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师德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8 18:33:42

小学语文师德总结

小学语文师德总结篇1

本文由本网参考阅读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面向21世纪,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培养。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师德素质

小学语文教师的师德修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般被简要地概括为四条: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3.团结协作;4.为人师表。也有人把小学语文教师的师德归纳为三个“心”,即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事业心,热爱学生的高度责任心,为人师表不断进取的上进心。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师德修养的主要内容是:

(一)任教职志

任教职志是小学语文教师经理智思考所欲抉择的小学教育职业或生涯。做出此一负责的决定后,不但对小教事业伴有积极的情感,并倾其所有心力,贯彻始终,寻求维持稳定,愿一辈子为小学教育事业献身。它涵指对小学教育事业的认同,对人忠诚等的心理过程。简单地说,是指小学教师决意实现为当好小学教师,为提高公民素质献身的一种作用力。小学教师要干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强烈而持久的任教职志,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很难设想一个对小学教育工作毫无兴趣的人,一个见到小学生就心烦的人,会努力作好教育工作。目前我国教育由于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作者:工作总结网 课堂作文网工作总结)因此,增强小学语文教师的任教职志,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以文载道的德育素质

加强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语文教学是实施德育的一项重要途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受知识、生活阅历的限制,往往对课文中的时代背景、思想和道德内涵不熟悉、不理解。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结合语文教学,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选取最具教育力的事例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或生动、有趣的活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具备以文载道的德育素质。

(三)身正品端的道德素质

小学生好奇心强,善于模仿,他们对老师特别信任和祟拜,教师要依靠自身具有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坚韧的意志、丰富的情感和知识技能来影响和塑造学生**工作总结范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身正品端的道德素质。语文教学课时多,小学语文教师一般还要担任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多,更应该率先垂范,为人师表。

二、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化知识素质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化知识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小学语文师德总结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想品德;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50-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是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诚然,小学语文作为一门思想性极强的学科,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的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实现国家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就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还不是很理想,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基于这样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1.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

当前,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意识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教师的教学目光短浅,一切的教学只是为了当前的考试,所以使得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效果不理想。总结下来,当前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如下:

1.1 教师对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不够重视。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依靠考试"这样的教学思想比比皆是。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考核和评价上,往往都是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这就使得很多教师的教学都是疲于应付各种考试。

1.2 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难以实施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而言,教师在语文的教学中,有有意识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成长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的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但是,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综合素质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实施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只能教学生识字、写字等基础课程,对于一些软实力方面的教学内容,很多教师表示无从下手,无法渗透。这就直接影响了小学语文思想品德就教育的渗透效果。

2.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针对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笔者提出疑问: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素质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实施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呢?

2.1 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语文教育的始终。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语文教育的始终,这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决定的。因为,语文本身就是一门思想性极强的学科,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是人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用于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

2.2 充分挖掘课本涵盖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应当立足于小学语文课本,充分挖掘课本教材涵盖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然后对这些内容进行强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就小学语文的教材而言,其实涵盖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是很多的。例如,一些伟大的英雄人物、描写祖国大号山河的作品、揭露黑暗历史的史事教材,都是教师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2.3 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爱国,是每一名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中国是我们的祖国,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要有最基本的爱国情怀,要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为国家的发展和壮大奠定基础。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只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才会形成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懂得用自已的一言一行,捍卫祖国的尊严。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不容忽视。

2.4 理论联系实际,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新课程改革对当前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想实施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想,结合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重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在思想上的差异性,对于一些思想品德素质偏低的学生,教师要重点引导;而对于一些本就比较知书达理、明理诚信的学生,教师只需要进行适当的点拨,达到锦上添花的教学效果即可。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从多方面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朗读教学中、举办语文教学活动中、在作文或者阅读的过程中,都是教师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绝佳途径。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以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为标准,在课堂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小学语文教材,挖掘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并通过各种创新教学手段的运用,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师德总结篇3

【关键词】精读课;教学;德育渗透;方法

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在渗透德育教育方面具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纵观语文教材中的精读课文,都是经过严密筛选的。在题材、体裁、思想内容、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目标性。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道德情操、思想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好精读课文恰如其分地渗透德育教育,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几种渗透方法。

1.从审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结构都是围绕着标题进行的,而介绍时代背景能使学生有效的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在这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则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教师让学生从题目入手,“亲人”指谁?“再见了,亲人”是谁对谁说的话?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简单的几个问题,很快从情感的角度把学生拉进了课文。接着,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同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彭德怀同志的率领下,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军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中朝人民军的沉重打击下,美国侵略者被迫于1953 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批撤出朝鲜回国。本文是作者在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撤离朝鲜时写的。学生从审题和时代背景的介绍中领会了“亲人”的含义,中朝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也深切地体会到中朝人民那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在表演中渗透

表演,既能把抽象的文字符号真实的还原,又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它是语文教学中理解课文内容、渗透德育的重要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文内容,结合语言文字的理解巧妙地运用表演法,能真正地起到文道结合,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巨人的花园》一文,为了让学生真正领会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巨人回来时,孩子们在花园里是怎样玩的?巨人回来了,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斥责孩子们,孩子们怎样的呢?”在表演时,引导学生尽量用姿体语言把当时真实的心情表现出来,通过表演,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课文内容真实地再现,也从表演中深深地明白:“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3.在朗诵中渗透

朗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通过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

朗诵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来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它主要是通过声音、手势、姿态等把感情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共鸣。在朗诵时关键是要带着某种感情,向听众传达一种思想。如《落花生》一文中,对“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等果实那样高高的挂在枝头,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等句子的朗诵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几种事物的不同特点,通过语调、语速的变化,强调花生的果实与其他的不同,从而向听众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又如《开国大典》、《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地震中的父与子》、《养花》等等,通过朗诵不仅使学生受到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社会国家的教育,而且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 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4.在小结中渗透

小结主要是围绕本课教学的知识点进行的。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可以是学习完一个或几个自然段后,也可以是学习完一个完整的知识点后,还可以是学完全文后对整篇课文进行综合性总结与延伸时。总之,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的小结都是教师有目的性的行为,带有一定的思想倾向,这正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最好时机。

小学语文师德总结篇4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结构都是围绕着标题进行的,而介绍时代背景能使学生有效的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在这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则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教师让学生从题目入手,“亲人”指谁?“再见了,亲人”是谁对谁说的话?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简单的几个问题,很快从情感的角度把学生拉进了课文。接着,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同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同志的率领下,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军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中朝人民军的沉重打击下,美国侵略者被迫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批撤出朝鲜回国。本文是作者在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撤离朝鲜时写的。学生从审题和时代背景的介绍中领会了“亲人”的含义,中朝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也深切地体会到中朝人民那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在表演中渗透

表演,既能把抽象的文字符号真实的还原,又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它是语文教学中理解课文内容、渗透德育的重要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文内容,结合语言文字的理解巧妙地运用表演法,能真正地起到文道结合,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巨人的花园》一文,为了让学生真正领会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巨人回来时,孩子们在花园里是怎样玩的?巨人回来了,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斥责孩子们,孩子们怎样的呢?”在表演时,引导学生尽量用姿体语言把当时真实的心情表现出来,通过表演,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课文内容真实地再现,也从表演中深深地明白:“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3.在朗诵中渗透

朗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通过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

朗诵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来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它主要是通过声音、手势、姿态等把感情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共鸣。在朗诵时关键是要带着某种感情,向听众传达一种思想。如《落花生》一文中,对“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等果实那样高高的挂在枝头,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等句子的朗诵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几种事物的不同特点,通过语调、语速的变化,强调花生的果实与其他的不同,从而向听众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又如《开国大典》、《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地震中的父与子》、《养花》等等,通过朗诵不仅使学生受到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社会国家的教育,而且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4.在小结中渗透

小结主要是围绕本课教学的知识点进行的。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可以是学习完一个或几个自然段后,也可以是学习完一个完整的知识点后,还可以是学完全文后对整篇课文进行综合性总结与延伸时。总之,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的小结都是教师有目的性的行为,带有一定的思想倾向,这正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最好时机。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当学完第二段,“眼前的场景”和“人们的回忆”以后,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小结:“这样把眼前的现实和对过去的回忆对比着写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后,教师用一句话作归纳小结:“这样写,更能体现出人民失去总理、国家失去栋梁的悲痛情景”。学完全文后,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进一步作总结:人民为失去这样的总理而悲痛,,人民的好总理,您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人民永远怀念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总理的热爱、怀念和崇敬之情。

总之,在小学语文精读课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的同时,结合实际,巧妙地融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牢牢把握住德育的特征,将语文教学活动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它的育人功能,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性美,塑造完美的人格。

【摘要】传统的思想教育以苦口婆心的说教为主要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早已不适应新形式下的德育教育。只有在潜移默化的中,德育才能起到真正育人的效果。语文教材中的精读课文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资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好精读课文恰如其分地渗透德育,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

【关键词】精读课;教学;德育渗透;方法

小学语文师德总结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道德教育;意义;对策

小学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但也不能忽视人文性。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正确思想品德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道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1.可以有效地解决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不足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德育具有重要作用,一些小学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就整体状况来说,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发挥仍然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小学不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不注重发挥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二是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对教材的德育内涵挖掘不深、不透、不够,不能有效发挥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三是有的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功底不够扎实,在思想认识上不注重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这些都影响到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的发挥。面对这些问题,只有不断地使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注重发挥其德育功能,才能切实加以解决。

2.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部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是: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从小学阶段德育的目标来看,无论是对“五爱”情感、“三种”意识、“五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还是对良好的意志品格以及乐观向上的性格的塑造,有许多方面与语文教学的要求和目标相一致、相符合,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体现。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德育的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对语文教学的一些内容进行强化,将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小学德育目标,促进小学德育工作开展。

二、道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策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所以,应该把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

2.讲析理解法。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相统一的教学方法,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且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学习课文时,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以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

3.情感熏陶法。教师讲授课文应该以与课文语境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模拟真实情境以制造氛围,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利用一些艺术手段再现课文所描写的情境,把它直观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能有效地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情感效果。讲授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创设的情景,就收到了良好效果―――课前,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的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更显示了它的高尚与肃穆;录音机里播放着震动人们心扉的贝多芬交响乐《葬礼进行曲》,如泣如诉、低沉悲壮。教师身着灰色西装,神情悲哀而庄重。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

4.榜样学习法。品德基础的建立不是靠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用榜样的砖块一天一天铺砌起来的。语文教师一定要用好教材,借助教材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学习,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例如,可以通过《我不能失信》等课文进行诚信的教育。通过《赵州桥》等课文进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5.语文课外活动。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重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针对小学生处于幼稚、不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相交织且其行为富于模仿性的特点;课外活动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其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可以通过举办革命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等形式开展语文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6.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并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例如针对某些学生阅读时只注意故事情节,就要教育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7.教师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在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成为学生的镜子。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道德教育是格外关键的,是教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标志。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道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全面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师德总结篇6

一、在导入中渗透德育。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设计,能使这堂课先声夺人,引人入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同时还能让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同学们,你们看过《狼牙山五壮士》这部电影吗?影片最后部分,五位壮士纷纷跳下悬崖,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你认为他们这样做值得吗?”学生在讨论中感悟到五位壮士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顾全大局的英雄气概,这样就在导入中不知不觉地渗透了德育。

二、在分组讨论中渗透德育。

促进学的目的是教的唯一适合目的,教本身不是目的,只有教促进了学生的学才是目的。分组讨论是现在课堂新教改的主要形式之一,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如果让学生当堂讨论一些德育问题,各抒己见,求同存异,在强烈的情感氛围中受到理性的教育,必然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教师可轻松自如地完成德育教学任务。比如在教学《落花生》时,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当今社会你想做像花生那样的人还是做像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在讨论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自我构建做人的品质,现在社会需要自我表现的人才,花生默默无闻奉献的精神是可贵的,但是拍过吗的自我推荐也值得赞赏。

三、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德育渗透。

文章的语言总是表达特定的感情。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学会揣摩与品味的方法,强化语感训练,挖掘语句的含义,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品味及思想内涵,从而达到提高能力、渗透思想教育的目的。教育学生不要被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吓倒,要像小草那样勇敢、坚强、有韧性,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顽强作风。这样,德育就非常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学生在不经意中欣然接受。

四、在口语交际中渗透德育。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口语交际内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如:《有礼貌》、《请到我家来》、《打电话》、《买文具》等内容教育学生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礼貌待人;《小鸭子得救了》、《应该帮助他们》等内容教育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好品德。上好口语交际课,也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五、利用作文教学渗透德育。

作文不只是组织语文文字的练习,也是在训练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和认识。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踏踏实实、实事求是的作风,通过语文教材的教学,我让学生写心得、写体会、联系实际对自己拟定奋斗目标和要求、学习要求、纪律要求、卫生要求、艰苦朴素要求等。另外,在学生作文的评语里,恰当地应用哲理性语句,将在思想上更好更深刻地去启迪、引导学生,使他们的身心更健康的成长,思想能更好得成熟。如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说他家很穷,看到别的同学穿吃好的玩好的,他觉得他们能赶得上时代的潮流,才是过得“幸福”,而自己则是十分“不幸福”的。我就在他的作文评语中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让学生懂得“幸福”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享受之上。

六、在“意外教学法”中渗透德育。

所谓“意外法”渗透模式,是指在语文教学中,让平淡的课堂发生“意外”(当然,这种“意外”是教师精心设计并结合有关课文德育内容的),这样,学生就会眼前一亮,“意外”所要表达的一切会立刻使学生印象深刻,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比如,《孔子拜师》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而在日常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感情由于很平常都被忽略了。这样,利用“意外法”进行学生爱老师、老师爱学生的德育渗透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因此,课下,我在每个学生的作业本上系上一根红丝线,并打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结。作业本发下去后,很多学生都注意到了这根红丝线,但他们没有说出来。那天的课学生的表现出奇得好。今年教师节,当我进班讲课时忽然发现桌子上有很多学生自制的贺卡,我很感动。而且学生齐声大喊:“老师,我们爱您!我们喜欢红丝线!”我一下子热泪盈眶!“意外法”的德育渗透有很多形式,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巧妙渗透,这种方法往往使人印象深刻且能够以身效范。

七、进入角色扮演渗透德育。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还常常引带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来再现情境。一种是让学生进入角色进行表演;另一种是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表演。这样,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就在自己的身边。这就促使学生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来理解课文,加强体会,不仅使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器官,而且笼罩了情感的色彩。

八、在总结回顾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依据。对此,我们应在全课总结、延伸学习内容的时刻,巧妙地渗透总结性的德育教育。如在教学《万年牢》一课时,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对父亲进行评价,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认为父亲是一个做事认真、实实在在、讲究商业道德的人,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愿意做一个像父亲一样办事认真、实在的人。

九、利用电教手段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师德总结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渗透方法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开展,德育教育已成为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塑造小学生心灵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更是衡量我们义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所以,对于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掌握一些行之有效且科学的德育渗透方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从而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但是,由于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期,他们贪玩好动,心理承受能力差,生活经验不足,对于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的界定还不是很明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和家长进行正确的引导。那么,作为最基层的一位语文教师,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本人根据自己在实际的教学中总结如下。

一、必须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实施德育教育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它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期,他们的优点是争强心理极强、有着纯洁的心灵、好表现、好奇心极强等,但是他们也有着天生的缺点,比如自控能力差、好动贪玩、知识面窄、心理承受能力差等。作为教师,我们在充分地掌握了这些特点后,在教学时可以进行有效的引导,扬长避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懂得做人的道理,并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为人处事的原则。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尽可能的将知识形象化、有趣化、主动化,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我在讲《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会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关于雷锋事迹的影视资料让学生观看,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使学生受到雷锋精神的感染,让学生明白助人为乐且精神永存的道理。然后鼓励我们可爱的学生多做好事,一旦知道学生作了好事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学生自尊心得到极大的鼓舞。当然对于做错事情的学生来说我们也不能采取过激的行为或语言刺激,要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批评,使学生认识到错误并帮助他们改正。

二、 其次把握好语文教学和德育渗透之间的关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过分地强调德育渗透而忽视了语文教育的本质意义。毕竟语文教学是以语文教育为主体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握好语文教学和德育渗透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种渗透,以自然穿插的形式出现。既然是渗透,那就一定要讲究一些艺术性和操作方法。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花时不宜过多,要点到为止,不能影响语文教学。教师要有侧重点,不能一味的偏重德育教育而忽视了语文课教学目标的完成。

三、 德育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

小学语文师德总结篇8

【关键词】师德 爱岗 敬业 传道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1-0188-01

本人是海南初级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名叫蒋仁乐,寓意讲究“仁”而快乐;仁,德也,这或许预示着我注定一生与德育结缘。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师德,无处不在》。读书时,我很崇拜老师,我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老师。很幸运,我搭上民办教师这趟末班车来到了教师之队。

自从来到教师之队,我就在自己的思想上打上了扎根教育事业的烙印。注重自身形象对学生及其家长的影响,加强师德修养,热爱本职工作;自觉而系统的学习现时的有关教育理论、文献;把一个人民教师的爱均匀地洒在每一个同学身上,不偏爱一个学生,更不歧视任何一名差生;服从组织分工,维护教师人格尊严。从教二十余年,做了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可谓一个资深的“老班”了。我走遍了海南的东南西北;我的教学生活是“运动战”和“游击战”相结合,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无论组织怎样配备,我都能处理好与同事间的关系,因为集体观点、协作精神支配着我。所以,学校、年级组多次民意测评,我都享有较高的赞誉。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应把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在工作中勇挑重担视为己任。本人在新庄中学曾同时任教初一年级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在李舍小学包教毕业班语文、数学两课程,八二年小升初成绩居全乡第六名(当时十八所完小),从而使李舍小学走出压榜的低谷。苏梁中学是在特殊情况之下重新组建而成,我当时作为一分子被充实进来,一干就是九年,所带的三个班,中考成绩榜上有名。本人所带的几届初中毕业班也是令人满意的。同时,我深深地体会到,当好一个老师不容易,当一个好老师更不容易。

作为班主任,处处以一个“班长”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即传德。早读课上,置身于琅琅的读书声中;中午的午休期间,以讲台为寝室;晚自修课上,更是每日以一个“小学生”的态度静坐下来做“作业”;平时的教室里也有我擦窗、扫地的身影。

从小事抓起,在小事中养成高尚的德性,也成了我育人的一大要诀。曾几何时,班里总是有些同学隔三岔五地迟到,不是说闹钟坏了,就是说车子坏了,等等。我若是一味地不相信他们,学生肯定会认为老师一点儿人情味都没有,无疑会伤害师生感情,再说,他们的理由或许是真的呢;但若不管不问,那肯定也不行。针对他们的理由,我去一一证实,效果就明显地反映出来了。车子坏了,去车棚了解情况,是否属实;闹钟坏了,向他们父母求证。看到我这样较真,有些总是无故迟到的学生也就没办法了。几天后,班里迟到的情况大为好转。班主任善于从小事做起,对学生倾注爱心,让爱的细流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使之健康成长。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读书、作文是自己的天职,指导得法,学生将爱用一生。时间久了,学生会慢慢地领悟到文品即人品,日常生活也就是学习语文的源泉。一次偶然发现几位女同学坐在教室里泪流满面,经过了解才知道:她们不经意中在广播操队列训练中被淘汰了。她们纷纷指责体育老师的“不是”。于是我就顺势利导地指出,为班级争荣誉的精神是可嘉的,但哭鼻子是没有用的,不如把事情的过程、心中的不平写成日记给体育老师看,老师反而会理智地处理好此事。于是,她们便写了《谁之错》、《老师啊,我们多么需要您的指导》、《我又长高了》等情真意切的习作。后来经我的修改印成范文发给全班同学,并投报社又被刊登,这样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热情:只要留意,处处是好文章。这还妥善地处理了师生间的矛盾,真是一举两得。

1995年6月我指导全班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中国精神”读书教育活动。班长陈广友、组长黄卫军两位同学的征文分别获市局初中组一等奖和三等奖。1995年12月学生黄彩萍在全省开展的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斯战争胜利50周年读书活动中,成绩突出,荣获省教委、省宣传部、省团委、省新闻出版局联合颁发的一等奖荣誉证书,并专程去南京接受颁奖,旅游观光。同年我被《中国新一代》德育教育杂志社聘为特约记者;班级被市局评为先进集体,个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被团市委评为优秀团干部。

小学语文师德总结篇9

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特点

1. 渗透性。“渗透性”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基本属性。德育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及作业、考试之中。识字教学可以结合字的形、义及字的形成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阅读教学是渗透德育的主渠道,教师要有意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进行系统地教育;作文教学可以从观察、选材、立意、构思等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审美情感;作业中要对学生进行意志品格的训练;考试中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诚实、慎读等优良品质。

2. 相机性。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是渗透在语言文字训练之中的,教师教学时不应做刻意安排,要相机进行。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又表现出相机性。所谓“相机”,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3. 层次性。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随年级段的不同,表现出层次性。拿英雄人物题材的课文来说,大多表现英雄人物为人民的利益勇于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如低年级《刘胡兰》、中年级《》、高年级《舍身炸碉堡》。教学这些课文时,教育重点要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有所侧重,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只要教育他们学习刘胡兰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就行了;到了中年级,要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爱人民、恨敌人的思想;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强调学习为人民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这样,德育教育既易于接受,又会收到实效。

4. 审美性。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阅读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及其中所闪耀的思想之美的感知与欣赏。作文教学则是指导学生审美意识的表达。这一特性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美感教育,使学生受到思想美的熏陶;另一方面,学生在感知美、欣赏美的过程中,自己辨别美丑的能力也得到不断提高。

5. 共鸣性。好的文章从来都是“有情物”,教师教学时不但要吃透词理,也要深挖其“情”,只有使文章之“情”与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才有思想教育可言。因此,“共鸣性”不失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几种方法

1. 品语明道。语文课教学的本身就是文道统一。语文课的德育,不是外在的、附加的,而是蕴涵在字里行间之中,教师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关键的字、词、句、段,仔细品味其中的感情,达到使学生明白事理、受到教育的目的。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最基本的方法。“品语明道”一般地说有三个步骤:一是“感知语意”,即理解语言文字的一般意思;二是“联想深思”,联系作者背景,联系上下文,思考语言的含义;三是“细品明理”,仔细品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弄清其中的道理。例如,《繁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既指天空中一片星光,也指光明的前途。懂得这一点,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统治的黑暗,学习作者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品质。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光明”“无处不在”两个词,然后对“三年前”是什么时候及作者当时是一个追求进步的青年加深理解,懂得光明无处不在的双层含义,最后明白作者这样写的目的。这便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2. 披文入情。作者是情动而辞发,读者是“披文以入情”。要想挖掘课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必须从披文入手,剖析语言文字。作为教者,要善于抓住课文中作者情感活动的“印记”,让学生细细体味,使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文中有这样一句:“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表示人们动作的词语,去理解、体会人们的悲痛情感,再通过对“好像有谁在无声的指挥”“不约而同”的理解,使学生体会人们自觉悼念总理的感情。人们之所以这样的悲痛,这样的自觉,是因为鞠躬尽瘁的高贵品质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回忆。因此,“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的时候,人们怎能不百感交集、悲痛欲绝呢?通过以上披文入情的分析,学生对的敬仰、怀念以及因失去这样一个好总理而悲伤的感情便油然而生。

3. 创设情境。通过引导学生借助作者语言文字,想象出一定的情境,感受作品的思想感情,受到教育。如《草原》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主人们下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这里描写的是蒙族人民与汉族客人见面的情景,热情的场面充分表现了蒙汉情深。教学时可以启发学生想象他们见面时具体场面,深刻感受“蒙汉一家亲”,受到“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教育。“创设情感”,要求教师选好想象之源,指明想象之路,交流想象之果。

4. 替换角色。让学生把自己放在课文中人物的位置,替人物去说去做,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达到受教育的目的。用朱熹的话来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若出于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5. 架桥铺路。对于那些内容与学生生活较远的文章,要使学生把握其思想内容,教师须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架设桥梁或铺平道路,让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水平相沟通。当然,“架桥铺路”也包括向学生介绍有关时代背景、提供一些必要资料等。

小学语文师德总结篇10

    一、有机结合,自然渗透

    1、结合小学语文中的内容渗透德育在小学语文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如与课文相联系的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教师要结合有关教学内容,介绍我国文学家的杰出成就,介绍现代中国人对文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幅度,感受祖国发展的时代脉搏,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语文的热情。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常用汉字,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渗透德育,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具体分析字形同做人处事之间的关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教育。

    2、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辨证唯物主义所揭示的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也是关于自然发展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在教学中,要结合有关内容,恰当地揭示语文知识中蕴含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结合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主义观点教育的事例比比皆是。

    二、陶冶情操,潜移默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应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心里需求出发,找到合适的方法,做到真正激起学生的心理认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熏陶,实现育人的本质。

    1、情感诱导法“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教学中,教师要诚于衷而行于外,应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教师要恰当地组织教学,灵活地选择方法,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导语,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总之,教师应努力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表现出对教师充满期望和信任感,学生就较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语文学习上,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

    2、竞赛训练法利用儿童争强好胜、荣誉心强的特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适时的引入竞争机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兴趣。组织学生竞赛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把荣誉表、成绩栏公布在校园中;为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可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冠军赛、抢答赛等活动;为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说话完整、书写清楚等习惯,可定期组织“比谁听课最认真”、“比谁回答问题最完整”、“比谁的作业最清楚”的三比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增强自信心,提高自觉性和自制力。

    3、奖惩结合法心理学实验和经验均已表明,受奖励或表扬对于学生的激励作用最大,而且有较长期的效应;受训斥或惩罚的激励作用次之;受忽视(见到其他同学受奖励或受惩罚)的激励作用再次之,未受到奖惩,也未见到别人受奖惩者,则成绩最差,无进步可言。但是,只有合理地、不过分地使用奖励和惩罚,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切有损于学生自尊心的训斥、责备、讥笑与讽刺,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碍于学生的个性的健全发展。

    三、开展活动,拓宽视野

    1、通过语文训练和实际应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教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2、通过语文作业和练习,还可以培养学生严格、认真、仔细、工作有条理,对自己负责任的良好作风。

    3、指导美读,渗透思想教育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语文课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四、示范导行,感染习惯语文课上,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例如: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听课、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姿势,回答问题要说完整话,写作业时字要写工整等。中年级要求学生听课要专心,分析题时重点字、句要用笔画出来,作业要干净、正确等。高年级不仅要求学生听课专心,而且要手脑并用作好笔记。总之,不论是师、生的示范还是教师的要求,教师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老师不但在课堂上应为人师表,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谨言慎行,让学生耳濡目染,才能在学生中潜移默化,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