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工程师转正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3 15:39:45

硬件工程师转正总结

硬件工程师转正总结篇1

中国缺少什么样的电子工程师?中国缺少满嘴胡须的电子工程师;中国缺少坐轮椅的电子工程师;中国缺少在一个行业专注几十年的资深电子技术专家;中国缺少知识全面,做事精密细致的电子系统架构师。2009年一次参加公司的skip meeting,台上演讲者给我们说,“我1975年就开始在这个公司工作了,恐怕在座的很多人那时还没有出生吧?”

菁菁木华经过同电子工程师的真诚交流,长时间的深刻思考电子工程师一直纠结于心中的难题,提取了15个电子工程师最关心的问题,并做了浅显的分析,写得不当之处,还望能得到批评指正。

1 电子新手“没事做,没人教,工作没有技术含量”的矛盾心态

电子新手往往心浮气躁,拒绝进步,拒绝沉淀,害怕丢脸。菁菁木华不怕丢脸时刻:记住每一个让你丢脸的人,他们是你的贵人。菁菁木华感激那些给他难堪的人;菁菁木华感激那些给他启发的老师;菁菁木华感激当面给他扔臭鸡蛋的人;菁菁木华时刻反省并不断地提高自己。电子研发工作上的时忙时闲,是很正常的事情。缺乏对电子行业的整体认识让新手觉得没有事情做;缺乏与同事的良好沟通让新手没有人去教;缺乏对工作的深入分析让新手觉得没有事情做。学会找事情做,虚心诚恳地去观察,去问问题,就可以摆脱“没事做,没人教”矛盾心态。菁菁木华就是这么一步步过来的。

2 大城市与小城市的电子工程师那个更好

北上广深是四个电子行业最集中的城市,工作机会很多,不少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或总部大部分在这四个城市。大城市房价贵,交通费用高,工作节奏快,压力大,但选择的余地也大。小城市除了工作外,则更适合生活。菁菁木华早期在一个小城市,能够走路15分钟上班,坚持每天早上去晨泳,春夏秋冬从不间断,2006年阴差阳错的来到了上海的市中心上班一直到现在。总体来说,大小城市各有各的好处,都是一种活法。如果你看中工作,看中事业,大城市机会多,可能更适合你;如果想找更适合生活的地方,可以选择去小城市发展。

3 大公司与小公司的电子工程师那个更好

电子新手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尽量选择大公司。大公司稳定,里面积淀的电子高手很多,有更多机会去学习技术,同时学习他们的为人处世之道。如果能进入外企待3到5年更好,完整的工作流程及鲜明的企业文化可以塑造你的好习惯,让你一辈子受益无穷。在珠三角,菁菁木华在一家大公司工作,里面有50多位电子研发工程师;到上海则是进入一家国际性的大公司,里面的硬件、软件系统的高手更多,不少是从IBM、GE等跳槽过来的,海龟、博士也一大把。不过,个人能力到了一定的程度也许可以去小公司,那将会是另外一片天空。

4 偏硬件与偏软件的电子工程师那个更好

一般来说,同样长的工作年份,偏软件工作的工资比偏硬件的稍微高一些;在数量上,偏软件的职位会比偏硬件的职位多;偏软件的职位在行业经验上的积累会影响职位的跃迁;偏硬件的长远来讲更有发展前途,更方便以后转行,而且可以寻找到更多乐趣;真正的高手是软硬兼通的。菁菁木华在一度在偏硬偏软中徘徊,艰难的勉强的选择了偏硬,发现还真适合自己。

5 电子技术学习该Focus深度还是Focus广度

纯粹的高深技术,并不能够给你带来财富。有不少电子新手,总以为学会了ARM、FPGA,会绘制10层或更多层电路板,就一定可以带来高薪,其实不然。技术是相通的,全身心的投入聚焦去学单个的技术都很容易。把握当下和行业特点,结合实际的去钻研技术才最稳妥。上周在上海金桥陪一位前同事吃饭,在聊到技术是应该专注于深度,还是广度的时候,他说“太多的高深技术在睡觉。深度不一定有用,广度也不一定有用,能够商业化并市场化的技术最有用。”

6 与人沟通与技术精通,对电子工程师那个更重要

不少工程师一味的专注技术,忽视了与人沟通的重要性,长时间得不到公司的重用;更多的工程师以为掌握了热门了技术,如智能手机,无线通信等,就一定能够改变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活的更有成就感。其实,结合自身的实际去专注在自身的行业核心技术的掌握,不断更新自我观念,提高自身修养水平,反省与人打交道的方式方法,这样一个电子工程师才有更好的前景。很多时候,与人沟通比技术精通对一个电子工程师更重要。

7 如何成为电子工程师高手

电子工程师的工作就是将一堆器件搭在一起,注入思想(程序),完成这些器件分离时无法完成的功能,做出一个能够商业化的成品。技术高手需要持续的积累。学习态度重要,学习的方法重要,学习的环境及好师傅带更重要,自行总结自行去悟最重要――也就是在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后,不断领悟。专注在一个行业,准备好奋斗十年,或至少3~5年来掌握该行业的核心技术;勤于思考,要常常有灵机一动感觉;勤于动手,干什么像什么,能发现并对粗制滥造深恶痛绝,对精致严谨一往情深,相信数年之后你一定成为电子高手。

8 什么样的电子工程师最吃香

电子工程师的综合素质在普通提升。精通英语或者其他的第二外语,计算机操作非常熟练,善于与人沟通,在一个领域有所建树,对电子行业系统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持续不断学习的电子工程师最吃香。也就是说,“多面手电子工程师”最吃香。做合适的项目,遇到合适的上司,从技术走向高层,往往是可欲不可求的。能否进入到心仪的公司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缘分是很重要的。

9 技术深度发展转行的途径是什么

从硬件或者软件,升级为做固件工程师;从固件工程师,升级为系统架构工程师;从硬件转为软件,从软件转为测试;电子工程师根据实际的情况和个人的兴趣爱好,看中时机转行说不定发现另一个天空。我身边就有不少同事,转行很成功。一位同事从嵌入式软件工程师转去做测试,并成为这个嵌入式软件测试领域的高手,在公司得到重用。

10 放弃技术转行的途径是什么

试着想想电子产业生态系统的每一个环节,想想是否有合适自己的位置?从电子工程师转行做市场,从电子工程师转行做管理,从电子工程师转行做生产、质量管理……,这些都是路。高中同学从市场转到做海外市场的有几个,遨游在孟加拉,俄罗斯,有一个还当上了区域市场经理。转行做管理是一条最容易想到的路,但往往可遇不可求,僧多粥少。从电 子工程师转行的途径还有很多,需要根据自身和行业的情况进行选择。

11 电子行业的趋势是什么

电脑、汽车、家电、通信、工业、交通、航空、多媒体音频视频、医疗、电源、微电子,每个行业都在智能化、网络化、无线化、微型化。在每一个行业都有不少高端具有核心竞争力并极度挣钱的杰出公司。在一个行业专注几年,掌握该行业的核心技术,你的未来的前途将会更广阔。

12 电子技术的趋势是什么

电子技术的五个时代已经来临:Wireless时代、FPGA时代、Linux时代、Smartphone时代、Audio-Video时代。在任何热门领域的一个技术点有所精通,你都是了不起的。在未来的很多年,你就不怕担心被淘汰。我的一个大学同学,毕业以后一直专注做音频,现在已经是小有成就了。

13 杯具的电子工程师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杯具人生,鸡肋生活的真正原因是:除遗传外,脾气太坏、懒、方向错、方法错,没坚持,害怕变化。脾气来了,福气没了,想想是否具有癌症性格?每个人都需要建立一个社会支持系统,有两三个可以让你倾诉的好友或家人;追求完美的人,学会了欣赏自己,宽容别人,把标准降低,生活中的开心就会多很多;容易消极的人如果学会了得失的转换,就会开朗很多。生活累,少数人为了生存,多数人为了攀比。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完整无缺的,每个人多少少了一些东西。有人夫妻恩爱、月人数十万,却没有儿女;有人才貌双全、能干多财,情路上却是坎坷难行;有人家财万贯,却是子孙不孝;有人看似好命,却是一辈子脑袋空空。每个人的生命,都被上苍划上了一道缺口,你不想要它,它却如影随形。以前我也痛恨我人生中的缺失,但现在却能宽心接受。因为,我体认到生命中的缺口,彷若背上的一根刺,时时提醒我们谦卑,要懂得怜恤,拥有一颗朴素的心。

14 如何获取更多的财富,渠道是什么

在规则中犯规地寻找夹缝。一般来说,有一定技术背景,良好的综合能力,跳槽是涨薪水的最快的方式;有了一定原始积累后,开源节流,省钱秘籍,卖服务,卖产品,卖创意,以钱生钱搞投资;在电子行业的夹缝中,寻找挣钱的机会。人一出生就沦陷了,沦陷在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当中,情场的、职场的、商场的、官场的……面对生命的幻境,每个人在清醒的时候都想挣脱,每用力挣扎一下,反而是陷得越深!无形的,有形的,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尽是规则!电子行业的机会很多,就看你能否在规则中犯规地寻找夹缝;随着对社会的深入了解,你会发现获取财富的通道很多。

我们可以失败十次一百次,我们只需要成功一次,这辈子也许就够了,我们需要坚持到能够成功的那一刻。

15 Work and Life balance工作生活如何平衡

仔细想想:我们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年龄大了,才明白人活着除了为国家之外,就是为了儿女。即使为了自己的发展,也不要耽误了你的下一代。一位加拿大美籍华人同事在上海就谈到,“他很多的朋友,由于工作太忙,在子女教育上出现了问题。现在后悔都来不及”。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后备精英也是在为国家做贡献。

生活上:人生的境界与你的痛苦是成反比的。

有些黑暗,只能自己穿越。有些痛苦,只能自己体验。有些孤独,只能自己品尝。但是穿过黑暗,我们一定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走出痛苦,我们一定能企及成长的高度。告别孤独,我们一定也能收获心灵的深度。

工作上:别把自己当回事,没有你地球照样转!

铁打的兵营,流水的兵;过去的事,过去的人。其实很多事,回头看看,也就那回事。为了自己的理想,想动就动吧。

菁菁木华一直倡导,拿素心待人,凭技术生存,靠实力发展,用事实说话!聚焦之后再聚焦,最后是一点突破,全面繁荣。

硬件工程师转正总结篇2

毕业设计主题定位的过程大致分为选择和确立主题、社会调查及收集资料、构思设计方案、实施与制作、作品展示答辩5个大的环节。对于高职学生的毕业设计应该尽量以做出实物为主,尽可能避免写研究型论文,只有开展有实战性的工作项目,才能全面体现毕业设计的意义和价值。指导老师在拟写和帮助学生选择课题时,应体现教学与生产、科研、文化、经济相结合的原则。课题范围不宜过宽。指导老师可帮助学生从实习单位入手寻找课题,根据岗位工作需求进行设备改造或控制系统设计;也可以由指导老师根据现代企业生产状态,拟出与企业生产结合紧密的课题。通过完成毕业设计作品,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设计作品)。只有让设计蓝图变为产品,毕业设计才有价值和意义。一个课题就是一个工程项目,可大可小,大的课题可以由多个学生共同完成,但必须使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完成的任务,工作量要适当,分工要明确,这也考验课题组成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2关于设计方案的确定

确定设计方案之前,要求学生要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大量的企业和社会调研,学生接触的事物越多,看到的资料越多,其设计能力就越强,设计者只有充分了解市场,分析消费对象,迎合消费需求,设计才有存在的价值。指导老师应推荐一些主要书目、参考资料以及一些企业工作人员做为咨询对象,并对学生的开题报告给予合适的意见和建议。开始的时候需要学生对要研究的课题做调查,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清楚的知道自己要研究的课题有什么效果以及意义。然后才让学生对课题目前的发展形势和未来的发展的走向进行调研。最后协助学生理顺方案的原理以及声明做该课题的具备的条件,并大概的理出做好该方案的关键性步骤,以便在这里面选取一个比较合适的方案。预则立,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应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告知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限制,要求学生根据选定的方案,拟定出阶段性计划,明确各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应达到的目标及主要负责人。合理分配时间也是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优化时间资源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

3关于设计内容的分配

设计内容的实施与制作过程是最能体现学生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的。

3.1硬件材料的准备和设计

硬件设备的构造和平台的搭建非常重要。对于机电控制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硬件平台的搭建能充分利用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学生充分研究课题,明确被控对象和明确控制要求。要求学生向有关工艺、机械设计人员和操作维修人员详细了解被控设备的工作原理、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了解被控对象机械、电气、液压传动之间的配合关系,确定被控对象的控制要求。从而设计出硬件设备结构,或搭建出硬件工作平台。其次根据系统的控制要求,确定系统的输入设备的数量及种类,明确输入信号的特点,选择与之相匹配的输入模块。根据负载的要求选用合适的输出模块。确定输入/输出信号的点数。同时还要考虑用户存储器的容量、通信功能是否能达到要求以及系列化、售后服务等因素。从而确定控制器类型及规格(如PLC选型)及相关电气设备的选择。硬件的搭建和设备材料的选择很重要,指导老师应给予学生更多、更细致的帮助,以使采购清单尽可能详细和全面,使采买工作提高效率。搭建系统平台就是搭建整个设计的框架,要有设计图纸并经可行性审定,按照系统结构图进行系统硬件的加工、安装,组建出系统框架。然后再按照技术指标进行电路设计和安装接线。硬件设计这部分工作量比较大,需要细致耐心,考虑周全,指导老师应给予更细致的指导和更具体的建议,必要时还需要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和考勤。

3.2系统工艺流程和软件设计

对确定的设计对象,要明确划分设计系统的各个阶段及各个阶段的特点,阶段之间的联系,归纳出各阶段应产生的结果,画出系统流程图。系统软件程序是系统的灵魂,只有软件程序能让硬件系统按照工艺要求动起来。要求学生认真分析机电系统的控制特点和工艺流程,绘制工作流程循环图,并编写相关软件程序,如状态转移图、梯形图、指令表等。

3.3系统调试

系统调试包括模拟调试和联机调试。联机调试,首先连接电气设备,不带负载,检查各输出设备的工作情况,待各部分调试正常后,再带上负载进行调试。通常调试过程也验证了学生的设计过程,都需要指导老师关注和引导。毕业设计是个人与团队合作的结晶,同时也包括设计过程中导师和同学的智慧,是师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设计内容的实施与制作是未来工作的实战演练,通过设计内容的实施与制作过程可以反映出学生将来对工作岗位的态度和工作方式。从而可以使学生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为就业做更充足的准备。

4关于设计工作的整理与总结

经过不懈的努力,毕业设计终于完成了,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记录下来,将自己的产品介绍给消费者认识并推销出去,这样对自己的文字写作能力也是一次挑战。

4.1毕业设计产品说明

要求学生记录和总结毕业设计过程,撰写毕业设计产品说明书(或毕业论文)。产品说明书主要包括:系统方案简述(包括工艺流程图、控制流程图、功能模块、关键技术等)、系统设备的选型、系统硬件设计(硬件设计、电路设计)、系统软件设计、运行调试、以及结论(结果与讨论、经济及社会效益说明、工程应用评价)、参考文献等。

4.2毕业设计过程中的难点及解决办法的总结

高职学生进行毕业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材料的选用能力、硬件的设计能力、软件的设计能力、故障的排除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信息传达能力、创新改造能力,以及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等综合能力。所以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可以做为学生以后工作的经验,如做开题报告时方案的确立方法、硬件系统设计时材料型号规格的选择方法、材料的加工方法,以及系统软、硬件的调试方法等,都应让学生认真整理和总结。总结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得与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硬件工程师转正总结篇3

【摘 要】以计算思维改革计算机硬件教学是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仅改变教学设计不能达到计算思维训练的目的,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整合。本文提出了以计算思维改革计算机硬件教学的六个难点,给出了基本的解决思路。从管理层面入手,改变课堂教学整体结构,改革教学的方法和过程,优化教学的设备、环境和教材,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达到在计算机硬件教学中贯彻计算思维思想,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 计算思维;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一体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1-0082-04

仅从字面上看,计算思维似乎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是计算思维一直被局限于人工智能领域,直到2006年美国学者周以真发表了“计算思维”一文,才将计算思维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自此国内外学者开始试图将计算思维融入教育、产品与系统开发中,计算机学界也开始研究如何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融入“计算思维”,要以计算思维改变计算机教学现状。查阅文献不难发现,目前以计算思维为主导的教学研究内容,最多的还是在计算机基础教育和软件课程教学方面。究其原因,不外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陷入困境,希望尽快找到前景光明之路;计算机软件教学本身就含有较多的算法内容,课程和计算关系更为密切。若将计算思维作为学科思维模式进行培养,则应将其贯穿于学科教育的全过程,作为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的“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等当然也不能例外。本文是对计算机硬件教学应用计算思维的探索,希望能将计算思维体现在所有计算机课程中,形成计算思维帮助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完整过程链。

计算思维的内涵解读

在2010年11月,陈国良院士第一次正式提出,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切入点的倡议。2012年11月,教育部把与计算思维有关的课程改革课题纳入教育部研究项目。可以说,目前计算思维在计算机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地位、影响等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如何将计算思维有机融入计算机专业教学,更有待于深入研究。

有人简单地将计算思维说成是计算机、软件和计算相关学科中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思维模式;有人将其提高为运用计算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也有人将计算思维看作是理论思维、实验思维之外的第三大思维。在美国学界,较为统一的“计算思维”定义是:“计算思维是一种能够把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表述成为可以有效地进行信息处理形式的思维过程”。

从以上种种说法中我们至少可以解读出计算思维有以下几层含义。

(1)它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利用计算科学的概念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计算思想贯穿始终。

(2)它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是按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计算思维对解决问题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3)它是提升理工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这种抽象、严谨的思维训练,能够形成符合现代科技工程领域工作需要的思维模式,有效提高研究和创新能力。

计算思维究竟是否需要在所有的计算机学科推行,关键是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计算思维是否适应教学内容的要求,或是教学内容能否设计成适应计算思维的教学模块;二是将计算思维融入教学是否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计算思维对计算机硬件学科的影响

正是因为计算思维以设计和构造为特征,所以势必影响计算机所有学科。计算思维对计算机硬件学科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计算机硬件是完成计算的基础,所有以计算思维形成的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法,都要借助硬件平台最终实现,若能从开始专业学习阶段就以计算思维理解硬件平台,一定能够更好地理解利用硬件平台解决应用问题的实际算法。

二是计算机硬件课程是专业基础课,若在专业基础课上没有形成计算思维的基本工作模式,势必造成思维过程连续性断裂。既没有形成硬件课程学习的计算思维,不利于后续专业课学习,也没有形成计算思维的训练连续性,不利于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是计算思维与产品开发和系统设计密切关联,而计算机硬件课程就是电子产品开发和电子系统设计的基础,因此计算思维必将成为统领计算机硬件课程体系的核心。

因此,尽快将计算思维引入计算机硬件教学环境,是解决计算机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也是系统解决计算思维帮助计算机学科建设的必然趋势。应该注意的是:将计算思维作为培养专业能力的目标引入计算机硬件教学,不应该是简单的教学设计改革,而应是贯穿教学全过程、全方位的一体化改革,是内容全面、过程连续、手段完善的计算机硬件教学整体解决方案。

基于计算思维开发适合学科特点的教学设计

如何将计算思维有机融入计算机硬件类课程,应该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以计算思维进行计算机硬件类课程的教学设计,就是运用计算思维进行问题求解或系统设计的过程。是从提出问题开始,以分析问题、找出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案为第一学习过程。以完善解决方案、解决实际问题为深入学习过程。最后要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拔高,争取做到一题多解、一解多题,寻找突破问题难点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技术方法。因此,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教学设计完全符合已有的硬件课程的教学过程。在完成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拓展,笔者在以前的教学中也多有尝试,但是没有那么完整和系统。

以计算思维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要把完整的教学内容拆分成适合课堂教学的任务,由此引出教学改革的第一个难点——教学任务和课堂教学的适应性问题。若实际教学内容能够拆成满足课堂教学时长的任务,一切好说。但一般情况下,一个完整的学习问题求解过程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延伸”。若要认真完成这样一个过程,两个学时似乎很难达到目的,所以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改革不只是教师的问题,需要教学管理部门理解和密切配合。只有教学管理层理解课程内容与教学时长的关系,支持配合计算机硬件教学改革,教师才有更多的教学设计自主权。

(1)任务拆分。将完整的教学内容拆分成有机衔接的若干个任务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拆分任务需要考虑完成全部内容的教学时长。

(2)提出问题。具体教学设计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针对每个学习任务准确刻画出提出问题的方法和内容,可以是“做一个举重裁决电子表决器”的直接任务式,可以是“增加内存芯片时片间线路如何连接”的疑问引导式,还可以展示电子产品实物下达具体任务。不论以何种方式提出问题,关键是能够正确表述问题的实质,便于学生后续分析、分解任务并导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3)分析问题。面对具体的任务需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如何引导或便于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解决方案,是教学改革的第二个难点。教师放和收的尺度不好把握,收放失当会影响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建议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考虑课程前期多收少放,后期少收多放。

(4)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训练计算思维的关键,以前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基础,系统解决遇到的问题不是教学中的麻烦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逻辑思想、养成逻辑思维的习惯才是关键。按照问题解决方案去做总会有两种结果,顺利完成和不能完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必然的循环过程,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整个过程的核心。

(5)问题延伸。最能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内容是最后学习环节的解决问题方法延伸,这也是教学改革的第三个难点,此时会面临许多要破解的难题。如:拆分出来的教学任务有没有延伸的余地、学生有没有延伸学习的能力、学生需要借助哪些知识或工具延伸学习、需要多少时间完成延伸学习、是否所有学生都能完成任务等。

掌握基于计算思维的课堂教学方法

既然将计算思维作为思维训练的重要内容,教学方法、过程和内容就应区别于过去传统的教法,因此,我们认为适用的教学方法是任务引领、案例教学法。教师要从过去的单一讲授的课堂主导者,转变成教会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延伸学习任务的辅导者。教师需要提出具体任务,然后帮助学生分析、完成任务。同时,教师要在师生、生生充分讨论后,总结、概括地提出合理的完成任务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讲解完成基本任务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用多种方法或思路完成任务。学生需要理解任务,分析、确定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思路,掌握完成任务的必备知识和技能,自己动手尝试完成任务和以多种方法完成任务。

(1)课堂角色任务转换。教学双方的角色任务转变是教学改革的第四个难点,只有双方都能适应角色任务转变,才能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教师从主导到引导的转变使教学难度增加,教师面对的不是一个整齐划一的课堂,而是进度、方法、内容不一的多个个体,这对教师的掌控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完成任务的转变使学习难度增大,认真听讲成为对学习最基本的要求,不但要听得懂还要做得出,更要学会以多种方法和思路完成学习任务,这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学环境的要求。满足教学要求的环境是教学改革的第五个难点,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环境的要求更高。对于计算机硬件教学来说,不只需要实验场地、实验设备,还要大量的实验材料,教学成本与传统教学不能同日而语,学校的教育成本投入必然加大。

(3)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点。教师提出恰当的教学任务是第一要务,任务过难、过易、偏离学习主题,都很难正常进行后续教学。分析任务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实际已经简单圈定了基本的知识范围,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任务时进行必要的知识讲解和铺垫,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可能出现的问题,辅导学生完成基本学习任务。整个教学活动的前期,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拓展的基本思路,随着拓展学习能力的不断增强,教师可以完全下放自主权,由学生自己创造性地进行任务拓展。对于有创新特色的成果,教师要及时总结、褒奖,达到相互借鉴、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开发基于计算思维课堂模式的教材

作为辅助教学的教材,首先应该有适应计算思维课堂教学的模式,其次是有满足计算思维学习的内容,这两个条件限制必然使教材的结构形式和内容有别于传统教材。教材形式如何改变,改变后的结构形式和内容能否被师生接受是教学改革的第六个难点。

(1)教材结构形式。教材结构与教学相适应是对结构形式的基本要求,因此教材不能再拘泥于传统的章节形式,而应该以适应教学的任务为独立单元,以完成任务的知识、技能为连续过程,以具体案例任务为目标,以知识、技能拓展为结束的一个完整体系。以下是以任务为教学单元的典型教材结构形式:

> 任务

> 任务解决方案

> 任务知识

> 任务工作提示

> 任务拓展基础

其先后次序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如明确任务以后,带着任务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再去分析任务、提出解决方案;也可以先提出任务的解决方案,根据工作思路学习所用知识,具备基本知识和技能后再动手解决问题。

(2)教材内容。教材内容与结构形式相适应也是对教材的基本要求。由于基于计算思维是在传统“逻辑教、逻辑学”基础上的延伸,并不能改变知识间的逻辑结构,提出符合知识技能逻辑关系的任务也是关乎改革成败的关键。第一,任务不能改变知识链的逻辑关系,要适应“逻辑教、逻辑学”的逻辑思维训练本质。第二,要达到学做合一,实现“逻辑做”的动手训练。第三,局部知识完整,能满足拓展创新的“逻辑”需要。教材的重要作用是辅助学习,给出完整解决问题的具体工作过程提示,是帮助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思路的要求。学生按教材要求动手完成任务,只是计算思维训练的初级阶段,学生自己提出同一问题新的解决方案或找出同一方案可以解决的不同问题,才是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所以教材任务的最后部分应该是帮助任务拓展的提示性信息,可以是专业的

参考文献和网站信息,可以是具体的实用性产品说明,也可以是同类任务的列表。

计算思维融入计算机硬件教学是必然趋势,计算思维也必将改变计算机硬件教学涉及的所有内容。因此,研究在计算思维背景下的计算机硬件教学改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简单认为改变教学方法即可以实现计算思维训练的想法不现实也不可行,只有从管理、方法、手段、内容等进行全方位的一体化改革,才能够在教学中贯彻计算思维的训练思想,真正培养具有计算思维基础、具有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Jeannette M.Wing.Computational Thinking[J] .Communicationsof ACM,2006,49(3):33-35.

[2]李晓明,蒋宗礼,王志英等.积极研究和推进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2(5):1.

[3]战德臣,聂兰顺.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3(2).

硬件工程师转正总结篇4

关键词:技工院校;计算机教学;实践课程;课程设置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企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大。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有效的推动了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技工院校的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技工院校中的学生大多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对于学习毫无兴趣甚至产生了厌烦心理;第二,技工院校的教学实践相对较短;第三,技工院校的硬件设备设施不足,条件较差;第四,技工院校中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师资力量相对较差;等等。这些原因导致技工院校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无法掌握全面的计算机知识,不能够满足社会及企业的需要。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技工院校计算机教学进行分析,通过实践课程的研究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一、优化课程设置,提高计算机教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技工院校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来设置计算机教学课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

1、合理设置课程,达到实用性的目的

要想使计算机课程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技工院校的教师应该充分调查与分析,了解学生的爱好与兴趣,然后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开发计算机课程,向学生讲授更多计算机内容,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在设置计算机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讲授计算机操作方法、汉字录入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明白计算中各个硬件的功能以及性能,熟悉计算机网络的操作方法等。并且还需要了解各种各样深层次的计算机文化概念,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基础,为后期计算机教学中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提高计算机课程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对某一种事物产生兴趣有利于其对该事物的学习。因此在开设计算机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侧重于课程的趣味性与实用性,教学时应取其精华,使学生更能够掌握计算机知识。教师在授课之前,必须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做充分的了解,然后在课程中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来对其讲授,例如教师交到学生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制作卡片、通过指导带领学生上网等,使学生在游戏或者练习中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激发他们对电脑的兴趣。而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在向学生讲授相关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不应过多浪费在计算机理论讲授当中,而是在他们练习中明确方法与步骤,在兴趣的驱使下不断创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3、健全技工院校硬件教学设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仍然还有一部分技工院校并没有重视计算机硬件教学设备,导致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无法实际操作计算机,这就不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虽然在一些相关数据当中介绍了计算机硬件设备对知识的讲授产生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内容过于单一,无法完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技校生就业单位的特殊性一般都是从事电路板、计算机硬件等生产和检测的单位,需要学生对计算机硬件了解更多。应聘时.常常出现学生看不懂电路板.不知道计算机各硬件如何安装.如何判断硬件是否工作正常减少了学生成功应聘的机会学生更多的是和计算机的使用与维护打交道一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开设专们的计算机硬件知识课程,教会他们如何安装硬件,如何维护硬件、如何完成一些简单网络产品的使用.以及一些简单网络的组建和检测我们完全可以在进行计算机硬件教学时,充分利用被淘汰下来的计算机作实物演示,让学生自己动手,加深对硬件的认识。

二、优化教学环节并营造发现式的学习环境

1、优化理论课教学。教学时,教师应善于创造设疑的契机,设置悬念,诱导学生析疑解疑,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干,或指导他们下一步要干什么。也必须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视听发现矛盾,向教师提问,教师可通过课堂讨论答疑。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学习效率显著提高。

2、优化上机实践。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课堂授课与实验操作紧密结合.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为提高上机效率,在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进行操作的前提下,每次必须把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转化为能力。让学生发现认知点,巩固理论概念,发展他们高水平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上机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对学生进行提问、辅导、答疑,检查每一个学生掌握的程度。针对学生比较活跃的特征,必须加以耐心细致的正确诱导。对喜欢玩游戏的现象可充分利用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因势利导,也可给学生讲解游戏的程序结构和破译方法.促使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协调。

3、充分运用现代媒传法,优化计算机课堂教学。传递教学信息成为现代媒传法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和必然趋势。媒传使课堂结构从“二元主从结构”双向反馈信息变为“币、媒、生三元结构”的多向反馈信息。既给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创造条件,又为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创造时机。

三、加强师资队伍素质建设,促成教育的全面变革

对于从事计算机教育的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功底,比各方面都要钻精、钻透在教学中,对于理论知识.采用形象化的语言.不能生搬硬套,并且还应该及时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由此及彼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迅速、层出不穷.计算机教师也应不断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顺应时展学校也应大力展开学术讨论.提供科研条件利用集体搞教研活动的时间.开设一些讲座.传递计算机前沿信息.给教师及时“充电”,并布置一些论文题目,提供科研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学术讨论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计算机教师队伍,促成教育的全面变革。

四、结束语

总之。作为一名技工院校从事计算机教育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把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真正把技工院校的计算机教育推向前进。为培养国家所需的计算机技能型人才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永雷.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04)

硬件工程师转正总结篇5

关键词:工作过程;单片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199-02 一、课程设置

本课程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专项能力课程之一。先修课程有:模电、数电及检测技术等专业基础能力课,学完本课程可继续学习计算机控制、机器人控制等技术课程、进行毕业设计,参加顶岗实习。所以本课程教学目标是:正确理解单片机系统组成、硬软件设计;能够进行单片机控制系统开发、现场维护,诊断故障;培养独立、负责任、在团队条件下有效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取

设计教学内容之前,需要先深入企业调研,明确就业岗位群以及培养目标;然后分析职业岗位的需求,形成了工作任务分析表,确定课程目标;接着以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为核心设置项目内容。[1]具体设置项目内容时,一方面以工程应用为背景,以典型电路为载体设置项目任务。另一方面遵循认知规律及高职人才培养规律,项目从简单到复杂,逐渐提高能力要求。教材选用江苏省精品教材,训练项目共九个[2]。

三、课程实施

本课程采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构建优良工程实践环境,教学流程主要依据典型的单片机应用产品开发工作过程进行制定。[3]典型的单片机应用产品开发工作过程主要有:项目任务书撰写、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硬件设计制作、程序设计、系统调试、功能改进、交付使用、项目总结等。由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先明白做什么(下达任务书、分析需求);再考虑怎么做(方案设计);然后学中做,做中学(硬件设计制作与程序编制调试,深化知识,边学边做,不断完善功能);接着提交作品,总结;最后完成项目。下面以“项目四模块2[2]采用定时器计数方式的转速测量电路设计与仿真”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1.做什么。教师先通过播放流水线计数视频,展示手机定时功能来展示定时/计数功能。然后教师发放任务书,阐明任务1的工作目标,介绍本设计需实现的功能。通过ppt展示转速测量电路功能,详细讲授定时/计数器用途。

2.怎么做。教师以独立工作法、扩展小组法方式组织各组学生制订、讨论、修改、完善转速测量电路设计方案,即学生先独立设计方案,接着再2人一组讨论,最后4人一组完善方案。

3.学中做,做中学。用案例教学法与示范训练法,教师提供电气原理框图,在PROTEUS软件上示范操作任务1转速计数器。学生通过自我负责的搭档合作,学习定时计数器结构、工作方式,专用寄存器TMOD、TCON、IE、IP的设置。教师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针对重点与难点使用课件FLASH动画进行讲解。学生通过组内交流,讨论设计电路,然后绘制硬件电路图,合作编程。

教师在这过程中进行个别辅导,引导学生解决软硬件调试中遇到的问题;深入讲解定时计数器工作方式特点;使用课件演示讲解16位定时/计数器T2;采用卡片复习法,即让学生抽取写有关键词的卡片,向其他人简短清晰的阐述有关该词的信息,然后全班一起评价并补充答案,帮助学生加深了解本项目中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4.完善。通过小组拼图法,各小组派两位同学到其他两个小组参与讨论学习设计方案、电路设计图与程序,然后回到自己小组继续完善方案、电路设计与程序,将程序下载至开发板调试。

5.总结。学生进行作品演示,总结完成此次工作任务的经验,并进行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接着教师对完成的任务进行评分。此外,因为我们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所以要求学生评估教学效果,提出修改教学方法的意见与建议,老师根据反馈意见修改教学方法。

6.项目完成。学生按照6S标准做好安全与卫生工作。教师检查器件整理、卫生清理工作的完成情况并评分。

四、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由过程性考核、阶段性考核和综合性考核组成,分别占课程考核的20%、30%和40%。过程性考核有常规考核和任务完成质量考核两部分组成。常规考核是考核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安全意识、卫生状态。任务完成质量考核需要针对不同任务制定详细的表。阶段性考核是在每个项目结束后,考核学生对本项目中涉及新技能的掌握能力。综合性考核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在本课程结束时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能力。

五、总结

课程教学实施一段时间后,获得了学生、行业企业专家好评,2010年本课程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学生与教师也在学与教的过程中积极参加各项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江苏省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2011年全国高校电子信息实践创新作品评选中获得一等奖2个。不过本课程还需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完善以能力考核为主的评价体系,不断深入开展与企业的项目合作,与时俱进,保证教学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耿永刚,陶国正,等.单片机与接口应用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硬件工程师转正总结篇6

关键词:单片机,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引领、任务驱动

作者简介:张晓峰(1964-),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信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嵌入式系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5-0043-03

一、引言

《单片机技术》是一门工科机电、电气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课。作为一名多年从事该课程教学的专任教师在与同行们的交流过程中深知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单片机课程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学生学习效果还不够理想。总结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与实际应用脱节。教师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软硬件介绍分割,涉及到对理论的验证时要等到实验课上才能进行,动脑与动手脱节。有限次数的实验也只是局限于实验箱上提供的几个固定题目,实验箱上元件纷繁复杂,学生根本无法弄清各实验内容的具体电路,只能按给定的硬件接几根线和按参考书事先编好的程序打字输入,经软件编译,通电、下载似乎也就完成了实验。显然,这种肤浅的验证性实验导致学生根本无法了解单片机开发应用的工程问题,使得学生在构建实际的单片机应用系统时缺乏系统化、整体性的设计思路,简言之,就是单片机学完了并不会应用。

(二)理论讲授过多,缺乏综合性、开发性的实践项目训练。高职学生本身逻辑思维要弱于形象思维,理论讲解时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动手机会少,不能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觉理论枯燥乏味,导致了他们的创造性、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使课程教学容易陷入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尴尬境地。

(三)软件开发采用抽象难懂的汇编语言。汇编语言对硬件结构依赖大,通用性和可移植性差,要自己控制程序的跳转和流程,复杂程序难以调试,并且在初学时就要掌握很多如寄存器分布、寻址方式等难于理解的概念。汇编语言的入门困难和可学性差,致使学生学得吃力,老师教得幸苦,效果还不理想。而在实际单片机应用系统中广泛使用的是C语言,汇编语言已很少应用。

(四)考核方式不够合理。对于单片机课程的考核一般采用闭卷考试或闭卷考试与实验成绩相结合的方式。闭卷考试的试题一般客观性较强,而课程本身概念抽象,要求有硬件理论基础,软件又不能脱离开发环境。传统的考试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只能考查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记忆能力,例如背若干指令、说明几个元件的作用、编一段简单的程序,无法灵活地考查学生实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可能导致高分低能。

(五)课程本身难度较大。课程涉及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等多方面内容,应用系统电路复杂,接口芯片多,元器件多,需要软件与硬件的有机结合,也导致了本身偏软或偏硬方向的同学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经过近两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课程教学模式成功应用于单片机技术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主要做法是:按企业相关职业岗位工作能力需求将课程内容重构为若干个典型项目,各项目又根据功能和要求分解为若干任务。“项目引领”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任务驱动”使学生知道怎么做。教师围绕具体的实际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带着任务边学边做,直接参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通过教师引导、自己探究、小组合作、讲解讨论、总结提高等多种形式完成从理论知识到职业能力的转化。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单片机技术课程改革依据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总体培养目标是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培养目标定位应当是吻合的,改革的方向是要体现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尽量缩短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做好准备。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是近年来国际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重要方向。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和技能,“教学做”一体化,同时能有效地建立课堂和社会生产的联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二)项目教学是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典型表现形式。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上岗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作品为载体,以行动过程为途径,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全新职业教育理念,让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术三者紧密结合,学生与企业“无缝”对接。

(三)任务驱动教学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任务驱动教学能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围绕一个目标,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任务”实现过程能充分展现单片机技术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体验成就感的过程,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单片机技术课程的实施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单片机技术课程实施的前题是做好项目准备。课程组要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单片机技术相关岗位的工作过程与工作任务,明确单片机技术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以工作岗位提取的典型真实产品作为载体,将传统课程体系中的知识、技能、素质内容由易到难序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再将项目实施步骤分解成若干子任务。我们将课程内容序化为LED彩灯控制与制作、抽奖器设计、数码管电子钟设计、LED点阵屏设计、交通灯远程控制、智能小车控制、数字电压表设计、LCD多功能电子万年历制作等8个项目,又将每一项目分解成2~5个工作任务。各项目的任务内容在授课顺序上符合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前面的内容应为后面的做准备,后面的内容在不断注入新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对前面学过的知识与技能进行适当的重复和巩固。教学实施前教师还应做好另外两种准备:一是角色转换准备。教师要重新定位自我,由传统的“主导”地位变为促进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成功的“辅助”地位;二是硬件条件及教学资源准备。应准备好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不再明确区分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下面以“交通灯远程控制”项目中的“模拟交通灯控制”任务为例说明任务驱动教学的具体组织与实施步骤:

(一)做什么―提出任务(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明确任务内容及要求。要求系统上电后,东西南北十字路口的交通灯按正常规律变化,若按K1键(特殊情况)南北方向绿灯放行15S,若按K2键(紧急情况),两个方向均为红灯禁行20S,紧急情况优先于特殊情况,时间到时自动返回正常状态。本任务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让学生既能学到新知识(中断)又能复习旧知识(按键、定时);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创新性,有利于学生发挥潜能。要围绕项目的工作过程进行任务设计,并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不应过易或过难,当实在不便于分解时也可以设置相关任务加以过渡。换言之,任务不一定要求绝对是真实的,只要能达到知识和技能提高的目的,模拟任务也可以。

(二)怎么做―分析任务(学生分析/教师指导)。在明确任务之后,让学生对任务进一步加以分析,进行任务所需的资料、材料等的准备,由组长组织讨论实施步骤并对人员进行分工。要求学生画出系统框图(设计系统电路)以及试着绘制程序流程图,让学生动笔和独立思考,并要求学生写出几条主要语句(函数)。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设计硬件电路或参考并读懂教材中已有电路原理,自己确定哪些地方不够熟悉以及该部分涉及的是新知识还是旧内容,对于新知识则要主动学习,若是旧内容则应复习巩固。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提示并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加以修正。当然,对于新知识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也可以事先演示(示范)出最终的效果,让学生有直观的体验,并讲解或提示任务实现过程的要点、难点与步骤,降低任务难度,增加他们完成任务的信心。

(三)跟我做(我来做)―任务实施(共同完成任务)。前几个任务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完成(跟我做),后面的任务尽量由学生独立完成(我来做)。自然班学生自由组合,每两人为一组,软硬件训练互补,即一个侧重于完成硬件设计制作,另一个侧重于完成软件调试与联调,下次任务两人交换角色。考虑到教学进度、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性和现有的知识结构,教师在资料中对于多数任务应给出部分或全部参考电路与程序,然后指导学生在模拟仿真软件keil上编辑、编译程序,用Proteus绘制电路原理图,先在Proteus中仿真通过,再将目标文件下载到实际制作的单片机系统中。接上电源,观察按下K1键交通灯是否实现南北方向放行,再按下K2键是否全为红灯。

(四)跟我学―任务总结(新知识总结与讲授)。要求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到的现象、找出的变化规律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思考、讨论及交流,总结新的知识点。例如,设想一下同时按K1与K2会发生什么现象,将中断触发方式设置为低电平有效又会怎样,这些都可以实践一下。观察现象并找出变化规律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由于课程本身的难度特点,教师的讲授环节必不可少。教师在学生基本明白了任务当中的现象与对应的知识内容后,要结合硬件实物电路或虚拟软件深入分析讲解新知识内容,让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不断地提高。

(五)比比看―任务考核(任务评价)。任务驱动教学法归属为行动导向式教学,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应重点关注任务的完成过程和完成效果,让学生明确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应该做什么。教师要将过程考核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项有力措施。每个任务结束前,现场检查各小组的任务作品,任务考核时各小组成员也要参与其中,自评、互评与师评各占一定比例。教师要及时表扬出色完成任务和有创新的小组,在平时成绩中给他们加分鼓励。要设计好过程评价表,对工作态度、质量、速度、协作、文明规范(5S)、安全、记录等方面均应有所体现,重在促进学生工作技能、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对一次课不能完成的任务,应限定日期完成。建议课程以过程考核为主(占60%),期末理论考试与技能项目抽签操作考核为辅(各占20%)的方式考核。

(六)归归类―任务文档整理(技术报告)。一个完整的项目不仅仅包括电路硬件、程序软件,还有很多其他技术文件,如可行性论证报告、项目说明书等,学生的文字组织与文档整理能力非常有必要训练。每个任务完成后,都要求学生写出完整的任务训练报告,主要包括任务要求、任务分析、任务电路、任务程序、任务总结等。要求规范绘制电路图,写出符合编程规范的C51代码并加上必要的注释。

任务驱动教学要求教师不断地在方法上进行引导,使学生把时间和精力主要花在动手探索和分析讨论上。由于基础不一,理解能力有高有低,有些学生可能跟不上教学进度,对此,要及时进行课堂小结和知识点的回顾,并且要在实验室开放时或业余时间加以单独辅导,使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跟上教学进度。

四、结论

实践表明,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C51语言作为软件平台,以过程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使单片机技术课程的学习气氛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协作精神明显增强,职业能力和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祖明,李晓婷.高职《单片机》课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J].科技资讯,2007(14):114-115.

硬件工程师转正总结篇7

【关键词】电工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

0.引言

在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改革的过程中,依据学生的专业对教学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电工教学对学生动手能力与理论知识的掌握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现今社会快速发展的时候,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才能够满足市场对劳动力的需要。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电工教学实行一体化教学具有其必要性与紧迫性。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当前教职人员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为能够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技术型人才,在电工教学中应当实施一体化教学。

1.电工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概述

电工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不仅适应时代对人才发展的需要,还能够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开展电工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一体化教学应当满足这么几项要求。首先,一体化教学应当具备先进的硬件设施。教学活动中的硬件设施主要包括了教学场地与教学器材。开展教学活动的场地应当具备理论教学与电工专业操作训练所应当具备多功能电工、电子综合教室。在教学活动开展的教学器材就应当包括实习与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器材、工具、设备以及仪表等[1]。唯有两者要求都符合,才能够促使电工一体化教学模式顺利的开展。其次,一体化教学的须具备相应的软件要求。软件设施方面,学校就应当具备一支过硬的高水准的师资队伍。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具有相应的职业教学道德与事业心,还应当在教学中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从专业方面而言,优秀的电工教师就应当具备学术、技术与艺术。这所谓的艺术其实就是指教学活动中具有较强的表现力与管理能力。电工教师具备了相应的能力,才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电工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

在电工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的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象,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因势利导,开展双向互动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熟练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笔者认为,电工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应当从这么几方面着手。

2.1理论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教学场地与教学器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因此,教师在教学实施时可以通过这几方面实行。首先,提出课题。教师将新的课题引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讨论与思考。其次,因势利导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边演示,边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同时进行思考。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明白知识转化的相关原理[2]。再次,利用示教板进行讲学。

例如,在学习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各种正反转控制电路的工作过程,激发学生对电路的兴趣,实现教学目标。最后,利用挂图原理。教师教学活动中将挂图与示教板结合在一起进行讲授。从接触连锁控制电路到按钮连锁控制电路,最后到双重联锁控制电路。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将教学中的问题逐步解决。教师这样开展理论教学,对师生之间的互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形成双边教学。

2.2实践操作教学

实践操作教学需要教师对所讲述过的理论知识实施安装、调试。在操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结合电机的容量,自行选择需要的电器规格、导线线径、保险丝规格等等。对相关的器材进行合理的布局、安装,正确连线。促使学生及时领悟电路工作点过程与工作原理。在学生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师采用巡回指导的方式,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中的难点与问题,并及时的解答与引导。针对学生操作中的普遍问题,可以采用集中讲解的方式进行讲解。对学生个别性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单独讲解的方式进行讲解。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学有所乐。

2.3注重教学巩固

教师对各种正反转控制电路工作原理以及安装电路再次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各种正反转控制电路的理解,帮助学生解决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着重解决学生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鼓励表现较为突出的学生分析电路。这样对激发其他学生的求知欲具有重要的影响。随后,教师依据正反转控制电路原理,列举实际操作中的实例。例如,可以将铣床控制线路中的往返运动的正反转控制线为例题,让学生自行设计、选择相应的器材,进行电路调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够检测教学效果。

2.4加强归纳总结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后,依据教学活动的成果与实际情况,加强归纳与总结。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正反转控制电路原理与实际操作能力[3]。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列举好的例子,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进行归纳与总结。归纳总结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项。通过这样的操作,能够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应的知识。使得教学活动形成一个完善的整体。

3.讨论

总而言之,教师在开展电工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开阔学生的思维,还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开展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效的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及时实施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李娟,李逸航.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0(21):20-22.

硬件工程师转正总结篇8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7-0045-02

随着中国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在“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大环境下,IT领域中各项新兴技术层出不穷,例如应用于各领域的智能电子设备、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等。这些新兴技术又都与计算机硬件紧密联系,于是社会对当前的计算机硬件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以人工智能为例,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几部门联合的《“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培养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推进重点领域智能产品创新”和“提升终端产品智能化水平”等三点目标,同时强调方案实施的关键是大量的“互联网+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由此可见,时代的发展方向正要求对计算机硬件课程进行调整,势必会引领计算机的软硬件课程的协同发展,开展新一轮的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计算机硬件类课程现状

(一)计算机硬件课程设置现状

从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计划可见,软件类课程仍占据主导地位,而硬件类课程则相对较少。笔者以南京邮电大学信息类各专业的培养计划为例,将与计算机硬件相关的课程整理在表1当中。根据各专业的培养计划的具体要求不同,课程会放在不同学期进行授课。

表1 计算机硬件类课程的设置

(二)计算机专业现有培养模式的特点

通过长期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在教学以及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表现的调查和研究[1-3],笔者发现“欺软怕硬”的现象很普遍。所谓“欺软怕硬”,是指学生对软件类课程的学习热情和掌握情况要远远好于硬件类课程。由此形成了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对软件类题目趋之若鹜,而硬件类题目则无人问津的局面。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同时借鉴了相关文献的研究经验[4-5],笔者认为目前的局面是由现有的培养模式决定的,其特点可以总结如下。

1.想法可以快速实现并验证,因此大多数学生更喜欢软件。2.相较于软件类课程,硬件类课程内容显得较枯燥。3.不同的硬件课程采用不同的实验设备,不便于学生贯通式地掌握系统化知识。4.硬件类课程的实验教学与实际开发有较大区别,实验技能往往无法直接用于实际项目开发。5.教学实验设备无法为教师的科研项目提供支撑,教师将科研与教学实验相结合的热情不高。6.实验室人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维护各种硬件实验设备。

二、“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硬件课程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是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并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服务业全面融合。其核心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在分析了目前市场上的各种“互联网+智能硬件”后,笔者认为对计算机硬件课程发展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个体化向网络化的转变

目前的计算机硬件课程基本都是面向个体化设备的,无论是“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中侧重对计算机系统的性能评价,还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着重于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指令系统各部分的设计和组成,抑或是“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中关注的CPU工作原理和常用外设与主机的连接方法等,无一例外是在单一设备上进行。而“互联网+”所倚重的物联网、云技术和大数据等技术则需要网络化设备进行分布式的协同工作。这是传统的计算机硬件课程在教学和实验环节中比较欠缺的。

(二)功能化向智能化的转变

学习了计算机硬件课程后,学生大多能熟悉和了解对于实现特定功能的硬件系统的开发流程。但是目前的“互联网+智能硬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实现某个或某几个简单的功能,而是更多地强调可以进行“随机应变”的智能化属性,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硬件类课程,还需要对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云计算等相关领域的知识有广泛的涉猎。

(三)低成本至高性价比的转变

在以往的硬件_发中,特别是在对价格较敏感的某些应用领域,开发者往往更重视对硬件成本的控制。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芯片及相关的外设和传感器的价格不断降低,如今人们对成本的要求已经不像以往那么严苛了,人们往往更注重性能或者说是性价比的提升。目前的硬件课程中介绍的芯片大都是很久以前的产品,如何使课程与时俱进是课程改革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策略

硬件工程师转正总结篇9

关键词:建构主义;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改革

引言

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体系中,硬件基础课程占据着重要地位。无论软件开发、网络技术还是工业控制,都必须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硬件支持非常了解。但是在硬件课程的讲授过程中,由于学生对硬件知识缺乏了解,再加上相应的实践环节难以保证,致使学生产生厌烦和恐惧情绪,严重者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因此硬件基础课程的教学流于形式,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1]

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硬件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验环节才能加深理解,实验能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设计、制造、调试和运行维护等多方面的技能,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及认真、严谨的科研作风。然而传统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存在诸多不足,如某些部件实验中使用小规模集成电路,需要在面板上大量连线,由于接触不良等原因,导致工作量大,效率不高。更严重的是实验内容受到限制,对一些较复杂的设计很难实现,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难以进行有创意或综合性较强的设计性实验。[2]

笔者针对目前高校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中出现的普遍问题,结合在《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中的教学实际,以建构主义为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从实验教学方案的修订、实验场景的创建、协同学习环境的形成等方面进行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现状和问题

1.实验内容缺乏有机关联

以《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为例,其内容与《数字逻辑》、《微机接口》、《汇编语言》等课程有着密切的纵向关联。但任课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独立授课,过于强调自己所授内容的完整性,忽略了课程的彼此衔接和整体优化。

此外,该课程各知识点还存在横向的关联性,如运算器和存储器都用到控制器的相关内容。这些关联使得《计算机组成原理》不同于其他课程,对知识点的介绍不能一步到位,增加了实验教学的难度。

2.实验模式缺乏综合创新

目前国内高校的计算机硬件的实验教学模式,通常是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再做相应的实验。在这种单一的模式中,学生只能被动完成教师要求的基础验证型实验,没有机会进行综合设计型和创新研究型的实验。

3.实验考核缺乏规范量化

对于硬件实验的考核,过度依赖现场观察进行打分,导致指导教师工作量繁重,实验报告抄袭现象时有发生。实验考核机制没有全面的量化的评价标准,降低了成绩的公正和客观性,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硬件实验的积极性。

建构主义理论

1.主要思想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建构主义的主要思想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情境”是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是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会话”要求学习小组成员间必须通过商讨来确定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和计划。“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其“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教学模式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着组织者和促进者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多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

3.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是指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概念框架。这种框架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必须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抛锚式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问题基础上。一旦这类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

随机进入教学: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做到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间相互联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很困难,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

为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3]

硬件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

把建构主义应用到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中,首先要求教师建立教学总体目标框架,把总目标细分成若干子目标,根据每个学习模块的知识点选择实例和设计任务。通过生动的实例演示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用提问、比较、总结归纳、集体讨论等方法,揭示蕴含在实例中的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其次要求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和成就感,从而积极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充实调整实验内容,逐步形成新的体系。实验课不断线,把实践教学改革放在与理论教学改革同等重要的地位。围绕着课程教学改革,通过重组实验教学环境,构建反映当今计算机科学技术水平的系列实验课程教学新体系。新体系强调各门课程明确分工、分层次培养学生的硬件实验能力、软件仿真验证能力和测量仪器使用能力。

1.修订实验教学的具体方案

对各实验单元进行分析,确定所做实验涉及的基础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计算机硬件课程的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其中的许多概念相当抽象,不易理解。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方案的设计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对不足部分适当加强,以实例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由浅入深地建构实验过程。以《计算机组成原理》为例,在进行寄存器实验时,要把寄存器的读、写和移位等过程作为实验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修订出相应的实验方案。

2.模拟实验课题的应用背景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的显著特点是:每一个实验都可以使学生树立起对一个功能部件的正确认识,并掌握和理解其构成和功能,体验到真实情境。实验教学的情境创设要善于创新,富有变化,既要让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联系,又要有新的信息内容。在学生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新的情境,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感到进入一种情境就获得一次新的体验,并得到新的发现和获得新的知识。

3.实现学生知识的外化迁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为学生设计不同的情境去应用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微指令技术学习后,要求学生按照微指令格式和微命令编码方法,对模型机的微指令设计进行尝试探索,从机器指令系统设计到微程序设计,从微命令设计到地址转移方式的形成等。

4.形成协作学习的团体环境

协作学习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环境,弥补了个人学习理解能力的局限性,促进个人对问题最全面的了解。在实验教学中,把学生按3~4人的标准划分为多个小组并设立小组长。各小组的划分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性格、性别、学习成绩和兴趣等多个因素,确保各组整体水平差异性最小,同组内学生学习特征和个性有效互补。教师根据实验教学内容确定学习的主题,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阅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5.设立开放多元的考核机制

为检验对知识的建构与验证,学生在实验做过以后应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效果评价的意义在于分析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现技巧、思维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和长处,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评价,创造出一个开放式的评价机制。

此外,课程组还提出“3+5+2多元化实验成绩考核方式”。把“生写师查、生做师察、生疑师答”贯穿于整个实验考核过程中。

生写师查。突出预习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预习成绩占总成绩的30%,预习报告是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的直观体现。教师查看预习报告,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实验,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生做师察。实验操作和数据收集是实验教学的中心环节,占总成绩的50%。教师通过现场观察和抽查的方式,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全面考核。

生疑师答。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成果的总结,反映了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概括总结能力,占总成绩的20%。对于学生的疑惑和操作难题,教师进行针对性解答和辅导。

6.强化后继练习的反馈设计

根据评价的结果,为每位学生设计出一套强化实验方案,指出其知识薄弱点,并设计有针对性的实验步骤和实验要求,以便使其通过强化训练改正原有的错误操作和设计,对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有更明确的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例如,通过简单中断系统的实验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级中断、中断仲裁等实验项目的练习。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中断系统的进一步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

结语

通过统计对比发现,进行教改后的实验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以及实践能力测试成绩,都明显高于其他基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班级。特别是针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学生的完成情况较好,而且较多的小组能够做出创新性实验。但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下列问题:

改革后的硬件实验教学体系,对指导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目前的实验教学师资力量尚不能完全满足这种要求,难以大规模推广新的教学模式。

综合设计型和创新研究型的实验,对硬件设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的实验室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杨学颖.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问题初探[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3):86-88.

[2]滕越.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改革新探[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2):100-102.

硬件工程师转正总结篇10

关键词: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项目教学法

作者简介:杨会成(1970-),男,安徽来安人,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王世芳(1981-),女,安徽芜湖人,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安徽?芜湖?2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重点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00725)、“信号与系统”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050-02

“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是国内外许多工科类大学通信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两门关系最紧密、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将它们作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这两门课程的概念和原理目前已广泛应用在语音、雷达、地震、图像、通信、控制、生物医学、航空航天、故障检测、自动化仪表等领域。因此,如何更好地对这两门课进行教学不仅涉及学生对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认知程度和对课程的学习效果,而且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至关重要,且影响深远。这就需要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改革。基于这一目的,本文引入项目教学法对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初步研究。

一、两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都正在制订新一轮教学计划,总的倾向是要压缩课内学时、重组课程体系、精简内容、改进方法,尽量给学生留出足够的余地,让他们有时间和精力主动积极地学习和从事创新思维。“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是电子信息类本科生的主干技术课程,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是以课本经验知识为载体、以教室为学习场所、教师传授为主导。这种模式对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显然不再适应,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需要的能力脱节,教师主导的传授式的教学不再适应学生特点,课程教学效果差,人才培养规格难以达到。

二、应用能力和创新素质培养不够

信号处理是应用很广的课程,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能力。学生只有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践才会真正地对信号处理产生兴趣,才会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学好该课程。但由于学时和经费有限,目前的实验教学仍以现成的硬件设备为平台,缺少硬件设计、应用型实验。由于硬件固定,学生只能在有限的实验平台上进行验证性实验,造成了学生缺乏自己设计硬件系统的实际能力,缺乏现代工程设计思想和运用信号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许多学生仅是继承型、模仿型人才,与要培养创新和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还有很大差距。归根结底还是源于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不足。

针对这两门课程理论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特点,只有改变原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的弊端,加强实践环节,将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以工程的真实项目为载体,将课程学习过程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融合起来。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开发项目,将知识传授通过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来实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的课程教学模式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推进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能更好地适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这必将成为该课程体系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项目教学法引入课程教学

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求既有严密的理论体系又有生动的工程实例。在理论推导中引出工程应用的概念,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是两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能力。多年来,如何开设和加强“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这两门课程的实践环节一直是广大任课教师关注的问题,尤其是新增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更是如此。目前,一些实验指导书中对实验的内容、步骤、程序、结果写得很明确,导致学生做软件实验就是简单的敲程序和单纯的现象演示,导致学生缺乏实验兴趣。而构造一个合理的、富有启迪性的、难易繁简适中的、可以实现而又饶有兴趣的实验不仅有大量耗时耗力的工作要做,而且还有一定的难度,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信号处理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

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由原来的“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课内与课外学习实践相结合”;由原来的“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课本为线索,以现代信息知识为平台,网络化学习,重组构建知识”;由原来的“教师传授知识”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知识,有组织、有体系、有目的地应用知识”。这样,学生不只是教学的受体,更重要的是学习的主体。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项目教学法的特点是从项目计划的制订、项目的实施到项目的验收与评估都是以学生作为主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意识。由于项目内容来自于生产实际,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因而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