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标专业技术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6 20:28:06

投标专业技术总结

投标专业技术总结篇1

*年,全省技术改造工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重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主线,依靠技术改造投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内涵型增长转变,把加强技术改造工作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手段。以制度建设为依托,全面实施技术改造投资核准制和备案制,强化依法行政;以产业政策为引导,用好技术改造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以资金支持为手段,着力实施“三大工程十项专题”,发挥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的带动和放大作用,突出重点,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壮大优势行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东西两翼及山区产业技术改造投资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有效推动节能降耗工作。

(一)技术改造投资理性增长,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年,广东省全社会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197.6亿元,同比增长6.3%,全社会技术改造投资增速比*年下降14.8个百分点;工业投资3483.7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同比下降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659.1亿元,同比增长5.0%,增速同比下降9.4个百分点。

*年,我省在保持固定资产适度增长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着力于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更多依靠内涵式技术改造投资带动工业商贸经济“又好又快,科学发展”。从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技术改造投资结构看:

1、高耗能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2%)得到有效控制,工业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3.9%)保持两位数增长,投资比重上升;

2、五成以上(56.8%)工业投资和近七成(67.9%)技术改造投资集中在九大产业,且产业投资指向的集中度不断提高,对加快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3、近七成固定资产投资(71.9%)和技术改造投资(72.2%)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粤北山区和粤东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增速显著加快,有效促进了区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

4、高耗能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快速增长(同比增长42.3%),对促进我省工业节能降耗工作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5、内源性经济投资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内外源比例76.9∶23.1)和技术改造投资(内外源比例69.5∶30.5)的主力军,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居内源经济首位,占内源经济投资的半壁江山(51.7%),对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总体来看,*年广东工业投资和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速度双双出现大幅度减缓,装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4%)和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9.9%)增速平缓,不利于我省工业适度重型化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与先进省市相比,近年来,广东工业投资总量、增长速度和占全社会固定资投资的比重均处于偏低水平,但工业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且广东工业经济增长未出现大的波动,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也反映了我省着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由此可以认为,广东工业投资增长仍处于合理范围内。

(二)进一步完善技术改造投资备案、核准制度,优化投资环境。

落实国家投资体制改革政策,深入实施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核准制和备案制,执行国家和省宏观调控产业政策。*年,全省共办理技术改造投资项目核准39个,项目投资总额24.0亿元;备案2200个,项目投资总额503.2亿元。为进一步完善广东省网上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备案信息系统,增强项目备案工作便民、高效作用,*年9月,我委启动了备案信息系统二期工程。同时,为改善基层经贸部门技术改造投资管理工作的设备条件,对我省76个山区和东西两翼市、县的经贸局配备了备案工作专用电脑和打印机。就备案信息系统二期操作对市、县二级技术改造备案管理人员进行了专题培训,促进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三)着力实施“三大工程十项专题”,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带动和放大作用。

投标专业技术总结篇2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于1999年8月30日颁布实施[1],我国电力企业对电力设备的采购广泛地采用了招投标方式。招投标在电力设备采购中的应用,为电力建设节约了大量资金,提高了设备采购的效率与质量。

招投标的核心环节是评标。评标是确定中标人的必经程序,是保证招标成功的关键[2]。本文主要分析了现行电力设备采购评标的过程及不足之处,并且提出了改进的思路。

1、现行电力设备采购评标方法分析

电力企业是关系国家命脉的基础产业,电力设备采购评标主要考虑投标人的报价,同时也要考察所采购设备的技术性能指标,投标人的售后服务、财务状况和生产资质等等,其考察因素可划分为技术评标和商务评标两部分。我国目前现行的电力设备采购评标采取的是综合评分法。

1.1评标步骤

现行电力设备评标的步骤一般如下:

(1)初审。由招标领导小组评审全部投标人的投标文件,剔除明显不合格投标。

(2)专家打分。组建商务、技术专家评审委员会,分别对投标人进行商务评审与技术评审,然后进行商务、技术评分。

(3)综合评分。将技术评分和商务评分综合起来,一般商务占60%-40%,技术占40%-60%[3]。汇总各组专家打分后求综合评价值,将该值上交招标领导小组。

(4)定标。招标领导小组综合考察各个投标人的商务、技术评分以及其投标报价,最后确定拟中标人,推荐给招标人。

1.2 商务及技术评审分析

现行商务评审方法为:由商务专家按照招标文件要求,审核各投标人的投标书商务部分,汇总综合商务评审表。商务评审考察的有投标人的报价、资质信誉、供货业绩、财务状况、设备交货期、备品备件和售后服务、现场服务和培训等因素[4]。根据投标人的标书,商务专家汇总各投标人的综合商务评审表,然后商务专家根据已设计好的评分隶属度对投标人的投标进行打分,最后求出各商务专家的商务平均分,作为各投标人的商务评分。

现行的技术评审方法为:由技术专家将招标文件中要求的各项技术指标全部列出,并依次对各投标人标书技术部分进行对比。技术评审考察的有容量、经济性能(包括热耗、电耗、效率等)、主要参数和其他重要性能指标、寿命、运行特性和制造质量等因素[5]。根据投标人的标书,技术评审委员会汇总各投标人的综合技术评审表,然后技术专家采用和商务专家一样的打分法,最后求出各技术专家的技术平均分,作为各个投标人的技术评分。

1.3 存在的不足

根据上述过程,可以分析得出现行评标中存在以下不足:

(1)评价指标定性有余,定量不足。评委在对投标人的投标进行细致了解后,并没有根据一定标准将评定指标量化,而是以主观的判断为主去对投标人进行评定。因此商务评标方法主观性太大,容易进行暗箱操作,有失公平与公正。

(2)指标设置不合理。评标指标的选取中有许多重复因素,无形中加重了某些指标的比重,同时削弱了其他指标的影响作用。如“财务报表完整性、有效性”,财务状况是指标的重复设置。

(3)指标权重的分配不科学。投标报价在整个商务评标中的比重过大。大量的实例表明并非报价低的产品就是招标人应选取的产品。经常出现低价低质的投标人中标的情况,影响了工程进度,延误了工期,最后导致招标人损失了大量经济利益。

(4)技术评审与商务评审脱离,使技术与商务的评审结果相背离。实际上技术水平的先进与否,技术工艺的是否先进与投标报价是密切相关的。技术性能指标高的投标人其报价一般都比较高。在已有电力企业设备采购招标实例中出现了不少质优价高的生产企业不愿参加竞标的情况。

1.4 改进建议

评标过程是整个招投标过程中的关键所在。评标方法的选取关系到招标人能否选定满意的投标人,进而直接影响招投标能否成功。针对上述不足,本文对现行电力设备的评标方法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转贴1)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评标指标体系。

(2)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对定性指标进行定量化,削弱人为主观因素影响,科学筛选指标,避免重复计算。

(3)客观科学的确定评标指标权重。采用主观赋权与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方法,合理确定指标权重。

(4)选取科学的评价方法,建立有效的评标模型,实现对投标人的科学、公正公平和公开的评价,甄选出真正符合招标人要求的中标人。

投标专业技术总结篇3

1.1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技术创新本质上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投入与产出的过程,所以可以考察技术创新政策绩效,可以设置技术创新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来衡量。关于投入与产出指标的设置,要考虑到以下几个综合因素:一是要结合区域性技术创新现实状况;二是要考虑到量化的指标数值容易获取,而且要具有时间的连续性;三是要考虑到可比较的周边城市技术创新指标统计口径一致,并且数据也要容易获得。但是城市层级的统计年鉴中的指标名称不一致,使得有的技术创新关键性指标数值缺失,所以无法做到全方位的比较。技术创新政策绩效评价指标确定为,技术创新投入是:技术投入、企业技术经费筹集总额、企业R&D经费和政府资金等四个指标。技术创新产出是:大中型企业的专利申请量、新产品产值、利税总额和工业总产值等四个指标。

1.2分析方法的选择

无论如何设置技术创新政策绩效的指标,所得到的数据还是不全面的。在这种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合适的分析工具就变得很重要。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选择Pearson相关系数和灰色关联度方法。采用两种数学方法,使得分析结果相互印证,更具有科学性。

1.2.1Pearson相关系数相关分析是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并对具体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其相关方向及其相关程度,是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适用于等间隔测度,特别是时间序列。技术创新投入数据是年度数据,符合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要求。

1.2.2灰色关联度灰色系统理论则可以研究样本信息不充分的问题。灰色关联分析是分析和确定因子之间的影响程度或因子对主行为的贡献测度而进行的一种分析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是对态势发展的形似或相异程度来衡量因素间的接近程度,不需要分析对象具有某种典型分布规律,因而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因此,对区域性技术创新政策绩效进行评价研究,选择灰色系统关联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改进的灰色关联度算法。

1.3数据来源

本次分析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合肥市以及比较对象的南京市、济南市、苏州市的科技统计年鉴、社会经济发展公报和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有关数据。统计年鉴均由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社会经济年度公报由各市政府网站。

2技术创新政策绩效评价的案例分析:合肥市

2.1合肥市技术创新政策绩效评价的关联分析与灰色关联分析

对合肥市技术创新的投入产出指标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计算方法,得到处理结果。

(1)合肥市的政府技术投入与专利申请量之间是完全正相关,灰色关联系数0.76,表明技术投入对专利申请量影响较大,效应显著。政府投入中的技术资金与企业利税总额是负相关,灰色关联度最小,技术资金对企业利税总额的贡献绩效最差,说明技术投入在企业利税总额中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没有充分地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化。

(2)企业技术经费筹集总额与工业总产值高度正相关,灰色关联度最大,效用最好,这表明技术经费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化。

(3)企业R&D经费支出总额与企业利税总额的相关关系也是高度正相关,灰色关联度为0.79,关联性效用较明显。企业R&D经费与专利申请量不相关,作用力最差。

(4)政府资金与新产品产值的关系表现为高度正相关,灰色关联度为0.84。政府资金对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发挥作用尚可,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综上所述,合肥市的企业技术经费筹集总额与工业总产值关系是高度正相关,灰色关联度最大。合肥市政府技术投入与企业利税总额是负相关且灰色关联度最小。

2.2合肥市技术创新政策绩效评价与南京市、济南市、苏州市比较

对南京市、苏州市和济南市的技术创新数据,进行相关与关联度分析。南京市、苏州市、济南市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灰色关联数据参见参考文献。

(1)政府技术投入产出。合肥市的技术投入与专利申请量完全正相关,优于苏州市、济南市和南京市。这表明:合肥市的技术投入在企业的专利申请中的作用绩效较好。合肥市技术投入与企业的利税总额相关性最差,是负相关,其灰色关联性和南京市相近,但与苏州市和济南市相差太大。合肥市的技术投入与企业利税总额之间的效用不太显著。

(2)技术经费与产出关联。四个城市的技术经费与专利申请量的关联度都是高度正相关。合肥市技术经费与专利申请灰色关联度排名第二。考察技术经费与新产品产值的相关系数,济南市最高,合肥的相关系数高于南京市和苏州市,灰色关联性低于济南市。合肥市的技术经费与企业利税总额相关性最低,与南京市、济南市和苏州市相差较大。四个市的技术经费与工业总产值的相关性程度基本一致,考察其灰色关联度,合肥市最低。

(3)R&D经费与技术产出关联。合肥市R&D经费支出与企业专利申请量的相关性最差,表现为不相关。其他城市都表现为完全高度正相关。合肥R&D经费与专利申请之间的灰色关联度最小。合肥市R&D经费支出与企业新产品产值的相关性优于苏州市,其灰色关联度低于济南市,与南京市相近。合肥市R&D经费支出与利税总额的相关系数高于南京市,灰色关联度远低于苏州市和济南市。合肥市R&D经费支出与工业总产值不相关,灰色关联度最小。

(4)政府资金与技术产出关联。企业技术经费包含政府资金和企业自身投入的经费。合肥市政府资金投入与专利申请数的相关性优于南京市,灰色关联度低于苏州市和济南市。合肥市政府资金投入与新产品产值的相关性最大,明显高于南京市和苏州市,其灰色关联度低于济南市。合肥市政府资金投入与企业利税总额的相关性比南京市高一点,与苏州市和济南市差距较大,其灰色关联度高于南京市,与苏州市相差较大。合肥市政府资金与工业总产值的相关性高于南京市,灰色关联度与南京市和济南市相近,小于苏州市。

3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3.1研究结论

虽然从总量指标看,合肥市技术创新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从相对指标看,特别是与周边城市技术创新比较,合肥市技术创新政策绩效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不是很理想。有的技术创新指标还是较弱,有待于优化和加强。

(1)合肥市技术创新投入方式和渠道存在一定的问题,资金投入没有发挥最优化效益。

(2)合肥市技术市场服务功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产业化的能力不是很好。

(3)合肥市是全国四大科教基地,科技人才优势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挥。

(4)合肥市尚未建立合理的技术创新定量评价方法,还没做到去行政化或由第三方机构评价。

3.2对策建议

3.2.1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技术投入体系技术创新投入资金是一次性消耗品,不可回收,也无法回收。技术创新政策实施效果不能仅仅是对技术创新经费的审核,而应该关注技术创新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即投入产出率。虽然政府是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但是政府的资金是有限的,如果过度地投入到技术创新领域,务必会影响到政府在其他公共管理领域的投入。再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是有限的。为了进一步提升合肥市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绩效,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规模和强度,需要积极探索具有合肥特色的技术创新融资渠道。构建创新投入模式,以合肥市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民间)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优惠政策作为扶持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技术创新投入体系。

(1)加大政府财政技术创新投入,确保建立政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在政府年度分配和财政超收分配中,做到技术创新投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幅,实现财政投入达到技术创新发展的要求。

(2)提高政府创新资金的集成度和投资范围。要对目前合肥市技术创新进行全面的调研,摸清技术创新企业、科研院所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具有广阔技术创新发展前景且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纳入到政府技术创新投入重点扶持对象,给予资金重点支持。

(3)改变合肥技术创新投资偏向。调整财政技术创新投入结构,加大对关系到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以及技术创新基础条件的支持力度。关注合肥市技术创新能力短板,加大医药、生命科学以及农业技术创新的扶持,避免技术创新领域集中,重复创新,近似创新和低效用创新。鼓励原始创新,特别是符合具有市场化和产业化潜力的创新。

(4)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倡导企业除了政府投入资金外,加大技术创新自筹经费,谨防技术创新的资金溢出。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给予税收、财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技术创新贡献大的企业给予科技奖励。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企业、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活动,实行技术成果分红。加大银行科技金融产品开发强度,成立多种形式的技术创新投资风险公司和担保公司。

3.2.2加强合肥市技术市场和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合肥市已经成立了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开设了科技创新信息网、合(肥)芜(湖)蚌(埠)自主创新实验区网站、皖江产业转移示范区信息网。还有驻肥的安徽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安徽科技成果交易市场。这说明合肥市技术市场已经建立起来了。现实情况反映,一方面是对技术创新成果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每年都有大量的技术创新成果束之高阁,无法进入实际的经济过程而得到应有的转化和应用。这要求加强合肥市技术市场建设,完善功能,加大市场运作力度与效益。

(1)加强多功能技术市场建设。技术市场除了具有传统的技术交易、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的经营业务,还应该跟上时展的步伐,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需求,技术市场的功能还应该包括技术创新成果评价、科技信息与咨询、知识产权法律服务、技术诊断和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一系列配套服务。

(2)合肥市技术市场基本上是政府主办的,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组织机构不完善,人员力量不足。大力扶持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介入技术市场,成立民间技术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拓展官办技术市场功能,延伸服务范围。技术创新中介机构是技术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从业人员需要持有技术市场上岗证。加强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业务素质与业务能力。

(3)技术市场和中介服务机构要发挥协调技术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关系。除了直接进行技术交易服务外,还可以购买具有市场发展前景、企业急需的技术,进行技术二次开发和中试,然后向企业出售。还要控制本地技术创新产出的逃逸,促进技术成果本地转移与转化。及时处理没有市场潜力的技术产出,建立技术市场信息通报制度。

3.2.3完善人才强市战略,加强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人才是技术创新的载体,是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资源。合肥市是全国著名的科教基地,拥有丰富的技术创新人才资源。但是合肥人力资源,尤其是技术创新中的R&D人员对技术创新的绩效与其他城市相比较不是很突出,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1)合肥市虽然拥有很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但是部分是驻地机构,不是合肥市所有。它们的R&D人员不是合肥市科研主要力量,其技术创新产出也不是合肥专有。因此要加大合肥本地技术创新人员的培养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营造和优化合肥自己的创新人才的成长、使用和发展的良好环境与氛围。

(2)加强技术创新文化建设,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激发技术创新人员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环境,给予人才良好待遇和政策。用事业留人,用待遇惠人,用环境育人,用体制激励人。尽量避免人才的外流,特别是技术创新高尖端人才的流失。

(3)引导合肥市人才在本市范围内技术创新的合理有序的柔性流动。鼓励技术创新人才向本市具有广阔市场前途的技术开发领域流动,最大限度发挥创新人才的创造性,实现自我价值。

(4)实行不同技术创新领域的人才协同创新机制,实行人才优势互补,创新共进。整合技术创新人才资源,联合攻关,加快技术创新产出速度。

3.2.4成立技术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机构和科学的评价方法建立健全合肥市技术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和督查落实的长效机制。

(1)成立合肥市县区技术创新情况监测制度,对技术创新活动和成绩实行实时动态管理,并纳入各县区政府工作目标考核范围。充分发挥各县区科技局、科协的职能和工作的主动性。

(2)开展合肥市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向社会技术创新研究课题,吸收民间智慧,全力群策,共同推进合肥市技术创新进步。

投标专业技术总结篇4

论文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测度体系 评价体系

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内涵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主要是指由评价指标体系制订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评价原则和评价组织等所组成的整体。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一般可分为: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一个具体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行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汽车行业,纺织行业等;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个地区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一个市、一个省或一个国家等。

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和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是建立在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说,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由局部到全局、由内部到外部、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建设过程应该包括计划、实施、评估和改进四个环节。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评价,是从企业引进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1)检查企业信息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及时发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总结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三、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内容

1.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

企业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是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最基本的内容。如计算机、多媒体、传真机和电话等信息设备的装备,局域网、互联网的建设情况。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从功能上,考察管理系统的功能在多大程度和多大范围上得到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从性能上,涉及技术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易维护性和用户界面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价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的过程中,要遵循动态性原则层次性原则。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进展,企业不断应用新的信息技术,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要随之进行调整。而且,评估指标要有重点,分层次,以确保评价的质量。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要靠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支持,否则再先进的信息系统也毫无意义。可见,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中必须要十分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的评价。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可以评价信息系统的利用程度和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在评价中可以从挖潜能力、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共享方面、数据库的开发等方面进行评估。

4.信息化人才开发

人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参与者。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员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是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这方面,可以从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数、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员工参与信息化的程度等方面来评定。

5.信息化组织和控制

对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是基于信息化的深入,员工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规划、组织和控制机制,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有关信息化方面的政策、制度和标准的制定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总是依托于某一类型的组织结构,信息技术能使信息方便、高效的存储、使用、修改、积累和传播,从而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由量到质的改善提供可能。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评价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可使用比率算法,差额算法进行评价。

(1)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比率算法:

式中:QE为企业信息化收益;QC为企业信息化成本。

(2)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差额算法: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EX1=QE-QC

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1.企业信息化信息设备装备指标

(1)信息设备单项装备率。邮政装备率,企业用于邮政间接投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话装备率,企业用于电话装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传真机装备率,企业用于传真机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计算机装备率,企业用于购置计算机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多媒体装备率,企业用于多媒体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子信箱装备率,企业用于电子信箱投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网络装备率,企业投建网络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国际互联网装备率,企业投建国际互联网站(点)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

(2)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率。通过这一重要指标全面反映各种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的程度,它等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与企业全部设备投资总额之比。

(3)信息设备装备提高率。这是动态反映信息设备装备率提高的速度指标。它有信息设备单项装备提高率和信息设备综合装备提高率两个指标。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指标

(1)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的范围。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物料管理、客户管理等。

(2)信息系统的性能指标:①信息系统的总体水平:系统的总体结构、地域与网络的规模、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等。②信息系统功能的范围与层次:功能的多少与难易程度、对应管理层次的高低等。③信息系统的质量指标:系统的可使用性,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适应性,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的可维护性等。

(3)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信息系统文档的完备性。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指标

包括:①每人使用互联网的字节数;②每人图书、报纸、杂志的总印张数;③人均电话通话次数;④人均传真次数;⑤购买数据库的数目;⑥开发数据库的数目;⑦数据库信息总量。

4.信息化人才开发指标

包括:①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②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结构比例;③企业用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的经费;④企业用于吸引信息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⑤企业用于奖励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

5.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指标

包括:①信息化方面的方针和政策;②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和标准;③企业CIO体制实施情况;④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效果;⑤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情况;⑥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和运行管理的质量;⑦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质量;⑨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的水平等等。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指标

(1)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信息化的投资额:包括信息系统硬件、软件的购置、安装,应用系统的开发或购置所投入的资金。②信息系统运行费用:包括消耗性材料费用、系统投资折旧费及硬件日常维护费等。③信息系统运行新增的效益:主要反映在成本降低、库存积压减少、流动资金周转加快与占用额减少、销售利润增加及人力减少等方面。④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为通过新增效益,逐步收回投入的资金所需的时间,它也是反映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指标。

(2)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对组织为适应环境所作的结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的变革会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一般无法用其他方法实现。②能显著地改善企业形象,对外可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对内可提高全体员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③可使管理人员获得许多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拓宽思路,进入学习与掌握新知识的良性循环。④系统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使部门之间、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这可加强他们的协作精神,提高企业的凝聚力。⑤对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定额与标准、计量与代码等的基础管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基他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条件。⑥应用系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提高了管理者决策的自信心和准确度。

五、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方法

1.企业信息化指数的测算方法

综合评价分析法的基本评价模型,通常多采用简单线性加权法:

式中,Pi为第i个评价指标无纲化处理后的值;W i为Pi的权重;EII(EnterpriseInformatization Index)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值。

2.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

它是动态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速度的指标。一般有两种方法:

(1)环比法。即本年度企业信息化指数与上年企业信息化指数之差,及与上年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的比率。

式中:叫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

(2)基比法。①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总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②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均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平均提高率;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N为l,2,3,…,N一l,N。

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

组织也是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结果,因此,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组织的工作。

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内容主要涉及评价专家组的组成,评价过程的安排,评价步骤的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选定等。

投标专业技术总结篇5

一、生物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据初步统计,2009年全省医药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0.90亿元,同比增长11.39%;完成工业增加值64.32亿元,同比增长12.42%;主营业务收入达226.83亿元,同比增长21.76%;实现利润总额29.25亿元,同比增长27.99%;实现利税总额45.07亿元,同比增长23.64%。目前,全省医药工业已形成以哈药集团为龙头、以哈尔滨开发区医药工业园和利民开发区医药科技园为侧翼,葵花、完达山、乌苏里江、珍宝岛、仁皇、多多、友搏、黑宝等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发展优势。一是产品优势。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生产的30多种原料药和18种剂型的产品,具备年产6100吨抗生素原料及中间体、30亿支粉针剂的生产能力。氨苄钠、头孢噻肟钠原粉、头孢唑林钠原粉以及头孢唑林钠粉针的产量和市场份额均居全国第一位。哈药、三精、哈药六厂及世一堂4个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总评估价值已超过267亿元。二是产业优势。全省拥有哈尔滨医药工业园、哈尔滨利民医药科技园、牡丹江爱民北药科技园三个省级医药园区。2008年,入区企业已达80家,园区总年收入40.95亿元、利税8.59亿元。三是资源优势。全省中药材资源丰富、蕴藏量大,分布的中药材有856种,总蕴藏量27亿公斤,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计算,这些药材资源的价值约为65亿元。全省已建立了6个品种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区36处,保护面积5.9万亩,被列为全国十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之一。四是研发优势。全省医药行业拥有专利品种57个、国内独家品种51个、中药保护品种39个、中药保密品种2个;部级新药1445个;实施新药研发项目154个,已获得临床批件66项,在研项目88项。九五以来,医药企业获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167项。

二、生物产业发展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创新能力不高的问题。目前,一些关键性产业技术、产品制备工艺长期没有突破,制约了医药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拓展,更阻碍了向下游深加工领域延伸。产品更新换代缓慢,绝大部分产品处于底端领域,靠巨额广告投资、大量人力做市场、低价竞销维持生存,缺少发展后劲。药物创制研发平台由于没有专项资金的支撑,尚未形成系统、有效的体系,直接导致黑龙江省新药创制进展缓慢。二是科技投入偏低的问题。2008年有35%的医药企业有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但投入的经费总额仅为1.74亿元,企业技术研发投入明显不足,全省R&D投入不足销售额的1%,与国际、国内实力较强的企业投入比例达15-18%相比,反差太大,造成企业缺乏高级技术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弱,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不足。这是黑龙江省医药产业在全国位次逐年下滑的直接原因。三是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企业结构不合理,虽然全面实施GMP、GSP认证,但规模小、集中度低、效益差的问题依然存在;企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销售收入第一位的哈药集团与第二位葵花药业相差100多亿元;在黑龙江省拥有的7713个药品批准文号中,只有149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开发档次不高,多为改剂型范畴,仿制品种占据主流。

三、专利在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及影响

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包括上游的基础研究和下游的应用研究,以专利为主的知识产权处于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竞争的上游。剑桥大学的泰勒和西尔伯.特逊的研究结果表明,专利在医药工业中会影响到64%的研究开发支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经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如果没有专利保护,60%的新药就不会被发明出来。在整个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增值过程中,知识产权产品和利润呈“U”型,是“微笑曲线”的二端。知识产权保护向产业价值链两端——上游的知识创新和下游消费阶段不断延伸,产生出许多新的增值(下转第74页)(上接第71页)环节。从专利福利角度分析,生物药品专利保护与新药研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过度利用专利保护制度,也会削弱技术创新的动力。因此,需要建立适当的专利保护体系激励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又促进知识的积累,合理、有效地利用技术创新的资源,使产业价值链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益最大化。

四、生物医药产业专利发展的对策

(一)实施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专项工程。制定《“十二五”黑龙江生物医药产业专利发展规划》,明确未来5年黑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专利群布局、研发方向,形成独具特色的黑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专利网;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深化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宣传工作,提高专利维权的社会影响力;将全省主要从事生物技术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利项目资助资金由50万元增至150万元,使资助方式由重点资助专利项目向重点建设生物技术专利服务平台转变,提高资金的辐射面和使用率。

(二)实施专利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设“黑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专利情报服务中心”,搭建专业化专利情报服务平台,协助政府和企业预知研发目标可能存在的知识产权风险,及早采取措施、调整研发策略、避免未来受到他人专利制约;了解相关产业和技术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帮助企业有效借鉴他人技术、及时调整研发方向、提高创新起点,为项目成果真正具备创新性和技术先进性,成功获得知识产权保护创造条件;依托哈药医药工业园区和利民医药园区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提升企业知识产权专利创造能力;推进专利管理进入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结题、验收全过程,提高科技成果的专利产出率。

(三)实施生物医药知识产权联盟工程。联合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一起结成知识产权联盟,配合政府做好专利技术信息服务和咨询工作,跟踪收集专利技术信息,并以技术信息服务为手段,间接引导、协调各企业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尽量避免低水平重复和恶性竞争;组成专利维权联盟,协调促成行业内的合作研究。从而实现技术共享、信息共享、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共同研发和共享专利。

投标专业技术总结篇6

关键词:企业技术中心;绩效评价;创新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2

一、宁夏企业技术中心评价的意义

企业技术中心作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和保障,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企业技术研发实力水平。对各企业技术中心进行评价,考查其建设、运行情况,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对于管理和决策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完善企业技术中心管理,促进我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结合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和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运行实际情况,进行了绩效评价分析研究。

二、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方法与内容

本次研究将评价范围选定为我区53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2家部级企业技术中心2013至2014年的运行绩效,并对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采用了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结合我区企业技术中心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定量和定性指评价体系。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经济效益等3个一级指标及7个二级指标和21个三级指标;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创新战略与研究方向、研究开发活动与效果等5个一级指标及15个二级指标。定量评价打分结果由被评技术中心的相关数据信息通过定量评价程序得出,定性评价打分结果由评价咨询专家的评分计算得出,最后绩效评价综合得分有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总得分各按50%合计产生。部级企业技术中心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中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级,该指标体系以定量评价的形式计分。本研究根据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基本要求和行业设计了技术程序,评价得分由被评技术中心的相关数据信息通过计算程序产生。

评价实施过程中,对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采取了相同的评价程序和方法:首先系统梳理、分析研究各技术中心提交的评价信息表、自评价工作总结、相关附件等信息,列出需要进行补充收集、核实的资料与数据及问题调查清单;遴选了相关行业专家组成评价小组,对各技术中心进行现场考恕⑻取汇报、质询交流,核实和补充评价证据信息及数据,并进行定性指标评价打分,总结简要评价意见。

三、绩效评价结果

53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中,有3家企业由于各种原因未参加评价,实际参加评价的有50家技术中心。通过评价结果为1家技术中心的绩效评价等级为“优秀”,占总数的2%;48家技术中心的评价等级为“合格”,占总数的96%;1家技术中心的评价等级为“不合格”,占总数的2%。从综合评价得分看,总分在90分以上的有1家,占2%;80―90分之间的有17家,占34%;70―80分(不含80分)之间的有24家,占48%;60―70分(不含70分)之间的有7家,占14%;60分以下的有1家,占2%。

12家部级企业技术中心,有4家技术中心绩效评价等级为“优秀”,占总数的33.3%;8家技术中心绩效综合评价等级为“合格”,占总数的66.7%。

四、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评价,反映了我区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总体良好,技术中心在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地位与组织保障作用得到加强,在企业重大、关键及前瞻性技术项目的开发、技术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企业科技投入水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取得了较显著的创新成效,有效地支撑了我区企业的发展。

1.科技投入水平明显提高

两年间,50家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共投入科技经费42.3亿元,占销售收入比重平均为4.0%,科技经费投入水平较2011-2012年明显提高。其中26家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5%;12家企业在3%-5%之间;在3%以下的有12家。科技活动人员平均数为6275人,占企业职工平均总数的10.2%,比以往有明显增长。

两年间,12家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共投入科技经费22.5亿元,占销售收入比重平均为3.8%,其中7家企业超过5%;4家在3%-5%之间;投入水平有明显提高。

2.自主知识产权产出水平大幅度提升

参与评价的50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两年内申请受理专利445项,其中发明专利244项,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占55%;专利授权436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90项,占全部专利授权量的21%;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69项。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专利、标准等自主知识产权产出数量增加,产出质量提高,产出水平大幅度提升,一些关键技术领域获得了突破。

12家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共申请专利468项,其中发明专利290项,占申请量的62%;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49项。部级企业技术中心不但自主知识产权产出水平提高,而且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获得了部级奖励及部委的表彰等。

3.技术创新取得了较显著的经济效益

技术中心在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企业取得了较显著的经济效益:50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新产品的平均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达到27.9%,新产品利润占产品利润平均为24.5%;12家部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平均比重达到28.5%,新产品利润占产品利润平均为55.6%;在市场环境不利的影响下,新产品开发成为企业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支撑。

五、问题与建议

1.高级技术人才缺乏状况仍然存在,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50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高级职称技术人员数量占中心固定人员数量的平均比重为0.3%,12家部级企业技术中心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及博士的数量占企业研发人员的平均比重为0.4%,高级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较低,表明我区技术中心高级技术人才缺乏的情况依然存在。在人员培训和人才激励方面,两年中,50家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的人员培训费占中心人员总收入的平均比重为0.1%,人员平均收入是企业人员平均收入的1.3倍;12家部级企业技术中心人员培训费占中心人员总收入的平均比重为0.5%,说明大多数企业在技术人员培训中投入不足,人才激励机制建设不完善。建议加大技术人员培训、培训投入,提高中心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引进和培养技术带头人,建立和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切实落实已制订的技术创新奖励制度,激发技术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2.部分技术中心的目标定位不明确,机构建设需要加强

通过评价发现,部分技术中心的目标定位不明确,组织架构不清晰,缺乏统筹和组织协调能力,没有充分发挥支撑企业创新发展的作用。建议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其定位和研发方向,完善组织架构,整合技术力量,加强中心的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核心作用。

3.部分技术中心的条件建设投入不足,研发设备有待充实

投标专业技术总结篇7

1.1指标设计

当前学者利用DEA方法研究农业全要素生产效率时,产出指标经常使用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民人均农业经营纯收入,投入指标以农业从业人员、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化肥施用量等指标为主。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使用的农业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及其定义如下。水产养殖业产出以1990年价格的水产养殖业总产值进行计算,其中包括以1990年价格计算的海水养殖产品总产值和淡水养殖产品总产值,采用水产品价格指数进行折算。水产养殖业投入主要包括养殖专业劳动力、养殖面积、养殖固定资产投入与养殖中间消耗等4个方面。①渔业劳动力包括捕捞专业劳动力、养殖专业劳动力、兼业劳动力和后勤服务人员,后两个指标为概括性指标。为了统一口径,本研究选用养殖专业劳动力作为养殖劳动力指标。②水产养殖面积为每年的海水养殖面积和淡水养殖面积之和。③水产养殖固定资产投资为每年的海水养殖固定资产投资和淡水养殖固定资产投资之和。

1.2数据来源

在确定水产养殖业的投入与产出指标之后,着手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本研究设计指标数据中,海水养殖产品总产值、淡水养殖产品总产值、养殖专业劳动力、养殖面积、海水养殖固定资产投资与淡水养殖固定资产投资等6个指标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渔业统计年鉴(1990-2010)》,其中养殖固定资产投资指标的2008年和2009年数据为预测值;渔业中间消耗指标的数据来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1-2010)》。水产品价格指数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1-2010)》。

2水产养殖业生产效率计算结果分析

2.1综合效率计算结果分析

选用DEAP2.1软件来进行模型的运算,得到的综合效率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中国水产养殖业的生产综合效率指数、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的趋势基本一致。1990-2009年间,中国水产养殖业的综合效率效果一般,有8年为DEA有效,12年为非DEA有效,且两年的综合效率指数在0.9以下。在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综合作用下,水产养殖业综合效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现象,1990-1992年间,中国水产养殖业的综合效率相对稳定;1993-1999年间,水产养殖业的综合效率波动较大;2000-2009年间,水产养殖业的综合效率又相对稳定。而由规模效益状态分析结果可知,除了2008年之外,非DEA有效年份的规模收益均处于递增阶段,且1996-2005年间的非DEA有效年份,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均低于规模效率变化指数。以上两种情况表明,水产养殖业非DEA有效的主要原因是养殖技术进步水平低和规模经营水平低共同造成的。

2.2投影分析

为了更好地找到水产养殖业非DEA有效的深层原因,调整投入产出结构,提升水产养殖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本研究将对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无效年份的模型测评结果投影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由于篇幅限制,未将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无效年份的投影数据进行一一列举,因此,采用加总的进行分析,对水产养殖业投入与产出的调整方向进行分析,具体数据详见表2。由表2可知,中国水产养殖业产出不存在冗余,而投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即保持现有水产养殖产出水平情况下,养殖专业劳动力、养殖面积、固定资产投入与中间消耗的投入可分别减少9.38%、7.78%、5.46%、7.23%,从而降低投入成本,提高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2.3曼奎斯特生产效率指数分析

运用几何平均法,同样借助DEAP2.1软件,计算中国水产养殖业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Malmquist指数)及其构成要素的变化情况(表3)。1990-2009年间,水产养殖业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为1,由于篇幅限制在表3中未体现。由表3可知,1990-2009年间,水产养殖业全要素生产效率的平均增长率为-3.6%,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缓慢,没能为水产养殖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技术效率指数均为1,说明水产养殖业重视养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现有水产养殖技术得到有效的充分利用,应继续保持此良好现状;技术进步率指数存在频繁且较大幅度的变动,这可能与水产养殖技术创新投入增长差异有关。水产养殖业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的分解结果表明,中国水产养殖业仍处在粗放式发展阶段,水产养殖业的产值增长主要源于劳动力、养殖面积、固定资产和中间消耗等资料的大量投入。

3水产养殖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3.1潜在影响因素设计与数据收集

因为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的变动主要由技术进步率指数的变动引起的,本文主要从技术创新与推广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投入情况来寻找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变动的原因。因此,本文初步设计的潜在影响因素包括:年末科技研发人员数量、每年科技研发经费投入金额、年末技术推广人员数量、每年技术推广经费投入额、每年培训渔民人数。潜在影响因素设计完成后,笔者利用《中国渔业统计年鉴》进行数据收集。经过收据收集整理发现,未能找到每年科技研发投入的相关数据,因此,首先剔除了每年科技研发经费投入指标,而用每年科教活动固定资产投入金额来替代。由于有些因素在某些年份没有统计,在进行整理后,只有1997-2007年间所有因素统计数据齐全。因此,只取该11年的数据进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3.2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结果分析

在确定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变动的潜在影响因素后,以1997-2007年间的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SCXL)为因变量,以年末科技研发人员数量、每年科教活动固定资产投入金额、年末技术推广人员数量、每年技术推广经费投入额、每年培训渔民人数等5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利用SPSS17.0软件中的向后逐步回归功能,进行初步多元线性回归,结果DW统计值仅为2.678,存在负自相关问题。因此,利用加权的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进行补救,DW统计值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降为1.710,较为接近2。由表4可知,回归模型调整后的拟合优度R2=0.704,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同时,由表5可知,回归模型的F值为8.936,p值为0.009,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是非常显著的,至少有部分变量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如KYRY、TGJF和PRRS。由表6可知,KYRY、TGJF、PXRS的t统计值分析为4.921、4.978、4.837,p值均为0.002,表明以上3个解释变量在95%的置信度下非常显著;同时,3个解释变量的VIF统计值分别为9.693、5.981、4.509,均小于10,说明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4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4.1研究结论

首先,水产养殖业的生效率评价结果显示:1900-2009年间,中国养殖业的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平均值呈现下降状态,导致水产养殖业综合效率和曼奎斯特全要素生产效率出现下降;中国水产养殖业产出不存在冗余,而投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其次,水产养殖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结果显示:水产养殖业的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与年末科技研发人员数量、每年技术推广经费投入额和每年培训渔民人数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4.2政策建议

4.2.1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完善水产养殖科技创新体系政府无法控制水产养殖主体的要素投入,而只能通过提高技术创新与推广,提升养殖主体的规模效率和要素生产效率。首先,政府应加大水产养殖科技研发人员的培养与培训投入,结合运用高校培养、科研机构培养、企业培养、产学研合作培养等方式,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为科技创新奠定人才基础;其次,加大财政科技投入,通过科技专项、自选科技项目、委托科技项目等形式,对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水产养殖技术研发提供财政拨款资金,同时,通过税收减免、贷款扶持等优惠政策,鼓励养殖企业根据自身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技术攻关,平衡水产养殖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活动。

投标专业技术总结篇8

1.1设计、采购、施工付款方式的变化有利于资金控制付款方式变化得以实现源自建设行业人力资源市场、制造业行业情况以及建材市场的价格影响。1)设计类付款设计合同预付款10%,进度款采用节点付款方式,并预留设计费的30%约束设计院在满足生产线性能前提下优化设计,此款项等转资完成后支付,质保金10%。2)采购类付款(1)设备类关键设备预付款20%、货到验收合格后支付30%、安装调试运行3个月付20%、设备运行6个月付20%、质保金10%;通用设备无预付款,一般货到付款50%,设备运行6个月付40%,10%质保金一年后付清。(2)材料类钢材款到发货,通用材料无预付款,一般是货到付款50%。(3)针对不同设备或材料灵活调整付款方式,有利于合理避免采购风险。3)施工类付款(1)施工无预付款,进度款由原来月度报量的70%调整为节点控制付款方式,并根据节点的里程碑程度划定比例,节点付款量以审计确定量的70%为准,剩余款项在审计完成视情分散付款,以此方式吸纳施工组织能力强且有资金实力强的队伍施工;同时施工结束外审不出原则不再支付工程款。(2)前期拆迁改造项目无预付款、无进度款,结算审定后付款至90%,留10%质保金。

1.2施工招标方式及合同价格体系的选用1)施工招标方式为避免项目的三边建设,施工招标采用图纸总价加后增(变更)让利方式,要求子项施工图至少到80%时进行子项招标,且施工前图纸基本到全。此招标方式在项目招标完成项目投资基本确定,利于投资总额的控制,并规范了前期拆迁和大型项目施工招标文件文本。2)合同价格体系本项目采用《山东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2003年)定额,计价方式为图纸总价加后增(变更)让利。并以工程子项对应的工程级别取费,一是选用有相应资质的队伍,二是不以中标单位资质高而取费高。同时,探讨了清单价适合于投资少的技改项目和维修项目。3)其他(1)实行审计前置方式,避免或减少节点工程量审核虚高带来损失。(2)根据项目规模确定材料供应的有价供料或零售价供料。(3)工程技术人员编制材料计划,工程结束材料无剩余对项目组织或专业人员给予奖励。

1.3材料代用、材料余量及材料利旧1)尽量利用项目余料和其他生产线闲置设备。2)以节约工程投资为材料代用的原则,不允许以大代小,可以在质量与安全可靠的前提下以小代大。3)为保证电气、流体材料无剩余量,原则以施工图报计划,必须以原理图报计划时按60%~70%量提报。

2设计及技术准备

2.1完善设计合同文本,加强设计管理组织编写了总承包项目的招标文件和合同文本、设计招标文件和设计合同文本,非总承包项目子项的招标文件和合同文本,在型材项目中公司首次采用设计招标及签订设计技术协议,为设计方案优化、有效控制设计进度和设计质量提供了可靠依据。

2.2技术准备充分1)在设计招标前与多家设计院进行技术交流,并在交流基础上结合公司情况、市场分析形成具有适宜公司的产品方案和产品大纲,并以此作为设计招标的技术依据。2)加强技术交流与考察管理(1)技术交流设计合同签订后至初步设计审查前集中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交流,交流前将我方资料电子版传至对方并给其留出技术准备时间,交流前组织专业组初定交流主题,且涉及的专业人员参加交流与学习,尽快了解和掌握型材知识,并编写交流纪要,找出各厂家的优劣势,为设备招标储备邀请单位。(2)考察初步设计审查后针对前期技术交流和初步审查意见进行有针对性的考察,编写考察路线、考察方案,考察后提交考察报告,在考察交流基础上对拟招标邀请单位提出建议。

2.3初步设计审查初步设计审查前设计院先提供电子版由项目主管单位发至专业人员和职能部室,设计审查会参加人员有邀请的专家、公司各专业主任工程师、主管工程师、高工、安环部、生产部、保卫部、房产公司等涉及部门参加,做到各专业得到全面审查,优化设计、提出意见,最终形成会议纪要双方执行。

3招标管理

3.1招标准备项目主管单位确定长线设备、关键设备明细,并在设计计划中列明提前提供此类设备的技术规格书,要求规格书到后3天内向物资采购部门提供拟招标邀请单位联络函告知准备招标商务文件,一周内向物资采购部门转招标技术文件,十天内物资采购部门发出招标文件。

3.2招标文件的编制、修订和定稿责任技术人员编制招标技术附件,并以电子版转所涉及的专业审核后汇总形成最终稿,纸质版经专业组长签字、项目经理批准转物资采购部门执行。

3.3招投标程序化管理1)标书的发出为节省时间招标文件原则上以电子版发出,一是有利于投标文件的编制,二是节省时间。2)招标用资料准备项目主管单位编制一套完整的招标所用资料,保证投标、开标、评标的有序进行,同时对于设备招标及重要的施工招标要求投标单位提供投标文件电子版。3)评标机构评委由技术评委、商务评委及监督部门组成,技术评委由项目主管单位拟定、商务评委由物资采购部门拟定,法律事务人员有选择地参与采购和施工招标,监督招标过程是否规避相关法律风险。

3.4招标资料管理1)投标文件正本留存归档,其他转专业技术人员、预算科(或物价岗)、生产单位等,保证相关人员日后查找方便,招标会结束资料齐全按归档要求整理招标资料并具备归档条件。2)招标资料由物资采购以部门归档,设计、施工类招标资料由项目主管单位归档。

4设备管理

1)原公司的项目设备采购与管理为同一部门,沟通与联络较方便。公司为加强采购管理,将设备采购与设备实物管理分两个部门管理,项目主管单位编制了设备采购与实物管理为不同部门管理模式下的设备管理办法,加强设备一生管理中前期管理,理顺设备采购与管理为两个部门情况下设备前期管理程序,提高设备管理效率。2)项目主管单位在技术交流或考察的基础上编制拟招标邀请单位并转物资采购部门补充,如有新户引进走推荐程序,谁推荐谁办理新户入信息库手续。3)设备采购资料到后专业技术人员落实技术参数量的准确性,一周内编制完采购计划和招标文件技术附件转物资采购部门进行招标,采购计划分设备采购计划和材料采购计划,便于区分设备或材料走向的不同。4)设备技术协议、合同的签订:项目主管单位划分哪类设备需附技术协议并要求对技术协议进行详细科学的技术要约,技术协议由专业组长、项目经理签字后转物资采购部门。5)设备实物管理:设备实物管理由项目主管单位完成,从设备开箱验收组织与转交、磅单的收集、设备随机资料的归档等环节细化设备实物管理。6)为加强设备固定资产管理,编制了设备与材料的划分标准,并要求在设备采购单中注明按国标、品牌还是技术协议要约技术要求。

5工程考核

5.1内部考核1)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工作的落实解决要贴近一线、贴近职工、贴近问题,得出的结论才能符合实际,要积极主动,时间观念要强,做一个合格的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必须有一个好的品德,维护企业利益,加强责任感。2)从技术准备,招标管理,质量、进度、安全、投资管理与控制,物资管理,合同管理,经济技术指标目标,创新管理,资料归档,项目评价及工程考核等方面规范了项目内部考核标准。3)制定项目内部经济责任制,抛开以往项目责任制的模式,从项目全程管理涉及到的内容细化考核,主要包括:技术准备(方案论证、考察与交流、设计审查、资料互提),招标(招标组织、技术服务类招标、施工招标、采购招标、议标),合同管理(合同签订、合同传递管理、合同台账管理、合同分类管理、合同考核),施工准备(拆迁与三通一平、施工方案、人员落实、机具进场),工期管理(总体计划管理、月度计划(节点)、分项计划和专项计划控制、节点工期的符合性、计划偏离的调整),质量管理(质量控制目标、质量标准落实、技术交底、质量追溯、质量异议落实),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安全方案、安全交底、现场安全、安全事故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材料管理),调试与竣工验收(单机试车、联运试车、竣工验收),投资控制(采购计划管理、项目实施过程控制、投资分析),资料管理(文件管理、过程资料管理、资料归档),工程考核、项目评价等内容。内部考核针对性性强,便于操作。

5.2外部考核以往工程合同考核条款较粗,操作性、针对性不强,对工期、质量、安全约束欠具体。现站在考核角度,规范了对设计、采购、施工的针对性考核,并作为合同专用条款,使其具有法律效力。1)设计考核内容包括设计周期、设计质量、图纸供应、资料互提、设计变更等。2)采购考核包括采购周期、采购质量、供货周期、供货完整性、随机资料等。3)施工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施工人员协调、施工周期、节点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文明施工、系统调试与竣工验收、项目评价、运行评价(含质保期评价)、投资控制、付款控制、资产转移、资料归档、农民工使用与工资纠纷等问题的考核。

6创新管理

6.1创新收入为收入增加来源之一工程建设项目不再单列工程奖,增加收入部分来源于创新奖(含方案优化、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及工程利旧)。项目主管单位组织积极创新,引导管理技术人员开拓思路、方案优化、技术优化,并积极利旧。

6.2创新要求1)自主创新,创新前提是有价值的创新,创新项目立项要准确,理由要充分并经得起推敲。2)创新点是创新项目的核心,无论是管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创新点要起到项目亮点的作用。3)项目创新效益计算要经得起推敲,工程期间的创新大多数为计算一次性投资或效益,但经济技术指标等长期效益要经过系统运行验证,此计算必须实事求是。4)验证条件要明确、唯一并可验证,要求项目中列出验证条件。

7项目评价

项目后评价中消化和吸收各专业、各部门提供的资料,站在全面评价项目建设的基础上避免项目评价的一般性评价及格式,而是总结、归纳各类问题,主要包括:工程概述、组织机构、招标采购、工程设计、施工组织、物资供应、工程工期、工程质量、安环消防、工程监理、工程投资、工程审计、技术特点和性能指标、系统问题、工程考核、合同执行评价、施工单位评价、供货单位评价、内部人员评价[3]。在项目中将进一步探求项目评价的模式,一要体现项目实施的纪实性;二要体现项目完工后确实有大量可借鉴的做法;三是体现暴露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工程中未遇到过的特殊问题的处理经验。

8建设项目的基础管理

投标专业技术总结篇9

关键词:研发效率;产业结构;创新示范区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文章主要运用对比分析法,利用中关村和东湖国家创新示范区2004~2010年的研发投入和产出数据分析了两地总体研发效率。研究结果显示,尽管东湖的研发投入不断升高而中关村的研发投入逐步降低,但中关村的研发效率明显高于东湖。研究认为东湖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导致了研发资金的大量占用,从而与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研发资金投入应用灵活的中关村拉开了差距;东湖所处的制度环境和发展阶段的特点也是其研发效率落后于中关村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研发效率;产业结构;创新示范区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1988年启动建设的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科技资源密集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以光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10年,东湖示范区完成企业总收入

2 918亿元,工业总产值2 503亿元,初步形成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但是与同样始创于1988年的中关村相比,东湖的经济规模要小得多。中关村2010年总收入已达到7 959.1亿元,工业总产值4 988亿元,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

随着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各级政府和企业都在提高创新能力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以推动自身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010年东湖和中关村的研发投入资金分别达到了78.73亿元和260.4亿元,在全国高新区研发投入强度排名中名列前茅。东湖的研发投入在不断增长,但是在研发效率上与中关村相比,如何提高东湖的研发效率,则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目前对研发效率的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主要国家之间和我国地区之间的比较上,很少以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单位来进行示范区之间研发效率的比较研究。本文正是基于东湖和中关村两个国家创新示范区,收集了2004年至2010年研发数据,(数据来源:中关村及东湖网站,部分数据来源火炬统计年鉴)分析数据结果,得出对比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 两地研发效率评价

《弗拉斯卡蒂手册》中将研发投入产出指标分为投入指标(研发活动中投入的人、财、物资源)、产出指标(论文、专利等)、影响指标(如高技术产品出口、生产率等研发活动的贡献与影响)。基于以上体系,并考虑到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在研发投入方面选择研发资金投入和研发人员两类指标。研发资金投入方面选择:研发投入强度(研发资金投入/总产值)、研发投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科技活动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研发投入占科技活动支出的比例作为衡量项目。因为研发投入强度是研究研发效率时必不可少的指标之一,研发投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反映该地在收入分配中对研发的重视,科技活动支出比例则作为一个与研发相关的参考指标,研发投入占科技活动支出的比例反映该地在科技活动中对自主创新的重视。研发人员方面选择研发人员在从业人员中的比例以及研发人员人均研发资金作为对比项目。研发产出方面选择人均专利申请量和人均专利授权量以及单位资金专利申请量和单位资金专利授权量来作为产出指标。考虑到新产品销售收入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尤其是受营销因素的影响极大,并且难以计算有多大程度属于研发活动本身的产出,故本文未将新产品销售收入考虑在内。

由于两地规模的差异,各项研发投入和产出的绝对数据无法在对比中有效地反映问题,因而在两地的对比研究中采用相对数据对比和逐年趋势对比。

1.1 研发投入

从数据上看,东湖的研发投入强度一直落后于中关村,虽然差距在逐步缩小,但是仍然难以企及中关村的投入强度水平。即使在2009年,中关村的研发投入强度跌破0.06,东湖投入强度仍然低于中关村近两个百分点。从趋势上看,武汉东湖从2005年开始保持平稳上升直至2009年,2010年下降到不及2006年投入水平(2006年0.315,2010年0.313)(见图1);从2005年至2009年东湖科技投入和研发投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在逐年上升,而中关村的这两个数据则逐年下降(见图2、3);东湖的研发支出占科技支出的比例在逐年扩大,而中关村的这个数字基本是在逐年下降,虽然起始水平较高,但东湖已经后来居上。研发支出在科技支出中的比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区对自主创新的重视水平,所以这个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东湖对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视在逐年上升(见图4)。

1.2 研发人员投入

从图5中可见,在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方面,两地区差距不是很大,但中关村在2009年以前一直都高于东湖,东湖的这个数据在稳定的基础上有略微上升,中关村则从2006年之后呈逐渐下降趋势;武汉东湖的研发人员人均研发资金少于中关村,但从现有数据看其增速明显高于中关村,中关村的研发人员人均研发资金则保持基本稳定并在2007年后连续两年下降,在2009年,武汉东湖研发人员人均研发资金赶上并超过中关村,中关村17.28万,武汉东湖17.66万(按照园区研发人员实际人数计算)(如图6)。在2010年,中关村研发人员人均研发资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这并非因为投入的增加,而是由于研发人员的大量减少(2009年136 203人,2010年97 000人)。

2 研发产出

数据显示2008年之前东湖无论是单位研发资金还是单位研发人员产生的专利申请数量都要高于中关村,从2009年开始这两项指标同时被中关村超越。从趋势上看,2007年以前中关村单位研发人员产生的专利申请数量在稳步上升,从2007年开始,上升的速度明显加快;东湖的单位资金专利申请数量从2005年开始连续5年都在不断下降,单位研发人员专利申请数量在2006年略有上升之后又连续下降,但升降的幅度都不大(如图7、8)。

从图9和图10可以看出,专利授权的两项指标的数据趋势与专利申请的数据趋势基本一致。东湖单位研发资金专利授权和单位研发人员专利授权基本是逐年下降,中关村则两项指标直至2009年都是在不断上升,随着2009、2010年研发资金投入的减少,单位研发资金专利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在2010年开始下降。

3 结论和原因分析

前文的描述和分析表明,虽然东湖在研发投入资金和人员两方面逐渐追上甚至赶超中关村,但是在衡量研发效率的两项指标中,东湖却落后于中关村。也就是说,本文的研究数据表明东湖的研发效率不及中关村。究其原因,本文认为这与两地的产业结构、制度环境和发展程度有着极大关系。

东湖的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能源环保与新材料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产业4大产业构成了总收入的77.32%(2009年数据)。我国在高端机械制造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着较大差距,因而制造业的技术和设备引进,以及对引进的设备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占用了不少科技资金,也牵制了园区不少科研人力资源。虽然东湖的投入在不断加大,随着园区的发展,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格局也消化了更多的资金和人力。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的相对廉价以及高新区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得制造业产品价格竞争力有着较强优势,这样的短期优势却造成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甚至其他社会研发机构更容易将注意力放在产品层面的发展研究去占领短期市场,而忽视从产品本身、生产技术更新换代出发的基础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湖在研发方面的产出。中关村的产业构成却是以服务业为主,服务业和制造业并举。以2009年数据为例,中关村排名前5的产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专业技术服务业、技术交流和推广服务业)中有4个属于服务业,这4个产业收入构成总收入的38.52%,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业则构成总收入的17.08%。服务业达到经济有效性的规模要求并不大,因而服务业大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中小型企业与大企业相比虽然在经济实力方面有所不及,但由于服务业的创新主要依靠人力资本,中小企业能够避免大企业的僵化死板,更有灵活性,因而在效率方面反而有着大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

制度作为研发活动的环境对研发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在我国,政府政策性的指导意见对高新区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99年,国务院批复加快中关村建设,并把它作为我国科技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此,中关村的发展借助国家鼓励科技创新政策的东风,一步一个台阶稳稳站上了中国高新区老大的位置。

从发展程度来说,中关村是我国设立的第一个国家创新示范区,又地处北京,无论从人才、研发管理经验、投融资渠道、政策、资源、市场等各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优势。而东湖则设立不久,在研发管理经验、投融资渠道等方面仍在探索自己的路径。这对研发资金的结构、研发人员的激励、研发人才的吸引和保持都有着极大影响,所以也是影响东湖研发效率的重要因素。

投标专业技术总结篇10

关键词:运动训练;投掷;教学;分析

前言

投掷是田径项目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它主要包括铅球、铁饼、标枪和链球,除链球项目为双手持器械外,其它3个项目均为单手投掷。通过田径投掷类项目教学,不仅能发展上下肢力量、克服困难的能力、胜任学校教学、训练及各种实践能力的指导,而且还培养他(她)们成为体育文化人和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围绕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田径投掷类项目课程学时和内容,丰富和完善田径课程的教学形式,增加教学内容,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因此,文章针对长春市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的田径投掷类项目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能更快更好的推进田径投掷类项目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长春市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的田径专职教师33名。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的需要,在吉林体育学院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知网收集整理资料关于投掷类项目及田径教学现状的论文22篇,通过调查了解国内高校运动训练专业投掷类教学的现状,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调查的目的和内容查阅文献资料、遵循有关问卷的基本要求,制定调查的内容。

1.2.3实地调查法

按照拟好的提纲就长春市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的田径投掷类项目教学的现状,实地调查4所具有运动训练专业的专家和田径授课教师,从中掌握田径投掷类项目教学的现状等有关问题,为本论文获得第一手材料。

1.2.4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采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获得数据。

2.结果与分析

2.1运动训练专业的田径投掷类项目教学的现状

长春市有4所具有运动训练专业的学校,这些学校曾经为我省培养了优秀的体育人才。投掷类项目教学是田径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铅球、铁饼、标枪和链球4个项目。在教学中,由于把投掷看做是竞技体育的一部分,同时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竞技运动项目的完整性和竞技性,而忽略了部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投掷类项目教学中科学的把投掷教学方法、训练方法、健身方法、裁判方法等内容传授给学生的非常必要的。

2.1.1长春市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田径项目师资调查与分析

通过调查目前长春市4所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田径项目专职教师共有33名,其中教授5名,占总人数的15.2%;副教授8名,占总人数的24.2%;讲师16人,占总人数的48.5%;助教4人,占总人数的12.1%;教师的职称结构基本合理,在33名教师中,有6人是投掷项目专项毕业的,占总人数的18.2%;各院校田径专职教师能够满足投掷项目教学的需要。

2.1.2运动训练专业投掷场地调查与分析

通过调查目前长春市4所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田径投掷项目教学的场地共有19个。其中铅球场地9个、铁饼场地5个、标枪场地4个和链球场地1个。其中有一所院校还不能够完全满足投掷类项目教学的需求。

2.1.3运动训练专业田径投掷类项目教学方法手段调查与分析

2.1.3.1调查结果显示运动训练专业田径投掷类项目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掌握运动技术的分解教学法与完整教学法。主要体现在课堂技术教学中,把完整动作分为几个小部分进行练习,基本掌握后逐步进行完整技术动作教学,例如:在学习铅球技术时,先学习握持球-最后用力-滑步-完整技术,分解和完整技术充分相结合,让学生能更快、更好的掌握技术要领和教学方法。

2.1.3.2调查结果显示运动训练专业田径投掷类项目教学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与示范法。运用不同的是,有的教师采用先讲解后示范,目的让学生先明确技术理论知识后在进行示范;有的教师采用先示范后讲解,目的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完整的项目动作后再讲解技术要点,在教学中可以灵活运用。

2.1.3.3调查结果显示运动训练专业田径投掷类项目教学有技术模仿教学法。在学习某一投掷项目持器械前,先采用徒手模仿练习,例如:在进行完整铁饼技术教学时,可以反复进行徒手模仿练习,待熟练后向持器械过渡,它是一种常采用的教学方法。

2.1.3.4调查结果显示运动训练专业田径投掷类项目教学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分组教学法。是运用在提高阶段,把学生分为几小组,各组有一名技术动作较好的同学担任组长,负责带领本小组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练习,教师逐一巡查每一组的提高情况并进行总结,此方法的教学效果较好。

2.1.3.5调查结果显示运动训练专业田径投掷类项目教学常采用的教学指导方法有个别指导法、集体指导法、巡回指导法等。

2.3长春市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田径投掷类项目教学考评的情况与分析

投掷项目是一项技术比较复杂、比较难掌握和危险性比较大的项目。调查结果显示运动训练专业田径投掷类项目教学的考评多数采用技术评定、达标、平时成绩、阶段考评、以及作业等进行综合评价,比较符合现代技术课程考核方法。不仅能评价学生掌握投掷技术和投掷能力情况,而且还能对学生的平时学习态度、学生本身提高幅度和个人努力程度等方面做出综合性评价,以减轻个别学生的学习投掷项目的压力,增加学生的信心和提高练习兴趣。

2.4长春市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田径投掷类项目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情况与分析

调查显示:各高校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都很重视,因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运动训练专业田径投掷类项目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是对理论教学的扩展和延续,是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它主要包括教学实践、训练实践、运动会的组织与裁判实践、健身指导等内容。

2.4.1调查显示运动训练专业田径投掷类项目学生的教学实践和训练实践主要体现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可以展现自我授课和训练指导的机会,通过教学实习和训练实践可以把上课中所学的投掷项目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应用于实践中,应充分重视这一实践机会,教师严格管理、耐心指导,从教案和训练计划的书写、实习过程的讲解、示范、指导、组织、创编与运用都给予详细的指导意见。让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又能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理论水平。

2.4.2调查显示运动训练专业田径投掷类项目学生运动会的组织与裁判实践主要体现在课中和校外。课中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器材在课中进行模拟的投掷类项目裁判实习,同学们可以互换位置,每一个位置的裁判职责、要求和裁判方法都要明确,并能熟练运用后再由有实践经验教师带领,承担企事业和长春市区级以上的裁判任务,主要以学生为主进行运动会的组织编排与裁判实践工作,每次实践各校都能有序进行、教师耐心指导、学生严格管理,让学生在良好的规范操作中成长和提高。

2.4.3调查显示运动训练专业田径投掷类项目学生的健身指导在社会上实践的机会较少,因为它受场地器材的限制不能正常的开展,虽然在课中教师都会传授和组织体验一些利用投掷项目进行健身的方法,利用其它健身器材代替投掷类项目的器材,不仅可以减少危险性,而且学生可以创编投掷器材操,给了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机会。

3.结论

长春市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田径投掷类项目教学的总体看,4所学校的专职教师配备合理、职称结构合理,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田径投掷教学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法较多,比较单一,与现代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融合;部分学校投掷场地不足,不能满足投掷教学的需求;学生的考评比较符合现代技术课程考核要求;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需加强。总之,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尝试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重视投掷类项目的发展趋势与方向,在未来的教学改革中能更好的发展。(作者单位:吉林体育学院)

吉林省体育局项目 项目编号:12/207

项目名称:长春市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田径投掷类项目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参考文献:

[1]席凯强. 田径投掷项目技术教学理论与方法及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411-412

[2]杜吉生等.北京市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现状调查与改革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89-92

[3]辛静等.我国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J].2009(5),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