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机专业技术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8 07:29:40

司机专业技术总结

司机专业技术总结篇1

一、影响技术安全,削弱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来华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包括水平型地区总部、垂直型地区总部、混合型地区总部和虚拟型地区总部,其中虚拟型地区总部占据份额最高达,60%以上(任永菊,2005)。虚拟型地区总部可以由跨国公司在某个国家的业务单位充当,可以由投资性公司充当,也可以由研发机构充当。研发机构进入我国是近年来外资结构上的一个重要现象,这反映了外资对我国市场整体长期发展前景的认同,从而采取了从产品开发到生产制造的全面进入的发展模式(张幼文,2005);与此同时,其中许多研发机构还充当着虚拟型地区总部、发挥着地区总部的功能,当此类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时会对国内企业技术形成挤出;进一步扩张国内外企业的技术差距;刺激限制性商业措施隐蔽性复苏,抑制国内企业吸收技术,最终削弱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挤出国内企业技术

利润是竞争能力的反映。一般来说,跨国公司只有在我国获得高于我国国内企业的利润时,才会来华直接投资。然而相比较而言,国内企业更熟悉我国国内消费者偏好,了解国内企业经营的法律和制度,国内市场信息畅通,决策反应迅速,因而具有先天的优于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正因为如此,跨国公司想进入我国,占领我国国内市场,必须以其拥有的垄断优势来抵消远离母国的竞争劣势,与我国国内企业抗衡,取得高于我国国内企业的经营利润。

跨国公司在我国国内实现利润的手段之一就是在我国建立研发机构,并兼任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亦或可以称为研发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此时的研发机构不再单纯负责研发,而是强调研发与管理并重。一方面可以更全面了解有关国内消费者偏好,更强调当地反应,更有效地针对当地需求进行研究和技术创新,达到技术本土化;另一方面可以更有效保护跨国公司本身核心技术,防止核心技术外溢,保持其技术优势。一般来讲,跨国公司本土化的技术相对国内企业技术先进或者比同水平先进技术价格低廉,进行“中试”并投入规模生产之后会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势必拥有更广泛的市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会导致上述情况不断重复出现,最终会导致对国内企业的劣势技术或者价格昂贵的同水平先进技术形成实质性挤出,扼杀我国国内企业处于萌芽状态的某种技术的自主创新。

(二)扩张国内外企业技术差距

企业技术属于知识资产。知识资产的特点是,它的生产成本很高,但通过直接投资利用这些资产的边际成本却很低,甚至等于零。这是因为企业在过去获得这些资产时已经支付了成本,这笔成本对企业来说已是沉没成本。而且知识资产的供给富有弹性,可以在若干地点同时使用。由于知识资产的这些特点,跨国公司在对外投资中就拥有优势,子公司花费很低的成本就可利用总公司的知识资产,而当地企业获取同类知识资产需要付出全部成本。

目前,在全球化和当地化反应两种战略同时并存的前提下,跨国公司选择具有战略性地位的我国建立地区总部,地区总部发挥着类似于公司总部的功能和作用,然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对当地反应的敏感性要远远高于公司总部,因此在我国及其周边地区的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利用来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知识资产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或者换句话说,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可以为在我国及周边地区的跨国公司分支机构提供知识资产,降低跨国公司总体成本,以弥补在我国的经营劣势。

在上述情况下,跨国公司选择研发机构充当虚拟型地区总部是最节约成本、最有效的选择,因为这样可以形成“一条龙”服务。该类研发机构不同于一般的研发机构,它本身充当的角色以及拥有的各种权利都是普通研发机构无法比拟的:一是可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适应性改变,最快地调整技术创新队伍,满足技术需求,抢占技术市场,享有技术优先权;二是可以更有效地抑制跨国公司本身科技人才的外流,这将从很大程度上降低通过“学习效应”产生技术溢出的可能性;三是可以通过高薪、优越的科研条件等吸引国内许多高精尖科技人才来研发机构工作,这就相对地提高了跨国公司本来就具有优势的技术研发能力,并降低本来就处于劣势的国内企业的研发能力。研发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之后会加剧上述情况,最终会进一步扩大国内外企业技术差距,即出现技术差距扩张效应。

(三)刺激限制性商业措施隐蔽性复苏,抑制国内企业吸收技术

限制性商业措施是指跨国公司为限制或排斥其他竞争者的商品进入其垄断的市场而在生产、销售和定价方面采取个别的或联合的不正当的限制性措施(藤维藻等,1990)。限制性商业措施名目繁多,在二战之后的技术转让中应用得非常广泛。之后随着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日益关注,限制性商业措施有所收敛。

研发机构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之后,极有可能会刺激已经收敛的限制性商业措施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复苏。研发机构研发出来的技术要投向市场、要转化为生产力,这个过程由研发机构本身是无法完成的,需要由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介入来完成。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之后会使上述过程变得复杂,竞争也会更激烈,因此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转让技术过程中不可能像以前一样强加一些明显的限制性商业措施,只能采取更为隐蔽的限制性商业措施,比如原先的“不合理地限制引进方使用竞争性的技术”有可能更新为“在技术合作前提下限制引进方使用竞争性的技术”等。

二、影响人才安全,掠夺国内企业高级专门人才

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其实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则是高级专门人才的竞争,因此各跨国公司都在想方设法争夺高级专门人才。而跨国公司当地化反应需求以及降低成本需求需要跨国公司更多地“掠夺”东道国高级专门人才,其最佳途径就是通过建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当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时,掠夺活动会达到“疯狂”地步,其结果势必威协着我国高级专门人才安全。

(一)扩大掠夺途径,威胁国内企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储备基础

一般来讲,高级专门人才都是依靠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但是近年来,却频频出现跨国公司出资的企业大学,或者跨国公司和国内高校联合办学的新型教育体系。而这一切都往往是由虚拟型地区总部来完成的。美国宝洁公司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证。宝洁公司的企业大学由全球总部的GM学院、全球总部职能部门的职能学院、各大区的宝洁学院和大区的职能学院四部分共同构成。我国设有大中华区宝洁学院(P&G College)和职能学院,其中宝洁学院“身兼两职”:一方面它是一个正式组织,有正式编制和专职工作人员的实体组织,负责新员工培训中的公共部分和公共管理技能的部分培训;另一方面它是一个虚拟性组织机构,一个非正式组织,学院的讲师分散在各个职能部门,学院主要负责组织和协调,按照课程需求邀请资深的高级经理人来授课。而区内各职能学院负责对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牛思远等,2010)。事实上,前者主要发挥的是地区内决策功能;后者作为虚拟型地区总部发挥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协调地区内各个分支机构之间资源的作用。另外,宝洁公司正在我国大学校园里实施一个被称为“宝洁大学”的项目。项目既涉及课堂讲座、经历分享和学生导师制,还涉及公司知识学院、部门知识学院、管理知识学院的一系列课程。通过这个项目,宝洁公司对其潜在员工――国内知名高校的大学生们进行先期培训,正在创造出一所新型的“本科院校”,来发掘更多的人才,为享有更多的高级专门人才做铺垫。类似宝洁公司的做法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占80%以上。

诚然,跨国公司上述吸引和储备人才的方式有助于其公司本身的发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因为其本身对当地环境更为熟悉,更是对这种做法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这却严重破坏了我国国内企业吸引和储备人才的基础,长此以往将加重我国国内企业在高级专门人才方面的短缺。

(二)强调调节。直接网罗国内企业高级专门人才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采取两种调节方式吸引和控制高级专门人才,其一通过猎头吸收国内企业高级专门人才为其服务;其二采取相应措施抑制其高级专门人才外流。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功能之一就是协调公司总部和各分支机构,或者说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是衔接公司总部和各分支机构之间的桥梁(SchO Re,1998),该桥梁可以有助于跨国公司保护并保持其垄断优势,原因如下:第一,金德伯格认为,技术等资产不可能像其他商品那样通过销售获得全部收益,而直接投资可以保证企业对国外经营及技术运用的控制,因此可以获得技术资产的全部收益。但是就目前现状来看,由于跨国公司分支机构过多,技术等资产散播的规模过大速度过快,即使在直接投资过程中,技术外溢在所难免。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介入可以“分割”管理过多的分支机构,“统筹”管理来自公司总部的技术资产,从而弱化公司总部“鞭长莫及”的技术外溢,有效保护跨国公司垄断优势。此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网罗的主要是国内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第二,技术优势是跨国公司的基本优势,其他优势只起补充和加强这一基本优势的作用。那么如何保持这个基本优势呢?就跨国公司总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相比较而言,跨国公司总部更侧重全球化战略、跨国公司分支机构更侧重当地化反应,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既重视全球化战略又强调当地化反应,强调当地化反应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吸引国内企业的高级专门人才,特别是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提供优于国内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采取各种优惠措施,比如高薪、高福利的诱惑等,这导致国内企业高级专门人才“外流”现象不可避免。

综合上述讨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介入有效保护并保持了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通过吸引国内企业高级管理人才保护垄断优势。但是与此相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越能较高程度地保护其垄断优势,作为东道国的我国能获得的技术外溢程度就越小;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从国内企业猎头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越多,我国要承受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安全威胁则越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之后,这种威胁的涉及面会更大,一旦达到某个“临界值”,肯定会危害我国国内企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安全,后果不堪设想。

另外,跨国公司在网罗国内企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同时,却通过相关措施有效抑制了高级专门人才外流,封堵了国内企业吸引“回流”高级专门人才的可能性。比如宝洁公司是至今已经173年历史的老牌跨国公司,每年都能吸引无数年轻大学生的青睐,但是其人才流失率一直维持在不到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除去宝洁公司诱人的高薪、高福利待遇之外,依靠的是100多年以来形成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始终是宝洁公司最看重的一项培养内容,它已经真正根植于宝洁公司每个员工的心里。而这一点恰恰是国内企业无法相比的地方。这就决定了一旦国内企业的高级专门人才被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挖”走,那么“回流”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此时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主要充当着地区内决策者的角色,针对如何防止高级专门人才外流作出相应的安排与决策,而这种情况恰好抑制了我国国内企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渴求希望,并带来相应的安全问题。

(三)持续开发,加大国内外企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差距

一般情况下,许多跨国公司都采取员工培训终身制的教育模式,该模式同时兼顾全球化战略和当地化反应战略,因此由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充当教育培训主角再合适不过。原因如下:一是通过与现今飞速更新的知识保持同步,能够保证现有的高级专门人才保持其先进性,不至于“被”挤出高级专门人才的行列。该类人才与国际先进理念、先进技术保持一致,可以站在全球高度上为公司服务,因此更能满足全球化战略需求。二是通过对有潜力的员工进行必要的教育培训,使其成为高级专门人才。该类人才是在满足公司需求和当地化反应基础上接受完成教育培训的,因此他们更了解当地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更符合当地化反应战略。

鉴于上述原因,尽管终身教育模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依然是许多跨国公司乐此不疲的追求。但是其高成本却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够承受的,特别是对于我国国内大多数尚处于创业阶段的年轻企业来讲更是不太现实,这就可能导致国内企业一些原本属于高级专门人才的员工被挤出高级专门人才行列,一些有潜力的员工成为高级专门人才的希望变得渺茫。这些政策差异,会导致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在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结构等方面的差异,进而导致科技创新能力的差异,最终导致国际竞争力的差异。这些差异越大对我国国内企业高级专门人才安全的威胁越大。

三、结论与思考

司机专业技术总结篇2

1.1为加强供电分公司(以下简称“分公司”)技术监督工作,建立有效的技术监督机制,以保证本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并结合分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1.2技术监督工作应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实行技术责任制,对电力建设和生产全过程实施技术监督。

1.3技术监督工作必须以科学事实为依据,以电力生产的有关规章、标准为准绳,遵循有错必纠,监督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1.4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和推广成熟、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技术监督的专业水平。

1.5供电分公司从事技术管理和监督的所有工作人员均应遵守本规定。

第二章技术监督的范畴

2.1技术监督的范围包括:高电压、变压器、开关、输电线路、继电保护、远动、电能质量及节能、直流、电能计量、热工仪表、通讯、变电运行、变电站土建、10kv配网、低压配网。

2.2技术监督主要内容包括:日常专业监督工作、事故分析、交流培训、大修技改指导、设计审查、方案审查、信息传递、新技术推广、设备选型、技术监督工作总结等。

第三章职责分工

3.1设立供电分公司技术监督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由总工程师负责,归口管理分公司技术监督工作。

3.1.1供电分公司技术监督领导小组对分公司的技术监督工作负技术领导责任。

3.1.2贯彻执行国家及行业有关技术监督的方针政策,法规、标准、规程、制度等。

3.1.3组织制定分公司有关技术监督的规程、制度、标准、技术措施等。

3.1.4制定分公司技术监督规划与计划;定期听取汇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采取对策;对分公司的技术监督工作进行协调、督促、检查、指导和考核。

3.1.5对因技术监督不力而发生的重大事故组织调查分析与处理。

3.1.6定期组织召开技术监督会议,总结、交流和推广技术监督的工作经验和先进技术。

3.1.7组织有关单位搞好分公司新建、扩建、改建电力工程的设计审查、主要设备的监造验收以及安装、调试、试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监督和质量验收工作。

3.1.8组织落实分公司开展技术培训、交流、考核评比等活动所需的经费。

3.2生技部是分公司技术监督的主要职能部门,在技术监督领导小组领导下工作,其职责如下:

3.2.1根据专业技术文件和上级领导的指示,结合分公司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3.2.2掌握分公司主要运行设备的技术状况,建立、健全主要设备的技术档案,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建议和措施。

3.2.3参加分公司重大设备事故的调查,对有关技术问题提出反事故措施及处理意见。

3.2.4审核基层单位主要申购设备的选型方案,参加重大技术措施与技术改造方案的审查。

3.2.5对分公司技术监督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3.2.6定期提出各专业的技术监督工作总结和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与要求。

3.3根据专业归口管理的原则,各基层单位也应相应履行各自的技术监督职责。

3.3.1调度中心负责远动和继电保护技术监督日常工作。

3.3.2计量部负责热工仪表和电能计量技术监督日常工作。

3.3.3变电巡维部负责变电运行和变电站土建技术监督日常工作。

3.3.4修试公司负责高压试验、设备检修的技术监督工作。

3.3.5通信公司负责信息传输的技术监督。

3.3.6各基层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发现设备和运行存在重大问题时,应及时上报生技部。

3.4建立健全总工程师领导下的技术监督网和各级监督岗位责任制,各专业技术负责人应做好日常的技术监督工作,其职责如下:

3.4.1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公司有关技术监督的方针政策、法规、标准、规程、制度、条例等,并制定分公司或本单位的实施细则和有关技术措施。

3.4.2对本专业所辖设备按规定进行监测,掌握设备运行状况。对所管辖的设备进行全过程质量监督(设计、设备选型、安装、调试、定检、维护与检修等各个环节),并建立健全本专业的技术档案。

3.4.2.1收集、积累设备运行数据和设备缺陷信息,掌握每种设备的故障率,对故障率较高的设备应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故障跟踪,并根据运行、试验得出的数据编写该类型设备的运行分析报告,如实上报。

3.4.2.2应提出设备故障的整改方案,内容应包括1)对现时带缺陷运行设备的处理方,案;2)分期分批对过时的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的方案。

3.4.2.3认真、严肃行使技术监督职权:对质量不合格产品、设备、材料进入电网有否决权;对制止违章操作及超标运行有建议权。及时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前景,结合分公司的实际情况,对其挂网运行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供选型报告。

3.4.3协助人力资源部做好本专业技术培训工作。

3.4.4对本专业的发展方向有清晰的思路,对本专业的技术改造应有3年规划。

3.4.5编写本专业年度技术总结,提交上级审核。总结应包括:本专业年度工作概况、本专业技术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设备和技术监督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情况、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情况、明年的工作计划等。

3.4.6各专责应定期组织召开本专业的技术讨论会,统计本专业技术监督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分析设备运行情况,了解缺陷处理情况等。会议纪要应提交生技部,生技部根据会议纪要向各专业提出相关要求,并定期各专业技术监督动态。

第四章技术监督管理

4.1技术监督工作实行监督报告、签字验收和责任处理制度。

4.1.1技术监督项目及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应按规定格式和时间如实上报,重要问题应进行专题报告。

4.1.2建立和健全设备质量全过程监督的验收签字制度。对质量不符合要求的设备材料以及安装、检修、改造等工程,技术监督人员有权拒绝签字,并可越级上报。

4.1.3凡由于技术监督不当或自行减少监督项目、降低监督指标标准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当事者的责任。

4.2建立和健全电力生产建设全过程技术档案。

4.2.1设备制造、安装、调试、运行、检修、技术改造等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技术资料应完整和连续,并与实际相符。

4.2.2电力生产建设全过程技术监督的全部原始档案资料,设备主管单位应妥善保管。

4.2.3努力实现技术档案的规范化、微机化。

4.3建立技术监督工作考核及奖励制度。

4.3.1对技术监督的指标及管理工作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企业利益以及称号评定等活动挂钩。

4.3.2对在技术监督工作中做出贡献的部门或人员给予表扬和奖励。

第五章技术监督年度会议

5.1每年由生技部组织召开供电分公司技术监督年度会议。

5.1.1与会人员:生产副总经理、副总工程师、各生产单位第一责任人、各专业技术负责人、班组技术骨干、特邀人员。

5.1.2会议主要内容包括:1)各专责介绍专业年度总结情况;2)对关键技术难题进行分组讨论,各专责汇总讨论意见;3)生产副总经理、副总工对技监工作提出要求和指示。

5.1.3会议资料:生技部汇总各专业年度技术总结制定技术监督工作会议资料。

5.1.4会议纪要:生技部根据会议内容制定会议纪要分派各生产班组学习。

第六章附则

司机专业技术总结篇3

国内专利申请进入高速发展期由于我国专利法1985年才颁布实行,因此,我国玉米收获机专利申请较西方发达国家晚了近140年,最早始见于1988年,此后进入萌芽期(图略)。1988~1994年,年专利申请数量均低于10,为发展起步阶段;1995~2004年,年均申请量在10~20之间波动,为缓慢发展阶段;2005年后进入迅速发展期,申请量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22%,2007年以后年均申请量更是突破120件。专利申请量的明显增长,与玉米收获机市场需求增长同步。新型材料与新技术进入新一轮技术成长期在IPC分类体系中,玉米收获机主要集中在A部的A01(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大类下的小类目A01D(收获;割草)和A01F(收获产品的加工;干草或禾秆的压捆机械;农业或园艺产品的储藏装置)中(表略),这两类技术约占总技术分布的80%以上,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再进行技术细分到组,A01D45(生长作物的收获)、A01D43(在收割时与执行附加操作的设备联合的割草机)占比最大。将近20年(1990~2010)的主要IPC技术构成与历年(1898~2011)比较发现,除A01D和A01F外,A01B、B07B、B24B、B60P和B65G技术领域均为近20年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新IPC技术领域的出现意味着玉米收获机技术有了新的突破与发展。加强脱粒功能以减少谷粒损失、改进离合装置或反转装置以降低装置堵塞、改进切割器刀口耐磨性提高切割效率等以提高玉米收获机可靠性为目的的新材料、新技术领域正处于新一轮技术成长期阶段。我国玉米收获机技术强调农机与农艺的融合,美国则侧重于收获机的通用设计整体来看,中美两国玉米收获机的技术研发领域各有侧重(表略)。在A01D45(收割装置)技术领域,我国申请量的绝对量高于美国,但35.7%的相对比重远不及美国的62.3%,说明我国收获机技术的研发领域相对比较分散,而美国技术研究较为集中。进一步细分看,我国的申请主要集中在A01D45/02,即玉米收获机收割装置。我国玉米种植地域广袤,各地玉米种植形式、品种与行距选择差别很大,为解决不同含水率条件下收获不同品种的适应性及行距适应性问题,割台的设计尤为重要,这也是我国近年来玉米收割装置研究比较集中的主要原因。

美国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生长作物的收获A01D45/00,更强调收割装置的通用性,并没有局限于玉米一种作物,而是致力于如大豆、玉米、水稻及油菜等不同作物专用割台的研究。这与美国玉米种植农机与农艺高度统一,收获时玉米籽粒含水率很低,可采用摘穗后直接脱粒的收获方式是分不开的。在茎秆切碎、驱动及输送装置(A01D43、A01D57和A01D69)的研发方面,我国无论是专利相对量还是绝对量都显著高于美国,表明我国玉米收获机的研发经历引进、消化和吸收之后,正在进入自主创新阶段。此外,美国大量地采用电子、液压精确控制以及3S等现代精准技术〔11〕,增加农机具的科技含量,以此来提高产品质量和改进原有产品性能的可靠性。我国玉米收获机在这些方面专利申请较少,说明在高新技术的应用上我国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数据分析表明,我国玉米收获机专利类型中,发明专利占比为18.3%,实用新型占比达80.7%,实用新型专利占据了专利申请的大部分。专利法规定,发明专利的申请授权需要进行实质审查,而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授权并不需要进行实质性审查,大量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表明可能存在大量的“垃圾专利”。国外专利技术稳定性较强,我国则刚刚起步通过表3可以看出,国外公司的活动年期很长,最长的迪尔公司共有29年的活动年期,较短的德国KRONEBERNHARDGMBHMASCH公司也有8年的申请活动年期。活动年期长表明公司投入技术研发时间较长,对研发活动的投入资源较多,在玉米收获机行业技术稳定性较高。我国的荣成市海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和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只有不超过5年的活动年期,山东巨明机械有限公司也仅有6年的活动年期,说明我国农机企业在玉米收获机研发投入的时间及力度远不及美国,要想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超越或突破,我国农机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际地位相对缺失PCT国际申请量常用来表征专利质量。从专利拥有量看,截止2011年10月22日,迪尔公司是世界上申请玉米收获专利最多的公司,在美国本土申请了49项专利,PCT申请12项(其中,加拿大10项,澳大利亚2项)。世界排名第二的是德国克拉斯公司,其PCT专利布局更为广泛,广泛分布在美国、法国、俄罗斯、匈牙利和波兰等国。德国坎贝尔公司排名第三,其在美国、匈牙利、加拿大等国都有专利申请。而我国玉米收获机PCT申请量为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玉米收获机技术国际地位的缺失。竞争对象分析数据分析表明,拥有10件以上的公司共有17家,总专利申请件数为388件,占全部申请专利的22.5%,主要分布在美国、德国和中国。国内玉米收获机械申请量最多的山东荣成市海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28件),其次是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23件)、山东宁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20件)和山东巨明机械有限公司(18件),排前4位的全部是山东省农机企业,占国内专利申请总量的38.3%,表明玉米收获机产业集群在山东省初步形成。

根据上述对玉米收获机专利技术的具体分析,结合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和产业结构现状,就我国未来玉米收获机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力度,创新知识产权成果与国外玉米收获机专利申请速度趋缓并进入衰退期相比,我国玉米收获机专利申请正进入高速发展期。国内农机企业应抓住当前百年不遇的发展良机,加强企业核心技术研发,重视并运用专利申请工作,把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的同时,兼顾产业结构性调整和优化升级,以此来提高专利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立足国情,因地制宜发展先进、高效、适用技术农业机械现代化是实现整个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从玉米收获机整体技术发展趋势来看,中美两国各有侧重,美国比较注重通用性技术的研发,而我国当前更需注重农机技术与农艺的结合。我国地域广袤,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作物品种选择与种植模式区域差异非常显著。加大对农机科技创新的鼓励和支持与迪尔等国际跨国公司很强的专利技术垄断性相比,我国玉米收获机专利质量仍有较大差距,也突显出我国农机企业国际地位的缺失。随着国内外市场对玉米需求的持续增长,国家应加大玉米收获机械技术的研发投资及技术转化投资。鼓励农机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方式,组织农机科研院校、生产企业、推广部门联合攻关,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加快对玉米收获机新产品开发的进程。农机企业可根据企业技术优势和技术规划有选择地重点突破。同时,政府应通过政策性融资或税收优惠等政策手段予以扶持、引导企业进行专利技术自主实施转化与产业化。

作者:陈旭娟 李新 师丽娟 修长柏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知识产权局 内蒙古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

司机专业技术总结篇4

随着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建立以及主板市场门槛的降低,资本市场中已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重视技术创新。虽然创新项目的融资瓶颈一直制约着许多企业在R&D方面的投入,但与其他非上市公司相比,上市公司由于拥有股权融资的便利,这方面的障碍会更小。现阶段,在融资渠道相对宽泛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对融资有何影响以及在不同技术创新水平下,杠杆对成长是否存在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国外Rossi(2005)针对美国公司研究了技术创新对融资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创新能力越强的公司,由于盈利性也较强,其更偏向于内源融资;而对创新行业的非创新型公司,其融资选择则偏好股权融资,这主要因为创新行业的高成长预期使这类公司估值偏高,为其股权融资创造了有利条件。现阶段,中国股市发展的成熟度还远远滞后于美国,上市公司在创新项目的融资选择上可能与美国呈现不同的特征。但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不仅如此,在Rossi(2005)的基础上,还需要探究公司技术创新水平的差异是否会影响杠杆与成长间的关系。毕竟,“成长”是国内许多公司最关心的目标。技术创新对融资的影响有两种理论预期。一种理论预期技术创新会使公司选择较低的财务杠杆。原因在于由于技术创新的风险较高,公司较难从债权市场为这类项目融到资金;另外,根据竞争优势理论,技术创新有利于提升竞争优势,并增加公司盈利能力,公司内源融资可能足以满足创新项目的需要;再有,公司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信息向股市传递“高成长”的信号,以较低成本从股市融到资金。上述三方面因素都有助于降低财务杠杆。还有一种理论则认为技术创新与较高的财务杠杆相对应。主要因为技术创新会增加债权人对公司盈利性的信心,从而可能获得相应融资,另外,技术创新导致的重组也会引起杠杆的上升。当将技术创新能力做为创新项目成功可能性的替代变量时,技术创新能力对杠杆与成长间关系的影响可以有如下预期:对于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公司,创新项目净现值大于0的可能性也较大,杠杆对成长不会构成威胁。但对于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的公司,创新项目净现值大于0的可能性也较小,杠杆会对成长有抑制作用。但当技术创新能力不能成为创新项目成功可能性的最佳替代变量时,技术创新能力对杠杆与成长间关系的影响也就不存在。本研究在分行业随机抽样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基础上,以2001-2010年为考察期,选择了2938个观察值,按2001-2006年及2007-2010年分期间研究了技术创新能力对融资的影响,并按技术创新能力分组后,进一步考察杠杆对成长的影响。结果发现:技术创新能力越强的公司,越偏爱于内源融资,杠杆也越低。无论如何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组,都未发现杠杆影响成长的证据。也即,杠杆与成长的关系不会受到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接下来的第二部分阐述数据收集及方法选择;第三部分讨论技术创新对融资影响的回归结果;不同技术创新水平下,杠杆对成长影响检验在第四部分讨论;最后给出结论。

2数据与方法

2.1样本的选择

本研究按分行业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截至2009年10月15日在A股市场上市的592家公司为样本。以2001年至2010年共10年作为考察的时间窗。样本的筛选程序如下:

(1)以2009年10月15日在A股上市的130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框,剔除金融类公司12家。这是由于金融类公司年报的披露要求与其他公司有较大差别,缺乏可比性。

(2)剔除被列为ST、PT的公司100家。这是因为这类公司业绩较差,属于较为极端的样本。

(3)在余下的1188家公司中,按照证监会划分的12个行业,计算出各个行业中公司所占比重,以该比重与600的乘积做为从相应行业抽样的比例,在比例分行业的基础上,再进行分行业随机抽样。获得分层随机抽样样本共600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剔除了以云南上市公司“绿大地”(002200)为代表的8家在考察时间窗内曾涉嫌财务造假的公司。最终获得样本公司为592家。这种抽样的目的是为了使这些样本能更好地反映全国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特征。

2.2变量设计与数据来源

2.2.1因变量

因变量分别为融资额、财务杠杆和公司成长指标。由于企业的融资有三个来源,分别是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及内源融资,本研究借鉴Rossi(2005)的方法,利用三个变量来度量融资额,分别是:净债权融资(NDEIS),用第t-1年到第t年负债的变化除以第t总资产表示;净股权融资(NEQIS),用第t-1年到第t年净资产变化量与保留盈余变化量的差值,除以第t年总资产表示;保留盈余增加额(NRREEA),用第t年留存收益除以本年度总资产表示。同样,借鉴Rossi(2005)的方法,杠杆用两个指标度量,分别是账面负债率与市场负债率,债面负债率(BLEV)等于第t年负债与同一年总资产相比;而市场负债率(MLEV)等于第t年总资产减去净资产加上权益市值,再用同一年负债相除。其中,权益市值为普通股股数乘以每年年底(12月31日)的每股价格。借鉴Lang(1996)的方法,企业成长用三个指标来度量,分别是投资强度、资本费用增长率以及雇员人数增长率。其中,投资强度(NIVGW)等于第t年净投资与前一期的固定资产之比;资本费用增长率(CEXGW)为第t-1年至第t年资本费用的变化量除以第t-1年的资本费用;雇员人数增长率(EMPGW)为第t-1年至第t年雇员人数的变化量除以第t-1年的雇员人数。

2.2.2自变量

技术创新能力的常用替代变量有R&D投入强度及专利数,这里选择用专利数来度量技术创新能力。主要原因在于专利数是技术创新产业性指标,更能反映技术创新的能力。具体为申请专利数及授权专利数。考虑到不同公司专利拥有数的差异较大,专利数的分布呈右偏态,为了消减右侧数值的影响,在检验中,借鉴Rossi(2005)的方法,专利指标(LNGPT)等于1加上公司专利数,再进一步取对数值。在后面的分析中,主要选择授权专利数进行讨论。这是因为授权专利不仅得到相关部门认证,而且受到法律的保护,并能反映技术创新的能力。不过,在稳健性检验中,也用申请专利数替代授权专利数,进行了相关检验。在考虑不同技术创新能力状态下,财务杠杆对公司成长的影响检验中,财务杠杆用账面负债率度量为第t年的负债除以同一年总资产。

2.2.3控制变量

在融资的回归检验中,利用的控制变量分别是Tobin’sQ,息税折旧及摊销前盈利率、资产有形性及规模。因为,相关文献发现,这些变量会影响融资的选择。Tobin’sQ(TOBQ)的计算用第t年总资产减净资产加权益市值,再除以同一年总资产;息税折旧及摊销前盈利率(EBITDA)为第t-1年息税折旧及摊销前盈利除以同一年总资产;资产有形性(PPE)为第t-1年土地、厂房及设备的账面值之和除以同一年总资产;规模(LNSALE)为第t-1年净销售额取自然对数。财务杠杆的回归利用到的控制变量除上面提到的4个变量外,再加上3个变量,分别是账面派息率(DIVB),用第t-1年股利除以同一年净资产;市场派息率(DIVMK)用第t-1年的股利除以同一年净资产市值,其中,净资产市值等于权益市值;折旧费用率(DEPEX)为第t-1年折旧费用除以同一年总资产。相关研究表明这些变量也影响了资本结构。在公司成长的回归检验中,利用的控制变量分别是经营现金流变化率(CACHA),为第t-1年至第t年的经营现金变化量除以第t-1年的总资产;资本费用率(CEXAS)、销售增长率(SAL-GW)及Tobin’sQ。相关文献发现这些变量会影响公司的成长。此外,在各模型中还设立了行业虚拟变量和年度虚拟变量。

2.3研究方法

本研究参考Rossi(2005)的文献采用独立混合横截面检验方法。为了消除因变量与自变量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混淆问题,研究中,让每个自变量和控制变量都滞后因变量一期。检验前,对所有变量进行缩尾处理,剔除了百分位分布中1%-99%之外的极端值。最终形成有效观察值为2938个。考虑到2007年会计准则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技术创新对融资的检验中,以2007年为界,将观察值按2001-2006年和2007-2010年分成两组,分别进行了检验。在技术创新与融资对成长交互影响的检验中,由于按2007年分组的检验结果与全样本一致,且分组后观察值较少,这里提供了全样本的检验结果。

3技术创新对融资的影响

3.1授权专利数对融资的影响

融资对技术创新能力替代变量———专利授权数的回归结果。两个子样本组中,授权专利数与净债权融资和净股权融资的关系都不显著,只与留存收益增加额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用申请专利数代替授权专利数,按分组重新做了检验,结果基本一致。总之,我们的结果与Rossi(2005)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别。Rossi(2005)的研究发现,公司创新产出与内源融资的增加额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留存收益减少的原因主要在于这些公司增加了对股东的分红。中国上市公司表现的不同结果反映出创新能力越强的公司,越倾向于选择融资成本较低的内源融资。与Rossi(2005)一致的是,都没有发现创新产出与债权融资增加额和股权融资增加额存在显著关系的证据。中国上市公司的情况符合优序融资理论的预期。两个子样本组的多数控制变量与三个融资变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反映了公司投资机会越好、盈利性越强、有形资产额越大,以及规模越大,三种融资的增加额也相应越大。部分行业和年度控制变量对融资存在显著影响。这反映了行业特征及宏观政策因素和经济周期的影响效应。

3.2授权专利数对财务杠杆的影响

在2001-2006年子样本组中授权专利数与两个负债率指标都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在2007-2010年子样本组的结果中,授权专利数与负债率指标虽呈负相关关系,但检验结果却不显著。其中可能的原因是,2007年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上市公司的经营环境也有所恶化,杠杆有所上升。如果仅看2001-2006年的结果,说明授权专利越多的公司,其财务杠杆越低。Rossi(2005)也有与2001-2006年子样本组类似的发现。在其研究中,杠杆的降低是由于创新能力强的公司其盈利性也较强,现金较充裕。本研究也发现国内创新能力强的公司其财务杠杆的降低,主要得益于盈利导致的内源融资增加。在控制因素的影响中,Tobin’sQ、息税折旧及摊销前盈利率与杠杆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公司的成长性及盈利性越强,其财务杠杆就越低。规模与杠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规模越大的企业,财务杠杆就越高。两个子样本组中,多个行业和年度控制变量也对负债率存在显著影响。这反映了行业效应与年度效应对杠杆的影响十分明显。

4不同技术创新水平下杠杆对成长的影响

此部分检验中,首先将样本分成“有授权专利的公司”和“无授权专利的公司”两个子样本组,再分别对其进行检验,以比较二者在杠杆与成长间关系上的差异。不仅“无授权专利公司”子样本组的账面负债率与三个成长指标的关系都不显著。连“有授权专利公司”子样本组的账面负债率系数也不显著。这说明杠杆对成长的影响,无论对技术创新类公司还是非技术创新类公司都是一样的。即没有发现财务杠杆能够抑制企业成长的证据。两个子样本组中,前一年资本费用比率与资本费用增长呈显著负相关。在多数模型中,SAL-GW与TOBQ对净投资(NIVGW)、资本费用增长率(CEXGW)及雇员人数增长率(EMPGW)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些结果与理论预期基本一致。行业效应和年度效应对公司成长的影响较为显著。

4结论

司机专业技术总结篇5

一、人力资源现状评价

包括总体评价、供求关系、定员情况、年龄结构、缺员情况、知识结构、薪资水平等内容。

(一)基本情况

1、人员结构方面:公司现有在册员工人,男职工人,占%,女职工人,占%;在岗非生产性人员人,与生产性人员之比达%。

2、年龄结构方面:35岁以下员工人,占总人数的%;36-45岁的员工人,占总人数的%;35-45岁的员工人,占总人数的%;46岁以上的员工人,占总人数的%。

3、知识结构方面:研究生学历的人,占总人数的%,本科学历的人,占总人数的%,大专学历的人,占总人数的%,中专学历的人,占总人数的%,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占总人数的%;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人,其中高级职称人、中级职称人、初级职称人,占员工总人数的%;现有具备技师资格人员人,其中高级技师人、中级技师人,占职工总数的%。

4、薪资水平方面:月薪5000元以上的人,占总人数的%;月薪3000-4000元的人,占总人数的%;月薪2000-3000元的人,占总人数的%;月薪2000元以下的人,占总人数的%。

(二)人员现状分析

1、人才观念落后。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程度不同存在于干部和职工思想中,选人用人上存在论资历、唯学历、唯职称的现象。2、人员结构不尽合理。公司人员年龄梯次、知识结构和性别配置不合理。从年龄角度看,老、中、青配置不合理,知识结构不合理,高学历人才缺乏,重要岗位大多数为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的专业水平、工作经验和协调能力与实际工作的要求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距,亟待锻炼成熟。从性别角度看,职能部门、经营单位本部女职工比例较高,难以满足一线生产的需要。现有人员的专业、知识、素质、年龄结构亟待改善。3、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由于多种原因,公司形成人员既多又少的局面,即管理、服务人员偏多,专业技术人员不足,而且大部分进入领导岗位,真正从事技术、研发的人员很少,这个比例与公司生产自动化水平,技术含量,员工文化素质要求高的特点是极其不相适应的,从而制约了公司在技改、生产技术、研发等方面能力。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公司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以人才工作统领全局,加强人才力量整合,以育人工程主线,以人的能力开发为重点,突出培训教育、岗位培养和实践锻炼三个环节,全方位地开展人力资源工作,努力建立适应公司改革与发展需要的人才工作新机制,为公司发展战略实施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基本原则

在以上指导思想的统领下,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原则:(一)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原则。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能位相适、按劳取酬”。通过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和保障劳动者权益来推动企业的协调发展。(二)多元化开发的原则。实现人力资源开发朝多元化趋势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多主体、多层次、多渠道的潜在优势,拓展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空间。(三)公平公正的原则。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关系制度的建立应以确保劳动者权益的相对公平公正为前提,以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为基本内容,培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能真正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平等劳动关系主体。(四)改革创新的原则。在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方面大胆尝试,创新人力资源开发机制、配置机制、分配机制、保障机制,推动人力资源管理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并率先在重点改革领域实现突破。

四、工作目标

根据人力资源发展与企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到2014年,构建权责明确、运转协调、行为规范、服务优质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构建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平台;构建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构建产业导向、行业推动、企业自主、社会参与的人力资源开发平台;构建长效化、制度化、联动型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营造以人为本、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充分激发人力资源的活力和创造力,努力构建和谐企业、效益企业。具体目标:人才引进总量达人;职业技能培训总人数年递增10%,总量达人;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5%以上。

五、规划依据

根据公司的人力资源现状,结合面向未来五年的发展战略,公司的人力资源战略是:公司机制的作用大于人的作用,建立发展、发挥大多数人能力的机制;配合公司向市场化转型的经营战略,在管理体系中也引入市场观念,提倡开放,认可竞争,鼓励市场认可的职业化精神;将关键人才作为公司资源统一进行整合和调配;人力资源政策必须有利于促进其内部流动;在将现有基础管理进行优化、固化的基础上,需要将关注点更多地投入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体现;关键人才继续以内部培养为主,适当引进职业化人才,同时考虑更有效地利用外部人力资源;以市场和客户为出发点,以流程为基础,强化内部客户概念,强化协作;营造团队文化,鼓励团队绩效、团队能力;重视长期绩效,短期效益服从于长期绩效,重非经济性激励,适当提升经济性激励的水准和有效性。

六、总体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的总体思路:

1、战略发展方向:公司已经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构建公司在主价值链条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公司的人力资源的战略上要贯彻这种战略的思路。2、核心人力资源能力:公司战略的实现最终的支点是实施公司战略的具体的职位,战略的贯彻实施的效果以及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程度都与相应核心的人力资源密切相关,因此,公司人力资源规划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公司核心人力资源能力的评估。3、人力资源盘点:综合评价分析公司现有的人力资源存量,准确掌握公司在核心人力资源能力方面的丰盈程度,确定内部公司人力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状况,这是人力资源规划的核心工作。4、人力资源引进策略:在明确公司内部人力资源缺口的基础上,根据公司的人力资源需求,有针对性的引进外部人力资源,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鲜血液。

5、人力资源激活策略:人力资源激活不仅是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内容,而且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人事激活,组织的目标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组织的各项制度才能顺利的实施,才能够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这是解决核心人力资源缺乏的最根本的、有效的途径。

七、业务规划

1、在人员管理方面: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国家提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要求,我们肩负的担子有太多的社会责任。在现有的体制机制下,一是采取自然消肿的办法,自然减员。二是对于每个基层单位,每个工作环节,每个工作岗位的增扩编制增加人员必须要有人力资源部门、生产部门、企管部门、技术部门进行严格科学的认证,报请公司批准。三是粗分岗位。岗位的越细化,直接导致人力成本的上升。逐步实行一人多岗一职多能的岗位模式。四是要坚决取缔因人设岗的做法,科学设置岗位、合理安排人员。五是要逐步增加人力成本考核科目,并且将核算办法逐步推进到部门乃至班组。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及效益意识。

2、在工人的技术力量方面:要鼓励职工学技术,使广大员工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技术型人才。一是鼓励在职员工学技术,积极引导员工参加社会劳动培训部门的技术等级考试,逐步提高生产单位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占员工中的比例。二是对于获得技术等级的工人由公司进一步考核认证,给予提高工资待遇的奖励。三是在现有体制机制下还是要进一步抓好抓实培训。充分利用班前班后会,副班时间进行逐一培训,纠正那些流于形式华而不实只体现在书面材料上的培训。四是要将学技术与勤奋工作结合起来进行考核,制定多条有可操作性,工人自已可以实实在在查找对比的考核细则。

司机专业技术总结篇6

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航空工业管理局(1951年4月~1952年7月)1951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决定为适应空军建设需要,在重工业部设立航空工业管理局,统一负责飞机的一切修理工作。5月15日,重工业部转发政务院4月29日文件,正式批准成立航空工业管理局,由段子俊任局长。同年5月,重工业部航空工业管理局在沈阳市民生街63号开始办公。7月16日,政务院决定任命重工业部部长何长工兼任航空工业管理局局长,段子俊、陈一民、陈平任副局长。

中央人民政府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后又称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四局、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四局)(1952年8月~1963年9月)1952年8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第17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央人民政府第二机械工业部,任命赵尔陆为部长,并将原重工业部兵工总局、航空工业局、北京工业学院和干部学校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后为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赵尔陆部长兼任航空工业局局长,王西萍为副局长。1955年3月,王西萍任航空工业局局长。1958年2月,第二机械工业部与机电部合并为第一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局改称为一机部四局。1960年9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29次会议决定,把原军、民品统一管理的第一机械工业部重新分为主管民用机械的第一机械工业部和主管国防工业的第三机械工业部(即国防工业部),张连奎任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薛少卿为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航空工业局局长。航空工业局改为三机部第四管理总局。1961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5次会议通过决定,任命孙志远为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机械工业部(1963年9月~1982年4月)1963年9月,中央决定将国防工业部(即老三机部)按专业分开,成立航空工业部,代号仍为第三机械工业部,任命孙志远为部长,刘鼎、吴融锋、段子俊为副部长。不久又对国防工业生产与科研的体制作了调整,1965年1月,航空研究院与第三机械工业部合并。1966年开始的“”使航空工业的管理体制受到严重冲击。

1967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宣布对三机部实行军事管制,10月周洪波任军管会主任。1969年8月,成立航空工业领导小组,由空军牵头抓航空工业,吴法宪任组长。事件以后,航空工业又划归国务院领导,1972年3月,任命李际泰为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粉碎“”后,扫除了航空工业前进道路上的障碍,1977年12月5日,中共中央任命吕东为第三机械工业部党组书记、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部(1982年4月~1988年4月)1982年4月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四个军工部机构改革后领导干部任职的通知,莫文祥为航空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其恭、崔光炜、高镇宁、何文治,科技委主任姜燮生。1983年12月,中央批准姜燮生任航空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82年6月,航空工业部正式通知撤销航空研究院,有关业务与部机关对口司局合并。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航天工业部(1988年4月~1993年4月)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成立航空航天工业部。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杨尚昆以第2号令任命林宗棠为航空航天工业部部长。5月3日,国务院任命姜燮生、刘纪原、何文治、孙家栋为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7月5日,航空航天工业部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1993年4月~1999年6月)1993年4月22日,国务院根据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下文撤销航空航天工业部,成立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由朱育理任总经理,王昂、张洪飚、张彦仲任副总经理,后又增加刘高倬为副总经理。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第二集团公司(1999年7月~现在)1998年3月,国务院作出了“逐步将各军工总公司改组为若干个企业集团公司”的决定。经过一年多的酝酿和论证,1999年3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开会,讨论批准了五大军工总公司改组的方案。1999年7月1日,中国航空工业第一、第二集团公司成立。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由刘高倬任总经理,杨育中、石川、顾惠中为副总经理,刘思诚为党组成员。2006年6月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由林左鸣担任总经理。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由张彦仲任总经理,池耀宗、梁振河、宋金刚为副总经理,王守信为党组成员。2003年3月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由张洪飙担任总经理。

管理体制变革中三次大失误

回顾50多年来航空工业管理体制的变化,其中比较大的失误有三次。一是部院合并,严重削弱了航空基础研究的力量。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中断技术援助后,中国必须更多地依靠自主研发。1960年12月中央批准聂荣臻元帅的建议,把有关国防工业的研究力量集中起来,成立航空、舰艇和无线电电子三个研究院。1961年6月,在划拨航空工业局所属的六个研究所、空军的四个单位和哈军工有关专业的基础上,航空研究院即国防部第六研究院(以下简称六院)正式成立,建制属国防部,由国防科委领导。六院成立不到一年,航空工业局提出重新调整科研体制,要求把六院划归工业部门。1962年3月罗瑞卿总参谋长召集会议讨论此事。会上争论激烈,分歧很大。罗总长决定暂时搁置,“再看两年”。同年7月,国防工业部又向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央军委上报《关于调整国防工业研究设计体制的意见》,要求由国防工业部收回19个研究院。1963年9月,国防工业部(原三机部)按专业分开,成立航空工业部,代号仍为三机部。1965年初,六院与三机部合并。“”期间,航空研究院(即六院)从1967年起被军方接管,但科研体制基本未变。1973年年初,受委托召开航空汇报会。他在最后总结发言中指示:三机部和航空研究院要实行“部院结合,厂所挂钩”,要求三机部和研究院共同组织一个党委,统一领导,研究院负责人要进入三机部党委,任副书记;研究院要把科研统统管起来。当年8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按“部院结合,厂所挂钩”原则,将航空研究院划归三机部。1977年吕东任三机部部长后,航空研究院再度受到重视。但吕东离开后,三机部于1982年6月将航空研究院撤销,其科研管理工作划归航空工业部的科技局,但在与国外合作交流时,仍然沿用中国航空研究院的名义。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航空工业部再次成立航空研究院,到1993年再次被撤销。部院合并,设计、研究院所都隶属于总公司。

撤销航空研究院严重影响了航空科研健康发展,削弱了航空基础技术研究,使我国航空工业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二是航空航天部合并,没有取得强强联合应有的效果。1987年下半年,随着七届人大召开时间的临近,国务院各部委机构调整的方案设计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考虑到美国和欧洲的航空航天工业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在我国最高领导层中,对中国航空和航天工业合并的呼声也很高,很快就确定下来,明确了负责人,开始了“三定”方案的设计。1988年1月12日,林宗棠同志向代总理汇报航空航天工业部“三定”方案的初步设想,当时重点汇报了这样几个问题:一是部的名称叫“航天航空工业部”,还是叫“航空航天工业部”?说,航空工业部建立在前,航天工业部建立在后,国际上通称Aerospace,也是航空航天,以后就叫“航空航天工业部”吧!二是如何进行联合?林宗棠同志提出按“小政府,大集团”框架组建,企事业按型号类别逐步联合组成十几个企事业集团,如飞机六个、航空发动机一个、航空机载设备一个、战略导弹一个、空间技术一个、战术导弹五个等,下面的骨干院、基地、企业先不动,采取先松散、后紧密,逐步联合的做法。表示赞成,并说,航天部几院不要动,逐步联合,不要搞乱。三是要不要组建航空航天基础技术研究总院?说,把共性的所组成总院,我赞成,但不要把原来各研究院的所硬性地拿出来,要有灵活性。1988年7月5日,航空航天工业部正式挂牌成立,成立后马上碰到许多棘手问题,如办公地点、干部设置、如何办公等等。

航空航天工业合并没有成功,在于事先没有充分征求业内人士意见,事后也没有对推进联合进行认真的讨论。应该说,航空与航天工业同为一体,在国际上有先例,在我国也不是不可能,关键是如何精心组织和运作。比如,航空与航天的产品制造工程的实体可以分开,这是由于我国航空工业与航天工业相比,有两个基本不同点:第一,我国航空工业是从仿制起家的,是先修理、生产,然后发展到自行研制,而我国航天工业是先有设计然后才有工厂,工厂始终附属于研发和设计。第二,航空军民用飞机有载人、多次使用的特点,要求长寿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效益、低成本,而航天生产的导弹、卫星、运载火箭等技术要求也很高,但基本上是一次性发射使用。而航空与航天的基础技术部分具有共性,应该有效地结合,做到资源共享。

由于航空航天工业部成立后,各方意见极不一致,领导忙着处理具体事务,加上结构调整根本动不了,从而形成了“两块铁板、一个焊点”的现象,使原先设计的方案根本无法实施。这样的局面维持了五年,到1993年航空工业与航天工业终于又分手。三是航空工业总公司分为两个集团公司,加剧了矛盾和重复建设。1998年3月,国务院作出“逐步将各军工总公司改组为若干个企业集团公司”的决定。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反复酝酿和论证,1999年3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门开会,讨论批准了五大军工总公司改组的方案,对国防科技工业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的改革明确了三条:(1)国务院重新组建国防科工委。(2)中央军委成立总装备部。(3)将五大军工总公司改组为若干企业集团公司。在确定集团公司组建原则时,朱镕基总理强调,要适度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组建两个实力大体相当的集团公司,在军工企业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竞争的机制,使两个集团公司都有保军任务,两个集团公司实力大体相当。航空两个集团公司在组建方案中明确了以下几点:一是按照“分工协作,发挥优势,各有侧重,有序竞争”的原则,加强团结和合作,共同发展我国的航空工业。二是为了避免重复建设,航空老产品按现行配套关系继续执行,新产品按国家批准的航空工业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调整方案及有序竞争的原则进行配套。三是对重大项目采取联合研制、生产的办法,由双方分担任务和研制经费,发挥各自优势,按分工承担责任、风险,享受收益。四是航空研究院所主要依托第一集团公司管理,同时为两个集团服务。五是中航技等为两个集团公司服务的、涉及军品的直属专业公司采取股份制的办法,组成董事会进行管理;供销公司也要为两个集团服务。这些写在纸上的东西实际上都没得到很好执行。事实上,航空工业分为两个集团公司以后,矛盾加深,重复建设加大,出现了以邻为壑、力量分散的新情况。飞机研制的技术力量,如强度、气动、试飞、飞机设计、机载设备等,集中在一个集团;中型运输机、直升机研制生产以及起落架专业化厂等却在另一个集团;一些公益性、基础性科研院所本应该为两个集团服务,而实际上服务起来很困难。

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

当今世界航空工业,联合、竞争、专业化是发展大趋势。西欧各国为了与美国抗衡,出现了法、英、德、西班牙四家公司为主,荷兰、比利时两家为协作公司的跨国合作的空客模式。空中客车公司开展国际合作,扬长避短,发挥联合优势,进行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各成员公司的技术特长和优势,从而保证了合作的成功。美国波音与麦道强强合并,更体现了这一世界潮流。而我国航空工业体制长期封闭、僵化,缺乏活力。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航空工业的管理体制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航空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航空工业总公司中航一集团和中航二集团。尽管经历了这样的演变,但这个体制仍然是从原来的主管行政部门的传统体制直接继承过来的,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为了加快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必须理顺航空工业的管理体制,统一思想,理清思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将各方面力量有效地组织起来,取长补短,发挥航空工业总体优势。

(一)进行专业化重组,建立飞机、发动机、机载企业独自发展的经济实体。国外飞机、发动机、机载企业都是独立存在、各自发展的。欧美国家如此,俄罗斯最近也单独成立了飞机和发动机集团,并特别申明不含机载设备。而我们混在一起,互相牵制,影响航空工业的长远发展。首先看一下国外航空发动机企业的情况。美国普拉特•惠特尼集团公司:简称普惠公司,是美国最大两家航空发动机制造公司之一,也是世界主要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制造商之一。公司雇员4万人,年销售额为60多亿美元。

通用电气公司:也称GE公司,是一家多元化经营的跨国公司,涉及12个主要领域,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有经营业务,在25个国家开设有250个工厂。其中航空发动机集团有民用发动机分部、军用发动机分部和船用及工业发动机分部。GE公司雇员22万人,年销售额为600多亿美元。联信发动机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小型发动机制造厂商,在辅助动力装置、小型涡轮发动机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公司雇员5600人,年销售额为17.5多亿美元。加拿大普拉特•惠特尼加拿大公司(普惠加拿大公司):是专门设计和制造小型燃气涡轮发动机的著名厂商,成立初期是美国普惠公司在加拿大设立的活塞式发动机维修中心,现在是美国联合技术公司的子公司。该公司研制的PT6系列发动机,已有30多个型号,产品广泛用于150多个国家的支线飞机、直升机和轮船。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简称罗罗公司,是世界三大航空发动机企业之一,主要有民用发动机、军用发动机和直升机发动机三类产品的研制、生产和销售。公司雇员3.6万人,年销售额为50亿美元左右。法国国有航空发动机研究制造公司:简称斯奈克玛公司,为法国唯一的大型军用和民用航空发动机制造公司,也是世界主要发动机制造商之一。公司雇员1.1万人,年销售额为140亿法郎。透博梅卡公司:主要生产中小型燃气涡轮发动机。公司雇员3700人,年销售额为20亿法郎。再看看国外航空机载设备企业的情况。

美国联合信号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航空航天设备制造厂商之一。公司在辅助动力装置、空中环保系统、发动机控制系统、航空电子设备及机轮和刹车装置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公司雇员9万人,销售额超过150亿美元,其中航空航天公司雇员3.8万人,销售额为50亿美元左右。霍尼威尔公司:研制生产航空航天电子控制设备,主要有数字飞行指挥系统、飞行管理系统、飞行显示系统、飞行控制系统、电子飞行仪表,包括平视显示仪、卫星通讯系统、惯性基准及全球导航系统、防撞系统、自动测试设备、大气数据计算机和气象雷达等。公司雇员5.2万人,销售额为60亿美元左右。GM休斯电子公司:休斯公司按业务范围分为四个子公司———航宇及防务公司、导弹系统公司、电子系统公司和民用工业公司。产品为雷达及通讯系统、电子光学系统、武器系统和信息系统。公司雇员7.9万人,销售额为140亿美元左右。

英国马可尼公司:隶属于英国的通用电气公司,下设马可尼航空电子公司(雇员8700人,年营业额42亿美元)、马可尼雷达和控制系统公司、马可尼通讯公司、马可尼仪表公司、马可尼防御系统公司和马可尼安全系统公司。卢卡斯宇航公司:欧洲最大的航空设备制造企业之一。该公司设计制造的飞行操纵系统、发动机控制系统、发电系统、电源控制系统和货物装卸系统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雇员7000多人,年营业额8亿美元。道蒂航空航天公司:是英国和欧洲最大的飞机附件公司之一,主要产品有飞机起落架、螺旋桨、液压设备和飞行控制系统等。公司雇员2800多人,年营业额3.7亿美元。法国汤姆逊公司:是世界著名的和欧洲最大的防务电子公司,在航空电子、光电子、通信、空中管制、防务系统、信息系统和软件等领域居欧洲领先地位。公司雇员4.9万人,年营业额360亿法郎,在世界100家航空航天大公司中排列12名。达索电子公司:产品有导弹自动引导装置、机载雷达、地面雷达及激光吊舱等探测系统。公司雇员2700人,年营业额为30亿法郎。意大利意大利航空设备企业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大型航空工业公司的航空设备(导弹)分部或子公司,如阿莱尼亚、阿古斯塔、马基、菲亚特公司均有航空设备分部或子公司;二是在大型电子设备公司中,设有研制航空设备的子公司,如意大利电子公司、菲亚尔公司、微型技术公司等;三是一些小型专业公司。意大利各型导弹的研制生产集中在阿莱尼亚公司和奥托•梅拉腊公司。它们属于国有机械金融集团。仔细分析这些发动机和机载企业有以下一些特征。

1.航空发动机企业基本上是垄断的。大型发动机世界上只有普惠、罗罗和GE三大家,小型发动机为加拿大普惠。其他发动机企业则把追求局部技术优势作为自己的发展战略。如法国斯奈克玛、德国慕尼黑MTU、意大利菲亚特等公司,尽管在某些部件方面具优势,都不独家研制整机,但都有总装线,通过参与联合组装,合作研制产品,占有一定份额。

2.航空机载设备企业能够独立存在并得到发展的都是专业化发展,人员少,技术精,通过提升产品的竞争力,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如美国联信、法国汤姆逊、英国马可尼等,这些公司都是把某些机载产品作为主产品的专业化公司,而不是包罗万象的航空设备公司。这些机载设备企业与主机企业的关系是经济与合同关系,不对主机企业全面配套承担义务。

3.从世界主要发动机和机载企业的情况看,发动机企业基本上同飞机企业是分开的,航空机载设备企业则不然,有分开的(大多是技术有优势、产品有市场、经济有效益的企业),也有不分的(如意大利),有的是航空工业公司内设航空设备(导弹)分部或子公司,有的是民用电子公司内设航空设备的子公司。鉴于以上情况,建议我国航空工业也应进行专业化重组,形成飞机、发动机集团、机载设备中心协调配套的航空工业研制生产体系,建立有主产品、有竞争力、各专业独自发展的经济实体。

(二)组建部级的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我国航空工业建成的规模庞大的体系,从总体上看是粗放的、分散的、重复的且效率低下的,与世界航空工业发达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与我国航天工业也有不小差距。究其原因,阻碍我国航空制造业技术水平提高的瓶颈不是别的,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严重滞后。我国航空工业创新能力落后于航天工业,其原因是有两个不同点:一是航天工业是先有设计然后才有工厂,工厂始终附属于研发和设计。而航空工业是从仿制起家,先有工厂,然后才有设计和研制。二是航天工业一直保留有研究院,而航空工业曾经有过的航空研究院几经折腾已不复存在。正是由于这两大差别,中国航天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在导弹、卫星、运载火箭、载人航天等领域硕果累累,而航空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一旦自行开发大项目就缺乏后劲。1992年,航空工业和航天工业分别获得国家100亿元的拨款。但航天工业却用这100亿元和后来追加的80亿元,于2003年10月把“神舟”5号载人飞船成功送上天,使中国成为继苏联/俄罗斯、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自主开展载人航天的国家。航空工业却因AE100项目的失败而让国家把钱收了回去。这一显明对比说明我国航空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要尽快解决这一问题,重要的措施就是尽快建立部级的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世界航空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国家航空研究院对各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现在世界各航空强国都拥有自己强大的国家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总部设在华盛顿,在行政上隶属总统领导。其中兰里中心从事飞机、气动、强度、仿真、机载电子等研究,刘易斯中心从事发动机及高空模拟研究。它们的研究成果无偿转让给国防部、各航空企业、联邦航空局及其他机构。NASA还对各航空制造公司设计的新机和联邦航空局适航性鉴定提供技术基础。苏联(俄罗斯)中央空气和流体动力学研究院(ЦАГи)是苏联和俄罗斯航空工业各学科研究机构的摇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航空科研中心之一。它拥有一批世界级的学者和许多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德国航空航天研究院(DLR)是德国最大的航空航天科研机构,直属联邦德国科技部领导。总部设在科隆-波尔茨。研究重点领域为航空、航天和能源技术三个方面。

英国皇家航空航天研究院(RAE)是英国国防部主要的航空航天科研机构。其总部和一些主要飞机、航天器科研部门都设在范堡罗。两个主要科研基地设在贝德福(侧重行研究)和皮斯托克(侧重于发动机研究)。法国国家航空航天研究院(ONERA)为国家航空航天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兼有工业和商业性质,由国防部监管。该院除与法国的许多研究机构有联系外,与美、英传统伙伴继续保持密切合作关系,与俄罗斯研究机构在空气动力和燃烧等研究领域开展了合作。欧洲航空研究与技术组织(Garteur)。为了在航空研究方面能与美国相抗衡,1973年,欧洲法、德、英、意、西、荷和瑞典七国政府协议成立一个联合组织即欧洲航空研究与技术组织(Garteur),其宗旨是鼓励和协调七国间航空研究院和航空工业公司之间航空科学研究的合作与开发,增强欧洲的整体实力。该组织设有理事会和执行委员会。以上国外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有下述共同特点:⑴“地位”、“级别”高,均是名副其实的“部级”。如NASA是美国国会批准成立,直属总统领导。⑵人才荟萃、设备精良,拥有本国顶尖级航空精英和人才,拥有世界一级的科研设备和试验手段。⑶资金由国家给予保证。如NASA1999年的研究经费就达134亿美元。⑷研究院科研活动与企业分工明确,互相补充,不搞重复建设。科研成果无偿向工业企业转移。⑸科研成果突出,对航空技术发展起着重大推进作用。⑹航空研究院促进本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保证了航空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坚持科研先行方针,建立坚实的航空科研能力,必须要有专门的基础技术研究机构,这是保证航空产品不断更新换代的可靠基础。只有拥有足够的技术储备,把基础打扎实,航空工业才能加快产品的研制的步伐。因此,为了提高我国航空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建立国家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把航空工业的基础研究统一起来,由国家扶持、集中规划,建成类似美国NASA、法国ONERA、德国DLR之类的航空科研机构。这个国家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应具有以下特征。

1.国家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是部级的、非盈利的科研事业单位,在政府领导下,统一组织航空技术的预先研究工作,并无偿转让研究成果。

2.国家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的任务是:进行前瞻性、基础性的航空科学技术研究,承担应用基础研究、探索研究、演示验证等科研任务,为发展新型飞机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代表国家对新研制的航空产品进行鉴定与评估。

3.国家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按飞机、发动机、机上系统与设备发展的“技术流”配置,突出总体研究,突出综合性。其技术专业应当涵盖航空预先研究的主要专业和内容。

4.国家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应当拥有成套的超声速、跨声速和低速风洞,发动机高空试车台和成套地面试验设备,大型结构强度和疲劳强度试验室,飞行试验试飞手段和全景飞行模拟机,飞行控制系统试验室,航空电子系统试验室,大型火箭撬滑轨试验场,大型水洞,巨型计算机等国际一流试验设施。

5.国家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要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逐步进行补充、调整、完善。

6.国家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的研究经费主要由国家投入。其投资强度应当在总体上能保障航空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保障部级航空研究人员享有与其地位相适应的待遇。

7.鉴于航空、航天同属战略性高技术领域,特别是由于历史发展的渊源原因,航空、航天许多技术是相通的,因此,在建立国家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的时候,要站在国家高度,借鉴国际经验,统筹考虑航空航天的技术资源,优化配置,不搞重复建设。

司机专业技术总结篇7

当工作到一定阶段或结束时,要认真分析研究前期工作,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做好工作总结。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2020网络工程师年度工作总结五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网络工程师年度工作总结1窗外枯枝寒风摧,又是一度年终时,翻开过去一年的工作录,步履艰辛忐忑而又让人意味深长。过去的一年,在公司领导和同事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对工作稳步熟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现将本年度工作总结及下阶段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在技术工作开展的前提上不断创新

刚到公司一段时间工作的过程也是我自己心态不断调整、成熟的过程。因为初来乍到,很多东西都不适应,我有太多的茫然。当时我整天预想到某个项目现场大展身手,但我发现现实离我预期有很大的差距,而莫名而来的一些烦琐的标书协助制作更是让我抓狂。我甚至怀疑我是否合适这份工作,但我一直不断的提醒自己要坚持,调整心态。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磨合,我才慢慢适应并逐渐进入工作状态。

作为公司技术部的一名员工,主要负责公司技术类工作,本年度,在部门经理的安排指导及部门同事的配合下,我参与了省人大方卡消费机建设项目、省政协会议签到系统项目、省红十字会服务器升级项目、省信息中心服务器采购项目、省档案馆服务器维护项目、__区教育局服务器采购安装项目、国电宜兴光伏智能化建设项目、国电朗新明__分公司机房建设项目、国电____旗视频监控建设项目、国电阿拉善左旗视频监控维护项目等各种环节的工作。

在公司内部,我参加了公司网站建设升级项目,公司__网上购物商城建设项目的工作。

二、积极上进、沟通交流,在思想态度端正的基础上创一流服务

在思想上我们部门与公司总体制度方针保持高度一致,遵守公司出台的各项规章,响应公司号召,积极参加公司的各种活动。不无迟不旷工,遇事及时汇报,积极与上级领导沟通交流。

在工作中,部门内团结互助,齐心协力,相互分享工作经验,工作效率也因此大大提升;在工作外,部门经理经常带领我们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关心帮助大家,同事关系融洽。

在与客户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我主动热忱,按时守信,从客户角度出发,积极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

三、互相学习、不断进步,在专业技术提高的情况下让工作更效率

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不断进步,使得我一直再成长,为了提高整体工作能力,我经常自学工作中需要而自己又未接触过的一些技术知识。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请教,在一次次项目中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

空闲时间,我会咨询同事并考虑实际应用,选择报考一两个适合自己的证书,不断提升自己。

四、展望未来,在公司稳步提高的发展环境下做奠基

过去一年,虽然我取得了一些工作成果,但仍然存在诸多的不足,进一步优化工作环节,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扩大技术知识面,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是我来年的工作方向。

在过去的一年里,很感谢公司领导大力支持与帮助和同事对我工作的配合,这使得我在工作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当然这一年已经过去,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仍会一如既往的与同事加倍努力,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争取做的更好。我坚信公司的明天会更好,公司的效益会更上一个台阶,让我们翘首以盼,来年更辉煌。

网络工程师年度工作总结2在公司领导及各同事的帮助下,我有序开展工作进度。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工作总结如下:

一、计算机管理工作内容如下:

工作内容:工作中包括工厂官方网站维护,网站文章和图片实时更新。工厂厂内计算机硬件的维护及管理,保证工厂厂计算机及相关网络产品的正常工作。对工厂厂内部员工上网流量监管,对各个部门上网IP分配管理。工厂厂计算机上软件的安装及维护,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防治机器及整个网络被病毒攻击,及工厂厂资源共享设置等。

二、计算机硬件维护及系统与软件维护

工厂厂电脑共有110台,日常维护的基本为100台。由于机器较多,日常出现故障的情况较为常见,主要的电脑故障有:系统故障,网络故障,软件故障,硬件故障及电脑周边设备如打印机和路由器等。很多机器由于长期使用,导致系统中存在大量垃圾文件,系统文件也有部分受到损坏,从而导致系统崩溃,重装系统,另外有一些属网络故障,线路问题等。其他软件问题主要包括杀毒软件的安装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等。

硬件故障维护相对复杂一些,由于部分电脑使用年限过长导致电子元件老化,引起电脑反应慢,频繁死机,数据丢失,出现这些情况电脑需要耐心的维护。

三、计算机病毒的防范与网络维护情况

目前网络计算机病毒较多,传播途径也较为广泛,可以通过浏览网页、下载程序、邮件传播,为了做好防范措施,工厂厂的每台机器都安装了___安全卫士和__毒霸杀毒软件,并定期自动升级,对发现病毒的机器及时的进行处理。工厂厂机器中毒情况较为严重的主要有一次,财务部机器出现大面积office宏病毒中毒情况,主要涉财务部及相关部门的机器,中毒后office宏病毒会将该机器的e_cel数据篡改或丢失数据,并且电脑中office宏病毒会随着U盘传播,导致病毒扩散到各个部门电脑。

解决的方法:1、先将电脑重要文件资料备份到移动硬盘,以防在维护中丢失资料。

1、下载office宏病毒专杀软件,对财务部及相关部门电脑进行全面杀毒。

2、安装360电脑卫士和金山毒霸,对电脑维护及电脑病毒的防护。

3、升级office办公软件,防止病毒再次病发。

4、减少电脑之间互相使用U盘,尽量使用电子邮件工作(电子邮箱具备杀毒功能)。

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工厂厂计算机及网络方面的管理情况较为复杂管理不够到位。

2、工厂厂目前软硬件使用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维护管理中仍存在问题。

五、工作计划:

1、紧紧围绕工厂厂工作,充分发挥岗位职能,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以“服从领导、团结同志、认真学习、扎实工作”为准则,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我始终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2、对公司内部局域网进一步维护和管理,如:IP细致维护。

3、对每天公司员工上网流量进行监控,并做好每天流量记录。

4、做好每一天工作记录,对经常出现问题进行关注。

5、积极完成领导安排的有关工作,做到工作上有问题及时向领导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不懂就问,努力把工作做好。

网络工程师年度工作总结3时间如沙漏,总是在人们不经意间溜走,转眼将至年关。在这一年的忙碌工作中,我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我深刻感受到自己成长了,也成熟了,我收获了很多,当然需要学习的更多。在此,我对本年度个人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如下:

1.公司的发展离不开网络,在近一年中,公司厂区急速扩建,从B厂区一楼的SMT到二楼的组装测试线,本人有幸参与本次网络的规划与实施,由于工程的紧急和生产的扩张,实施的时候为了赶上生产的进度在某些方面难免考虑不周全,还有待进一步的整改。

2.因公司驻外办公地点的增加,要求能够进入公司的局域网中进行访问,本人针对公司原有的软件进行了调试,确定该软件能正常安全的使用,可以方便在外移动办公人员的及时访问公司网络(该软件仅支持ADSL宽带连接,在专线的网络中不能使用)。

3.公司电脑新旧更替频繁,在这一年里,公司新增电脑数百台,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完成了数百台电脑的安装与调试,确保公司生产正常增长,公司目前一共近2000台电脑,由于机器较多,日常出现故障的情况较为常见,主要的电脑故障有:系统故障,网络故障,软件故障等,很多机器由于长期使用,导致系统中存在大量垃圾文件,系统文件也有部分受到损坏,从而导致系统崩溃,重装系统,另外有一些属网络故障,线路问题等。

其他软件问题主要包括邮箱的使用,ERP和办公软件等。虽然说故障原因不会超过软硬件两种,但往往在处理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

4.目前网络计算机病毒较多,传播途径也较为广泛,可以通过浏览网页、下载程序、邮件传播,为了做好防范措施,公司每台机器都安装了杀毒软件,并定期的要求升级,对发现病毒的机器及时的进行处理。

一年来,针对部分特需要求的电脑,甚至有数次手动更新杀毒软件。

5.近年来,公司的网络变动频繁,很多以前的网线都缺少标识,每次都给网络的变动带来极大的困难。

在多次的网络变更中,更多的时间都是在找线中消耗,让方案无法在预期的时间内完成。在第一次对SMT网络变更中,对此有深刻的体会,原本预计半个小时的工作最后还是拖了近两个小时才完成,出现该种情况正是因为本人对公司网络的复杂性缺少认识,在没有标记的情况下实施方案,结果花费更多时间去确认网线的去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确保自己对网络能了如指掌,通过在各个车间的实地考察,终于理清了线序,并对网线和部分机柜进行了编号,同时制定示意图,方便大家更直观的理解。

6.应公司领导要求,公司需要让部分员工能够使用飞信功能,方便大家进行业务联系。

目前公司的网络现状是:除了部门经理和有特需需求的同事具有上网权限外,其他人员均被控制上网权限。要实现飞信功能又不能开通上网权限,因此必须针对飞信开通访问权限。通过抓取数据流确定飞信IP,但在开通该IP后出现了更让人费解的问题。在同样的权限下,部分同事的飞信无法使用,而另外一部分的却可以。前后经历近半个月的时间,最终发现是因为飞信在登录的时候需要到认证服务器认证,当把认证服务器IP也开通后就解决了上述问题。

近一年来,我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努力,在自己平凡而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从不把情绪带到工作中。在具体工作中,我努力做好服务工作。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取得了新的进步。但我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1、因为简单的问题重复出现重复解决,可能到位不及时。

2、自己的思路还很窄对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认识的不够全面,自己对新技术掌握速度还不够快。

3、有时出现问题我并不知道而领导先知。

其实从咱们公司的结构来看这些都是正常的,但我以网管的身份感到惭愧。

总结了过去,方能展望未来!最后说说明年的工作计划,辞旧迎新,在总结本年度工作的同时,针对自己不足之处,我对明年工作也提出了初步设想:

1、在继续完善公司网络的同时,加强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

把工作做到更好。

2、对公司所有网络设备进行全面的评估,并针对目前的网络现状提出改善方案。

3、领导交办的每一项工作,分清轻重缓急,科学安排时间,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

网络工程师年度工作总结4紧张而有序的一年又要过去了,忙碌的一年里,在公司领导及各部门各同事的帮助下,我顺利的完成了本年度的工作。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就本年度的工作总结如下:

首先说说工作态度,因为态度决定一切。

自从_月_日来到公司第一天,我就本着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工作的信念一直至今,说大了是要对得起公司对我的培养、对得起我的薪水;说小了是要对得起自己青春的付出、对得起自己的将来。说实话,其实这份工作对我压力很大的,刚到公司时工作量不是很大,主要就是把公司以前的设备设施及维护计划、维护费用预算等等以电子形式表达出来,并建立相应的档案,再对以前的设备做些维护。

自20__年参加工作,到现在已经有四年半了,在过去的日子里,本人主要负责核心技术领域,信息中心机房扩展设计与建设维护,报业信息系统建设与项目管理,网络与网络安全设计与研究完善,技术管理创新,以及协助推进报业集团信息生产一体化等工作.严格履行个人岗位职责,认真学习,努力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和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

一、良好的思想政治表现

我为人处事的原则是“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工作,堂堂正正做人,开开心心生活”,对自己,我严格要求,工作认真,待人诚恳,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到遵纪守法,谦虚谨慎,作风正派,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积极要求进步,团结友善,明礼诚信。

二、负重锻炼,鼓劲挖潜,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网络工程师加强责任感、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开拓创新的意识。

三、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拓展知识领域

潜心研究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吸收丰富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提高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将本专业与相关专业相互配合,协调解决有关技术难题,并且能指导工程师工作和学习。并且也加强了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判断分析能力。为了加强自身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于20__年度在微软授权培训中心接受微软系统工程师培训,并获得中国微软颁发的MCSE系统工程师证书时.同年也获得北大方正采编高级系统管理证书,在20__年在cisco授权培训中心接受cisco网络工程师培训,同年获得美国思科颁发的CCNA网络工程师证书,并自学CCNP网络专家课程.为了掌握更扎实的技术,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从20__年开始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研究生专业,并且在20__年底顺利拿到工程硕士文凭。在论文方面,,先后在电脑报,计算机世界,中国地市报人等报刊发表过论文。

四、今后努力方向

1.陷于较为严重的事务性工作的特殊情况,必须进行角色技术转变,新时期的现代报业技术人员应是技术组织者,网络,网络安全建设者,新闻信息产品的开发员,信息技术服务咨询专家,信息技术教师的身份。

2.要创新,技术管理更需要有潜意识加强,技术和管理应该并重。

3.不能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能以一街市田亩为乐,这将不利于集团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4.加强报人计算机知识培训力度,促进信息化建设发展,减少建设的整体的维护成本。

网络工程师年度工作总结5本人于20__年6月毕业于____学院,在该学校进行了四年的本科学习,并取得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士学位,加入了集团至今,在职务,负责整个集团公司的能源技术改造和新建项目的技术支持和工艺审核。现将近年来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上要求进步

几年来,我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各项培训,充分利用业余时间通过杂志报刊、电脑网络和电视新闻等媒体,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改革开放的政策,热爱化工工艺和工程工作,对自己所服务的单位充满感情。

二、在工作中注重学习

能及时学习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新标准规范,便在工作中加以应用,坚持根据工作需要加强化工技术的学习,并将学到的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具备了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几年来,在多个岗位从事技术及管理工作,都能根据工作需要,服从领导的安排。原在无锡市锡佛工贸担任技术员职务时候,因为学的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对于硅酸盐深加工方面有很多不足,在日常的工作中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学习国内玻璃深加工的先进工艺。在该公司工作时期,自己的在硅酸盐深加工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并且由于自己的化工专业的制图能力较强,在工作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学习更先进的加工技术,在这段时间内,完成了对苏州高铁列车车窗玻璃的加工设计图的设计和绘制工作,并且顺利完成了该工程,为公司创造了品牌效益和经济效益,此外2010年底公司与世界第一大玻璃企业日本旭硝子玻璃进行了合作,承接了旭硝子公司的太阳能玻璃的钢化工程。在该项目上我主要负责对钢化质量的控制把关,经过全公司的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对旭硝子太阳能玻璃的钢化,为公司提升品牌价值做出了自己的贡献。2011年3月调回家乡工作,回到家乡后加入了__集团,并担任现在的职务,在加入__集团,更是贴近了自己的本专业,在工作中自己在大学学到的专业技能有了更好的利用,在__集团的工作中不断的学习和完善自己,并且在许多工程项目上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例如在__干熄焦,__烟道气余热回收,在__煤业低浓度瓦斯气体发电项目,在__钢铁节能技改项目等许多项目上进行了工艺和工程研究和学习,为这些工程项目的落地实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此外还实地考察了济南钢铁闷渣工艺的现场工程,对这种国内最先进的钢渣处理工艺有了最直观最贴切的认识。对未来__钢铁上马这种新型钢渣处理工艺奠定了工艺基础。此外,今年我们还进行了中科矿渣微分制品有限公司新建二期60万吨钢渣微细粉项目的研究和环评工作,在项目的可研分析和环评报告的制作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参与完成了项目的科研和环评的编制评审工作。为下一步工程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过程中我越来越热爱这份工作。将为公司的前进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做好传、帮、带

2011年我加入__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以来。由于我加入的是刚刚成立的能源管理部,专业技术人员少,专业技能指导缺乏,加上大部分人员是新近人员,技术水平相对不足,因此经理叫我对大家在专业技能上予以帮助和传授。我耐心向他们传授化学工程与工艺知识,不仅从理论上讲解,有的地方还手把手的传授,同时也教他们做人的一些道理,使他们很快能喜欢这份工作,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不仅可以单独工作,而且还成了部门骨干。在项目帮助的工过程中,做到了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使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很快、易通易懂,同时也取长补短,不断充实自我。

四、专业水平上耐心学习

因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一些高新技术不断的投入到能源产业,尤其是近些年来,能源利用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很多节能技术和余热余能回收技术投入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为公司服务,只有不断的提升自己,耐心学习,刻苦钻研,汲取新知识,学习新工艺,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更节能更环保的新项目。为此我经常接触各节能服务公司,了解国内最新的节能技术,并且根据集团实际情况向领导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够更好的为公司服务,对工作负责。

五、专业进修情况

因工作需要,本人于20__年6月参与了清华大学投融资与资本运作高级研修班在太原的学习。不仅了解本专业的知识,更还要放眼整个国内经济形势,了解经济情况,避免理论学习的狭隘性。在该研修班的学习让我充分认识到技术工作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才能凸显出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司机专业技术总结篇8

根据省安监局规定,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依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煤矿安全培训规定》(第52号)的精神,达到规定的相应学历才能办理相关证件,否则不予办理。我集团公司部分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学历未达到相应学历,须补充学习,以达到相应学历。经培训处与有关院校联系沟通,经请示公司领导同意,现就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报考(补充)相应学历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准入条件

根据国家安监总局对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学历准入条件,我集团公司相关人员应达到以下煤矿主体专业学历:

(一)煤矿主体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

1、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及以上人员。

2、集团公司生产、技术、通风、机电、运输、地测、调度、安监等部室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和安监工作人员;

3、各生产矿矿长、副矿长、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及煤一公司、华能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和技术负责人等。

(二)煤矿主体专业中专学历人员

各生产矿、煤一公司、华能公司的生产、技术、通风、机电、运输、地测、调度等职能部门(含煤矿井、区、科、队)负责人。

二、学历补充办法

未达到相应学历人员可通过以下不同方式报考相应学历。

(一)大专及以上学历报考

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分春季(2月至3月)和秋季(7月至8月)两次报名招生,专业为:采煤专业(大专)。

2、西安科技大学每年7月至9月报名,专业为:机电、采煤、测绘等专业(大专、本科),需参加成人高考。

(二)中专学历报考

由集团公司培训处负责与====职业技术学院联系招生事宜,煤矿开采技术学习形式为半脱产。

三、其他要求

1、属于2014年已经培训,但未达到中专煤矿主体专业的人员,要求在2015年X月3日前到持身份证复印件及培训费2300元到培训处报名,办理补充学历手续。

司机专业技术总结篇9

自动化认识实习心得范文【一】

经过了一年的学习,我们,特指我,对我所学的专业即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还是认识不是很够,可能老师考虑到我们这些学生的潜在问题,就给我们安排了一个专业认识的实习周。我们要通过这几天的实习对机械工程有一个直观上的认识(通过之前的理论课专业概论课,我们已经对机械工程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在进入工厂之前,老师给我们上了两节基础知识课,让我们了解什么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应该学些什么。

由于微电子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工业自动化的程度大幅度提高。新的机电设备和产品将机械、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所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大幅度地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提高制造技术水平,实现生产方式向柔性方向发展;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节约能源和材料消耗,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机电一体化已是当今世界及未来机械工业技术和产品发展的主 要趋向,也是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我国现有的机械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当今机械工业的发展极不相称。学机械专业的,对电子、自动控制技术懂得较少;学电子专业的,对机械专业知识掌握的也不多,不能将机械与电子进行有机的结合。此外,由于近二十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数机械专业人员知识老化,对新知识、新技术了解甚少,难以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因此,除现有机械专业人员需知识更新,解决机电一体化人才短缺的部分问题外,急需大批量培养这类人才,老师还说,目前工程机械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顶峰,设备可以完成人们所想到的任何工件,大型设备的专业化也在逐步加强,国内外的工程机械设备的差距也在逐渐减小,工程机械有小型化、家用化的趋势

所谓机电一体化,就是机械与电工合二为一。日本企业界在1970年左右最早提出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一概念,当时他们取名为Mechatronics,即结合应用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于一体。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和机械技术等交叉的系统技术,目前正向光机电一体化技术(Opto-mechatronics)(Opto-mechatronics)(Opto-mechatronics)方向发展,应用范围愈来愈广。 现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紧密集合的一门技术,他的发展使冷冰冰的机器有了人性化,智能化。我们需要学的基础科目有:英语、计算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物理实验、工程力学、机械原理、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课程 等。

上完了这两节的基础课以后,在一男一女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的三个班分别参观了北京建筑工程机械厂与北京现代汽车厂两个地方。

周三那天早上下起了瓢泼大雨,可到了北京现代以后,天就放晴了。在向导的 带领下,我们观看了有关宣传片,听了关于展车的相关介绍,又参观了总装车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总装车间。一千多米长的生产线,经过工人师傅准确而迅速的操作后,在OK LINE 最后出来的就是成品车。

自动化认识实习心得范文【二】

一、实习目的

1. 通过亲身接触自动化设备和实验器材,并且通过老师及工厂人员的讲解,对自动化专业进行初步的认识,在实践中验证、巩固和深化已学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

2.加强对企业技术操作的理解,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运用已学的专业基础课程理论知识,对实习单位的各项技术操作进行初步分析观察和分析对比,找到其合理和不足之处,灵活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见识电子控制类产品的设计、开发及维护等过程,理解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动态与专业前景。

4.通过一定的实践认知实习,为以后的毕业设计及论文撰写做好铺垫。

5. 让我们了解到知识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提升自己实际的工作能力,领悟到现实工作中我们需要什么,我们应该朝哪一方面发展,对我们以后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为今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二、实习地点及时间安排

1.实习地点:

中冶连铸技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2.时间安排:

8:30 由武汉科技大学黄家湖校区出发

9:20 到达中冶连铸技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参观

11:00 返回学校

三、实习单位介绍

中冶连铸技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冶连铸,CCTEC),是由中国冶金科工集团(MCC)发起设立的科技型股份制企业。xxxx年,中冶集团在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企业500强中,排名第280位。中冶连铸总部设在武汉,是国内最大的以连铸、板带冷轧与表面处理为特色的冶金专业化技术工程公司;xxxx年7月,中冶集团宣布,中冶南方合并中冶连铸,自此,中冶连铸成为中冶南方的全资子公司。

公司主营业务为:方坯、板坯和薄板坯连铸连轧工程,板带冷轧与处理工程和工业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自动化专业认识实习心得。中冶连铸现依托集团各项优势在北京设立了分支机构,从事国内外海水淡化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连铸核心业务有:EPC工程总承包,事业部具有专业化连铸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设备制造能力的优势,可以为客户提供各类连铸机(大小方坯、圆坯、矩形坯、异型坯、扁坯、板坯、薄板坯等)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一条龙工程总承包及单项服务;技术服务,事业部依靠专业化连铸技术研发实力,为客户提供连铸生产工艺、品种开发、生产工艺诀窍、铸坯质量问题诊断等相关技术服务;设备维护服务外包,事业部具有专业化连铸设备制造、供应链管理能力,能够提供连铸设备维护服务外包,为客户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公司人力资源实力:xxxx年初,公司已有职工854人,其中技术管理人员496人,拥有博士学位11人、硕士学位101人、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83人。公司在北京设有自己独立的研究院,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每年研发费用占营业额的5%,研发实力强大。中冶连铸拥有专业的设备制造基地中冶易新科技,设备制造能力强大。主要机械、电气设备在公司内部制造完成,产品质量和交货期有保证。

事业部/子公司:连铸事业部、海外事业部、北京科贸、斯瑞普科技、中冶易新科技、中冶重工。

四、实习内容

1月5日我们到了中冶易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实习开始,由公司员工李华刚师傅带领全班同学对公司各个车间进行专业性的参观,在车间里李师傅对同学们参观中的疑问进行了专业、技术性的讲解。在参观过程中,李师傅针对我们专业对他们车间采用及开发的新技术、新设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对我专业知识的认识更深了一层。各个车间各司其职,但又紧密联系,比如做一台轧钢机,它需要各个车间的配合,从最初的图纸设计到最后的零件组装要求毫无差错,精密准确。

对于李师傅介绍的一些简短又新鲜的名词如铜排总、分控制机PID等,同学们疑惑百出,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而李师傅耐心的为我们在专业技术与知识方面进行了解惑,电子产品本来就更新速度快,在技术研发方面需要什么,大学生需要具备什么,专业的发展前景怎样等问题他都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因为他做该公司工作了挺长一段时间,所以对大学生他很了解,对我们在大学中应掌握的技能都做了一些要求,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在他们产品中占据的地位进行了解惑,让我受益匪浅。

五、实习心得与体会

通过此次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更本学不到的东西,仿佛自己一下子成熟了,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懂得了学习的意义。我看清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也让我认识到了从事电子工作应支持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创新的精神,应该拥有一颗随时接受考验的心,迎接未知的世界。

实习期间,我谦虚谨慎,认真听取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讲解,并能够仔细观察、切身体验、独立思考、综合分析,也培养了我的耐心和素质,能够做到服从指挥。感受到了提出疑惑和疑惑解决后的快感。对自己的专业也更喜爱,不再迷茫。

司机专业技术总结篇10

关键词:民营企业 人才管理机制 浙江闰土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企业人才管理已逐渐由原来的非主流转变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主流。企业怎样选好人、用好人、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是企业能否在市场经济的中乘风破浪、胜利前进的关键。创建于1986年的浙江闰土股份有限公司经过20余年的艰苦创业,从一个只有12名员工、300平米厂房、资产不足3万元,而负债则有4万元濒临倒闭的作坊式小厂,一跃成为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上市公司。闰土股份发展的秘诀主要是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管理机制。

一、树立科学人才观,指导人才管理

树立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的理念。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是否注重人才管理,已成为衡量该企业管理是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得人才得天下,失人才失天下”,深谙此理的闰土股份领导班子对人才工作经常进行专题研究,发挥了重才爱才的表率作用,并推动公司建立了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树立企业多元化人才的观念。除技术人才外,还有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等等,他们可以是高层的管理者,也可以是生产第一线的员工;可以是高级工程师,也可以是技能娴熟的工人。应该说,一切具有可为企业发展所用的特殊技能或才干的人都是企业的人才。目前,公司已形成了一支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多元化人才队伍。

树立人才管理是一个整体的观念。在以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招聘、薪酬福利、组织发展、绩效管理等各职能都是相互割裂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被职能化的分散在各个子系统中,不是一个整合的人才发展体系。而人才管理时代的到来将一改这样的局面。人才管理的核心理念在于以“人才”的胜任力模型为核心,贯穿聘用与安置、领导力发展、继任、绩效管理、培训和教育以及保留6个人力资源模块;并通过整合人才评价技术、360评价技术、雇员调查工具等多种人才管理技术,实现人才信息的整合,为企业人才选用育留提供全面科学依据。

二、抓好人才管理体系,规范人才工作

建立人力资源部,加强人才建设。公司早于2002年6月专门设立了人力资源部,由总经理直管,加快了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的步伐。同时,积极学习各级政府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文件,通过学习、宣传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上下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制订人力资源规划,实施人才工程。公司把人才工作放在首位,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公司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专门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和年度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在充分了解公司人才现状后,弄清楚公司需要何种类型的人才、何时需要、从何渠道获得,做到既满足公司发展需要,又不造成人才浪费,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引进与培养双管齐下,不只有引进的才是人才,内部培养的也是人才,公司更注重于内部培养,既有利于建立内部的激励与晋升机制,又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

三、打造人才工作平台,培育人才队伍

依托公司内部研发机构,吸引人才。设立技术副总岗位,作为技术创新团队的总负责人,直接向董事长、总经理汇报。在技术副总下面,设立研究所,由研究所所长主持日常工作;并根据染料的不同品种和不同工序,下设八个研发小组。这八个研发小组既相互独立进行产品开发,又在实际操作中相互配合。同时在有严格的公司管理制度的企业中,对研究所给予了比较宽松的工作和学习环境。研究所的成员实行弹性工作制,若要回高校充电,只要本人安排好工作,公司一律绿灯放行。在董事长、总经理的支持下,从2007年起,公司陆续选送10余名技术骨干赴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由公司全额支付学费40多万元。科学的组织结构和良好的政策吸引了人才,目前,公司的这支技术精锐力量,规模已经达到百余人。

完善培养机制,锻炼人才。研究所的新员工进入企业后,原则上需安排在生产一线锻炼,并指定资深员工为其师傅。在一线锻炼期间,推行“目标跟踪”,从诚信品格、责任心、专业能力、工作激情、学习精神等五个方面的表现作为其一线锻炼的评估标准;经评估合格后进入研究所,接受上岗培训,并由研究所为其指定导师,制订职业发展计划,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闰土文化,传授工作经验,解决技术难题。定期选送有培养潜力的技术骨干参加各类学术、技术交流活动,并邀请国内外同行专家来公司讲学,及时掌握行业各类信息。

积极创造各种机会,培养人才。首先,有目的地安排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人才承担公司重大项目或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利用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培养人才。同时,公司逐年加大科技投入,拿出公司5%左右的销售收入,积极开展与沈阳化工研究院、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东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国内精细化工学科顶尖的院校合作,利用研发工程、合作项目培养人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给科技人员压担子,交重任,促使他们快速成长,丰富他们的业务知识和创新能力,目前闰土集团已用这种方式培养提任了研究所副所长1名、所长助理2名、子公司技术副总4名。经过这些年的锻炼,他们都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独挡一面。

四、优化人才激励机制,发挥人才能力

建立成果导向的人才选拔机制,发挥人才优势。公司着力打造一流的干部队伍,改革实行了激励式用人机制,实行凭政绩用干部,真正把那些品德好、有能力、真心干和团队精神强的同志选配到各级领导干部岗位上来。如2011年,公司根据上年干部的考评结果,对干部队伍作了相应调整,提任18人,调整5人,把一批工作不久的年轻大学生吸收到干部队伍中来,充分体现公司“让想干事、肯干事的有舞台,能干事、干成事的有地位”的用人政策和“能上能下”的人才管理机制,真正实现人才公平、公正、公开竞争,使人才有序流动,找到合适自己的环境与岗位。

建立差异化的考核激励机制,激发人才热情。公司按技术、管理、生产等系列建立了差异化的考核激励机制。如为了鼓励促使相关研发人员长期在公司安心工作并创造性地发挥作用,公司在确定基本月薪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开发的高新产品和技术等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年底按考核可享受丰厚的研发奖励;对车间职工实行基本工资加效益奖的分配制度,实施严格的考核,多劳多得、奖勤罚懒;对管理人员实行年薪制;对于核心技术人员、有突出贡献者进行特殊激励,如配送一定的股权。通过实行不同的考核激励机制,大大提高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使企业上下产生了更大的凝聚力,企业员工也更加安心工作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公司每年都开展先进评选和表彰活动,鼓励先进、树立典范、激发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

建立刚柔并济的竞争激励机制,鼓励人才创新。在完善分配机制方面,既有刚性的一面,又有弹性的一面,做到“激励成功、宽容失败”。如公司对研发人员的考核主要分为两项,一是成果考核体系:即对科研人员的研发成果进行考核,如科技人员的某个项目进多方论证后投入生产,则在每年年底对其进行核算,根据当年该产品的实际销售额,进行一定比例的奖励;二是项目数考核,有些研究项目不一定会出成果,但是项目一旦经论证立项后,研究人员会为此付出巨大的精力,如果没有成果,不能形成销售,则研究人员的付出将得不到回报,为激励技术人员,每年根据技术人员的实际进行的项目数量,给予奖励。在这样一种竞争激励机制营造的氛围中,公司的技术人才竞相为企业的科技进步献计出力,奉献才华。

五、提高人才福利待遇,留住公司人才

公司为了吸引人才,专门建造了“高知楼”、“聚知楼”等一系列人才公寓,为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使人才安居乐业。公司还按规定交纳了人才购房货币化配套资金77.5万元,已有7人享受到此项政策。同时开通班车,方便员工上下班;对已经结婚并有小孩的引进人才,公司积极给予解决住房和孩子就学问题;为方便员工生活节省开支,公司开办了非盈利的员工食堂和公司医务室;为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公司为员工构建了乒乓球室、图书室,篮球场、还经常组织员工举办各类文体活动,释放员工心情,缓解员工工作压力。为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公司每年组织职工健康体检。

公司每年都定期组织大学生、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座谈会,总结、交流工作经验和体会,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与他们的联系,深入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公司每年还组织部分员工外出观光旅游,使员工开拓视野、放松心情,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六、结语

创新是时代的主流,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活力永驻。闰土股份依靠在人才管理上的创新,为人才提供工作平台,重点完善了人才培养机制与激励机制,使得人才队伍中涌现出一批“全国化工行业先进工作者”、“省151人才”、“省劳动模范”、 “市领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市专业技术优秀人才和拔尖人才”、“市职业技能带头人”、“市高技能人才”、“市青年英才”等。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带动了更多具有培养、发展前景的年轻人脱颖而出。形成了硕果累累的科技成果:闰土股份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闰土股份公司研究所被列入浙江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染料和助剂研发团队被列入绍兴市首批重点创新团队,并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科技进步奖。目前,闰土股份公司已申请了66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授权31项、受理35项。显而易见,正是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管理模式,推动了闰土股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施文波.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2)

[2] 袁嘉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人才困境及其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9(8):103.

[3] 顾学银.浅析企业人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市场周刊,2008(1):126.

[4] 陈玉良.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5(8)

[5] 郑玉川,郑谦.中小企业人才现状及对策[J].当代经理人,2006(1):104.

[6] 张旭.中小企业人才管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人才,2010(10):31.

[7]孙淑芬.速变时代下人才管理人员应如何自处[J].经济管理文摘,2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