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漏洞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0:37:08

安全漏洞

安全漏洞范文篇1

关键词:信息安全;漏洞;管理

1绪论

在计算机世界,漏洞通常是三个因素的交集:即系统的脆弱性或缺陷,攻击者可能访问的缺陷以及攻击者利用缺陷的能力[1]。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关注的是IT软件或IT设备中内嵌操作系统应软件编写缺陷而可能被攻击者利用的安全漏洞。对于安全漏洞的认识和对其防护,企业和组织已不陌生,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一些实际操作的问题。本文将针对国内外安全界针对安全漏洞管理提出的新思路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其中存在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可行的技术应对措施。

2漏洞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国外权威机构、相关国家机构和安全人员对安全漏洞的管理很早就提出了相关的理念,流程和管理思路。例如ParkForeman将漏洞管理分为漏洞识别、周期性实践分类、修复和减轻安全漏洞[2]。ISO组织和美国NIST组织在ISO/IECFIDIS27005:2008[3]和NISTSP800-30[4]标准中亦提出类似的漏洞管理流程。但是目前在企业中针对安全漏洞的安全防护和安全管理多采用购买安全厂家的漏洞扫描产品进行漏洞扫描,根据扫描结果进行手工加固的方式。在这种实践模式中,往往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2.1漏洞处置反应缓慢

从漏洞的公布到补丁的往往存在一个时间窗口期,而这个窗口期对于企业和组织而言是一个潜在而致命的时间窗。在这个时间窗内,攻击者往往早于漏洞存在方研究出切实可行的攻击技术并开发出具体攻击执行工具。此外由于地下社区的存在,攻击工具很快将得以普及并被各类攻击者用于发起对漏洞的攻击利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和组织在仅依靠单纯漏洞扫描产品的情况下,是束手无策的。

2.2漏洞管理流程没有量化

漏洞管理是一个安全管理流程,因此它不是应用、软件和服务,需要企业和组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建立和维护。在此过程中,企业和组织通常只关注了漏洞扫描发现和漏洞加固环节自身,而对流程中涵盖的执行的优先性、效率性、有效性和量化管控没有进行关注。

2.3漏洞修补的困难性

事实上,在实践中,企业和组织往往可以获得全面的漏洞扫描报告,但是这类报告并没有帮助解决诸如:漏洞危害程度和业务危害程度关联性、漏洞修补优先性、漏洞修补对业务影响性的实际问题。因此管理者在漏洞修改环节中往往依采取两种方式:①仅根据扫描报告就进行加固,对业务安全可能带来连带附加影响。②对漏洞以可能影响业务安全运行的理由采取放任不管的方式。以上两种方式显然都不是最佳的漏洞加固实践方式。

3新的漏洞管理研究

根据以上面临的问题和客户的实际需求,信息安全界已开展了一些积极的研究。美国独立研究机构Gartner在2015年提出了一个新的漏洞管理解决框架流程图,将漏洞管理分成3个管理阶段。其中阶段1定义计划和目标完成漏洞管理的范围、流程和方法做出详细的规定。阶段2漏洞评估完成扫描目标、范围、设备部署等评估模型以及漏洞评估流程的执行。阶段三漏洞修补则执行漏洞修补重扫和验证、漏洞的持续监控和漏洞管理度量。一些安全研究人员和安全厂家提出在漏洞管理过程中引入安全威胁情报,通过威胁情报来驱动漏洞管理。以往,威胁情报仅停留在研究机构,而最终用户在引入威胁情报后,将让用户以更好的安全事件提高看待风险的视觉,成为高效率和成功的安全管理过程[6]。在此过程中,企业和组织用户和第三方建立安全威胁情报共享机制,将安全情报威胁通告纳入到自身的安全漏洞管理,并通过其在最短时间内获知漏洞披露(如漏洞技术原理)、漏洞利用(如利用代码的出现)和漏洞热度(如漏洞关注度、可能/具体影响范围)等情报。以上情报的获知将降低企业和机构对漏洞知晓的盲期,确认加固的优先性,减少遭受漏洞攻击的可能性。此外,由于互联网社区的广泛存在,还有一些研究机构提出将专业漏洞修补社区的情报信息将以整理和提炼,之后将其作为漏洞加固/修补的威胁情报对外提供[7]。帮助企业和组织解决在实际修补时担心加固方法的可操作性以及加固对业务正常运行风险影响的诸多问题。另外一些研究方向认为完整的漏洞管理在技术环节的实现上除了传统的安全漏洞扫描评估工具/系统外,还应将威胁情报、资产管理、业务漏洞安全分析、漏洞运维管理、评估度量一并纳入,形成一整套的威胁漏洞管理平台。国外安全分析师OliverRochford和NeilMacDonald[8]提出具备以上齐备功能的威胁和漏洞管理平台(ThreatVulnerabilityManagementPlat-form)将传统“如何发现漏洞”的漏洞安全管理模式变为“怎样解决漏洞”的模式并将在今后成为企业和组织安全中心的5大安全管控子平台之一。

4当前安全漏洞管理的不足和解决思路

从以上研究分析可以看到,当前的新的安全了漏洞管理已较好的覆盖了漏洞管理的所有环节。但是在安全加固方面还是存在一点问题。从加固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和组织目前更为关心的是加固是否会对业务正常运行造成影响,是否会因加固而带来业务安全的风险问题。因此作为新的的漏洞安全管理解决框架中应增加用户业务环境补丁加固验证的技术手段和能力,通过该技术手段/能力有效的解决前面用户关注对系统和对业务的风险影响。在补丁修复中理论上作为最佳的补丁加固验证方式自然是在与真实业务环境完全一致的测试/备份环境中进行。但实际情况中存在两个问题:①企业和组织方尤其是中小型机构受限于投资预算,完全不具备此类环境。②即便是大型机构也不太可能对所有业务系统都设立测试/备份系统。因此需要另辟蹊径。从目前来看,采取虚拟化技术是一种较为可行的解决思路。这里尝试给出以下的设计实现方式。在该方式中,利用虚拟化备份技术(本地虚拟化化,或云虚拟化)来实现对业务系统操作系统、业务软件、数据库的整机虚拟化备份。然后在虚拟化备份上进行补丁加固并验证其对业务运行的安全影响。整个验证流程可以分成以下六个步骤:步骤1:威胁漏洞管理平台向补丁加固验证系统下发验证任务;步骤2:补丁加固验证系统对业务系统进行镜像仿真,仿真后在镜像系统上进行补丁加固;步骤3:威胁漏洞管理平台向漏洞扫描系统下发补丁加固重验证任务;步骤4:漏洞扫描系统对补丁加固验证系统上的加固后镜像进行漏洞扫描并向威胁漏洞管理平台反馈扫描结果;步骤5:威胁漏洞管理平台根据验证结果向补丁加固验证系统发出删除镜像恢复初始指令。整体的流程如图2所示。以上方式在实际实现中还有若干问题需要考虑并解决。这些问题包括:(1)由于企业和组织的业务环境不尽相同,涉及业务主机、操作系统、业务软件、数据库、中间件等软硬件。因此需要考虑补丁加固验证系统对业务系统进行镜像仿真的支持情况。此外如果业务系统庞大,则还需考虑仿真系统的仿真容量和运行性能;(2)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不仅是业务软硬件还涉及业务数据流。因此仅仿真操作系统、业务软件和后台数据库等并进行加固并不能模拟业务运行的真实情况;(3)一般情况下,对业务流的真实仿真较难实现,因此对于需要考虑业务安全并稳定运行的全面验证测试情况下,仍需要考虑如何引入表征真实应用访问的数据流进行测试。在引入业务流的在实际情况下,可能涉及到企业和组织内部的多个部门,并需要进行多部门的沟通和协调。

5结束语

安全漏洞范文篇2

据美国电影产业估计,由于非法的复制行为和经由物理媒介(录像带、DVD、VCD等)传播的盗版电影所导致的收入损失超过了30亿美元。

这种对非法下载导致的收入损失的估计是有问题的,因为很难确定非法下载的哪些部分会给电影产业带来收入上的损失,而且非法下载所带来的“免费宣传”是否会对票房收入有积极影响也未可知。然而,通过互联网传播的非法拷贝很可能对DVD销售和付费网络电影有越来越大的影响。低成本的高速宽带互联网连接和P2P文件共享网络的发展使得非法电影拷贝的下载越来越容易,这使得电影产业对非法下载的关注愈加强烈。而非法复制的电影在该电影于美国电影院线放映之前就在网络上出现的状况则加强了电影产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大部分关于阻止非法复制电影之活动的讨论集中于摧毁盗版电影的大规模制作和传播,并采取措施阻止消费者从DVD、VCD、付费网络下载或数字电视广播等渠道制作非法电影拷贝。直到最近,关于安全措施的公共讨论还几乎没有,而这些安全措施将阻止非法电影拷贝落入那些企图对其进行大批量制作——有些是在院线放映之前——的人们手中。

本研究试图对从2002年1月起18个月内美国票房收入前50名之电影的互联网非法拷贝的源头进行归类。没有事实支撑的争论已有不少,但在公共领域里还没有发现关于这个课题的可靠数据。本文简要分析了电影制作和发行的过程,并确认了可能会导致电影的非法拷贝被试图传播它们的人获得的安全漏洞。在研究期间我们还分析了互联网盗版、院线放映和DVD发行之间的时间差,并描述了确定互联网拷贝的可能源头以及本分析之结果的方法论问题。最后,本文还提出了减少电影制作和发行过程中的安全漏洞的一些建议。

二、电影制作和发行

对于安全漏洞的考察始于电影的制作过程,在该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声音、图像和数字元素都会被创造出来并被糅合成最终产品。然后,我们又考察了电影的发行过程,该过程包括面向观众以及评论家、奖项评委和其他人的物理或电子发行。市场销售以及与之有关的活动也会出现在这两个过程之中。

制作过程的连接点是剪辑室。在剪辑室里,通过对实景拍摄的影像和声音记录(镜头)加以剪辑和组合,电影内容就浮现出来了。一旦这些镜头被粗剪完毕,则其它方面,比如电脑生成特技以及音乐与声音的合成等都由外部部门完成。在所有的情况下,经过提炼加工后的内容都会再回到剪辑室,可能是作进一步的剪辑、修改和提炼加工。最后,在后期制作阶段,电影的视觉和音效元素会被进一步地精致化。和电影制作过程的其它部分一样,后期制作也有可能被外包给其它公司。

与电影内容制作同步进行的是一些相关的市场活动。电影公司的市场部要进行广告宣传以促销电影,而这类活动通常早在电影内容制作完成之前就开始了。除了制作电影预告片和海报以提升电影知名度之外,在针对核心观众群的私下放映中,市场部门还要对观众对电影粗剪的反应做出评估。电影将根据观众反映和调查结果来加以调整。通常当电影内容制作接近尾声之时,电影公司的主管人员和投资方都要观看影片并提出意见。只有当剪辑人员、导演、制片人和市场部都感到满意了,将在影院上映的最终版才算大功告成。

在电影发行过程中需要复制电影的最终版并将其提供给经公司授权的各方,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将电影提供给各方的时间。有这样三个时间段是要考虑到的:影院公映前、公映到DVD发行前以及DVD发行后,①最后这一阶段使终端消费者提供了非法复制的机会(如直接从买到的DVD上转录)。

在院线放映之前,影片的最后版本可能会被提供给许多人,评论家和奖项评委都会得到拷贝。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在电影产业中发挥着关键功能:对影片进行宣传并得到评价(当然最好是积极的评论)。然而,参与这个过程的人实在不少,这使得电影的安全问题变得更为错综复杂。电影公司的许多雇员都有机会接触到电影的最后版本:市场主管不断地观看电影并为之制定促销方案,而电影通常会以便携格式(VHS或DVD)提供给各方。

电影内容本身必须在制作部门进行复制,而很多雇员都有机会进入该部门。就在影片上映之日或之前的很短一段时间内,电影内容会被提供给电影院。一直以来,电影放映会在各地交错进行,然而,出于对非法拷贝的顾虑,一些公司正在压缩放映时间的间隔。一旦电影院收到一部电影,则电影院的雇员就有可能接触到它。电影一旦放映,它就会暴露给能够直接操作放映机的电影院雇员,同时也会暴露给公众,而其中或许就有人想制作非法拷贝。

电影上映几个月之后,影片就会在DVD压制工厂里复制成DVD产品,然后这些DVD就会被发售到商店和影片出租公司。在美国,影片的DVD有时在其正式发行日之前的一个月甚至更早就开始发行了,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一般而言,美国电影DVD的海外发行日会在美国院线放映日之后)。于是,商店店员就有机会在DVD发行之前几周内便接触到DVD,而在有些时候,商店会违反电影公司的规定而在发行日之前就出售DVD。

三、安全漏洞

针对电影内容的制作和发行系统的各类攻击已被证明是成功的。在考察这些攻击之时,需对它们做关键性的划分:内部人攻击和外部人攻击。一般来说,内部人员是指那些得到信任(至少部分地)的群体中的成员。和更为一般意义上的信息安全一样,在电影产业中,针对内部人威胁的预警和应对措施必然与针对外部人威胁的大不一样。

(一)内部人攻击

前面的分析揭示了电影制作和发行过程中诸多潜在的内部人员的攻击。以下仅列出电影制作和发行安全的部分潜在的威胁:

1.在供应链中的剪辑室或相近位置对影片——不管是粗剪还是对成品的非法复制。这些拷贝通常与公映版有些微的不同或包含不完整的音频或视频。有些还会有表明它们出处的预先嵌置的文字标记,或者包括屏幕计时表。

2.对影评家提前收到的拷贝的非法复制。这些拷贝有时会有“仅供放映,版权所有”等字样出现在屏幕上。

3.对提供给奖项评委的拷贝的非法复制。这些拷贝可能带有“仅供欣赏”等字样。

4.对促销或预放映拷贝的非法复制。这些拷贝可能带有与提供给影评家的拷贝相似的字样。

5.放映员在具备无侧光的屏幕、舒适的布光和直接音效的电影院里直接进行数字复制。这些拷贝质量不同,但通常会比较好。

6.在工厂或在售出前的任何环节对消费品如DVD或VHS的非法复制。这些拷贝不带任何标记并且品质接近完美。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的研究考虑了电影制作和发行过程中除了终端用户以外的所有内部参与者,尽管有些并不是被电影公司直接雇用的。

(二)外部人攻击

为了便于比较,这里也列出一些外部人攻击的例子:

1.电影观众使用便携式摄像机在影院的座位上对影片进行数字复制。一般来说,这种拷贝的音像质量很差,因为它受到摄录这一方式本身所具有的限制。通常,这种拷贝能很明显地看出并不是从放映的相同角度录制的。

2.消费者对租来的DVD或VHS的非法复制。这些拷贝(和下列两种)的品质接近完美,但只会在电影制作完成及发行后才出现。

3.消费者对购买的DVD或VHS的非法复制。

4.对有线、卫星或地面电视播出的电影的非法复制。

外部人攻击似乎是对电影安全的更大威胁,因为这些潜在的攻击者数量甚为巨大,而且他们的攻击通常发生在影片完成以后且不带任何电影公司的标记。然而,本文在下面一部分考察了这类拷贝的一些重要属性,这些属性可以使我们不必对其太过担心。

(三)新鲜度和品质

非法拷贝形式多样,各有不同,但有两个方面特别关键:新鲜度和品质。一部电影的新鲜度在于它有多新:电影在其放映之时或放映之前是新鲜度最高的。新鲜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最新电影的需求最旺,而且对最新电影的市场开发力度也最大。那些仍未在院线或某个市场上放映的影片的非法拷贝是最有价值的,因为它们出现在影片经合法渠道上映之前。

新鲜(在影院上映前或上映期间)、高品质(电视画面的品质或更好)的电影拷贝几乎不可能由外部人攻击获取。这个发现对于我们分析电影制作和发行过程中的安全漏洞至关重要。与防范外部人获取拷贝及对这些拷贝的再传播相比,防范内部人攻击所需弥补的漏洞数量是极小的。此外,从内部人的定义来看,他们无疑会受到电影内容所有者的一定影响,因为这些人在电影产业内拥有工作,所以便也有失去工作的顾虑。这对于防范对电影的非法复制具有非凡的意义。

四、实证分析

为了更深入地挖掘被泄漏之电影的源头,本文对2002年1月1日到2003年6月27日之间进入美国票房前50名的电影进行了实证分析,下面一部分描述了我们的研究方法和分析结果。

(一)研究方法

在数据收集过程中我们始终牢记下列要求:

(1)该过程必须被记录下来,并且能被重复。

(2)与需要通过特殊渠道才能获取的数据相比,更倾向于只使用公开发表的数据进行分析。很明显,这样的分析也更可能被重复。

(3)符合美国版权法的合理使用条款。

(4)该过程应当达到一定的自我生成度,从而当前的研究和大量的回顾分析均能得以进行。

1.电影数据库

本文收集了一组在公共电影网站上的电影,并编制了若干2002年1月1日—2003年6月27日间任一时段的美国票房收入前50名的电影列表。这个过程自动收集和编制了一系列的数据,包括电影放映日、DVD发行日、发行商、MPAA的分级、票房收入和一些初浅的观众评级。本文共收集到409部符合标准的影片的数据。在这409部电影中,那些在国外上映(包括在国外电影节)比在美国上映早的影片被排除掉了。几部数据不全的电影也被排除掉了,因此最终的数据只包括312部电影。

2.非法拷贝的辨认

对于数据库中的每一部电影,本研究都运用软件在在线门户网站上进行搜索,并且自动找到该电影的所有非法拷贝。

3.文件样本的获得

根据从内容门户网站上获得的信息,与之相应的文件肯定位于P2P网络上,并包含着每一相关拷贝的一小部分(平均起来大概可获得每部电影的5%)。我们无法下载到对应相关链接的某些文件,且下载到的文件中有27份无法播放。另有18份文件是在外国的(例如带有非英文字幕),对于这些文件我们没有进行进一步考察。在数据库的312部电影中,我们成功地下载和播放了对应于285个相关链接的文件,而这些链接则指向183部电影的在线拷贝(占电影数据库的59%)。

为了本项研究,我们编写了一个Perl程序,从而为使用200MHz的电脑、并通过有线Modem连接到互联网上的P2P用户提供一个便于操作的界面。这一程序使得研究者可以启动、监控、暂停以及取消文件下载,于是在获取到所需文件的所需部分时便可结束下载。我们花了近1周的时间获得了285个可播放样本,数据总量超过18G。

4.内容分类

在获得样本之后,我们用一份自动生成的说明将它们提供给一组评估人员,让他们对这些样本进行评估,并随说明附上一张供填充数据的表格。收录的数据包括对音频和视频品质的评估以及非法拷贝的各种可能特征的存在与否。在这一阶段,本文也采用了一些自动分析方法。对于大部分样本来说,评估人员能够对它们的影音品质做出明确的评估,但对于其中的38个样本,评估人员却在其收到的表格上承认他们不敢确定评估是否正确。大部分情况下,他们是对音频品质的好坏不能确定。②

5.分析

根据在上述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本文考察了新鲜度、拷贝品质和攻击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此外,本文还计算了每一部影片的影院上映日期和它第一次出现在内容门户网站的日期之间的时间差。如果影片已经发行了DVD,则本文也计算了该影片的DVD发行日与它第一次出现在内容门户网站的日期之间的时间差。

只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则该攻击点就被视作内部人攻击(与外部人攻击相反):

(1)拷贝出现的日期早于影映上映日期。

(2)拷贝的镜头中经常出现一些剪辑室里的物品,如长杆话筒,或该拷贝明显不是最终的放映版本。

(3)拷贝带有任何与电影公司相关的标记或带有明显的水印。

(4)拷贝有着良好的摄录画面,但其音频却很明显的是直接嵌入的,且出现在DVD/VHS发行之前。如果是这种情况,则很可能是某影院的雇员在电影院直接从放映机上拷贝了声音,并用放置在放映间或处于最佳位置的坐椅上的手提摄像机录下了影像。

(5)拷贝直接翻录自DVD并出现在DVD发行之前(同样适用于VHS)。

其它的拷贝被归类为源自外部人或来源不明。

6.局限性

本文的分析提供了一些必需的实证数据。然而,了解本文的研究方法自身所具有的若干局限性是颇为重要的。首先,这种类型的分析无法得到所有或几乎所有不同的非法电影拷贝。因此本文不可避免地低估了现有非法拷贝的数量。再者,我们查询的内容门户网站似乎删除了一些低质拷贝的链接,而这些低质拷贝通常比优质拷贝更早地被贴到互联网上,这增加了我们分析的偏差。但就对研究样本的考察结果来看,撇开上述情形不谈,这些内容门户网站应该说还是非常精确的。根据其它数据来源对放映日期进行即时检验有时会发现一些小小的差异,比如对点映和公映日期的不一致记录,但这些错误很少出现,而且影响也不大。电影样本中没有出现诱饵文件。

对拷贝进行采样和检验的过程同样存在着误差。下载的样本中有27个不能播放。这27个样本中有些可能是损坏了,但我们怀疑大部分是以某些特殊格式加以编码的,这些格式使得当仅获得一个小的样本时,它们便无法播放。另外,带有内部标记的电影不会在每个镜头中都出现这些标记,所以这些标记也可能并未出现在所播放的电影样本片断中,而这就会使我们低估带有这类标记的拷贝数量。此外,某些样本在其被贴到互联网上之前可能就已经被去除了内部人攻击的标记了,这使得本文对内部泄漏的估计更是保守。

本文在估计不带标记的DVD拷贝的内部泄漏时可能不会保守。一些这样的拷贝在影片的DVD版正式发行前几周就出现了,它们可能是从在DVD正式发行日之前便出售DVD的商店里买到的。

还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关注的是流行电影。至于片长较短的独立电影是否也会有相似的泄漏模式则并不清楚。

五、结论

在我们研究的312部电影中,有183部是在内容门户网站检索到的,这表明网络盗版的普遍性。在所考察的285份电影样本中,有77%看起来首先是从产业内部泄漏出来的(由前文所概述的标准而判定)。平均起来看,这些电影样本在影院放映后100天、DVD发行之前83天便可被检索到。尽管只有7部电影在影院上映前便能被检索到,但却有163部电影在DVD发行之前就被检索到了。在本研究进行之时便已发行DVD的电影样本中,仅有5%是在DVD发行之后才首次出现在内容门户网站上的。这表明同内部泄漏相比,消费者对DVD的复制在目前仅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因素。

根据影片在内容门户网站上出现的日期与该影片在影院上映的日期及其DVD发行日之间的时间差的比较,可以看出,许多电影在影院上映3周内就出现在互联网上。这包括在电影制作和影院发行过程中的泄漏以及提供给影评家和奥斯卡评委的拷贝的泄漏。另外一个泄漏高峰出现于DVD发行之前的1个月左右。这些泄漏可能大多源于DVD压制工厂、DVD发行商、零售店雇员或奥斯卡评委。然而,有些也可能是源于消费者在那些于DVD正式发行日之前就出售DVD的商店里买到了DVD,并对其进行了复制。

数据库中的大部分样本都具有DVD品质。而那些不具有DVD品质的则是影片在影院上映的日期和在互联网上出现的日期之间的时间差比较短的样本。同样地,那些带有明显的水印或者文字标记的样本也是两者时间差较短的样本。

各家电影公司在内容门户网站上检索到的电影的比例及其平均时间差相差极大。各家公司的制作和发行过程以及所制作电影的类型或许可以解释部分差异。然而我们未能发现每家电影公司的平均时间差与其平均票房收入之间存在着相关性。

六、讨论和结论

本研究表明内部泄漏事件大量存在,因此我们认为,当前的防范技术还不够有效。考虑到电影产业公布的因盗版而导致的收入损失,在内部控制上花费更多的财力和精力实在是明智之举。

在整个制作过程和大部分的发行过程中,电影内容是被数量有限的工作人员在受控制的环境中接触和管理的,而在发行的后半阶段,电影内容则会被大量而且基本是匿名的人群接触到。确保前期过程的安全虽然困难,但终究还可做到,而确保后期过程的安全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集中精力对付内部威胁正是试图解决内容泄漏中造成最大经济损失的那部分泄漏,而其成功的机会也最大。

注释:

安全漏洞范文篇3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漏洞;问题

当前,我国已经步入了高度信息化的生活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得到了大量的推广与应用,为民众的生活创造了极大便利。需要注意的是,在人们充分享受计算机网络所带来的便利时,也需要意识到计算机技术所存在的潜在安全问题。其中,计算机软件最易遭受的安全问题便是病毒,一些恶性病毒甚至可直接对计算机造成瘫痪,并且对用户的计算机数据带来巨大的风险隐患,导致隐私泄露。故而,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可靠、有效的安全检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的意义

对计算机软件实施安全检测,其目的其实并非是判断某项程序有无出现错误,而是去分析这一项程序是否存在缺陷。因为,即使某项程序存在漏洞,软件也是可以照常运行的,只是其安全性能发生了降低。纵观当下我国的软件安全检测技术而言,其安全检测形式基本可以分成动态和静态两种。进行对软件的安全检测,是为了可以明确其运行是不是达到了最初的预期目标。通常意义上,安全检测主要可以分成三个环节:①功能性检测;②渗透性检测;③对检测结果实施再次验证。在安全检测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了程序漏洞,那么则会对其展开两方面的检测:①检测软件的安全功能能够达到运行需求;②对访问控制、保密性能、安全管理等进行安全监测。

2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存在的普遍问题

现阶段,有相当数量的检测人员并不会按照计算机软件的实际应用环境进行安全监测,而是实施模式化的检测手段对计算机的各种软件展开测试,导致其检测结果出现偏差。毫无疑问,这种缺乏针对性的软件安全检测方式,无法确保软件检测结果的普适性。基于此,会导致软件中那些潜在的安全风险并未获得根本上的解决,以至于在后期运行中给人们的运行造成不利影响。须知检测人员更应当针对计算机使用用户的需求、计算机系统及代码等特点,并以软件的规模为依据,选择最为恰当的一种安全检测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检测水平,使用户获得优质的服务。在进行对计算机软件的安全监测过程中,必须应当对软件的内部结构实施系统分析,方能体现检测过程的完成性。然而,却又许多的检测人员对计算机软件的内部结构所知甚少,缺乏系统的认知与检测意识,使得在面临安全性问题时,检测人员无法第一时间对所发生的问题展开及时处理,最终致使计算机软件运行不稳定。

3完善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的对策

3.1选择合理的检测方法

计算机软件的不同,其架构和用途也不一样。选择合理的安全检测方法至关重要,这也对检测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检测人员要根据不同的计算机软件情况选择最为合理的检测手段,尤其对部分系统级软件抑或是代码级工程更是如此。一般来说,现阶段应用最广的检测方法有以下几种:①模糊检测:模糊检测的技术基础依赖于白盒技术,由于白盒技术可以较为高效地继承模糊检测与动态检测的综合优点,其检测效果也比较准确。②以故障注入为背景的安全性检测:这种检测方法的关键就在于构建故障树。该检测法可以把软件系统中发生故障率最小的事件先当成是顶层事件,接着再依次明确中间事件、底层事件等,最后,就能够通过逻辑门符号来完成对底层事件、中间事件以及顶层事件的连接,构建故障树[1]。该检测法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实现对故障检测的自动化,可高效地体现故障检测的效果。③以属性为背景的检测:该办法需要对软件中所采用的安全编程规则加以明确,方可展开对软件中代码检测。这种检测方法不仅可以非常有效探查出软件中的安全漏洞,还能够通过运用Web服务的优势来加强软件质量[2]。

3.2针对性的检测技术

3.2.1非执行栈

要防止软件栈攻击事件的频发,最为有效的手段便是“釜底抽薪”,让栈不能有效找到工作对象。此时,即便黑客在栈中插有恶意代码,栈依然不能找到工作。但这项检测技术的重大不足是需要检测人员在操作层展开参数数据的设置修改,一旦检测人员在设置期间出现错误就会直接影响到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性能,极大地削弱系统的运作质量。并且,一旦计算机中某个程序有栈溢出漏洞,还存在堆溢出漏洞的问题。因此,检测人员在应用该技术时,要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内核中将栈页标记成不可执行。

3.2.2内存映射

采用以NULL结尾的字符串覆盖内存来实现攻击,是黑客的普遍手段。对此,检测人员可以采取应用内存映射技术把代码页映射到任意的网络地址,以便尽可能地加大安全漏洞被攻击的难度。使病毒在大量计算后,依然无法找出其所需地址。在应用内存映射中,还有必要对计算机系统内核加以完善修改,保证操作系统可以把代码页映射到较低的内存空间。在程序链接阶段二进制地址已被确立,内存映射无用对代码进行修改,但需重新链接。

3.2.3程序解释

程序解释不需修改计算机操作系统内核和程序代码,首先可以设置一个新的启动代码,将其链接到所检测的应用程序中,让新启动代码去调用动态优化的程序解释框架。一旦设置了严格的安全检测策略,则已知改变程序控制流程或修改危险函数参数攻击都可以被有效检测。

3.2.4安全共享库

C和C++的设计函数存在不安全性,易形成软件安全漏洞。通过安全共享库可以有效地依据动态链接技术在计算机程序运行,预防发生调动不安全的函数,并对一切函数参数加以科学检测。安全共享库已被运用于各项计算机操作系统中,对软件防护有积极效果。

3.3擅于开展综合分析

在对软件进行安全检测的期间,检测人员需要有意识的对软件的独一性加以全面权衡,让明白软件所表现出的重点,利用对软件实施系统化的综合分析,来达到软件安全测试的方案制定。需要强调的是,在实施系列的综合分析时,检测人员要充分考虑到用户需求,保证软件性能检测的可靠性。

3.4加强检测队伍的综合素质

毋庸讳言,在进行软件安全检测期间,队伍的专业素质水平对软件检测工作的实际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故而,相关的软件安全检测部门更有必须着力重点来强化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以此来有效地保障软件安全检测工作的有序进行。在加强检测人员综合素质的教育中,可通过以专业技能培训、建设健全内部竞争机制、重点培养高水平人才等路径为主。计算机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其所涉及的安全检测内容也会非常广。对此,应当保证检测人员队伍的多元化,可在软件安全检测中找一些专业相近,专业素质有差异的人共同工作,以提高软件中安全问题的发现率。所谓旁观者清,队伍人员构成的多元化,可以让问题更加直观地暴露在眼前,进而获得有效解决。同时,也需加强部门间的紧密合作,将优势人才集中起来展开密切合作,多元化人员配备可以在软件安全检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也有利于从制度层面来提高软件安全检测的实际效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受到计算机技术持续快速发展的影响,其对软件的安全性也提出了更好要求。提高软件安全检测的整体层次,不断改进与完善软件安全检测办法,是未来计算机软件应用领域的重要课题。检测人员只有不断加强软件检测的技术,才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作者:李文光 单位:灯塔市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安全漏洞范文篇4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漏洞;监测技术;技术应用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漏洞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地完善,以提高软件的防护能力。要检查软件的安全问题,原则上要解决软件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定期维护软件。安全检测技术是通信和计算机安全的基础。要进行广泛宣传,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运用计算机技术。电脑操作是人们日常工作的重要一环,电脑软件的开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些黑客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利用源码错误入侵电脑软件,破坏系统,造成电脑用户经济上和物质上的损失,再加上电脑在商业、金融、银行以及国家数据存储领域的应用。软体安全漏洞问题的出现,既损害了个人利益,也损害了国家利益。所以开发计算机软件作为安全漏洞检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和个人都有重要意义。

1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概念

计算机安全漏洞是安装软件时的缺陷或问题。计算机和软件之间的冲突和不友好会导致安全漏洞、计算机黑客、计算机病毒入侵和未经授权的访问,以及计算机操作的危险性,这引起了人们对计算机病毒的关注,2017年一种勒索病毒,对信息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计算机病毒影响着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病毒的存在不仅会导致内在的信息丢失,严重会被一些不法分子窃取重要信息,信息的安全将会因此受到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应该科学利用安全漏洞检测技术,降低计算机中毒的可能性,保障计算机整体安全,为信息安全性做贡献。安全漏洞分为两类:(1)安全漏洞。由于设计水平有限,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缺乏安全性和病毒攻击,计算机安全水平很低。(2)功能缺陷。电脑在正常运行时出现错误,导致与系统发生冲突,使电脑无法正常运行。

2计算机软件漏洞及其分类

2.1计算机软件漏洞

对计算机软件的敏感性是指由于计算机系统编程不小心而引起的一些错误,从而导致相应的计算机系统错误。计算机软件由于这些缺陷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风险,计算机系统本身也存在风险。

2.2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的类型

在计算机软件的研发过程中,由于技术的限制,目前的程序没有绝对的完整性保证,这就导致了计算机在使用时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并没有过多受到这些问题的影响,许多黑客利用这些漏洞渗透并最终访问数据丢失、盗窃和网络瘫痪。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漏洞分为功能漏洞和安全漏洞。

2.3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的差异性

计算机软件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中国市场上有成千上万种通用软件。虽然软件种类繁多,但质量参差不齐。许多软件在应用领域也存在差异,导致计算机弱点的出现。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计算机软件的作用是不同的,而计算机软件脆弱性的产生与工作环境直接相关,这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理论结论不同。计算机软件控制已处理的源代码。当然,在编码上也有一些差异,导致计算机软件使用上的差异,就会导致漏洞,这也是漏洞的特点。

2.4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的延续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升级通常会修复弱点,但在旧的弱点被修复之后,新的弱点就会出现,这是计算机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这种类型的死亡循环也是用户在使用电话的过程中经常发现的问题软件存在逻辑错误后,会出现当前计算机软件开发状态,这是导致软件增长的主要原因。只要电脑软件不被淘汰,不管技术人员多久维修更新一次,弱点就不会被淘汰。

3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特点

计算机安全中的漏洞可分为人与非人两个方面。例如,在进行调试或者开发计算机软件过程中,通常会由于调试者的大意或不能及时发现调试软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导致计算机编程发生错误,进而引发计算机存在安全漏洞,呈现的其现状就是人为导致的计算机安全漏洞,在消除计算机安全漏洞时,会发现这些安全漏洞是无法一下子消除的,而且,它们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因此黑客可以渗透到计算机系统中,如果存在软件漏洞,这是对计算机安全的威胁。非人为导致计算机存在安全漏洞的问题,可能是因为在原厂生产存在生产质量问题,在确定和弥补软件差距仍然存在,因此,只有不断优化计算机程序,完善监测技术进而有效修复安全漏洞。但是,在优化修复计算机安全漏洞检测技术过程中,有可能会产生新的安全漏洞,从而导致软件的优化程度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优化的复杂性,导致安全问题的不断出现。计算机软件的调试需要大量的数据,与数值计算误差相比,数字和模块的长度不适合误差,计算机系统的保护效果也不尽相同。

3.1原发性

安全漏洞是计算机软件的一个重要特征,当使用计算机软件时,必须经常进行安全漏洞修复。这个总体安全度很高,但是系统缺陷是不可避免的。漏洞一旦出现,就会被病毒或黑客利用,影响软件安全运行,进而泄露软件信息。这些漏洞主要是由计算机软件自身隐藏的,这些错误是犯罪分子在实际操作软件时,利用软件操作中的操作失误、安全缺陷、软件操作信息泄露等隐患,把错误带入软件保护系统。电脑软件设计缺乏全面的考虑,存在安全缺陷和安全意识。这正是软件本身需要修正的主要缺陷。

3.2延伸性

使用计算机软件时没有扩展或更新。然而旧的弱点一旦被弥补,新的弱点就会出现,即在新的弱点出现的同时,更新软件来优化软件,修正弱点。如果软件正在运行,则会出现不同的逻辑错误,从而导致弱点。只有关闭软件,才能避免弱点的发生。

4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影响因素

排除电脑软件缺陷及其影响。开发详细的解决方案,以科学地定义安全软件测试技术的使用。造成电脑软件损失的因素很多。编程逻辑必须严格遵循计算机程序的编程逻辑。逻辑错误一旦发生,整个系统就会受到威胁,而逻辑错误的主要责任就在程序员身上,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逻辑,使编程很困难。所以,在处理软件时,必然会出现逻辑错误,从而造成安全漏洞。应用软件是多个计算机程序的复杂环境。电脑本身如不能正常工作,就会危及其运行安全,甚至产生安全漏洞。软件安全性受时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用时间越长,影响的可能性越大,可靠性越低,更容易受到攻击。尽管计算机自身在应用过程中已有一定程度的软件恢复,但修复不彻底,经常会出现新的漏洞,软件积聚后运行速度减缓,安全风险增加。

5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检测技术具体应用

5.1静态化检测技术

发现计算机软件中存在的缺陷,尤其是对软件源代码的分析,着重介绍静态测试方法和二进制代码。根据计算机软件安全状态测试的特点,静态控制技术主要有形态分析法、建模法、静态控制法和微分分析法。对计算机程序系统进行形态分析和测试,将其分为不同的控制环节。根据计算机程序安全标准的要求,对各操作环节进行分析,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处理。这种分类法大大缩短了发现漏洞的时间,可以精确地发现代码中的漏洞。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软件编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与记录有关的工作十分繁重,注册过程也比较复杂,这就需要更多的模拟方法和更复杂的操作。为避免该方法的广泛应用,需要对模型进行精确计算。采用基于函数的微分分析法分析静态安全漏洞。通过对变量函数的计算和研究,找出软件和模式的定义,确定软件系统是否正常,有无安全漏洞。本算法具有计算准确、使用方便等特点,能有效地识别安全漏洞,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机安全漏洞的检测效率。该软件非常适合于大型计算机系统的测试。

5.2动态化检测技术

采用动态程序代码分析与检测技术,对软件的整个运行环境进行管理,提高软件系统本身的识别保密性。具体用途包括沙盒检测技术和不频繁叠加显示方法。沙箱检测技术:使用计算机,通过阻止和限制来防止攻击,可以使用未知函数创建。沙盒检测技术无法阻止一些优化和改进软件解释和控制方法的内部变量的攻击,重启计算机代码,保证软件在解释过程中安全水平得到极大提高,防止各种恶意攻击,以保证软件的正常运行。堆栈显示技术未实现:发现软件的存储空间非常重要。因为软件库是病毒入侵的关键目标。虽然在软件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发现病毒,但非标准的堆栈显示、实时检测和处理方法,特别是在访问权限方面,并不能成功地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也不能防止违规者与普通人接触,为了保护软件信息或相关数据不受科学破坏,堆栈显示技术也具有这一功能。通过在代码分离模式和存储区域的显示,可以合理隐藏有效的代码,防止代码被拖拽和沉积,方便用户使用。当然,整个操作比较复杂,在实践中,对现有程序的要求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的速度,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5.3格式化字符串方面漏洞

计算机软件的选择取决于其功能。用户对计算机软件知之甚少,他们甚至能将计算机处理成格式化的字符串。关于计算机字符串的格式设置,可能存在一些漏洞,主要包括:在源代码中查找可执行指令,然后直接编译。它严重地损坏了电脑。消除源代码程序中的痕迹以避免黑客攻击是处理漏洞最有效的方法。

6结语

计算机软件的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检测技术方面,静态检测技术通过分析计算机软件源代码和3种不同技术的输出结果,及时发现软件错误;动态检测技术通过识别软件运行环境,确保运行环境安全,减少软件运行风险;并结合软件安全漏洞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进一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软件正常运行,维护信息保密,有效地识别软件安全漏洞。

参考文献

[1]于浩佳.Android应用漏洞分析及安全性评估技术研究[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18.

[2]杨博宁.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4,(9):16-16.

[3]单超.计算机软件中安全漏洞检测技术及其运用策略[J].中国科技投资,2019,(7):234.

安全漏洞范文篇5

一、工作目标和原则

通过政府网站安全漏洞专项整治行动,堵塞安全漏洞,消除安全隐患,落实管理责任,加强安全管理,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专项整治行动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各部门各单位负责本部门的政府网站及下属网站自查并接受市、区检查。

二、组织领导及分工

为保障本次专项整治行动扎实推行,成立政府网站安全漏洞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组长由副区长谷云彪同志担任,成员由区科技和信息化委员会、公安*分局、区保密局分管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科技和信息化委员会。各有关部门要明确分管领导和具体人员,按照全区部署做好专项整治。具体分工:

专项整治行动由区科信委牵头,公安*分局、区保密局、区政府各部门共同承担。

(一)区科信委:负责本次专项整治行动的总体组织、协调工作。负责检查网站信息安全管理情况,组织检查网站的软硬件环境及风险漏洞等。

(二)公安*分局:负责检查网站中被敌对势力攻击的情况,包括被敌对势力攻击、窃取信息等,并进行相应处理。

(三)区保密局:负责检查网站信息内容的安全保密情况,并进行相应处置。

(四)各部门各单位:负责检查本单位所属门户网站、业务网站及下属单位网站的安全情况,并接受市、区检查。

三、检查范围及重点

本次检查范围主要是接入互联网的政府网站,包括区政府门户网站、业务网站及各单位门户网站。检查的重点内容:

(一)网站安全漏洞排查

重点进行网页脚本检测、网站挂马情况检测、网站架构安全检测、服务器主机检测、网络边界设备检测。

(二)安全防护措施落实情况

信息安全员是否到位,是否经过相关专业培训,是否具有合格的信息安全防护技能,是否熟练掌握已有信息安全防护设备的使用方法和配置调试。

网站安全防护设备包括网页防篡改、防病毒、防攻击等是否安装到位,账户和口令的管理措施,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病毒防护软件的补丁升级,网站域名安全管理措施等是否严格执行。

(三)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

网站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包括网站安全管理制度、网站信息安全通报制度、信息审核登记制度、网站服务器机房管理制度、网站值班制度、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等的建立和落实情况。

(四)应急响应机制建设情况

网站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演练、落实情况,应急技术支援队伍建设情况,重大信息安全事故处置情况,网站重要数据和系统的灾难备份情况等。

(五)网站安全漏洞整治情况

对网站设备设施、防范措施、安全制度等方面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的分析排查情况,研究和制定整改措施等情况。

四、工作任务和时间安排

(一)各部门自查阶段:今年3月中旬。

各部门针对全区检查出来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拿出解决办法,于3月15日反馈科信委。同时对本部门下属单位网站安全情况进行检查梳理,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二)全区整改阶段:今年3月下旬。

由区科信委会同有关单位针对检查结果,采取架设软硬件设备、修改开发系统、实行全区集中管理等办法,配合各部门对网站漏洞进行整改,同时指导各单位建立管理制度。

(三)迎接全市检查阶段:今年4月

保障本单位网站安全稳定运行,迎接市有关单位组织的安全检查工作。

五、要求

(一)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政府网站安全漏洞专项整治工作的极端必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负其责,把本次专项整治工作抓出成效。

(二)各单位要制定完备的网站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响应机制,落实安全人员和责任。对检查中发现的管理和技术漏洞,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配置和升级、加装网站保护设备、及时堵塞漏洞,消除安全隐患。从长远考虑,有条件的单位招聘选拔具有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管理网站。

(三)各单位要切实做好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与专业技术企业合作的,应签署安全保密协议,明确安全和保密责任。

安全漏洞范文篇6

1系统漏洞攻击介绍

计算机漏洞一般是指硬件本身存在的设计缺陷或者软件为了便于修复所留存的程序后门,这些漏洞缺陷一旦被黑客发现并加以利用,用户的信息内容将被完全暴露。随着计算机的广泛普及,黑客们也开始利用操作系统本身的漏洞开展攻击。通过向缓冲区发送大量的数据或者根据计算出的缓冲区长度种植病毒,计算机就会发生卡顿的现象或者直接被黑客控制。例如“冲击波”,“灰鸽子”等病毒就是利用这一漏洞进行攻击。如果使用操作不当极其容易发生此问题,最终导致软件崩溃无法继续运行。

2计算机系统漏洞概述

2.1计算机操作系统漏洞。目前较为主流的操作系统由于系统功能较为繁杂,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系统漏洞。而从攻击者的角度来说较为常用的攻击方式有操作系统后门和I/O非法访问两种,这两种方式各有特点,其主要的防护手段也各不相同。2.2计算机应用软件漏洞。软件漏洞则是因程序员在对软件需要编写是需要对软件定期维护而留下的后门,经过多次更新之后往往会出现一些与系统兼容性上的问题,但是一旦这些漏洞被黑客发现并加以漏洞,就可以在用户的电脑上种木马来窃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一些危害性比较大的木马还会造成死机蓝屏的现象。2.3计算机服务与软件运行漏洞服务器数据库漏洞。用户在浏览网站进行个人用户注册的过程中,服务器会根据用户的登录信息生成一条静态口令,这一口令可以看做是计算机在服务器上的身份证,可以保障访问安全。此举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出现注册信息相同导致出现串号的现象。黑客一般通过对服务器进行漏洞扫描,一旦发现漏洞便加以利用,使用数据库注入工具对数据库进行破解,进而可以直接获取到数据库信息,更有甚者使用用户的个人账户做一些不正当的行为。远程登录漏洞。器主要利用是的计算机网络及操作漏洞,可以通过外网IP对目标计算机实行实时控制。但是它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远程登录技术使用TCP/IP作为数据传输协议,此过程传输的数据不会经过防火墙加密,而这就给了黑客可乘之机,通过技术监听实现对数据的劫持,从而获取主机的相关私密信息,这对用户来说无疑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事情。Finger漏洞。主要依靠协议的转发机制,通过操作四肢分配实现对目标的攻击,但是地址单元又是单一可控的,这就给了黑客可乘之机,侵入到计算机或坏计算机系统。电子邮件。黑客将恶意链接添加到电子邮件当中然后通过网络发送到用户的电子邮箱中。一旦用户点开了这条恶意链接,恶意程序就会自动安装到用户的系统中,系统中信息的私密性将荡然无存。

3计算机系统漏洞的安全防范技术

3.1入侵检测技术防范计算机系统漏洞。IETF是一种快速响应系统,其主要由事件产生器、事件分析器、响应单元和事件数据库四部分组成,这四个部分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响应的安全处置工作。其主要的工作原理是对计算机系统内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信息的快速收集,并及时的做出响应。具体来说他会将可能存在风险的数据截取下来,从而给这个系统预留充足的响应时间,它们对系统内出现的可疑响应做出快速的响应。响应系统会根据截取的信息快速的做出响应的处置,事件产生器是将可疑的行为截取下来,并自动产生一个响应给系统进行处理;而事件分析器作为系统的核心会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解析,评估风险,并反馈给系统进行最终的处置和处理;事件数据库会对系统的每一步处置和操作进行记录。通过数据的方式进行信息的存储,而在记录的过程中往往会采用一些算法压缩信息量,同时帮助系统提升调取相关数据的效率。3.2加密技术防范计算机系统漏洞。使用密钥算法能够有效的对信息进行加密,进而达到对信息的保护作用。对称加密技术使用的密钥相同,这种加密技术对数据加密有速度快,成本低、难破译的特性,常用于普通用户的信息加密。非对称加密技术使用的则是两种密钥:公钥和私钥。一种负责对数据进行加密,另一种负责解密。一般公钥都是公开的,任何人都能进行加密解密操作。非对称性加密技术使用的加密算法更加复杂,相对技术成本更高,但是对应的安全性也更强,一般常用于军事、国防领域。3.3病毒防治技术防范计算机系统漏洞。使用杀毒软件对主机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可疑程序立即进行隔离,一旦检测出木马立即进行查杀。常见技术手段包括:虚拟机技术、宏指纹识别、计算机监控、网络病毒防御等技术。拿计算机监控技术进行举例:杀毒软件通过对传输数据包扫描检测,对本地主机的安全进行实施监控,一旦发现存在恶意代码的数据包立即将其进行隔离,防止其进入主机后对主机造成破坏。一般情况下数据都是通过二进制进行传输,当二进制信息被恶意篡改,文件的完整性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计算机检测技术就是通过对数据包进行详细的分析判别该软件是否为恶意程序,为用户在数据传输,网络数据的使用提供了一定的安全保障。

4结语

综上,在当前的信息环境下,由于各方原因的影响,计算机系统漏洞问题普遍存在,而这一问题在理论上是无法消除的,随着计算机软件及系统的开发,相关的资源和生态也日益庞大,因此漏洞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多,而应对这一问题的方法不仅要积极从软件层面封堵还要建立应急机制以处理突发问题。从而减少计算机漏洞给计算机安全运行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磊.计算机系统安全漏洞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09).

[2]王雪梅,祝春美.浅议计算机系统安全漏洞[J].创新科技,2017(05).

安全漏洞范文篇7

1.1成因。计算机软件是由相关人员按照实际的使用需要进行设计开发的程序,由此使得人为因素成为软件安全漏洞的主要成因之一。软件开发人员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因需要完成大量计算,所以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如果这些错误未能及时发现,那么便会形成安全漏洞。同时,逻辑方面的错误也是软件开发设计时比较常见的问题,当软件中的某个程序存在逻辑错误时,安全漏洞也会随之出现。由于计算机软件中逻辑程序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从而使得软件开发设计的失误率随之增大,若是软件的运行环境发生变化,则可能引起新的安全漏洞。所以软件的安全漏洞很难彻底消除,只能通过相应的方式进行修补。因此,及时发现软件漏洞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一目标需要借助相关的检测技术予以实现。1.2危害。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的危害性相对较高,当软件存在安全漏洞时,会给黑客入侵提供渠道,并且各行木马程序和计算机病毒也会通过漏洞进入到计算机当中,由于是从漏洞侵入,所以杀毒软件可能无法进行有效地预防。同时,有些病毒专门针对软件漏洞,只要计算机软件中存在安全漏洞,此类病毒便会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侵入计算机系统,影响计算机的稳定运行。

2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检测技术

目前,可用于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检测的技术较多,大体上可将之归为两类,具体如图1所示。2.1动态检测技术的应用。2.1.1非执行栈。该检测技术能够对基于栈的攻击进行有效防范,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停止栈的运行,来阻止黑客利用恶意代码对计算机中的栈进行攻击。在应用该技术对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进行检测时,需要将某个栈页标记为不可执行,虽然这样可以防止黑客对栈进行攻击,但若是将恶意代码写入到数据段中,便可能绕过该检测技术,所以容易造成检测失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业内的专家经过研究后,对该技术进行改进,将非执行栈变为非执行堆,由此可以检测并有效阻止所有试图注入进程内存中的恶意代码,并且在应用时,基本不会对计算机系统的性能造成影响。2.1.2内部映射。该技术又被称之为内存映射,是软件安全漏洞检测中较为常用一种技术,应用该技术进行漏洞检测时,不需要对代码进行改变,借助连接的方式,可以对黑客的攻击进行映射,从而达到干扰攻击,阻止入侵的目的。在映射干扰下,黑客利用漏洞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入侵时,无法准确找到目的地址,从而导致入侵失败,由此使计算机的安全得到保障。通过该技术能够对地址跳转攻击进行检测,并且可以对此类攻击进行有效阻止。2.1.3沙箱。这是一种通过限制进程访问资源的方式,来对黑客的攻击进行预防。该技术最为突出的应用优势在于,不会改变系统内核及应用程序。为使该技术在安全漏洞检测中更加全面,需要对策略进行严格定义,这样便可以使软件程序免受黑客的恶意攻击。因该技术对安全策略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所以在应用时,并不会产生兼容性问题。2.1.4程序解释。该检测技术是在某些程序启动运行后,通过对其行为的监视,来达到安全检查的目的。简而言之,只要有计算机中有程序运行,该技术便会对其进行相应的监视和安全检查,从而发现程序是否存在安全漏洞。这种检测技术虽然效果较好,但却会过度消耗系统的性能,而通过程序监视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2.1.5安全共享库。就计算机软件而言,有部分安全漏洞是因为对安全性较低的共享库进行使用而引起的,对于此类漏洞,可以通过安全共享库技术进行解决处理。该技术实质上是一种动态链接,可对函数进行检测,并对不安全的函数进行拦截,从而达到阻止黑客攻击的目的。2.2静态检测技术的应用。通过实际应用发现,静态检测技术中的程序评注是以评注信息对程序内潜在的漏洞进行查找,由于会产生误报的情况,所以需要人为排查,确认是否为安全漏洞,如果是则会对其进行修复;类型推断在较大的应用程序检测中较为适用,但在使用中常常会引起兼容性问题;元编译在应用时,除了要建模之外,还需要编译扩展,对于小问题的检测效果较佳,但也同样存在误报,并且在广泛的应用程序中,可用性较差;约束解算器不存在兼容性问题,只是误报量较高,若是应用程序较大,则在安全漏洞中的检测效果一般;词法检测技术也会产生一定的误报,但总体上可以接受,该技术的性能较快,且不会对目标程序产生影响,唯一的不足是需要进行人工核查。鉴于此,因静态检测技术本身的缺陷较多,所以在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检测中,不建议单独使用某种静态检测技术,而是应当将其与动态检测技术中某些技术进行联合使用,通过技术整合,在发挥自身应用优势的基础上,弥补不足,提高安全漏洞检测效果,这对于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结论

综上所述,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实质上就是软件本身存在的缺陷,黑客常常会利用软件的安全漏洞,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攻击,轻则会使系统正常运行受到影响,严重时,会造成重要信息丢失。因此,应当运用相应的检测技术来解决软件的安全漏洞问题,从而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在未来一段时期,应当加大对安全漏洞检测技术的研究力度,除对现有的技术进行逐步改进和完善之外,还应开发一些新的检测技术,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为计算机系统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舒.计算机软件中安全漏洞检测技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No.131(09):208.

[2]许跃颖.计算机软件中安全漏洞检测技术及其应用[J].电子制作,2016(02).

安全漏洞范文篇8

网络安全漏洞是影响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的关键因素,为此,电力公司在创建安全防护系统及网络安全技术应用上,必须充分考虑安全系统中存在的漏洞管理缺陷,需要从收集大量的漏洞信息、检测系统漏洞、危险评估及漏洞处理等多个方面考虑,创新漏洞管理系统,适应漏洞管理需求。因此,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网络信息安全漏洞管理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漏洞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管理对策,以期推动我国网络信息安全漏洞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信息化建设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便利了人民生活、生产工作的开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力企业作为技术性产业,在电力系统信息化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果效,但是因为相关安全工作者缺乏管理经验,致使网络信息安全出现诸多漏洞问题,还有部分漏洞问题迄今为止都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所以必须加强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管理问题研究,维护网络用户信息安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人们的生活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信息数据也越来越多,一旦用户重要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出现安全漏洞问题,将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对于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来说,结合自身特性设置安全漏洞防护管理措施,防用户信息安全泄漏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

2我国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漏洞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网络安全意识不高,缺乏网络安全管理人才。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度关注网络及其信息系统的价值性,而忽视了网络信息漏洞管理。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及员工缺乏网络安全意识,或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网络信息安全漏洞问题不会轻易发生。另外,电力企业网络安全管理方面专业人才较少,尤其缺少网络信息安全漏洞管理方面的人才,致使企业中网络信息安全漏洞情况较严重。2.2网络安全漏洞防护能力落后。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加快,致使电力企业网络安全漏洞防护能力匮乏,不仅如此,还有部分电力企业没有创建网络安全漏洞防护系统,致使企业安全防护及漏洞管理能力落后。另外,还有部分数据得不到有效恢复,致使系统内部信息及数据丢失,影响电力企业发展,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必须加强电力企业网络安全漏洞防护工作建设。2.3漏洞检测周期过长及漏洞规则更新滞后。目前,我国网络安全漏洞检测产品生产商通常会半个月更新一次漏洞检测库,而且还不能确保更新的是最新漏洞信息,也就是说漏洞信息自公布初期到检测结束至少需要消耗半个月的时间甚至更长时间。另外,由于电力企业网络信息规模较大,且资产较多,对其进行资产管理及漏洞管理需要消耗数月时间,并且扫描后还需要结合扫描结果进行分析,将风险清单下发至企业各部门,最后转交给资产负责人进行处理,这种工作模式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成本,还不能保证漏洞的时效性,严重降低了漏洞处理效率。

3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漏洞管理

3.1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网络漏洞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性直接关系着电力企业的网络信息安全,因此,需要创建完善合理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对其进行防护,使相关安全管理及技术人员充分掌握安全防护技能。网络信息安全漏洞管理对于电力企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所以,企业必须加强对安全管理人员的意识培养及技术培训,使其充分了解企业安全防护措施,重视网络信息安全漏洞管理。3.2做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因为电力企业信息关系着企业各部门及员工利益,甚至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所以必须做好信息分级保护措施。例如可以创建单独的信息漏洞防护系统,也可以借助漏洞防护设备维护信息安全,防止泄露,危害企业利益及信息安全。3.3升级防火墙。由于网络信息安全漏洞管理的需求,通常情况下,网络安全防护人员会设置一定的安全权限以保证用户信息安全。而防火墙的作用在于对重要信息进行隔离保护,只有取得相关权限的人才能通过防火墙以取得信息,这种方式能够有效保证信息安全。所以,及时对防火墙进行升级是非常必要的。

4结束语

安全漏洞范文篇9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检测技术;具体应用

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软件技术获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计算机软件功能更加丰富、数据存储与处理能力更强,适用范围更广。但与此同时,计算机软件也还存有一些安全漏洞,这给黑客的攻击、不法分子的入侵提供了途径,也让计算机使用者的信息安全、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1]。下面结合实际,就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以及相关的漏洞检测技术做具体分析。

1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

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是指能对计算机软件系统安全构成威胁的缺陷,计算机软件漏洞通常是由设计开发阶段的主观失误造成。目前一般将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分成两种是形式,分别是安全性漏洞与功能性漏洞。安全性漏洞对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影响较小,但会加大网络黑客攻击计算系统的几率,而一旦黑客利用计算机软件漏洞侵入计算机系统,就会造成系统混乱。功能性漏洞对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影响巨大,其会严重影响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与运行状态[2]。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的产生与多种原因有关,如在软件设计开发阶段编程人员犯了逻辑性错误,导致计算机软件存有安全隐患。此外,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漏洞还有可能是由网络环境引起,在不同的软硬件中,因设备的版本问题可能会存在相应的安全漏洞。当计算机软件使用较长时间时,安全性能也有可能会下降,安全漏洞会显现出来。深入研究可知,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的出现与人的操作有关,错误的操作有可能引起安全漏洞产生,但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与计算机系统自身的安全性无多大关系,可以说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系统安全相互独立。

2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检测技术

2.1动态检测技术

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动态检测技术是指在不改变计算机源代码的情况下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动态检测。动态检测技术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修改计算机的运行环境。研究与实践证明,动态检测技术有优点也有缺陷,合理运用动态检测技术基本上可以准确检测出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位置以及其他信息,进而促进漏洞的修复。但在对计算机运行环境进行修改的过程中也有可能会引发一些新的隐患。但尽管存有一些技术缺陷,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动态检测技术在当前还是得到了广泛应用,且在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与完善后,动态检测技术的内涵也不断丰富。目前在动态检测技术体系下已经有非执行栈技术、非执行堆技术、内存映射技术、安全共享库分享技术等多种技术方法[3]。下面就动态检测技术做具体分析。①非执行堆技术。在对计算机软件运用非执行堆技术进行扫描与防护时,是在编程程序开始时就将数据段初始化,以此阻止黑客的入侵。②非执行栈技术。对栈攻击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停止栈的工作。基于这一理论与思路发展起来的安全漏洞检测技术被称为非执行栈技术。在计算机软件运行过程中,非执行栈技术最大的作用是能对黑客的攻击代码进行拦截,从而给予计算机一定的保护。但由于非执行栈技术是在计算机系统操作层对栈进行修改,因此也有可能会制造出一些新的隐患。当计算机软件在运行过程中同时出现栈溢、栈漏洞这两类安全隐患时,非执行栈技术的防护能力就稍显有限。③沙箱检测技术。沙箱检测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检测中也有重要应用。合理运用该项技术能对黑客的攻击进行拦截,使黑客的恶意破坏行为受到阻止。沙箱检测技术最大的特点是软件安全漏洞检测效果由定义策略决定,当定义策略足够严谨且科学合理时,安全漏洞检测效果会更理想,黑客的攻击行为也能得到全面阻止。但该项技术也存有缺陷,如当黑客采用本地变量攻击计算机系统时,沙箱检测技术就很难检测到异常并对这种异常进行阻止或拦截[4]。④内存映射技术。运用内存映射技术对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进行扫描或对黑客攻击进行拦截时,主要是将黑客要攻击的代码页完全地映射到随机出现的计算机地址上,从而对黑客的操作产生干扰,让黑客的攻击行为不能继续进行。相较于其他几种安全漏洞检测技术,内存映射技术的操作难度较低,运用内存映射技术检测时,只需进行重新链接,不需要进行计算机代码修改操作。

2.2静态检测技术

静态检测技术指的是运用程序分析的方法全面且准确地分析计算机源代码,从而准确查明计算机软件漏洞,对各项恶意攻击与病毒入侵进行检测拦截,使计算机系统能正常安全运行。研究证明,静态检测技术有较高的实用性,合理运用静态检测技术,可在不运行软件的基础上对计算机源代码进行检测,且检测过程中也不会引起新的安全漏洞产生。在静态检测技术体系下有以下几种具体的检测方法被广泛应用:①定理证明检测技术。静态检测技术体系下的定理证明检测技术主要是通过判断被抽查的计算机程序抽象公式是否准确来实现对安全漏洞的精准检测与对黑客攻击行为的有效拦截,使计算机系能保持安全稳定的运行[5]。②模型检测技术。在应用模型检测技术对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进行检测时,是对计算机系统的模式及优先状态进行计算验证,根据验证结果进行建模,再依据模型对计算机软件程序构造等特性做出分析于验证,从而实现对安全漏洞的有效检测。③类型推导检测技术。类型推导检测技术也是静态检测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检测技术能对计算机函数、计算机程序变量进行类型推导,结合推导结果判断计算机函数与程序变量是否存在异常,并据此查明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类型、威胁程度等。类型推导检测技术有特定的适用条件,该项技术通常被应用于在和程序不存在关联关系的程序检测中。④规则检测技术。应用规则检测技术时,主要是对程序自身进行检测,这类检测技术主要是预防因操作人员的失误而产生的安全漏洞。调查发现,程序员在开展计算机编程工作时,总会因计算错误或判断失误而做出一些错误的操作,进而导致计算机软件产生安全漏洞。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运用规则检测技术将程序规则用固定的语法进行描述,然后由规则处理器进行分析处理,最后对程序行为进行对比,以此预防安全漏洞的产生。⑤安全共享库。在程序设计和安装阶段,经常会因各种遗留问题造成软件系统漏洞,对于这类漏洞,可利用动态链接技术组织程序调用危险函数,对各危险函数的数据进行分析,准确查找到漏洞所在。

3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检测技术的具体应用

3.1预防产生随机漏洞

这类安全漏洞的出现有很大的不可预见性与不可控性,会给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运行状态产生巨大影响。对于这类随机产生的安全漏洞,也需要运用安全漏洞检测技术进行检测与预防。在计算机软件系统运行过程中,使用专门的设备对软件系统中的随机数流进行捕捉分析,通过捕捉分析数流实现对计算机软件运行状态的准确判断。若通过分析随机数流发现计算机软件系统出现异常时,设备能及时对软件系统的异常做出反应。如自动阻止恶意攻击,使黑客获得的数据流不够完整,从而实现对计算机软件系的有效保护[6]。

3.2预防产生编码漏洞

调查研究发现,计算机软件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一些竞争条件有可能会引发安全漏洞,进而使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受到严重影响。鉴于此,可利用安全漏洞检测技术来预防这类安全隐患的产生。具体的检测以及防范措施是:当计算机软件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竞争条件时,将竞争条件出现的编码进行原子化处理,通过处理将编码形式改变,使编码脱离竞争条件状态,从而实现对安全漏洞的有效预防。而之所以通过处理编码就能预防安全漏洞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在计算机软件系统中,编码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单位,因此通过锁定、处理系统编码就能有效消除干扰因素与安全隐患,使计算机软件系统出于一个安全良好的运行状态。

3.3预防字符串漏洞产生

对于这类安全漏洞,可运用安全漏洞检测技术(格式变量的方法)来对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防护,使恶意攻击者无法创建出完整的字符串,进而达到保护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目的。调查研究发现,计算机软件系统中的字符串漏洞的产生条件是系统中个数函数为不定参数。为此在进行软件设计与系统运维时,要能通过相应的处理使计算机中每个参数的均衡性都达到标准要求,从而有效防范安全漏洞的产生。

4结论

综上所述,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会给计算机系统、计算机信息数据的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基于此,在计算机软件运行过程中,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非执行堆技术、沙箱检测技术、内存映射技术、定理证明检测技术、类型推导检测技术以及规则检测技术等对软件安全漏洞进行检测与防范,以此保证计算机软件的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李正迪,彭文雪,杨小燕,等.关于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检测技术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07):38-39.

[2]宋佳良.信息安全漏洞分类与评估技术研究[D].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2018.

[3]罗志敏.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及防范措施[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08):106-107.

[4]高妮.网络安全多维动态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研究[D].西北大学,2016.

[5]张浩,项朝君,陈海涛,等.计算机网络安全与漏洞扫描技术的应用[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19,3(09):35-37.

安全漏洞范文篇10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防范措施

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不断向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突破,以自身具有的高速运算能力代替了传统的人工运算,提高了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深入社会生产、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凸显了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内容。据2020年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数据已经超过9亿,达到了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4.5%。互联网承载了海量人群的大多数资产,使其潜在价值不可估计的同时也存在巨大的安全威胁,如恶意攻击、种植病毒等。利用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攻击网络是最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对网络中资产、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及机密性等造成危害与影响。据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库统计数据显示,仅2018年就发现未知的网络安全漏洞2万多个,这暴露了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问题的凶恶本性。众多计算机安全漏洞事件给受害人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及财产损失,甚至破坏人们的身体健康,威胁生命安全。因此,必须认识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的危害,并有效防范这些漏洞,以保障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1计算机网络安全概述

1.1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界定

对计算机的管理操作及数据处理分析进行必要的安全保护,确保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不被破坏、数据不被泄露,保障计算机的安全稳定的应用就是计算机网络安全。

1.2计算机网络安全保障的重要性

凭借其所具有的数据计算及信息传统的功能,计算机网络迅速融入社会生产与人们生活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得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安全。实际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是时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是,如果人们在不安全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中使用相关技术,就极易造成网络数据的泄露及财产的损失,这是社会各界都不愿意看到的情况。目前社会上经常爆发或大或小的网络安全问题,造成社会生产、人们生活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损失。所以必须强化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保护的力度,将网络安全防护提升到更高的层面,从而为各类网络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并打造出干净、安全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从当前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人对计算机网络的使用都集中在网络购物、数据存储、信息交流这几个方面,因此提高计算机网络使用的安全性,核心也就是强化网络支付安全、数据存储安全及信息传输安全。而且,从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经济提升等角度来看,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的开放性、普惠性的特点,相关技术应用已经普及到农业、工业及服务业等众多产业。如果不法分子针对网络技术开放性的特点进行恶意的攻击和破坏,极易通过网络安全漏洞谋取不合法的私利,既对社会造成了或大或小的消极影响,还会因影响的扩散而造成不良的恶性循环。因此,必须对这类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进行防范并查处,才能真正营造健康、安全的网络安全环境,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夯实网络基础。

2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概述

2.1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的实质是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隐患,是计算机软硬件或协议上的产品缺陷或安全策略上的不足。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的存在会影响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可用性甚至控制权等。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表现出普遍性、复杂性、持续性等特点。其一,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是普遍存在的,再优秀的技术研发人员都无法做到设计的硬件、开发的软件、制定的通信协议是完美无缺的,或多或少的逻辑缺陷并不会影响计算机系统的使用,但却成为不法分子攻击系统的可能;其二,计算机网络漏洞是复杂的,具有多样化特点,网络安全漏洞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中往往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防范管理难度极大;其三,计算机网络漏洞是持续存在的,只要计算机系统还在运行,就会存在漏洞。即使发现并修复了旧的漏洞,又会产生新的漏洞。正是因为网络安全漏洞的这些特点,使得网络安全漏洞防范成为了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2.2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的类别

2.2.1操作系统漏洞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中最常见最基本的就是操作系统漏洞。计算机的稳定运行离不开系统,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那些相对陈旧的计算机系统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从而暴露出很多系统安全漏洞,这是由于系统本身的不足而造成的。虽然计算机系统也在持续的更新升级,但系统漏洞总是存在的。而且,操作系统的使用时长与漏洞的大小或多少之间也是成正比的关系。软件系统运用时间越长,就越容易出现网络安全漏洞,并引发安全事件。人们安装的各种软件也会存在非法使用等安全漏洞,影响个人网络安全及计算机工作状态。2.2.2数据库漏洞对于新时代的网民而言,数据泄露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个人信息在各种网络应用中填写已是家常便饭的存在。这里指的数据库漏洞更多指的是商业领域及医疗教育行业的信息泄露。储存数据的网络仓库就是数据库,存放着企业及个人的众多隐私与资料,成为不法分子攻击的主要对象,并造成相应的物质与精神损失。最常见的数据库漏洞是离线服务器的数据泄露,即使未接入网络,不法分子也能够通过端口方式介入数据库并威胁数据库安全。因此在这个数据共享的时代,必须重视网络数据库的安全控制。2.2.3软件漏洞在软件设计及开发过程中,开发工程师会因为多种原因造成编写程序和语言的问题,在软件使用中留下漏洞,造成网络安全隐患。比如域名漏洞,那些未能独立存在的域名往往有更大的网络安全漏洞;比如电子邮件漏洞也是极为常见的软件漏洞。2.2.4信任漏洞当计算机网络使用者过份信任合作方的软硬件及安全防范措施就容易出现信任漏洞。实际上,任何计算机系统及软硬件都存在问题与不足,当问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爆发出来,威胁到网络安全。2.2.5管理漏洞计算机网络的使用者与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因人为原因未能按规定及时更换网站登陆密码或口令,造成计算机网络漏洞,使不法分子获得入侵系统的机会,引发安全危机。这些因个人疏忽或马虎等原因造成的漏洞都属于管理漏洞。另外,还有一种人为因素的网络安全漏洞是不法分子发起的恶意攻击以侵占数据库信息。

2.3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防范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管理,国内外都有专业的部门与企业从事相关工作,收集、整理、分析并管理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国外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防范工作开展相对更早,经验也更为丰富,已经在漏洞分类、评价及防范等方面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与经验。同时,为了实现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防范的通用化与标准化,众多大型跨国企业已经制定了相应的行业标准、漏洞规则、建立了漏洞数据库,有效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管理的突破,并为其他国家的漏洞防范与管理提供了有价值的科学借鉴。与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防范起步较晚,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国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防范与管理是以政府机关为主体开展的,理论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但实践成果相对较少。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的迅速发展为大型互联网安全企业的成长提供了机会,国家也更加重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建立并健全了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库、安全漏洞分析平台等,助推了国内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防范的发展。但是,从当前我国计算机互联网漏洞安全防范的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其一,及时更新与同步安全漏洞信息的问题。不同的组织管理会更新不同的安全漏洞库,信息共享机制的缺失与不足使得不同漏洞库的信息更新速度不同步,数据库信息的准确性与全面性得不到保证;其二,网络安全漏洞防范管理执行标准不同,不同的安全漏洞库采用不同的漏洞标示、分类或评价标准,对用户造成了极大的使用困扰,实用价值受到影响。

3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的有效防范策略

3.1用好计算机网络病毒防范技术病毒是攻击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最有力的工具,因此防范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最常用的技术就是杀毒软件。通常情况下,自身多变、依附性强的病毒能够越过防火墙对计算系统进行攻击,并通过漏洞对计算机造成干扰和破坏。因此,要用好计算机网络病毒防范技术,通过防病毒软件的应用提升计算机的防护力量,提升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目前,我国防范计算机网络漏洞最主动的防御手段就是安排杀毒软件,实现对病毒的抵御作用。杀毒软件定期更新数据库,并对计算机进行实时检测监控,全面分析计算机网络安全状态,判断并发现计算机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漏洞,及时修复漏洞,使计算机保持安全良好的工作环境。

3.2用好防火墙防范技术

防火墙技术的应用能够比较有效地隔离网络病毒数据,在很大程度上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计算机防火墙技术有不同的运行机制,主要可以分成这样几种:第一,防火墙技术。防火墙的使用能够有效地分析计算机系统数据,并及时发现病毒数据的存在,第一时间停止相关程序的运行后,快速记录这些数据,为后续病毒库的更新提供基础数据;第二,过滤防护技术。过滤防护是防火墙使用的主要原理。防火墙的过滤防护是运用路由器技术对计算机进行全面的扫描与分析,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计算机安全漏洞,科学筛选、隔离非法数据。必须明白的一点在于,防火墙是不能有效发现并防护隐蔽病毒的攻击的;第三,方位控制技术。防火墙通过安装有效的防护墙,对每位来访用户的身份进行验证,能够控制非法访问、实现合法访问,从而保证好计算机网络的数据与信息。

3.3用好漏洞扫描技术

通过计算机漏洞扫描技术的应用,能够及时分析并发现计算机系统中存在的不合理行为,通过攻击这些不合理行为、扫描计算机主机端口路径、反馈相关信息,以确定安全漏洞的存在,并最终起到发现漏洞、保护系统的作用。目前运用最为广泛的漏洞扫描技术就是DOS扫描技术,它既能实现对计算机的远程控制,还能通过远端扫描发现安全漏洞的具体位置,提升网络安全的防护水平。

3.4设置更为严格的访问权限

防范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有效控制网络访问权限,有效地阻止不法分子侵入并使用、泄露、篡改计算机数据。绝大多数计算机网络安全病毒都是通过侵入网络服务器来入侵计算机系统。因此,设置更为严格的访问权限,科学监控网络服务器,并定期发现、记录可能存在隐患的计算机程序,做好计算机网络端口的检查、维护、更新工作,对于防范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作用巨大。

3.5及时备份相关数据

及时备份数据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保护数据,提高数据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防止因不法分子入侵计算机系统后恶意篡改、删除数据引发的风险与危机。互联网时代的数据信息量巨大,运用计算机储存、处理、传输数据的比例也极大,这使得网络环境也日趋复杂。如能及时备份数据,即使因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的存在,遭遇了数据删除、篡改等问题,用户也能及时有效地恢复数据,保障数据的安全性。

3.6强化网络安全管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网络全球化的普及,使得计算机网络环境越来越复杂,恶意攻击计算机网络以谋取私利的不法分子也在不断增加,防范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是保障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必然选择。要及时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执行;要加大对社会公众的宣传力度,提升公众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意识,合法、合理、安全地使用计算机网络;要加强计算机应用人员、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对他们的培训,让他们掌握更多计算机安全漏洞防范技术与知识,并严格遵循计算机操作使用规程,安全使用计算机。

4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计算机的普及及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在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但是,由于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安全漏洞,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及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及如何防范一直是网络技术发展中最大的问题,众多普通的互联网用户成为网络安全漏洞的受害者。为了保护计算机网络用户的权益、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必须加强对网络环境的安全保护,通过防火墙技术、防病毒技术、加密技术等的运用,为计算机网络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金霞.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的主要隐患及其管理[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20,4(22):232-234.

[2]姜可.计算机网络安全与漏洞扫描技术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4(10):105.

[3]任高明.计算机信息系统维护与网络安全漏洞处理方法[J].信息记录材料,2020,21(7):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