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社会实践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9 20:21:13

参加社会实践总结

参加社会实践总结篇1

高兴做饭

虽然天公不作美,自我们去的第二天就开始下雨,但同学们玩的还是很尽兴,在活动中心的第二天的上午,教官把我们带到操场上上的红色帐篷里,宣布这节课是烹饪课,教官把做饭的步骤给我们通通讲述了一番,第一步是把分发的材料都洗干净,第二步是切菜,切菜是很有讲究的,什么菜该怎样切,比如切土豆的时候,先把土豆切成两半,然后顺着一边斜着切,切完后必须放在水里面泡着不然的话土豆是不能吃的,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需要两个人共同完成,炒菜员和烧火员,烧火员必须掌控好火候,火不能大也不能小,不然的话炒出来的菜就不好吃了,有了这些过程之后就可以开饭了,通过这次课程我能体会到妈妈做饭很辛苦,每次都在为我变换不同花样的饭菜,我还挑三拣四,这不好吃那不好吃,今后即使再不喜欢吃的也要少吃一点儿,这也是对妈妈劳动的肯定和认可。

能量传递

第四天的下午,我们活动是能量传递游戏规则是:每一组11到13个人,每个人手上只准拿一个铁板,兵乓球必须从铁板上运到球桶里,不能用身体的某个部位碰球,如果触碰上了加3秒,我们是第三组,当老师喊第三组的时候,我们迫不及待的来到了中队教室,预备!开始!教官的声音在雨天里显得格外响亮,听到这个口令后,我们动作一致快速的把球运到球桶里,尽管中途有掉球的现象,但是我们也完成的很出色,在这个游戏中我明白了,我们要团结一心,不能埋怨自己的队员,这样我们既快又准确无误地完成比赛。

勇敢攀岩

在活动中心即将结束的上午,我们五中队举行的活动是攀岩,当老师说是什么课的时候,全中队的学生欢呼起来,尽管天公不作美,但同学们的热情那是相当的高,个个勇气可嘉,上一个人还在攀,排队的同学都等不及了,一格、两格、三格……越攀越高,同学们在下边呐喊、加油加油……攀岩活动就这样愉快的结束了,在这次活动中,我总结了一个道理,在攀岩的过程中只要你努力地向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一定能成功记得教官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曾经教过一个学生,这位学生第一次来的时候,他用尽自己全部的力量只攀到了第四格,这位学生说下次有机会再来我一定要攀到第五格,他第二次来的时候居然实现了他的梦想,他攀上了第五个,他做到了。在这里我想到一句名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天,但是我收获了很多,也明白了很多。如果有机会我还会来到这充满激情快乐的青少年活动中心。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总结2

这个周我们去了xx县青少年活动中心。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实践活动。哈哈,想知道过程怎样吗?那就快来和我一起看看吧!

队列训练,坚持呀!

第一天的下午我们就开始了所有同学最讨厌也是最不想的队列训练了。随着一阵阵急促的哨声一个威风凛凛的教官高高地站在前台上。首先他滔滔不绝地讲起了队列训练的重要作用,然后就正式开始训练了。什么立正、稍息、跨列、下蹲、向左向右向后转。不要以为这些动作非常简单,你要知道那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什么脚跟和脚尖叉开的度数,双腿还要绷直。没有一丝风吹来,嗓子也渴得冒烟,双腿更是发麻。虽说天气不热,可汗珠还是一个个的冒了出来。这时更需要坚持,啊,一个个动作做完了,开始了汇报表演。教官看着同学们一个个把动作做的那么整齐那么好,十分的欣慰。太好了,队列训练结束啦!这时,我也不由得想起了教官说的一句话“可能的,就把它当作一种锻炼,不可能的把它当做一种磨练”。

参加社会实践总结篇2

20xx年7月15日,这一个令我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满怀激情满怀希望地踏上了暑期社会实践的征途。连云港市超前幼儿园包括:小小班,小班,中班,大班四个阶段的小朋友。目前已有多年办学经验。

幼儿园把我安排在了大班先熟悉下,他们都是一些即将进入小学读书的孩子。陆老师是这个班级的授课老师,可是小朋友们却都亲切地叫她姐姐,这让我感到了这个辛苦岗位背后的一丝幸福。刹那,我觉得陆老师脸上绽放的笑容是这个世界上最具活力,最让人羡慕的,是那些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可爱、也是最幸福的孩子。

由于对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学习方面不熟悉,刚开始到幼儿园的那几天,我只是协助陆老师进行一些较常规的工作。比如在点心、午餐时间分发餐点、饮料;午睡时一起维持午睡纪律;定时给带药小朋友吃药。后来随着对该班幼儿受课特点的了解,我进行了为期一天的试教。

当天上午是思维训练课,《乌鸦喝水》截句拼读,画《吹泡泡》,下午是美术课,教画画是我觉得最难上的一节课——它需要较全面地掌握该年龄段孩子的是怎么对待画画,而这恰恰是我最欠缺的。于是我详详细细地看了他们的平时画画作业,我总结陆老师上课的方式:前一天晚上还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终于觉得有了一些上课的把握。

参加社会实践总结篇3

关键词:教师;金融;大学生;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3-0079-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3.20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按照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对在校大学生开展的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大学生深入实际、深入社会,并“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教育活动,是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如专业实习、试验、社会调查、毕业设计等。二是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如校园文化活动、勤工助学、青年志愿者“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等。

在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学术报告会”上,联合课题组向社会了针对全国近百所高校的6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所做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高达52.14%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最困扰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近年来,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选拔人才,大多提出了“有基层工作经验”的要求,很多企业单位在招聘的时候也直接询问是否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可见,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大学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金融业为基本方向,培养面向金融界,面向社会的应用型高等金融人才。金融专业毕业生必须适应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和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社会实践活动是金融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金融专业知识,更好地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应积极指导金融专业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金融专业理论知识,激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全面了解社会,了解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把握金融业的发展动向和脉络,增强学生的金融实际应用能力。

一、教师加强对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的必要性

当前,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金融业要求培养的学生知识面宽、基础知识扎实、实际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强。但有些学校只注重金融专业大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社会实践活动;有些学校虽然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却不重视教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或者教师给予的指导不到位、不得力,社会实践收到的实效不大。这样导致学生毕业后眼高手低,实际工作能力差,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很不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加强对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在这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强调:“高校要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抓好落实。要加强安全教育,制定安全预案,确保师生参加社会实践安全……要把实践教学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位教师,体现在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师的岗位职责中。要着重解决好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实验教学资源、实习教学质量、毕业设计质量、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教师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组织高校干部教师参加、指导社会实践。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都要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要把干部、教师参加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计入工作量,作为考评的重要依据,调动干部、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要组织大学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调研成果……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参与技术改造、工艺革新、先进适用技术传播,为经济社会发展献技出力。”

加强教师对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是师生受益、教学相长的。一方面,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由教师指导,提高了社会实践的效果,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接触金融行业企事业单位,了解经济社会实际发展的动态,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实践促进教学。教师可以结合经济社会实际,开展与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相关的科研课题研究,在指导学生的同时,教师在科研方面也有所体会和收获,这样,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与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有利于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有利于高校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目前,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教师对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对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对大学生提高理论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金融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都有重大的作用。

二、教师在指导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不够

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队伍涣散,组织性不强,教师队伍不稳定。有些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未纳入教学大纲,在教学计划上未安排第二课堂。有些高校主管部门、各院系监督检查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不大,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关心程度不够,致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弱化,社会实践的效果不好。由于金融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专业性比较强,需要金融专业教师指导,但有些专业教师忙于自己的科研,不愿意担任指导教师,就算勉为其难担任了,也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重视,参与指导的积极性不高。

(二)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把握不够

对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教师对金融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把握还不够,大学生对社会实践不够重视。有些学校采取分散实习为主,有的学生认为这种实践活动可有可无,往往应付了事;有的学生到相关单位拿总结报告以敷衍了事;有的学生在家上网搜索或找来报刊杂志将资料堆积、拼凑草草应付。这些错误的思想和做法导致社会实践活动无实效。

(三)教师指导社会实践与金融专业结合不够

有些教师不注重加强社会实践与专业的结合,社会实践与金融行业结合不紧密,与学生的专业结合不紧密,致使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脱节,学生对社会实践不感兴趣。有的金融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出于经济利益、保守秘密等原因,对于社会实践团队不能很好地提供便利条件,学生难以了解实际情况。有的单位把学生搞社会实践看成包袱、负担,不少学生只能通过个人关系达到社会实践的目的,这些导致社会实践不能很好地与金融行业结合。

(四)教师对社会实践的具体指导不够

教师对于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的具体指导不到位、不细致,致使社会实践流于形式,收效不大,甚至出现安全事故。有些教师对社会实践的前期准备不充分,不注重对社会实践各个环节的具体、动态指导,不注重实践活动的阶段性总结、全面总结,不注重社会实践成果的推广和转化。

三、加强教师对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的对策

(一)加强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

1.组建好指导教师队伍。通过自愿报名、层层选拔,让那些有意愿并热心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金融理论基础扎实、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担任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建立“社会实践指导教师人才库”。即选拔对学生思政工作经验较丰富的辅导员、班主任等教师,也选拔那些特别熟悉金融业运作、金融专业应用技能等较为突出的专业教师,确保指导教师队伍里既有善于组织管理学生的政工老师,也有善于专业指导的专业老师。将定位导师的优势指导方向,1名导师主攻1个方向。让学生在准备实践方案的时候就能根据实践的主题及专业需要,尽快地从导师库中选择合适的教师担任指导工作。组织协调好导师与学生社会实践团队之间的双向选择,结合专业方向、个性、特长等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实践团队配备导师,可以安排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一名专业教师和一名善于管理的政工教师,相互配合、优势互补,从而更好地实施对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

2.调动教师指导的积极性。要调动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重要的一点是要将其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对其工作量的考评计算体系之中,把教师是否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的成效如何作为其晋升职称、评选优质课程和优秀教师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才能保障大学生高质量地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对指导教师进行必要的动员及培训,使教师提前掌握指导金融专业学生实践的技巧和方法,充分认识到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迫切性、必要性和重要性。一些在学科基础理论方面比较扎实的教师,需要加强实际操作方面的学习和训练。让教师认识到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在金融行业开展社会实践得到更多实际操作的锻炼机会,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成长为理论知识扎实、金融应用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

(二)加强对大学生思想认识的指导

1.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动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实践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的热情。指导教师可以通过《社会调查方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等课程的开设,使大学生明确实践的目的意义、实践方案的制定、实践的方式方法、实践的总结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较高的优势,使金融专业大学生真正认识到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价值,消除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存在的种种错误的思想认识。可以通过讲座、座谈会等形式,让大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对加速其社会化进程,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促进其实践人生价值、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心理承受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及信心都很有作用,要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不仅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他们提高社会活动能力、就业竞争力等提供了锻炼的平台。

2.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会遇到一些问题,特别是社会上一些不良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可能会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加上他们的思想情绪容易波动,如不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对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掌控并妥善解决。指导教师要及时与大学生沟通,帮助大学生澄清思想上的错误认识,提高明辨是非及抗干扰的能力。

(三)加强社会实践与金融专业的结合指导

1.建立实践基地,促进社会实践与金融行业结合。有关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显示:从事银行业占金融毕业生总人数的34%,从事证基金业占21%,从事保险业占15%,从事企业财会类占22%[2]。关于金融行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调查显示,金融类企业选择有工作经验的金融专业毕业生占总数的30.23%,可以看出,用人单位选择有工作经验的高素质金融专业毕业生占总数比例很大。因此,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应与金融类企事业单位联合起来,与金融专业工作紧密结合。可以有针对性地在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等单位建立实践基地,加强校行、校企关系,通过给基地领导发聘书的方式,即聘任某些行长或厂长、经理来担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老师,让在校大学生到金融单位进行社会实践,使他们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应用,树立起现代金融观念。要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选题上与合作单位的工作更紧密地契合,可以实施项目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合作单位的工作,培养学生运用金融工具、资料进行数据统计、观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增强与金融业单位的联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的就业。

2.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进一步加强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规定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和任务,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从制度上确保开展社会实践的力度,有利于教师指导学生将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等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四)加强对实践活动的动态具体指导

1.指导学生做好实践准备工作。社会实践活动应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由主管部门牵头,以院系为单位,由高校专门安排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有针对性的参与社会实践。教师要编制实践指导大纲,帮助学生制订实践任务书,并使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加强安全教育,制定必要预防措施。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的人身安全无疑是放在首位的,指导教师应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害。

2.指导大学生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由于思想敏锐、思维活跃,很容易发现实践单位在管理或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但由于自身知识能力的限制,常常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这时,就很需要指导教师利用自身专业特长等优势,指导大学生们与实践单位的管理人员或技术骨干一起,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国内外前沿的理论和技术,有效解决单位在管理或技术中出现的问题,促进金融专业大学生把理论和实践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指导总结交流,推广和转化实践成果。实践结束以后,指导教师应继续指导学生利用假期完成社会实践总结报告,整理实践日记,及时上交。指导教师可根据实践中学生的表现以及社会实践总结报告完成的质量进行评比,按照比例推荐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汇报会,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做准备,同时推荐优秀实践学生参加学校或上级的社会实践先进评比活动。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推广和转化实践成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总之,加强教师对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极其必要、意义重大。要培养金融专业的大学生即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解决金融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要高度重视社会实践,重视教师对社会实践的指导。通过建设好指导教师队伍,促进社会实践与金融专业的结合,加强对大学生思想认识的指导,注重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动态具体指导等,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更好更多的锻炼,增长社会适应能力和金融实际操作技能,提高综合素养,成长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参加社会实践总结篇4

同志在2008年视察北京大学和2009年视察中国农业大学时反复强调了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培养的重要性,他指出大学生“要在提高实践本领上狠下功夫,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要“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每年暑期,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都会在全国广泛开展,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深入基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丰富的基地资源、系统的组织程序等多方面的积淀。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特点、开展形式、目标要求等都在不断变化,高校在开展这项工作过程中问题和矛盾不断凸显。

(一)保障体系不到位

首先,思想保障是先导,可以有效保障工作的方向性和价值性。现阶段,多数高校对社会实践育人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还不够,一般只是将暑期社会实践定位为团学课外活动的范畴,未能真正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其次,组织保障是基础,可以有效保障工作领导的科学性和管理的严谨性。很多高校都成立了暑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包括分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和团委等部门,但往往都是团委牵头做,而其他部门参与过问、提供的支持和保障却很少。第三,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是工作有效开展的后盾,可以保障工作的可操作性和长期稳定性。高校对社会实践育人目标的设计、育人环节的策划、育人过程的支持和实际育人效果的考量等方面都还缺乏充分的顶层策划和制度依托。虽然有部分高校的社会实践已有相应的学分,但基本上都没有纳入常规性的教学管理。运行经费也只够用于支持个别重点团队和奖励优秀团队。此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教师工作量认可等也得不到有效的保障。长此以往,将严重制约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

(二)参与覆盖不到位

尽管几乎所有高校在暑期都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但基本上都存在以点代面的现象,主要表现是把大量精力、财力投放在社会实践重点小分队或某一类实践活动上,而对面上学生的实践活动则缺乏具体有效的措施,导致点上轰轰烈烈,面上却星星点点。虽然许多高校对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做了硬性要求,但是较高的参与率往往只停留在实践回执表的公章上,实际参与、思考和研究的过程并不理想。

(三)过程指导不到位

第一,高校对于社会实践安全、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开展较为普遍,但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社会实践方式、如何实施具体的社会实践过程、如何确定社会调查的题目、如何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等问题都缺少系统的培训和专业的指导。第二,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也主要以感性地体验社会和简单地服务社会为主,对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和对社会现象的分析思考很少。第三,实践后的报告内容基本以总结和心得为主,对实践成果的提升和巩固效果不佳。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仅仅靠学生本身去拓展是比较难的,还需要教师专门、专心、专业地指导,才能够真正提升暑期社会实践的育人效果。

(四)考评机制不到位

高校往往注重优秀个人、优秀团队等先进的评比和表彰。对于面上学生个体参与社会实践的情况,一般是以提交社会实践回执和总结报告作为成绩的依据。委托并没有实际实践的单位在社会实践回执上盖章以及通过拷贝抄袭完成实践总结、不认真对待实践报告等现象屡见不鲜,学校缺少有效地监督和考核。

二、与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相结合是暑期社会实践改革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中央16号文件”)指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求各高校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教学。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中,都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有些学校则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拿出一定学分,专门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是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相适应的一门课程,它通过实践的方式,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了解和认识社会,掌握用思想政治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行合一”,将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外显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空间上分,思想政治理论实践包括课内实践教学环节、课外校内实践环节和社会实践环节三部分。其中社会实践环节是最真实、最生活、最有效、最广阔的思想政治实践育人的大课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利用暑假的大块集中时间深入基层,通过教学实践、军事训练、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形式,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服务群众,“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化政治和价值认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和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途径,并且有相互契合的目标、形式和内容,可以相互结合和依托。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可以充分利用已经发展相对成熟的暑期实践活动的各项资源和平台,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课程社会实践环节;另一方面,结合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不再只是一项团学活动,而是作为正规的教学环节,根据日常的教学管理严格地用第一课堂的要求规范第二课堂。在学分设定、师资配备、过程指导、课时津贴、成绩评定等方面都有了规范的保障。通过将暑期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的主要载体的方式,能够解决一系列暑期社会实践自身现存的缺陷和问题,是其改革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与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相结合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改革的方法和路径

根据党的十提出的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等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的明确要求,笔者将“与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相结合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改革”目标确定为:提升社会实践育人实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和能力素质培养的育人双目标。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改革路径确定为:利用和整合资源,按照课程化建设的标准规范管理,完善各保障系统,建立全体参加、全员育人、全过程培养的工作机制。

(一)实行课程化管理,完善保障体系,实现学生

全体参加将暑期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的课程主要载体,根据课程建设和管理的要求,列入正规的教学计划、纳入正常的教学管理。这对于学生的全体参加、教师教学工作量的认可和经费支持等方面都有了有效的保障。首先,社会实践作为课程,有着规范的学分、学时设置。根据一般的课程管理要求,规定社会实践成绩合格者才能得到相应的学分,因故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参加社会实践或成绩不合格的,需要缓修或重修,否则不能获得学分。社会实践的课程化、学分化保证了全体学生必须参加。其次,全体参加不能只停留在社会实践的证明材料上,要有科学的考核方法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实际参与、真正思考。实践单位的时间认定和反馈意见、社会实践日记和总结报告等都是检查考核社会实践的常规且重要的依据。另外,以社会实践交流为主题的团日活动也是学生总结、交流和考核的有效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班级、学院、学校不同层级的社会实践主题团日交流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总结交流中反映的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深度、取得的效果和回答问题情况进行综合评定。科学的考核方法保障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实际参与。再次,要制定调动指导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相关措施和具体的考核办法,根据任课教师指导、带队和评阅等工作的开展情况,给予任课教师教学工作量的认可。最后,课程建设经费与原有的社会实践活动经费可以统筹协调、相互补充,保障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交通费、住宿费以及重点项目和团队支持费等经费支出。

(二)建立领导管理机构,健全协同沟通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合力

首先是建立工作领导机构,形成领导合力。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外实践教学共同的重要平台,因此需要校主管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和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共同负责,宣传部、学生处、教务处、团委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部门统筹规划共同推进。具体由“实践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或“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等机构总体领导和指导该项工作。其次是完善组织协调机构,形成课程建设合力。将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各二级学院党总支联合起来。团委负责组织协调;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理论教学和指导;各二级学院成立以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课程组”,负责课程开展的具体工作。最后,健全指导教师队伍,形成育人合力。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任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专业教师、教辅行政人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等力量共同凝聚到社会实践指导队伍中来,发挥各自优势特长。选派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任教师为各专业学院社会实践进行选题、调研方法、调研报告写作等理论指导;思政辅导员负责组织管理、安全教育和礼仪培训等;专业教师负责专业内容的指导;思政在读研究生担任课程助理。健全的领导机构、课程管理组织和指导教师队伍为暑期社会实践的有序实施和质量提升提供了保障。

(三)明确教学任务,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和能力素

参加社会实践总结篇5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地方事业需要,帮助学生长才干、长见识的重要手段。艺术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生活,服务于社会,因此,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有效的社会实践尤显重要。艺术类高校对待社会实践应当提高思想认识,进行统一部署,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规划,不断完善组织形式、丰富实践内容、打造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立稳定专业实践基地,并及时交流总结评价,引导社会实践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迈进,扎实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一)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规划

完成相关制度保障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使之成为必修环节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完善社会实践课程和大纲,突出艺术专业特点,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制度,从制度上确定社会实践地位,使之成为人才培养的一项常态工作。完善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辅导员)的有效配合,比如,将参与、指导社会实践作为评优的参考依据,有效核定工作量并采取相应奖励措施,切实提高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成立学校层面的领导机构

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学校应当成立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提高认识,改变以往社会实践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统筹学校整体资源,统一制订社会实践方案,如,进行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师资队伍打造、基金投入使用及配套措施等,从而做到从艺术学科的专业特点出发,构建起适应学生需求与发展的社会实践体系,从而实现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

(三)增强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有效结合的关键环节

1.结合专业、需求策划

社会实践主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增强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首先在于课题的选择、计划。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突出艺术的专业特点,寻找符合地方实际需求,进行策划选题,提前做好活动计划。因此,在进行实践活动选题时就要从实际出发,做具体分析,寻找社会实践活动、艺术与社会需求三者的结合点。可以由专业指导教师直接根据社会实践具体要求和地方需求,结合学生所学艺术专业特点,设计社会实践的多个课题以供学生参考和选择,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有的放矢地设计选题。

2.建立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和团队

学校还应积极为社会实践搭建平台,联系政府部门或者相关机构,为学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搭建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专门社会实践基地。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艺术类大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践价值,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热情,认识到艺术回归生活的价值,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魅力,加深对艺术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社会实践团队的建设是保证活动实效性、长期性和影响力的基础,因此,学校和学院必须努力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教师指导团队,这样才能在学生中产生较强的影响力,形成文化氛围,实现稳定性、长期性。

3.加强社会实践专业指导

教师队伍建设在艺术类教学中仍然以“师徒传授,手把手教学”为有效形式,专业教师有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也具备艺术学科理论的前瞻性,理应成为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活动能围绕着艺术专业和社会需要展开;同时他们的科研优势和艺术敏感性也使得实践活动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利于实践内容的丰富和活动形式的创新。因此,艺术类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要想发挥艺术学科优势服务社会,同是达到提高学生自身专业能力的目的,必须要有专业教师的指导、支持,学校必须完善制度认真加强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4.做好评价激励和交流总结

进行交流总结,完成评价激励,是做好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社会实践活动取得长远效果的措施。一方面,通过团队之间的交流总结会、实践成果展等形式进行实践活动的宣传与推广,鼓励更多老师、同学注重社会实践,不断深化实践成果,形成文化氛围,提高大家对社会实践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完善激励、评价体系,可以及时发现社会实践中的成果和失误,保证社会实践的良性发展,激发师生的积极性。

二、总结

参加社会实践总结篇6

一、参加范围

根据镇党委的要求,我社区参加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对象为:社区总支全体党员及社区干部。

二、方法步骤

在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按照三个阶段六个环节的方法步骤和具体要求,有序推进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

第一阶段:学习调研(3月下旬——5月中旬)。重点抓好两个环节。

1、学习调研。从实际出发,制定周密的学习计划,采取个人自学、集中培训、专题辅导等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真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学习党的*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两会”精神,学习各级党委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要求,学习全县2009年工作安排会议精神。党员干部要在通读有关学习材料的基础上,对重点篇目进行精读,积极参加理论中心组学习,带头做学习报告。要注重学习方法,做到“三个结合”:①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集中学习一般以社区总支为单位进行,时间不少于35学时。社区总支将在适当时机组织全体社区干部、各支部党员骨干集中培训学习,聘请有关人员授课。分散自学要保证时间,潜心钻研,做好笔记,做到“三有”,即:有学习笔记,有学习体会,有自我思考材料。针对我社区离退休党员多,年龄偏大,居住分散的特点,要采取送学上门;对流动党员要采取邮寄学习材料或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形式进行学习。社区干部在学习中要起到表率作用,积极参加所在党支部组织的专题学习,还要带头为党员讲好党课,做好学习辅导等;②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抓好理论学习的同时,各支部要开展好社区总支确定的系列主题实践活动。③系统学习与专题辅导相结合。社区“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要邀请一些优秀共产党员、县镇人大代表等相关人士举办科学发展观相关知识专题报告会,对社区党支部成员和全体社区干部进行培训。在学习培训中,要突出重点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切实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学习培训的基础上,要围绕科学发展观这个主题,根据当前社区发展形势,就如何加强社区服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这一重要内容,深入开展“下基层、查实情、解难题、促和谐”调研活动。社区领导班子着重围绕制约科学发展的主要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的重点问题、改善民生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调研。领导班子成员要带队调研,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更要到矛盾比较集中、困难比较多、群众意见比较大的地方,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并带头撰写调研报告。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精心选择典型案例进行剖析。要把深入调研与深化学习结合起来,认真梳理、查找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对策措施。

2、解放思想讨论。紧密联系社区实际,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开展“坚持科学发展,共建和谐XX社区”大讨论活动,把思想认识从那些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宽广眼界审视发展,以辩证观点推动发展。邀请一些县、镇人大代表和群众等参与讨论,共同为XX社区科学发展献计献策。各支部要采取座谈会等形式,组织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对事关本社区是不是科学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怎样科学发展,怎样做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任务进行再认识,形成新共识。

第二阶段:分析检查(5月中旬——6月下旬)。重点抓好两个环节。

1、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专题民主生活会要突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个主题,紧密结合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工作实际,深入查找个人和班子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要注意从宗旨意识、政绩观、责任心、事业心、艰苦奋斗作风、组织纪律观念等方面查找问题,并深刻分析原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生活会前,要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征求基层群众对领导班子及成员的意见,领导班子成员要进行相互谈心,交换看法,认真撰写发言材料。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所有党员都要以党支部为单位参加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组织生活会,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分析查找自身差距和不足,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努力方向。党员领导干部不仅要参加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还要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所在支部的组织生活会。

2、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找准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要充分运用学习调研和解放思想讨论的成果,充分反映本单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情况,简明扼要概述取得的成效,系统全面梳理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分析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分析检查报告要突出检查分析问题、理清科学发展思路、明确改进措施这个重点,避免写成工作报告。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要全程主持分析检查报告的起草工作。分析检查报告初稿形成后,要召开党组织会议进行讨论,并以适当方式听取各方面意见,反复修改完善。

领导班子分析报告形成后,要采取召开座谈会或书面填写征求意见表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认真组织群众评议,广泛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要尊重党员、群众的评议意见,使群众评议的过程成为上下交流、取得更广泛共识的过程。分析检查报告和群众评议结果要采取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布。

第三阶段:整改落实(6月下旬——8月下旬)。重点抓好两个环节

1、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各支部要在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的基础上,针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把分析检查报告提出的整改措施目标化、具体化、责任化,做到明确整改落实的项目,明确整改落实目标和时限要求,明确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并采取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公布,作出公开承诺。整改落实方案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可操作,能落实,好检查。整改落实情况要向党员、群众通报,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

2、集中解决突出问题。要在边学边改、边查边改的基础上,按照整改落实方案的要求,集中力量解决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能够解决的问题。重点解决群众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偏低,群众切身利益难以得到全面维护;部分党员干部党性不强,服务科学发展的意识淡薄,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先进性体现不突出、党员管理涣散等多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各支部都要下大气力解决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保证各项整改措施的落实。

3、设立载体,促进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在社区干部中要围绕“三个当好”,即如何当好群众信赖的贴心人、如何当好社区基层组织建设的主心骨、如何当好社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等方面设立活动载体。在基层党员中要围绕发挥“五个先进性”,即要在发展生产勤劳致富中发挥先进性、要在带领群众发展致富中发挥先进性、要在牢记宗旨维护稳定中发挥先进性、要在宣传执行政策法规中发挥先进性、要在移风易俗倡导文明中发挥先进性等方面设立活动载体。在群众中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即在全体群众中围绕“科学发展为大家,我为发展提建议”设立载体,吸引群众积极参与到学习实践活动中;在生活困难群众中围绕“政府为我谋实惠,自尊自强谋创业”设立载体,吸引困难群众积极参与学习实践活动。

把解决突出问题和创新体制机制结合起来,健全完善基层职能、改进干部作风、推动科学发展;加强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社区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完善服务功能和提高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需求。

社区党总支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主要开展四项主题实践活动,一是以解决困难群众重点生活问题为主体内容的“党员干部走进千家万户”实践活动;二是以解决突出问题为主要内容的“解难题促和谐”实践活动;三是以加强环境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环保攻坚惠民”实践活动;四是以破除各种矛盾和障碍,实施民生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XX社区,促进社会和谐”主题实践活动。各支部要紧密联系实际,把开展好上述四项主题实践活动作为体现实践特色、确保活动取得实效的有力措施,贯穿整个活动的始终,切实抓紧抓好。

学习实践活动基本完成时,要及时做好总结工作,组织群众进行满意度测评。测评内容主要是对本单位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情况的满意度。要合理确定参加测评人员的规模、范围,力求参评人员既有代表性又规模适中。测评方式和程序简便易行,测评结果客观真实。根据测评情况,进一步完善整改措施,确保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尚未解决的突出问题继续得到有效解决。

三、工作要求

我社区是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参与对象,活动中我们既要搞好本身的学习实践活动,又要总结出经验,承担着双重任务,责任重大。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促进我社区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支部要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精心部署,狠抓落实,务求实效。社区总支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社区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指导和组织协调工作。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和有关要求,提高广大党员和群众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增强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及时总结推广先进典型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为学习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社区信息员要及时总结、上报典型事例和有关学习材料,及时反映学习实践活动的进展情况。

参加社会实践总结篇7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使党和国家面临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校园不是真空地带,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同样面临着新的重大考验和挑战。“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对整个教育界振聋发聩的提问,同样也应该引起我们高校教育系统的深思,对在校大学生培养与实践相结合是近年来中国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1 实践育人体系

1、“实践育人”理念的理论基础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殷切希望广大青年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本领……。”这里总书记阐明了知识、实践与本领的逻辑关系,明确指出成长成才(能力、素质)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总书记提出的“实践育人”理念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实践,简单说就是人的亲身体验。我国古代哲学家就非常重“行”,孔子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荀子也说,“知之不若行之”,“明确以行高于知”;《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些古代哲学思想对当代教育有着极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2、“实践育人”理念的实践证明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统计学专家、哈佛大学查德・莱特教授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得出,在学生求学经历中印象深刻、影响深远的事情大都发生在课堂以为的实践活动中, 发生在课堂内的只有五分之一。北京某知名大学一项调查也表明,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时间越多,对学校的满意度越高。培根有一句非常著名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但是知识是否等于力量,答案是否定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 “书本很重要,电脑很重要,但书本和电脑都种不出水稻,知识只有在得到运用并解决了实际问题,才能显示其力量,这才是“能力””。因此他再三强调实践是创新的根本,没有实践就没有能力,没有实践就没有创新能力,他曾多次公开呼吁要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3、多角度的“实践育人”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实践育人,这一创新举措是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从青年大学生的成长角度看,是理论知识得于验证和升华的过程;从纯粹理论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是实践育人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劳动同智育与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也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1、“第一课堂”主渠道与“第二课堂”主阵地相互脱节。

我们在认识和意识上的差距,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滞后,虽然有的学校将有些学生课外文化科技项目列入了培养计划,但实施到位的不多。高校“第一课堂”主渠道与“第二课堂”主阵地相互脱节,不仅严重影响“第一课堂”主渠道的育人效果,也大大削弱“第二课堂”主阵地的育人功能。更严重的是很多部门、高校、教育工作者已经大学生自身根本未曾认识到“第二课堂”也就是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更不用说对社会实践的拓展和创新了。

2、实践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有待突破和创新。

社会丰富多彩,学生千差万别。现在很多高校实践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不够完善,实践教育活动的形式和领域都有相当的局限性,传统和陈旧的内容重复出现,有待创新和突破。实践教育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应该符合新的时代的要求和发展趋势, 应着眼于人才成长规律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规律。

3、实践育人的受众范围有待拓宽。

实践活动虽然在一定范围但是依然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没有得到参与社会锻炼机会。一方面表现为实践活动本身内容单一和数量不足,另一方面表现为参与实践活动的同学重复出现,而没有经历的同学却一直得不到锻炼机会。选择少部分或一部分优秀的大学生参加实践教育虽有较大的实践收益,但其影响力还是不够的,但这应该成为一项广泛参与大面受益的活动。

3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实践育人”的有关对策和措施

1、要处理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做到知行合一,突出活动的实效性。

将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将学生自主实习与学校统一安排结合起来,将集中活动与分散活动结合起来,既坚持了知行合一,又坚持了求真务实,切实帮助大学生真正贴近实际,认识社会,受锻炼,长才干。参与社会实践学到的大学是大学生们在课堂上难以体会得到的。所以,社会实践有时候被称为"第二课堂",它是着眼于大学生的感性认识的充实和情感的丰富。"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相得益彰,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活泼,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收获。[2]。

2、创新和突破实践育人的内容和形式,形式鲜活,突出实践活动的感召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形式上应该具有明显的创新特点。一是活动主办方要明确了活动的主题,使得活动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将创新精神和与时俱进精神融入到实践教育的建设中去,应尽可能发掘有意义、具参与性、具影响力主题而成本相对不高的实践方式和内容;二是要丰富实践内容和方式,如与企业联系建立实践基地,构建以工厂实习和课程设计为主线的实践项目,举办社会公益和志愿活动,参加各种专业赛事;三是要加强实践活动的交流总结,社会实践活动结束,要组织参与实践的学生认真讨论,总结经验教训,通过演讲、座谈、辩论、撰写体会等主题活动、出版论文集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扩展实践活动的效应,突出实践活动的感召力。

3、拓展实践育人的受众面,育人为本,突出实践活动的目的性。

“实践育人”是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途径,是开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破口。因此,高校乃至全社会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科学谋划、周密部署。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立足国情、市情和校情,打造立体化、多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把实践育人的理念固化在学校教学指导思想中,内化在学生实践思想观念里,落实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体现在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上,显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实践育人体系。力争形成政府主导,高校、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格局,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一批又一批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N]人民日报,2013-11-18(1)

[2]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学习时报,2014-05-04(1)

参加社会实践总结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渗透

针对长期以来偏重知识技能教育、应试教育的现状,如何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人格塑造,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利用第二课堂将社会实践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要求,又是促成大学生人格养成的有效途径。如何利用社会这个大课堂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渗透,在加强对社会认知能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责任感、使命感,实现立德树人,养成完美人格,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开展现状

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毛主席一贯倡导的教育方针。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辅助、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界已经形成共识。很多高校在此方面也高度重视,多方举措。但就总体情况而言,效果并不明显。其中存在着诸多缺陷与不足。第一,重视手段而忽视目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最终目的在于以自我亲身体验,加强社会认知,提升思想道德,完善人格养成。但在很多高校却形成了重活动过程、轻教育渗透;重完成任务,轻最终目标的形式弊病。一些高校仅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当作学校教育或校园文化的点缀,哗众取宠。在此方面形成了一种定时成套的模式。每年按时组织活动,固定完成预期任务,不顾效果,主观随意性较强。以带队教师为例,不能配备具有专业素质、实践能力的政治辅导员进行合理的思想引导渗透。第二、形式单一,创新性不强。很多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以暑期“三下乡”和固定的校园文化、第二课堂为主,内容单调固定,参与面也不广泛。一般也只有短期的活动、参观、走访和调研,不能结合实际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与平台,无法满足社会实践核心目标,不能适时发挥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第三、活动内容单调,主题目标不明。社会实践的目的着重在大学生的做人教育方面。但在确定大学生社会实践主题内容方面,多数学校常常是结合专业教育确定主题,安排活动,以辅助专业教育教学为目的,而忽略了社会实践的主题和根本目的。如此种种,导致在社会实践中错失了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和政治觉悟的最佳时机,无法触及他们的内心深处并引起共鸣,也很难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高校要以当前形势为立足点,不断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思路、方法、内容和模式,从实际情况出发,开展国情与民情的教育与学习,以社会实践为载体,让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参与社会实际活动过程中,达到锻炼能力、提升素质的目的,并端正思想态度,全面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地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者、弘扬者和实践者。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渗透作用

《大学》中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止于至善”是强调世界观、做人养成教育的重要性。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则必须借助、依靠“亲民”社会实践来完成。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1]所以,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渗透于大学生社会实践之中,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要求,又可以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激发参与热情

以来,国家教育部非常重视“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它也是所有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开课程。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缺乏联系实际的概念、理论常常使学生感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内容枯燥空洞,难有兴趣,课堂上表现比较散漫与自由,参与感不强,甚至抵触、排斥。[2]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发动学生亲自参与,并不断作出反应,在吸收这些意识后不断内化,成为自身的认知与习惯,有效约束自己的各种行为,满足思想道德规范。

(二)提升渗透效果

高校在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能采用单一、枯燥的说教方法,否则会使学生出现抵触心理,难以实现预期的效果。在社会实践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在了解国情、民情的基础上主动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定“四个自信”;有利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教学育人的全过程,促进大学生自觉“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更有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实现最终效果与作用的提升。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逐步渗透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参与兴趣,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拓宽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三)扩大教育影响范围

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练就过硬本领的“大熔炉”。多次强调,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注重在实践中加强磨练、增长本领,让大学生在参与时获得更多的有益影响。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每个环节,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塑造人格、增长能力才干,而且可以增强影响力,将之延伸到大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之中。同时还能够扩大社会影响,对未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带来积极作用,促进他们和参与过社会实践的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增进他们主动介入社会、了解社会的意识。这样能够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深度和力度。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渗透的策略

通过社会实践,加强大学生实践认知和人格归属,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合格人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共识。如何更好地在两者之间实现有机融合、相互渗透,还需要在以下方面多加着力:

(一)加强政治教育,深化思想认知社会实践

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思想理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对大学生的“四个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四个自信”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提高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沿着既定的奋斗方向前进,争做有益于国家社会的栋梁之才。这样学生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接受磨炼,逐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消除存在的负面情绪。[3]增强自我认同感,养成吃苦耐劳、坚韧顽强的品格,能够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地学习与工作,注重自身的提升与完善。

(二)强化能力培训,提升学生理论认知水平

针对教育方向和社会需求,加大对大学生各种能力培训的力度,有益于提升他们的岗位胜任能力和理论认知水平。培训内容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文化培训。大学生在参与文化培训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到实践单位的整体状况,增强自身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为适应工作环境创造良好的条件,也保证了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第二,心态培训。这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必不可少的环节,目的在于让他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增强抗挫折能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实现自我的快速成长;第三,岗位技能培训。让学生形成岗位成长观念,在岗位培训中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了解工作程序与标准,学习所需的岗位技能,从而真正达到转变角色的目的。[4]大学生在此类培训中能增强职场意识,确定岗位职责,提升岗位意识和协作精神。

(三)加强岗位锻炼,掌握实践技能

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常常会促人奋发上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校的时光最为自由美好,但不要让自己困于书斋。走出去,见识更广阔的天地,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树立对社会的责任和报效祖国的情怀。[5]让大学生参与社会实际岗位锻炼,既可以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又有利于磨炼其意志,形成坚韧不拔的品质。在岗位锻炼过程中,要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在思想意识上达到升华,为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后,将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指导实际生产活动,这样可以达到更加直接、真切和持久的教育作用。大学生积极主动服务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全面掌握现代生产实践的特质特点与发展需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己思想认识的提升和各项能力的发展,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作出更大贡献。

(四)注意总结提炼,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要及时总结,发现问题,继续前进。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够深入了解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不仅积累了知识,还提升了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综合素养。[6]很多大学生在初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由于存在信息不畅、生活不便和任务繁重等问题,常常产生不适之感。此时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既能够有效防止学生产生反感与抵触的情绪,又能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增强责任心,使其自觉养成奋斗的习惯。通过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及时发现并消除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这样不但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和针对性,而且满足了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期待,促使他们提升人际沟通能力,增强抗压与抗挫折意识。正如所说,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都要严谨务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苦干实干。广大青年要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就在于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实践锻炼和实际工作岗位上改造思想,提升能力,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此,高校应该在高度重视的前提下,不断改进工作思路与方法,提供多种平台,多方举措,真正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作用,让学生以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态度面对社会人生,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深入学习贯彻关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重要思想,大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光明日报,2017-09-08.

[2]李彦杰.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7(23):142-143.

[3]饶旭鹏,程晨.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社科纵横,2015(12):165-168.

[4]刘正国,谢承红.探析社会实践在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才智,2014(28):71.

参加社会实践总结篇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应着重解决好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选择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注重及时交流总结和评价、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四个方面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索和总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运用体验式实践教学,增加纲要课的实效性;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实施体系,为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制度保障;准确把握实践教学的立足点,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推进教学改革进程。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探究;有效性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如何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适应社会的发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实践教学中应当着重解决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培养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它能够帮助学生懂得如何应用理论来为现实服务。几年来,在纲要课实践教学中,我们不断探究和总结,认为应当着重解决好下列问题:

(一)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教学目标就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进行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它不仅制约着教学活动的设计方向,也决定着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步骤。实践教学也不例外,只有首先明确了目标,才能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其活动。

纲要课实践教学的目标是:(1)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观察和认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帮助他们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提高他们独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了解国情、乡情、民情,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2)通过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策划、准备、组织、实施,突出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从而加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3)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肩负起时代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条件。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选择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出发,优化配置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新意识。教师应根据本校、本地区实际,精心选取一些与纲要课相关联、并具有特色的问题作为实践教学的内容,选择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让学生认真去观察、分析和研究,提出解决对策。通常纲要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大致包括课堂实践、校内实践、社会实践三种基本类型。其中,课堂实践包括专题演讲、讨论研讨、场景模拟及表演、师生角色互换、影视教学等具体形式,具有方便学生参与的特点;校内实践包括知识竞赛、征文比赛、主题班会、文艺汇演、校园文化活动、理论讲坛、报告会、学生社团活动等具体形式,具有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活泼的特点;社会实践包括参观历史博物馆、文化遗址、名人故居、革命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中型企业等,访问重大历史事件当事人,进行社会调查、问卷调查、社区服务、自我实践等具体形式,具有贴近社会生活的特点。

(三)注重及时交流、总结和评价,确保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

组织实施实践教学,及时进行交流、总结和评价是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效果的内在要求,也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重要方法,能促进各个教学环节的协调发展和有效运行。纲要课实践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交流互动过程,也是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过程,既包括情感交流,也包括知识理论交流、心得体会交流和能力获得交流。它可以让大家共享所获得的经验,相互启迪,在交流沟通中不断增长智慧与能力,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总结和评价是对教学结果的成败、教学目标与计划的实现及组织管理实施的好坏等的总体评价,是巩固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总结评价应重点着眼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并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有的放矢。对于那些优秀的实践活动典型,要适当加以表扬和宣传,以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与认可度。

(四)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二者是纲要课的必备环节。一方面, 通过理论教学可以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知识, 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准备;另一方面,实践教学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理论学习向实践能力转变的重要一环。无论是演讲、辩论、主题征文,还是参观、社会调查研究,都必须与所学的理论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去分析、去思考、去探究。具体来说,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题目和场景的选择、案例的挑选及制作、理论分析框架的设定、实践过程的组织与控制、总结与指导等方面;而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相关材料事件和过程的分析交流、活动的实施执行、得出结论和提出解决方案等方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该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在切身体验中获得知识理论的拓展和能力的提高。总之,成功的实践教学来自师生共同的努力,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结果。

二、有效性实践教学的探究

实践教学不应流于形式,而应注重其实效性,即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近年来,在立足于我校自身实际情况基础上,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深入探索和实践:

(一)运用体验式实践教学,增加纲要课的实效性

体验式实践教学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科学、有效地创设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领悟,实现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和谐发展过程。体验式实践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实效性,能够让学生学会与群体合作和正确认知事物,提高基本能力与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纲要课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让学生有空间去接触、去体验,在参与中感受历史的发展、启迪和改革开放的成就。如合理组织红色之旅的参观考察,让历史与现实、情感与内心交相碰撞,形成强烈的触动和冲击,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去思考和升华,这是一个学生终身受益的参与、体验和磨砺过程,能够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发展。

(二)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实施体系,为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建立健全的保障机制。政策、经费、师资、基地等构成了保障机制的主要内容。其中政策保障是要把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文件精神落实到学校的政策制定中去,纳入课程安排,使实践教学得以有效实施;经费保障是要学校建立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和合理的管理体系,为实践教学提供充足资金基础;师资保障是要培养一批既懂理论教学,又懂实践教学的骨干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基地保障是要学校面向社会,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 开辟社会实践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广阔的平台,以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二是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体制。首先建立实践教学的领导组织管理机制,使实践教学规范化、制度化。具体来讲,学校主管领导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共同配合及参与;教务处主要负责拟制实践教学规划和管理制度,检查实践教学实施情况等;思政部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组织实施,纲要课教师负责制定实践教学要求和具体实施方案,指导学生参与,总结评比实践教学的效果;校宣传部、团委、学生处在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与思政部相互配合,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其次整合现有实践教学资源,形成合力。纲要课实践教学的资源总的来说是有限的和分散的,这就需要整合现有资源,开发利用潜在的资源,以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我校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将实践教学与各学院各部门的党建团建相结合,使广大党团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入团,而且在思想行动上真正达到党团员的标准,取得实践教学与学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双赢的良好效果;将实践教学与主题班会、大学生社团活动、各专业院部学生的实习、实训结合起来,与班主任、辅导员和其他院部教师协同实施,打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模式。

三是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和考核体系。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动力,而建立合理、客观、系统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教务处、思政部将纲要课实践教学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组织相关教师认真实施,并进行监督管理,确保学生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实践教师必须严格监督管理考核学生的出勤、态度、表现、效果和能力的运用,防止出现偏差。其中对学生进行考核要注意可操作性,尽量细化量化各项指标,将学生参与实践次数、交流发言次数等的量化考核与论文、心得体会、实践日记、实践报告等的等级考核结合起来,综合考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是否发挥了积极性、创造性,以确保实践教学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

(三)准确把握实践教学的立足点,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推进教学改革进程

参加社会实践总结篇10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

根据高校自身的特色,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方式可以多样化。台州学院结合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立足本地,开展主题先行,点面结合,以专业性、服务性为

特色的暑期社会实践。

(一)合理组队,明确任务台州学院各二级学院招募团队时,采用按项组队的形式。首先是确定团队负责人。队长必须责任心强,组织经验丰富。接着,根据预期目标,将成员人数严格控制在5-15人,其中要有至少一名组织能力强,一名文字能力强,一名是台州本地人。要求每个队员各尽其能,注重团队合作。最后,选定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表,明确注意事项,制定实践计划,进行申报立项。这种以按需组团形式组织起来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能够有效地促进队员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思维的发挥,培养团队合作和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结合专业,走进基层高校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的遴选、培育与立项,必须要立足学校的办学实际,围绕学科特色与专业优势、人才培养特色等科学设计实践选题。[2]台州学院致力于摸索并扩展“订单式”暑期社会实践的活动模式,结合各专业特色策划活动方案,例如以开展基层调研为前提的“赴企业、农村和机关单位”类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将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达到知、学、思、行的统一。

(三)结合课题,服务就业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课题研究相结合起来,有助于增强暑期社会实践的教育性,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为将来的就业增加砝码。台州学院每年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新苗人才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积极申报省、市、校立项科研,并将课题研究跟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将课题的可行性研究放在社会实践中进行,使参与课题的学生具备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四)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加强规章制度建设能够为暑期社会实践规范有序地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台州学院根据实际制定实施意见和办法,编写了台州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指导手册,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方案设计、调研需求、动员实施、宣传指导、总结展示、评价表彰等各个环节进行详细说明。同时,成立以校团委为总策划,各二级学院分团委组织发动的暑期社会实践实施体系,分工明确,便于加强管理。

创新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形式,丰富成效评价体系的途径

(一)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以就业为导向1.结合社会调研和科研实践活动坚持专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根据社会实践活动调研选题,有组织地开展专题调研,撰写调查报告,为台州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二级学院学生科研项目的参与者为主,充分利用假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通过查资料、做实验、写论文等,开展集体研究和攻关,争取出一批科研成果。2.利用学生骨干挂职锻炼集中组织学生骨干到台州各社区、企业、农村进行挂职锻炼、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国情,经受磨练,增长才干。作为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重要环节,挂职的学生骨干在参与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台州这座城市的认识;同时结合“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行动”,帮助他们提高职业素质、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顺利就业奠定基础。3.提倡创业创新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投身我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实践,鼓励大学生利用暑假时间深入社会,充分焕发创业激情和创造活力,开展各类实习和见习活动、创新创业活动,主动开展创新实践,瞄准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积极参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锻炼在校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改革运作形式1.加强项目化运作根据学生现阶段开设的专业课程情况,结合当前经济社会热点问题设计项目课题,进行社会实践。在团队成员组织结构上应提倡多元化,鼓励跨院系、跨年级、跨专业组建团队,优势互补,进行项目申报;再次,通过台州学院网站对申报的实践项目进行公开评估,对创新点突出、思路详实的项目予以重点支持。2.深化基地化运作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桥梁。应鼓励各二级学院成立实践基地,坚持“双向受益”和“就近原则”,加强校地的交流联系,探索校地合作的良性发展模式,为推进暑期社会实践工作长效持续开展奠定基础。3.合理确定专业教师指导一方面,学校应为暑期社会实践队伍配备专业指导老师,以其擅长的研究领域进行分配,保证“一队一师”,为社会实践的专业性、科学性提供支持,从而使大学生真正明确实践方向,极大地提升实践效果。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应将自己的研究课题、教学内容融入课题的项目化运作中,使教学与学生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学院应完善教师指导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专业教师加入到社会实践队伍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