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18:15:21

白杨范文篇1

一、托物言志,含蓄曲折的象征手法。

在抒情作品中,由于对一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很难具体描述,或因为某种缘故,不便于直接抒写,往往采用象征手法,以适当的象征物作为题材,“咏物托志”,把抽象的精神形象化,把不便于明言的意思含蓄地表现了出来。《白杨礼赞》就运用这种表现手法。作者极力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咏物”的目的在于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歌颂北方农民,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歌颂民族的力求上进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意志,抒发作者对他们的无限崇敬和赞颂的真挚感情。文章写于国民党统治的白色恐怖之下的重庆,作者不得不讲究斗争艺术,采用比较含蓄的象征手法。

这篇散文的象征意义是通过白杨的形象表达的。作者细致逼真地描写白杨形象是,选用的词语既能抓住白杨的特征,又能含蓄地体现白杨的象征意义。文章第五节先抓住白杨树一直往上长,高大挺拔的总体象征,选用“力争上游”这个人格化的词语总写白杨。然后抓住白杨各个部分的特征,分别选用相应的特征性词语进行描写。如用“笔直”、“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写树枝;用“宽大”、“片片向上”、“没有斜生,更不用说倒垂”写树叶;用“光滑”、“银色的晕圈”、“淡青色”写树枝;最后从形写到神,用“倔强挺立”、“努力向上发展”、“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西北风”等词语赞扬白杨树的顽强生命力和反抗精神。这些词语既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特征,又含蓄地透露“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象征意义。

二、由远及近,由面到点,由物及人的构思艺术。

文章在引出白杨树之前,勾勒了黄土高原广阔平坦的雄壮伟大气象,在这个旷远的背景中,作者突然看见了前面的白杨树,这是由远及近;看到的白杨树从“一排”到“三五株”,再到“一株”,这种数量的递减,由群像到个别,使傲然耸立的形象清晰高大,然后作者由下而上地细致描绘了白杨树的干、枝、叶、皮,白杨树的伟岸形象如在目前,这是由面及点,写到点也就更近了;层层深入地点明白杨象征北方农民,象征守卫家乡的哨兵,象征“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是由物及人,写到“精神和意志”,实际还是写人,“精神和意志”是人的借代。通过上述三步,文章尽情赞美了白杨树以及由它象征的人和精神,这就是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艺术。

三、首尾呼应,层次分明,波澜起伏的结构方法。

白杨范文篇2

《白杨》取材于六十年代支边一事,写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之教学目标。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一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二要抓课文中的联系点,即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这就是为本课教学树起的“靶子”,本课的教学定位、定向于此。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突出以下几点:

一、抓思路,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

课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点———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一顺序来组织文路的。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三个问句,承上启下,串联全文,句句递进,引向深入。第一问句“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引出白杨,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第二问句“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理解其“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点;第三问句“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理解其象征意义。教学中,应把三个问句作为“突破口”,并围绕三个问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抓联系,挖掘内涵,深入理解体会文中寓意

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应采用“上钩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而不知道父母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而不知道父母带他们来新疆安家落户、扎根边疆的心愿,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第二代、第三代……的建设边疆的接班人;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而不知道边疆还十分荒凉贫瘠,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可收到一举数得之效。

白杨范文篇3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

师:就像他们这样,继续讨论后两句。

(生继续讨论)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生丙: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生丁:他们不知道这么远,为什么爸爸、妈妈还要来

[汇报阅读收获,老师的点拨恰当、适时,这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与表达,这正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这段话,老师把大家提出来的问题再复述一遍。

(生逐句读,师逐句问。)

师:就带着这三个问题,看画面思考。

(击键,大屏幕显示当年建设大军垦荒的景象和新疆今日繁荣的景象。)

生:爸爸、妈妈当年克服各种困难,跟大自然作斗争,凭着坚强的意志,开发、建设新疆。

生:看了刚才的画面,读了老师推荐的资料,我知道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渠,手都冻到了锄头把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

师:能利用课外资料理解课文,这位同学很善于动脑筋,提出表扬。

生:爸爸、妈妈等一批边疆建设者克服了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困难,全力建设边疆。

师:既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还接孩子们来呢

生:他想让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样,长大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板书:扎根边疆)

生:爸爸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热爱新疆,响应党的号召。

生:爸爸就像白杨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扎根,奉献一切,把新疆建设得那么美丽。

师:这些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什么精神

生:这是默默地无私奉献精神。

(板书:奉献)

师: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边疆的繁荣,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尊严,他们跟白杨一样,都是----

生:(齐答)卫士!

[看画面,利用课外阅读资料,进一步理解建设者与白杨之间的共同处: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根、成长;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总是坚强不屈。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深化了对中心的认识。]

师:学到这儿,我又有心得: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而领悟中心。(板书:段--领悟中心)

师:这第16自然段我们得背下来。这个自然段里的几句话有什么规律吗

生:每句都用“他们只知道”开头。

生:每句话都跟新疆有关,而且都有“新疆”这个词。

师:第14自然段我们用熟读背诵的方法,这个自然段就用找规律背诵的方法。一分钟时间,看谁先背会。

(指名背诵)

师:真了不起,不到一分钟就基本背下来了。谁还能背这样吧!愿意背的同学站起来背,不会背的跟老师一起边听边记。

(生多数站起背诵)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把顾全文

师: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哪儿不明白。

生: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他在想什么

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

师:爸爸又陷入沉思是因为他已经沉思过,他第一次沉思在想什么呢(板书:沉思微笑)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

生甲:爸爸第一次沉思是在回忆自己是怎样工作的。

生乙:爸爸第一次沉思,他在想他们这些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事迹。而他第二次沉思是在想自己的儿女能不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

生丙:他在想儿女们能不能不怕艰苦,为边疆奉献自己。

生丁: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大白杨身边的小白杨在风沙中成长,他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

生戌:他想我的儿女肯定能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他觉得祖国建设后继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师:同学们,你们是祖国西南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继承父辈的事业是大家光荣的使命。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我感受到你们的真心、信心、决心!

[以两次“沉思”、“严肃”、“微笑”的理解,反顾了全文,体现了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训练的原则。]

(生齐读课文)

(五)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用抓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思考的办法,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从而领悟了中心。知道作者写白杨是为了----

生:赞美建设者!

师:下节课,我们将要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中心。

总评:

《白杨》这堂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设计了“变序”教学。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后,直奔与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先学习“白杨树的特点”,这就与理解“建设者的奉献精神”自然衔接,而又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黄金时段,集中学习课文主要段落。学习白杨树的特点之后,自然引向前三个自然段,了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反顾全文,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写白杨树。既突出了重点,又梳理了顺序,条理异常清晰。

2.加强了两个意识。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语言文字训练意识,如,朗读指导贯穿于整篇课文中,强调“边读边思”与“读中理解”。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范读、齐读、自由读、听读、个别读、背诵,内容上则有读词、读句、该段、读全文。同时,边读边总结读书方法:(1)读书时抓重点词品味,就能作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2)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3)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内容中领悟中心。这就提示了基本的读中理解词、句、段、篇的方法。不仅体现了以读为本,也体现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全面训练。

3.展示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师生交流中看到老师是尊重学生的。如,老师在多处有这样的语言:“我有一个心得跟大家分享”、“几位小老师,我说对了吗”……这充分表现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处处让学生尝试有所收获的喜悦。

(二)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

创新从质疑开始。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积极思维。这节课,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问题。如,学生在阅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时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这一问题极有思考价值,说明学生已初步从理解词语联系到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这节课,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听读质疑、合作讨论质疑、反顾全文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本节课中“白杨树象征着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建设者”,这一部分内容课文中没有直接描写,而这部分内容不仅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教者设计了引导学生探求“孩子们所不知道的”,并用电教媒体介绍边疆建设者当年垦荒的场面,使学生从形象的直观中领悟到“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同时,展现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鲜明的对比,更富现实教育意义。另外,电教媒体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三、执教教师简介

白杨范文篇4

一、感知白杨壮美的形象初读课文,从两个方面感知白杨形象:(一)铁路沿线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抓装高大挺秀”四个字,以“高大挺拔”作比较,突出了“秀”字之壮美,让学生把“高大挺秀”四个字化为具体形象:①读兄妹俩的谈话,想像“大杀一样的白杨是怎样的;②教师读一段茅盾散文《白杨礼赞》中白杨树外形的描写(从“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到“对抗着西北风”)让学生听,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西北高原上白杨树高大挺秀的鲜明形象;③结合平日的观察,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高大挺秀”的白杨树。(二)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在这“浑黄一体”的茫茫戈壁中,白杨宽而大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显得格外挺拔、秀丽。它能在“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的地方生根、发芽,长得那么高大粗壮,不是令人油然而生崇敬之心吗?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对白杨树留下难忘的印象。如果学生感兴趣、不妨在课外画一张“大戈壁中的白杨”,这样,头脑中的白杨形象就更加鲜明了。

二、认识白杨树崇高的品格白杨树“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大孩子提出的问题,也是学生心中的问题。可以带着问题,进入第二阶段——细读理解课文内容。阅读重点是爸爸的一段话,特别是其中的两个复句,第一个复句是用“·哪·儿……·哪·儿……”连接的并列复句,告诉我们白杨树能在任何地方安家落户,生根发芽。第二个复句是用“·不·管……·不·管……·总·是……”连接的条件复句,赞扬了白杨在任何困难的条件下不软弱不动摇的精神风貌。课文这一部分应让学生熟读,重点指导朗读,强调把复句中带点的词用重音来表达,以理解内容,体会含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形象地描绘白杨在茫茫戈壁是如何同恶劣的自然条件斗争的。教师可根据教材举个例子,如:戈壁滩上,严重缺水,可白杨树却把根扎得深深的,从大地深处吸取水份;烈日晒得别的植物垂头丧气,而白杨的片片绿叶却昂首向上……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发散性想像。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概括出白杨的特点——扎根荒原,迎难而上。白杨正是因为有这种崇高的品格,才能“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大”。

三、明确白杨的象征意义。课文仅仅是赞扬白杨树吗?不,还有更深层的意思,也是本课的“暗线”所在,“他也在表达自己的心”一句,透露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爸爸是托物明志,作者是借物喻人,这是全文教学重点所在。要师生共议:“为什么说他在表达自己的心?”表白自己的什么心?(爸爸不仅自己安心在那里工作,而且教育自己的孩子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这里,教师可做铺垫性谈话:爸爸在哪儿工作?那里的条件怎样?爸爸安心在那儿工作吗?从课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白杨象征着爸爸,象征着边疆的建设者们,从狭义到广义,这也是本文作者的用心所在。

在课堂练习中,要求学生以赞扬边疆的建设者为内容,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两个句式练习说话。例如:“哪儿需要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就在哪儿安家落户,开垦荒地,建造工厂。”“不管是狂风还是大雪,不管是严冬还是酷暑,他们都在戈壁滩上辛勤劳动,打井采油。”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边疆建设者的事迹和成就,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边疆建设者的特点(注意跟白杨的相似之处)——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艰苦创业。至此,师生可以共同列出下列板书:

白杨——扎根荒原迎难而上。

白杨范文篇5

《白杨》取材于六十年代支边一事,写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之教学目标。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一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二要抓课文中的联系点,即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这就是为本课教学树起的“靶子”,本课的教学定位、定向于此。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突出以下几点:

一、抓思路,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

课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点———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一顺序来组织文路的。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三个问句,承上启下,串联全文,句句递进,引向深入。第一问句“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引出白杨,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第二问句“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理解其“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点;第三问句“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理解其象征意义。教学中,应把三个问句作为“突破口”,并围绕三个问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抓联系,挖掘内涵,深入理解体会文中寓意

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应采用“上钩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而不知道父母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而不知道父母带他们来新疆安家落户、扎根边疆的心愿,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第二代、第三代……的建设边疆的接班人;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而不知道边疆还十分荒凉贫瘠,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可收到一举数得之效。

白杨范文篇6

一一年来的工作成效

1、站容站貌大为改观,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农业站上划到农委管理后,我站及时召开了会议,会上大家对文件认真学习,并进行了热烈讨论,最后统一了认识,就是:认清形势,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积极做好本职工作。

县农委十分关心我站工作,今年春天给我站配齐了办公桌、椅、柜及电脑,场党委又给我们腾出了一间办公室,彻底解决了办公场所问题。我站全体同志深受感动,一致表示:只有认真工作,勤奋敬业,才能报答领导对我们的关心。为此全站人员在学习上十分认真,工作上十分努力,分工负责,责任明确,精诚团结,朝气蓬勃,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2、技术服务力度加大,农业项目成效显著

围绕全场农业生产,积极做好技术服务工作。一是推广优质品种11个,其中小麦品种2个,玉米品种3个,棉花品种2个,大豆品种2个,花生品种2个;二是推广高产栽培技术17项,其中小麦4项,玉米5项,棉花4项,其它4项。为做好推广工作,全站同志分片包干,对各自业务承包的村负全责,落实技术服务。

推广农业技术与实施农业项目相辅相成,我场共实施7个项目,分别是小麦良补、小麦高产攻关、玉米良补、棉花良补、科技入户、配方施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1)良种补贴项目实施顺利我场小麦良补实现全覆盖,主推优质品种烟农19,采取分村负责、责任到人的办法,做好技术服务。良补区小麦亩产均超过500公斤,由于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没有出现任何问题;玉米良补实施5000亩,占玉米面积的60%,灾年取得亩产500公斤的成绩,远比其它杂牌品种高的多,群众有了较好的亩收益,农业部门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切实改变了农户对玉米品种选择随意的现象,为明年顺利实施玉米良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棉花良补实施了1000亩,推广的品种灾年表现不错,让广大棉农十分放心。

(2)科技入户项目效果明显我场7个村1个场部社区共80个科技示范户,对小麦和玉米种植进行技术指导。小麦科技入户推广4大技术,即主推1个高产品种、科学播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玉米科技入户做到一增四改,即增加密度、改种耐密品种、改为麦后铁茬直播、改用配方肥、改用机械作业。按照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要求进行服务,并要求每个示范户带动20个农户共同落实高产措施。由于技术人员服务到位,示范户认真带动,科技入户工作成绩显著。示范户小麦单产550公斤,带动户小麦单产525公斤;示范户玉米单产530公斤,带动户500公斤。县对我场科技入户工作进行了表彰。

(3)小麦高产攻关项目顺利过关我场在20**年—20**年度实施小麦高产攻关2万亩。全部种植烟农19,适期科学播种,全部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机耕、统一机播、统一田管、统一机收。每次田管前,我们都认真进行调查,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及时加以解决,采取召开广播会、发放明白纸、直接入户等措施,确保田管及时到位。由于天帮忙、人努力,全场小麦高产攻关田平均单产1100斤,超高产攻关田单产近1200斤,为此,我场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受到市县奖励。

(4)配方施肥项目规模扩大配方施肥项目在我场小麦高产攻关田全部实施,每亩节约成本15元,氮肥后移每亩增收60元,合计亩节本增收近80元,2万亩攻关田节本增收近160元;在玉米上实施配方施肥5000亩,亩节约成本10元,重施穗肥增收50元,亩节本增收60元,5000亩玉米节本增收30万元。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已深入到我场农户心中,为将来的项目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新型农民培训项目顺利进行重点是围绕小麦生产,配合县农技中心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3、农业产业化规模扩大

我场农业产业化重点是为优质小麦生产提供优良种子。在此过程中,我站同志围绕产前、产中服务,推广精少量播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防杂保纯等技术。在种子生产过程中按技术规程操作,使得我场种子达标率近100%,面积扩大到1.2万亩,给我场农户增收180万元。由于质量保证,公司、农户双方互利,推动规模进一步扩大。

4、林业生产稳步推进

全场春季植树重点是淮北大堤两侧林带建设,堤内20米宽,堤外10米宽,全长5.5公里,成活率98%以上;在曹移路、刘周路等通村公路两侧及其它地段也完成植树任务,成活率非常高。在林业生产中,我们按林业规划及安排,做好分配给我站的工作,认认真真,一丝不苟,林业生产通过县林业主管部门的验收,场林业工作被县表彰。在林改工作中,全站人员当好参谋,认真摸清情况,积极工作,既当指导员又当战斗员,圆满完成县下达的林改任务。

5、水利兴修成绩显著

按照“推磨转圈”的操作方式,去年治理了炮台沟,场部与施湖界沟,解决了4000亩土地的排涝问题;今年计划疏浚场部与怀远界沟,能解决2000亩土地的排涝问题;在春季的桥梁、大中沟现状摸排中,我站同志认真负责、及时上报;在防汛期间认真值班,并做好防汛准备,听从指挥,尽心尽力,完成各项任务。场水利工作受县表彰。

6、农机工作有条不紊

做好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做到机械深耕、深松,科学播种,及时机收,组织跨区作业,返乡作业;做好农机具的试验与推广;做好农机协会的日常工作;把安全宣传教育与机手技术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农机下乡年审的机会开展服务。在农机化工作中,我们团结一致,学用结合,打好农机服务的基础。今年全省秋种机播现场会在我场举行,取得了成功。

7、其它工作

开展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认真统计,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调查任务;及时报送各种材料;维护社会稳定、抓好文明创建、参加抗震救灾捐款捐物献爱心活动;协调各项事务,做好农业现场会的后勤保障工作。

二工作方法

1、参加各种学习,提升政治素质,增强服务本领

按县农委、场党委要求,不断学习新知识,补充新内衣容。特别是对中央一号文件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学习,对我们促进很大,提升了思想境界;平时加强业务学习,掌握更多实用技术知识,为农服务本领不断提高。

2、以项目为依托,强化技术服务

围绕7大农业项目实施,不断探索技术服务方法。从开始到结束都深入实践,认真记录,不断创新,总结经验,取得较好效果。

3、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实施结构调整

我场农业产业化就是小麦良种繁育。为此我站认真调查、科学分析,认为我场发展良种繁育有条件、有基础,完全可以扩大规模。为此先后促成施湖村、张庄村与丰硕公司合作进行良种繁育,扩大了良繁面积,目前达1.2万亩,促进了农民增收,使得种植业结构向良繁方向发展。

三存在问题

1、农户经营规模小,不利技术推广

每户经营10—20亩土地,即不愿流转给大户,也不愿增加投入。土地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农业生产近似“鸡肋”,务农劳力老龄化、妇女化明显,接受新事物慢,传统种植根深蒂固,而行政不能强迫命令,影响了生产的发展。

2、产业化水平低,种植业结构单一

只有种子生产规模在扩大,但效益有限,其它作物受市场影响大,效益并不理想,群众没有积极性,经过多年对比,不如外出务工,导致种植业结构单一。

3、对农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在农业生产中,乡镇以上级下文作推动,以部门服务为依托,以村落实为主,重视程度不够,必要的行政手段不强。

四2009年工作计划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领会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三农开展服务,把主题教育活动贯彻在工作之中,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健康、快速发展。

1、加强效能建设

组织全站人员认真学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加强业务学习,多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树立农技人员的良好形象。

2、继续抓好涉农项目的实施

对实施项目,全站同志即要分工明确,又要团结协作,充分发挥每位同志的才能。查找不足,及时改进,促进综合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及时有效地把农业新技术推广到位,发挥效益。

3、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规范协会运作,通过扶持、示范、带动,促进协会健康、快速发展,为农业产业化推进打好基础。

4、探索农村经营新方式

白杨范文篇7

《白杨》是著名作家袁鹰的散文。文章写于1961年秋天,作者摄取了兰新线旅途上的一个短镜头,从火车车窗中见到的白杨落笔,通过爸爸和两个孩子的谈话,赞颂了白杨的品格,进而赞颂了边疆建设者们扎根边疆,艰苦创业、建设边疆的高尚情操。作者的写作思路是:白杨的形象——白杨的品格——白杨的象征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作者的思路顺序,按照白杨的形象品格(明线),白杨的象征意义(暗线)精心组织教学,安排教学步骤。

一、感知白杨壮美的形象初读课文,从两个方面感知白杨形象:(一)铁路沿线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抓装高大挺秀”四个字,以“高大挺拔”作比较,突出了“秀”字之壮美,让学生把“高大挺秀”四个字化为具体形象:①读兄妹俩的谈话,想像“大杀一样的白杨是怎样的;②教师读一段茅盾散文《白杨礼赞》中白杨树外形的描写(从“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到“对抗着西北风”)让学生听,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西北高原上白杨树高大挺秀的鲜明形象;③结合平日的观察,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高大挺秀”的白杨树。(二)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在这“浑黄一体”的茫茫戈壁中,白杨宽而大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显得格外挺拔、秀丽。它能在“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的地方生根、发芽,长得那么高大粗壮,不是令人油然而生崇敬之心吗?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对白杨树留下难忘的印象。如果学生感兴趣、不妨在课外画一张“大戈壁中的白杨”,这样,头脑中的白杨形象就更加鲜明了。

二、认识白杨树崇高的品格白杨树“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大孩子提出的问题,也是学生心中的问题。可以带着问题,进入第二阶段——细读理解课文内容。阅读重点是爸爸的一段话,特别是其中的两个复句,第一个复句是用“·哪·儿……·哪·儿……”连接的并列复句,告诉我们白杨树能在任何地方安家落户,生根发芽。第二个复句是用“·不·管……·不·管……·总·是……”连接的条件复句,赞扬了白杨在任何困难的条件下不软弱不动摇的精神风貌。课文这一部分应让学生熟读,重点指导朗读,强调把复句中带点的词用重音来表达,以理解内容,体会含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形象地描绘白杨在茫茫戈壁是如何同恶劣的自然条件斗争的。教师可根据教材举个例子,如:戈壁滩上,严重缺水,可白杨树却把根扎得深深的,从大地深处吸取水份;烈日晒得别的植物垂头丧气,而白杨的片片绿叶却昂首向上……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发散性想像。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概括出白杨的特点——扎根荒原,迎难而上。白杨正是因为有这种崇高的品格,才能“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大”。

三、明确白杨的象征意义。课文仅仅是赞扬白杨树吗?不,还有更深层的意思,也是本课的“暗线”所在,“他也在表达自己的心”一句,透露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爸爸是托物明志,作者是借物喻人,这是全文教学重点所在。要师生共议:“为什么说他在表达自己的心?”表白自己的什么心?(爸爸不仅自己安心在那里工作,而且教育自己的孩子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这里,教师可做铺垫性谈话:爸爸在哪儿工作?那里的条件怎样?爸爸安心在那儿工作吗?从课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白杨象征着爸爸,象征着边疆的建设者们,从狭义到广义,这也是本文作者的用心所在。

在课堂练习中,要求学生以赞扬边疆的建设者为内容,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两个句式练习说话。例如:“哪儿需要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就在哪儿安家落户,开垦荒地,建造工厂。”“不管是狂风还是大雪,不管是严冬还是酷暑,他们都在戈壁滩上辛勤劳动,打井采油。”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边疆建设者的事迹和成就,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边疆建设者的特点(注意跟白杨的相似之处)——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艰苦创业。至此,师生可以共同列出下列板书:

白杨——扎根荒原迎难而上。

白杨范文篇8

一.画龙点睛突破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赞美白杨树,讴歌了边疆建设者们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从课题看,这似乎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其实作者是通过对白杨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崇高品格。这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包括两个录像片、一个文字片和一个图文片的课件。在教学中分以下几步实施:

1、利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录像突出教学重点:了解白杨树的特点。教学中当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外形特点和"生命力顽强"的品格特点后,教师适时地放第一段录像:《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画面上,一排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直插蓝天,在漠漠黄沙中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白杨树的特点,所配的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利用"建设者建设新疆及新疆变化"的录像突破教学难点:了解新疆建设者的品格,发现白杨树与建设者的共同点。在学生通过交流查找的资料,初步了解了一些新疆建设者建设新疆的事迹后,教师放这段录像,学生亲眼目睹了边疆建设者艰苦创业的情景和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心中充溢着对建设者由衷的敬佩。同时也发现了建设者与白杨树的共同点: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利用"文字片"和"图文片"巩固教学难点。在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了白杨树与建设者的共同点后,用文字片出示爸爸说的话,请学生朗读,从而进一步理解爸爸的话的深刻含义。然后,再出示"图文片","图文片"中的文字部分还是爸爸的话,背景部分的图片共6幅,上面3幅是白杨树在戈壁滩上防风固沙的景象,下面3幅是建设者辛勤劳动的情景,爸爸话的两层含义:既赞美白杨树高大挺秀、生命力顽强的品格,更赞美了建设者不畏艰苦、扎根边疆的精神,在这张"图文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到这里,可谓是水到渠成,学生终于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借物喻人,借赞美白杨树赞美建设者。

从《白杨》教例可知: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所起的画龙点睛的作用正是因为它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借助与其他教学手段难达到最佳效果的部分。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儿童的情感是易于被激起的,如果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么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如果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一定能达到儿童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而多媒体在这方面发挥着他独特的魅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有利优势,无疑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觉效果。

《桂林山水》一课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围绕着桂林山水之美,祖国山河秀丽,我设计这样一个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在教学中分以下几步实施:1、出示一幅图文片:中国地图,并用动画技术突出显示桂林在祖国地图上的位置。2、出示一张文字片:桂林山水甲天下。通过对"甲"字的讲解,点出了桂林山水在世界游览胜地中所具有的独特的美,激起学生一睹为快的强烈欲望。3、老师抓住时机放一段已编辑好的配乐录像,用假想旅行的方式把学生带进山清水秀的情境之中。学生此时被多媒体课件带入了优美的情境中,此时,他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求,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这样,一上课就渲染了气氛,拉进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全文作了必要的情绪铺垫。

感情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语文教学中,在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的同时,还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就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向课外延伸扩大知识量

我们正处于现代信息社会之中,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质。

比如,在进行《只有一个地球》的课堂教学时,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系列美丽的大自然的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与小鸟的啾啾鸣叫,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多么的迷人,激发学生了解地球的兴趣,通过学习课文,学生知道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然后,播放两段录像,让学生看看目前我国严重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的可怕现实,地球在人类的摧残下,已经失去了许多美好的东西。通过美与丑的对比,让学生的心中油然而生“地球只有一个,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的强烈欲望;最后,通过学生讨论自己在课外收集到的许多地球的污染现状信息,教师再给学生补充许多目前地球严重受污染的有关资料,包括数字信息,图片信息,文字信息,录像信息,让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分组讨论,想想办法,“我们该怎么办”?学生的好奇探索的心理一下被调动起来。此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课外,让学生课后自己去看有关的书籍,了解有关的环保知识,让学生成为“保护地球的小卫士”,成功开展“大手牵小手”的环保系列活动。

白杨范文篇9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语言、文字、声音、图象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绕,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赞美白杨树,讴歌了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课文虽然篇幅不长,却构思精巧。作者通过对白杨的赞美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崇高品格。这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另外,本文是作者六十年代初的作品,现在的小学生对那时的社会背景很陌生,这就给本文的学习加大了难度。为了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样做的:

1、利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录像突出教学重点: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了解白杨的特点。当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外形特点和"生命力顽强"的品格特点后,播放自治的第一段录像:《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画面上,一排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直插蓝天,在漠漠黄沙中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白杨树的特点,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接着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利用"建设者建设新疆及新疆变化"的录像突破教学难点:了解新疆建设者的品格,发现白杨树与建设者的共同点。当学生通过交流查找的资料,初步了解了一些新疆建设者建设新疆的事迹后,再放这段录像,学生亲眼目睹了边疆建设者艰苦创业的情景和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心中充溢着对建设者由衷的敬佩。同时也发现了建设者与白杨树的共同点: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利用"文字片"和"图文片"巩固教学难点。在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了白杨树与建设者的共同点后,用自治的文字片出示爸爸说的话,请学生朗读,从而进一步理解爸爸话的深刻含义:借对白杨树的赞美来表达对边疆建设者的赞美之情。然后,再出示"图文片",本片中的文字部分还是爸爸的话,背景部分的图片共6幅,上面3幅是白杨树在戈壁滩上防风固沙的景象,下面3幅是建设者辛勤劳动的情景,爸爸话的两层含义:既赞美白杨树高大挺秀、生命力顽强的品格,更赞美了建设者不畏艰苦、扎根边疆的精神,在这张"图文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到这里,可谓是水到渠成,学生终于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借物喻人,借赞美白杨树赞美边疆建设者。

从《白杨》一课的教学中不难发现: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所起的画龙点睛的作用正是因为它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借助与其他教学手段难达到最佳效果的部分。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眼”,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引导学生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我用多媒体展示江南的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诗的语言美,而且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的作用,从而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体味诗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将学生带入诗所描绘的境界中,因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自悟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感悟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中介,是衡量学生是否读懂课文的重要标准。如果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仅仅停留在层面上,那么这种感悟是浅层次的,不完整的。网络的交互性使学习者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发送者,为学生的自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提炼出重点问题研读,而后进行网上交流。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来安排学习方式和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学生首先进入校园网站,输入关键词“圆明园”,启动搜索引擎,在网上进行搜索。

然后,学生打开相关网页进行浏览,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发送到编辑区,接下来,学生点击编辑区进行信息整理阶段。学生对搜集到的信息加工处理,形成自己的观点,再把它发送到讨论区,使学生个人的劳动成果成为共享的知识资源,最后,学生点击讨论区就可以进入课堂讨论阶段。这时,学生可以浏览学习其他同学搜集整理的的信息进行讨论、交流,激起了许多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过去的耻辱,今天的现状有了一个全面的深刻的了解,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你读懂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再读课文,因为有了知识的储备,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唤起情感体验

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要想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教师必须对作品进行鉴赏,深入文章挖掘情感因素的基础上,抓住语言训练重点设计教学,以有效的引导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感受语言文字所提供的情感信息。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让学生在《月光曲》的情境中,欣赏、品味,激发学习的欲望。课文重点段内容含蓄,我用精心制作的软件,把宁静的大海,皓洁的月光、轻纱似的微云,狂风巨浪,雪亮的浪花展现在学生面前。

随即播放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曲》。这时,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立刻吸引了学生。随着逐步展示的直观画面和高昂激越的乐曲节奏变化,学生眼前出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教师伴随乐曲的进行,运用富有感染的语言讲道:现在我们所听到的是钢琴曲——《月光曲》他的曲作者是被人们称为”音乐巨人“的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他的父亲是一位宫廷歌手,自幼就受到音乐的熏陶,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由于家境贫寒,贝多芬11岁就被送到一座剧院的乐队当演奏员,22岁时他来到了音乐之乡的维也纳,从事教学和创作活动。他的音乐作品反映了资产阶极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表现了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随着教师的讲解,学生领悟到了贝多芬遇知音时的激动和对盲姑娘兄妹俩同情,以及对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的的愤恨。

五、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写作的乐趣

白杨范文篇10

一.画龙点睛突破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赞美白杨树,讴歌了边疆建设者们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从课题看,这似乎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其实作者是通过对白杨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崇高品格。这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包括两个录像片、一个文字片和一个图文片的课件。在教学中分以下几步实施:

1、利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录像突出教学重点:了解白杨树的特点。教学中当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外形特点和"生命力顽强"的品格特点后,教师适时地放第一段录像:《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画面上,一排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直插蓝天,在漠漠黄沙中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白杨树的特点,所配的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利用"建设者建设新疆及新疆变化"的录像突破教学难点:了解新疆建设者的品格,发现白杨树与建设者的共同点。在学生通过交流查找的资料,初步了解了一些新疆建设者建设新疆的事迹后,教师放这段录像,学生亲眼目睹了边疆建设者艰苦创业的情景和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心中充溢着对建设者由衷的敬佩。同时也发现了建设者与白杨树的共同点: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利用"文字片"和"图文片"巩固教学难点。在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了白杨树与建设者的共同点后,用文字片出示爸爸说的话,请学生朗读,从而进一步理解爸爸的话的深刻含义。然后,再出示"图文片","图文片"中的文字部分还是爸爸的话,背景部分的图片共6幅,上面3幅是白杨树在戈壁滩上防风固沙的景象,下面3幅是建设者辛勤劳动的情景,爸爸话的两层含义:既赞美白杨树高大挺秀、生命力顽强的品格,更赞美了建设者不畏艰苦、扎根边疆的精神,在这张"图文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到这里,可谓是水到渠成,学生终于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借物喻人,借赞美白杨树赞美建设者。

从《白杨》教例可知: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所起的画龙点睛的作用正是因为它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借助与其他教学手段难达到最佳效果的部分。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儿童的情感是易于被激起的,如果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么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如果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一定能达到儿童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而多媒体在这方面发挥着他独特的魅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有利优势,无疑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觉效果。

《桂林山水》一课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围绕着桂林山水之美,祖国山河秀丽,我设计这样一个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在教学中分以下几步实施:1、出示一幅图文片:中国地图,并用动画技术突出显示桂林在祖国地图上的位置。2、出示一张文字片:桂林山水甲天下。通过对"甲"字的讲解,点出了桂林山水在世界游览胜地中所具有的独特的美,激起学生一睹为快的强烈欲望。3、老师抓住时机放一段已编辑好的配乐录像,用假想旅行的方式把学生带进山清水秀的情境之中。学生此时被多媒体课件带入了优美的情境中,此时,他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求,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这样,一上课就渲染了气氛,拉进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全文作了必要的情绪铺垫。

感情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语文教学中,在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的同时,还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就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向课外延伸扩大知识量

我们正处于现代信息社会之中,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质。

比如,在进行《只有一个地球》的课堂教学时,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系列美丽的大自然的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与小鸟的啾啾鸣叫,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多么的迷人,激发学生了解地球的兴趣,通过学习课文,学生知道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然后,播放两段录像,让学生看看目前我国严重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的可怕现实,地球在人类的摧残下,已经失去了许多美好的东西。通过美与丑的对比,让学生的心中油然而生“地球只有一个,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的强烈欲望;最后,通过学生讨论自己在课外收集到的许多地球的污染现状信息,教师再给学生补充许多目前地球严重受污染的有关资料,包括数字信息,图片信息,文字信息,录像信息,让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分组讨论,想想办法,“我们该怎么办”?学生的好奇探索的心理一下被调动起来。此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课外,让学生课后自己去看有关的书籍,了解有关的环保知识,让学生成为“保护地球的小卫士”,成功开展“大手牵小手”的环保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