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专业技术人员个人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1 08:28:04

医师专业技术人员个人总结

医师专业技术人员个人总结篇1

餐饮高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企业为不能找到合适的餐饮高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而发愁,要么高薪聘请或互挖墙角,导致企业经营管理缺乏可持续性,行业竞争环境恶化;要么降低人才需求标准,导致企业人才素质难以提高,经营发展水平停滞不前,影响行业素质提升。

据预测,到2020年,餐饮行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增,2010年,这一行业有技能人才144.14万人。而到2020年,人才总量需要达到240.89万人。见表1。未来这一行业人才需求将呈现以下特点:

专业技能人才需求特点。按技能职称等级来划分,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倒金字塔的结构,即对技师、高级技师等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远远大于初、中级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据问卷显示,企业对技师、高级技师的人才需求比超过65%。

在专业技能人才需求总量上,有超过87.5%的受访企业预测专业技能人才需求总量上在未来将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初、中级技能人才,下降幅度最高达到20%。

在专业技能人才的能力及知识构成要求上,企业的要求呈现出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

经营管理人才需求特点。在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结构上,如果按初、中、高级来区分的话,目前中层及以上的经营管理人才是企业最需要充实的人才力量,其中中级经营管理人才需求占比为37.3%,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占比为49.6%。

在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上,经营管理人才在总体上高于专业技能人才。问卷显示,有超过一半的餐饮企业在未来5年对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将以年均15%的速度递增。

在经营管理人才的能力及知识构成需求上,企业需要的是技术与管理兼备的综合型管理人才。

电子商务行业

电子商务是“十二五”计划重点支持的互联网服务,也是未来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目前从事电子商务工作的人员,除了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外,还有信息技术、工商管理以及其他专业接受电子商务培训或者在实践中转入电子商务行业的人员,构成较为复杂。根据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未来5年,国内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300万人以上。因此,必须加大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及输送,特别是那些能够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到商务管理,又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

在调查企业未来对电子商务专业技能人才岗位结构需求中发现,对电子商务专业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复合性的人才或具有一技之长的人员。对于学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一线城市大部分电子商务岗位的入门条件为专科,许多岗位的入门条件为本科。为此,电子商务专业不同层次人才培养定位应有所不同。见表2。

机械行业

机械工业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支柱性和战略性产业。机械行业企业数量大,从业人员多,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子行业之间差距明显。与其他行业相比,机械行业存在高技能人才紧缺,技能人才内部结构不合理,企业间技能人才状况差距较大,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等问题。

而随着机械工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将发生以下变化。

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加,成为技能人才供需中最突出的特点。据预测,2015年,机械行业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占技能人员的比例将分别增加0.38%、2.91%和16.63%。

对中级技能人员的需求将有所下降,2015年,中级工的需求将下降2.06%,初级工供给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

新生岗位对技能人员的技能要求显著提高,数量要求将明显增加。

随着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一部分岗位的技能要求将由中低技能转向中高技能。

交通运输行业

交通运输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人才是国家人才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行业对专业人才有了新的需求。据测算,到2020年,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具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各类专门人才将达到1500万人。见表3。交通运输全行业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到2015年将达到25万人左右,2020年将达到30万人左右。见表4。全行业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人员的技能人才到2015年将达到50万人以上,2020年将达到70万人以上。见表5。

未来几年,综合运输、现代物流、道路运输、城市客运、城市轨道交通、公路桥梁养护、港口航运、应急救援等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十二五”时期,支持公路建养、运输管理、航道建养、船闸运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现代物流、汽车维修、港口航运、交通安全、救助打捞与应急管理等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

粮食行业

粮食行业承担着粮食物流管理职责,肩负着加强粮食流通体系建设、落实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保障国内粮食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等重要任务。截至2009年12月底,全国粮食行业从业人员为154万人,其中技术工人23万人左右;国有粮食系统职工总人数71.4万人。人员队伍呈现出学历层次偏低、年龄层次以中青年为主、高技能人才匮乏等特点。见表6、表7、表8。

粮食行业发展对技能人才有了新的需求。目前粮食行业工人队伍约有42.5万人,10年内预计有15%(48500人左右)将面临退休,其中5年内即将退休的就有5%(15053人);作为上规模的民营与外商企业,技术工人预计10年内也需补充10%至15%(10840~16260人);再加上其他粮食经营企业(13899人)10年内对技术工人的补充,按每个企业平均补充1人测算,共需14000人左右。10年内对新技术工人的需求总的预计为73300人,即每年单位自然减员后需补充新技术工人在7300人左右。

从职业岗位上看,粮油保管员、粮油质量检验员、制米工、制油工、制粉工、粮油购销员6个工种未来10年至少需有24万个技术工人才能满足粮食行业企业工作需要(由于非国有粮油加工企业统计不全,制米工、制油工、制粉工等职业的技能型人才需求肯定更多)。见表9。

煤炭行业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煤炭大约占77%以上,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占71%以上,煤炭工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

煤炭行业技能人才主要分布在煤炭生产、运输、矿井建设、煤炭地质、矿山测量、煤矿机电设备运行、安全监测监控、煤炭综合利用等领域。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在高职高专、中专、技工等不同层面各有侧重,形成了煤炭行业技能人才的基本结构。

2010年,规模以上煤炭企业有职工510万人左右,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3.39万人,占职工总数的12.43%;技术工人344.82万人,占职工总数的67.61%。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74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10.63%;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2.7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35.81%;初级专业技术人员33.95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53.56%。

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师0.72万人,占技术工人的0.21%;技师6.55万人,占技术工人的1.9%;高级工38.62万人,占技术工人的11.2%;中级工78.55万人,占技术工人的22.78%;初级工220.37万人,占技术工人的63.91%。

“十一五”时期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职工总数约为489万人,按照增长20%预计,2015年职工总数大约为587万人。预计到2015年,煤炭规模以上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为82.10万人,约占职工总数的14%左右;技术工人416.6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71%左右。

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4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10.23%;中级专业技术人员32.9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40.07%;初级专业技术人员40.7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49.57%。

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师1.4万人,占技术工人的0.34%;技师8.5万人,占技术工人的2.04%;高级工52.1万人,占技术工人的12.51%;中级工110万人,占技术工人的26.40%;初级工244.6万人,占技术工人的58.71%。

“十一五”期间,煤炭行业技能人才数量有了较大增加,人才结构趋向合理,但是与煤炭工业发展的速度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十二五”时期和今后10年仍需要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层次和比例,减少低文化、低水平、无技术劳动人员的数量,加大技能人才培养是根本出路。

商业服务行业

商业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是衡量和体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截至2010年底,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300万人,占服务业人才比例为5.2%,其中批发、零售行业从业人员达500万人,占商业服务业人才比例的38.46%。预计到2015年,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将达到1530万人,商业专业技术人才缺口230万人。

从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结构来看,截至2010年底,初级工440.36万人,占比36%;中级工450.37万人,占比37%;高级工256.21万人,占比21%;技师61.55万人,占比5%;高级技师12.55万人,占比1%。

从专业技术型人才的结构来看,截至2010年底,初级专业技术人才41万人,占比52%;中级专业技术人才30.5万人,占比39%;高级专业技术人才7.5万人,占比9%。

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即将推出的一些人才发展工程,预计我国到2015年,商业服务业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总量为1530.27万人,2020年将达到1719.93万人。

其中,预计到2015年,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为:初级工519.62万人,占比36%;中级工531.44万人,占比37%,高级工302.29万人,占比21%;技师72.62万人,占比5%;高级技师14.71万人,占比1%。见表10、表11。

在商业服务业人才中,需求最大、门类最多的是“门店店长”,最紧缺的营运管理、生鲜管理、物流仓储、信息技术等专业人才。

石油和化工行业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现代经济的根基。石化行业从业人员中,化学工业从业人员占76%。根据《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我国行业技能需求预测如表12、表13。

连续多年,石化行业从业人员总量年递增不低于5%,每年自然减员不低于3%,年净增量不低于56万人。到2015年,全行业产值将达到15万亿元,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总数将不低于850万人;2020年,产值预计将超过20万亿元,从业人员超过1000万人。见表14,图1。

2010年调查结果与2005年的同类调查相比,石化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需求比例明显提高,从2005年数据看,本科、高职、中职各占三分之一,2010年职业教育占到四分之三,见表15。在职业教育范畴,企业对高职教育毕业生的需求上升幅度更大,石化行业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物流行业

“十二五”时期,随着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现代物流业规模扩张和结构调整的同时,对物流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物流业将会继续面临技能人才紧缺的局面,特别是生产一线的技能人才将更为紧缺。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物流行业人才需求随之保持较快增长。根据2004年以来我国物流人才发展形势推算,2010~2020年我国物流人才将以每年5.2%速度增长,至2015年我国物流岗位从业人数将超过3000万人,2020年物流岗位从业人数将达到3900万人,占城镇从业人数比例达9.5%,2010~2020年年均将增长155万人,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数据显示,物流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口的比例约为10%,我国仍将低于这一水平。见图2。

预测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各类技能型人才将达到600万人,10年年均增长达8.5%,高于物流人才总规模增长率3.3个百分点;各类专业人才将达980万人,10年年均增长13.1%,高于物流人才总规模增长率7.9个百分点。见表16。

2010年物流岗位技能、专业技术人才合计占物流岗位从业人数的23.6%,预计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到2020年两项人才所占比例可达到40%,见图3。

从技能人才看,2008年我国中级工以上从业人员达201.9万人,占物流岗位从业人数的9.5%。预计2020年中级工以上人员将达605.7万人,占比将提高至15.5%。

要特别说明的是物流行业中技能型岗位占全行业从业岗位的85%。根据目前统计技能人才的方法,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被纳入了统计范围,由于物流业发展水平较低,大多数在岗人员虽然从事一线技能型工作,但技能水平没达到相应的职业资格要求。加之我国物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出较晚,所以我国物流技能型人才占从事技能岗位人员比例偏低,2008年技能型人才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9.5%,按照目前的增长率,到2020年也只有15.5%,人才供给与85%的岗位需求仍有巨大的差距。见图4。

从专业技术人才看,2008年我国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从业人员达到194万人,占物流岗位从业人员的9.1%。预计到2020年,中级工以上人员将达到988万人,占比将提高至25.2%。见图5。

医疗卫生行业

医疗卫生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关系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卫生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卫生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卫生事业培养大批高素质卫生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卫生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未来几年,医药卫生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如表17所示。

护理行业技能人才需求:护理专业人才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培养和造就一定规模、结构优化、配置合理、素质优良的护士人才队伍,使护士队伍建设与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健康服务的需求相适应。2015年、2020年护士总量分别达到300万人与450万人。护士人力资源需求预测见表18。护理人力资源结构预测,2020年中专护士占30%,大专占50%,本科及以上占20%;初级职称占50%,中级占45%,高级占5%;男护士比例增加。

检验专业技能人才需求: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我国约有检验技术人员22.1万人,需要47.5万人,缺口约25.4万人。卫生部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达54.9亿人次。医师日均担负诊疗7.4人次和住院1.6床。医学检验技术人员日均承担诊疗人数约70人次(包括所有的医学检验服务)。2009年我国临床医师和医学检验技术人员的比值为100∶10。如果按临床医师和医学检验技术人员的比值为100∶20计算,2015年需要44.88万人,按100∶40计算,2020年需要109.2万人,基本达到发达国家100∶45至100∶50的水平。

社区专业技能人才需求: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人员总数为29.51万人,全科医生数量仍有较大缺口,按最低标准计算,我国城镇地区现在至少应配置118758名,而目前全国具有全科技术资格人员为10670人,仅占配置需求的8.98%。按最低标准计算,2015年与2020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人员总数预测见表19。

乡镇村专业技能人才需求: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卫生人员总数为238.5万人,存在人力总量不足、地区分布不平衡、专业结构不合理、村卫生室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低、乡村医生过渡困难等问题。利用第1~4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与新农合的数据综合预测2015年与2020年需求,结果见表20。

康复专业技能人才需求: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全国共有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员1.37万人,其中各级综合医院1.25万人,康复专科医院0.12万人,平均1.03人/10万人口。中国现阶段需要康复治疗师11.47万人,目前缺口10.09万人,尚不包括8946所未定级医院对康复治疗师的需求。考虑到未来医疗机构数量的增长,2015年共需要治疗师20.57万人,2020年共需要治疗师24.12万人。

有色金属行业

有色金属行业拥有近300万职工,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有色金属行业技能人才队伍无论在总量、结构和素质要求上,都不能完全适应有色金属工业发展需求,劳动者的等级结构与发达国家有色金属工业相比不够合理。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紧密度不够,与企业生产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还存在差距。据调查,我国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有色金属企业中,初级技工占45%,中级技工占35%,高级以上技工,包括技师、高级技师仅占20%。技术工人的结构是典型的金字塔形,这与发达国家技师、高级技师占到30%的水平相差很远。

在未来一段时间,有色金属行业企业技能人才需求会有一个缓升的过程。预计各类技能人才在有色金属行业总的需求量在5~8万人/年。紧缺的技能人才首先是在有色金属工业的主体专业上:地质勘探、采矿、选矿、金属冶炼和材料加工等。其次是在与有色金属工业主体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物理化学性能检验分析、机械设备、计算机控制等。通用工种虽然在需求的量上占有很大份额,但是由于供给相对充裕,因而没有上述专业方向紧迫。有色金属行业未来部分职业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参见表21,有色金属行业未来部分职业技能人才结构比例变化预测参见表22。

中医药专业

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截至2009年底,全国中医机构3.49万个,中医类医院3164所,全国中医类医院和中医类门诊部工作人员共计58.34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7.97万人。

医师专业技术人员个人总结篇2

一、卫生人才队伍现状

“十二五”期间,全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卫战略”,高度重视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卫生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升,结构不断改善,基本保证了卫生事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预防和卫生需求。卫生人才队伍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力状况与卫生发展逐渐相协调。到2012年底,共有卫生机构363个,其中市级医疗卫生单位7个,乡镇卫生院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村级医疗卫生机构198个,个体诊所14个。全市共有卫生人员233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306人,占卫生人员总人数的98.7%。全市病床1300张,占市总人口数的2.6‰。

在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生725人,执业助理医师243人,每千人口医生数1人。研究生学历7人,本科学历328人,大专学历655人,中专及以下1316人,大专以上学历占总卫技人员的42.3%;注册护士729人,每千人口护士数为1.5人。

全市选拔培养各专业学科带头人40名,市拔尖人才4名,业务骨干200名,人才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但是我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与先进县市相比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卫生人才发展面临较大挑战,主要表现在:高层次的卫生领军人才偏少,医学领域顶尖人才缺乏,对我市整个医学科学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好,还不能很好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基层卫生队伍人才严重短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急需充实,具备执业资格的业务骨干严重缺乏,全科医生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培养,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比较普遍地存在质量不高、素质不高、技术不高、队伍不稳的问题;卫生队伍中村卫生室技术人员学历偏低、医疗技术水平亟待提高,职称结构不合理;卫生技术人员总量有待发展,人才队伍科学管理相对滞后,医德医风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等问题。培养造就一支医德高尚、技术过硬、学术领先的卫生人才队伍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是“健康”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利益的重要体现。

今后5年,是我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期,《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的颁布是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新的目标、新的使命、新的政策,为推进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奠定了新的坚实的基础。一是国家把人才发展纳入人才强国的国家战略,规划了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为卫生人才发展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强劲的动力;二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工作,同时把卫生人才发展规划纳入了全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有力保障了高质量、高水平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三是我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在2011年—2015年的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要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明确目标,深刻认识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科学规划、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提升水平,努力开创“人才强卫战略”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卫战略”,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健康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医德建设为重点,以素质提升为核心,以抓好两端为基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重统筹、抓两端、建机制、增投入、强基层的思路,完善人才培养、吸引、使用、评价、流动和激励机制,统筹各类卫生人才队伍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二)规划目标

到2015年,高水平、高层次的卫生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和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就,卫生人才总量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卫生人才素质显著提高,卫生人才结构明显优化,城乡区域分布更趋合理,高端医疗卫生人才有突破性进展,农村基层、城镇社区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人才短缺的局面得到明显改善,逐步建立符合卫生人才发展规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支与医疗卫生改革发展相适应,规模适度、素质优良、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掌握现代医学科学技术,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职业化管理人才队伍。

医德医风全面提升

大力加强医疗卫生行业作风建设,加强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增强遵守医德规范自觉性,树立行业的新形象,建立监督激励机制,健全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制度、监督、考评长效工作机制,树立优良的医德医风。

人才素质显著提高

卫生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和学历层次大幅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三年内,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转化;力争全市培养1000名合格医师;到2015年,造就一支理论扎实,医术精湛,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和科研攻关能力的优秀医疗队伍,宜昌市级以上名医10名;全市医生90%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水平,护士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不低于50%,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达到10:35:55。

三、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一)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以市人民医院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重点、村卫生室为基础,推进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依照《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加大乡村医生执业监管力度,推进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转化;加大乡镇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严格卫生技术人员岗位准入制度,严禁无卫生专业学历人员进入卫生技术岗位,对培训后仍不具备助理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转岗分流;继续开展和完善市级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农村卫生活动,通过带教、合作等形式,不断提升农村卫生服务水平根据农村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合理配备农村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形成规模适当、相对稳定、水平适宜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市”的目标。到2015年,培养公共卫生人才80名,在职进修培训村卫生室医生428人;乡镇进修培训卫生骨干人才200人,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新增5名执业(助理)医师。

(二)加强学科带头人建设

加强医学学科和专业团队建设,加强各级医院临床医疗、医学科研、医学高级人才培养,多层次、多渠道加强人才培养、引进、交流和合作,培养造就一批医学杰出人才队伍、优势学科带头人队伍和学科骨干人才队伍,到2015年,培养市级医学高端领军人才10人,市级医学学科学术带头人40人,培养1000名合格医师。

(三)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和妇幼保健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提高防控科技水平,优化人员结构。2015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要达到50%以上。

加强卫生监督服务能力建设,壮大监督队伍规模,优化人员结构,推进卫生监督队伍的规范化建设。2015年卫生监督执法人员达到人口总数的万分之一点五,卫生监督机构专科及以上学历人员达到90%。

妇幼保健人员编制按《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编制标准》落实,卫生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75%-80%,加大妇幼保健人才培养力度。

按照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合理确定公共卫生机构的人员编制、工资水平和经费标准。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和卫生应急、精神卫生等方面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吸引、鼓励高等医学院校预防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工作。在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配备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吸引各类人才从事卫生监督工作,建立健全卫生监督人员培养制度和培养体系。加强妇幼保健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婚前保健、产前诊断和遗传病诊断、助产技术、终止妊娠和结扎手术服务的工作。严禁非专业人员从事公共卫生专业技术工作,对现在专业技术岗位的非专业技术人员要妥善进行调整。

(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培养100中医药医师。中医人才结构更趋合理,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2至4名中医药骨干人才。

(五)卫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卫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卫生管理人才培养、选拔、引进机制,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素质优良的职业化卫生管理人才队伍。到2015年,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干部占到管理人员的85%,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结构更加合理,培养80名高素质的卫生管理干部。

四、主要措施

1、开发人才资源管理网络,建立卫生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加强人才信息的沟通和服务,逐步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和单位各司其职的宏观管理机制,实现卫生人力全行业管理。

2、开展各级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重点转向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完善继续教育考核制,全面提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网络,加强同省、市级医疗卫生单位的业务交流,努力选拔和培养一批优秀专业人才。

3、进一步推行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健全和推行全员聘用制,进一步推进岗位聘用制,确定合理的岗位设置、结构比例和聘用条件。逐步建立按需设岗、公平竞争、择优聘用、契约管理的用人新机制。推出按岗定酬为主,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建立工资总额动态管理以及吸引、激励和留住优秀人才的分配激励机制。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进程,做好相关政策衔接,为后勤人员平稳分流提供环境氛围。

4、进一步加大对“市管拔尖人才”、“40名学科带头人”、“百名业务骨干”培养和管理。加大培养、考核、管理和奖励力度,以高层次卫生人才的培养为重点,提高卫生人才的整体素质。

医师专业技术人员个人总结篇3

关键词:卫生职业技术教育医学工程专业创建与发展

目前,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大块。全国各地的教育体制要做相应的调整,我省也不例外。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立,给我省原有医疗器械维修专业的发展带来一次新的飞跃,一个高的起点。因此,我省应看准这一时机,抓住这一机遇,在保证卫生专业的 前提下,首先在现有医疗器械维修专业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在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创办医学工程系(或开设医学工程专业),力争取得教育部、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总局有关部门的重视、关心与支持。下面就此谈一点想法:

1 全国医学工程专业的情况

1.1 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根据湖南医科大学仪器培训中心在近几年对百余家不同级别、不同地域的一般性医院的医疗装备管理和维修人员的调查报告来看,当前医学工程技术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人才需求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同时也表达了工程技术人员的愿望和要求。

1.2 医学工程技术队伍人才建设的现状

1.2.1 人员缺乏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不管是拿一级医院都反映工程技术人员的缺乏,有的基层医院甚至没有维修人员或由总务科的电工兼管,这主要是与医学工程专业起步晚,开设这个专业的学校少,培养出来的工程技术人才赶不上社会的需求有着直接的关系。

1.2.2 水平偏低

人员编制比例低“半路出家”和学历偏低者在哪一级医院都存在着相当的比例,虽然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由于基础差、知识较陈旧,外语水平低,因此对新设备、新科技接受较慢较难,维修水平明显偏低。有的毕业分配到医院后,技术水平不高,动手能力差、长期不能独立胜任工作,这与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经验有关,也与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师资力量、实习、实验条件有关。还有个别学生在校学习时绳属是混文凭。

我国医院一般在300万元以上医疗器械设备资产的配1人,而发达国家的医院配置的比例是每100万元医疗器械设备资产配备1人,可见人员编制比例明显偏低。

1.2.3 职称晋升难、留住人才难

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和医学工程专业教师因在医院和卫生职业学校都误认为不是主要学科,得不到重视。例如:部分医院(其中包括三甲级医院)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化归后勤科、总务科、药材科或医务科代管;学校把从事医学工程专业教学人员化归数学物理教研组。同等条件或高于临床医生和临床教学教师晋升条件,他们能晋升而从事医学工程专业的却不能晋升。而那些学历低没文凭、外语应试和口语能力低、基础理论知识不系统,写论文困难的维修人员晋升就更困难了。由此引出留住人才难。具有本科和本科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人员到了医院或卫生职业学校认为屈才,除了社会地位、经济收入、职称、住房等不公外,还有更大的抱负,有的到了科研部门,有的到了国内外大的医疗器械公司,有的考了研究生。

1.2.4 人员来源不一、知识结构不一、人员所在的学科不一

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大致由经过医疗器械设备培训班培训(1980年前工作)的工人、相近专业(自动控制、无线电、电工电子、计算机)改行和80年以后毕业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维修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组成。因此他们只能根据各自的情况来从事不同难度医疗器械的维修。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化归后勤科、总务科、药材科或医务科,造成人员所在的学科不一,这样很不利医学工程队伍的发展。

1.3 医学工程专业的教育基地的现状和矛盾

80年代后期,卫生部在全国五所医科大学(北京医大、上海医大、华西医大、中山医大、湖南医大)建立了五个仪培中心。五个仪培中心的创办和开展,为我国医学工程技术队伍的状大作出了极大的努力和积极的贡献。近几年虽然先后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医科大学、西安医科大学、一军医大学、四军医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十几所高校陆续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或医学装备工程专业的本科班。但这些学校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其毕业生不乐于从事维修工作。而湖北省荆州卫生学校、云南省卫生学校、南京市第二卫生学校、杭州市第二卫生学校、河南洛阳市卫生学校、陕西咸阳市卫生学校、湖北咸宁地区卫生学校、湖北恩施州卫生学校、湖北沙市电子工业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医疗器械维修中专班,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其毕业生只能对低、中档器械进行维修,对高、精、尖的大型器械又不太胜任。鉴于上述情况,高职教育方可解决这一问题。

湖北省荆州卫校自1986年开办医疗器械维修专业到目前为止,共有14届。已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12届,在校就读和正在实习的2届。据我了解的情况来看,该专业的生源及毕业的学生共分布在广东、福建、河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和我省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表现很好,已成为主要技术骨干,有的还走上领导岗位。仅这个专业就说明了该校已经培养了不少的初级实用性的技能型人才,作出了一定成绩和贡献。这为湖北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开办医学工程系(或专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各自为阵、办学分散、经费不足、师资力量缺乏、教材和实验室等种种问题,制约了本专业的发展,导致湖北省开办的此专业远远不敌云南、江苏等省办的中职水平。

1.4 发展医学工程专业是现代化医院建设的趋势

当代医学的发展极大地取决于工程技术进入医学领域的程度。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现代医学已把几十门学科汇集一体。80年代以来,在医学诊断过程中广泛使用了医学成像技术(X线、同位素、超声学),内镜技术、核医学技术、生理工能检测技术、免疫诊断技术、人工脏器等先进技术。正是有了这复杂且相互渗透的先进技术和相应设备,才使现代医学发展如此之快。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靠谁利其器?靠技能型工程技术人员。因此,现代医院建设,工程技术人员必然进入医院,因而发展医学工程专业是现代化医院建设的趋势。

1.5 医疗装备水平是衡量医疗水平的重量标志之一

医学工程学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兴的交叉边缘性学科。为了生存和发展,世界各国都把最高、最新、最精、最尖的科学技术应用于生命科学。高、新、精、尖的科学技术在生命科学上的应用给医疗卫生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飞跃,全国的医疗仪器装备近十年来以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速度增长。医疗仪器装备的优劣已成为现代化医院等级评定的主要标准之一,装备水平已经是衡量一个国家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1.6 医学工程的发展给医学工程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赶不上发展的需要,表现为:现有医疗仪器装备的功能开发没完全达到设计要求,有的仪器设备的应用只占其全部功能一半,甚至只有全部功能的五分之一,造成仪器装备的极大浪费,仪器装备的安装和使用达不到仪器装备的基本要求而造成人为的损坏;维修力量缺乏,有的仪器出现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坏了无人修,或越修越坏。所以,提高全国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提高质量是全国医学卫生事业建设的需要。 2 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医学工程系应解决的问题

2.1 办学力量问题

1991年我第二次应邀参加在南京大学召开的全国高、中等院校“生物医学工程”、“医用电子仪器”、“医疗器械维修”等专业的大、中专教材编写会议时,了解的全国六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办医疗器械维修专业的情况条件都不太好。十年后的今天,基本照旧。只不过是有的生格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因此,我建议:我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在开设医学工程系时应吸取原先办医疗器械维修专业时的经验教训,应集中精力在全国有代表性、有一定基础的省市开办几所,把所有的财力、物力、人力集中投进去,把此系或专业办好。

2.2 专业名称问题

医疗器械维修专业实际上就是医学工程专业。“维修”一词给人的印象或一般看来就是修修补补,技术含量不高,所以此名称招生时就不吸引人,毕业后就业也难。据我对全国20多所高等院校办此类专业情况的了解,其名称均为医学工程、医用电子仪器、电子技术应用、生物医学工程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一样,只是专业课作一下调整就行了。建议医疗器械维修在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名称应改为“医学工程”专业。

2.3 课程设置问题

医学工程,顾名思义就是医学与工程技术结合,使诊断工程化。当代医学的发展极大地取决于工程技术进入医学领域的程度,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现代医学已把医学、药学、数理化、电子学、机械学、分子生物学、精密仪器、激光、超声、射线、遗传工程学、材料工程学、信息工程学、计算机技术等汇集一体,构成了纵横交错的综合学科,其广度和深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对传统医学的认识范畴。因此,医修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选的是非电专业教材是极不合理的。专业课的名称也过于陈旧。例如“常备”、“医电”。“常备”原先讲的是钳工、电氧焊接、显微镜和581光电比色计一类简单分析仪器的内容,而现在的内容全是现代的医用检验仪器,所以应改为“医用检验仪器”。“医电”实际上是大学的一门专业,而不是一门课程。它是“心电图机、脑电图机、胃电图机、肌电图机、心向量图机、超声诊断仪、核医学诊断仪”等医用电子仪器的总称。如果课程名称和课程设置不改,这将会给招生和学生毕业后就业带来不利。

建议应设置为基础课:高等数学、英语、医用物理学、普通物理学、机械制图等。专业基础课:电工学、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线路、数字与脉冲电路、计算机原理(注:这五门必须是电子专业的课程)、生物医学电子学等。专业课:生物电测量仪器、超声诊断仪、医用检验仪器、X射线机原理、X线影像设备原理与应用、制冷设备等。选修课:黑白电视机原理、彩色电视机原理、音响设备原理(VCD、DVD)、市场营销等(这些课程必须再根据设置的专业再定)。如果在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医学工程系”,这些专业课可开3—5个专业。

2.4 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

在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内开设医学工程系,除了专业名称、课程的设置要改,还必须加强该专业教师队伍的重视和建设。即要有一支精兵强将(工学博士、硕士、学士各种知识结构齐备和高级工程师、副教授、工程师、讲师)组成的专兼教师队伍。在现在暂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把原有从事医学工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充分利用起来,过渡一下。同时该专业的教师必须和临床医学、护理等专业的教师一样,均属于主科教师,而不应该附属数学物理教研室,应单独成立医学工程教研室。其教师的专业职称应是“医学工程”或“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这样,可增强教师的敬业精神并调动其积极性。

2.5 实验室建设问题

在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时,教育部、卫生部计财司应和地方财政联合起来进行扶持。可以事先把医学工程专业的几个实验室的计划提出来,力争开办医学工程系时和它所配套的实验室能够一起建起来。医学工程专业应装备五个实验室,用以解决“医用电子专业”和“医用检验仪器专业”专业基础课:“电工学”、“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和“微机”等几门课程开设多项学生实验课的问题;而对临床医学仪器(内含X线影像专业)中几门专业课的实验应建一个“临床电子仪器实验室”;对制冷设备专业还要建一个“制冷设备维修实验室”。在财力不足的初期,后两个实验室可在临近有实力的医院内医学工程科(器械科)作为实习基地,而后逐步过渡。

2.6 教材建设问题

我国从事医疗器械维修的专家、教授不少,但著书立说的不多。据我了解情况是正式编辑出版此专业书籍的有:沈阳军区大连第一疗养院的师宇东等人编著的《医用诊断电子仪器与技术》(上、下册);原武汉军区总医院的陈智文等人编著的《进口心电图机原理与调试》和《B型超声诊断仪原理》;南京大学电子系以甘心照等人编写的《常用医疗诊断电子仪器》、《医用B超与超声多普勒系统》等七本书;湖南医科大学徐栋国等人编著的《X线影像设备原理与技术》;雷元义编著的《心电图机原理与维修》、《A型超声诊断仪原理与维修》和《单导心电图机使用与维修手册》、与甘心照等人合作编著了两本书、独著的《中外心电图机实用技术》(这六本书一直都是全国二十多所高中等院校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计量人员的教科书和参考用书)。其它的人编著出版发行著作的很少,这不利我国医学工程队伍的发展。建议卫生部科教司应组织全国从事医学工程专业的专家、教授、学者和技术人员一起合作编写一套此专业的书籍。其理由是抓好教材建设是办好这个专业的重要环节,也可以说是对我国开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工程系的一个支持。

2.4 生源问题:

医师专业技术人员个人总结篇4

关于落实《富锦市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新政14条》的工作汇报

 

市委组织部:

   按照市委组织部要求,现将我局承接《富锦市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新政14条》的相关工作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相关工作落实情况

2018年,我市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宗旨,以“名医工程”为牵动,按照“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积极打造一支特色突出、技术精湛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为推动全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一是完善高端人才引进机制。为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吸引、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医疗卫生学科领军人才,按照《富锦市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新政14条》相关政策要求,结合卫生实际,研究制定了《富锦市医疗卫生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管理办法(试运行)》,主要针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使用的特点,采取特殊政策措施和优惠条件,成熟一个、引进一个、使用一个。二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充分发挥我市名医示范带头作用,弘扬医者仁心文化,打造医疗服务品牌。按照省、市文件要求,我市积极开展了“锦城名医”、“三江名医”、“黑龙江省青年名中医”、“德技双馨医师”、“最美医生”、“最美护士”、“优秀护理管理者”等一系列优秀卫生工作者推荐选拔工作。其中,锦城名医活动推选出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中医骨伤及康复等类别医疗专家10人,并在卫生计生工作会议上开展了表彰先进活动;市中医院推选一名中医骨伤专家获得了“黑龙江省青年名中医”称号;优秀护士、优秀护理管理者和先进病区均受到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表彰。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调动了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卫生计生事业和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同步提升。三是加快人才引进步伐。为解决农村人才短缺的问题,我市从2014年起连续三年,累计为乡镇卫生院公开招聘47名医学毕业生,并结合大学生实际离岗情况,我市2018年上半年为择林、隆川和二道卫生院招录3名大学生并已上岗;以公开招聘的方式为乡镇卫生院引进医、护、药、技等专业人才17名;为中医院引进2名麻醉专业本科毕业生,弥补了临床需求。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但全市卫生人才总量依然不足,人才专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现有梯队已不能满足事业发展需求。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退休人员比例高;在职卫生技术人员45岁以上比例高;2017年之前,卫生系统大部分机构将近10年未引进人才;同时,因“新鲜血液”严重不足,当前乡村医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老龄化比较突出。从年龄结构来看:56至70岁以上103人,占乡村医生总数35%。按照现行的村医退养补助政策要求,未来可办理退养的乡村医生将达到90人,乡村医生正面临后继乏人的尴尬现实亟待引起重视。二是素质结构不合理。包括科班人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中,通过系统学习、正规院校毕业的人才缺乏,有相当部分其知识结构单一、理论水平和整体素质不高;中坚技术骨干缺乏,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仅占37.1%,而初级甚至无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达62.8;高学历人才缺乏,本科生才占10.5%,且其中大部分是通过在职教育取得学历。而那些中专及中专以下的人员占60.3%。三是专业结构不合理。普遍缺乏公卫医师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市直部分医院突出表现为缺乏临床、影像医师及护士。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影像、检验、B超岗位无相应专业人才,从业人员均为半路出家或临时兼职,诊断和检验水平难以提升。

医师专业技术人员个人总结篇5

关键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口腔医疗保健事业不断发展,人们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和对口腔治疗的接受程度与日俱增,过去牙疼就拔牙的现象少了,选择义齿修复的人越来越多,义齿加工企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发展[1]。但是我国口腔医学及口腔医学技术起步较晚,目前绝大部分口腔技术专业人员为中等专科学校或者大专院校毕业,甚至一部分人没有进过学校,直接是“师傅带徒弟”模式培养出来的,起点相对较低,掌握的专业知识较少。在现有条件下要想使我国口腔医学技术在短时间内飞速发展,还存在很多困难。因此,我国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要求学生有很强的操作能力。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的标准是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强,不需培训或简单培训就能上岗,即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很高[2]。要培养出既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操作能力的学生,就要有一支强有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对提高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一系列问题。

1存在的问题

1.1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目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毕业生学历普遍偏低,多为中专和大专学历,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对较少,不能进入高校当专职教师。因此,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教师以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为主,他们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来说不是“双师型”教师[3],虽然讲授理论课问题不大,但是基本不能胜任各种技工设备的操作和使用以及各类修复体的制作(如嵌体、贴面、烤瓷冠桥、铸造支架[4])等示教工作。

1.2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缺乏系统规划和经费投入,培养力度不够,既具有高超的操作水平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严重偏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师学历、年龄、职称结构不合理,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在义齿制作方面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教师学历普遍偏低,专业知识陈旧;绝大部分学历较高、理论知识全面的教师实践能力比较差,虽然对义齿加工流程比较熟悉,但具体操作能力不强,甚至不能胜任实验课示教工作。

1.3口腔医学专业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混淆

教师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育教学特点不是很了解,分不清楚口腔医学专业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容易混为一谈[5]。但事实上口腔医学专业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重点不一样,理论课与实践课侧重点不一样,如果混为一谈,最终的结果就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理论不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差。

1.4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如何培养符合口腔医学技术专业需要的“双师型”教师,是全国很多开设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校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但许多学校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特点不是很了解,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深,经费投入少,严重影响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1.5缺乏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由于认识不到位等原因,各学校缺乏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在考评、奖励等方面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从而影响到学科带头人的引进、骨干教师的培养以及兼职教师的积极性。

2解决方法

2.1明确口腔医学专业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区别

“双师型”教师是集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于一体的专业课教师。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是既能胜任固定义齿工艺学、活动义齿工艺学、全口义齿工艺学、活动矫治器工艺学等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又能熟练进行实践操作,如可卸代型的制作、耐火模型的翻制、铸造冠烤瓷冠和活动义齿支架的蜡型制作以及各种卡环的弯制等。因此,一定要明确口腔医学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区别,加强教师综合素质培养。

2.2加强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教育的主导是教师,只有建设一支综合素质强的师资队伍,才能开展最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长久发展;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不足、动手能力差,没办法高质量就业。因此,学校相关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大投入及培养力度。

2.3对师资队伍建设进行总体规划

对现有专业教师梯队设置情况进行分析,对“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估,根据专业教学计划进行长远、总体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2.4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1)本校高年资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以提高教师整体实践教学能力。(2)利用寒、暑假分批、分专业派送教师到“日进齿科”等专业机构进行口腔技术操作培训,如雕牙及全口义齿排牙等,这对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3)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实践操作技能[6]。与我校合作的义齿加工厂有很多高水平的口腔技师,可要求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与工作的情况下定期到义齿加工厂进行技术培训,迅速提高实践教学水平。(4)聘请义齿加工厂的高级技师到学校兼职授课,提高在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这也是一个迅速解决“双师型”教师缺乏问题的有效方法。(5)引进优秀的“双师型”人才。从企业或行业一线引进既有工作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口腔高级技术人员,这不仅是一种补充“双师型”师资的有效途径,还有利于改善师资队伍结构,适应专业发展要求。

2.5创建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发展的考评机制

“双师型”教师工作繁忙,既要承担大量教学工作,又要进行实践。因此,学校应对“双师型”教师的职称晋升、课题申报等给予一定的支持和照顾。同时要尊重、关心并信任“双师型”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成长的良好环境[7]。总之,建设一支技术精湛、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口腔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姜瑞中.口腔修复工艺专业岗位需求调查研究报告[J].当代职业教育,2014(6):61-63,78.

[2]谢丽娜,,冯贵芝.浅谈口腔工艺技术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及策略[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5):16-17.

[3].引进国外教学理念提升口腔工艺技术教育水平[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7):5-6.

[4]于海洋.口腔固定修复工艺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5]徐国华,胡敏.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0):8-9.

[6]陈冬冬.浅谈中职口腔修复工艺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职教研究,2012(33):139.

医师专业技术人员个人总结篇6

【关键词】临床实验室;临床实验技师;教育和培训;从业执照;就业机会;年薪收入;美国

1 工作性质

临床实验室检验在疾病的检测、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临床实验技师和临床实验技术员实施绝大部分的检测。

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检测并分析体液和细胞。他们从中寻找细菌、寄生虫以及其他微生物;分析体液的化学成分,为输血做血液配型,并通过测定血药浓度来观察病人对治疗的反应。另外,实验技师还会准备标本用于检验、计数细胞并在血液和体液中寻找异常细胞。他们使用显微镜、细胞计数仪及其他精密的实验设备。此外,他们还使用自动化设备和计算机化的仪器同时进行大批量检测。在完成标本的检测之后,他们会分析结果并将其报告给临床医生。

随着越来越多自动化装置的出现和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在临床实验技师和技术员的工作中,动手操作已越来越少,而数据分析越来越多。检测操作的复杂性、所需判断力水平和工作人员承担责任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和他们拥有的经验。临床实验技师做的工作通常比临床实验技术员工作更复杂、更难。

临床实验技师做的是复杂的化学、生物、血液、免疫、显微镜和细菌检验。技师利用显微镜来检测血液和其他体液。他们培养体液和组织标本,以观察是否有细菌、真菌、寄生虫或其他微生物存在。技师分析标本中的化学成分和化学反应,并确定某些化学物质的浓度,如:血糖和血脂的水平。另外,他们还为输血做交叉配型。

为确保试验精确度,临床实验技师需评估检测结果、制定和完善检测步骤,并建立和监管检测过程。而某些技师还负责监督和指导临床实验技术员的工作。

小型实验室技师做多种类型的检测,而在大型实验室的技师一般来说比较专业化。例如:临床化学检验师的工作主要是准备标本,并分析体液中化学物和激素的含量;微生物学检验师检测并鉴定细菌和其他微生物;血库的技师或免疫血液学检验师为输血而采血、配型并准备全血及血液成分制品;免疫学检验师检测人体免疫系统的成分及其对异物的反应;细胞学技师准备人体细胞涂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异常性,这些异常性可能是癌变的初始信号;分子生物学检验师检测细胞样本中的蛋白质和核酸。

临床实验技术员做的试验和实验室操作比临床实验技师做的相对简单一些。比如,技术员一般可以准备标本和操作自动化分析仪,或者他们可以按照详细的说明书完成手工检测。他们的工作通常是在医学临床实验室技师或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监督下完成。像技师一样,临床实验技术员可以在临床实验室的多个领域里工作,或者只专注于其中某一个。

2 工作环境

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会接触一些有传染性标本。在此之前,他们需要接受培训。只有当遵循恰当的感染控制和消毒措施时,危险存在的可能性才会变小。为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安全,防护面罩、手套及护目镜等常常是必需的。

临床实验技师和技术员工作条件因雇用机构的大小和类型而不尽相同。实验室的照明和清洁通常都很好,但实验室内的标本、溶液和试剂有时会产生各种刺鼻的气体。因此,当实验结束后,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可能会花大量时间来清除它们。

临床实验技师和技术员的工作时间也因雇用机构的大小和类型而不尽相同。在大医院或不间断运行的独立实验室,工作人员通常会实行三班制(白班、晚班和夜班),并且在周末和节假日也会工作。而小医院的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则可能是轮班制,而非固定的上班时间。另外,在有些实验室,如遇急诊情况,工作人员每周会有几晚或在周末处于随叫随到状态。

3 培训、其他资格和晋升

临床实验技师通常要求具有医学技术或生命科学的学士学位,临床实验技术员一般需要有副学士学位或从业执照。

3.1 教育和培训:作为临床实验技师的最低要求是具有医学技术或生命科学的学士学位。但是,结合教育和在职及专业培训,取得某些工作的从业资格也是有可能的。大学和医院会提供医学技术培训方案。

医学技术的学士学位培训方案包括化学、生物科学、微生物学、数学和统计学等基础课程,同时也包括临床实验室的理论和实践技能等专业课程。许多方案还提供或要求有管理课程、行业课程和计算机应用等课程。《临床实验室修订条例》要求操作高度复杂检测的技师至少需要有副学士学位。

医学临床实验室技术员通常要么拥有社区或大专授予的副学士学位,要么拥有医院、职校、技校或部队颁发的从业执照。还有一小部分技术员的技能是在工作中学到的。

美国国家临床实验科学鉴定局(naacls)共鉴定通过470个培训计划,这些计划是针对医学临床实验技师、医学临床实验技术员、组织学技师和技术员、细胞遗传学技师和分子诊断学家的。naacls还审核通过了约60个静脉抽血技术和临床助理学方面的培训计划。其他全国公认的可为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专业工作领域颁发认证的机构包括:联合健康教育计划评审委员会和健康教育专科学校认证处。

3.2 从业执照:美国的一些洲要求实验室工作人员需取得执照或登记注册。技师执照通常要求申请者具有学士学位并通过专门的考试,但根据不同的洲和不同的申请类别,其要求也不同。执照的相关信息可以从洲立卫生部或专业执照委员会获得。

3.3 证书和其他资格:许多用人单位更喜欢持有公认的专业机构资格证的应聘者。授予这一类证书的机构包括美国临床病理学协会登记处、美国医学技师协会、全国实验室工作人员认证处和美国生物分析学家协会登记处。这些机构对证书的授予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其组织主办方也不同。

除了资格证外,用人单位希望他们的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分析判断力和可承受工作压力的能力。对技师而言,则更期望他们具有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细节的密切关注也是实验室工作人员所必需的,因为检测样本或结果读数微小的差异或变化就能成为影响诊断的关键。另外,动手灵巧性和正常的色觉也被高度重视;同时,随着自动化实验设备的广泛使用,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3.4 晋升机会:技术员在接受进一步的教育培训并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可以晋升为技师。技师在实验室工作中可以提升到管理职位,或成为临床医学主管技师或医院的实验室管理人员。而家庭简易诊断试剂盒的制造商也需要招聘经验丰富的技师,从事产品的开发、市场营销和销售工作。

专业证书和医疗技术毕业证书(如:生物科学、化学、管理或教育)可以使晋升加速。大型实验室主任通常需有博士学位。联邦政府规章要求,普通实验室的主任需具有硕士或学士学位,并结合适量的培训和一定的工作经验。

4 就业

2006年,临床实验室技师和技术员的工作职位共有约31.9万个。其中50%以上的职位是在医院。剩下的职位中,绝大部分集中于医生诊所和医疗诊断实验室。另有一小部分工作是在教育行业和所有其他流动医疗保健服务。

4.1 职业展望:该行业预计将有高速的就业增长和极好的就业机会。大多数工作职位将继续在医院内,但就业机会在其他行业也将成快速增长。

4.2 就业变化: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就业需求在2006年至2016年间预计将增长14%,高于所有职业增长率的平均值。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新型检测方法的开发,实验室检验项目的总量也会继续增加。

技术的发展将会对就业起相反的作用。一方面,新的、功能越来越强的诊断检测将促进更多的检验和刺激就业。另一方面,简化常规检测步骤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可能会提高非实验人员——特别是医生和病人的检测操作能力(目前这些检测只能在实验室进行)从而使实验人员需求减少。

虽然医院将仍是临床实验人员的主要雇主,但在医学诊断实验室、医生诊所和所有其他流动医疗保健服务的就业预计将飞速增长。

4.3 就业前景:该行业的就业机会预计将是非常好,因为职位空缺的总量估计将仍高于求职人数。尽管如此,职位的增长不单是就业机会的唯一来源。与大多数行业一样,当有实验人员转入另外的行业、退休或由于其他原因不再工作时,将会增加许多额外的职位空缺。表1

5 收入

据2006年5月的调查显示,医学临床实验技师的年均薪水总收入为4.97万美元。收入居中的50%在4.168万美元至5.856万美元之间。收入最少的10%低于3.466万美元,而收入最多的10%则高于6.926万美元。在雇佣医疗临床实验技师人数最多的单位中,技师的居中年收入如表2所示:

医师专业技术人员个人总结篇7

关键词:医学;专科教育;新医改;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农村与基层

医学教育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新一轮医改推动了医学教育尤其是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医学专科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这一战略发展机遇,安徽医学专科教育如何在发展规划、培养模式、办学形式和专业建设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以适应新医改大背景下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需要,办社会和人民满意的学校,是当前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亟待解决的全新命题。

一、新医改对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挑战

1.我国医疗卫生人才需求的目标规定

2011年,卫生部颁发《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造就一支数量规模适宜、素质能力优良、结构分布合理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以2011年861.6万人为基数,2015年医疗卫生人员数要增加到953万人,比2011年增加91.4万人,2020年要达到1225万人,比2011年增加363.4万人。从构成和分布上看,增加的医疗卫生人员主要在基层,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数比2011年增加49.5万人,2020年比2011年增加124.5万人。2015年和2020年,注册护士人数比2011年增加61.6万人和220.6万人,药师比2011年增加18.6万人和48.6万人。可以看出,我国的医疗卫生人员增加的部分主要在基层,在护理和药剂等专业。

2. 安徽医学专科教育发展现状

目前,安徽全省承担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本科院校有5所,专科学校3所,高职类的学校有10余所。从规模上看,从2007年到2011年,年招生数平均增长6.82%,年在校生平均增长9.89%。但从构成上看,2011年医学类共计招生49837人,本科生占的比例不到21%,专科占了35%左右,而中专(职)超过了44%。可以看出,专科以上的医学教育占的比重过低,仍难以满足全省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从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上看,医学专科教育忽视或缺乏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方向上与本科院校差异度不大。一些专科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人才培养目标等大多也还滞留在服务于城市、服务于大医院上,每年招生的专业及其招生数量也尚未真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多主要依据自身教学资源和办学特色。学生毕业后,能否以所学专业进入医疗卫生机构从业,工作后是否适应岗位需要,学校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和追踪甚少。

3. 安徽医疗卫生人才现状

尽管较之以往,安徽在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医学教育规模、农村卫生人才素质提高等方面有明显进步,但现有医药卫生人才队伍状况与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医疗卫生人才总量全国位次靠后。2010年,全省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10人,执业(助理)医师1.27人、注册护士1.13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卫生技术人员4.37人、执业(助理)医师1.79人、注册护士1.52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数在全国分别列倒数第二、倒数第二、倒数第五[1]。

(2)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不高。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高低主要体现在学历层次、职称层次以及执业资质等方面。以安庆市为例,2010年安庆市卫生人员总数为20476人(不含村卫生室),全市执业(助理)医师6736人,占32.9%,注册护士6080人占29.7%。副高及以上职称占5%;研究生和本科学历的占18.4%。而在村卫生室,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2.6%,其他及无学历者(在职培训合格者)585人,占26.7%。全市村卫生室有执业(助理)医师968人,占卫生人员总数的14%,注册护士54人,占卫生人员总数的0.8%。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的到2010年全国大多数乡村医生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3)农村基层卫生人才相当匮乏。2010年,在安徽全省每千人口中,卫生技术人员农村为2.23人,只占城市的42.4%,其中执业(助理)医师农村为0.97人,占城市的48.5%,注册护士农村为0.65人,占城市的28%。2011年全省常住人口5968万人,城镇化率为44.8%,但在广大农村基层卫生机构中,卫生人员只占全省的42.4%,卫生技术人员占31.6%,其中执业(助理)医师占40.0%,注册护士占21.5%,药师(士)占31.7%,技师(士)占26.2%。而在村卫生室的从业人员中,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不到10%,注册护士只有775人,仅占1.26%[2]。

(4)医护比例不当,职称结构不合理。2011年,安徽全省执业(助理)医师84773人,注册护士84495人,注册护士人数虽增长幅度较大,但医护比仍不到1:1,与WHO推荐的医护比标准1:2相差甚远。2010年全省卫生技术人员高、中、初级比例极不合理,如安庆市为1:4.8:11.6,距离WHO推荐的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合理职称比例(1:3:1),尚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医学专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要解决的问题

综合上述数据,导致目前卫生人才现状既有经济发展、财力投入等物质方面的原因,也有政策导向、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宏观层面等诸多因素。为此,结合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和医疗卫生改革的新要求,我们就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层面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一些见解。

1. 控制专科医学教育规模,调整医学专科教育的专业结构

(1)专科医学教育规模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尽管安徽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在总量上与全国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人才结构性缺口较大,但解决人才的缺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必须按照《规划》和《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要求,遵循高等医学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卫生服务需求和区域卫生规划为引导,以教学正常运行的基本教学条件作保证,统筹规划各学科 (专业) 、各层次、 各类型的医学教育,科学调控医学教育的发展速度和招生规模。

调控医学教育规模应当做到“控制总量,提升层次”。医学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具有办学成本高、学制长、师生比高、实践性强等特点,短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办学条件难以满足教学需要,教学质量非常令人担忧[3]。医学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医学教育绝不能牺牲质量来谋求规模的快速扩张,政府财政必须确保医学教育的经费来源,彻底改变医学院校通过扩招来增加学校收入、开展基本建设的现状。在合理规划专科教育规模的同时,还必须压缩中专医学教育的规模,扩大本科教育和硕士研究生层次的规模,多种形式开展医学继续教育,提升医药卫生人才的层次和素质,满足农村和基层卫生技术人才的需要。

(2)要依照科学、规范、拓宽的方针做好专业调整工作。尽管医学专科教育的专业设置国家没有硬性规定,学校有较大的自由度,但医学专科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请医疗单位参与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在规模扩张的冲动基本平定后,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专业结构调整的原则是淡化专业,拓宽口径,强化素质,提升能力,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入手,着力于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纵观我省医学专科教育的专业设置,大多是药(药学)、护(护理学)和技(医学技术)三大专业群。但在人们日益增长和生活质量要求日渐提高的条件下,人们对医疗技术专业及其他医学相关类专业的服务需求量越来越大,如康复治疗技术、口腔治疗技术、眼视光技术、医学美容、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等专业等都是医学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最具前景的专业,学校必须要超前谋划,积累人才和经验,积极创造条件,探索新兴专业的发展道路,办出特色,创出品牌。护理、药学专业人才应用范围广、需要量大,被认为是今后医学专科学校承办的最主要专业之一。各学校要注重技能培养,造就大批高质量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医学人才。

2 . 面向基层,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重新设计培养目标。医学专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社会经济对医学专科学校毕业生需求的定位,必须与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相一致,即培养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社区,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目标设计上,要求学生掌握有效的交流技巧、基本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具备基础科学知识和终身学习、专业发展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培养目标应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疗卫生知识相结合,基础知识与工作技能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医学模式向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注重过硬的医学基础知识和较高的医德修养,倡导礼仪文化,规范个人行为,培养审美情趣等已成为新时期在校医学生的必备素质。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中,学校必须审时度势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方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性。要整合学校与医院、企业的资源,将产学结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根据专业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确定“够用、适用、实用”的原则,以理论素养和实训技能并举,知识摄取与知识创新并重,在强化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强人文课程,提高人文素养,并将岗位技能培训列入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3)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要通过对所设专业就业岗位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分析,结合专业特点及发展趋势,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体系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体系应针对岗位的特点,以服务学生的技能培养和提升为主线,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构建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中。课程体系改革要充分体现以就业为中心、以能力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以符合技术性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3. 加强工学结合,重新构建校企合作的办学形式

(1)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加强专业建设。为适应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必须加强与医院企业的广泛合作,通过“学校里建病房,医院内设课堂”的模式,实现教学与产业、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要建立学校与医疗机构、生产企业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新机制;为加强校企(院)合作,提高教学质量,各专业均要有专业建设委员会,由来自行业的专家、技术骨干、行业能手和来自学校的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教学骨干组成,每年反馈临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论证和修订实施性教学计划。

(2)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深化课程改革。校企合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能提高高职专业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缩短技能型人才成长周期,能使学校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对接,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可以实现供给与需求、培养与就业的统一。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要突出以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设置课程和选定课程内容的依据,加强岗位综合能力的核心办学思路,淡化课程学科意识,将岗位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与专业课程建设相结合,构建模块化课程,以岗位素质要求为基准,组织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改革[4]。

(3)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依托校企合作的平台,多方创设教学情境,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专业课的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医院和企业作为教学场所,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实行“教、学、做”情境一体化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结合合作单位的环境采取“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法”“问题式教学”及“案例教学”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和技能培养;同时改革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加强与实习单位的合作,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要主动与劳动、人事以及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合作,关注新领域职业标准的制定,实现教学计划和职业标准的有机结合。

(4)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校企合作办学让学生直接接受医疗单位熏陶。学生在工学结合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医疗机构文化和管理的教育,培养了学生敬业爱岗的意识,激发学生学做人、学技能的主动性,适应了医院、企业的规章制度的约束,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大增强。学生进入医疗机构学习,一方面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接触到大量课堂上和书本里所学不到的新技术、新方法,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实践经验,培养了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了学生与医院、企业间差距,全面提升了学生的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1[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 安徽省统计局. 安徽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system/2012/02/26/004793297.shtml.

[3] 厉岩,文历阳.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办学规模的研究[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321-328.

医师专业技术人员个人总结篇8

一.学会各项学术活动:

学会继续医学教育工作:

1.)乌市地区每月一次学术活动,自治区继续医学教育Ⅱ类项目,4—9月分6期在*建工医院进行了此项工作,内容涉及诊断规范、超声诊断新近展、心脏、血管、浅表脏器超声诊断等。参加学习人员260人次,授课老师姚兰辉、于岚、李彤、张玉霞、王玉梅、李平新等教师备课认真,对各自讲课内容进行了多媒体教学。将乌市超声医学继续教育提高到了一个高起点。

会长、主任委员吕永泉教授以学会名誉组织学会常务理事(常务委员)与广东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李安华教授在乌市区肿瘤医院就超声新技术临床应用进行专题学术交流。

2.)4月28日—5月2日喀什克州超声学术工作委员会喀什市举办了腹腔脏器超声造影,介入性超声临床应用,浅表器官超声临床应用学习班。会长吕永泉教授利用五一休假时间,亲临基层传授超声新技术知识受到了基层专业技术工作者的高度赞扬。周经建参与授课。

3)王先银、王虎林、陈刚等主任为本地州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做了较多的工作。举办了本地区Ⅱ类项目继续医学教育,各地州学术工作委员会应该学习他们的为学会工作、为专业学术发展的敬业精神。

4.)7月21--23日在奎屯市举办了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腹部、妇产科、小器官超声诊断新进展学习班。吕永泉教授、周经建授课,参加学习人员60余人,奎屯伊犁州医院做了大量前期工作给与大力支持。奎屯学术工作委员会秘书祁长生副主任医师作了大量前期工作。

5)哈密学术工作委员会申报并举办了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超声,诊疗规范学习班刘艾主任进行授课,郑忠宝主任做了大量前期工作。

二.学会学术组织协调工作:

学会作为一级学术团体,积极支持学会本身工作之外的各类学术活动。

医科大学一附院穆玉明主任组织举办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会长吕永泉教授以学会名誉给以大力支持,积极参与授课。于岚主任组织的自治区人民医院与北京安贞医院联合完成卫生部十年百项计划血管病变早期检测项目及检测中心成立挂牌仪式。学会及学会领导吕永泉教授给于大力支持并与邀请来疆授课的国内院士、心脏、妇产等超声专家进行学术交流。

三.地州学术工作委员会工作:

全疆已成立了十个地州超声学术工作委员会,全疆余博州、阿勒泰地区未成立超声学术工作委员会。今年学会准备成立博州学术工作委员会,但最终因各项条件不具备而未成立。各分支机构不能只是一种形式存在,应按工作条例进行各项工作。操作程序必须按学会章程及地州学会工作委员会条例为标准。要开展相应的工作应该在本地区有一定得影响,形成一个学术核心体。学术工作委员会工作开展的实际状况也体现了委员会一班人在本地的学术地位。

地州学术工作委员会应该协调好当地各医院同行之间关系,要奉行求实、奉献、创新、协作的精神,发扬学术民主,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切实为本地区科技工作者服务,促进技术人才的成长和提高。

四.超声质控工作:

*超声诊断质控中心具体工作已开始运作,质控中心重点工作是对全疆超声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摸底工作,06年重点工作是进行超声质控教育并对乌市各医院超声专业技术人员及地州学术工作委员会成员以继续医学教育方式进行培训。并给每个学术工作委员会颁发了超声检查临床规范书籍。在卫生厅领导下、质控中心吕永泉主任召集下,在乌市的十余位质控中心委员们共同努力下,经过多次研讨修订,制定编辑了*超声检查规范与质量控制(试行)草案。其内容涉及心脏、腹部、泌尿、妇产、浅表器官、外周血管的超声检查规范;超声引导下介入诊断与治疗;科室质控管理制度及人员,设备要求等。本规范随居上海之后,但目前是国内省级超声专业最全面的。

五.上岗证考试工作:

今年上岗证考试前培训工作已准备完善并顺利进行,为配合卫生厅做好此项工作,学会专门召开常务理事(常委)会进行授课工作的布置,做到授课教师落实,授课时间落实。对05年考前培训工作进行了总结,超声持证上岗已列入卫生厅强制管理。培训前学会办铁梅副主任对以往岗前培训有关事宜做了总结,10位老师对超声各专业依据考试大纲内容进行辅导授课,由于各位辅导老师辛勤的工作,并进行了认真的备课,得到了学员们的好评。因为工作突出铁梅副主任被中华医学会评为先进个人。

六.学会组织建设:

抓好学会组织建设,各地要组织超声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学会,扩大学会组织,特别是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是学会的基础,要提高*各地区超声诊断水平就必须将大量信息及专业教育送到基层。今年对组织机构工作进行了系统建立,学会对会员内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人员纳入专家库,并上报区科协学术学会部专家库管理。今后各地州专业委员会要做大量工作,更要把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纳入自己学会组织。

七.存在的问题:

1.)部分地州学术工作委员会在年度内基本上未开展工作,机构建立后应经常组织班子人员相互交流,形成共识决定活动方式。

2.)学会工作要力求奉献精神,各位理事、委员,常务理事、常务委员,各学术工作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秘书不能以工作忙推拖影响本地区学术工作地发展,工作特别繁忙不能胜任学会工作的同志可以向学会提出申请,学会将逐情解决。一定要协调好各医院专业同行之间的关系,学术研究专业的发展是没有界限的,相互学习、相互尊重,要团结多数人一齐才能搞好工作。

3.)今年,由于各种原因有两个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没有完成,学会进行项目变更备案,*年完成。

*7年工作:

1.)召开四年一度的超声专业学术年会。

2.)做好继续医学教育申报工作,完成乌市地区年度内的6期学术讲座活动。各学术工作委员会可在本地卫生局申报自治区一类项目,如申报困难及早向学会报审。

3.)各学术委员会应将*年总体工作规划报学会。要不计形式以学术座谈会、病历讨论、多地州共同组织开展学术活动。

4.)学会*年工作重点是协助超声质控中心完成超声质控工作,各学术委员会应在有条件情况下组织人员先行超声检查规范的学习,将以继续医学教育方式进行分片对南北疆各医院超声专业主任、负责人进行质控工作研讨,切实完善*超声检查规范条例。

5.)做好本地区的学会组织建设,积极发展会员将超声专业技术人员团结在学会周围,学会工作做好了大家就会以组织为中心,才有利于*超声专业发展。

医师专业技术人员个人总结篇9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资源;人力资源配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乡镇卫生院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配置的现状与农村卫生发展要求的差距愈来越明显,改革不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探索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式,形成富有生机活力的人才机制,已经成为我国乡镇卫生院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以成都市卫生局医疗改革研究项目《新津县乡镇公立卫生院人力资源配置研究》为背景,以对新津县12所乡镇公立卫生院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调研获得的第一手真实数据为依据,深入分析了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为乡镇公立卫生院人事改革提供参考。

一、乡镇公立卫生院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以往相关研究主要以编制内人员为对象(编内人员数据容易获得),不能全面反映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现状。本文分析对象包括乡镇公立卫生院的编内人员、支医志愿者、聘用(返聘)、临时用工等所有在职卫生人员,分析数据真实全面,避免了以往研究主要对编制内卫生人员或者仅以卫生统计年鉴数据进行分析的局限。

调查数据显示,新津县12所乡镇公立卫生院现共有卫生人员556名(在编人数为21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45人,占总人数的80.04%;管理人员22人,占总人数的3.96%;工勤技能人员89人,占总人数的16.01%。

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效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卫生技术人员是卫生人力资源最重要的主体,因此,本文单独将新津县12所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年龄、工龄、学历、职称等数据与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一)年龄结构

通常35-44岁年龄段的卫生技术人员是医院的骨干力量。对比2005年全国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年龄平均水平,新津县乡镇公立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以34岁以下年龄段为主(占比69.88%),35-44岁年龄段与45-54岁年龄段经验丰富的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偏低,仅占21.13%,国家平均水平为43.18%。

(二)工龄结构

由于卫生技术人员职业的特点,通常是工龄在10年以上,其业务水平才能达到一定高度。对比2005年全国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工龄平均水平,新津县乡镇公立卫生院10年以上工龄卫生技术人员比例比全国2005年平均水平低22个百分点;5年以下工龄卫生技术人员比例为43.59%,比2005年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0个百分点。

(三)学历结构

新津县乡镇公立卫生院距离《卫生部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的规定,到2015年医师(士)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水平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对比2005年全国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平均水平,新津县乡镇公立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学历结构整体水平已经比2005年全国平均水平好一些,但高学历人员比例偏小(占比仅4.72%;2005年全国平均水平8.37%)、低学历人员比例偏大(占比9.45%;2005年全平均水平2.24%)的现象还比较显著。

(四)职称结构

对比2005年全国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平均水平,新津县乡镇公立卫生院没有正高职卫生技术人员;副高职称卫生技术人员比例仅0.43%;无职称卫生技术人员比例高达52.46%,比2005年全国平均水平高4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新津县乡镇公立卫生院有职称卫生技术人员比例显著低于2005年全国平均水平,无职称卫生技术人员比例严重偏高。

(五)专业结构

新津县12所乡镇公立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共计445人,占总人数(556人)的80.03%,低于2009年《成都市一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规定的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不低于全院职工总数85%的标准。

国家规定乡镇公立卫生院的功能定位是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以及综合管理服务,显然,公共卫生服务是乡镇卫生院首当其冲的重要职能,而新津县12所乡镇公立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比例仅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8.88%;乡镇公立卫生院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分级医疗中,负责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因此,对全科医生的需求应是与日俱增,在新津县乡镇公立卫生院188名医生中,只有42名全科医师。

(六)执业资质

新津县乡镇公立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为31.68%,注册护士比例为11.46%,无资质人员比例为49.66%,无资质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已接近一半。

二、乡镇公立卫生院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总量不足

调查数据显示,新津县每千农业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24人,比新津县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少2.32人;其中新津县每千农业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0.76人,拥有注册护士0.29人。尽管政府加大了对卫生人力资源的投入与支持力度,但能直接面向农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仍严重不足,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总体缺乏,严重影响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卫生技术人员年龄、工龄偏低

合理的年龄结构是保证一个组织人力资源具有持续创造能力的关键,新津县乡镇公立卫生院以年轻、低工龄卫生技术人员为主体,工龄长、经验丰富的卫生技术人员比例过小,这势必影响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无职称卫生技术人员数量过多

职称等级是对卫技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和工作业绩综合评价的结果,也是对卫技人员技能水平的肯定。合理的专业技术职称层次结构不仅能反映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发展潜力,体现其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也能体现其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新津县乡镇公立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师级、士级的人数比例为:1∶7.5∶44∶58.5,与卫生部宏观控制比例(1∶2∶4∶16)相比,高级卫生技术人员明显缺乏。WHO推荐的卫生服务机构其卫生人员的高、中、初级职称比例应呈橄榄型分布,但新津县乡镇公立卫生院卫技人员的分布状况并不符合这一要求,而是宝塔形,并以初级和无职称人员为主。

(四)公共卫生人员、全科医师短缺

新津县乡镇公立卫生院卫生人力资源在专业方面最突出问题的主要表现为公共卫生服务人员配置严重不足,新津县平均每万人口仅拥有2.4名公共卫生人员,项目组在访谈中还了解到,新津县乡镇公立卫生院的公共卫生服务主要是由无执业资质、低业务素质的卫生技术人员去完成;全科医师短缺,乡镇公立卫生院主要是负责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疗,因此,乡镇卫生院只有不断增加全科医师的配置,才能在不影响其业务正常开展的情况下减少专科医生的配置,进而减少医生总数。

(五)无资质卫生技术人员过多

卫生技术人员是否取得执业资质关系到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执业资质是卫生技术人员执业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目前新津县乡镇公立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无执业资质人员高达48.17%,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卫生技术人员属于非法行医。

三、乡镇公立卫生院人力资源配置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政府对乡镇卫生院投入不足

在调研中了解到,除支医志愿者每人每月能得到800元的地方财政拨款作为工资外,其他人员的工资全靠卫生院自身业务收入来支付。新津县12所乡镇公立卫生院每年大部分支出都是来自业务收入,在药物制度改革之前,乡镇卫生院主要依靠药品差价和医疗服务收入来维持工资的发放;但现在药品差价这一收入来源已经不存在,乡镇卫生院主要只能靠其他基本医疗服务收入来维持卫生人员工资发放。

这样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工资水平普遍偏低,也就直接导致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配置结构不合理。乡镇卫生院职工基本工资待遇过低,对经验丰富、高职称、有执业资质的卫生技术人员,以及本科毕业生失去了吸引力,致使人才外流,优秀毕业生也引不进来。

(二)乡镇卫生院对公共卫生职能定位不清

乡镇卫生院普遍还没认识到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性,乡镇卫生院对公共卫生服务的认识不到位,直接导致他们竭尽全力发展壮大自身的基本医疗服务,而对于国家要求的乡镇卫生院重要功能――公共卫生服务,卫生院通常选择应付了事,让无执业资质、低业务素质的卫生技术人员去完成公共卫生服务相关工作。

(三)社会需求不断增大

随着城乡医保的大范围普及,就医的人员越来越多,这些必然导致乡镇公立卫生院的工作负荷不断加大。项目组在访谈调研中了解到,由于乡镇公立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通常是一人多岗,工作量相当大,面对各级卫生机构为卫生技术人员提供的各类培训,乡镇公立卫生院经常由于人手不足,抽调不出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相应培训,造成卫生技术人员有培训机会不能参加的局面;同时,这种超负荷的工作直接导致了卫生技术人员没有时间和精力自学,其业务水平很难提高,也直接导致部分卫生技术人员对考取执业资质有所懈怠。

四、优化乡镇公立卫生院人力资源配置的对策建议

优化乡镇公立卫生院人力资源配置对整个农村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提高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的工资待遇

首先,地方财政应将各乡镇卫生院编内人数的工资总额拨予卫生院,分配权归各卫生院;其次,乡镇卫生院内部实行竞聘上岗与绩效考核,在院内逐步淡化编内人员与编外人员的区别;最后,各卫生院根据人员绩效考核结果,对地方财政的工资拨款、卫生院自身业务收入用于工资支出的部分进行分配。这样既能提高乡镇卫生院职工的工资水平,也能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二)加大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

我国公共卫生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乡镇公立卫生院作为履行公共卫生职能的基层单位,对该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乡镇卫生院普遍将基本医疗作为创收的重要来源,而将公共卫生工作放在次要地位。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让乡镇卫生院能从公共卫生业务中得到适当报酬,以保证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质量。

(三)多种方式提高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素质

针对当前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工作负荷高、培训机会少、休息时间短的现状,本文认为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改善:建立以资深卫生技术人员为学科带头人的学习团队;对于各级卫生机构组织的培训,乡镇卫生院至少要派一名相关卫生技术人员参与学习,要求参加培训者回卫生院必须向其他人分享培训内容。

参考文献:

1.卫生部.2006中国卫生人力报告[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

2.卫生部.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卫人发[2002]35号)[Z].

3.张晋,吴秀娟.湖北省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其政策建议[J].卫生软科学,2005(2).

4.卫生部.2009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才出版社,2009.

5.吕龙驹.四川省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研究[D].四川大学,2007.

6.燕燕.我国农村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配置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

医师专业技术人员个人总结篇10

根据医院提供或单位提供的继续医学教育的部门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院方医务科或科教科根据各专业统筹安排提供的如传染病防治、药物耐药性情况、检验报告解读等方面的学习。另一种是由各实验室进行定期内部培训。根据《上海市临床实验室管理基本要求和内容》5.4培训与评估条款中,要求临床实验室负责人应组织实验室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和培训,有相应的学习培训制度、计划和记录,并定期(每12个月至少1次)对学习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培训效果评估可以形式多样,如考卷形式、口头问答和实际操作等,但必须有记录。根据2013年底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对本市142家医疗机构的年终检查结果显示,因培训记录缺失、培训效果评价记录不清、没有培训制度和计划等问题导致扣分的共有29家,占检查总数的20.42%。根据培训内容不同可以分为3种类型,岗前轮转培训(分为应届毕业生和非应届毕业生)和新进设备操作前培训。在应届毕业生的岗前培训方面,2002年起在上海的三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中对大专学历以上的应届毕业生开设检验技师的培养。该培养项目共3年时间,主要涉及内容为要求各检验技师在其科室的亚学科间进行轮转,通过轮转培训基本掌握各科室的操作技能。该项工作随着2010年新出台的《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试行)》而逐步淡化,但该政策中未涉及检验技师方面的培养和培训政策,补充政策尚无。根据对规范化培训的调研,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三级综合性医院考生参加轮转培训率为100.00%,三级专科医院为90.20%,二级医院为29.70%[3]。非应届毕业生岗前培训的目的是了解科室各亚专业情况,对于部分仪器的操作方法进行培训。新进设备操作前培训是指在科室新添设备时对操作该仪器的所有人员进行仪器操作培训,确保仪器操作准确性和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根据培训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3种类型,分别是室主任培训、各专业人员培训和上岗证培训。检验科室主任培训其培训对象多为新晋升的检验科主任,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实验室管理、相关实验室管理要求的解读、各专业的管理重点等。根据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2012年的3月对新晋升检验科主任的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过科室主任培训的占室主任总数的27.23%。随着2012年后各地区室主任培训班的增多,这个统计数据应明显增多。各专业人员培训多指中级职称以上,需要定期进行继续教育培训的人员的学习。上岗证培训在上海地区主要是基因扩增检验技术操作人员培训、生物安全培训项目和细胞形态学检测。基因扩增检验技术操作人员培训主要针对从事基因扩增检验技术操作人员中的新手,在开展检测该项目前进行的岗前培训。

二、医学检验专业继续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医学检验专业继续医学教育不够重视不够重视的原因来自3个方面,分别是卫生行政机构、医疗机构方和检验人员本身。卫生行政机构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2002年开展住院医师相关培训试点中,将检验技师的培训作为子项目推进,但作为该项目的参与人员,包括检验科的主任和技术人员对该项目的理解仅为在取得主管技师(中级职称)前的一个培训内容。2010年新出台的《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试行)》未涉及检验技师方面的培养和培训政策[3]。2013年后检验技师的技能考核陆续减少,原有对检验技师的培训规定是否执行没有定论,出现了政策的脱节问题,需要尽快出台行之有效的检验技师培训制度。医疗机构方对检验人员培训重视不够,觉得培训不出经济效益,不愿花钱;考虑检验人员少,外出培训耽误工作。因此,当下部分医院检验人员培训需要检验人员自己出资,而美国医学检验人员就业期间的继续教育费用多由所工作的实验室支付[4]。当然也正因为如此,部分基层医院的检验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差,检验结果不准确。同时对Ⅱ类学分给予的方式方法和取得途径,部分医院解释不够清晰,检验人员获得途径较少,内容单一,多为内、外科专业的内容,专业不对口。检验人员本身也有部分认为,进行继续教育指不过是“赚学分”,迟到早退不在少数,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继续医学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培训班多、质量良莠不齐近5年来,每年开设的部级检验专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均达到100项以上。2013年开设的部级检验专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达到251项,国家缺乏对这些继续教育项目统一的评价机制,每年继续教育内容和继续教育名单会以电子版方式上传到网上,但是该项目是否开设、原申报项目的讲课内容是否调整、原申报项目的天数是否按计划执行、原申报项目的内容是否如实履行都是待考核的内容。各省市卫生行政部门对这些项目缺乏良好的评审和监督机制。

3.技能操作少,实际应用不多检验技术是以操作为主,但继续教育中开展实验操作的内容不多。以2013年为例,以新技术挂名的检验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就有27个,其中大多以边缘学科和高新技术为多,在实际工作涉及较少。而具备实验操作的继续教育项目仅8项。实际技能操作无法成行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实验操作场地和设备的缺乏。

4.远程教育少,开设内容简单2013年开设的远程继续教育项目有33项。2006年开设的8项远程继续教育项目中,“POCT相关技术培训”、“临床检验进展及质量控制”到2013年尚在开设,内容几乎没有调整。在课程设置下,愿意参加远程教育的人员选择面较少,学习流于形式。

三、进一步加强医学检验专业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对策

1.增强政策支持力度推出一定的制度和政策支持,如开展检验技师的执业能力考核,颁发执业证书,对一些新型项目开设上岗证等内容的要求,鼓励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支持。虽然2012~2013年和谐医院的评价指标中有一条“能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研讨或学习交流;有职工继续教育条例;毕业后教育职工覆盖率100%,合格率100%”的要求,但这个仅涉及参与市文明单位评选的大医院。对于基层医院,政策上应提出要求,要求医院方在检验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方面给予一定的经费和时间。

2.开设个性化课程检验专业继续医学教育的对象层次多,类型各不相同。同时对于一些问题较多的检验科人员可以开设相应的课程,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因材施教,提升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初级人员开设以操作和基本技能为主的继续教育项目;针对检验科主任开设如新晋科主任类型的培训项目;对于从事多年室主任的人员开设交流学习相关的培训项目,以开拓视野,增加交流;对于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应开设讨论交流形式的培训项目,共同探讨问题,更新知识。增加对检验专业的二类学分开设内容,面向基层医院,面向基本检测技术教育。总之,让不同对象均有学习内容,杜绝“买学分”的想法。

3.开放远程课程设置鼓励各种医学机构开设远程医学教育项目,通过不同课程设置,来提升远程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数量,进一步加强远程医学教育项目的评估工作,通过学员评估结果及时更新远程医学教育的内容,确保远程医学教育项目内容的新颖和时效性。同时远程教育的内容也应适当根据专业特点,选择实用操作的课程,例如一些仪器的基础操作培训内容,通过视频教育完成操作培训内容,通过计算机来完成上机工作的参数选取,进而分析数据,汇报结果,达到培训的目标。

4.完善教育项目管理应建立更严格教育项目管理机制,教育方应对开设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进行自我评估,对于课程内容、学员满意度、课程有限性和课程执行情况进行分类汇总,做到持续改进。对学员加强效果评估的内容,通过各种形式,检验学习效果,达标后方能领取学分。监督方应定期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课程进行随机抽查,给部分学员发放调查表,进行事后评估,确保项目执行方的执行力度,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