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活动课设计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2 06:33:33

小学心理活动课设计总结

小学心理活动课设计总结篇1

我们对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总结反思与改革进程同行。学期初,通过全体教师大会总结反思,学期内,通过班子会议总结反思。其中不乏迷茫与担忧,因为改革的成与败,事关学生的发展,只许成功,不准失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大胆推行中,应谨慎对待每个环节、每个问题。

二 管理之中求新

课堂教学改革在整个教学管理中不是孤立进行的,是课堂教学改革给我们带来灵感,要求我们在做好常规管理的同时,力求配套管理创新。

三 备课设计与环节求新

第一,小学语文学科:(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2)自学探究、整体感知;(3)反馈成果、形成认知;(4)精读深思、深入理解;(5)分层作业,拓展练习;(6)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第二,小学数学学科:(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2)自学探究、讨论交流;(3)反馈成果、形成认知;(4)分层练习、理解运用;(5)实践应用、拓展延伸;(6)总结评价、课外作业。

第三,小学英语学科:(1)热身复习;(2)激趣导入;(3)自主探究;(4)趣味操练;(5)拓展活动;(6)检测评价;(7)总结作业。

第四,小学科学学科:(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做好准备、自学探究;(3)理清结论、汇报交流;(4)分层作业,拓展练习;(5)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第五,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1)引发兴趣、导入主题;(2)自主活动、体验生活;(3)情感交流、明理升华;(4)辨析实践、引导生活;(5)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第六,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1)引发兴趣、导入主题;(2)自主活动、亲身体验;(3)交流讨论、强化观点;(4)联系实际、辨析导行;(5)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第七,小学音乐学科:(1)组织教学,初感音乐;(2)故事导入,创设情境;(3)唤起共鸣,自主感悟;(4)艺术表现,自由创作;(5)轻松小结,回顾评价。

第八,小学美术学科:(1)引趣导入;(2)观察感知;(3)亲身探究;(4)展示交流;(5)小结延伸。

第九,小学体育学科:(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2)娱乐热身、充分准备;(3)合作探究、掌握技能;(4)巩固技能、练习提高;(5)辅助活动、愉悦身心;(6)整理放松、总结评价。

根据新课程要求,教学环节的提法发生根本变化,再用老调重弹,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课改要求不一致,应欢迎有经验的教师有更好的环节设计。教案中的教学目标要求必须符合“三维目标”要求。教案中“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栏目,“学生活动”部分以前教师总觉得没有什么可写,填写非常简单。我们要求教师重点设计“学生活动”部分,“教师活动”部分一定要详细写明方法。

通过检查,发现教师们的教案流程设计发生很大的变化,许多教师“学生活动”部分填写十分充实。这些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驱动教师理念上的变化。

四 作业设计与要求求新

为了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克服机械性与局限性,使作业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领地,我们推出了“分层作业”和“自主作业”形式。“分层作业”是教师布置的作业,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至少布置两个层次的作业,“自主作业”是学生自己设计的作业及搜集的新颖的课外作业,“自主作业”要求教师进行引导,优秀的学生“自主作业”内容和质量要求高一些,差点的学生要求低一些。语文数学至少每个月两次自主作业,其他科一个单元一次,自主作业内容以开放、新颖为宜。作业的改革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得到尊重与鼓励。实践证明,分层作业与自主作业深受师生的欢迎,据教师反映,许多孩子都很喜欢作业,作业的兴趣浓、质量高。

为了配合中高年级“课前自主预习——课上合作探究展示”课型改革,在中高年级推行了“预习作业”,每个学生各科都有一本保存完整的预习作业,教师要及时布置预习作业,根据学科和课型不同,引导学生掌握不同学科、不同类别课型的预习常规,新课改预习是重要环节,只有预习的好,自主性强,学生才会积极活动,课堂实效强。我校预习作业已实施一年时间,今后将继续巩固成果。

五 宣传总结与记录求新

从2009年3月《课改前线》校刊应运而生,至今已经编辑印发了四期。校刊记载了我校课改工作的每一步进展与探索历程,设置工作指南、会议检查、学习提升、教学活动、一线拾零等版块,图文兼备,成为宣传交流的窗口,就像我们甩在课改路上的脚印,与课改相伴而行。

六 品秋实、明不足

小学心理活动课设计总结篇2

初中历史 学习活动 学生主体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建议中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要求教师“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1]。因而,历史课堂教学要以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学习活动已成为初中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大量的、无效的活动充斥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表面上看似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也似乎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但冷静思考便会发现,如若每个学习活动环节只是蜻蜓点水式地开展,而未能触及学生的能力与思维的分析与升华,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目标明确的针对性

教师设计历史课堂学习活动时,必须明确活动目标,做到有的放矢。《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作为国家对学科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也是课堂活动设计目标的立足点。如《美国的诞生》一课,课程标准要求:“简述《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美国独立战争,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教师要明确前两项内容是知识识记层次的要求,最后一项内容是运用层次要求,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也就是最重要的环节应该是评价华盛顿,所以本课的课堂学习活动设计也应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此外对于课标的宏观把握也很重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还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要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对祖国和人民的责任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的人生理想。”所以我们在设计历史课堂活动时还要注意结合课程内容,挖掘情感渗透因素,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丰富的家国情怀。如《美国的诞生》一课,在学习设计时还要注意把美国的独立、华盛顿的人格魅力等与现实社会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史实感受和分析理解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应用的可操作性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也正是学习活动设计的最终归宿,所以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点,要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理解水平、心理特征和生活经验。初中生学习历史基本处于感性认知阶段,对新鲜事物具有浓厚兴趣,并有较强的好胜心。教师在设计课堂学习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可以设计一些角色表演、知识竞赛、辩论赛等活动。同时还要考虑不同班级的特点,同一个课堂学习活动在不同的班级开展的效果可能相差甚远,因而课堂学习活动要依据班级特色进行适当调整,对于“热闹型”的班级可以多开展一些讨论、辩论、角色表演等学习活动,而“安静型”的班级可以多开展搜集整理资料、动笔制作结构图和表格、有准备的演讲等学习活动,但要保证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动口表述、动手操作等能力的培养。如讲授《美国的诞生》一课,在课堂教学总结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三个关键词――美国、华盛顿、《独立宣言》,让学生动笔写成一段文字,既要符合历史逻辑,又要体现出学习本课的收获。这样可操作性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动笔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能力。

三、师生关系的有效性

历史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要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初中历史课堂学习活动设计的宗旨。教师在设计历史课堂学习活动时要保证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与活动时间、空间,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获得情感体验。如在《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教师可以设计博物馆讲解员活动或红色革命小导游等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建构与展示来了解L征的历程及艰难性,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历史表达能力,而且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亲历”长征历程,也会有情感的积淀和升华。其次,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适当的指导和点拨可以保障历史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实施。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精心设计活动情境、提供活动资源、分设活动小组、强调学生活动中要注意的问题等;在课堂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与反应,要有事实的方法指导,并对学习活动各个环节进行点拨、调节,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指引方向;在课堂学习活动结束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点评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例如常见的课堂活动谈论交流、辩论等,都是以某个知识为依托的,教师必须在最后做一个活动点评和知识总结,明确指出正确的观点,纠正错误的认识,没有教师的反馈总结,课堂学习活动就是无效的。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教师的讲授上,教师讲授与课堂活动及新课程理念并不矛盾,提倡课堂学习活动的开展并不排斥教师讲授。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着不讲完。”[2]讲授法通过教师生动的描绘和陈述、启发式的设疑,合乎逻辑的分析、论证,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知识,也能够体现出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因此,不能完全用课堂学习活动取代教师的讲授,要注意二者的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预设与生成的开放性

课堂学习活动要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设计和实施历史学习活动就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情况与应对措施,这就是“预设”。而“生成”就是根据课堂学情的变化、师生互动交流或学生活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或灵感,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策略,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等,使生成的部分能够为教学目标和学生活动服务,促进学生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和升华,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对立统一体,预设体现了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而生成由于其即时性的特点,则体现了教学的动态性与开放性,历史课堂学习活动要兼顾预设与生成,因此我们要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就必须要重视课堂学习活动的生成性,即为学生留有创造性思维的空间。课堂生成提供的资源和条件才是学生素质发展得以提升的最好契机。例如设计探究问题时,可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以外的内容或结合现实分析等。对于课堂活动中学生出乎意料的回答或见解,教师也要恰当地引导、处理,体现“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才能保证学生可以更好地放开思维、大胆发言,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五、活动层次的全面性

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学习活动的特点之一是整个过程是某个或某几个学生的特殊舞台,其他学生无动于衷。因此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分层次、分类别为不同特点的学生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全体学生都能“动”起来,保证课堂学习活动的全面展开。例如,对于学优生可以设计辩论赛、演讲、构建知识体系图表等活动主题,对于中等生可以组织角色扮演、历史导游等活动,对于学困生也应该有相应的可以参与的活动,如搜集资料、朗读、讨论等。这些学习活动可以针对同一历史问题同时在不同群体中展开,也可以贯穿于整节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总之要保证在不同的活动形式中,各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自主活动有所收获。课堂学习活动的层次性还重点体现在活动之间的思维层次性上。活动设计层次性不仅要符合历史事件发展的顺序性,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路径,遵从学生从感知历史到理解历史到思考历史等思维逻辑过程的规律,才能保证学习活动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如学习《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一课时,首先,设计学习活动:播放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片段,通过画面和教师的解说,让学生判断这段纪录片展示的是哪个国家的崛起;教师简单讲解明治维新的背景;然后设计学习活动:自主阅读日本教材,归纳明治维新的内容。其次设计学习活动:根据史料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有哪些变化和影响。最后,设计学习活动:以小组合作探究形式完成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异同的讨论活动,并说说自己的感悟和启示。这样的活动设计层次不仅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也符合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科学路径。

六、形式多样的生动性

兴趣是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历史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注意学习活动设计的多样性。若一节课多个课堂活动都是一种类型,或一位历史老师的课堂活动都是一种类型,那么不管这些课堂活动设计得多么精心也避免不了学生的乏味。初中生具有活泼好动、喜好表现、感性思维强等特点,因而教师可以围绕一个历史主题,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扮演历史人物、表演历史小品等活动,也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辩论、合作学习、讲历史故事、学做历史导游、学习制作历史知识结构图、学做小考官等课堂学习活动。如讲到古代文学发展时,可以组织诗词朗诵会、小说征集;讲到抗日战争,可以组织历史演讲、历史剧编排、历史模拟法庭;评价历史人物可以组织辩论会、课堂讨论、历史小品表演等。在设计课堂学习活动时,教师应多动脑筋,不断推陈出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习活动设计的数量不宜过多,一般以3~4个课堂学习活动为宜,并且要实现动静结合,让学生自主和合作完成相适宜的课堂学习活动。

总之,历史课堂学习活动体现了“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推动了历史课堂教学的进步。有效实施课堂学习活动,需要我们孜孜不倦的探索与实践,从而使初中历史课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心理活动课设计总结篇3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构建以活动为中心,以任务型教学为途径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初中物理教学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模式。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任务,且课堂目标明确,学生就会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断进行思考,而且对于这种思考任务的完成,学生并不是一味地在追随老师的指挥,而很有可能老师的任务或是主题正好就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这时,学生便可以自由地发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加自信心和成就感。

学习八年级(上)物理(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我把本节课设计成为六个学习活动。

活动一:认识声音的产生条件。学生小组合作,观察、体验、总结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学习任务)提示:可以按照课本“想想做做”进行实验,也可自主设计实验。(任务过程)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做”“看”“感受”“听”“思考”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全方位地感知“声音”,帮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

活动二:认识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吗?(任务)用事例证明你的观点。(任务过程)本环节适时引入视频“真空罩的闹钟”,让学生总结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展示成果)教师进一步追问: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等介质中传播吗?用事例证明你的观点。这一问题得到学生积极的响应,各小组总结了许多课本以外的例子,增强了学好物理的信心。设计意图:通过在课堂上设定良好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中,通过讨论和合作的方式,不断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完成课堂的教学;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学会积极去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并不断增强他们在通过本身努力完成任务后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帮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本身学习上的不足,从而帮助他们及时改正,让他们在与人交流的环境中不断提高本身的能力。

活动三:通过自学了解声音在介质中怎样传播。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课本29页第二段、结合图2.1-6了解声音在空气中以波的形式传播着。设计意图:运用阅读理解法实施教学过程,既巩固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活动四:了解声音的传播。1、小组合作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2、阅读小资料:了解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下列问题:声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活动五:知道回声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小组合作总结:(1)听到回声的条件;(2)原声加强的条件;(3)回声的应用。设计意图:采取小组合作的活动形式是任务型教学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这主要是由于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可以学会团结合作,发扬团队精神,他们会深刻地意识到本身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是对小组的贡献,这就更加有利于他们竭尽所能完成任务,是他们学会自觉投入学习的动力。此外,实施任务型教学法,教师需要提前做好教学设计,包含以什么样的方式引入教学任务、用什么样的手段来执行任务,最后再以什么样的策略来总结任务。

活动六:家庭作业:自主学习科学世界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2、什么叫做骨传导?3、骨传导的应用。设计意图:在运用任务型教学进行中学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实施课堂任务设计,应该包含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材料、教学评价等各方面进行设计,还包含对教学环境的设计,要考虑到什么样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来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任务型教学的优点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1.完成多种多样的任务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3.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活动,启发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4.在任务型教学中有大量的小组或双人活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可以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5.活动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6.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人际交往、思考、决策和应变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7.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下,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机会,易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心理活动课设计总结篇4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活动;课堂内;课堂外

一、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活动设计分析

(一)教学设计概念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特殊的认识活动。是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并融合教师自己的教学理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念和方法,分析教材中的问题与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机智和步骤,合理组织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的实施方案的计划过程。

(二)教学活动

以活动为中心。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条件下,围绕一定的主题和有关语言基础知识,设计学生乐于主动参与的游戏和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感受、理解、运用语言。

(三)当我们真正着手设计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时我们应该注意一些具体的问题

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应该采取鼓励和支持的态度教师在进行提问时态度应该是友好的,轻松的。教师尽可能使用委婉而友好的口气,比如:“Would you please tell us...?”等等。如果教师提问时采取的是责备和威胁的态度,就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产生恐惧的心理,从而影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对于回答好的学生应该用“Well done!”“Very good!”等话语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错误的学生应该用“It doesn’t matter.”“Try it again.”等话语消除学生的自卑和恐惧心理,使学生树立起信心。另外,教师提问时应该尽量使用体态语,教师的表情,手势及姿态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二、本人结合农村小学英语实践,对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有以下见解

(一)结合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践,把自己的教学心得和大家分享。(课堂内)

1.有的放矢,本末分清

当今的小学英语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构建以活动为中心,以任务型教学为途径的教学模式已经将各种教学活动贯穿其中。但是我们千万不能为了追求“轰轰烈烈”而活动。最后当看似“闹剧”的过场走后,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千万不能本末倒置。

2.深入浅出,层层递进

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考虑到了教学内容,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与兴趣。往往活动具有了丰富性、趣味性、学生产生了新奇感,也从某种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教师其实在设计这些活动时并不是任意组合的。我们心里应该有着清晰的组织线索:教学内容应该从易到难,层层推进。

3.调控有度,收放自如

其实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也都精心设计了许多教学活动。但是并不是总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除了以上的两个注意的原则之外,还有个调控效果的问题。教师反映孩子太喜欢活动了,往往“活动过度”,班级课堂乱哄哄,教师高声喊叫也无济于事,局面经常不能控制。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结果活动成了乱动。而且长期如此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很糟糕。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4.情感跌宕,启发创新

人都是情感的动物,我们的小孩子更是不例外。

(二)结合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践,谈谈农村小学英语学习氛围创设的几条途径。(课堂外)

1.营造课间说英语环境

农村小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少,缺少运用英语的环境与氛围,再加上他们平时不太愿意开口说英语的特点,口语能力很难得到锻炼和提高。为此,我常常每节课提前五分钟到教室,借机与学生作英语口语对话。

2.开展班际口语交流

为了让学生所学到的口语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运用,体现边学边用、学以致用的原则,激发学生学英语的成就感,我有意引导学生扩大口语交流对象的范围,使学生的口语走出班级,走向校园。

3.构建校园英语氛围

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最主要阵地。把教室学英语的氛围营造好,能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诱发他们语言学习的潜能,让他们在耳闻目睹中感知英语。所以,在我所教的班级中,我都十分注重英语语言环境的创设,让学生沉浸在英语中,为他们提供运用英语的机会,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每学期教室的布置我都提倡中英文结合,针对小学生善于联想、想像力丰富的特点,我鼓励学生为自己的班级起一个英语班名,并张贴在教室门上。

4.拓展英语学用渠道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是英语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为此,我在教学中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刚开学时,我都建议有条件的学生购买英语教材的朗读带,针对部分家庭条件不允许的学生,则为他们翻录好朗读带。这样,课后为每位学生在家多听、多模仿教材中地道、纯正的英语创造条件,为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奠定基础。在班队活动或者每月的最后一堂英语课上,播放学生们所喜欢的英文歌曲等。

小学心理活动课设计总结篇5

(1)在课程概述中,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内容间的关系,强调课程先修课程为C语言。后续课程依次为Java高级编程、Web系统开发、JavaEE编程。3门后续课程与该课程共同构成Java课程体系。(2)课程教学安排包括收作业、辅导、答疑等,总学时为32学时(20学时理论+12学时实验)。作业包括5次实验报告+1个软件系统(2~3人协助开发);考试形式为期末上机考试。考核指标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大部分。(3)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需告知学生课程实验作业要落到实处,具体做法是结合教学安排,每次实验课均有课程实验报告的上交、批改与成绩评定,同时鼓励优秀学生参加软件大赛或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项目中[3]。(4)在学习的方法与大学生活的指导方面,主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着手,让学生在开始学习课程时获得认可。教师可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在第一堂课上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优势,让学生获得学习信心,通过课堂拓展知识的介绍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学生活指导从确定学习目标(要有理想、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搭建知识结构(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结交优秀朋友(通过和优秀的人做朋友促进自我提升)、打理求学时期生活几方面进行,可借助俞敏洪北大演讲辞、IT学生解惑真经、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感言、马云的故事等材料,注重课程学习的与时俱进及开放性探索。

2核心课程网站建设

核心课程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搞好核心课程建设对于加强专业教学,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4]。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依据河南农业大学“2012核心课程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结合学院实际情况,进行核心课程确定、核心课程团队建设、核心课程网站建设、核心课程建设成效评比等一系列活动。按照学院核心课程网络平台建设要求,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课程建设中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考试大纲、课程实验指导书的修订和网上共享,对学生参考用书、例程源码、实训内容、考试模拟题库等教学资料进行统一和网上共享。学生可以在课程学习的同时通过课程网站下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以及辅导材料等,了解课程学习的各项信息,下载课程拓展知识、各章节的自测题、软件大赛试题库和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等。课程网络平台还提供电子邮箱和网络论坛等联系方式,方便老师和学生进行课下的交流互动。借助新的信息流通渠道进行课程教学,也是课程开放性探索特点的一个体现。核心课程网站建设等一系列活动促进了该课程多位主讲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充分发挥了集体的优势力量。统一的教材与授课内容进度和宽广的网络平台也为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事实确实如此,从课程学习过程选的优秀学生在软件设计大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

3优秀学生上台展示演讲

优秀学生上台展示演讲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①大学生活态度、人生感悟、课程学习心得体会的分享;②课程实验作业的优秀代码讲解与分享。曾经有一位非常成功的教育界人士这样说过:教育从来就不是万能的,但是通过教育过程的实施让受教者自我提升却切实可行。作为专业课教师,笔者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怎样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教师在授课过程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肯定其为课程学习付出的努力,认可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提高和点滴进步,让其获得信心以进行后续更加艰难的学习。上台展示演讲是肯定学生、增加学生自信心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课堂拓展知识,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参与演讲,分享自己的大学生活态度、人生感悟、课程学习心得,激发主人翁意识,锻炼自我展示能力。通过师生双方的互动展示演讲,学生可以获得认同感、成就感,激发学习动力,增加学习自信心。在每次Java程序设计理论课程讲授完成以后,授课教师会随堂布置相应内容的上机实践练习作业,要求学生在上机前准备好相应的练习内容,以提高实验课的课堂效率。教师会在实验课的最后20分钟,针对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进行点评小结,挑选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给予展示和讲解代码的机会,通过树立榜样激励学生动手实践学习,让每一位学生得到锻炼提高和进步。另外,课程实验作业的优秀代码讲解与分享将计入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中,及时给予表现优秀的学生以激励,便于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同时还有利于为教师科研课题项目和软件大赛等活动选拔人才。

4软件大赛引导

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在进行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时,强调让优秀学生通过参与全国性的软件大赛进行锻炼和提高水平,充分发挥软件大赛对课程学习的引导作用。例如,第四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竞赛试题范围和难度均高于本科教学标准,对参赛者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学院在组织实施软件大赛时,具体实施步骤分为全面动员、重点培养、初级筛选、初赛前辅导、决赛前集训几个环节。由于学院的重视、相关部门有条不紊地组织以及学生的辛勤努力,我们最终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也为课程教学实施树立了榜样,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在Java程序设计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全面动员学生提前做准备。在课堂讲解知识点时穿插介绍参赛样题,让有意参赛的学生提前做好准备,既学习好相应课程,又拓宽知识面。随着课程学习的深入,对于连续3次上台展示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通过单独谈话、赠送学习资料等形式进行重点培养。初赛前3个月,学院开展全院范围的软件大赛选手初级筛选,表现优秀的学生获得学院资助参赛报名费资格。初赛报名工作结束后,软件大赛指导小组为每名参赛学生指定辅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初赛督促辅导。初赛获得省级一等奖的选手会获得参加全国决赛的资格。在参加决赛前,指导小组会集中所有选手进行集训,邀请前几届参加决赛并获得优秀成绩的选手介绍决赛经验,总结考点要点,模拟决赛场景,切实提高水平,确保选手从容冷静地参加决赛。如今信息社会资讯发达,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需要从社会、行业发展中汲取新内容。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以软件大赛为引导,加强与外界的交流沟通,与行业同步,促进开放式教学探索的有效实施。

5校企联合实训

实训环节是每个学生学习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重要环节,它将一个学期内所学到的Java知识合理地结合起来[5]。实训时间设置在课程学习所在学期的最后2周内进行。在实训环节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课程实习任务将与企业项目实训联合,实训教师由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和企业项目培训师共同担任。实训教师精心制订严密、合理、可行的实战训练课程,选择需要较强动手能力且开发规模适合学生的项目。实训按照软件企业中软件开发团队的运作模式,对各开发小组的学生进行培训。小组成员通过分工协作完成整个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从需求分析、模块设计到代码编写和系统测试的各个环节,有效提高了对课程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缩短就业适应期。实训也是体现课程开放式教学探索,与企业、就业、社会环境等融合的一种措施。

6系统大作业训练

为全面检验学生的各项能力,如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个人知识面的拓展、编程实践操作熟练程度、系统开发总体性把握、应用互联网络媒介获得知识等,在课程授课和联合实训结束后,每位学生必须要提交一个Java实现的完整的小型信息管理系统作为系统大作业。大作业的得分折合计入平时成绩。系统大作业不同于课堂教学中的上机实验任务,平时的上机实验任务短小明确,着重突出某个具体知识点,而系统大作业是软件设计的综合训练,包括问题分析、总体结构设计、用户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连接基本技能和技巧,是对学生的一种全面综合训练,是与课堂听讲、课下自学和课程关联相互联系且不可或缺的一个教学环节。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独立完成。有了课程联合实训的基础,学生有能力自行选择感兴趣的信息管理系统类项目进行设计和编码并撰写大作业报告。独立完成有利于促使学生全面掌握完整系统开发的所有环节。自行选择项目的基本原则包括:①要求所选项目覆盖Java程序设计课程关键知识点,如GUI设计、多线程、数据库连接等,侧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②要求有一定的工作量,代码在500行以上。

7灵活考核形式设定

课程期末成绩是对学生课程学习结果的一种评定,良好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有正面导向作用[6]。Java程序设计课程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上机考试成绩两大部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包括上课出勤情况、上台展示演讲情况、上机实验作业完成情况、系统大作业完成情况。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是学生上机考试的成绩。期末上机考试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登录网上考试系统,在考试系统中抽取题库中试题,完成作答并正常提交试卷。其中,对于客观题系统自动判卷得出成绩,主观程序设计题则由改卷教师统一判卷给定成绩。校企联合实训环节的课程实习成绩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和提交作品的等级单独给出,同一个实训小组所有成员的成绩等级相同,强调的是小组内成员的团队协作。整个考核体系不遵循传统的“一张试卷定分数”方式,考核指标多样化,强调学生编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如果想顺利地通过考核,取得满意的成绩,就得自己平时多动手、多实践,提升自主学习与上机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

8结语

小学心理活动课设计总结篇6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明确小学数学活动课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只开设数学学科是不能完全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换句话说开设活动课能更好地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对于数学活动课程的开设,有的老师担心,学生的负担本来就很重,再加一门活动课,不是更重了吗?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设立数学活动课不是增加一门新的学科课程,而是将数学学习中难以有效进行的一些内容通过活动课来完成。实践证明,以主题形式设计的学习内容,和以小组、个人等形式为主的教学组织,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因此,它不仅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会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从笔者曾参加过的数学活动课来看,学生对数学活动课不仅没有负担感,而且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他们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交流信息,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联想创新,能轻松地达到教学目标。

二、结合农村地方特点,探索行之有效、丰富多彩的开展数学活动课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虽然已经认识到小学数学活动课的重要意义,但要设计好小学数学活动课,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还必须选择好活动内容及形式,做到精选内容、形式恰当。其中内容主要有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如测建筑物的高、河流的宽,街头设奖游戏蕴涵的概率知识以及趣味数学等。应该说可选的内容较多,要符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要因校、因时、因人、因地、因题而定。而农村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形式也应根据设计活动课的目标、主题、特点不同而选择适当的方法,笔者认为常见的活动课有以下几种类型:

1、现象探索课:对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数与形的现象,通过老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活动,探索其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规律,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方法,解释或解决这一现象。它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提高有重要的帮助。

2、故事活动课:结合有关数学知识的教学,通过故事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历史、数学知识,增长知识,激发学生热情。数学故事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收集,可由老师讲,也可由学生自己讲。它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想象力。

3、游艺活动课:这是以文艺和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数学活动课。通过文艺演出和游戏活动,使学生在玩中乐、乐中学,可以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数学游戏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一种极好的益智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文艺、游戏活动形式很多,如表演数学相声、游戏小品,玩数学扑克牌,猜数学谜语,开设数学诊所、数学乐园等。

4、实践操作课:即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动手操作的活动课,指导学生制作学习用具或操作学习用具,进行实际测量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做一做、折一折、拼一拼、量一量、剪一剪等具体操作活动,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5、数学写作课:即指导学生撰写数学学习小论文的活动课。撰写的小论文包括学习数学课程的心得体会、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定理的应用、解题方法的总结等,它能加深学生对数学课程的理解,发挥他们的才能,增强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另外还可举办数学讲座、数学竞赛、数学阅读等活动课。

在数学活动课中切合实际地选定内容和形式,是完成数学活动课目标的关键,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合作、学会发现、学会创造,甚至可以从活动中了解到社会生产的需求和变革,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三、在各环节加强开展数学活动课的学习、探索、研究和管理,确保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质量。

有了对数学活动课的正确认识,明确了开展数学活动课的常见内容和方式,还应在开展数学活动课的各个环节中加强探索、管理,使数学活动课的开展收到良好的效果。

1、制定好活动课的教学计划,并认真贯彻执行。每学期初,教研组和老师应在认真研究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活动课程的目的、内容、时间和形式。在开展中要认真贯彻执行教学计划,避免随意性及应付思想等。当然,等有经验后,可在一年级时就制订好小学六年的数学活动课计划。

2、认真进行课前准备。准备工作可由教师和学生分头进行。教师应根据活动课计划写出活动课教案,根据活动课内容,结合教材,认真分析学生现有的实际水平,选择恰当的方法,设计活动程序,还要考虑到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准备好对策。

3、精心组织教学过程。与学科教学过程一样,活动课教学过程中,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但其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体现在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的教师的“导演”中。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组织才能和高超的“导”的艺术,对教师的素质、责任心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小学心理活动课设计总结篇7

【关键词】农村初中 思想品德 分层教学 备学生

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志趣的基础上备课,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初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设计教案,才能备好课,进而上好课,达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境界,才能让思想品德课进入学生心灵,才能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才能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创新人才。

一、了解不同年级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

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奇、表现欲望强烈,但独立意识、合作能力差,重感性认知,少理性思考。在备课时,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设计活动,活动形式以小品、游戏、自我展示为主,活动内容不能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知识的传递,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借助学生的亲身体验,同时教师要多引导。如在备《做情绪的主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情绪”这一抽象的概念,获得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第一步,郑重向学生宣布:“由于同学们的努力,我们班被评为上周的‘文明班集体’。”第二步,请同学们谈此时的感受,接着再告诉同学们:“由于个别小组值日不认真,我们的‘文明班集体’荣誉称号被取消了。”并趁机让同学们谈谈此时的感受。第三步:与学生一起总结什么是“情绪”,它是怎样产生的,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是什么影响了它的变化。这一活动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奇、表现欲望强烈、偏重感性认知的特点。

八年级学生突出的心理特点是:独立自主意识逐渐增强,由关注自我慢慢开始关注周围的人,交往范围逐渐扩大,看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能根据自己的观点评价别人,有合作意识。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活动形式应多以小组活动为主,可以是小组讨论、小组竞赛,也可以是演小品、辩论、讲故事等。活动过程要给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例如,在《竞争合作求双赢》一课时,可以设计一个小组夹棋子活动:第一步,讲清活动规则。第二步,学生自由结合,组织两个五人小组,推选组长,由组长分配角色。第三步,宣布比赛开始,每组的一号选手用竹筷子从盘中夹起棋子传给二号,二号传给三号由五号选手放入另一只盘子。三分钟后,统计每组传出的棋子数,多者获胜。第四步,由得胜组组长总结获胜经验,失败组组长总结教训。第五步,由学生根据活动过程,总结出合作的意义。这一活动设计,充分考虑了八年级学生的上述心理特点,课堂教学做到了行云流水,水到渠成。

九年级学生独立意识更强烈,社会交往范围更广,能比较全面地评价周围的人和事,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有比较稳定的伙伴群体,表现欲望没有七年级、八年级学生强烈。在备课中,教师要考虑借助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及有关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完成教学任务。如在备《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一节时,可以先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家庭在衣、食、住、行上的变化,感受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接着给学生提供几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教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材料,引导学生总结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得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结论。这样做,充分考虑了学生已经具备的抽象概括能力,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了解学生的知识状况,找准教学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由此可见,准确定位教学起点非常重要。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学习起点(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差别很大,而准确定位课堂教学起点是保障不同层次学生都“吃”饱、“吃”好的关键。否则,容易造成一些起点低的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不愿学;一些起点高的学生常常骄傲自满,不想学。因此,教学起点要合适,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体验,激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才肯学。了解学生知识状况对教师来说较为容易,教师一般可以通过批改作业、考试、提问、座谈等途径来掌握。

要把握教学的真实起点可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没有掌握的是哪些知识?第二,哪些新知识学生自己能够自主学习?哪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第三,按照课标要求,学生已经具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哪些方面需要纠正、引导、培养?

通过对学情的了解,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哪些需要通过学生活动才能解决,从而很好地把握教学的起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突出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关注差异,在备课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对于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和教学策略各是什么?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关注个体,让每个学生在最近发展区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是教学比较理想的状态,也是我们的努力目标。那么,我们是否在教学设计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是否有相应的教学策略?是否能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有哪些学生需要特别关注?我们用什么策略帮助他们?早就掌握了的学生,我们准备给他什么?怎样发挥他们的优势帮助教学?

学生个体差异是一种客观现实,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做的不是漠视、扼杀这种差异.也不是抹平这种差异,而是要针对这种差异安排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让不同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教师可通过批改作业、课堂提问、问卷调查、课下访谈,对学生个体差异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要打破传统教学“一刀切”教学观的束缚,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施教”,关注学生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具体可采取“设计课堂教学分层”“设计课堂练习分层”“设计实践活动分层”“设计作业分层”等形式。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练习、作业、实践活动,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树仁. 新基础教育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J]. 现代教育科学,2002(08).

[2]王坦. 合作教学的基本类型与理念析要 [J]. 山东教育科研,1999(12).

小学心理活动课设计总结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设计模式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概述

不同于以往的注重课堂教学的心理学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则更注重通过教育活动的开展塑造学生的心理技能及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有目的地运用心理学知识通过活动训练的开展,使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自主的感悟、深切的体会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设计模式研究

2.1明确的树立活动单元的目标及内容。首先教师应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确定活动的实施对象。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心理承受能力、学习需求、学习环境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活动课内容。在明确了具体内容后,我们应确定一个体现活动特色、提纲挈领的名称主题,注意不要将个人情感、政治立场反应于主题中,力图用中性的描述、通俗易懂的思想紧扣主题活动的核心,避免专业性过强词语的运用。当然,中性的描述并不代表题目的枯燥,我们应运用创新的思维、新颖别致的思路注意引人入胜的主题确立,充分的发挥想象的空间,注重兴趣教育,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热爱活动的积极性。接着我们应根据确立的活动主题制定相应的课程辅导策略及方法,要注重主题与目标的有效配合,内容与方法的严谨、协调,活动方法与形式的充分适应。

2.2活动课的准备工作。活动课的前期准备工作应包括活动的时间、场地的安排与活动材料的准备,同时学生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及广泛积极的心理动员也是必不可少的。如“信任之行”需要准备眼罩及障碍物等活动材料,活动方式可以是分组的、集体的,地点的选择则必须是平整、活动范围较为充分的场地。活动课的内容设计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充分的重视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优势,创新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功能化软件进行心理场景的布置、演示、模拟及录制等准备工作。为了避免学生参与活动的紧张情绪我们应开展必要的活动课前辅导及动员,使学生在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做好活动前身心上的双重准备。

2.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过程设计。通常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主要由课程导入、内容展开、推进高潮直至结束等环节组成,从活动的层面讲具体分为热身活动、主题活动及结束活动三部分。

2.3.1热身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通过学生之间信任的建立、团队的合作上升到心灵层面的沟通过程,只有建立在了解、和谐、健康、安全、放松、自由氛围基础上的活动课程才能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敞开心扉、主动参与、热切交流,圆满的完成活动课程。因此科学有效的课前热身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整个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教师们可以用激情生动、富于变化、富于感召力的语言进行开场动员,从思想上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我们还可通过设置简单的互助游戏活动使大家在互相配合、互相协作中调动活动的兴趣,如站成一列依次互相为对方拍背。当然热身活动的时间不应太长,点到为止即可。例如在树立自信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我们可先让每位学生主动发言,说出对自己身体中最满意的一个部分,通过学生自主的介绍,自信的描述,同学们的热烈观察引入自信的教育课题。

2.3.2主题活动即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主体部分,是课程的核心内容,应重点的围绕活动课的主题和目标进行设计及实施,包括活动的展开、推进与高潮。

其中设计环节包括具体的流程设计、形式设计、方法选择、多媒体手段运用、活动时间安排等。活动、体验、分享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基本要素,我们应围绕课程的目标及内容,并严格的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有效的设计,运用感知、参与、体验、内化的方式逐步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应注意各个环节的连续性。对于活动形式的选取我们应本着开放、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特性,进行与活动主题相适应、相切合的具体形式。包括游戏式、情境模拟式、角色扮演式、讨论式、实践式等。针对多样的活动形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活动方法也是生动多变的。例如游戏活动可通过学生互相配合、互相竞争、努力探索的游戏模式开展教育活动,角色扮演法可通过一定的情景剧、小品使学生身临其境的通过角色的扮演体会当事者的心理变化、体会多重人格特征带来的心理影响,还可让学生通过角色的互换、集体的配合表演体会不一样的心理活动。小组讨论法则较为简单可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进行自由分组讨论、固定人数讨论及持不同观点自由辩论等。

对于实践活动的安排我们要合理的评估课程环节的设计时间,注重重点的突出及不必要环节的省略,从而防止课堂教学环节头重脚轻、课堂节奏松紧不一现象的发生。

2.3.3结束活动。结束活动的教学环节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精髓的归纳与总结,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感悟与收获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全面的升华。同时我们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课外活动的延伸,从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弥补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不足。

3.结语。总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设计模式的有效开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与创新,我们应充分的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成长需求设立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活动环节,通过他们自主学习力、创造力、总结力的塑造强化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牢固树立他们拼搏的意识、自主创新的精神,从而使中学生以健康的心理、高尚的品质勇于开创他们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张鑫鑫.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再思考[J].中小学校外教育,2009:34-35.

小学心理活动课设计总结篇9

一、现状调研

就小学毕业总复习教学情况,2010年和2011年,笔者对我市部分学校的近400名六年级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调查的题目是:“你对现在的总复习课有什么意见和建议?你喜欢怎样上数学总复习课?”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总复习期间,我们老师付出了很多,仅批阅作业量就要比平时增加好几倍。但学生对当前的数学总复习课的满意度很低。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是:作业量大,考试过于频繁,随意增加课时,挤占其他学科课时现象普遍;复习方法死板单调,老师常用的模式是:教师主宰下的简单罗列式复习整理——大量练习——考试——再练习。甚至有时候用考试和做练习代替总复习教学。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对这种被动的死记硬背式的复习课,没兴趣,甚至有抵触情绪,所以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气氛沉闷,不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低落,学生心理压力过重,个别学生出现明显的厌学情绪。

学生提出了好多好的建议和意见:希望数学课上得有趣一些,精彩一些,轻松一些,灵活一些,多一点互动。有很多学生提出:上课时多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可以引入喜欢的故事和游戏;老师多让学生提问题,然后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向学生询问哪一部分掌握不好,重点教学;甚至有些同学提出来:总复习课可以先让学生总结出来,第二天老师再讲;让学生自学书本上的内容;喜欢研究、探讨的复习课等等。这些要求和建议是和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一致的,六年级学生已经进入少年期,经历了6年的学习,已经初步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已经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渴望独立,希望自主,自我意识特别强,喜欢表现自我,已经喜欢独立思考一些问题,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而且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可。

二、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从学生的要求和课标理念两个角度考虑,我们迫切需要重新审视和改革总复习教学。通过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借鉴全国先进经验,笔者提出“数学活动式”复习教学方法,即创设有效的学生自主复习活动,激发学生复习兴趣,引导学生明确复习目标,制定复习计划,确定复习方法,让学生经历自主整理和主动建构的过程,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全面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为进一步阐述自己的想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实施建议,供广大同仁参考:

1.转变备课思路,即由传统的从主要思考“教师怎么讲”的备课思路,转变为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怎样主动复习”的备课思路。从传统教案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备课的出发点就是“我”要怎么教,学生应该在“我”的“教”的基础上怎么学,怎么配合我。今天我们要求教师自始至终思考学生怎样主动学,然后才是根据学生的“学”情“我”要怎么教。

2.每节课都要设计好特定的数学复习活动。特别提出以下几种活动形式供同仁参考:

(1)独立整理,交流完善。总复习课可以先让学生利用熟悉的列表、归纳等方法自己总结整理,然后通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逐步完善。例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总复习中《比和比例》一节内容,我们就采用这种活动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不仅很有条理的整理出了所有相关内容,而且展现出了列表、归类等很多整理方法,甚至有些学生创造性的提出新的整理项目,比如容易出错的知识、概念的要点、常见的习题等等内容。

(2)自学式复习活动。人教版教材总复习一节内容编排,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益于学生自学,完成整理复习任务。笔者的做法是:让学生自学书本上的复习内容,整理出自学笔记,包括知识结构和自己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

(3)质疑活动。先让学生提问题,围绕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展开复习课。

(4)采用故事、游戏活动引导学生整理复习。比如基本的量和计量一节的总复习,创设一个小糊涂乱用量和计量单位的小故事,在欢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完成了整理和复习。

(5)实践式活动。先独立作业,让学生在自己独立作业中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自己去复习整理。

(6)学生自己设计练习题,互相测试、互相批改讲解,然后归纳整理。

3.在活动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思考,不仅关注学生思考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是不是有道理,思考的方式方法是怎么样的。比如:一位老师在复习《量和计量》时,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活动——猜老师体重。但老师关注学生猜的结果,而没有重视学生猜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后来我们调查,学生有的是根据自己的体重猜的,有的是根据妈妈的体重猜的,但有的是随口说的。前两者虽然结果有偏差,但是经过思考,我们是要鼓励的,后一种虽然结果正确,但绝不是数学思考,数学思考必须是有根有据的理性思考。

4.设计数学活动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要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要满足学生的学习实际,要创设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情趣和个性的数学学习活动。

5.重视和加强学生常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和思考的习惯,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小学心理活动课设计总结篇10

这节课是倒装句的复习课。首先笔者根据倒装句的规则设计了一些翻译题和选择题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学生在完成过程中能初步复习倒装句。上课开始,组织学生就课前的题目进行小组讨论并总结倒装句的规则,然后各小组呈现结果。在每个规则被总结出来后,笔者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运用刚总结的规则描述图片,再将这些图片组合起来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然后再让学生重新完整地将故事用倒装句讲述一遍。在进行了倒装句的训练后将倒装句与写作结合起来,使学生运用并巩固倒装句知识。

这节课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效果较好,也得到了听课教师的好评。笔者总结了这节课的一些可取之处:1.学生在课前通过题目对语法规则先进行了复习和思考,为课上讨论做了基础准备。2.小组讨论目的明确,学生有话可说。3.小组讨论使学生通过思维碰撞自主总结出语法规则,而不是由教师灌输知识,这个过程令学生对语法知识理解深刻、记忆加深。4.图片的展示、故事的创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并让其在巩固知识后享受成就感,从而提高其学习语法的积极性。5.题目的训练以及语法知识与写作的结合使学生既巩固了语法又感受到了语法知识的实用性。在这节课上,笔者并没有对语法知识作太多讲解,只是在学生讨论过程中给予帮助,在学生呈现规则时适时进行了一些纠正,整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为主。由此,笔者想到了以前由于害怕学生总结不出全部的语法知识而整节课讲解灌输的情景。也有很多教师虽然运用多媒体,但只是用来快速呈现语法知识或题目,简单增加课堂容量而已。还有些教师认为只要自己较好地总结语法,如运用顺口溜等形式,就能让学生较好地记忆语法知识。其实如果学生没有理解语法知识,教师总结得再好,学生也无法掌握。这些错误做法都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使语法教学成为机械传授,导致了语法难教难学的现状。

经过多次实践与思考,笔者认为唯有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解放学生,勇于创新语法课堂,才能让学生有效地获得语法知识。对此,笔者有如下认识。

首先,教师必须树立学生是能动的学习主体的观念,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语法。很多教师认为语法知识是较复杂的系统知识,必须详细讲解才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比如,高一第一学期重点语法是定语从句,教师概括了定语从句的定义、引导词的用法、使用注意点、与其他从句的比较并设计了大量的习题,但经过近一个月的反复讲解及练习,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甚至在整个高中阶段一些学生见定语从句而色变。这说明了教师讲得多并不能使学生学得好,枯燥的讲解及机械的练习反而让学生对语法产生了畏惧心理。英语课标中也提到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的倾向。所以,教师必须相信学生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语法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总结归纳,从而获得语法知识。通过这个过程,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对语法知识的内化。

第二,教师可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法教学,吸引学生对语法学习的兴趣,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可利用图片、视频等给予学生直观的演示或创设实践的情境,让学生领悟语法知识。如学生难以理解和运用现在分词完成式,教师可播放动画,展示“小明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后帮妈妈准备晚饭”的场景,然后提问:“After Xiaoming finished doing homework, what did he do?”学生会回答:“He helped his mother prepare dinner.”然后教师呈现“Having finished doing homework, Xiaoming helped his mother prepare dinner.”学生就能清楚地理解现在分词完成式表示的动作先于主句动作发生,相当于after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这比教师直接灌输要形象得多,而且学生也更能理解语法知识。

第三,教师应注重情境语法教学,即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及运用语法。首先,教师可充分利用语篇。语境是语言活动的基础,语言活动离开了语境就失去了意义,而语境的载体是语篇。如为了让学生区分同位语从句和定语从句,可提供如下语境。 A:Have you heard the news that Jack will graduate from university and work in a large company? His parents are very happy about this. B:Oh, really? But your news is different from the one that Jack himself told me yesterday. He told me he hadn’t found a job.让学生在语篇环境中理解这两个从句并加以区分,这比传统教学中给出两个独立的句子更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理解。其次,教师可利用真实情境或模拟情境展示语言材料,引导学生从中领会语法并归纳和总结出语法规则。如学校下周将举行运动会,让学生猜测天气如何。教师提问:How will the weather be like? 有的学生回答:It may be fine, for it has rained recently. So I think it can’t rain again next week.而有的学生回答:It must be fine, because I have checked the weather broadcast.在许多学生对运动会当天的天气作了推测后,再让学生总结can,may,must表推测的用法,学生就能较容易地理清三者用法及区别。另外,教师也可设置情境让学生操练语法、运用语法,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对语法规则理解得更深刻,这比机械的练习更吸引学生而且效果要好。

第四,教师应开展任务型教学,设计活动任务,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理解、总结并运用语法。讲授式语法教学重视语法知识结构,而任务型教学让学生“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在语法教学中进行任务型教学能使学生学习语法的动力更强,也能活化语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语法的能力。根据其交互特点,任务型教学活动被分为五类:故事链任务、信息差任务、解决问题任务、做决定任务、观点交换任务。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语法来设计不同的活动。

例如,在虚拟语气的教学中可设计活动,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表达自己的心愿,如:

If I were to be admitted by a university in Nanjing, I would visit all the places of interest there first.

I wish I were a tree, so I could breathe in fresh air and appreciate the beautiful scenery every day.

这样的活动使课堂气氛轻松,学生感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讲述自己的愿望和倾听别人的心愿时逐步掌握虚拟语气并能熟练运用之。

总之,传统语法教学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而语法又是英语语言的基本框架,教师要不断改革创新语法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语法学习的主体,使学生主动参与语法学习活动从而熟练运用语法。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他们学习语法的力量就“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参考文献

[1]鲁建国.浅谈自主学习[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6).

[2](英)伍德沃德.如何巧妙设计英语课堂[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