外贸企业转型策略探究[J].商界论坛,2013,(19):286.

[3]张虹.金融危机下中国对外贸易情况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9,(21):20-21.

[4]范琼.浙江纺织产业转移因素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5]姜铸.中西部承接东部纺织产业转移的五种力量模型[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0,24(4):468-473.

产业转移范文篇9

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条件分析

平南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具有明显的优势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运优势。平南有珠江水系黄金水道西江横贯县境,常年可通航2000吨级船舶,下航可至广州、深圳、香港、澳门;上行直达南宁、柳州、百色。2007年长洲水利枢纽建成后,西江可通行3000吨级的船舶,实现江海直达,水路运输优势更加凸显。

2、交通区位优势。平南位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资源丰富的西部结合部,是大西南东向出海的便捷通道。南宁至梧州二级公路贯穿县境;平南至容县二级公路(平南段)基本建成,平南至武宣二级公路(平南段)年底将竣工,平南至金秀二级公路(平南段)今年已动工建设;列入广西“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平果—梧州、柳州—北海高速公路计划今年年底开工建设。

3、资源优势。全县现有森林面积23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3.30%,野生动物200多种,有桂花鱼、娃娃鱼、中华鲟。植物资源1000多种,其中各类树木300多种,药用植物500多种。县境内有浔江、大同江、白沙江、乌江、大鹏江、思旺河、秦川河等河流,地表水拥有量65.92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9.49万千瓦,可开发装机总容量7.53万千瓦。已发现的矿藏资源有石灰石、花岗石、红砂石、重晶石、金矿、高岭土等共19种,其中石灰石储量40亿吨,含钙率高达56%;红砂石储量20亿吨;花岗岩储量30亿吨。旅游资源有“鹏山风光”、大桂山“一线天”及太平天国豫王、赞王故里等远近闻名的名胜古迹。

4、产业优势。平南县已形成了水泥、化工、造纸、竹木编织、制药、纺织、酿酒、食品等十几个行业的工业体系,共有600多家工业企业,年产2000多种产品,其中30多个产品获国优、部(省)优产品奖。初步形成了以年产600万吨新型水泥的华润水泥(平南)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水泥建材业、以广西安泰化工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化工业、以广西雄森酒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保健酒业、以广西三桂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业和以平山、寺面镇为生产基地的竹木芒编织业等五大支柱产业。

5、环境优势。近年来,平南县委、县政府围绕把平南县建设成为桂东南著名的江滨花园城市的目标,不断改善投资软硬环境。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已初现江滨花园城市的风貌;政府及部门都在全力营造安全文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高效快捷的政务环境、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让所有在平南投资的创业者都能事业有成、创业有为、投资有利。

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现状及特点分析

近年来,平南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的机遇,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实施大招商,招大商,主动承接东部省市的产业、技术和资金转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从2001年至今年11月,全县共承接广东、福建、浙江等东部省市和港澳地区的产业转移项目216个,投资总额60.04亿元,到位资金35.28亿元,其中从粤港澳地区就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92个,投资总额53.28亿元,到位资金31.20亿元。今年1—11月,我县续建新建东部产业项目(主要是广东地区)32个,总投资额18.07亿元,到位资金2.08亿元。这些项目一批批从东部发达地区转移聚集到平南,覆盖了基础设施、工业、农业、城市建设和服务等行业,为促进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纵观几年来的情况,平南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投资来源上看,项目以来自广东省居多。落户的216个项目中有广东星河湾房地产有限公司等148个项目来自广东省,占68.52%,计划投资额21.24万元,占35.38%;其中有华润水泥有限公司等43个项目来自港澳,计划投资额31.44万元。

2、从投资规模上看,216个项目中有9个项目投资规模在亿元以上,占4.17%,其中目前实际投资最大的就是华润水泥有限公司、月亮湾城市花园、广西汇鑫伟业房地产有限公司,其总投资为41亿元。

3、从产业结构上看,主要以纺织、建材、工艺品、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为主。一是纺织行业65家,其中:棉、布类针织企业36家,塑料编织企业19家,其他企业10家。65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3900万元,年产值6500多万元。创利税约600万元。解决就业2000多人,如大新东莞世雄针织厂、思旺新华针织厂等是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二是建材行业34家,其中:水泥企业7家,红砖、沙砖企业6家。总投资2.01亿元,年产值2.05亿元,创利税1500多万元,该行业已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之一。三是工艺制品企业8家。均为竹、木、芒、藤编织工艺制品,产品全部出口。固定资产投资1785万元,年产值1.12亿元以上,2007年出口创汇1350万美元。解决就业人员1000多人。其中,出口创汇超300万美元的是域嘉工艺公司、富艺工艺公司、宝马工艺公司。四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35家,总投资11.09亿元,年产值近1亿元。主要企业有广西三桂食品有限公司、平南县雄森酒业有限公司、广西金山联纸业有限公司等。

4、从发展模式上看,园区聚集比较明显。近几年平南县坚持“园区经济”战略,充分利用园区聚集效应,吸引外资企业特别是东部转移产业落户平南县。目前我县已形成以平山镇外向型工业集中区、丹竹工业集中区、新桥工业集中区为主的“三园区”工业发展格局。通过园区效应,吸引和吸纳了一大批东部转移产业项目落户。现园区内已有华润水泥(平南)有限公司、安泰公司等36家大中型企业及在建的洪德水泥有限公司落户。

三、在承接东部产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平南县在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给本地思想观念、经济发展和面貌改变带来了不小的积极影响,但对比先进地区,就是与自治区、贵港市跑在前面的县市区相比,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

1、观念较落后。表现在思想观念还不完全解放,有时政府的实际行为与招商引资宗旨相悖,重招商引资轻管理;员工对发达地区先进的管理接受能力和意识差;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开放度不如沿海;办事机制不灵活,手续较繁琐。

2、产业配套能力较弱。我县虽然在近几年发展比较快,但经济还是较落后的,工业基础薄弱,产业、产品的配套能力不强,许多转移企业在我县找不到合适的配套企业,一些当地的产品或原料又常达不到转移企业的要求,如我县林木资源不够理想使得北京的中野集团放弃在我县投资年产9.8万吨的文化纸技改项目。

3、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我县由于经费较紧缺,不同程度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生活设施不完备、交通运输成本高、信息流通也不方便等现实情况,这些都构成了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阻力。比如乌江工业园区的基建和生活配套设施因为未完全到位,使得锦富工艺公司开工至今仍无法投产,新桥工业园和平山工业园区因迟未建成,使得有意前来我县投资的企业半途而退,广西华都制衣有限公司因为用地问题迟迟未得到解决而转移到桂平就是个例子。

4、人才资源相对匮乏。虽然我县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却出现了外来投资企业招工难的现象,如我县的中丝公司就存在招工难的问题。原因受文化程度的制约,原因是全县农民工整体素质依然较低,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特别是“技术型”人才的匮乏,导至大批既缺文化又缺技能的劳动力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笨重的劳动或技能较低的工作。

5、项目用地和资金紧缺问题突出。由于项目用地成为瓶颈和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制约了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引进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

6、制度成本过高。由于我县一些制度还不完善,市场经济不健全,一些部门主动服务企业的意识不强,对企业重收费轻服务、重处罚轻管理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干部工作作风差,办事拖拉,存在“三乱”、吃拿卡要等行为,无形中造成外资企业投资成本增加。

四、加快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若干思考

如何理性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必须密切联系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通盘考虑,趋利避弊,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后发优势,以更加节约的资源和更快的速度向先进地区看齐。因此,根据当前平南发展的状况,在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时,应注重做好如下几点:

(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今后一段时期,平南县上下必须深入开展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活动,在全县兴起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新高潮,把贯彻会议精神与解放思想紧密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市委“六靠”的工作思路结合起来,与正在开展的“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结合起来,在全县上下强化危机和忧患意识、使命和责任意识、抢抓机遇和加快发展意识,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不断优化环境,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在解放思想中扩大开放,在体制、机制创新中加快发展。从县委书记、县长做起,通过县四家班子领导的思想解放,带动全县干部和经济能人等精英分子,进而形成全县思想的大解放。思想解放运动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在每项工作中,体现在解决具体问题上。要在全县形成埋头实干、不尚空谈、敢于负责的氛围。通过解放思想,克服“四怕”:一是克服怕犯错误的思想,使全县的干部尤其是领导,破除“前怕狼后怕虎”的畏首畏尾的想法,确立敢闯敢干的观念;破除墨守陈规的消极无为的念头,确立勇于改革敢干求变的观念。二是克服怕引起社会不稳定的思想,使全县干部敢于正视改革面临的问题,破除不干事就没有问题的庸人懒汉思想。三是克服怕告状的思想,真正在工作中做到“不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四是克服怕“秋后算帐”的思想。

(二)加强基础建设,提高竞争水平

一是联手周边县市重振西江“黄金水道”,实现2000吨内河船舶直达珠江三角洲。二是完善工业集中服务区的功能,强化工业园区对广东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吸引力。突出抓好平山镇外向型工业集中区、丹竹工业集中区、新桥工业集中区等建设,形成生产规模,聚集生产项目,提高招商引资力度。三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平南至武宣二级路(平南段)、平南至容县二级路(平南段)、平南至镇隆一级路建设。开工建设平南至金秀二级路,争取开工建设平南西江二桥、平南西江三桥、平南至丹竹一级路、下渡至武林一级路,大新至太平和西村至大乙岭二级路,积极配合做好平果至梧州、桂林至北海高速公路平南段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路网布局,加大路网项目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公路网的技术等级,实现乡镇通等级油路、行政村通等级公路(其中50%的行政村通油路)的目标。鼓励和吸引东部各省区来平南建设港口码头仓储设施,开办商贸运输,设立加工出口基地等,共同构建区域性物流平台。四是抓紧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增强聚集能力和辐射效应。借助南梧公路横贯县境中部的优势,以建设镇隆镇、大安镇物流园区为重点,加快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抓紧建设以水产、畜牧、水果、蚕桑、林业等商品生产基地为依托建立相应的物流市场,把镇隆、大安建成平南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

(三)调整产业结构,狠抓承接重点

从我县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立足本地的资源和优势,特别是结合“玉贵走廊”工业带建设,抓住东盟经济圈和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契机,狠抓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一是利用资源改造升级传统企业。要利用我县丰富矿产、原材料和水电资源等,集中力量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原材料产业,提高其附加值,改变传统资源开发模式,使其资源优势真正变成新的经济优势。主要是狠抓“六四”工程:“六”就是形成以水泥为龙头的建材业、以桑蚕加工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业、以酿酒业为龙头的食品制造业、以文化纸为龙头的制浆造纸业、以农药为龙头的化工业、以出口创汇为导向的竹木藤草编织业等六个支柱产业;“四”就是精心培育水电、中药材加工、服装鞋帽制造和皮革制品加工等具有发展潜力的四大产业。二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针对我县人口比重大,乡镇企业不发达等特点,要立足于开辟广阔的内陆市场而发展生活消费品产业,立足于保护生态环境而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立足于打入东部地区及国际市场而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立足于人文地理条件而发展国际国内旅游业,如大桂山、大鹏山等风景区的开发。主要是承接发达地区进入成熟和衰退阶段的钢铁、纺织、食品、服装、鞋业、玩具、家具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三是发展科技密集型产业。要把高新技术产业即科技密集型产业作为承接转移的重点,这也是我县的亮点和希望,惟有这方面的产业发展,才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县还要充分借助东部发达地区网络、信息、技术等优势,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技术,高起点高规划地吸收东部发达地区的科技密集型产业;也可选择一批已有一定基础或创造条件可以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的新兴产业,进行优先培养或与东部发达地区联合做强做大。如丹竹的金环球电子公司可选择以电子信息、水泥制造业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镇隆的可以选择以酿酒、制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形成有生机和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四)建好工业园区,引领产业集聚

要把乌江、平山、新桥这三大工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和平台,统筹考虑园区工业整体布局,建好园区道路、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积极为产业转移修好“跑道”、打造好“载体”。一是在园区规划布局上,要按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整合工业园区,不仅吸低层次产业转移,更应积极引进更具比较优势的较高层次的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走特色园区之路;二是在园区产业引进上,要根据我县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战略等诸多主客观条件把握产业引进的“度”,产业引进的数量和质量应以转移效应最大化为标准,重视发展高关联度的产业;三是在园区管理上,要创新园区管理体制,由县政府主导向县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转变,广泛吸纳国内外资本参与园区的开发经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并建立健全以资金融通、信息服务、市场开拓、人才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园区服务体系。

(五)清理项目用地,建好招商载体

平南县土地资源紧缺,加上部分引进的项目土地利用率较低,个别业主对项目用地占而不用,导致项目用地紧缺,这已成为制约平南县招商引资的另一个“瓶颈”。用好用活土地成为当前平南工业建设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为此,要在加大工业土地开发储备力度的同时,花大力气加大存量土地盘活力度,对占地不用或不按投资合同要求按期开发的项目进行清理,依法坚决收回土地,出让给急需土地的新引进项目,以缓解项目用地不足的矛盾,为真正的产业转移提供强有力的载体。

(六)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成效

创新招商方式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关键。要切实解决有人招商、有钱招商、有项目招商、有载体招商的问题。一是推行驻点招商。在东莞、广州、深圳等产业转移和扩张倾向比较强的城市,开展驻点招商工作,收集产业转移的信息,摸索产业转移的规律,真正把产业转移的底细摸清。二是按照市场机制要求,充分发挥招商中介机构的作用,实施委托招商,使招商引资逐步走向市场化和社会化。三是注重利用网络招商,抓好“平南招商网”的建设。四是抓好小分队招商。继续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对一些有利的招商信息,一些可行的招商项目,安排小分队主动出击,跟踪落实。

产业转移范文篇10

制定本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乡村带衔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乡村带衔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号)关于乡村带衔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皖发〔〕3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乡村带衔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合发〔2011〕4号)精神。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结合县情实际,以规划为先导,以项目为抓手,以培育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大力衔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跨入全国百强县的奋斗目标。

二、目标方法

三年见成效,依照“一年打基础。五年大发展”战略方法,分阶段实施。

要确保开好局,一年打基础。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起好步。衔接产业转移宣传推介深入开展,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引进资金和项目数明显高于上年,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26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10亿元,引进县外资金达170亿元。

推进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和综合服务水平与长三角、与市区有效对接,三年见成效。产业承载空间进一步拓展。产业承载和配套能力显著提升,打造对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衔接平台,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6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08亿元,引进县外资金达274亿元。

体制机制、基础设施、产业关联度和综合服务水平与长三角、与市区实现全面对接,五年大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效果。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镇承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8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375亿元,引进县外资金达450亿元。

地区生产总值在十二五”末的基础上再翻一番,2020年。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主要任务

(一)扩大对外开放合作。面向全球。进一步深化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推进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扩大与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港澳台等区域的交流合作,密切与中西部地区的联系,不时拓展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深与市内外的经济技术合作,构建合作机制,实现与市区全面对接。加强与沿海先发地区乡村政府高层和商业协会的定期会商,协调落实重要合作事项。主动衔接城区产业转移,融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以招商引资作为对外开放的主抓手,围绕县域产业发展方向,选准产业衔接重点,谋划推动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构建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衔接模式,促进产业组团式衔接和集群式发展。充分利用高交会、投洽会、会、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徽商大会等各类投资贸易活动平台,加强与央企、外企和知名民企等各类企业的对接合作,吸引各类企业到县投资发展。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围绕产业结构升级和培育新的增长点。重点发展绿色化工及新材料、钢铁及钢材深加工、机械制造及汽配、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家用电器五大产业集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建筑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逐步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平安、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充分利用煤化、盐化、油化资源,重点发展五大产业集群。绿色化工及新资料产业集群。以中盐公司为主体。大力发展盐化工-煤化工一体化,打造绿色化工新园区;积极规划、建设以化工、钢铁废料为原料的新资料产业园。钢铁及钢材深加工产业集群。全力支持马钢(公司建设,形成以马钢为依托、以向家电、汽车等产业提供新资料为基础的多品种、多门类的钢材深加工基地。机械制造及汽配产业集群。积极衔接江汽等汽车骨干企业的配套生产,加快发展输变电设备、大型水泥专用设备等优势配套产业;依托重点龙头企业,偏重汽车及工程机械、精密机械等产品及精密加工技术的研发,与市区企业共同形成机械制造及汽车产业共生链。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经济开发区食品工业园作为全国农副产品加工守业基地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肉、蛋、奶、水产、杂粮、蔬菜等地方特色食品发展,形成10个以上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家用电器产业集群。利用市家电产业基地优势,重点衔接发展家电关键配套产品,提升主机配套零部件外地化率;积极衔接家电整机生产企业,拓宽家电产品品种,与市区企业共同形成家用电器产业共生链。

建立硅产品工业园;衔接和发展省内奇瑞、江淮、星马等一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配套件生产。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配件、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景坤新能源、中南光电等重点企业。

支持有资质的总承包企业申报对外经营签约权,做大做强建筑业。发挥我县建筑业激进优势。与省内外大承包商联营合作发展境外劳务输出;规划建设建筑产业园,筹建“建筑业总部大厦”做大做强建筑业总部经济。

改造提升激进服务业。加快推进安徽商贸物流开发区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先发展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以商贸物流业为龙头,带动全县服务业发展。发挥中心集镇在城乡服务业体系中的节点功能作用,推进城镇服务业和农村服务业集聚发展;突出特色,加快建立以风景游、红色游、人文游和乡村游“四位一体”县域旅游新模式。利用我县山场和森林资源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园。将我县历史文化与民俗、民间文化相结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

发展蔬菜、瓜果、畜禽、苗木花卉等高效农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利用近郊的区位优势。建设一批规模化、规范化和产业化水平较高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园。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东向发展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覆盖全县的高速信息网络。完善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实现雨污分流,提高雨水回收利用率。

(四)加快开发园区建设。完善提升现有开发园区功能。促进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高水平打造衔接产业转移平台。

开展区镇(村)区区合作,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家用电器、机械制造及汽配、新能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循环经济示范园。突出发展以绿色化工及新材料、钢铁及钢材深加工、再生资源利用、生物科技为主的新兴产业园区,培育特色,加快发展,努力建成部级循环经济示范园;主动加强与周边乡镇合作,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安徽商贸物流开发区。以商贸物流业为核心,依托优越的公铁水运网络优势,建成立足面向全省、辐射中部各重点城市的商贸物流基地。东城新市镇。全面实施产城一体战略,打造宜居宜业的产城一体化新城区。乡镇工业聚集区。重点发展污染小、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积极发展为大工业、大企业配套的零配件产品生产。

(五)加快推进乡村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对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提升作为现代化大城市东部副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推进教育、文化、卫生和治安保证等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向乡村延伸,缩小城乡差异;加快建立以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和最低生活保证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证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效果。

(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衔接产业转移中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切实把好项目准入关、投资强度关和环境评价关。推进节能减排和企业技术改造,开展园区低碳经济试点,支持企业和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循环经济示范园申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程。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和城镇生活垃圾的污染;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园人工湿地工程、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自然维护区建设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

(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科技创新重点工程,鼓励企业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政府性投融资公司设立创新奖励专项资金,激励企业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不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八)努力创新体制机制。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制定突破性的支持政策。进一步改进政府的管理和服务,简化审批顺序,优化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效能,建立合法高效的行政审批机制。设立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和产业发展基金。规范融资平台,积极支持企业上市。大力引进金融机构,集聚金融资源,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积极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工作,努力保证衔接产业转移建设用地。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创新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扩大人才引进规模,实现人才柔性流动。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转岗职工技能培训新模式。

四、工作要求

(一)科学发展。坚持产业衔接与资源优化配置相结合,有序衔接各类企业及要素资源转移。坚持产业衔接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实现在衔接中创新,创新中发展。坚持产业衔接与区域分工合作相结合,创新合作方式,实现互利共赢。坚持产业衔接与可继续发展相结合,加强资源节约、环境维护,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全面推进。采取扎实举措,以推进重点工作和实施重大项目为带动,全面建设产业衔接示范区。要编制好示范区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环境维护、基础设施等重点专项规划和衔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总体规划。要确定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集中资源和力量,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重要产业基地、重点区域建设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

(三)明确任务。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分解各项工作任务,进一步落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具体实施方案要在2011年4月底完成,报县发改委备案。县领导组办公室将选择可以分解的指标,分解下达到各开发园区和重点乡镇,作为落实工作任务和检查工作效果的重要依据。

(四)用活政策。积极贯彻落实,切实用好用活用足。加大对市已出台的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服务业发展和推进自主创新等衔接产业转移系列配套政策的落实力度。进一步发挥主动性、发明性,依照先行先试的要求,创新政策措施,探索建设示范区的新办法、新途径。

五、保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推进乡村带衔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组。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第一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研究决定示范区建设中的重大事项。县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委,从相关单位确定专人联合办公,具体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开发园区和重点乡镇要成立相应机构,建立健全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