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个人工作经验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1 11:1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个人工作经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个人工作经验总结

社区个人工作经验总结篇1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前身是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实验区,创办至今已20 年了。1986年邓楠同志亲自带队到常州市和无锡市的华庄镇,搞了一市一镇的试点。那时的常州市、华庄镇苏南模式的乡镇企业发展得很好,异军突起,带动全市和全镇的经济飞跃发展,但城乡矛盾,工业占用农地过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硬一软,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初显。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当时就提出要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科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都是非常有远见的,可以说是很有先见之明。正是在这种经济社会要协调发展的先进思想影响下,苏南等地区就提出了:“乡镇企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农业、牺牲环境、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也正是在科技部这种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先进思想和实际做法的影响下,国家民政部、中国社科院等部门和单位,在黑龙江省的肇东市、山东省的莱芜市、湖南省的益阳市等地区也搞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实验区。

难能可贵的是1990年以后,科技部牵头,联合国家发改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共同来推进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实验区的工作,专门组建了实验区的领导机构和学术委员会,实际领导和主持实验区的工作,每年扩大试点范围,指导实验区的实践。

经过科技部领导特别是邓楠、甘师俊等同志的积极筹备, 1992年1月14日成立了中国社会发展科学研究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成立大会。这是一个由拥护党的领导、关心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及部分企业家组成的全国性的学术团体,旨在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在研究会的领导下,专门设立了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实验区的工作机构,领导和指导实验区工作的开展。

在80年代中期,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理论和思想,从国外引入中国。最初是有关方面翻译出版了布朗等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这本书。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想的介绍宣传推广,到后来形成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写进了中央和国家的文件,现在已成为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理论,成为科学发展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科技部的同志们是带了头出了力的,可以说功不可没。

1994年,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会召开全国代表会议,会上作出决定正式更名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选举邓楠同志为研究会的理事长,选举孙鸿烈、甘师俊等同志任副理事长,研究会的宗旨也进一步明确,各地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验区也都更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正是在科技部、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实验区工作委员会的领导和指导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现在全国已经有58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遍及24个省市区,其中最多的是浙江6个,山东和河南各有5个,江苏和湖北各有4个,其中以地级市为单位8个,县级市为单位15个。县为单位的6个,区为单位的20个,镇为单位的9个。从这次在农业展览馆举办的展览会看,这58个实验区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这对促进全国可持续发展的事业起了很大的作用,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完全符合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对新农村建设也是起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这应了当年开始办实验区时提出的一个预言:“办好实验区,推进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办和不办实验区是很不一样的。”

2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经过这次总结、检阅、研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办实验区的方向是正确的,这58个试点办的是成功的,在理论探索,试验示范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也培养了一支推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人才队伍,并在实践中起了带头示范的重大作用。相信通过这次总结,一定会把实验区的工作向前推进,开拓新的局面,使实验区的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使之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更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推进试验区的工作我有几点建议:

第一,在广度上,要继续扩大实验区的数量,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发展又不平衡,一个省就相当于一个国家,每个省、市、区都要办实验区,有3~5个不为多。要作个规划,逐年增加,这对推动各省的可持续发展会很有益处的。

第二,在深度上,还要继续拓宽、拓深实验的内容。要按照十六届六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和要求,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经过调查研究确定和增加一些新的实验项目。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上有了新的探索和深化。经过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这次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新阶段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决定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6个方面的问题。

陆学艺: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上的发言回顾与建议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年 第3期我们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同志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这个决定。就我的理解,我们实验区的工作,是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方向的,已经做了大量探索性的工作。今后,除了要继续做好已经开展的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外,要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多做些项目和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工作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举世为之瞩目,综合国力有了极大地提高,人民生活也得到了比较普遍的改善。但是,在一部分地区和一些部门在执行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过程中,把经济发展这个第一位的工作,强调到唯一的地步,以至于搞GDP挂帅,不顾一切地搞经济发展、搞政绩工程、搞形象工程,以致牺牲了农村发展,牺牲了环境,牺牲了精神文明,引出了很不好的效果。特别是在90年代中期以后,有些地区大搞城市化,搞所谓的经营城市,以地生财,低偿少偿地大量占用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约4 000万失地农民,企业改革抓大放小,企业破产改制,约有3 000多万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失业;城市拆迁约有上千万人失房,这种社会过快过急的社会变动,产生诸多社会问题,社会分配不公,城乡、地区、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的基尼系数1978年是0.22,现在已超过0.45,城乡差距比1978年扩大了一倍以上,而且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凸现,社会刑事犯罪率大幅上升。1978年全国是55.7万件,1998年为198万件,2004年上升到471万件,翻了约三番。社会治安事件:1978年是123万件;1998年是323万件;2004年是664万件。

这种社会矛盾的凸显,已经影响到社会安定。人们乐业不能安居,出门怕偷怕抢、家里怕撬,所以不少城市居民的门窗都按上了铁栅栏。一个社会,好人总是多数,假如少数坏人作案了,政府把他们关到牢房的铁栅栏里。现在有不少城市作案的人多了,好人只好设防护栏。看一个城市,安定不安定,可以从楼房窗户上的铁栅栏多少来判断,铁栅栏越多,社会治安就越有问题。这种不和谐的情况已经在影响人们的安居乐业,影响经济的持续健康地发展。2004年中央提出要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立即受到全国全社会的响应,据统计2004年10月-2005年4月,全国互联网上的相关信息就有300多万条。从这个侧面,也可以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就当前的诸多社会矛盾来说,主要是经济社会不协调和城乡关系不协调两大类,80%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都源于这两个方面的矛盾。

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来说,①经济发展是第一位,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应该优先发展,但有第一也要有第二,不是唯一;②经济发展,不能孤军独进,经济社会要协调发展。③经济发展要求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良好的社会环境。④经济发展之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人们对于物质文化的需要,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就目前来说,我们的经济发展成绩很大,发展很快,但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把主要的力量包括资金都用到保GDP的提高上,所以教育、卫生、科研、文化上的投资就少了,社会保障的钱就不够了,形成了经济这条腿长,社会发展这条腿短的局面。经济社会不协调表现在很多方面,仅从经济指标社会指标来说。GDP 2004年经济指标:一产是13.1%,二产是46.2%,三产是40.7%;就业结构:一产是46.9%, 二产是22.5%,三产是30.6%;城乡结构:2004年城市人口41.8%;农村人口58.2%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是工业化中期阶段了,但是我们的社会结构还是工业化的初期阶段。中期阶段的工业化经济结构和工业化初期阶段的社会结构,这两者的矛盾,是目前我国产生诸多社会矛盾、经济矛盾的结构性原因。举个实例:三农问题,是我们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关于国计民生的问题。为什么长期解决不好呢?原因是经济社会结构、城乡结构有问题。

2004年中国的经济结构中,农业全国GDP总是只占13.1%,而就业结构中在全国总劳动力中有46.9%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在城乡结构中,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8.2%。全国46.9%的劳力,只创造13.1%的GDP,又要有58.2%的人去分这13.1%的份额。

社区个人工作经验总结篇2

我们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总结交流下城、上城、西湖、拱墅、江干等五个区开展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的经验;二是部署其他尚未开展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的区、县(市)的各项工作,全面推进我市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进一步拓展民间组织管理工作的新领域,不断深化社区建设的内涵。

刚才三个区民政局、两个街道、两个社区居委会,一个爱心连锁站代表分别介绍了工作经验,如下城区的试点经验、天水街道的经验,抛砖引玉,对我市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有效的引导和推动作用。王马社区和萧山爱心连锁站,则是新时期社区民间组织的新形式,体现了积极探索创新的精神,是一个“精品之作”。上城区的备案表和登记须知也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新鲜经验,西湖区召开社区现场会,不仅有效地推动这项工作在全区的全面铺开,也使这项工作得到了很好的宣传。总体来讲,五个城区都很好的贯彻落实了民政部、省民政厅的要求和市民政局于去年底下发的4号文件部署的各项任务,顺利的通过了省民间组织管理领导小组的考核验收,同时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为今后我市全面推进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我代表市民政局,向各区委、区政府、区民政局,向先行试点的天水街道党委,向社区居委会和各社区民间组织,以及所有支持和关心这项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尚未开展这项工作的区、县(市),希望通过这次会议,把好的经验和做法带回去,结合本地的实际,积极稳妥地把工作开展起来。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以“*”重要精神统领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我市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探索社区建设工作,下城区是全国仅有的两个社区的试点城区之一。20多年来,*市各城区对社区建设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潜心研究社区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下,我市社区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等国家领导人也多次视察我市的社区建设工作,并给予高度的评价。在社区建设中,社区民间组织的作用日益突出,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已成为社区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强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管理工作,对加速我市现代化进程,实现“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这项工作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必须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做到:

第一要把贯彻“*”重要思想与推进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结合起来。“*”重要思想的核心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的核心也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从发展生产力角度讲,培育管理好社区民间组织,整合社区资源优势,能极大地促进社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先进文化角度讲,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既是“*”的必然要求,也是实践“*”重要思想的重要途径。

第二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探索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新方法。我们要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总体要求,坚持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在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中,要结合政府职能转变、社区建设的实际,积极探索,找到适合本地特点的办法。要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只要对人民群众有利的,只要是符合社会发展实际的,我们都应该大胆培育,大力培育。只有这样,才能开拓我市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在创新上,萧山区又给我们带了好头。前面我们已经听了萧山区的社区服务爱心连锁站的经验介绍,他把商业的“连锁经营模式”引入到社区服务中,这是一个值得赞赏的创新,实践证明了是一种适合目前我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新路子。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要使社区建设更具有群众性、广泛性和生命力、凝聚力,应该说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是有效组织载体和重要手段。培育管理工作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有很多经验需要总结,有很多工作需要完善。各地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社区民间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弥补了政府服务的不足,增强了社区服务功能。民政工作社会化,可以通过加强社区民间组织来实现,社区工作的很多服务活动也可以以民间组织为纽带形成现代服务体系。萧山区社区服务爱心连锁站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其二,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整合了社区资源,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社区民间组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来营造社区文明氛围、提升居民的精神生活质量。这对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增强了居民的自治意识、法制意识和公益意识,提高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从而可以加速社区民主自治目标的实现。而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管理,推动了民间组织的社会化、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为社区民间组织的自治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

各级领导要在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前提下,将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因为这项工作,是民政工作的重要职责,也是社区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关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工作。同志曾经说过“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区民间组织是社区中的最小组织,组织虽小,但可牵动大局。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务必克服和纠正“工作多、事务忙、顾不上”、“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难度大作用不大”等等消极认识,畏难情绪,从社区建设的大局,从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出发,认真负责,切实落实,抓出实效。

三、借鉴经验,精心组织,措施得力,全面推进我市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上新台阶

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管理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需要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和提高。现在,五个城区开了个好头,但这还只是个开始。希望你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再接再厉,深入开展下去。未开展这项工作的区、县(市),要在学习兄弟城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以“*”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间组织管理的精神和省民间组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有关加强社区民间组织培育与管理的意见,积极探索和创造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我们要求各区、县(市)的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做到“8个有”,即:有组织领导;有调查论证;有试点先行;有经费保障;有政策法规和章程示范文本;有登记备案;有总结提高;有明显的效果。

具体的要求主要讲以下四个方面,这也是我市开展这项工作的特色:

1、建立工作机构,落实责任制。要建立起区、县(市)和街道、乡镇两级工作机构。各区、县(市)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组织领导机构,各街道做到了“三个到位”,即:(1)领导责任到位,街道有一名分管领导负总责,(2)科室职能到位,街道有一个业务科室归口管理,(3)工作人员到位,街道有一名具体办事人员,专项负责抓落实,主要抓社区民间组织登记、备案,审核章程、发放登记表格、召开会员大会、指导社区民间组织开展工作等。

2、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把所辖区域内的社区民间组织的基本情况先掌握起来,这是我们搞好培育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前提条件。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管理工作关系到社区建设的大局,关系到社区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因此,我们希望各地在开展这项工作时,一定要认真地对本地社区内的所有民间组织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包括民间组织的名称、性质、规模、人员结构、活动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3、落实工作经费,确保培育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各区、县(市)要有专项工作经费保障(也可以在民间组织专项工作经费中支出),确保社区民间组织培育发展工作顺利开展。

4、制定行政规章,完善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经各区、县(市)要出台《社区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和其他一些相关规范性文件。如:《社区民间组织调查备案表》、《社区民间组织开展活动证明》、《社区社会团体有关业务知识须知》等,这些资料上城区都有。各区、县(市)政府依照《条例》的规定,社区民间组织依法到民政局登记,同时可以明确授权由街道、乡镇作为社区民间组织业务主管单位,落实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对于还不具备登记条件的社区民间组织,在今年12月份以前完成备案工作,填写《备案表》,此《备案表》由社区居委会填写,到区民政局和街道备案。20*年元月份,*市民政局将组织有关人员对全市社区民间组织登记和备案工作进行一次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统一和规范。

社区个人工作经验总结篇3

[关键词]体验教学;社区工作课程;设计;思考

[作者简介]徐莉,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讲师,博士,湖北武汉430074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9-0192-03

社区工作是一门有理论有实务,内容丰富而且有趣的课程。社区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因此,社区工作课程的教学内容如何让学生“摸得着,碰得到”,从中了解社区生活的真实面向,并以社会工作专业的观点,思索社区工作实践的可能。笔者认为,应以“体验教学”作为社区工作课程教学的主轴理念,以加强学生对社区工作理论与实务的掌握。

一、体验教学及其价值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是通过自身的经验主体地建构。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于是体验式的学习和教学方法应运而生。 体验,是指学习者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在亲身经历的学习与探究活动中获得情绪感受,融入自身的经验之中,并对原有经验发生影响,是影响学习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活动。 体验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各种真实情景的体验活动来实施课堂教学活动。是以“情景素材”作传媒者,以“体验活动”为获取素质的手段,区别于以往由“师说”来传情达意,有异于靠“生听”来灌输新知,是主体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体验教学的价值并非仅限于提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更为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有助于学生主体性思考的教学思想,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质。体验教学是通过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来实现学生素质发展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自主发展和主体自主思维活动被忽视甚至出现以教师主体代替或压抑学生主体性的情况;教学停留在记忆性课堂教学层面,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低;忽视情感培养或仅仅把情感因素作为激发学习动机、促进认知发展的催化剂和手段;缺乏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课堂失去了生命活力和创造特性。体验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较,更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本义:首先,体验教学有利于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体验教学实际上就是强化学生对教学主动参与和对学习内容的积极把握,使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和谐发展,从而生成新的主体。其次,体验教学有利于加快知识经验的转换。由于体验在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起了一个通道的作用,认识主体就能比较快地进入到认识对象之中,从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有所感悟,打破了学习中机械孤立的学习状态,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而获得新的结果和感受。再次,体验教学有利于促进情感的生成。情感的生成取决于人的感受的积累和发展,体验是情感的生发剂。在体验教学中,由于学生往往运用多种感官去接触事物,受到多种直接的、鲜明的、强烈的感官刺激,能够唤醒学生已有的背景经验,并与之融通,从而激发出真正的情感。最后,体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体验是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产生的中介。体验是相当个体化的心智活动,它总是与个体的自我意识、情感态度密切相关。在积极的体验中,个体可以充分摆脱外界的束缚,不断产生新的联想和想象。也就是说,体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习惯。没有体验,学生就容易失去自我;没有体验,感知就不会深刻;没有体验,就不会有创造的发生。

二、社区工作课程体验教学的设计

社区工作课程一般开设于第四或第五学期,这之前学生已经接受了所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同时也已经完成了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的学习,所以此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工作专业有所领悟。教师在安排课程教学中,有意将理论教学与实习结合,为体验教学提供更多的平台。

(一)教学理念

社区工作课程的设计融合了服务学习、问题导向学习、做中学等理念,以社区工作为核心,以实作为方法,让学生在实作当中发现问题、寻找解答,贯穿整个社区工作的知识体系,达到学习目标。

(二)教学内容: 1

基本知识讲解。基本知识讲解由任课教师以讲演的方式进行,主要针对社区工作基本概念、社区工作发展历史、社区工作理论、社区工作模式、社区工作过程与技巧等加以说明,让学生对社区工作的基础知识有一些认识。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划分为5~7人的小组,定期(比如一周)组织他们进行讨论,既可以是组内讨论,也可以是组际间的讨论。讨论的内容包括所阅读的相关书箱、社区的相关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片等等。 3

社区探查。由小组成员共同选定要探查的社区,并对社区进行初步了解,以明确介入该社区的可行性。还可与社区内的组织进行联系,从各方面更深入地了解社区。进行社区探查可以完成以下任务:一是绘制社区地图,这种地图可以区别于我们平时看到的地图,它不需要专业绘制的技术,可以结合自己的观察,将社区的特色与特点涵盖在其中。二是对社区资源作SWOT分析。S表示优势,社区拥有哪些资源(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居民拥有哪些特质、与其他社区有何不同;W表示缺点,社区缺乏哪些资源(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民众缺乏哪些特质、比照其他社区欠缺什么;O表示机会,有哪些新的、增加的资源,民众可以拥有哪些潜在特质,如何创造与其他社区的不同(如发展方向);T表示威胁,有哪些资源会造成威胁、内外在环境有哪些威胁、有哪些因素会造成社区发展的阻碍。三是制作社区短片。小组同学共同讨论,根据社区的具体情况,拍摄并制作一部能反映该社区特色及现状的视频短片,可以作为小组讨论的素材。 4

社区活动计划制定实施。在前期社区工作基本知识的了解与社区基本情况掌握的前提下,设计一项社区活动,以使学生能了解社区活动应怎样策划,并在指导教师及督导的协助下,执行该活动,同时在其中观察社区当中的动力是什么?其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是什么?以便学生能够实际融人到社区情境中,同时,从参与中对社区有所贡献。 5

社区活动评估及总结。根据活动执行情况及效果,对活动进行评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供评估报告,并且在所有师生面前进行口头汇报总结及即兴回答各种问题。

(三)教学策略 以“问题导向学习”为教学模式。首先,由教师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而有挑战性的问题或专题,让学生以团体方式去了解并解决。其次,强调“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学生要有亟须解决、

回答的重要问题,且历经学生“拥有”的程序。最后,教师的角色从“教学者”转换为学习的“促进者”。

(四)教学目标

社区工作课程以社工专业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的学生为对象,主要目标是从通才教育的角度,希望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公民与工作者。所以最为关注以下基本能力与态度的培养:对人与社会的关怀与尊重;对多元文化的接纳与体认(聆听、沟通、同理);基本执行力与正面的工作态度,如负责、守时、细心等,愿意面对困难,改正缺点,愿意配合团体,与他人合作分享,向他人请教等;具备批判思考的能力及习惯;具备较好的规划能力。包括搜集资料与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等;具备较好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能够就自己的社区探查及社区活动情况作清楚的口头报告,能撰写具有说服力的方案规划书及评估报告。总之,希望学生学习并掌握到基本知识与理论,并能将基本知识与理论运用在实际执行方案之中。

(五)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1

在设计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探究与寻解,从学生关切的角度出发,逐渐加深其体验,找出问题的核心。 2

在设计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互动性的资料搜集、交换与整合,讲究细致的分工、协调与表达。 3

注重学生发展并执行社区服务方案,要求他们能在过程中不断进行观察、提问与反思,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观摩与协助。 4

要求学生尽量采取团队合作的方式,通过自身努力,提高自身在社区的“能见度”。

三、社区工作课程体验教学的思考

在社区工作课程体验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确保,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学会了对经验知识的质疑与创新,特别是在实践中锻炼了自身各个方面的能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局限:首先,目前我们的招生规模控制在70人左右,班级人数较多,无法掌握个别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学习动机参差不齐,有人乐在其中,有人应付了事,有人苦不堪言。而且这种教学模式也只适合小班教学,需要投入的人力成本过高,要求教师要经常深入到社区,引导学生讨论及解答学生疑惑。这与现实中教师人力有限形成较大的差距。其次,体验教学的重点在于课堂之外,因此相对而言更注重“做中学”,课堂教学时间将大幅减少,也不免招致一些非议,认为所学知识是否足够。最后,学生出于空间距离或典型性的考虑,往往集中到少数社区进行探查与开展活动,造成社区的困扰。

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还发现有些问题值得反思:首先,师生对于学习的共识。体验教学的模式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都是新的经验,老师期待学生能够主动与自主学习,但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与生活安排,仍然停留在以往的经验模式上,如何让他们改变学习态度,变被动为主动,变动脑为动脑与动手结合,值得师生们进一步探讨。其次,自主学习的介入时机。在体验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但同时学生也会经常面对一些困惑,当这一困惑持续已久时,教师应何时出手帮助他是一个关键,因为时机太早,学生会缺乏寻求自己解决与自主学习的机会;时机太晚,学生会遭受太强的挫折感,影响后续工作,进度也会落后。所以何时介入较为合适并不容易把握。再次,压力与引导之间的平衡,学生没有压力或压力太小,不利于促进学生学习与提升自我,因此适度给学生压力,有助于学生学习,但压力太大,要求太多太高,学生会产生学习不适应,这也不符合我们的教学目的。所以当学生感觉到课业与实务操作压力过于沉重时,老师应选择何时、以何种方式介入进行引导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最后,如何延续或传递教学与社区经营的心得。学生通过这一阶段的认真学习与实作,会有一些新的收获,当结束时,他们所参与的社区关系,与在社区实作当中累积的经验如何传承延续,也是未来必须思考的问题。 总之,社区工作课程的体验教学是一次新的尝试,是提升学生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行之有效的体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与意愿,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形成以社区实作为核心,课堂与社区融为一体的教学形式。当然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起教师教学团队,进一步发展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徐丙奎,何雪松,互动式体验学习与“杜区工作”课程的 重构[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5,(2)

社区个人工作经验总结篇4

1、要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要加强街道党工委和居民区党总(支)部的建设,尤其是要选配好党工委书记和党总(支)部书记。街道党工委应当成为政治素质好、团结协作好、勤政廉洁好、社区管理好、经济发展好的坚强的领导集体。工委书记应当带头全面达到社区党建工作者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各项要求,同时,还要有较强的驾驭全局和组织协调的能力,要具备民主作风,要善于团结干部,调动干部积极性,要做到公道正派、廉洁自律。与此同时,还要尽量优化党工委的结构,把那些素质好、能力强、年龄轻、威信高、有一定党务工作经历的同志选配到工委班子中来。工委班子中既要有熟悉党务、政法和群众工作的同志,又要有熟悉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同志。街道党工委还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党务干部。所配同志在年龄轻、文化层次高的同时,最好是在区委综合部门锻炼过,有比较扎实的党建工作理论基础。这样的同志站的比较高、进入情况快、创新意识强、容易出亮点。

从居民区的特点出发,努力把居民区党总(支)部建设成为政治坚定,团结务实,为群众办实事,受群众拥护的集体。居民区书记的职务应当由那些基本达到社区党建工作者各项基本素质,尤其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身体健康,富有奉献精神,热爱群众工作,为群众所信赖的党员来担任。居民区书记的年龄可以放宽一些,来源渠道可以多一些,便于好中选优。从社区建设、发展对党建工作的要求来看,提高社区书记政治、经济待遇,向职业化过渡要引起区委的重视。

2、要形成一个积极稳妥的梯队。由于社区工作的长期性、连续性和特殊性,要经常考虑构建一支梯队形的社区党建工作者队伍,即要注意年龄结构合理化问题。一方面,社区党建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必然需要朝气蓬勃、思想敏锐、开拓前进的年轻人去创造和提炼新经验,因此,社区党建工作者队伍要体现年轻化;但另一方面,年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主要是相对于过去这支队伍过于老化的状况而提出的。(据了解,*年前,鼓楼街道社区书记平均年龄为56岁,现在湖南路街道16个社区书记平均年龄为45岁。)而相对社区工作的性质而言,其年轻化绝对不能理解为“青年化”。当前,我们基层党建需要开创新局面的勇气和闯劲,但也更需要工作经验和工作艺术,而经验和艺术只有在长期的磨合与磨练中才能产生。因此,我觉得社区书记在年龄上不能搞“一刀切”。*年在社区书记换届中,年龄掌握过紧,使一些年龄不很大的书记人选流失,在今后换届中应引起重视。许多老党员受党教育的时间长,有丰富的党务工作经验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应发挥他们传帮带的作用。为了解决形成梯队,后继有人的问题,湖南路街道工委已决定*年在社区主任和社工中发展五位党员。

社区个人工作经验总结篇5

一、统一认识,切实提高对社区教育工作的认识

近年来,鼓楼区委区政府根据新形势的特点和内容,在全区提出“二四六八”的总体发展思路。“二”是指“税源经济是全区事业的生命线,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的永恒主题”;“四”是指“为老百姓,为省委省政府省市机关服务,为驻区大专院校服务、争创全省首善之区”;“六”是指“让经济繁荣起来,让道路宽起来,让小区新起来,让楼道亮起来,让居民生活方便进来,让市民素质高起来”,八是指“负重攀登,敢为人先”八个字的鼓楼精神及文明城区创建思路“一街带全区,全区创文明”。在这个新思路中,区委区政府把工作重点由传统的区街工作转向社区建设上来,高度重视社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将其贯穿于全区工作和社区建设之中,推动了全区两个文明建设。

1、社区教育在全区工作发展思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区委区政府的总体工作思路包含着多层面的内容,是一个从工作起点到目标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社区教育既是其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又担负着重要责任和发挥着重要功能。首先,社区建设中包含着社区教育,社区教育不可或缺,它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对社区群体进行教育和培训而应着重提出来的一个问题。其次,达到首善之区(与创成文明城区是同一语)的目标,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而开展社区教育正是适应了新形势之下的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双向需要。再次,“六个起来”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关系,具有相容性和相关性,而“让居民素质高起来”又是贯穿其中的一个中心环节,它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措施。最后,“一街带全区,全区创文明”的创建文明城区工作思路,抓好社区教育是重要抓手,以社区教育为载体,通过多途径的教育培训和开展多形式活动,动员群众广泛参与,推动文明城区创建。

2、社区教育是实现全区总体工作发展思路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鼓楼区制定了“科教兴区”的发展战略,并把这一战略贯彻于全区总体工作发展思路之中,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努力实现教育社会一体化。鼓楼区把1999年确定为“鼓楼社区建设年”,提出要完成“制定《鼓楼区社区建设发展规划(2000年─2004年)》(试行),”筹建鼓楼社区中心大楼“等10件实事。10件实事之一就是”发挥社区教育优势,筹建鼓楼社区大学“。目前,前期筹建工作已经展开,与东南大学、理工大学、化工大学、金陵职大等高校已作了接触和联系,预计明年正式建立并开学。同时,以街道原有的教育阵地为基础,逐步设立社区大学分校,拓展教育,增大教育的覆盖面。现各街道都已在积极筹建分校,一半以上的街道在原有党政校的基础上成立了社区学校。这样,社区大教育就将形成区、街两级相互依存、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一个较完整的网络,必将有力地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

3、社区教育是实现“二四六八”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实现的过程之中。

鼓楼区紧紧抓住社区教育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的功能,把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过程也作为教育人的过程,把创建文明城区的过程也作为提高市民素质的过程,如在“七不”、“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创建湖南路全国文明街活动中都有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明显的成效。98年全区出新小区95万平方米,今年出新小区200万平方米等工程,都得到群众的支持;去年开始的楼道亮化工程使全区3550幢,8827个单元,23107层楼装灯36*1盏,占总数*%,都离不开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这些工作和活动中,群众得到自我教育,也改变了市民的心理和活动行为,热爱社区和建设好社区的观念正不断得到增强。

4、社区教育是实现“二四六八”的重要战略和重要标准。鼓楼区在社区建设中一直注重、关心社区教育的发展,把社区教育纳入了全区总体发展规划之中,帮助解决了社区教育发展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创造了有利于社区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首先是加强了社区教育的组织建设。区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由分管书记和分管区长担任,委员由各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统一领导,协调全区社区教育工作,各街道配备了专职的社区教育干部,具体抓好社区教育工作。这样就形成了较健全的能够根据地区不同情况而开展工作的社区教育网络。其次是制定社区教育“九五”规划和年度规划,并把规划纳入全区综合改革发展规划之中加以落实。同时,还建立健全了全社区教育的规章制度和进一步修改完善了评价方案和社区教育评价制度,确保了其工作的开展。再次是全区适应社区建设形势的需要建立区级较高层次的“社区建设发展委员会和社区党建联席会”、“鼓楼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协调委员会”,社区教育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从而形成依托社区,发挥优势的大教育的格局,促进了社区教育的发展。

二、全区社区教育发展概况和主要做法

鼓楼区是南京市的中心城区之一,有47万人口,是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军区、省教委等省级机关所在地,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社区成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其显著特点是大机关多、大专院校高科技人才多、大企业多、社会贤达、社会名流、大干部多。以及良好的文化氛围为社区教育工作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十多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领导部门及专家的指导下,发挥优势,促进了社区教育的开展。

1、鼓楼区社区教育经历了从起步到全面拓展的历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①*年代为起步阶段,开展了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教育。主要特征是联合办学,即以中小学生德育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教育实践,学校与各有关社区单位本着互利互惠,双向服务,共育人才的原则,发挥各自的优势,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优化育人环境。

②*年代初为第二阶段,开展了以街道为中心的社区教育。区正式成立了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各个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相继建立和完善,区向各街道派驻专职的社区教育干部均已到位,街道作为“社区”的牵头协调主体已基本形成。基本模式是以街道为中心,以驻地工企单位为依托,以青少年为主体,以德育为重要内容,以育人为目的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

③*年以后为发展阶段,实施了社区教育现代化工作计划。区委、区政府逐步完善了《区社区教育工作章程》等规章制度,并把实施教育社会化等工作纳入社会发展综合改革总体规划,制定了“九五”规划,社区教育进入全面拓展和规范管理阶段。*年后,区委、区政府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总体工作思路,提出了实施社区教育现代化的初步设想,承接了国家教委九五重点课题《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子课题《鼓楼区社区教育与文化建设实验研究》,使教育从经验型实现向理论研讨为先导的理性指导与实践结合型转变。

2、基本特点

①起步早。*年代初期起步,*年代中期形成,*年代初期开始全面发展,*年代中期形成高潮并规范化,*年以后走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路子。从时间上看,*年成立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年区向各街道选派一名专职社区教育干部,92年全区各街道均成立了社教委。

因此教育工作早于社区建设的其他工作,也可以说是社区建设早期的工作启动。

②发展较快。随着人们对“社区”认识的深化、社区建设各项工作的推进,社区教育的活动领域不断扩大,出现“政府统筹,地区协调,社会参与,双向服务,共育人才”的新特点。从新特点可以看出:

⑴工作范围拓展了:

──由在校中小学生拓展为全体社区市民(全员教育)

──由青少年拓展为全年龄段市民。(从生到死,全程教育)

──由单纯的学校“德育教育”推向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而拓展到提高市民素质的“全方位教育”。

⑵工作内容方法多样了:

过去灌输为主,现在电教、文体活动、参观、访问等形式多样;内容也涉及党员教育、市民教育、优生优育、军民共建、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技术技能等多方面。

⑶工作目标要求提高了:

──老百姓生活提高了,已不满足于旧形式和老方式,要求在社区得到关心和社区有更多的文化娱乐。

──驻地单位要求高了,双向服务,互利互惠。

──区委区政府要求提高了,创成首善之区(文明城区)。

──国家级课题研究要求高了,要求既有实践成果,又有理论研究成果,为相同的城区提供指导性和示范性。

③经验较多。十多年来,在区领导和统筹协调下,各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依托社区,充分利用资源,在工作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取得了较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既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相互交映,促进了社区教育发展。

共性的经验主要表现在:

⑴机构组织:区、街有健全的组织,相继建立了“社区建设发展委员会和社区党建联席会”、“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协调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关协”、“计生协会”及一些群团组织。

⑵阵地载体:围绕社区的教育培训活动,区街均建立了阵地。

区积极筹办社区大学,街道建立了社区学校、社区党政校、市民学校、人口学校等各类培训教育学校;区、街还建立了一批爱国主义和德育教育基地。

⑶资源共享:解决了资源利用率的问题,收到了双向交流,双向服务,互利互惠的良好效果。

⑷目标内容:把社区教育目标任务与全区总体工作发展思路结合起来,与创建文明城区,社区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及提高市民物质生活水平结合起来,从而使社区教育与社区两个文明建设得到同步发展。

⑸形式方法:突出社区性、突出综合性、突出教育性,重视寓教于乐的活动。如今年全区从6月份开始的以庆祝建国50周年为主题的家庭文化节系列活动,全区组织3次大型文艺演出,各街道社区也分别开展了10多次较大规模的活动,吸引了众多的社区单位和市民的参加,满足了社区不同群体的需要。

⑹制度规范:

各项制度如定期召开成员会议、例会制度、协调制度、督导检查制度、理论研究制度等进一步健全。

个性的经验,各街道都摸索了一条符合各街道社区特点的工作路子。主要表现在:

──湖南路街道,依托湖南路全国文明街与辖区学校单位等一起,开展寓教于乐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鼓楼街道,成立社区老干部讲师团,老园丁故事队、法制报告团、为外地务工人员搞培训

──中央门街道,获省社区科普先进街道,利用优势开展多形式的科普活动,组织社区为下岗职工献爱心活动;

──江东街道,利用市民学校,人口学校等阵地对外来人口家庭搞问卷调查,开展家教,法制教育、卫生保健等活动。

──水佐岗街道,组织校外辅导员与驻地中学后进生开展“一助一”活动已有5年之久,对76个单亲家庭开展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

──挹江门街道,与部队学校开展双拥共建,组织国防知识教育,联办国防教育夏令营等;

──宁海路街道,成立22个老将军组成的“老将军报告团”,在社区开展了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和思想道德教育,常组织社区艺术节活动;

──华侨路街道,组织少儿科普夏令营,成立金陵少儿歌乐团,在社区开展多项活动,曾与比利时艺术家进行交流,得到好评;

──三牌楼街道,为特困生、单亲家庭学生和残疾儿童、五保户等服务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

──五台山街道,成立“青少年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先锋队”、建立“社区心理中心”等组织,积极开展社区活动,市电视台等新闻单位作过报道。

④成效显著。十多年来,鼓楼区社区教育的巩固,发展和提高,密切了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既适应了社区不同群体对教育培训的需要,又适应了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为提高人的素质作出了成绩,为社区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主要表现以下几下方面:

⑴对在校中小学生的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以德育为重点,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摸索出成熟的经验。

⑵探索了一条全员、全程、全方位教育和市民教育新思路,有了一批工作典型和经验。

⑶为政府工作转变思路,即由行政隶属关系为主转向社区建设打下了基础。

⑷社区教育工作有了一些经验,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影响。社区教育被评为市先进集体,德育教育被评为省级先进区。我区承担的国家九五重点课题《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子课题《南京市鼓楼区社区教育与文化建设实验与研究》已在总结阶段,明年上半年国家组将在我区召开研讨会,届时的专家学者要聚集鼓楼共商社区教育的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近几年来我区社区教育取得明显的成果,但也存在扑克编制、经费及加强科研,加快实体建设等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抓紧解决,以适应社区建设形势的发展。今后的工作思路是,把社区建设融入鼓楼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以提高社区人员的素质为目标,开展全方位的教育培训及科技文化等多种形式多载体的活动,促进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具体的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政府必须认识到,随着社区建设的进展,人的素质问题越来越显的重要。因此,要把社区教育列入议事日程,有超前的思想准备,以强有力的政府行为推动社区教育的开展,以迎接21世纪的挑战,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合格的人才。应从实际出发,完善社区教育工作机制,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规划,加强队伍建设,保证这项工作的开展。

社区个人工作经验总结篇6

当年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的70%扶贫搬迁1350户、5400人;新建和改造特色产业基地10万亩;雨露计划”培训9350人;编制好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项目规划,并组织实施;力争使全市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上。

一、全面启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围绕建设“红色、发展、绿色、富裕”总体要求。科学编制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二是积极组织开展试验区建设试点。各地要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扶贫开发、民生工程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先行先试,为试验区全面推进探索经验。每个县(市、区)要选择1-2个乡镇,每个乡镇选择3-5个村开展试点。三是做好革命老区()优势产业推介和招商引资洽谈活动筹备工作。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与配合,认真做好各类推介项目的收集、整理、编印及活动的各项筹备工作。特别要加强与企业对接洽谈工作,重点推介革命老区的优势资源、优惠政策和骨干项目,力争每个县市都有重点项目落户,总投资达到50亿元。

二、突出抓好扶贫开发重点工作。一是实施整村推进。全市要集成资金、集中项目、集聚力量对86个重点贫困村实施新一轮整村推进。确保财政扶贫和以工代赈资金总量的80%用于重点贫困村建设。二是突出产业发展。加大产业化扶贫力度,引导农村贫困户发展特色主导产业;通过扶贫贴息贷款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拉动全市特色产业的发展;拓宽扶贫领域,把产业化扶贫与旅游扶贫、招商引资扶贫和社会扶贫结合起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继续抓好小额贴息贷款、村级互助资金等工作,切实帮助贫困农户解决发展生产“筹资难”问题。三是强化能力建设。继续抓好贫困户子女技能培训工作,选送1200名贫困户子女到市电子信息学校进行“双证”培训,引导和鼓励贫困户“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提高就业能力。改革“雨露计划”转移培训实施方式,探索“资金到县、直补到人”补贴方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有计划、有组织开展贫困地区干部培训,重点抓好整村推进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继续与广东国华纪念中学合作,推荐一批优秀应届初中贫困生到国华中学就读。四是推进扶贫搬迁。整合资金资源,创新安置模式,把扶贫搬迁与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生态移民、旅游搬迁结合起来,做到搬的出、稳的住、能致富。五是加强老区建设。做好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工作的同时,参照整村推进的做法,启动6个重点老区中心乡镇连片开发和62个重点老区村整村推进工作。加强与老促会的联系和沟通,充分发挥老促会在老区建设中的作用。

三、努力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认真总结5个国定重点贫困县和1个省定重点贫困县经验的基础上。科学识别贫困人口,建立动态的贫困人口信息数据库。二是分类落实扶持政策。各级扶贫和民政部门要密切配合,对贫困人口实行分类扶持政策,逐步做到全覆盖,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以项目到户为基本途径,突出能力建设,完善扶贫到户措施。各地要通过“雨露计划”产业发展、贷款贴息、互助资金等入户项目,直接扶持贫困户;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低保、救助等方式保障基本生活需要。

四、全力做好各项试点工作。一是认真做好英山脱贫奔小康试点。要围绕实现脱贫奔小康试点“三年有明显变化”目标。一手抓县域经济发展,确保实现贫困人口减少10%年度目标。二是认真做好连片开发试点。进一步完善红安革命老区连片开发示范项目,确保通过国家验收;麻城彩票扶贫试点项目要加快进度,确保年底全面完成试点工作任务;大力推进罗田县、团风县杜皮乡、黄梅县柳林乡“连片开发”试点项目建设;蕲春县扶贫互助金试点工作要抓紧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五、着力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积极探索专项扶贫、行业扶贫与社会扶贫相结合的经验和作法。动员各种力量,扎实开展扶贫。一是抓好中直、省直定点帮扶工作。对中直、省直定点帮扶单位,要密切联系,做好服务,争取更大的支持。特别是要加强与国务院扶贫办外资中心的联系,切实做好外资中心党支部与红安县长丰村、浠水县汪岗村党支部结对共建的服务工作,争取国务院扶贫办外资中心对我市的进一步支持。二是抓好“1321帮扶工程。调整和补充市、县(市、区)四大家”领导扶贫联系点,力争每个整村推进重点村有一名市、县级领导带领3-4个市、县直部门进行帮扶。三是抓好“结对帮扶”工程。继续在全市组织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县级以上干部每人帮扶一户,其他干部二人帮扶一户,并将帮扶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四是抓好扶贫责任制的落实。对扶贫点工作进行半年一总结,年终一考核。组织对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扶贫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依据之一。

社区个人工作经验总结篇7

[关键词]毕节试验区科学发展多党合作

“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是为喀斯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的全国第一个综合改革试验区。1988年1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同志审时度势,倡导和推动了建立毕节试验区的战略决策,旨在通过对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人民贫困程度极深、生态环境极差的毕节地区试验,探出一条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一、毕节试验区的创建与发展

1985年,同志出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在这个贫困的内陆山区省份,他不辞辛劳,走遍了贵州的山山水水。在深入实地调查研究,组织专家学者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在同样的政策条件下,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存在着效益上的差距,其结果将是地区间差距的扩大,如果不相应采取有力措施,贫困地区将会更加落后。如何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成为他集中思考的重大问题。针对贵州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的特点,同志把目光集中到在贵州省具有一定典型性的毕节地区。

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特征,在建立试验区之前是贵州省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直到1987年,全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仅为288.9元,农民人均收入只184元,人均粮食不足200公斤,未解决温饱人口达300余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其总人口的53.68%,人口自增率21.29‰,森林覆盖率仅为8.53%。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毕节地区生态恶化、人口众多,严重遏制毕节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膨胀,粮食短缺,迫使陡坡开荒,林、灌、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致使生态环境恶化,数以百万计的农民生活贫困,常靠政府救济为生。贫困与生态恶化互为因果,伴随人口的剧增而愈演愈烈,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理,将导致大片土地石漠化,从根本上将失去人类在此生存的基本条件。针对毕节地区严峻的现实,同志提出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构想,得到了省委“一班人”的赞同,1988年6月,经贵州省委、省政府上报,国务院批准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在“毕节试验区”创建过程中,为了争取对试验区的智力援助,1988年4月,同志代表贵州省委在京邀请了各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领导同志召开会议,介绍了拟建立毕节试验区的设想,期望得到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各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智力支边小组的支持。试验区成立之后,智力支边协调小组和各派中央17年来始终将毕节地区作为智力支边的重点地区,并于1989年9月20日成立了由钱伟长任组长、常进时等任副组长的北京专家顾问组。此后,各派、专家顾问组与试验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并肩战斗,亲密合作,共同走过了不平凡的17年。

与当时全国启动的改革试验特区、开发区不同,毕节试验区是全国唯一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试验区。同志非常重视以创新的思路开展试验区工作,1988年6月8日,他强调指出:“牢牢把握扶贫开发、生态建设这个主题,就要针对全区有300万农村人口温饱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这一现实,采取一切有利于摆脱贫困、落后的政策措施,加快资源开发,加速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逐步实现绝大多数农民脱贫的目标。要针对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已占总面积一半以上的现实,采取强有力措施,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尽快停止人为的生态破坏,并逐步走向生态的良性循环。如果这两大目标都能如期实现,那就表明试验区的改革试验是成功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如果没有实现,那就说明试验区的任务没有完成。”1这一明确的发展思路及决策,包含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为毕节试验区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

试验区成立17年来,毕节地区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区近700万各族人民在历届地委、行署的具体领导下,在派中央和中央统战部的共同帮扶下,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主题,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的实际,充分发扬“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试验区精神,抓住机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加快经济发展,控制人口增长,坚持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中,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开发,开始走出了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的恶性循环怪圈,逐步实现人口、生态、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村贫困状况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成效明显,人口的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成就显著;人民生活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4年,全区生产总值从1988年的23.4亿元上升到196.03亿元,粮食产量从1988年的103.8万吨上升到238.22万吨,农民纯收入从226元上升到1665元,贫困人口减少到56万人,5个国家级贫困县已相继越过温饱线;人口自增长率下降到9.8‰,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3.92%。根据毕节地区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毕节地区已经成为贵州省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二、毕节试验区的价值与意义

毕节试验区发生的这些深刻变化,证明了同志的构想是前瞻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改革动力与发展思路的统一、局部突破与整体推进的统一。从其后的发展实践看,毕节地区为《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进行了超前性试验,是国家实施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场,其改革试验,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才能发展、如何评价发展等这些涉及发展观的根本问题作出了科学的解答,是对科学发展理论的先行探索与实践,具有跨区域、跨时代的巨大价值与意义。

第一,在什么是发展、如何发展这个问题上,毕节试验区包含了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导致了发展观的重大变化,这是20世纪发展观演变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关于发展观的争论,在伴随着工业化、经济增长所出现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下,把发展简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发展观遭到了普遍批评。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首脑大会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共同的心声。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结合在一起,把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结合在一起,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政策和行动措施。毕节试验区与当时国际上方兴未艾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吻合,包含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具有前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发展看作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目标。

与当时全国已经启动的经济特区、开发区不同,毕节试验区从一开始就不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目标,而是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将物质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以及人口生产力统一协调起来,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目标展开的综合性社会发展试验。开发扶贫,就是启动市场经济机制、遵循商品经济规律,变“救济型”、“输血式”的扶贫为“自救型”、“造血式”的扶贫;生态建设,就是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进行环境治理,实行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植物措施为主、并与“坡改梯”等工程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以形成生态系统内各要素的优化组合;人口控制,就是把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提高、人口结构优化、人力资源开发进行通盘考虑,在一定时期内,着重以人口数量控制为核心,以人口素质提高为宗旨,以人口结构优化为关键,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动力,使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最大限度地保持相适应的关系。

毕节试验区的三大主题以及围绕三大主题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实质上是把发展看作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目标,通过开发扶贫探索经济建设、生态资源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整合,通过生态建设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人口控制促进人自身的全面进步,根本目的是要在追求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全面、协调发展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社会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为消除贫困、提高生活水平奠定物质基础,对这一点,试验区的干部群众具有广泛的共识。但是,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发展,单纯追求经济的发展、单纯追求GDP的增长,其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目的本身也不能真正实现,这是被毕节地区以往发展的经验教训所证明的。像毕节这样人口过多、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经济发展尤其要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人口增长、国民素质、文化教育等相协调,在人、社会与自然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这可以说是毕节试验区17年改革试验的一条根本经验。

二是把生态建设放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秩序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针对恶化的生态环境已经直接遏制毕节经济发展的严峻现实,试验区在成立之初就把生态建设放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把能否尽快停止人为的生态破坏,并逐步走向生态的良性循环,作为评判试验区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求各级干部对“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要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以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树立从长计议的战略观点。”217年来保护生态、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扎根毕节,深入人心。形成了一种超前的、早熟的、具有后发优势观念的广泛共识。生态建设这一现代名词,已经被毕节广大农民所接受,每年冬季,声势浩大的水土保持工程农民都自觉自愿参加。“3356工程”、“长防工程”、“长治工程”等生态建设的骨干工程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各小流域的山、水、林、田、路等的综合治理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毕节在生态方面所取得的业绩,为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树立了榜样。在一个贫困地区如此重视生态建设,并制定完整的方案大范围实施,可以说在世界上还没有先例。

三是全面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解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片面的发展观之所以在实践中造成严重的危害,从根本上来看就是背离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客观规律出发的原则。在改革试验的过程中,毕节试验区既注重按经济规律办事,也注重按自然规律办事。例如,针对本地山地面积大、立体气候明显,土壤类型多样的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逐步形成“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种地植树拴带子,坡地种植绿肥、覆盖地膜铺毯子,山下搞乡镇企业、庭院经济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纸币经营收谷子”的“五子登科”的农业开发路子;再如,坡改梯工程、退耕还林与进行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以巩固和保障生态建设的成果和经济效益,等等,这些都是尊重客观规律、辩证地解决生态建设和经济开发矛盾的范例。在实践中,凡是按照经济规律,充分运用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讲究经济效益,使之与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就能获得较好的综合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在发展的动力上,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发展主体的积极因素,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是毕节试验区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

改革试验既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伟大艰巨的事业,必须充分发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毕节试验区从成立之初,就着力营造调动一切发展主体积极因素的社会氛围,努力建立调动一切发展主体积极因素的体制和机制,以使最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改革发展的主体。

一是充分发挥试验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创造精神,注重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在指导和领导改革试验过程中,同志着重强调:深化改革,最根本靠谁?还是靠广大群众,他们是改革的主人。能否代表群众利益,为群众所接受?制定的方案,要征求群众意见,特别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群众,这样,制订的方案才是可靠的、可行的;他同时强调,在试验区工作逐步展开后,能否有效地解决人才短缺的矛盾,将从根本上制约试验区工作的进程,加强智力开发,注重培养、引进各类人才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对于在改革开放中涌现出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和企业家,同志明确指出,“他们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带头人,是新生产力的代表。一定要正确对待他们,充分肯定他们在改革和发展商品经济中的开拓精神”,3要发挥“能人效应”带动周围群众,以形成有利于改革探索、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良好社会环境。这些重要思想,明确回答了改革试验要相信谁、依靠谁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运用和发展,对毕节试验区的工作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17年来,毕节试验区坚持富民为本,紧紧依靠群众,创造了许多适应试验区区情、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的工作方法和发展路子,有力地推动了试验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例如,“五子登科”的农业开发模式,以集团承包的形式推进改革试验工作,建立试验小区与开发小区,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无不源于广大群众在实践中的首创精神,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成为试验区改革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优势推进试验区建设。

毕节试验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共同推进改革开放和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及跨越式发展的成功范例。毕节试验区的发展凝聚了各派的智慧,显示了统一战线的强大力量。各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中央智力支边协调小组暨支援毕节试验区顾问组17年如一日,深入毕节地区,指导制订试验方案,协调解决改革试验中的重大问题。17年来,各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共为毕节引进资金3.4亿元,联系项目80多个,涉及资金300多亿元,直接投入各种资金7000余万元,培训干部8600多人次,帮助输出富余劳动力1.1万人,兴办各种社会事业(仅各类学校就达30多所),直接推动了毕节地区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试验区的各项工作。

毕节试验区的发展经验表明,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治制度的优势,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充分发挥这一制度的优势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各派内汇集了大批专家学者,人才济济,要充分发挥各派的智力优势,为他们干事创业提供更大的舞台。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根本任务,不断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在基层层面的开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体制机制,把各派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增添新的动力。17年来,毕节试验区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开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多党合作共同促进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提高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程序积累了经验,推进了在基层层面开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实践,对充分发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治制度的优势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第三,在发展目的上,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各族贫困群众。

发展问题虽然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始终面临的一个永恒课题,但每个时展成果的分配最终都要到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关系。所以,不同阶级、不同政党在为什么发展这个涉及发展观的根本问题上,都会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作出回答。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和执政为民执政观的本质要求。

早在试验区建立之初,同志就明确指出,毕节试验区必须坚持以改变贫困面貌,解决温饱问题为目标,并把能否如期实现绝大多数农民脱贫的目标作为衡量试验成败的首要标准。毕节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全区居住着汉、彝、苗等3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贫困人口的比例高,少数民族乡占全区重点贫困乡比重大,是毕节地区贫困的主要特点。针对这一特点,17年来,毕节试验区坚持以开发扶贫工作统揽全局,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在扶贫项目的安排上,优先解决群众温饱、优先投入见效快覆盖面广、优先投放贫困少数民族村组户、优先投入技术物资配套、优先投放能带动种养业发展的项目;同时,把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培育发展支柱产业结合起来,促进农民增收,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切实把扶贫工作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群众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全区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1988年的312.2万人减少到2004年的56万人,试验区扶贫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促进了毕节地区社会安定和谐与民族团结。

当前,加快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占有越来越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必须扭转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必须实实在在地解决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的贫穷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毕节试验区扶贫工作的经验启示我们,发展首先要明确发展的目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自觉地把完成发展任务同实现发展目的统一起来。我们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不是为了GDP而发展,而是为了富裕人民、造福人民而发展。人民是否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提高,人民是否高兴和满意,应当成为我们考虑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成为检验我们发展的最高标准。

17年来,毕节试验区取得了重大成就,也留给我们多方面的经验和启示,其中最根本的一条是: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一个地区的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不同的发展观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实现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毕节试验区的发展经验证明,即使在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贫困地区,只要勇于面对现实,创新发展思路,善于吸取人类对发展问题认识的科学成果,坚持对人口、资源、环境实行综合治理,也能够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年来,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毕节试验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深刻的战略思维观察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生动运用和体现,也是对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人类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是在社会历史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深化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长期探索实践的产物,毕节试验区是这种探索实践的典型范例。17年来,毕节试验区所走的是一条贫困地区科学发展之路,这也是科学发展观所指引的道路。在新的改革试验中,要更加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让这项“具有国际意义的小试验、大方向”工作结出更加丰硕之果。

注释:

1、:《在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工作会议结束时的讲话》,1988年6月8日。

社区个人工作经验总结篇8

社会实践是一种实习活动,在社会实践中,能感悟生活工作,对自己的各方面都能有所提升,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2021大学生寒假社会实习实践总结5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习实践总结1在大学学习期间,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课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自我能力培养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对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来说,能在寒假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给了我们一个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高自我能力的重要的机会。作为专生本的我们,社会实践也不能停留在大专时期的那种毫无目的的迷茫状态,社会实践应结合我们实际情况,能真正从中得到收益,而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为了完成任务而实践。

我觉得我们在进行社会实践之前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为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应注重实践的过程,从过程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社会,锻炼自己,感受社会就业的现状,体验一下工作,这学期的假期我根据时间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假期期间找了一份工作,虽然仅有一个月的时间,但我觉得受益匪浅,基本上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短短的工作让我体会到了就业的压力、自己能力的欠缺及社会的艰辛,同时让我感到工作的无比快乐,一种在学校自由天地无法体会到的残酷竞争的愉悦。寒假一转眼就过去了,在这短短的一个多月里我体会到很多,感受也很深。通过这个寒假的社会实践使我从内心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和光荣。

实习简介

一、实习时间、实习单位及本人实习具体岗位与负责事务

实习时间:

实习单位:商丘市虞城县家和超市

实习岗位与负责事务:收货部收货员主要负责事物是接收供应商货物,收货单据的保存、整理、分类、归档,执行公司退货或报损工作,保证周转仓内商品码放有序,通道顺畅,重点商品管理盘点等等。

二、实习目的

为了了解和熟悉超市物流,仓储,营销以及管理等相关知识。使学到的计算机,营销渠道管理,数据库,物流,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等理论知识跟实践相结合,在实习中检验,提高自己专业能力和技巧。

实习感悟

经过寒假半个月的工作实践,让我感受到一些工作体会:

我的工作地点是在超市。这个超市在当地还是比较大的超市,经营范围很广,每天的人流量也比较多。我的工作是在超市的前台工作,以前也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所以还要接受了基本的培训。几天后,对基本的工作已有所了解。但是通过几天的实践我发现我在说话和接待顾客方面还有所欠缺。超市前台是接触顾客最多也是最麻烦的地方之一,要帮顾客解决一般的问题的同时还要卖一些东西,是需要人很细心的去做。我知道不管做什么要多做事,少说话!话虽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就不简单了。

首先,服务最关键。做为一个服务行业,顾客就是上帝良好的服务态度是必须的,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必须提高销售量。这就要求我们想顾客之所想,急顾客之所急,提高服务质量语言要礼貌文明,待客要热情周到,要尽可能满足顾客的要求。提高超市服务水平。超市服务员的服务态度直接影响到顾客购物心情。顾客是来买东西的,不能让他买气受,要做到微笑服务、宾至如归。如果对顾客耐心、关心,能让顾客倍感温馨,下次顾客真的会再次光临,这样做能留得住客,而且顾客也会产生广告效应,为你们的服务宣传,会有更多的人光临。能获得这种免费的广告,何乐而不为?

其次,诚信是根本。不论我们做人还是做事,诚信是我们做人的根本,是我们成功的基本条件。所以说提高超市的诚信度是很重要的。俗话说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经商信为本,买卖礼在先。优质的产品加上优质的服务才能诞生优质的超市。经济效益固然是根本,但是社会效益也是超市发展的助推器。要兼收两个效益,需要经营者与职工共同努力的。作为经营管理着要招具有较高素质的职工,但招高学历的还不太现实,但最起码要有较好的职业操守。有了诚信的员工,就会有诚信的企业,生意也会越做越大。

再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经营管理者是一个企业的领头人,对企业起决定性作用。就像一个形象的比喻说的由一只狮子率领的绵羊部队,能够战胜一只绵羊率领的狮子部队,足见的重要角色。提高老板的素质是提高他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而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业务素质等。只有领头人素质高,才能树立起良好的信誉素质和企业形象,有利于超市的生存发展。

总的来说,在超市里打工是绝对有收获的。我进入了社会,提前了解了社会,对这个社会提前有了认识,我以后在社会上就能少走点弯路。和以往的实践不一样,这次的我真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优势,当我认真工作起来就会很投入,但是当我遇到挫折的时候我就会手足无措,毕竟还是学校里养着的学生,做起事情来一点也不老道。

社会实践的作用就是让我提前知道自己的缺点,让我们在一次一次锻炼中学会客观地看自己,不要把自己看得比天还要高,以免以后毕业了择业眼高手低,到头来一事无成。我想这一次的打工,会永远记在我的心里,毕竟那是我第一次感到:无论什么事都不能靠别人,只有靠自己!

但是这一切首先,是要拥有知识、能力还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没有足够的知识、能力是根本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但是没有执行力,没有勤奋的努力,更没有成功的可能,有位名人说过,勤奋的人不一定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勤奋过。作为现代大学的一名学者,我们应有清晰的头脑,客观的目标,勤奋的努力,来实现我们的人生目标。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习实践总结2春阳之下,盎然生机,年轻的莘莘学子吐露绚丽的青春年华。谁说意气风发,我们年少轻狂,经受不住暴雨的洗礼?谁说象牙塔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我们定能为自己书写一份满意的答卷……

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

这个假期我报名参加了学习安排的寒假带薪顶岗实习,过得十分充实。在此次假期实习中,我以“善用知识,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从社会实践中检验了自我”为宗旨,接触了社会,了解了社会。以下是我此次实习中的些许心得体会。

一.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这段时间的工作让我认识了很多的人。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娶耐心、虚心地接受。

二.在社会中要有自信。自信不是狂妄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你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不比别人差。社会工作经验是积累出来的,有自信才能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三.在社会中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战胜自我,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有勇气面对是关键,如某个名人所说:“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

四.工作中不断地丰富知识。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

社会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基地,能将学校学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途径。亲身实践,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我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习实践总结3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更关系到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未成年人综合素质和文明素养,实现学校、社区、家庭的良性互动,搭建未成年人的心灵沟通,道德培养,正面引导,增长知识的平台。我社区紧紧围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合社区实际,利用社区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并做到了活动贴近孩子,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效果。

寒假来临,宁安社区于__年1月20日在社区活动室,精神文明专干何文君组织社区30余名中小学生,开展开心寒假活动。

春节临近宁安社区的慰问与寒假青少年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不仅让辖区的弱势群体及留守外来民工感受到了政府的关怀,也让未成年人了解了民俗,学会感恩,显得颇有新意。__年1月27日上午,是学校放假社区开学的日子,也是社区“大手拉小手”志愿者活动日,社区精神文明专干何文君组织五老人员带着孩子们写春联福字,给需要帮助的人送去了新春的祝福。

__年1月28日早晨,有30多名小学学生来到宁安社区报名,在社区精神文明专干何文君邀请了剪纸艺术家,开展迎新年剪纸送祝福活动。

__年1月29日早,在宁安社区活动室,为辖区留守人员和留守孩子举办共度除夕春节联欢会。

__年1月21日——__年1月29日,为了丰富社区青少年寒假生活,解除留守儿童家长的后顾之忧。自放寒假开始,宁安社区精神文明专干何文君,每天上午开展各类活动之外还组织30余名家中留守儿童无人看管的孩子进行写作业并检查签字,在社区即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适应学生特点的寒假活动又完成了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

现在的孩子从小享受着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往往容易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为了鼓励孩子在家养成良好习惯,消除依赖心理,使孩子在家自理、自强、自立。

在开心寒假即将结束时,旭东社区精神文明专干何文君于__年2月6日组织中小学生走进社区进行社区角色体验实践活动,让他们懂得社会上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辛苦。同学们来到了宁安社区居委打扫卫生,义务为社区劳动,帮助社区打扫职工食堂、楼道清理垃圾,美化环境,参加活动的同学们都是干劲十足,不怕苦,不怕累,拿着抹布、水桶,有的擦窗户、有的拖地、有的打扫食堂,将社区的活动室打扫的干干净,通过此次活动,不仅净化了社区环境,还为学生上了一堂精神文明的实践课。通过亲身劳动实践,这些平时在家都不干活的同学们都感到了劳动的乐趣,他们表示像这样的活动以后会经常参加。

我社区开展的各类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孩子们的积极性,通过活动不仅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而且也开阔了视野,从而提高了综合能力。实践再一次证明,社区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我社区正是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积极围绕社区实际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真正把未成年人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努力。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习实践总结4假期渐行渐远,在经历了社会实践的磨练,我变得更加成熟、更加自信。我认为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实践是一种动力,社会实践是体味人生的“百味筒”,社会实践是验证自己实力的“试金石”。

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一分付出,一分收获。有付出就一定有收获。在此次社会实践中我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比如:如何招待顾客,如何介绍自己的产品,如何回答并解决顾客所提的问题,等等。这使我更好的处理同学与室友之间的关系,不仅如此,这还让我开阔了视野,了解了社会,深入了生活。其实社会实践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笔财富。

社会实践是一种动力。今年,我在家乡的一家电子厂作焊接工(锡焊)。一方面可能是焊接本身技术含量不高,另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富余,导致价值尤其的低,一件只有__,有__根,要做__分钟。在自己工作的过程中,自己亲自体验的过程中,使我深沉的理解了父母为什么屡次叮嘱我要好好学习,为什么每次看到父母他们都是那样的憔悴、那样的疲劳。这不仅不会让我变得悲观,反而只会让我更加自信、更加努力的学习并要学好。

社会实践是体味人生的“百味筒”。它我深刻体味了一下生活的酸甜苦咸。我再次应聘上___,虽然通过了,但这次应聘并不像第一次那样的顺利,而是在面临诸次考验中才晋级“决赛”的。第一次我和几位校友顺利通过。是骡子是马,溜溜就知道。在__前的周末就挑了几个去实践实践。叫我去,我因有事没去。结果这些导购们不够格,重新再来。我和__学院的一位同学处于待定人选,后来与新增的几十号人为三个买场的七个名额竞争。

当时我很是害怕,准备选择退出竞争,因为希望太渺茫,但我对自己说再坚持一下,在结果没出来之前决不能退缩。正如《亮剑》中所说的——狭路相逢勇者胜。最终以敢于表现且表现出色顺利通过。应聘路上的坎坎坷坷,为我以后步入社会将面临的现实作好心理准备,是自己到时候不再彷徨、不再迷茫的小案例。

社会实践是验证实力的“试金石”,是走出校门融入社会的大舞台。我才真正体验到自身知识的欠缺、能力的有限。任何理论知识只有与实践密切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在社会实践中,我清楚的看到我所需要学的东西还很多,我要虚心向前辈、同行请教,不断的充实自己、壮大自己。

过去常听人说刚出社会的大学生往往无法适应社会的人际关系,导致生活和工作找不到自我的平衡点,错失不少成功机遇。经过这几次社会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这一点的确没错。每一次人际的交往事实上都是为我们自己积累人生阅历,可以说没有好的沟通能力,再好的才华也会被埋没在沉寂的阴影下。对工作的热情,对任务的投入态度都决定了我们在前辈眼中被信任的程度。

总之,在这些社会实践中我学会了很多东西,给予了很多启发,但社会实践也只是一个过程,真正的目的是要我们改变思想观念,学会学习,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被社会淘汰,才能为建设祖国、奉献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习实践总结5一、实习目的及意义:通过社会访谈与观察,了解城中村改造中的社会整合机制。从而在实习中锻炼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及团队配合能力,使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先后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实习任务:

(一)走进改造中的城中村,观察城中村的相关社区元素、社会现象与社区居民行为方式及其变化情况等。

(二)访谈城中村居民与村务管理人员,了解居民对对社区变迁的个体认同状况,居民之间的关系改变状况以及城中村整体治理状况。

三、实习时间:20__年_月

四、实习地点:石家庄留村、赵村

五、实习课题概况:城市改造中社区整合机制研究——以石家庄市“三年大变样”的城中村改造为例。以质化研究为主,采取访谈法与观察法两种方法收集资料,进而针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文本分析。

六、实习内容:结合城中村改造过程,分析原城中村社区改变状况。进而分析原城中村居民个体的社区认同、居民之间的关系与社区事务整体治理等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再探讨城中村改造中认同、关系与治理等三个方面的社区整合机制,最后分析社区整合机制的建构,实现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社区整合。

(一)实习的具体内容:(1)城中村改造中原社区的改变状况;(2)城中村居民对改造中社区认同意识的变化;(3)城中村居民之间关系的变化;(4)城中村社区整体治理状况的变化;(5)综合上述研究,探讨城中村改造中的社区整合机制。

(二)实习中资料的收集与总结:(另附)

第一阶段:召开小组成员会议。首先小组成员选定王秀丽为小组组长,具体负责领导小组内的成员及任务分配;然后通过交流与讨论设置访谈问题,选定访谈地点,决定访谈具体时间安排。

第二阶段:进入石家庄留村进行实地访谈。小组成员内部经讨论,分成两个小组分别进行观察与访谈。结果,经观察与实地与村民的访谈得知留村不属于石家庄“三年大变样”范围之内,所以此阶段宣告失败。

第三阶段:再次召开小组内部会议。经过上网等方式,精心选定石家庄赵村为我组第二次访谈地点,并重新设置了访谈问题。

第四阶段:进入石家庄赵村进行访谈:此次,吸取上次教训,在小组全部成员进入访谈之前先由两人提前进行了一番了解。此阶段,小组成员分工明确经三次访谈,通过与村民、村委会工作人员的访谈,收集了大量事实可靠的访谈资料,实地访谈工作圆满完成。

第五阶段:访谈资料汇总。在收集到得资料基础上,经过组员的分工合作完成了资料的汇总,最后交到指导老师——张学东老师处。

第六阶段:指导老师检查工作阶段。此阶段老师检查小组工作情况,小组成员随老师到赵村进行了回访。

第七阶段:工作总结评估阶段。小组开会对此次实习访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最后撰写实习报告。

七、实习感想:

以下将从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的收获来综合总结我在此次暑期实习生活中的感受:

第一、学习方面:通过此次实习,深刻了解到城中村改造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改变,而且社会空间——社区也会发生改变。后者的良性改变依赖于社区整合机制,该机制从认同、关系与治理等三个方面,促进社区在整合,减少问题的发生。

社区整合是居民个体认同的重构:在原有社区认同受到冲击时,社区整合机制能够有力地促进社区居民个体认同重构,增强社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与社会凝聚力,进而促进社区、社区居民整体地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社区整合机制有利于促进社区居民关系的融洽: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由于空间关系变革导致居民之间关系地变迁,同时又有新居住者迁入导致居民关系复杂化。

社区整合机制能够有效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为社区居民服务,减少居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增进居民相互了解与相互融合,促进社区居民之间关系融洽;社区整合还可以促进社区事务整体治理更加有序:由于社区改造使原先由村委会单一管理模式向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三方治理模式转变,社区整合机制能够结合国家实施的城市社区服务与建设工作,从而有效地推进社区事务治理有序化、规范化、民主化。深入社区、深入群众,才知道现实是那么的复杂,仅从书本知识是难以顺利地走入社会的。

第二、生活方面:在此次短短的实习中,我深切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皆学问”这句话。我们所走访的城中村就近在我们学校周边,以前只知道在街上漫无目的地转来转去,然而却不知道自己作为一个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而多留一份心去观察周围的人与事。以后会以此次实习为教训处处去留心身边的一切,从学习与生活上全面提高自己。切实地用心去听听身边的声音,去看看身边发生的事情,做一个有心人。

第三、人际关系方面:因为是团体实习,就免不了与团队的配合与交流。“众人拾柴火焰高”,在访谈中,要做好一次访谈仅凭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比如,在一次访谈中,一个人询问问题、一人记录、一人录音,完成的效率又高质量又好。还有在问题的设置方面,因为要访谈的对象形形色色,一个人所设置的问题难免有遗漏,通过大家的讨论那就基本天衣无缝了。

社区个人工作经验总结篇9

【关键词】 检验医学;应用;社区卫生服务

【中国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358-0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结构发生重要变化,老龄化现象严重、疾病谱与死亡谱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同时产生的另一重要问题就是医疗费用的明显上涨,探索社区医疗检验的新方法,新途径,从而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的最新需要,已成为当前社区检验工作研究的重点。在国外的发达国家,社区卫生服务已发展的比较完善,而在我们国家,社区检验的发展还处在初步阶段,虽然目前有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干扰因素以及不良影响仍然很多,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困难。本文将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进行调查来对当前检验医学的应用进行一定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某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社区总人口数:7225人,总户数:2582户。其中:0-10岁儿童357人.60岁以的上1319人.

1.2调查内容与方法:本次调查采用现场调查法。调查内容是:(1)在社区开展检验是否足够便利;(2)是否担心医生滥开各种化验, 增加患者负担;(3)居民对检验结果的相信程度;(4)居民对社区检验项目的要求,即是否认为有必要在本社区开展相关检查项目。此次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100%。所有问卷皆有效。

2.结果

通过对本次调查问卷进行总结分析,占96.7%的居民认为在社区开展医疗检验有利于居民健康的保障和社区医疗水平的提高,100%的社区居民认为在社区开展检验工作给居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利于社区社会效益的扩大,50.1%的居民认为可以由社区对本社区未展开的检测项目进行样本的集体收集与送检,并由医院将检查结果反馈回社区,93.3%的社区居民认为检验质量,数据完全可信;26.7%的社区居民担心医生会滥开各种化验单从而导致患者负担的增加;所有居民一致认为应更好的发展社区医疗检验,增加必要的社区检验项目,方便居民,从而使居民的健康得到更好的保障。

3.加强社区卫生检验医学服务应用的具体措施

3.1提高对社区检验医学的认识:身为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特别是社区卫生工作的管理者,应对社区检验医学的相关地位以及专业功能等进行充分的认识。使社区卫生工作具有准确的定位,从而具有更加明确的方向,保障社区医疗检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过程中,主要对象为社区居民,将健康教育、健康体检、健康评估等积极融入社区卫生医疗体系,提供较为全面的医学检验服务,对社区人员的健康情况以及疾病分布进行有重点的了解,从而能够及时了解问题原因并且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于在检查结果上存在疑问的人群要保持动态监测,发现问题要建议其及时做进一步的相关检查,让检验医学成为社区医学卫生服务的重要环节。

3.2完善和落实各项配套政策:政府要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地位,将其作为保障居民身体健康,促进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政府任期目标的一部分。社区检验以及卫生服务经费应当大部分由政府承担,并及时予以拨款,保障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运行经费能够及时到位;给社区卫生检验机构提供必须的条件,包括场地,设备等,保障社区医疗检验可以及时、顺利的进行;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并及时进行相关培训,保障社区医疗检验服务质量的同时,能够扩大其辐射人群。此外,政府还应当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探索更加合理的社区家庭医生式医疗服务,为居民健康提供保障。

3.3以人为本开展社区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应当有自身的重点包括老年病、慢性病及多发病等,尤其是近些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卫生检查服务要加强对老年人相关检查的重视。在社区捡验工作中,要加强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责任心,对慢性病检查项目进行动态监测、对比历史结果,并能够及时准确的提出相关的治疗建议,提供贴心上门服务,及时对其健康状况有一定了解,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健康方面的一些实际问题,更好地提高社区医疗检查服务的水平。

3.4积极培养社区卫生检查服务人才:这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社区卫生检验服务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进行继续教育。要加强检验和临床人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并沟通交流,对其他医护人员也要进行相关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检测项目影响因素的培训。要加强对现有检验人员的学历教育,保障检验质量和服务水平。与此同时,针对社区卫生检验医护人员工资普遍较低的情况,应当适度提高检验人员的工资待遇,这一问题应当提起当地有关部门以及主管机构的足够重视。

3.5进一步探索社区卫生服务的新模式: (1)对家庭居民健康管理、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社区康复等模式不断进行探索更新,根据差别人群的不同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相关健康管理工作,如开展以危险因素干预为核心的健康咨询与健康教育等。(2)积极收集社区重点人群的相关资料,建立健全健康档案,实行慢病规范管理分类服务,针对慢性病建立个体检验项目基础水平,动态监测疾病病情变化。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全科医生、预防保健医师、社区护士、检验医师等专业人员共同组成的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团队,明确职责与分工,保障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检查水平的提高。

总之,应当将医院检验资源同社区卫生服务合理结合,一方面能够有效利用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又能实现社会同经济效益的双赢,为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发展做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卫杰.侯小平,张永良,等.浅谈检验信息系统的运行模式[J].中国医疗设备杂志。2008;(2):77-78.

社区个人工作经验总结篇10

为了全面总结社区建设经验,了解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和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对策,我们会同市民政局在重点调研**区社区建设情况的基础上,利用一周时间对其他县(市)、区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全市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自2005年9月27日全市创建和谐社区动员大会以来,各县(市)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分别采取不同形式贯彻、落实全市创建和谐社区动员作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强了对社区建设的领导,增加了对社区建设的投入,不断探索新经验,社区建设出现喜人局面。

(一)领导重视,把社区建设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市委、市政府把社区建设列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中,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和市长办公会多次听取社区建设情况的汇报,不断理清社区建设思路。通过组织召开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和社区干部座谈会等形式,贯彻**市创建和谐社区动员大会精神,部属社区建设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到街道和社区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在调研基础上,**市委、市政府确定社区工作分三步走的工作目标,即:第一步,打好基础,使所有社区实现组织活动有地点和办公场所;第二步,提高标准,建高标准示范社区;第三步,改变面貌,发挥社区功能,创建文明城市,彻底改变社区干部坐在家里办公的状况。为统一全市各部门及驻社区单位的认识,加强对社区建设的领导,采取了三项主要举措,一是成立了**市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统一协调、指导全市社区建设工作,各镇、街党委和政府(街道办事处)也成立了相应的社区建设工作领导组织,从上到下切实加强了对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二是组织镇、街和有关部门领导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然后在全市铺开;三是根据外地的经验制定出了适合**市情的社区建设实施方案,并依据上级有关文件制定了社区组织建设实施细则和工作目标。

**区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社区建设工作,提出了实现“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社区建设工作总体目标,研究制定了《**区社区建设实施方案》,把社区建设纳入全区四项重点工作(**工业园区建设、**商贸区建设、社区建设和财源建设)之一,成立了隶属于区政府领导的享有监督、指导、协调和服务四项职能的社区建设指导办公室,强化了对社区建设的领导。2006年**区通过公开考试,在区直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拔9名素质较高的年轻干部到社区任书记,享受副科级待遇。**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社区建设问题,不断加强对社区建设的领导。一是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民政、财政、城建、组织、宣传等10个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和解决社区建设中重要问题。二是在机构改革、人员编制紧缩的情况下,批准区民政局成立了政权股,并安排专人负责指导全区的社区建设工作。三是强化对社区的领导,提高社区干部待遇。经区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全区8个社区党总支书记全部为实职副科级领导。

(三)抓特色社区建设,社区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区在学习**市和**市经验的基础上,在6个街道的14个社区开展了“一站式服务”,统一购买了办公桌椅,统一制做了桌牌,统一制定了服务规则,统一了多层宣传板的样式,并统一实行早7点到晚6点上岗服务的时间。通过开展“一站式服务”极大地方便了社区居民,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拉近了社区和群众的距离。为提高社区服务功能,**区在全区开展了创建十星级社区活动,制定并下发了《**区创建星级社区活动方案》,方案中明确了指导思想、星级社区创建的类型及标准、创建工作要求、管理方式与激励机制等内容。通过开展创建星级社区活动,极大地激发了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工作的开展。为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区把培育和推广典型作为推动社区工作的一把金钥匙。几年来,**区在社区建设中总结和推广了**街**社区创办的“邻里大家庭”经验、**街**社区创建的爱心门铃结对经验、**街平安社区创建经验、**街**社区“**家园”创建经验,取得了可喜成效。**市为提高社区的管理水平,在中心区域的五个社区开展“一站式”窗口服务试点活动,创造“无障碍沟通”的环境,从过去的“你去办”到现在的“我来办”,使工作人员的服务变被动为主动,拉近了社区与居民的距离,提高了工作效率。**市**街道办事处,积极探索社区建设的发展方向,经过近一年建设,**街的9个社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如:站前社区为服务型社区,**社区为党建型社区,**社区为文化型社区,**社区为安置下岗人员再就业型社区,**社区为平安型社区。**社区还积极开展楼道文化建设,把以知荣明耻及迎北京奥运为主题的贴近居民生活的书法绘画作品裱在楼道里,使平时只供人们上下楼通过的生活楼道成了居民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的文化楼道,促进了邻里和谐,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提高居民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采取得力措施,形成共驻共建良好氛围。**市本着“共处一地、共谋发展、共建文明、共保平安、共享资源”的原则,积极开展社区与驻社区单位结对帮扶活动,将全市24个社区与23个市直单位结成了帮扶对子(因晨安社区未交付使用,尚未安排帮扶单位),并以市考核办公室的名义下发文件,将帮扶工作纳入考核内容,有力地推动了共驻共建工作的开展。各共建单位高度重视社区共建工作,主动帮助所包扶社区出主意、想办法,做到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为社区建设解决了大量实际问题。到今年上半年,各包扶单位共向社区投入财力和物力近百万元。其中市房产局、市建委、**街村、**集团**矿、**矿、**矿等六家单位为**街街道的**、**、**、**、**、**等六个社区分别建设或提供了近30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国土资源局、财政局、商业局、教育局等单位为社区提供了大量资金和物资帮助,加快了社区建设步伐。**县采取县直有关部门结对帮扶社区的办法,收到了良好效果。**县国土资源局、民政局积极帮助所包扶的**社区和**社区搞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公环境建设,受到社区干部和社区居民的称赞。**镇政府在公安部门调整派出所机构时,将**派出所办公用房划给**街社区使用,解决了社区办公用房问题。

(五)结合社区服务搞创收,缓解了社区经费不足问题。近几年来,**区始终把提高社区服务功能作为社区建设的突破口,充分发挥了社区服务功能。一是在开拓创新上下功夫,研究新情况,打造新品牌。**区在社区服务功能建设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宗旨,深度整合服务资源,努力实现社区服务功能由单一福利型向综合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被动应付型向主动开拓型转变。目前,全区8个社区都认真开展了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活动和“消除零就业家庭”活动。今年上半年,全区8个社区共培训下岗职工1300人次,同时还为下岗职工积极提供就业信息,帮助他们寻找就业门路,共安排685人重新就业。**区**街**社区与区劳动就业局、省水利水电工程一分局联合开展的赴巴基斯坦劳务输出项目,不仅给用工单位提供了便利,而且也为15名下岗职工提供了年收入3万元的就业机会,同时**社区从区劳动就业局得到了1.5万元的劳务输出奖励费,取得了“三赢”的效果。为了解决部分下岗女工的就业难题,**社区联合区妇联等部门创办了下岗女工手工编织培训基地,并聘请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对下岗女工进行了培训。目前,他们生产的手工制品已得到了省内外客商的好评,这一项目已使部分下岗女工年增收5000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感到各县市区对社区建设工作认识都比较高,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第一,社区办公用房达到省定标准的不多,其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和建设办公用房选址难。第二,办公经费不足,特别是**市社区不但要靠“化缘”和创收解决办公经费,还需上交所有权属于镇里的办公用房租金。第三,各有关部门向社区布置任务多,“费随事转”政策没有得到落实。第四,市政府(52号令)中有关政策没有得到落实,社区所用电、水等仍然按商业或非民用价格收取,社区没能享受文件规定的按居民所用价格收费的优惠政策。第五,社区干部年龄偏大,素质偏低。第六,**区民政局提出市里应该将**区和**区同等待遇,恳请市里给**区解决部分社区建设经费。**市和**县提出市里是否在资金上有所倾斜,帮助解决他们解决一些社区建设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