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增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23:43:46

财政增收

财政增收范文篇1

2002年初以来,我国宏观调控中的突出问题是财政收入增长放缓,政府支出增长过快,今后中央财政收支缺口有扩大趋势,预计2003年发行国债发行在上年5900多亿的基础上将继续增长。虽然2002年四季度各项税收增速加快,但2003年我国政府收支状况仍不容乐观。合理增加税收及其他公共收入,严格控制政府开支,是我国经济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美国从1998财年到2001财年,连续四年出现财政盈余;2001财年联邦财政盈余918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约达7000多亿元。美国财政盈余同我国中央财政的收不抵支形成了反差。如果不尽快采取增收节支尤其是控制政府支出的有效措施,那么今后我国财政形势将更为严峻,这对我国经济运行及政府宏观调控带来不利影响。

解决财政增收问题和控制政府支出问题,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文对财政专家和经济学者关于增收节支问题的观点和建议进行综述,供参考。

一、对财税增长放慢及政府增收问题的观点综述

关于2002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问题,一些专家学者有各自的看法。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国光认为这要全面、客观的分析。他指出,前几年财政收入增速大大高于GDP增速,年均在20%左右,有一部分是过头税,特别是对企业、农民的税费收缴存在部分“透支”,超越了经济增长特别是企业发展的承受能力,现在下降了一点,不是完全不合理的。刘国光强调,“对财政收入增长减速现象,要用全面、动态、辨证的眼光来看。要重视,但不宜夸大。”对于政府支出刚性导致赤字规模有可能过大的趋势,刘国光认为现阶段可以采取结构性调税措施,例如目前高收入者特别是一些富人的税负相对较轻,中介(包括媒介)环节的税负较轻,以及相对过剩型消费品关税较轻等,对这些群体和环节增加税收是必要的,有利于经济财政的健康发展。

中科院国情研究中心胡鞍钢认为,现阶段提高中央财力还有很大潜力,为此他提出两条建议措施。首先,政府应开征强制性的社会保障税。若把社会保障费改为社会保障税,从近期来看,中央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可提高2.5-3.0个百分点。其次,中央政府向国家赋予的特许机构征收特许权收入。他举出一些能增加财政收入的特许部门,如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特许权;银行、证券、信托和保险经营特许权;发行有价证券和邮票等特许权;中央电视台全国电视播放特许权;电信公司使用国家无线电频道资源的特许权;销售烟酒特许权;销售成品油和加油站特许权。公开拍买这些经营特许权,其收益可归中央财政。

要增加财政收入,需尽快把数额巨大的非税收入全额归入国库。财政部预算司李新辰和李安东认为,应取消由公安、法院、海关、工商、环保、质检、物价、交通等部门的过渡性存款账户,这些行政事业性收费须直接上缴预算内账户。各主管部门及执行执罚部门并不一定足额上缴非税收入,还存在大量隐瞒收入,私设“小金库”和“账外账”问题很普遍。这两位作者提到的情况是我国财政领域的焦点问题。那些部门把正税以外征缴的各种收费和罚款,往往边收边支,坐支现象很普遍。笔者曾在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出,“今后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尽快把这笔非常规性政府收入统一归入国库。在目前中央财政赤字较大的现状下,地方性预算外资金应该有较大比例划转到中央财政,由计划部门作为建设性资金用于落后省区的基础设施投资。”

李新辰和李安东两人还建议尽快改变国税和海关系统按征收比例提取经费的办法。如果取消国税局和海关从所征税收里提取经费,那将增加中央财政收入。解决这个问题也很重要。目前国税、地税、海关三套征税机构队伍比较庞大,征收成本较高。作为政府征税的职能部门,本不应采取税款留成办法来调动征缴积极性。亚当。斯密曾抨击税务机关本身开支耗费政府收入的现象。他指出,“一切赋税的征收,须设法使人民所付出的,尽可能等于国家所收入的。如人民所付出的,多于国家所收入的,那是由于以下弊端:征收赋税可能使用了大批官吏,这些官吏要耗去大部分税收作为薪俸。”可见,逐步取消国税局和海关的比例留成办法,降低征收成本,是增加财政收入的一条途径。

浙江临海市地税稽查局朱时逸指出企业所得税大量流失的原因。他根据十多年税务稽查经验,断定烟草、电信、保险、电力等高利润高收入的垄断行业,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按税法规定缴纳33%的企业所得税。原因在于垄断行业也推行不合理的“工效挂钩(工资奖金与利润挂钩)”做法,允许其在税前列支工资和高额奖金,使实际计税的企业所得基数大大减低。他曾测算过,一家实行工效挂钩垄断企业所缴纳的所得税,实际上只有别的没有推行“工效挂钩”同类企业的11%左右。由于烟草、保险、电力等垄断行业是我国企业盈利的最大户,职工收入和待遇远高出别的行业,沿海省区一些地方烟草专卖部门职工年收入达到8万到10万元。因不合理的“工效挂钩”导致国税流失是巨大的。因此,尽快改革烟草、电力等高利润行业的不合理收入和税收政策,对于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具有重大意义。

开征新税种或扩大原有税种征收范围,如尽快开征遗产税、水资源税以及扩大房产税征收范围,也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来源。厦门大学法学院黄洵建议通过开征遗产税来增加政府收入。他认为,我国现在征收遗产税的经济前提条件已具备。大多数发达国家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以遗产税、社会保险税等为补充。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开征遗产税。按照国际上通行做法,遗产税的课征采取属地主义原则,我国公民到外国继承遗产须缴纳税款,而外国公民在我国继承遗产却可以将全部继承所得带到国外去,这造成国家税收流失。关于遗产税对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性,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平新乔也提出建议,“开征遗产税;扩大消费税的征收面;取消农业税。这可能是近期可以做的三件事。”

天津财经学院财政系董德新认为,我国应借鉴俄罗斯的某些征税经验,尽快把水资源税作为一项税源,其积极作用是很明显的。他介绍说,目前俄罗斯水资源税有4种:使用地下水资源税、开采地下水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税、工业企业从水利系统取水税、向水资源设施排放污染物税。考虑到我国人均水资源严重不足,董德新提出开征水资源税的主张,是有意义的。开征此税不但能促进企业和居民节约用水,而且由此增加的财政收入可用于水污染治理。

北京大学平新乔就当前加强对明星、冒尖人物等高收入者所得税稽查问题提出看法。他撰文指出,当前主要问题是营业税制度不完善,它天然地不能有效向民营企业与个体工商业者征税。要防止税收流失,最应讨论的不是个人所得税,而是营业税,因为民营企业往往不会如实地报告其营业额。他介绍,在美国,住店或吃饭要付款时,消费者与买其他商品一样,在该付的商品价格上会加上一定比率的消费税。提供服务的企业能明白地看到这笔税款是由消费者支付的,这样,其漏税的动力便会大大下降。

二、对控制政府支出问题若干观点的综述

近两年我国各级财政支出增长过快,政府支出速度远超过同期收入增速。控制不合理楼堂馆的建设性财政投资,节约行政事业经费,是全国财政形势好转的保障。虽然2001年以来全国企业所得税、涉外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幅较大,但近几年中央财政以及许多中西部县乡财政仍然是收不抵支,靠借债度日。因此,单纯强调财政增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有效控制政府支出,从制度和法律上杜绝铺张浪费。

湖北省财政厅傅光明根据统计数据,认为现阶段控制政府支出的重点之一,是减少行政管理费,同时调整教科文卫体经费支出结构。他指出,2000年国家机关人员为1022万人,教育部门为1345万人,这两家就占机关事业单位总数的65%.我国行政管理费增长到了惊人的地步,1978年机关行政费为49.1亿元,2000年达到1787.5亿元,2000年财政支出中行政经费占17.4%,远高于国外一般3-5%的比重。傅光明认为,如果按国外一般水平,我国行政管理费至少应该减少50%左右,可以把这笔没有多大社会效益的经费开支,转用于调整公务员的基础工资,这样就将减轻调涨工资时对财政追加临时支出的压力,尤其能使中央财政卸掉全额补助20多个省区调涨工资的包袱。他还指出,虽然2000年文教支出占财政支出27.6%这个比例需提高,但其支出结构不合理,后勤职工以及不称职教师应适当裁减。

对于国家机关行政费太多对财政支出的压力,财政部财政所贾康和白景明也提出类似的看法,认为我国应减少政府层次和财政层级以节省开支。他们指出,如果考察一下搞市场经济的国家,尚找不出一个五级架构的政府,有必要考虑减少政府的层次;由于乡镇教师工资由县统一发放,乡财政的内容就更‘虚’,可撤除乡政府。“他们建议”把政府层次缩到中央、省、县三级,加上作为派出机构的地市与乡镇,就接近市场经济国家的通常情况了。“考察我国三千年政治史,各朝代的确划分为三级政府。公元985年前后北宋分全国为400个州级和1150个县级机关,十多个”路“转运使或按察使的职责虽与现在省国税局局长或监察厅长类似,但”路“作为中央国库或御史台的派出,仅有几个钦差官,运作成本远远比现在省政府低得多。

我国支出预算执行还不够严格,除了抗灾救灾支出要在当年追加外,在预算执行中还常追加一般性支出。广东深圳市财政局古益强介绍了法国政府支出管理的特点。他指出,法国对财政支出约束性极强,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经费一经核定,当年就不再追加,若发生新的增支项目,也要等到下个年度再列入预算。法国的这种做法值得借鉴,我国也应该对年初支出预算实行“一锤定音”、“驷马难追”,不能随意追加或调整。2001年中央财政对基建支出追加300亿元,对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性支出追加57亿元,对公路投资支出追加86亿元,对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追加310亿元。中央财政的追加支出虽来自那753亿元的预算超收部分,但考虑到中央财政在2001年初预定2598.1亿元的弥补性赤字,并要增发建设国债,这700多亿元超收本来也可用来减低国债发行,把中央财政对债务的依存度降低一些。控制中央财政的基本建设支出,把地方交通设施开放给民间和外商资本投资,可以减少中央财政支出。近代改革理论家郑观应在19世纪末就建议清朝当局鼓励商人出资造铁路,由国家保付资本利息。

胡鞍钢认为,要有效控制中央财政支出,就应按照WTO规则全面清理和取消进出口方面的减免关税或过度补贴措施。每年中央财政对出口补贴高达800-1200亿元。如果重新调整这些不适当的或被外国认为出口直接补贴和过度补贴的优惠政策,那么既可以节约中央财政的不合理开支,又可以避免来自国外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贸易诉讼。

财政增收范文篇2

今年以来,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也加大了财政支出压力。为支持做好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现就做好财政增收节支工作通知如下:

一、积极促进经济发展,切实强化收入征管

要坚决贯彻落实支持经济发展的各项改革措施和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认真做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新的耕地占用税条例的贯彻落实工作。要依法强化税收征管,严格控制减免税,抓紧清理到期的税收优惠政策,坚决制止和纠正擅自出台“先征后返”等变相减免税政策,严厉打击各种偷骗税等违法活动。要继续加强非税收入征管,既要做到应收尽收,又要坚决禁止各种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违规行为。要改进和完善非税收入管理模式,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进一步推进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工作。切实落实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各项税费和基金等减免政策。

二、大力压缩一般性开支,确保重点支出需要

要倡导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大力压缩一般性财政支出,把资源更多地用于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用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用于推动改革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严格控制行政开支,降低行政成本,减少会议、接待、差旅和公车使用等日常支出,压缩出国团组。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严格控制公车购置,暂停审批党政机关办公楼项目。要强化预算控制,除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项目、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支出、法律规定增长的支出以及民生项目支出等重点支出外,原则上不再追加部门和单位的支出预算,要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要继续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加大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投入。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地方,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积极筹措资金支持灾区恢复重建。

三、密切关注财政运行情况,合理安排年度超收收入

要关注经济形势发展变化,认真分析年度预算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跟踪房地产税收调控政策、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税收政策的实施效果,特别是要关注影响财政收支的不确定因素,分析财政收入增减变化的原因。要及早对全年预算收支情况做出预计。完成年度预算收入任务有困难的地区,要相应压缩预算支出,确保当年预算收支平衡。预计有超收收入的地区,要认真分析超收原因,不得将超常规、一次性等因素增加的收入用于安排经常性支出。当年预算执行中如有超收,除按法律、法规和财政体制规定增加的有关支出,以及用于支持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等必不可少的支出外,原则上用于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或作为财政结余转入下一年使用。

四、统筹考虑,科学编制20*年预算

财政增收范文篇3

是全国唯一的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极贫困县。由于历史的原因,县的经济起点低,经济总量小,企业效益不高,财源结合单一,且缺乏后劲,历年来,各种刚性支出又不断加大,财政收支矛盾更具突出。要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实现财政快速增长目标,缩小收支矛盾的压力,我们必须立足于地方现实,着眼于长远和未来,用大思路、大规划、谋划大产业、促进大发展,全方位加大财源建设力度,大力发展经济建设,促进财政增长,推动各项事业进步发展。

一、因地制宜,找准经济增长点,培植和壮大财源,努力开创财源建设新局面

把握财源建设,一定要因地制宜,结合实施,找准项目,大胆进取,办一个成一个,办一批成一批;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循序渐进,重点走好深加工产业,最终形成产业优势,实现地方税收,发挥规模效益。

1、以市场为导向,依托优势资源,壮大支柱财源。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县的一大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是我县加快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加强财源建设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大力调整财源结构,培育好三大支柱财源。一是发展壮大以酒、茶、食品工业。继续保持我县九阡酒稳定增长,要立足提高质量和大批量生产,巩固和拓宽市场,走向全国。二是发展以水泥为主的建材工业。建材工业生产所需的能源、原材料,我县极为丰富,应加快水泥和新型建材的发展步伐。三是发展以电、煤为主的能源工业。依托现有天然优势,发展电力事业、开发煤炭,做到电、煤并举,协调发展,电、煤综合开发。使之上速度、上规模、上水平,为财政增收作出保障。

2、加快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培植补充财源。对发展非国有经济采取在政治上给地位、政策上给优惠、权益上给保护、经营上给方便,在“三个有利于”的前提下,尽量为个体、私营上给予方便,在“三个有利于”的前提下,尽量为个体、私营经济创造一个极为宽松的生存环境和极大的发展空间;并依照全县经济的生产力布局,在产业、行业上给予积极引导,鼓励个体、私人兴办生产型、开发型、科技型、外向型、服务型企业。从各方面积极支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加强横向联系,规范内部管理,推进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促使其尽快上水平、上规模、上档次,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步伐,为地方财政提供补充财源。

3、抓乡镇建设,培育财源建设的载体。我们要按照我县经济布局的总体要求,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各尽其能,大力招商引资,积极鼓励投资者来乡镇投资开发,对到乡镇投资的税费给予优惠,供水、供电、通讯给予优先保证,注册登记给予方便,注册资本给予从宽,以推动我县财源建设的快速发展,成为新起财源。

4、发展特色经济,开辟特色财源。要因地制宜,依托优势资源,集中力量在一段时间内,按照确定的目标,实施重点突破,尽快形成经济效益和适度规模效益,并逐步培育成优势产业或支柱产业。我县特色经济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重点突破:

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我县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有瑶人山国家森林公园、都柳江风景名胜区、中和瀑布、塘州“仙人桥”、九阡“晴雨石”、姑鲁“产蛋石”、都江古城、羊福崖墓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地质景观。特别是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水族人民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水书”、“端节”、“卯节”等水族文化和民族节日历史悠久,形成了水族古朴迷离的民俗民风,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传说、民歌、舞蹈、民间工艺等,具有很高的研究、旅游开发价值,是省南线少数民族风情旅游精品线之一。“两高”修通后,我县通讯、交通已大大改善,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外部条件,旅游业正面临着一个大发展的良好时机。通过多方筹资,要加快我县都柳江风景名胜区、瑶人山国家森林公园、月亮山、芒勇湖景区等旅游景点的建设。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县新的支柱产业。同时,要加大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大力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

二是大力发展特种养殖业。我县有丰富的草地资源和广阔的湖泊,发展特种养殖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既是富民项目,又是能壮大财源的项目,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县荒山、荒坡、荒水、大力发展以山珍野味为主的特种养殖业,因地区实宜而养殖,要使我县的山珍野味能成规模、成批量,这就是加大科技投入,进行品种改良,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

三是抓好项目实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充分发挥资金的杠杆引导作用,着重抓好项目审定和组织项目实施。对项目论证要以专家的意见为主。项目实施要按实际进度、工作量拨款;做好“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按审批的实施方案执行,确保覆盖到农户,要加强项目跟踪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成立资金审计调查小组,加强项目资金审计,确保项目发挥效益。

5、抓好农业产业化,培养后续财源。我县农业比重大,农业人口多,农业资源丰富。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是我县进入新时展战略目标最现实、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农业产业化,我们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抓基地,按照规模经营、特色农业的要求,大力发展特优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早,大搞多种经营基地建设。二是抓龙头,围绕农村经济产业化,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三是抓市场,按照政府培育市场、市场引导农民的经营思想,狠抓商品市场建设,以产品集散地为基地,根据商品流向、交通条件和市场需求,采取政府规划、多方出资、股份合作等办法,县乡联手、乡镇联手、部门联手、内外联手,建设畜禽、水产、蔬菜、林果、粮油等专业市场。与此同时,依托市场建立一支“买全国”、“卖全国”的流通大军和职业购销队伍,促进大批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四是抓服务,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原则,以专业技术部门为依托,以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基础,以农民自办服务实体为主体,建立多成份、多层次、多形式的服务网络。

二、强化预算,加强征管,确保税收应收尽收

1、强化预算管理,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任何人不得随意更改,突破预算,乱开支出口子。财政支出水平和标准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超前,支出的增长不能高于收入的增长。要综合平衡,调整结构,有保有压,用好、用活现有财力,千方百计保证各项基本支出需要。

2、要严格执行省“以奖代补”、“两保一挂”和“财政上台阶”的有关政策,确保自我平衡。

财政增收范文篇4

摘要:财政应积极调整支农政策的重点,完善支农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和协调作用,切实促进和保证农民增加收入。

关键词:财政政策:“三农”问题;农民增收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增收问题。而农民增收离不开财政的支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完善财政体制。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农机制存在许多不合理和不完善的地方,如财政支农管理体制不完善,财政支农重点不突出等,对农民增收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完善财政政策机制,如何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以增加农民收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完善财政支农机制,提高财政支出效率

从目前财政支农的现状看,财政支出的效率相当低下。以农产品政策补贴支出(其中主要是粮食价格补贴和粮食风险基金等)为例,最终落到农民头上的实惠不足国家财政支出的50%.因此,要切实将增加农民收入落到实处,必须理顺和完善财政支农机制,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确保支农资金收到实效。一是理顺支农资金管理体制。目前支农资金分散,管理多头,政出多门,效益不高。为此,必须理顺各部门间的关系,明确财政管理各项支农资金的主体地位,设立隶属于各级财政部门的支农资金管理机构,将分散于各部门的资金统归其管理,集中使用,形成财政支农的强大优势,集中财力办大事。二是调整支出结构。我国财政农业支出60%至70%左右用于人员供养及行政开支,而用于建设性的支出比重不高;在农业建设资金中,用于大中型水利建设比重较大,而农民可直接受益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比重较小;在农业投入中,直接用于流通环节的补贴过高,而一些关系农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项目,或没有财政立项支持,或缺乏足够的投入保障。三是提高财政支出管理效率。主要是应减少管理层次,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一方面将中央财政支农资金的50%以基数加因素的办法下到省级,以增强省级支农的调控能力,降低基层向中央财政申报一般项目的机率。另一方面,省对基层的项目直接到县,减少中间环节,确保资金落实到位,同时给予县级充分的项目申报自主权,减少行政干预。另外,应构建支农资金绩效评价体系。财政部门要从项目申报开始,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和可行性论证,参与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中去,编制项目全程报告,对其进行跟踪问效,保证支农资金落到实处。

二、发挥财政政策导向作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必须搞好农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经济作物种植业等,形成优势互补结构,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财政部门应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在政策方面,配合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出台优惠政策,重点支持基地和大户,通过示范效应带动整个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组织,鼓励规模经营,通过规模经营产生聚合效应,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巩固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果。在资金方面,多方面筹集资金,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刺激银行信贷、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农业,并引导资金流向结构调整的目标产业,支持目标产业的产业化,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在配套服务方面,积极支持农业信息网络的建立和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完善,鼓励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大力引进农技人才和农业专家,为农产品品种改良提供技术保证,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铺平道路。

三、加大财政调控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是弱质产业,投资收益率低。吸引资金能力差,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客观上要求国家特别是财政通过宏观调控对其进行支持和保护。一是财政部门要切实将支持农业产业化作为发展农业和搞好财政支农工作的重点,明确财政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位置。由于农业产业化的主体是农户,所以,财政着力解决的是农户、企业和市场无法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融资机制。为此,财政要充分发挥引导和协调作用,多渠道筹集资金以支持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项目需要大规模资金投入,光靠财政支持显然不能满足其需要。财政应充分动员和引导企业、集体、农民、银行信贷、外资等多种形式的资金注入,并鼓励承包经营、合资、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农业,为农业产业化奠定雄厚的基础。二是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税收环境,完善税收调节机制。以农业产业化的总体目标为导向,充分发挥税收杠杆对农业产业化的激励作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农民收入的稳定提高。要在鼓励农民加大投入的基础上,改革和完善增值税制度,可借鉴国际成功经验与做法,实施对农业部门流转税额的税收调节,这样,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后,农民可将其增加的实际负担通过价格机制转嫁给消费者,从而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改变现行优惠政策手段较为单一状况,通过税率、税基、抵免等多种税收优惠形式,进一步挖掘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的潜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优化税收管理和服务。按照WTO透明度原则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税法公告制度,抓好税收政策服务。

四、调整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入机制,为农民增收提供基础和保障

完善财政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机制主要有:一是适当调整投入方向。我国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财政投入主要用于大江大河治理等大型项目,县域范围内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的中小型基础设施的投入很有限,难以直接带动农民增收,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全国性、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性差。因此,要注意加强配套设施和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完善投资体制。多年来,很多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使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明确投资主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社区集体组织和农民个人,以目前的情况看,财政承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责任应是责无旁贷。其次,应按受益范围和项目等级进行职责划分,凡属全局性、根本性和综合性的跨区域项目都应由中央政府负责,而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一些地方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再次,要对项目建成后的管理职责和权限进行合理划分,由国家、集体和农民共同管理,合理分担,使农业基础设施发挥长效作用。

五、加大农业科技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发挥其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而加大农业科技、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将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增加对农村科技和教育的投入是我国现阶段农村公共财政的重点之一。应加大对科技开发的投入,增加对科技成果推广与运用的投入,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进而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尤其是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各部门有法可依。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出口加工区同其他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协调发展。

(一)拓展出口加工区功能,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出口加工区作为加工贸易的重要载体,理应成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示范区。按照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求,出口加工区应具有以下功能:一是加工制造功能。包括设立研发机构、加工制造企业。二是采购、配送、仓储等物流功能。包括设立仓储、物流、运输企业和专业采购中心、配送中心企业。三是售后服务功能。包括制造企业的售后服务和专业的售后服务企业,主要是产品的测试、返修和零配件供给等。四是国际贸易功能。主要设立国际贸易公司从事国际贸易等。经营功能扩大后,允许入区注册的企业范围应相应扩大,从原来只允许入区经营加工制造企业、仓储企业、配套运输企业,应扩大至允许设计研发机构、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贸易、综合物流、专业销售、售后服务等企业入区经营,并扩大加工制造企业经营范围,允许产品和零配件的采购及销售。

(二)完善海关监管,推行贸易便利化。一是简化加工贸易备案手续。尽管出口加工区企业的加工贸易已实行电子备案,但备案手续仍繁琐,数据共享和转换功能不强,应发挥出口加工区围网监管的优势,进一步简化备案手续。对诚信守法企业,变海关备案审核制为企业申报制,规范企业备案申报行为,明确企业法律责任。二是简化核销程序。在加工贸易核销方面,应实现海关与企业联网,避免双重监管造成的资源浪费。海关对电子账册数据的获得方式应由“提取式”变为“企业申报式”,强调企业对申报内容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而将海关的职能转变为通过事后稽查等手段规范企业的申报行为。三是简化通关程序。在H2000海关业务信息管理系统中,为出口加工区设立专门的便捷通关程序,真正实现“备案制”管理;以电子口岸执法系统为基础,与外贸、外汇、银行、税务等部门实行联网,充分利用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独立数据源进行交叉稽核、相互印证,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在确保海关监控有效的同时,简化通关手续,提高通关效率。

(三)进一步发挥出口加工区政策优势。要简化出口退税的程序和手续,平衡产品内销、外发加工等问题上的区内外政策,鼓励区内外企业间的经济协作,消除抑制产业链延长的政策性障碍。

参考文献:

[1]何炳权,陈裕海。保税监管区域和场所整合改革研究[J].海关研究,2006,(1)。

[2]钱建中,薛晓星等。论出口加工区成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先行区的可行性与相关对策[J].海关研究,2005,(3)。

[3]朱剑冰,董瑾。我国出口加工区建设问题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财政增收范文篇5

一、进一步提高对增收节支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今年以来,我县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县财政收支也保持相应的增长速度。1—9月份,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821万元,为预算的61.94%,同比增长16.14%。全县财政支出852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25%。各项重点支出得到了保障,财政改革也取得了新进展。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财政收支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影响,农业税收占财政预算收入比重达到37%,因农业税税率下调一个百分点和取消特产税,财政收入增收难度加大。二是部分企业财务上划管理,导致税收转移。三是财政支出势头猛,各部门要求增加支出的呼声超过财力的可能。

圆满完成全年的预算任务,确保财政收支平衡,是各部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不仅对巩固和发展当前我县大好形势,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而且对于我县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尽快跨入全疆经济发展快车道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县委十届四次全委(扩大)精神,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当前进一步加强增收节支工作的重要性,要把加强增收节支工作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刻不容缓地抓紧抓好。

二、认真贯彻落实各项财税政策、努力促进经济发展。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把自治区、州、县的决策部署和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抓住机遇、打好基础,切实把工作着力点放在优化经济机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来,为新一轮发展做好准备。要努力培养财源,认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支持经济平稳协调较快发展,特别是支持工业、第三产业经济的更快发展,要认真落实各项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为我县改革、发展、稳定创造比较宽松的环境。要合理调度政府财政资金,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三、加强财源建设

第一、要把支持、服务于经济发展,作为财源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继续加大对骨干企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吸引更多的企业、项目和资金,推进我县工业化进程,不断壮大财源基础;下大力气抓好这些对地方财政贡献较大的产业发展,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环境。抓好夏塔温泉、冰川、古道、格登碑、圣佑庙等旅游景点的开发、规划、立项、建设,充分利用昭苏大草原风情、以中国油菜之乡为特色的农业风光、边境风情等优势,通过争取国家、自治区投资加快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前期运作,大力发展旅游业并以此带动二、三产业发展,培育特色财源。

四、积极组织收入,确保完成全年预算任务

(一)依法加强税收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财税部门要按照“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税收工作方针,依法征税,从源头上加强税收控管,把该收的钱都收起来,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要做好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管理,继续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的监控及税收征管力度。推广应用个人所得税全员管理办法,加强高收入行业和个人的个人所得税管理。要进一步加大税收稽查力度,坚决打击各种形式的偷、逃、骗、抗税行为,要把税收征管工作作为今年税收执法检查的重点。要加强税收收入分析与预测,强化重点税源管理,积极清理欠税,对重点行业和新的收入增长点要实施有效的跟踪监控。对收入波动较大的行业和乡镇,要及时查找问题和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重点指导和监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二)切实加强非税收入征管,增强政府综合财力

把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作为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优化地方财力配置的重要举措来抓。要继续实施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办法,对实行全额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其行使行政、执法职能所收取的各项收费,应全额纳入预算管理或财政专户管理。要采取积极措施,切实加大对土地出让金的清收力度;要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保险费、水利建设专项资金、教育费附加、排污费等地方规费(基金)的征管;要继续完善养老保险费企业缴纳部分费款由地税部门核定、个人缴纳部分费款由社保部门核定的做法,积极推广“税银联网、税保挂钩”的社保费扩面征收办法,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征管效率。

五、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需要

(一)确保重点支出需要。要保吃饭和应急的钱,保维护社会稳定的钱。切实保证教师工资发放,推进城镇社保体系和城乡低保制度建设,做好以大病统筹为核心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低保家庭子女入学等帮困工作,以及加强农村环保建设等。

(二)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要加强调查研究,重视政策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问效。要及时发现一些倾向性、规律性的问题,指导面上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发展,一些重点支出情况已经或者正在发生变化,要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审视支出的方向和内容,及时进行调整。教育、科技、农业、社保、公共卫生等各项重点支出也要想方设法优化内部结构,把有限的财力真正用在刀刃上。要集中财力办大事,对事关全县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资金需求应予以重点保障,对经济欠发达乡(镇)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等要提出财力支持的长远规划。

(三)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各部门要对财政已批复的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等一般性公用经费支出预算进行适当调整,除必须保障的重点支出外,严格控制其他一般性支出。要严格控制新建(购买)、改扩建和装修办公楼;严格会议审批制度,能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提倡开小会、开短会,大力压缩会议经费;严格公务接待制度,切实加强接待经费管理;规费和基金等扶持政策而减少的收入,主要由各部门和单位调减支出项目自行消化,财政部门原则上不予追加。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规范财政供给范围。

(四)强化政府债务管理。财政部门要主动加强政府负债能力研究,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要坚决抵制和杜绝不切实际地举债建设“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确保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基本建设支出管理。要对2004年基本建设投资项目进行清理,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确保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共享率高的重点项目建设,暂缓非生产性、不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严格按照工程进度拨付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财政增收范文篇6

1.样本选取与研究数据为保证数据的统计口径和完善,本文选取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湖南统计年鉴1994~2010年各市州的财政收入和GDP数据。其中面板数据个体的编号代码如表1所示。湖南省各市州1994~2010年财政收入与GDP情况见图1、图2。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1994~2010年湖南省各市州财政收入与GDP,各市州的财政收入随GDP的逐年增长而增长,即湖南财政增收与经济增长表现出正向相关的增长趋势,但是各市州的财政增收速度与GDP的增长速度并不一致,且可看出各市州的财政增收的幅度基本高于GDP的增长速度。2010年湖南各市州财政收入与产业结构情况见表2。并且由于各市州工业化进程不一,各市州的财政收入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即财政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随着各市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程度不同而不同,即财政增收随经济增长的相对速度受各市州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而财政增收随经济增长的相对速度越高的市州,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就越高。例如长沙市和郴州市的新型工业化进程较快,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较快,其GDP的增长能带来更高速度的财政增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相对较高;而益阳市的工业化进程相对稍慢,其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较慢,其GDP的增长带来的财政增收速度较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就相对较低。2.模型的建立一般取财政收入与GDP的自然对数做回归分析来获得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研究财政增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设立如下模型:1nFIit=αiβi1nGDPit+εit(i=1,2,…,1,4;t=1,2…,17)(1)其中:1nFI为地方财政收入的自然对数,1nGDP为GDP的自然对数。3.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为防止包含时间序列数据的回归模型给出的结果是虚假的,面板数据模型在回归前应进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平稳性检验中常用的检验方法为单位根检验。EViews提供了六种单位根检验,不同根情形下的Im-Pesaran-Skin检验、Fisher-ADF检验和Fisher-PP检验,以及相同根情形下的LLC检验、Hadri检验和Breitung检验。不同根情形下的单位根检验方法允许面板数据中的各截面数据中的各截面序列具有不同的单位根过程,同根情形下的单位根检验方法则假设面板数据中的各截面序列具有相同的单位根过程。本文采用了其中的两种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方法,即不同根单位根检验Fisher-ADF检验和相同根单位根检验LLC检验,如果检验中都拒绝单位根假设,则该时间序列是平稳的,而如果不能拒绝单位根假设,则该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首先,分别对1nFIit面板数据Fisher-ADF和LLC检验level序列检验,检验结果Fisher-ADF=0.448对应的p值近似于1,LLC=6.55对应的p值也近似于1,所以接受单位根假设,1nFIit面板数据中的14个个体存在单位根,继续对该序列进行1stdifference序列检验,检验结果Fisher-ADF=50.276对应的p值近似于0,LLC=-2.998对应的p值也近似于0,表明需拒绝单位根假设,面板数据中的14个个体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然后,对1nGDPit面板数据Fisher-ADF和LLC检验level序列检验,得知1nGDPit面板数据的level序列检验结果亦是非平稳的,而其1stdifference序列检验结果则是平稳的。具体结果见表3。从表3可知,湖南财政收入和GDP的自然对数值的水平值经过以上两种方法检验后,均为非平稳的,而两者经过一阶差分后,其结果在5%的显著水平下均表现为平稳的,从而说明这两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4.模型的协整检验基于以上单位根检验的检验结果表明湖南财政收入与GDP的自然对数值之间是同阶单整的,二者存在协整关系的可能性,即二者可能存在一种双向(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协整检验的方法主要有下列三种,Fisher检验、Kao检验、Pedroni检验。下面分别对湖南财政增收与经济增长协整关系进行三种方式的协整检验,结果如表4、表5、表6所示。虽然湖南财政增收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在Pedroni检验中,其PanelADF-Statistic检验相应的p值为0.1178,但是通过了其他三项检验,且湖南财政增收与经济增长协整关系通过了Fisher检验和Kao检验,我们有理由肯定湖南财政增收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其方程回归残差是平稳的。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直接对原方程进行回归。5.模型选择由于现实中,湖南省各市的初始经济发展环境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各市州的经济运行方式差异性较大。因此,我们选择系数随横截面个体的变化而改变的含有个体影响的变系数模型。估计结果见表7。从表7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湖南省1994~2010年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自然对数的固定影响变系数回归通过了各项统计检验。湖南省财政增收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由于各市州经济运行的方式不同,导致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系数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长沙的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系数最高为1.0102,其次为郴州的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系数为1.0041,而湖南省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系数最低的市州是益阳,只有0.9646。

本文通过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与估计,发现湖南省财政增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出如下结论:湖南省财政增收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可构建长期良性循环互动机制。依据财政收入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可将全省划分为三个层次,其中长沙和郴州为第一层次,从长期来看,其GDP增长1%,能带来大于1%的财政收入增长。第一层次城市财政收入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大于1,是因为其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落实较好,其已经进入新型工业化的中后期,二三产业发展较快,产业结构优化程度较高;株洲、湘西和张家界为第二层次,从长期来看,其GDP增长1%,能带来近似于1%的财政收入增长。第二层次城市财政收入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近似于1,是因为这三个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使得财政收入获得了长期的可增长源泉;邵阳、怀化、娄底岳阳、湘潭和永州为第三层次,从长期来看,其GDP增长1%,只能带来不到0.99%的财政收入增长。第三层次城市财政收入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不到0.99,是因为这些城市的经济转型速度尚缓慢,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四、政策建议综上所述,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是密切相关的,财政增收与经济增长之间能够形成相互依存的长期稳定关系,产业结构合理的经济增长能带来持续稳定的超过GDP增长速度的财政增收,而将财政收入转化为各种支持产业发展和民生发展的财政投入,又能有效地助推经济增长。因此,建立实现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是一项战略任务。1.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自湖南省将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省第一推动力以来,工业经济实现了科学跨越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效益提升、结构优化、后劲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而目前在全球经济处于下行时的攻坚期,湖南省各市州更须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战略不动摇,加快转变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大力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进传统优势产业向两型化、高端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生活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服务业,促进工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各市州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而在经济平稳健康增长的同时,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推进可持续性增长的财源建设,实现财政增收与经济增长的长期良性互动关系。2.完善财税体系完善地方财政职能以促进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需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及时完善湖南的地方财政体系。首先要逐步减少由于财政政策、税收征管、税制变化和其他预算外收入对地方财政收入的不稳定影响;其次要加快完成流转税改增值税的税制结构调整,增加财政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再次要优化财政扶持政策,根据各市州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现阶段产业结构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财政对工业企业的扶持政策,加大对当地支柱产业和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以及加大对自主创新企业孵化平台和产学研项目等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在落实产业政策中的促进作用,实现经济和财政良性互动,从而尽快使湖南财政增收与经济增长实现长期良性循环互动。

本文作者:朱艳春李玲工作单位:中南大学商学院

财政增收范文篇7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市财政收入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的关键一年。为切实做大做强财政蛋糕,实现财政收入增长的目标,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目标任务

2012年确保完成目标:财政总收入预算24.48亿元,比上年增长20%,增收4.09亿元;一般预算收入预算16.71亿元,比上年增长18%,增收2.54亿元。奋斗目标:财政总收入增长35%,达到27.53亿元,增收7.14亿元。(具体分解情况见附表)

2012年乡镇财政总收入目标:力争突破15亿元,增长52.7%,实现乡镇财政收入再上新台阶,财政总收入超5000万元的乡镇达到13个,比2011年增加8个,其中:涌山镇超3亿元,塔山街道和洎阳街道均超2亿元,礼林镇和乐港镇均超1亿元,实现所有乡镇财政总收入超2000万元。

2012年土地出让收入目标:力争实现8.5亿元,增长24%,增收1.65亿元。其中,当年出让土地收入实现7亿元,清收历年土地出让收入1.5亿元。

二、主要措施

1.主攻再生资源产业。加快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建设步伐,加大跟踪服务力度,积极帮助企业转型,支持加工型企业发展,拓展产业链,提升企业效益,重点抓好永胜、浩鑫等已签订协议的企业税收征管,做大再生资源税收。2012年力争实现税收23000万元,增收10000万元。

2.大力发展公司经济。一是积极发展交通运输业,通过优化发展环境,调整优惠政策等措施,积极发展水上运输业,加大招商引车和引进货运公司的力度,充分整合现有资源,统筹协调,将税源转化为税收,确保及时入库,促进交通运输业税收增长,力争增收4000万元。二是做大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完善优惠政策,重点是充分发挥乡镇优势和积极性,吸引企业在我市设立总部,通过公司经济促进税收增长,做大乡镇财政蛋糕,力争增收3000万元。

3.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调整政策,加强服务,全力支持世龙实业公司尽快上市,主动为天新药业、宏柏化工等有上市基础和意愿的优质企业提供服务,积极协调解决赣东北供电公司、锦溪水泥、嘉柏化工等骨干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增强企业发展动力,从而实现税收大幅增长,力争增收10000万元。

4.搞活房地产经济。利用我市房地产开发的有利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投资者信心,激活消费者购买力,实现房地产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对已销售的开发项目税收进行清理,推动开发商囤积的商铺尽快销售;加快已挂牌出让的土地开发速度,促进房地产开发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和开盘销售;加强税源管理,实行动态化监管,切实掌握房地产开发、销售的真实情况,确保税收及时入库。2012年力争实现税收2.4亿元,增收6000万元。

5.加强矿业税收征管。进一步强化煤炭统征工作,完善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依托信息化手段,实行智能化管理,建立产销监控体系,从源头和产量上进行控管,加强资源税的征管,防止税收流失,确保应收尽收;结合实际对有证的中小煤矿税负进行调整,适当提高税负率,促进矿业税收增长,力争增收3000万元。

6.加强重点项目税收征管。继续做好政府投资的重点建设项目的监管力度,重点是做好水利、教育和保障性住房等重点工程税收征管,实行源头控税,进一步做好税收工作,确保税收及时足额入库,力争增收3000万元。

7.加强新工业项目调度。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沟通衔接,及早交付企业用地,简化企业开办的相关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主动跟踪服务,督促新开工工业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协调解决企业建设和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提前投产见效,达产达标,力争增收1000万元。

8.强化薄弱税收征管。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开展四大专项清理整顿工作,进一步规范征管秩序,公平行业税负。一是开展园区企业税收清理,对园区低税负企业和企业建安税进行稽查,特别是对新投产企业纳税情况加强监管,力争增收1500万元。二是开展土地使用税税收清理,强化土地使用税的征管,重点是加强对工业园区企业、房地产开发项目、店面出租等土地使用税收清理,严格依法征收,力争增收1000万元。三是开展服务业税收清理,堵塞征管漏洞,强化对城区宾馆、餐饮、娱乐等服务业税收征管,促进收入增长,力争增收500万元。四是开展房地产项目土地增值税清算,确保应收尽收,力争增收2000万元。

9.加强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征管。进一步健全“两税”征收制度,建立台账,避免跑、冒、滴、漏;加大清理力度,重点加强工业园区两税和乡镇两税的清理,特别是对园区土地优惠政策部分契税的清理,实现应收尽收;强化两税的征管和调度,确保两税及时足额入库,力争增收16000万元。

10.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强与上级的联系,争取出口退税调库额度,增加我市免抵调税收;积极争取上级在烟草、供电等方面税收征管政策的倾斜,实现我市烟草、供电等税收的稳定增长,力争增收5000万元。

11.强化土地出让收入征管。进一步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尽快出让,形成收入;加快土地运作,制定土地收储计划,将符合出让条件的进行统一规划,有计划出让,产生效益;加大土地清收力度,进行梳理,分类清理,全力清缴,实现应收尽收,力争增收16500万元。

12.强化工业园税收管理。从2012年起,工业园区税收由园区管委会总负责,塔山、金山、塔前等工业园区管委会要充分发挥职能,积极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支持企业发展的同时,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和衔接,建立税源台帐,协助税务部门强化税收征管;制定并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奖惩相结合的激励机制,确保园区税收应收尽收。

三、工作要求

为将挖潜增收的具体措施落到实处,确保财政收入增长目标的实现,提出以下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组织收入工作的领导和协调,进一步强化市财经工作领导小组职责,各部门,各乡(镇)、街道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要坚持领导分片挂钩制度,要经常深入乡镇、基层,加强对部门和各乡(镇)、街道财税征管工作的指导、督促,帮助基层解决征管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2.落实增收责任。要紧紧围绕我市财政收入增长的目标,及早将任务分解落实到财税部门,落实到税种。财税部门、单位、各乡镇要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单位,落实到人,落实到重点税源企业、行业,落实到相关税种。

3.加强工作调度。重点难点税收要重点调度,定期召开财税例会,及时地分析和解决当前组织收入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拟定财政增收重点项目,落实责任领导、责任单位、责任人,每月进行调度,通报增收项目的落实情况、工作进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督促各部门加快工作进度,确保增收目标的实现。

财政增收范文篇8

财政工作是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增收节支是财政工作永恒的主题。今年是我县全面免征农业税的第一年,也是转变思想观念、探索财政新的增长点的关键一年。一方面,今年各项政策性增支减收因素增多;另一方面,农村社会服务体系改革、社会保障、文教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事业投入不断加大,使全县财政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一是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完成目标任务压力大。到11月16日止,全县财政收入累计完成了17555万元,为年度预算的90%,基本保持了序时进度。按照历年惯例,财政收入进入当前时期,应该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全年任务,但就目前完成的情况看,还差全年目标任务1945万元。造成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从经济运行情况看,尽管全县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但国家宏观控制经济过热、抑制部分行业盲目投资等因素对我县收入仍然影响较大,一些重点税源如房地产税收呈下降趋势。同时,由于执行西部大开发以及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导致减少收入2500多万元。如执行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减收500万元,执行民政福利企业和利用“三废”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减收600万元。从财政收入增长的态势上看,由于近几年来超出GDP增速的高速增长,已经进入了疲软期,增长势头放缓。

二是财政收入发展不平衡,县与乡镇、乡镇与乡镇之间差距拉大。1—10月,县级财政收入完成13310万元,同比增长24.1%,为年度预算的87.9%,超序时进度4.6个百分点。乡镇财政收入完成3279万元,同比增长31.3%,为年度预算的75.1%,差序时进度8.2个百分点。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全县有24个乡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1个乡镇为负增长,增幅最高的是黄沙乡达79.6%,最低的是太平镇,下降2.9%。

三是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可用财力不多。年初预算工商税收、农业二税、非税收入、基金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0.9%、4.6%、32.7%、1.8%,但是在1—10月收入实绩四者比重为54%、4.2%、37.7%、4.1%,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有所下降,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较大。非税收入属于列收列支,不形成可用财力,导致全县财政支出未完成进度,1—10月,全县财政支出完成31412万元,为年度预算的77.3%,差序时进度5个百分点。

四是财政、国税、地税发展不平衡,地方工商税收入差距拉大。到目前为止,全县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7555万元。其中,财政部门组织收入6921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00.88%,超出61万元,国税部门组织收入28*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87.65%,尚欠395万元,地税部门完成7087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77.88%,尚欠2013万元。

面对严峻的财政收入形势,全体财税干部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好财政增收节支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正视困难,坚定信心,采取有效措施,抓征管促收入,抓节支保重点,确保年初财政预算顺利执行。

(一)抓好财政增收节支工作,是完成县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所确定目标任务的迫切需要。

20*年垫江县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全县20*年度财政预算报告,确定20*年全县财政收入按照12.5%的目标增长,达到19500万元。其中,财政部门完成6860万元,国税部门完成3200万元,地税部门完成9100万元。县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地方的最高权力机构,其通过的财政预算报告具有权威性和法定性,县人民政府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财税机关是国家法定的收入征收机关,广大财税干部是法定的征收人,其职责就是为民收税、为国聚财。因此完成全年财政收入目标任务,是财税部门和财税干部的法定职责,也是最高职责。

(二)抓好财政增收节支工作,是确保财政支出,保障政府运行,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财政有收必然有支,以收定支是财政预算的基本原则。然而,由于当前国家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地方政府强烈要求发展的背景,地方财政在保运转和保原有重点支出的同时,需要增加支农、社保以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方面的支出,还要大力支持各项经济体制改革,并承担必要的改革成本,导致财政支出严重大于收入,收支矛盾相当突出。据测算,今年县财政因要落实上级各项政策,需增加支出3000多万元。如推进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需新增支出880万元;落实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两免一补”政策需新增支出774万元;调高优抚对象和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需新增支出290万元;推进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新增支出100万元,等等。同时,年关将近,要保人民群众过一个安定祥和的春节,政府要兑现一些政府性工程款用以解决民工工资,要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和企业下岗职工的生活、生产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财政出钱来予以保障。财政今年保运转、保稳定的压力大大超过往年,财政不稳,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不稳定,必然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广大财税干部必须正确认清形势,着眼于今后全县财政收入和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持续发展,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克服不利因素影响,努力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切实抓好财政增收节支工作,竭力保障财政支出,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三)抓好财政增收节支工作,是广大财税干部正确履行职责,维护税务干部荣誉的迫切需要。

税收是共和国的血脉,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既是广大财税干部的工作宗旨,也是财税干部责无旁贷的使命。正是这点共识,多年来,广大财税干部在各自的岗位上,恪尽职守、扎实工作、克服困难、锐意创新,为垫江的财税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财税税收征管工作向科学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财政收入逐年上升,自1997年以来,地方财政收入增收了16728万元,增长200%。财政支出为保一方稳定、促一方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年,在财政收入形势出现了新的难关的情况下,更需要广大财税干部继续发扬传统,锐意进取,迎难而上,再立新功,为垫江的财税事业再创辉煌。

二、振奋精神,加压奋进,奋战45天,确保圆满并超额完成全年财政收入目标任务

屈指一算,离年底还剩下45天了,时间和任务不等人。各乡镇政府、财税部门及公安部门要结合各自的职能职责,动员全体财税干部,奋战45天,确保圆满并超额完成全年财政收入任务。

(一)确保一个目标。即完成全年财政收入目标任务,并适当有所增加。

根据年初目标任务,财政收入在确保完成的基础上,适当调增任务:财政部门再增收1000万元,全年完成7860万元,国税部门再增收100万元,全年完成3300万元,地税部门任务保持不变,完成9100万元。

同时,加强财政管理,努力增收节支,基金收入完成340万元,非税收入统管余额达到2.2亿元,土地出让金达到2200万元,计划生育社会抚养费征收达到1500万元,失业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征收4000万元,工商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费征收2000万元,涉税专打200万元;三金债权回收达到300万元,财政周转金回收达到400万元;全县债务偿还3000万元;政府采购金额达到7000万元。

(二)抓住两大重点。

一是抓重点税种。要紧紧抓住如营业税、房地产税、建安税、所得税等潜力大的主体税种不放松,加大清欠查漏力度,确保应收尽收。

二是突出加强对重点地区(如桂溪镇)、重点企业(富源、天圣、长寿供电局)、重点行业(如建筑安装业、工业企业)的征管,实行分户定责,跟踪管理,使组织收入做到了依法、及时、足额入库。

(三)力争在三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力争在土地出让金收入方面取得突破。今年,由于国家宏观政策影响,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放缓,年初预算的2200万元的土地出让收入目标只完成了571万元。当前重点工作:一是要盘活存量土地,加大变现力度;二是要清理回收欠缴土地出让金。

二是力争在天然气税收方面取得突破。天然气税收是我县税收的一个重要支柱。去年县财政、税务、公安、质量和技术监督、安全生产等部门,对*气矿沙坪场气田在我县境内的气井进行了清理,清理出未申报的产气量近2亿立方米,补缴和增加各项税收收入902万元,有效规范了天然气税收秩序。今年,财税部门要继续开展对天然气井口的清理,摸清底数,并加强与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以及梁平作业区的联系、协调,确保天然气税收稳中有升。

三是力争在乡镇零星税收征管上有所突破。财税部门和乡镇政府要群策群力,齐抓共管,加大对房屋建安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的征收力度。为防止漏征欠征,县政府改革征管体制,从11月20日到12月31期间,在依法征收的前提下,按照谁收谁得的原则,各乡镇可以不分区域征收契税和耕地占用税,确保应收尽收。同时,要规范和加强土地出让金收入和计划生育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提高可用财力。

(四)发扬“四铁”精神。

一是发扬铁石心肠精神,坚持依法征税,坚决维护税法的统一性、权威性和严肃性,敢于碰硬,恪尽职守,执法如山,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行为,决不允许搞越权减免税。二是发扬铁面无私精神,坚持税收公开、公正,减少税收自由裁量权,杜绝人情税、关系税。三是使用铁的手腕,加大税收稽查力度,对偷、抗、骗税案件要严查严办,绝不心慈手软,同时,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曝光,达到“处罚一个,教育一片”的目的,共同营造良好的依法治税环境。四是制定铁的纪律,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机制,切实加强税收执法监督,坚持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规范税务执法行为,减少执法随意性。

(五)采取五项措施。

1、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县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要按照新确定的收入目标,针对各自尚未完成的任务数额,层层落实到各征收单位和征管人员,把任务分解到天、责任到人,定任务数量、定资金数额、定完成时限。同时,对纳税企业或交费单位也要列出交税时间进展表,确定完成时间。

2、加强税源管理。对骨干重点税种要紧抓不放,按照税收政策,一个个摸底,一个个清查,该收的一定要收到位。对重点税源要严密监控,做到联系紧、督促紧、催收紧、入库紧。同时,要抓好国有资产经营、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等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增加可用财力。

3、尽力挖掘零散税源的增收潜力。财税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要通力合作,加大对房地产、工商企业等重点行业的税收稽查力度,严格税收政策,依法收缴到位。尤其对一般行业、一般业户及零散税源要重点稽查,杜绝漏管漏征。同时还要保证把个人所得税一分不少地收上来。

4、强化稽查稽核工作。财税部门要和公安机关一道,采取罚款、扣缴、加收滞纳金等手段,加大清欠工作力度,力求做到新税不欠,旧欠清回。

5、加强协调配合。财税部门要与司法、审计、工商、金融、宣传等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调动积极性,在全县营造一个全力攻坚、依法治税的浓厚氛围,打一场组织收入的攻坚战,竭尽全力、千方百计确保完成收入目标任务。

三、认真执行财经制度,严格控制财政支出

当前,财政收入形势虽然严峻,但财政支出中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仍比较普遍,一些部门和乡镇不顾财政收入困难的实际,存在着铺张浪费、讲排场、比阔气,超越财力、不按财力办事的现象。对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强化纪律约束,切实抓好节支工作。

(一)强化预算约束,从严控制财政支出。

严格遵循“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坚持支出按预算执行,量力而行,量入为出,不得超财力安排非工资性支出,切实把支出控制在预算以内。同时,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全力保证“两个确保”、“两个保证”、“两个低保”、再就业和机构正常运转等重点支出。

(二)严肃财经纪律,杜绝奢侈浪费。

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坚持勤俭办事业,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年关将近,财政、审计、纪检部门要强化纪律、严格监督,严格控制各种研讨、评比、节庆等活动,坚决杜绝借会议、培训之机搞公款旅游、乱发纪念品、大吃大喝,严禁滥发补贴、奖金。凡是有可能完不成收入预算的部门和单位,现在就要调整支出项目,切实减少支出。要严格财务管理,堵塞支出漏洞,力戒损失浪费现象。

(三)多方筹集资金,确保重点支出。

一是县财政局要积极向上争取,加强资金调度,保障年末岁尾各项资金流通;二是财政局和各乡镇政府多方筹集资金,抓好征地拆迁补偿、清偿拖欠农民工工资和工程款欠款等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三是要继续关心群众生活,尤其是困难地区、困难群体的生活,做好扶贫济困各项工作,让人民群众过好平安、祥和的元旦和春节。

四、加强协调配合,严格奖惩兑现

财政增收范文篇9

【关键词】农业税乡镇财政甘谷县

2005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废止了1958年开始实行的《农业税条例》。取消农业税,对促进农民增收和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这同时也加剧了乡镇财政的困难,特别是那些以传统农业为支柱的乡镇财政更是雪上加霜。甘肃省甘谷县作为边远山区,由于受资源约束,发展现代农业并形成强大的财政实力还需要一个过程。而在传统的农业税被取消后,新的税源还没有形成。这必然给甘谷县乡镇经济的发展带来许多不便,乡镇财政增收也更困难。

一、甘谷县概况

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北,地处渭河上游,辖5镇15乡,405个村委,2213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57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9.7万亩,总人口5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6万人,占92.97%;城镇人口4.2万人,占7.03%。2006年甘谷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532.16元,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5589万元。2002年被国家确定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资源贫乏,自然条件严酷,农业基础脆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财政十分困难,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甘谷县乡镇财政建设起步于1984年,到1997年全县20个乡镇全部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定额补贴”管理体制。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后,又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实行了“乡财县管乡用”的管理模式,即收入上缴、支出下拨、缺口上移、乡财县管。

二、取消农业税对甘谷县乡镇财政的影响

甘谷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税作为几千年来的传统税种,是其乡镇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约占财政收入的67.2%。在税费改革前,农民人均负担各项税费达60.83元,土地每亩负担税费39.12元。取消农业税后,也取消了乡统筹、村提留、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以及屠宰税。甘谷县财政收入减少3637.63万元,平均每个乡镇财政收入减少181.88万元。这对本来就运行困难的乡镇财政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1、乡镇财政危机

乡镇财政危机是指基层财政严重收不抵支、运行困难,影响乡镇政府正常运转。取消农业税后,也取消了义务教育、乡统筹等预算外收入,把它们纳入预算内管理,农民负担确实减轻了。但对乡镇政府而言,即使加上国家的转移支付,乡镇财政收入也明显减少了,可用财力就大幅度下降。财政收支难以平衡,财政缺口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2005年甘谷县取消农业税后,甘谷县各乡镇可用财力大幅度下降,并且乡镇越大,农业人口越多,下降幅度越大,仅2005年可用财力减少了537万元。但与此同时,乡镇财政支出却有增无减,使甘谷县乡镇收支矛盾凸现,财政缺口越来越大。

2、乡镇职能危机

甘谷县乡镇财政在取消农业税后,随着乡镇干部、教师及卫生员工资上划,乡镇职能开始弱化,表现为如下几点。

(1)乡镇金库有名无实。由于乡镇自身财政收支规模和资金调节能力十分有限,加上按现行甘谷县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工商税收划归县级,耕地占用税和契税由乡镇征收后,不能直接安排支出。必须集中汇缴到农税局,由农税局移缴到县国库,县财政按进度及完成情况返还给乡镇。因此,乡镇国库大多时候面临有库无金的尴尬局面。

(2)乡镇财政收入基本被固化。一是由于受到乡镇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低的制约,乡镇财政收入增量有限,增长乏力。二是体制限制了乡镇财政的发展空间。如2002年调整时,随着乡镇工商税收的上收,乡镇财政收入减少了885万元,而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可用财力又一次减少。三是取消农业税使乡镇财政收入基本固定化。取消农业税后,上级转移支付补助是一个不变的常数,农业税因素被长期固定化,乡统筹和屠宰税被取消,工商税收被上收。因此,乡镇财政已经没有多少增收的余地,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不会有大的增长,在农业特产税取消后更有下降趋势。

(3)基本职能已经丧失。发放工资可以说是乡镇财政的最基本职能,但取消农业税后,乡镇教师工资由甘谷县统一发放,乡镇发放工资范围变小,数额变少。目前,甘谷县20个乡镇发放工资1844万元,月发放153万元,仅占全县工资发放额的16.2%,从形式上乡镇财政已经失去发放工资的职能。

(4)发展事业基本上变为空谈。一是对公共事业发展有心无力,各项事业要靠上级的财力支持。二是大量的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为了维持机构正常运转,大量的专项资金不能专款专用,而是改变资金用途,用于其他方面。

三、取消农业税后甘谷县乡镇财政增收的对策

1、发展经济,培植财源

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要走出困境,缓解当前的收支矛盾,最主要的是发展经济,不断壮大财源,形成稳定增长的收入来源。为此,乡镇财政体制应突出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乡镇培植财源的活力,主动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既注重发展投入少、见效快的项目,又注意发展生产周期长、税源稳定的项目,以形成稳定可靠的财源体系。一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强财源建设。二是要优化环境,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夯实财政基础。三是要加强城镇和中心村建设,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增加财政实力。

2、精简机构,削减冗员,减轻财政负担

第一,进一步深化撤乡并镇改革。开展撤乡并镇工作,是农村城镇化的必然要求。第二,按照市场经济和建设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转变政府的职能。凡是市场能解决的,政府不干预;民间能负担的,政府不包办。政府主要是管市场单独解决不了的事,如公共产品的供应。政府只有真正转变职能,才能真正做到机构和人员精简。第三,加大技改改革力度。甘谷县各乡镇作为最基层的政府,应该设置最简单的一级政府机构,摆脱其机构设置与上级政府部门相对应的状况,撤并职能相近的部门(财政所、地税所),坚决撤销一些不必要的机关、组织。应严格控制甘谷县及其直辖乡镇的干部编制,实行定员、定岗、定编,彻底清退机关事业部门单位自聘人员和超编人员。

3、完善财政体制

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提高县乡财政的自我保障能力,要改革县乡财政的管理方式。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推进“省直管县”和“乡财乡用县管”,大胆改革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1)乡财县管。即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将乡镇财政所的人权、事权、财权上划县里,按照乡镇预算管理权不变,乡镇资金所有权、使用权不变,乡镇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原则,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财政管理方式。

(2)乡镇会计集中核算。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乡镇“零户统管”;二是设立乡镇会计核算中心;三是代管村级财务,即由乡镇财政所或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村财务,实行集中核算。总之,完善乡镇财政体制,理顺县乡分配关系,提高财政管理水平,是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促进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必要措施。

4、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转移支付制度是农业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是农村税费改革事业胜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目前甘谷县乡镇财政收入中转移支付占很大比重,因此必须对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加以完善。建立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首先,要明确转移支付的最终目标是矫正目前资源配置的不均等和缓和甘谷县乡镇财政的压力。其次,是合理预算财政收入的能力及各项支出项目的数额和支出总量,计算出转移支付的数量。最后,上级财政部门专门设立甘谷县乡镇转移支付账户,将转移支付资金直接划入该账户,可以有效的避免截流现象的发生。取消农业税后,甘谷县乡镇同时也根据上级文件的精神,利用工业反哺农业,以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增收,增加财政收入。

5、用改革的办法化解镇村债务

根据试点经验,现阶段可用一些改革的办法化解甘谷县乡镇负债。一是清收抵债。将农户和企业欠缴的各项税费及承包费清收上来,抵消部分债务,并严禁高息借贷垫付各种上交任务。二是降息压债,规范借贷利息。对过去发生的一切借贷,一律按国家同期同档利率标准计算利息。三是减员缩债。严格控制预算内和预算外供给的人员总数,清退甘谷县乡镇各部门超编、自聘和临时人员,压减村组干部。四是堵漏限债,推行财务公开,实行民主理财。五是剥离转债。实行镇企、村企分开,明晰产权,让企业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已关闭停产企业依法实行破产。六是依规减债。从严控制出台集资收费政策,停止一切超出甘谷县乡镇承受能力的升级达标活动,将农民负担控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七是拍卖资产。对集体所属资产和资源进行拍卖,所得收入用于还债。八是债务重组。清理三角债,实行债权与债务挂钩,清除甘谷县乡镇作为中间方的债权债务责任;实行以物抵债,用其所属集体资产和实用意义不大的物资产权抵偿债务,减少资产管理费用。

通过以上这些办法,减少甘谷县乡镇债务,给财政增收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廷松:农村税费改革对乡村财政的影响及对策[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5(6).

财政增收范文篇10

一、财政现状

2007年,我国财政创收51321.78亿元,同比增长32.4%;GDP为257306亿元,同比增长13%;财政收入占GDP比例为20%,财政增收比例比GDP增长率高19.4个百分点。2008年,我国财政创收61316.9亿元,同比增长19%;GDP为300670,同比增长9%;财政收入占GDP比例为20.4%,GDP增长率比上年同期下降4%,财政增收比例比GDP增长率高10个百分点。税收增长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会影响经济景气,这是一个经济学上不容争论的常识。国家财政税收的增长速度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这种格局的产生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影响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抑制了投资需求,尤其是在经济运行相对冷的情况下,不应当采取税收增长快于GDP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从微观经济分析看,税收是企业利润的一种再分配,或者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类似于成本的支出。如果政府增加的是企业项下收取的增值税、所得税和消费税,会减少企业的利润,降低企业的资金利润率;如果政府征收的是投资方向调节税、设备进口关税等等,则直接增加了企业的投资和生产成本。资金利润率的高低是企业觉得扩大投资还是缩小投资,还是不是投资的一个重要指示器。况且,如果政府从企业拿走的税收过多,企业留作扩大再生产的利润就少,企业投资能力也受到影响。从宏观经济分析来看,国外早有供给学派的经济学家分析,税负越重,投资和消费需求越受抑制;税负越轻,越能鼓励投资和消费。近两年,全球经济陷入低速增长,英、美、德、法等国家都使用减税的财政政策来刺激需求,推动增长。

财政收入增长连年高于GDP增长速度,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宏观税负水平的提高,对此需要保持谨慎的态度,防止宏观税负过度放大。下一步,关键是要在保持宏观税负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的主渠道作用。按照“强化税收、清理收费”的原则,严格控制设立新的收费、基金项目,清理取消不合法、不合理和到期的收费、基金,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对依法保留的收费和基金项目逐步全部纳入预算。

二、研究财政增收风险的意义

在强化征收社会保障金,同时杜绝收费的前提下,如果GDP增长速度在7%-8%时,财政税收增长速度应当在13%-14%之间为宜,一旦超过此线,就会影响个人和企业投资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景气。在财政税收保持比较高增长的同时又使经济增长速度不受太大影响需要从战略思路和具体政策上加以调整和解决。减轻企业负担,首先要减少和杜绝各种税收以外的收费。现在企业和个体户包括农民,觉得综合负担太重,主要是税收以外的各种收费太多。企业和个体经济要交纳的费,根据各地地区不同,占全部要交税费的1/3-2/3。特别是税制改革后,乡、县地级财政的收入相对越来越少,而中央和省两级财政集中度相对提高,这样,乡、县和地市以费补税,供本级财政需要。农民、个体经济和企业的费负有加重的趋势。这种状况必须扭转。此外,要调整税收结构,从鼓励投资、扩大需求的角度出发,逐步从生产项下征大部分税,改为大部分税在消费环节征收;逐步从对投资者征税转到对所得征税。从而减轻投资和生产者的税负。特别是对投资者,实行固定资产投资的税收抵扣制度,抑制储蓄,鼓励个人和企业进行投资,扩大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居民的就业收入,增强他们的消费支付能力。第三,要加大各类企业,包括个体经济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费的征收力度。其实,各种社会保障的费用规模,要远远小于目前各种收费的规模;就是强化社会保障资金的征收,如果杜绝收费,企业总体的税费还是能降低不少。把费杜绝了,把社会保障金收上来,既能减少政府一些部门的不正之风和腐败,又能缩小政府部门公务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还能增加保障低收入阶层的资金,缩小社会收入和生活差距,是一举几得利国利民的善事。

三、规避财政增收风险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建立预警机制,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改变财政投资方向

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必须充分认识财政风险的危害性和化解财政风险的重要性,同时,要建立防范财政风险的预警机制。按照“调整结构,确保重点,压缩一般,强化管理”的方针,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第一,适当减少财政对基础设施的直接投入,挤出一部分财政资金,可以通过财政担保、贴息等形式吸纳民营、民间投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这样,既可以收到良好的政策扩张效应,又可以减轻财政负担。第二,按照经济结构调整目标,除了保证国家重点基础设施投资,还应支持工业战略性改组、优化与升级,特别是利用税收政策扶持技术装备工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支持和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协调和促进地区经济结构的合理和均衡发展。重点是要盘活存量资源,使存量资源在不同产业、地区之间流动。而存量资源的流动是资本重新优化组合的结果。问题是我国目前一方面缺乏资本退出的必要条件即产权的市场化;另一方面还缺乏资本补偿的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结构调整和升级相联系的资本补偿就需要财政支援,财政可以通过发行长期专项国债,收购、封存或淘汰那些生产能力过剩的资本,使过剩领域的资本得到全部或部分补偿。财政政策应在资本退出的补偿上发挥更大作用。

(二)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法规,并认真遵照执行是有效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治本之策

财政监督立法应体现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收入的完整真实性原则;二是支出的安全有效性原则;三是监督的规范化严肃性原则。此外,财政监督的内容及其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财政收入征收机关的监督;二是对预算编制及执行情况的监督;三是对收费收入的监督;四是对单位财务的监督;五是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合理界定政府职能,集中财力保证财政职能到位,从市场经济出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重新认识并准确界定财政的职能范围。在此基础上对目前的财政支出进行梳理,剔除财政支出中不合理的开支和不属于政府职能范围内的开支,避免由于政府包揽过多,财力不散,使财政职能缺乏必要的财力保障而“虚脱”。六是积极探索和研究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财政赤字的适度区间,并将赤字规模控制在这个区间内,避免将短期刺激政策长期化,减少经济增长的赤字依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建立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

(三)规范政府行为,加强债务管理,防范财政支出风险、重点调整支出结构。一是成立专门机构对政府债务进行总量控制;二是科学测算和制定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三是严格执行政府担保外债的管理;四是落实偿债资金,建立政府外债偿债准备金,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使政府债务管理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五是推行政府采购制度,这不但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而且有助于杜绝腐败现象。六是建立国库单一帐户制度,这不但有利于资金调度,缓解财政资金紧张的矛盾,而且还有利于加强财政监督管理。七是建立科学的预算支出分类体系。要借鉴市场经济国家的预算支出分类体系,不断向国际惯例靠拢。八是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特种国债转贷项目的管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扩大社会投资需求;地方财政可以适度运用贴息政策,减轻企业利息负担,对产品有销路、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各类企业,实行技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等,引导银行贷款和社会投资,推动经济发展。

(四)深化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健全社会投资自我增长机制

在目前的投资增长中,由积极财政政策带动的国有经济投资增长势头强劲,而民间投资增长力量仍不足,从2004—2008年我国国有及控股企业投资增长了49.5%,民间投资增长44.2%,4年总的投资增量中,国有及控股企业投资占投资增量的73%,民间企业投资占投资增量的26.9%。主要原因是信贷紧缩,投资风险加大,银行惜贷,造成民间企业贷款难或者是不敢投资。据统计,到2008年上半年,我国民间金融资产已达22万亿元,是一个巨大的投资来源。如何把我国民间资本的巨大潜力转化为现实的民间投资?这就需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从对市场的直接投资转移到间接投资直接服务上来。今后作为投资主体,政府应逐步从竞争性的投资领域退出,侧重于公益性或基础性的行业和项目的投资,将竞争性的投资领域,甚至某些公共投资领域由市场来调节,使企业和个人成为投资主体,鼓励民间投资进入国民经济所需要的领域。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宽对民间投资的准入限制,开放民间投资的范围,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改进投融资环境。使各投资主体,按市场要求,建立“自主投资、自担风险,自我受益”的管理体制。形成社会投资自我增长机制,逐步减轻经济增长对财政投资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