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德育渗透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5 15:01:26

小学音乐德育渗透总结

小学音乐德育渗透总结篇1

关键词:小学音乐;德育;审美;爱国;民俗文化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也是提高学生德育水平的重要学科之一。所以,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立足于音乐教学,有效地将德育与学科教学结合在一起,以期能够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德育水平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有效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进行论述,以期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为什么要借助音乐教学渗透德育

音乐作为人文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其学科价值不仅是要教会学生唱,也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学会基本的乐理,更重要的是要展现每首音乐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以及基本的音乐素养,目的就是确保学生在高效的音乐课堂中德育水平也得到提高,这样才能实现“教与育”的价值,才能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全面的发展。那么,为什么要借助音乐教学来渗透德育呢?(1)学科价值的体现。音乐本身就是一门以极具有感染力的学科,也是学生普遍喜欢的一门课程,所以,将该课程与德育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对提高德育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2)课改的要求。课程改革以来,各个学科的教学都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而是要促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而德育作为学生健全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之,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学生健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也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

1.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审美性是音乐课程特性的主要特点,也是音乐学科价值的主要体现,更是德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通过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的能力,陶冶情操,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所以,在德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想象力,要鼓励学生用心去感受音乐中所包含的美,逐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例如,在教学《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时,为了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德育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引导学生自主展开想象力,跟旋律来感受音乐中所描绘的,来体验乐曲充满活力的、抒情优美的情绪。同时,鼓励学生根据歌词“春天来了,大地在欢笑,蜜蜂嗡嗡叫……”来找到自己绘画的主题,进而使学生用画来表现音乐中的情境,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中的美,以为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2.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教育

爱国教育是德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学生健全发展的重要方面。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歌曲的内涵,要鼓励学生在鉴赏中体会音乐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例如,在教学《我们的田野》时,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心灵和真挚纯朴的情感,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歌曲MV,引导学生跟随着轻快的旋律去用心感受歌曲中所包含的对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并引导学生说一说听完歌曲后的第一感受,进而渗透爱国教育,促使学生德育水平得到相应程度的提高。

3.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带有民俗特点的文化开始被人们淡忘,或者是被一些新的形式所替代,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民俗文化基本上没有什么印象,甚至是一无所知,一脸厌烦。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有意识地渗透民俗文化教育,以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唱大戏》时,为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也为了提高学生德育水平,在授课的时候,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角色,比如武生、花旦、花衫、青衣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每个形象的特点,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中国戏曲有个基本的了解,同时也逐步促使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得到相应程度的提高。

总之,在素质教育下,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德育的重要性,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进而在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的同时,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小学音乐德育渗透总结篇2

关键词:初中音乐;德育教育;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0引言

众所周知,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对人的情感世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道德的呼唤,都要以情感作为介质,思想上的共鸣也要借助情感去撞击,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离开了情感教育,那只能是沦为空谈,只是空中楼阁,成为空洞的说教。音乐是表现情感的一种艺术,它对人的情感教育作用比其他艺术更加有力,更直接更有力地能使人们进入情感世界,音乐教育已经成为德育教育的情感基础,这一点毋庸置疑。

本文主要就如何在初中音乐中渗透德育教育进行探讨分析,提出了自己几点拙见,运用音乐教学的优势,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让德育的触角在音乐教学中生长,以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仅供广大同仁借鉴参考。

1初中音乐中渗透德育教育策略

1.1抓住德育渗透的时机

在音乐教学中,导入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序曲,是引子。它也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导入新课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他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转移到所要教授的新课程中来,作为课前的思想和情绪的准备,给学生去感受音乐,展现音乐提供了有利的基础。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的导言一定要传播感情,"情动而言行","情信则辞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抓住导入教学这个渗透德育教育的良好时机,依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富有感情的音乐氛围,进而感染学生,使学生为之动情。譬如,我们在教授《同属一个世界》这一课时,我们可以这样做好导入课:在《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声中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丛飞,是一位非常有爱心的歌手,有人统计过,近十年来,丛飞参加了400多场义演,至少捐献了300万元善款,资助了183名贫困孩子读书。可是当他被确诊为晚期胃癌时,竟然连医药费也负担不起。丛飞的心脏停止跳动后,他无私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使五位眼病患者又重见光明。丛飞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接着我播放了丛飞生前创作并演唱的歌曲《愿你幸福》,歌中提醒人们一生更多地为别人着想,多给周围的人一些关心和爱护。配以《让世界充满爱》那亲切温暖的歌词与曲调,加上饱含深情的讲述,和谐搭配,犹如春风荡漾,创设了一种弥漫浓浓爱意的音乐情境,使学生在心灵上受到震撼,进而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

1.2抓住德育教育的渗透点

音乐学科融合了艺术性和情感性,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人类情感体验的最好载体。作为音乐的传播者,我们要抓住"情感"这一切入点进行德育教育,必定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从"情感"入手,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学生从自然和本能中解放出来,进而进入一个高尚而纯洁的境界。在音乐课堂中,我们可以采取对比的方式,播放两首不同情感的歌曲,例如《金色的秋天》和《扬鞭催马运粮忙》,让学生认真倾听,认真体会两首歌曲中所包涵的不同情感,于此同时,给学生展示了两种情况下的图片,一幅是秋风瑟瑟,漫天黄叶的画面,一幅是麦浪滚滚,此起彼伏,热火朝天收割的场景。随着忧郁的小提琴声与画面交相呼应,学生也进入了深深思考中,紧接着有播放了《扬鞭催马运粮忙》,随着乐曲体现的情感的变化,学生也跟着思绪万千,情感和情绪也发生着变化,学生们倾听着,体会着,感悟着,思考着,在无形中加深了对音乐内涵和真谛的理解。音乐饱含的情感深深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激起学生心灵的层层涟漪。

1.3抓住德育渗透的手段

歌唱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作为教师,我们要在以审美为核心的唱歌教学过程中,以情感的表现、情感的宣泄和情感的交流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歌唱教学是体验情感的最重要的过程,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不可或缺的一条途径。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的演唱能力得以提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演唱中,认识人生,体会人生,感悟人生,进而形成健康美好的审美情趣,养成积极向上的乐观生活态度。通过不同的音乐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带着感情唱歌,饱含情感去表演,充满激情去参与实践,这是教师在唱歌教学中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我用我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感化学生,让学生体会到不同歌曲所抒发的不同情感。譬如我在《银屏乐声》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我播放了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主题音乐片断,让学生听辨乐曲中抒发的不同情感。接着我鼓励学生看着大屏幕的歌词跟随着唱,随着歌声,体会音乐中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情感,同时思考讨论音乐与原作品的关系。接着,我将大家分组,进行小组间的比赛,分组演唱,看哪个组更富有感情。我还采用了师生同唱的方式,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演唱,让学生在充满情感的音乐中体会音乐的真谛,引导学生步入真善美的境界。

1.4抓住德育渗透的有利条件

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所以,作为音乐教师,作为美的传播者,我们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始终把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家乡的教育摆在比较突出的位置上,来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素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2结语

总之,音乐不仅可以开发智力,而且能够以自身的美来进行德育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新课标明确指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中"。要想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要依靠音乐自身的优势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受到震撼,在心灵深处萌发美的种子,在音乐教学中要渗透德育,要依靠音乐本身的优势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震撼学生,使其心灵萌发美的种子,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初中音乐教师,我们要立足学生实际,不断探索出适合学生本身的教学策略,在音乐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教育,进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陈书清.初中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A版.2011(3):106-107.

[2]包春艳.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文理导航.2011(10):9-10.

[3]吉琼.初中音乐课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J].读与写(下旬).2012,09(1):204-205.

[4]张佩茹.初中音乐课中的德育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19):148-149.

小学音乐德育渗透总结篇3

一、利用歌曲教学渗透德育

歌曲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重要内容之一。歌曲是音乐教育中最普遍、最有渗透力和最有影响的艺术。给学生唱什么样的歌曲,关系到塑造什么样的心灵问题。多少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音乐工作者为少年儿童谱写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优秀歌曲。它们有的优美抒情,有的悠闲舒畅,有的深切感人,有的活泼向上,深深的震撼着孩子们的心灵,伴随着他们健康成长。

例如:歌曲《卖报歌》,歌词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既叙事,又抒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学时,教师把音乐家聂耳当年在上海认识了一个叫“小毛头”的报童,了解到他的生活十分艰难后,写下这首歌的一段经历讲给学生听。通过这个小故事和对歌词有感情地朗读,描绘出一幅报童在凄风冷雨中饿着肚皮沿街叫卖的情景,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旧社会报童无依无靠,吃不饱、穿不暖的滋味,产生对报童无比同情之感,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做到“未有曲调先有情。”当学生唱到“满身的泥水惹人笑,饥饿寒冷只有我知道”的歌词时,许多学生流露出伤心的表情。这时,老师让大家谈一谈新社会、新时代少年儿童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教育学生要好好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刻苦学习长大为建设美丽的祖国作出贡献。

二、利用欣赏教学渗透德育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的确,音乐是情感艺术,优秀的音乐作品总是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它以自己独特的音波来穿透人的心灵,从而使人的审美心理产生五彩缤纷的感情波涛。

例如:在给学生欣赏法国作曲家圣・桑斯的作品《动物狂欢节》组曲中的《天鹅》一段时,首先向学生介绍组曲的作者及《动物狂欢节》是描写一些动物的音乐。描写“天鹅”的乐曲有很多,不仅仅只有圣・桑斯的,还有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科萨科夫的歌剧《萨丹王子的故事》都用美好的音乐刻画了“天鹅”的形象,这是为什么?传说天鹅从不轻易唱歌,把歌声藏在心里,但是一旦面临死亡,它却引吭高歌。多少年来人们总把“天鹅”作为美好的形象来歌颂,作为崇高的象征来赞扬。在艺术家的心目中天鹅以洁白无瑕的羽毛、端庄挺拔的体态成为美的化身,以它舍己为人的自我牺牲精神成为高风亮节的代称,以它临终前的引吭高歌成为无所畏惧的典型。作曲家已把天鹅拟人化,作为纯洁、高尚、典雅、端庄的象征,在音乐中,对这些优美的品质加以歌颂。音乐中天鹅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在众多描写天鹅的名曲中最受欢迎,最通俗易懂的是圣・桑斯的乐曲小品《天鹅》。它是由大提琴独奏、钢琴伴奏。钢琴从一开始就奏出了轻柔、透明的钢琴分解和弦、音型清澈,明亮,使我们仿佛置身于碧波荡漾、波光粼粼的湖面。在这背景上,大提琴奏出了天鹅昂首遨游、端庄娴静的神态。美好的画面让人勾勒无限的遐想,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身临其境,身心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在这激情冲动之际,完成人格美的塑造、心灵美的完善、情操美的升华。在这里不用任何说教,完全用音乐感情来陶冶学生优美情操,并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看到学生出神的眼神儿、充满遐想的表情、愉悦的笑容,就知道了,音乐在敲击着他们的心灵,天鹅的形象在他们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三、利用其他音乐教学渗透德育

德育渗透在音乐教学中不应是生硬的说教,而应有机的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如通过音乐课的常规训练如:听音乐进教室、用音乐的形式师生问好、听音乐起立请坐等,使学生养成讲文明、有礼貌养成遵守纪律、尊敬老师的良好行为。基本练习中,可以将德育渗透与各项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应根据教材,充分调动各种德育因素,贯穿于教学之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学习精神。

音乐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它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音乐能力,也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优秀品质。

歌表演、律动特别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如教学《我爱雪莲花》,将具有新疆舞特点的律动交给学生,《金孔雀轻轻跳》是美丽的傣家舞。这样的教学不仅是学生用肢体感受音乐的美而且还使学生清楚认识中国的多个民族,也加深了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热爱。

器乐教学用以提高学生音乐素质。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保证全体学生能够科学地掌握竖笛吹奏的各种技能技巧,学习之前,制订出严明的课堂纪律及守则,建立起良好的课堂常规。教育学生学习战士严格遵守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的良好作风。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部分学生只图个新鲜,在课余懒得去苦练基本功,遇到困难就退缩的情况,经常告诫学生,要学会一种本领,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刻苦练习,持之以恒的精神,否则只能是一事无成。思想统一了,目标明确了,认识有了一定的高度,学生就会从被动变为主动,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学习器乐的热情很高,进步也很快,真正懂得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而且通过各演出增强了集体观念意识,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小学音乐德育渗透总结篇4

新课程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它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上,强调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那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赋予了我们历史的重任,我们就要对学生抱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做好教育工作。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把他们培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而努力。音乐教学怎样育人?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性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由此可见,在音乐课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好途径。

二、关键概念界定:

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研究现状与分析:

音乐教育是美的教育。它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另外,还有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等教育,从各方面培养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在音乐课的教学中,应把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结合为一体来进行,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四、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研究目标: 1、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2、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3、陶冶高尚情操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5、理解多元文化

研究内容:一、认真备课,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音乐教材中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应当认真钻研、分析教材,挖掘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在教学各环节中渗透德育教育。德育渗透在音乐教学中不应是生硬的说教,而应有机的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如通过音乐课的常规训练使学生养成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学生进入音乐教师、师生问好等训练规范化,使学生养成遵守纪律、尊敬老师的良好行为;基本练习中,可以将德育渗透与各项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应根据教材,充分调动各种德育因素,贯穿于教学之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学习精神。三、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德育教育。四、教师以自身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应当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良好的师德修养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有献身教育事业的伟大理想,以为人师表的道德标准衡量自己,培养高尚的情操,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教学工作。课堂上,教态自然大方,语言生动形象,歌唱充满激情,琴声优美动听,所有这些,都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感化作用,使学生不仅通过间接的教材内容,更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得到直接的德育教育。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通过各种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调查法:

设计一定的调查问卷,对学生品德情况进行调查。

观察法: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德育进行引导,观察学生的领悟情况,并及时记录。

行动研究法:

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实际,通过个案分析,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通过各种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经验总结法:

在文献资料和观察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经验,寻找解决途径。

五、研究计划或步骤:

本课程共用时一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8)对课题进行规划,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学习有关资料,完成开题报告。第二阶段:资料收集阶段(XX.9—XX.3)通过文献资料收集法、观察法和行动研究法,收集研究需要的资料,并及时地做好记录。第三阶段:总结阶段(XX.4—XX.6)对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并进行全面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六、研究条件分析:

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重要研究课题:

邓艺君: 《小学音乐欣赏认知途径的研究》

《培养小学生音乐想像力的研究》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

《唱游课堂中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科研成果的社会评价:

研究课题的实践成果使教研组的成员在音乐教学工作中各方面的素质有一定的提升。在校的反思课、汇智课、平台课、擂台课中显示了明显的成果评价良好。课题论文也曾在片级范围内进行过交流得到良好反映。

3、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

本人是一名从事小学音乐教学的一线教师。可以在实践中积累,便于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研究成果可以很方便地运用于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时间保证:1、前期准备阶段:XX年9月。制订实验方案,做好物资准备等工作。积极,稳妥做好研究前的准备工作。

2、中期实施阶段:XX年9月至XX年2月。实施过程中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及时修正局部研究方法、方式和方向,一切以有利于研究工作为依据,形成初步研究结论。

3、后期总结阶段:XX年3月至6月。以课题研究目标为依据,对课题研究进行科学分析和归纳整理。汇编资料、分析数据,形成结题报告。

4、最终完成时间:

XX年6月份。

4、资料设备:

本课题需要得到学校、社区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低年级教育课程化的实施阶段,为了配合活动的开展,肯定需要落实到课程,课题组成员将一起积极出力,向有关部门请示,完善解决。

七、参考文献:

《中国音乐教育》

《中小学音乐教育》

小学音乐德育渗透总结篇5

一、在教学准备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的准备关键在对教材的分析,教师应当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在我们的小学音乐教材中,有的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如:《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国旗国旗真美丽》、《小乌鸦爱妈妈》等。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作好教具、课件等其他的教学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国旗国旗真美丽》欣赏教学中,我就准备了一面五星红旗放在新课的引入阶段进行展示,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看照片,同学们既有听觉又有视觉的感受,对他们更深切理解歌曲的情绪给予很好的帮助。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一节优质课中,教学过程是精粹,在此环节中体现德育教育最忌空洞说教,应该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指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德育工作生命力的重要体现。”作为教师就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把情感做为主线来贯穿整节课。同时音乐教师还应该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音乐学习习惯。

三、在音乐感受中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音乐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

四、在学习评价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以往音乐课的学习评价中,教师往往让几个学生组成一组选唱一首歌曲,打上一个等级草草了事。这样不仅没有起到综合评价作用,更重要的是严重淡化了学习评价对学生的教育功能。

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音乐的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探究音乐的态度与创编能力,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等。都是我们评价应包含的内容或要素,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对美的追求。例如:我在一次期末考核中,加入了父母评价一栏,让学生把《洗手绢》回家唱给父母听,还可以根据自己家的实际情况创编歌词,表演给家长看,家长给出简要的评价。第二天看到家长们的评价时,让我大感意外。“她长大了,懂事了!”“我的宝贝儿子也会做事了!”一句句真挚的话语,不正是我们德育教育的最好结果吗?

五、在教学手段中渗透德育教育

将音乐与文化融合起来,把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音乐与历史、地理、体育的关系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来讲,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律动、歌表演,这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特别受中低年级同学的喜爱。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够“当众、自信、有表情地歌唱和表现”。学生在自由表现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了自信与勇气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而新颖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养成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六、在音乐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游戏时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它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音乐能力,也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优秀品质。如以班级、小组等为单位的游戏,需要学生的协作精神;而一些需要克服一定困难的游戏,有利于学生毅力的训练。

歌表演、律动特别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如教学《我爱雪莲花》,将具有新疆舞特点的律动交给学生,《彝家娃娃真幸福》的歌表演有彝族风味,《金孔雀轻轻跳》是美丽的傣家舞。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不仅清楚认识中国的多个民族,也加深了对民族音也的理解和热爱。

七、教师以自身形象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为培养跨世纪的接班人,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需要树立教书育人的意识,在本职岗位上,落实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教师应当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良好的师德修养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有献身教育事业的伟大理想,以为人师表的道德标准衡量自己,培养高尚的情操,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教学工作。课堂上,教态自然大方,语言生动形象,歌唱充满激情,琴声优美动听,所有这些,都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感化作用,使学生不仅通过间接的教材内容,更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得到直接的德育教育。

小学音乐德育渗透总结篇6

关键词:小学音乐;人文素养;教学对策

音乐在中国古代属于“六艺’之一,到了现代我国素质教育全面发展,音乐教育也更进一步强调了人文素养综合教学的融合,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小学音乐艺术教学要发生一定改变,优化教学对策。

一、音乐艺术教学中品德素养的优化对策

“以艺育德,以德促艺。”音乐艺术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品德素养的渗透教学,所以教学过程中进行品德素养的教育要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才好。首先,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来了解音乐。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歌曲内容讲述音乐家故事。例如:欣赏肖邦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肖邦14岁那年,肖邦对波兰民歌已经到了迷恋的程度,他经常去乡间收集民歌,到农田干活听农民唱歌,然后把这些歌曲记录下来。正因为如此用心,肖邦的音乐才有着对故乡的浓厚眷恋。又如:音乐家聂耳与《卖报歌》《国歌》的故事讲述,让学生感受聂耳生活的坏境,及创作歌曲的背景。让学生领悟到学会音乐的同时,也要学会做人,做一个努力的、积极学习的人。其次,要让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例如:欣赏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聆听,在充分感受乐曲所表现的幽雅温馨意境的同时,领略我国民族乐器神奇而独特的表现力。同时,也可以请业余学习古筝的同学进行课堂表演,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另外,音乐教学渗透的德育内容离不开爱国情绪的培养,例如:歌曲《保卫黄河》的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请学生进行歌词的朗诵,体会英雄儿女斗志昂扬奔赴抗日战场的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然后再进行学唱歌曲,体会艺术的魅力。总之,学生在教育中获取知识,在教学中掌握技巧,并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他们的思想感情也由此得以建立和升华。

二、音乐艺术教学中审美情趣的优化对策

音乐属于美育的一部分,在审美情趣的渗透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品味艺术美。例如:在欣赏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大河之舞》教学活动中,通过播放《大河之舞》VCD的片断,感受踢踏舞热烈的节奏和气势宏大的场面。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对所欣赏的曲目内容要素、曲式结构非常清楚,事先进行反复聆听,分析记录,撷取音乐当中有表现特色的段落,作为重点深入赏析。其次,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在演唱中体验美。例如:教学《欢乐谷》时,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借助小铃、沙球、三角铁等课堂中常见的音乐器材来模拟他们熟悉而喜爱的动画音乐。当然,学习用打击乐器伴奏,也不能每节课都用同样的乐器,而可让学生自己设计伴奏型,一边演唱一边歌唱,这样能使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又能使学生树立起我能行的自信心。在歌唱中引导他们准确辨别音与音之间的差异,可以磨炼他们对学习、工作一丝不苟的意志,在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激发、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另外,音乐教师要在歌舞中展示美。例如:教学《我是草原小牧民》时,教师可以结合蒙族舞蹈来进行教学,教授他们《轻骑组合》,让喜欢唱歌的同学来唱歌,喜欢跳舞的学生来跳舞。学生在舞蹈的世界之中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这样学生自然会喜欢上音乐课程,体会到音乐的美。

三、音乐艺术教学中科学素养的优化对策

所谓人文素养不仅仅包括品德素养,还包括个人的科学素养。音乐艺术教学之中教师要渗透科学素养就要从多方面进行学科知识的教育教学融合。首先,教师要利用音乐进行历史教学的融合。例如: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东方红》《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认识新中国三代领导人的丰功伟绩,学生对中国历史会产生兴趣,历史素养不断提升。其次,教师要与手工课程结合起来。例如:在欣赏乐曲《泥娃娃》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完成歌曲表演之后,真实地动手用橡皮泥捏一捏泥娃娃,感受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小学音乐教学还可以与影视艺术结合起来。例如:在欣赏歌曲《多来米》时,为了让学生分享、体验电影音乐的魅力所在,在教学上我安排了让学生观看《音乐之声》电影片断,影片之中的感人情节结合优美的音乐,学生自然会对艺术产生兴趣。音乐与美术也能够完美结合起来。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画“音乐”的活动,喜庆的《欢庆锣鼓》《金蛇狂舞》,悲凉的《二泉映月》、细腻流畅的《茉莉花》,雄壮有力的《西班牙斗牛曲》等都可以用绘画的彩笔表现出来。另外,现在音乐多媒体教学是通过幻灯、电视、广播、录音、录像、电脑等现代化的视听工具为媒介进行教学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应该广泛使用。

总之,小学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行之有效的手段,应该从德育、审美和科学等方面进行人文素养的全面培养。

小学音乐德育渗透总结篇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并把“坚持德育为先”作为实施这一重大战略目标的首要基础。所谓坚持德育为先.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作为高职音乐院系的专业课教师.我们应当在今后的教书育人实践中如何落实这一纲领性文献的要求呢?笔者认为,我们不妨在深刻、辩证领会“音乐是德育的重要载体”的基础之上,自觉地、全方位地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德育,以求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音乐是一门强调情感抒发、心灵感悟的艺术,与人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等均有一定的关联。优秀的音乐作品具有穿透灵魂、直达心灵的魅力,对人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陶冶、教育功效,因而,古今中外的诸多有识之士都高度强调音乐对受众审美、心灵、思想等的提升、教化功能,比如,贝多芬认为“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冼星海则强调“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至于来自教育界、思想界的真知灼见更是俯拾皆是,比如,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以致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把“乐”上升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道出了音乐教化心灵的力量: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此的论述则更为详尽和直接,他说:“对艺术、特别是对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学校音乐课的一切形式都应当旨在发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他们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二、实施德育渗透的途径

用音乐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能够寓教于乐使学生喜闻乐见,而且教育效果也比较生动直观,故而只要时机得当、方式方法合理,通常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那么,教师当如何在音乐专业课教学中选取、运用实施德育渗透的时机呢?哪些教学环节最适合渗透德育教育呢?结合前人的实践以及笔者自己的探索,建议大家首先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深入开掘音乐作品的情感、品格因素,实施德育渗透。优秀的音乐作品通常都不是以直白、说教等简单方式来呈现的,而是用感染、启迪、象征等艺术手段实现与受众的心灵共鸣、情感共鸣,进而达成创作目的。基于此,教师在进行专业课教学时,要善于深入开掘教材所提供作品的情感、品格因素,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审美而理解、把握、感受其问蕴含的真善美情感,善于带领学生通过艺术形象用心灵去体味坚强、乐观、博爱、自由、勤劳等等高尚品格,进而把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和平、热爱自由、热爱真理等情愫植入青年学子的心田。比如,在教学《义勇军进行曲》《马赛曲》等作品时,教师可结合这些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讲解中华民族、法兰西民族在面临国家危亡紧要关头的团结与不屈.引领学生去深深体会中外相通的人类灵魂的精华、精神世界的主旋律。比如,教学民歌、民乐时,可适当引入我们中国地大物博、各民族平等团结、各地文化习俗有同有异等等理念,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认同文化多元等品质。比如.教学贝多芬的作品时.则可结合贝多芬的人生经历来理解其作品的精神特质,鼓励学生树立起直面命运、战胜命运的信念与力量。比如,教学《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大峡谷》等作品时,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友好共处的重要意义。总之,教师对此要有自觉与敏感,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上最恰如其分的时机,语言要简练、准确、优美、富有逻辑胜,方式要灵活、巧妙。倘若如此,短短数言则往往可达到丰厚的教育效果.使学生在学了专业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思想境界。

第二,改进、优化音乐欣赏教学环节,实施德育渗透。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音乐欣赏教学通常都是教师播放大量的作品给学生听,教师不多的讲解往往偏重于就艺术技巧分析作品。而且,由于授课手段单一、授课器材单调,教师也确实难以把音乐欣赏课编排得丰富、立体。在新课改理念之下,加之多媒体、数字化教学辅助手段的广泛普及,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到了必须改进、优化的地步,同时现实也为这种改进提供了条件保证。笔者认为,在音乐欣赏教学环节大力进行德育渗透.当是教改的目标和路径之一。事实上,优秀的音乐作品无不是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统一,互联网技术又为师生搜集、整理作品的背景信息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支持,有海量信息来充当教材的“注释”与“辅导”,所以只要教师有了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观能动,音乐欣赏教学环节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与立体.促进青年学子专业素养与技能的提高.而且还能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成人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其他思政手段难以达到的教育功效。

第三,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实施德育渗透。如今的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是,在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时,组织者往往更重注锻炼、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没有或者不注重通过社会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其实,在社会实践中渗透德育并不需要投入太多人力、物力,关键在于院系领导、指导教师要有这份用心和细心,比如,学生课外排练歌剧、音乐剧,都需要数个部门、数十人合作才能完成,此时何不利用适当时机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群体合作、顾全大局、遵守纪律等理念的教育?比如,组织学生到厂矿、农村演出,何不借机对大家展开尊重观众、尊重普通人、劳动光荣、艺术要为人民服务等的引导?教育无处不在,实施德育渗透的时机无处不在,而“社会大课堂”中的德育往往能更生动、更形象地打动学生。

三、探寻最适合音乐教学承载的德育内容

在音乐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时代赋予其的重要使命,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音乐专业课不是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课,因而这种渗透既要寻求不露痕迹、润物无声的形式,更要探寻最适合音乐专业课教学所承载的内容.否则就难免被学生所反感,不仅起不到德育效果,还会影四、响专业课教学的质与量。

1.爱祖国、爱人民、爱和平、爱自然教育。音乐作品是感情的产物,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和平、热爱自由、热爱真理,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古今中外音乐创作最主流的基调.中外乐坛积淀下来的大量感彩鲜明、民族特色浓郁的音乐作品为我们展开以上述内容为主的德育渗透提供了丰富源泉,其思想美、结构美、韵律美所构成的艺术感染力,是生动、丰富、恰当的德育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精神特质,用自己的心灵感动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感悟启迪学生的感悟.用自己的真诚唤醒学生的真诚.则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专业技巧与思想境界共赢的结果。

小学音乐德育渗透总结篇8

关键词:音乐课程 德育魅力 生态德育 环保意识

一、音乐课程中的生态德育内涵

生态德育是一种崭新的德育观。它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亨用自然、

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①而生态德育在音乐课程中有着独特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音乐与德育的关系

从音乐的角度出发,音乐学科本身具有德育性。音乐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精髓是追求“真、善、美”,而对追求这一境界的前提是必须培养人有一颗“爱、明、净”的心。我们常讲“教人先求真、育人先育心”。培优育人的德育目标是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从德育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把德育比作一味药,这味药需要一个“药引子”,那就是“情感”的教育,而音乐正是情感的艺术,所以德育离不开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有着独特的德育魅力。

(二)音乐与生态德育的关系

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说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的中心意思就是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效法大自然的规律。②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和载体,正是人类效法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真实写照,是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文体现。只有做好生态德育、保护好自然环境,音乐文化才能长久繁荣和发展。

面对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保护自然母亲、提高生态素养,树立生态危机意识和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溯本求源,音乐作为源于自然的艺术形式,在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发挥其独特德育魅力,拓展教育功能, 承担生态德育的教育任务责无旁贷,势在必行。

二、音乐教学中实施生态德育的策略

音乐教育是做好“生态德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和生态德育的内容。笔者认为应该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两方面,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在教学内容上融合生态德育:

1.充分利用教材中显性的环保教育内容

音乐学科的教材中具有许多显而易见的环保教育相关内容,我们应该充分把握教育时机、找好切入点、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贯彻教材中的生态德育、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例如: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五年级《音乐》课本上册第五单元――《绿色畅想》。在课程标准中此单元提出这样的总要求:通过歌唱和演奏,加深对环境保护的感性认识,更加关注绿色事业。在器乐合奏中体验表现音乐的乐趣和合作的愉快。

这一单元中《手拉手,地球村》和《绿色的歌谣》两首歌曲本身就是显性的和环保教育内容:在教唱歌曲《手拉手,地球村》和《绿色的歌谣》时,教师可围绕歌曲中“环保性”的歌词:“地球村是我们共同的家乡,生命之河在我们心中歌唱”、“不能让绿色越来越少,绿色是我们的需要,绿色是生命的旗号,绿色是春天的微笑”。展开教学思路,向学生讲解生态学知识,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帮助学生树立自觉保护环境的地球村公民的意识,提高学生热爱绿色,关注环保事业的生态素养。

2.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态德育的隐性因子

有些教学内容表面上看并未包含生态德育资源和因子,教师只有变换视角,分析教材,研读教材,深入挖掘和提取,才会发现其中有着丰富的生态德育内涵和文化。

例如: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五年级《音乐》课本上册第五单元中有一首乐队合奏曲――《森林狂想曲》,虽然器乐曲无法像歌曲一样以歌词为切入点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的融合与渗透,但是我们通过探寻音乐创作的背景、分析音乐的构成要素便可以发现这类器乐曲中包含着独特的“生态智慧”。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创作背景,我们知道《森林狂想曲》是一首台湾著名乐曲,乐曲描述了气候湿润,树木茂盛的台湾南部的热带雨林中,种类繁多的生物繁衍生息、生机勃勃的场景。

通过分析音乐编配方式,我们发现《森林狂想曲》中许多地方运用了“自然音效”:乐曲中时常出现风声、雨声以及树蛙、飞鼠、猫头鹰等动物叫声。这种音效加强了音乐的真实感,使人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热带雨林中。

提取出这样的生态德育内涵以后,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生态体验”的方式进行生态德育渗透和融合。例如:可以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模仿自然界的美妙音响配合乐曲。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废品制作小动物的造型,配合乐曲进行表演等。在这样的参与活动中学生能够自主的认识到大自然的美妙和伟大,理解生命的多样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逐步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3.收集整合各领域生态德育资源

近几年来,许多优美抒情的音乐小品在创作中,融入自然的音响和韵律。让繁忙紧张的现代都市人在喧嚣烦闷的城市生活中、在有限的时空里,即刻进入大自然的怀抱;在鸟啼、虫鸣、风声、水潺中回归自然,置身于森林、大海、高山、草原中;使得动荡的心灵获得宁静、苦闷的精神得到慰藉、不安的情绪趋向平和,并在与自然共谐中增强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

这类音乐我们可称其为“环保音乐”。“环保音乐”传播迅速、雅俗共赏,不仅是具有价值的艺术作品,更是我们进行生态德育的丰富资源。③

例如:瑞士班德瑞乐团出版的唱片《绿色森林》《海底世界》和《花神》等,当中使用了世界名曲和中国名曲的旋律,加上真实的自然音响使人在聆听的同时瞬间置身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引入这类音乐对提升学生生态道德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④

另外在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有着丰富的生态德育资源,教师通过收集和整合,运用到教学中去,能提高生态德育的多元化和实效性。

例如:在课外领域有着丰富的本地艺术文化资源和乡土生态人文资源,它们以文本、音乐、图画、神话故事和民风习俗等形式存在。这类资源有着多样性、特色性、具体化、生活化等特点。它们更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如果能在教学中引入利用,能够使学生在体验本土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的魅力的同时,强化其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生态德育的实效性。

(二)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渗透生态德育:

1.遵循人性化生态德育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各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遵循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注意生态德育渗透的巧妙、自然,生动、有趣;摆脱盲目说教,注重引导和启发。应该遵循“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德育目标;追求“艺术美育―情感教育―生态德育”的德育进度。

遵循人性化生态德育原则,还应该让德育回归生活,贴近自然。强调引入社会生活中多元化的生态德育资源,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提高生态文明素养。另外,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并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教师应该扮演欣赏者、引导者、配合者的客体角色,与学生共同体验、领悟生态关系的内涵和真蒂。

2.搭建梯度型的生态德育过程

德育的教育过程是需要经历“知―情―意―行”循序渐进的梯度型过程。在教学中应该结合音乐的学科性质,注意德育内容渗透的有目标、有计划。在确定了以提高学生生态道德素质的总要求下,应该把德育目标按“由小到大,由近到远,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理论到实践”的梯度进行学期计划和课时安排。同时,梯度型的生态德育过程最终应该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通过生态行为实践,自主探索和体验,发挥生态能力和生态智慧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环保意识和生态道德行为。

3.讲求体验式生态德育模式

“生态体验”是生态德育工作中重要的德育模式和教育理念。我们著名德育专家刘惊铎在其《道德体验论》一书中提出了“体验是道德教育本体,强调一切道德教育只有以体验为基础时才是有意义的”。

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强调教学对象的实践行为,注重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领悟。采用“学习―体验―探究―领悟―内化” 体验式生态德育模式,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的地位。强调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探求、自主内化,最终理解生态关系的内涵,生长出良好的生态素质,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生态能力的教学过程。

4.采用融合性的生态德育形态

在教学中,德育目标的实现是不能偏离本体教学的基本要求、不能淡化和代替本体学科的课程目标的。也就是说,我们要做到:既完成本体课程教学任务又完成生态德育的教学目标,两者要彼此融合、相互补充。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类似“夹心饼干”德育教学形态展开教学:“知识要点呈现―拓展―德育渗透―知识要点的回归―德育强化―知识要点的回归”。这种模式使得本体课程和生态德育内容相互补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包容、自然通畅,既能完成本体课程的教学目标,又能很好的发挥学科的生态德育功能。

三、结语

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提出了“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强烈号召。在此形势下,高度重视学校生态德育的建设、加强学校生态德育力度已经刻不容缓。课堂作为教书育人的主战场,是实施生态德育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将本体课程内容和生态德育策略有机整合,努力提高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完善学生生态文化知识结构、增强生态德育的实效性。

注释:

①谢晓霞:《生态德育当前学校德育的当务之急》,《研究生》,2005年10期,第86页。

②韩宝强:《音乐与自然》,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第154页。

③罗小平:《音乐与环保》,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第105页。

④罗小平:《音乐与环保》,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第106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罗小平.音乐与环保[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3]韩宝强,资民筠.音乐与自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小学音乐德育渗透总结篇9

音乐教材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助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音乐教学就是要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道德教育因素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渗透点。

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如《歌唱祖国》《彩色的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爱我中华》《多情的土地》等都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主旋律;还有一些教材,如《小青蛙》《金扁担》《让我们荡起双桨》《春天在哪里》等,这些歌曲把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蕴含在歌词中,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就像我们在唱歌曲《长江之歌》时,不仅要唱出长江的壮美,同时也要唱出中华民族奔腾不息的博大气势。

二、道德教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义务教育大纲》中明确提出:“音乐实施是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指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育、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一首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插曲,鼓舞了一代中华儿女奋勇杀敌、抗击日寇。在教学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了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了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三、把道德教育贯穿教材的全过程

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要追求形式上的生硬说教,而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要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开始,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四、把道德教育贯穿于各种课型之中

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实践与创作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题材内容丰富,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少儿理解和接受。如《友谊地久天长》《欢乐颂》《让世界充满爱》等歌曲,学生在学会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

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欣赏教学是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音乐作品的视听和鉴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赏新疆民歌《青春舞曲》、江苏民歌《茉莉花》等歌曲。

五、采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道德教育

首先,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其次,结合教材做音乐游戏。游戏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它使少儿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毅的性格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如“捉迷藏”“小青蛙找家”“跟我一起去旅行”等游戏,不仅使学生们感受到愉快的音乐气氛,而且还从游戏中受到启迪。

最后,结合教材做律动、歌表演,这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特别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它通过形体动作表现音乐,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如把各民族音乐用这个民族典型的舞蹈动作来表现,能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热爱。而集体舞表演,更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六、为人师表,以身示德

如果教师不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缺乏亲情,对追求真善美没有热忱,他就不可能从教材中挖掘深刻的内涵,也不可能按《大纲》的要求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一个献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别是教师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着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做好个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

小学音乐德育渗透总结篇10

一、寓教于乐,以美辅德

(一)充分利用音乐课堂教学渗透德育

歌曲教学是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歌曲是音乐教育中最普遍、最有渗透力和最有影响的艺术。它们有的优美抒情,有的悠闲舒畅,有的深切感人,有的活泼向上,深深地震撼着孩子们的心灵,伴随着他们健康成长。歌曲中不仅具有为儿童感知的音乐形象,而且歌词也十分鲜明生动。因为歌词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文学语言,是构成音乐形象的“物质”基础。因此,使学生在文字的引导下,进入想象的空间,在情真意切的演唱中,受到既生动又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在欣赏教学中渗透德育

音乐欣赏是通过音乐认识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欣赏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结合思想教育的侧重点在理解音乐作品的题材、题材、风格、形式的基础上,使学生在美的享受、陶冶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全面的思想教育和艺术熏陶。在审美教育的同时又融入了德育教育。作为音乐老师在教学中应用音乐的特殊形式,生动、具体的形象给学生以正面教育,使学生的情操受到熏陶、思想受到教育、道德受到影响、心灵受到启迪。

(三)在传授音乐知识中渗透德育

在音乐课中,往往只重视在歌曲和欣赏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在传授音乐知识中却容易疏忽他的德育功能。事实上,不论教唱、欣赏和乐理都应该成为德育的理想途径,融会贯通、全面渗透,这就需要教师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二、有效的开展班集体文艺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观

(一)要善于把握班文艺活动的教育倾向,引导感召学生的审美价值观

1.文艺活动要保持思想性和文艺性相统一。对文艺活动的选择,应注意内容的思想性,要选择健康、先进、鼓舞学生积极向上的文艺作品,这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要保持情感体验和道德判断相结合。艺术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的情绪体验,同时也是审美活动过程,是情感与思维交织的过程。作为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有理智,还要有逻辑思维,特别是要有正确的道德标准来衡量是非和善恶。学生在老师感染下会自觉接受艺术熏陶,树立正确审美观。

2、要善于在文艺活动中因势利导,有效的塑造学生。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老师要善于在班集体文艺活动中,运用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形象对青少年进行陶冶,有效地塑造学生,起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一,集体教育,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由于艺术的“不确定性”,音乐老师要在文艺活动中,加强学生个体和群体的交往、合作,让学生学会“小我”融入“大我”,让每个学生学会善于从他人角度看自己,从自己的角度看他人,每个人都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奉献给集体或集体其他成员,在帮助别人同时也教育自己——尝到帮助别人的快乐,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第二,挫折教育,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承受挫折和其他心理品质一样,可通过锻炼而获得提高。在排练文艺活动中,音乐老师要有意的要求学生不怕失败、敢于战胜困难,注重引导学生自立自强,敢于承受挫折,使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具备坚强的意志。第三,美的教育,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具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丰富的科学知识,健康的体魄和高度的审美素质的完美人格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新人。音乐老师要善于让学生在文艺活动中受到美的教育,使学生具备相对的完美人格,使他们更具有适应性,创造性,效率性。人格完美是美育的高级目标。

3.要善于在班集体文艺活动中,德美结合,让学生体验成功。班集体文艺活动是德美结合的教育,音乐老师要鼓励学生有追求、有勇气、有力量。通过参与班集体文艺活动明白道理,增强信心,把握方法,拥有快乐,获得成功,学会走自己的路。首先,信赖的力量——创造学生良好的自信心。学生的信心来自音乐老师的细心呵护和加倍鼓励。在文艺活动中音乐老师给予学生“老师相信你能做得更好”的目标信赖,给予学生“哪怕你们一千次跌倒,老师相信你们能一千零一次的站起来”的情感信赖,给予学生“你们能超过其他班”的榜样信赖,学生就会拥有一份自信心,主动要求自己自我强制。其次,开放意识——把时代的活水引进教室。随着时代的发展了,班集体文艺活动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班集体文艺活动应向同年级开放,应加强高低年级的联系,这样既增进班集体的联系,又促进班集体活动质量的提高,同时班集体文艺活动还可向家长开放,既促进家长与学生的亲情,也锻炼学生的胆量。走向社会,向社会开放,能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参与竞争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在走向社会过程中,学会了展示自我,证实自我。第三,成功意识——营造学生良好的心境。乐观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音乐老师要注重以高尚的艺术作品感染学生,使学生正确认识生活的意义,进而使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热爱学习、热爱自然、自信积极、乐观向上。在他们完成任务中充分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尝试成功的喜悦,积累成功的经验。现代的文艺活动,旨在“提高文化素养”、“培养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

三、培养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音乐审美想象会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同时激发起他们的思维活动。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得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想象得一个阶梯。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人类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音乐创造是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教学活动中去,做到任何教学活动都体现出审美创造的原则。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