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专业技术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9 20:08:01

制冷专业技术总结

制冷专业技术总结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冷链;课程;岗位

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在外需疲软、内需回落、深层次结构变动等力量综合作用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剧。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步入7万亿俱乐部的经济大省江苏,面临“爬坡过坎”关口的考验,传统产业需要转型升级,外向经济需要提升档次,农业需要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不仅要关注农业生产,还要关注农业流通,尤其是影响农业流通效率的物流。推动农产品物流发展,冷链专业人才是生力军和主力军。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全国农业高职院校的排头兵,应结合产业特色和学院优势学科,重新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为江苏、全国培养更多的冷链物流人才。

1.物流管理专业冷链人才需求背景

1.1农业生产平稳

我国是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大国,目前蔬菜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0%,水果和肉类产量占30%,禽蛋和水产品产量占40%,每年约有4亿吨进入流通领域。2014年,全国肉类总产量8707万吨,比上年增长2.0%,水产品产量6450万吨,增长4.5%;江苏蔬菜产量5416.971万吨,瓜果555.4563万吨,肉类3794576吨,禽蛋1969679吨,牛奶产量607200吨,生猪出栏3073.6万吨,家禽75739.6吨,水产品518.8万吨,农业生产平稳。

1.2冷链物流需求激增

2014年是我国冷链物流真正快速发展的一年,天猫、京东、苏宁易购、顺丰优选等一线电商纷纷高调进军生鲜市场,生鲜电商崛起赋予了冷链产业新的商机;冷链市场达11200万吨左右,较2013年增长了近22%,地域范围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如北京、天津、大连、山东、上海、广东、江苏等;全国冷库总量达3320万吨,比2013年增长36.9%。2015年,全国增加冷库库容1000万吨,冷库库容年均增长20%,新增冷藏车4万辆,年均增速32%。

1.3冷链物流人才严重不足

我国开展冷链物流研究和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开设冷链物流专业院校不足15家。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以快递、国际货代、仓储管理、货物运输等方向为主;部分院校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制冷技术等不同层次专业,可以培养冷链相关人才。全社会冷链物流从业者基本上是从工业品物流或其他工程技术类专业改行,国外优秀人才回国较少,全社会冷链物流人才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企业人才需求,更不要说疫苗等医药冷链物流企业。

1.4涉农院校专业特色明显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乃至南方14个省市唯一以培养农牧科技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学院紧扣农牧产业链办学,设有动物科技、食品科技、水产科技、动物药学、农业物联网、农商管理等10个二级涉农院系,设置46个涉农专业。现有2个部级、14个省级、12个市级及8个院级研究平台或研究所,学院农业特色优势明显。

2.物流管理专业冷链人才需求

2.1冷链物流典型工作分析

冷链物流是指一些特殊产品需要从原料生产、采购、加工、运输、配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整个过程中保持全程适度低温,主要产品包括果蔬农产品、肉类、水产品、禽蛋、奶产品、特殊食品及部分医药产品。根据相关产品特点及业务内容,冷链物流不仅要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自然、经济、制冷、冷冻冷藏、生物、保鲜、检验检疫、包装、通讯、定位、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自动识别、物联网、冷链物流追溯、冷藏运输、冷链物流标准等专业知识与技术。结合作业流程及工作任务,冷链物流主要分冷藏冷冻货物采购、冷藏冷冻货物储存、冷藏冷冻货物运输、冷藏冷冻货物销售、冷藏冷冻货物配送、冷藏冷冻货物信息处理等岗位,每个岗位下面包含若干个子岗位,例如,采购岗位需要有自然与经济调研、订单与合同处理、包装、检验检疫等专业岗位人员,冷藏冷冻货物储存岗位需要理货、库管、检验、生物、保鲜、制冷等人员等。

2.2冷链物流人才技能素质分析

根据社会需求和职业教育特点,高职冷链物流教育应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技术技能培养注意能力中的技能培养,但也离不开知识和素质教育,知识与素质是学生提高与发展的基础。冷链物流知识不能仅限于传统物流知识点,还应包括制冷原理及选择、生物保鲜、包装材料、食品营养与质量、特殊品检验检疫、堆码等;冷链物流能力包括冷冻冷藏技术应用、保鲜技术应用、信息及通讯技术应用、冷链物流组织与协调、电商营销、冷链流程优化与供应链管理、问题分析与改进及社会交际能力等;素质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严谨的思维模式等。

2.3冷链物流人才层次分析

培养冷链物流人才是提高农产品、食品及医药用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冷链物流人才主要包括研究型冷链物流人才、管理型冷链物流人才和操作型冷链物流人才三类。不同类型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定位,选择培养不同层次人才,如研究生和研究型本科教育着重以培养冷链理论研究、冷链技术研发等研究型人才为主,如生物保鲜技术开发员、新型保鲜材料开发员、物流技术和设备研究员等;应用型本科及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培养冷链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类管理人才,如冷库主管、冷链运输调度员、冷链项目主管、配送中心主管等;高职及中职院校培养以冷链物流技术操作的现场作业人员为主,如冷库保管员、收发货员、配货员、品控人员等。

3.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冷链人才培养路径

3.1明确专业冷链人才培养方向

目前,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储配物流,储配物流涉及仓库管理、配送管理、货运管理等作业内容,涵盖企业有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学习知识点多,特色不明显。新常态经济下,未来五年内,学院可以结合现代农产品流通和本地生物医药产业特点,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学院不仅有畜牧兽医、动物药品、水产、食品技术等特色专业,而且有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关联专业,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可为:面向农业生产与经营企业、药品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培养掌握现代冷链物流技术、保鲜技术、冷库、冷链配送及运输等岗位工作的技术技能物流人才。

3.2确定专业冷链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开展冷链人才培养较晚,冷链企业生产与经营处于摸索阶段,冷链技术仍在引进与研发。学院应加强与河南众品、雨润、顺丰优选、国药控股等国内知名企业合作,研究企业物流冷链人才需求,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采取工学交替、顶岗实训、教师顶岗、企业导师进课堂及实验室资源共享等形式;加强与冷链研究机构合作,物流、食品技术、水产技术、药剂等专业老师与科研院所不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前沿讲座、科研项目合作,提高学院制冷、食品工程、食品分析等理论与实践水平,形成“学校+企业+研究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3.3建立专业冷链课程体系

针对冷链物流人才岗位特点和素质要求,结合冷链运作作业过程,设置冷链物流课程体系。除公共基础课外,职业技术课中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统计学基础、会计基础、经济学基础、物流基础、经济法;职业技术课中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冷链物流技术与装备、冷藏与速冻技术应用、冷链仓储与配送管理、冷链运输管理、食品及药品工程技术应用、冷链采购管理、冷链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冷链基础技能训练、冷链专项技能训练、冷链综合技能训练及冷链企业顶岗实习等;职业技术课中辅助课程包括食品与药品检测、动植物检验检疫、企业经营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物流英语、素质拓展等;职业拓展课包括ERP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国际货运与保险、物流与电子商务等。随着技术变化及师资与实训实习条件完善,可以适时对课程体系和相关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优化。

3.4配置专业冷链教学资源

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主要有基于供应链实训室、仓储与配送作业实训室、ERP实训室,实习场所主要有动物药品成品库、知名药企成品及辅料立体仓库、知名快运公司,适合药品和消费品仓库管理、货运管理、配送管理实习实训,冷链物流设施欠缺。学院需加大冷藏冷冻、保鲜、温度湿度监控等设施配置,同时面向物流专业开放农业物联网、药品检测、食品技术、动物检验检疫等实验室。加强冷链师资引进与培养,引进国内外企业和研究机构冷链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尤其是制冷人才、生物技术人才、冷链运作人才;不定期将物流管理、食品技术、动植物检验检疫、生物技术等专业相关老师送至冷链研究机构和国内外知名企业挂职锻炼,定期召开课程建设专家会议,提高专业整体教学水平。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物流产业发展呈现新特征,不同专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优势,错位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应以物流管理冷链人才培养为抓手,结合人才岗位特点与专业技能要求,制定“学校+企业+研究机构”人才培养模式,编制职业技术课与职业拓展课相结合的冷链课程体系,配置与整合冷链人才培养的设施设备及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新常态下的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才能转型成功,学院人才职业竞争力才会更强。

参考文献:

[1]刘广海,谢如鹤等.物流管理专业冷链物流特色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年10期:141-142

[2]兰必近,韦克俭等.冷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J].高等农业教育,2014年2期:65-69.

[3]初叶萍,红.湖北省应用型冷链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路径选择与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年9期:152-155.

制冷专业技术总结篇2

【关键词】烧结 余热利用 济钢国际 烧结发电

1前言

钢铁生产过程中,烧结工序的能耗约占冶金总能耗的12%,仅次于炼铁工序。钢铁工业烧结厂余热资源有三个:一是烧结机大烟道烟气余热,所含显热约占烧结工序能耗总热量的15%-20%左右;二是冷却机废气余热,冷却机废气温度在100℃-400℃之间,其显热约占烧结工序能耗总热量的28%-35%。三是排矿端废气余热,排矿端废气粉尘含量较高,且温度波动较大,由于受技术及设备的限制,现阶段该系统烟气余热未进行收集及利用。

可见,仅冷却机废气和烧结机烟气的显热就占烧结过程全部热支出的50%左右。据不完全统计数据,2013年底全国钢铁业烧结机台数在1300台以上。因此烧结余热利用潜力巨大,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2烧结余热利用技术的工作原理

收集烧结冷却机的中低温烟气送往余热锅炉,结合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用余热锅炉产生的过热蒸汽和饱和蒸汽来推动汽轮发电机组做功发电。

3烧结余热利用技术的研发

济钢集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烧结余热利用技术的研发工作,并制定了烧结余热利用技术的行业标准(YB/T 4254-2012),根据多年的工程设计及实际生产经验对烧结工序余热余能的利用进行了深层次的开发和研究,其主要技术研究成果如下:

(1)2010年经过一年的跟踪调查,通过对烧结工序热能模型的研究解决了确定烧结矿温度的基本方法并对影响冷却机热量收集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对烧结余热利用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2)2010年开发了钢铁厂余热余能综合开发与利用技术,将钢铁厂余热余能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及评估,研究出了一种将烧结、炼钢、轧钢余热余能进行综合利用的专利技术,该技术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并在张钢进行了成功的应用,投产后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3)2011年烧结烟气脱硫与烧结大烟道烟气余热利用的技术研究 ,通过理论研究及实际生产得出了不同烧结脱硫方式所对应的大烟道烟气余热利用型式,其研究成果已在天津荣钢和江苏镔鑫特钢成功的进行了应用。

(4)2011年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对烧结工序能耗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准确的得出了烧结热收入及热支出各项所占的比例,并从热收入和热支出两个方面总结出了提高烧结余热利用和降低工序能耗的途径和方法,从根本上解决提高烧结余热利用率的技术和手段。

(5)2012年进行了新型烟气导流烟罩的研究和应用,通过已实施烧结余热利用工程的调查和分析,创新的设计了新型导流烟罩专利技术,新型导流烟罩使烟罩内烟气的速度场及流场分布更加均匀,提高了冷却及烟气余热的收集,其技术已在多个工程上成功的进行了运用。

(6)2013年新型环保型环冷机技术研究,为了最大化提高烧结余热利用率,通过不断的实践及总结设计一种新型环保型环冷机,该类型环冷机有效降低了漏风率及设备故障率,并且其热能利用效率在传统环冷机的基础上能提高20%,该技术已得到了成功运用。该技术主要特点:1)可伸缩链条技术;2)防跑偏立辊技术;3)环冷机热矿偏析布料技术;4)环冷机台车厚料层冷却技术;5)新型环冷机台车上、下密封技术;6)环冷机取热面积增加技术;7)新型环冷机台车保温技术;8)新型环冷机烟罩取热技术;

(7)2014年提高烧结矿冷却废气余热回收的利用的技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应用,创新设计了一种新型环冷机平料装置专利技术,满足了在烧结机产量波动的的情况下都能充分利用废气余热的要求,其技术已在重钢运用成功。

(8)2014年烧结机故障及开停机对烧结余热利用和烧结脱硫的影响及处理技术,鉴于烧结机故障及开停机对烧结余热利用和烧结脱硫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大量的现场实践及理论正在研究一套处理该类事件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4烧结余热利用技术的特点

(1)系统密封:采用新型密封材料,加强冷却机底部密封和烟罩处密封,能有效减低漏风率提高烟气温度和流量,其中《可调节耐磨弹性密封装置》已申请专利,专利号200920030161.X。新建烧结机可采用济钢国际自主研发的新型环保型环冷机,其设备在安全运行的前提下达到总漏风率小于10%。

(2)强制交换:对热介质进行强制性热交换,将鼓入的冷风有意识的前移增加一冷却区的配风,并控制二冷区的配风,在不影响烧结矿冷却的前提下,将热交换过程前移。

(3)烟气收集:烟气收集技术采用新型收集烟罩和烟气分配技术。新型收集烟罩采用三维仿真模型进行设计,烟罩型式既能最大化的收集烟气,又能防止大颗粒粉尘进入锅炉。烟气分配技术对烟罩和风箱均进行了合理的分区,优化了热烟气的参数,提高了锅炉的余热利用率。其中《一种用于烟气余热回收的导流烟罩》已申请专利,专利号:ZL 201320773340.9。

(4)双压锅炉:1)采用一体化除氧器,简化流程,降低投资;余热锅炉采用自然循环,提高装置可用率,减少设备和厂用电消耗;2)双压输出,能量梯级利用;3)采用在线脉冲吹灰,确保锅炉性能,保证锅炉产量足、阻力小、风机电耗小。

(5)汽轮机组:采用饱和蒸汽补汽,更高效安全补入低参数蒸汽,增加电力输出;采用凝结水加热器,最大限度利用余热。

(6)生产操作:根据烧结生产现状,制定既能满足烧结生产又能兼顾烧结余热利用的操作方案。

制冷专业技术总结篇3

【关键词】制冷与空调;技能训练;实践能力;策略

随着制冷和空调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需要大量具有制冷与空调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能胜任中央空调系统和冷库制冷系统的安装、维修和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但是目前,技工学校制冷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不少学生实践能力偏低,许多学生既不能很好地运用理论知识又不能独立解决实际的技术性问题。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技工学校,我们在制冷专业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合格社会需求的人才。

1.调整专业教学计划,使教学计划更合理、更有效

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对原有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研究与探讨,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调研毕业生、就业单位对课程体系的建议,调整每一学期教学计划。针对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如《小型制冷设备安装与维修》可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分别将生产实习、大型实验、实际操作训练等教学环节具体落实到教学中,针对技工类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特点,我们发现我们现有的实践、实训环节内容还不够丰富,还不够细致,有必要增加实验室、实训室的投入,添加一些实训器材和制冷系统,在内容上、教学时数上使实践教学得到根本保证。

2.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使专业课程更具针对性、实用性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专业课程更要注意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如《制冷技术基础》这门主干课程,我们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今后就业方向的使用性,削减制冷机、制冷系统的理论设计计算内容,增加市面上各类空调产品、冰蓄冷等一些新材料、新技术在空调制冷中的应用性教学内容。同时,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可以增设一周的实验,重点进行制冷循环与热泵循环的转换、制冷系统各类器件的选用与调试等方面的实验,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寻求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加强理论教学的直观性,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寻求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各类课程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学手段,观看有关制冷、空调设备生产、运行及维修的录像,扩大学生视野。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探讨如下:

(1)讲授教学法

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该教学方法中教师要注意讲授的科学性、启发性、逻辑性和趣味性,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我们针对专业的特点已对此教学法作了改革。每一位教师用电脑制作电子教案,用AutoCAD绘制插图插入电子教案,使的电子教案更具生动性,增加了上课的知识浓度,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有利于更新教学内容。

(2)阅读指导教学法

教师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采用相应的阅读指导方式。通过领读、提纲指导阅读和基本独立阅读的阶段。掌握精读、泛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及领会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作好读书笔记。

(3)实验教学法

根据对一些毕业生的调研和了解,对就业单位对人才需求的了解,发现有一部分的我们毕业生从事制冷行业的实验、测试、调试等工作。故我们把实验技能的培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物理、化学、电工、电子、仪表实验,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观察实验现象与结果,验证课堂理论教学。第二阶段通过机械实验技术训练,熟悉常用仪器设备工作原理与结构,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误差原因。第三阶段通过制冷专业综合实验,掌握实验装置工作原理,设计组装实验装置培养科研开发能力。

(4)现场教学法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可从周围现实生活中找到联系实际的结合点,因此它适用于多科教学。由于现场教学只能使学生了解周围现实的局部情况或过程,因此它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组织现场教学要明确目的,做好准备工作,重视理论知识的指导,做好总结。

(5)实践、实训教学法

实践、实训教学法是指由实践技能很强的老师在制作教具、实验室建设及实训中心建设中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培养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

(6)直观教学法

通过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丰富学生感性经验,为形成概念发展智力创造条件。直观材料的种类多样,如实物、模型、图表、形象语言以及幻灯、电影、录像、电视、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直观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运用直观要讲究实效。

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制作“直观式冰箱示教仪”、“拼装式冷库”、“小型制冰机”、“制冷剂回收充注机”,“空调控制电路板”等直观教具,使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7)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技术具有很强的交互性,能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作出调整,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多媒体的另一特点是具有动态模拟仿真功能。我们可自己制作一些flas或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专业用的动画,用于课程教学中,如活塞式压缩机运行动画,制冷系统运行动画等等,这些动画的运用,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能较好的吸收一些比较深奥的理论知识,在缺乏现有机组模型的条件了,该类方法的使用弥补了一些抽象的因素,提高了教学效果和理论思维能力。

(8)一体化教学

学校制冷专业课程实习、实训室的建造和配套教学装备的设计、制作均由教师带领基础较好的学生共同完成,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充分体现了“做、学、教”一体化教学理念的优越性,教学装备虽然总体制作相对复杂,但拆分成单元板块后就相对简单了,学生在电路板元件的安装、焊接、调试过程中学到了平时学不到的知识,在钻孔、铆接、锉修、焊接的过程中锻炼了机、电、钳、焊等学科的基本技能,与未参加制作的学生比较有非常明显的进步,这批学生就业后也很快就成为企业的骨干。

在日常教学中,“做、学、教”一体化教学理念的要点之一是教师要有爱心,要关爱学生,要与学生处于等同的高度而不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教师还要有耐心,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安排比较简单的课题任务,防止任务偏难而无法实现,造成负面影响;还要有适当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共同研究探讨,鼓励成绩好的学生担当“学生教师”角色,尽快营造出“传、帮、带”的学习环境,虽然最终学生的学习成绩仍然参差不齐,但总体知识技能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4.进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为了加强学生操作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我们设有十二周的实操训练课程,以制冷空调工作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为重点进行真刀真枪的技能训练,主要训练科目有:(1)制冷空调常用检测仪器、仪表及专用工具的使用方法;(2)制冷空调常用的钳工工具的操作方法;(3)焊接技术;(4)制冷系统检漏、试漏、充注制冷剂和冷冻油的方法;(5)制冷装置的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等内容,根据实训室的开发项目的进度,可增加家用空调器的安装、使用和保护,冷库系统的运行维护等实训项目。在实训中,在班级开设“制冷维修工”中级证书培训,组织学生考证,强化实践操作技能及上岗本领,拓宽本专业的就业渠道。

5.强化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老师实践能力的高低。因而,针对我们专业的专业教师,必须也要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方式一:针对一些教师从学校毕业后即从事教学工作,无实践动手经验,可安排教师到生产和使用制冷空调设备的工厂、企业实习;方式二:在课程开发、实验室建设中,积极调动每一位专业教师参与课题项目,提高每一位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实验室建设工作中可使教师们对实践教学各环节有更全面的理解,提高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除此之外,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采用不同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6.结束语

总之,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为此,在制冷专业教学中,我们要按照“强化实践、突出实训、讲求实效”的原则,从社会岗位实际需求出发,我们全面系统地设计各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培养适合本专业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制冷专业技术总结篇4

由今天国际承建的正中集团华美冷链物流中心项目因其规模巨大和技术先进性而备受业界关注,显示了今天国际在冷链物流系统集成领域的强大技术实力。日前,今天国际第三事业部总经理陈东伟先生接受了本刊记者的独家专访,分享了其对冷链市场需求、技术特点、行业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

把握市场脉搏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食品、药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冷链产业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一方面,食品企业为了保证冷鲜食品订单的及时交付,纷纷上马冷链物流中心建设项目。另一方面,受政策支持、投资环境等因素影响,特别是2014年以来,冷链物流迅速成为市场热点。

陈东伟告诉记者,2013~2014年,今天国际在市场拓展过程中接触到一些冷链业主,其中不少企业普遍存在仓库内部空间利用率不高、效率低下、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冷库还处于比较原始的人工搬运作业状态,工作环境十分恶劣,能源浪费很大。同时,这对那些对储存环境有严格要求的产品而言,也不利于其保持品质的一致性。”他说。

凭借敏锐的市场意识和领先的自动化物流系统集成能力,今天国际开始在冷链业务领域展开大胆探索,并于2014年成功与正中集团签约,中标其华美冷链物流中心一号库项目。该项目采用库架一体技术,占地22000平方米,库房高度45米(含地面以下9米),温控空间40万立方米,温度控制在-25℃到-18℃。库内设有近7万个货位,配置16台巷道堆垛机,是目前国内最高、单体最大的库架一体式自动化冷库,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低温冷库之一。

在该项目中,今天国际负责定制全套自动化、智能化的食品冷链物流系统,集成了超高层自动化立体库、高速循环输送设备、仓储管理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配有制冷设备、保温库板、温度检测系统、高速开闭冷库门等设施,并结合客户营销特点提供最适合的物流解决方案,实现了低温冷库能耗小、密集式大容量存储、快速入出库等需求。

掌握核心技术

华美冷链物流中心项目的成功,不仅让今天国际在冷链物流系统集成领域声名大噪,也在冷链业务方面获得了宝贵的技术和经验积累。陈东伟指出,建设自动化立体冷库需要多种专业设备和技术的支持,并对系统集成商的技术能力提出了特殊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考虑降低能耗,提高冷库的制冷效率。自动化冷库不仅初期投资费用较高,而且在使用过程中的能耗成本也不容忽视,通常在总运营成本中占比超过30%,货物需要频繁进出的配送型冷库的能耗成本占比甚至会超过50%。因此,对整个自动化冷库项目的建筑设计、设备选用、运营管理等方面均提出了较高要求。

其次,为了确保自动化设备在低温环境下的稳定运行,需要对设备材质进行充分评估。堆垛机是自动化冷库项目中最核心的设备之一。为了确保堆垛机在低温环境下的稳定性,需要对其各个零部件及整体结构进行全新的设计。此外,货架、输送线等设备也需要使用抗低温材料,以避免低温冷脆。比如一般钢材在-20℃以下的环境中,强度会大幅下降,抗冲击性明显下降。

第三,自动化冷库的低温环境会对电器元件的安全可靠性及运算效率造成影响,这对元器件的选用和安装工艺提出了一定要求。

第四,应考虑低温区域和高温区域之间的“冷桥”处理,避免漏冷或水凝现象的出现。由于冷库的隔热结构中局部构造的不同,引起该部位隔热性能降低,成为冷量大量传递的通道,称为“冷桥”。冷桥的存在不但增加了库房的冷量损耗,而且冷桥部位成为隔热结构的薄弱环节,造成该处隔热结构温度较高的一面凝露、结霜、结冰、隔热层受潮失效,严重时还使结构层受冻损坏。因此需要从建筑结构、设备安装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并制定相应的方案。

此外,自动化冷库在软件方面的要求跟常温库也有所不同,如,要对冷库的温度进行监控,并结合冷库的业务特点、温度要求、出入库特点等,在系统中实现对关键数据的记录。

针对上述问题,今天国际从关键环节、设计流程、设备选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掌握了核心技术,形成了独有的自动化冷库解决方案。

持续加大投入

对于冷链物流领域的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今天国际形成了自己的见解。陈东伟认为,消防、专用设备、保温性能是目前企业在冷链物流项目建设中面临的主要挑战。“目前我国的冷库建设缺乏相应的行业标准,特别是消防和设备方面的标准缺失,已经影响到库架一体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亟需完善。”他说。

据介绍,库架一体技术在国外冷库中的应用十分普遍。与传统的土建冷库相比,采用库架一体技术的冷库在节约用地、降低能耗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比如,保温库板直接固定在货架上,不用设置结构立柱,所以没有空间的浪费,极大地节约了土地资源,大大减少了基础设施建设所占总投资的比例。同时,通过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确保库内温度平稳无波动,既有效地保证货物品质,又帮助企业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陈东伟表示,今天国际十分看好库架一体技术在中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应用前景,公司今后将有针对性地参与并推进相关标准的制定。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8月18日,今天国际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这无疑为其后续发展带来强大资金支持。招股书显示,今天国际IPo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自动化物流系统产业化项目、技术研发及产品体验中心建设项目、自动化物流装备总装基地建设项目等方面。随着资金的投入,今天国际将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完善技术研发、创新体系以加快产品开发,不断提高公司的品牌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制冷专业技术总结篇5

【关键词】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模式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概念及特点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使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 或屠宰、捕捞) 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农产品冷链物流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建设投资大,系统庞大复杂

由于农产品冷链是以保证易腐农产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建设投资也要大很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中,要特别强调“链”的完整性,要从农产品运输的全过程入手,加强市场对整个链条的控制。

(二)运营成本较高

为了确保生鲜果蔬等在各个流通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条件下,就必须安装相应的温控设备,使用冷藏车运输,储存在低温仓库,并采用先进的电脑信息系统加以控制等。因此,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成本要比其他物流系统成本偏高。

(三)对信息技术的要求较高

农产品冷链物流具有精益性和敏捷性的双重特征,既要求着眼于各物流环节综合成本的最小化,又要求物流速度快、对市场反应灵敏。而农产品物流体系复杂,参与主体多,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物流过程中需要质量监控,从而需要高度的信息化技术来支撑。

二、重庆市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

(一)全市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迅速

近年来,我市畜牧生产全面增长,渔业产量显著提高,蔬菜生产供应形势较好,水果产量逐年上升,我市农产品已逐步进入全国市场。同时,随着重庆与国内外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农产品消费品种余缺的相互调剂日趋增多,肉类、水产、果蔬等涉农冷链物流的规模快速增长。

(二)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设备初具规模

截止2010年,全市既有库容500吨以上的冷库45座,总库容约17万吨,万吨以上库容的冷库7座,库容量10.6万吨。其中,公共性冷库13座,库容13万吨;现有冷藏运输车170辆,年运输量35万吨。

(三)冷链物流企业服务能力逐步提高

重庆万吨冷储物流有限公司、重庆万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重庆天利方星食品有限公司、重庆金帆果品有限公司等一批专门从事冷链公共服务的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其中,重庆万吨冷储物流有限公司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冷链分拨中心和服务企业,占据重庆及贵州、陕西等周边地区约90%的冻品供应市场份额。

(四)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国家相关部门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市政府已将冷链物流作为“十二五”物流规划重要内容,为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我市对外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城市规划进一步调整优化,我市建设冷链物流设施、引进先进冷链物流技术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国内外冷链龙头企业投资热情空前高涨。

三、重庆市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问题分析

(一)冷链物流技术水平总体落后

由于我市冷链物流发展起步晚,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设备严重不足,网络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冷链物流技术水平总体落后,优势农产品资源加工不足,畜禽活体运输销售对环境和居民健康存在威胁,与直辖市的地位极不相适。具体体现在:冷库总体容量小,大型公共性冷库设施缺乏;人均冷库容量仅6千克,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万人冷藏车拥有量0.05辆,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肉类、蔬菜、水果等优势农产品的冷藏运输率、冷链流通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腐损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冷库分布失衡,占全市库容能力75%的19座冷库集中在主城区,物流集散与城市居住功能矛盾日趋明显。

(二)冷链市场化程度低,第三方介入少

农产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涉及少,缺乏专业化和规模化;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缺乏准确性和及时性,难以形成高效率的冷链物流配送,冷链物流的成本和产品损耗亦高。

四、重庆市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模式优化对策

面对机遇和挑战我市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尽快制定出相关的管理标准,借鉴国外的先进物流技术,弥补自身不足,来实现其健康发展,本人就如何优化我市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模式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完善法规体系

推广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加快制定我市农产品冷链物流实施细则;建立以HACCP 为基础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和产品质量认证体系、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立食品安全全程检查与监督机制。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规范化运行的长效机制,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健康发展。

(二)培育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

培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专业冷链物流企业。鼓励大型生鲜农产品生产企业从生产源头实现低温控制,积极发展冷链运输和低温销售。鼓励大型零售企业加快生鲜食品配送中心建设,逐步发展壮大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中心。

(三)加快低碳冷链物流建设

通过使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等有效手段,实现资源集约化,发展绿色冷链物流。结合我省产业特色和发展战略,通过低碳冷链物流的理念创新和技术创新,推进相关技术的研发、示范和产业化。积极运用低碳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冷链物流,加快发展低碳冷库、低碳运输等。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新能源、资源再利用等战略性冷链物流企业。实施低碳冷链物流创新示范工程,规划和建设一批省级低碳冷链物流试点企业。

(四)推进冷链物流标准化的研究和开发

充分发挥重庆市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作用,组织冷链物流企业、研究机构、专业院校等参与冷链物流标准的研究和制订,加快我市冷链物流标准体系的构建,重点在冷链物流的基础、技术、管理及服务等方面尽快制定适合我市冷链物流业发展需要的系列地方标准和管理规范。积极推动重要的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

(五)建设冷链物流基础设施

鼓励冷链物流专业企业加快各类保鲜、冷藏、冷冻、预冷、运输、查验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从关键环节入手,重点加强重要农产品物流节点的冷藏设施建设,在重要物流枢纽节点周边加快规划布局一批生鲜农产品低温配送和处理中心;大力改善农产品加工环节的温控设施设备,建设经济适用的农产品预冷设施;配备节能、环保的长短途冷链运输车辆,推广全程温度监控技术;完善与冷链物流相配套的查验与检测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快速准确的检测设备和试剂。

参考文献:

[1]叶勇.张友华.中国冷链物流的最新发展和对策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9.(79).69-71

[2]高国云.浅析我国物流统计发展现状[J]中国市场.2008.(3).11-12

[3]柴本澄.中国物流现状与发展[J]物流技术与应用.1996.(1).1-2

制冷专业技术总结篇6

电冰箱检测与维修展开了调研分析,为开发出更有实用价值的课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冰箱监测与维修 课程开发 调研

一、课程开发调研目的和意义

拥有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广东省是全国制冷行业大省,也是制冷设备的使用大省。但目前从业人员多为初级工或中级工,专业技能运用与迁移能力不强,已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学校承担在校教育的重要责任,推行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而教学改革的关键突破口就是需开发出“能力本位、工学一体”,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现代职业教育新需要的课程体系,已是迫在眉睫。

学校于2013年获得广东省创建全国一流技师学院荣誉,学校也将制冷专业列为重点建设的品牌专业之一,同时提出“高端引领、内涵发展”的要求,要求制冷专业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高技能人才。学校特组织相关专家及骨干教师开发编写相关专业课程,此课程体系开发后将对学校所在省技工院校制冷高级工的培养起到指导性的引领作用。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学校所在省制冷与空调技术或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明确地方产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更好地把握教学方向,找准人才培养定位,合理开发课程与教学内容,为探索适合本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奠定基础。调研为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的课程开发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使本专业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

二、课程开发调研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的成员分别为来自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的一名领导及从事本专业教学的七名专业教师。调研人员于2015年3月至7月分别对十五家制冷与空调生产、销售及售后、使用企业、五届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的毕业学生、十五名从事制冷与空调专业教学三年以上的专业教师进行了相关调研。课题组调研的任务和内容是:了解制冷与空调技术相关生产、使用企业的人才需求,了解本专业毕业生胜任的岗位、岗位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等。

课题组长根据调研的任务和内容,起草拟定了相关的调查问卷,分别为《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企业调查问卷》《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调查问卷》,经调研组讨论之后放给调研人员,开展调研工作。

三、制冷与空调行业现状和人才需求情况

制冷与空调技术涵盖的职业范畴已几乎渗透所有行业,高新技术的渗透必然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典型的制冷设备产品如家用电冰箱、商用电冰箱、房间空调器、制冰机、冷库、户式中央空调、中央空调等均高度汇集制冷技术信息化、智能化融合成一体化,势必向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制冷设备运用与维修专业作为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等专业的补充与延伸,使制冷技术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将成为各企业争夺的对象。基于以上的调查,在未来的社会需求中,制冷专业人才的需求还会继续增加。职业技术院校理应承担起人才培养重任,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培养适应市场要求的制冷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

调研显示,制冷与空调技术的从业主要包括:制冷与空调设备的设计、生产、销售、安装、维护保养、维修等工作。从业人员专业文化程度整体不高,员工综合知识面不广,知识迁移能力普遍较低,部分员工服务意识薄弱,沟通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强,职业道德观念淡漠,个人素养无法达到企业要求。

调查反馈显示,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并不只是专业技术能力,还包括个人的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公共关系处理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较强的法制观念、敬业爱岗的职业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等一体的综合职业能力。这些方面给笔者所在学校教学教育敲了一记警钟。

四、企业对制冷与空调技术岗位人员的能力要求

调研数据显示,100%的企业需要的是宽领域、大专业、知R面广、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职业行动能力主要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调研发现这些能力恰好是企业对员工综合职业能力要求的具体体现。

1.专业能力方面

(1)具有较熟练的制冷设备安装、操作。

(2)具有电工电子和电气控制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对制冷设备进行控制;能够应用PLC控制技术对制冷设备进行控制。

(3)具有熟练进行组织、产品生产、检验和质量管理销售的能力。

(4)核心能力:具有较强的对制冷与空调设备安装、调试、操作、维修、管理和售后技术服务能力以及对专业的运用与迁移能力。

2.方法能力方面

(1)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对图文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

(2)能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具有分析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

(3)具有良好的创意、组织、策划、协调能力,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实现创意的能力。

(4)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新技术有学习、研究精神,不断创新的意识和强烈的创业意识。

3.社会能力方面

(1)具有良好人际交往及沟通与表达的能力、敬业与团队精神及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2)具有包容心,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参与意识强,有自信心、成功欲与成就感。

(3)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以及较强的法制观念。

(4)具有敬业爱岗的职业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吃苦耐劳。

(5)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服务意识,法制观念强。

4.毕业生的岗位群(见下表)

五、课程开发调研结论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为社和国家培养具有扎实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基本素养、强烈社会责任感和良好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2.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

(1)聘请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座谈,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汇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专业教师对工作任务进行分类整理、筛选合并。

(2)根据已经确立的典型工作任务安排相关专业教师继续跟踪企业实践专家,获得全部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

(3)重新分析工作任务,将工作过程进行归纳整理,从而提炼并获取可以用于在校教学的课程教学课题任务。

(4)在课程教学课题任务进行充分论证后,再次召开校企合作会议,向企业专家展示前期调研总结和成果,并请企业专家和教科研专家对成果进行论证、修订。

(5)专业教师们根据教学课题任务所用到的知识和技能,确定出学习领域内容,并依此确定课程建设方案。

3.建设专兼职优势互补的教师队伍

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新技能、新知识、新材料、新设备“四新知识”的培训,定期派出教师去企业实践学习,并聘请相关企业技术骨干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到学校教育和企业生产实践中,综合能力课程和拓展能力课程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承担,顶岗实习以兼职教师为主,专职教师为辅。

4.进行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以企业岗位能力为依据,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获得学习领域课程内容。以岗位培养为出发点的综合实践课程开发,是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创设实际工作情景式的实践教学,把企业的工作流程、工作形式等引入课堂中,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担任不同的角色,负责相应工作内容,学习的内容是工作,由工作促进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实现学生毕业后能够“零距离”就业。

5.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等综合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同时,利用课余对外检修电冰箱的课外拓展的技能运用提升与迁移,使学生通过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培养综合职业能力,逐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6.配套专门化实训设备,深化校企“产学研”

按专业方向配备相应的实训室和必要的实训设备,使实训室功能与行业所需要的实践技能紧密结合,积极拓展企业实训基地和设备,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机制,进一步拓宽与创新“产学研”新路子,对学生进行有效培养,使学生掌握符合行业需求的职业技能。

7.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搭建多方位学生展示平台

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多种校园活动,结合课堂教学举办各类技能比赛,在活动中学生团结协作、相互沟通、展示才艺。此外,利用课外让学生参与电冰箱检修进行拓展,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以职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不仅要解释行动的知识,引导行动的知识,反思行动的知识,用正确的方法,工作人员组织方式,完成维修任务。在独立探究、合作过程关注学生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获取与形成,延伸、迁移学生的课堂教学,进一步提升对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制冷专业技术总结篇7

关键词:空调用制冷技术;理论;实践

由于空调用制冷技术课堂这一专业特性,空调用制冷技术教学毋庸置疑兼具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向学生传输制冷的基本原理、系统组成、设备构造以及运行与维护等基本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要重视实践课堂的作用,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从而学以致用,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显然,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下面笔者就从如何科学组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其课程的考核三个方面对空调用制冷技术的改革进行探讨。

1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1 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课堂

多媒体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具有内容丰富、方式多样等特点,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了课堂内容,让学生能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教师知识的传输。同时,动态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可以向学生展示空调用制冷技术的运行状况,学生能够清楚的看见空调用制冷技术的运用,更加深刻的领会空调用制冷技术的理论知识。在空调用制冷技术的教学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方式,提高课堂质量,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后也能发挥其作用,学生自主学习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1.2 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作为空调用制冷技术课堂学习的主体,注重师生互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老师能时刻的掌握学生的课程进度,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教学方案以配合学生的学习进度,帮助学生不断提高,不断进步。另一方面,注重师生互动,能够使得师生关系融洽,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不容小觑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增加对课堂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毋庸置疑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课堂中增加互动环节,在介绍制冷技术的理论循环时 ,可以用一些学生经常接触的如家用空调和家用冰箱等家电对学生进行发问。这些家电的制冷系统都安置在什么地方?都有哪些制冷的元件?冰箱是夏天使用频率高还是冬天的使用频率高?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到学习中,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热情,同时也可以贯彻落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3 与时俱进跟进制冷新技术

在当代科技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空调用制冷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发展,而书本往往具有滞后性,教师如果只是向学生讲述课本知识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必须在课堂教授过程中不断与时俱进,跟进空调用制冷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入空调制冷的新技术,同时向学生介绍这一技术发展的最新发展态势,才能向社会提供符合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

在讲述制冷剂这一知识内容时,则应该结合当前的时代要求,强调在制冷剂的选用上要充分考虑制冷剂对臭氧层和温室效应的影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对学生节能环保意识的培养。讲述制冷系统不仅要传授书本上的水源热泵系统和空气源热泵系统,还要向学生补充最新孕育而生的地源热泵系统,地源热泵系统由于其具有节能环保的优点在市场上所占份额越来越大。

当然,对于空调用制冷新技术的补充最好的方式就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因为课本的滞后性不能及时的补充相关内容,只有借助多媒体技术才能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空调用制冷技术。同时,师生也可以通过QQ等通讯设备进行知识传输,不断与时俱进,了解世界当前最热门、最受欢迎的空调用制冷技术。

2 将实践教学引入教学目标

为了贯彻落实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除了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外应加入一些实践教学课堂例如以下两种方式,让学生把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学以致用,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

2.1 组织学生多参观实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多带领学生到超市空调制冷系统、化建小区空调机房和大型冷库等地方进行参观。在参观时对相关内容进行再次讲解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领会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况,最后要求学生总结参观实习的心得,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吸收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多看、多学、多思考。

2.2 组织学生参与实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组织学生参与实训是空调用制冷技术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校应该创建相关的实训基地丰富实训项目,让学生能够在实训中掌握知识、提高技巧,真正掌握空调用制冷技术,能够达到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要求,与技术岗位接轨。

3 创新课程考核方式

空调用制冷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不能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应该改变传统唯理论知识的考核方式,将实践考核加入空调用制冷技术的考核方式中,在考核时对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同时也要注重对实践能力水平的考核,只有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才能达到考核标准。只有创新考核方式,才能为社会培育出符合要求的实践性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

4 结语

空调用制冷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也要求教师能够创新教学方式,兼顾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和加入实训教学以及创新课堂考核方式,旨在培养出一批批符合社会要求的兼具深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职业性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冯晓辉.空调制冷技术发展研究状况浅析[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01).

制冷专业技术总结篇8

关键词: 暖通空调;经济性设计;冷热源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空调采暖通风设备在建筑工程的各项耗能中最为严重,一般是总耗能的40%以上,也是项目完工后最为影响运行成本的因素。因此,在对建筑的系统设计方案做出预算时,不能仅考虑初投资数额的大小,还把运营费用放进考虑范围之内。一般比较准确的计算方法是以系统中空调主机等主要设备的使用寿命为基础,推算出暖通空调的性价比,选择既实惠又耐用的方案。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与影响,使得并不是每一个项目都能选择最优的方案。

1 暖通空调的经济性设计经济性研究分析

通过实际操作对经济性设计问题的项目测试,分析系统运行数据可以得出,空调系统设计出现较多的经济性问题主要是因为冷热源系统配备不合理、管道配置不合适以及主机容量过大等原因。

1.1 主机容量过大的问题原因

主机容量过大,通常情况下是因为负荷计算不准确。而要准确的计算负荷应选用准确的基础数据,基础数据的选用对主机容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造成“基础数据”不准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专业配合不协调。建筑专业外墙构造、门窗尺寸以及保温材料的实际数据不准确等,会导致K值和护结构负荷计算错误;电气专业提供资料不准确, 会使得室内照明负荷、发热设备的数量以及发热量取值错误; 2)选取不合理的设计标准。对项目的档次把握不准,使得温度不稳定和偏高的风量等; 3) 项目管理不够到位。专业人员过少,并且成员之间缺乏沟通,配合出现失误,以及设计周期过短等原因,都会使得数值的差错,造成设计人员不能正确的计算,以致影响设计效果。

1.2冷热源选择不恰当原因分析

冷、热源系统选择在经济性方面不恰当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因最初的预算不合理,导致初投资过高;(2)不能满足业主在年运行费用和方便管理的要求;(3)满足不了业主对计费及低负荷运行节能的要求。导致出现这些问题原因主要是因为设计人员不够了解项目所在地的能源结构和能源价格、不够了解项目所在地的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以及对各类型空调系统的特性、使用条件限制等了解深。还有就是业主不理解建筑物的设计理念,随意改动建筑物的主要功能,并提出某些不合理要求,或者是因为项目设计周期太短,设计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选择和比较方案,导致有可能会选择不合理的方案等。由此可见,冷热源系统的选择要求专业设计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对方案总体的把握能力。

1.3设备管道配置不合理的原因

空调设计人员应熟练掌握空调设备工作原理、内部特性与构造还有装备空调管道材料性质和能适用的场所等。由于近些年空调技术发展水平和相关知识更新越来越快,许多知识在教科书和设计手册中是学不到的,这对设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设计人员通过市场上、生产企业里和专家等多渠道来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2.暖通空调专业的经济性设计控制措施

根据以上分析,暖通空调专业要做好空调系统的经济性设计控制,应做好以下几点:(1)注重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的培养,对其加强培训与管理: ①平时多训练基本功,通过不断学习本专业新技术,掌握了解各种节能型空调系统的性能参数及设计技术,熟悉相关专业的相关技术的发展,能掌握国家政策正确导向; ②学会与业主沟通,要清楚知道哪些问题应询问业主,哪些问题应主动告知业主; ③做方案前,还应事先主动了解项目所在地的气候、周围环境、能源结构与能源价格、水资源情况等方面的情况。

(2)选择适当的设计方案。比较设计要求、使用情况、设备档次、能源价格、舒适状况、美观情况等基准条件,以确保方案比较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建立专业档案资料库,以方便专业技术人员平时的学习和做项目准备时的查阅。要建立以电子文档和书籍文字为主体的档案资料库或者图书室,方便有关技术人员进行查询,查找相关资料。配备功能较强的专业软件,仔细做好冷热负荷计算,以确保所选择的设计方案建立在数据准确的基础之上。

(4)设计方案的经济性与质量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应根据ISO质量管理,要求本专业的设计、校核、审核及审定人员都要在设计项目中重视对空调负荷的计算、冷热源系统选择、设备管道系统的配置这几个对空调系统的经济性设计影响较大的方面,以更好地做好设计方案。加强设计方案的评审工作,对于一些数额较大或者投资等级比较高的项目,在向其他专业和业主提资之前,应提交给专业技术委员会来评审,以确保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合理。

(5)充分重视本专业经济性设计的难点问题,必要时组织Q C小组研究或进行攻关课题研究。加强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交流,例如一些新型墙体材料和特殊材料制成的玻璃,都具有降低空调冷热负荷的作用,起到很好的经济控制效果。但也有一些现代化的建筑,由于考虑到楼体的透光性和隔热性,也会采取增加空调的冷热负荷的措施。但 随着科学技术智能化的发展,空调系统设计管理必然会有重大变革,经济安全节能运行肯定会得以顺利实现。

3.暖通空调方案设计展望

目前,建筑设计正从单纯重视建筑美观性、视觉冲击力向综合考虑经济性、安全性、居住舒适性、能源节省等方面转变。因此,也对暖通空调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将使得暖通空调设计从重视施工图绘制向重视方案设计转变;从单纯考虑满足设计参数要求向综合考虑设计要求、经济性、节能性、安全性、健康舒适性、环境影响等多参数设计转变;节能设计从只重视技术节能向技术节能、行为节能和管理节能综合节能方向转变,总的来说就是向综合性能化设计的方向转变。针对具体的设计条件和要求, 对暖通空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经济性、节能性、可靠性、可控性、可维护性、安全性、舒适性、美观性、环境影响等十大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以确定最合适的设计方案。在设计管理方面,加强对建筑方案设计阶段的节能性、经济性、环境影响、安全性等建筑性能指标的评估控制,在建筑设计评标时, 设计方案的节能性、经济性、环境影响、安全性应作为评标的重要指标。

4.结语

暖通空调设计方案的选择比较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的复杂技术工作。建筑空调采暖通风系统在考虑经济性的前提下,除了考虑初投资的花费,还应综合考虑运营费用和使用寿命等因素,使其综合效益最高。

参考文献:

[1] 王清喜,曹丛霞. 谈暖通空调系统在设计中的节能问题[J].河南建材,2011( 1) : 81-82.

制冷专业技术总结篇9

关键词 制冷专业 动手能力 实践操作

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能力培养的实质就是学生在课内外实验、实训、实习中动手能力的锻炼。《制冷》是制冷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它的实验(训)学时较多,需要学生积极动手操作。本人在担任《制冷》实践操作课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操作充满兴趣,积极动手操作探索,发现并解决了许多问题。同时也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明显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部分学生团结协作意识不强、缺乏探索发现问题的兴趣以及不善于总结等。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部分学生动手能力欠缺问题。高职教育的实质就是能力的培养,而能力的培养实质就是学生在课内外实验、实训、实习中动手能力的锻炼。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学,只要能让学生主动动起手来,其他的问题也就可以慢慢解决了。针对此问题,我做了认真的思考和探索。

一、针对部分学生不爱动手的原因分析

(1)缺乏动手操作意识。现在的学生好多是独生子女,不是独生子女的家里兄弟姐妹也不多,父母对他们比较溺爱,在家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是抱大的一代,他们从没有做过什么活,基本上都是父母为他们服务,缺乏劳动意识,根本没经过什么劳动锻炼,怕脏怕累。比如让学生拆卸空调,一看里面的部件有灰尘油渍,还那么重,就不想动手搬动和拆卸了,在老师的监督下有些学生刚干了一点,就急于擦手。

(2)对专业课动手操作过程的恐惧心理。作为制冷专业课,进行电控系统的实习操作,都是强电,俗称“电老虎”,学生平时在家里别说碰电了,估计操作使用电器时父母也是千叮咛万嘱咐的,生怕有什么闪失,已经对电有了恐惧意识;还有对于电气焊操作,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并且使用液化气点火,那种害怕早已经存在,况且在焊接完毕关火还有砰的爆炸声,更是害怕。

(3)片面的思想观念及就业导向问题。在多数学生看来,以后又不从事修理行业,没有必要动手操作实践,学这些没有什么用处,只要学会理论知识就可以,并且有部分学生还想当然的认为以后就业就能当上白领,坐办公室,根本不需要下车间劳动,而且白领的收入也比下车间劳动高。

二、针对以上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1)教育学生树立劳动意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专业课的学习,理论和实践是相结合的,用实践巩固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给学生讲参加工作以后,要独立生活,进入工厂一定要有技术,不积极动手练习,不愿操作还怎么工作?用人单位需要的是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操作技术娴熟、并且不怕脏不怕累、不斤斤计较、任劳任怨的技术工人,只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勤勤恳恳、追求上进的学生才能有很大的发展前途!这种劳动素能和职业意识的养成体现在生活和课堂的方方面面,在潜移默化中有很大的进步。通过不断的分析和说服,学生渐渐意识到动手操作的重要性,逐渐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2)进行耐心的安全操作教育,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实践操作不同于实验,对于操作的结果存在不确定性,但对于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必须有预见,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比如关于强电,虽说是“电老虎”,但只要学习安全用电常识,遵循操作规程,严格按照老师的操作规范进行操作,老虎也会被驯服的。

(3)挖掘学生别喜欢动手的骨干,让其他学生看到动手后的成就,从而激发不爱动手学生的兴趣。成就感产生欲望,欲望激发学生更加努力,向更高方向进步!在进行焊接操作实习时,分组由组长带领焊接铜管。一些学生看到气焊呼呼喷出的火舌,听到关火产生的爆炸声音,心理恐惧,拿着焊把的手就开始发抖,匆忙把焊条放上去,要么温度太高铜管焊穿,要么温度不够留下疙瘩,焊缝根本不合乎要求,到后来干脆放下不干了。但看到其他按照操作要求反复训练的学生焊接出来的焊缝光滑整洁,心里有点不平衡。这个时候我就安排焊接技术好的同学进行真正操作:电冰箱充完制冷剂后的封口焊接操作,完毕让冰箱工作起来。看到冰箱正常运转并制冷起来,成功的学生非常高兴。而不敢焊接的学生有些失落,就叫喊老师偏心,不让他操作封口。我趁此机会赶紧教育:冰箱封口焊接如果不好,制冷剂就会泄露,制冷效果就差,所以要焊接技术好的同学操作。如果你们焊接技术达到要求,你们也可以操作!这些学生顿时来了精神,抢着说:“老师,我们多练习,一定比他们强!肯定会焊接好的”!不服输的劲头拿了出来,剩下的时间他们就消除了恐惧心理,找机会努力强化训练,达到要求是我也让他们对冰箱封口焊接操作,看到自己经过努力练习,和其他同学一样让冰箱工作制冷起来,他们的脸上露出了喜悦,成功给了他们更大的自信,成就给了他们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

三、总结操作实践课具体措施实施的效果

(1)通过分组练习,先培养骨干,分组带动,以点带面,采取将带兵,兵帮兵的模式,既培养了学生动手的兴趣,也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2)通过组织小组间的操作结果竞赛,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的热情。在练习铜管扩喇叭口及杯形口时我组织了小组竞赛,年轻人争强好胜不服输不甘落后的精神,推动他们强化操作技能练习,同学们热情高涨,没有谁甘心落后,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通过展示操作成果,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后的快乐,使他们知道劳动有所得,不劳无获,促使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在安装完分体空调后,同学们享受着空调带来的凉风,兴奋地表示还是动手操作好,感慨学习是这么的美好!

《制冷》实践操作课,部分学生动手能力欠缺问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改进,在反思中探索前进。相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吸取更多的方法,让学生学有所得,让学生的动手能力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李丰桐,匡奕珍,李军.对制冷与空调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几点反思[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 .12 (1)60-61

[2]涂中强,魏龙,张蕾.高职制冷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1) 152-152

[3]李改莲,金听祥,胡春霞.加强制冷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几点建议[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7 143-145

[4]广东何,宁芝.制冷与空调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J].职业技术,2009.7 44-45

制冷专业技术总结篇10

加拿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特点

加拿大农产品冷链物流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建起了水运、铁路、公路、民航共同发展的综合冷链物流体系,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实现了较好的衔接和配合,形成了与加拿大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冷链物流网络。主要有三大冷链运输走廊,一是以哈利法克斯港和蒙特利尔港为中心的东海岸运输走廊,覆盖大西洋的主要海运业务;二是以温哥华为中心的西海岸运输走廓,主要处理加拿大与亚太地区和国家的贸易货物;三是以五大湖地区为中心,由公路和铁路组成的跨越美加口岸的南北运输走廓,联系着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贸易往来。此外,东西海岸间形成了沿美加边境、贯穿东西的加拿大铁路公司(CN)和太平洋铁路公司(CP)的铁路运输通道和畅通发达的高速公路运输网络,以及联接五大湖地区与东海岸的圣劳伦斯水道系统。

加拿大冷链物流的发展特点与其人口、经济分布及经济结构有密切关系。首先是人口因素。加拿大幅员辽阔,但人口总数仅3200万,并集中分布在美加边境一线,其5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十大城市之中。与人口分布相对应,形成了加拿大相对集中的区域经济结构特点。经济结构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加拿大的冷链物流业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如多伦多、蒙特利尔、温哥华、渥太华和魁北克等,形成了有效连接各大城市的长距离运输通道。同时,加拿大的原材料产地与加工业中心距离往往较远,也要求加拿大必须有一个良好、高效的冷链物流体系。其次是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在加拿大经济中占很大的比重。在出口贸易中,美国占83.6%,欧洲5.5%,日本3%;在进口贸易中,美国占71%,欧洲8%,日本3.2%。大量的进出口贸易要以发达的、高效的冷链物流体系为基础。第三是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加拿大作为发达国家,因其劳动力的成本价格昂贵和环境保护等要求较高,企业将生产过程分解,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转向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地区,把有污染的生产环节转向发展中国家,因此产生了大量生产过程对运输以及配送服务的需求,促进了多式联运的发展。上述几个方面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加拿大要有一个先进的、高效的和低成本的冷链物流体系,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加拿大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过程

加拿大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物流观念的萌芽和产生阶段(20世纪30年代):19世纪冷冻机发明和20世纪电冰箱的出现,使各种保鲜和冷冻食品开始进入市场。随着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向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物流在商品流通及市场营销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战的爆发虽然影响了冷链物流的发展,但战后又很快重建。这一时期是加拿大冷链物流的萌芽和初级阶段。

物流管理的实践与推广阶段(50年代至80年中期):进入50年代后,冷库在加拿大得到大规模的普及,同时开发了能在低温下工作的电动叉车,有力推动了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60年代末,家庭、商店、旅馆、餐馆中低温冷柜的普及、公路运输鼓风系统的运用,特别是超市的发展使加拿大冷链物流发展进入快车道。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计算机技术、应用软件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有效的辅助管理手段,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使MRP(物料需求计划)、MRPII、DRP(分销需求计划)、DRPII,Kanban(看板制)和Just-in-time(即时制)等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产生并得到不断的完善,在生产调度、存量控制、订单处理等一系列活动中得到应用,从中推动了物流活动一体化的进程。同时,各类农协和运输协会的相继成立,加拿大冷链物流业得到规范,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

国际化、信息化及迅速发展的阶段(80年代中期以后):8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量和物流量大大增加,使物流业在加拿大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90年代开始,第三方物流在加拿大得到迅速发展。近年来,随着加拿大服务经济(Service Economy)的发展,物流业向信息化、自动化及智能化方向发展。物流信息系统、EDI技术、自动识别技术、卫星定位系统(GPS)及无线射频技术等在物流领域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

目前加拿大冷链物流业发展呈现五大趋势。一是系统化趋势。为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冷链物流已成为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综合系统,从为社会提供采购、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扩展到以现代科技、管理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综合物流服务。二是信息化趋势。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整个冷链物流系统实现管理电子化,进入了一个以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信息化阶段。三是社会化趋势。从原来供应商或销售商单独建立冷链物流中心,逐步转变为由独立的投资者建立社会化的冷链物流中心,节约了大量社会流通费用,实现了资金流的合理化。四是仓储、运输的现代化与综合体系化趋势。五是物流与商流、信息流一体化趋势。现代冷链物流的功能逐步拓展,将商品的交易、产品的位移和信息的传递,综合形成物流集成,实现三流合一。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差距

加拿大冷链物流业的发展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硬件设施、软件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高速发展,物流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专业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形成规模,共同配送成为主导;物流企业向集约化、协同化、全球化方向发展;教育培训体系日趋完善,冷链物流专业人才济济;政府为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宏观管理保障机制。与加拿大相比,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

完整独立的食品冷链体系尚未成形。损耗浪费惊人。目前大约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蔬菜水果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输销售,以蔬菜、水果为例,果蔬采后加工和流通设施落后,造成腐烂损失严重,

物流成本提高,全国每年果品腐烂损失近1200万吨,蔬菜腐烂损失1.3亿吨,按1元/kg计算,经济损失超过上千亿元。

冷链物流的硬件设施陈旧落后,冷藏运输效率低。我国的冷冻冷藏运输行业与国际标准相差巨大。内地货运车辆约七成是敞篷式设计,只有约三成为密封式或厢式设计,而备有制冷机及保温箱的冷藏车辆连一成都不到。特别是我国的铁路冷藏运输设施非常陈旧,大多是机械式的速冻车皮,缺乏规范保温式的保鲜冷冻冷藏运输车厢,冷藏食品运量仅占总货物运量的1%。公路运输中,易腐保鲜食品的冷冻冷藏运输只占运输总量的20%,其余80%左右的禽肉、水产品、水果、蔬菜大多是用普通卡车运输。总体而言,发达国家预冷保鲜率为80%~100%、果蔬采后损失率5%,冷藏运输率80%-90%,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比率1%~3%,而我国分别为30%、20%~40%、10%、0.3%,在硬件设施和运输效率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食品冷链的市场化程度很低。第三方介入很少。我国的冷链物流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规模还不大,区域特性比较强,除了外贸出口的部门以外,大部分在国内流通的生鲜易腐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业务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提供的综合性全程服务还不足总体需求的5%,而专门针对生鲜易腐农产品的物流服务更是微乎其微。缺乏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的第三方冷链物流行业领袖,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准确性和时效性较差,冷链物流的成本和商品损耗很高,造成生鲜易腐农产品的区域性过剩,从而大大挫伤了生产商的积极性和市场的健康发展。

冷链物流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冷链物流的效率取决于冷链物流各节点的有效衔接。由于中国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和产供销一体化水平不高,从农业的初级产品来看,虽然产销量巨大。但在初级农产品和生鲜易腐农产品供应链上,缺乏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因此在一些局部发展中存在严重失衡和无法配套的现象,整体发展规划的欠缺影响了食品冷链的资源整合以及行业的推动。

对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儿点建议

为了尽快推动我国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快速、健康发展,提出建议如下:

统筹规划、多方协调,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建立政府、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联动机制,制定国家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根据目前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特点,建立多种组织形式并存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以加工企业为核心,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以物流配送中心为核心,发展区域内农产品短途冷链物流体系:利用第三方物流,发展跨区域的农产品长途冷链物流体系。实施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推动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整体设计、梯度推进。选择重点品种、重点区域先行试点。充分调动冷链环节行为主体的积极性,特别是重点培育第三方物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根据国家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以及区域资源禀赋和优势农产品布局,积极推进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选择重要品种(高价值量农产品,如热带水果;易腐败产品,如肉类等)建立冷链通道试点。一是在大城市开展“生产基地+配送中心+超市”冷链物流试点和“生产基地+大型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超市”试点。二是在农产品出口优势产区开展“加工企业+生产基地”冷链物流试点和“加工企业+生产基地+第三方物流”试点。在总结示范、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国辐射、推广。

加大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拿大冷链物流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不管是物流企业、批发市场。还是配送中心,在起步阶段,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资金的投入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一方面,在硬件设施建设、微观技术和宏观管理上还缺乏经验;另一方面。由于从“田间一餐桌”整个物流过程链条太长,一家企业难以完成冷链物流系统建设。2005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为1.2万亿元,同比增长12.5%,物流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更需要政府对现有的交通运输、仓储、配送各环节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因此,根据冷链物流自身发展的特点和目前发展的实际需求,政府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并逐步形成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依据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和多种形式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要求,政府引导资金支持的对象,一是大型批发市场和配送中心,二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中心。三是产地加工企业。支持的重点内容主要是硬件设施建设、分析检测设备、标准的制定与人员培训等。

高度重视科技对推动冷连物流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水平,加强生产、储藏、加工、运输、销售各节点技术的改造与升级,全面推动我国农产品冷连物流跨越式发展。一是继续加强运输主干线及其附属场站的基础设施改造,尽快形成与多式联运相适应的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及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二是鼓励GPS、自动识别等技术的应用,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承运人、用户、制造商、供应商及相关的银行、海关、商检、保险等单位联结起来,实现对货物的全程监控和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提高全社会整体运输效率;三是引进、推广自动化冷库技术和库房管理系统、真空预冷技术、无损检测与商品化处理技术、运输车温度自动控制技术等先进技术,提高技改能力和技术更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