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通信专业技术考核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8 16:36:58

电力通信专业技术考核总结

电力通信专业技术考核总结篇1

关键词:电子专业;教学效果;提高方法

中职院校进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会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出现问题。理论教学的问题,体现出教学模式单一,无法满足社会对电子信息专业技术的需求。实践教学的问题,体现在中职院校设置的实验设备较少、指导教师较少、课时较短以及缺乏科学性的考核方式。针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出现的问题,中职院校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应采用运用综合性教学方法,有效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培养出复合型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

1中职院校电子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理论教学问题

1.1.1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异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对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中职院校已经认识到对电子信息技术出现的转变,并且对电子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但是创新的重点会关注在理论内容。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理论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在学习电子信息技术知识时,会使学生感受到较大的难度。此外进行理论教学内容创新,仍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学生从中职院校毕业后,未能符合岗位要求,多数情况下学生会在岗位上进行重新学习,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还会增加企业的岗位成本。

1.1.2理论教学模式较为简单电子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是教学的基础。中职院校在讲解电子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过程中,会主要讲解教材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并且采用简单的教学方法,如填鸭式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必须记住讲解的理论知识,学生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中,与教师的教学过程缺乏互动,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2实践教学问题

1.2.1缺乏实验设备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锻炼实践能力。但是中职院校过于关注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导致中职院校未能配置完善的实践设备。此外中职院校资金有限,并且缺乏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均会影响实践设备的配置数量。学生进行实践学习过程中,一部设备会有多名学生进行操作,每名学生的操作实践较少,无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1.2.2指导教师较少中职院校在实践教学中,缺乏足够并且专业的指导教师,出现指导教师数量较少的原因如下:第一,中职院校提供待遇有限;第二,多数教师具备理论教学能力;第三,中职院校缺乏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职院校的指导教师较少的同时,从事指导工作的教师,在实践教学能力以及经验等方面,均需要进行不断地改善。此外中职院校招收的学生较多,指导教师只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向学生统一讲解实践技能,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由于学生数量多,教学任务重,指导教师未能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学生始终学习单一的实践内容,无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2.3实验课时较短中职院校进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期间,由于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讲解理论知识,导致实验课时较短,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1.2.4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中职院校会采用分数的方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考核内容多为理论知识。学生为获得良好的考试成绩,不仅平时花费较多的时间学习理论知识,还会在临近考试时,增加学习时间,以便通过考试。以分数为主的考核方式,只能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能力,无法体现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中职院校应对现有的考核方式进行调整,增加实践能力考核的比重,使考核更加科学。

2提高中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效果的方法

2.1了解专业课程,了解行业动态

中职院校在进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作为向社会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基地,教师应不断了解行业动态,基于行业动态对专业课程进行调整,使调整的教学内容,不仅向学生讲解与行业需求有关的知识,还能使学生以社会发展眼光,在学习中学会自主获取行业动态信息,并且与教师进行光伏的交流,全面提升学生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素养。教师在了解行业动态过程中,首先应树立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发展意识,然后不断参与电子行业的发展中,使教师获得更多前沿咨询,以便融入教学中,一方面使教学内容跟上行业发展节奏,另一方面学生学习更加新颖的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2重视实践学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企业在招聘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过程中,一是考查学生的考试成绩,二是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考试成绩代表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代表学生能否快速胜任岗位要求。中职院校进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时,如果仍采用原有的教学模式,学生会严重缺乏实践能力,极大的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期间,中职院校应加大改革力度,给予实践操作教学足够的重视,增加实践操作的教学比重,提高学生的时间能力。在对教学进行改革时,为获得良好的实践操作教学效果,中职院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做到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既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操作条件,还要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许多中职院校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同时在学校建立科研基地,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并且会聘用在实践操作期间表现优异的学生。学校建立科研基地,企业会在科研基地进行技术研发等,实现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学生在实践操作学习期间,会在实际环境中,加深对电子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同时有效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基于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素养快速发展。

2.3完善理论体系,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

中职学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过程中,将培养的重点关注在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两个方面。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接触设备期间,会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但是理论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接触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一定的难度。中职院校应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使用音频课件,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更加容易学生理解的图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基于多媒体技术,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对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学内容进行知识补充,以便构建完善的理论体系,在丰富学生理论内涵的同时,还能使学生掌握专业的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才能推动学生综合素养快速发展。

2.4注重反思总结,培养学生进取精神

中职院校进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学中,在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期间,应在教学的收尾阶段,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反思总结。教师在反思总结过程中,反思内容包括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及实践操作,在反思中不断归纳涉及的重点知识,对重点知识进行补充,使教学内容更加完善。此外教师在反思总结过程中,会不断丰富教学经验,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进行反思总结时,不仅总结教学中的优点,还应找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分析弥补教师在教学存在的缺点,使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学生在反思总结过程中,教师应发挥指导作用,向学生指明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使学生可以自主探究在学习以及实践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通过反思总结,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还能使快速适应岗位要求,从而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2.5提供更多实习机会,提高工作能力

中职院校在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的同时,还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的机会。与实践操作学习相比,学生进行实习时,会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对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产生重新的认识。此外学生在实习环境,学生在完成实习任务过程中,还会学习其他技能,如人际交往能力、应对突发情况能力等,学生在实习中,会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中职院校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学生还应自主寻找,争取获得更多的实习机会。学生可以利用假期等时间,进入到岗位进行实践锻炼,在锻炼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6强化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素养

中职院校进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时,需要具备理论教学能力以及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中职院校可以采用自主培养以及聘用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在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过程中,中职院校首先对本校教师进行指导培训,让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实践操作,要求教师找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的差异,以便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并且教师在实践中会积累丰富的经验,在教学中会以实践操作的角度,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中职院校在聘用教师过程中,企业应聘用企业的实践技能较高的人才,引进到学校后,由实践人才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同时,还会组织其他教师进行实践培训,实现中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2.7对原有的考核方式进行调整

在原有的考核方式中,教师和学生更加重视考试成绩,并且在考试中缺乏实践能力的考核。中职院校在对考核方式进行调整时,一方面增加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另一方面增加实践技能的考核,并且学习过程、实践技能以及理论知识的考核比重进行分配,让学生重视日常学习的同时,还能投入一部分精力进行实践操作。在日常教师采用随堂测验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考核,在实践操作中,会对学生完成的实践任务进行考核,通过多元化的考试方式,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且获得良好的考核效果。

电力通信专业技术考核总结篇2

关键词:电力特色;Android;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王立国(1982-),男,河北邢台人,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与管理系,讲师。(河北 保定 071051)张建英(1974-),女,河北张家口人,张家口供电公司培训中心副主任,工程师。(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82-03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与普及。2012年,全球智能移动终端出货量约7.2亿部,其中,谷歌Android开放平台架构的终端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同时,Android移动终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被大量应用,社会上以及电力系统为Android技术工程师提供了大量岗位。

高职教育的任务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要针对明确的职业岗位,为了满足产业技术发展的需要,拓展专业人才的岗位范围,专业培养目标必须注重行业特色。[1]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立足于京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依托电力行业,并结合我院办学条件开设了移动通信技术(Android软件开发方向)专业,为社会及电力行业培养Android移动终端软件设计与开发的高技能人才。

一、专业定位与校企合作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对新设专业论证不够充分,缺乏全面的市场调查和严格的科学分析,不考虑自身条件、自身特色和未来社会的需求,致使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2]我院在专业开设前对区域经济、我院特色、行业需求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与论证,最终确定了专业的定位,并且结合自身条件选择了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

1.专业定位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根据移动通信技术行业发展及智能电网中信息通信技术的需要,针对移动通信和智能电网信息通信中智能移动设备程序开发与系统支持岗位,面向社会软件通用方向以及电力通信方向,培养具有Android系统移动智能终端及Java软件开发与维护的技能,掌握Android平台软件及Java软件开发流程,并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2.专业建设中的校企合作

我院在专业建设的初期就与河北新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定了校企合作方案,实施了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四合作”机制,实现了“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即我院与新龙公司共同担任人才培养的主体。

移动通信技术与谷歌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加入了谷歌公司的“Android学术合作计划”,分享谷歌公司的优秀课程建设资源,参与谷歌公司组织的各项活动,包括师资培养、大学生挑战赛、创新项目等。通过与谷歌公司合作,及时了解Android架构的发展与变化,培养师资队伍,锻炼学生的设计开发能力。作为具有电力特色的专业,我院与电力公司人力资源与职工培训部门建立了长效沟通机制,定期交流指导专业的建设。我院定期派遣专职教师到供电公司下场锻炼,深入了解电力行业在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岗位的职务需求,同时培养移动通信技术的师资队伍。学生顶岗实习与综合训练阶段,派遣学生到电力公司指定岗位顶岗实习。

二、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是为了实现一定培养目标而精心选择的教育与训练内容的范围及其安排的总和,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不仅要教授学生技能以适应生产世界的要求,还要注重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与内在精神建构二者的有机结合。[2]

本着课程不仅是教育还是培训的目的,我院针对培养方案,经过与合作企业技术部门和培训部门反复论证,最终形成了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主要课程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分为两条主线、六个阶段、四个方向(数据库、java开发、Android开发、电网通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既具有软件专业通用性,又具有我院的电力特色。在不同学期根据情况安排企业人员进行专业引导与教育、课程项目全程贯穿引导、素质拓展、心理讲座、职业素养培养等,综合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并由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和考核。

1.教学内容建设

在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应用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依据通用性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将整门课程设计成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情境,既考虑到实用性,又兼顾到知识的逻辑性,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和练习一些毫无关联的小程序来理解与掌握程序流程,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一筹莫展的教学问题,使学生在开始学习程序设计时就理解未来工作中将要遇到的概念和问题,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现实工作的实际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上本着“必需,够用,切实可行”的原则,力求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教学为辅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为目标。打破学科体系,以能力为主线,把理论、实践内容进行充分融合,把多种相关技术整合成一门课程,强化案例式教学和知识的模块化。

2.教学手段与考核方式建设

(1)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充分利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网络资源、电子平台和第二课堂等多种手段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在学生和教师间均获得了良好的反馈。

利用一体化教室构建贴近实际工作的教学环境,课上教师讲完理论部分,亲自动手做演示,带领学生动手完成本次课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认识,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所有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源代码等资源对学生全部公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结合手头的教材,及时复习巩固已经学习过的内容,预习新的章节。

沟通与交流的过程就是知识传播的过程,每学期会安排两次师生座谈会,由系部安排教师与学生代表进行沟通交流。除面对面的交流之外,电子邮件、BBS、E-mail和QQ、MSN等均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这些手段,学生有问题可以及时请教和反映;而教师也可以及时得到反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手段和进度进行调整,从而改善教学效果。

(2)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核方式。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所有课程考核都是以能力为中心,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即通过课堂教学过程考核、实训项目考核、单元测试考核、期末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课堂教学过程考核强调平时的出勤、课堂纪律、课堂表现和作业;实训项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单元测试考查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期末的理论考核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为了有效考察学生的项目能力、动手能力、理论知识、职业素质等综合素质,在专业课考试方式的改革上做出了多方面的探索。

首先,对传统笔试一考定终身难以考察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做了完善,加大了平时对学生考查的力度,设立了多处考查点,将平时上课的评价成绩纳入考核体系,要求学生注意平时积累,而非考前突击。

其次,上机考试方面结合具体的专业课程,以项目为单位组织考试题目,且多是一次考试布置一道完整的项目题目,综合考查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再次,针对每学期末的项目实训,采取项目组答辩的方式,除了对项目小组的项目成果进行评定之外,对每组的成员个体也要单独考查,从技术能力、团队合作到精神风貌、语言表达,都会有一个综合评价。

最后,通过与企业合作,引入企业的考核模式,由企业出题并派监考教师来考核学生,试卷或者上机项目由他们来组织评审,这样一方面题目更贴近真实,更贴近企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实现了教考分离。

3.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在选取教材上尽量选用面向工作过程思想编写的教材,使用任务驱动,围绕工作任务展开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分析工作任务制订工作步骤,在实现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并最终完成工作任务。教材中选用的任务和案例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代表性,选择了在程序开发中经常使用的功能作为程序案例,使学生在今后的实际项目开发中能直接利用相似的程序功能。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积极选取企业教材,并按照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要求,与企业合作共同编写与就业相结合,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适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另外,每学期期末的实训项目均来自企业。

三、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移动通信技术专业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实践教学地位,实践教学学时为1990个小时,占总课时的62%。所有实践课程都制定了相关课程标准。实践教学分阶段,循序渐进分为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岗位技能实训三种实训并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整个过程。实践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实践教学实施过程由我院与合作企业——河北新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担,基本技能实训由校内“双师型”教师承担,但其中的课程项目贯穿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在整个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由兼职教师带领学生完成1个或多个项目。专业技能实训以校内“双师型”教学为主、企业兼职教师为辅来共同承担。兼职教师主要是设计项目实训内容、提出项目实训要求,进行项目实训验收或答辩;日常实训过程的指导、辅导主要由校内“双师型”教师来完成。岗位实训主要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校内教师为辅的方式来承担教学工作。校内教师主要参与方案的制定、实训过程的检查和实训结果的验收;企业兼职教师(软件研发工程师)在企业内的实训基地(厂中校),按软件公司的开发流程,带领学生完成至少2个真实的软件项目,实现学生从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2.实践教学条件

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障。[2]我院根据专业需要,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实验实训室和实训基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公用实训室;二是班级综合实训室;三是专业特色实训室。每个实训室都由品牌机构成,并配置了完善的教学设施,保证了教学做一体化。

首先,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建有6个公用实训室,根据每个实训室的计算机软硬件配置不同,所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也不同。

其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建成了4个班级综合实训室,该实训室具有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两重功能。平时上课保证人手一机,课堂练习以及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在班级综合实训室完成。阶段综合实训等实践环节根据情况可在班级综合实训室完成,也可在公用专门实训室完成。班级综合实训室的建成,为学生充分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项目实践能力、创新性实践以及承接一些软件开发项目,起到了保障作用,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

最后,专业还建有一个专业特色实训室。实训室除了配置有PC机外,还配置有企业捐资和自购的多种型号、品牌、类型的Android系统移动终端设备,方便学生参与到一些承接的软件开发项目中来。

四、教学团队建设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关键。[3]目前,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师团队主要由10名校内专任教师和6名企业兼职教师构成。其中校内专任教师主要由博士、硕士组成,占教师总数的70%,主要负责教授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理论相关课程;企业兼职教师主要由来自企业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构成,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主要承担职业素质拓展和企业实训等课程。

高职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刻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实践技能水平,对开展的实践教学项目,从理论、实践操作到考核认证都必须达到企业一线技术骨干的水平。[4]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从建设初期就注重鼓励教师掌握新技术、新理念,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现场工作一年或半年时间进行调研、学习和锻炼。三年以来,专职教师下厂锻炼3人共计23个月,其中两名教师分别先后到合作公司软件开发部下厂锻炼半年,学习企业的开发过程、开发技术、开发理念;一名教师到电力公司下厂 11个月进行锻炼调研,了解电力系统的需求,尤其是智能电网的发展,以便使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发展与电力行业更加紧密的结合,为社会与电力行业提供服务。

五、结语

根据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区域特点及电力行业背景,以Android智能终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电网快速建设为契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多名学生在全国“蓝桥杯”大赛、“天翼华为杯”软件大赛、河北冀软“安博杯”软件大赛以及谷歌手机软件设计大赛上获得奖项;手机初级开发课程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作为电力系统下属一所具有显著行业特色的职业院校,通过与电力公司进行合作,为电力公司智能电网移动终端培养了开发、维护人员,得到了电力公司的认可和好评。今后需要继续广泛调研和深入调研,紧跟行业人才需求,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魏怀明.具有行业特色的计算机类专业建设[J].计算机教育,

2011,(12):26-28.

[2]苗耀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54-57.

电力通信专业技术考核总结篇3

关键词:数字通信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

一、引言

《数字通信技术》是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先修课程有《电路分析基础》,后续课程有《通信终端原理与维修》《移动通信技术》等,学习本门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对通信电子电路的认识,简单设计、调试与维修能力。

通过近年教学实践,数字通信技术在传统教学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存在理论知识过多、学生基础差而难以接受的矛盾;二是教学方法单一,采用传统注入式授课,考虑教学进度多,顾及学生主动性少,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三是在学生学习成绩评定中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常忽视了学生实践教学环节表现,不利于学生专业动手能力的提高。基于上述原因,高职数字通信技术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笔者以山东轻工职业学院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数字通信技术课程改革。

二、《数字通信技术》教学内容改革

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职业型、应用型的专门人才,在专业理论基础教学观念上要以“够用”、“适度”为原则,理论教学中避免过多过深的理论探究和数学推导同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验、实训培养学生通信基本操作技能。数字通信技术部分按照信号流程整合内容,分为终端技术(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基带传输技术、频带传输技术等模块,如下图1所示,将授课内容分为:数字通信认知、信道认知、信源编码、信号传输及通信系统同步等模块,其中在信道认识和信号频带传输两个模块增加了实验内容,该课程课时分配如表1所示。

三.《数字通信技术》教学模式改革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边做实验、边看现象、边听课,在做中学这种教学方式更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例如讲到脉冲调制编码时,讲解模拟信号变成数字信号后,可以通过实验室示波器来观测信号波形的变化,学生就能很快明白“PCM编码的过程实际就是模拟信号变成数字信号的过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对自己通过实验最终得出的结论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2.加强实验教学改革

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设计型实验,将原有的实验进行优化组合,精简实验内容,以提高实验效率,例如给出具体电路图及实验要求,适当讲解相关知识点后,要求学生做一些简单实验,如讲到数字信号调制时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电路的制作和调试,这样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并理解知识点。

3.开放式课堂的营造

教师在教材选取上不能只局限于一本教材,而需要参考最新的通信行业内部论文和相关材料,备课内容要不断更新和补充,使得教学内同在设置上能够紧跟先到通信的发展。同时授课方式也可多样化,对于新技术可以请一些校外专家、技术人员以讲座、论坛的方式进行教授,也可以让学生去实地参观,以便于理解和接受。

四.《数字通信技术》考核方式改革

改变传统单一笔试考核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本课程考核评价以学生为中心,准确地考查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是否达到目标,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质。其中,把项目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项目评价为基础,对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注重学生参与学习与实践的积极性、创新能力、自信心的培养。

在制定考平方式时,必须合理增加实验及其他课堂以外教学成绩比例,以能力为标准,以运用为核心,区别于单一笔试的考评,应采取考核面广、比例适当的考试方式,例如《数字通信技术》课程总成绩(100分)=平时成绩(10分)+项目考核(60分)+终结性考核(30分),其中项目化考核与评分标准如表2所示。

五.结论

在数字通信技术课程改革探讨与实践中,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尝试多种手段来提高教学水平和完善教学质量。目前,该课程所选取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字通信系统的知识点,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鸿波,柴海莉,魏英.培养创新潜能的《电路分析》课程改革.

[2]周友兵.高职《数字通信技术与应用》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电力通信专业技术考核总结篇4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汽车电子技术;课程改革开发

一、开发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具有极强的职业性和科学性。

我们以著名职教课程建设专家姜大源教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理念、方法、步骤为指导,进行了本门课程的开发工作。

1.研究与设定目标职业岗位

我们专业团队教师深入汽车行业、电子信息行业市场,与企业人员一起进行职业调研、职业资格研究,研究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导向,将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设定为“汽车技术服务”“汽车电子产品生产与质量管理”两个主岗和“汽车配件营销”“汽车电子产品设计助理”两个拓展岗位共计四个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

2.对工作岗位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我们通过企业调研、专家―技术人员访谈、毕业生反馈等方式了解该工作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每个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由专业团队教师一起研究分析要具备这些职业能力需要开设哪些课程,并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进行序化,最后由专家评审、修改、调整、确定。并根据本课程对应的职业能力确定课程定位及课程培养目标,设计学习情境。

二、课程定位与能力培养

1.课程定位

根据本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汽车车身电控系统检修》课程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总共68学时,安排在第四学期。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汽车车身电控安全系统、电控舒适娱乐系统、通信与智能化控制系统及其他车身电控新技术各系统电路连接、检测、常见故障的诊断排除能力。

2.课程能力培养

课程能力培养包括三个方面: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专业能力主要培养学生:①熟悉汽车企业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规范;②规范使用检测工具、仪器和设备;③具备车身各电控系统元部件安装与故障检修能力。方法能力主要培养学生:①通过文献工具获取信息的方法能力;②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③综合分析问题,决策、计划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能力主要培养学生:①诚信、严谨、细致、敬业、创新的工作态度;②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组织协调和团结协作的能力;③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的能力。

三、教学情境及教学方法设计

1.教学情境设计

如何打破传统的教材组织模式,真正开发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情境的选择与设计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教学情境设计以完成工作中的某一任务为基本单位,以行动导向为教学出发点,为此,我们课程组通过对职业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进行分析,进行教学情境设计,将具有相同特性的工作任务归到一个学习情境里面,不同学习情境之间和同一情境不同项目之间在功能上是并列关系,难度上是递进关系,使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尽可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们设计了三个学习情境,十二个学习任务。分别是学习情境一:电控安全系统检修,有五个学习任务:任务一,电控安全带系统检修;任务二,电控安全气囊系统检修;任务三,中央门锁控制系统检修;任务四,电控防盗报警系统检修;任务五,电控防碰撞系统检修。学习情境二:电控舒适系统检修,有四个学习任务:任务一,电动坐椅检修;任务二,电动后视镜检修;任务三,电动车窗检修;任务四,自动空调系统检修。学习情境三:通信与智能化控制系统检修,有三个学习任务:任务一,汽车电子导航系统检修;任务二,汽车巡航控制系统检修;任务三,车载网络系统检修。

2.教学方法设计

所有情境任务均采用六步教学法,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具体如下:

(1)咨询

教师根据故障现象导入情境任务,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查阅资料(实训项目单、教材、维修手册、视频、现有实训设备等)讲授相关知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查看资料并有目的地听讲。此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与方法。

(2)决策计划

教师引导各小组根据任务工单制订解决方案和操作计划;各小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提示下讨论分析并拟定计划。此阶段主要是利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掌握所需要的方案和操作。

(3)实施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分工协作操作,教师监督学生操作是否规范正确,并适时干预指导。此阶段通过教学做一体的方式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团队协作及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4)检查

各小组完成任务后,进行自查和教师检查,提出存在的问题,学生进行分析解决。此阶段主要是进行调整、巩固和提高。

(5)评估

采取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各组做出评价。表扬优秀的,鼓励落后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课程单元设计及考核

1.课程单元设计

课程单元设计包括简案、详案、任务工单、考核单等的设计,也包括课件的制作、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源的收集,是具体到每一个情境中的每一个任务的设计,包括教学目标、工作任务、重难点、教学方法手段等,是具体到上课的每一分钟的设计,如何把各种教学资源有效组合在一起,更出色地完成教学目标,培养与企业实际岗位匹配的职业能力。以学习情境1中的任务1电控安全带系统检修为例。

教学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以任务工单为核心,利用教学资源,如:教材、简案、详案、维修手册、实训指导书、多媒体课件、动画视频、实训设备等,采取六步教学法进行教学,课下可利用QQ群等交流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答疑。

2.课程考核

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最终完成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学生期末课程总分=过程考核分数×60%+期末考试分数×40%)

过程考核总分=(出勤考核分+作业实训报告分+阶段考核分+付加考核分)

我们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改革开发,很好地解决了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技能培养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使企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渗透和融合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佩禹,张新芝.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9(2).

[2]徐江,张万仪,张佳.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J].大家,2010(22).

电力通信专业技术考核总结篇5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 电算会计岗位; 职业能力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0 . 22 . 038

[中图分类号]f232;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0)22- 0079 - 03中国

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信息化后的电算会计岗位与手工会计岗位相比,在工作任务、职责分工、内部控制要求上都有较大差别。如何使高等院校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能够具备电算会计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适应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要求,是一个值得会计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与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会计信息化下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及主要岗位的分析,提出了培养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措施。

一、会计信息化及其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2000年在深圳举行的“首届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理论界首次提出了“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会计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型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现代信息系统。从本质上看,“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电算化”在系统地位、目标、功能范围、层次、技术手段、信息输入输出、理论基础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区别。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并不是在口号或名词上的推敲,关键是一种观念的倡导,真正体现了网络环境下会计工作的重心由会计核算向会计管理转变。 会计信息化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工作及会计人员带来的影响主要有:

(一) 促使会计从传统的核算职能向管理职能转变

会计信息化导致会计管理思想从事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从而使会计软件从核算型向管理决策型发展。在信息化条件下,由于信息处理手段的现代化,信息的处理和传递更加方便和简洁,传统的手工会计工作,如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工作可以由会计软件全部或部分完成。信息化使会计人员从繁杂、单调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发挥会计的决策、管理、控制职能。

(二) 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有了新的要求

会计信息化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要有更大的深度和广度。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人员需要掌握更丰富的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和相关知识。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最起码的从业知识,不管是在手工还是在电算化会计环境下,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是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会计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财务成本管理以及行业财务制度和会计电算化等。在信息化条件下,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会计学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学科,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深入到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的业务处理由手工记账转变为计算机记账,传统的会计业务处理转变为以会计数据分析为主,会计人员的主要精力由制造会计信息变为对计算机产生的会计信息进一步加工、分析、处理,因此会计人员必须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会计工作。此外,会计人员还必须具备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知识。

(三) 对会计工作岗位分工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工作岗位结合内部控制的要求按会计工作的不同内容进行划分,相应地配备会计人员开展数据处理工作。实施会计信息化后,原先由会计人员分工完成的许多内容都由计算机集中自动地完成,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新的工作内容和岗位,因此组织分工和人员配备必然会发生较大变化。尤其是当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时,企业内部传统的部门界线、数据处理职能分隔将越来越模糊。届时,企业会计组织内部的岗位职责都需要重新定义和组合。

二、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及主要岗位

实施会计信息化后,会计数据的来源与和方式、会计管理的操作形式、工作流程与手工会计相比有较大的变化,必须对原有的手工会计工作流程进行调整与优化,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电算会计岗位工作制度。信息化下的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实施信息化后的会计工作流程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手工会计岗位分工已不能完全适应电算化工作的要求。根据电算会计工作的流程和特点,企业的会计岗位分工应由传统的以账务报表岗位为中心转变为以系统管理员岗位为核心的岗位架构。具体地说,电算会计工作岗位主要包括:系统管理员、系统操作员、数据审核员、数据分析员。

系统管理员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阶段,负责协调软件开发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根据软件评审要求,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运行阶段,负责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帮助系统操作员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检查督促系统操作员对数据的备份情况。检查各操作员操作日志记载情况。

系统操作员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将审核过的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及时、准确地录入计算机,同时通过计算机输入界面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初步核对。根据数据审核员核实过的会计数据进行凭证过账。进行银行对账工作及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完成账务处理系统的期末处理及结账工作,编制会计报表,及时输出打印会计凭证和有关会计数据。采取有力的措施保证数据安全,每天进行数据的备份并妥善保管备份数据。由于系统操作员的工作内容较多,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多个操作员岗位并进行权限设置和分工。

数据审核员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根据财经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要求,审核反映本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原始凭证,及时将审核过的原始凭证交系统操作员输入计算机。根据财经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要求,审核输入后、登账前的会计数据和输出的会计凭证、各种账表。

数据分析员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负责对计算机内的会计数据进行分析;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会计数据分析方法、分析模型和分析时间,为企业经营管理及时提供信息。根据单位管理者的需要对企业的各种报表、账簿进行分析,为管理者提供必要的信息,以满足单位经营管理的需要。企业的重大项目实施前,应通过历史会计数据的分析,为决策提供详实、准确、有理有据的事前预测分析报告;企业的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应通过对有关会计数据的分析,提供项目实施情况(如进度、成本、费用等)分析报告;企业的重大项目实施后,应通过对会计数据的分析,提供项目总结的分析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电算会计岗位和手工环境下的基本会计岗位并不是完全分离独立的,除了某些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离(如出纳和数据审核员),由不同的人担任外,电算会计岗位和基本会计岗位可在保证会计数据安全前提下交叉设置。

转贴于中国

三、电算会计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

综上所述,根据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及其主要工作岗位,我们可以构建出电算会计岗位的职业能力框架(见表1)。

四、培养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措施

(一) 明确会计信息化下的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不同地区的会计信息化程度不同,因此各地区的高校应根据所在省市的经济发展特点及信息化水平,选择恰当的培养目标。以广东省的地方高校为例,由于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有80%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已经实现或部分实现会计信息化。因此可以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一批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具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具备相当的会计软件实操能力和系统实施能力的学生。中国

(二)根据会计信息化的要求改革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创新教学内容

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是以理论教学体系为出发点的,追求的是以“学科完整”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为培养能适应会计信息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应改革原有的课程设置体系,根据电算会计的工作流程,以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以“工作过程完整”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为使会计专业学生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由职业素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3部分组成。整个课程体系要以专业核心课为中心,而专业核心课应该是基于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和岗位职业能力开发出来的。表2是根据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框架开发出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以上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也要在传统的会计理论课程教学基础上,根据会计信息化的需要创新教学内容。例如计算机基础课可根据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量身定制”,除了讲授一般的计算机操作、文字录入、办公软件的操作知识外,还应讲授目前市面上的主流会计软件的安装与维护、数据库应用技术、病毒防护知识,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作为系统管理员岗位的职业能力。再如成本会计实务可以在传统的成本会计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增加erp系统中成本管理、生产管理等模块的内容,把手工环境和计算机环境下的成本会计核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三) 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确定了培养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后,还应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开发、技能的培养。单一的课堂讲授方法明显不利于学生电算会计技能的培养,会计教师应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根据每门课程的内容和特点不断变革课程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电算会计技能,可综合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老师讲解和学生练习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课程实验中去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需要老师各课程开课之前制订一个详细、周密的案例教学总计划,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用合适的案例。其中案例的取得可通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深入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或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文献资料,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自行设计教学案例。例如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教师可设计一个大案例,贯穿于理论教学的始终,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可设计一个模拟企业的经济业务事项,基于手工会计工作过程,让学生掌握货币资金、采购、生产、销售、筹资、投资业务等会计核算工作。然后在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中,以同样的经济业务,基于电算会计工作过程,上机操作初始化设置、建账、凭证处理、记账、结账、报表输出等项会计电算化工作。通过手工会计处理和电算化会计处理的对比,让抽象、难懂的会计知识变得易理解、易掌握,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 情境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企业中承担会计工作。例如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可以根据电算会计下的不同岗位:系统管理员、系统操作员、数据审核员、数据分析员设置对应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担任不同角色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完成工作任务,通过这种仿真的角色体验、真实的财务软件操作,营造出仿真度高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环境,实现校内教学与实际电算会计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 工作过程导向法

工作过程导向法即按照企业会计工作的过程设置教学顺序和内容。例如“成本会计实务”,可按照“确定成本计算对象—确定成本项目—确定成本计算期—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的成本会计工作过程,按顺序开展课程教学,每一个工作过程设置一个小案例,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成本会计工作流程,把抽象概念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学习、掌握实际会计工作技能。

转贴于中国

4. 设错教学法

传统教学往往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尽力避免学生的操作出现错误,使学生在理想的实验操作环境下按照老师的指导,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这种方法看起来能顺利完成课程的学习,但学生一旦遇到实际工作问题,就会束手无策。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培养学生电算会计技能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运用设错教学法。教师可有意在学生经常出错但又容易被忽视的环节设置一些问题案例。鼓励他们对出现的错误进行探索和分析,引导他们认识错误发生的原因并自行设计纠正错误的方案,不断强化学生对实际会计工作的认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减少学习过程中对老师的依赖。中国

5. 实战演练教学法

在每门课程实验环节或综合模拟实验课程中都可以应用实战演练教学法。如校内电算化会计模拟实习可借助一个中小型企业一个月真实的经济业务事项,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利用财务软件独立完成创建账套、初始化、日常业务处理、期末处理、编制会计报表整个会计电算化工作。

(四) 制定电算会计技能考核标准

当前各高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还是以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标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评价不够重视。与手工会计岗位相比,电算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实操能力的要求更为严格。例如在手工会计下,即使总账和明细账对账不平衡,会计人员仍可进行期末结账,但在电算化环境下,如果总账和明细账的对账结果不平衡,系统将会拒绝用户的结账操作,会计人员必须认真检查软件内总账和明细账的数据,调整错账后才能正常结账,这对会计人员的软件操作能力和会计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明显,只对理论知识考核而忽略对电算会计实践能力的考核,难以全面审核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学校应该制定一个电算会计技能考核的标准,可根据表1的电算会计主要工作任务和岗位职业能力对学生是否具备完整的电算会计技能进行考核,在考核方式上可由老师自行命题考核,也可以通过检查学生的课程实验作品并结合口头答辩的方式,还可采用让学生在课后参加面向社会的一些职业技能证书考试的方式。如鼓励学生课外学习考取用友及金蝶erp财务管理专家认证、初中级会计电算化证,参加各级会计职称考试等。

主要参考文献中国

[1] 王振东.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问题的探讨[j].山东经济,2006(5): 112-115.

[2] 赵建新. 高职会计核心职业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9):163-165.

[3] 蒋永根. 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途径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7).

电力通信专业技术考核总结篇6

一、会计信息化及其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2000年在深圳举行的“首届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理论界首次提出了“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会计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型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现代信息系统。从本质上看,“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电算化”在系统地位、目标、功能范围、层次、技术手段、信息输入输出、理论基础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区别。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并不是在口号或名词上的推敲,关键是一种观念的倡导,真正体现了网络环境下会计工作的重心由会计核算向会计管理转变。会计信息化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工作及会计人员带来的影响主要有:

(一)促使会计从传统的核算职能向管理职能转变

会计信息化导致会计管理思想从事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从而使会计软件从核算型向管理决策型发展。在信息化条件下,由于信息处理手段的现代化,信息的处理和传递更加方便和简洁,传统的手工会计工作,如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工作可以由会计软件全部或部分完成。信息化使会计人员从繁杂、单调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发挥会计的决策、管理、控制职能。

(二)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有了新的要求

会计信息化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要有更大的深度和广度。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人员需要掌握更丰富的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和相关知识。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最起码的从业知识,不管是在手工还是在电算化会计环境下,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是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会计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财务成本管理以及行业财务制度和会计电算化等。在信息化条件下,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会计学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学科,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深入到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的业务处理由手工记账转变为计算机记账,传统的会计业务处理转变为以会计数据分析为主,会计人员的主要精力由制造会计信息变为对计算机产生的会计信息进一步加工、分析、处理,因此会计人员必须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会计工作。此外,会计人员还必须具备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知识。

(三)对会计工作岗位分工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工作岗位结合内部控制的要求按会计工作的不同内容进行划分,相应地配备会计人员开展数据处理工作。实施会计信息化后,原先由会计人员分工完成的许多内容都由计算机集中自动地完成,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新的工作内容和岗位,因此组织分工和人员配备必然会发生较大变化。尤其是当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时,企业内部传统的部门界线、数据处理职能分隔将越来越模糊。届时,企业会计组织内部的岗位职责都需要重新定义和组合。

二、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及主要岗位

实施会计信息化后,会计数据的来源与和方式、会计管理的操作形式、工作流程与手工会计相比有较大的变化,必须对原有的手工会计工作流程进行调整与优化,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电算会计岗位工作制度。信息化下的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实施信息化后的会计工作流程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手工会计岗位分工已不能完全适应电算化工作的要求。根据电算会计工作的流程和特点,企业的会计岗位分工应由传统的以账务报表岗位为中心转变为以系统管理员岗位为核心的岗位架构。具体地说,电算会计工作岗位主要包括:系统管理员、系统操作员、数据审核员、数据分析员。

系统管理员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阶段,负责协调软件开发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根据软件评审要求,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运行阶段,负责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帮助系统操作员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检查督促系统操作员对数据的备份情况。检查各操作员操作日志记载情况。

系统操作员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将审核过的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及时、准确地录入计算机,同时通过计算机输入界面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初步核对。根据数据审核员核实过的会计数据进行凭证过账。进行银行对账工作及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完成账务处理系统的期末处理及结账工作,编制会计报表,及时输出打印会计凭证和有关会计数据。采取有力的措施保证数据安全,每天进行数据的备份并妥善保管备份数据。由于系统操作员的工作内容较多,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多个操作员岗位并进行权限设置和分工。

数据审核员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根据财经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要求,审核反映本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原始凭证,及时将审核过的原始凭证交系统操作员输入计算机。根据财经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要求,审核输入后、登账前的会计数据和输出的会计凭证、各种账表。

数据分析员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负责对计算机内的会计数据进行分析;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会计数据分析方法、分析模型和分析时间,为企业经营管理及时提供信息。根据单位管理者的需要对企业的各种报表、账簿进行分析,为管理者提供必要的信息,以满足单位经营管理的需要。企业的重大项目实施前,应通过历史会计数据的分析,为决策提供详实、准确、有理有据的事前预测分析报告;企业的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应通过对有关会计数据的分析,提供项目实施情况(如进度、成本、费用等)分析报告;企业的重大项目实施后,应通过对会计数据的分析,提供项目总结的分析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电算会计岗位和手工环境下的基本会计岗位并不是完全分离独立的,除了某些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离(如出纳和数据审核员),由不同的人担任外,电算会计岗位和基本会计岗位可在保证会计数据安全前提下交叉设置。

三、电算会计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

综上所述,根据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及其主要工作岗位,我们可以构建出电算会计岗位的职业能力框架(见表1)。

四、培养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措施

(一)明确会计信息化下的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不同地区的会计信息化程度不同,因此各地区的高校应根据所在省市的经济发展特点及信息化水平,选择恰当的培养目标。以广东省的地方高校为例,由于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有80%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已经实现或部分实现会计信息化。因此可以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一批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具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具备相当的会计软件实操能力和系统实施能力的学生。

(二)根据会计信息化的要求改革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创新教学内容

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是以理论教学体系为出发点的,追求的是以“学科完整”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为培养能适应会计信息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应改革原有的课程设置体系,根据电算会计的工作流程,以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以“工作过程完整”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为使会计专业学生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由职业素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3部分组成。整个课程体系要以专业核心课为中心,而专业核心课应该是基于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和岗位职业能力开发出来的。表2是根据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框架开发出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以上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也要在传统的会计理论课程教学基础上,根据会计信息化的需要创新教学内容。例如计算机基础课可根据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量身定制”,除了讲授一般的计算机操作、文字录入、办公软件的操作知识外,还应讲授目前市面上的主流会计软件的安装与维护、数据库应用技术、病毒防护知识,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作为系统管理员岗位的职业能力。再如成本会计实务可以在传统的成本会计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增加ERP系统中成本管理、生产管理等模块的内容,把手工环境和计算机环境下的成本会计核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三)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确定了培养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后,还应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开发、技能的培养。单一的课堂讲授方法明显不利于学生电算会计技能的培养,会计教师应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根据每门课程的内容和特点不断变革课程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电算会计技能,可综合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老师讲解和学生练习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课程实验中去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需要老师各课程开课之前制订一个详细、周密的案例教学总计划,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用合适的案例。其中案例的取得可通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深入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或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文献资料,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自行设计教学案例。例如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教师可设计一个大案例,贯穿于理论教学的始终,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可设计一个模拟企业的经济业务事项,基于手工会计工作过程,让学生掌握货币资金、采购、生产、销售、筹资、投资业务等会计核算工作。然后在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中,以同样的经济业务,基于电算会计工作过程,上机操作初始化设置、建账、凭证处理、记账、结账、报表输出等项会计电算化工作。通过手工会计处理和电算化会计处理的对比,让抽象、难懂的会计知识变得易理解、易掌握,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情境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企业中承担会计工作。例如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可以根据电算会计下的不同岗位:系统管理员、系统操作员、数据审核员、数据分析员设置对应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担任不同角色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完成工作任务,通过这种仿真的角色体验、真实的财务软件操作,营造出仿真度高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环境,实现校内教学与实际电算会计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工作过程导向法

工作过程导向法即按照企业会计工作的过程设置教学顺序和内容。例如“成本会计实务”,可按照“确定成本计算对象—确定成本项目—确定成本计算期—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的成本会计工作过程,按顺序开展课程教学,每一个工作过程设置一个小案例,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成本会计工作流程,把抽象概念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学习、掌握实际会计工作技能。

4.设错教学法

传统教学往往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尽力避免学生的操作出现错误,使学生在理想的实验操作环境下按照老师的指导,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这种方法看起来能顺利完成课程的学习,但学生一旦遇到实际工作问题,就会束手无策。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培养学生电算会计技能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运用设错教学法。教师可有意在学生经常出错但又容易被忽视的环节设置一些问题案例。鼓励他们对出现的错误进行探索和分析,引导他们认识错误发生的原因并自行设计纠正错误的方案,不断强化学生对实际会计工作的认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减少学习过程中对老师的依赖。

5.实战演练教学法

在每门课程实验环节或综合模拟实验课程中都可以应用实战演练教学法。如校内电算化会计模拟实习可借助一个中小型企业一个月真实的经济业务事项,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利用财务软件独立完成创建账套、初始化、日常业务处理、期末处理、编制会计报表整个会计电算化工作。

电力通信专业技术考核总结篇7

一、引言

近几年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社会需求旺盛的热门专业,其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在这种生源充足、社会需求旺盛的一派大好形势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不能及时改革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善实验手段,教学质量就无法保障。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必须解决以下带有根本性、战略性的问题:(1)办学规模与教学质量的问题;(2)专业雷同与办学特色的问题;(3)专业宽口径与人才多样化的问题;(4)与上述相关的教学组织运行的问题。只有解决好上述问题,才能使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在目前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实验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理论课内容陈旧、授课手段单一,实践内容少,与迅猛发展的现代电子技术严重脱节。大多以理论课讲授为主,学生动手实践机会较少。课程内容陈旧,主要是《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讲课内容以模拟单元电路和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为主,与目前IT产业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高速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严重脱节。讲课效果较差,学生普遍感觉“学习的知识实践中用不上,实践中需要的知识没学过”。

2.各门课授课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目标。有的课理论太多与现代技术联系不紧密,有的课内容与其它课有重复,从总体来看,培养目的比较分散。

3.一方面授课的内容与最新发展的技术严重脱节,一方面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得不到优化和充实,易造成老师不敢多讲,学生不愿多听、动起手来什么都不会的恶性循环局面。

4.实践环节内容手段比较单一,实践环节只让学生了解及掌握最基本的东西,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在实际问题解决方面、在创新性方面缺乏必要的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适应时代需要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是培养现代电子专门人才迫在眉睫的需要。

三、教学改革的具体建议

(一)以提高技能水平为教学核心,采取多种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能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我们把实践课题分成不同的课程类型:项目中心类型、任务中心类型、问题中心类型、训练中心类型、体验中心类型、案例中心类型和复合类型等。例如单片机的实践训练就采取“任务中心”、“训练中心”和“项目中心”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学方法,以完成一个实际课题为中心,带动训练和项目,学习相关知识。电子产品工艺训练则采取训练中心的教学方法,从元器件的测量、元件的装配、元件的焊接、电路的调试、电路的维修等工艺进行反复强化训练,通过大量的实践达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熟练程度。对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要相应改变,强调进行素质考核与技能考核,减少知识的记忆力考核。实践类课程的笔试一律开卷考核,允许学生使用任何工具和仪器。有些实践课程可以进行分段考核和实时考核。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培养电子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没有一支符合高等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即使有好的教学计划和一流的实验实训设备,也实现不了培养合格的学生的目标。打造一支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足、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注重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融合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使得计算机技术成为各学科专业不可缺少的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计算机技术联系最为紧密。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对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利用软件和硬件技术开发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其本科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操作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开发应用计算机的软件设计能力。因此,学生应具备较强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除了会使用已开发的软件包外,还应对已有的软件包进行二次开发或直接利用某种高级语言进行设计开发,也能从事控制电路、接口电路等方面的设计与调试工作。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基础尤为重要,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关系到能否达到培养目标、能否适应电子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计算机的内容虽有独立性,但在很多情况下已很难将计算机技术单独分离出来,其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并逐步走向融合。因此,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衔接中,必须注意到这种融合性,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及实验教学中多结合计算机技术。例如,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实验中可让学生自己编程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很好的计算机教学效果。

(四)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强化开放实验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确保开放实验教学质量。开放实验教学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在开放实验教学过程,既坚持“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满足学生课内外的要求,又及时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对于课程内规定完成的实验,要采用提前集中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完成预习后,在网上预约实验时间。计算机管理系统及时为学生排位,根据学生的实验记录各种相关信息,供教师和学生查询。针对开放实验后可能会存在学生抄袭实验数据、实验报告等问题,要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具体构思为:学生进入实验进行课内实验时必须通过预习检查(可通过预习检查课件进行);基础实验教学过程实现网络化管理;值班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质量进行随机抽查;加大实验报告的比重;采用答辩和集中进行操作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确保开放实验教学的质量。

电力通信专业技术考核总结篇8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 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202-01数字电子技术是电子类专业中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它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同时也是逻辑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更加迅速这就对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理论教学必须紧跟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只有不断改革教学考试方法,引进先进的教学考试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才能适应社会变革。

1 传统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主要问题及考试、成绩评定方法

数字电子技术的教学与实验,与本科院校的教学方法相似,以系统传授电路知识和测试为目标,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实验只是为了验证理论分析结论。这样的教学必然会导致问题。譬如: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所学知识不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如学生顶岗实习时往往说得头头是道,对电路的理论计算分析也不差,却不能实际判断电路的逻辑关系,碰到实际问题无从下手,甚至连简单的与非逻辑关系都不能实际判断。这样的一些问题引发了我们对课程的思考,以前,我们只注重了理论或单项技能的传授,却忽视了课程核心能力的培养。

在评价内容上,根据课程考核说明的要求命题,采用闭卷方式统一考试,重点考核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课程成绩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课程总分的40%(平时作业10%、课堂答问10%、实验20%),期末考试占课程总分的60%。

2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考试改革初探

2.1?考试改革的意义

传统教学的弊端和现代企业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要求形成了一对矛盾。从学生的就业考虑,从学校的专业发展考虑,我们必须进行数字电子技术的教学改革。

(1)考试改革是高职学院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变化的必然要求。要求学生正确识别、检测数字逻辑器件及正确使用与维护数字逻辑测试仪表的能力;具有分析、测试、改进、制作常用数字逻辑电路的能力;具有整机电路设计、分析、焊接、装配、调试与测试的能力。

(2)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是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和理论实践结合能力的必然要求。通过考试模式的改革,把过去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综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大检阅台,能够加深学生的专业知识,是扩大学生视野的良好措施。

(3)考试模式改革是探索新形势要求下的必然选择。对考试模式的不断改革,寻找适应在现代教育制度下更好地把书本知识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对于申报省级教改试点专业,争创示范性高职的需要。

2.2?考试改革的总体思路

我们打破了过去仅通过一张考卷来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做法。如今我们实行“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别考核的办法。“理论课”的考核又分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平时考核注重考查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期末考核注重学生对理论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的理解、把握与运用情况。“实践课”的考核主要是考查学生的技能训练情况和结果,包括学生的动手能力、对知识及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处理现场问题的方法及能力等情况,由多方面共同构成学生的成绩,而且由学生自己、其他同学、教师共同参与成绩评定。同时尝试师生共同出题建设课程考试题课,并及时更新;开设诚信考场(无教师监考,学生签订并遵守诚信承诺)。

2.3?考试改革的具体做法

学生的最后成绩由四部分构成,出勤及学习态度占10%,作业及其质量占10%,实践动手能力占20%,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60%。

(1)学生课程出勤及学习态度方面。此次改革对学生出勤的权重是占总体分值比例为10%。本部分内容不仅包括学生的出勤次数,而且综合考虑学生笔记、课堂问题回答情况。

(2)作业及其质量方面。本次改革对学生作业及其质量的权重占总体分值比例为10%。本部分需要考查学生平时作业完成次数,同时还应考虑学生作业质量完成情况。

(3)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给定学生做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考查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完成任务的效果。本次改革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权重为20%。

(4)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方面。在学期期末,给定2个任务设计及制作题目,学生随机选取其中的1个题目进行设计与制作,然后进行答辩。重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验证和巩固课堂讲授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加深对数字电子技术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会思考、善研究、敢创新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方面所占权重为60%。

2.4?课程改革效果

通过考试考核方式改革,使理论教学、实验和课程设计三个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做、答一体,该课程所学的知识的实用性激发了学生创新探索的热情,在课程设计中,选择以数字电子技术为核心,以数字集成芯片为硬件电路支撑的课题,制作出许多实用的电子产品,通过具体的实际应用问题,引出待讲授知识模块内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待讲授的课程内容的目的、作用有清楚的认识,又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潜能,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3 结语

以上仅是执教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思路,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与完善,通过课改实践我们感到教学既要紧跟当前电子技术的发展,又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这无疑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在保证教学内容完整性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很好将所学和所用结合起来,是今后每一个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电力通信专业技术考核总结篇9

[关键词]汽车电工电子技术 课程改革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张文(1980- ),女,天津人,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贾宝会(1970- ),女,天津人,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天津 30045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TEDAPT11-0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37-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工业呈高速发展态势,产销规模逐年迅猛增长。据公安部交管局信息,截至2010年9月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1.99亿辆,其中汽车8500多万辆。由此可见,汽车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和汽车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密切。我们对于汽车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简单的代步工具,在节能、环保、舒适、安全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汽车上安装的电子装置急剧增多。据统计,汽车上70%的创新来源于汽车电子,在一些豪华轿车上,使用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数量已经超过50个,电子产品占整车成本的50%以上。为了降低开发成本、关税成本,国际汽车电子厂商纷纷加快本土化步伐,预计到2012年,中国本土制造的汽车电子产品将占整个市场的50.1%。因此,我国在汽车及其电子产品生产等岗位需要大量的汽车电子技术人员,从事汽车及其零部件、电子电气产品的生产制造、装配、检验检测等工作。为了更好地培养企业需要的汽车电子技术人员,对高职院校汽车相关专业的主干职业基础课程“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的要求将越来越高。根据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为课程目标,以职业标准为课程内容,以教学模块为课程结构,以最新技术为课程视野,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我们必须对“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进行较大力度的教学改革。将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通过设计典型项目重构,使学生能够“以企业岗位需求为目标”“以汽车为载体”“以工作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学习并掌握相应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达到职业岗位的要求。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从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原有“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的课程设置与企业实际要求相差较多,不仅教材内容上不具备汽车实际应用的特点,而且实践环节和考核机制也欠缺对能力的培养。

1.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汽车相关专业的需要,合理选取教学内容。课程组教师对“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教学改革,以“必需、够用”为度,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将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和整合,使该课程对汽车类专业更具针对性,编写出一部适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汽车电工电子技术》项目式教材。该教材是参照目前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和专业培养目标,适应新世纪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在总结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教材内容以汽车典型电路的分析测量及典型电气设备的分析检测为教学项目,能够很好地体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满足当前汽车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课程主要以必须掌握的电工电子知识为基础,紧密结合汽车的具体应用,强化实验实训环节,能够形成一定的对汽车电气设备的运用能力,实现汽车专业基础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

2.结合汽车的具体应用,“以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序化教学内容。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五个工作项目,共包括近20个工作任务,以每个工作任务为引领设置课程目标。从汽车基础电路的测量到汽车电控信号的传输,所涵盖的知识和技能,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逐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培养规律。坚持以基本电气元件及设备和典型电子电路在汽车上的具体应用为出发点,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整合相关的理论知识,不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每一个工作任务由五个基本模块构成:(1)任务描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在汽车上应用的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工作任务情境。(2)任务目标:明确完成该任务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及应达到的实践技能。(3)理论知识:将工作任务中用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整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对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并展开实例。(4)任务实施:根据设计的工作任务,创设工作情境,组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5)任务测评:通过自评、互评、师评对该工作任务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应达到的实践技能进行综合考核,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实践了针对高职教育的“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理论知识服务于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先进理念,实施并创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就是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二为一,创造一种较好的现场教学模式,有利于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1.把课堂搬进实验实训室,把理论知识融汇在实验实训之中。将课堂讲授与技能训练合理结合,有些理论知识的教学可以直接安排在实验、实训室中进行。老师边讲,学生边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将电工电子基础知识与汽车专业知识迅速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专业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述汽车电路基本元器件时,教师可以通过板书或多媒体课件一边讲解元器件的结构、原理,一边讲述检测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对实物进行操作,用万用表和示波器等基本工具进行检测。这样学生在边学边动手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逐渐熟悉了各种仪器仪表设备的使用方法。又比如在讲述串、并联电路的结构特点时,教师可以利用串并联的基本性质,带领学生分析汽车照明电路的结构和电流流向,并要求学生根据汽车全车实际电气模型,使用仪表对电路进行分析和测量,并能够判断照明电路的故障所在位置和排除故障。这样学生就可以将枯燥的电路结构分析和实际汽车电路联系起来,既学会了电路分析方法,又掌握了检测电路和故障排除的本领,激发了学习兴趣,增长了检测电路的技能。

2.定期去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我院进一步加强和企业的密切合作和交流,定期将学生送往企业一线实践锻炼,顶岗实习,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很好地结合,以实际的社会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院已与多家汽车及配件生产、销售、服务企业签订校外实训基地协议,开展校企联合办学,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校外实训基地设备先进、齐全,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企业生产实际、体验企业文化、适岗锻炼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的优势,讲解一些实车电路结构、实车电气系统认知及简单故障诊断。在某些岗位,学生可以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操作实践,将所学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生产实际,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掌握知识程度,找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

三、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1.注重启发式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把学生大脑当做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走出校门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课堂教学严格按照“以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指导思想,通过选用汽车典型工作项目,设计有针对性的工作任务。先以创设工作任务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地位变为认识主体,成为知识的探索者,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动手实践活动。

2.加强板书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研究表明,合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对知识的感知,实现信息传递的多渠道化,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课件可将一些晦涩难懂、抽象枯燥、难以用语言表达、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的现象模拟出来;能将教材中只能静态描述的内容以动态的方式显现出来;能将大量的电路、图形、表格预先储存在计算机中,可以大大节约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做表的时间。但课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尤其是对一些公式推导、解题过程、电路分析和设计过程等,不能清楚展现。因此,就需要通过板书讲解来进行补充,教师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和比较重点的知识写在黑板上,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又能给学生以较深刻的印象,实现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有机结合。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丰富教学内容,并可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网址,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随着教学时数的不断减少,课堂教学的内容及时间受到限制。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有关“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上课录像、电子教案、教学课件、电子教材及参考书、实训指导书、习题库、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料已全部链接到校园网内的课程网站上,供学生学习参考。

四、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

科学有效的考核,是反映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为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满足教学需要,“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考核已不能沿用传统的偏重理论的考核方式。根据“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以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为本”的指导思想,在课程考核时,注重多种考核方法相结合,大幅度增加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考核内容及比重。将考核评价体系分成平时表现(占20%)、理论考核(占30%)和实践操作(占50%)三个方面。平时表现主要考查学生的课上表现和出勤情况,督促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理论考核安排在学期末进行,主要考查学生对汽车电工电子技术重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知识积累意识,督促学生养成认真学习、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实践操作主要考查学生对每一个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考查学生电路测量和设计、元器件和设备检测以及故障诊断排除的技术应用能力,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技巧。实践操作考核的时间比较分散,安排在每一个工作项目(五个工作项目各占10%)学习完后即可进行,这项考核成绩占有较高比例,减轻了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结束语

根据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我们对“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进行了探索,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今后仍需不断地进行实践和总结。

[参考文献]

电力通信专业技术考核总结篇10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a)-0000-00

The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the Course System of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Technology and Instrument

Abstract: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technology and instrument has characteristics of comprehensiveness and engineering, which combines light, machine, electricity and computer.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technology and instrument, we construct the curriculum system with information flow as the main line and guide students to scientific think and innovative think. We reform the teaching method and set up the research teaching mode that takes the student as the main body.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consciousnes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tion. We reformed the way of assessment and set up a new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Practice shows that this new teaching method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can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improve the initiative and consciousness of learning, which improves the ability of hands-on and innovation.

Keywords: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technology and instrument; practical personnel; curriculum system; innovation ability

y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原则,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作为人才培养思路。为了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一种“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培养目标

我院将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确定工业自动化仪表专业方向,具有高级和复合性技术和技能,就业竞争力强,满足社会需求;加强学科间 的交叉与融合,注重实践应用能力与科研能力的有机结合,使通识教育与专才教 育相结合,协调发展[1]。这些原则体现了我院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高素质、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可以保证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够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构建新型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并具有创新”的方针,构建了以信息流为主线、集成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自动检测技术、过程控制系统的课程体系。

新型课程体系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和控制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自动检测技术就成为本专业核心技术学科,它包括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工程光学、测控电路、光电检测技术、过程控制系统等。传感技术作为信息获取技术,在自动检测技术中占据重要地位,相应的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以光、机、电、算技术相结合的自动检测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仪器设计和制造技术的模块化,加强学生新产品开发的工程能力。仪器设计和制造技术模块,旨在培养具有“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能力的专门人才,这个模块包括过程控制装置、测控仪器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虚拟仪器技术、智能仪器、误差理论与精度分析、测控总线技术、光电检测技术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仪器设计、制造和新产品开发的工程能力。

强调知识的相互衔接和B透,注重工程实例,组织成套教材。根据已构建的课程体系,整合各门课程内容,实现知识的相互衔接和B透,同时,为了加强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在教学中引人更多的工程实例。并构建了与之相对应的成套教材。

三、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1) 教学现状

华北理工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有多种课程设计,包括已经存在的过程控制系统、单片微机原理及接口、测控仪器设计,并且各门课程设计也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实践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目前,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设计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选题内容单一,许多课程的教学计划和设计内容已使用多年,更新较少,并且指导教师也是同一个或同一课题组人,导致每届学生的设计理念都大同小异,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指导课设的过程中,会无意地把自己的设计思路和理念传授给学生,学生只需按固定的工作完成,从而导致课程设计缺乏整体构思和设计方面的训练;缺乏健全的课程设计综合评价体系,导致有些学生就很难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课程设计中,难以达到课程设计最初的目的。

因此,测控技术与仪器课程体系应从多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从让学生真正了解专业知识的本质出发,提高学生的专业设计理念和创新能力。

(2) 新型教学方法

培养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既要有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拟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利用研究型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将课程内容按知识点划分为若干问题分配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学、互学、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完成课设报告,这种研究型教W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将课程内容交叉融合,强化学生综合能力,课程设计是本专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实现课程内容交叉融合的重要途径,把课设类型分为设计型、综合型和创新型,要求学生完成设计型项目,然后再在此基础上选做综合型或创新型项目,将相关联的课程按照信息流这个主线融会贯通,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3];构建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利用专业课实验室的现有资源,组织和指导大学生开展课外创新项目、创业训练项目以及创业实践项目等,促进大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

四、新型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考核是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要实现卓有成效的新型综合评价体系,就要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能主动自觉的学习,并重视整个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期末考试成绩,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考核学生学习过程和实践创新能力的作用[4]。

传统高校的考核方式以理论考核为主,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考试改革势在必行。基于此种背景,结合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对考试综合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提出了一种形成型新型综合评价体系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方式[5],并拟在我校测控专业“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中进行实践。

(1) 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教材内容是按知识点循序渐进的,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如此,因而学生所学知识是不成完整体系的。“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教材和授课都是以传感器的原理划分章节的,如应变传感器、电感传感器、电容传感器、压电传感器、数字传感器等。而在生产实践中传感器却是测量物理信号的工具,如位移、速度、压力、液位等,而测量位移的传感器有很多,如应变传感器、电感传感器、电容传感器等,但究竟选择哪种传感器,是与具体的测量环境、测量要求、被测对象相关的,而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要能够使学生正确地设计、选择和使用不同类型的传感器。为此,我们将课程理论内容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模拟生产实践中的真实情况,给出课程考核题目,检验学生思维创新和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2) 学生互评学习过程

改变以往用期末考试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的方法,将形成型新型综合评价体系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方式结合起来,将考核分布于整个学习过程。在平时考核中引入学生互评学习过程,把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的综合结果作为平时成绩。这样的新型考核方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3) 新型综合考试评价体系的设计

根据上述考核的改革思路,设计了新型综合考试评价体系。新型综合考试评价体系包括平时考核+学生互评考核+实验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20%,学生互评考核10%,实验考核10%,期中考核20%,期末考核40%。

五、结论

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并具有创新”的方针,构建了以信息流为主线、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测控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打破了各门课程之间的壁垒,实现了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研究了新型的教学理念和综合评价体系,使学生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了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工程能力等。体现了华北理工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改进,进一步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紧扣社会需求,使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同时,这种改革方法还具有可操作性,可以在本校工科类课程中逐步推广应用,其思想同样可以推广至其它类专业的教学中,也可推广至其它高校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 刘伟. 构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教学体系[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 (1): 44-47.

[2] 苑惠娟, 秦勇, 周真. “传感技术”课程设计改革探索[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 32(4): 91-92.

[3] 周真, 秦勇, 苑慧娟, 等. “传感技术与测控电路”实验教学改革[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1, 32(6): 96-97.

[4] 苑惠娟, 苏子美, 孙永全, 等.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方法改革[J]. 传承与创新――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