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4 06:50:32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篇1

一、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对口援建工作有序推进

师、市工会把对口援建工作作为推动师、市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有利契机,根据《2011年-2015年全国工会对口援疆工作指导意见》和师、市对口援建规划,在与山西省总工会充分商讨的基础上,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保持特色”的原则,科学编制了对口支援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并将规划任务分解到年度计划,具体到每个项目,落实到责任主体,确保了对口援建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有效开展。

二、主动沟通,增进感情,对口援建工作快速推进

为使对口援建工作做到无缝对接,师、市工会与山西省总工会定期开展对接互访活动,在加深了解、增进友谊的同时,对口援建工作快速推进。师、市党委高度重视工会对口援建工作,将其纳入师、市对口援建工作大局当中,同协调、同规划、同部署。2010年以来,党委分管领导先后3次带领师、市工会相关人员赴山西省总工会对接援建工作。山西省总工会领导也多次来师、市考察指导,对口援建工作不断取得了新的进展。去年,山西省总工会换届以后,师、市工会第一时间邀请新一届省总领导来师、市考察。省总领导高度重视,新任的常务副主席郭新民一行来到师市,并在五家渠职业技术学校举行了山西省总工会援建师、市工会职工教育培训基地揭牌仪式和援建资金捐赠仪式,同时还落实了职工技术培训等事项。

三、建立机制,丰富内涵,实现对口援建工作创新发展

在继续完善师、市工会和山西省总工会对口援建长效机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推动对口援建工作的创新发展,师、市工会又积极争取山西省总工会领导的重视支持,建立了山西省各支援地市工会与师、市各团场工会“一对一”援助机制。山西省各支援地市工会与各团场工会都签订了对口援助协议,建立了定期互访制度,并在资金援疆、人才援疆、文化援疆、技术援疆、项目援疆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2013年,山西省各地市工会累计为各团场工会捐助援建资金219万元,培训工会干部182人次,捐赠图书12000余册,其他各类交流互访22批、268人次。

四、落实项目,务求实效,推动民生改善硕果累累

在师、团两级工会的不懈努力和山西省各级工会的大力支持下,一大批援建项目在推动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一是资金援建助推多元增收取得新成效。2013年,山西省各级工会为师团工会捐赠援建资金269万元。我们将大部分援建资金用于扶持职工多元增收,共计投入236万元,扶持特色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业、“农家乐”、“牧家乐”等职工自营经济多元增收示范项目34个,带动职工782户(其中困难职工126户),户均增收5000元。二是人才援建夯实队伍基础迈出新步伐。师、市工会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2011年,邀请山西省工运干校3位教授来五家渠举办了一期工会干部培训班,次年又组织22名工会干部赴山西进行了学习培训。另外,山西省总工会为师、市工会选派了一名援疆干部,在传播先进工作经验、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两地交流交往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三是技术援建推动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去年,师、市工会选派新疆百花村股份有限公司下属4家涉煤企业39名企业班组长和技术骨干赴山西省相关大型企业进行了为期15天的现场学习培训,为推进师、市煤化工等相关产业的班组建设和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四是文化援建打造新型职工队伍又有新进步。山西省总工会援建师、市“职工书屋”4个,其中新湖农场的“职工书屋”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职工书屋”示范点,一二团“职工书屋”成为兵团工会“职工书屋”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的现场观摩点,为提升职工综合素质、打造新型职工队伍提供了新的平台。五是设施援建加强基层建设呈现新局面。在山西省各级工会的资金支持下,15个基层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得到有效加强,为困难职工办实事、办好事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篇2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2014年,我区对口支援工作紧紧围绕“移民安稳致富”总目标,从项目建设、经贸合作、机制创新、机关管理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援助资金稳步增长。全年计划争取无偿援助资金6000万元,其中由区办负责落实的对口支援资金计划4300万元,总共安排项目30个,已落实对口支援资金计划4343万元。其中上海援助资金计划3513万元,安排对口支援项目17个;青岛市援助资金计划500万元,安排对口支援项目4个;黑龙江省援助资金计划150万元,安排对口支援项目5个;孝感市、鄂州市、天门市、市、武汉大学、华中电网等省内单位援助资金计划180万元,安排对口支援项目4个。集团总公司援助资金1700万元,安排对口支援项目10个。截止12月底,实际到位资金4502万元。余下的部分正在到位中。同时,我区对口支援新疆30万元,支援五峰80万元。

2、高层互访频繁高效。3-11月,上海市政协主席、分管副市长、上海市静安区委书记、省办主任、青岛市经合办主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等5个部级、13个厅级领导先后到我区考察了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明确各地各单位将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深化交流合作。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率领市党政代表团赴上海自贸区考察交流,先后考察了均瑶集团、欧莱雅(中国区)总部、上海华谊集团等知名企业,商定了进一步合作事宜。

3、项目建管井然有序。一是2014年共安排对口支援项目30个,其中上海市安排对口支援项目17个(其中1个由市工委组织实施),截止12月底,已完工了9个(非固定资产投资类5个、固定资产投资类4个),还有7个项目正在有序推进;青岛市安排对口支援项目4个,已经完成项目3个,还有1个项目正在建设中;黑龙江省安排对口支援项目5个,已经完成项目2个,其他3个项目正在实施中;省内的对口支援项目4个正实施中。二是根据《上海市对口支援市区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结合区情实际与上海方共同讨论起草了《上海市对口支援市区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进一步健全、细化了项目遴选、申报、监管、验收及归档机制,部分要求已进入实际操作程序。

4、经济协作富有成效。在上海举办了对口支援地区暨西部地区特色商品迎春博览会,在区成功召开了沪万夷对口支援工作第七次联席会议,邀请支援地区客商参加了中国第四届茶文化艺术节,以节会为载体,达成了我区农特产品开拓支援方市场的框架协议。在青岛举办了·(青岛)经贸合作洽谈会,与青岛商会签订了招商引资战略合作协议。积极配合招商部门,与海尔集团签订了总投资10亿元的海尔()虚实网服务园合作项目在我区落地。

5、交流培训不断深化。全年共办培训8次,培训人员1000人次。先后在青岛、上海举办城乡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等培训班4期,培训各类人才200人次,提升了党政干部业务能力,开拓了视野。为节约培训资源,扩宽受益范围,加大了本地培训工作力度,先后邀请支援地区专家、学者赴夷授课4次,培训学员600多人次,静安区委孙建平书记的“城市更新和危机管理”的辅导报告,得到党政领导干部的好评;同时充分利用劳动就业训练中心培训资源,举办了叉车技术、农家乐、食品加工、创业培训等4期培训班,培训移民400人次,促进移民就业增收技能。

6、机关管理规范有序。一是加强机关制度建设。根据重要“八项规定”要求,重新修订完善了系列基础资料等,规范了机关管理。二是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严格执行“三重一大”报告制度,落实“两个责任”监管体系,增强了机关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三是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深入开展“采茶”、“惠万家”“我为群众办实事”“采橘”等系列扶贫帮困等活动,走访慰问困难群众44户,发放慰问物资1.5万元,落实联系村帮扶资金20万元。四是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三个阶段,认真查摆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积极整改落实、建章立制,通过活动的开展切实转变了工作作风,提高了工作能效。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是全区多年来的援建项目缺乏统一规划,项目多为小、散、杂项目,综合效益不明显;二是产业帮扶成效不显著,造血机能不突出;三是少数项目因客观因素,当年实施难度大,影响项目的年度验收和考核。

三、2015年工作要点

(一)工作思路:紧扣一个目标、对接两大规划、实施三类项目、做到四个并重(简称“1234”工作思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推进我区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局面,力争将我区打造成全国对口支援工作的示范区。“1”,即紧扣合作共赢这一总目标;“2”,即全面对接《全国对口支援库区合作规划(2014-2020)》、《省对口支援移民工作规划(2014-2020)》;“3”,即项目安排聚焦大项目、新项目、产业项目;“4”,即坚持输血与造血、硬”件与“软”件、建设与管理、经济合作与主题活动并重。

(二)工作目标:2014年,区办将以深化对口支援及经协工作为抓手,抢抓机遇,力求争取对口支援资金6000万元以上,援建项目30个以上,全年引进经济合作类项目1个以上,培训各类人才400人次以上,开展经贸推介活动3次以上。

(三)工作重点及措施

1、着力实施规划编制对接。根据全国对口支援库区合作规划(2014-2020年)重点支持项目的方向和范围,科学编制我区受援规划。全面宣传贯彻新一轮对口支援规划,科学把握,合理利用,积极调整我区对口支援工作的重心和方向,进一步加强与国家、省、市、区规划对接,突出产业帮扶,实现合作共赢。

2、着力释放高层互访成效。巩固高层对接成效,加强与上海、青岛和省内对口支援单位的沟通和联系,落实和深化静安区党政代表团来考察商定事宜。在规划的编制上,加大与上海方沟通力度,争取上海方的指导、支持;在招商引资方面,助推两地招商引资同频共振,同步招商。

3、着力健全工作对接机制。一是建立我区内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机制,畅通信息、整合资源,聚焦项目和项目资金。二是进一步扩大我区与支援地城市和地区的对接力度。深化对接内容,探索建立街道、乡镇、社区、社会组织等结对联谊机制,拓展部门深度对接机制,构筑多层次、全方位的结对帮扶体系。

4、着力开展经济协作交流。一是科教领域合作。充分利用上海市、青岛市对口支援资源,深化产业合作;充分发掘省内高等院校对口支援优势,寻求在科教、产业、人才培训等多方面的合作。二是广泛争取社会力量参与对口支援工作。发挥对口支援地区产业、资源、市场的带动辐射作用,积极推动两地经贸合作,大力促成支援方企业、社会组织走进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度考察。三是认真开展年度主题活动。筹备16省市对口支援移民工作座谈会,积极参与国务院办、上海市、静安区及省办、省经协办组织的各类年度主题活动,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5、着力推进优质产业帮扶。一是在工业发展上,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推动“上海静安产业园”项目,助推青岛工业园、乐天溪生态工业园区功能配套,搭建平台帮助吸引有意愿进行产业转移的企业来投资兴业。二是在现代农业发展上,积极助推特色优势生态产业培育,进一步搭建农副产品在支援地的销售平台,协调推动农副产品与支援地大型超市、批发市场对接。三是在第三产业上,推动文化和旅游在两地之间宣传推介与互动,积极推动我区旅游产业发展和提档升级。

6、着力提升项目建管水平。一是开展全区对口支援项目库建设。加大项目申报前的论证和调研力度,规范项目入库的遴选、申报程序,确保入库申报项目质量和效益。二是规范项目的管理。严格执行对口支援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健全项目监管、项目验收及项目档案管理机制,配合上海方做好项目的跟踪协调、预防监督和考核评估工作,提高项目建设的综合效益。

7、着力推进人力资源培训。一是主体班培训。继续在上海、青岛举办主体班专题培训。二是技能培训。深化人才培训工作,重点推进我区专业技术人才、产业领军人才、社会工作人才、新型移民等方面的培训。三是挂职交流。创新培训方式,争取我区青年干部到上海市挂职锻炼,争取对方优秀教师、医生到支教、坐诊,为我区教育、医疗等行业提供交流合作空间。

8、着力规范机关内部建设。进一步强化机关管理,建立健全机关各项管理制度,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切实加强服务型机关建设,解决机关干部在思想、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塑造机关形象,建立一支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素质过硬、氛围和谐的干部队伍。

(四)2015年将推进的10项重点工作:

1、科学编制区对口支援工作“十三五”规划。

2、筹备2015年16省市对口支援移民工作座谈会。

3、全面启动我区上海市对口支援项目库建设,完成区和静安区、上海市合作交流办的项目库联网工作,三斗坪镇、乐天溪镇、太平溪镇及小溪塔街办和区办的项目库联网工作。

4、加强2015年项目管理和督办检查,完善对口支援项目申报、管理、实施、绩效评估和考核机制。

5、全面推进上海市政府和静安区党政代表团来考察商定事宜。

6、积极争取青岛市党政代表团来夷考察,创新青岛、对口支援工作机制和模式,深化两地交流合作。

7、启动2015年×静安“结亲年”活动。完成4个乡镇与静安4个街道的“结对”,推进8-10家区直部门与静安区对口部门进行“结对”。

8、积极推进谭家榜城镇移民安置小区、许家冲村移民安稳致富示范点建设。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篇3

坚持实施“东进中接”战略和“攻大求优攀名”对口支援工作思路,继续深入贯彻国务院在召开的工程移民暨对口支援工作会议。以引进高新技术项目、高效生态农业项目、旅游项目为重点,大力引进民营企业、名优企业和名牌产品落户;坚持引进和发展两手抓,积极培植对口支援龙头企业,支持和鼓励已落户对口支援企业滚动发展;进一步促进“会议”对口支援签约项目的开工建设投产。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把我市对口支援工作再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目标任务

(一)引进10家名优企业项目落户。其中区、县和县各引进2个项目。

(二)引进兴办10个社会发展项目。其中区2个。县4个。重点引进交通、广电、卫生、希望工程等社会公益事业发展项目,进一步促进库区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三)争取对口支援项目资金到位2亿元。为库区培训各类人才1000人次,通过对口支援安置包括移民在内的1000人就业,组织劳务输出1000人。

(四)支持和鼓励已建成投产的对口支援企业滚动发

(五)围绕龙头企业抓好基地建设。同时,努力发展特种水产养殖,抓好白桃、草莓、猕猴桃及中药材等种植基地建设,为龙头企业配套。

(六)继续组织市直机关做好对口支援溪河矿务局职工安置和县城搬迁工作。

三、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知名度将进一步扩大,吸引力进一步增强,这为我市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各县市区政府,市直各单位要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认真研究对口支援工作的新机遇、新特点、新领域、新方法,努力增强对口支援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克难奋进,开拓创新,切实把对口支援工作作为项目年活动的重要抓手,列入到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真抓实干,取得成效。市经贸委等部门要采取措施,改变市直企业合作载体不落实,配套能力不足的现状,争取市直企业对口支援合作项目有新的突破。

(二)精心组织安排。认真开展名优企业、名牌产品的信息收集和市场调研,精心筛选合作项目,选准合作对象和合作载体。要把民营企业项目、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旅游项目作为引进重点,要选择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项目,不断提高对口支援项目档次和合作水平,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上马。二是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同“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和有关省市“光彩事业促进会”联系,引进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和名牌产品落户;要借助今年国家移民局与科技部、农业部将联合组织的科技行”和“火炬(星火)计划行”活动的机遇,积极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同时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积极引进对口支援技术合作项目,提高库区科技应用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要加强同国家旅游局、全国旅游协会的联系,大力引进旅游开发项目,把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努力创造我市旅游名牌和旅游精品。三是市、县(区)办要加强同对口支援省市办的联系,积极组织回访求援。组织库区及移民安置区有计划、有目标、小规模、多批次地赴重点对口支援地区(江苏、上海、湖南、青岛、大连、黑龙江)和较发达地区(北京、浙江、广东、深圳、福建等地)开展对口支援招商引资活动。要重点瞄准民营企业、优强企业,扎实开展项目考察和引进洽谈。吸引沿海发达地区高耗电、大耗水、无污染的项目向库区转移。

(三)大力支持和鼓励对口支援落户企业滚动发展。要比新引进项目来得快、见效快,也是扩大对口支援成果,拓展对口支援合作领域,促进对口支援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措施。一是要加大对重点对口支援企业的扶持力度。各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单位要深入对口支援重点企业调查研究,帮助已落户的企业制定滚动发展的目标规划和年度计划。要重点扶持娃哈哈、汇源、均瑶、八峰、鲁能、澳柯玛、森达、AB洛兹、华扬、维维、椰风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支持和鼓励这些企业达产增效、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企业做大做强。二是进一步协调各方,搞好跟踪服务。要认真听取对口支援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帮助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环境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县市区计委、经贸委要积极支持对口支援企业的基建和技改项目立项。电力部门要保障电力供应。财税金融部门要积极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信贷支持。工商行政管理和技术监督部门要积极为企业维权打假服务。三是进一步配合企业,积极向支援方总部争取生产销售计划,拓展营销网络,努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进一步抓好为娃哈哈、均瑶、汇源等龙头企业配套的原料基地建设,抓好区的奶牛养殖、水果蔬菜基地建设,确保龙头企业加工原料的供应,实现农企“双赢”五是开发区及市直有关单位要大力支持对口支援工业园和远安对口支援工业园建设。县要继续抓好江苏对口支援工业园建设,支持和鼓励园区对口支援企业扩大规模,滚动发展,扩大园区规模示范效应。

(四)加强跟踪督办和协调服务。这些项目为今年我市对口支援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要把促进签约项目的开工投产作为我市今年对口支援工作的重点来抓。一是对已开工建设的项目,要努力抓紧建设进度,保证建设质量,促其尽早建成投产;对尚未开工的项目,要组织专班,抓紧项目洽谈,使其尽快达成合同,为开工创造条件。要努力争取西安助邦天然消毒剂、温州奥康皮鞋、江苏淮阴辉煌太阳能热水器、内蒙古华荣多晶硅、安居猕猴桃酒、山东飞龙花卉基地、上海汇丽内外墙涂料、科诺BT生物农药、江苏茅迪黄姜皂素、山西绞股蓝皂甙等项目开工建设并投产。三是加强检查督办和跟踪服务工作。工委要落实专班,加强项目跟踪督办和协调服务工作,坚持实行一月一检查,一季度一通报,年终总结的工作制度。

(五)努力加快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建设。要以增加农村移民收入为基本目标,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把农业资源开发与可持续性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库区的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二是要抓好示范。各县市区政府、市直有关部门要继续抓好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大扶持力度,把奶牛业和奶制品加工业作为库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支柱产业,把种植优质水果、无公害蔬菜、中药材以及发展规模化养殖业、水产业等作为库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抓好示范基地,总结示范经验,培植示范典型,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三是要与对口支援紧密结合。依靠对口支援引进优强企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同时,要依托已落户的对口支援龙头企业,深化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形成库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采取得力措施,为对口支援龙头企业配套建设好原料基地,促进库区农产品结构的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四是要搞好协调服务。市计委、移民局、农业局等部门要认真做好全市高效生态农业建设规划,抓好典型示范,为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项目立项、技术支持、资金扶持提供保证,搞好协调服务。

(六)继续组织做好市直机关对口支援库区移民工作。一是市直机关单位要充分发挥行业系统的优势。积极争取全国行业系统的对口支援,为库区争取资金和项目,促进库区行业搬迁工作。二是市直机关要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库区乡镇移民工作,市直各牵头单位要认真牵好头,组织其他单位为移民乡镇办好事、办实事。尤其是市直各单位要突出抓好对口支援县城搬迁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口支援县城搬迁动员大会的要求,凡承诺支持搬迁的资金要在今年上半年全部到位,确保县城月份实现整体搬迁的目标。市工委和市经贸委要拟定方案,动员组织中央、省在宜和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及有关县市区支持原香溪河矿务局困难职工及家属的搬迁、安置。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篇4

全国对口支援新疆,是新形势下中央加快新疆跨越式发展、促进社会长治久安的重大举措。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黑龙江省对口支援农十师。两年来,黑龙江省大胆创新,积极探索适合农十师及北屯市实际情况的对口援疆新模式,用心、用情、用智全面开展援疆工作,使对口支援工作有序、有力、有效推进。

一、对口援疆在农十师的生动实践

1.突出“三化”,助推经济小师大发展。农十师是兵团各师中经济总量较小、实力较弱的师,但国家制定的对口支援、支持北屯建市等政策,为农十师带来了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新机遇。结合农十师的特点,按照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向重点倾斜的原则,黑龙江省确定以助推农十师“三化”建设为主线,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努力实现新突破。

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把建设文明生态小康连队作为推进城镇化的突破口。在帮助农十师完善小城镇规划的基础上,2011年全面完成了一八三团集中建房及供排水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将该团八连和十三连打造成兵团级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同时,加快推进一八一团和一八四团城镇化建设,打造北屯市的两个示范卫星镇。

坚持科学定位、绿色发展,把建设产业园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突破口。黑龙江省确定哈尔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利民经济开发区对口支援北屯市工业园区、屯南工业园区,指导和帮助园区合理规划、科学定位,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开展合作共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循环经济,提升“造血”功能,实现科学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结合各团场的优势和特点,农十师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路径。一年多来,该师新建种植日光温室830座,新建养殖暖棚540座,全部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见效。

2.彰显“三用”,实现援疆小省大作为。黑龙江省并非经济强省,援疆资金有限,但与农十师纬度相近、气候相似,尤其是农垦系统与兵团同根同源,发展路径相似,管理体制相近,借鉴性、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广阔。黑龙江省在推进全面援疆过程中,坚持用心援疆、用情援疆、用智援疆,创造性开展工作,取得了实效。

坚持用心援疆。求实、务实、做实每一项工作,谋划好、组织好、建设好每一个项目,安全、适用、节约用好每一笔资金。黑龙江省提出了“对口支援在农十师”的发展命题、工作主题、调研课题,认真研究解决“事从哪儿抓、钱从哪儿来、业从哪儿兴、人往哪儿去”等问题的新思路、新做法,紧密结合“三化”建设,会同农十师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对口支援综合规划。

坚持用情援疆。黑龙江省两任省长、5位常委、30多个部门负责人先后到农十师调研、对接,确定农垦总局9个分局与农十师8个团场结对支援,建立“1+1”全覆盖结对机制。哈尔滨市与北屯市结对,合力打造两届“北屯冰雪文化旅游节”;北大荒商贸集团与农十师团场、企业共同出资成立了慧仁医药公司;黑龙江省水产所、农垦科学院与农十师在水产养殖、玉米良种繁育等方面开展合作;哈尔滨团市委、旅游局、哈达股份公司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设计院与农十师就青少年合作、旅游开发、农产品销售签订了4项框架合作协议等。

坚持用智援疆。把黑龙江农垦“撤队建区”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现代农业高效发展模式、规模化和标准化种养殖模式等方面的成功做法,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在农十师推广。针对岗位需求,选派有经验、高素质干部到农十师任职;从黑龙江省城市规划设计院、哈工大建筑设计院等专业机构派出优秀规划设计团队,指导和帮助农十师完成小城镇建设、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

二、深化对口援疆工作的思路

全国第三次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后,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推动对口援疆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农十师对口援疆前方指挥部进一步明确了援疆工作思路:继续坚持“三用”(用心、用情、用智)援疆理念,“三主”(主动、主体、主导)受援理念和“三共”(共建、共享、共赢)合作理念,贯彻“三提”(提标、提速、提质)工作要求,以“四个年”活动为载体和抓手,推动对口援疆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1.开展结对合作深化年活动。一要用心经营。新时期、新形势的“联姻”,更需要提高认识、端正态度,通过多联系、多沟通、多交流,用真心、真情、真为增进友谊和互信,推动合作和共赢;二要抓好跟踪和落实。建立以牵头部门为主体,对口援疆办公室、前方指挥部和援疆干部人才协助的跟踪落实机制,抓好哈尔滨市、农垦总局及有关部门正式承诺的项目和资金支持的跟踪和落实;抓好农垦总局各管理局与农十师各团场签订的框架协议的跟踪和落实,并力争每个团场至少有1项至2项有形合作成果;抓好企业间合作项目落地、建设的跟踪和落实;三要实现升级。通过制定目标、细化措施,全力以赴推进黑龙江农垦总局与农十师由“亲戚”关系升级为“好亲戚”关系;全面借鉴、放大、展示农垦“三化”建设成果,拓展“域外农垦”的新理念、新思路。推进哈尔滨市与北屯市由“朋友”关系升级为“好朋友”关系;全面借鉴、放大、展示哈尔滨市规划、建设、管理、经营的成果,将自选动作升级为准规定动作,推进单位、部门和企业间由“伙伴”关系升级为“好伙伴”关系,借势、借力、借智,实现互惠共赢。

2.开展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一要“战时体制”。要充实和调整援疆工作领导小组和成员单位,设立专职对口援疆办公室,充实专职工作人员;建立健全项目管理责任制,把重点项目建设各个阶段的责任目标分解落实到单位和责任人,推进牵头部门与协作部门间的“无缝链接”。二要“挂帅出征”。实行“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负总责,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形成推进援建项目建设的强大合力。三要“只争朝夕”。援疆项目要突出“早”字,即早准备、早开工、早见效;要突出“快”字,即快建设、快竣工、快使用;要突出“好”字,即质量好、环境好、管理好。

3.开展智力援疆提升年活动。一要发挥援疆干部的生力军作用。黑龙江省的援疆干部,工作领域广、人数多、素质过硬,各受援单位要为援疆干部创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把援疆干部作为农十师干部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发挥好援疆干部的作用。二要发挥当地干部的“主力部队”作用。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充分发挥哈尔滨市和农垦总局干部人才培养的优势,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培养方向,多渠道、多层次、多岗位、全方位开展干部人才的培训活动,以适应农十师“三化”建设需要。三要发挥“外援团”作用。北屯市急需城市管理、经营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可通过招商、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吸引各类人才到北屯市发展创业。对急需的特殊人才可采取“外借”,短期服役,对急需的优秀人才可采取“外聘”,补齐短板,对重大的智力项目可采取“外包”,发挥外援作用,以满足北屯市快速发展的需要。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篇5

会上,中组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政法委、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公安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负责人先后汇报了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基本考虑。与会同志进行了讨论。会议对中央各部门各单位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的职责分工和下一步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

指出,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成功召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团结一致、扎实工作的结果,同时凝聚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每一位同志的心血和汗水。7个多月来,同志们认真贯彻中央指示,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深入新疆城乡各地调研,广泛听取各族干部群众的意见,对有关政策措施反复研究论证,为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家表示亲切慰问!

强调,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是一次历史性会议,开好会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要把各项部署变成实际行动、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把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搞上去、把新疆长治久安工作搞扎实,还需做大量艰苦卓绝的努力。与筹备召开会议相比,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任务更繁重、更艰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自身肩负的历史责任,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为新起点,锐意进取、扎实工作,积极主动、尽职尽责地抓好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各项工作,不负党的重托,不负新疆和全国人民的厚望。

要求,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和新疆要带头学习领会总书记、总理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研究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推动各项部署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要根据各自承担的任务,科学制定规划,包括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什么时间完成等。对于当前迫切需要、群众热切期盼、条件基本具备的,要抓紧组织实施,尽快见到实效。要突出重点,紧紧抓住事关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根本性、长远性、基础性问题,加大贯彻落实力度,确保取得突破性进展。要区别不同情况,分类研究制定落实措施。需要制定配套政策的,抓紧出台配套文件;需要细化实化的,抓紧拿出具体意见措施;需要探索经验后全面推开的,抓紧进行试点。

强调,中央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做好政策研究、协调指导、督促检查等工作,统筹组织好各方面力量,形成推动新疆发展和稳定的强大合力。要加强对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情况掌握,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要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及时协调解决实施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创造性地抓好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贯彻落实。要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和落实政策项目的跟踪机制,确保各项部署措施落实到位。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副书记王乐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部长刘云山,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出席会议并讲话。

5月2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召开干部大会,传达学习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

会议要求,要把学习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把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转化为落实的动力,转化为建设美好富裕新疆的动力,努力把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搞上去,把长治久安工作搞扎实。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要求自治区干部群众迅速行动起来,认真做好会议精神传达学习工作。

人民日报乌鲁木齐5月21日讯,新疆各界各族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把握好新疆新一轮发展的大好机遇,以扎实有效的工作迎接新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到来。

喀什地委委员、喀什市委书记曾存表示:“喀什将面向东亚、南亚、西亚广阔市场,加快超常规发展步伐。”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州发改委党组书记阿不力米提・铁力瓦力地表示,在项目规划中,将按照中央的要求,重点把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重点投向保障性住房、新农村建设(游牧民定居)、社会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

人民日报北京5月22日讯,日前,中央纪委监察部发出通知,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深入学习领会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强的作风和纪律保证。

通知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疆工作对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意义,紧密结合纪检监察工作实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通知强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要加强作风建设,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要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严格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及其他党内法规制度。要加强中央关于新疆工作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经济社会建设中各类资金和项目的监督检查。要总结借鉴以往对口援疆、对口和对口支援汶川地震灾区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加强监督检查工作机制、沟通联系制度、工作衔接机制以及违纪违法案件线索移送机制,把各方面的力量聚集起来,形成监管工作的整体合力,确保中央对新疆的投入和支援省市的援助资金重点用于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确保资金、项目高效、安全、廉洁运行,确保中央关于新疆发展和稳定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据5月22、23日《人民日报》)

链 接

对口援疆省市迅速行动起来 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

连日来,各对口援疆省市学习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中央部署迅速行动起来,制定援疆具体方案,整个援疆工作正在积极稳妥、有条不紊地推进。

河北省 对口支援的是新疆巴州和兵团农二师,计划5年安排18亿元支援新疆建设。这次援疆工作围绕经济、干部、人才、教育、科技五大领域,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以就业、就学、就医、养老、住房为重点。

山东省 计划从2011年至2015年重点实施民心工程、基础工程、素质提升工程等“六大援建工程”,力争到2020年,最大限度地缩小受援县与内地的差距,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河南省 新一轮对口支援哈密地区和兵团农十三师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河南省把优秀人才的选派放在援疆建设的首位。

天津市 要坚持规划先行,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精心编制对口支援总体规划和策勒县试点项目专项规划。要突出民生问题,切实做好发展经济、改善住房、扩大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整治等工作,让当地群众及时受益、长期受益。

北京市 把统筹项目安排、资金筹措、科技援助、人员组织和干部配备,高水平、高质量地做好各项工作;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抓紧协助解决当地群众热切期盼的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为受援地区2020年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北京落实0.6%的对口支援资金投入标准,首轮统筹安排2011年至2015年共72.6亿元的援助资金。

江苏省 根据中央的部署,由12个省辖市和昆山、江阴、张家港市及南京市江宁区,分别承担对口支援新疆伊犁州所有直属的10个县(市)、克州的3个县(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两个农师(团场)以及霍尔果斯口岸任务。要以支援城乡居民住房建设为重点,加快改善受援地各族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以发展教育事业为重点,支持受援地区发展社会公共事业;以推进企业合作为重点,积极支持受援地区发展经济;以人才援疆为重点,选优配强援疆干部。

山西省 支持和引导山西省的企业和资本到新疆投资兴业,以晋商工业园和山西企业园为依托,高标准建设一批项目和园区,发挥山西煤、焦、冶、电等产业优势,推动循环经济和低碳发展。在经济援疆的同时,统筹推进干部援疆、人才援疆、教育援疆、科技援疆,加强现代农业、产业、能源、科技等领域的战略合作,促进文化旅游等产业的联动发展。

广东省从2011年到2015年,广东省将至少支援新疆96亿元。在对口支援机制方面,采用“省里统筹、三市对两县一市”的形式,即广州市、佛山市和东莞市分别对口支援疏附县、伽师县和兵团农三师图木舒克市。深圳市单列。同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鼓励民间资金多渠道参与对口支援。

上海市 当前要从当地发展的实际出发,切实解决群众最直接、最迫切的民生问题,搞好民生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把扩大群众就业作为发展的关键,加大教育卫生社会帮扶,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培训,让更多群众得益。

浙江省 对口支援阿克苏地区9市县、农1师阿拉尔市,将以2009年地方财政收入为基数,按0.5%的比例及后续年增长8%的要求落实对口支援的财政资金。经初步筛选,浙江省第一批对口支援项目100个左右,约17亿元资金。

辽宁省 对口援助新疆塔城地区。目前,辽宁已把1.8387亿元援助资金拨付给塔城地区,将为当地87个乡镇的7451户因雪灾房屋倒塌的家庭每户补贴1.83万元用于重建住房;新建和改善当地中学、医院的基础设施。

湖南省 对口援疆要突出改善民生,着力办好当地老百姓所思所盼的事,要加快改善吐鲁番地区各族群众特别是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优先改善老百姓的住房条件,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要结合吐鲁番地区的实际,做好产业扶持工作,重点支持吐鲁番地区加快设施农业、矿产资源开发以及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不断增强长远竞争力,推动吐鲁番地区又好又快发展。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篇6

关键词:对口援疆;政策;问题;霍城县

2002年,中组部选择哈密市和霍城县开展援疆干部担任县市委书记试点工作。2005年,又将这一试点扩大到阿图什市、疏勒县和和田市。从此,由援疆干部担任县市委书记的县市达到5个。自2002年江苏省对口支援霍城县以来,该县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仅2011年1~6月,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08亿元,增长1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4亿元,增长23.7%;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6亿元,增长44.7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6亿元,增长9.8%。有15个项目集中开工,投资额达20.04亿元。完成农牧民培训10768人次,转移输出劳动力5.05万人。农业总产值达到4.39亿元,同比增长7.6%。安居富民3400户、定居兴牧150户。江苏省对口援助霍城县至今已走过了10个年头,这10年来援疆政策给霍城人民带来的实惠是摸得着、看得见的,然而对口援助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目前,较为明确的对口援疆的法律依据只有《民族区域自治法》之第六十四条“上级国家机关应当组织、支持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与民族自治地方开展经济、技术协作和多层次、多方面的对口支援,……”而在《宪法》中,也只有从第一百二十二条“国家从财政、物资、技术等方面帮助各少数民族加速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事业”的表述中去找寻对口援疆政策的法律支持。除上述法律条款外,更多的是依靠中央和各援助地方政府制定的各种纲领性、规范性和政策性指导文件的相关内容作为开展援疆工作的具体指导。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等。依据这些文件进行操作,可浮动空间很大,执行起来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持,效果自然也会打折扣。

二、政策宣传不到位,没有在全社会建立共同愿景

对口支援不仅仅是某一地区或某一些部门的责任,更是关系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大举措。由于缺乏共同愿景,再加上对口支援双方在经济发展、文化习俗、地理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给援疆工作的有效开展造成了阻碍。

许多人对于对口援疆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了解不够,无论是对口支援的双方,还是其他地区、组织,都缺乏共同愿景,从而也缺少共同合作努力奋斗的动力。

三、过多的援疆烙印使当地民众产生抵触情绪

许多援疆项目,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都打上了支援方的烙印,霍城县的一些单位因此而改名。如霍城县第一人民医院改名为霍城县江苏医院,霍城县第三中学改名为霍城县江苏中学,新建的老年活动中心的墙上挂着“霍城县老年干部活动中心―江苏省援建”的字样。这给当地民众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挫败感,在某种意义上可能产生抵触情绪。

四、影响本地干部晋升

前文中提到,从2002年起霍城县成为中组部选定的由援疆干部担任县市委书记工作的援疆试点县。目前,第七批援疆干部在县各部委办局担任职务情况如下:县委书记1名,县委副书记1名,常务副县长1名,县某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1名,县某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副主任1名,县财政局、经贸局、规划局局长各1名,县发改委主任一名,共计9名干部,其中6人担任领导岗位正职。对于那些在由援疆干部担任领导岗位正职的单位来说,身为副职的干部想要晋升到正职几乎不可能。这势必会影响一部分本地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虽然由援疆干部担任县市委书记工作的县市只有5个,涉及利益得失的个人也只占少数,但这不能作为忽视这一问题的理由。

援疆工作在霍城县已实施十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实行地区互助政策,开展多种形式对口支援”的表述可以看出,对口援疆工作还将继续开展。该工作取得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每一批援疆干部和主管援疆工作的双方部门都在不断总结经验,使这一政策的执行过程日趋成熟完善,效果越来越好。但存在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在逐渐暴露,需要继续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富强.“对口援疆”政策回顾及反思--以1997年至2010年间政策实践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5).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篇7

援疆成效 历史检验

2010年春天,浙江省台州市对口支援一师、阿拉尔市指挥部全体人员在阿拉尔这片沃土上放飞了无限的希望:双向对口、全面援疆的模式将对口支援从一个层面拓宽到多个层面,从单纯的项目援疆扩大到产业、干部、人才、教育、科技等领域,深化了中央提出的对口援疆内涵。以此为基础,台州市与阿拉尔市逐步建立起了“省对师、市对市、部门对部门、系统对系统、学校对学校、医院对医院”多层次、全方位对口支援格局。

短短三年时间,台州市已完成对口支援投资17.58亿元,其建设进度在浙江省和兵团都位居前列。

三年里,台州市对口支援一师、阿拉尔市指挥部累计安排的规划资金已超过千万元,帮助一师、阿拉尔市及各团场编制各类规划40多项。依托科学规划,一师、阿拉尔市的相关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在城镇化建设方面,一师已逐步构建起了师、市大市域—阿拉尔核心区—垦区中心镇—一般团场小城镇的城镇化体系,建成了一大批团场基础性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全师城镇化率从2009年的43%提升至2012年的63%。

援疆三年来,台州市对口支援一师、阿拉尔市指挥部始终把推进一师、阿拉尔市城镇化建设作为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将援助资金中的80%用于与城镇化发展相关的城镇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带动了一师、阿拉尔市城乡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城镇建设快速推进、城镇配套功能不断完善。

台州市对口支援一师、阿拉尔市指挥部按照“政府搭台、企业跟进、共同发展”的原则,推动成立了阿克苏台州商会,目前会员单位已有近200家。

“未来,我们还将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理念,尊重职工群众意愿,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稳扎稳打,确保对口援疆成效经得起职工群众和历史的检验。”台州市对口支援一师、阿拉尔市指挥部指挥长吴才平说。(苏 琴 魏 玲)

河北省对口支援二师、铁门关市前方指挥部:

全面援疆 遍地开花

自2010年开始,河北省对口支援二师。如今,河北元素已渗透到了二师、铁门关市各个领域。

产业援疆,实现共赢同发展。河北省在积极援建民生项目的同时,立足于增强受援地“造血”机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把河北省的人才、资金、技术、管理优势与二师、铁门关市的资源、区位、土地、市场优势结合起来,把内地的产业发展优势与边疆的产业政策优势结合起来,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2013年年初,河北省已实施7大项产业援疆项目,计划总投资104.838亿元。

智力援疆,留下带不走的队伍。在三年的对口援疆工作中,河北省为二师培训各类人才1500余人次。源源不断的人才培养为二师智力援疆注入了活力,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增加援助,割不断两地情谊。河北省各援助市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根据各地实际,再拿出资金支持受援单位的建设。河北省承德市制定了5年援助规划,从2011年开始,每年拿出600万元进行援助,共3000万元。

共建新城,铁门关市明天更美好。2012年12月17日,铁门关市成立。没有管理城市经验、缺少城市管理人才,二师主动向对口援助的河北省提出了援建铁门关市的请求。2013年2月26日,铁门关市与保定市缔结为友好城市。4月12日,是河北省16名城市建设人才到二师上班的第一天。这批挂职干部是保定市委、市政府精心组织选派的城市管理人才,肩负着支持铁门关市建设的重任。他们将分别在铁门关市组织部、财务局、建设局等部门工作6个月,为铁门关市第一届人大、政协成立、城市规划和建设、财税管理、工业管理等方面提供指导帮扶。

今天,生活在二师热土上的人们真切感受到了燕赵父老乡亲的深情厚谊,也更加憧憬美好的明天。(张志勇 廖志刚)

广东省对口支援三师、图木舒克市前方指挥部:

珠江西流 惠及绿洲

连续三年实现资金100%到位、项目100%完成、质量100%保证的目标,民生、产业、智力、技术等多方位援疆让当地职工群众亲身感受到了援疆带来的生活改善……

三年来,三师、图木舒克市党委与广东省对口支援三师、图木舒克市前方指挥部在整体工作格局中齐心协力、精诚合作,援疆效应持续发酵,民生援疆、城镇化援建成效显著。

三年来,援受双方切实做到资金捆绑、资源整合、重点打造、滚动推进,安排援建项目58个、援建资金8.68亿元。项目资金的85%投入到安居住房、基础设施、城镇综合配套、教育、医疗等群众急盼急需的项目。

在援建项目的示范带动下,师、市掀起了城镇化建设的高潮。三年投资总额92亿元,超过“十一五”时期的总和;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37%提高到2012年的52.6%,并在全兵团树立了多层次的示范标杆。

2012年5月,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举全省之力援建喀什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

很快,多名援疆干部加入园区管委会,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较快明确兵团分区6平方公里的界线,科学高效完成兵团分区和兵团草湖产业园产业联动发展策略和开发模式的研究以及两个园区总规控规、可研的编制工作。

援疆指挥部又迅速落实基础工作,成立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和投资有限公司,投资2.6亿元建设的道路、排水等设施已完成,联检大楼、广东商品外贸展销中心、物流保税仓等项目已开工。

如今,招商引资初见成效,引进广东天恒机车摩托车生产等8个重大项目,合同金额13.5亿元。

2012年,广东省东莞市与三师、图木舒克市两地联手,深入开展国企、民企、港企、台企等产业援疆四项行动,互派经贸代表团参加“喀交会”、“西洽会”、“夏洽会”、“会”、“广博会”、“广交会”、“粤港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会”等重要展会,精心谋划粤企、港企、台企在师、市建立向西开放的产业平台。

从单一的“送票子”、“交钥匙”到“输血”与“造血”并重,增强三师、图木舒克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产业援疆被寄予厚望。如今,一个个产业援疆项目如同一条条纽带,把东莞人民和师、市各族职工群众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奉正云)

江苏省对口支援四师、七师前方指挥部:

连心牵手 共促发展

眼下,在四师六十四团可克达拉大街,到处机声轰鸣,尘土飞扬,各类工程车川流不息,一派繁忙的景象。这一火热的场面得益于江苏省镇江市4500万元的援助。

三年来,江苏省镇江市累计安排援疆资金4.56亿元,执行援疆项目80个。仅2011年、2012年涉及援疆项目总投资就达22亿元,四师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在城镇化建设方面,按照“一市十六镇”的城镇化发展初步思路,四师先后邀请四批次30余名镇江市规划设计专家来师,修编了2个重点示范镇的规划,编制了15个团场新建小区规划,为四师城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三年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共35个,总投资27.9亿元,其中援疆资金4.03亿元。截至目前,2011年、2012年项目已全面完成并交付使用,2013年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

在产业援疆方面,四师招商引资成绩显著。2011年至2012年共签约项目218个,总投资285.6亿元。人才援疆效果同样显著。三年安排资金1500万元,实施项目40个。

同为江苏省对口支援的七师,三年来,在淮安市的帮助下,也成效显著。

三年来,淮安市对口支援七师前方指挥部坚持把项目建设当做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80%以上的援疆资金投入民生项目,把改善群众居住和医疗教育条件作为重要的民心工程。2011年至2013年,淮安市援建的基本建设类项目共40个,总投资近20亿元,其中援建资金约3亿元。按照“民生优先、相对集中、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在5个团场援建保障性住房9000套和部分供热及环境整治等配套工程,建筑面积70多万平方米,解决了团场职工3万余人的住房问题,有力推进了全师三年内实现80%以上团场职工集中居住的进度。

淮安市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三年来,经淮安援疆工作组牵线搭桥,先后有150余批企业家来七师考察洽谈,成功签约20多个项目,协议引资额170多亿元。

按照“江苏省前指”关于“六大行动”工作的统一部署,淮安市、七师双方全面开展了“连心牵手促交流”、“名家引智促发展”、“杏林春风送健康”、“暖心希望送爱心”、“青蓝帮带传知识”、“绿色生态护环境”六项行动。

三年来,七师、淮安双方高层互访达30多批次,30多个部门和单位签订了对口合作协议,开展了多部门对口合作。援疆工作全面开花、不断深化。(傅清华 曹啸江 蒋洪扬)

湖北省对口支援五师前方指挥部:

两地联袂 共筑梦想

自开展对口援疆工作以来,湖北省与五师已形成了“省对师、市对团、县对连、单位对单位”的宽领域、全方位的“多层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共达成项目、科技、干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协议90余个,80%以上的连队与有关县市区建立了结对关系,大部分团场与结对市确定了援助资金和项目。三年来,湖北省在到位计划内援疆资金的基础上,结对市、有关部门、企业共增加计划外援疆资金1亿多元,共实施援疆项目46个,实现了项目开工率百分之百、资金到位率百分之百、工程完工率百分之百。

目前,双方已在疾病防控、人口计生、卫生监督等多系统启动了中层干部和业务骨干学习交流活动,并开展技术合作。与此同时,双方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口教育支援体系已经建立。

五师始终将产业援疆作为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湖北省实施园区“四对一”结对支援和出台了《支持湖北企业赴新疆博州、五师投资兴业的若干意见》的推动下,产业援疆实现了策划一批、签约一批、在建一批。目前已在建和建成9个、总投资近50亿元的重大产业援疆项目,包括楚星能源五星热电联产、平云汽车改装、普耀新材镀膜玻璃以及九州通医药物流、银丰棉花加工、黄鹤楼大酒店等。其中,热电联产项目是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有史以来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它的建成可大大降低博州用电成本;汽车改装项目的建设,填补了兵团汽车产业的空白;镀膜玻璃项目建成之后,将成为中亚地区最大的玻璃生产厂家。北疆红提、北疆棉花、天山有机鸡等农产品在武汉地区建立了销售中心。同时,五师还按照“单方援助与发展互动相结合”的要求,主动“走出去”,与湖北奥星粮油公司合作,总投资1亿元的湖北新赛农产品物流园,一期工程即将建成。

在智力援疆中,湖北省与五师力求在特色、优势上做文章、下工夫,重点打造了“一校、一院、一所”。目前,黄冈中学五师分校28名援疆教师将优质教学质量及高效课堂引入该校。去年,该校重点本科上线率突破21%,同比增长6%。湖北省人民医院五师分院医疗技术有了重大突破,关节置换、创伤骨折等42项医疗新技术(项目)的运用,填补了五师医疗技术空白。新疆鄂科棉花研究所正抓紧合作开发选育棉花新品种,60多种湖北省高产高效的优良动植物品种试养、试种成功。三年来,湖北省先后派出194名援疆干部服务五师。

在对口援疆工作中,五师将继续按照“双层全覆盖”、“有限无限相结合”、“单方援助与发展互动”的援疆机制,坚持全面援疆,深化智力援疆,推进产业援疆,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邵 雪)

山西省对口支援六师、五家渠市前方指挥部:

山西援疆 真心一片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山西省已有11个地市与六师、五家渠市14个农牧团场建立了“一对一”的援助模式。有43位教育、卫生、煤化工高端人才在六师、五家渠市任职。

产业援疆为六师、五家渠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2012年,20余家山西企业来六师、五家渠市进行考察。西洽会签约的英达飞,西部博览会签约的维民生已开工建设。第二届中国-亚欧博览会签约的联盛集团、美锦集团、安泰集团、天盛达公司等投资总额近500亿元,占亚欧博览会师、市签约总额的50%以上。在山西省2012年产业援疆的基础上,今年,六师、五家渠市还将引入山西省招商引资项目2个以上,力争引入项目落地资金50亿元。

干部人才援疆是援疆工作的关键,也是基础和保障。2011年,山西省择优选出35名援疆干部来六师、五家渠市任职服务。援疆医生双卫兵为六师医院创建泌尿科,完成了许多高难度手术,填补师、市多项空白。双卫兵承担着多项国家医学课题,第一轮援疆结束后毅然留下继续为六师、五家渠市医院发展作贡献。2012年5月,山西省新一批16名援疆干部抵达六师、五家渠市,按照师、市与山西省确定的“一对一”援疆工作机制要求,16名援疆干部全部在师、市14个农牧团场任职,实现了师、市14个农牧团场援疆干部全覆盖。六师、五家渠市还从团场和机关部门选派7名干部赴山西省相关地市交流挂职锻炼,38名未就业大学生赴山西省培训学习。同时,六师、五家渠市先后选派1000多名各级干部赴山西省参加培训学习。

今年,按照计划,两地干部挂职交流至少50人次,引入山西省支医支教人才50人次。完成干部人才交流培训1000人次。

对口援疆工作今年进入第三个年头,前两年,山西省援助六师、五家渠市的20个项目全部投入使用,投入援建资金2.77亿元,实现了援建工作的“三个百分之百”,即项目百分之百当年开工、百分之百当年完工、资金到位率百分之百。山西省援疆工作走在19个省市的前列。今年,山西省对口支援六师、五家渠市建设项目12个,总投资3.29亿元,山西援建资金1.55亿元,当年计划完成投资2.84亿元,其中援建边境团场的资金占整个援建资金总额的40%。(纪 旭 李新文)

辽宁省对口支援八师、九师前方指挥部:

支援建设 合作发展

5月3日,八师72名团场连队干部举行了赴辽宁省大连市轮训启动仪式,至此,大连市全面开启八师、石河子市第四轮基层团场、连队干部大规模轮训工作。

2013年,大连市计划分8期为八师、石河子市培训基层连队干部591人,加上2012年486名团场基层干部赴辽宁省大连、阜新、铁岭三市轮训工作,仅此项基层干部培训人员就达1077人。

三年来,辽宁省为八师、石河子市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00多人,涵盖农业、纺织、建材、食品、物流、社区管理等10多个领域。

2010年,按照中央“民生优先、试点先行”的对口援疆工作要求,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决定用三年时间完成五年规划。2010年,大连市为一四三团和石河子总场困难职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000套;2011年启动团场职工保障性住房3000套,共投入援建资金4300万元;2012年,辽宁省投入援建资金4300万元,用于一三三团、一三四团、一三六团、一四三团共4300套保障性住房的建设。2012年安排项目6个,投入援助资金5400万元。到2015年,可提前完成十年援疆规划2万套保障性住房的目标。

在三年的对口支援中,大连市与八师、石河子市在教育、科技等多领域开展支援与合作。通过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八师、石河子市教育改革发展从“单项作战”到“组合推进”,极大地增强了师、市教育事业的“造血”功能。在教育、科技等多领域开展支援与合作。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实施以来,辽宁省在援疆工作上改革创新,加快推动,不仅给九师带来了资金、人才、技术,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理念,重点强调“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资金支持与人才支持相结合,物质支援与文化交流相结合,实施了改善民生、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干部人才培训等援疆建设项目,形成了全面推进的新局面。

到2012年年底,辽宁省对口支援九师建设项目29个,总投资2.08亿元,援疆项目开工率和援疆资金到位率均达到100%,九师广大干部职工深切地感受到对口援疆带来的变化。其中,投资1200万元,建成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双语幼儿园;总投资7300万元,援建资金4795万元的小白杨中学拔地而起;投资600万元的龙珍高级中学运动场项目和投资361万元的师职业技术学校校舍加固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投资5000万元的师医院医技门诊综合楼建成后硬件条件将达到三级甲等医院水平;总投资2500万元的团场有线电视联网工程顺利实施;7个屯垦戍边新型连队、富民安居工程援建项目,使全师1480余户职工告别偏远连队破旧平房,搬进宽敞的楼房居住。

今年,辽宁省对口援建九师9个民生项目,总投资1.5亿元,其中援疆资金1.16亿元。目前,首批援疆资金5800万元已全部到位,占今年援疆资金总额的49.7%。(胥荣芳 高剑平)

黑龙江省对口支援十师前方指挥部:

龙江特色 锦上添花

2010年5月,黑龙江省按照中央的指示,承担起了对口支援十师的历史使命,一批黑龙江省援疆干部也奔赴十师开始了援疆之旅。

三年来,黑龙江省对口援疆工作坚持援疆“新理念”,创新援疆“新模式”,建立援疆“新机制”。黑龙江省提出“用心、用情、用智”的援疆理念。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9个管理局对口援助十师8个团场;哈尔滨市与北屯市结为友好城市;绥芬河市指导师、市口岸建设,全面指导师、市团场“三化”建设、北屯城市建设和师、市口岸建设工作,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龙江特色、完全符合师、市实际。

援疆干部人才延伸到团场的援建模式走在全兵团前列,增派的8名副团长,是12个受援师中第一个干部延伸到团场的受援师,3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延伸到团场,这种新模式得到兵团党委的充分肯定。

黑龙江省对口援建工作积极探索建立项目建设的“交支票与辅导、督导”相结合的推进机制。一八一团、一八八团与新疆北屯额河草原食品有限公司和援疆资金捆绑使用建设规模养殖小区,成为破解业从哪兴的“捆绑联动”的建设机制;一八三团不等不靠,抓“三化”建设,推进试点项目建设成为破解事从哪抓的“锦上添花”的奖补机制;一八八团筹措和放大畜牧发展基金成为破解钱从哪来的“引领拓展”的开发机制;为听障儿童配备助听器、捐资助学等,建立了助学、助弱、助困的“雪中送炭”的救助机制。这些机制的建立,确保了各项援疆工作顺利开展。

让我们通过一组数字来看变化:仅2012年援疆项目5大类21个项目,总投资5.08亿元,其中对口支援资金1.23亿元,是年度投入资金最多的一年。建成保障性住房4224户,援疆项目开工率100%,完工率100%,援助资金到位率100%。

2012年,十师援疆工作还荣获兵团创新援疆模式突出贡献奖和智力援疆突出贡献奖,十师援疆办获兵团先进单位。

(侯俊芝 陶 静)

河南省对口援疆十三师前方指挥部:

豫哈两地 共迎春天

5月的哈密,象征生命的绿色已经攀上了枝头,装点着大地。

在这个万象更新的季节里,十三师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温室大棚果满枝头,建设工地如火如荼……

自援疆大业拉开序幕以来,河南省和十三师携手并肩,在十三师大地上共同描绘出一幅繁荣富强的和谐画卷……

保障性住房、民生水利工程、医疗卫生事业、双语和职业教育、干部人才培训、文化建设……这一系列民生工程是2010年至2015年年间,河南省为对口支援十三师绘制的宏伟蓝图,项目计划总投资7.57亿元,使用援疆资金2.97亿元。

2010年,投资1.46亿元建设了1800座日光温室大棚、1万亩红枣基地,使用援疆资金3000万元。如今,大棚季季果满枝头;在两地深情的滋润下,棵棵红枣正在茁壮成长。

2011年至2012年,援疆项目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向困难地区倾斜。柳树泉农场沙枣泉水源汇流工程、富民安居工程、红山农场双语教学楼、红星医院中医综合楼、十三师群众文体活动中心等项目相继投入建设,投资2.33亿元,使用援疆资金1.66亿元。

项目援疆首当其冲,浓墨重彩地书写了河南省对口支援十三师长卷的强基固本篇。

河南省在援疆工作中既看重当下,也着眼长远,积极引导河南省优势产业和兵团资源、市场以及产业结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2012年在郑州市举办的十三师产业援疆推介会上,洛阳巨亚工程、济源联创化工等32家企业与十三师8个团场现场签约项目33个,总投资达100多亿元。

自2011年起,河南三建集团的钢结构项目、河南省工信物资有限公司投资2.85亿元建设的焦炉煤气节能减排综合利用项目、三门峡市正信集团投资40亿元的天山娇(五星级)国际酒店暨红星国际城等项目已经相继投产或开工建设,为十三师各行各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河南省把产业援疆作为帮助十三师提升发展潜力、激活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十三师辉煌未来篇的轮廓业已显现。

对口支援,中原边疆心手相牵;同甘共苦,豫哈两地情深意长。他们和他们,让春风飞度玉门关。他们和他们,把春之韵合奏成一部交响乐,将戈壁滩渲染成一幅画卷。

(柴雪琴 刘 亮)

北京市对口支援十四师前方指挥部:

首善标准 开启幸福

夕阳下,一群身穿黄军装的老人们坐在十四师四十七团敬老院的门口闲聊着,时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他们在北京市对口援建的敬老院里安度着幸福的晚年。北京市对口援建十四师将“首善标准”作为援建定位,将关系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最迫切、最需要的民生项目放在首位,从城乡住房、社会事业、产业振兴、基础设施、基层组织和人才培训等各方面帮助十四师职工群众敲开了盼望已久的幸福之门。

2010年4月12日,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和时任北京市市长郭金龙亲自确定了由北京市对口支援2000万元建设四十七团红枣加工基地,作为2010年对口支援十四师试点示范项目(此项目未列入五年对口支援之中),该项目于2010年6月10日正式开工建设,10月27日竣工投产,实现当年立项、当年开工建设、当年投产发挥效益。

2010年至2012年三年间,北京市在教育、医疗、文化、宣传推介等方面,对十四师“额外援助”的各项捐赠达1.6亿元。

2011年至2012年,北京市共完成援建投资3.2亿元,占五年援建资金总额的54%。2011年,十四师援建项目达到12个,援建资金规模达到2.08亿元。当年四十七团棚户区工程率先开工,成为全疆、全兵团最先开工的援建项目。当年年底,援建项目开工率为100%,完成投资1.63亿元,超额完成2011年年初确定的投资任务,援建项目投资完成情况居全兵团各师前列,被兵团评为援建先进单位。2012年,十四师援建项目增至14个,当年年底已完成援建投资资金1.6亿元,超额完成2012年年初确定的1.5亿元的援建投资目标。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篇8

关键词:援助;西部;落后地区;财政策略

从世界范围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除了像摩纳哥、安道尔这样的袖珍国家,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面临着程度不同的区域差距问题。20世纪20—30年代以前,西方都把区域差距视为一种暂时现象,相信市场的力量可以自动的消除这种差距,然而现实打破了对市场的迷信。各国政府对国内出现的区域差距没有放任不管,而普遍实行了干预措施,尤其是动用政府资源向欠发达地区提供援助。由于自然、社会条件和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同,各国在对落后地区实施援助上有各自特点,但是也存在许多具有共性的经验。鉴于政府掌握资源尤其是财政资源的有限性,以及援助政策不适当可能产生的负面后果,因此需要进一步对国家的援助策略进行研究,以提高援助的有效性。

现在,很少有人否定中国日益扩大的地区差距和这种差距可能给社会稳定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日益扩大的东西部差距不仅严重地威胁着社会稳定,而且还将影响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和国家现代化的步伐。争论的焦点不在于要不要解决地区差距问题,而在于怎样解决地区差距问题。西部地区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在政策方面的倾斜和支持,而且还需要国家在财政上的援助,在这一点上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但在给予西部怎样的政策支持和如何在财政上对西部进行援助的问题上观点却并不一致。关于政策方面的倾斜与支持问题作者已在另外的文章中进行了分析,本文只对援助西部地区的财政方式进行探讨。

一、对财政援助方式的评析

向落后地区和贫困人口提供必要的援助是国家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当今世界上,援助制度通常被视为一种政府行为,是一种完全由政府运作的最基本的再分配或转移支付制度。因为,只有中央政府才可能按照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要求以及兼顾局部利益、当前利益的需要,使国家财力在各地区间统筹分配,因此,国家应该承担起对落后地区和贫困人口援助的主导责任。国家的责任不仅体现在推动援助政策和法律的制定与监管运行等方面,尤其直接、具体地体现在国家承担的财政责任上。

这种援助方式的效果不仅取决于中央的援助意愿,而且取决于中央的财政能力。我国作为一个人均GDP还很低的发展中国家,每年能够用于援助西部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资金注定不会太多,而需要援助的贫困地区覆盖面又比较大,能够实际投入到每个地方的资金肯定是很有限的。虽然这些年来随着整个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央财政收入比以前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总的来看,中央财政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例仍然比较低,而中央开支预算增长比财政收入增长的更快,中央财政赤字也同时出现了快速增长(中央财政赤字由1998年的960亿、1999年的1797亿,逐年上升到2000年的2299亿、2001年的2598亿、2002年预算达到3098亿[1]),能够用于向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的财政能力仍然有限,与援助需求的差距依然会是巨大的。另一方面,就是国家依靠政策手段和中央的行政权威能够具备相当强的财政吸取能力,国家对西部地区的财政援助也还是有限度的,否则又会出现新的区域矛盾,那就是过多地牺牲东部发达地区的利益,不仅会拖东部发展的后退,而且会引起东部地区的不满。因为,以转移支付为基础的国家援助更主要和直接地表现为一种减高补低、取多予寡,或者说是一种杀富济贫的援助方式,是用东部发达地区纳税人的钱对西部落后地区的捐助。转移支付的过快增长,容易使东部人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会激化地区间的矛盾,尽管这种转移支付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东部享受了西部没有享受的各种优惠政策尤其是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同时,对于西部地区而言,长期依靠国家援助,又容易产生吃嗟来之食的感觉和等靠要的矛盾心理,援助增加了就是国家应该,援助减少了就心理不平衡甚至产生抱怨情绪。结果,在国家援助政策的实施上,如果援助方式使用不当,援助力度把握不好,中央政府往往会扮演两面都不讨好的难堪角色,即东部和西部都不满意,都会抱怨。

这种援助方式的效果不仅取决于中央的财政能力,并且还取决于援助资金使用过程中的分配方式、成本和损耗控制及使用效率。首先,援助政策的实施本身是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的。因为在援助对象的选择与确定上,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以确定这些援助资金给予谁和给予多少,如果不充分获取和掌握这信息,就很容易出现真正贫困的未得到援助,而不该援助的反倒受援助等决策失误。在确定了援助对象之后,要把这些援助发放到受援对象手中,也需要人去作,也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尤其是在援助资源由多个部门分散掌握、分散使用的情况下,援助成本不仅必不可少,而且是比较大的。其次是援助损耗,就像水在渠道里流淌,只要是渠道长了,就必然会出现水的损耗,不管我们如何花精力疏通和加固渠道,这种损耗也难以避免一样,援助西部地区的财政资金在经过众多部门、众多环节的支配之后也同样存在着损耗。实践证明,并不是所有援助资金和物资都能最终到达援助对象手中,有不少援助资金和物资在援助过程中被挪用或被截留甚至被贪污,援助资金和物资在使用过程中呈现明显的缩水效应。通过强化监管可能减少一些这类损耗,但要根除却非常困难。

二、对财政援助的建议

1、在援助对象的确定上应进一步细分和明确

援助对象范围宽泛和瞄准性不强,会导致援助资金的稀释和遗漏效应。比如,扶贫资金主要运用在592个国定贫困县,然而,目前国定贫困县的大约2亿人口中,只有2000-3000万贫困人口,因而绝大部分扶贫资金可能稀释到非贫困人口头上。以前贫困县中贫困人口比例高一些,但是上述稀释作用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反过来,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现有贫困人口大约一半位于非贫困县,在现行扶贫资金分配体制下,这些贫困人口能够获得的帮助微乎其微。由于瞄准对象与地区和县级行政区划直接联系,难以排除地方政府出于利益动机挪用资金,或者把资金利用到对财政能力增加最为敏感的领域,这些领域与扶贫目标并非总是吻合。由于存在申请方和审批方存在信息不对称,加上职能部门人员寻租动机和行为的影响,导致扶贫资金瞄准错位,甚至发生所谓“穷人带帽子,富人拿票子”、“扶假贫,假扶贫”之类现象。虽然仍有必要沿用贫困县概念,但是与10多年前相比,贫困人口在县一级的集中度显然已经大为下降。为了提高扶贫政策目标瞄准的准确性和资金利用效率,需要把扶贫资金拨款单位从县为单位改变为以乡为单位,保证所有贫困村都能获得扶贫资金。另外,还应当总结以往扶贫资金使用的成功经验,在更好发挥农户和自治组织对扶贫资金的监督作用基础上,加大扶贫资源直接分配到农户的比例。还应当加强对贫困分布及其变动的独立的监测。近年国家统计局农调查队已经进行了这一工作,并形成和出版了专题报告。应当在总结经验基础上,使这项工作制度化并不断完善。

2、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稳定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一直采用财政转移支付手段来调控地区差距,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原有的转移支付方式很不规范,而且没有制度化,分配方法极不科学。以税收返还这种主要的转移支付方式为例,其分配方法主要采用以1993年为基数,每年维持1:0.3的增量返还,即各省的增值税、消费税每增长1%,中央对该地区的税收返还增长0.3%,返还的数额大小与地方财力的增长成正比,其结果是经济越发达、税收收入增长越快的东部地区,其返还的数额也越大,返还数额越大地方投入也越多,地方经济增长就越快,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经济落后,财政收入基数低,增长缓慢,返还的数额小,这种恶性循环极不利于对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调整。财政转移支付的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转移支付结构问题,目前中央对西部的转移支付拨款结构还存在一些缺陷:一是中央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实际上多达六种形式,即税收返还、原体制补助、专项补助、转移支付补助、各项结算补助和其他补助,单是中央的专项补助拨款就多达几十种,数额达几百亿元,且分散掌握在不同的部门,其类型过于复杂;二是对于一些地方的特殊情况和特殊需要主要通过专项补助方式加以调节,而专项补助的确定有很大的随意性,从国内外的经验教训看,专项拨款虽然较无条件拨款更能体现中央宏观调控意图,提高补助效果,但其分配程序不易规范,易引起腐败现象。

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形势来看,近期内中央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必须根据当前的形势加以规范,重新调整返还数,并逐步创造条件,在稍长的时期内,尽快建立规范的按因素法支出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同时,还应加强对国家对“老、少、边、穷”地区的专项拨款补助,中央对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援助如财政补贴、扶贫救济、文教卫生补助、边疆地区补助、基本建设补助,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以及“专项补助费”等各种专项补助分配和使用过程的管理与监督,尽可能降低这些援助资金的使用成本,减少援助损耗,提高援助效率,在今后可考虑将其纳入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设计与实施的统一考虑因素之中。

此外,应在总结过去省区之间对口支援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东西部对口支援的力度,并对我国实施横向转移支付的方式和制度进行探索,逐步提高横向转移支付在整个转移支付中的比重。对口支援和横向转移支付的重点应放在西部的民族地区,这既有利于西部发展,又有利于民族团结,通过发达省、市按照“支援为主,互补互济,积极合作,共同繁荣”的原则,在资金和物资投入、科技进步和人才培训上给予西部民族地区有力的帮助,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

3、改革中央财政援助资金的使用方式及使用领域

(1)在中央财政援助资金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有条件的专项援助,要求地方必须对援助项目进行配套投入,结果那些的确贫困的地方往往因为拿不出配套资金而得不到中央的援助。因此,必须改革现行“一刀切”的中央与地方公共投资分配制度,有区别地规定地方配套资金比例,原则上人均GDP相对于全国人均GDP水平愈低的地区,地方配套资金比率越低,反之亦然。只有这样,才能使西部那些确实贫困,地方财政困难的地区得到更多的中央援助。不然,就会出现越是贫穷落后,越是没有办法拿出规定比例的配套资金的地方,就越是难以得到中央投资援助的现象。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篇9

关键词 官方发展援助 中国对外援助 援助机制

我国对外援助始于20世纪50年代。截至2006年底,我国共向100多个国家和区域组织提供了援助,帮助受援国建成各类项目约2000个;在60多个国家实施了100多个优惠贷款项目;向110多个国家无偿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援助,为100多个国家培训培养了各类技术和管理人才2.3万人。另外,中国政府已与亚、非、拉美和南太地区的46个国家签署了免债议定书,免除这些国家对华部分到期债务。此外,中国政府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和有关国家呼吁,在阿尔及利亚、伊朗、巴基斯坦大地震,印度洋海啸,美国飓风灾害等重大灾难后,在最短的时间里提供了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有效支援了有关国家政府和人民的救灾工作。

近年来,特别是2005年以来,中国的对外援助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在研究中国对外援助问题的时候,外界对中国的对外援助机制不甚了解,对中国对外援助的管理机构、管理体系甚感迷惑。本文试图对中国的对外援助机制的现状和问题做一个总体的分析,分析中国对外援助的原则、方针策略、主要援助机构和职责、对外援助体系的构成等,并试图探讨中国对外援助机制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国对外援助机制的特点

(一)中国对外援助的基本精神和原则

对外援助是中国经济外交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对第三世界的援助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对外援助思想。其中主要体现为1964年总理访问亚非14国时提出的“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其基本精神是:平等互利,不干涉内政;切实帮助受援国自力更生;力求使受援国真正受益;尽量减轻受援国的负担;严格履行承担的义务。援外八项原则阐明了中国对外援助的性质、宗旨,也是中国对外政策在援外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这些原则确定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基本思想和立场。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推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在与发达国家交往的同时,中国仍然把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和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作为对外政策的重中之重,力求与发展中国家形成互利双赢的共同发展模式。中国的对外援助政策开始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创造了一些更加符合经济合作规律的新的做法。

20世纪80年代,根据邓小平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我国总结了长期以来与第三世界国家合作的经验,提出了新时期对外援助工作的基本原则:平等互利,讲究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1996年5月同志在非洲总部发表演讲时郑重宣布了与非洲国家合作的五点原则:真诚友好,彼此成为可信赖的全天候朋友;平等相待,相互尊重,不干涉内政;互惠互利,谋求共同发展;加强磋商,在国际事务中密切合作;面向未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这一思想成为我国新时期对外援助的工作方针。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援外工作。近一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上升和对外交往能力的提高,总书记和总理对援外未来发展方向、援外战略性任务等大政方针亲自部署、亲自决策,先后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2005年9月,主席在出席联合国首脑会议上宣布了中国政府加强对发展中国家援助五项新举措;在2006年11月份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主席提出,中国政府将采取8个方面的政策措施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涉及援外工作。援外工作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对外援助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发展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对外援助秉承“援外八项原则”的精神,总的原则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平等相待,维护共同利益;第二,尽力而为,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第三,互利共赢,谋求共同发展。这些特点是我们过去工作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国对外援助的基本精神和原则。

(二)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变化

从建国初到现在,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政府对外援助政策做了一些调整,总的来说,我国对外援助政策发生了以下变化:

1.意识形态在对外援助中的作用逐渐减弱。建国伊始,中国的对外援助工作是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即通过援外,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促进民族解放运动,促进世界和平。此时,中国在国内进行大规模建设的同时,仍然对第三世界特别是未独立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援助,以至于我国不堪重负。60年代和70年代,是我国对外援助受意识形态影响最大的阶段,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被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其对我国的外援政策的影响也逐步加深。1980年后,中国外交逐步摆脱了左倾思想的束缚,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政治上平等互信、相互尊重和互不干涉内政,经济上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主题。

2.经济因素在对外援助中的作用不断增大。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外交战略的调整。中国在处理对外援助与国内经济建设的关系时,越发侧重于经济建设的需要。一方面,中国政府认识到,对外援助应该考虑本国的国力,量力而行。1980年的全国外经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的对外援助要根据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量力而行。1983年起,中国开始减少援助的支出,直到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外援助的规模才开始扩大。另一方面,对外援助逐渐成为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一条重要渠道。中国与受援国之间的贸易额随之增长,对外援助也将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带入了国际市场,为它们带来了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对外援助与经济建设呈现出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

3.人道主义援助力度加大。从90年代后半期开始,特别是近两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影响力的增大,中国向遭遇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国家提供了大量人道主义援助。

2000年以来,世界各地海啸、地震、飓风、旱灾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造成受灾国家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2005年印度洋地震海啸、美国飓风灾害、巴基斯坦大地震等,以及2006年印度尼西亚发生强烈地震、黎以爆发战争冲突、菲律宾遭受强台风袭击时,中国都快速启动紧急人道主义救援机制,在最短时间内向有关国家提供了紧急人道主义物资援助。中国人道主义救援力度的加大,反映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秉承对国际社会负责任的精神,愿意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创造和谐世界尽义务、做贡献。

(三)中国对外援助管理机构与管理机制

在中国对外援助思想和原则逐渐成熟,对外援助政策逐渐转变的过程中,我国也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对外援助管理体系,管理机构以及管理机制的建设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1.对外援助主要管理机构与管理机制

随着我国对外援助工作的开展,我国逐步形成了由援外管理体系和援外支持体系共同组成的对外援助体系。

(1)援外管理体系

随着对外援助工作的进行,我国逐渐建立了以商务部(14个司局)、外交部和财政部三个部门为主,23个部委以及地方省区商务部门共同参与的对外援助管理体系。

2006年,以中非峰会为契机,商务部、外交部、财政部与中央各有关部委、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了部门沟通与协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优化援外管理机制,提高援外管理水平。目前我国现有的以及正在建设的援外管理机制包括:

――商务部、外交部和财政部三部门援外工作联动机制;

――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以及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等部门和机构的减免债务工作机制;

――商务部、外交部、总参谋部等部门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联动工作机制;

――23部委援外合作机制;

――商务部与地方省区商务部门的工作联系机制;

――商务部部内14个司局援外工作联系机制;

――商务部、外交部、财政部及部内财务、人事、纪检和地区司等单位和技术专家建立的援外项目巡检机制;

――与进出口银行优惠贷款联席会议工作机制等。

随着我国对外援助各机制的建立和强化,对外援助工作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援外管理体系总体框架基本形成。

(2)援外支持体系

除了商务部、外交部、财政部等国家部委和省区商务部门,援外工作的顺利开展还需要其他相关机构的支持和协助。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事务局以及中国进出口银行就是两个重要的我国对外援助的协作支持机构。

国际经济合作事务局是商务部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依据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对分离的精神于2003年7月份组建的。作为我国对外援助工作的辅助管理力量,主要负责我国对外援助业务的促进、服务和保障工作,并承担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经济合作业务的促进工作。

中国进出口银行是我国专门支持国际经济合作的政策性银行,成立于1994年。从1995年开始,中国进出口银行成为我国政府指定的承贷银行,负责办理援外性质的政府援外优惠贷款业务。中国政府优惠贷款的政府归口管理部门为商务部,负责制订政策和计划,签署优惠贷款框架协议,中国进出口银行负责项目评估审查、放款、贷款管理、本息回收等。每年的贷款规模,由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商务部、外交部、中国进出口银行提出,并报国务院批准。

2.对外援助主要归口管理部门:商务部援外司

中国对外援助的归口单位是商务部援外司,主要负责拟定并执行对外援助政策;起草对外援助法律、法规,拟订部门规章;研究和推进对外援助方式改革;编制对外援助计划,拟订国别援助方案,确定援助项目并组织实施等。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援助工作的发展,援外司逐渐加强了援外管理工作。

(1)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对外援助的法制化

1964年,总理宣布了“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准则”,之后,这一准则成为我国施行援外工作的唯一标准。1991年,在全国对外经贸工作会议上,专题研究了援外工作问题,会议强调了进一步做好援外工作的意义,明确规定了援外任务单位的职责,制定了加强援外物资供应和援外出国人员管理等办法。2003年,商务部条法部门会同相关司局正式启动了《中国对外援助条例》的起草工作,以加强援外工作管理,将对外援助纳入法制化管理。

但到目前为止,我国援外尚无统一的立法,现有援外制度体系主要以部门规章为主体,包括一系列规范性的文件和内部规则。

近年来,商务部援外司加强了制度建设,先后印发实施了《对外援助物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对外援助物资项目实施企业资格认定办法(试行)》、《对外援助成套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对外援助成套项目施工任务实施企业资格认定办法(试行)》、《对外援助成套项目施工任务评标原则(修订版)》等重要部门规章,制订《商务部制订和实施工作方案》等规范性文件,拟定实施《关于建立对外援助项目经济技术咨询服务网络的内部暂行规定》、《对外援助项目招标工作内部管理暂行规程》等一批内部工作规则。仅2006年全年制订和颁布实行的援外管理文件就达到38件,推进了援外管理的制度建设。

(2)研究和推进对外援助方式改革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对外援助以资金和物资援助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5年以后,中国尝试了新的对外援助方式,并对已有的对外援助方式进行了改革,这其中,优惠贷款援助方式和援外项目合作方式逐渐增多,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受援国建设当地有资源、有市场的生产性项目,鼓励国内的企业到受援国进行投资建厂,将对外援助与投资、承包等项目互利合作起来。

中国政府对外优惠贷款是指中国政府指定中国金融机构向发展中国家政府提供的具有政府援质的含有赠与成份的中长期低息贷款。1994年初,国务院决定通过政府贴息优惠贷款的方式对外援助。1995年7月,我国同津巴布韦签订了第一笔优惠贷款框架协议。优惠贷款改变了传统的我国对外援助资金仅仅来自于财政拨款的途径,将财政资金同金融资金结合起来,扩大了对外援助的规模,而且,由于银行资本的介入,银行对所投资的项目进行评估、审核及监管,有助于提高对外援助的效率与效益。

援外项目合资合作是在中国政府与受援国政府原则协议的范围内,双方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中国企业同受援国企业以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的方式实施的项目。援外项目的合资合作方式自1992年开始试行,其优点在于除了我国政府投入对外援助资金以外,企业也投入了自己的资本,因此,对外援助规模扩大了;而且,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双方企业在管理、技术上长期合作,有利于培养受援国企业管理人才,帮助受援国增加收入和就业,从而提高援助的效益;同时,也能使我国企业更加顺利地开拓海外市场。

(3)建立健全援外管理机制

对外援助工作要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健全援外管理制度,加强援外项目的管理。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与改革,我国援外已基本形成了符合政治需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一整套援外管理机制。援外项目的考察、设计、设计审查、设计监理、招标、贯标、施工、施工监理、中期质量检查、竣工验收检查、重大工程巡检等重要环节都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和管理目标。

近年来,商务部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了援外项目的主体管理以及援外人力资源项目和优惠贷款项目的管理。在援外主体管理方面,2004年以来,商务部加强了援外企业评价制度的建设工作,并准备从2007年起,构建一整套援外企业评价制度,以及配套建立的鼓励制度和严格退出机制;在援外人力资源项目管理方面,2002年以来,配合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援外支出的增长以及培训领域和专业范围的扩展,商务部加强了援外人力资源培训的主体资格管理工作;在优惠贷款管理方面,2004年以来,针对优惠贷款迅猛发展过程中暴露的一些管理方面的问题,商务部加强了优惠贷款项目企业的资格准入制度和竞争制度。

(4)加强对外援助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大力加强援外宣传

近年来,商务部援外司加强了援外政策研究和专家队伍建设、稳步推进援外宣传等工作。 一方面,商务部在重要援外政策推出之前,开始积极运用社会力量和各种专业优势资源,邀请国内主要高校和研究机构专家进行专题研究和论证,并积极与农业、卫生、教育等有关部委和银行进行沟通和交流,以加强援外政策的科学性。同时,在工作中也积极总结援外工作实践的经验,向中央和国务院呈报了大量有深度的汇报材料。另一方面,创办《援外工作通讯》、制订援外标识、编印援外大型画册、启动拍摄援外专题电视片、编制宣传手册、援外历史资料整理等工作,大力加强了援外宣传。

在增加援外政策透明度方面,尽管目前对外援助总体信息还未在公开出版物或官方网站上公开,但是已经可以在公开渠道找到一些相关的数据和资料。2005年通过新闻会公布了对外人道主义援助比较的详细数据,在商务部的年鉴上,列有对外援助项目的总体数额,商务部网站不断在对外援助项目的消息;媒体上也出现了一些援外项目的深度报道;中国进出口银行也公开其对外信贷投资的部分统计数据。

二、中国对外援助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对外援助机制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是,在现阶段我国的对外经济援助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对外经济援助工作缺乏完整的理论指导

改革开放以后,根据邓小平同志对国际形势和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我国的对外经济援助工作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和改革。但是,我国基本还未形成对外经济援助的理论研究。我国还没有独立的类似英国ODI(海外发展研究所)的对发展援助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研究力量。整个国家对发展援助理论与政策的研究都十分薄弱。目前,一方面,我国对西方对外援助体系不甚了解,另一方面,自己也还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完整,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对外援助理论体系。

(二)对外援助未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对外援助战略不清晰

在发达国家,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欧洲国家,都有对外援助法和相关法案,内容包括对外援助的原因和目的、执行机构、提案及其批准程序(必须得到国会的批准)、援助总额与GDP和财政收入的比例等等内容,以规范政府的对外经济援助行为,避免对外经济援助的随意性。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相应的对外援助法律、法规。现有的援外制度体系仍是由部门规章为主体,由一系列规范文件和部门规章构成的。中国的对外援助总体上透明度比较低。对于外部世界而言,我国的援外决策是怎样制定的,决策主体是谁,决策过程是怎样的等都笼罩着几分神秘的色彩,决策内容更不必要经过人大的批准,因此我国对外援助工作的随意性较大,政策变动也较多。

(三)对外援助管理机制尚未成熟

近年来,商务部虽然开始致力于建立完整、规范的对外援助管理机制,对外援助管理机构和制度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还不完善,管理机制建设可以说刚刚起步,许多方面都需要大量的工作。

首先,在项目主体管理方面,虽然2004年以来,援外管理制度建设得到有力的推进,2004年7月1日开始,援外项目实施主体开始实行资格认定制度,主体管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一系列深层次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具体表现在主体培育方面,相当一部分新企业缺乏承担援外任务的实践经验和思想准备,对援外工作的政治性和政策性要求缺乏正确认识;在主体监管方面,适当的激励机制、必要的约束机制和刚性的退出机制还不健全;在主体选择方面,现行援外项目招投标制度在坚持“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还没有根本处理好“公平”与“合理”的关系,特别在企业评价以及合理反映企业既有业绩和优势方面有待改进。

其次,优惠贷款管理方面,2004年以来,虽然优惠贷款发展迅猛,项目可行性评估工作逐步规范,但这一类项目还没有建立配套的资格准入制度和竞争制度。主体管理方面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优惠贷款的使用效果。

第三,在援外人力资源项目管理方面。随着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援外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重视,2002年以来用于人力资源开发培训的援外支出增长很快,培训领域和专业范围不断扩展。但相对于援助规模和内容的迅速发展,援外人力资源培训的主体资格管理仍相对滞后。

此外,我国援外管理工作还存在援外规章制度不健全,项目管理不规范,援外人员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

(四)多边援助渠道未得到充分重视

从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向联合国提供过9笔多边援助款。80年代,我国也尝试了将对外援助同联合国的多边援助、受援国自筹部分资金、国际金融组织或第三国援助等相结合,开展对外援助工作。自1983年起,我国就开始与联合国发展机构合作,积极参与发展中国家间的技术合作,由我国实施了一批多边援助项目。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越来越注重国际形象,进一步加大了多边援助的力度,同国际组织的合作越来越频繁,合作力度也越来越大。2005年,中国政府通过联合国多边救援行动向海啸受灾国提供了2000万美元捐助。从2006年起,中国已经开始从联合国粮食计划署(WFP)的受援国转变为援助国。农业部的官员表示,中国政府重视同WFP的合作,我们愿意继续加强与WFP之间的合作。但总的来说,中国对多边渠道还未予以充分的重视,通过多边渠道的援助还比较少,援助的力度不够,涉及的范围也不广。

(五)NGO在援助中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

在官方援助中纳入NGO的参与,可以适当缓冲和“稀释”官方援助的政治性,有时更容易被受援国国民接受。一国公民对他国的善意表达,有时候比为表达政治意愿而进行发展援助的政府有更强的感染力。近年来,国际NGO在外援机制较成熟的国家中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就开始吸纳NGO参与对外人道主义援助,扩大资金来源。2004年印度洋海域发生海啸之前,中国已有民间力量参与对外人道主义援助,但是规模比较小,主要通过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等民间团体进行。2004年东南亚海啸救灾期间,国内首次大规模的民间力量参与对外人道主义援助。中国NGO组织和中资企业开始参与到对外援助中,向当地政府提供了一些紧急的援助。中华慈善总会和中国红十字会成为政府指定接收社会捐款的NGO。之后,中国扶贫基金会也跻身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组织的行列。同时,一些企业也参与到国际救援中。在印尼发生海啸灾害的时候,中国的华为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就向印尼紧急提供了无线通讯设备,金额不小;巴基斯坦发生地震之后,有十几家中资企业纷纷向巴基斯坦政府提供现金援助,最多一家达到1000万美金。但是,总的来说,中国对外援助中缺少民间参与的活力,NGO发育低下,能力不足,在外援机制中参与程度很低,在中国对外援助中发挥的作用还十分有限。

三、中国对外援助管理机制的发展方向

对外援助是中国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作为一个大国,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责任的上升,中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援助也是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在对外援助上表现得相当活跃。在新的形势下,建立系统成熟的援助机制和策略以保障援助的有效性,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对外援助管理体系,关系到中国能否建立可持续地担负大国责任的形象,关系到中国对外援助的实际效果。

因此,我国应从国情实际出发,积极借鉴国际社会对外援助有益的做法,汲取先进管理经验,建立起符合国际运行规则,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援助管理体制。

(一)加强对外援助理论研究

对外援助是中国整体对外政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长期的可持续的和平发展战略的一个组成内容,是中国经济外交的具体实施步骤之一。它应该有一系列与之配套的原则、法则和措施,是一个科学决策的过程。而且,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中国将面临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援助课题,对外援助需要依据哪些新的原则、它与对外政策的相互关系怎样、如何使援助更加有效、如何使援助更能够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摆脱困境、中国作为一个自身在许多方面需要得到援助的国家如何实现对其他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有力支持、援助行为如何实现互利与互助并最终达到深层次的经济合作的目的等,都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关系到受援国的利益,也关系到中国自身的长期发展。

因此,中国应加强对外援助理论的研究,增加对外援助理性科学的成份。这方面,发达国家,特别是OECD的DAC(发展援助委员会)成员国在官方发展援助方面的研究比较成熟,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二)加快对外援助立法,加强制度建设

目前,我国的对外援助随意性较大,不够透明,对外援助政策不需通过人大的决议,这都是现存比较大的问题。中国要成为一个现代化的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外交就必须向着专业化、科学化、综合化和理性化方向发展,避免由于主观臆断、感情用事而对外交和国家利益造成的损害。对外援助的法制化就是理性外交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应该加快对外援助立法,加强制度建设,实现援外规范管理,使对外援助成为一项有规则、有秩序、有目的的工作。

多数发达国家都有自己的援助法,或针对某一个特殊事件而出台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援助法案。这些法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起到了比较有效的作用,中国在制订对外援助的标准、法规时,可以借鉴其中部分合理成分,形成有中国特色、体现大国风范同时又具有较强指导意义的科学务实的对外援助法。

(三)建立系统成熟的援助机制

建立系统成熟的援助机制和策略关系到对外援助的实际效果,对改进对外援助工作,提升对外援助工作水平和运行效率十分重要。这方面,我国特别应注意加强国际间合作,吸取西方好的经验。

1.科学制定援助规划,提高立项工作水平。商务部在制定对外援助计划过程中,要从中国长远和整体战略利益出发,从有利于受援国发展的目标出发,统筹规划,充分论证,科学制订国别援助方案,精心选定援助项目,合理安排有限的援助资金。在继续帮助受援国建设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标志性项目、提供紧急救灾援助、搞好人才培训的同时,积极探索帮助发展中国家发挥丰富的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经济的新途径、新方式。

2.合理设置管理机构,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根据对外援助发展的实际需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强化组织保障;同时解决援外行政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适当增加主管部门人员编制,充实管理型、专家型人才,建立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熟练、擅长管理的复合型的援外管理干部队伍。

3.加强援外项目管理,提高援外工作效率。首先,应加强主管部门与驻外使(领)馆、国内相关单位的有效配合和相互支持,加强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其次,通过有效地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采取先进管理方式,及时监控援外项目实施管理过程每一环节,重点对进度、质量、投资、安全等问题实施动态、精细的管理;最后,认真做好项目评估工作,确保援外项目达到预期的目的。在项目评估方面,应注意学习发达国家的项目评估经验,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建立项目评估与项目总结报告制度、全面统计制度和年度报告制度,规范项目评估工作,提高评估水平。

(四)加强与多边援助组织的合作

国际援助体系目前由150多个多边机构,33个双边机构[其中22个国家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OECD/DAC)的成员],至少10个提供了大量ODA但非DAC成员的政府以及正在迅速成长的全球纵向基金会(Vertical Global Funds)组成。其中,双边援助机构提供了总援助支出的70%,多边援助机构提供了其余30%。

当前最主要的多边援助组织为联合国系统,主要为联合国所属的各专门机构,包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世界粮食规划署(WFP)、联合国人口基金(UNFPA)、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UN-Habitat)等,以及欧盟、世界银行及区域开发银行(如非洲开发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IDA)等。多边援助以优惠贷款和赠款的形式为主,其中,区域开发银行、欧盟和IDA注重经济基础结构和生产部门,而联合国则在提供粮食和其他救助品援助中占支配性地位。一般来说,多边援助组织先是向各个国家募集资金,然后将募集到的资金提供给受援国。虽然目前多边援助机构只提供了30%的官方发展援助,但是其重要作用正日渐凸现出来。中国在向多边援助组织提供援助方面还没有足够的经验。今后,中国应该更多地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向这些组织提供资金。因为,首先,这些国际组织在全球的援助上占有重要地位,向他们提供资金能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其次,这些国际组织在向不发达国家提供援助的时候不会带有很强的利益目的,他们更加真心地希望能改变受援国的贫困状况,因此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援助效果。

(五)逐渐发挥NGO在对外援助中的作用

发挥NGO在对外援助的作用,不仅可以提升援助的真实性和效率,还可以促进中国的国际就业与社会成熟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使中国的救援理念及文明关爱影响传播得更广更深,并对政府的外交和国际角色起缓冲和弥补的作用。中国政府应该充分发挥NGO在对外援助中的作用。一方面,借助NGO的力量,吸取社会资源和力量参与国际援助,扩大援助的规模;另一方面,通过引导NGO平等参与执行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的任务,而不是简单地把钱拨给受援国的政府,可以提高援助资金的利用效率,达到更好的援助效果。国际援助中,应提倡采用招投标的方式,以透明的市场化操作进行援助资金的分配。而且,NGO对国际援助的参与、意见和声音,包括批评和压力,还可以提高官方发展援助的透明度。近年来,国内的扶贫领域已经开始了政府招标采购NGO服务的尝试,以增进国内“援助”的效率和透明度。在国际援助特别是国际人道主义援助领域,政府也可从信息、提供渠道等方面对NGO进行统一的引导、组织和管理,引导我国的NGO介入到国家对外援助中。我国的NGO也应积极主动地加强国际合作,走向国际化。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参考文献:

魏建国:优化主体,健全管理,加强援外骨干队伍建设,《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第2期。

商务部援外司王世春司长谈我国对外援助情况,商务部网站。

商务部援外司:2006年中国对外援助基本情况,商务部网站。

李荣民:如何提高中国对外援助工作水平,《学习时报》,2006年8月8日,第347期。

李荣民:中国的对外援助促进世界和谐,《学习时报》,2006年7月10日,第343期。

刘向东: 《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实践》,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1。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篇10

一、加强领导、强化职能,不断推进合作交流与对口支援工作。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认识加强国内合作交流与对口帮扶工作,是顺应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需要;是融入,参与联动发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需要;是发挥区域市场资源整合优势,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坚决按照中央对上海服务全国的要求,主动服从服务于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切实把的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全国和上海发展作出贡献。

(二)加强领导,切实把合作交流与对口支援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把“服务、服务流域、服务全国”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合作交流与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和人才开发服务全国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合作交流与对口支援工作。

(三)强化职能,努力形成政府主导和全社会参与的合作交流与对口支援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区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协调各方利益,整合社会资源,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支持,全力推进合作交流工作。实行引进来、走出去并重,积极鼓励、支持在企业、个人等到全国各地投资、创业、发展,加大服务全国的工作力度,切实为国内各地企业、个人等来投资、创业、发展提供服务。认真研究对口支援地区的需求,着眼解决实际问题,着力提高经济社会效益。动员、依靠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组织本区有业务拓展需求和投资能力的企业到对口支援地区进行项目考察、论证,参与投资项目的合作发展,帮助对口地区增强“造血”功能,积极推进援滇、、援疆等对口帮扶工作。

二、立足大局、互融共进,努力开创合作交流与对口支援工作新局面。

(一)进一步完善区域联动的合作机制。区作为连接上海、苏浙地区的交通枢纽和桥头堡,充分利用杭州湾跨海大桥即将建成通车的机遇,主动融入杭州湾联动发展大局,在人才、信息、产业、市场等方面探索建立联动机制。努力形成人才交流机制;信息互通机制;产业对接机制;市场相连机制。切实加强与地区在商贸、旅游、物流、人力资源开发特别是精细化工等方面的区域合作,提升地区和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继续引导、推动、鼓励本区各部门、企事业单位与苏浙两省的相关单位加强合作。积极参与融动发展的各种论坛、研讨和经贸活动,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增强辐射功能。

(二)进一步发展与各地友好往来的互动格局。继续推动友好城区往来和缔结工作,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区党政代表团考察友好城市,学习借鉴全国各地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不断扩大与、流域以及其它城市缔结友好的范围,形成互动发展合作框架,整合优化区域资源,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共赢发展。

(三)进一步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坚持“优势互补、区域联动、开拓创新、合作共赢”的原则,按照“深化、放大、提升、搭台”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强与友好城区的合作与交流。继续加强与外省市驻办、联络处、工作处以及上海驻外办的联络,构筑服务平台,拓展服务领域,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对区域内各地来企业提出的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在政策许可范围内,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帮助各地来企业做大做强。

(四)进一步整合帮扶资源,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帮扶工作新格局。坚持“动真情、办实事、求实效”的方针,确立“以资金、实物帮扶为基础,智力扶贫为重点,整村推进为原则”的政府主导与社会广泛参与相结合的对口帮扶新模式,努力构建多层次的社会帮扶体系。坚持“输血”和“造血”并举,努力增强当地自我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对口帮扶地区可持续发展。围绕“温饱工程、增收工程、智力工程和健康工程”,重点帮助改善对口支援地区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基本生产、基本教育和基本医疗条件。坚持区财政投一点、企事业出一点、社会筹一点的方法,多方筹资,不断加大对口帮扶资金投入。切实发挥专项资金对对口支援工作的支撑作用,规范使用对口帮扶专项资金,做好项目立项、实施、竣工验收的论证、监管和终期审计。积极支持、鼓励本区企业到对口支援地区投资经营、开发实业,按照市有关政策,给予各方面便利和相关政策激励,同时为对口支援地区来开展招商引资、人才招聘等提供服务。积极实施人才开发服务全国计划。互派优秀干部挂职锻炼,开展各类干部、专业技术人才的短期培训,加大带头致富、带领致富人员和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力度。进一步扩大培训人员覆盖面,不断优化培训结构,提高培训实效。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和产业化扶贫,援助公益事业,着重抓好云南对口两县富余劳动力劳动技能、农牧业、畜牧养殖、医疗卫生以及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继续扶持对口支援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拓展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渠道。

三、优化环境、强化措施,努力为各地企业来发展提供良好服务。

(一)优化服务环境。积极为各地来企业开展经贸和各类推介活动提供相关协调服务。组织相关部门不定期开展经济、政策等信息和政策咨询,为各地投资企业提供有价信息。对各地企业来区投资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服务,坚持企业走访制度,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对各地来投资企业职工持有人才引进类《上海市居住证》及经市有关部门认定的各地来投资企业在工作职工和地级市以上地区驻办事机构工作人员等,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报考本市高中阶段学校和参加本市统一高考,符合市相关规定的,积极给予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