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14 22:30:05

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篇1

一、以趣激情,诱发想象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直接与其学习活动本身有联系的,只有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其听课的反映,才能促使其展开想象,深入思考,达到教学的目的,即所谓的“心中有喜,则其进自不能已”。例如,有位教师讲授《白扬礼赞》一文,在引入课文时,他先把关白杨树的一首诗写在黑板上:“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教师接着有表情地朗诵开了,他那丰富的感情,抒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嗓音,竟然像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不自觉地跟着朗诵起来。朗诵完毕,教者有意识地提问:“诗中所赞美的佳树是指哪一种树?大家见过这种佳树吗?”学生思考片刻,便竞相答问,有的说:“樟树”,有的说“桉树”,有的说“白杨树”……经过对照诗句考究,最后大家一致认定是白杨树。这样以趣激情引入课文,不仅能使学生增强求知欲,而且能激发学生顿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急着去阅读思考。

讲课应富有“趣味性”,并不等于随心所欲地猎取一些离奇古怪或低级趣味的笑料,以致把学生逗得哄堂大笑,而应该把科学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把知识寓于趣味之中。

二、设问激疑,启迪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打开学生思考器官钥匙,诱发学生质疑问难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是否善于巧布疑阵、激发意向,给学生指导思考的方面找答案的蹊径。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白杨礼赞》一文的第五自然段时,他先把关键性词“笔直的干”“丫枝一律向上”“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等板在黑板上,然后有意识地激发启迪,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词语去想象白杨树的内在气质,即由“形”到“神”,把问题引向深入:

师:“笔直的干”突出白杨树的怎样言格?

生1:正直!

生2:伟岸!

师:“丫枝一律向上”突出了白杨什么性格?

生1:奋力向上!

生2:力争上游!

……

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回答也很有创意,但也有个别学生并没有回答,而是在教师的诱导下另有所思,顿生疑窦。有个学生提出疑问:“椰树和白杨树相比,不也是参天耸立吗?”这么一问,使大家的思维更活跃了,满堂议论纷纷,于是教者便抓住这一转机,因势诱导,激发学生围绕着“谁美”的问题,深入思考,做到“声入心通”。下面是部分学生的发言:

白杨树的外部特点象征了北方农民坚持抗战的精神,它的“神美!”

――椰树生长在南方亚热带地区,也和贵族化的楠木一样,在这点上是不值得赞美的。

白杨礼赞教案篇2

一.科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教师要爱岗敬业,善于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其次,教学前,做到明确目标,吃透教材,心中有教材;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心中有学生。针对实际,编好导学案。再次,施教时有目的地提出难易适中的系统的问题,引领学生学习。例如,我在教学茅盾先生的作品《白杨礼赞》时,认真备好课,编好导学案,在课堂上我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自读课文。如“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句中的白杨树“不平凡”表现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积极思考,经过思考学生开始发言。有的学生说:“白杨树生长环境不平凡,西北高原广袤平坦。一生补充说:那里干燥,经常刮很大的西北风,在这里生长不容易。白杨树却生长在此。另一位同学说:“白杨树挺漂亮,枝干叶一律向上,紧紧靠拢,皮光滑而有银色的云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有的学生补充说:“白杨树不光形体美,而且内在也美,力争上游,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学生通过阅读领悟了白杨树“不平凡”的内涵。对“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的问题,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联系1941年抗日的时代背景,把问题解决了(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老师这样启发阅读,必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能力。

不过,教师要善于自然地提出问题。不断地有针对性地把问题引进课堂,提出的问题能考虑到学生经过思考,主观努力能回答出来较妥,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制造一些原意暂时不予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该问题的提出,有路标的作用。诸多问题,使学生在脑海里形成一张清晰的求知网络。学生受到了实际锻炼,长此以往,形成动脑筋的习惯,能力自然会逐渐产生。

只有科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才能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课文,积极思考,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与学生两个积极性的关系是有机的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任何一方。教师的积极性是外因条件,学生的积极性是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二.让学生在实际锻炼中产生能力

“授之以渔”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自主独立运用学过的知识,动口、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产生能力。例如,我在教学《故乡》这课时,就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然后提出问题。

1.作品中的“我”是鲁迅吗?

2.老屋为什么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老屋不同?

3.“我”久别故乡,这一次回来为什么没有好心绪?

4.文章为什么要写杨二嫂?

5.为什么想到希望我害怕起来?等等。

学生一连提出好多问题。问题提出来了大家讨论,学生实在弄不懂的地方教师加以点拨,整个课堂学生处于思维状态,教学效果良好。教法上的改变,让学生有创新感觉。在教学中让学生求异,不一定都求同,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敢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将读和写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体会范文的写法;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从现实中收集素材;再培养其布局谋篇的能力,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写出内容充实的文章。

三.建立科学训练体系

除了阅读教学外,还要有一定体系的训练。将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结合起来,建立科学训练序列,由局部到整体,由简单到复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应该先从能力角度分解,逐步培养一般阅读能力,组成训练体系。每个单元都有一个训练中心,同时有一个新的训练因素;每个单元都紧扣训练去安排相关的知识和范文学习。学生掌握的内容单一而具体,每个单元都有较充分的时间运用新知识动手动脑去实践。用单元教学形式安排教学活动,训练集中,有学有练,有听有读有说,读写易于结合,既可单项训练又可综合训练。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按初、高中两大阶段规划处阅读能力应具备的统一标准,然后分年级制定具体训练计划,每学期以单元教学形式,分若干训练点,组成阅读知识与阅读能力训练相结合的教学体系。这便是阅读能力培养的科学化之路。

白杨礼赞教案篇3

【关键词】提问;课堂;思维;形式;抓住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因此,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的运用都要有利于促进教学互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策略之一,也是最富影响力的教学艺术。但在教学中,有的教师设计的只是简单的问答式提问,有的教师为了克服“满堂灌”的弊端而采用了“满堂问”,问题的设计缺乏思维含量,不利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只有优化课堂提问,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才能适应课程改革要求,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1 增加提问的多样性和针对性,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

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并预想学生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使课堂提问具有计划性、确定性和针对性,克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大简单、大频繁、大笼统的弊端。

1.1 导入新课时设问。在导入新课时选择恰当的设问点,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形成一种渴望获得新知识的激情。如教学朱自清《背影》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接着问:“这首歌是歌颂什么人的?”待学生回答后,我顺着说:“母爱伟大,哪父爱又如何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便能了解。”这样用问题激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愿望,学生便能带着探究问题的热情去学习课文,提高了激发兴趣的效果。

1.2 抓住文章的课题设问。文章的课题好比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如教学《白杨礼赞》一课时,导入新课后迅速提出问题:“‘礼赞’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这样通过文章的课题创设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就能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

1.3 抓住文章的重点设问。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就等于抓住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这时创设问题就能突出重点、掌握重点。如教学《白杨礼赞》一课时,分析课文到了关键处设问:“作者为什么对普通的白杨树要崇敬和赞美呢?”追问:“谁能从文中找出一个词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是在学生接触新知的关键处设问,学生经思考后懂得:是因白杨树的不平凡才赞美,这个词就是“不平凡”。又问:“作者难道是仅仅赞美白杨树吗?”“作者是怎样由写树过渡到写人的?”“写了哪些人?”“白杨树象征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学生就能掌握《白杨礼赞》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

1.4 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设问。文章的重点语句往往包含深刻含义,教师就要创设问题,启发思考,使学生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如鲁迅《故乡》的一课中,闰土有这样一句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为了使学生理解这句话,我是这样设问的:“闰土最小的孩子几岁了?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上学读书的时候,闰土为什么要他来做劳动的帮手呢?这么小的孩子都做劳动的帮手,可闰土一家为什么还是不够吃?”这么一连串的问题,拨动了学生思维的脑筋,这样设问能鞭策学生认真细致地阅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5 抓住文章的矛盾处设问。在文章看似矛盾的地方巧妙地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扩展学生的思维,开启智能的宝库。如在教学鲁迅《孔乙己》一课时,我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思维延伸到最后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学生读了这句话后,部分同学提出了疑问:“这句话中的‘大约’与‘的确’是否相矛盾?”此时,我引导学生围绕疑问展开讨论,学生通过思索,了解到:“大约”表示推测,因为无人关心孔乙己的遭遇,得不到确切的消息,只能估计;而从孔乙己最后一次去酒店的情形看,孔乙己被打折了腿,身无分文,衣不遮寒,食不果腹,只能是死路一条。学生掌握了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后,就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能吃透作者的创作本意。

1.6 抓住文章的难点设问。在教学中,如能紧扣文章的难点提出问题,就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浅化难点,使学生进入自我求通的境界。如教学朱自清《背影》一文时,学生对作者看到其父亲“青布棉袍”和“黑布马褂”的背影即潸然流泪而难于理解,这时我向学生提出一个提示性的问题:“当时作者的家庭情况是怎样的呢?”经过提示,学生很快了解到作者当时家境颓唐,祖母新逝,父子相别的家庭情况,这样就使学生不难理解作者看到父亲就流泪的悲伤情感。

此外,课堂上针对性的提问还有“抓疑点设问”、“抓关键点设问”、“抓模糊点设问”、“在新课结束时设问”等等,只要问得是时候,问得富有创意,就能不断提高课堂提问效果,为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增加活力。

2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提问的形式是多样的,设计那种提问形式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整体提问和个体提问相结合,要引导更多学生的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要纠正在课堂教学中只提问几位优良学生的做法。因此,在教学中要对学困生提出最基本、最简单的问题,启发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大胆回答问题,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难度较小的问题先让学困生回答,通过“细问”、“追问”、“加问”等多种方式引导他们解决问题,确实不能回答或回答不完整时再提问成绩好的同学补充。难度较大的问题让成绩较好的同学来回答,从而带动全班同学都来积极思考问题,回答问题。问题层次化,回答多样化,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适时进行诱导、启发、点拨和提示,就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新知识。

3 营造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白杨礼赞教案篇4

―――题 记

六年前,一幅《奥巴马总统合家欢》沈绣国礼轰动全球,一夜之间,沈绣这一沉淀于艺海中的珍珠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之后《比利时国王夫妇肖像》、《普京总统肖像》、《菲利普国王合家欢》沈绣国礼相继走进皇宫――― 白宫、克里姆林宫、布鲁塞尔拉肯宫……声誉鹊起,名震中外。沈绣作品俨然成为国家对外的一张靓丽名片。

作为沈绣的传人,我有幸见证了百年沈绣后的辉煌与崛起。

实业家张謇慧眼识宝

沈寿原名沈云芝,1874年生于苏州吴县,1904年,以绣品贺慈禧太后七十寿辰,受到慈禧的赞赏,钦定为“宫廷享用”,得其手书“寿”字而易名,从此名扬天下。又奉谕出洋考察,后进京任朝廷绣官,独创了“仿真绣”。

1909年,实业家张謇先生筹办“南洋劝业会”,慧眼识宝的他心中早已将沈寿绣品列为劝业会参展,并争取参加意大利万国博览会。经过数月的研磨,沈寿用时8个月终于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绣像轰动了南洋劝业会,获刺绣中的唯一一等奖。意大利公使斯弗尔扎闻之专程前来观赏,当他见到这幅惟妙惟肖、别具神韵的绣像,大加称赞。

1911年是意大利统一50周年庆典,意大利政府分别在都灵和罗马两地举办博览会。中国的工艺美术馆设在罗马府,《爱丽娜像》一经亮相,前来参观的意皇、意后为其精湛的绣艺而赞叹不已。绣品荣获大会优等奖,被授于“世界至大荣誉最高级之卓越奖凭”。展览会结束后,按清政府的旨意,将绣品赠送给了意大利帝后。这幅绣像一时轰动了意大利朝廷,也轰动了西欧。意皇为表示获得珍宝后的谢意,向中国政府写信颂扬中国美丽古老的艺术,又回赠清廷“最高级圣母利宝星”,并颁赠沈寿“钻石金表”一块,贴有皇家之徽号,表示珍重。这是中国刺绣第一次走出国门,从而奠定了沈绣在世界上的地位。

辛亥革命爆发后,绣工科解散,沈寿全家和绣校的六、七名绣女、画师迁居天津。并于天津经纬路借张氏的植物园创立女红传习所,招学员数十人,教绣两年。张謇于1912年8月北上路过天津,前往访问,见沈寿处境困难,恐其高超技艺失传,便邀请她到南通办女红传习所。沈寿来到南通执教8年,培养了绣工本科毕业生一百五十多人,这些学生来自江浙皖湘粤沪等地,毕业后将绣艺传播到各地,形成“沈绣”刺绣流派,使中国宫廷仿真绣薪火相传。

1913年,张謇在组织筹备参加旧金山世博会百忙中,尤其关注沈寿选送绣品一事。

张謇遴选出意大利著名画家琪特的《荆棘冕冠》,沈寿十分赞同,认为适合“仿真绣”的针法。沈寿请著名油画家颜文良(系画家颜元的儿子)画绣稿。颜文良以东方艺术进行再创造,其艺术魅力远高于原作。沈寿向慈禧贺寿的绣屏“八仙上寿图”就是来自颜元老先生的画稿。

沈寿对绣稿作了认真研究,精心设计方案,根据人物肌肤纹理运针,创造性地运用旋针等方法,色丝配搭有如敷彩,将人物的神韵,表达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艺术造诣炉火纯青。对耶稣双眼的处理,眼球用旋针加用极细的线、细致的针脚表现球体的立体感,眼白的线条由稀到密、由长到短运用了虚实针,眼睑处用色较深,排针较密,眼珠上的白光点用劈成极细的线绣制,将耶稣酷刑下两眼上翻而又强忍疼痛的坚韧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若镜摄之像,则肖神尤宜注意”的境界。

沈寿耗时一年半,于1915年将《耶稣像》绣制完成。其时张謇正在南通挑选参加世博会展品,女红传习所的刺绣也作为参展项目,展品首先在城南女子师范学校进行预展。南通居民纷纷前来观看,以一睹沈寿“神针”为快。随后《耶稣像》送到美国旧金山参加正式展览。

沈寿女士所绣的耶稣冠荆像,神采如生,非常逼真,立刻震惊世界,荣获一等奖。有“世界美术家”之称的沈寿,是第一个在国际艺坛大放异彩的华人。展览期间,美国有人高价购买,张謇指示此绣乃“国宝”只展不卖,会后移到纽约第五街南通办事处继续对外展出。后又有人求购《耶稣像》,沈寿表示愿伴绣终身而婉言辞谢。

1919年,沈寿口述、张謇整理的《雪宦绣谱》出版,而后译成英文版《中国刺绣术》,流传世界。从此,沈寿仿真绣的美术理论体系、工艺制作体系形成并确立。

三百年来第一人,中国刺绣史上的三大丰碑:元代的管道升“由画入绣”,绘绣结合,复多气韵;明朝的韩希孟“由绣入画”,妙如"丝墨合影,山远云深";清末的沈寿,以新意运旧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千古之神奇,中国刺绣每三百年出现一个天才人物。

国礼背后的故事

随着张謇、沈寿的相继离去,战火纷飞、兵荒马乱,沈绣开始走向低落、奄奄一息。解放后,刚刚恢复了一丝生机又被“”冲击得全面崩溃,改革开放后又看到了希望,却被市场经济大潮所湮没。而历经数十春秋,沈寿的一班传人、子弟默默坚守,不离不弃,维系着一线生机。1992年,在沈寿的侄女、邹家华的母亲、年近90高龄的沈粹缜竭力推动下,5月18日,在南通女红传习所原址上恢复建立了中国沈寿艺术馆,我荣幸担任馆长。

沈寿艺术馆全体职工,发扬沈寿“产、学、研”一体的创业精神,以树立中国沈绣的名牌形象为宗旨,积极主动和创造性的工作,克服重重困难,开创出一条以“产”为“自给方式”、以学为“继承方式”、以“研”为“创新动力”的沈绣发展之路。

一件作品,改变了大国元首的行程。2012年正月初一,风尘仆仆的国务委员杨洁篪悄悄来到南通。他是来完成一个夙愿和承诺的。2009年,经过外交部的百里挑一,由我创作并有多位资深“绣女”完成的国礼《奥巴马总统合家欢》,作为国礼由主席赠给来访的美国总统,引起世界轰动,这也是亚洲第一次走进白宫的国礼艺术作品。杨洁篪非常高兴,在多种场合称赞沈寿艺术馆,为国家做了一件好事,一件了不起的事。

初二上午,杨洁篪应约来到沈寿艺术馆。他回忆说,主席亲自向奥巴马介绍了沈绣,胡主席对沈绣是如数家珍,对江苏的文化是了如指掌。他对奥巴马说,这绣像是用细细的丝线绣成的,一根丝线延续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也连接了我们两国的友谊,这绣品出于我家乡江苏。奥巴马疑惑地问:“您不是安徽人吗?”告诉他,我的祖籍在安徽,我出生在江苏泰州,我母亲也是江苏南通人。这是第一次向新闻界披露他的家乡是江苏。奥巴马惊讶不已,这小小的丝线居然拥有两千多年的文明,而美国只有短短二百多年的历史。看来他确实要好好补补功课,认真学习了解悠久、深厚的中国文化。他表示,下一次来中国,一定要到江苏看看,到南通亲眼看看沈绣的制作。

杨洁篪部长告诉大家说:“你们的一件作品,改变了两个大国元首的行程、时间和路线,密切了两国元首的私人关系,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也真正体会到文化作为软实力不可替代的作用。”原来,一般互赠礼品只需约5分钟时间,而这次用了二十多分钟的时间,不得不改变奥巴马的行程和路线了。

如果说,1915年沈寿的《耶稣像》荣获“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的一等奖,是仿真绣的巅峰之作,那么,《奥巴马总统合家欢》是百年沈绣重铸辉煌、再度崛起的一件标志性作品。

普京的红色领带。2013年3月22日晚,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灯火通明、金碧辉煌。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前,两国元首互换国礼。随着红布徐徐拉开,所赠国礼沈绣《普京总统肖像》出现在眼前。“太神奇了,太美,太不可思议了!”普京总统端详着眼前的这幅栩栩如生、具有皇家气派的作品,赞不绝口。他解开西服,拿出自己的领带,笑着说,“正是我的这条领带。”现场洋溢着热烈友好的气氛。

这是担任国家主席第一次出访所带的国礼,也是沈绣作为国礼首次走进克里姆林宫。

2012年12月初,馆里接到外交部礼宾司定制访问俄罗斯国礼的通知,要求绣《奥巴马总统合家欢》的原班人员来完成这项国礼任务,并提出以普金家庭生活照为模本。而且时间要求非常紧,只有三个多月的时间。我决定采用普金第一次任总统宣誓的照片,作为画稿。因为这张照片充分显示了普金踌躇满志的风格。从资料中发现,普金总统在重大场合上喜欢带红色的领带。经过深入研究,我发现俄罗斯人喜欢蓝色礼品,认为蓝色代表着友谊。俄罗斯的国旗由白、蓝、红组成,其中蓝色是紫蓝。于是决定背景颜色用紫蓝,既代表了俄罗斯,也代表了友谊。

2013年,新年伊始,《普金总统肖像》开始上绷开绣。由工艺美术大师李锦云、印俊平、冯丽、花丽等6人组成团队,采取组合移动法,既分工又合作,做到人歇针不歇,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整整91天,《普京总统肖像》终于完成落架。3月23日中午,外交部传来了由当面赠送给普京总统后,普京总统非常高兴的消息,大家兴奋万分。

2013年4月17日,沈寿艺术馆收到了外交部寄来的感谢信。信中说,此次访问是中国政府换届后中国国家元首的首次出访,是党中央着眼外交全局的一次重大外交行动,国内外社会高度关注。绣像栩栩如生、色彩自然,当面赠送给普京总统后,普京总统连声称赞,现场效果极佳。

宫廷绣艺术的经典之作。2014年中国外交的第一件大事:访问欧洲。访问中有两个南通文化元素,一个是向戴高乐基金会赠送了由南通藉著名画家范曾创作的戴高乐画像;一个是向比利时国王赠送沈绣《菲利普国王合家欢》。

当主席向比利时国王菲利普赠送《菲利普国王合家欢》时,全场一片惊叹。菲利普国王和玛蒂尔德王后以及他们的四个孩子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比平时显得更加靓丽精神,因为绣像捕捉的人世间最美妙的精灵,是国王全家最美的瞬间,尽显沈绣艺术的高超和精湛。来过数次南通的,十分了解沈绣。他娓娓动听地介绍沈绣的历史和现在、创作过程和艺术特色。据外交部的随同人员告诉我们,一般两国元首互赠礼品的时间不会太长,但当天这个议程持续的时间特别长。“现场效果奇佳,大大超出了预定的时间”。

2013年12月底,沈寿艺术馆接到外交部的电话:翌年3月访问欧洲,第四站是比利时,赠送给国王的礼品选定“沈绣”。根据外交部反馈的信息,菲利普是比利时的第七位国王,于2013年7月21日即位。菲利普国王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2008年来京观看奥运会;2010年出席世博会;2011年中比建交40年,菲利普携妻子带团访问中国。他有美好的中国情结,十分喜爱“沈绣”。老国王对沈绣《比利时国王夫妇像》十分欣赏,一直珍藏在皇宫。王室提出,能否为新任菲利普国王绣制一幅全家福?

如果说《奥巴马总统合家欢》的绣眼是微笑,《比利时国王夫妇像》的绣眼是身材,《普金总统肖像》的绣眼是眼睛,那么菲利普绣像的绣眼是什么呢? “美”,国王一家“美”的精气神。金发碧眼白皮肤,那种欧洲人的美,菲利普的皇家气派;玛蒂尔德王后风流典雅;孩子们的天真烂漫。这一切不正是“沈绣”最擅长表现的吗?

由沈绣的第三代传人、部级工艺美术大师印俊平、李锦云、冯丽、花丽等来承担《菲利普国王合家欢》的绣制。她们不为针法而针法,不为选色而选色,不为组合而组合,一切都熟能生巧,顺着“美”的自然而然,仅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就圆满完成。3月16日,华丽典雅的《菲利普国王合家欢》完成了最后的装裱。

白杨礼赞教案篇5

上世纪40年代的某个晚上,浙派古琴大师徐元白带着古琴登门拜访了重庆富商杨少五。杨少五是清末民初重庆第一钱庄顺祥掌柜杨庭五之子。杨家在当时重庆富甲一方,现在龙湖一带当年大半都是杨家的地产。虽为经商世家,却三代都是琴人,杨少五继承家学,经商之余,更是痴迷于古琴,常常与重庆琴家及社会名流雅集聚会。家中更是珍藏古老琴谱,及唐宋元明数床古琴。1937年,家人一起创建了七弦琴会,成为重庆当时很有声望的琴社。徐元白正是因此而来。月白风清之夜,在杨少五家的琴室,飘起了徐元白悠悠的曲子,影竹参差间,香篆清远,令杨少五之女杨清如也怦然兴起,当即弹奏了一曲,得到徐元白的大加赞赏。

这一夜的雅集直接催生了抗战期间重庆的“天风琴社”。他们的意图是,江上北望国破家亡,如果中国文化精髓消失,民族就很难在废墟上重建信心。1939年的天风琴社,以与古人截然不同的创社初衷,悲壮地登上了历史舞台。陪都政界和文化名流于右任、冯玉祥和后来国际学术界知名的荷兰汉文学家高罗佩都是天风琴社的成员,在当时成为重庆文化界的一件盛事。

抗战胜利后,流寓西南的名流们都一心准备回迁,琴社也因为各种原因中断了。一些稀世古琴有的散落人间,有的被收回躺进了博物馆的文物库里,一“睡”就是数十年。直到在黄建华带领古琴爱好者积极推动下,使得古琴得到重新的修复,走出尘封与世人晤面。如今,天风古琴已申请为渝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黄建华看来,物质层面的修复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精神层面的唤醒,需要时时勤奏以唤起它们往昔的记忆。

古琴的艺术原则

一提到古琴,人们自然而然的会把时光回放到千百年前。仿佛看见一位着一身青衫,略显消瘦的沧桑男子,他或许是一个经纶满腹的才子,也或许是一个怀才不遇的文人,总之,他是要携一把木质古琴,可能琴角已经开始有了裂痕,可能嘴边还挂着一抹不屑一切的风情,然后在山水之间默然一坐,无需说话,手臂游走,指尖一动,便是道不尽的绵绵言语。坡如是,李白如是,刘禹锡如是,等等。自古文人墨客似乎都离不开那一把并不华丽却能发出绕梁妙音的古琴。三千年的历史,从最先是作为祭祀的神器,到后来逐渐演变成修身养性的方式,再到现在似乎渐渐的落寞无人问津,这一切都看在古琴爱好者黄建华的眼里。

身为公务员的黄建华和古琴结了姻缘是在2005年,他偶然结识了浙派古琴大师徐元白的再传弟子金蔚先生,交谈之下,发现彼此对书画见解相契,甚至平时都有用文言写作的习惯,大有相见恨晚之慨。后来出差去俄罗斯,途经北京特意拜访了金蔚,秉烛夜谈,之后就开始学古琴。这一学,便一发不可收拾。对艺术的追求,让黄建华如痴如迷。走进他的居室,宽敞的书房,硕大的画案,仿古书柜中挤满了各类画册、书帖。客厅一角整齐得摆放着一把古琴,谈笑之余,还抚琴一曲,让来访者好似春日闲散的午后置身于昔时时光。

黄建华一直认为,艺术有它的快乐原则。他极力想要推广古琴这门艺术,商业因素并不放在第一位。黄建华说:“只要古琴能让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减缓压力,就是值得尝试的。”

不再是孤独的吟唱

黄建华重建天风古琴院也还是源于受到了一个刺激。

有一次他去听一位来渝的北大教授的讲座,讲座上,教授提出要恢复古代礼仪,即讲座之前请一个古琴师演奏一曲,这个要求让主办方略显尴尬,因为大家对古琴都知之甚少。“不肯承认重庆这个城市没文化,但又确实在这方面有欠缺,当时我就想一定要在重庆成立琴社推广古琴。”黄建华如是说。于是,在他及其琴友的努力下,“天风古琴院”终于在2008年于湖广会馆挂牌成立了。在成立的几年中,琴院的活动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除了经常在公园、茶楼和风景幽雅的地方举行集会,还把古琴带入了高校课堂。很多人都慕名而来,其中有企业家、白领、公务员、艺术家、家庭主妇等各行人士。至此,古琴雅聚的传统在重庆中断半个世纪后,终于又以一种迂回的方式接续了。

白杨礼赞教案篇6

2.浅谈中国古代的隐士李美玲

3.司马迁对天道的怀疑与反叛张欢

4.从出土汉简看汉代尊老养老制度张如栩

5.从《夷坚志》看宋代城隍信仰谢玲玉

6.试论唐代妇女的知识素养赵萍萍

7.贞观政治人治与法理相混合的意蕴王曼

8.中唐"债帅"现象探析谢红星

9.鸦片战争与道光帝黑龙江史志 张永红

10.试论曾国藩与清政府矛盾关系的演变谢安金

11.晚清驻美公使杨儒的美国排华观梁建

12.翟金生泥活字及其印本产生的条件分析朱开忠

13.中东铁路时期禁酒令毕举庆,李文莉

14.19世纪晚期中俄英在朝鲜半岛的战略角逐——以"巨文岛事件"为中心的分析马维英

15.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的大学生就业政策述论田保利

16.身份与角色:重新认识西安事变中的宋美龄马永台

17.近代民族新式银行投资保险业的进程及绩效评析孙建华

18.从中苏、中美关系探究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变化的原因闫萍莉

19.角色——浅析英国各阶级在"清教运动"中的历史地位钟月强

20.浅析赫德获得清政府重用的原因——以阿斯本舰队事件的解决为例周媛

21.浅谈当前生产建设与文物保护执法的关系王春权,王春阳

22.文物保护法宣传执行过程中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杨柳

23.清代前期驻藏大臣权限的变化范庆迎

24.明大同镇军马来源考述康秋岩

25.浅谈先秦秦汉不死药、神话和女人的关系李世林,陶超

26.明代学子科举入仕之艰辛朱阿宝

27.晚清重商主义探析于辉

28.铁力侵华日军北关木材出河场遗址万大勇

29.评述:西洋先进火器与战术未能挽救明朝的覆亡陈鑫磊

30.高校档案馆社会服务功能延伸的思索与实践刘瑛

31.黑龙江史志 电子文件档案管理研究王瑞兰

32.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的建设与利用周琴

33.浅谈如何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档案管理李宏,王立宏

34.论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李群,周海燕

35.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佟汝军

36.文书档案实现计算机有效管理的重要性于粲

37.论以人为本——高校图书馆现代化信息化的根本保证郭虹麟

1.文化自觉与文化调适——黑龙江文化内涵、精神特质、特色与对外文化交流的若干思考薛成荣

2.关于实施地情资料年度化的探讨——从资料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和及时提供社会公共共享信息角度宋洪军

3.『施政纪略写什么梁滨久

4.浅论二轮修志中的社会调查詹跃华

5.关于市、县级方志网站建设的调查和思考——以苏州市及所属市(县)、区为例朱永平

6.贯彻《地方志工作条例》推进县级年鉴编纂工作张军

7.志苑春风三十载喜看硕果满枝头——柳成栋方家学术思想研究陆奇

8.时代造就英模人物彩绘史册——喜读《方正百年人物》冯振翼

9.一起""结束后的重大知青上访事件李春华

10.清时期瑷珲的九位将军祁明俊HtTp://

11.百年宾州百年酒香——宾州白酒酿制溯考张福平

12.大庆油田的发现与建设(1959~1966)——黑龙江省石化工业的历史性巨变孙学民

13.黑龙江冰雪文化礼赞(五十五)——勤劳智慧能歌善舞的朝鲜族龚强

14.黑龙江省大事记张丹

15.论孔子交友的"信"原则黑龙江史志 杨智平

16.朝鲜族族群认同的变化金烨

17.一个东北妇女的基督教选择——以理性选择理论为视角

18.近代以来三峡交通钩沉黄昌怡,黄权生

19.同治陕甘回民起义之善后李亚娟

20.《新菩萨经》《劝善经》《救诸众生苦难经》的纪年分布考察——以敦煌写经为例张秀清

1.春秋时期礼的社会价值任晓锋

2.前秦时期关中各民族形态白立君

3.论先秦私学的特点马华阳

4.二十世纪以来有关曹魏屯田的研究综述李文娟

5.唐宋贡茶之比较研究张威,王林

6.徐州唐代进士考薛以伟

7.龙腾金源韩锋

8.王夫之论唐后期宗室典兵刘兴云

9.包拯的反贪主张及其得以实现的原因姚玉玲

10.宋代杀婴问题小探敦莎,田虎

11.浅析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政策与晋商的崛起陈远志

12.清代徽州才女研究李丹丹

13.试述《辽史》中关于"晋王之变"记载的冲突之处孙玮

14.近代宁波商人办学理念探析范静

15.梁启超新闻思想在袁世凯政府时期的变转及原因唐柳春

16.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特种教育研究综述刘魁,李海鹰,韩姗姗

17.清末民初传统慈善组织与教会慈善组织之比较——以广州九善堂和两广浸信会为代表王琴,周锐

18.爱国主义视角下的对日关系茅文婷

19.试以"三个代表"为标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性戴建安

白杨礼赞教案篇7

关键词:马嵬之变 马嵬诗 杨贵妃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6011)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唐玄宗李隆基奔蜀。在经过马嵬坡时,将士饥困,六军不发。《新唐书・后妃传》载“及西幸至马嵬,陈玄礼等以天下计诛国忠,已死,军不解。帝遣力士问故,曰:‘祸本尚在。’帝不得已,与妃诀,引而去,缢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瘗道侧,年三十八。”[1]这在《资治通鉴》卷二一八记载得更为详细。[2]安史之乱是唐王朝走向衰微的转折点,马嵬之变也成为中晚唐诗人永远也解不开的结。他们广泛地将马嵬题材写进诗歌中,《全唐诗》中40余首马嵬诗,或表达对杨贵妃之死的同情与追思,或赞美李杨爱情,有的探究治乱的根源,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唐太宗,有的还写了马嵬之变时的战争场面。但每一首诗都并不是只简简单单的表达一种感情,除其主旨之外,还有诗人们对过往的思考,对历史的沉思。总体上写出了诗人们对于马嵬之变的看法和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忧思。

一、六军不发无奈何

在马嵬诗中,诗人对这场变故进行反思,围绕杨贵妃在诗中追溯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如李益云“汉将如云不直言,寇来翻罪绮罗恩”(《过马嵬》),李商隐云“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马嵬二首》其一),黄滔云“天意从来知幸蜀,不关祸胎自峨眉”(《马嵬》)等,总的来说“在复杂的政治斗争、权利角逐中,这个从未参预过政治的女子,只是因为唐玄宗对她的迷恋和对她家族的宠幸,便成了迷惑君王、误国招祸的罪魁,横遭缢杀,还背上了千古骂名,当了不择不扣的替罪羊”。[3]所以诗人们对杨贵妃寄寓了同情心理,这类诗颇有为她翻案的意味。

除了追溯过去,探寻原因,也少不了对当时场景画面的描绘,如写六军不发的声势浩大和杨贵妃缢死时的情景。李益“金甲银旌已尽回,苍茫罗袖隔风埃”(《过马嵬二首》其一),李商隐“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马嵬二首》其一),“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马嵬二首》其二),杜牧“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华清宫三十韵》)。综观这些诗句,可以发现诗人们普遍采用了较为美丽的意象替代血腥战场厮杀的描写,诗人都是多情的,马嵬之变在他们眼中不仅是一场事变,更是一代美人的凋落。

白居易云“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长恨歌》中“将马嵬兵变浓缩、隐括为一句‘六君不发无奈何’,对结局则用饱蘸凄情的诗笔详作描绘:‘宛转峨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如此,让读者充分体味到玄宗当时的心理矛盾:一边是如胶似漆、日被呵护的真爱,一边是江山社稷、祖辈流传的不朽基业”。[4]白居易以“出世之才”写这一“希代之事”,更多地引发了人们对马嵬之变不同的诗人对马嵬之变、对杨贵妃的深思。

二、留记千年妾泪痕

杨贵妃倾国倾城,白居易在其《长恨歌》中毫不吝啬地用大量的笔墨描绘她的美:“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从诗中隐去了作为历史人物杨玉环的不美之处,着力写其形貌美和对玄宗的钟情。

当诗人重新回顾历史,来到马嵬坡旧地,想起杨玉环香消玉殒,难免会激起他们心中的惆怅。如李益“托君休洗莲花血,留记千年妾泪痕”(《过马嵬》),杜牧“倾国留无路,还魂怨有香”(《华清宫三十韵》),温庭筠“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马嵬驿》),高骈“玉颜虽掩马嵬尘,冤气和烟锁渭津。蝉鬓不随銮驾去,至今空感往来人”(《马嵬驿》),黄滔“龙脑移香凤辇留,可能千古永悠悠。夜台若使香魂在,应作烟花出陇头”(《马嵬二首》其一)。当诗人追溯过去的时候,心中愤懑无法释怀,故只能用冤魂一说,用亡灵化的叙事手法,体现出对杨贵妃之死的惋惜。而当写到杨妃墓的时候,则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如:李益“太真血染马蹄尽,朱阁影随天际空”(《过马嵬二首》其一),白居易“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长恨歌》),赵嘏“马嵬此去无多地,只和杨妃墓上生”(《咏端正春树》),罗隐“佛屋前头野草春,贵妃轻骨此为尘”(《马嵬坡》),这些诗句都饱含着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张祜《马嵬坡》“尘土已香粉艳,荔枝犹到马嵬坡”与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更是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

于濉堵磲玩洹吩啤俺>马嵬驿,见说坡前客。一从屠贵妃,生女愁倾国。是日芙蓉花,不如秋草色。当时嫁匹夫,不妨得头白”,好像替杨贵妃代言,说出了她的心声,在当年受宠之际,“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长恨歌》),而当杨贵妃死后,则是“一从屠贵妃,生女愁倾国”,两者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是封建时代的悲剧,更是杨贵妃及其姐妹韩国、虢国、秦国三夫人的悲哀,受宠之时,一荣俱荣,但是在杨贵妃死后,所有人都受牵连。又如苏拯《经马嵬坡》“一从杀贵妃,春来花无意。此地纵千年,土香犹破鼻。宠既出常理,辱岂同常死。一等异于众,倾覆皆如此”,更是从贵妃的角度,对唐玄宗做出谴责,“宠既出常理,辱岂同常死”,这仿佛一声声尖锐的啼哭,隔了千年,仍然在一声声地质问着唐玄宗。唐玄宗总认为杨贵妃一笑倾国,所以李商隐写下“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马嵬二首》其一),对唐太宗进行了深深的讽刺。温庭筠也写下“才信倾城是真语,直教涂地始甘心”(《马嵬佛寺》)。

三、此恨绵绵无绝期

中晚唐马嵬诗的另外一种思想感情是表达了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惋惜,尤其表现在杨贵妃被缢死后唐玄宗的惋惜和痛心,以及唐玄宗在此后很多年都活在悲痛之中。在马嵬诗中,有不少这样写唐玄宗充满思念,无法抑制的诗句。如白居易“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杨妃”(《李夫人》),张祜“无复一生重语事,柘黄衫袖掩潸然”(《马嵬归》),黄滔“鸣泉亦感上皇意,流下陇头呜咽多”(《马嵬》),唐求“凤髻随秋草,鸾舆入暮山。恨多留不得,悲泪满龙颜”(《马嵬感事》),崔道融“天子还从马嵬过,别无惆怅似明皇”(《銮驾东回》)等,都体现了明皇对贵妃的思念及其惆怅之情。李商隐“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马嵬二首》其一)更道出了明皇的这种痛苦,两个“自”字更是极为形象放大了这种痛苦,冯浩注说“两‘自’凄然,宠之适以害之”。[5]

李商隐《马嵬二首》其二写道“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揭示出明皇贵妃之愿,他生未卜而此生先休;“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则从唐玄宗的角度写来,与马嵬诗中写杨贵妃的诗句形成对照。这和于逅说“当时嫁匹夫,不妨得头白”(《马嵬驿》)何其相似,宫廷生活看似荣华富贵,但实际上危机重重,所以他们的命运或许还不如寻常人家之平平淡淡才是真,“当时嫁匹夫”,而得白头偕老,痴人说梦。郑贰督蜓裘攀》云“花肤雪艳不复见,空有香囊和泪滋。銮舆却入华清宫,满山红实垂相思”,写玄宗的刻骨思念之情。诗人在“香囊和泪滋”后自注:“时肃宗诏令改葬太真,高力士之其所葬,在嵬坡驿西北十余步。当时乘舆匆遽。无复备周身之具。但以紫缛裹之,及改葬之时,替已朽坏。惟有胸前紫缛香囊中,尚得冰麝香,时以进上皇。上皇泣而佩之。”[6]从中可见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用情至深。

刘禹锡《马嵬行》诗云“共爱宿妆妍,君王画眉处。履綦无复有,履组光未灭。不见岩畔人,空见凌波袜”,这和苏轼的悼亡词“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江城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每每徜徉在他们以往朝夕相处的地方,难免回忆起往事。同样是睹物思人,《明皇杂录》载:“其夜,上复与乘月登楼,唯力士及贵妃侍女者红桃在焉。遂命歌凉州词,贵妃所制,上亲御玉笛为之倚曲。曲罢相睹,无不掩泣。……舞罢,阿蛮因出金粟装臂h,云‘此贵妃所与。’上持之凄怨出涕,左右莫不呜咽。”[7]毫无疑问,杨贵妃的死成了唐玄宗心中的执念,他甚至寄希望于求仙问道,让方士去寻找杨贵妃的魂魄,所以白居易才会在《长恨歌》中写下那些缠绵悱恻的诗句――“上穷碧落下S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四、今日不关妃妾事

范祖禹《唐鉴》载:“以天子之尊,独与其所爱脱身而逃,委其子孙皆碎贼手,明皇自取之也。自是以后,天下有变,则京师不守,人主先为出计,自明皇始,其可丑也夫。”[8]在封建时代,尤其在帝王后宫中,女人终究只是帝王的一个附属品,在江山还是美人这个千古难以逃脱的问题上,几乎所有人还是选择了江山,而美人最后都成为了帝王为了堵住悠悠众口的一个牺牲品。韦庄的“今日不关妃妾事,始知辜负马嵬人”(《立春日作》)同样的诗句还有狄归昌“马嵬烟柳正依依,重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题马嵬驿》),罗虬“马嵬好笑当时事,虚赚明皇幸蜀川”(《比红儿诗》)等,如果把这些诗串联起来和那些同情杨贵妃的诗一起来看时,则可见其相同的感情,即都是为杨贵妃翻案,历史的罪人并不是杨贵妃。

徐夤诗云“张均兄弟皆何在,却是杨妃死报君”(《马嵬》),将矛头直指开元宰相张说的儿子张均、张,《新唐书》卷一二五载:“力士曰:‘张兄弟世以恩戚贵,其当即来。房g有宰相望,而陛下久不用,又为禄山所器,此不来矣。’……g曰:‘臣之西,亦尝过其家,将与偕来。均曰:‘马不善驰,后当继行。’然臣观之,恐不能从陛下矣。’帝嗟怅,顾力士曰:‘吾岂欲诬人哉?均等自谓才器亡双,恨不大用,吾向欲始全之,今非若所料也。’遂与希烈皆相禄山,死贼中。”[9]佞臣当道,祸乱的产生正是由于这些人引起的,怎能怪罪于杨贵妃。故袁枚《随园诗话》曰:“余雅不喜陈玄礼逼死杨妃,《过马嵬》云:‘将军手把黄金钺,不管三军管六宫。’吴《过马嵬》云‘恒恒枉说陈玄礼,一矢何曾向禄山?’亦两意相同。”[10]可见这些诗含有安史之乱错不在杨妃,而有谴责唐玄宗治国不力之意。

晚唐僖宗时唐王朝衰微,诗人们更是开始深深地反思过去的这场祸乱,当时的宰相郑畋写下“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虽亡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马嵬坡》),将讽刺藏在了褒奖之中,看似夸赞唐玄宗在马嵬坡舍弃杨贵妃这件事情做得好,实际上却是在讽刺他这个所谓的“圣明天子”。

中晚唐马嵬诗,只是众多写李杨爱情悲剧中的一种,因为涉及杨妃之死,所以诗人的感情也复杂多变。但大多还是对杨妃抱着同情态度,为一个生命的凋落,更是对一个绝世美人的凋落!

参考文献

[1] 欧阳修,等.新唐书・后妃传[M].中华书局,1975:3495

[2] 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二一八)[M].中华书局,1956:6974.

[3] 高世瑜.唐代妇女[M].三秦出版社,2011:20.

[4] 付兴林.《长恨歌》及李杨同题材诗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14.

[5] 李商隐.玉溪生诗集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605.

[6] 彭定求,等.全唐诗[M].中华书局,1960:6564.

[7] 郑楚海,撰.明皇杂录[M].中华书局,1994:46.

[8] 范祖禹,撰.唐鉴[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46.

白杨礼赞教案篇8

2改换句子。有意改换句子,并与原文进行比较。议论文中的改换,可让学生体会议论文语言的逻辑性;说明文中的改换,可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叙述、抒情性文字的改换,可让学生体会其语言的生动性,等等。如有一首写“蜜蜂”的诗:“纤腰一扭/甜歌一路/吻过笑靥万千/带回温馨两篓。”改成“到处飞翔/嗡嗡作响/采花千万朵/年产蜂蜜一两。”启发学生对两者句子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确,虽然前者写虚后者写实,但这样一改意境全无,语言的感染力度差多了,不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又如1995年11月4日,武汉六中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在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杂志社组织的“特级教师教学艺术演示报告会”上,讲“语感教学演示课”《荷花淀》时,将文中“女人没有说话……我回来谢你”的人物对话作了如下改写:

①……“你走,我不拦你。小华,你带去;爹,你也带去。”“那咋成呢?”“那咋不成?”“我也不是走亲戚。”“你也不替我想想,上有老,下有小,我这是何苦啊!”———这不是水生嫂,觉悟低。

②……“你走,我不拦你,咱们一块儿走。”“我们去打鬼子,你一个娘们去干什么呀?不成。”“那咋不成,你打鬼子,我可以帮你们做饭、洗衣……”“不成。我不同意,队上也不答应。”“唔,不嘛!”———这也不是水生嫂,娇里娇气的,想软化水生。

这两种经过改写的对话,显现了水生嫂性格迥然不同的两种妇女形象。再如《陋室铭》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调”前加“慢”或“轻”,并且去掉两个“之”字行吗?学生读后明确,不行,这样就破坏了语言节奏在上下文中的和谐感。“孔子云:何陋之有?”改换成“故而吾以为,陋室不陋矣。”行吗?学生明确,不行,改后句式固然较整齐,但远没有原文干脆有力,且有拖泥带水之嫌。如是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确,语言的运用要符合上下文的情境,要从文章的整体上把握。这样一比较,学生自然能更深刻地感受语言的丰富内涵。以此引导学生推敲语句培养语感。

3改换标点。标点符号是书面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也能为我们创设一种思维环境,通过其特有的功能帮助学生培养语感。例如《刘胡兰慷慨就义》中有这样的对话:“阎军又问:‘你真的愿意死?’英勇坚强的刘胡兰,从容地躺到铡刀下面,大声地说:‘死有什么可怕!要杀就由你们吧,我再活17岁,也是这个样子。’”启发学生:将其中反问句末的“!”改换成“?”好不好?学生在比较中明确,反问句比陈述句语气强烈,这里用“!”,表明语气更强烈,有力地表现出刘胡兰回答的斩钉截铁,对死亡对敌人的藐视,比用“?”更能揭示人物性格。又如《论雷峰塔的倒掉》最后一段“活该”后面的句号改换成“!”行吗?学生明确,不行,因为用句号显示出冷嘲热讽的轻蔑口吻,可以指导朗读,“!”则往往将朗读语气误导得过于强烈。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先生读书,……“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启发学生,将其中“”符号去掉好不好?学生比较后明确,这个符号不仅是拖音的描述,而且可以让读者联想到老先生读书入迷时的陶醉情境,去掉之后这种情境感全无。以此引导学生借助标点符号培养语感。

白杨礼赞教案篇9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自主探究能力 培养方法

近几年,新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老师们发现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出了巨大优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得到了全面锻炼,真正提高了语文素养。如何让学生既在老师的指引下学习,又逐步学会主动在知识的海洋探究?这成了摆在所有语文老师面前的一道思考题。作为在一线工作了7年的青年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我积累了一些做法,不敢说一定正确,但至少是一种积极尝试,下面就谈谈认识与思考。

一、营造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良好的读书氛围是学习的开端,也是唤醒学生自主学习欲望的关键。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通俗点说就是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何引导学生自觉地“我要学”呢?我想,还是前人的经验管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学生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时,自然会唤醒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兴趣,方法繁多。我尝试抓住导入环节做文章。长期以来,许多教师不断探求,创造了很多好用的导入方法,如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对比导入、设置悬念导入等,举不胜举。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只要能刺激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行。

课堂激趣只是为了营造良好的读书气氛,唤起学生自主学习欲望中的一种途径,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教学中常常刻意关注自己的语言艺术,生怕某一句不经意的话浇灭了学生好不容易点燃起来的学习欲望,如在评价学生回答时,对于学生答案中哪怕一丝的闪光点我都会大张旗鼓地表扬他们,“你真棒”、“想一想,你肯定会说好的”、“你的理解确实有独到之处”……这些语言总能让学生在得意之余,跃跃欲试。这样,学生的兴趣更浓了,自主探究习惯就逐渐养成了。

当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的期待和爱护,那么学生必将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切入点:从援疑质理入手,引导自主探究

以前阅读教学时,老师习惯出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然后讨论交流。问题解决了,课文便学完了。如此有条不紊,似乎很完美,然而我总觉得这样的语文课少了点什么。

首先,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其次,教师的问题像一双无形的巨手紧紧钳制着学生,使学生的阅读变得很被动,束缚学生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的发展。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老师的问题产生依赖性,养成等人提问的习惯,而不会自己发现问题,真正独立阅读时感到无从下手。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尝试转变教学方式。先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阅读后,自己找出不懂的地方,可以是字词的意思或是句子的理解,然后课堂上再向老师、同学发问。这样,老师教学时就可以“缘疑而教”,学生自然会“缘疑而学”。

然而我的想象过于美好,一开始,学生不适应这种“援疑质理”的学习方式,很多人只会说没问题。于是,我采用了迂回的方法。先让学生评价几个“活跃分子”的问题,评判问题提得有没有价值,然后集体打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变得浓厚,竞争意识变得十分强烈。更重要的是,渐渐地他们学会了提问的途径:有的学生明白可以从标题着手提出问题,例如学习《白杨礼赞》,有学生问:“礼赞就是赞美的意义吗?”紧接着又有学生问:“白杨树不就是棵树而已,有什么好赞美的?”有些同学则学会了咀嚼语言,对文中一些捉摸不透的语句提出疑惑,如学习《紫藤萝瀑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文中这句话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激发了讨论热情。还有一些“聪明”的学生一听说要自己提问题,一下子就想到课后的探究练习题,盯着课后的这些题目研究。其实,学生自己提问也好,偷瞄课后题也好,我的目的既然已经达到,什么样的方式也就没那么重要了。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想,这样的预习方案不仅能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更能让学生沉浸书中,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培养自学探究能力。

学生愿意问问题了,这只是我的第一个目标。我更加珍惜解答问题这个共同探究的机会。我总是把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回答,生生互动。一旦遇上同学们都答不上来的情况或者有偏差时,我则启发学生换角度再思考,引导学生自得、自悟。

因此,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充分阅读、大胆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阅读、讨论解决问题,远远比从老师口中总结出来的听写记录下来的意义深远得多,体会深刻得多。

三、拓展点:组织语文实践活动,爱上自主探究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在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中增强自主学习热情,爱上探究。

白杨礼赞教案篇10

陕西超英实业集团在中国美容行业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这家集美容化妆品科研、生产、销售、教学、连锁经营服务和生物医药高科技研究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在其总裁白延彪先生的带领下,历经15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令业界瞩目的辉煌成就。前不久,超英集团举办了为期5天的“健康美中国盛典”大型活动,和全国千家加盟店合作伙伴一起度过了自己的15岁生日。

红色专列赴延安

超英集团此次庆典活动最精彩的一个环节就是圣地延安之旅。盛大的授旗仪式之后,全国各地加盟店、分公司代表以及超英集团员工近千人乘坐超英“圣地延安行”专列从西安火车站出发,途经黄帝陵举行拜谒仪式后到达延安,先后参观了王家坪、杨家岭、枣园等革命纪念地。讲解员的介绍仿佛把大家带回了那红色的峥嵘岁月,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参会代表。最后,在和煦的冬日暖阳里,参会代表们一起登上了宝塔山,举行了庄严的宣誓仪式。“全体超英人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肩负起社会责任……”铿锵有力的誓言在宝塔山上回荡,所有超英人都感到了一种沉甸甸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延安市副市长、工商联会长郝宝仓也出席了此次活动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当天晚上,全体参会代表在延安解放大剧院共同观赏了大型歌舞《延安岁月》,结束了此次恢宏的红色之旅。来自广西的超英分公司参会代表告诉记者,通过参加超英集团的这次活动,不仅真切感受到了久违的延安革命精神,而且通过和其他分公司加盟店代表的零距离接触,也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超英集团的企业魅力,对经营超英品牌更有信心了。超英集体总裁白延彪也称这次红色之旅是西安火车站有史以来接待企业包车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它不仅是一次观光旅游,更重要的是极大地增强了员工和加盟店以及分公司代表的凝聚力,给大家带来了一次精神洗礼。

千人签名贺生日

延安之行结束后,所有嘉宾代表在陕西国宾馆大礼堂参加了超英集团“健康美中国盛典暨超英15周年庆典”活动。国宾馆大礼堂外,彩旗迎风飞舞,彩球高高悬挂,一派喜气洋洋的场面。在热烈激昂的音乐声中,陕西省政协副书记董雷、政协副主席张生朝、工商联会长冯钧平等省市领导,全国工商联美容化妆品业商会会长马娅、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桑敬民、辽宁省美容美发协会会长陈宝岩等业界精英领袖以及超英各地分公司加盟店的代表们,在旗手的引领下沿着红地毯陆续步入大礼堂。超英集团总裁白延彪和省政协领导率先在红色签名墙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对超英集团15岁生日的深深祝福。

签名仪式结束后,白延彪总裁首先向与会代表做了超英15年发展的回顾报告。其次,来自江苏省南通市的超英加盟店院长胡桂芬女士、湖北省武汉市水果湖超英美容院院长乐美芳女士和与会代表分享了经营超英品牌的成功经验。尤其是乐美芳女士身患癌症却依然坚持在美容第一线服务的事迹,充分体现了超英人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和顽强的工作精神,深深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代表。最后,全国工商联美容化妆品业商会会长马娅向白延彪总裁颁发了2007年度中国美容化妆品业优秀民族企业的奖牌,肯定了超英集团在中国美容行业发展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健康美之夜文艺汇演

在“健康美中国盛典暨超英15周年庆典”上,超英集团特别邀请了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魏青以及他的演出团队参加,使得这场晚会成为了一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中央电视台编导主持雨婷、西安音乐台主持何青和陕西省美容美发协会秘书长杜向东三人作为此次庆典的特邀主持人,形成了“中央+地方、业余+专业”的组合阵容,让所有参会代表眼前一亮,为整个庆典增色不少。整场晚会持续了将近3个小时,既有来自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国家二级演员毛玲玲带来的专业美声表演,也有演艺新人隆梅子带来的新歌快递,就连央视导演卫青也被演出现场热烈的气氛感染,自告奋勇上台演唱了两首歌曲。晚会现场节目精彩纷呈,高潮迭起,但最令人难忘的还是超英集团总裁白延彪以及超英员工表演的歌配诗朗诵。轻柔的背景音乐缓缓响起,一首体现超英文化的诗歌让所有参会代表沉浸其中,而白延彪总裁的领唱更是让大家看到了这位叱咤商界的风云人物多才多艺的一面。直到午夜12点钟,整场晚会才结束。虽然参会代表们已经非常疲倦,但每个人依然掩饰不住激动兴奋的心情,对晚会节目赞不绝口。

亮剑高峰论坛

超英集团此次盛典活动的另一大亮点就是亮剑高峰论坛。面对美容行业风起云涌的市场环境,企业和终端美容院都面临着如何创新发展的瓶颈,超英亮剑高峰论坛正是围绕该话题而展开的。论坛现场,白延彪总裁和与会代表分享了超英集团健康美中国计划的详细内容。来自中华全国美妆业商会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容美发化妆品咨询网首席策划杨志刚教授做了题为《国内外美容化妆品行业新进展》的报告。在报告中,杨教授通过对国内外顶级美容院经营思路的分析,为与会的加盟店老板们开启了未来美容院经营的新思路。同时,杨教授针对性地提出了几条建议方案,让所有参会的加盟店老板获益匪浅。而来自北京大学MBA总裁班的主讲专家、国美电器总顾问赵建华教授所做的《职场定位――寻找你的人生钻石》报告,不仅通过自己和家人的成长经历再一次说明了人生选择的重要性,其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的演讲风格更是引得论坛现场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整场论坛气氛热烈,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