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03:46:09

产业建设

产业建设范文篇1

在20*年年初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对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等,平谷、门头沟等6个代表团联名和分别提出7件议案,另有77人次代表提出了6件议案。经大会议案审查委员会审查、主席团讨论通过,合并为一项关于“制定生态涵养发展区产业发展政策,推进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议案,交市政府办理。

议案针对生态涵养发展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生态建设和完善补偿机制、加快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和山区旅游业、加快西南部资源开采转型地区发展等方面提出了35条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涉及面广、针对性强,体现了各位代表对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对于市政府更好地推动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各项工作,落实区域主导功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具有重要作用。

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议案的办理工作。一是精心组织,成立了由我负责,市政府副秘书长任组长,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农委、市财政局、市水务局、市园林绿化局、市旅游局等24个相关部门和7个山区县政府为责任单位的议案办理工作协调小组,统筹协调议案办理工作。二是分工落实,针对代表在议案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按照部门职责,逐条分解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三是深入调研,组织人大代表到7个山区县进行了专题调研,进一步摸清生态涵养发展区发展情况。四是工作推动,各承办单位与代表多次沟通讨论,并以书面形式分别答复代表,同时将办理议案与推动政府实际工作紧密结合。

在议案办理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市人大财经委全程督办,人大常委会吴世雄副主任亲自带队调研,推动了议案办理工作的深入进行。该议案办理报告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讨论通过。下面我代表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关于“制定生态涵养发展区产业发展政策,推进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议案办理情况。

一、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基本情况和初步成效

按照功能定位,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延庆、密云5个区县,根据代表建议,房山、昌平的山区部分也纳入了本议案办理报告的生态涵养发展区范围。该区域土地总面积1129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8.9%(其中山区面积占生态涵养发展区总面积的89%)。20*年底常住人口236万(占全市人口的14%),其中农业户籍人口127万(占全市农业人口的45%)。

自实施区县功能定位以来,特别是市十次党代会提出的生态涵养发展区总体发展要求后,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发展,着重从加强规划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实施重点工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支持区域发展。

(一)加强规划制定和引导。坚持规划先行,以科学的规划引导生态涵养发展区发展。2005年以来先后制定了《*市“十一五”时期功能区域发展规划》、《*市“十一五”时期山区发展规划》、新城规划,编制了山区关停废弃矿山修复、重要地表水源区综合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新一轮山区搬迁等专项规划,20*年上半年又了《*市山区协调发展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和建设重点。

(二)加大市级资金投入。采取了固定资产投资倾斜和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等一系列措施支持发展。2005年至20*年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共投入133亿元,比前五年累计投入增加了近一倍;市财政转移支付累计达到386亿元,比前五年增加了100亿元,20*年财政收支比达到了1∶3.26,为生态涵养发展区提供了资金保障。

(三)实施一批重点工程。针对生态涵养发展区需要,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推动实施了一批重点工程。在生态建设方面,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地表水源区环境治理、流域综合治理、关停废弃矿山植被恢复等工程。在基础设施方面,全面加快交通建设,重点实施了山区公路、新城路网、新城与中心城以及新城与重点乡镇联络线等工程,2005年至20*年新建、改造生态涵养发展区公路488公里、大修961公里。在市政设施方面,新城、重点镇集中供水工程全部建成,建成和在建六个新城再生水厂;初步建成“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垃圾治理体系。在能源建设方面,实施了10余项输变电工程,实现了每个区县拥有220千伏以上的变电站;天然气供应延伸到怀柔、房山、昌平等新城和沿线中心城镇;推广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清洁能源,官厅风电场一期5万千瓦工程建成发电。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全面推进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和“三起来”工程,其中农民安全饮水工程和户厕改造工程20*年年底将率先基本完成。实施了山区搬迁工程,从2004年到20*年完成山区采空区、强泥石流易发区的农户搬迁11340户、30585人。这些重要工程的实施,明显提高了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承载能力。

(四)着力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在教育领域,重点支持一批符合布局规划的山区、半山区寄宿制学校校舍建设和操场改造工程,支持名校办分校,促进了基础教育条件改善和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对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辐射带动。在卫生领域,继续增加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推进了各区县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快覆盖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覆盖,通过镇村两级卫生机构改扩建工程和服务装备标准化配置,提高了农村诊疗服务水平;推动药品“零差价销售”和村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政府购买”等工作,使广大城乡群众共享卫生事业发展成果。在文化领域,支持延庆、怀柔等区县图书馆、文化馆、广电中心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基本实现,村级文化室、图书室等基层文化服务设施建有率明显提高。在社会保障方面,实施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无保障老年人养老保障等制度,进一步健全生态涵养发展区社会保障体系。

(五)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从保护生态环境出发,加快了影响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的产业转型,严格控制并逐步淘汰资源开采型产业,同时强化治污和节能降耗,加大了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并积极引导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截止20*年底已关闭各类煤矿和非煤矿山1843家,大批资源开采及相关企业退出。以农产品加工、食品饮料为主的都市型工业发展加快,不适宜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产业比重大幅度下降。一批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带基本形成,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促进了生态旅游业发展。

(六)注重新机制的探索。积极探索新的体制机制,下发了《关于建立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的通知》,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集体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在实现巩固绿化成果的同时使农民得到经济补助;出台了《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修复的意见(试行)》,形成全社会关心、参与生态建设的氛围;在重点工程建设方面形成了资金聚焦、政策集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20*年又出台了《关于推动区县合作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协调发展的意见》,在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功能疏解四大领域启动了城区与山区县的结对合作,着力促进城区要素进山区、山区资源补城区。

几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生态涵养发展区在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木绿化率和水土流失治理率分别达到70.5%和63.6%,与2004年相比分别提高2.6%和11%。二是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升,实现了“区区通高速”、“村村通油路”,各新城路网主框架基本形成。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6%,新城污水处理率达到72%,分别比2004年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三是产业调整效果初步显现,目前已有70%以上的固体矿山关闭,工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一直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旅游已逐渐成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主导产业,旅游收入、接待人数占十个远郊区县总量的80%以上。四是收入水平持续提高,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561元和8678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30%以上。20*年上半年生态涵养发展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达到10540元和5480元,同比增长9.3%和14.5%。五是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7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43%和51%。20*年上半年生态涵养发展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1亿元,同比增长19.5%。

生态涵养发展区过去几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市委、市政府提出区县功能定位和明确战略发展方向的决策,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中央对*发展的要求,符合首都发展实际。我们将继续大力推进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发展,努力促进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生态涵养发展区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生态涵养发展区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与首都发展的总体目标相比,与功能定位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下一步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

生态涵养功能仍需进一步提升。生态涵养发展区是首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规模不断增长,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环境资源面临巨大挑战,目前生态环境总体上依然比较脆弱,森林碳汇功能低,生态修复与保护任务艰巨,水源保护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符合功能定位的产业支撑不够。生态涵养发展区产业发展仍处于调整转型关键时期,产业发展具体路径还不够清晰。生态友好型产业规模较小、水平较低,仍需大力培育和扶持。服务业发展与首都整体需求还有较大差距。资源开采转型地区替代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比较缓慢。

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还有较大差距。区域基础设施总体水平偏低,承载能力较弱,特别是山区路网还不够完善。旅游、工业园区等支撑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镇基础设施水平较低,不利于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基本医疗、基础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条件有待进一步提高。

促进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仍需完善。现行政策机制还需要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和长效化。区县合作、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体系尚需健全。

功能定位的落实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前面临的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是环境生产力实现过程中的问题。因此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一方面要坚持区县功能定位不动摇,牢牢把握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主导功能,继续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后发优势,合理利用生态资源,积极引导和推动适宜的产业发展,同时要注重解决好当前发展中的紧迫问题,确保生态涵养发展区健康、协调、持续发展。

三、进一步推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协调发展的总体考虑和主要工作

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将继续加快推进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协调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县功能定位的安排与部署,以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首要任务,以促进富民就业作为中心目标,着力加强生态建设,提升生态涵养功能;着力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强化区域经济基础;着力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山区城镇化进程;着力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改善区域发展环境。实现生态与产业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增强首都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将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山川秀美、设施完善、人民安康的和谐之区,推进首都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

根据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发展实际,今后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加强生态建设,不断提高首都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扩大森林面积和保护水源为重点,坚持生态保护、修复与防治并重,推进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首都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资源支撑。

加快构建森林体系。依托北部燕山和西部太行山,坚持增量扩大和存量优化并重,着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碳汇功能,形成首都森林生态屏障,争取用五年时间完善生态涵养发展区森林体系。实施宜林荒山绿化工程,对主要分布在门头沟、房山等区县的40万亩剩余荒山实施绿化造林,规划宜林荒山全部实现绿化。实施废弃矿山综合治理工程,运用工程、生物等综合治理手段,完成已关闭的7万亩废弃矿山治理。实施低效生态公益林改造工程,通过对残次林、低效灌木林采取更新乔木树种、补植补造、森林健康经营等措施,再造300万亩山区森林,初步在生态涵养发展区建成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森林体系。

加快重要生态流域建设。以水源保护区为重点,加强流域治理与河道生态整治,提高重要湿地生态功能,推进新城环境建设。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争取5—8年时间完成小流域治理2560平方公里,治理后将全部达到生态清洁小流域要求。实施重要地表水源区综合治理工程,落实规划,采取综合措施,完成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官厅水库一二级保护区和重点库滨带地区以及拒马河流域1300平方公里的生态环境治理。实施重点河道生态整治工程,通过与河道治理同步实施生态修复,加快改善沿线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先期实施永定河山峡段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实施重点湿地保护工程,通过植被恢复和水质改善等措施增强规划的8处重要湿地生态功能。实施新城万亩滨河森林公园建设工程,依托新城及周边水系治理,建设5座林水相依的新城滨河森林公园。

提高生态涵养保障能力。实施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工程,按照规划加快建立完备的森林防火预测预报、瞭望监测、阻隔、扑救等体系,保障森林资源安全。实施新一轮山区农民搬迁工程,提高搬迁直接补贴和新建村、接收大村基础设施补贴,从20*年开始用五年时间,完成搬迁泥石流易发区及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农民8557户、20972名,切实消除安全隐患,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

(二)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促进山区富民就业。

按照深山区保护限制、浅山区优化培育、平原地区发展引导的原则,优化生态涵养发展区产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积极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高端产业。制定产业准入标准,建立退出机制。各区县制定针对性强的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市政府通过资金和政策的倾斜支持,增强各区县的“造血”功能。

引导生态农业高端化、功能多样化发展。一是以专项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昌平、密云、怀柔、平谷4个区县的山前花卉、果品等特色设施产业带和延庆、怀柔、密云3个区县的山区设施蔬菜产业带,力争在2012年设施农业面积达到4万亩。二是用3年时间在7个山区县实施30万亩的农业节水工程,实现山区宜灌溉地区的农业节水设施基本覆盖。三是继续推进“十百千”山区农民致富工程。继续执行《山区农民产业致富项目扶持意见》,每年重点帮助100个低收入村发展主导产业,提高低收入农户的收入水平。四是扶持山区主干线、沟域两侧的特色林果观光农业带的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农业的旅游、休闲等多种功能,对重点产业项目给予专项补贴和奖励。五是对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农户作用明显、与农户利益联系紧密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设施设备更新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品种改良和技术革新与推广环节给予专项奖励或补贴。市政府投资对生态涵养发展区农业设施建设的投入比例较全市平均水平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突出区域特色,加快促进生态旅游业优化升级。制定《关于全面推进*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编制《*市生态涵养发展区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政策,明确各区县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建立旅游大项目市级审批联席会议制度,结合新城建设、大型景区建设,适度引进一批旅游大项目,在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建设规模等方面按照功能定位和相关规划加强调控。加强旅游项目推介,强化政策引导,吸引知名企业、民间资本等参与民俗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促进民俗旅游升级。结合特色镇建设,改造和建设一批标准化的乡村旅馆、餐饮、商店等旅游配套设施,支持咨询服务、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形成各具特色的标准化区域旅游中心和集散地。规划打造一批产业融合、特色鲜明、具有一定规模的沟域产业带,发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沟域旅游业。加强古村落建设与修复,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加快统一规划和修缮,合理开发利用,发展特色古村落旅游,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大力促进产业园区共建,培育发展高端产业。在生态涵养发展区市级产业园区规划范围内加快区县合作园区共建,引导城区要素向山区流动,并在资金投入、土地供应、税收共享、金融支持等方面,研究提出倾斜政策。规划布局一批产业功能区,积极发展会展培训、医疗康体、影视、文化创意、科技研发等生态友好型产业,按照《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给予重点扶持。加强对区县发展高端产业的引导培育,加快完善园区的市政基础设施条件,打造若干个文化创意示范区和后台服务基地,积极推进怀柔影视基地、密云呼叫中心等特色产业园区建设。

(三)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生态涵养发展区新城、小城镇、新农村公共设施水平,为生态涵养发展区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夯实发展基础。

实施交通带动发展战略,加强山区环线路网建设。实施好山区协调发展规划,加快以“一环、七放射、多联络”为主的路网建设,重点是一条环绕山区、连接所有生态涵养发展区县的交通环线,七条连接城区与七个山区县的放射通道,以及多条辐射重点景区的联络线和连接新城与重点镇的联络线等。通过改善山区骨干交通网络,形成山区资源组合优势,提高景区之间关联性。

加快推进新城和特色镇建设,提高城镇承载能力。落实新城规划,加快生态涵养发展区新城建设,重点改善新城主干路网、集中供热、燃气管线、电力设施、区域性医疗中心、义务教育、文化体育中心等重大公共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新城城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按照山区协调发展规划,加快完善乡镇建设规划,推进乡镇路网、供排水设施、山区中小学教学条件改善以及乡镇中心幼儿园等工程建设,提高乡镇人口和产业集聚承载功能,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山区小城镇。

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按照《*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2012年)》,优先实施生态涵养发展区村庄道路硬化、排水、垃圾收集转运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继续实施“三起来”工程,在生态涵养发展区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适合山区农村的新型能源。进一步改善基层文化体育、村级卫生机构等基本公共服务条件,优化环境,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奠定基础。

(四)促进调整转型,加快资源开采地区发展。

统筹做好西南部地区的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改善这一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积极引导节能环保、旅游、休闲娱乐等重大新产业项目落户。重点加快煤矿关闭地区替代产业发展,促进劳动力再就业。

积极培育扶持替代产业发展。用3年时间完成房山、门头沟两区全部已关停废弃矿山的生态治理,把修复与产业相结合,为替代产业发展创造条件。继续完善房山、门头沟两区的替代产业发展规划,细化建设任务,形成替代产业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库。重点引导扶持生态旅游业、特色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替代产业的发展。

继续加强矿山关闭地区再就业工作。加强山区就业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就业、创业培训力度,优先解决矿山关闭地区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和就业问题。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通过积极鼓励区县之间的广泛合作,帮助劳动力实现跨地区转移就业。积极协调解决房山区人口搬迁涉及的社会保障、农转居、安置区建设用地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保证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继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完善差异化支持政策。

继续坚持对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差异化支持政策,在明确市与区县两级事权责任划分的基础上,按照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原则,完善市与区县分税制财政体制,进一步加大市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力度,向生态涵养发展区倾斜财力,增强生态涵养发展区保护环境、发展产业、改善民生、推进城镇化的能力。

进一步完善市区两级责权机制。结合区县功能定位,针对生态涵养发展区特点,进一步明确市与区县的事权、财力划分。扩展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健全基本需求保障机制,增强生态涵养发展区可支配财力,充分调动区县积极性。围绕生态涵养发展区发展需求和重点工程,加强各部门资金的整合与聚焦,集中解决关键问题。进一步明确市、区、乡镇政府的权责范围,逐步建立差异化、长效化、规范化的扶持政策和机制。

继续加大市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调整优化市级固定资产投资在各功能区域的分布和结构,在继续向郊区转移的基础上,确保每年安排到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投资达到总投资20%以上。一是取消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区县配套资金,根据实际适当提高建设投资标准,全额安排建设资金,确保重点生态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二是减少公益性设施建设项目的区县配套资金比例,试点选择一些对生态涵养发展区有重要影响的公益性建设项目给予征地拆迁补助。

继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林养护和公共设施运行以及基本公共服务等经费,引导支持替代产业的发展。一是保障生态公益林养护资金,新增公益林建成后第2—3年的养护纳入生态林管护。二是保障公益性污水、垃圾设施运行维护资金,区(县)、镇、村级公益性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收集处理运行维护经费纳入区县基本需求保障范围,由转移支付资金予以保障。三是优先加大对房山、门头沟等资源开采转型地区替代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明确替代产业专项资金额度和增长机制。四是加大对社会保障支持力度,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无保障老年人养老保障等制度的保障水平。

(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健全促进发展的长效机制。

继续深化改革,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探索和建立健全适合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机制保障。在重点领域加强政策研究和机制完善,突破瓶颈、消除制约,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研究提出促进协调发展意见。这次议案中提出了很多好的政策性建议,我们将把这些建议长效化、制度化,研究提出《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协调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围绕实现生态保护、城乡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相互协调,坚持生态优先、生态服务经济、融合化发展、区域合作等发展策略,明确重点发展任务和途径,提出产业准入标准,建立退出机制;完善差异化政府投资机制,健全生态补偿和管护机制;实施山区交通环线、放射线及旅游集散地建设,建立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和认证制度;利用区县合作政策加快共建基地建设,引导现有市级产业园区高端产业发展;加快编制浅山区发展利用规划,制定浅山区废弃工矿土地利用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协调发展的系统性政策意见。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近期要扩大政策受益群体,加强资源保护力度,探索建立基于资源化补偿的生态补偿机制。一是完善生态林补偿机制。将生态林补偿制度作为一项长期机制予以坚持,通过加大对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增加区县生态补偿力度。二是完善水资源补偿政策。远郊区县收取的水资源费,100%作为远郊区县的固定收入;从应急水源地取水收取的水资源费,市财政将按50%返还应急水源地所在区县,主要用于水源保护和生态建设;对怀柔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农民,按照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补助标准发放生活困难补助。同时,针对其他重点水源保护区开展相关政策研究,统筹全市水源保护工作。远期逐步建立生态服务价值的量化测算指标体系,完善碳汇功能的评价、计算和交易体系,探索按照碳汇理念引入市场机制支持生态建设。

健全区县合作共赢机制。按照《关于推动区县合作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协调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编制各结对区县合作规划,明确具体合作任务和目标,积极推进重大合作项目。在生态涵养发展区市级产业园区中认定一批共建基地,研究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制定区县合作评比奖励办法,加强对合作工作的督促和鼓励。对跨行政区的潮河、白河等流域涉及的环境保护、水源涵养、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问题进行统筹考虑,加强区域协调协作。

调整发展考核评价机制。以区县绩效考核和功能定位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研究统一的区域功能定位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调整生态涵养发展区发展考评机制。优化评价指标,强化方向引导,突出生态涵养、民生改善指标,细化、优化产业指标。

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体制改革。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加快明晰集体商品林、公益林产权,实施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集体林经营管理措施,逐步完善碳汇生产、计量、评价、交易、管理等各环节的政策,探索按碳汇理念对涵养区进行补偿的措施。扎实推进农用地流转,以促进农民向城镇集聚、土地规模经营和生态保护为主要目标,鼓励和引导农田、果园、山场经营权的流转集中。逐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重点做好集体资产的清查和评估、改制方案制定、股权配置等工作,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研究提出金融支持政策。适时建立金融支农联合工作机制,整合金融支农资源,研究提出农业投资、农业担保、农业信贷等相关政策,创新适合新农村、适合生态涵养发展区的金融服务产品,支持生态涵养区发展。

建立生态建设的社会参与机制。搭建多层次的渠道,保障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参与权、监督权;采取多种途径,动员全市广大人民群众支持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建设。注重发挥社会组织优势,鼓励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环保行动。把企业主动承担环境建设的社会责任与支持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生态建设。

产业建设范文篇2

年至年,对于花卉业者来说。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5年,让人欣喜兴奋的5年。其间,国花卉产业快速发展,花卉生产面积和产量均居第一位,从而确立了国花卉生产大国的地位。自今天起,将用数字说话、以事实为例,全面展现期间我国花卉业取得的成绩。

1、生产规模、产值快速增长。

据统计,截至年底,我国花卉种植面积已达64万公顷,比期末的15万公顷增长326.7%。其中,种植面积5万公顷以上的省有河南、江苏、浙江、广东四省,2万公顷以上的有河北、山东、湖南、甘肃等省。我国花卉面积已占花卉生产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期间,我国花卉生产经营水平和产品质量大幅提高,规模效益明显,到年底,年销售额431亿元,比期末的160亿元增长169%。年出口额稳步增长,达1.4亿美元,比年增加5倍。

2、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提高。

一是花卉经营实体数量大幅增加,全国花卉企业由年的2.2万个增加到年的5.3万个,其中大中型企业达6700多个(生产规模在3公顷以上或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上),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广东五省拥有的花卉企业都在1000家以上。辽宁、甘肃两省是期间花卉产业迅速崛起的典型省份,期末,辽宁有花卉企业47家,甘肃有30家,到年分别发展到792家和500家,均增长约17倍。山东省从期末的483家增加到2680家,增长5.5倍。

二是企业实力逐步壮大。期间,北京、山东、广东、福建、云南等省区涌现出一批千亩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使花卉生产经营由小而全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迈进,如云南玉溪明珠百合集团,是由三家百合生产企业组建的集团公司,年出口百合鲜切花占全国出口日本总量的80%。

三是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重点花卉省区以多种形式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花卉业,出现国有、民营、个人、外资都在涉足花卉生产经营,形成多部门、多行业、多元化投资的良好局面

3、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特色名牌产品日益增多。

一是区域化布局渐趋合理。期末全国重点花卉产区初步形成,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化产业形成了以云南、四川、江苏、浙江、海南为重点的南方热带、亚热带花卉产区;以广东、福建为重点的南方热带观叶植物产区;以浙江、四川、河南、河北为重点的观赏苗木产区;以北京、山东、河北为主的北方花卉产区;以辽宁为中心的东北花卉产区。

二是区域特色主导产品突出。全国特色名牌产品逐渐增多,形成了以云南为重点的鲜切花基地,以河南、江苏、浙江为重点的观赏苗木基地,广东、海南的观叶植物基地,广州、上海

、北京、河北的盆花基地等。

三是优势名牌产品基本形成。如辽宁君子兰、永福杜鹃、漳州水仙、昆明杨月季、庆成兰花、洛阳牡丹以及年产500万盆的河北仙客来等全国知名品牌产品。

四是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年,“中国花木之乡”(59个)、“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71个)、“全国重点花卉市场”(41个)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当地花卉产业的发展,使我国花卉产业逐渐趋向合理布局,配套生产,基地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年,由国家林业局下达的上海切花菊插穗生产基地,年产插穗3000万株,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切花菊插穗生产基地,其中80%以上插穗出口日本,并通过对农民提供菊花插穗和回收产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国家林业局

4.信息网络和市场流通体系初具规模。

期间,我国花卉业的显著特点是由生产者主导型向消费者主导型转变,需求和交易方式发生了变化,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和流通体系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全国大约拥有花卉信息网站300多个,网上信息量很大,许多交易都是在网上进行的。

我国的花卉市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到年,全国有各类花卉市场2354个,花店2万个。目前,国内批发、拍卖、连锁超市、零售、鲜花速递、网上交易等互联的销售流通网络已初步形成。重点花卉产区依托基地办市场,形成一批以基地为中心的大型集散地和物流批发市场,如昆明斗南花卉市场、北京莱太花卉市场、广东陈村花卉大、大连鲜花总汇等。

5.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兴花取得成效。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质量效益是我国发展花卉产业的长期战略。

随着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市场的规范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买方市场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和花农更加重视生产经营中科技和人才的作用,经营者追求高质量和高附加值的花卉产品,必然重视提高科技水平。在科研创新体系上采取多种形式,一些重点省区着力抓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产、学、研结合,采取企业立题、政府支持、专家研发的方式开展科技研发。花卉科研取得了一批新成果,一是利用丰富的种质资源优势自主创新培育新品种。二是积极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实现进口花卉国产化。三是提高实用技术水平。在病虫害防治、切花生产保鲜、转基因生物快繁等方面取得新成果。

6.国际合作交流十分活跃,出口创汇快速增长。

经过的发展,我国已成为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我国不仅加入了许多国际花卉组织,还积极组织参加国际花事活动。自年成功举办花卉园艺博览会以来,又多次举办国际性的花事活动,招商引资和花卉国际贸易比以往更加活跃,更多的企业产品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从以来的出口形势和统计数据看,我国花卉对外贸易呈逐年上升趋势。到年达1.4亿美元,比年增加了5倍,尤其在后期增幅较大,年比2004年出口额增加4800多万美元,增幅为49.6%。据海关统计,目前我国对80多个国家(地区)出口花卉,出口额较大的国家(地区)主要有日本、荷兰、美国、韩国,出口额居前五位的省市是云南、广东、福建、上海、浙江,五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70%以上。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和我国花卉业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加强,依靠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土地、劳动力等优势,我国花卉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将越来越大。

7.拓展花卉产业功能,延伸高效产业链。

期间,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国内外市场空间的扩大,传统的花卉品种和消费形式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近几年各地利用花卉资源,多种形式开发花卉产品。一是利用新技术研究开发天然干花产品。如天津三达干燥花有限公司,拥有产品120余种,主要出口到欧洲和日本、韩国。二是利用纯天然花卉植物制作手工艺品。如云南呈贡绿之光公司,用手工技艺制作艺术压花。三是开发药用、食用、美容保健等多用途花卉。各地除大力发展传统的菊花、玫瑰等药用茶饮花卉外,还开发研制以花卉为原料的深加工保健品,如广西以金花茶为原料加工口服液及保健品。四是建设以花卉植物为主题的生态休闲观赏旅游园区。中国花卉报:王促进产业发展的做法和经验

1.科学规划布局、有效整合资源,促进产业升级。

根据国家花卉发展规划和建设重点,把花卉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根据气候、资源优势,制定花卉产业发展规划,北京、河北、山西、辽宁、江苏、浙江、甘肃、云南、广西等省市制定省(市)级花卉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花卉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2.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发挥重点企业的典型示范作用。

一是扶持重点,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资金上扶持重点花卉产区,培育知名龙头企业。二是为经营者提供宽松的投资环境,在工商、税收、土地承包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三是引导企业强强联合做大花卉产业。

3.组织科技攻关创品牌,引导产业升级。

以来,每年都有一些花卉科研项目列入林业科研攻关课题,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为更好地发挥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员为生产服务的作用,国家林业局于年建立了全国花卉专家库,及时组织专家为花卉科研生产提供咨询服务。重点省区各级政府、协会积极组织专业生产和技术人员赴花卉发达国家考察学习,引进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针对花卉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花卉从业者进行培训,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理念,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4.举办各类花事活动,搭建展示销售平台,促进花卉流通。

期间,由各级政府和行业协会组织的花卉专题研讨会、博览会、展销会、花艺赛事活动十分活跃,宣传花卉文化,普及花卉知识,沟通产销信息。这些花事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外花卉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为花卉经营者传递最新的品种、技术、市场信息,助推着花卉产业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日益增多的国际花事活动,为我国引进国外新品种、新技术,促进招商引资、进出口贸易提供了交流平台,促进我国与国际花卉行业的合作与交流。

近年在探索花卉产业发展上,云南、河南等省出现了由花农自发组织的生产合作社、花木经纪人,是壮大花卉产业,完善流通体系的一种新形式。

产业建设范文篇3

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起步良好,进展有序,在建园区初具雏形。一是领导比较重视。基本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和象征协调配合一起抓的工作格局。二是制定总归。各县(区)根据各地自然资源和传统产业优势,按照专业化、区域化、集约化的要求,制定了产业园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更加明确了建园的产业重点。三是创新机制。全市各地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创新和完善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新机制,为园区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规划滞后。一些县区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总体规划还未最终审定案,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详规未制定,不少地方只能看到园区发展的重点打算,致使不少地方没有把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很好结合,农房、养殖圈舍乱修乱建,园区设施盲目建设,产业项目随意发展等问题存在。

二是融资困难。资金投入是园区建设的关键,但发展农村种养殖业的企业和业主普遍反映,目前搞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融资十分困难,尤其是金融贷款更加困难,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三是“三缺一低”的问题仍然突出。全市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缺乏科技含量、特色产业、龙头加工企业带动,规模化经营水平低的问题在发展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中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突破,进展和效果不明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产业园区发展速度和水平,没有很好发挥农业产业园区的辐射带动功能。

四是发展不够平衡。一些地方认识和领导能力不够,有等、靠、要的思想,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工作不到位,投入不到位。一些地方的个别业主只是想国家项目投入,甚至套取国家资金,没有想真正建基地、强产业、富百姓。土地流转不够规范,土地流转市场还未建立起来,随意性比较大,部分流转土地未签订流转合同,签订了流转合同的,有的存在着责、权、利不明确等问题,为园区建设和农民问题留下了隐患。

因此,为了促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健康、快速发展,更好地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今后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规划,坚持一抓到底。各级党政要尽快完成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论证定编工作,并在明年元月底前制定完成各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具体规划。要将产业园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紧密结合,高起点,高标准,按照一园一特和专业化、区域化、集约化的要求,找准园区定位,突出园区特色特别要抓好畜牧、蔬菜、茶叶、核桃、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一要坚持严格执行规划,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力争三至五年真正抓出成效。

产业建设范文篇4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农村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竞争、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五年来,我县在建立龙头企业、发展基地建设、培育专业大户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为全面总结回顾我县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提高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目标和任务,更好地破解“三农”问题,经县委、政府研究,决定召开这次全县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大会,表彰一批五年来推进农业产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提炼推广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成绩和经验。刚才,县长对五年来农业产业化建设成效进行了总结,安排部署了下步的具体工作,我完全同意。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形势与发展思路

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面临结构深刻调整、体制深刻转换、社会深刻变革的新形势,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不移地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更新发展理念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发挥产业化在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利益中的带动作用;坚持统筹协调理念,注重发挥产业化在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注重发挥产业化在改造传统农业推进现代农业中的生力军作用;坚持科技进步理念,注重发挥产业化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先导作用;坚持改革创新理念,注重发挥产业化在完善农业经营体制中的创新作用;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发挥产业化在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中的示范作用。

(二)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加快发展进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经营将是我县当前和今后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通过加快产业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促进农业增效;通过加快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增强农民抗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加快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增加农民就业,繁荣农村经济。

(三)贯彻城乡统筹方略,抓住发展机遇

立足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的新格局。积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资源向农业农村合理流动,逐步实现产业发展互动互促,带动产业化经营质的飞跃。

(四)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转变发展方式

要发展绿色经济,把基地建设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农业污染防治力度,建设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发展集约经济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非再生资源的节约利用。

(五)适应市场竞争形势,提高发展能力

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面向市场,实施以质取胜、多元化发展战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既要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和主导产品,又要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既要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又要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既要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又要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发展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措施和要点

(一)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

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是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历史任务。“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要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牢牢把握“三农”工作主动权。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把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农产品供给、稳定市场物价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在工作安排、财力分配、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建设的督查指导,探索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把农业是否发展、农民是否增收、农村是否进步作为考核各级各部门的重要依据。

各级各部门要树立大局观念,切实转变职能,认真履行职责,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采取政策支持、舆论宣传、荣誉激励等形式,引导各方面力量对农业和农村进行结对帮扶和智力支持,扎实开展支农活动。

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贯穿与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身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不断提高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组织是落实农村政策,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织基础。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带领群众发展生产的能力。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充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深入推进以“一体两会”为载体的“三级联创”活动,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完善村民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挥农民群众在发展农业产业化中的主体作用。支持龙头企业、产业协会、村民理事会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总结推广“公司加基地联农户”、“协会加基地联农户”等发展模式,形成广大干部群众齐思发展之策、共谋致富之路、同抓产业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近日,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题为《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的20*年1号文件,对加强农业基础

地位,做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文件明确指出,今年将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力度,财政支农收入、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新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等公益性强的基本建设项目,根据不同情况,逐步减少或取消县及县以下配套。当前,各乡镇及涉农部门要认真研究上级政策文件精神,充分利用有利时机,针对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力争在农田水利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安全饮水、农村道路通达通畅、动物疫病防治、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等各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我县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打好坚实基础。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围绕市委提出的“三个核心指标”,继续把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以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为方向,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突出区位优势,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和骨干产业,突出“世界之乡”、“中国之乡”两大特色,不断丰富和完善以茶叶、核桃为主,其它产业为辅的农业产业格局,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强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产业建设范文篇5

一、我市农业产业化建设现状

我市农业产业化建设主要抓了烟叶、茶叶、魔芋、草本药材和畜牧业,种植规模55万亩,养殖规模140万头,收入11.29亿元,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60%。具体说,我市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了如下成就:

1、产业建设基地已形成规模。

烟叶、茶叶、药材、魔芋等都有10万亩以上规模,都有相应的专业乡、专业村、专业组。都有万亩以上的乡,象芭蕉的茶叶已突破6万亩,是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的典范。

2、农民参与产业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

农业产业化必须靠农民积极参与,我市的产业化发展是政府决策,行政部门执行,一级向一级下达任务来实现的。近年来,由于各产业效益显现,农民自觉参与产业化建设的积极性增强,如芭蕉农民自发购茶苗建茶园,沙地、太阳的农民自己串换魔芋种等。农业产业化建设已从行政命令型向农民自由参与型转变。

3、农产品的加工、销售难的问题基本解决。

农产品加工、销售难是困扰农业产业化建设的瓶颈,我市通过培植龙头企业、招商引资,使产业化建设的产业链得到延长,产、加、销一体化正在形成和完善。近年来,虽然各产业规模和产量大幅增长,但不存在卖难现象。

4、已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

恩施因硒使农产品独具特色,是魔芋“全国综合实力第一市”;无性系良种茶园“全省第一市”,同时也是“烟草王国”。板桥党参、九洲牧业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由此可见,恩施市各产业化的品牌已有一定知名度。

5、农民参与产业化建设得到实惠。

我市农民无论是种烟、种茶、种魔芋、种药材,还是喂猪养羊,都从中得到实惠。根据调查,种一亩无性系良种茶,年收入4000元是有保障的,纯收入每亩2165元,魔芋每亩纯收入1870元,而种粮食只有170元左右,产业化建设成为农民增收的渠道,农民通过产业化建设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二、存在的问题

1、产业化建设推进难度大。具体表现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耕地承包经营30年不变与产业化建设要求规模化经营形成矛盾。由于土地经营权被农民无偿占有,而占有者因外出打工无法与产业化建设相适应,致使产业化经营受阻,形成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

2、投资融资难。公务员之家支持原创作品

农业产业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就目前情况看,任何一个项目都难以争取大量的资金来满足项目建设需要。每一个项目都要上千万资金,但项目资金争取难。魔芋去年有20万元,今年可能就没有了,想真正启动大项目,利用上级大的投入是相当难的。省优势农产品板块建设项目争取了一年多,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消息。本地的金融部门应是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重要投资渠道,但因为各自的经营理念限制,商业银行只收不贷,农行本应支持产业化建设,每年发文安排扶贫贷款,但恩施市机构都拆了,农业产业化的企业大多在农村,农行根本不受理,农业产业化建设无法获得商业银行信贷。财政投入是本级投入的重点,但恩施属老少边穷地区,本级财政难以为继,但市财政每年安排支农专款400万元,已不错了。

农业产业化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农业要求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几年来,我市的农业产业化建设紧紧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立足本市特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我市农业产业化建设现状

我市农业产业化建设主要抓了烟叶、茶叶、魔芋、草本药材和畜牧业,种植规模55万亩,养殖规模140万头,收入11.29亿元,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60%。具体说,我市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了如下成就:

1、产业建设基地已形成规模。

烟叶、茶叶、药材、魔芋等都有10万亩以上规模,都有相应的专业乡、专业村、专业组。都有万亩以上的乡,象芭蕉的茶叶已突破6万亩,是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的典范。

2、农民参与产业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

农业产业化必须靠农民积极参与,我市的产业化发展是政府决策,行政部门执行,一级向一级下达任务来实现的。近年来,由于各产业效益显现,农民自觉参与产业化建设的积极性增强,如芭蕉农民自发购茶苗建茶园,沙地、太阳的农民自己串换魔芋种等。农业产业化建设已从行政命令型向农民自由参与型转变。

3、农产品的加工、销售难的问题基本解决。

农产品加工、销售难是困扰农业产业化建设的瓶颈,我市通过培植龙头企业、招商引资,使产业化建设的产业链得到延长,产、加、销一体化正在形成和完善。近年来,虽然各产业规模和产量大幅增长,但不存在卖难现象。

4、已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

恩施因硒使农产品独具特色,是魔芋“全国综合实力第一市”;无性系良种茶园“全省第一市”,同时也是“烟草王国”。板桥党参、九洲牧业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由此可见,恩施市各产业化的品牌已有一定知名度。公务员之家支持原创作品

5、农民参与产业化建设得到实惠。

我市农民无论是种烟、种茶、种魔芋、种药材,还是喂猪养羊,都从中得到实惠。根据调查,种一亩无性系良种茶,年收入4000元是有保障的,纯收入每亩2165元,魔芋每亩纯收入1870元,而种粮食只有170元左右,产业化建设成为农民增收的渠道,农民通过产业化建设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二、存在的问题

1、产业化建设推进难度大。具体表现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耕地承包经营30年不变与产业化建设要求规模化经营形成矛盾。由于土地经营权被农民无偿占有,而占有者因外出打工无法与产业化建设相适应,致使产业化经营受阻,形成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

2、投资融资难。公务员之家支持原创作品

农业产业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就目前情况看,任何一个项目都难以争取大量的资金来满足项目建设需要。每一个项目都要上千万资金,但项目资金争取难。魔芋去年有20万元,今年可能就没有了,想真正启动大项目,利用上级大的投入是相当难的。省优势农产品板块建设项目争取了一年多,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消息。本地的金融部门应是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重要投资渠道,但因为各自的经营理念限制,商业银行只收不贷,农行本应支持产业化建设,每年发文安排扶贫贷款,但恩施市机构都拆了,农业产业化的企业大多在农村,农行根本不受理,农业产业化建设无法获得商业银行信贷。财政投入是本级投入的重点,但恩施属老少边穷地区,本级财政难以为继,但市财政每年安排支农专款400万元,已不错了。

目前,我市有些地方农民外出打工、经商,家中的土地荒芜或半荒芜,产业化建设在这些地块受阻,承包者无力或无心经营,想经营者又无法经营。对这类情况,可采用有偿流转土地的办法,让承包者将土地使用权实行转让,双方签订流转协议,让土地向能人集中,让耕地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

产业建设范文篇6

关键词:农业产业链;农产品;品牌建设;模式

在当前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背景下,打造农产品强势品牌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及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尤其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打造农产品强势品牌成为时展的要求。

1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

消费者在选择农产品时,品牌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农产品的品牌不仅来源于农产品的质量、知名度,还来源于农产品自身的营养价值以及质量安全。通过加强对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发挥品牌知名度以及美誉度的影响作用,刺激消费者对该农产品的消费,进而增加农产品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增加产品产业值和附加值。与此同时,农业产业链的运行及其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产品的品牌建设。通过对农产品的品牌建设能使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质量安全产生正向的认识,增强消费者对生产农产品的企业责任、经营信誉等,进而实现消费者对农产品消费的发展目标。

2农产品品牌建设流程

要真正实现农业产业链中农产品品牌的建设,需要对该农产品进行前期的品牌规划。这种品牌规划具体指要对生产的农产品进行准确定位,根据农产品的质量、种类、营养价值等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析,明确农产品自身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在农产品品牌创立期间,需要品牌系统设计、品牌产品上市等多个环节,将农产品投放到市场中,让消费者能够了解到农产品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对农产品投放的市场、销售渠道等具体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此外,在品牌创立之后,需要对农产品的现有品牌进行维护和升级,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不断拓展农产品市场。与此同时,要注重发挥消费者在农产品品牌升级过程中的作用,切实打造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消费者的忠诚度、满意度。

3基于农业产业链的农产品品牌建设策略

在农业产业链中,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需要进一步注重产品质量建设和监管,切实保障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与农产品的质量有着紧密关系。要想真正打造好农产品品牌,需要保证农产品在消费者中的良好口碑,而口碑则需要良好的质量给予保证。对此,在农业产业链中建设农产品品牌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有的产品管理和监控体系,切实保障农产品在产业链中的产品质量。同时,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农户对质量的认知,从产品源头抓好质量保障工作,做好对农产品的科学管控,尤其是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农产品的价格等。此外,在保障产品质量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对农产品价格的监管,防治农产品出现恶意加价或减价的现象,从本质上提高农产品的性价比。在严把农产品质量关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强对农产品的品牌宣传力度,强化农产品的品牌认知度。要真正树立农产品的品牌,需要在综合提升农产品品牌意识的前提下强化产品宣传力度,推动产品宣传途径的多样化,强化消费者在农产品消费过程中的满意度和支持度。对此,相关农产品企业在强化农产品品牌时,除了要优化农产品形象,还要在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满意度的基础上,强化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认知度。农产品质量作为影响其品牌知名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把控则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农产品的宣传效率。与此同时,在建设农产品品牌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农产品的品牌有科学定位,不能盲目进行宣传,要着重突出产品的特色,防治产品同质化。在此基础上要对农产品的市场划分、消费模式进行细化,以更好地保证宣传效果。在树立良好的农产品品牌之后,要加强对农产品品牌忠诚度的建设。农产品品牌忠诚度是考量农产品品牌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其主要包括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忠诚度、产品口碑相传的忠诚度等。一旦农产品的品牌忠诚度较高,要从侧面反映出农产品已经具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面对农产品品牌忠诚度,其大多取决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营养价值、口感口味以及品质等诸多方面。对农业产业链中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不仅需要做好前期的宣传工作、品牌建设工作,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品牌忠诚度的维护和建设。对此,企业除了要加强对农产品自身质量安全的管理和监管,在此基础上要注重农产品的定位,充分适应当前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打造高端绿色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建立相关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产品认证、查询、监督的平台,进而不断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牌的忠诚度。

4结语

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至关重要,尤其在农业产业链发展模式下,通过提升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有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肖蓉,卞立平.基于农业产业链的农产品品牌建设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7,(11).

产业建设范文篇7

一、博野县品牌建设经验与成效

博野县是平原小县,总面积331平方公里,总人口27万。在开展品牌建设之前,全县农业基础薄弱,耕地面积33.4万亩,种植以粮食作物为主,其它产业还有苗木、麻山药、梨、柴胡和设施蔬菜等等。2017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7.75万亩,苗木种植面积7.5万亩,麻山药种植面积1.2万亩,梨种植面积0.86万亩。畜禽养殖以生猪和肉鸡为主,2017年有规模以上养殖场111家,每年出栏生猪9万头,肉鸡650万只,蛋鸡30万只,肉羊3万只,肉牛2000头,奶牛存栏1000头。产业规模都不大,全县农产品中仅有4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农业生产存在“种类多、规模小、品牌弱”的状况,产业效益偏低。根据这一情况,博野县认真梳理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和重点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围绕“挖掘博野县独特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打造知名品牌,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产业扶贫思路,狠抓品牌建设工作,经过两年左右时间,全县农业产业在质量和效益上都有较大提高。1、制定规划、选择特色产业、突出品牌建设产业发展,规划先行。博野县在对全县农业生态资源普查基础上,认真梳理具有独特区位资源和历史传承特色农产品产业,经过专家论证确定了具有千年种植历史古梨园的梨产品、河滩沙质土壤环境种植的麻山药、反季节设施水果等十余种产品作为县域特色产业,制定县域特色品牌建设规划,积极打造标准化生产、优质健康的品牌产业。为更好的发挥产业扶贫作用,博野县将品牌建设内容写入博野县产业扶贫工作总体规划,统筹扶贫资金覆盖品牌建设工作,并将品牌建设成果纳入考核指标。通过科学系统的产业顶层设计,博野县解决了农业产业混乱无序的问题,形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种养殖产业布局,农业生态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奠定了品牌建设良好基础。2、创建示范基地、推行农业标准化品牌建设,产品质量是基础,推行标准化生产是产品质量的保证。按照品牌建设规划,博野县选择具有一定资源环境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的生产园区作为品牌建设试点单位,创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周边生产主体开展标准化生产。因地制宜,根据示范基地生产管理条件等因素,选择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国际良好农业规范等不同质量要求等级的标准作为示范基地生产标准进行推广和实施。主要从产地环境、投入品管理、人员培训、生产记录档案、技术规程、可追溯制度等全产业链关键环节入手,制定和完善示范基地生产技术标准和制度规范,定期对基地建设和标准化执行进行辅导和督促。两年来共创建河北汇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博野县金杰蔬菜种植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中国良好农业规范示范基地2个,博野县林丰果品专业合作社、博野县沃园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博野县盼安林果种植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示范基地10个。通过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试验示范工作,强化生产过程关键环节的管控,示范基地实现了产地环境清洁、投入品管理规范、体系制度健全、生产管理记录完善、产品品质优异等成效,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3、积极引进创业返乡优秀人才、培育新型主体品牌建设,需要有先进生产经营理念的能人带领。博野县一是出台了吸引优秀人才返乡创业相关政策,尤其是参与产业扶贫项目的优秀人才,在项目建设中的土地流转、建设资金、农业贷款和保险等方面均予以倾斜保障,让人才能“安下心、干成事儿、留得住”。二是加强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培育,帮助其在制度完善、资金管理、产品营销等方面向市场化、现代企业管理等方向优化,从单纯义务帮助农户组织60生产到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参与市场竞争的转变。通过吸引人才,涌现了韩朝辉、刘士良等一批的致富能人,开展果蔬生态采摘、旅游观光、体验农业等高品质新兴产业,形成“千亩社”、“翠伟”等自主优质品牌,带动1200多户贫困户参与产业生产,实现稳定脱贫。4、加强技术引进与培训根据产业规划,邀请特色产业相关省部级科研院校专家组成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组,定期开展产业品牌建设会商、技术指导等工作。两年来先后围绕特色产业发展所需关键技术、营销技巧、品牌创建等内容组织培训14次,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河北农业科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等国内省内知名专家28人次进行授课和现场指导,培训学员760人次;印制和发放相关技术培训明白纸、手册等宣传学习资料1200多份;组织乡镇干部、农业企业负责人和农业技术人员等30余人次赴省外参加全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培训班,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培训班、赴浙江省安吉县、福建省寿宁县等农业发展先进地区参观考察休闲观光农业和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通过加强先进生产技术和品牌建设技术培训,使博野县生产经营主体和技术骨干转变了传统落后的生产观念、提升了生产和管理技术水平,大大增强了发展产业长效脱贫的积极性和信心。5、强化龙头企业合作和优质项目引进除加强县域当地龙头企业培育外,积极完善和优化招商政策,通过引进部级龙头企业与当地企业合作,提升当地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品牌建设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县内苗木基地资源优势,引进林下经济项目,提高产出附加值。福州超大农业现代集团与博野县河北汇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物联网+土鸡散养+精准扶贫”项目,采用可验证的定制化优质禽畜电商模式,直接对接养殖户与消费者,养殖户不需要具备大量专业技术和劳动力,即可实现林下土鸡散养,全程质量监控,以销定产。每只鸡可为贫困户带来收益30-40元,按每户人均饲养200只计算可保证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该模式为解决缺乏专业技术和劳动力的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提供一条有效途径,也非常适合博野县苗木多、贫困户多为无劳动能力的情况。6、加大品牌营销力度,优质农产品走出去“好酒也怕巷子深”,好产品也要加大品牌宣传和营销才能体现优质优价。博野县一是积极组织和推荐示范基地和产地环境好、产品质量高的生产经营主体申请商标注册、申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等“三品一标”认证,通过外部机构检查,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提升产品质量,通过认证的产品也可以借助认证品牌的公信力和宣传平台提升产品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二是组织特色品牌产品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优质农产品展销周等省部级农产品交易会,利用全国知名交易会平台宣传展示特色农产品。三是积极组织电商与特色产业主体对接,利用微信、淘宝等现代网络销售平台推销产品,多方面拓展销售渠道。两年来,博野县认证产品数量得到快速增长,新成功申报博野县金茹源食用菌种植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草菇、博野县绿康麻山药专业合作社麻山药、博野县东旺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西红柿等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个,河北汇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葡萄等国际良好农业规范(GAP)一级认证2个,博野县金杰蔬菜种植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绿甘蓝等绿色食品认证4个,博野县有效认证品牌总数达到了28个,产品销售效益平均增加10%左右。销售渠道的多样也使产品产的出卖得完,没有出现产品滞销和销售困难的情况。

二、博野县开展品牌建设促进产业扶贫的启示和建议

产业建设范文篇8

一、**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加大了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领导力度,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特色产业基地基本形成,专业化化生产水平逐步提高。2006年,全市播种总面积95万亩,其中棉花面积65.8万亩,番茄3.1万亩,瓜菜面积2.6万亩,建成优质高产棉基地、水稻基地、番茄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及畜牧业基地。2007年全市完成播种面积96.07万亩,其中棉花面积62.89万亩,番茄5.78万亩,玉米8.92万亩,蔬菜3.89万亩。特色规模基地进一步扩大。

2、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截至2006年底,全市已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4家,固定资产总值8.1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总额的8%,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18.57亿元,净利润4亿元,创汇2000万美元,带动基地农户4.7万户,面积101万亩(包括外地农户面积),带动农民增加收入6亿元。

3、合作经济逐步兴起,组织化程度明显增强。**市现有农村专业技术协会58个,其中市级协会6个,乡级协会32个,村级协会20个,会员3568人,农民经纪人369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1个,会员总数14651人,带动种植面积96436亩,带动农户6692户。

4、管理机制日趋完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成立了农业专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确定了农业产业化的工作目标、产业布局和具体措施。全市各乡(场)镇都成立了由分管农业工作领导组成的工作组织机构。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的组织和制度平台已经搭建。

二、**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基地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快,规模效益还不够明显。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传统模式的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形成规模、形成基地。

2、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还较弱。**市工业化程度低,对农业反哺能力有限,缺乏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大型骨干工业企业。现有的产业化龙头企业除天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屯河番茄制品**分公司、**市海川乳业公司外,大部分企业规模小、装备差,没有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龙头企业,这在客观上影响和制约了产业化的发展壮大。

3、龙头企业的主体意识不强,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接不紧密。在基地建设上,部分龙头企业习惯于依赖政府和管理部门,基地建设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措施办法不得力,存在政府、农户两头热,龙头企业中间冷的现象。

4、资金投入明显不足,产业启动速度慢。由于**市财力紧张,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明显不足。民间资金没有真正启动,还没有形成一套聚集收拢社会闲散资金的机制。

5、中介产业组织规模小、实力弱,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发挥作用不够。突出表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育滞后,法律地位不明确,管理松散,在技术、资金、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服务滞后,跟不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三、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建议及对策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针对**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培育三大要素,突出培育重点

1、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立足点。在建立规模基地,发展主导产业时,一要做到推进技术创新和品种改良,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二要做到努力发展名、特、优等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

2、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要把大力培育有竞争优势的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一是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协调,使企业、农民、基地真正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二是要加大对企业的投入,制定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确保企业正常运行;三是要扩大农业的对外开放,重点引进农产品的深加工项目,带动产业化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四是要引导龙头企业推进技术进步,支持龙头企业实行标准化生产。

3、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纽带和组织载体。一是要规范合作组织行为,克服盲目发展;二要培育合作组织的发展载体,使中介机构在生产、销售、加工等环节均由企业支撑,从而服务于企业的各环节;三是要建立组织、农民、企业的利益共同机制。

(二)发育三支队伍,激活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

生产、加工和销售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三个基本环节,专业户、企业家、经纪人分别是这三个环节的经营主体,只有发育好这三支队伍,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1、企业家队伍。从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实践可以看出,农业产业体系不管采取什么形式,真正普遍起作用的是企业家。所以,**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县市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要想方设法促进农村中各类能人的涌现,培育出农民企业家。另一方面,要为企业家创造宽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开放的政策、明晰的产权和经济利益,激发人们各展其才,在市场经济实践中脱颖而出。

2、专业户队伍。专业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起点。生产和销售专业户的产生,是产业链条形成的开始。所以,要鼓励和重点培育一批农业种植业大户、养殖业大户,使农民逐渐由“兼业”生产向“专业”生产转变。

3、经纪人队伍。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现赚钱的机会并把市场半径扩大,关键还得靠经纪人队伍。只要有了富有创新精神的经纪人,农业产业化就会历久弥新,永远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所以,我们一定要培育一批信息灵敏、销售渠道畅通的经纪人队伍来促进本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三)完善三大体系,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环境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导航仪”就是市场。能够给农民在市场经济中“指点迷津”的就是市场体系、科技体系和信息体系。所以政府要优先建设和完善这三大体系,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科技体系。科技体系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有效支撑。当前,应通过加大科技投人,重点扶持农业产后技术的开发,促进农产品包装、分级、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进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层次和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农业科技体系。

产业建设范文篇9

一、*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加大了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领导力度,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特色产业基地基本形成,专业化化生产水平逐步提高。20*年,全市播种总面积95万亩,其中棉花面积65.8万亩,番茄3.1万亩,瓜菜面积2.6万亩,建成优质高产棉基地、水稻基地、番茄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及畜牧业基地。20*年全市完成播种面积96.*万亩,其中棉花面积62.89万亩,番茄5.78万亩,玉米8.92万亩,蔬菜3.89万亩。特色规模基地进一步扩大。

2、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截至20*年底,全市已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4家,固定资产总值8.1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总额的8%,20*年实现销售收入18.57亿元,净利润4亿元,创汇2000万美元,带动基地农户4.7万户,面积101万亩(包括外地农户面积),带动农民增加收入6亿元。

3、合作经济逐步兴起,组织化程度明显增强。*市现有农村专业技术协会58个,其中市级协会6个,乡级协会32个,村级协会20个,会员3568人,农民经纪人369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1个,会员总数14651人,带动种植面积96436亩,带动农户6692户。

4、管理机制日趋完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成立了农业专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确定了农业产业化的工作目标、产业布局和具体措施。全市各乡(场)镇都成立了由分管农业工作领导组成的工作组织机构。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的组织和制度平台已经搭建。

二、*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基地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快,规模效益还不够明显。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传统模式的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形成规模、形成基地。

2、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还较弱。*市工业化程度低,对农业反哺能力有限,缺乏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大型骨干工业企业。现有的产业化龙头企业除天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屯河番茄制品*分公司、*市海川乳业公司外,大部分企业规模小、装备差,没有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龙头企业,这在客观上影响和制约了产业化的发展壮大。

3、龙头企业的主体意识不强,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接不紧密。在基地建设上,部分龙头企业习惯于依赖政府和管理部门,基地建设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措施办法不得力,存在政府、农户两头热,龙头企业中间冷的现象。

4、资金投入明显不足,产业启动速度慢。由于*市财力紧张,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明显不足。民间资金没有真正启动,还没有形成一套聚集收拢社会闲散资金的机制。

5、中介产业组织规模小、实力弱,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发挥作用不够。突出表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育滞后,法律地位不明确,管理松散,在技术、资金、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服务滞后,跟不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三、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建议及对策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针对*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培育三大要素,突出培育重点

1、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立足点。在建立规模基地,发展主导产业时,一要做到推进技术创新和品种改良,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二要做到努力发展名、特、优等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

2、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要把大力培育有竞争优势的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一是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协调,使企业、农民、基地真正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二是要加大对企业的投入,制定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确保企业正常运行;三是要扩大农业的对外开放,重点引进农产品的深加工项目,带动产业化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四是要引导龙头企业推进技术进步,支持龙头企业实行标准化生产。

3、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纽带和组织载体。一是要规范合作组织行为,克服盲目发展;二要培育合作组织的发展载体,使中介机构在生产、销售、加工等环节均由企业支撑,从而服务于企业的各环节;三是要建立组织、农民、企业的利益共同机制。

(二)发育三支队伍,激活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

生产、加工和销售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三个基本环节,专业户、企业家、经纪人分别是这三个环节的经营主体,只有发育好这三支队伍,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1、企业家队伍。从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实践可以看出,农业产业体系不管采取什么形式,真正普遍起作用的是企业家。所以,*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县市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要想方设法促进农村中各类能人的涌现,培育出农民企业家。另一方面,要为企业家创造宽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开放的政策、明晰的产权和经济利益,激发人们各展其才,在市场经济实践中脱颖而出。

2、专业户队伍。专业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起点。生产和销售专业户的产生,是产业链条形成的开始。所以,要鼓励和重点培育一批农业种植业大户、养殖业大户,使农民逐渐由“兼业”生产向“专业”生产转变。

3、经纪人队伍。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现赚钱的机会并把市场半径扩大,关键还得靠经纪人队伍。只要有了富有创新精神的经纪人,农业产业化就会历久弥新,永远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所以,我们一定要培育一批信息灵敏、销售渠道畅通的经纪人队伍来促进本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三)完善三大体系,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环境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导航仪”就是市场。能够给农民在市场经济中“指点迷津”的就是市场体系、科技体系和信息体系。所以政府要优先建设和完善这三大体系,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科技体系。科技体系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有效支撑。当前,应通过加大科技投人,重点扶持农业产后技术的开发,促进农产品包装、分级、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进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层次和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农业科技体系。

产业建设范文篇10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所分管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夯实任务,鼓足干劲,全面推进各项工作任务得到有效落实

*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发展目标任务已经在农村经济工作会上细化到各乡镇,部分任务县政府还分别与各乡镇各有关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我们要紧紧围绕既定的目标任务,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以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为契机,加快农业主导产业建设

第一、以提质增效为核心,扎实推进茶饮产业率先突破。首先要加大精品园建设力度。用足用活产业扶持政策,积极支持通过租赁经营、股份合作等流转方式,引导茶园向大户集中,壮大大户规模。在突出抓好现有茶园管理提效的基础上,按照集中连片、领导抓点、精品高效的原则,在全县新培育精品高效茶园*亩,培植常规精品园*亩,完成绞股蓝标准化种植*亩。二要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利用陕南突破发展项目资金,通过整合、重组、引进嫁接的形式,选择有能力、有实力的大户集中扶持建成产值*万元以上的茶饮企业2家、*万元以上的茶饮企业3家、*万元以上的茶饮企业10家。茶业局要对这15家茶饮龙头企业的年度建设任务进行细化,明确完成时限和技术指导责任人,定期检查通报建设进度,县上将对这15家企业实行挂牌保护。三要搞好精深加工。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加快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建设进度,推广普及机械化采茶,努力解决采茶劳力不足和成本偏高问题,不断提高加工水平和生产能力。要立足市场,进一步扩大*乌龙、*龙井等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的生产规模。同时,要研究推广生产适销对路的大众茶,不断丰富茶类结构,提高产业经营效益。四要积极开拓市场。鼓励、扶持茶饮加工销售企业在*、*及省外等大中城市开设营销窗口,建立销售网络,扩大对外销售量。力争全年绿茶和绞股蓝产量达到*吨,产值达到2.5亿元。

第二、以“正大模式”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畜牧产业。紧紧抓住当前价格优势和国家扶持政策,扩大生产规模。要倾注精力、集中财力扶持5个畜牧强乡镇、*个畜牧强村、*个百头以上规模养殖大户的发展,努力培植5个千头养猪场,1个*头以上的养殖小区,完成*户标准“正大模式”建设,实施*户普通圈舍“正大模式”改造,确保全年生猪饲养量达到40万头,出栏25万头,白山羊饲养量达到21万只,出栏11万只,实现畜牧产业总产值*亿元。

第三、立足县情,积极发展后续产业。虽然我们的茶、桑、畜三大主导产业分别在全县的农业产业中占有较大份额,并以成为大多数群众脱贫致富的当家产业,但是根据我们的县情特点和市场方向,我们仍不能放松其他产业的培植和发展。首先要把烤烟产业摆在重要位置。我县既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又有成熟的技术基础,更重要的是烟叶税能有效地促进财政增收,缓解乡镇财政困难。同时,烟水配套项目还能有效解决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配套问题。今年我们要全面完成*万元的烟水配套项目建设和种植烟叶*亩的硬任务,争取收购烟叶2万担,实现总产值*万元。其次要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等方式,实现粮食播种*万亩,总产*万吨,油料播种达到*万亩,总产值*吨。三要以城郊为重点,努力抓好蔬菜产业建设,保障城区蔬菜供应。

(二)突出特色,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建设“*最美丽的乡村”为目标,坚持按照“项目集中,资金捆绑,整村推进,连片治理”的建设思路,突出长廊沿线和主干道两边,着力抓好农村产业、基础设施、特色民居、精神文明、基层组织六大工程建设,切实解决农民增收、村容村貌、生活质量和群众素质四个方面的问题。今年县上确定新启动*8个村,巩固*5个村,继续抓好龙王沟、白果坪等8个特困村的扶贫攻坚工作。2月20号,县政府在城关镇*村举行了今年新农村建设启动仪式,擂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战鼓。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按照平办发13号文件要求,树立全县上下一盘棋的大局意识,统一思想,强化认识,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各乡镇要成立专门工作班子,主要领导要亲自抓,细化目标任务,具体责任到人头,倒排工期,确保如期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同时,今年明确了由50个县直部门在金华村包建50户徽派建筑任务,希望各部门尽快与包建户见面,及早商定建设任务,力争6月底以前完成。

(三)瞄准重点,全力做好人口和计生工作

要紧扣低生育水平,突出巩固提高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成果、新农村新家庭创建两个重点,抓好宣传教育、优质服务、流动人口三项工作,确保全县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稳定在*%以上,多孩率控制在0.5%以下,人口出生统计误差率控制在1%以下。

(四)突出项目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一方面要组织好、实施好正在建设的农业综合开发、迁移式扶贫、退耕还林、沼气等涉农项目。要把这些惠农项目打造成“上级满意、政府放心、群众得实惠”的过硬工程。另一方面要把争取项目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要深入研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关注国家投资趋向,精心筛选、编制、包装一批项目,充实到省市项目库,并加大赴省、进京争取力度。确保今年中省对我县的农业投资得到新突破。

二、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是要通过完善制度促落实。今年,我们的各项重要工作都与相关责任单位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对照责任书逐项逐条细化分解,将每项任务从上到下“一条线”地具体到人,在全县上下形成责任明确,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在工作中要经常性地开展“回头望”,各责任人要定时对自己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查,查缺补漏,总结经验。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严格兑现奖惩,奖惩力度要加大,要能极大地触动责任人,要奖得让人心跳、让人脸红。

二是要通过抓点示范促落实。今年要进一步扩大包联包抓的范围,做到“能包尽包”。各乡镇主要领导要有自己的产业建设示范点,各产业主管部门的副科以上领导都要有自己包建的精品示范园、示范户。各包抓责任人要在3月中旬以前拿出具体的包联包抓方案,明确措施、细化阶段任务及完成时限,乡镇主要领导的包抓方案要报产业主管部门备案,产业主管部门副科级以上领导包抓方案要报县政府办备查。包抓效果将纳入年终单位和个人的综合考评。

三是要通过加强督办促落实。各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对关系全县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建设分阶段地随时进行自查自纠,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县政府督办室和考评办要按照县上与各乡镇、各部门签订的目标责任书,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加大督办力度,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三、突出重点,扎实抓好当前各项工作

1、抢抓节令,努力搞好春耕生产。当前正值春耕生产黄金时期,时不等人。各乡镇、各涉农部门要精心组织,集中力量,认真抓好春季农业生产的各项具体工作,切实把农业增产增效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一是要搞好宣传动员。各乡镇要迅速组织工作组,尽快把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中、省、市、县出台的一系列支持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宣传到村组农户,使其家喻户晓,充分调动群众务农兴产业的积极性。二是要加强农作物的大田管理。农业、茶业等部门要组织技术干部深入基层,协助乡镇组织群众抓好油菜、洋芋、茶园等农作物的田间管理,确保不出现草荒、不出现脱肥现象,为今年提产增效夯实基础。三是要积极开展春季农资打假活动,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县农业、工商、技监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大农资市场联合打假力度,坚决取缔非法经营、以次充好、以假冒真、哄抬物价、短斤少两等坑农害农行为,为春季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农业、供销等部门要早做准备,保证种子、肥料、农药、农膜等农用物资的充足供应,信用联社要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加大对农业春耕生产的信贷支持力度,为群众备耕提供资金保障。

2、精心安排,全力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当前,天气逐渐变暖,又值清明节和春播,上坟烧纸及野外生产用火逐渐增多,森林防火形势严峻。我们要切实提高警惕,克服思想松懈、麻痹大意等厌战情绪。会后,各乡镇要对本辖区内的森林防火工作进行再部署、再安排,对扑火组织、人员配备、扑救装备和后勤保障等工作再次夯实。要严格执行防火期24小时值班制度,保障信息畅通。今年元宵节期间,县防火办对各乡镇各有关部门的值班情况进行了抽查,发现有两个乡镇的值班电话长时间无人接听,这里我先不点名,但应引起各位的高度重视,下不为例。

3、抓好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和计生工作是“老大难”,而流动人口的计生工作则是“难上难”。眼下正值人口流动高峰期,流入、流出量大,不稳定因素较多,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各乡镇和计生部门要以开展计划生育服务月活动为契机,紧紧抓住流动人口返乡外出高峰,以宣传为动力,以重点对象“三查”为载体,以长效节育措施为重点,逐例落实节育手术,提高节育措施及时率。要深入开展城镇人口、党员干部、名人富人生育情况的清理清查,凡违反计划生育的,一律落实节育手术,一律足额征收社会抚养费,一律落实党纪政纪。要突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重点,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档案,逐人签定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合同,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督促定期反馈“三查”信息。切实加强流入地,流出地信息交流,建立信息监控网,力争做到“一个不漏”,确保计划生育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