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网络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07:09:43

安全网络

安全网络范文篇1

关键词: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社会主体;应用;措施

1引言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借助大数据技术,研究科学有效的舆情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的方法,采集相关信息做食品安全舆情信息规划,为政府、食品企业和消费者等社会主体提供监测预警服务,旨在掌握人民群众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诉求、提高国家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管理能力[1]。自国外爆发了“二噁英”、“疯牛病”和“口蹄疫”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以来,发达国家制定了有关食品安全的制度管理体系,以保障食品质量安全[2]。在国内,近年来“三聚氰胺”、“双汇瘦肉精”、“塑化剂”和“毒胶囊”等突发事件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成为热点和焦点话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3]。为了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的有效管理,我国监管部门自2009年起,依法陆续了一系列关于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的文件,要求开展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实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和早处置[4]。然而,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针对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系统的技术架构开展讨论,鲜少有对系统的推广与应用方面系统性、全面性的总结。因此,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的发展进程,结合我国现况和特点,分析不同社会主体对于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系统的应用,提出政府、食品企业和消费者三方的食品风险管控措施,形成舆情预警和补救机制,加强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引导,提升政府对突发食品安全舆情事件处理能力的建设,引领媒体、网民公正地发表观点,从根本上改善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环境,实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最大限度地减少食品安全事故,保障食品安全[5],为相关监管部门的日常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2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及其监测的定义

现今国际上对食品安全舆情监测[6]的定义并未统一,也未见我国对食品安全舆情监测概念的阐述。业界、学界从不同研究角度给出了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的定义。马雨萌等[7]认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指的是网民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对爆发的食品安全事故所产生的情绪、意见及态度等的总和,体现了老百姓对食品危害事件的愤懑情绪,是引起社会食品安全恐慌的风险要素。刘文等[4]认为:食品安全舆情是网民通过新闻论坛、微博微信等舆情渠道,传播对食品安全形势、食品安全监管的见解、意见和情绪。因此,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是与食品安全进行多因素、多环节、多层面联系之后的结果,具有专业性、复杂性以及关联性的特点[8]。将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概念和食品风险交流原理相结合,就得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的定义,即借助食品安全专业知识,通过人工或智能的采集方法,获取有关食品安全风险的舆情分析结果,从而制定风险干预措施和危机应对策略,建立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机制[9]。

3欧盟、美国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的进展

3.1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进展。2002年,欧盟了《食品安全绿皮书》和《食品安全白皮书》,制定了《欧盟食品安全总法(EC178/2002)》,建立有关食品追溯、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危机应对等防范机制和若干法律法规,以保障食品质量安全[10]。随后,欧盟正式成立了欧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FoodSafetyAgency,EFSA),为欧共体各成员国提供有关食品安全的科学意见,汇集和研究潜在食品安全风险数据,实现对早期风险的鉴别和预警,以控制和管理“从农田到餐桌”整个环节的食品安全[11]。2009年,EFSA了《交流战略:2010-2013》[12],建立起从农场到最终消费者贯穿整个食物链的舆情快速监测和预警系统,要求成员国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通过舆情快速预警系统及时通报欧盟委员会,由欧盟委员经核查和评估来确定食品风险等级,并在第一时间结合相关建议协助成员国采取适当的措施[13]。2013年,欧盟委员会启动了一项题为《2050年欧盟食品安全和营养:未来变化的情景和政策应对》[14]的研究,这项工作主要是为欧盟委员会制定未来的政策提供指导和分析,确定一些可能对欧盟食品安全产生潜在影响的因素,以保持欧盟食品安全和营养的高水平[15]。建立世界领先水平的食品监管体系并不断优化升级是美国成功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16]。其中“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zardanalysiscriticalcontrolpoint,HACCP)”是美国食品安全体系中最有效的措施,它能精确挖掘潜在食品安全风险因子,并制定出一套科学的舆情处置方案来阻止风险的爆发,尽可能地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危害[17]。2009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食品安全现代风险交流战略》[18],通过实时监测网络媒体报道,上传舆情数据,确保群众对食品安全舆情信息的全面获取,指导自身消费,并根据网民意见调整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以稳定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19]。2019年,FDA提出“智慧食品安全新时代”这一倡议,旨在继续实施美国《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FDAfoodsafetymodernizationact,FSMA),智慧食品安全作为一种新的食品安全方法,纳入区块链、传感技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建立一个对食品安全风险更智能的预防方法,帮助消费者更好地免受食源性疾病侵害[20]。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领域起步早,随着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发展,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逐渐受到广泛关注,集中体现了舆情监测的重要性和大数据技术的进步。3.2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系统应用进展。网络新媒体时代,发达国家借助大数据技术研发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无形中推动了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的发展进程。1996年,疯牛病从英国爆发致使欧盟畜牧业面临重大损失,欧共体迅速建立了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pidalertsystemforfoodandfeed,RASFF)[21],为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欧盟利用快速预警系统进行食品和饲料的风险交流,制定了事前干预、事中跟踪分析和事后决策处置的预警机制[22]。20世纪以来,EFSA颁布了食品安全信息与舆情干预措施,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策略,加强各监管部门、研究机构以及互联网媒体之间的管理和技术层面的交流与协作[4]。美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主要由数据采集系统、信息机制、媒体沟通机制和消费者食品安全指导等多部分协作运行。2006年美国发生一起大肠杆菌污染事件,美国FDA立即与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enterfordiseasecontrol,CDC)协作并进行调查,在识别出该食源性疾病是与一种预包装菠菜有关系时,FDA立即采取行动,通过FDA网站和网络媒体及时食品风险信息,指导公众购买消费,科学了解食品安全,掌握最新的发展时态[23]。同时,2012年FDA风险沟通战略提出修正,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收集工具,建立数据快速采集机制,通过网络渠道获取有关消费者情绪、意见和态度的反应信息。国外研究学者在食品安全舆情监测领域也取得众多显著成果,Yuan等[24]建立了在线分类监测系统对食品和药品安全事件预警分级,早期预警信息平台;Li等[25]设计了一种自适应的食品安全互联网热点识别和收集方法,有效实现了食品安全舆情的发现与跟踪;AlSumait等[26]引入了一种在线主题模型,该模型可以自动捕捉并识别主题模式。国外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系统的优势在于:数据来源广泛,采集了包括产品投诉、论坛、消费者评论、社交媒体、行业和学术界等不同领域的数据信息;同时善于利用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新兴互联网技术分析食品安全信息,提升了发现潜在食品安全风险的能力;加强了对现代网络收集系统的重视,通过运用媒体优势完善信息机制,确保食品安全舆情信息及时准确地上传下达,提前防范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指导公众科学认识风险危害;实现了国家治理、媒体良性监督、消费者积极参与,各个社会利益相关者协同合作共同治理食品安全的效果。如何借鉴国外实践经验建设符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的应对政策,还有待解决。

4我国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的进展

4.1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进展。我国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多发与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暴露,开展舆情监测的力度也越来越大[27]。1995年《食品安全法》颁布,标志着我国食品卫生进入法制化管理新阶段[28]。在《食品安全法》颁布之前,主要是由《中国食品报》等权威报纸媒体报道相关食品安全事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科技的进步,2010年我国有调查发现,以食品安全为主的公共卫生类舆情事件在社会舆情热点事件中位列第一[29]。我国创建的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决策评测等,通过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交流,及时将风险信息借助网络公布给公众,以防范食品安全舆情事件的爆发[30]。2013年《中国食品安全舆情报告蓝皮书》上线,表明我国食品产业高速发展,备受公众和媒体的关注,在新兴的网络媒体中曝光率越来越高,成为高敏感性的公共卫生舆情事件[31]。2015年,“互联网+”时代到来,国家食品安全监管融入了物联网、智能运算、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由食品安全数据库、食品安全公共检测平台、信息共享平台、用户使用平台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登录平台构成的食品安全管理系统[32]。初步建立起我国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研发推广了“进出口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超市食品安全监控与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等舆情监测平台,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等用户提供实时监测与预警服务[33]。从我国整个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发展来看,尽管研究众多,但都较为零散,缺乏对一个健全监管机制的开发,需要更加系统化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体系建设。4.2我国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系统应用状况。1988年上海被爆出因食用被污染毛蚶而引发甲肝的重大疫情,该事件在当时引起全国热议,被早期的《人民日报》、《中国食品报》、中央电视台等各大主流媒体、行业媒体争相报道[27]。2000年以后,国家开始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2015年,根据《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在网络上成为了热点话题,虽然食品质量安全的发展一片向好,但是由于一部分失实媒体的报道,很容易引起食品安全网络舆论,造成社会公众的恐慌[34]。例如,2004年安徽发生的“阜阳劣质奶事件”,由于当时监管部门没有采取正确的舆情干预措施,阻滞了事件的处理进程,造成了严重的网络舆论危机,使该事件直接成为了我国《食品卫生法》向《食品安全法》演变的导火索[35]。以及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事件”、2012年“皮革奶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2015年“僵尸肉事件”、2017年“海底捞事件”等,都是由于食品安全舆情危机应对机制不够健全,导致爆发网络舆论危机,不仅阻滞了食品行业发展,也威胁人民生命健康,损害了有关政府监管部门的良好形象。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具有很强的互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由于非业界媒体不具备专业的食品安全知识,在食品安全事件爆发时容易形成真实性和可靠性不稳定的网络信息,引起矛盾升级[36]。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系统研发和应用总体上呈现小、散、弱的特点,但是我国积极在重点领域、重点风险防控方面开展探索和尝试。例如:Song等[37]针对当下社会火热话题“外卖食品舆情分析”展开了研究,通过收集分析2015~2018年新浪微博上与外卖食品相关的评论,识别关注的话题,运用基于词典的情感分析方法,研究情感趋势,帮助政府和食品行业更好地了解目前的情况,并为未来更好的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建议。为了及早发现食品安全风险,保持质量和安全,Wang等[38]提出了一种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的食品安全预警系统,该系统从数据挖掘的角度,将食品生产、加工和运输的数据作为处理对象,整理成信息源、预警分析、反应和应急反馈的4个模块。但在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系统的推广使用方面,我国仍然存在应用面狭窄,应用场景化不强等许多问题。在借鉴学习国外的同时,需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生产需求的政策以及调整舆情监测技术的运用范围,将监管技术与不同社会共治主体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促进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系统的推广,并获取辖区内的舆情动态,针对风险指标进行重点监测;企业加强对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系统的普及化应用,并获取同行业同类别的舆情动态,不断完善自身问题,增强规范化管理;消费者通过提升参与能力,借助食品安全舆情监测指导自身消费、规避问题和风险。

5不同主体应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的方向

5.1政府。政府作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使用者、落实者以及公共管理主体,有责任和义务协调处置食品安全事件,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应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危机[39]。欧盟、美国的政府以积极推广的方式促进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的发展,例如:欧盟建立了食品安全网络快速预警系统,当某一成员国发生食品安全风险问题时,协助成员国给出科学有效的舆情应急处置方案,使得舆情信息可以迅速上传下达[40];美国政府通过各部门协作实现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根据舆情分析结果进行事后的政策优化和风险交流,例如FDA在风险沟通交流战略的修正中,建立测量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事件反应的数据收集系统,设置及时的网络信息机制,并定期针对食品安全事件与网络媒体展开交流和沟通。我国通过对舆情监测系统的应用,建立了开放透明、渠道多样、信息共享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机制,获取有关决策参考、专项整治、协查处置的舆情信息应用场景化服务,制定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舆情应对策略,正确引导公众科学、理性地看待突发食品安全风险,避免和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社会恐慌,维护政府公信力。5.2食品企业。5.2.1参考同行食品安全经验,提升自身业务管理能力。食品企业是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主体,负责食品的生产和销售等重要环节,通过舆情监测系统食品企业可实现自治,获取同行业同类别的舆情动态,不断检讨自身食品安全问题,增强规范化管理,以便提前化解食品安全风险[41]。2017年,著名食品企业海底捞公司爆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北京海底捞劲松店、太阳宫店存在消毒记录不全、未戴工作帽及口罩等若干食品卫生问题,事件曝光后海底捞公关做出了“认错、担责、整改”的全面回应,因为企业积极应对食品安全问题并快速做出响应,采。取正确有力的措施,使海底捞受损情况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化解网民的愤懑情绪,挽救了企业的形象与声誉[42]。5.2.2针对风险指标重点监测,防范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一条食品产业链包括种/养殖、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各环节紧密关联、相互影响,任何一方面出现纰漏,都可导致食品安全事故。因此,企业应针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中出现的风险指标重点关注、深度调查与跟踪,加强风险管控,优化产业链布局,提升舆情监测预警能力,防范食品安全问题发生[43]。5.3消费者。2018年,市场调查发现我国人均GDP超过了8000美元,进入了消费全面升级的时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国民从关注食品卫生,逐渐过渡到重视营养与健康[44]。在食品安全事件舆情传播过程中,消费者通过转发、评论网络信息,表达对食品安全势态的意见、情绪,影响着食品安全事件的舆情进展进程[45]。消费者不仅可以参与食品安全事件的舆情管理,还可根据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系统的分析结果,指导自身消费,规避问题和风险,增强民众的社会问题监控和参与度,了解舆情事件的整个过程,避免以偏概全的现象[46]。

6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推广与应用方案

6.1政府。政府应不断优化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并督导其贯彻落实,解决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技术全局性、系统性的应用问题[47]。政府应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的网络传播机制,保持畅通的网络信息渠道,在监测到风险危害后,初步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核查与鉴别食品安全事件,及时上报有关上级监管部门并请求指示,制定出合理高效的食品安全舆情应对方案[48]。同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建设,提高国家在食品安全事件监测预警方面的效率和能力[49]。食品安全事件的舆情危机本质上考验的仍是政府监管能力,只有政府部门提高信息透明度,赢得公众的理解和认可,督导食品企业规范生产,才能真正避免食品安全事件谣言、噪声的传播与蔓延。此外,政府部门还应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环境,广泛开辟新闻的渠道,加强与主流媒体、行业媒体的交流沟通,提高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反应速度,保障食品行业的稳步发展[50]。6.2食品企业。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可以帮助食品企业获取同行舆情经验,以完善自身食品安全问题,并针对重点风险指标实施自查,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的每一环节进行舆情监测,录制视频上传到网络,接受政府监管部门、消费者以及社会公众的检阅[48]。食品企业应加强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及平台的投入使用,达到普及化应用。此外,鉴于食品企业的多元化,不同企业用户对应的应用场景不同,舆情监测系统还可自动配置相应的重点监测网站和重点监测词,在食品企业遭遇食品安全风波时,提供及时的舆情分析报告,帮助企业采取合理有效的处置方案,减少不必要的食品安全纠纷和事故,督导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保障人民食品安全。6.3消费者。对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科普教育,树立良好的食品安全舆情监测意识,将使得消费者成为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系统的最大受益者[51]。同时,消费者参与度高不仅有利于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系统的推广应用,还为消费者鉴别食品品质优劣、监测舆情事件提供证据,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可向政府监管部门进行投诉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抵御不安全食品进入市场[52]。此外,通过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舆情调研,可得出影响消费者安全消费行为的因素,针对影响因素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调整改进。

7结论与展望

安全网络范文篇2

集聚区成立绿色产业集聚区食品安全基层责任网络建设领导小组,由区食安委主任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副主任担任副组长,各成员和各街道食安委主任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工商分局。区食品安全基层责任网络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全区食品安全基层责任网络建设工作。各街道要按照《通知》要求,统一负责当地食品安全基层责任网络建设工作,明确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措施,确定时间进度,确保如期、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二、强化工作措施

(一)在各街道办事处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由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担任主任,街道办事处分管负责人担任副主任,街道辖区内农技、兽医、林技、水利、公安、综合执法、卫生监督等站(所、员)以及中心学校、卫生院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食品安全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食安办”),食安办设在街道办事处有关内设机构,由街道办事处分管负责人兼任主任,食品安全管理专(兼)职负责人和本辖区市场监督管理机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负责人担任副主任。

(二)常住人口规模达2万人以上或常住人口规模未达2万人但食品安全监管任务繁重的街道,必须配备1名或以上食安办专职人员;常住人口规模在2万人以下的街道,配备1名或以上食安办专职或兼职人员。

(三)为进一步整合、优化资源,各地在开展食品安全基层责任网络建设中,可依托街道综治网格,将食品安全管理要求纳入综治网格管理内容实行同网格管理,并与综治工作一起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时,在食品安全监管任务相对繁重的街道社区及中心乡镇所在地社区(行政村)统一聘设1名食品安全专职协管员,专职协管员聘用由街道办事处统一负责,其管理、考核由街道食安办会同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负责,其工作报酬由集聚区财政负担。在其他行政村(社区)可聘设兼职协管员,兼职协管员工作报酬由集聚区根据工作实际统筹解决。

(四)明确工作职责。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乡镇(街道)将食品安全工作列为重要职责,切实做好食品安全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协助执法、宣传教育和统筹协调等工作,主要职责是:负责本辖区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分析形势,研究部署本区域食品安全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工作机制,组织力量协助监管部门开展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安全巡查和隐患排查;制订本辖区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方案并组织实施;统筹规划本地食品摊贩经营场所,协助开展日常管理;建立责任网格内食品生产经营者数据库,并上报相关信息;针对存在问题和上级部署,及时开展专项整治,组织或配合县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查处辖区内无证生产经营、制假售假食品违法行为,建立健全各项长效监管机制;负责推荐、管理、培训辖区内各行政村(社区)协管员、信息员,明确其工作职责、考核办法等事项;做好民间厨师登记备案、农村家宴申报备案和管理工作,预防群体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及时上报并协助处理食品安全事故;协助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样品采集和食源性疾病调查;受理群众食品安全举报投诉,并按照职责权限及时处理;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行政村(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重点是:建立定期巡查、检查制度,协助乡镇(街道)食安办及上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做好责任网格内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单位的日常管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信息上报程序,及时上报、反馈食品安全管理信息;参加乡镇(街道)及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组织的食品安全知识等培训,熟悉食品安全监管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科普知识宣传;协助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样品采集和食源性疾病调查;协助做好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网格内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或突发事件,按照规定程序和时限及时上报,不擅自对外信息。

(五)切实加强基层责任网络各层级人员的食品安全监管业务知识培训。由市食安办牵头,会同相关监管部门每年定期组织乡镇(街道)食安办工作人员及社区专职协管员开展一次食品安全监管业务知识培训,教育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监管知识,并进行培训效果考核,对考核不合格人员,提交街道办事处予以撤换。由街道食安办牵头,会同相关部门每年定期组织所属行政村(社区)的兼职协管员以及本街道驻联行政村(社区)干部开展一次食品安全监管业务知识培训。

(六)为保障基层责任网络各层级人员依法行使食品安全监督检查职权,由区食安办会同当地市场监管、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联合公布行政村(社区)协管员名单,在《意见》框架下明确赋予协管员开展食品安全日常检查、工作普查、隐患排查、督促指导和临时性应急处置等非行政执法类工作职权,并统一配发食品(农产品)安全协管证件。对无正当理由拒绝协管人员检查的相关单位,由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加强日常执法检查,防止出现监管盲区。

(七)各地要积极探索创新,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发挥好食品安全基层责任网络的作用。重点是要建立定期例会制度,加强基层协管人员与监管执法部门的工作会商;建立执法巡查协作制度,监管部门执法人员在开展执法检查活动中,要主动邀请当地协管员共同参与,做好传帮带;建立信息共享制度,搭建监管部门、乡镇(街道)食安办和协管员之间双向互通的信息通报交流平台,及时传递工作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建立人事变动通报备案制度,各街道食安办工作人员、协管员要相对保持稳定,如确需变动,要及时通报上级食安办,并对新进人员及时进行培训考核;建立协管员年度考核制度,由街道食安办会同有关监管部门,每年一次对辖内协管员进行工作考评,考评不合格的应及时予以撤换或调整,切实督促协管员履行好职责。

安全网络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紧紧围绕“和谐社会”和“平安*”建设大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完善网络,齐抓共管,强化安全宣传教育,推进安全综合治理,做到服务与监管并举、规范与提高并重,全面推进城镇社区和农村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

二、工作目标

按照“示范带动、全面展开、统一标准、分批实施、积极推进、限期达标”的工作要求,2009年底前全区所有村(居)安全网络建设达到安全工作规范化标准。具体目标为:

今年10月底前,各村(居)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机构、人员、场所、必要的设备及工具配备到位,全区村(居)安全监督员的安全培训教育全部完成,确保参训率达到100%,村(居)安全网络基本形成,安全排查、事故预防等基础工作全面展开。到今年年底,村(居)安全管理得到规范,村(居)民安全意识明显提高,安全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安全切实加强,村(居)安全建设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安全状况根本好转,安全生产、公共安全水平全面提高,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率有较大幅度下降,全区所有村(居)基本达到安全工作规范化标准。

三、主要任务及措施

(一)明确工作职责,健全工作机制

1、各乡镇(街道)具体负责本辖区内村(居)安全网络创建工作,按照安全工作规范标准,认真组织实施。

2、区直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做好村(居)安全创建活动的业务指导工作。

3、区安委会办公室负责村(居)安全网络创建活动的督促协调工作。

4、区安委会建立村(居)安全网络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组织区安委会各成员单位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创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研究、分析、部署下一步工作;实行履职报告和通报制度,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向区安委会办公室报送安全村(居)创建工作情况,区安委会办公室要及时通报创建工作情况,确保创建工作实效。

(二)完善安全工作网络,建立安全责任体系

1、完善安全工作网络。各乡镇(街道)要建立由乡镇(街道)、村(居)委会、自然村、村办(私人)企业组成的安全生产工作网络。各村(居)委会要设立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分别由村(居)委会主任担任。各行政村至少要明确2名安全监督员,社区居委会至少明确1名安全监督员。安全监督员应具备与村(居)安全工作相适应的安全知识和管理能力。要完善办公条件,各村(居)委会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要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宣传教育场地,配备必需的安全防护服、安全检查设备和工具。

2、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要切实加强村(居)安全工作制度建设和安全档案资料管理工作。各乡镇(街道)要具体指导各村(居)委会制定安全例会、安全日常检查、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事故报告、安全教育培训等制度。建立安全会议台账、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台账、安全生产日常检查台账、安全隐患整改销案台账,做到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资料台账齐全。

3、建立安全责任体系。各乡镇(街道)要建立由各村(居)委会主任为本辖区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村(居)委会主任对本辖区的安全负总责。要与所属各村(居)委会签订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各村(居)委会要把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纳入管理范围,与村办企业、私人企业、九小场所等生产经营单位签定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与村(居)房屋拆建户、居民楼院、所住单位、房屋出租户(租赁户)签订生产安全、消防安全保证书。

(三)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安全监管

各乡镇(街道)、村(居)、企业要按照上级安排和要求,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检查,乡镇(街道)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全面检查,村(居)每月要对管辖范围内各单位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检查,企业要开展经常性检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要落实责任人、整改措施、整改资金、整改期限进行认真整改,确保安全事故隐患及时消除。

1、加强“九小”场所和“三合一”建筑安全管理。要切实加强对“九小”场所(小餐馆、小商场、小旅馆、小网吧、小学校、小诊所、小歌舞娱乐、小美容洗浴、小生产加工作坊)和“三合一”建筑(集生产经营、储存、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建筑)的安全管理,落实责任,积极开展排查摸底,建立健全管理档案。定期对“九小场所”和“三合一”建筑的用电线路、消防通道、疏散通道、指示标志、应急照明、灭火器配备等内容是否达到安全标准进行严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确保隐患消除。要加强对“九小场所”和“三合一”建筑主要负责人及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主要负责人和从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2、规范危险物品安全管理。合理布局城镇和农村液化气充装点、加油点,要严厉打击非法液化气充装点、加油点。强化对城镇社区高层建筑和餐饮单位瓶装液化气使用的安全管理,加强对农药、鼠药及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销售和使用的监督管理,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毒鼠强等国家明令禁止的危险物品。

3、加强村(居)交通安全工作。农村道路要建设配套的安全交通设施并保证完整有效。在学校附近、危桥、人员密集的路段应当设置警示标志和必要的减速设施,交通干道应当设置必要的人车分流设施,要切实加强湖区、库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确保水上交通安全。

4、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村(居)委会要全面加强烟花爆竹生产、运输、储存、销售、燃放工作。未经许可不得从事烟花爆竹的生产、运输、储存和销售,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储存、销售烟花爆竹的小作坊、小商店。要规范燃放活动,做好儿童等重点人群烟花爆竹燃放安全教育,严禁在易燃、易爆场所及周边燃放烟花爆竹,集中燃放烟花爆竹的,要制定燃放安全方案和应急预案,严格现场安全管理,确保公众安全。

5、加强村(居)集会安全管理。对商品交易会、夜市、灯会、庆典、庙会、集会等活动,应当完善审批程序,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制定安全方案和应急措施,活动选址与公路、易燃易爆场所保持安全距离,要加强交通疏导和销售摊点、进场人员的现场管理,确保安全。

6、加强村(居)房屋安全管理。加强对村(居)中小学校、幼儿园、卫生院、诊所等危房的排查,加大危房改造力度,提高房屋安全等级。村委会应当加强对农村拆建房的安全管理,与业主签订安全保证书,保证施工安全和房屋质量。农村拆建房施工队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条件,拆建房有防护网(栏)等安全防护措施。加强对房屋出租的登记管理,禁止将房屋出租用于生产、销售、储存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严禁生产经营单位“二合一”、“多合一”。

7、加强村(居)防火安全管理。发挥公安消防机构的作用,大力发展乡镇(街道)、村(居)民义务和驻地企业联办等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配备消防设备,落实家庭、企业和森林防火措施,禁止农村“三夏”、“三秋”季节燃烧农作物秸杆,控制消除火灾隐患源头。

8、规范村(居)用电安全管理。供电单位要加强村(居)供电设施安装、维修、调整、试验、进网作业管理,定期组织村(居)供电线路安全巡查,指导村民加强自有电器的安全检查,及时消除用电隐患。变压器有护栏和警示标志,线路规范,用电设备各项性能和指标符合铭牌标示和安全标准。严禁私拉乱扯电线,杜绝使用老化线路,建筑物内严禁使用裸露电线。

9、加强农业机械、农用车辆安全管理。加强农业机械、农村车辆的年检、驾驶人员资格年审和管理工作。所有农村运输车辆和大型农业机械都要依法登记,按要求检验合格,驾驶人员持证上岗。杜绝无牌无证、脱检脱审、无作业证和持假作业证等严重违章行为。严肃查处无证车辆上路和农用车载客等违章行为,严厉打击非法改装车辆行为。

10、加强农村中小学安全管理。健全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排查治理学校危房,严禁用危房作教室、实验室,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公安消防、交通管理等部门应当定期深入中小学校进行交通、防火等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严禁中小学校在马路上上体育课、跑操和从事其它体育活动。接送学生车辆必须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从严查处超载等违章行为。

11、加强开山采石和农田机井安全管理。各乡镇(街道)、村(居)要切实加强对采石行为的安全管理,在采石场周围划定保护区域,严防飞石伤人;对积水坑塘,应当依法加强管理,设置安全警示标志,严防溺水伤亡事故的发生。对农田现有机井要逐一排查登记,采取专人负责、设置警示标志或安装防护盖等办法,防止行人误入。

12、搞好各种自然灾害的防范工作。各乡镇(街道)要建立覆盖辖区内所有村(居)的自然灾害预警信息联动机制,组织指导村(居)有针对性地组织排查、分析自然灾害可能对本村(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危害,科学制定防范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适时对村(居)民进行防范自然灾害的教育,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及其引发事故灾难的能力。

(四)强化安全培训教育,努力提升群众安全意识

1、深入开展安全培训。各乡镇(街道)要切实加强村(居)安全监督员的安全培训教育,增强安全监督员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监督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参训率达到100%。要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开展农村安全和务工安全培训,提高村民和农民工的安全防护技能。各乡镇(街道)、村(居)要明确专人负责统计农民工、村民参加安全培训情况,并逐级上报有关部门。

2、加强安全宣传教育。要把“安全生产月”、“119”消防日等安全宣传活动向村(居)延伸,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板报、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强安全常识宣传,普及安全生产事故预防、自防自救和应急处理知识。要在各村(居)委会、城镇居民小区、自然村的醒目位置设置安全宣传栏、安全画廊和村民安全公约,在居民小区和农村关键部位、重要地段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强化安全知识宣传工作。

3、开展安全文化“六进”活动。结合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活动,编印安全手册和宣传资料,送安全常识、安全法规进企业、进村(居)、进集市、进田头、进家庭、进校园“六进”活动,提高广大农民和从业人员的守法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加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确保受教育率达到100%,努力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片群众的安全教育效果。

(五)建立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处置安全事故能力

各乡镇(街道)要指导辖区内的村(居)根据本地安全工作实际,制定安全应急救援预案,并纳入乡镇(街道)和区级应急救援体系。要整合社会应急救援资源,加强村(居)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大力推动以地方力量为主体专群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扩大救援队伍覆盖和服务范围。加强农村和城镇社区安全与社会治安、医疗救护等工作的协调,实现险情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理的整体联动。积极建立村(居)义务消防队伍,各乡镇(街道)要加强对应急救援队伍的指导,充分发挥其应急抢险作用,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应配备消防专用车,努力做好应急抢险工作,提高村(居)安全保障的能力。

(六)加强安全规划,推进安全村(居)创建工作

村(居)规划应符合有关安全要求,农村建设规划应当借鉴城镇规划经验,将生产、生活等功能区分开,严禁在重大危险源和易燃易爆场所安全距离内以及在煤矿塌陷区、采石场和水库附近等区域内建设村民居住区和公共聚集场所,严禁违章占压天然气、煤气等危险物品运输管线,不得在村民居住区及其周边建设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和储存场所。对城镇液化气充装站要合理布局、统一充装,城镇建设应当同步建设消防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居民小区、农民住房道路建设应当满足消防车辆通过等安全要求。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村(居)安全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对村(居)安全工作的领导,把村(居)安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整体规划,列入“平安*”创建活动总体布局,将村(居)安全工作与其它工作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协调推动。

(二)加大支持力度。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大对村(居)的安全投入,设立公共安全隐患整改专项资金,推动安全隐患及时消除。同时,积极拓宽村(居)安全投入渠道,积极引导和鼓励生产经营单位、村办企业进行村(居)安全投入。各村(居)要设立事故预防基金,公布举报电话,鼓励村(居)民和职工举报事故隐患和事故,对举报人进行奖励。同时,各乡镇(街道)对村(居)安全监督员要给予一定的岗位补助。

安全网络范文篇4

关键词:南京市江北新区;生态安全网络;空间结构

1斑块的定义

斑块是景观格局的基本组成单元,是指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不同生态学家对斑块的定义不同,但所有定义都强调斑块的空间非连续性和内部相似性。

2廊道宽度与功能

国内对城市绿色廊道的理论研究认为:1)河流植被的宽度在30m以上时,就能有效地起到降低温度、提高生境多样性、增加河流中生物食物的供应、控制水土流失、河床沉积和有效地过滤污染物的作用。2)道路廊道60m宽,可满足动植物迁移和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3)绿带廊道宽600~1200m,能创造自然化的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

3城市、野生生物生态廊道

3.1宽度的确定。1)西部与北部多为山地与湿地群,人口密度很低,开发程度很低,绿地率高,未来也以生态旅游为发展方向。从宽度上看,西、北部地区多为绿带廊道,宽度在600~2000m。从功能上看作为野生生物廊道,可满足野生生物,主要是野生哺乳类、鸟类等动物的迁徙活动,结合密集的大型斑块区域能创造自然化的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2)东部为聚居区,重点发展高新经济,人口密度高,绿地多为农田,生态绿地相对较少。从宽度上看,东部地区多为绿道,宽度在60~300m。根据功能理论,作为城市生物廊道可满足动植物在城乡之间的迁移和传播,可将周边区域的一些鸟类引入城市。大体足够保护生物多样性。3.2通风廊道确定结果。南京市的主导风向夏季为东南风,冬季为东北风。文章大致选定了3条夏季通风廊道,2条冬季通风廊道。通风廊道整体上均选择了“郊区生态区-农田/绿带廊道-城镇中心区”的结构。在输送优质空气方面,此5条通风廊道均从东部长江沿岸空气良好的生态区域开始,利用通往城市内部的河流廊道、绿带廊道等绿道网络作为风道的载体,利用风向,往城市内部输送冷空气。尤其利用了滁河及其周边沿河景观区,引入的空气质量最佳。在通风降温方面,此5条空气引导通道将市内的线状空间(主要河道、各分支廊道)连接起来,串联起市内局部冷空气生成区。分散的冷空气生成空间在空气引导通道的联系下更能发挥良好的整体通风降温效果[3-4]。

4踏脚石

4.1踏脚石定义。生态踏脚石是景观生态学中的概念,是指在大型生态斑块之间,设置一系列小型斑块构成生物做短暂栖息和迁移运动的通道,甚至是物种局部灭绝后重新定居的生境。4.2踏脚石的确立。廊道交汇处一般比廊道其他地方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更好的立地条件或生境适应性,通常可以起到中继点的作用。在重要廊道交界处设置一级踏脚石,重要廊道与次要廊道交界处设置二级踏脚石,次要廊道与次要廊道处设置三级踏脚石。廊道周围的缓冲区一些重要廊道的生态价值较大,可借助其辐射的缓冲区作为踏脚石,满足物种迁移和能量流动。重要节点和小斑块具有作为生态踏脚石的优势,能够增加生态安全网络的完整度和闭合度,防止生境破碎化和生态孤岛的出现。小斑块由于面积或者形状原因,不足以成为生态大斑块,那么可作为踏脚石,供生物做短暂停留。结合城市绿道踏脚石可结合城市绿道布置,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结合的带状景观斑块走廊,承担信息、能量和物质的流动作用,促进景观生态系统内部的有效循环,同时加强各密近斑块之间的联系。

5生态廊道建设

5.1研究区域概况。南京位于31°14~32°37N,118°22~119°14E,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平均降雨量1106mm,无霜期237d,最大平均湿度81%。南京城区以西、以南地貌类型主要以沿江平原为主,以北为岗地和沿江平原地貌,以东主要是低山丘陵型地貌形态。5.2候鸟迁徙路径规划。每年春、秋两季为候鸟迁徙季节,鸟类的种类、数量急骤大幅增多,呈现2个显著的高峰期。南京地区水鸟以秋冬季节迁徙最为显著,10月下旬开始,11月中旬~12月上旬为迁徙的高峰期。江北新区内有大河桥水源保护区、河王坝水源保护区、唐公水库及金牛湖水源保护区、滁河湿地、老山森林公园等14个重要候鸟栖息。与江北新区内湿地连贯的还有石臼湖等湿地保护区,根据南京市候鸟分布以及候鸟迁徙习性,于江北新区内设置以围绕长芦-玉带生态公益林、城市生态公益林、马汊河-长久生态公益林三个候鸟迁徙踏脚石为中心的西南走向迁徙廊道。

参考文献:

[1]陈述彭,卫星遥感面临应用的新挑战[J].环境遥感,1990(1):3-10.

[2]戴波,陈本平,岳碧松,等.四川山鹧鸪栖息地破碎化及保护管理状况分析[J].四川动物,2015,34(2):174-180.

[3]丁志芹.基于多源数据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评价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7.

安全网络范文篇5

关键词:信息安全;网络隔离技术;应用

近年来,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信息安全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互联网的攻击方式越来越丰富隐蔽,攻击技术也逐渐升级,导致国家信息受到了严重威胁。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安全技术更是呈现普及局面。虽然网络安全隔离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互联网信息,但也给人们的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安全隔离产品不仅在技术层面会出现安全问题,在管理层面同样会出现安全问题,本文结合安全隔离产品的使用情况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1网络隔离的概念

通常情况下,内部网会与互联网连接到一起,这就不可避免的给互联网带来一定的安全风险。目前,要想最大限度降低互联网的安全风险,就需要将内部网与互联网断开,让内部网变得封闭起来,通过这种方式避免互联网攻击。换句话说,当前人们对网络隔离的认识还有些不足,依旧停留在内部网与互联网之间的实体线路隔离开,也就是说,需要隔离技术的前提是内部网与互联网之间的连接,如果内部网不与互联网之间进行数据共享,则不需要网络隔离技术,所以研究内部网与互联网连接背景下的网络安全隔离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如今,很多政府机构的相关工作需要与互联网进行数据传输,内部网需要与互联网之间进行数据共享,所以计算机受到危险攻击是不可避免的,可见网络隔离是非常重要的。

2安全隔离计算机的技术特点

安全隔离计算机还有一种别称,也就是双网隔离计算机,双网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外网,一部分是内网。双网隔离计算机最大优点是,在双网连接下仍然处于隔离状态,但这种隔离状态对计算机是有一定要求的,首先要求计算机具有安全隔离卡,其次要求计算机具有双硬盘。无论是安全隔离卡,还是双硬盘,它们都具有独立启动的功能,主要依靠控制卡和独立开关进行内外网之间的数据交换,这样就能够让专属硬盘处于隔离状态,当电脑处于隔离状态,则计算机就不会受到攻击,计算机中的资料也就是安全的[1]。2.1安全隔离卡的技术特点。安全隔离卡顾名思义就是让计算机处于隔离状态。安全隔离卡主要应用在计算机内部,它通常会被安装在计算机的主板与计算机的硬盘之间,重要的是它能够掌握硬盘情况,这主要是通过数据线实现。内网硬盘上的资料与外网硬盘上的资料是可以通过继电器进行相互转换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计算机处于物理隔离状态,无论是计算机与内网相连接,还是计算机与外网相连接,都不会让计算机中的资料受到攻击,保证计算机资料的安全。2.2安全隔离计算机的风险分析。安全隔离计算机型号不止一种,它有各种各样的型号。对于不同型号的计算机来说,实现安全的方式是不同的,所取得的效果也有一定的差距[2]。尽管安全隔离计算机的型号不同,但它们的设计原理只有细微的差别,以下是对一些常见的安全隔离产品的测试,从不同层面对安全隔离计算机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2.3错误连接网线的隐患分析。安全隔离卡并不是任意连接的,它是有正确连接方式的,它需要网卡和隔离卡的连接口与对应的连接口进行连接,简单来说,内网的连接口应该连接内网,外网的连接口应该连接外网,如图1所示。如果外网连接出现差错,也就是外网并没有与隔离卡连接在一起,而是与内网连接在一起,如图2所示,最终导致安全隔离计算机不仅在连接外网的时候可以与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在连接内网的时候,同样可以与互联网连接在一起,最后内网模式中的机密资料面临被盗的风险。这种问题一般会出现在,计算机的使用者并没有单独的网络,与此同时,计算机内网模式使用的管理模式也比较简单,大多为单机模式管理,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安全隔离计算机并非隔离状态,而是一直与互联网相连接,只不过这种连接并没有被计算机的使用者发现。2.4内外网切换软件失效隐患分析。安全隔离计算机在内网与外网连接之前,首先要检查计算机内部是否有软盘,是否有U盘等。由于很多安全隔离计算机的使用者的粗心,他们常常在删除某些硬件之后忘记将这些硬件从安全计算机中移除,这样就会导致计算机并不是出于隔离状态,而是依然处于连接状态,所以计算机在进行内外网切换的时候依然会面临一定的被窃危险[3]。

3信息安全的网络隔离技术的应用

以某通信企业为例,企业内部单独设有互联网出口,这些出口是为了方便工作人员访问企业内部电子邮件,更加方便工作人员办公。企业建立初始阶段,办公楼内部署了移动网络,主要是为了接入工作人员的移动设备。其信息网络主要由以下六个区域共同组成,第一个区域是核心交换区,第二个区域是服务器区,第三个区域是因特网接入区,第四个区域是广域网接入区,第五个区域是上网用户接入区,第六个区域是无线覆盖管理区[4]。核心交换机之间通过光纤线路连接到一起。3.1信息安全的网络隔离技术目标。根据企业现状,将现有的办公网络与互联网相隔开,构建符合企业环境的信息内网,通过无线网与互联网连接在一起,然后形成一个大的信息外网。将企业内部已有的计算机终端作为内网终端,将外网使用的笔记本计算机作为歪外网终端。将企业内部的信息整合到一起上传到内网上,按照信息的功能进行区域划分,将机密的信息划分到重点保护区域,加强这部分区域的隔离,保护内部信息,避免企业信息外泄。利用企业现有的互联网出口,新建一个无线网络,从而建立一个新的外网,然后将外网信息同样按照功能进行划分,加强重要信息的隔离,完善信息保护。3.2网络安全隔离技术方案。根据电厂建设方案要求,需要在信息内网区域进行信息安全等级划分,同时还需要在信息外网区域进行信息安全等级划分。在防护等级比较高的外联区域建立防火墙,在数据交换区域同样需要建立防火墙,对不同区域的访问应该进行严格控制,在没有授权前提下,不允许任何人员进行访问[5]。由于电厂大部分楼栋光缆已无冗余,所以隔离建设需要覆盖的面积非常大,相关技术人员的工作量也非常大。同时电厂要想布置的隔离范围更加全面,则需要采购一定数量的交换机,交换机不仅要与AP连接,同时还要支持POE功能。由于电厂的终端非常多,而且位置比较分散一些,因此交换机的需求就比较大。对通信企业来说,其终端非常多,而且位置较为分散,因此对交换机的需求也就比较大。信息外网在整体建设完成之后,就需要进行安全防护工作,按照信息的重要性进行网络安全隔离,保护好机密信息,在非必要的情况下,切断电厂内网与互联网之间的连接[6]。

4结束语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信息安全的网络隔离技术及其应用,首先叙述了网络隔离的概念,其次简述了安全隔离计算机的技术特点,最后举例了信息安全的网络隔离技术的应用。网络在各个领域中都不可或缺,信息时代的发展,让人们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而互联网的信息安全成为了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所以人们为了防止信息被盗,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其中最常用的技术就是网络隔离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有效的切断内网与互联网之间的连接,最大程度保证信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田建学.浅谈网络隔离技术[J].无线互联科技,2011,(04):19-20.

[2]赵毅.终端设备物理隔离技术策略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3.

[3]刘柏田.基于大数据背景的网络安全技术探究[J].电子世,2018,(19):43-44.

[4]罗婷婷.专用网安全隔离关键技术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8,(11):225-226.

[5]牛长喜,刘坚,张玲等.SDN网络隔离性检测技术[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8(03):50-52.

安全网络范文篇6

【关键词】智能化计算机;安全监控;信息网络技术

1引言

随着智能化计算机的发展应用,互联网的覆盖,网络安全问题也成为当前最为关注的问题,一些违法贩子利用网络漏洞,进行网络诈骗、窃取商业机密、泄露个人隐私,如果不加强安全监控,那么将对个人、企业、组织、甚至国家带来不利影响,危害其安全稳定。为此在计算机不断优化和进步的过程中,也必须要加强网络安全的研究,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

2概念界定

智能化计算机安全监控信息网络技术,主要是针对网络安全提出的,是一种针对网络安全问题的新型检测方式,集多种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密码技术、监控技术、信息安全技术、通讯技术等等,对智能化计算机实现实时监控,一旦发现有信息泄露、黑客技术和数据破坏的时候,计算机会主动采取措施,保护个人隐私、商业机密,给使用者营造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因此,简单来讲,智能化计算机安全监控信息网络技术,是采用多种先进技术,对计算机实现一个实时智能化监控,确保其处于一个安全网络环境,保护个人和组织的隐私,减少计算机安全事件的发生[1]。到目前为止,智能化计算机安全监控信息网络技术已经获得了人们的肯定,成为该领域关注的重点,并且也得到运用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实践中,还是存在一定问题,在网络安全维护管理中还存在不足。比如:自身技术水平不足,设计简单,容易给一些网络非法分子带来机会,利用其漏洞进行计算机攻击,致使计算机信息被盗取;安全监控系统不够完善,结果不理想,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计算机运行的安全性。

3智能化计算机网络监控信息网络技术发展

3.1智能化计算机网络监控信息网络技术现状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该技术也逐步地实现智能化,实现自动化的安全监控。一般是在计算机网络的出入口设置监控检查装置,实现对信息的实时监测,以此来确保计算机中信息的安全。同时该技术还能对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危险信息事件进行标记,标记之后对其进行以防控,提高计算机的安全性。目前该技术的运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网络服务为基础的,其实通过对网络中的数据信息进行数量统计,推测出具体的信息流数据,对其进行综合性分析,查找其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实现安全性监控;二是以移动数据业务为基础的安全监控信息网络技术,通过编制监控代码,实现对计算机网络的远程监控,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且可以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三是以公共网络访问系统为基础,利用网络数据包与字符进行编码,对网络监控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实现自动化监控功能[2]。

3.2智能化计算机安全监控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建议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优化,网络犯罪的手段也是层出不穷,随着技术的提升而提高犯罪手段。为此,要想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也需要加强安全监控信息网络技术的研究,提高安全性能。为此,在本文的研究中,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3.2.1构建智能化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只有相对完善的安全监控系统,才能确保安全监控功能的发挥,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所以,首先要构建智能化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重视计算机安全监控工作。这里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对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评估,识别错误信息和不安全因素,做好网络监察监管,观察网络变化。另外一个就是系统功能的实现,对于安全监控系统,其就应该根据具体的网络安全问题完善其功能,比如网络风险评估、网络安全警报、远程智能监控、应急处理等等,系统对于计算机实现实时监控,进行风险评估,一旦发现异常,可以提供报警服务,主动解决计算机安全问题,降低损失。3.2.2提高信息网络安全技术水平在安全监控系统运行中,发挥主要作用的还是信息网络安全技术,为此需要强化网络安全技术,通过先进技术来提高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举个简单的例子,可以通过访问控制技术,对计算机的安全进行一个初步控制,实现检测跟踪,以此来降低黑客入侵,该技术还能保证使用的合法性,严格固定用户的登录权限[3]。此外,还有防火墙安全维护技术、密码技术,通过防火墙技术,拒绝非法人员入侵,提升计算机的安全性,起到一个阻止和监测的作用。而密码技术主要是用来保护网络安全,让使用者都通过密码账号登录进入网站,对于一些涉及到金钱、利益交易的时候,会进行再次验证,确保信息的安全。

4结语

本文对智能化计算机安全监控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研究,从当前发展现状,提出了要构建智能化的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进一步地提高智能化水平;提高信息网络安全技术水平,切实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除此之外,还应该积极地探索一些新型的安全监控技术,提高监控智能化水平,确保安全稳定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为用户提供安全保证。

【参考文献】

[1]蒲爱民,岳佳欣.智能化背景下计算机安全监控信息网络技术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36):128-129.

[2]朱传华.智能化计算机安全监控信息网络技术分析[J].信息记录材料,2020,21(9):153-155.

安全网络范文篇7

办公网络面临的内部安全威胁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70%的安全威胁来自网络内部,其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内部办公人员安全意识淡漠

内部办公人员每天都专注于本身的工作,认为网络安全与己无关,因此在意识上、行为上忽略了安全的规则。为了方便,他们常常会选择易于记忆但同时也易于被猜测或被黑客工具破解的密码,不经查杀病毒就使用来历不明的软件,随便将内部办公网络的软硬件配置、拓扑结构告之外部无关人员,给黑客入侵留下隐患。

别有用心的内部人员故意破坏

办公室别有用心的内部人员会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防火墙、IDS检测系统等网络安全产品主要针对外部入侵进行防范,但面对内部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却无法阻止。一些办公人员喜欢休息日在办公室内上网浏览网页,下载软件或玩网络游戏,但受到网络安全管理规定的限制,于是绕过防火墙的检测偷偷拨号上网,造成黑客可以通过这些拨号上网的计算机来攻入内部网络。而有些办公人员稍具网络知识,又对充当网络黑客感兴趣,于是私自修改系统或找到黑客工具在办公网络内运行,不知不觉中开启了后门或进行了网络破坏还浑然不觉。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人员已经在准备跳槽或被施利收买,办公内部机密信息被其私自拷贝、复制后流失到外部。此外,还有那些被批评、解职、停职的内部人员,由于对内部办公网络比较熟悉,会借着各种机会(如找以前同事)进行报复,如使用病毒造成其传播感染,或删除一些重要的文件,甚至会与外部黑客相勾结,攻击、控制内部办公网络,使得系统无法正常工作,严重时造成系统瘫痪。

单位领导对办公网络安全没有足够重视

有些单位对办公网络存在着只用不管的现象,有的领导只关心网络有没有建起来,能否连得上,而对其安全没有概念,甚至对于网络基本情况,包括网络规模、网络结构、网络设备、网络出口等概不知情。对内部办公人员,公司平时很少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没有建立相应的办公网络安全岗位和安全管理制度,对于黑客的攻击和内部违规操作则又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这些是非常遥远的事情。在硬件上,领导普遍认为只要安装了防火墙、IDS、IPS,设置了Honeypot就可以高枕无忧。而没有对新的安全技术和安全产品做及时升级更新,对网络资源没有进行细粒度安全级别的划分,使内部不同密级的网络资源处于同样的安全级别,一旦低级别的数据信息出现安全问题,将直接影响核心保密信息的安全和完整。

缺乏足够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专业人才

由于计算机网络安全在国内起步较晚,许多单位缺乏专门的信息安全人才,使办公信息化的网络安全防护只能由一些网络公司代为进行,但这些网络安全公司必定不能接触许多高级机密的办公信息区域,因此依然存在许多信息安全漏洞和隐患。没有内部信息安全专业人员对系统实施抗攻击能力测试,单位则无法掌握自身办公信息网络的安全强度和达到的安全等级。同时,网络系统的漏洞扫描,操作系统的补丁安装和网络设备的软、硬件升级,对办公网内外数据流的监控和入侵检测,系统日志的周期审计和分析等经常性的安全维护和管理也难以得到及时的实行。

网络隔离技术(GAP)初探

GAP技术

GAP是指通过专用硬件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网络在不连通的情况下进行网络之间的安全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的技术。简而言之,就是在不连通的网络之间提供数据传输,但不允许这些网络间运行交互式协议。GAP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内网处理单元、外网处理单元、专用隔离交换单元。其内、外网处理单元各拥有一个网络接口及相应的IP地址,分别对应连接内网(涉密网)和外网(互联网),专用隔离交换单元受硬件电路控制高速切换,在任一瞬间仅连接内网处理单元或外网处理单元之一。

GAP可以切断网络之间的TCP/IP连接,分解或重组TCP/IP数据包,进行安全审查,包括网络协议检查和内容确认等,在同一时间只和一边的网络连接,与之进行数据交换。

GAP的数据传递过程

内网处理单元内网用户的网络服务请求,将数据通过专用隔离硬件交换单元转移至外网处理单元,外网处理单元负责向外网服务器发出连接请求并取得网络数据,然后通过专用隔离交换单元将数据转移回内网处理单元,再由其返回给内网用户。

GAP具有的高安全性

GAP设备具有安全隔离、内核防护、协议转换、病毒查杀、访问控制、安全审计和身份认证等安全功能。由于GAP断开链路层并切断所有的TCP连接,并对应用层的数据交换按安全策略进行安全检查,因此能够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并防止未知病毒的感染破坏。

使用网络隔离技术(GAP)进行内部防护

我们知道,单台的计算机出现感染病毒或操作错误是难以避免的,而这种局部的问题较易解决并且带来的损失较小。但是,在办公信息化的条件下,如果这种错误在网络所允许的范围内无限制地扩大,则造成的损失和破坏就难以想象。因此,对办公内部网络的安全防范不是确保每一台网络内的计算机不发生安全问题,而是确保发生的安全问题只限于这一台计算机或这一小范围,控制其影响的区域。目前,对内网采取“多安全域划分”的技术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而GAP系统的一个典型的应用就是对内网的多个不同信任域的信息交换和访问进行控制。因此,使用GAP系统来实现办公内网的“多安全域划分”,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方法。

“多安全域划分”技术

“多安全域划分”技术就是根据内网的安全需求将内网中具有不同信任度(安全等级)网段划分成独立的安全域,通过在这些安全域间加载独立的访问控制策略来限制内网中不同信任度网络间的相互访问。这样,即使某个低安全级别区域出现了安全问题,其他安全域也不会受到影响。

利用网络隔离技术(GAP)实现办公内网的“多安全域划分”

首先,必须根据办公内网的实际情况将内网划分出不同的安全区域,根据需要赋予这些安全区域不同的安全级别。安全级别越高则相应的信任度越高,安全级别较低则相应的信任度较低,然后安全人员按照所划分的安全区域对GAP设备进行安装。系统管理员依照不同安全区域的信任度高低,设置GAP设备的连接方向。GAP设备的内网处理单元安装在高安全级别区域,GAP设备的外网处理单元安装在低信任度的安全区域,专用隔离硬件交换单元则布置在这两个安全区域之间。内网处理单元高安全级别区域(假设为A区域)用户的网络服务请求,外网处理单元负责从低安全级别区域(设为B区域)取得网络数据,专用隔离硬件则将B区域的网络数据转移至A区域,最终该网络数据返回给发出网络服务请求的A区域用户。这样,A区域内用户可通过GAP系统访问B区域内的服务器、邮件服务器、进行邮件及网页浏览等。同时,A区域内管理员可以进行A区域与B区域之间的批量数据传输、交互操作,而B区域的用户则无法访问A区域的资源。这种访问的不对称性符合不同安全区域信息交互的要求,实现信息只能从低安全级别区域流向高安全级别区域的“安全隔离与信息单向传输”。

这样,较易出现安全问题的低安全区(包括人员和设备)就不会对高安全区造成安全威胁,保证了核心信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同时,由于在GAP外网单元上集成了入侵检测和防火墙模块,其本身也综合了访问控制、检测、内容过滤、病毒查杀,因此,GAP可限制指定格式的文件,采用专用映射协议实现系统内部的纯数据传输,限定了内网局部安全问题只能影响其所在的那个安全级别区域,控制了其扩散的范围。

“多安全域划分”的防护效果

由于GAP实现内网的信任度划分和安全区域设定,使办公内网的安全性极大提高,办公内网易出现的安全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安全网络范文篇8

关键词:个人电脑;互联网;安全方法

几乎每天,各种媒体都在宣传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又出现了某种新病毒,提醒人们要多加注意;又发现了某个高危险漏洞,告诫用户要及时打补丁……总之,各种各样的安全威胁充斥网络,上网的人要小心再小心。这种宣传给人的直接感觉是:网络很危险。那么到底该如何才能获取安全感?这个问题是萦绕在许多人,包括信息安全专家心中的困惑。笔者认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将会对个人电脑的安全上网问题有所帮助。

1增强网络安全意识笔者认为,要做到安全上网,很难,也很简单。说难,原因众所周知,网络上的确布满了陷阱,一不小心,你就可能掉进去。说简单,因为网络安全中,人的因素最重要。只要做好一点———从自己做起,脑子里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你就可以避免卷入大多数的安全事件。当然,网络安全产品很重要,还是要买的,因为大多数人无法做到心中时刻有安全,而好的安全产品可以帮你在疏忽的时候把好关。

各种安全威胁的源头或作者都是人,他们制造这些麻烦的初衷就是利用人的弱点,例如贪婪、好奇、大意……这些弱点几乎存在于每个普通人的身上,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屡屡中招的原因。信息安全专家把这种威胁归结为“社会工程学”。

很容易发现,网络安全事件其实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大同小异,无非是把事件发生的地点进行了转移。在日常生活中,也有骗子、小偷、流氓……只不过他们在网络上的名字有了一点改变,分别叫做:网络欺诈、黑客、流氓软件……因此,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警惕性极高的人,那么在网络上,你对于各种安全威胁的免疫力往往也很高。反之,如果你是个粗心大意、爱贪小便宜的人,那么,到了网络世界里,你同样是个易受骗者。

2防止病毒感染防止病毒的感染是有效保护自己电脑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因为很多病毒都是利用系统漏洞来给被感染的电脑加上后门,以使黑客更容易地从后门入侵到目标电脑里盗取重要信息的。鉴于此,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方法来预防:

2。1及时安装最新的系统漏洞补丁程序Windows系统漏洞是指windows操作系统本身所存在的技术缺陷。系统漏洞往往会被病毒利用侵入并攻击用户计算机。Win-dows操作系统供应商将定期对已知的系统漏洞补丁程序,用户只有定期下载并安装补丁程序,才可以保证计算机不会轻易被病毒入侵。在Windows系统中,我们可以通过开启系统属性中的“自动更新”来下载、安装系统漏洞,或者通过“安全卫士”、“卡卡上网安全助手”等工具软件来完成系统漏洞的定期更新修补。

2。2安装杀毒软件和网络防火墙杀毒软件和网络防火墙都是必需的。但首次安装杀毒软件时,一定要对计算机做一次彻底的病毒扫描。上网前或启动机器后马上运行这些软件,就好像给你的机器“穿”上了一层厚厚的“保护衣”,就算不能完全杜绝网络病毒的袭击,起码也能把大部分的网络病毒“拒之门外”。目前杀毒软件非常多,功能也十分接近,大家可以根据需要去购买正版的,也可以在网上下载免费的共享杀毒软件,但尽可能不要使用一些破解的杀毒软件,以免“引狼入室”,反而把病毒引入,因小失大。安装软件后,要坚持定期更新病毒库和杀毒程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软件应有的功效,给计算机“铁桶”般的保护。

3木马病毒的清除方法“木马”也属于电脑病毒,但与普通病毒不一样,木马的作用是赤裸裸的偷偷监视别人和盗窃别人密码、数据等,如盗窃管理员密码、游戏账号、股票账号、甚至网上银行账户等,达到偷窥别人隐私和得到经济利益的目的。所以木马的的危害在某种程度上要比普通电脑病毒大得多。

为了更好地清除木马,请先手动或使用优化大师或安全卫士等软件清理所有临时文件和上网时的缓存文件,一般病毒往往在临时文件夹Temp中,这样做可以帮你更快找到病毒文件。对于一般的木马程序,我们可以应用安全卫士或卡卡上网安全助手中的木马查杀功能来处理。而对于那些顽固的,难以清除的木马程序,一般可使用相关的专杀工具。

4安全下载方法

4。1使用官方版本的下载软件众所周知,时下具有浓重的商业目的,以欺骗用户为手段盗取用户数据和偷窥个人隐私的各类间谍软件以及网络钓鱼诈骗活动已经成为对电脑用户安全的最大威胁。这些作者为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目的,将软件反编译,再重新进行封装,多数会在其中绑上强行安装控件/插件、不提供卸载功能的程序或盗取网银、网游账号的木马程序等。弄不好,不仅隐私全无,甚至QQ、MSN、信用卡等密码也会被盗取。

安全网络范文篇9

网络客户端软件设计,通常也称为核心虚拟网络技术,主要是因为整个计算机网络的任意2个节点之间的连接并没有传统专网所需的端到端的物理链路,而是架构在公用网络服务商所提供的网络平台,如in-ternet,ATM(异步传输模式),FrameRelay(帧中继)等之上的逻辑网络,用户数据在逻辑链路中传输。它涵盖了跨共享网络或公共网络的封装、加密和身份验证链接的专用网络的扩展。核心技术主要采用了隧道技术、加解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和使用者与设备身份认证技术。在设计虚拟专用网络之前,要严格划分煤炭矿区资源线路数据,并实施图层管理,再通过矢栅划分的方式进行数据储存,这是因为存储空间数据的格式在系统端口缓存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安全监控系统网络客户端软件设计中,用户端设计通常由11个功能模块组成,这11个功能模块中都可以2次划分为多个子功能,而且各个系统功能、子功能之间又进行再扩充,依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实施调整维护。并根据其不同功能进行不同设计。服务器端拥有通过查询数据库,进而实现对煤炭运输计划信息化的作用,可以为虚拟专用网络模型提供很多实用服务。服务器的ArcMS与空间数据库建立连接要通过ArcSDE,它可提供大量专业GIS服务。在核心网络模型组成部分中服务器端缓存模块是相当重要的,服务器端缓存模块主要分为缓存管理组件和索引管理组件。两部分组件分工合作,缓存管理组件是根据索引分析所得出的结果,在缓存中处理请求数据然后向客户端发送,或者利用数据库中已存数据;而索引管理组件先索引分析客户端请求,制作出瓦片空间待处理数据列表。

2基于网络客户端软件设计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

2.1软件平台要求及选型

系统结构采用国际流行的Client/Server结构,即客户/服务器结构。操作系统应具备开放性、可靠性等特点,支持远程查询服务和数据处理。服务器端使用的主流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NT4.0中文版(ServieePaek6,InternetInformationServer4.0)。客户端同样使用Micro-coft公司的Windows95/98/2000,以保证系统的兼容。网络系统采用国际标准的协议,包括广域连接协议,各种局域网协议,路由协议等。操作人员还可以应用属性查询组件点选查询各种设施属性信息或者利用SQL语言实现更为复杂的查询功能。

2.2联网设计

为达到核心网络带宽的预定要求,在安全信息系统的设计中采取分层视频转发、本地局域网组播的设计方案,也就是在每个网络层构设视频转发服务端口,并且在煤矿现场、区县市局成立监控管理中心,完善各部门视频解码器、电视播放墙等设施。具体的视频监控系统联网设计如图1所示。由于煤矿施工长期通常都较为偏远,带宽并不充裕,这种联网设计则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广域视频联网,若考虑到以后省级平台视频联网模式,这种设计方案无疑当前2Mb带宽的最佳选择,不然很容易致使监控网络不稳定甚至不能使用。业务交互组件还拥有设置煤矿管理系统的相关参数、维护系统数据库、权限管理等维护功能。用来查询矿区地图属性、显示地图的地图组件是由地图渲染、交互及属性查询组件3方面构成的。该联网设计借助已知煤炭网的部分节点,经上级授权之后连接并登录视频流管理服务端口,就可以轻松观看该服务器监控矿区的生产工作视频,且不会增加前端带宽负荷,可同时向多个用户共享图像信息。

2.3智能监控模式的自动化控制和管理

由上述内容可知,在统一模式下的信息系统中,网络视频对煤矿井下监控子系统的控制管理内容,可以通过4个步骤来得以实现,即自动检查、自动寻的、自动求解和自动执行。其具体自动控制管理框架,可用如图2所示来进行加以描述。这当中的"被控制管理的电网子系统"既能够是一个系统层子系统,也可以是电网元件或厂/站层子系统。对于一个系统层子系统而言,其功能就是通过利用各级调度控制中心的管理权限,对智能网络在煤矿井下电网监控系统的安全性、合理性、经济性进行尽可能全面的分析,并对系统的所有目的状态实施检查和监视,实现对智能监控子系统所有状态的智能化监控。

2.4安全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通过4个监控工作站或D1单画面轮巡,将画面进行分割并上传到视频流管理服务端口,然后统一由视频流管理服务端口对视频信号进行存储和,这样有效地避免工作人员直接访问客户端而导致网络拥塞现象。开展视频监控工作时,前端摄像机视频线依次对前端画面处理器、视频服务器和光端机实施连接,通过光缆把接收到的视频信号传输到监控中心。在这个时候,其他用户很容易不会根据已经规定好的操作流程来对系统进行操作和数据处理,而且由于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他们还可能会通过输入地址直接对数据库实施访问。如此一来,就很容易造成客户肆意操作,最终致使后台数据库随时都有崩溃的威胁。所以说,人们应该采取一些可运用的技术对系统进行尽可能全面的安全防范,比如说系统加密、防火墙、真实身份认证、授权控制技术等等。监控中心在接收视频信息后,第一时间向远端的视频服务器发出云台控制信号,最终传输到摄像机云台控制线,并直接上传到系统客户端。

2.5视频流管理服务器设计

在视频监控设计中,视频流管理服务器无疑是IP视频监控系统的精神内容。建立视频流管理服务端口,不但可支持视频管理系统同时被多名用户访问,而且还很好地解决了远程前端视频受网络带宽限制的问题,从而保证了各部门及领导可以直接通过桌面计算机对视频监控系统进行访问,随时可浏览监控现场图像和视频。服务器端拥有通过查询数据库,进而实现对煤炭安全生产信息化的作用,可以为远程计算机提供很多实用服务。视频流管理服务器与空间数据库建立连接,可提供大量查询服务,例如属性查询服务、矢量和栅格地图服务等。在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组成部分中视频流管理缓存服务器模块是相当重要的,服务器端缓存模块主要分为缓存管理组件和索引管理组件。两部分组件分工合作,缓存管理组件是根据索引分析所得出的结果,在缓存中处理请求数据然后向客户端发送,或者利用数据库中已存数据;而索引管理组件先索引分析客户端请求,制作出瓦片空间待处理数据列表。若能发展好缓存数据的利用,数据库交互即可免去,同时数据的响应速度也会大大提高。

3结论

安全网络范文篇10

在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网络系统也都是相对独立的,其中在电子商务、营销管理以及生产管理等多项内容上都实现了实时的资源共享和管理,这样对于提高电力企业的办公效率和质量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技术不断革新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通过互联网就可以掌握到最新的咨询信息,相比传统的办公模式,不仅不会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还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下进行办公。然而网络的便利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比如网络系统很容易受到病毒、黑客等非法入侵,这样网络的安全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互联网是开放、公开的,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也是无法避免的,安全度和开发度始终会影响到企业网络信息的建设和发展。目前,为了更好的保证电力企业的网络安全,大多企业都采用了防火墙、服务器以及入侵检测等多种手段来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性。然而很多安全技术也都存在着漏洞和不足,这也是我们必须要考虑到的。我国针对互联网安全已经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双网隔离的方案也是目前网络信息安全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我国的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和规划也必须要遵循双网隔离的基本原则,并且这也是电力信息安全建设所必须的要求。同时,双网隔离技术的应用也很大程度了避免了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也极大程度的避免了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而双网隔离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降低互联网的接触度来降低电力企业在业务进行过程中所带来的网络接触,这样对人员以及管理、运行、维护等各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同时,在网络产品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信息网络安全建设也在进行双网隔离技术的应用,这样对于防止一些非法的入侵以及组织黑客的攻击等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网络隔离网闸中,大多都采用了双主机以及物理开关的硬件结构,通过网络协议以及控制软件的结合可以更好的在网络中构建一个不会受到网络攻击的更加安全的设备,这样网络安全隔离网闸就可以将双主机系统进行隔离,而不同的主机之间在应用时也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来进行使用的调整,从而借助第三方网络来加以实现。在需要对数据进行下载使用时,安全隔离网闸也可以来通过信息过度的办法来为电力企业的信息交换和传输来提供服务,从而在根本上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度。

2安全网络建设的分区分域防护原则

针对网络信息安全建设可以按电力企业网络安全建设的抗风险能力来提高网络建设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内网中的各项业务划分可以与外网的安全区域进行连接,这样也可以有效的起到防护的作用。网络核心区域是企业信息安全网络的心脏,它负责全网的路由交换以及和不同区域的边界防护。这个区域一般包括核心交换设备、核心防火墙以及主动防攻击和流量控制设备等。各业务应用服务器区域是内部各应用管理系统所在区域,包括企业门户、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HR人力资源系统、财务一体化、营销、生产管理、ERP等内部管理信息系统。桌面办公区域包括接入交换机和员工桌面终端。广域网接入区域包含由公司总部到集团总部乃至各所属机构的专线安全设备以及交换路由设备,是公司总部至各单位的通信命脉。测试服务器区域是供系统开发人员所访问的未上线的开发系统所在区域。集中管控服务器区域是内网辅助类服务器区域,这个区域一般包括DNS、DHCP、防病毒、桌面管理系统、网管系统、IT运维管理平台和安全运维管理平台SOC等。内外网安全隔离区域是用于内网与外网摆渡的区域,是内网与外网通信的唯一出口,其主要设备是安全隔离网闸。各安全域的信息系统之间边界鲜明,为安全防护体系设计和层层递进、逐级深入的安全防护策略提供了必要条件。

3应用虚拟化接入原则

双网隔离方案的建设极大提高了内部网络的信息安全水平,却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内外网之间信息安全交互受到制约,保密性(Confidentiality)和可用性(Availability)矛盾日益凸出。一方面随着双网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公司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投入的业务系统不断增加,用户业务快速发展,商务出行及会议等逐渐增多,导致公司员工无法遵循业务要求的标准化,流程化,及时地处理文件,从而使整个业务停滞不前,同时随着集团双网改造和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原有VPN移动办公解决方案从安全和性能上都已经不能满足要求,限制了信息系统的效益,阻碍了业务的处理。

4积极管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