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师转正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30 04:18:34

技师转正总结

技师转正总结篇1

【关键词】 临床路径; 目标教学; 临床护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2-0130-03

临床路径是指医生、护士和其他专业人员共同制定的针对某个诊断或手术所做的最适当、有顺序和时间性的整体服务计划,以减少康复延迟和资源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照顾质量[1]。它是具有高品质、高效、低成本等优点的医疗服务模式。而目标教学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以层层分解、环环相扣的教学目标为主线的一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2]。随着护理教育模式的改变与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轮转护士需求,为更好的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提高年轻轮转护士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培养真正的实用型人才,本研究通过临床护理路径结合目标教学应用于轮转护士培训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4月-2011年3月在本院外科轮转的护士30名为试验组,其中本科8名,大专22名。选择2009年2月-2010年3月在本院外科轮转护士30名为对照组,其中本科10名,大专20名。轮转时间均为两个月。带教老师均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护师以上职称、在外科工作5年以上具丰富临床经验和带教经验的护理人员。两组轮转护士的教育经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教学内容都是相同的,按照外科培训计划,入科后均由总带教进行入科介绍。对照组由总带教分配教学内容给相应负责该内容的带教老师教学,轮转过程由不同的带教老师完成带教。试验组采取一对一的形式,带教老师将教学路径表发给轮转护士并详细讲解路径内容与学习目标,根据教学路径表严格执行由一个带教老师带教一个学生,每阶段均考核目标达标情况,并将教学路径存在的问题反馈给总带教和护士长,矫正、修改教学路径,直到达到教学目标。其中教学路径表是根据护理部制定的培训计划结合专科特点,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制定的,见表1。

1.3 评价方法

两组轮转护士入科第2天、完成2个月培训后,均进行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和护理实践能力考核。理论考核由科室总带教出题,采用闭卷形式,满分为100分。操作考核在胸腔闭式引流、导尿、灌肠、胃肠减压、心肺复苏、气切护理6项操作中抽取两项,满分为100分,取平均分,由总带教进行考核。两组轮转护士完成2个月培训后均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并完成一份护理查房作为实践能力考核成绩,由护士长和总带教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初期对比

两组轮转护士入科第2天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护理实践能力考核比较,对照组和试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培训后的对比

两组轮转护士完成2个月培训后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护理实践能力考核比较,试验组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护理实践能力考核三个方面的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轮转护士初期各项考核成绩比较 分

组别 理论知识 操作技能 护理实践能力

对照组(n=30) 77.43±4.56 87.33±3.42 82.60±2.28

试验组(n=30) 77.33±7.27 87.51±4.06 82.44±3.85

t值 0.0638 0.1894 0.1853

P值 >0.05 >0.05 >0.05

表3 两组轮转护士培训后各项考核成绩比较 分

组别 理论知识 操作技能 护理实践能力

对照组(n=30) 83.80±3.48 92.93±1.91 89.46±4.36

试验组(n=30) 93.27±2.29 95.93±1.55 92.89±2.35

t值 12.4268 6.6621 3.787

P值

3 讨论

3.1 建立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本研究试验组与对照组教学的内容相同,避免了由于传授不同的知识引起成绩的差异性。由于传统的带教模式对于轮转护士的培养方向模糊,往往轮转时师生双方均对教学目的认识不够清晰、准确。而试验组在培训过程中,模拟临床路径设计相应案例,将专科护理知识融入于护理技术教学中[3],明确提出每阶段教学目标,避免了教学的随机性和盲目性,给带教老师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和检验目标,而且即使中途遇到更换带教老师的情况也不会对轮转护士的培训造成影响;同时学生能预先明确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提前预习,查阅资料,避免了传统教学无序被动的教学,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意识;有研究指出,目标教学法可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教学质量[4]。表3结果也显示,无论是在理论知识,还是操作技能方面,试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采用护理路径结合目标教学法应用于轮转带教中更能提高轮转护士各方面的能力。

3.2 以学生为中心,提高了教学质量

本研究对照组带教是由总带教分配教学内容,不利于教学的连贯性,同时沿用以老师为中心单向教学法,师生的了解较少,不利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试验组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与学生以共同教学目标为导向,它改变了传统师生教与学的模式,使带教老师能了解自己带教的轮转护士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密切了师生关系。同时带教老师对带教每阶段严格实施阶段质控,每周评价目标完成情况,对未达标的内容及时矫正,分析变异原因,及时改正和不断完善。表3结果也显示,在护理实践能力方面,试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采用护理路径结合目标教学法应用于轮转带教中更能提高轮转护士护理实践能力。

总之,护理路径结合目标教学法是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明确了教学内容的同时,制定了可执行的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质量,适于在轮转带教中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霞,陈鹏,崔莉.“五勤”临床教学法提高护生业务能力方面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5,19(2):273-274.

[2]方慧麟,薛小玲.护理目标教学临床实习指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255.

[3]蝇宇,赵雁,张欣,等.在护理技能教学中实施小组学习法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531.

技师转正总结篇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师 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174-01

走进新世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蓬勃地开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那么,我们应如何完成自己的角色转变呢?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首先,我认为要从认识上完成转变,其次,要在行动上实现转变。

一、理清观念,对自身角色准确定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句古语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国的学校教育和教师行为。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全面主宰学生的学习,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这种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正越来越成为教育发展的障碍。新课程的实施,冲破了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随着学生地位的转变,教师角色也必须与时俱进地随之转变。

(一)教师不仅仅是“学习的促进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基本职责和任务是自主学习。这就不仅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而且要求教师角色转变。教师不仅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更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者。这种转变,是每一位教师都无法回避的严峻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及时准确做好角色的转型定位,将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和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

(二)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共同参与、平等互动,教师仅仅是组织者而已。学生的权利回归学生自己,将打破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流程。为此课堂设计要充分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引导”即带着学生向某个目标行动。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帮助学生制定切实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要充分信任学生,并注意到个体与整体的差异,因人施教,点面结合。

(四)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认为自己是传承知识的圣者,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对课本只需听记下来。虽讲求学以致用,但常常陷于尴尬境地。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并能适时地给予学生知识上的点拨和学法上的指导。

二、付诸行动,实现教师角色转变

(一)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会应付单门学科内的问题,这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持有终身学习的信念。教师除了专业知识外,还要对本学科以外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有所了解甚至研究。一名掌握了精深的专业知识,具备了完善的知识结构的教师,不仅会受到学生的喜爱与崇拜,更会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二)充实教学技能

教学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为了艺术的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除了需要掌握和充实传统的讲解提问,实验操作技能之外,还应掌握一些新的教学技术,比如学会使用计算机、电子白板、VCD等,熟练掌握这些技能技术将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方面,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教学之中。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扩大学生的信息容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必须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教师要掌握并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将它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联系起来,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积极提倡进行个人反思

教师只有经常自省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总结利弊得失,才能不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和超越自我。我们可以通过写课后小记,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把课堂教学中给人启迪的地方写下来,反思成功之举、失败之处、探索之路、智慧之光、学生之见,以调整自己的教学心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可以通过写反思日记,条分缕析地写下每天的收获与感想,便于自己发现问题,并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总之,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新形象,身体力行地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技师转正总结篇3

――张逢春

张逢春,一位兼具国际风范和中国国有企业领导特色的矛盾人物,就坐在我面前。

他来自甘肃贫困山区,是农家子弟出身。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现改为商学院)、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学历背景,以及3年留校任教、3年中央政府部门公务员、被派往中央驻港企业营商17年的职业经历,造就了他身上多重矛盾气质,连口音,都带着浓浓的北方香江韵味。

张逢春身居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港中旅”)董事、总会计师之职,分管集团财务、信息化、物流、电力和总务多方面的工作。他秉承敬业务实、进取创新的精神,坚持与企业共成长、共荣辱的理念,言语中表现出对企业的责任感、敬重感。

港中旅创立于1928年4月,是驻港四大中资企业之一。经过几代人的开拓经营,现已发展成为以旅游为主业、以实业投资(钢铁)一房地产一物流贸易为支柱产业的海内外知名大型企业集团,是中国产业要素最齐全、产业链最完整、业务规模最大、竞争实力最强的跨国旅游企业,也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十企业。

作为国际化经营的现代企业,港中旅的经营和发展面临着转型,作为集团董事、总会计师,张逢春关注的焦点、工作的重点,亦在转型。

三个阶段的跳跃

张逢春谈财务,先从历史谈起来,先是港中旅将近百年的风雨历程,而后是改革开放和香港回归,这才施施然从历史转入经济。

“香港回归前后,企业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企业经营和发展都面临转型。”此前,港中旅的业务支撑点在香港,那里是金融中心、商贸重镇;香港回归后,集团业务的发展扎根香港、依托内地、面向海外,适度多元化经营和发展。此后,发展与转型就成为港中旅前进道路上的主题词。

2000年,港中旅制订了第一个十年发展战略规划并付诸实施,经历了调整整顿、全面优化、快速发展3个阶段。其时张逢春先后担任集团财务部总经理,集团董事。那时候的财务人员,更像是“账房先生”和“欠账先生”,财务工作重点是记账出报表、融资保生存。他对财务人员提出的要求是“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坚守准则、进取创新”。张逢春回忆那段日子。笑容中有自强不息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当时那种企业治理和生存环境下啊,财务人员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吃苦耐劳。辛苦和委屈是不可避免的,经常加班或受委屈是正常的,不加班或不受委屈才是不正常的。”

经过几年的努力,港中旅逐步步入全面优化和健康发展的轨道,为适应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需要。财务工作重点转向核算和管控系统建设。逐步由核算型向管控型转变,他对财务团队的要求也变成了“工作紧张、心情愉快、手段先进、效率为先”。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开局年,也是港中旅第二个十年发展规划的开局年,集团将未来10年分为两个阶段,确定了战略目标、实施办法、相应保障体系。作为分管财务工作的领导,张逢春提出,财务工作要从管控型。向战略管理、价值管理、成长管理转变。

围绕这一转变,张逢春组织财务主管们调查研究,重新梳理财务工作的追求、目标、举措,明确集团财务队伍核心价值观为“操守为重、专业为本、敬业为基、创新为魂”;明确集团财务工作的战略追求为“创价值、促成长、控风险、求融合”;明确集团财务工作战略指针为“以控制财务风险为前提、以促进企业成长为主题、以创造企业价值为主线、以实施预算管理为手段、以构建信息平台为保障,实现业务与财务的融合互动,为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提供业绩贡献和服务保障”;明确集团财务工作战略目标为“成长管理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决策支持能力、风险控制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财务管理信息化、集约化程度,资本运营和财务绩效水平行业领先、央企前列、国际一流”。

“以前我们注重于核算系统的建设。工作主要围绕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会计科目、会计报表、会计政策的统一。以及内控制度建设、财务制度建设等。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决策支持、促进发展、价值创造和风险控制上。财务不光要为业务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而且要从资金运作、资本运营、产融结合、金融业务多方面寻求创造利润和价值的渠道,为企业提供利润贡献。”张逢春举例说。港中旅在制定第二个十年规划配套的财务战略和策略时就提出了量化目标――财务系统创造价值,为集团提供的业绩贡献要达到集团利润10%以上。

从总会翻CFO

张逢春对财务部门和财务领导者定位的转变,并不只基于港中旅的发展。

2007年。国资委颁布《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暂行办法》。其中规定。总会计师是指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和工作经验。在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中分工负责企业会计基础管理。财务管理与监督、财会内控制度建设、重大财务事项监管等工作,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通过一定程序被任命(或者聘任)为总会计师的高级管理人员。

这一规定与现代企业制度中的CFO职责存在着诸多差异,但在张逢春看来,新的形势和环境,要求现代企业总会计师须由理财者、管控者向价值管理者和战略管理者转变,其职责权力、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沟通技巧、管理能力、协调关系、运筹运作、商业意识和策略思维等有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中国特色的总会计师与国际上比较流行的CFO正在逐步趋于统一。”

张逢春认为。这种统一趋势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首先是“称谓”类同。为了与国际接轨,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在其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将英文名称从GARSC(TheGeneral Aecounlanl ResearchSociety or Chins)改成了℃ACFO(China Association of Chief Financial Officers),中文名称保持不变。这样,中国总会计师的英文名称就由General Acxountunt变成Chief Financial Officer,简称CFO。正如原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丁平准先生所讲,“总会计师和CFO就好象是‘1公里=2华里’”。

其次的“地位”类同。总会计师和CFO均位于企业决策及运营系统的关键部位,是价值链的核心或关键环节,也是企业经营管理层的核心成员之一。CFO位于CEO之后,是CEO的合作伙伴和工作助手。

再次是“权力”类同。总会

计师和CFO均要组织、协调和领导企业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和财务运作;组织、协调和领导企业财务和会计工作;实施企业价值管理和风险管理。

最后是“责任”类同。两者都要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员工利益最好和股东收益最高。经营责任、融资责任和内控责任结合。执行法律法规和准则,确保财务和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准确和及时。

结合自己多年在财务领导岗位的工作经验,张逢春认为,现代企业总会计师职责正面临着6项转型。

1 向实施战略管理转型:主要

职责和重点工作由会计核算、监督控制向参与企业发展战略及其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转变,组织制定。督导实施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财务战略,提升企业战略管理水平。

2 向履行决策职责转型:主要

职责和重点工作由提供财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向进行决策支持、发表决策意见和建议、参与企业各项决策转变,不断提升企业决策的科学性。

3 向推进资本运营转型:主要

职责和重点工作由以支持和保障业务经营进行资金筹措、安排资金使用转为以资本为纽带,进行收购兼并、资产和债务重组、上市集资(IPO)、批股和配股、发行可换股债券等资本运作,调整企业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实现快速扩张和发展。

4 向落实风险管理转型:主要

职责和重点工作由内控制度的检测评价、风险评估检查落实向组织制定并落实全面风险管理转变,工作重点转向企业风险信息搜集确认和评估、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制定和落实,以及有关制度和措施的检查落实。特别是组织制定并修定财务风险静际,定期组织财务风险分析并制定防范财务风险、化解财务危机的措施是现代企业总会计师或CFO不可缺少的工作。

5 向推行今面预算管理转型:

主要职责和重点工作由组织制订并落实企业财务收支预算向推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转变,组织落实企业全过程、全要素。系统性预算指标的制订、落实、分析和考核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总会计师或CFO的主要工作之一。

6 向创造价值,提高企业业绩

转型:主要职责和重点工作由降低资金成本、控制财务费用向践行产融结合、开展金融业务、提供业绩贡献、创造企业价值转型。通过财务资源的科学配置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探索企业产融结合,拓展企业金融产品和业务,实现产业和金融的有机结合。这也是现代企业总会计师或CFO重点工作之一。

总之,无论你的头衔是总会计师。还是CFO,都必须牢记“和谐的关系能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和推动力、也是企业重要的生产力”,注意处理好与股东的关系、与企业监事会的关系、与董事会的关系。与总经理及其他经营班子成员的关系、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关系、与所属公司的关系、与政府部门的关系、与审计机构的关系、与监管机构及基金经理和市场分析员的关系、与金融机构的关系等。

CFO的四大能力

技师转正总结篇4

[论文摘要]广东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中,正面临着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瓶颈”。要突破这个“瓶颈”,就应以人才集聚优化提升产业,以人才优势催生创新优势,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强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对于推动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技能人才短缺将成为制约广东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

广东是一个经济大省,在过去的五年中,国民经济发展平稳快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一是经济总量大。全省生产总值已由2002年的1350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0606亿元,占全国比重的1/8,经济总量继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地区后又超过中国台湾地区。二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2007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3.4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87万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三是现代产业体系已具雏形,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39∶61,电子信息、电子机械、石油化工等九大产业主导作用增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3万亿元;农业增加值达1746亿元。这标志着广东经济增长方式正步入以产业优化升级和科技进步为新驱动力的集约型发展轨道,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完成经济转型的新时期。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必然带来就业方式的转变,高技术含量就业岗位的增加要求社会提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为适应这一发展需要,“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委省政府已采取多项措施加快技能人才的培养,使技能人才总量比2005年增加了178万,其中高技能人才比2005年增加了29.05万。尽管如此,由于技能人才总量的增幅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协调,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所以,总量虽然增加了,但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未能得到明显改善。2005年,广东生产总值21701.28亿元,技能人才总量657万人,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1933.5万人(含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的33.98%,其中高技能人才98.55万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5%①②。2007年,广东生产总值30673.71亿元,年均增幅14.5%;技能人才总量835.62万(截至2007年上半年)③,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2145.4万人④⑤(含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注:在2005年的1933.5万人基础上,加上2006年和2007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11.9万和100万)的38.9%,比2005年上升了4.92%;高技能人才总量截至2007年上半年,达到127.6万,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5.27%,比2005年的15%上升了0.27%。根据《广东省“十一五”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目标,以技能人才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的4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重20%来测算,广东目前需要技能人才901万,缺口65.38万;需要高技能人才180.2万,缺口52.6万,占技能人才缺口总量的80%。从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广东省2007年第一季度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本季度,具有技能等级的求职者数量为54.08万,分别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增长了78.94%和29.39%,但各技术等级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尤其是高级技师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和初级工的需求与市场中求职人员之比分别是3.79、1.91、1.65、2.18、1.83”,均远远高出劳动力总量1.31的求人倍率⑥。

从以上数据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广东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市场供应明显不足,与广东经济发展极不适应,如不能尽快改善,将成为制约广东经济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优化升级的“瓶颈”。

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路径

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来源于三大渠道:一是各类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培养的高级工;二是各类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三是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和就业训练中心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和主要基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由于不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陈旧,所培养的毕业生大部分只获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这与广东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笔者认为,要加快广东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高技能人才最显著的特征是其精湛的生产劳动技艺,能从事技术含量大、劳动复杂度高的工作。因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仅靠学校的课堂学习是无法实现的,它必须紧密结合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的技能要求,在实际岗位中进行现场传授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并在反复的训练过程中,运用和验证学习的理论知识,积累经验,掌握技巧,逐渐提升,从“生手”向“熟手”转化,这需要通过师傅带徒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实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基于技能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而提出的,以“能力本位”理念为依据,它注重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动态性与技能提升的渐进性,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所以,高职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并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将工学结合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

2.完善“双师素质”队伍建设机制,以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催生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要推进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拥有一支职业培训师式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但非常遗憾,这是所有高职院校最薄弱的环节。要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创造条件并形成制度,让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学习和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这要求生师比有一定的机动性。二是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网络。三是要鼓励教师取得“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四是把企业的“能工巧匠”请进校园,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高职院校兼职教师。五是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各高职院校的评估、项目申报,对教师的职称申报有刚性要求。

3.建立校企融合式实训基地,为高技能人才成长提供“生手”向“熟手”转化的通途。校企融合是工学结合最有效的途径。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能力是技能,高职院校应在提高学生的技术和技能上下工夫,切实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能力本位转变,狠抓实践教学,加强校企融合式实训基地建设,为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物质保证。校内可建仿真模拟式实训室,营造仿真的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践平台。除校内建设具有与专业相匹配的实验室外,更多的是要把视觉触及到校外,主动联系企业行业,稳定、拓展校外实训基地,解决、弥补校内实训资源的不足。培养高技能人才应建立校企融合式的实训基地,即学校与企业实行人财物的深度融合,校企双方交叉兼职、专业共建、师资互通、资源共享,实现生产与实训一体化。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关键在于学校与企业要找到合作的利益共同点,实现“互惠双赢”。

4.以项目导向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实现高技能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和难点,项目导向作为推进工学结合的重要方式,起到了带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引领作用。项目导向是指课堂教学以“项目”为主线贯穿课堂的教学活动。项目导向式教学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整合课程结构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确立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探索以课程为核心、以技能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项目导向注重现实情境的创设,把现实生产生活中明显的或隐含的要素应用到情境创设中来,一方面体现不同学科的特有功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思维,培养和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5.尽快出台有利于推动“工学结合”的相关政策,调动企业行业积极性,为孵化高技能人才培育良好的政策环境。(1)制定对企业行业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可借鉴国外的经验。(2)制定对企业行业有驱动力的政策导向。一是工学结合成本补偿。对承担工学结合的企业予以税收减免或按企业接纳学生的实际人数拨款的办法,补偿企业因工学结合所付出的成本差。二是政府要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法规、制度保障。对有资格参与工学结合模式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包括贴息贷款、税收减免、立项优先等;对合作办学成绩显著的企业予以表彰和奖励。(3)制定对企业可驾驭的运行机制。工学结合的实际运作是一种“双元”式。它涉及两个载体,要同时发挥两个载体的作用。一方面要调动企业培养急需人才的动机与欲望,驱动企业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调动学校开拓办学渠道和拓宽学生就业空间的动机与欲望,驱动学校利用企业资源的积极性,实现双赢。同时,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双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改善、企业产品推广、企业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是联动和互动的。所以,要制定一种校企双方认可、互惠双赢、企业可驾驭的运作机制,以利于企业在工学结合中的全程参与。

6.加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力度,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工学需要。“十一五”期间,广东省财政每年安排2个亿,建设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和中职教育实训基地。笔者认为,广东目前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还不够。建议:一是除省财政投入外,各地财政也应加大对本地区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二是挖掘民间资金,调动企业行业积极性,鼓励、扶持他们建设公共实训基地,为政府、为教育排忧解难。三是组织高职院校集体攻关,申报中央财政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资助的实训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EB/OL].

[2]郭薇.对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基本认识[J].中国科技信息,2007(14).

技师转正总结篇5

Research on Technical School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Based on "Micro Course"

――Take technical school "basic English (technical)" course as an example

LI Hui

(Guangdong Senior Technical School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5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cro course" and "flipped classroom" and the localization in China have brought new ideas and methods to the teaching reform. The micro lesson and flipping the classroom closely, to bring a new breath of learning Internet plus age.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he classroom is more open, inclusive, innovative and technical support, which is more conducive to students' lifelong learning and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The author in this school based on the "micro class"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research, from the micro class and flipped classroom summary, flipped classroom and traditional classroom differences, flipped classroom in technical school "basic English (technical)" the application and reflection of the course aspects of classroom reform as an example the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of teaching, meet and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realize the localization growth of flipped classroom in technical school English curriculum.

Keywords micro course; flipped classroom; Internet + era; technical school; English class

0 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和大数据技术改变着社会生产、商业运营的模式和人们日常交流的方式,人们?@取知识的方式趋向于碎片化、情景化、趣味化、可视听化。为适应时代潮流,教育教学方式也应发生相应改变,让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优化与共享,以满足“互联网+”时代下的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实现教育公平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在新一轮教改的浪潮下,技工院校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研究也在不断进行试点和总结经验,期望通过应用新理念、新方法来改变原有的学习面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1“微课”和“翻转课堂”概述

1.1 含义、由来和联系

“微课”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微课”(Micro-lecture)的概念由美国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提出,他认为“微课”的核心理念是将教学内容和目标紧密联系,通过声频或视频录像录制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的简短课程,以产生“聚焦式”学习体验。国内“微课”概念由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最早提出:从资源构成角度分析,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核心,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如图1所示。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指将课堂的学习流程调转过来,相对于传统的课堂上讲授知识、课后完成作业的教学模式而言,它指学生课前观看教师事先录制好的或是从网上下载的教学微视频和拓展学习材料,而课堂时间则用来解答学生问题、修正学生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它起源于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教师录制应用PPT进行的课堂教学视频传到网络以帮助课堂缺课的学生补课。补课时发现,学生对课程视频的理解和内化需要教师的指导,于是将课堂“翻转”过来,利用课堂时间为存在学习困惑的学生提供帮助。不久,这些网络教学视频被更多学生接受并广泛传播,成为翻转课堂的雏形。近年来,美国的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等机构成为“翻转课堂”的教育革命先驱。翻转课堂的三大特点:(1)师生关系呈网状交叉,即时互动性强;(2)课堂上师生交流、互动和参与活动为主,教师单独讲解为辅;(3)不同于在线视频,除教学视频外,还有面对面互动,有教师精心组织的学习活动。

两者间的联系:(1)翻转课堂离不开微课,微课(或称微视频)是翻转课堂之学生在家自学环节的重要载体。(2)翻转课堂的五把金钥匙分别是:“微课、学习任务单、小组合作、云平台、学习评价”,微课是翻转课堂的构成链条之一。(3)好的微课是好的翻转课堂的基础,成功的翻转课堂应基于成功的微课作品开发和使用。

微课和翻转课堂带来的教学变革:互联网+时代的教学生态更开放,学习更泛在化,愈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学结构得到重组,技术手段更智能化,师生关系更平等,线上线下的混合学习使得学生能依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自主选择最舒适、最有利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形成个性化、特色化的学习风格。

2 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差异

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的极大挑战和有效超越,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Eric Mazur认为,传统教学注重学习过程的“信息传递”并将之放在最重要的课堂环节上,忽略“吸收内化”并将之放在缺少帮助的课后环节中,教师扮演“知识传递者”的角色。翻转课堂则是在教师指导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新模式,与传统课堂在学习设计和教学组织上有较大不同,基本流程是“学生提前看材料―做练习―教师指导―总结提升”,它以发挥学生参与性和主动性为目标,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推动课堂教学从“知识导向”向“综合素质导向”转变,教师扮演“学习指导者”的角色。两种教学模式的差异见表1和图2、图3。

3 翻转课堂在技校“基础英语(中技)”课程的应用和反思

由表1、图2、图3可得出: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从理念到方法都有着较大的差异,与传统课堂的单一传递不同,翻转课堂中的教师、学生、知识三者是多元互动关系。翻转课堂实施重点主要落实在课前学习与课中活动两大环节。以笔者开设的“基础英语(中技)”课程(选用广东教育出版社的《实用英语》教材)校际示范课为例,将Shopping单元的综合训练拓展课设计和开展剖析如下:

3.1 课前学习环节

课前学习是翻转课堂成败与否重要的开端。笔者制定课前学习的四个步骤:(1)制作导学计划;(2)录制微课;(3)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和微课等学材进行自主学习;(4)教师根据反馈制订个性化辅导方案。四个步骤中,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和课前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是关键部分。课前学习任务单的设计详见表2。

3.2 课中活动环节

“翻转课堂”的“课堂面授”是有效的提升阶段,课中活动环节至关重要。依据实际需要,本课分为“合作探究、解疑拓展、汇报表演、反思升华”四大活动环节,师生充分互动,将课前学习内容深化升华。

3.2.1 合作探究:头脑风暴游戏(任务前启发教学,翻转课堂的开端)

(1)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在规定时间内按格式写出自学时已掌握的词组,越多越好。(2)学生张贴本组讨论成果,教师和学生共同评析。

具体操作方式:教师组织学生认真思考、小组讨论,以自己的最佳方式完成任?铡Jι?认真记录观察到的头脑风暴游戏各组任务执行情况,针对写和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同时点评各组合作表现,倡导质疑、反思、取长补短和团队精神的发扬。

设计意图:通过读和写提升语感、巩固记忆;通过游戏检测、巩固课前所学,通过游戏竞赛法突显趣味性,强化知识点,为下一环节的综合语言任务做好铺垫,逐步启发;通过竞赛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教师课前通过网络平台收集的问题和在线测试结果进行补充性教学,培养学生查缺补漏、自主探究学习的好习惯。

3.2.2 解疑拓展:小组讨论(任务中启发教学,翻转课堂的延续)

教师布置小组合作学习任务,任务和要求:想象你现在是职业人士(职业不限,兼职或专职均可),请构思一个职业场景(例如餐厅服务、超市购物、广交会接待、导游服务、涉外会计等),每组自撰对话稿、制作练习后上台表演(教师展示一份餐厅服务对话稿PPT供同学们参考,属于本课程的难点化解),表演时要求有顾客和服务员的角色,鼓励发挥创意,大胆表现,用肢体语言和英语将对话在台上生动表演,由任课教师和全班同学给予评价(填写《职业英语情景对话评分表》(表3)),表演同学可以自评,也可以评价一组自己最喜欢的表演节目,并且随机邀请同学上台分享心得,为自己喜欢的节目投票,列入团队积分榜。

具体操作方式:教师组织学生认真观看“麦当劳点餐”英语短视频(课堂面授新内容),组织学生回顾课前学习材料微课中的“餐厅点餐”、“超市购物”英语对话内容,布置小组合作任务,组织和监督、指引小组讨论,为小组汇报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在布置任务过程中注重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职业情景对话创设联系起来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通过听、看和读提升语感、巩固近期两个单元所学“餐厅服务、商场购物”情景对话内容,将学校技能节“职业英语情景对话大赛”巧妙融入课堂,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综合提升学生英语听、说、读、写、PPT制作能力。

3.2.3 汇报表演:对话比赛、自主纠错(任务中启发教学,翻转课堂的延续)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职业英语情景对话比赛”,每组汇报表演。

(2)师生共同及时点评,自主纠错,提供个性化学习辅导,依据《职业英语情景对话比赛评分表》评分和分享心得。

表3 职业英语情景对话比赛评分表

被评价组: 评价组:

具体操作方式:教师组织学生大胆进行角色扮演的合作学习展示,观察和记录每组节目表演和观众观摩情况,及时协调小组活动,保证小组汇报活动顺利进展,鼓励和指导学生按“评分表”要求进行表演、观摩、思考和记录,并为活动总结反馈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职业场景和职业任务,引导学生将本单元所学知识和过去已有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突出“英语+职业”的特色,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解决,提升英语实用交际能力和职业沟通、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职业核心能力,变“学英语”为“用英语”。难易适中的任务和形象逼真的职业场景能激发学习愿望,达到“做中学”效果,老师适时启发指导,提升学生思维水平,个性化辅导和展示使得课堂成功翻转。

3.2.4 反思升华:总结评价、查缺补漏(任务后启发,翻转课堂的升华)

(1)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点评角色扮演,分享心得和评出学习标兵组、进步组(一、二、三等奖)给予奖励。

(2)指导填写《Sheet 2 随堂学习自评表》(表4)并回交统计、总结。

表4 随堂学习自评表

班级: 自评人:

具体操作方式: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评价角色扮演,针对同学表演的语言表达、动作、对话稿和道具应用、团队配合方面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从观摩、反思节目中提升英语交际能力和职业能力,从职业英语情景对话比赛中消化、吸收、巩固本单元的知识和技能内涵,学以致用。从完成两份评价表《英语情景对话比赛评分表》、《随堂学习自评表》的填写中学会客观、科学、多元化地评价自我、评价他人,及时反思、不断改进。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合作,在任务完成后继续交流,进一步启发和引导思维,开拓视野,巩固和升华知识点和技能点,将学习和工作场景融为一体,重点培养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创新革新的职业核心能力,通过活动反思和评价提升自己的观察、思考、表达能力,学会归纳和总结。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提升是翻转课堂的精髓所在,也是发展根基所在。角色扮演的同学进行经验与心得的分享,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探究动力,学生向教师和同学证明他们已经掌握教学内容并能进行总结与升华应用,使课堂真正地“翻转”起来,充满活力。

3.3 教学反思

翻转课堂在“基础英语(中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在多媒体技术的发达程度服务于教学,课前、课中、课后收集到的在线习题和测评数据能对教学产生及时有效的反馈,在课堂上的互动、讨论、汇报表演和?结升华环节又促进了学校内容的“消化吸收”,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论教”,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转变师生角色,收到了教改的实效。然而,反思课堂成败,作为实施翻转课堂基础的优质教学微视频,在制作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内容过多,节奏过快,技术不成熟。微课倡导“小而精”,强调碎片化学习,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课时安排有限,容易导致教学进度过于紧凑,在制作微视频时把过多的内容压缩在10分钟内,而且过多的教学任务要求带来了教师讲解语速过快、PPT翻页过快等问题,赶进度的节奏导致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消化不了,引发学习心理压力。微课开发过程中,教师因受技术能力限制而使视频制作达不到预设的效果,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影响学习效果。

(2)过于正式,过于系统,衔接性不强。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容易导致教师的“教师腔”过重,讲解风格过于正式、严肃,亲和力不够,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微课的讲解强调教师语言精炼幽默,应该是一对一辅导的风格。微课的教学设计既要注重科学性又不能过于系统,如何在课程的系统性和简洁性之间把握平衡尺度是考验教师的重要一关。同时,微课作品的互动性,网络教学平台的完善度和便利度、在线习题和测试反馈的及时性,在线辅导的有效性、深化巩固阶段学习活动设计的艺术性也是翻转课堂成败的影响因素。

(3)开发时间过长,使用率不够高。精品微课的开发需要牵扯教师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作为永久存档的学习资料,优秀作品的开发时间较长,而大部分技校生特别是中技生的学习欲望、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又使微课使用效果大打折扣,如何提高自学能力不够强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提升微课视频使用率和使用效果,使微课起到应有的作用,如何真正促成课内外学习的有效结合,是翻转课堂能否持之以恒的巨大挑战。

4 结语

微课、翻转课堂是近年来教改的热门话题,它的诞生和在中国的本土化生长是对传统课堂的有效改革,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它超越了教学时空,带来了教学的互动与信息反馈,实现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将课堂教学引向更高的层次。虽然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要面对,教师的理念更新和技术培训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积累,但是翻转课堂在技校英语课程中的实践为教改带来了新思路,它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有益的帮助,值得职业教育工作者去用心摸索、不断总结。

技师转正总结篇6

[论文摘要]广东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中,正面临着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瓶颈”。要突破这个“瓶颈”,就应以人才集聚优化提升产业,以人才优势催生创新优势,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强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对于推动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技能人才短缺将成为制约广东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

广东是一个经济大省,在过去的五年中,国民经济发展平稳快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一是经济总量大。全省生产总值已由2002年的1350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0606亿元,占全国比重的1/8,经济总量继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地区后又超过中国台湾地区。二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2007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3.4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87万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三是现代产业体系已具雏形,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39∶61,电子信息、电子机械、石油化工等九大产业主导作用增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3万亿元;农业增加值达1746亿元。这标志着广东经济增长方式正步入以产业优化升级和科技进步为新驱动力的集约型发展轨道,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完成经济转型的新时期。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必然带来就业方式的转变,高技术含量就业岗位的增加要求社会提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为适应这一发展需要,“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委省政府已采取多项措施加快技能人才的培养,使技能人才总量比2005年增加了178万,其中高技能人才比2005年增加了29.05万。尽管如此,由于技能人才总量的增幅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协调,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所以,总量虽然增加了,但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未能得到明显改善。2005年,广东生产总值21701.28亿元,技能人才总量657万人,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1933.5万人(含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的33.98%,其中高技能人才98.55万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5%①②。2007年,广东生产总值30673.71亿元,年均增幅14.5%;技能人才总量835.62万(截至2007年上半年)③,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2145.4万人④⑤(含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注:在2005年的1933.5万人基础上,加上2006年和2007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11.9万和100万)的38.9%,比2005年上升了4.92%;高技能人才总量截至2007年上半年,达到127.6万,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5.27%,比2005年的15%上升了0.27%。根据《广东省“十一五”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目标,以技能人才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的4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重20%来测算,广东目前需要技能人才901万,缺口65.38万;需要高技能人才180.2万,缺口52.6万,占技能人才缺口总量的80%。从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广东省2007年第一季度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本季度,具有技能等级的求职者数量为54.08万,分别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增长了78.94%和29.39%,但各技术等级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尤其是高级技师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和初级工的需求与市场中求职人员之比分别是3.79、1.91、1.65、2.18、1.83”,均远远高出劳动力总量1.31的求人倍率⑥。

从以上数据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广东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市场供应明显不足,与广东经济发展极不适应,如不能尽快改善,将成为制约广东经济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优化升级的“瓶颈”。

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路径

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来源于三大渠道:一是各类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培养的高级工;二是各类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三是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和就业训练中心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和主要基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由于不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陈旧,所培养的毕业生大部分只获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这与广东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笔者认为,要加快广东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高技能人才最显著的特征是其精湛的生产劳动技艺,能从事技术含量大、劳动复杂度高的工作。因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仅靠学校的课堂学习是无法实现的,它必须紧密结合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的技能要求,在实际岗位中进行现场传授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并在反复的训练过程中,运用和验证学习的理论知识,积累经验,掌握技巧,逐渐提升,从“生手”向“熟手”转化,这需要通过师傅带徒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基于技能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而提出的,以“能力本位”理念为依据,它注重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动态性与技能提升的渐进性,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所以,高职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并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将工学结合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

2.完善“双师素质”队伍建设机制,以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催生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要推进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拥有一支职业培训师式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但非常遗憾,这是所有高职院校最薄弱的环节。要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创造条件并形成制度,让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学习和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这要求生师比有一定的机动性。二是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网络。三是要鼓励教师取得“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四是把企业的“能工巧匠”请进校园,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高职院校兼职教师。五是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各高职院校的评估、项目申报,对教师的职称申报有刚性要求。

3.建立校企融合式实训基地,为高技能人才成长提供“生手”向“熟手”转化的通途。校企融合是工学结合最有效的途径。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能力是技能,高职院校应在提高学生的技术和技能上下工夫,切实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能力本位转变,狠抓实践教学,加强校企融合式实训基地建设,为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物质保证。校内可建仿真模拟式实训室,营造仿真的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践平台。除校内建设具有与专业相匹配的实验室外,更多的是要把视觉触及到校外,主动联系企业行业,稳定、拓展校外实训基地,解决、弥补校内实训资源的不足。培养高技能人才应建立校企融合式的实训基地,即学校与企业实行人财物的深度融合,校企双方交叉兼职、专业共建、师资互通、资源共享,实现生产与实训一体化。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关键在于学校与企业要找到合作的利益共同点,实现“互惠双赢”。

4.以项目导向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实现高技能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和难点,项目导向作为推进工学结合的重要方式,起到了带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引领作用。项目导向是指课堂教学以“项目”为主线贯穿课堂的教学活动。项目导向式教学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整合课程结构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确立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探索以课程为核心、以技能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项目导向注重现实情境的创设,把现实生产生活中明显的或隐含的要素应用到情境创设中来,一方面体现不同学科的特有功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思维,培养和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5.尽快出台有利于推动“工学结合”的相关政策,调动企业行业积极性,为孵化高技能人才培育良好的政策环境。(1)制定对企业行业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可借鉴国外的经验。(2)制定对企业行业有驱动力的政策导向。一是工学结合成本补偿。对承担工学结合的企业予以税收减免或按企业接纳学生的实际人数拨款的办法,补偿企业因工学结合所付出的成本差。二是政府要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法规、制度保障。对有资格参与工学结合模式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包括贴息贷款、税收减免、立项优先等;对合作办学成绩显著的企业予以表彰和奖励。(3)制定对企业可驾驭的运行机制。工学结合的实际运作是一种“双元”式。它涉及两个载体,要同时发挥两个载体的作用。一方面要调动企业培养急需人才的动机与欲望,驱动企业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调动学校开拓办学渠道和拓宽学生就业空间的动机与欲望,驱动学校利用企业资源的积极性,实现双赢。同时,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双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改善、企业产品推广、企业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是联动和互动的。所以,要制定一种校企双方认可、互惠双赢、企业可驾驭的运作机制,以利于企业在工学结合中的全程参与。

6.加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力度,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工学需要。“十一五”期间,广东省财政每年安排2个亿,建设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和中职教育实训基地。笔者认为,广东目前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还不够。建议:一是除省财政投入外,各地财政也应加大对本地区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二是挖掘民间资金,调动企业行业积极性,鼓励、扶持他们建设公共实训基地,为政府、为教育排忧解难。三是组织高职院校集体攻关,申报中央财政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资助的实训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EB/OL]./jrzg/2006-06/11/content_306934.htm,2006-06-11.

技师转正总结篇7

一、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打好坚实的语言知识基础

现代语言教学内容,除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还有语言功能和话题。特别是进入九年级后,学生从语言的积累阶段进入了语言的扩展和使用阶段,学习内容逐渐复杂,难度也随之增大,教学要求从读、写阶段,逐步向听、说的阶段过渡和转移。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以引来强化学生的语言知识储备。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工作:

1.重视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在词汇和句型方面,教师除了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常用单词、词组、习语和句型外,还应设法把“只作理解”的一些词汇上升到“熟练掌握并运用”的阶段。在基础语法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分别对①简单句的五种基本类型②动词不定式③被动语态④状语从句和宾语从句⑤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⑥常用的八种时态等,做到既系统地理清脉络,又集中地复习运用。

2.促进知识积累向能力培养的转化。初中学生所学的外语知识很难满足日常阅读要求。随着学生理解力的增强,学习能力的逐渐提高,学生如果把大量的精力花在单一的词汇记忆上,就会因为枯燥而失去兴趣。但是,一定的词汇量是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必要基础,词汇量过小不但无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而会导致学生难以形成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组织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课外还要督促学生有计划地进行阅读训练,比如限定每天读两篇短文等,帮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二、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语言技能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设积极互动的英语课堂,让学生动起来,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因此,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培养语言技能的重要途径。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教师应灵活地设置一些问题,诱导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还应积极为学生创建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探究的互动学习环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自主学习者,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

2.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实践、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综合技能。

毫无疑问,将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之所以创设多种情境,是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教师要做好转化工作,要充分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并与学生语言技能的发展相结合,让学生从实践中体会到运用英语的乐趣。

三、 根据英语教学规律,注重总结性评价内容和语言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

教师要组织难易适中的总结性英语考试,包括听力测试、语法测试、口语测试等。测试结果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全体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为教师备课、上课提供可靠的教学依据,也可以促使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并及时进行反思、总结。同时,考试形式既要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又要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总结性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总结性评价(如期末考试、诊断考试、结业考试等)是检测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测试应包括口试、听力测试和笔试等,它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1.听力测试在学期、学年和结业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不少于20%。听力测试应着重检测学生理解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教师不应把脱离语境的辨音题作为考试内容。

2.笔试应避免单纯的语音知识题和单纯的语法知识题,而应增加具有一定语境的应用型试题,还应适当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

技师转正总结篇8

问题的提出

翻转课堂是一个从国外引进的概念,自引入后,关于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在国内众多学校受到欢迎。据调查发现,研究者普遍关注的是翻转课堂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应用效果如何。在这些研究成果中,不乏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但是,就翻转课堂在应用过程中的策略研究,以及基于本土化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还较薄弱。例如,在我国广大农村薄弱地区,学校还不能提供全覆盖的网络学习环境,而且支持网络学习的终端设备也相当匮乏,因而用微课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翻转课堂是行不通的。然而,信息技术课堂的主阵地是在多媒体机房,这就为翻转课堂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这样教师就可以把翻转课堂中的微课学习环节搬到课堂上,从而实现先学后教的“课内翻转”。

课内翻转教学模式的设计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该学科是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从课时上看,技能课所占的比例较高。一节技能课所涉及的可能是单一的技能,如搜索技巧等,也可能是组合的技能,如文字格式包括字体、字号、行距等的调整。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在技能课内实践翻转的基本流程,可设计为“三段七环”,如图1所示。

“三段”是指把课堂上的40分钟分为前、中、后三段:

第一阶段是“学生自主学习”。在这一阶段中包括课堂情境的创设、学习任务的揭示,学生在任务单的引导下,快速地投入到自主的学习状态中。在此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收集学生任务单和进阶练习的完成情况,以便在下一阶段进行讨论,该阶段用时在15分钟左右。

第二阶段是“知识与技能的内化”。学生在完成了重点知识的学习,并完成了学习任务单中的练习,进行自我诊断后,由教师组织集中教学。这一阶段教师不是对本节课全部知识进行讲解,而是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提升,是师生的互动交流,是教师根据前一阶段的学习反馈而精心组织的讨论。该阶段用时一般在10分钟左右。

第三阶段是知识与技能的巩固拓展。在课内翻转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已经掌握了本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接下来就要通过一到两个拓展练习,将知识融会贯通。该阶段用时一般在15分钟左右。

课内翻转教学实践研究

2015年,笔者在主持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研究工作中,对关于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技能课的课内翻转进行了较深入的课例研究。下面,笔者以电子工业出版社第五册第一单元第4课《班级成果展示台》为例,具体阐述“三段七环”教学模式的应用。

1.课堂前段――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伊始,教师会创设一个与本节课学习内容相关的学习情境,以达到预告本节课学习内容及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在实施课内翻转的课堂中,首先,学生要借助学习任务单获取明确的学习目标(实践翻转的初期对于学习资源的使用方法,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使学生生成独立使用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在学习资源文件夹分发前进行科学分类,任务单、进阶练习等学习资源,除在格式上要形成一定的范式,还应提供内容完全相同的纸质材料,以方便学生的学习使用,减少学习过程中的障碍。

笔者在新课伊始的情境创设中,将学生熟悉的古诗进行了不同风格的呈现,并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两种不同排版风格的认识,并自然地在学生的议论中提到?T如“背景”“文本框”“横式”“竖式”“艺术字”等关键词。接着,便因势利导地提示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如图2、图3)。

在自主学习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活动的兴趣、热情、认知程度,督促学生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另外,教师要更多地关注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以保证更多的学生都能顺利参与到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2.课堂中段――知识(技能)内化

知识(技能)的内化并不是一次完成的。在课内翻转的全过程三个阶段七个环节中,学生在任务单的引导下,观看视频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反馈,解决问题,将不懂的知识整理出来,这是知识的第一次内化。在这一次的内化中,学生主动接受的“新概念”会与学生脑中的“前概念”相互作用,学生在这一次的相互作用下不一定就能主动构建一个“正确概念”,甚至会产生疑惑。此时,就需要教师收集学生不懂的问题,与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互动,解决这些问题,这是知识的第二次内化,是在教师等外力的影响下进行的一次内化。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有了教师及同伴的助力,之前许多的疑惑就会逐渐转化为“正确概念”。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对课前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后,虽然基本解决了学习过程中的疑惑,但依旧没有重构知识,也没有内化知识。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段小结时带领学生系统地梳理各知识点的关系,引导学生重构和内化知识。在这一阶段中,最好先由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和感受,一般由小组成员讨论后选出代表回答,然后教师针对各小组总结时出现的问题集中点拨,对整节课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并对每个学习小组进行适当的评价和鼓励,最后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和深化,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深层认知和理性认识的层次。

笔者在《班级成果展示台》一课内的翻转第二阶段根据教学重难点,设计了三个问题:①文本框是什么?②运用文本框有什么作用?③你能说说文本框是如何插入页面中的吗?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明晰了文本框的概念及作用。文本框的插入方法对学生来说并没有什么困难,本节课的难点在于文本框的修饰。因此,教师要在巡视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修饰文本框的操作,有选择地展示学生对文本框的不同的修饰效果,在讨论中让学生陈述修饰方法,说说这样修饰的理由,而且不能哗众取宠,只注重技术,忽视内容。另外,教师在小结中要通过评价的导向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

3.课堂后段――知识(技能)巩固拓展

知识与技能的巩固拓展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本课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提前下,通过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1~2个拓展练习,从而达到从巩固知识走向灵活应用的梯度要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个稍大的练习任务,既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将基础知识与技能付诸实践,同时又能彰显创新思想的灵活运用。例如,在讲授《班级成果展示台》一课中,笔者设计了一个“每周一诗”的拓展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美化这首古诗。

课堂总结是教师针对本节课知识的梳理与归纳。教师要通过对巩固拓展任务的评价,凸显本课的重难点,激发学生将任务继续拓展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总结环节预告后续的学习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总结不必面面俱到,但要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自我检验学习效果,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学习过程,从而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课内翻转中的实践反思

1.要精心设计每一份学习任务单

任务单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解读及教学重难点的解决策略。如何设计出一份既体现教学目标,又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任务单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内翻转实践中不断推敲,同时需要集体智慧的参与。

2.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

不是所有教学重难点的讲解都要依赖于微课,翻转课堂的精髓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果运用微课后丢掉了教材,反而会适得其反。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材不仅是教学任务的载体,更是一部图文并茂、操作性极强的工具书。

技师转正总结篇9

为深入贯彻落实《海南省质量发展纲要(2013-2020年)》,提高学院教职工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我院人事部门积极组织引进高技能人才,开展教师资格证岗前培训,对学院新录人员和转岗职工开展内部座谈会,筹划为优秀教职工开展工作交流会等与“质量月”相关的活动。现将活动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人才招聘会,引进高技能人才

学院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引进工作,并相继通过企业、专业招聘网站、业内人士引进等多种渠道,引进各地优秀人才5名,高薪聘请计算机专业的双师型专任教师2名。

二、开展教师资格证岗前培训

针对我院教师或实验员岗位工作但未取得岗前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对10名符合条件的教师采取集中培训、专题讲座、教学实践等不同的培训方式,聘请专业教师进行课堂讲授,答疑和讨论相结合的集中培训;专题讲座结合青年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实际需求,体现对青年教师人文关怀、促进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教学实践是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关键环节,由三亚学院协助组织完成校本培训。

三、对学院新录人员和转岗教职工开展内部座谈会

为更好的适应学院教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职工的就业观念,建立和完善岗位能上能下的考核用人机制及学院内部劳动力合理流动机制,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学院又好又快发展,人事部门从岗位职责的角度出发,对新录教职工和转岗教职工开展内部座谈会,对人员提出新的要求,指导新进人员和转岗人员尽快适应岗位工作,学习岗位工作技巧,提高工作效率。

四、开展优秀教职工的心得交流座谈会

技师转正总结篇10

关键词:自主型学习 创新 主观能动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a)-0192-01

1 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整个人类社会都在经历着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崭新转变,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在新的信息化社会里,不能继续自主学习,也不能跟着时代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的人必将被新的信息时代所逐渐淘汰。目前在专业课的学习中,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情况比较常见,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施行的还是“应试教育”,以传授、灌输为特征,以功利性为价值取向,学生学习的重点放在了掌握知识量的多少上,衡量学生学习状况的唯一依据为考试分数的高低,课堂上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内容和方式比较死板。这种教学方法在单一进行知识传授的情况下,却忽视了学生更应该掌握对知识获取的过程和方法。专业课的学习不是单单要求学生掌握一门课程的内容,还要求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自主发展的学习策略,从而让学生掌握、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从学习方式、生活方式、观念上、思想上给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型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是大学专业课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 自主型学习改革的内容

在教学决策理论指导下,在保证教学内容完整的前提下,构建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的程序框架,改革教学方法,抓好课堂教学改革,进行自主型学习改革工程。

通过自主型学习方式的改变,力图达到以下几个转变。

2.1 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将传统的教师的演示工具同时也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工具。结合学校现有的信息技术条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效的整合起来。鼓励师生合作共同进行学习,创建师生间和谐的教学情景模式,教师由传统概念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进行培养,采取多种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型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给每个学生充分的能实现成功的机会。

2.2 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自主性学习兴趣

以往教学常常按部就班的以整个知识体系的逻辑关系进行授课,可以转变为以知识的组团形式进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创设适合发展自主型学习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主动学习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跳跃式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交互式的形、声、图、文的特点和形式,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进行学习的内容和方式的选择,能够让学生从内在地由被动的学习地位,可以转变为主动性的学习,变成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探究在现代信息技术下最佳自主学习方法和最佳自主学习效果。

2.3 优化自主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建立信息技术模式支持下的新型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个体自主学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等多样的活动方式。这样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促进与主导作用。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具备适合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的特点,可以给学生充分的个人时间和空间,可以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亲自实践,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全面参与,是学生具备自己的自主学习个性和特色。同时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新途径进行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个性化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独立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方法、规律、技巧。

2.4 改革组织形式及学习内容,更新培养目标

促进形成学生的认知结构,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本知识的学习、高深学习,转变为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群体学习等多种形式,学习自己所需的,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拓展性的对自己有益的各种知识的选择性自动性学习。在这里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及CAI课件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新教师的教学教育观念,传统的教育方式以注重于知识的传授为主,将目标改变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实现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 自主型学习改革的要求

3.1 给学生营造浓厚的自主探究氛围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并不是老师。自主学习和探究应该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客观需要。在教改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学校和老师尽可能的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以达到唤起学生的主体自学意识,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的目的,使学生将自身的学习潜能充分的调动起来,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3.2 加大专题理论学习的力度

(1)倡导自学。教师阅览室和网络资源全天候开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2)组织进修。鼓励条件允许的教师参加各级骨干教师培训、专业技术进修,以及学历进修等。同时还组织教师进行网络培训、教育科研网络资源搜索、网络沙龙等,交流经验,拓展教师理论学习的水平和空间。

(3)请进来,走出去。一是请教育专家来校讲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二是为了开阔教师视野,让课题研究组的成员走出去,参加一些课题研究方面的活动。

3.3 把课堂作为课题研究的主阵地

素质教育最终还是要落实在课堂上,还是要回归到课堂。所以说课堂是培养人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方法的运用是直接的教学认知过程,根据学生心理和学习特点,教师要给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指导。只要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思考和兴趣,能够发挥主导作用,都是好方法。自主型学习改革这一教研课题研究最后也只有落实在课堂。这样才符合教育和科研的要求,也才能真正符合教育规律,才能贴近学生本身。

3.4 及时总结,矫正完善方案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要进行总结。如果总结得当,不断积累经验教训,将会减少走弯路,扫除障碍,为下一轮实验和改革打好基础。所以说课题研究中,总结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总结的开展的形式主要有教研组例会、写教学随笔、撰写相关教研论文等。

参考文献

[1] 魏金凤.转变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学习[J].教育教学论坛,2012(20).

[2] 农正.基于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