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28 12:53:36

白杨教案

白杨教案篇1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法的意义

1.1探究式学习方式是新课标的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中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明显,让学生在探究中去学习已经提到了一个高度。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探究中去学习,掌握并灵活运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身为语文教师就应该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渗透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所需要材料的搜集、整理,再经过积极主动而独立的思考,进一步发现问题所在,探究问题的实质,最后针对所遇到的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给出合理的结论。

1.2探究式学习方式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最需要最缺少的就是复合型的人才。而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多种能力,其中之一便是创新能力。探究式学习是进一步发现问题所在,探究问题的实质,最后针对所遇到的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给出合理的结论的前提,是复合型人才必须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必须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体现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时,禁止一言堂的教学方法,要多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在探索中去发现,去理解,从而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使结论在水到渠成中获得。

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无论是在课前的预习环节,还是在课堂教学环节都非常注意做到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体现。比如,笔者在进行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白杨》一课教学时,首先给学生提出非常具体的预习要求,并且在新课讲授前要检查预习情况。《白杨》一课笔者的预习要求是:能够准确认读本课中出现的生字和生词;读通、读顺课文,并且要把字音读准,阅读时划出自己不太清楚的地方;用自己的语言说一下本课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件。而在新课教学环节,笔者也同样是设置了诸多的问题,让学生独立地去思考,自主探究,找到问题的答案,以便更深层次地去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比如,笔者提的部分问题有:你是从哪些文字的描述里看出列车在前进?白杨怎么长得这么挺拔这么高大?爸爸只想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在这一句里,你又能读出白杨的什么特点?什么品格?

2.2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白杨》这一课的教学,笔者一方面深入的设问中把学生引入思考,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答案中进行积极思考;另一方面给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后自己得出问题的答案。比如:当学生品读到“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笔者询问学生这里的连续几个“只知道”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没用“知道”?学生都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也就此句提出了问题:爸爸为什么要接孩子去新疆?那么远,完全可以爸爸妈妈回去看孩子,不用接孩子去新疆了嘛。针对学生的提问,笔者没有马上回答他,而是让他好好想想,为什么?然后告诉学生,如果暂时没有答案,不要紧,我们接着分析下面的文字,之后再回头看看这个问题是否有了答案?“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这一句中“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笔者让学生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仅仅是在写白杨树吗?结合上一个同学提出的为什么爸爸接孩子去新疆,想一下,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什么?经过点拔,学生很快就得出了这几个问题的答案,他们明白了爸爸介绍的也不仅仅是白杨树,文章中写的也不仅仅是白杨树,那高大的白杨就是扎根于新疆的父辈们的象征,而那正迎着风水成长起来的小树就是这些孩子们。

3结束语

总之,探究性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意义重大。探究性学习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是正常现象,这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使探究性学习方式逐步完善。

白杨教案篇2

在清末四大奇案中,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历时最长、涉案人员最多、酷刑最重、影响也最为广泛。此案始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十一日,止于光绪三年(1877年)一月十六日,历时三年零四个月,先后历经县、府、按察司、省、刑部等七审七决,最终在清朝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的亲自干预下才得以终结,最终有一百多名涉案官员被革职查办。那么这究竟是怎样一起案子,牵扯面竟如此之广呢?

杨乃武(1841-1914),浙江余杭人。同治举人,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当时流传“天下文章数浙江,浙江文章数余杭”,而杨乃武的文章又被公认为余杭第一。杨乃武为人刚正不阿,常喜打抱不平,为贫穷百姓写诉状,帮助受欺负的百姓对付恶霸贪官,因而得罪了很多权贵。小白菜本名毕秀姑,因容貌俏丽,又喜欢穿白衣绿裤,故人送绰号“小白菜”,后嫁给葛小大,又称葛毕氏。小白菜是杨家帮佣,生性活泼,杨乃武经常教她识字读书。婚后,葛小大在县城豆腐店干活,小白菜仍然不避讳和杨乃武的来往,如此一来,邻里间便有了“羊吃白菜”的说法。日子久了,葛小大也起了疑心,但因抓不住两人把柄,他只好拿打骂小白菜来消气。

后来,葛小大突然因病暴毙,且“口鼻流血”。余杭知县刘锡彤的儿子刘子和早就垂涎小白菜的美色,他趁机挑唆葛小大的母亲葛喻氏:口鼻流血,怕是中毒身亡。葛喻氏因平日也见小白菜与杨乃武过往甚密,故信而不疑,当即报官。

知县刘锡彤当即带领仵作和衙役前去验尸。按照当时的鉴定理论,如果经皂角水擦洗的银针刺入尸体,银针变黑,则说明死者系中毒身亡。而仵作沈祥忙乱中却用未经皂角水擦洗的银针刺入尸体,结果银针变黑,且死者口鼻内有淡血水流入眼耳,腹部有大泡十余个。根据多年经验,沈祥断定葛小大是中毒而死。

刘锡彤对“羊吃白菜”的传言早有耳闻,况且对爱打抱不平的杨乃武早有不满,此刻一听是“中毒身亡”。立刻联想到情杀上。他当即派人把小白菜抓到县衙,逼她说出毒害丈夫的实情。小白菜大喊冤枉,刘锡彤厉声质问她和杨乃武的关系,得到的回答是杨乃武对葛小大的死并不知情。见小白菜嘴硬,过于自信的刘锡彤决定刑讯逼供。最终,在拶刑(古代审讯女犯时用的夹手指的刑具)、用烧红的铁丝刺双乳、用滚烫的锡水浇背等酷刑的折磨下,小白菜捂认了和杨乃武串通毒害亲夫的“实情”。

刘锡彤大喜,当即派人捉杨乃武归案。杨乃武明确表示案发时间他不在余杭,有大批亲友可为他作证。按《大清律例》:有举人功名者,依律不能上刑。刘锡彤无奈,只好先将杨乃武押入大牢。第二天一早,他就向杭州知府陈鲁报告此事,请求革去杨乃武举人身份。陈鲁见事关重大,立即呈报给浙江巡抚杨昌浚,由杨昌浚呈报朝廷。在朝廷批文还未到达之前,杨家人打听到是小白菜供出杨乃武,并称十月初五杨乃武亲自交给她砒霜等等,就联合作证,证明杨乃武初五在南乡为岳父除灵,初六才回余杭县城,刘锡彤于是安排小白菜与杨乃武当堂对质。受到用刑要挟,小白菜被迫承认原供属实,令杨乃武当堂破口大骂,刘锡彤以杨家人作伪证为由不再过问。按照《大清律例》,虽然朝廷批文仍未下达,杨乃武也并未招供,但小白菜所说“合情合理”,依然可以认定结案。但定罪权在于知府,不在知县。为了案件滴水不漏,他擅自将案卷改为“试毒银针已经皂角水擦洗且中毒情形与《洗冤录》所载砒霜中毒一致”,并连同杨乃武、小白菜一起押送杭州。

案件上报给杭州知府陈鲁,陈鲁很快发现纰漏众多。因为杨乃武称刘锡彤审讯时并未传卖砒霜的证人宝生上堂,陈鲁于是派人取证。不料刘锡彤一方面派人控制住钱宝生,一方面又派人给陈鲁行贿,希望能够维持原判。这时朝廷批文已经下来,同治皇帝批准革去杨乃武举人身份,取证不能的陈鲁采用酷刑,最终将杨乃武与小白菜屈打成招,并判小白菜凌迟处死,杨乃武斩立决。关于刘锡彤行贿的原因,历史上说法很多,有的说是刘锡彤为了报私仇,一心想置杨乃武于死地,有的说是刘锡彤曾私下对举人杨乃武用刑,有的说是怕翻案之后会失信于民,不管怎样,正是由于刘锡彤的行贿才使得本案一错再错,最终局势难以控制。

就在杨乃武受刑的时候,他的姐姐杨淑英和妻子杨詹氏一直在为他奔走,最终找到了他杭州的好友姚士法。姚士法同浙江巡抚杨昌浚的首席师爷杨同瑞熟识,就找他帮忙。在杨同瑞的帮助下,浙江巡抚杨昌浚读过案卷,发觉众多纰漏,决定亲审此案。看上去似是峰回路转,不曾想此次局势更糟,知县知府不但掩盖了很多证据和事实,而且联合向巡抚杨昌浚、按察使司贺荪行贿;杨淑英为救弟弟,特意去省城探监,终于说服小白菜翻供,但杨昌浚为了自己的面子和保住众多官员的顶戴花翎,决定不再提审此案,只将案卷原封不动地上变刑部。师爷杨同瑞愤然离职,而浙江士绅听闻此事后对杨昌浚非常不满,杨淑英在他们的支持下上京告状,并找到了族叔杨增生,杨增生又找到了翁同稣,在翁同稣的努力周旋下,朝廷终于发下谕旨,要求将此案发回浙江重审。杨昌浚为了脱离干系,来了个跟其他知府合审。这次审案很是热闹,不仅小白菜翻供,钱宝生也否认杨乃武买砒霜一事,弄得几个知府知县面面相觑,但由于官官相护,在酷刑的折磨下仍然维持了原判。恰巧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皇帝驾崩,朝廷忙着新皇登基之事,就把这事搁在了一边。

后来,在杨增生的努力下,慈禧也觉得这个案子拖得太久了,就于光绪元年(1875年)四月下旨派浙江提督学政胡瑞澜为钦差大臣亲审此案。不料胡瑞澜虽然清正廉明满腹经纶,却对刑审案件不在行。被寄予厚望的他并没有从源头上去查案,而是在那么多的证词之间来回地游走、推测,更离奇的是杨乃武的有利证人钱宝生突然死了,所以在胡瑞澜看来,杨乃武的好口才好文笔就是在为自己开脱,企图掩盖事实,于是仍然采用逼供的做法屈打成招,并上报刑部审核,维持原判。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命官司这么简单了。而是牵扯到了江浙派官员与两湖派官员的政治斗争。审理过这起案子的陈鲁、杨昌浚等人基本都是两湖籍官员,是追随曾国藩的湘军派系官僚,在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他们居功自傲,胡作非为,引起江浙派官员的强烈不满。因此在对待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上,江浙派官员力主查个水落石出,这关系到浙江人的尊严与浙系官员的发展。于是浙江众多官员联名向督察院递交呈词,要求提京重审此案,慈禧最终应允。

历经百折,终于形成了由刑部尚书主审、户部和礼部尚书陪审、醇亲王和刑部侍郎听审的会审局面。”经审理证实:卖砒霜给杨乃武的证人钱宝生虽然已经死亡。但此前杨家已经提供了杨乃武不在余杭的证词:另外,对葛小大开棺验尸,经检验确认尸体中并无有毒成分,故葛小大确属因病而死,杨乃武与小白菜无罪释放。于是,涉案的三百多名官员有三十多人被革职、充军或查办,一百多人被革除顶戴花翎,永不续用。

白杨教案篇3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学生课堂答题错误,是怒其不争的去批评,还是视为教学资源去重视?可能不少老师选择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选择前者的原因有多种:其一,学生的回答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进度,破坏了原先的预设。其二,意外的生成需要教师费时费力去“纠偏”,不像预设那样驾轻就熟。

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变化是从传统的权威者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学生课堂出错正好是教师引导的好机会,是教师展示其灵活的教学艺术的好机会。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我们将学生的出错当成是发现了“美”,即知道了学生错在哪里、原因是什么、该如何解决,我们就不会去批评斥责学生了。“错答”是送上门来的教学资源,教学中,还有比这更宝贵的吗?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其奥秘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虽然这样的教学资源不在教师的预设之中,但只要处理得当,相信定能生成精彩。

记得教学鲁迅的《孔乙己》时,曾经提问过小说前三段的作用这个问题,有个学生回答说:鲁镇酒店的曲尺形柜台是鲁镇的特色,小伙计“我”作为事情的见证人,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显然,这样的回答避重就轻,没答到点子上。也许,班上还有不少学生也会这样回答。笔者没有批评这个学生,因为学生是来学习的,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笔者充分地利用“错答”这一资源,让学生再次回到课文里去品读、思考、探究,正确的答案终于形成了。

所以,对待“错答”的处理,首要的不是处理方法问题,而是教师的认识问题,是新课程理念有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的问题。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错堂”就是这样的宝贝,我们要珍惜它, 利用好它。

二、交流是纠错的最佳方式

学生课堂上的“错答”是经常性的,如何去解决这种“错答”呢?教师的批评于事无补,再炒冷饭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关键是找到一种能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式。大教育家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由于交流能发散思维、触发灵感、启迪智慧,笔者觉得解决“错答”的最好办法是将问题交给学生,“疑义相与析”,通过交流逐步统一,形成共识。

教学中,笔者对学生的“错答”往往先不置可否,而把皮球“踢”给学生。笔者常这样说:某某同学提出了他的一家之说,请大家就此谈谈你们的观点。同时笔者也对“错答”的同学讲:可能有学生会不认同你的意见,请你准备反驳。这样,一场讨论交流就拉开了架势。

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提到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时,有学生答题中认为这第二段有点画蛇添足,完全可以直接写白杨树,没有必要这样婆婆妈妈。笔者认为,整体把握这篇散文本身就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学生的“错答”正好创设了切入整体把握的最佳角度,作为教师,应该好好抓住这个机会,充分利用这一良好的教学资源。那么,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到底该不该写呢?笔者没有马上给出答案,答案应该从学生中来。笔者让学生再次阅读全文,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通过探究,学生终于认识到:从内容上讲,生长环境的描写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说明白杨树不仅创造了景致,点缀了大自然,还振奋了人的精神;从结构上讲,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描写还增加了行文的曲折波澜。

文如看山不喜平,这里又得到一次验证。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这样一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到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学生“错答”了,还是学生交流为好,这样,记忆应该是相当深刻的。

三、鼓励是个体的学习动力

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正确,教师常能以微笑和语言鼓励他们。学生回答错误,就不是这样了。其实,这时候,学生更需要鼓励。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告诫我们:“请你任何时候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灵接触呢?苏氏这样讲:“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上的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这句话绝对适合对学生“错答”以后的处理。笔者在平时教学中,常在学生“错答”后引导其共同讨论,结束时,笔者不忘要求给“错答”学生一点掌声。理由是,正是这种“错答”,才有了大家交流的机会和正确的答案。这就等于告诉学生,“错答”是好事而不是坏事,“错答”的学生无须自卑。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鼓励是学生永远的学习动力,特别是“错答”后的鼓励。

白杨教案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趣味;构建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对于后来者的语文教学有着诸多的启发。小学语文课堂的开放性、灵动性只有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起来,才能还原教学的本质,才能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我们的生活教学。以下是本人的教学体会:

一、发挥生活经验价值,树立“有用”语文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树立“有用”语文教学,所谓“有用”就是对我们的生活有益,让我们的生活在语文教学的引导下更加有活力,这一点来看,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发挥生活经验价值,引导学生从教学中挖掘对于我们生活有益的成分,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书无用论”,要想彻底打破这样的理念,必须将生活元素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来。

例如在上到《落花生》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将一堆落花生放到讲台上,最后我的就问学生:“联系我们的实际生活,你喜不喜欢像落花生这样生长在地上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你喜欢像香蕉、雪梨这样在树上的人吗?”这是一个极具弹性,没有标准答案和唯一答案的问题,学生们很感兴趣,一改往日的沉闷,积极议论起来。学生们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根据他们自身的想法和自己特有的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的看法进行作答,抛开了“唯一答案”的束缚,没有了压力,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也从中得到了锻炼,这就是发挥生活经验价值,让学生呈现“有用”性。

二、营造和谐课堂关系,还原“生活”课堂

“生活”课堂的提法并不新鲜,近年来很多一线教学者也正在努力尝试,但是怎样的“生活”课堂能够两全其美,既能让学生感觉到课堂的轻松愉悦,又能无形之中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学习到语文知识,这一点是很多教师探索的,在我看来,要想达到这一点,必须营造和谐的课堂关系,师生和谐、生生和谐,才能让课堂呈现开放性,让学生的思维被打开、被激活。

例如,我在上到《我们身边的环境》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首先问了学生:“同学们,你们的家乡在哪里?”这样的提问顿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都积极参与到回答中。紧接着我又问学生:“同学们,想到哪些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家乡呢?”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的到课堂上来,有的学生说是“美丽”的,有的学生说是“山清水秀”的,有的学生说是“五彩缤纷”的,也有的学生说是“脏兮兮的”的。上到高潮部分时我又问学生“为什么现在的河水那么浑浊,天空那么灰暗?”使课堂推向一个白热化的阶段,有的学生说“是因为环境污染”,有的学生说:“因为人们乱砍树,”有的学生说:“因为人们乱扔东西到河里”学生们争相恐后的回答着,而且我自己也参与到他们的讨论,整节课的气氛活跃,学生们的注意力高,可以说效果非常好。联系生活实际,学生们畅所欲言,和谐的师生关系还原了原汁原味的“生活”课堂。

三、回归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贴近“生活”

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是指导我们的实践,通过语文教学,教师传播教书育人的理念,教师在传播理念的过程中,让一些科学的价值观融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从教学中获得的养分能够指导实践,又能从实践中得出结论进一步回归理论教学,这是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关联,也是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宗旨和本质。

《白杨》这篇课文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篇目,这篇文章写作的角度颇为新颖,通过列车上一对父子的对话引出路边站得像战士一般的白杨树,通过白杨树的特征,延伸出很多哲理,白杨树长得很高、很直,恰如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大的白杨树旁边,又几个小白杨正在茁壮成长起来。学生们反复读完这篇脍炙人口的课文后,也是对白杨树的品质感动不已。此时我提出疑问:“白杨树自身具有某种品格吗?”学生答道:“没有,这是作者的拟人手法,将白杨树比做人。”“为什么作者让白杨树具有这些品格,而不是让车外的马路、或者列出具有这些品格呢?”有个学生回答道:“因为从作者的角度来看,白杨树的某些特征恰好符合了人所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也许别人来写的话,会让其他事物具有这些品质。”“这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其实从专业术语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意向写作法。”随后,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意向”两个字,“我们平日在写作的过程中,也是同样如此,我们想表达什么、传达什么,可以通过其他某一样事物表达出来。比如我们写作文《我的妈妈》,我们不一定要从妈妈做什么职业、多大年龄,每天为我洗衣做饭等细节来写,我们可以运用求异思维,因为自己一次犯错,妈妈如何辅导鼓舞我前进,比如妈妈给我买的某一样具有特殊意义的东西摆在我的书桌上,鼓舞我努力学习……”通过这种求异思维的引导和延伸,学生们不仅掌握了课文的精华,也对自己今后的写作还有生活都有了很大的启示。

白杨教案篇5

一年后,杨云表妹的出现让刘实心生疑虑,一桩当初未破的现金蹊跷失窃案的真相渐渐浮出水面……

独居老教授

被小保姆的诚实所打动

1980年秋天,杨云出生在辽宁省建昌县。23岁那年,她和邻村村民景志荣结婚了。婚后,杨云原本融洽、舒心的生活,却在她接连生下两个女儿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婆婆有意无意的闲言碎语,杨云很是烦心。

2010年春节过后,不堪忍受婆婆唠叨的杨云独自来到了沈阳,她通过和平区的家政中心找到了一份保姆的工作,雇主是62岁的刘实教授。

杨云来到刘家,只见这位教授家里装饰得古色古香,原来刘实喜爱收藏古玩。他告诉杨云,做家务一定要小心谨慎,一些看上去陈旧的家具,都是花梨木和沉香等名贵木材做成的,很珍贵。同时他对杨云规定,没有他的允许,不得踏入他的卧室和书房。了解了这些后,杨云在刘家做事小心谨慎,从未出过什么差错。

2010年5月的一天,刘实要杨云到杂屋的箱子里找一份资料。杨云来到杂屋里打开了满是灰尘的箱子,找了好半天终于发现了刘实所说的资料。让她感到惊讶的是,在翻出资料的同时,还翻出了一沓钱,她粗粗掂量了一下,少说也有5000元。下午,刘实回家后,杨云把资料递给了他,也把意外拾到的钱交到了刘实手里。看到钱后,刘实很惊讶,忙问:“你这钱是哪里来的?”杨云如实相告。听完杨云的话,刘实由衷地赞叹她的诚实:“我很久都没有动过那个箱子了,根本不知道里面还有钱。实话说,你就是把钱据为己有,我也完全不知道。”

“刘教授,这不是我应得的钱,我必须还给你。”杨云认真地回答。

此后,刘实一改往日对杨云的防备,并给她涨了工资。对此,杨云也尽心尽职给予回报。慢慢地,刘实也把杨云视为自己的亲人,有什么心事也对她说。家里的闲置的衣物,刘实也让杨云邮寄回家给乡下的亲人穿。

一个星期六早上,刘实应该在早上7点准时起床。可是这天,杨云做好早餐后,等了半个小时还不见刘实起床。她感觉有些奇怪,于是去敲门,可敲了几次也不见房里有动静。杨云此时已经顾不上不能进卧室的规定,壮着胆子把门打开。门开后,杨云有些傻眼了――只见刘实躺在床上,双手捂着胸脯,头上大汗淋漓!而一向爱干净的他,此时却弄得地板上都是浓痰……

杨云一看事情不妙,马上拨打了120。刘实被送往医院,病情得以控制。

事后医生告诉刘实,他患的是急性心肌梗塞,幸好急救电话打得及时,如果再晚两个小时,肯定就没救了。听医生说罢,刘实顿时对杨云充满了感激。

出院后,刘实给了杨云3000元钱以感谢救命之恩,可杨云怎么也不肯收,反而说:“刘教授,我在你家做保姆,就是要照顾你的衣食起居,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从死亡边缘走过来的刘实却不这样想,他把钱塞进了杨美云的口袋,并决定:“小杨,你和我的女儿年纪相仿,如果你愿意,我就把你当自己的女儿一样看待,我收你做干女儿,你愿意不?”

听罢,乖巧的杨云跪在刘实面前,甜甜地喊了一声“干爹”。

这年年底,杨云一年的保姆工作深得刘实的肯定,刘实帮她订了火车票,在她返乡过年之际,还塞给了杨云一个5000元的红包,并恳切邀请杨云年后继续来帮他打理家务。

书房现巨款

贪婪最终战胜了理智

2011年3月初,杨云刚到沈阳不久,丈夫景志荣便给杨云打来电话,小女儿由于不小心吞食了一颗铁钉在胃里,急需钱做手术。听到这个消息,杨云马上向刘实请假回家。

杨云来到医院后,发现事情比想象严重,由于铁钉十分锋利,几乎把女儿的胃扎穿孔。家里仅有的1万元钱和带回来的2000元钱不够做手术。为了救女儿,她哭着拨打了刘实的电话求助。

刘实在接到杨云的电话后,马上给她汇了1万元钱。为了感激刘实,也为了快些还债,杨云在女儿出院后,马不停蹄地赶回沈阳照顾他。

2012年,杨云来到刘实家已是第三个年头。刘实已经64岁,随着年岁的增长,他越来越离不开杨云的照顾。长时间的相处,使得刘实对这个干女儿非常信任,以前对她设定的,早已不复存在,他经常把现金放在家里也从不对杨云回避。

5月2日下午,刘实给杨云打来电话,说他要去城郊去拜访一位藏友,要杨云把他的书房收拾一下。当晚,杨云小心收拾书房。当她收拾完准备摆好椅子的时候,书桌旁的一个黑色塑料袋引起了杨云的注意。她打开一看,是废报纸,杨云顺手将其丢进了垃圾桶里,可是刚丢后,又觉得手感有些沉,她把塑料袋又提了出来。掀开上面的废报纸,杨云惊呆了――这个毫不起眼的黑塑料袋里面,装的居然是一扎扎的百元大钞!杨云数了一下,一共12扎。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么多钱的她,拿着钱不停地抚摸。而正在这个时候,客厅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杨云吓了一跳。

电话是刘实打来的,他只是交代了一句“今天不回来”后,匆匆挂了电话,对于其他事,刘实只字未提。

杨云挂了电话,正准备把钱收起来,手机又响了,是丈夫打来的。景志荣说母亲身体不适,医生怀疑是直肠癌,要去大医院进一步诊断,急需要钱。

杨云回答:“我哪里有这么多钱啊?”景志荣说:“上次女儿做手术,你不是向刘教授借到钱吗,这次你再找他帮帮忙。”一听说又要借钱,杨云心里感觉很不舒服,说:“亏你想得出!借别人的钱总是要还的,我这等于是给人家做长工啊……”围绕借钱的事,夫妻俩在电话里争吵了起来。到后来,景志荣撂下一句“无论如何你要去借钱”的话后,便挂断电话。见丈夫不体谅自己,杨云越想越气。

望着手里的巨款,杨云不由心动,眼下正是个好机会。她决定铤而走险,打电话和丈夫商量了很久,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次日早上,杨云像平常一样去菜市场买菜。同时,她带走了黑塑料袋。来到菜市场附近的一处垃圾堆旁,她看到偏僻处一个熟悉的身影后,把塑料袋丢在垃圾堆里,迅速离开了。

第二天下午,刘实才回到家里,直到晚上,他来到书房时才发现,装有现金的黑色塑料袋不见了。杨云如实相告:“我把废报纸丢到垃圾堆了。”

“啊?里面不是废报纸,是17万元现金啊!丢垃圾堆了?你丢之前,怎么也不打开看看呢?”刘实顿时火冒三丈。而杨云听后,也一屁股坐在地上……

随后,刘实向当地警方报警。警方在调取了周边的监控查看后,确实看到杨云把塑料袋丢弃在垃圾堆里。随后,一名拾荒者把黑色塑料袋捡走。

由于事情已经过去两天,警方在对附近的拾荒者调查时,并没有发现什么可疑之人。会不会是保姆联合外面的人一起作案呢?当警方提出怀疑时,刘实想起近几年杨云在自家的种种表现,断然否定。菜市场人员复杂,流动人口众多,要找一名拾荒者,如同大海捞针。于是,案子一时陷入困境。

亲自找上门

真相大白后迟来的忏悔

丢钱的事情发生后,虽然刘实多次表示不会责怪杨云,但是她却完全变了一个人,经常半夜起床大喊抓小偷,白天做事也丢三落四……如此折腾,让刘实感到很不安宁。2012年6月底,刘实让杨云回乡休养。

杨云走后不久,刘实先后找了两个保姆,每个都是干了不到两个月就被刘实辞退。要找个像杨云一样的好保姆,可真难啊!

就在刘实为找保姆发愁的时候,2013年2月底的一天上午,刘实正要出门,突然看见一个女人在自己家门外徘徊。“你是来这里找人吗?”刘实觉得有些纳闷,就问了对方一句。这名女子看见刘实,也开口了:“您就是刘实,刘教授吧?”

刘实被对方问得有些诧异。经对方解释,他这才明白,该女名叫郭颖,是杨云的表妹。

郭颖说:“刘教授,我姐在家里跟我们讲起你,说你人非常好。现在她回家了,于是推荐我过来,看你需不需要人照顾。”刘实听她如此一说,非常感动。由于家里正需要保姆,刘实经过核实后,把郭颖迎进了家。

实际上,郭颖并不是杨云介绍来的,一直对表姐在城里赚了大钱非常羡慕的郭颖,在获悉杨云不再给刘实家做保姆后,按照以前杨云给她邮寄衣服的地址,春节过后偷偷来到沈阳,四处打听后找到这里。

可是,郭颖在刘家卖力地做了两个多月后,发现刘实并不像表姐说的那样阔绰大方,平日里对她还非常防备,这让抱着发财目的前来的郭颖感到非常失望,做事也开始有些心不在焉了。

有一次,郭颖把刘实的一个青铜器当做废铁丢在了垃圾桶里。刘实非常恼火,他责备道:“你和杨云是姊妹,为什么在做事的态度上差距这样大呢?”

听罢,郭颖也感到委屈,早已经不想干了的她回道:“刘教授,我做事已经尽心尽力了。但是有一件事情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和表姐同样到你家做保姆,你给我们的待遇差别这样大呢?”

郭颖如此一说,刘实感到很诧异,忙说:“我给你俩的工资是一样啊!”

“怎么可能一样?我姐姐在你这里做了不到三年,就赚了二十来万,去年秋天还在家里盖了一幢大房子呢!”

这怎么可能呢?联想到一年前家里发生17万元现金丢失案,刘实顿生怀疑。

2013年5月25日,刘实按照杨云的身份证地址前往辽宁省建昌县,悄悄来到杨云所住的村子。在村民的指引下,刘实看到杨云刚建造好不久的新房子,他彻底傻眼了――眼前的宅院宽敞、气派,在路旁是那样醒目!

刘实的突然造访让杨云不知所措。他直奔主题:“小杨,你肯定知道我是为什么来的。一年前我家里丢失17万元钱,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这次来没有通知你们当地警方,就是想给你们一个机会。如果你们一直执迷不悟下去,我就让公安局来处理了。”

景志荣赶紧拉着妻子跪在刘实面前,把一年前自己连夜赶到沈阳,夫妻合演的盗窃一事如实相告。刘实又气愤又寒心。

杨云哭着请求刘实原谅,并表示愿意无偿地给他做一辈子保姆。看到杨云一双女儿以及床上重病的母亲,刘实心软了,他语重心长地对俩夫妇说:“你们已经触犯了法律,必须受到惩罚。但是你对我有恩,你们也是一时起贪念,我陪你们去投案,我不追究你们的责任,希望可以求得法律的最大宽恕。至于你们家里的孩子,你们亲戚出力,我会出钱照顾的。”

5月27日,杨云和景志荣在刘实的陪同下,来到建昌县公安局投案自首。目前,此案正在进一步的审理中。

白杨教案篇6

出身“将军县”

70岁的白恩培1946年9月出生于陕西省的清涧县袁家沟村。2001年,白恩培调任云南省委书记,主政云南10年。2011年,65岁的白恩培离开云南,赴北京任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

云南是白恩培仕途履历中最重要的一站。2001年10月,白恩培上任时,云南刚刚遭遇了原省长的腐败案。利用职务之便,先后30余次伙同其儿子李勃或单独收受贿赂1810万元,被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以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两个月后,白恩培在云南省委第七次党代会上指出,案造成的影响十分恶劣。白恩培说:“腐败不除,事业难兴。因此,对反腐败斗争的态度一定要坚决,处理问题一要依法依纪,确保反腐败斗争的顺利进行。”

遗憾的是,白恩培很快就重蹈的覆辙,不仅贪腐,还创下了近2.5亿元的最高受贿记录。这么多钱,白恩培是从哪些渠道非法获取的呢?

“大云南”战略

2000年前后是云南经济发展历史上最为艰难的几年,此间,云南省在全国GDP排名中,已经连续多次倒数第一。2001年,时年55岁的白恩培临危受命,从大西北的青海省委书记调任大西南的云南省。中央的意图很明确,希望白恩培带领云南这个落后省份走出困境。

白恩培主政云南后雄心勃勃,他推行的第一战略即“大”字当先。云南省政府的一位中层领导首先提出了“大昆明”的发展思路。这一思路几经完善,为白恩培所赏识后,迅速在昆明市推开。之后这一思路逐渐成为云南“大城市运动”的雏形。

在白恩培的主导下,云南省开始了大规模的翻新扩建。之后,不仅出现了“大昆明”,全省也随之高唱“大”字,诸如“大大理”、“大曲靖”、“大红河”。 一时间,多家房地产开发集团纷纷投入巨资,参与云南城市的发展建设。

在众多的房地产集团中,有一家公司格外获得白恩培的青睐,这就是以黄如论为董事局主席的世纪金源集团。黄如论1951年9月出生于福州连江县一个偏僻的小渔村,因为家庭贫困,黄如论小学未毕业就被迫辍学。1986年,他只身一人前往菲律宾闯荡,经过艰苦创业,事业发达,以31亿美元的资产位列福布斯华人富豪榜第94位。世纪金源集团是黄如论创办的综合性跨行业国际集团,以房地产开发为大型支柱产业,在中国大陆共投资2200亿元人民币,开发各类商品房7000万平方米。2004年,世纪金源集团捐资1400万元支持云南省教育事业。2005年,又捐资人民币1400万元给予云南省作为教育基金和人口奖励基金。2008年该公司再次向云南捐赠了1.816亿元。对于世纪金源集团在云南的慈善项目,白恩培给予高度赞赏并多次直接作出批示。可是,在接受捐赠的过程中,白恩培的心态逐渐发生了变化。白恩培在《忏悔录》中写道:“从支持民企老板在云南发展开始,就产生了从他们身上捞取好处的想法,也确实从他们手中拿到了巨大回报。”世纪金源集团先后在昆明开发了世纪城,在腾冲开发了国际旅游度假村,在西双版纳开发了“版纳滨江果园山庄”,白恩培在收受了巨额好处费以后,不惜赤膊上阵、亲自打招呼,指示地方领导“关照”这些项目,明目张胆地出卖公共权力,甘当老板的“办事员”、“马前卒”。

耽误云南十年

白恩培很“精明”,不是什么人的请托都办,只有大老板才考虑;不是什么钱都收,只有“大手笔”能入得了法眼。他紧盯房地产开发、矿产资源、土地出让这几块“肥肉”,攫取巨额利益,出手帮助老板一次,最多的要收数千万元。在白恩培的干预下,一些土地被贱卖给了商人,双方从中获利巨大。云南省干部群众背后骂白恩培是“崽卖爷田心不疼”。

白恩培主政云南十年,围绕他的各路商人格外活跃,既有云南本地人,也有从青海、内蒙古追随来的。他们为攀上白恩培大搞“感情投资”,手段无所不用。白恩培喜欢玉石、茶叶、红木家具,商人老板们就投其所好。办案人员从白恩培家扣押到大量玉石翡翠、高档木质家具、雕件制品、普洱茶。白恩培在《忏悔录》中承认:“我是能拿的都拿,能要的全要。”

“贪了十年,玩了十年,耽误了云南十年。结交一批老板,带坏一批干部,重创了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这是许多云南干部对白恩培的评价。

上行下效,看到白恩培和老板勾结牟利,一些干部动起了歪脑筋,竞相效仿。一批投机商也闻腥而至,勾肩搭背,致使窝案、串案频发。普洱市委原副书记李小平自称“我不管项目,可管项目的人归我管”,他收受一个老板巨额贿赂后,变成“提线木偶”,对其要求提拔的干部有求必应,这个老板成了名副其实的“地下组织部长”。德宏州政协原主席杨跃国在担任瑞丽市委书记期间,在土地出让问题上,一开始还开会研究,后来干脆不开,直接带老板到现场看地,只要老板看中,就安排国土局供地。在他的示范下,瑞丽市原常务副市长赵兴会、市国土局原局长王成钢等多名干部均因“地”而腐。文山州委原书记张田欣与湖南永州籍地产商人蒋政江相互勾结,在超大型多金属都龙锡矿改制过程中,以增资扩股的形式将国有矿产低价贱卖,蒋政江仅以1900余万元就控制了这个潜在价值数千亿元的矿产,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不法官商沆瀣一气形成逆淘汰,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秩序和发展环境。在白恩培任内,矿产、土地开发经营权屡屡落入行贿者手中,资源配置不公、利益恶性冲突等混乱局面愈演愈烈,一方面刺激更多的商人老板迷信靠实力不如靠“官员”,只想通过权力攫取暴利,无心踏实做强企业。另一方面迫使正当经营者心灰意冷、无奈离开。白恩培的一个行贿人就说:“我原本做正当生意,利润微薄。看到人家投靠官员发了大财,就想走捷径。”

对于“大昆明”的发展战略,杨维骏更是明确表示反对。杨维骏反对的理由有两点:一,不应当以党委政府联席会议的形式召开会议并决定,因为中央早已三令五申,党政要分开;二,“大”字当先的战略未经过科学论证,未履行法律规定的程序,属于盲目开发建设。

在杨维骏的坚持下,昆明市规划部门等政府机构召开了两次论证会,经论证,认为打造大昆明计划可行。但杨维骏仍然认为,论证会存在很大瑕疵,没有科学、公正论证。杨维骏甚至专门撰文批评白恩培的战略,认为不能人为造城,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

白恩培极力推行“一湖四片”、“一主四辅”毁乡造城大城市化运动,强占基本农田,强拆民房,甚至出动警力打伤抗争农民,,以远低于市场价从农民手中强征农田,引发了农民强烈不满。杨维骏在调查中发现了这一问题,“有的每亩市场价400万,只给村民12万,征地2万亩总计剥夺村民金额高达千亿元,农民多次到省委大门口下跪哭诉,白恩培都坐视不理,云南百姓给他取绰号叫‘白眼狼’。”

2010年12月17日,杨维骏为昆明西山区福海社区韩家湾村失地农民“公车上访”的举动,让云南的土地问题彻底公开化。这一天,89岁高龄的杨维骏坐着他的车牌为云AA9135的奥迪A6,为12名失地农民代表开道,带领他们到云南省政协反映问题。在云南,云AA9开头的车牌为省领导的专配用车。杨维骏说,那些村民要反映的问题是政府拆迁安置政策不合理。韩家湾村有8个自然村组要拆迁,1700亩耕地要被征用,房屋被限期拆除,政府没有出示征地手续,每亩25万元的征地款也未发放,冬天到了,安置房始终没有下落。杨维骏说:“政协能监督政府,没有我带路,农民肯定进不了政协大门。”在省政协办公大楼,杨维骏和12名失地农民一间一间办公室去敲门,却一个人都找不到,明显都在躲。

随后,省政协老干部处的负责人来到杨维骏家中,质疑他以省政协原副主席的身份动用公车带农民上访。杨维骏反驳说,“难道政府配车只能用于游山玩水,不能为民请命?我为什么不能以退休干部身份,为群众反映问题?”说得那位负责人哑口无言。

此后,不少失地农民都会找杨维骏。

2013年5月13日,昆明市晋宁县广济村民召开“保护农田群众大会”,邀请杨维骏参加。时任晋宁县委书记一早来到杨维骏家,希望他不要出席,但杨维骏反驳,“作为公民,我为什么不能参加?”最终,县委书记的态度从劝阻变为“多去指导”。

杨维骏要从家中赶往约30公里外的广济村时,被告知“车不能送他”,政协给他配的公务车只能在昆明市区跑,不得出城。无奈,杨维骏只好向朋友借了一辆车赶到了会场。省部级老干部的到场,让农民们士气大振。此后,村民带了些农副产品上门拜访,杨维骏坚决不收,称这是共产党的作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后来,杨维骏得到消息,价值5000亿元、亚洲最大的铅锌矿兰坪铅锌矿,被刘汉以10亿元人民币控制了60%的股权。而作为国企的云南冶金集团准备向银行贷款由其控股,被白恩培拒绝。

“这不是贱卖国有资产吗?”杨维骏又坐不住了,他将问题整理成材料,交给了彼时正在云南进行巡视的中央纪委、中组部第二巡视组负责人。

杨维骏的所作所为,令白恩培极为反感,可杨维骏依然我行我素。

2013年8月,已经91岁高龄的杨维骏通过网络,实名举报云南省多起贱卖矿产案,并举报白恩培参与其中。杨维骏称,在云南省委白恩培书记的主持下,云南很多矿藏资源都没有按市场规则交易,存在不可告人的黑幕。在北京期间,杨维骏还先后两次赴中纪委上访,反映云南存在的问题。他的实名举报,也被中纪委工作人员总结为三个之“最”:年龄最大、职务最高、反映问题不为自己而是最为群众着想。

退休的副部级干部实名举报现任省委书记,引起各方关注。人们纷纷盛赞杨维骏:执著,有勇气,“身上有革命年代过来的老干部的硬朗、直接的风格”。还有人说他像“举着长矛的堂吉诃德”。

把牢底坐穿

杨维骏的实名举报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2014年3月9日,时任云南省副省长沈培平被中央纪委“”,后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7月12日,原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孔垂柱跳楼自杀。4天后,云南省委原常委、昆明市委原书记张田欣被立案审查,后被,降为副处级非领导职务。

昔日的下属接连出事,白恩培的内心惊恐不安,他担心自己的事情败露,惶惶不可终日。多行不义必自毙。2014年7月,组织开始调查白恩培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问题。

2015年1月,中央纪委决定给予白恩培、开除公职处分,将其涉嫌犯罪问题及线索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2015年1月1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对白恩培以涉嫌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

2016年6月16日,白恩培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一案在河南省安阳市开庭审理。白恩培被指控利用其担任青海、云南省委书记等职务上便利,为他人在房地产开发、获取矿权、职务晋升等事项上谋取利益,直接或者通过其妻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2.46764511亿元。白恩培还有巨额财产明显超过合法收入,不能说明来源。

2016年10月9日,河南省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对被告人白恩培以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在其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以巨额财产判处有期徒刑10年,决定执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在其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对白恩培受贿所得财物和来源不明财产予以追缴,上缴国库。

由此,白恩培成为我国被处以终身监禁的第一人。

据统计,已开庭审理的十后落马省部级以上官员中,共有29人获刑,这其中,白恩培的刑罚最重。白恩培是十以来,第二名被判处死缓的“老虎”,也是被判处终身监禁的“第一虎”。

白杨教案篇7

云南省档案宣传暨通联工作会议在昆召开 梁屹峰

云南省档案局馆职工踊跃为灾区人民捐款

光荣榜

抓好"两刊一报"发行促进档案工作 张石生

重视《云南档案》征订工作增强社会档案意识 杨宝仙

加大力度依法治档——昆明市开展《档案法》及其配套法规执法监督检查 傅建屏

强化档案意识推进档案事业为水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陈仲蓉

"新官"上任办实事 武鸿铭

领导与档案3则

三中全会光辉映兰台——红河州档案工作二十年回眸 武鸿铭

平凡岗位创佳绩——记寻甸县档案局局长何兴正 吴丽萍

多媒体触摸查询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张应钦,张芸,何畏,罗备针

做好少数民族档案的征收工作 赵昆红

计算相应用和档案馆(室)现代化管理 薛琼华

农村土地承包档案工作亟待加强 谢荣培

抓试点打基础全面推动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大理市开展试点工作的做法和体会 尹德煜

档案企业的财富——云南省建六公司档案管理纪实 赵学玲,田跃新

关于做好新形势下企业档案工作的思考 李云春

我所是怎样开展"四同步"科研档案全方位管理的 石美琼

云南档案高等教育的回顾与展望(一) 王灿平

《云南青年报》的创办 张玲

抹不去的记忆 刘天舜

胜景关 何德福

档案为民办教师解忧 袁吉美

档案利用3则

通讯·简讯

学习邓小平理论辅导材料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77年 杨云

认真学习努力实践 张应钦

贯彻省长指示确保档案安全云南省档案局召开协调会就省级机构改革中的档案工作提出要求 梁屹峰

昆明理工大学档案馆正式挂牌成立 樊荣珍

迎接新挑战实现新突破 郭进忠

西部大开发曲靖档案工作怎么干 张石生

努力实践服务宗旨创造档案工作新局面 蒋云波

档案属于公众所有——英国档案宣传工作见闻 刘卫邦

通讯·简讯8则

谈新时期的档案工作 王维芳

涂改档案受处罚严格执法重教育 王勇,周杰

数字档案库——建立网上档案馆的瓶颈 杨林

编研选题应立足于馆藏实际 李公

对机关档案利用实例收集的思考 贺英

浅谈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的管理 黄玉萍

加强档案资源开发服务企业发展 张延

档案统计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蒋一虹

档案服务修志修志积累档案 张八图

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加强家庭健康档案管理 陈燕溪,徐莉娅

积极探索循序渐进做好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 夏琼兰

百年树人的见证——清末《元江直隶州第一期师范传习所同学录》 张文芝

点点滴滴说"老张" 王富琼

扎实工作再创佳绩——记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档案科先进事迹 周洪

论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现代化 杨毅

云南白药拾趣 陈建丽

命里姓"档" 侯丽华

掀起西部的红盖头 郁文

《长征》手迹失踪

中国档案馆之最 石集

气象档案为腾冲旅游节增辉 王维丽,杨惠

档案广角3则

一片真心献扶贫——昭通地区档案局馆扶贫略记 杨应焦

云南省档案局召开省直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协作组负责人座谈会 张云辉

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展示云南历史的真实风貌新时期新的跨越——云南省档案目录中心简介 罗备针,贾云

我与云南历史档案40年 谢本书

云南省印章档案管理办法(暂行)

楚雄档案工作新气象 李红波

保山市做好退耕还林工程档案工作 刘学康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再创我省城建档案工作新辉煌 孟昭华

浅谈地下管线档案的重要意义及必要性 康丽萍

创新管理机制构筑21世纪的发展平台 荆云

曲靖城建档案展新姿 陈勇

撤地设市昭通城建起步 孙建萍

锡都兰台谱新曲 周云

如何做好城建档案整理工作 赵康

发展中的隆阳区城建档案工作 王秀荣

浅谈城市建设档案的分类 张建敏

水文水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初探 杨贤翠,王鹰

浅议公安派出所档案目标管理的后续工作 周丽萍

对WTO环境下档案法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杨屹梅

利用航片档案资料调处土地权属争端 白善戈

讲武精神 黄燕玲

月华随人处处明——记全国人大代表、昭通市财贸学校档案管理员潘华燕 张绍九

省外视窗

中国土司制度的博物馆:南甸土司府 夫巴

饮水思源忆张冲 谢荣培

古乐流韵——记通海洞经音乐 张新

开发利用古井档案保护名城旅游资源 宋新华,杨炳学

夏虫三题 白莉

兰台小灵通

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落实到档案工作岗位上 杨汝鉴

抓好抗旱实绩确保农民增收——省档案局馆长杨汝鉴到巍山县龙街乡指导抗旱工作 张云辉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 张文芝

会泽——红军长征中扩红最多的地方 王惠

马帮驮起的古驿站 陈应国

档案检索语言发展趋势论略 周铭,彭文英

朱元璋的用刑思想 邱孝芬

西双版纳近代治边第一人柯对勋 杜青

普洱茶:可以喝的"古董" 李续亮,周知勇

抓机制建设促档案事业发展 张石生

网络环境下的档案利用工作 方丽

开发傣文文献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李怡,田佳

县级档案馆编研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谢荣培,杨琼蓉

浅议电子档案的整理与保护 李靳云

古道遗韵 朱法飞

白杨教案篇8

一、个性设计促使教师重视文本研读

余映潮老师关于研读教材的教学警语“语文老师的第一功夫是读出课文的味道。语文教学的差异,从根本上说是解读教材的能力差异”告诉我们精心研读课文,就是要对课文内容进行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阅读理解和欣赏,语文教师的任务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读厚”,即是阅读体会非常丰富;而“教薄”,是要把精华内容教给学生,把难点突破。没有对教材的精细研读,没有对课文深刻感受和欣赏,好课是出不来的。

课题组组织了一次散文《背影》的同题异构研讨课,执教的三位老师他们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个性化备课,他们的课真可谓是各有千秋。

沙老师着重品语言,散文的语言是所有文学作品中最讲究的,最值得品味的,它们有的浓妆披重彩,有的天然去雕饰,有的粗犷豪放,有的清丽婉约,有的灵动飘逸,有的淳朴厚实。朱自清的这篇《背影》,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了深挚的感情。只有深入文本,抓住关键字词,仔细品味,才能真正理解文本,提高学生的审美品质。这一点沙老师都做得非常好,特别是通过一个精妙的设计,插图与文本比较,仔细品味了“攀”、“缩”、“倾”、等动词,使学生感受到了父亲过铁道,爬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艰难,从而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深地爱。

李老师注重读写结合,设计了仿写“父爱是父与子分别时的千叮万嘱”让学生,深化对父爱的感受。“本文抓住生活中的一个闪光瞬间,来抒发作者的感情的,你能否也采用这种写法,选取一个角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强调平凡中见深情,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达到了以读导写的效果。

杨老师着重散文的“形散神聚”,从理清线索入手。杨老师紧紧抓住了《背影》的两条线索:父亲对儿子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情变化。并且通过一个问题设计“面对如此父爱,作者心中的感受是怎样的?”两条线索自然的过渡,授课流畅,如行云流水。

相同背影,不同精彩。同课异构,是提高备课水平的一个好方法。在同一个教学内容下,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设计风格、不同的实施途径,达到同样的效果。这样的个性设计体现了教师对文本不同角度的研读。只有从有趣、有用、有效的角度去对课文进行发现,才能让课堂教学有趣、有味、有效。

初中语文教材,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看,是一个美丽而博大的知识海洋,沉淀着丰富的知识板块,蕴藏着精粹的知识宝藏;是精选的语言现象。语言教学研究要做的最基础最细腻的工作,是科学的教材分析。有目标地、有层次地、高效率地进行语言教学,语文教师有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常常被忽视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要把教材读好,读深,读细,读美,悉心玩赏,为教学设计作好充分有力的铺垫。而“三案导学”案中“教师指导”留白补充部分恰能促使我们教师去深读、细读、美读,演绎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艺术设计。她是一朵艺术奇葩,为语文课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个性设计充分展示师生的个性魅力。

语文教学细节是多类别多角度的,有无数的细节设计需要我们探究。其设计的优美流畅需要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研读教材的水平,教师的教学技艺,语文阅读的视野。只有它们综合的表现在教师的身上,才能够设计出精美生动的教学细节。而这些教学细节恰能展示语文教师的教学魅力。沙老师在运用“三案导学”案教《石榴》一课时,共案中预设问题“带领学生重点讨论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喻为夏天的心脏”,这个问题学生回答起来有困难,因此她旁注“指导学生朗读第4段和第七段,找关键词”给出了学习方法和策略,学生通过朗诵、思考回答起来就容易的多了。又如:在预设问题“在石榴众多的特点中,作者为什么偏偏选它在五月开花这一特点来写”,老师旁注“抓住其环境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写石榴的特点时写到“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运用了什么写法?旁注“此写法有何作用?”“教师指导”的留白给其他老师留有个性设计的余地。对一些教学细节的不同处理方法,同时体现了每个教师不同的思维,展现了个性魅力。沙老师所带的班级学生通常课堂气氛活跃,思维敏捷。教学成绩在平行班中名列前茅,这与沙老师善思考,巧启发的教学风格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有了如此的个性设计才有了如此魅力课堂,学生的精彩更加衬托教师的魅力。

“教师指导”留白补充就语言教学方面的设计艺术让人回味无穷。如潘老师在教《范进中举》从“多角度理解词语的表达作用”对留白进行补充“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学习案设计补白了这样的语言问题:“找出胡屠户见财心喜却又假意推让的一系列动作的描写词语及其表达效果”这一补白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很快地动笔圈画,积极思考,相互讨论,将屠户贪财虚伪的小人形象分析的得透彻淋漓。

从系统训练的角度策划语言教学。如:欣赏语言优美的句段、欣赏形式优美的句段、欣赏手法特别的句段、欣赏意境优美的句段、欣赏内涵丰富的句段如《周庄水韵》:杨老师在学习案中设计补白了这样的语言赏析,“阅读‘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选择一种角度或修辞或意境去赏析。”这一补白教给了学生析句的方法,课堂上学生赏析道:这句话不仅运用了通感还用了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将水声比喻成“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水声仿佛也有“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然而不论是“江南丝竹”,还是裹着的“万般柔情”都是为了表现水声的轻婉、柔媚、悠扬。突出小雪后的周庄韵味深长,意境优美。这些清新可人的语言不仅将当时的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同时也告诉我们,作者对这些景色是多么喜爱。这一精彩的赏析赢得在场的师生掌声的喝彩。

从学法点拨的角度策划语言教学。如“指导学生学会感受课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学会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教学生学会体会文章中的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杨老师在《背影》学案设计补白了这样的语言赏析:“品读语言,理解深情”。“作者善于在叙事运用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描写,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文章中有很多处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请同学们标出文中父亲所说的几句话,谈谈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很快地从课文中标出“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并通过朗读体会到了这些语言在平淡中见真情。这样的补白设计学生能快速的提取信息,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目标很清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三、个性设计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新课程改革引发了我校对备课方式的研究,教师在拿到“三案导学”案以后,必须在“教师指导”留白处进行二次备课(即个性化修改)。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所教班级的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形成了以“专人主备、集体研讨、个人修改、加强反思”的备课流程。二次备课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针对本班学习情况对教案进行修订,达到“三案导学”案的最优化;二是将自己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特别是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的方法、技巧写入学案,将教和学真正一体化。重点研究知识点如何攻破?环节如何过渡?情景如何创设?以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个人在学案上的备课可以是修订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和方法提示。修订教学步骤中不恰当的环节。修订教学过程中不恰当的方法。修订问题设计中不恰当的问题。增减相关的学习内容。增减有关的练习或拓展。增减相关的检测与评价内容。指出具体的指导、启发和点拨的方式方法。还可以是教学思路,教学活动,课中提问,语言教学,教学手法等方面的修改删减。将这些写入自己使用的三案导学”案中,将“共案”变成“个案”。

这样的二次备课,是个性素养展示的备课,是研究性备课,共案已经为大家提供了形式上的教案,但怎样让“共案”适合自己的教学,就需要琢磨,需要研究,教师就在这日积月累的琢磨研究中逐渐成长起来。在学习中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而驾驭教材,不断达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娴熟程度。

四、个性设计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

白杨教案篇9

一、问题设计要有概括性

所谓问题的概括性,就是指问题的设计要从课文的整体出发,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概括性的问题设计,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高水平的训练,能提高学生从整体角度把握课文内容,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索。

例如:教师在教授《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有一个问题是这样设计的:请你以“______小女孩”的形式,结合课文加一个副标题,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这种从课文整体出发设计的问题,学生要想很好地回答出问题,必须认真地去读课文、分析课文、概括课文。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从课文的整体出发,积极创设概括性的问题情境,加深学生的思考,积极引领学生从整体把握和理解课文,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认知领域的目标可以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也要遵循这一规律,设计出有层次的问题。要解决一个重点或难点问题,靠直接提问是不能解决的,我们要站在整体的高度,设计出一组问题,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向思维纵深发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白杨》一课时,由哥哥最后一个问话: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出示课件: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教师提出读书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一句后,教师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由此,通过学生的品读,教师的引导,白杨树高大挺拔、生命力顽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特点已经树立在学生们的心中。这时,教师进行更深入的引导: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板书:画上一颗心的图案。)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在心形图案上画一个“?”)出示课件: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老师再引读追问:“他们只知道……”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可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最后进行小结: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这样由浅入深的引导提问,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顺畅。这样深化知识的提问,步步入深,引人入胜,既启迪了学生智力,又帮助学生找到解读文本的关键。

三、问题设计要有开放性

问题设计的开放性是指通过问题的思考可以拓展、延伸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开放多维的问题可以从情感的角度设问。读者对文本中的人事景物产生的喜怒哀乐之情,定各有不同,从情感切入,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地理解课文,更有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学习《山中访友》一课,可设问:假如你来到山中,你最愿意和谁为友?为什么?可从体验角度设问。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习《邓稼先》一文,在解题和有感情朗读后,问:文中哪个地方让你最感动,为什么而感动?哪一处语言很精彩,为什么?在语言的品味中体验到邓稼先灵魂的高贵。也可从留白处设问,《天净沙秋思》,十个名词十种景物,立体式地呈现,形成多个意象群,弥散在时间和空间上,从这一个意象群直接跳跃到另一个意象群,中间没有任何联系。教学中请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对意象群间的空白进行补充:在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学生脑海里会展现不同的画面,但从自我感受到的荒寂的画面中,定能体味到“断肠人”那凄凉悲愁的心境。

四、问题要有启发性

白杨教案篇10

1988年我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到华东政法学院(后来改为华东政法大学)法律系任教,有幸和杨兆龙先生的女婿陆锦璧教授同在法制史教研室共事,开始关注杨兆龙的学术思想和坎坷遭遇。1995年我开始讲授法理学,并担任《法学》杂志总编辑,读了更多杨先生的论著,并为了纪念杨先生的诞辰,结合当时学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在《法学》重新发表了杨先生的旧作《法学界的贫乏》。令我没有想到不少学界人士对杨兆龙的认识仍是过去“左”的岁月加在杨身上的什么“旧官僚”、“杀害共产党员的刽子手”等,而对杨兆龙建国前为审判日本战犯做了大量取证工作、营救上万共产党员“政治犯”出狱,以及推进中国法制现代化、学术研究硕果累累等,知之甚少!对我发表杨先生的文章,认为是犯了错误!害得我颇费精力地找出改革开放以后我党为杨兆龙昭雪所开追悼会的悼词,向有关人士反复说明杨为我党做过重大贡献,在国际社会很有影响。此事提醒我应该重视对杨先生的研究,2000年2月我和陆锦璧教授编辑了《杨兆龙法学文选》,列入《二十世纪中华法学文丛》,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我在该书序言中,对杨兆龙作为国际公认的著名法学家的学术地位、高尚品行和政治贡献,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

多年来,陆锦璧教授呕心沥血,四处奔走,广为搜寻,觅得更多的杨兆龙先生的论著和活动史料,编辑了《杨兆龙法学文集》,列入《东吴法学先贤文丛》,2005年由法律出版社出版。陆教授在此书中作出的一个重大贡献,是编写了《杨兆龙先生年谱》,透露了杨先生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事迹和不幸遭遇,令我读后想对它们作进一步梳理和研究。

罕见的法律人才

杨兆龙,1904年出生于江苏金坛县东岗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22年18岁考入燕京大学哲学系,仅用两年即修满学分,以优异成绩提前毕业,获哲学学士学位。1924年经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介绍,到东吴大学法学院学习,1927年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因成绩突出,深受院长、著名法学家吴经熊器重。1929年25岁受聘为上海法政学院和东吴法学院教授,并经吴经熊推荐,担任上海租界临时法院推事(即法官),专办华洋诉讼案件。任职期间对为非作歹、触犯法律的洋人绝不宽纵,坚决维护中国人的合法权益,《字林西报》多次盛赞这位年轻法官,也因此被偏袒本国当事人的外国陪审领事所恼恨,屈服于洋人压力的司法部部长魏道明不久解除了杨兆龙的职务。

1933年杨兆龙经立法院宪法起草委员会副委员长吴经熊推荐,受聘为该委员会委员,草拟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为便于各方讨论,以《吴经熊氏宪法草案初稿试拟稿》为题,以私人名义由《东方杂志》第30卷第7号发表。此事内情迄今鲜为人知。1934年经吴经熊推荐,校方细致考察,杨兆龙被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破格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为美国诉讼法学权威摩根(Morgen)教授,博士论文是《中国司法制度之现状及问题研究――与外国主要国家相关制度之比较》,论文答辩会由当代法学泰斗、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庞德亲自主持,历时四小时的答辩,赢得专家一致称赞,成绩为优秀。庞德最后说:“你是接受我考试的第一个中国人。东方人的思维方法引起我很大的兴趣。”在庞德鼓励下,杨兆龙以研究员身份赴德国柏林大学法学院进行博士后深造,随库洛什(Krauoch)教授研究大陆法。在德国留学期间,杨先生最终掌握了英、法、德、意、西、俄、波兰、捷克等八国语言,精通世界两大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这是当时中国法学界所罕见的。

为审判日本战犯尽心尽力

1936年日本加快侵华步伐,杨兆龙提前结束在德研究,回国参加抗战,受聘为司法部法制专员,奉命起草《军事征用法》、《军事征用法实施细则》、《国民总动员法》,并经立法院讨论通过。1943年同盟国在伦敦设立“调查战罪委员会”,远东分会设于重庆,由王宠惠代表中国出任委员。国民政府则在行政院设立“敌人罪行调查委员会”,负责战犯罪行调查工作。1945年5月改隶司法行政部。同年,杨兆龙受聘为行政院“敌人罪行调查委员会”委员,1945年又担任“(日本)战犯罪证调查室”主任,领导700余名工作人员收集日寇侵华罪行材料30余万件,经杨兆龙核定后,由外交部转送同盟国“调查委员会”远东分会审查,战犯分由东京国际军事法庭和国内军事法庭审理。杨兆龙为国际社会清算日本战犯罪行的东京审判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他还亲自草拟《战争罪犯审判条例》,经立法院通过后实施,成为我国审判日本战犯的法律依据。他还奉命筹建了汉奸惩治委员会,断然拒绝了汪伪时期江苏省主席、大汉奸缪斌之妻的贿赂及其它说帖。这一年,他还受命出色地完成了刚刚问世的《联合国》的中文本翻译工作,成为该五种法定文本之一,在整个华语世界通行至今,是国际社会重要的现行法律文献。应该指出的是,联合国中文本的主笔人是杨兆龙,迄今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重要文献是王宠惠奉联合国之命,负责中文本工作,而他交给了杨来完成。

推动司法改革

1946年,杨兆龙向司法部长谢冠生建议并获允准,邀请庞德教授担任司法部顾问,协助中国战后法制重建工作。庞德担任顾问期间所进行的各项司法研究、司法改革计划和司法现状调查工作,皆由杨兆龙负责协助与翻译。有学者称这是继沈家本之后,近百年中国法制现代化过程中,第二次有系统、有计划的司法改革建议,庞德期望中国应有信心于最短时期内创造、培养适合于自己国情的法律制度。

1947年杨兆龙当选为国际刑法学会副会长。这年11月,在全国司法行政检讨会议上,他与庞德顾问联名提交三项议案:《请确定简化司法程序之基本原则案》、《关于公务员违法侵害人民之自由或权利的惩戒与赔偿如何实施案》、《关于人民身体自由之保障程序如何实施案》。

1948年,司法部为了改善法制,于部内设立法制研究委员会,进行法制实际调查、法制改革方案研究、重要法学著作编撰等工作。委员会下设法学著作编撰委员会及司法调查团,前者由庞德和杨兆龙合作主持,后者由庞德和杨兆龙分任正副团长。这一年,杨先生在国内当选为中国比较法学会副会长,在国际社会当选为荷兰海牙国际法学院评选的世界50位杰出法学家之一,中国有两人当选,杨兆龙被评为杰出比较法学专家,王宠惠被评为杰出国际法专家,证书及邀请出席颁奖典礼的函由荷兰驻华大使馆转交。这一年,鉴于解放战争朝着不利于南京政府的方向迅速发展,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通知庞德离华,杨兆龙协助庞德推动中国法制改革的工作愿望与计划夭折。杨兆龙退出政坛,与孙晓楼教授在上海创办《新法学》月刊,决意专心学术研究。首期发表由他撰写的创刊词《法学界的贫乏》,在学界引起强烈反响。

由于时局动荡,荷兰国际法学院寄来聘书,邀请杨兆龙赴海牙任教;加拿大一所大学经其驻华使馆转来请杨担任终身教授的聘书;他的老师庞德也来函力邀其赴美任教。杨倾向去加拿大,但其妻以父母年迈为由坚决反对。就在杨举棋不定时,南京政府最高法院检察署最高检察长郑烈辞职,当局有意让杨兆龙出任此职,杨不是员,已决定脱离政坛,故准备婉言推辞。杨兆龙在南京从事中共地下党活动的姨妹沙轶因闻知此一信息后,顿觉机会难得,一面劝说姐夫暂缓拒绝,同时迅速向上级领导请示。上级领导立刻指示沙轶因力劝杨接受此职,并明确提出请杨在任上设法营救在押的中共党员。杨认为此事重大,因为他知道政府气数已尽,行将灭亡,而在这时去出任它的职务,那将来共产党掌权后会否跟自己秋后算账?所以,必须由中共党组织的郑重委托与保证,决不能仅凭姨妹的一个口信就贸然行事,故要求党组织派代表与其正式面谈。中共南京市地下党组织委派白沙与杨会谈,明确提出请杨在任上营救中央大学学生、地下党员朱成学、华彬清、李飞等,并表示中共欢迎杨在新中国建立后留下来工作,共产党绝不会亏待他,像他这样的法律专家在新社会肯定会大有作为。杨遂答应中共要求。

营救中共“政治犯”

1949年1月,宣布引退,李宗仁总统,中共与之进行和平谈判。按照当时宪法的规定,总统有大赦权,但大赦法令需经行政院院长副署。杨兆龙去游说老朋友、对检察署负有监督职责的司法部部长张知本提出释放政治犯,得到了张的支持。在随后的一次行政院会议上,张知本提出正式动议称:“为表示国共和谈诚意,应释放政治犯。”当时行政院长是何应钦,另有政务委员朱家骅、吴铁城等,他们对张的动议甚为惊诧,极力反对,有人说“共产党手段狠辣,不可对他们太仁慈,我们应该观察一个时期”。张知本大发脾气,说:“既然这样这个部长我不当了!”遂站起打算拂袖而去。何见状赶忙上前挽留,毕恭毕敬地说:“请张部长不必生气,照办就是。”于是行政院勉强通过了决议,释放全国政治犯,命令司法部执行。张知本委托杨兆龙前去广州请李代总统签署,李未说什么就签了字。张知本则立即训令最高检察署草拟具体落实的详细办法,通令全国司法机关一律释放政治犯,由检察署承办。杨的亲笔自述说道:“原来中共南京地下党指名要求释放的政治犯,只限于中央大学学生李飞等三人。在当时的制度下,不便这样做,同时考虑到其他非中共党员的政治犯也应当释放,于是就设法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大释放。在南京撤销了对‘五・二’学运中被捕学生的公诉,释放政治犯100余人。根据江苏、浙江、安徽等十几个省的司法长官报告的数字,估计全国释放一万余人。上海高等法院检察署未遵照执行,据当时的首席检察官张某说因受地方法院院长某某的威胁,故不敢释放。我来沪后就托上海市高等法院院长郭云观暗中关照监狱方面妥为保护。”据上海地方法院刑庭庭长兼书记长黄光钰说,上海后来释放了300余人。

在南京解放以前,总统府及行政院遇有法律疑难问题时,常来征询杨兆龙的意见。杨趁机为我党做了许多好事。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保护了解放后任政务院参事的许闻天的生命。许当时任立法院委员,因所谓“煽动军队起义”罪名而被汤恩伯作为现行犯递解到上海。许已供认“犯罪情节”,汤恩伯也准备将他枪毙。但立法院向行政院提出质询,认为许非现行犯,依法非经立法院同意不得逮捕,汤将许逮捕属于违宪行为。何应钦为此事向杨兆龙请教,杨存心要救许闻天,就旁征博引,说明这的确属于违宪,劝何向立法院道歉,以平息立法院反何风潮。何接受杨的建议,立刻电告汤恩伯将许闻天护送回京。翌日案卷送至何应钦,何发现许已供出孙文主义同盟盟员,涉及政府要员多人,包括何的故友贺耀祖、张知本的老部下(司法部常务次长)杨玉清(解放后任国务院参事)。何应钦吩咐手下将全部案卷收起来,不对外公布。后来立法院同意逮捕许,公文到了最高检察署,杨兆龙将其搁置,使许得以逃脱。

晚年的抉择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杨兆龙遂将最高法院检察署的全部档案和印章移交给上海市军管会。从重庆回来的检察署同事、后来到复旦大学任教的顾宣魁告诉杨兆龙,政府为此下发了对杨的通缉令,罪名是“卷印潜逃”。但此后一直到7月7日大游行那天,我方都没人来理他。他很失望,情绪一度低落,曾拎起一只箱子要离开大陆,但被他一贯“思想左倾”的妻子沙溯因奋力抱住,阻止了他。不久他举家迁回南京,受聘为中央大学(后改名为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原中共南京地下党市委书记陈修良亲到杨家造访杨兆龙,对其释放政治犯的义举当面致谢,连说几句“救命恩人”。继而在南京人民大会堂遇见中央大学熊子容教授和被杨释放的学生,经熊介绍,陈修良对那些学生说:“你们来见见杨先生,他就是你们的救命恩人。”

杨兆龙晚年谈及他为何不到台湾、不到国外、留在大陆为新中国建设服务的原因时,对女儿杨黎明说:“关键是你妈妈的思想非常‘左倾’,她早就盼着共产党了。她认为如果我们跟着走,等于自取灭亡。如果去国外,实与当白俄无异。只有留下来才会有前途。此外,你姨妈沙轶因的劝说和白沙代表组织的保证也起了作用。”让白沙代表党组织去与杨兆龙谈话的是当年担任中共南京地下党市委书记陈修良同志。1980年她已是75岁的老人,瘦骨嶙峋地躺在华东医院的病床上,但一双眼睛依旧明亮。当杨兆龙的女儿杨黎明医生感谢她为杨兆龙解放后冤案所作的巨大努力时,她说:“这是我该做的,如果我当时不硬要他留下来,你们什么事也没有。现在我要还债!”她打开抽屉说:“你看!这么多人要我还债!我策反过来的人那么多都被错打成了反革命!我要帮他上诉!”

(全文未完,待续)

(作者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

附:杨兆龙先生女儿杨黎明2014年6月14日给笔者发来的一封电邮

有关杨兆龙解放前一些事情的说明

1.杨兆龙出任检察长一职,与李宗仁无关。依据是:

其一、民国时最高检察长的任命权属于司法行政部。依据倪征燠先生的自传《淡泊从容莅海牙》第128页所述,1948年11月12日东京审判结束。倪称“1948年底,我们见到谢冠生后,他要论功行赏,当场发落。当时全国最高检察长郑烈和上海高院检察长杜保棋都辞职……这两个检察官职位崇高,是全国数一数二的。要向哲浚继任郑烈,要我继任杜保棋”。均遭婉拒。继而,谢“又派他的同乡秘书王介亭转告我,希望我考虑继任郑烈”,再次遭倪婉拒。可见任命最高检察长的职权属于司法行政部,而非总统。

其二、根据杨兆龙1968年2月25日亲笔撰写的材料中所云“1948年年底,行政院改组,孙科任院长,司法行政部长谢冠生被免职,由赵琛以政务次长名义部长职务。这时,我又准备到中山大学去担任法学院院长。但赵琛硬要我担任最高法院检察署检察长。这个职位看上去是反动的,但是如果善为运用,可以为老百姓做一番事业”(释放政治犯)。可见,不是李宗仁要杨兆龙担任检察长。

其三、1949年1月21日宣布辞去总统职务时,李宗仁签字。杨兆龙最高检察长在前,李宗仁代总统在后。故李宗仁任命杨兆龙为最高检察长之说在时间上也不能成立。

2.在释放政治犯一事中,李宗仁并非主导者,只是在行政院决议后依法签字而已。其理由:

其一、在《李宗仁回忆录》中曾提到:“1月27日,我正式致电创议和解。电文中曾提及‘现政府方面已从言论与行动上表明和平之诚意,所有全国各方人士所要求者,如释放政治犯、开放言论、保障人民自由等均在逐步实施。事实俱在,何得为虚伪?”但释放政治犯一事,确实没有指示有关部门采取任何具体步骤付诸实施。杨的亲笔材料中提到他“单独见李宗仁时曾建议他释放政治犯,但他不表示态度”。在李宗仁的整个回忆录中,对落实释放政治犯一事只字不提。若系他主导,则不可能避而不谈。

其二、释放政治犯的真实经过。1949年3月12日,行政院院长孙科辞职,由何应钦继任。3月23日宣布内阁名单,其中司法行政部部长为张知本。3月初,杨兆龙从广州飞抵南京途经上海时已知此事。

张知本的简历以及和杨兆龙的关系 。据杨笔录称:“ 张知本当时已经70多岁,是个老革命党员。在辛亥革命时他任(民国)第一任司法部长。北伐后,曾任湖北省省政府主席。1932年以后,历任司法院秘书长、行政法院院长、立法院宪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好几次有掌司法行政部部长的呼声。我和他从1933年在立法院宪法起草委员会成为同事后常常见面。他对我相当器重。他这样一位老人,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四十几岁的人的信任和依赖之心比较殷切,所以一切比较容易沟通。此人很有修养,有菩萨心肠。年纪大了,总想做一件好事。他对年轻有为的人特别赏识……”1949年3月24日8时,张知本自沪趁火车抵京。杨说“当时司法界留在南京的人员中,要算我的职位最高,一切事情照例都是由我带领。张知本至南京时是由我去迎接的。他下火车后,我和他同乘一辆汽车到他的寓所。在路上,我就向他提起释放政治犯的事。我说,张部长在辛亥革命时是第一任司法部长,现在又来任司法部长。过去大官已做过多年,当然不是为做官而做官,而是要为国家做一点事。最近和谈之事甚嚣尘上,各方面要求释放政治犯者颇多。而所谓政治犯者,都是热血青年。他们一心爱国,主张正义,实在值得我们钦佩。现在反将他们囚禁在监所内,我们身在司法界的人,实在于心不安。部长一向以正义为怀,这一次应该将这些人释放出去。如果需要我出力的话,我愿意为部长奔走……”

“他听了我这番话很受感动。他说:‘你的看法很对;可是各方面对这事阻力很大,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呢?’我说:‘以部长的威望应该是可以克服的。部长不妨在行政院会议上坚持主张一下;如果获得通过,那真是造福匪浅。他朝我笑笑,说:‘好吧!让我们来试试看!’这样释放政治犯的基本政策就确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