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投资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2:52:57

财政投资

财政投资范文篇1

关键词:项目;投资;预算;控制

政府投资项目大多数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如城市道路桥梁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绿化、文物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文教卫体、公检法司等公益设施建设等。通过几年来财政投资评审的工作实践感受到,政府投资项目应该比一般项目具有更严格的管理程序,因为它更容易受到社会各界舆论的关注,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政府投资项目存在着种种不和规的问题,失之过宽,投资失控、招投标不规范、三超现象(即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追加资金等等,这不仅使建设项目投资效益下降,而且导致政府对基本建设投资的控制力的削弱。

1、财政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概算超可研投资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现象较为突出。

(1)据有关资料分析,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对项目投资费用所造成的影响比例达到90%以上,而近几年我市部分财政投资项目之所以出现“三超”,其根本原因是项目业主或代业主对项目前期工作不严谨,深度不够,论证不充分,不重视前期管理,缺乏科学依据,加上方案设计阶段把关不严,相当一部分项目的投资估算只是静态估算和粗略算,结果事前主动控制少,事后被动调整多,导致施工过程设计变更频繁,项目投资完全不能掌控,投资一再增加。

(2)在勘察设计阶段,设计单位缺乏投资控制意识。在项目做出投资决策后,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就在于设计。但目前暴露出来的问题:一是长期以来设计费的取费标准以投资额为基数,使得设计单位及设计人员往往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略设计方案的经济性问题,几乎所有初步设计方案中的建设规模和项目投资额都超过了批准文件的设计要求。

(3)初步设计方案出来后,部分项目的初步设计概算的编制质量达不到规定深度,编制质量不高,经常出现漏项。方案稳定性差,概算不能真实地反映项目总投资的全貌,漏项、多列、重复计算的情况很多,有些因为设计本身不到位,造成某些子项人为估算,使得概算缺乏科学性、准确性,失去了执行的刚性,不能达到控制投资的目的。

1.2招投标不规范。基本项目管理中存在不严格执行《招投标法》,回避招投标,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及监理,使得建设项目失去有效的控制。标底保密不严密,泄标、露标现象严重。部分招标项目标底编制比较粗糙,项目内容不完整,存在漏算、多算现象。有些项目对一些关键数据不确定,主材暂定,边建边调整,给投资控制带来困难。还有些工程主体采用招投标而对其配套工程采取仪标或预算定额结算方式。

1.3部分项目未按基建程序运作,可研、初设和概算脱节。实施中工程变更签证频繁,造成投资不断增加。建设单位的签证过于随意。监理工作不到位,没有尽到监理的职责,现场不清楚,结算时补签签证等等。在我市道路建设工程中,某些道路拓宽工程项目前期工作不充分,部分路段勘察资料不完整,由此引起设计变更,软基处理增加工程造价。还有的工程项目未开展勘察工作,无勘察资料,导致施工过程中发现多处地段的基础存在软土,需要进行软基处理,由此引起工程投资相应增加。

1.4部分建设业主合同管理意识不强,管理不规范。目前由于建设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和建设单位专业管理水平有限以及控制造价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等原因,导致对工程管理不善,引起投资的失控。现有政府项目建设管理模式是由项目使用单位提出建议书,经政府有关部门可行性研究通过后给予立项并安排资金,使用单位根据批准的有关文件,组建基建班子进行建设。在这种模式下,建设单位实际上与使用单位合二为一,产生的弊端就是,建设单位作为项目建成后的收益人,缺乏控制投资的内在动力机制,使用单位普遍存在建设标准要求高、可研编制单位为迎合要求而编制报告、设计单位大胆设计、业主单位疏于把关如数申报实施,缺乏投资控制的积极与主动性。往往从满足自身需要出发,在工程施工中,建设单位未经批准,擅自扩大建设规模、增加工程内容、提高建设标准等,不仅造成投资超概算,还拖延了项目工期。

2、针对以上问题,提几点建议性的意见

2.1建设业主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建设业主和代业主资格及约束机制有待建立。部分建设业主(代业主)缺乏项目建设方面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工程建设管理要求专业性强,涉及建设、投资管理方方面面,我市建设业主(代业主)单位从事工程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部分项目因管理人员对程序及政策不熟悉,未能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项目未经立项程序就直接进入方案设计、甚至施工图设计环节,导致设计标准失控,然后再修改设计方案,有些甚至出现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的现象;在施工阶段对设计变更管理不规范,为赶工期,经常发生“先干后算”的情况,致使现场计量、变更签证这些重要环节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强化业主责任机制,把责任落实到人是解决“三超”问题的关键。

2.2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推行限额设计、强化初步设计及投资概算审查,做好项目决策阶段的投资控制。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非常重要,这个阶段的工作应站在一定的高度,结合整体规划及管理模式,从科学的角度充分论证分析该项目建议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对拟建工程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可行,在经济上是否合理有效,在社会上是否创造效益,在环境上是否允许等方面进行全系统的分析、论证,进行方案选优,合理地确定建设地点、建设规模,科学地确定建设标准,做好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的编制与审查。经过可行性研究批准的总投资和核定的概算,一经锁定,即作为建设项目总投资的计划控制数,建设单位在工程建设中不得擅自突破。

2.3充分发挥财政投资评审的作用。

2.3.1突出重点,加强工程前期投资控制。多年来的实践表明,财政投资基建项目评审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而又有其内在规律的系统工程。一个建设项目,从立项到设计,从勘探到施工,从施工到建成,其资金的使用分配涉及方方面面,渗透每一个环节,评审工作要不失时机的在基本建设的不同阶段拓宽投资控制目标,必须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且重点前移,从源头上控制财政性投资,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认真履行项目审批制度,加强建设项目前期论证,加强对项目决策阶段投资估算的分析和论证,提高投资估算和概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切实发挥其控制总造价的作用。评审工作取得了主动,才能真正有效地控制资金运作、提高财政投资效益。所以事前控制是关键。

财政投资范文篇2

[关键词]项目;投资;预算;控制

政府投资项目大多数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如城市道路桥梁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绿化、文物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文教卫体、公检法司等公益设施建设等。通过几年来财政投资评审的工作实践感受到,政府投资项目应该比一般项目具有更严格的管理程序,因为它更容易受到社会各界舆论的关注,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政府投资项目存在着种种不和规的问题,失之过宽,投资失控、招投标不规范、三超现象(即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追加资金等等,这不仅使建设项目投资效益下降,而且导致政府对基本建设投资的控制力的削弱。

1、财政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概算超可研投资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现象较为突出。(1)据有关资料分析,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对项目投资费用所造成的影响比例达到90%以上,而近几年我市部分财政投资项目之所以出现“三超”,其根本原因是项目业主或代业主对项目前期工作不严谨,深度不够,论证不充分,不重视前期管理,缺乏科学依据,加上方案设计阶段把关不严,相当一部分项目的投资估算只是静态估算和粗略算,结果事前主动控制少,事后被动调整多,导致施工过程设计变更频繁,项目投资完全不能掌控,投资一再增加。

(2)在勘察设计阶段,设计单位缺乏投资控制意识。在项目做出投资决策后,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就在于设计。但目前暴露出来的问题:一是长期以来设计费的取费标准以投资额为基数,使得设计单位及设计人员往往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略设计方案的经济性问题,几乎所有初步设计方案中的建设规模和项目投资额都超过了批准文件的设计要求。(3)初步设计方案出来后,部分项目的初步设计概算的编制质量达不到规定深度,编制质量不高,经常出现漏项。方案稳定性差,概算不能真实地反映项目总投资的全貌,漏项、多列、重复计算的情况很多,有些因为设计本身不到位,造成某些子项人为估算,使得概算缺乏科学性、准确性,失去了执行的刚性,不能达到控制投资的目的。

1.2招投标不规范。基本项目管理中存在不严格执行《招投标法》,回避招投标,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及监理,使得建设项目失去有效的控制。标底保密不严密,泄标、露标现象严重。部分招标项目标底编制比较粗糙,项目内容不完整,存在漏算、多算现象。有些项目对一些关键数据不确定,主材暂定,边建边调整,给投资控制带来困难。还有些工程主体采用招投标而对其配套工程采取仪标或预算定额结算方式。

1.3部分项目未按基建程序运作,可研、初设和概算脱节。实施中工程变更签证频繁,造成投资不断增加。建设单位的签证过于随意。监理工作不到位,没有尽到监理的职责,现场不清楚,结算时补签签证等等。在我市道路建设工程中,某些道路拓宽工程项目前期工作不充分,部分路段勘察资料不完整,由此引起设计变更,软基处理增加工程造价。还有的工程项目未开展勘察工作,无勘察资料,导致施工过程中发现多处地段的基础存在软土,需要进行软基处理,由此引起工程投资相应增加。

1.4部分建设业主合同管理意识不强,管理不规范。目前由于建设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和建设单位专业管理水平有限以及控制造价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等原因,导致对工程管理不善,引起投资的失控。现有政府项目建设管理模式是由项目使用单位提出建议书,经政府有关部门可行性研究通过后给予立项并安排资金,使用单位根据批准的有关文件,组建基建班子进行建设。在这种模式下,建设单位实际上与使用单位合二为一,产生的弊端就是,建设单位作为项目建成后的收益人,缺乏控制投资的内在动力机制,使用单位普遍存在建设标准要求高、可研编制单位为迎合要求而编制报告、设计单位大胆设计、业主单位疏于把关如数申报实施,缺乏投资控制的积极与主动性。往往从满足自身需要出发,在工程施工中,建设单位未经批准,擅自扩大建设规模、增加工程内容、提高建设标准等,不仅造成投资超概算,还拖延了项目工期。

2、针对以上问题,提几点建议性的意见

2.1建设业主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建设业主和代业主资格及约束机制有待建立。部分建设业主(代业主)缺乏项目建设方面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工程建设管理要求专业性强,涉及建设、投资管理方方面面,我市建设业主(代业主)单位从事工程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部分项目因管理人员对程序及政策不熟悉,未能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项目未经立项程序就直接进入方案设计、甚至施工图设计环节,导致设计标准失控,然后再修改设计方案,有些甚至出现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的现象;在施工阶段对设计变更管理不规范,为赶工期,经常发生“先干后算”的情况,致使现场计量、变更签证这些重要环节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强化业主责任机制,把责任落实到人是解决“三超”问题的关键。

2.2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推行限额设计、强化初步设计及投资概算审查,做好项目决策阶段的投资控制。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非常重要,这个阶段的工作应站在一定的高度,结合整体规划及管理模式,从科学的角度充分论证分析该项目建议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对拟建工程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可行,在经济上是否合理有效,在社会上是否创造效益,在环境上是否允许等方面进行全系统的分析、论证,进行方案选优,合理地确定建设地点、建设规模,科学地确定建设标准,做好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的编制与审查。经过可行性研究批准的总投资和核定的概算,一经锁定,即作为建设项目总投资的计划控制数,建设单位在工程建设中不得擅自突破。

2.3充分发挥财政投资评审的作用。

2.3.1突出重点,加强工程前期投资控制。多年来的实践表明,财政投资基建项目评审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而又有其内在规律的系统工程。一个建设项目,从立项到设计,从勘探到施工,从施工到建成,其资金的使用分配涉及方方面面,渗透每一个环节,评审工作要不失时机的在基本建设的不同阶段拓宽投资控制目标,必须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且重点前移,从源头上控制财政性投资,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认真履行项目审批制度,加强建设项目前期论证,加强对项目决策阶段投资估算的分析和论证,提高投资估算和概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切实发挥其控制总造价的作用。评审工作取得了主动,才能真正有效地控制资金运作、提高财政投资效益。所以事前控制是关键。

2.3.2严格控制工程投资预算关。从概算审查反映情况看,我市目前应加强初步设计审查环节,部分项目也应落实初步设计批复,靠施工图审查把关。把审查施工图预算、作为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的重点,切实控制工程造价,降低工程成本,提高投资效益。

财政投资范文篇3

对财政投资基础设施最适领域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实施时,不至于发生“挤出效应”,保证对基础设施投资的不断增长。实际上在1998年下半年,启动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也发生了一些“挤出效应”,主要是财政政策扩张时,适当的投资领域界定不清,项目准备不充分,出现了抢项目的情况,挤出了一部分外资准备投资和地方政府自筹的项目。对于纯粹的私人产品的基础设施领域,原则上财政要退出,完全由市场提供。至于一些准公共产品的生产领域,根据我国的目前情况仍然要保证适度的财政投资。这些领域可以采取三种投资方式:一是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采取社会化的投资形式,主要是一些大型的公共工程,财政可采取参股的形式投资。二是可以利用外资,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商对基础设施投资,对微利和投资回收期较长的项目,财政可通过贴息和风险担保形式投资,以提高投资人的投资回报率和减少风险。三是在条件成熟时,鼓励保险基金和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公共基础设施,财政可在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财政对这些准公共产品的投资形式,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二、财政投资基础设施产业最佳资金来源和投资方式选择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财政作为计划资源配置的重要部门,承担了大量的经济建设的支出,其中也包括了全部的基础设施投资支出,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高达30%以上,由于当时财政收入主要是来自税收和国企的利润上缴,没有债务收入,因而基础设施的投资直接反映在国家预算中的经济支出项目上。

财政投资范文篇4

[关键词]项目;投资;预算;控制

政府投资项目大多数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如城市道路桥梁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绿化、文物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文教卫体、公检法司等公益设施建设等。通过几年来财政投资评审的工作实践感受到,政府投资项目应该比一般项目具有更严格的管理程序,因为它更容易受到社会各界舆论的关注,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政府投资项目存在着种种不和规的问题,失之过宽,投资失控、招投标不规范、三超现象(即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追加资金等等,这不仅使建设项目投资效益下降,而且导致政府对基本建设投资的控制力的削弱。

1、财政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概算超可研投资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现象较为突出。(1)据有关资料分析,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对项目投资费用所造成的影响比例达到90%以上,而近几年我市部分财政投资项目之所以出现“三超”,其根本原因是项目业主或代业主对项目前期工作不严谨,深度不够,论证不充分,不重视前期管理,缺乏科学依据,加上方案设计阶段把关不严,相当一部分项目的投资估算只是静态估算和粗略算,结果事前主动控制少,事后被动调整多,导致施工过程设计变更频繁,项目投资完全不能掌控,投资一再增加。

(2)在勘察设计阶段,设计单位缺乏投资控制意识。在项目做出投资决策后,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就在于设计。但目前暴露出来的问题:一是长期以来设计费的取费标准以投资额为基数,使得设计单位及设计人员往往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略设计方案的经济性问题,几乎所有初步设计方案中的建设规模和项目投资额都超过了批准文件的设计要求。(3)初步设计方案出来后,部分项目的初步设计概算的编制质量达不到规定深度,编制质量不高,经常出现漏项。方案稳定性差,概算不能真实地反映项目总投资的全貌,漏项、多列、重复计算的情况很多,有些因为设计本身不到位,造成某些子项人为估算,使得概算缺乏科学性、准确性,失去了执行的刚性,不能达到控制投资的目的。

1.2招投标不规范。基本项目管理中存在不严格执行《招投标法》,回避招投标,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及监理,使得建设项目失去有效的控制。标底保密不严密,泄标、露标现象严重。部分招标项目标底编制比较粗糙,项目内容不完整,存在漏算、多算现象。有些项目对一些关键数据不确定,主材暂定,边建边调整,给投资控制带来困难。还有些工程主体采用招投标而对其配套工程采取仪标或预算定额结算方式。

1.3部分项目未按基建程序运作,可研、初设和概算脱节。实施中工程变更签证频繁,造成投资不断增加。建设单位的签证过于随意。监理工作不到位,没有尽到监理的职责,现场不清楚,结算时补签签证等等。在我市道路建设工程中,某些道路拓宽工程项目前期工作不充分,部分路段勘察资料不完整,由此引起设计变更,软基处理增加工程造价。还有的工程项目未开展勘察工作,无勘察资料,导致施工过程中发现多处地段的基础存在软土,需要进行软基处理,由此引起工程投资相应增加。

1.4部分建设业主合同管理意识不强,管理不规范。目前由于建设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和建设单位专业管理水平有限以及控制造价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等原因,导致对工程管理不善,引起投资的失控。现有政府项目建设管理模式是由项目使用单位提出建议书,经政府有关部门可行性研究通过后给予立项并安排资金,使用单位根据批准的有关文件,组建基建班子进行建设。在这种模式下,建设单位实际上与使用单位合二为一,产生的弊端就是,建设单位作为项目建成后的收益人,缺乏控制投资的内在动力机制,使用单位普遍存在建设标准要求高、可研编制单位为迎合要求而编制报告、设计单位大胆设计、业主单位疏于把关如数申报实施,缺乏投资控制的积极与主动性。往往从满足自身需要出发,在工程施工中,建设单位未经批准,擅自扩大建设规模、增加工程内容、提高建设标准等,不仅造成投资超概算,还拖延了项目工期。

2、针对以上问题,提几点建议性的意见

2.1建设业主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建设业主和代业主资格及约束机制有待建立。部分建设业主(代业主)缺乏项目建设方面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工程建设管理要求专业性强,涉及建设、投资管理方方面面,我市建设业主(代业主)单位从事工程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部分项目因管理人员对程序及政策不熟悉,未能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项目未经立项程序就直接进入方案设计、甚至施工图设计环节,导致设计标准失控,然后再修改设计方案,有些甚至出现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的现象;在施工阶段对设计变更管理不规范,为赶工期,经常发生“先干后算”的情况,致使现场计量、变更签证这些重要环节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强化业主责任机制,把责任落实到人是解决“三超”问题的关键。

2.2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推行限额设计、强化初步设计及投资概算审查,做好项目决策阶段的投资控制。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非常重要,这个阶段的工作应站在一定的高度,结合整体规划及管理模式,从科学的角度充分论证分析该项目建议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对拟建工程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可行,在经济上是否合理有效,在社会上是否创造效益,在环境上是否允许等方面进行全系统的分析、论证,进行方案选优,合理地确定建设地点、建设规模,科学地确定建设标准,做好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的编制与审查。经过可行性研究批准的总投资和核定的概算,一经锁定,即作为建设项目总投资的计划控制数,建设单位在工程建设中不得擅自突破。

2.3充分发挥财政投资评审的作用。

2.3.1突出重点,加强工程前期投资控制。多年来的实践表明,财政投资基建项目评审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而又有其内在规律的系统工程。一个建设项目,从立项到设计,从勘探到施工,从施工到建成,其资金的使用分配涉及方方面面,渗透每一个环节,评审工作要不失时机的在基本建设的不同阶段拓宽投资控制目标,必须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且重点前移,从源头上控制财政性投资,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认真履行项目审批制度,加强建设项目前期论证,加强对项目决策阶段投资估算的分析和论证,提高投资估算和概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切实发挥其控制总造价的作用。评审工作取得了主动,才能真正有效地控制资金运作、提高财政投资效益。所以事前控制是关键。

2.3.2严格控制工程投资预算关。从概算审查反映情况看,我市目前应加强初步设计审查环节,部分项目也应落实初步设计批复,靠施工图审查把关。把审查施工图预算、作为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的重点,切实控制工程造价,降低工程成本,提高投资效益。

财政投资范文篇5

一、财政政策调节投资总量的作用过程

从理论上说,当总需求不足时,一般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运用可以从收入和支出入手,通过二者的共同作用有效地影响消费、投资,扩大总需求,以达到供求平衡。可见,财政政策对投资总量的调节是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两方面来实现的。收入方面对投资总量的调节主要是减税和税收优惠。通过减税和税收优惠可以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和企业利润,增强了他们的投资能力,扩大其投资需求,从而增加投资总量。支出方面对投资总量的影响首先表现为财政自身的投资支出,这项支出规模占总投资比重的大小决定了对投资总量的影响程度;其次财政投资的带动效应,通过财政投资带动其他投资主体的介入,进而引起其他经济主体的投资扩张来影响投资总量。可见,财政政策对投资总量的作用过程如下:政投资支出增加财政支出带动社会投资增加财政政策的运用投资总量的扩大减税和税收优惠社会投资能力增强,投资增加当然,确保财政政策能够有效地影响投资总量需要满足一系列的约束条件,一是启用扩张性财政政策进行大规模的财政投资要有充裕的财力作保障且只能在短期内使用,不能指望长期通过无节制发债、大规模减税、扩大赤字规模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和国际经验一再表明,持续较大规模的财政赤字是引发通货膨胀和造成本币币值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二是在国家财力有限、财政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如果财政投资带动社会投资效应不明显,财政政策对投资总量的影响效果必定大打折扣。当今各国财政支出主要集中于公共品的供给,财政直接投资的份额在全社会总投资的比重不可能占据主导地位,财政的直接投资关键在于带动社会投资,进而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三是财政投资扩张要避免对其他社会投资主体投资的“挤出效应”。

二、积极财政政策在影响投资总量中存在的问题

从1998年下半年我国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增发国债,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确保了近两年经济增长速度不至于大幅下滑。但与此同时,财政投资扩张对投资总量的影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受国家财力约束,财政投资支出在总投资的比重过低,对投资总量影响作用甚微。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困境日益加重,满足了行政、科教等支出以后,直接用于建设的比重日益降低。近几年来,财政基本建设支出在财政支出的比例一直在10%左右徘徊,基本建设支出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只接近%。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分别为3.7%、3.9%、3.9%、4.0%?。1998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增发的1000亿元国债用于基础设施投资也只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3.5%。可见,财政基本建设支出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很低,即使在短期内可以通过增发国债、增收节支,增加一部分基建投资,但对投资总量的影响不会很大。

2.财政投资扩张未能有效调动非国有投资的积极性。1998年增发1000亿元国债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本不想财政包打天下,而是以此带动其他投资主体的介入,通过其他投资主体的扩张最终拉动经济增长。令人遗憾的是,财政投资扩张只带动了国有部门投资大幅增长,民间投资未作相应跟进。1998年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19.6%,而城乡居民个人投资仅为6.1%,集体经济下降了3.5%?.从过去几年的状况看,在经济处于低谷时,国家启动经济,国有投资率先增长,非国有投资随后跟进,二者共同的投资扩张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比如1989年、1989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4.1%、3.8%,经济的低速增长迫使国家1991年下半年重新启动经济,国有投资率先增长,非国有投资随后跟进,1991年国有和非国有投资分别为14.8%、13.4%,1992年分别为32.8%、21.9%,1993年分别为17.5%、72.8%?。可见国有投资起着经济启动的先导作用,随后非国有投资大规模扩张,二者共同的合力作用推动那时的经济高速增长。反观1998年国家扩大财政投资启动经济时,只带动国有投资大幅增长,非国有投资没有明显跟进,在当前非国有投资占近“半壁江山”的格局中,单靠国有投资投资的增加来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不现实的,也正说明了财政投资率先扩张未能有效地带动社会投资,从而对投资总量的影响作用有限。

3.乘数效应递减导致利用投资扩张刺激经济的作用不明显。乘数效应说明了投资增加刺激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当投资增加时,经济扩张,国民收入增量大于投资增量,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倍数等于投资乘数;在投资减少时,经济收缩,国民收入减少量大于投资的减少量,投资减少导致经济收缩的倍数也等于乘数。具体表达式为:K=1/(1-MPC)=1/MPS式中K表示乘数,MPC表示边际消费倾向,MPS表示边际储蓄倾向。乘数公式表明,投资乘数的大小与边际消费倾向或边际储蓄倾向有关。

从表1可以看出,90年代以来,投资乘数一直很低,最高的1996年也仅为1.70。也就是说,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1000亿元投资,最高只能形成1700亿元需求,说明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因此,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依靠扩大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远远答不到人们原来乐观的设想。

4.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的挤出影响不可忽视。根据经济学中的“挤出效应”,如果政府靠借款支付公共投资,就会推动金融市场利率上升,通过发行债券形式筹集资金也会造成债券价格下跌,从而引起利率上升,进而使私人融资成本上升,导致私人投资萎缩。这样,公共投资扩张结果却引起整个社会投资支出的缩减。目前,我国公共投资扩张排挤私人投资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政府庞大的投资计划需要银行信贷的支持,在银行资金有限、风险约束增强的情况下,银行“惜贷”势必压缩其他企业或私人投资信贷,部分企业或私人只能寻求较高利息的资金来源,从而增加资本成本,降低盈利能力和再投资能力,还有相当部分企业则由于项目收益水平较低既无缘在银行内也不可能在银行外获得融资;另一方面还表现在政府部门及其下属机构把某一产业领域作为本单位的势力范围和领地,通过行政手段限制其他投资主体的进入,即使进入也对其业务进行严格的限制。这种行政性垄断排挤了其他投资者的投资介入,减少了其他投资者的投资。同时,非国有经济原来准备对某一项目进行投资,后来因国家投资同样的项目,非国有经济的投资被“挤出”,这在中央加大公共交通建设和基础投资之后,地方项目准备不足,但又不愿意放弃中央的无偿投资,便把原来与外资和私人投资合作的项目改为中央投资项目。这时,财政投资只是取代了原有的非国有投资,形成“挤出效应“。近一年多来,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下降、货币供应量一直增加,银行的贷款能力应该说大副增强,但企业实际投资并未同步前进,从中可以看出财政投资”挤出“了私人投资。

三、我国实施的财政政策对投资总量作用有限的因素分析

1.财力不足、财政风险加剧制约了财政投资的全面扩张。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较高,财政分配是国民收入分配的主渠道和投资的主要来源。如今情况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1%左右,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都明显偏低,在安排了“吃饭”之后,能够用于经济建设的投资极其有限。在目前“两个比重”仍没有改观的背景下,无论是通过减税还是增发国债都面临着国家财政承受能力的制约。其一是扩大国债规模进行财政投资面临着当前财政债务依存率和国债偿债率都偏高即国家财政的债务承担能力不足的影响。国债的财政承受能力主要通过债务依存度和国债偿债率来反映。由于在中国国债的发行和偿还有中央政府承担,所以,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更能准确地反映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从我国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来看,自1994年以来均超过50%,1997年高达57.77%,这意味着中央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是靠举债来维持的。同时,国债偿债率也相当高,1997年财政债务的还本付息的支出高达1959亿元,国债偿债率达23.3%?,换句话说,当年财政收入近1/4要用来偿债。由于国债与税收在性质上有根本的不同,即国债的有偿性,到期必须偿还,因此目前过量增加国债的发行规模会加大财政运行风险。

2.全面减税的空间有限。减税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刺激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从宏观税负国际间比较看,目前发达国家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基本上都在30%以上,有的高达50%。发展中国家一般也在20%-25%之间。相对宽裕的税收收入为其实施减税政策提供了财力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基本上走的是一条减税让利的路子,“两个比重”不断下降。近年来,工商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仅维持在11%左右,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都明显偏低。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我们这样正在向工业化国家迈进、亟需资金积累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采取减税来刺激经济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是不现实的。

3.去年税收增收1000亿对企业增加投资的抑制作用不能忽视。通常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税是实行财政紧缩的重要措施之一,因而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即使不能减税,至少也不应增税,从这个意义上说,1998年税收收入增加1000亿是与当前背景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意向背离的。虽然这些年来我国税收负担不是重而是轻的实证分析不时见诸报端,就现行税制规定的税负的确不重,但如果把各种税外收费纳入总体税负的计算范围,我国目前的总体税负约占25%(杨斌,1998年),这个比例与中等税负国家的基本水平持平,以致于企业负担过重的呼声不绝于耳。况且税收增收1000亿主要来自于效益较好的企业,在当前物价

连续下跌、经济景气预期看淡的情况下,这对效益好的企业无疑增加了额外负担。过重的企业负担意味着企业需求的萎缩,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意愿,尤其对硬预算约束的非国有企业更是如此。

4.“不安全预期”增强了居民的储蓄倾向,造成了投资乘数的下降,弱化了政府投资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各种投资主体在投资方面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投资需求有原来的政府扩张机制逐步转变为市场调节机制,由于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较为严峻,因此除政府外的其他投资主体的投资意愿均减弱,从而导致投资乘数下降。更为重要的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逐步推进、人员分流和国有企业改革下岗人员的增加,迅速改变了广大消费者的收入预期;而住房、医疗、教育等体制改革又大大改变了广大消费者的支出预期。因此,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的增强,形成了当前的“不安全预期”,造成居民储蓄倾向增强和消费预期降低,引起投资乘数偏低,政府投资扩张效应难以充分显现。

5.政府投资于产业链条较短的基础设施,引导社会投资的效果不明显。政府投资支出的增加,不仅会因投资拉动收入增长和消费增长而形成乘数效应,还有可能因投资于某一产业而引起关联投资,即投资的波及效应。投资的波及效应大小取决于产业链的长短。投资于产业链长的项目,虽然形成有效供给的时间跨度大,但在一定时序内,由投资波及效应所激发的投资需求乘数也相应较大,对于国民经济增长也相应较大。而投资于产业链条短的项目,则波及效应相对较小,就不可能激发更大的投资乘数。1998年和1999年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投资,主要用于水利工程设施、粮食仓库建设、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这些投资的产业链条短、关联度小,所需要的投资品主要是钢材、木材、水泥,投入使用需要的相关零部件、配套件极其有限,只带动了相关部门和行业的投资。因此,它就不可能引起像前几年在发展轻纺工业、家电工业、汽车摩托车工业时所出现的波及效应。

四、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选择

为了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对投资总量的积极调节作用,缓解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同时确保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建议当前财政政策实施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财政支出政策的选择应遵循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产业升级为原则,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需求的同时,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基础。我们知道,总量和结构问题是经济生活中两个最基本的方面,经济增长表现为总量问题,但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经济结构合理和协调的基础上,否则,增长就失去了坚实的基础,经济的大起大落难以避免,我国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实践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当前的总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乏力,不简单地表现为总量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多年来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引起的供给不能有效地满足需求的结果。因此,财政投资的扩张如果不遵循优化产业结构的原则,很可能把本已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复制并放大出来,反而加剧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财政投资最能体现国家意志,它不仅可以直接集中社会资金进行重点配置来解决经济结构问题,而且能间接起到示范作用。1998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不是简单地缓解需求不足的制约,国家更注重了结构优化这一原则,加大了对农业、能源、交通、水利设施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这对缓解我国多年来的基础设施“瓶颈”大有裨益。同时国家还应加大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企业、先进技术企业投入,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加快费改税步伐,增强国家财力,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发挥企业的投资潜力。我国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和企业实际负担并不轻并存局面的出现,其中主要原因是当前政府收支不规范、税外收费现象严重。因此,加快费改税步伐,将某些行政性收费和基金纳入规范的税收轨道,坚决取缔一些不合理的收费。这样既可以保证我国国家财政收入有所提高,强化财政投资的财力保障,另一方面又可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的投资能力。

3.在全面减税不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尝试结构性减税和税制的完善来刺激企业的直接投资。虽说我国现阶段大规模减税既不可能,又不现实,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选择的局部性减税措施。豁免中小企业的旧欠税款,采取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给高新企业减税的方式,以刺激企业直接投资,刺激经济增长。我们可以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实现增值税的转型,完善我国增值税制度;降低或取消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确保税制不应成为企业投资的障碍。

财政投资范文篇6

第二条财政投资评审是财政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政部门对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的工程概算、预算和竣工决(结)算进行评估与审查的行为。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由财政部门委托财政投资评审机构进行。

第三条财政投资评审的范围包括:

(一)财政预算内各项建设资金安排的建设项目;

(二)政府性基金安排的建设项目;

(三)纳入财政预算外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安排的建设项目;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四)政府性融资安排的建设项目;

(五)其他财政性资金安排的项目支出。

财政部门根据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要求,确定每年的评审重点和任务。

第四条财政投资评审的内容包括:

(一)项目基本建设程序和基本建设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二)项目招标标底的合理性;

(三)项目概算、预算、竣工决(结)算;

(四)建设项目财政性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

(五)项目概、预算执行情况以及与工程造价相关的其他情况;

(六)财政部门委托的其他业务。

对财政性投资项目评审,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1.对项目概、预、决(结)算进行全过程评审。

2.对项目概、预、决(结)算单项评审。

第五条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开展财政投资评审的程序是:

(一)接受财政部门下达的委托评审任务;

(二)根据委托评审任务的要求制定评审计划,安排项目评审人员;

(三)向项目建设单位提出评审所需的资料清单并对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进行初审;

(四)进入建设项目现场踏勘,调查核实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

(五)对建设项目的内容按有关标准、定额、规定逐项进行评审,确定合理的工程造价;

(六)审查项目建设单位的财务、资金状况;

(七)对评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向项目建设单位进行核实、取证;

(八)向项目建设单位出具建设项目投资评审结论,项目建设单位应对评审结论提出书面意见;

(九)根据评审结论及项目建设单位反馈意见,出具评审报告;

(十)在规定时间内,按规定程序向委托评审的财政部门报送评审报告。如不能在规定时间完成投资评审任务,应及时向委托评审的财政部门汇报,并说明原因。

第六条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开展财政投资评审项目的要求是:

(一)应组织专业人员依法开展评审工作,对评审结论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二)应独立完成评审任务,不得以任何形式将投资评审任务再委托给其他评审机构。确需与其他评审机构合作完成委托评审任务的,须征得委托评审的财政部门同意,并且自身完成的评审工作量不应低于60%。

(三)应在规定时间内向财政部门出具评审报告。评审报告的主要内容有:项目概况、评审依据、评审范围、评审程序、评审内容、评审结论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其中评审结论的内容主要包括:

1.该项目是否符合基本建设程序;

2.该项目是否符合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和工程监理制等基本建设管理制度;

3.该项目是否严格执行基本建设财务会计制度;

4.确定建设项目的投资额。对建设项目概、预、决(结)算投资的审减(增)投资额,应说明审减(增)的原因,如发生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概算外投资审增情况,应与概算内投资的审定情况分别表述。

(四)不得向项目建设单位收取任何费用。

(五)应建立严格的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完整、准确、真实地反映和记录项目评审的情况,做好各类资料的归集、存档和保管工作。

第七条财政部门是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财政投资评审规章制度,指导财政投资评审业务工作;

(二)确定财政投资评审项目;

(三)向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委托评审任务,提出评审的具体要求;

(四)负责协调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在财政投资评审工作中与项目主管部门、建设单位等方面的关系;

(五)审查批复财政投资评审机构报送的评审报告,并会同有关部门对经确认的评审结果进行处理;

(六)加强对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并根据实际需要对委托财政投资评审项目的评审结论进行抽查复核;

(七)按照“谁委托、谁付费”的原则,向承担财政投资评审任务的机构支付评审费用,财政部门委托财政投资评审机构评审的付费办法按照财政部财建[2001]512号文件执行。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第八条项目建设单位在接受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对建设项目进行评审的过程中,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应向财政投资评审机构提供投资评审所需相关资料,并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负责;

(二)对评审中涉及需要核实或取证的问题,应积极配合,不得拒绝、隐匿或提供虚假资料;

(三)对于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出具的建设项目投资评审结论,项目建设单位应在自收到日起5个工作日内签署意见,并由项目建设单位和项目建设单位负责人盖章签字;若在评审机构送达建设项目评审结论5个工作日内不签署意见,则视同同意评审结论。

项目建设单位应积极配合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开展工作,对拒不配合或阻挠投资评审工作的,财政部门将予以通报批评,并根据情况暂缓下达基本建设预算或暂停拨付财政资金。

财政投资范文篇7

关键词:财政投资项目;竣工验收阶段;投资评审方法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财政投资项目主要是为适应以及推动国民经济与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充分满足社会文化需要与社会生活需要。从政治因素以及国防因素出发进行综合考虑,经政府借助财政投资、国债发行以及地方财政债券的发行,充分利用外国政府相关赠款与国家财政担保金融组织贷款方式所兴建的固定性资产投资项目。在财政投资项目评审方面有着非常严格的评审原则、评审方法以及评审流程。

1财政投资项目在竣工验收阶段的投资评审原则分析

财政投资项目在实际评审工作过程中应坚持一定的基础性原则,必须要坚持客观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廉洁性原则以及高效性原则,能否坚守项目评审的基础原则,直接关系到政府以及相关评审机构实际信誉以及形象。因此,财政投资项目投资评审人员坚持客观原则以及依法评审是非常关键的,必须要根据国家的相关规范化要求、规定以及计算标准开展评审工作,进行科学化调查研究,最大限度排除人为性干扰,做到实事求是。在投资评审过程中,该核减的时候就必须要核减,而该调增的时候就一定要调增。此外,财政投资项目的相关评审人员在办事方面应公平,做到一视同仁以及公开办事程序,从而增加评审的透明度。并且要做到以理服人,能够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借助事实道理达到协商统一的目的,从根本上维护施工单位与施工企业的合法权益。

2财政投资项目验收阶段评审重点分析

在财政投资项目工程量清单的计价模式之下,工程项目评审重点在于审核完成工程量以及清单工程量之间的一致。合同范围之内不能完成的相关工程量或者是所增加工程量必须要根据相应合同单价与增减工程之间的乘积来优化调整实际结算造价。当超出合同范围的相关工程量必须要按照实际发生数量进行评审。比如,当工程内容以及合同一致或者是相近的时候,应采用合同单价;而当工程内容以及合同内容之间存在不一致现象的时候,必须要按照招标方以及承包方的协商结果,然后经过财政评审机构进行审核通过之后的市场价格为合同单价,调整结算造价。通常情况下,财政投资项目工程量的准确计算关系到工程造价高低。而且工程量必须要将设计图纸作为对象,然后以定额作为依据,并按照相应的定额规定工程量计算标准实施科学化计算。在评审过程中,还应逐项审查所送审工程量情况,查看有没有存在错算现象、漏算现象、多算现象或重算现象。

3财政投资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具体评审方法分析

3.1财政投资项目合同实际履行情况的严格审查

在财政投资项目验收阶段评审过程中,必须要认真查看工程的竣工图以及施工图之间存在的区别,密切观察竣工图是否严格履行了合同内容,是否存在漏报现象。当项目投资评审人员对整个项目情况完全熟悉之后,就必须要认真查勘现场情况,确保所有的工程已经完全完工,保证竣工图以及现场施工情况之间能够保持一致,其工程项目变更情况要属实。尤其是在市政道路的改造工程施工过程中,因受到地形条件的不同程度限制,其人行道宽度一般与设计图纸存在差别,针对加宽增大路段,大多数施工单位往往都会签证计价,但是针对缩窄减小路段来说,在工程结算的时候就可能不送所减少工程的相关签证甚至是没有签证。

3.2财政投资项目实际工程量的审核

财政投资项目验收环节工程量的计算属于整个结算审核工作最为繁重以及花费时间精力最多的环节。此外,准确计算财政投资项目的工程量也是确保评审工作公正性以及公平性的关键工作。针对财政投资项目的工程结算工作,其工程量审核主要是指对相关的设计变更以及现场签证单实际工程量进行审核。但是因建设单位的驻工地代表人员在工程造价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经常会出现大量重复签证现象发生。总之,签证单只是对已经发生的相关事实进行确认,而不是对签证单的全部内容都实施科学化的计价结算。

3.3财政投资项目综合单价审核

从某种程度上讲,财政投资项目工程在综合单价上的准确是确保评审工作公平性以及公正性的关键因素。因此,项目投资的评审人员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招标文件标准化结算方式实施结算。通常情况下,所变更合同的价款需按照以下方法进行确定:第一项是合同当中存在适用变更工程项目的价格,应该按照相关合同规定的已有价格进行变更工程合同价款。第二项是工程合同中存在类似的变更工程项目价格,则需要参照相关价格来明确变更合同的价款。而第三项是合同当中没有能够适用或者是类似于所变更工程的相关价格,这种情况下甲乙双方往往接受的方法是套用工程合同签订当月所使用到的综合定额程序、计价办法取费以及当地的材料价格,然后得出最终综合单价。针对前两项来说,一般是严格根据财政投资项目施工单位的实际投标报价情况进行处理,操作简单。然而针对部分变更工程中所涉及到的单价不平衡性报价,则评审人员必须要充分考虑财政投资节省,有效维护财政利益。

3.4财政投资项目取费标准审核

财政投资项目评审期间,工程结算在取费标准上的审核往往会按照是否根据合同情况或者是相关规定来执行以及审核实际取费基数的准确性。对于工程合同中存在相关工程变更取费标准或者是类似工程变更取费标准的,可以根据施工单位投标过程中的取费程序来执行,对于合同中没有规定工程变更后取费标准的需要严格套用合同签订之后当月所使用到的真实取费程序。例如在道路工程施工建设的工程评审过程中,相关施工单位已经填报了相对较高的工程综合单价,然而对措施性项目包括环境保护费等项目却没有填写,或者是部分社会保险费等的强制性规费没有填写,仅仅是计取了税金。则针对适用前两项子目的,在取费程序上要按照投标报价书内容进行执行,不可以计取规费以及措施项目费。部分工程施工单位会将工程综合单价不断提高,然后在汇总下浮之后再进入到相应的取费程序,最终得出总价,进行中标,这种报价形式就是不平衡报价。当出现工程变更的时候,若评审人员不能发现,则施工单位就会根据这种投标报价方式进行结算,从而获取巨大利润。

4结语

总而言之,财政投资项目的竣工验收阶段投资评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以及系统性都相对较强的工作,直接关系到财政投资项目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其竣工验收环节的投资评审工作,坚持科学化的评审原则,并通过审核合同履行情况、工程量情况、综合单价情况以及项目取费情况等,从根本上实现验收阶段投资评审的规范化以及科学化。

作者:庞莲弟 单位:东莞市财政局

参考文献:

[1]唐俊.浅谈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要点[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6).

[2]靳瑞.探讨财政投资评审对工程造价的全过程控制[J].商场现代化,2012,(26).

财政投资范文篇8

重大项目协调管理机制管理的对象着重围绕财政投资国有企业代建的项目进行。2004年7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再一次把政府投资改革作为投资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决定》的第三部分以“完善政府投资体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为目的,针对政府投资管理的问题,通过合理界定投资范围,健全投资项目决策机制,规范投资资金管理,简化和规范投资项目的审批程序,加强投资项目管理,引入市场机制等方面对政府投资加以规范。在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实施管理方面,第一次提出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建设实施,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竣工验收后移交给使用单位。

积极推进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是当前各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总体来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全面建立起政府投资项目法人制和代建制,通过引进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公司,对政府投资项目从工期、质量和投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专业化管理,切实消除过去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中的种种弊病,建立起有效的政府投资项目的约束机制,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从而提高政府资金投资效益和建设工程质量。

柳州市实行代建制比中央推行代建制决定早一年多。在实施过程中,政府投资项目仍然存在工程质量缺陷、超投资以及项目决策随意性等问题。因此,有必要结合代建制管理办法制定重大项目协调管理机制。财政投资重大项目协调管理机制,一是根据基本建设程序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对项目的立项、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及交付使用直至项目后评价全过程进行监督,健全投资项目决策机制,规范投资项目的工作程序,完善资金管理;二是根据精简、统一和效能的原则,明确相关部门工作内容,解决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的状况,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完善约束和激励机制,对代建工作实行合同化管理,将代建单位收入模式从按项目总投资比例提取逐渐转变为从投资节约比例提取。

一、工作机构

由政府成立重大建设项目协调小组,由市长、发改委主任分别担任正、副组长,成员由市监察局、审计局、发改委、土地储备中心、规划局、国土局、建委、财政局、经委、环保局、水利局、旅游局、招商局及各政府代建公司等单位分管领导组成。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发改委重点办,并指定专人负责日常联系工作。

二、协调对象范围

协调对象范围为财政投资重大项目。2008年柳州市要突出发展和民生两大主题,紧紧围绕投资项目建设促进年、文化社会建设促进年、宜居城市建设促进年,大力实施百亿投资工业强市工程、百亿投资城建美市工程、10亿投资农业稳市工程,50亿投资商贸旺市工程,20亿投资社会建设安市工程,10亿投资文化盛市工程,确保今年有更好、更快、更大的发展。财政投资的重大项目支撑和推动着城市快速发展,为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和增强主动性,推进项目建设。

三、工作职责

(一)建立高效的协调管理机制,协调重大项目从前期工作到竣工验收全过程遇到的问题;协调处理在重大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免造成项目建设进度受堵。

(二)对重大建设项目进行全程督办;对项目的进度及投资进行监控。

(三)协调各成员单位,落实推进重大建设项目进程的各项措施。

四、工作程序

(一)在项目的前期阶段,应充实工作内容,发挥规划指导作用。各部门应各负其责,超前研究项目工作相关内容,与国土局、财政局、土地储备中心做好协调工作,力争做到经济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的无缝对接,尽量减少问题的出现。

(二)在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阶段出现问题时,由发改委牵头协调,市政重点办、建委、国土部门、项目业主等单位做好配合工作。

(三)在项目的设计及施工招投标阶段出现需要协调的问题时,建委负责组织监察、审计、发改委稽察办等相关部门进行协调解决。

(四)在项目的开工准备阶段,协调小组要主动了解重大项目推进过程中涉及的重要情况、关键问题,与土地部门及项目业主做好沟通工作,要及时了解并积极协调,确保项目落实、按时开工和建设。

(五)在项目实施阶段,发改委、建委及各代建公司等有关单位对重大建设项目进行职能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在本单位职能范围内难以解决的,应在问题产生之日起10日内向重大建设项目协调小组书面报告。书面报告中应详细说明问题产生的原因,本部门为解决此问题所做的工作,存在问题对重大建设项目已经或可能产生的影响,问题的难点和重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分歧意见及本部门解决此问题的倾向性意见。

(六)协调小组办公室接到书面报告后,或通过主动了解发现问题,应在规定时间内请示协调小组副组长,确定召开协调小组成员会议时间并通知各成员。

1重大项目工程原则上按照各单位专业职能进行分工,由各责任专业单位牵头协调。

2市领导另有指定的,由被指定的单位牵头协调,各相关部门配合。

3专业单位难以协调解决的问题,由协调小组副组长牵头协调。

4协调小组副组长难以协调解决的问题,由协调小组组长负责协调。

(七)为提高行政效能,提高会议质量,协调会议议题涉及多个部门、单位的,主办部门应在会前进行沟通;经主办部门协调意见仍不一致的,由协调小组副组长或组长进行协调,尽量减少与会人员,提高会议效率,杜绝就一个问题多个协调会议无法解决的情况。(八)协调小组成员会议就有关部门或单位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听取各成员单位及相关单位的意见,对存在意见分歧,但能共同商定解决办法的,明确部门分工、步骤和时限以落实解决问题。对意见分歧较大、一时难以商定解决办法的,由各部门和单位在会后5个工作日内分别提交书面意见,协调小组可指定一成员单位或直接组织调研,探寻可供参考借鉴的解决办法,条件成熟时再召开全体成员会议商讨对策。

(九)协调小组成员会议应就在3日内以会议纪要形式报送有关领导及抄送各有关单位,协调小组办公室跟踪督办相关措施的落实。

(十)建立发改委内协调配合机制。协调小组每月要定期召开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上级发改部门及市领导对项目推进工作的要求部署,通报前一阶段项目推进情况,协调突出问题,以及安排部署下阶段有关工作等。

(十一)发挥重大项目联席会议作用。建议以上级政府名义下文,由上级发改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定期协调落实项目建设过程中突出问题。对项目业主进行指导和帮助。

五、工作要求

(一)重大项目的协调工作,实行按级协调原则。各职能处室要积极主动做好基础性工作,为协调提供基本素材。

(二)各级协调工作,必须进行书面记录,出具会议纪要(或书面意见),对协调所达成的会议纪要(意见)要认真贯彻执行。

(三)协调中如涉及市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相关处室要做好督促与沟通,并按照会议纪要(或书面意见)的要求做好跟踪分析工作,及时反馈并按级反映。

(四)市重大项目协调时限,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各县(市)、区上报需要协调的问题,自收到书面申请报告之日起,在15个工作日内协调答复。

六、定期报告通报制度

每月各代建公司及相关单位应及时向协调小组报告工作落实的进度。将重大建设项目的形象进度、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等情况以报表形式上报协调小组,由协调小组综合整理并及时通报全市重大建设项目进展情况。

每月协调小组将重大项目月度月报上报上级发改部门。每季度最后的10日内,要通报上季度重大项目进展情况,分析项目推进存在的问题,提出措施建议,及时向上级发改部门报告。

每月协调小组负责将领导风险抵押责任制的项目进展情况以简报的形式报送各个项目的责任领导。

每周协调小组负责向重大建设项目协调小组副组长通报上周重大项目协调情况。

在每个项目结束后,协调小组要负责对项目进行后评价的工作,并对项目后评价的结果进行通报。项目后评价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一直存在责任人不明确的问题,项目后评价工作一起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财政投资重大项目协调管理机制将把项目后评价落到实处。

七、基本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和结算(决算)管理

(一)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代建单位(建设单位)应及时通知市发改委、市建委、市财政局及相关部门参与。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后,按财政部、建设部《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规定,对结算审核结果及时对数复核,应当在3个月内完成竣工财务结算、决算的编制工作。竣工财务结算(决算)应当对基本建设工程项目概况、专项工程及造成工程量调整的主要因素和原因作出说明。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应当配合项目单位做好竣工财务结算、决算的编制工作。

代建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必须积极配合工程结算审核工作,及时提供相关资料,并对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作出承诺。审核部门对事后施工单位补签提供的资料不予采信。

(二)建设周期长、建设内容多的项目,单项工程竣工,具备交付使用条件的,可编制单项工程竣工决算。建设项目全部竣工后应编制竣工总决算。

(三)代建单位(建设单位)报送建设项目竣工决算时,应同时报送下列材料:概算及其批准文件、历年投资计划、经市财政局审核批准的项目预算、工程合同、工程结算等有关资料。对于代建单位(建设单位)未按基本建设程序和本意见规定办理相关手续的基本建设项目结算(决算)资料,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不受理评审工作。

(四)竣工财务结算报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评审后,代建单位(建设单位)应当编制竣工财务决算,报市财政局批复。列入市审计监督计划的项目,市财政局应当依据审计机关对项目单位编制的竣工财务决算的审计决定批复竣工财务决算。

(五)对基本建设工程项目竣工结算的审核,按下列原则办理:

1依法招标的工程,审查工程施工后的有增减项目的和有争议的内容,无增减或无争议的按合同约定执行。

2单项工程的某一单项工程有争议,或单项工程的某一部分有争议,其他单项或部分工程按原约定执行。

3特殊工程在部分项目(子项目)的预算定额、费用定额运用上有争议的,其他单项或部分工程按合同约定执行。

4有争议部分严格按有关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程序进行评审确定。

(六)工程项目验收后,代建单位(建设单位)应根据市财政局批复的决算办理资产移交手续,产权单位依据相关规定实行固定资产核算。

(七)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对工程预、结(决)算、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的评审和市审计局对竣工结(决)算的审计均不得向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收取任何费用。

八、绩效考核

对存在下列情况的部门和单位,协调小组可向市直部门和镇区工作实绩考核办公室提出给予扣分处理。

(一)职责明确但落实不力,而影响到项目进度的,将给予通报批评;

财政投资范文篇9

[摘要]跟踪评审的委托及评审范围,财政投资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跟踪的事前评审,财政投资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跟踪的事中监控,财政投资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跟踪的事后评价。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建立和完善财政投资评审,管理机制,实现财政投资项目的事前评审、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真正做到财政投资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跟踪评审,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关键词]事前评审事中监控事后评价

一、跟踪评审的委托及评审范围

财政投资评审是财政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政部门对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的工程概算、预算和竣工决(结)算进行评估与审查,以及对使用科技三项费、技改贴息、国土资源调查费等财政性资金项目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的行为。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由财政部门委托财政投资评审中心进行。是通过专业技术手段,进行定量分析和管理。

财政投资评审的范围包括:(一)财政预算内各项建设资金安排的建设项目;(二)政府性基金安排的建设项目;(三)纳入财政预算外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安排的建设项目;(四)政府性融资安排的建设项目;(五)其他财政性资金安排的项目支出;(六)对使用科技三项费、技改贴息、国土资源调查费等财政性资金项目的专项检查。

二、财政投资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跟踪的事前评审

事前:项目可行性研究、地质勘察和项目设计三个阶段。

可行性研究阶段是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评审质量,直接影响到财政投资项目投资的经济效果,也对投资控制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技术经济分析论证来评定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尽量避免项目决策上的失误。

工程项目地质勘察资料是施工图设计的基础,勘察资料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施工图设计的质量。认真做好实地勘察,对施工图的合理性、经济性、完整性进行严格把关,力求设计出科学合理又节省造价的项目施工方案。

设计阶段对工程项目投资的影响起着决定性作用。设计方案的优化、科学、合理,是最大的节约。直接参与设计方案的论证和审查。

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的科学评审,从财政投资角度,审查项目设计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避免因设计不到位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增强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同时,他们引入竞争机制,大力推行设计招投标制。以此来提高设计单位的技术水平、保证设计质量,从而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还推行限额设计,改变设计计费办法,建立设计质量奖优罚劣制度。充分调动了设计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达到了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三、财政投资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跟踪的事中监控

事中:施工阶段,也是大量实际投资发生主要阶段。

加强财政投资评审对资金监控的监管,是评审中心的任务。按照总投资构成内容分解的各项费用进行监控,即对建筑安装过程费用、设备和工器具购置费以及建设其他费用等进行监控。对于重大项目,评审过程中要派驻评审人员,实现全过程跟踪评审监控。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是不可避免的。任何建设项目的变更都会造成项目造价的变动。现场签证不规范,项目超标现象严重是目前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评审人员深入现场监控,全面掌握工程实况,在现场监控过程中,对照图纸察看施工情况,收集工程的有关资料,及时掌握施工动态。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审核设计变更和签证,以及因此所发生的费用,尽可能把设计变更控制在实施阶段初期。对变更项目做到先算帐后变更,找出建设项目资金控制中的偏差和原因,使工程建设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不断改进和完善,进一步制定资金纠偏的措施,去改进和消除项目实施过程中无效或低效的活动,有效控制总投资。

评审中心通过现场监控,及时发现了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节支增效成果显著。实现了跟踪评审监控,严格管理设计变更,准确掌握材料价格,评审监控过程中根据施工进度提出月报季报,为财政预算的支出提供了科学合理可靠的技术依据,避免了项目支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直接关系到项目支出预算的管理,在评审监控过程中,发现和剔除项目投资中的不合理资金,发现和纠正项目建设中在资金使用方面的违规违纪问题,将为节约财政支出增加效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财政投资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跟踪的事后评价

事后:竣工验收及竣工决算阶段,主要先竣工结算的评审,进而做好全方位工程造价的事后评价工作。

对于一个建设项目而言,竣工结算是建设项目全部完工并验收合格之后,对建设项目完成工程量的度量和确认。所以竣工结算评审的主要任务是合理度量建设过程的实施工作绩效,最终确定工程造价,它是承发包双方结算的依据。工程结算直接关系到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切身利益。

在结算评审过程中,由于编审人员所处的地位、立场和目的不同,工作水平也不同,编审结算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属于正常现象。但差距过大,就会造成工程造价的失真,使公共财政资金造成损失和浪费。

施工结算评审过程中,常发现结算多报现象发生。例如评审的某局办公楼装潢项目,合同价为56万,施工方报送价为110万,最后经评审工程造价为65万(中间发生了一些变更项目产生了索赔)。在审查过程中,发现施工签证单较多,有盲目签证、事后补签现象的存在,每一张签证单都影响着工程造价的变动,增加项目的投资。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深入现场,掌握工程的实际情况,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签证,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取费标准,对工程量和工程套项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核,控制了工程造价,为财政投资节约了资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全过程跟踪评审必要性。

财政投资范文篇10

第一条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规范财政投资评审行为,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财政投资评审工作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财政投资评审是指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对财政性投融资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的预算、结算和竣工财务决算等进行评估与审查的行为。

第三条市财政部门是财政投资评审的主管部门,其所属的*市财政投资评审机构(以下简称评审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财政投资评审工作。

市审计、监察、发展和改革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协同财政部门共同搞好财政投资评审工作。

第四条财政投资评审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客观、公正、公开、科学、合理、廉洁的原则,保证评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切实保护国家利益和维护建设单位、施工企业等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市财政部门应当根据财政预算、基本建设支出计划的编制和执行要求,确定每年评审工作的重点和任务。

第六条财政投资评审应当建立“先评审、后下预算”、“先评审、后招标”、“先评审、后拨款”、“先评审、后批复决算”的财政投资建设资金及项目的监督管理机制。

第七条财政投资评审的范围:

(一)财政预算内各项建设资金安排的建设项目;

(二)政府性基金安排的项目;

(三)纳入财政预算外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安排的项目;

(四)政府性融资安排的项目;

(五)其他财政性资金安排的项目支出。

第八条财政投资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项目预算、竣工决(结)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及与工程造价相关的其他情况;

(二)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

(三)项目单位执行基本建设财务会计制度的情况;

(四)材料、设备定价合理性及执行政府采购规定的情况;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九条财政投资评审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对项目预、决(结)算进行全过程评审;

(二)对项目预、决(结)算进行单项评审。

第二章职责划分

第十条市财政部门在财政投资评审工作中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财政投资评审规章制度,指导财政投资评审业务工作;

(二)确定财政投资评审项目;

(三)对财政投资评审提出具体要求;

(四)审核批复评审报告,并会同有关部门对确认的评审结果进行处理;

(五)安排项目资金的专项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处理;

(六)加强对评审工作的管理和监督,根据需要对评审结果进行抽查复核。

第十一条评审机构在评审工作中的主要职责:

(一)按规定负责财政性投融资项目的预、竣工决(结)算的评审工作,评价审查项目的完成情况,并依法出具评审报告;

(二)依法提供财政投资评审方面的技术咨询。

第十二条项目单位在接受财政投资评审中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提供评审所需相关资料,并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二)对评审中涉及需要核实的问题,应当积极配合,不得拒绝、隐匿或提供虚假资料;

(三)对评审机构出具的评审初步结论,自收到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意见,并由项目单位和项目单位负责人盖章签字;逾期未提出书面意见的视为同意评审初步结论;

(四)对财政部门出具的评审意见(结论),项目单位应当认真执行,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应当及时整改。

第三章评审实施

第十三条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在开工前,应向财政部门报审项目预算,经审定的项目预算,是财政部门确定项目支出预算、拨付财政资金的依据,是项目单位进行政府采购、招标的最高控制数,项目单位不得擅自突破和更改;若有特殊情况需调整的,必须报原审批部门批准。

第十四条凡列入财政投资评审计划的财政性投资项目,项目预算未经评审的,市财政部门不予安排项目预算支出和办理拨款手续;已竣工项目决(结)算未经评审的,不得办理财务决算批复及资产交付手续。

第十五条评审机构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组织专业人员依法开展评审工作,对评审结论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二)执行国家规定的投资评审操作规程,独立完成评审任务;

(三)按规定提交含项目概况、评审依据、评审范围、评审程序、评审内容、评审结论和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及对策和建议等内容的评审报告;

(四)建立严格的项目评审档案管理制度,完整、准确、真实地反映和记录项目的情况,做好评审工作有关资料的收集、存档和保管工作;

(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接受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

第十六条评审机构开展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根据评审任务的要求制定评审计划,安排项目评审人员;

(二)对被审单位提供的资料进行初审;

(三)评审人员进入项目现场踏勘、调查、核实项目的基本情况;

(四)对项目内容按有关标准、定额、规定逐项进行评审,确定合理的工程造价;

(五)审查项目单位的财务、资金状况;

(六)对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向项目单位、施工单位等进行核实、查证;必要时开展对外调查,对项目相关情况的真实性作进一步核实;

(七)组织项目单位对项目结算初审结果进行会审;

(八)向项目单位出具评审初步结论;

(九)根据评审初步结论及项目单位反馈意见,依法出具评审报告;

(十)按规定程序和时限报送评审报告。

第十七条评审机构收到被评审单位报送的完整齐全的项目资料后,应当在下列时限内完成初步评审工作:

(一)项目预算:10—20个工作日;

(二)项目结算或决算:20—60个工作日;

(三)其他评审事项:10个工作日。

特大型项目或特殊项目确需延长评审时限的,须经市财政部门批准,并告知被审单位延长的理由。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30个工作日。

第十八条市财政部门应当自收到评审报告后5个工作日内出具评审结论。

财政投资评审结论是财政部门确定项目单位部门预算及支出预算、安排项目投资计划、拨付项目资金管理和监督、批复竣工决算的依据。

项目单位凭财政部门的评审结论,依法申请办理竣工财务决算批复、拨款及资产交付等有关手续。

财政部门对审减(增)的资金,按照有关规定予以核减(增)。

第十九条财政投资评审的费用由财政承担,评审机构不得向项目单位收取任何费用。

第四章罚则

第二十条对财政投资评审中发现的项目单位存在违反财政法规的行为,由市财政部门依据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予以处理。

第二十一条项目单位拒不配合或阻挠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拒绝、隐匿或提供虚假资料的,市财政部门将予以通报批评,并根据情况暂缓下达财政支出预算或暂停拨付财政资金;同时建议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二条财政投资评审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评审机构因过失或故意提供不实或内容虚假的评审报告的,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四条各区、县(市)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关于《*市财政投资评审管理暂行办法》的起草说明

一、制定的必要性

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是财政的重要职能。这项工作在计划经济时期由建设银行代行,建设银行审查建设项目的预、决、结算,即“三算审查”,为提高建设项目预算的准确性,严格审查和办理工程结算和决算,准确核定工程造价发挥了重要作用。1994年金融体制改革以后,财政部收回了原建设银行代行的部分基本建设财政财务管理职能,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转变职能后,财政部进一步收回了建设银行代行的工程审价职能,成立了投资评审中心,财政投资评审正式成为各级财政部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于1999年8月经*市编办批准正式成立,六年来,我市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以基本建设项目投资评审为工作重点,不断规范评审工作程序,严格执行工作规程,在加强财政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和保证财政资金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在财政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投资评审,市财政节约了大量资金,有效地加强了财政资金的监管,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是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投资体制改革而产生的一项新的工作,是一项崭新的事业,评审事业要健康稳定地发展,必须实现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因此,制订出台《*市财政投资评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是十分必要的。

二、制定的依据和过程

(一)制定的依据

本办法的制定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参照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和《财政投资评审管理暂行规定》、财政部、建设部《关于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

(二)制定的过程

2004年11月市财政局着手《*市财政投资评审管理暂行办法》和《*市财政性投资建设项目工程预算评审管理办法》的起草工作。2004年12月底召开了有市发改委、市监察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建设局、市城管局、市林业绿化局、市水利局、市交通局、市建设投资控股公司、市通源建设公司等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形成两个《办法》送审稿。2005年市政府将两部《办法》列入立法计划,市财政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考虑到这两部规章有一定的重复,在征求市法制办意见后将两部规章合二为一,2005年11月将修订后的《办法》再次书面征求了上述部门和单位的意见并请相关部门进行论证,在充分吸纳相关部门和单位意见,借鉴外省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经市法制办审查、修改形成本《办法》(草案)送审,并经2006年1月10日人民政府常务会议通过。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项目预算、竣工结算和竣工财务决算评审的内容

根据预算法规定,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预算支出的管理,严格执行预算和财政制度,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提高开支标准;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的支出用途使用资金,所以本《办法》中明确了财政投资评审内容包括“项目预算、竣工决(结)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财政部门评审项目竣工结算和竣工财务决算的主要目的是核实项目成本,并将评审结果作为财政部门安排项目尾款、批复竣工财务决算的依据,这是财政的法定职责,与审计职能完全不同。

(二)关于项目评审时限及送审资料的要求

1.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完成预、结(决)评审的时限是参照财政部、建设部《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财建〔2004〕369号)并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订的。但是财政投资评审的完成时限必须建立在送审项目资料的完整和规范上,特别是工程结算资料。对报审工程预、结(决)算资料的要求,按照市财政局《关于规范财政投资建设项目概、预、结(决)算送审资料的通知》的规定报送。

2.具体的评审时限按照项目的投资额分段考虑。

3.本《办法》中的评审时限不包括等待补充完善资料、与建设单位等三方会审以及出现重大问题需要协调解决等因素造成的评审时间延长。

(三)关于评审费用的安排和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