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工作经验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6 15:31:26

移风易俗工作经验总结

移风易俗工作经验总结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居民素质为根本,按照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要求,扎实开展创建移风易俗示范活动,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推进乡风文明为目标,全面推动移风易俗创建活动,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理念,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引导居民破除封建迷信,摒弃旧俗陋习,逐步促进居民精神文明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二、目标任务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立足实际、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的原则,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创建活动。

(一)突出群众主题。移风易俗具有群众性、复杂性、普遍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推动移风易俗必须走群众路线,依靠和发动群众,通过引导群众主动参与,自觉践行,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

(二)突出问题导向。深入基层一线,切实摸清摸准当地旧俗陋习的现状、把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找出来,围绕“移什么风”、“易什么俗”。

(三)突出正面引导。要把先进文化引领作为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的着力点,坚持正确导向,用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引导群众。

三、主要内容

(一)领导体制。成立移风易俗活动领导组织,广泛吸纳党员干部,成立移风易俗活动组织,并正常开展工作,有计划组织村民学习科普知识,开展科普活动。

(二)工作机制。通过广播会、党员干部会、议事代表会等形式,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动员居民积极参与创建活动;建立移风易俗实施档案,创建活动实施方案、计划、总结,有会议、宣传、检查、考核、评比等文字、图片、影音资料。

(三)道德建设。开展“文明信用户”、“孝老爱亲户”、“平安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居民参与比例占总户数的80%以上,鼓励党员干部带头。

(四)社会风尚。制定村规民约,下发到户,并在醒目位置张贴或悬挂;村民家中卫生干净整洁,物品摆放有序;

(五)公益事业。在进行集会或重大节庆时广泛进行宣传,利用公共场所开展移风易俗教育讲座,拓展宣传方式与内容,利用群众性文化体育和娱乐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移风易俗宣传活动。

四、实施步骤

整个移风易俗项目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阶段(2020年11月—12月)运用横幅,标语,传单、电子显示屏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氛围。同时,完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积极探索移风易俗新方法、新思路、新经验。

(二)全面推进阶段(2020年12月—2021年7月)推动移风易俗长效开展机制,在重大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节日期间,开展“文明信用户”、“孝老爱亲户”、“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通过评选活动,树立学习典范,通过抓先进示范,抓典型带动,以点带面扎实推进。通过村规民约的制定,引导居民创建良好的社会风尚,并大力宣传,运用讲座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得移风易俗深入人心。

(三)总结提升阶段(2021年7月—8月)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集中行动与完善机制、治标与治本相结合,认真总结项目开展经验,回应目标,引导广大人民群众革除生活陋习,积极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五、项目考核指标

(一)成立一支由党员干部带头,居民参与的移风易俗领导组织,并制定相应的工作机制。

宣传讲座:不少于两场,分别于项目开展前期、后期举办。

(二)评选活动:举办四场不同类型的评选活动,分别为“文明信用户”、“孝老爱亲户”、“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

(三)制定村规民约,印制宣传册进行发放。

移风易俗工作经验总结篇2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机制建设

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乡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关于“整治婚丧礼俗陋习,推进厚养薄葬新风”专项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关于嵊泗县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推进厚养薄葬的若干规定(试行)》等一系列文件,有效指导婚丧礼俗专项整治工作的开展。县级层面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刘永革任组长、县属有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的婚丧礼俗专项整治工作同步推进,均成立了以乡镇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抓落实,各社区(村)、各乡(镇)属企业为基础的领导小组,形成层层落实、级级把关的工作机制。强化监督考核,将婚丧礼俗专项整治工作纳入各级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重要考核指标,赋予较高分值,加大考核力度。同时,纳入各单位、各乡镇年底综合考核。指导各村健全《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等有关配套制度和措施,进一步规范了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的日常行为,培养引导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二)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身边陋习我来说”“明准则 弃陋习”三项学习讨论活动,组织各乡镇、各单位结合理论中心组学习会、党员夜学习、支部党课、微信群等各类形式重点围绕“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简办”开展讨论20余次,在嵊泗及嵊泗传媒两大平台开展“我心中的十大陋习”评选活动,为全县推进“乡风文明”行动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编印《移风易俗学习读本》2000余册,提炼文明婚庆,文明丧葬“十倡导”“十禁止”,并制作成宣传册分发至各乡镇、单位。各乡镇通过召开党员干部大会、专题座谈会等形式给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常打招呼、常敲警钟;及时对有婚丧事大操大办苗头的人员进行说服教育、正确引导,让渔农村党员干部明确什么事不可以干,应该怎么干。在渔农村文化礼堂,将移风易俗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结合,作为必讲内容。注重发挥榜样的导向作用,总结挖掘了部分移风易俗的先进典型,对他们的事迹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群众。枸杞乡石浦股份经济合作社党员干部林志波在他父亲的丧事办理中带头破除渔农村陋习,对树立良好社会新风尚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各乡镇的正面典型也正在逐步涌现。

(三)推进专项治理,净化社会风气

自2018年9月启动“整治婚丧礼俗陋习 推进厚养薄葬新风”专项整治工作以来,全县共确定了菜园镇东海社区、马关社区关岙村,洋山镇雄洋社区、城东社区,嵊山镇壁下社区,五龙乡黄沙社区,枸杞乡石浦股份经济合作社,黄龙乡南港社区,花鸟乡花鸟社区等9个婚丧礼俗整治试点村。截止目前,所有的试点村均出台了行动方案,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金牌厨师队伍、金牌菜单,并制定了红白理事会章程,办理婚丧事宜的操作流程、规范了集体办理地点,让群众办事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洋山镇率先召开婚丧礼俗工作动员大会,积极发挥镇机关、各社区(村)、各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的“领头雁”作用,签订移风易俗协议书,先行履行移风易俗文明行动。五龙乡黄沙社区村积极推动家宴中心建设,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定制“二类菜单”,全体党员干部签订承诺书,推动“厚养薄葬、移风易俗”在党员干部中先行先试,2018年末已有群众在黄沙村家宴中心办节俭喜宴。县级层面,今年上半年我中心又联合县纪委(县监委)、县委组织部,下发《进一步明确婚丧礼俗整治工作“双报告”制度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事前报告,事后备案”双报告制度。又与县委统战部就丧事吹拉弹唱进行了专门协商,劝导丧事办理者能在治丧路线中遵守相关要求和规定。

(四)强化文化阵地建设,倡导文明新风

为了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把堵与疏有机结合起来,在加大专项整治的同时,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各类文明细胞的创建。积极开展“嵊泗好人”、道德模范等先进人物的选树与宣传,用身边典型榜样的示范力量传播善行义举,引领社会新风。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深入挖掘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占领渔农村的思想阵地。黄龙乡的幸福黄龙季活动中融入了传统美德、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环境卫生、好人好事等内容。洋山镇文化中心定期开展富有洋山特色的乡风文明倡导评议,乡风文明节目编排,“春泥计划”等各类活动。

二、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对婚丧礼俗整治工作的接受度还不是很高,认同感不强。大部分群众包括部分领导干部认为:子女结婚或者老人过世一辈子就一回的事情,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愿意办的体面。少部分群众受传统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对禁止烧纸钱祭品,禁止吹拉弹唱,禁止婚嫁“相喜”贡品铺张浪费等规定有抵触心理。

(二)“封顶制”酒店餐标落地难。因为酒店的经营属于市场行为,餐标的制定由酒店定价,去年我中心牵头召开全县各大酒店洽谈会,效果并不明显,很多酒店明确表示不接受或难以执行该项规定,仅华侨在洽谈会后出台了2888元的办酒餐标,宴席办酒餐标无法实现。

(三)监督无法落到实处。对于文件中的部分规定,如:喜宴酒店办酒餐标每桌定在3000元以内,菜品在20个以内;禁止使用豪华迎亲车辆,禁止收受非亲好友礼金、礼品;控制丧事宴席人数在100人以内,酒店办酒餐标在1000元以内等相关规定。除非是有其他人员举报,不然即使配备专门的检查力量,也无法做到全程监督,仅靠操办人员自觉。

(四)供群众集中办酒的场地资源缺乏。渔农村百姓有习俗、有禁忌,习惯丧事和喜事一定要分开办,因此对集中办酒场地的建设要求高。据初步了解,全县所有行政村中容纳10桌以上集中办酒的并不多,很多是依靠老年活动中心的场地和资源,硬件设施差,群众都不愿意接受。新建家宴中心共享性不强,且牵扯大量资金,乡风文明工作经费未做专门安排,家宴中心建设推进难度大。

三、下步工作安排与建议

(一)完善工作领导机制。调整全县开展移风易俗、推进丧事简办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常委宣传部长和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属有关单位和乡镇主要负责人任成员,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召开全县移风易俗工作推进会,督促工作落实。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成员单位根据自身职责,分别制定工作方案,定期听取乡镇工作汇报,研究存在的问题,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二)建立督导考核机制。将此项工作列入县属有关单位、乡镇年底综合考核,采取平时检查和年终调研检查相结合的办法,排出位次,树立典范。同时,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把开展此项工作纳入各级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重要考核指标,赋予较高分值,加大考核力度。

(三)建立宣传引导机制。利用传统媒体和“两微一端”新媒体,广泛宣传开展移风易俗,推进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相关规定,对先进经验、先进典型进行集中宣传报道。在党员干部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广泛开展教育引导活动,要求这一群体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模范遵守有关纪律和要求。在工作开展中耐心细致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发动群众参与修订村规民约,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列入村规民约,通过公开栏、宣传册、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引导群众树立移风易俗、乡风文明新风尚。在乡镇组织开展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社会宣传和文艺宣传。

移风易俗工作经验总结篇3

为认真贯彻省、市民政工作会议和《xx市民政局转发省民政厅关于做好2017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的通知》(x民电〔2017〕x号)及《xx市民政局关于印发2017年清明节祭扫工作方案的通知》(x民电〔2017〕x号)文件精神,扎实做好2017年清明节群众祭扫安全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大力宣传殡葬改革,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和绿色殡葬,深化殡葬系统作风建设,现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家民政部和省、市民政部门工作部署,以清明节祭扫工作为契机,积极参与牧农村综合环境整治行动,大力宣传殡葬法律法规,在全社会倡导移风易俗、文明祭扫新理念,进一步优化环境,丰富祭扫内涵,营造良好的祭扫环境氛围,确保文明祭扫活动安全、文明、有序进行。

二、工作内容

(一)强化预防措施,确保祭扫安全。要严格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管行业必须管安全”要求,拧紧安全阀门,筑牢安全防线。牢固树立安全防范特别是消防安全意识,针对清明节期间群众祭扫时间相对集中的特点,细化职责分工,做好祭扫接待、人流交通疏导和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加强对祭扫服务场所的火源管控,做好祭扫群众的宣传劝导工作,及时告知其在禁火区域切勿焚烧纸钱、燃放鞭炮,防止火灾事故发生。认真查找安全隐患,确保责任明确、人员到位。针对祭扫高峰场所、关键区域、关键部位,要加大防范控制力度,消除监管盲区和漏洞,做到发现及时,处置有力。要建立应急值守制度,祭扫和节日期间24小时值班,并做好祭扫观察点的信息报送工作。要协调配合消防、公安交管、林业等部门做好祭扫设施及周边的防火和交通秩序维护工作,保证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建立清明祭扫应急保障预案,明确关键岗位、重要时段和重要场所的安全管控责任,严格落实应急值守、应急救助、重特大事故报告制度,及时有效处理好各种突发性事件。要紧密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积极作为,主动参与,为美丽乡村建设作出积极工作。

(二)倡导移风易俗,推行生态文明。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两办《意见》、省两办《实施意见》、全国节地生态安葬暨2016年清明节视频会和市民政局《2016年清明节祭扫工作方案》等精神,全面推行文明低碳祭扫,切实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逐步引导群众接受文明低碳祭扫观念。要积极倡导移风易俗,推行低碳文明的祭扫方式,不断开辟和完善网络祭奠平台,开展“鲜花换纸钱”、“时空信箱”“思念墙”等活动,尽量为群众创造文明低碳祭扫的便利条件,树立移风易俗新风尚,逐步使群众由实地实物祭扫转移到对逝者的精神文化传承上来,引导群众度过现代文明的清明节。要加强清明祭扫管理,加强对烧纸钱、焚祭品等不文明祭扫行为的管控,坚决抵制祭扫过程中的封建迷信活动,创造文明低碳祭扫的良好社会环境。同时,要培育推广广受群众认可和欢迎的生态节地葬法,大力倡导绿色殡葬,着力营造文明科学的丧葬风尚。积极推广鲜花祭扫、网络祭扫、家庭追思会等健康文明的新祭扫形式,减少因燃放鞭炮、焚香烧纸引发的火灾隐患和环境污染,引导群众自觉抵制低俗的丧葬陋习,使文明健康的祭扫方式被更多的群众接受。要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扎实开展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攻坚行动,在城市主要交通路口购置并设立祭祀炉,方便群众祭扫,保持街面环境整洁;要在牧农村重要集镇、交通要道通多采取多形式,切实抓好殡葬宣传,引导村民文明祭扫。清明节祭扫活动期间,市、县民政局将派出工作组适时进行专项检查。

(三)积极推行惠民殡葬政策。加大中办、国办《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x发〔2009〕x号)和省委办、省政府办《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x办发〔2014〕x号)及县委办、县政府办《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x办发〔2016〕x号)落实力度,结合本地实际,以本次清明节和东山湾公墓已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契机,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前往公墓安葬逝者,并以减轻群众丧葬负担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已有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积极推进殡葬救助保障制度建设,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殡葬权益。

(四)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殡葬改革。要充分利用清明节有利时机,各乡镇要积极利用单位网站,加强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发挥新闻媒介作用,深入宣传殡葬改革,宣传节地生态殡葬的重大意义,及时报道先进典型,要大力宣传绿色殡葬理念,倡导移风易俗,积极推广鲜花祭扫、植树祭扫、网络祭扫等文明祭扫方式,培育绿色殡葬理念,倡导移风易俗,弘扬慎终追远等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有利于殡葬改革发展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纪念宣传活动。通过开展集中宣传,营造有利于殡葬改革发展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力争在清明节期间将宣传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方法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3月10日一3月24日)

1、根据省、市民政部门有关通知要求,安排部署2017年清明节祭扫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积极参与牧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行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根据《xx市民政局转发省民政厅关于做好2017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的通知》(x民电〔2017〕x号)和《xx市2017年清明节祭扫工作方案》(x民电〔2017〕x号),结合实际制定并印发《xx县2017年清明节祭扫工作方案》。

2、在县民政局网站,开辟清明节工作专栏,适时清明节工作信息和各地祭扫信息,介绍清明节期间工作开展情况和殡葬宣传改革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

3、建立值班员和观察点制度。设立市级观察点1个(党城湾镇)。县、乡两级设立值班员。在3月16日18时前,党城湾镇要将设立观察点情况和民政办值班人员名单和联系方式报县民政局,以便汇总上报市民政局。

(二)组织实施阶段(3月25日一4月4日)

1、全面做好清明节期间殡葬改革宣传、文明低碳祭扫、服务接待、安全保障等工作,确保无重大安全事故和发生。

2、从3月25曰开始,启动清明节期间的应急值守工作。

3、收集汇总清明节工作情况。4月2日至4日,由值班人员负责收集整理本地各观察点数据信息,于每曰14 时前经县民政局清明节办公室汇总后向省、市清明节工作办公室统一上报《2017年清明节观察点祭扫情况曰报表》(电子版)

4、做好宣传引导工作。4月1曰至4曰期间,通过新闻媒体提醒公众文明祭扫、安全出行。

(三)总结阶段(4月5日一4月10日)

4月5日前将清明节期间开展工作总结及汇总表报县民政局。

附件:2017年清明节观察点祭扫情况日报表

县民政厅清明节工作办公室联系方式:

电话:xx

传真:xx

邮箱:xx

移风易俗工作经验总结篇4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新型生育文化、树立文明婚育新风为主题,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线,抓住今冬明春,元旦春节农闲时节,在全市开展一系列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努力营造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促进宣传教育、利益导向、管理服务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推动全市人口计生工作健康发展,以实际行动服务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

二、活动内容

(一)把纪念《公开信》发表30周年系列活动推向深入。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围绕主题内容,利用多种形式,扩大宣传效果。一是根据年初制定的活动方案,对尚未开展的活动认真组织,力求实效。二是充分运用好省人口计生委提供的各种宣传资料。近期,省人口计生委将下发一批有关纪念《公开信》发表30周年的专题片,各县区要积极组织系统内的干部职工收看,并在各地电视台播放,开展好系列学习宣传活动。省人口计生委还将围绕纪念《公开信》发表30周年活动的主题内容,制作下发相关宣传文图,市人口计生委将继续制作年画,各县区要做好张贴、宣传。三是充分发挥报纸、网络、电台、电视台等各种宣传媒体作用。深入宣传中共中央《公开信》发表30年来,计划生育工作历程、成就、贡献和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大力宣传各地涌现出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先进典型,并对当前社会上的热点人口计生问题加强正面舆论引导。四是认真做好总结工作。各县区对纪念《公开信》系列活动进行认真总结,广泛宣传报道本地在纪念《公开信》发表30周年活动中的好做法和取得的好效果,推动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工作转变理念,提高实效。

(二)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全省人口计生工作会议精神。今年月份,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人口计生工作会议是我省人口计生发展史上一次重要会议,对于指导今后工作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特别是姜异康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入分析了当前我省计生工作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措施和要求。会后,我市已组织了专项学习活动,对这次会议的重要性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今冬明春,各县区要在前段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宣传会议精神,把思想和行动高度集中统一到这次会议精神上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思路,创造性地抓好贯彻落实,推动我市工作上水平。

(三)大力推进移风易俗,促进群众婚育观念转变。全省深化宣传教育、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座谈会对加大开展移风易俗、建设新型生育文化的宣传力度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市为贯彻落实此次座谈会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宣传。我市专门制定了《关于深化移风易俗促进农村婚育文明建设的意见》。今冬明春,各县区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座谈会会议精神,按照我市《意见》要求,对村规民约进行认真分析,查找不足,制定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的措施。结合本地实际,贯彻落实“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总结动员大会暨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把开展移风易俗,建设新型生育文化作为“婚育新风进万家”的主要内容,协调各部门共同参与农村新型婚育文化建设,共同创造条件,促进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

(四)充分利用“三下乡”活动的有利时机,在元旦春节期间掀起人口计生宣传高潮。一直以来,“三下乡”活动都是我市各县区进行人口计生宣传的重要阵地。抓住元旦春节前后流动人口大量返乡和农村育龄群众处于农闲的大好时期,广泛开展计划生育政策法规、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知识的宣传、咨询以及避孕药具的免费发放工作,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今冬明春,我们仍要继续利用好这一平台,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和载体,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并注意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及时反映“三下乡”活动的动态、经验和做法,报道农民群众对“三下乡”活动的反响和呼声,大力营造关注“三农”、关注民生的宣传舆论氛围。

(五)加大培训力度。结合本地宣传教育工作实际,制定培训计划,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班等形式,对宣传干部、宣传骨干、通讯员普遍培训。引导他们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能力,牢牢把握大方向,更加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适应人口计生工作发展的需要。

三、时间安排

宣传教育活动自年月开始,到年月底结束。

四、具体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级要充分重视今冬明春的宣传教育活动,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精心组织,要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保证投入,确保活动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二)统一行动,营造氛围。要在党委宣传部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文化、民政、卫生、工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及相关社团组织的密切协调,寻求工作的结合点,共同策划、组织各种具体活动,在各个方位和层次扩大宣传声势和社会效果。

(三)强化结合,互促互进。活动期间,要将系列宣传活动与近期开展的各项工作相结合,与关爱女孩行动相结合,与修订村规民约相结合,进家入户开展宣传品发放活动,并为群众讲解相关政策,普及相关知识。

(四)加强调度,督促落实。各县区人口计生局要明确领导责任,总体协调本地活动的开展,定期调度本级活动进展和下一级活动开展情况,注意总结先进经验,引导全局。

移风易俗工作经验总结篇5

【关键词】本土民俗文化 幼儿园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239-01

一、实施本土民俗文化教育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提出:我们必须在学前教育中,渗透自己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活动让民族情结扎根于儿童的心田。民俗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的脚印,是我们民族的精华,是传承文化中最贴近现实生活与身心的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家乡――福建霞浦,被誉为“海滨邹鲁”、“中国海带之乡”、“中国滩涂摄影胜地”,有着1730多年的悠久历史,民风淳朴、物产丰富,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孕育出了鲜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特有的的饮食文化、风土人情、节日习俗、工艺美术等等,构成了一个别具风情的霞浦,这些都需要我们去保护去传承。对于幼儿来说,本土的民俗文化也伴随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因此,将本土的民俗文化纳入或融入幼儿园的课程,在幼儿园的活动中合理渗透民俗文化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内容,更可以加深幼儿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弘扬民族精神,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我们在落实《纲要》、《指南》精神的同时,选择了《霞浦民俗文化资源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尝试将本土民俗文化引入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让民间的、传统的活动真正走入幼儿的生活,让乡土乡情,浸润幼儿纯真的心灵。

二、本土民俗文化教育内容的选择

1.依据《纲要》、《指南》选择教育内容

开展幼儿本土民俗文化教育要依据时代的要求、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以及《指南》的幼儿培养目标而进行选择。霞浦本土民俗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但有些民俗文化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良莠不齐,选择和确定教育内容就成为了首要的工作。我们以弘扬本土文化与培育民族精神为主线,从本园实际出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规律和教师的经验以及周边资源等来选择课程内容。我们通过查找资料文献,走访民间艺人,发放亲子问卷等形式,研究霞浦特有的历史名人、节日风俗、特色饮食、工艺美术,充分挖掘了家、园、社会中的教育资源。搜集出了“霞浦剪纸”、“糖塔艺术”、“竹编工艺”、“方言童谣”、“地方小吃”等这些可用于幼儿园教学的相关内容,并不断开发更多的贴近幼儿生活经验、易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优秀的、精粹的民俗文化教育内容。再将这些内容经过整理和加工,编写教材、组织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形成园本化的课程,使其以更规范化和高效化的形式应用与幼儿园的教学中。

2.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形成课程框架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发展目标,在本土民俗文化教育的内容选择上,就应该建立起具有层次性的课程框架,体现出知识体系的特点和幼儿的年龄差异,使之更富有操作性。

小班阶段的幼儿,感知觉逐渐完善,已掌握了一定的口语,喜欢听儿歌、故事,能安静地听懂别人的讲述,喜欢用语言、动作与人交往。我们选择了“地方小吃”及“民间童谣”作为教学内容,以语言领域教学为主,挑选浅显易懂、幼儿兴趣的素材,激发幼儿积极运用各种感官,初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中班阶段的幼儿,理解力增强,喜欢探究发现,社会性能力明显提高,能够运用社会行为规范并初步评价自我。因此,我们选择了“历史名胜”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社会领域教学为主,以游戏活动为依托,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帮助幼儿初步建立起规则意识,学会积极友好地与人相处。

大班阶段的幼儿,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小肌肉发展迅速,能够掌握多种技能,且比较协调,会用不同的材料进行较复杂的创造。我们选择“民间工艺美术”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让幼儿掌握简单的民间美术技能,尝试运用各种民间美术工具和材料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经验、情感和想象,体验创造与表现的快乐。

三、本土民俗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1.以教学活动为基本点,构建本土民俗文化教育课程

我们将民俗文化教育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在课程中渗透本土民俗文化教育,既依托体验教育理念,又贯穿于幼儿教育五大领域,体现了对幼儿成长规律的尊重,对幼儿园的园本课程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补充和诠释。经过梳理,我们确定了三大主题作为教学的主线:

“舌尖上的霞浦”――特色饮食。霞浦美味小吃,多种多样,汤圆、煎包、扁食、米粉……不一而足。我们将传统节日与美食相结合:元宵节的汤圆、清明节的清明@、端午节的枕头粽等,结合地方童谣,对幼儿渗透艺术、语言教育。让幼儿说小吃、唱小吃、做小吃、评选美食,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其感受民俗文化别样的韵味。

“足尖上的霞浦”――历史名胜。霞浦风光,杨家溪、大京城堡、外浒沙滩,令人神往。家园协作,带领幼儿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让幼儿用相机、画笔,描绘心中的霞浦风光,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同时,设置教育情境,让幼儿在自主的创意游戏活动中,开动脑筋,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或演、或唱、或讲、或做、或画。

“指尖上的霞浦”――民间技艺。霞浦民间手工艺,糖塔、根雕、剪纸、竹编、畲族刺绣,无一不是手上功夫的展示。我们通过让幼儿参与民间美术创作,让幼儿运用灵动的指尖,对艺术形象进行夸张、稚拙的表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思维的独特性,使他们在感受、创作的过程中,体验民俗文化特殊的美。

2.以环境渲染为切入点,对幼儿进行本土民俗文化的熏陶

移风易俗工作经验总结篇6

为进一步加大殡葬改革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支持和参与殡葬改革工作,根据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县情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通过典型宣传、社会宣传等多种宣传方式深入持久宣传,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革除丧葬陋俗,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节俭治丧新风尚,自觉实行科学、文明、节俭的殡葬方式,自觉依法火化、节约治丧和集约安葬,为推动殡葬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宣传重点

(一)宣传殡葬政策。宣传国家、省、市、县殡葬改革的有关法规、政策,宣传全县殡葬改革的措施办法、主要目标和任务。

(二)宣传绿色殡葬。宣传殡葬改革对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三)宣传先进典型。宣传我县全面推行殡葬改革走过的历程以及所取得的成效;宣传在殡葬改革和殡葬行业中涌现的典型事例,挖掘群众身边涌现出来的移风易俗、参与并支持殡葬改革的新人新事。

(四)宣传文明祭祀。宣传创建文明祭奠新风尚的好经验、好做法,引导群众革除丧葬陋习,积极倡导“无烟祭祀”、“鲜花祭祀”、“网上祭祀”等文明祭祀方式。

三、工作安排及责任分解

(一)媒体宣传

《思南报》、县电视台、县人民政府网站、《思南手机报》等县属新闻媒体开设“推进殡葬改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专栏(专题),运用消息、通讯、图片、特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认真组织开展殡葬改革、倡导绿色殡葬、以及社会各界对殡葬改革的支持等。

1.政策性标语宣传。从6月起,《思南报》在报眼位置每月刊发不少于2次的殡葬改革政策性宣传口号;县电视台策划制作殡葬改革公益宣传。

2.抓好政策解读。以专访等形式采访民政局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对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贵州省殡葬管理条例》、《铜仁市殡葬管理办法》、《思南县殡葬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和政策作解读式宣传。

3.做好典型宣传。大力宣传在殡葬改革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好经验好做法等。

4.抓好舆论监督。将党员干部违法违规的殡葬行为和对殡葬改革工作中不作为、慢作为的地方或单位作为反面教材,在新闻媒体进行公开曝光,维护殡葬政策法规的权威性、严肃性。

5.抓好公益宣传。县广播电视台(县新闻中心)要下载有关殡葬改革的公益宣传广告,在《思南报》不定期刊发和在《思南新闻》定时播出。

责任单位:县电视台(县新闻中心)

(二)社会宣传

1.在交通干道、街道等人员密集地合适位置设置殡葬改革宣传标语。6月15日前,每个行政村制作悬挂有关殡葬改革宣传标语不少于1条,尽可能将标语制作悬挂到组。

责任单位:各乡镇、县民政局。

2.组织开展文艺活动。结合“六进村”、“三下乡”等文艺演出活动,编排以殡葬改革为主题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进村入户演出宣传殡葬改革。

责任单位:县“六进村”办公室、县文旅局。

3.充分发挥文化墙的作用开展殡葬改革宣传。6月15日前,在全县所有省道沿线行政村和建设有乡村文化广场的村寨分别绘制不少于1幅与殡葬改革内容有关的文化宣传墙,以生动鲜活的内容宣传殡葬改革。原则上每个乡镇绘制文化墙不少于1幅。

责任单位:县“六进村”办、各乡镇。

4.在“宣传思想进万家”远程教育播放点播放殡葬改革公益宣传片。

责任单位:县远教办、各乡镇。

5.将殡葬改革相关政策作为乡村道德讲堂的内容进行宣讲;在行政村广播站对殡葬改革政策作宣传。

责任单位:县文明办、各乡镇。

(三)新媒体宣传

1.协调通讯部门发送内容与殡葬改革有关的政策性宣传语手机短信,每月发送不少于2条(次)。

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

2.《思南手机报》和《奇幻石林·大美思南》官方微信手机客户端每周刊发不少于l条次的殡葬改革政策性宣传语。

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广播电视台(县新闻中心)。

3.切实做好网上舆论引导,主动设置有关殡葬改革的话题,引导网民积极参与讨论,组织正面跟帖回应。对出现的负面帖子要及时进行引导或删除。

4.县人民政府网在首页推出宣传专题,集纳相关报道,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做好推动殡葬改革的宣传。并持续刊发殡葬改革政策性宣传语。

责任单位:县政务信息中心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当前各种丧葬陋习死灰复燃,封建迷信活动重新活跃,重殓厚葬之风盛行,奢侈浪费现象蔓延,加重了群众负担,败坏了社会风气。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提高思想认识,履行好职责,把殡葬改革宣传作为推进殡葬改革、为殡葬改革营造有利社会氛围的大事来抓。通过宣传,让广大领导干部、党员群众认识到殡葬改革是社会改革,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乎社会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党风政风民风。因此,要加强领导、把握机遇、大力宣传,让殡葬改革的理念深入人心,纳入领导的议事日程,为推进殡葬改革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2、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各乡镇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实施方案,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建立考核奖励机制,将殡葬改革宣传纳入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殡葬服务单位的测评环节,县委宣传部将宣传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内容,推动殡葬改革宣传工作深入推进。

3、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建立经常性、常态化的殡葬改革宣传工作机制,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围绕宣传活动主题,突出宣传重点,创新宣传形式,拓展宣传渠道,形成立体式、多层次的宣传攻势,确保宣传活动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不断提升群众对殡葬改革政策知晓率,确保殡葬改革宣传取得预期效果。

4、统筹协调,齐抓共管。县民政局要充分发挥牵头作用,积极与各乡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要落实好殡葬改革宣传的经费,确保宣传工作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各乡镇、县属各新闻单位和各相关责任单位要认真总结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反馈工作落实情况。6月25日前,县民政局、各新闻媒体要将殡葬改革政策性宣传标语和文化墙(包含设置地点、标语或文化墙内容、实景图片)的设置情况书面报送县委宣传部。

联系人:晏叶飞,电话:7224818,邮箱:

附件:殡葬改革政策性宣传标语

殡葬改革政策性宣传标语

1.殡葬改革,功在千秋,利国利民,惠及子孙。

2.倡导厚养薄葬新风,崇尚敬老养老美德。

3.推进绿色殡葬,树立文明祭祀新风。

4.加强殡葬管理,推进殡葬改革。

5.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

6.倡导文明殡葬,保护生态环境。

7.更新丧葬观念,破除丧葬陋习。

8.破除封建迷信丧葬习俗,树立文明办丧新风尚。

9.坚持丧事从简,实行文明祭扫。

10.加强殡葬管理,推进殡葬改革,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移风易俗工作经验总结篇7

 

为进一步宣传普及脱贫攻坚相关政策,引导新时代农民“感党恩、跟党走、听党话”,熟知惠民政策等知识,提高广大群众政策知晓率,确保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以“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增智扶志助脱贫”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活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提升脱贫攻坚能力为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达到以赛促学,教育引导全乡党员干部、贫困户吃透、学深学精,宣传好、贯彻落实好脱贫政策,提升全乡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政策知晓率的良好效应。

二、活动主题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增智扶志助脱贫

三、竞赛知识内容

1.脱贫攻坚相关知识;

2.乡情村情相关知识;

3.倡导新风尚,移风易俗工作知识问答。

四、竞赛方法步骤

1.参赛人员。

乡扶贫中心干部、各村扶贫工作站2-3名业务骨干等。

2.组织实施。

竞赛由乡扶贫中心组织实施。

3.竞赛方式。

竞赛采取现场宣讲、现场答题等形式进行。

4.竞赛时间。

于2019年2月21日前开展知识竞赛,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五、组织领导

为加强脱贫攻坚政策知识竞赛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全乡脱贫攻坚政策知识竞赛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此次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具体由XXX负责。

六、有关要求

请所有扶贫干部高度重视,做好竞赛的知识学习工作。充分发挥政策知晓率,提高广大群众参与积极性,营造“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增智扶志助脱贫”良好氛围。

(一)脱贫攻坚相关知识

必答题:每村必答5题,按照答题情况每题累计1分。

1.提出的精准扶贫工作“六个精准”指的什么?

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2.提出的精准扶贫工作“五个一批”指的什么?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3.疆调扶贫工作必领做到的“三个实”指什么?

“三个实”是指: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4.强调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要解决好哪四个问题?

要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这四个问题。

5.“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是在哪一年提出的?先后在哪几个地方召开座谈会?

2013年11月,赴湖南湘西考察时强调扶贫开发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先后在陕西延安、贵州贵阳、宁夏银川、山西太原、四川成都等地召开座谈会。

6.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是什么?

到2020年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7.《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的到2020年要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具体指的是什么?

“两不愁、三保障”即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

8.“一高于”、“一接近”是指什么?

“一高于”指贫因县摘帽时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増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接近”指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9.中央脱贫攻坚工作机制是什么?

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地区监管,县抓落实,乡镇衔接,工作到村,扶贫到户,脱贫到人。

 

10.十八大召开的五年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多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多少?

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百分之四以下。

11.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二〇二〇年达到什么标准?

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12.按照党的的要求,今后三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是什么?

报告指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13.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两个不掉队”是指什么?

实现全面小康,不让一个民族掉队,不让一个地区掉队。

14.深度贫困地区的“三区三州”是指哪里?

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

16.深度贫困县、乡、村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2017年深度贫困县的认定标准是贫困发生率在18%以上,深度贫困乡、贫困村的认定标准是贫困发生率在20%以上。

17.扶贫工作要五级书记一起抓,指的是哪五级?

省、市、县、乡、村。

18.精准脱贫攻坚工作基本方略是什么?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19.扶贫开发“十项重点工作”是什么?

村级道路畅通、饮水安全、农村电力保障、危房改造、特色产业增收、乡村旅游扶贫、教育扶贫、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建设、贫困村信息化工作。

20.扶贫标准线是多少?

2011年,中央决定,将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综合考虑物价水平和其他因素,逐年更新按现价计算的标准,2013年脱贫标准线为2736元,2017年脱贫标准线为3130元,预计2020年达到4000元。

抢答题:每村必答5题,按照答题情况每题累计1分。

1.全国“扶贫日”是哪天?

从2014年开始,国家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

2.自治区提出的精准脱贫工作的“七个一批”是什么?

通过转移就业扶持一批;通过发展产业扶持一批;通过土地清理再分配扶持一批;通过转为护边员扶持一批;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扶持一批;通过实施生态补偿扶持一批;通过综合社会保障措施兜底一批。

3.自治区提出脱贫攻坚工作的“三个加大力度”是什么?

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加大健康扶贫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4.十个方面的聚焦发力指的什么?

陈全国书记在全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会议中提出,在资金支持、政策保障、项目支撑、产业带动、重点突破、民生改善、生态脱贫、精准扶贫、统筹力量、扶智扶志十个方面聚集发力。

(二)乡情村情相关知识

1.你村常住户籍人口多少户多少人?

2.你村农业户籍人口多少户多少人?

3.你村农村低保户多少户多少人?城市低保户多少户多少人?

4.你村残疾人多少人?

5.你村财政供养人员多少户多少人?

6.空挂户多少户多少人?

7.你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多少户多少人?已脱贫多少户多少人?

8.你村那一年脱贫摘帽,还有多少未脱贫,那一年脱贫?

(三)倡导新风尚,移风易俗工作知识问答

1.移风易俗三年行动从什么时候开始?

答:从2018年到2020年。

2.“一约四会”是什么内容?

答:“一约”:村规民约;“四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

3.移风易俗主要应抓什么?

答: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佛事不办。

4.党员干部、公职人员、村居干部移风易俗活动中要起带头作用吗?

答:要。

5.您所在乡镇、村有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吗?

答:有,通过微信公众号、广播、宣传栏、公益广告等形式宣传。

6.您所在村有红白理事会吗?知道负责人是谁吗?

答:有。知道。举例...

7.您对移风易俗工作满意吗?

答:满意。

8.您支持政府倡导的“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吗?

答:支持。

9.丧葬期限有何规定?

答:殡期一般不超过3天,最长不超过5天。

10.党员、公职人员、村两委嫁娶方面怎么规定?

答:单方婚礼宴请席数不得超过15桌,双方联办的婚礼不得超过25桌,不准收受非亲属人员的礼品礼金。

11.党员和公职人员能操办除嫁娶以外的喜庆事宜吗?

答:一般不能,确需操办的,只能请亲属参加,不得请非亲属参加,宴请席数不得超过15桌。

12.一般村居民操办婚丧喜庆活动需要受约束吗?

答:要遵守当地的村规民约。

13.您所在的村有负责喜事丧事简办的组织(如红白理事会)吗?

答:有。举例...

14.您所在的村群众在办理婚丧喜庆过程中,有村干部或红白理事会成员等上门提出按村规民约要求简办婚丧喜庆事宜吗?

答:有。

移风易俗工作经验总结篇8

[关键词]移民安置;社区管理:管理模式

1秦巴山区移民安置社区建设现状

秦巴山区泛指秦岭和巴山山区,陕南秦巴山区的恶劣环境已不适宜人类长期居住,形成了大量的“生态移民”,这些移民从原先居住的山区搬迁到新的移民安置区,由于生活习惯、风俗文化等众多差异,移民安置区的管理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通过实地调研走访,我们发现商洛市移民安置社区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上都存在诸多问题,导致社区秩序混乱,居民幸福感过低。商洛市的很多县区都是部级贫困县,也是易地扶贫搬迁实施的重点区域,因此为帮助贫困人口彻底斩除穷根,不能仅仅局限于将其搬离原先贫困危险的居住地,而是要使其能够在移民安置区逐步实现富起来的目标。

2存在问题

2.1移民安置区的选址

秦巴山区易地扶贫搬迁主要为避灾移民搬迁,将群众从原先分散危险的居住地搬迁到安全集中的移民社区,一方面避免了群众受到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伤害,另一方面便于政府对移民群众的集中统一管理,改变了原先分散居住难以管理的混乱局面。但是同时,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秦巴山区地势复杂,自然灾害频发,平坦地势相对于平原来说较少,因此移民社区的选址工作比较困难,坚持“四靠一避”原则,即移民安置区域尽量靠近城镇、靠近中心村、靠近公路、靠近大川道,便于搬迁群众日常的生产生活;避河道、滑坡体、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区。同时,对于移民安置区的选址还要具有长远的目标,绿色发展,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此修建移民安置区绝对不能以牺牲我们的绿水青山为成本。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陕南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进度,但是对于易地扶贫工程来说探究其质量提升机制是必不可少的,移民安置区住房的建设首先应当符合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其次明确进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让移民群众搬离原来的“穷窝”,斩断“穷根”脱离贫困,在居住地能够就业生活,逐步致富。消灭贫困人口,因此在对移民安置区建设的时候应当考虑多种因素,其中包括移民子女读书问题,移民人口实现就业等问题。但是通过调查走访,我们了解到大部分移民安置区缺乏配套设施,首先是移民安置区附近没有产业园,搬迁群众在居住地难以实现就业,就业问题一旦无法解决,对于搬迁群众来说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其所引起的将是一系列的问题,在对产业园建设进行总体规划时,没有进行合理适当长远的考虑,导致部分产业园建设地点离安置点距离过远,从而导致移民搬迁安置区与和区域产业体系布局不能进行有效衔接。

2.2移民社区文化融合问题

易地扶贫是将原来分散的贫困家庭搬迁到统一的移民安置区,当原先居住在各地的家庭安置在统一社区后,由于所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和居住环境的不同,部分习惯风俗的不相同导致许多社区存在文化难以融合的难题,对于一个移民社区来说,如果想要得到长期的发展,社区人员必须达到一个相对平稳的融合程度。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乡土情结,这也是导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难以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人不愿意搬离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但是如果一个村庄的部分村民搬迁到同一移民安置区的话,这些来自相同地方的移民容易形成一个相对稳固的社交圈子,而在一个社区形成过多的小团体是非常不利于社区总体发展的。同样还存在着文化风俗差异,规模较大的移民安置点,人数众多,来自不同的村和不同的民族,文化、风俗和生活习惯自然不同,因此会产生文化难以融合的问题。在对移民社区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社区主体包含国家、市场与社会三个层面的力量,而随着社区居民自身参与意识的逐步增强,社区自治组织逐渐发展壮大。建立在社区建设主体多元性的基础上,社区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博弈,但是社区建设中成熟的协调机制还没有形成,长此以往,社区冲突在所难免。文化差异是产生社区冲突的又一根源。不同的社区存在着不同的社区文化,因此,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社区文化的接触与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存在着不同社区文化之间的冲突。社区文化的差异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表现出来,如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不同社区的生活方式、不同社区居民适应环境的习惯、不同社区居民的日常交往行为等因素都可以表现社区文化之间的差异。当在这些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的人们组成一个新的社区时,社区文化冲突就会产生,其具体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有不同民族接触中形成的民族矛盾,有日常交往行为差异导致的人际冲突,有生活方式不同导致的相互间的否定性评价,也有不同的行为习惯导致的日常生活中的疏离,等等。

2.3社区管理机制不完善

首先是户籍管理问题。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移到新的安置社区后,户籍却仍在原居住地,从而出现居住地和户籍属地分离现象。当居住地与户籍属地分离时,一方面会带来许多不便,在子女上学看病就医等多方面都有所体现,更重要的是,当移民长期无法享受到与当地居民相同的福利待遇时,心理落差无法避免。另一方面,户籍管理混乱,同样也不便于移民安置区的统一管理,这对移民安置区的长远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隐患。其次是迁入新社区对农民所产生的经济压力。移民的支出水涨船高,收入来源单一化和支出增加容易在移民中形成两种特殊类型的贫困:一种是次生贫困,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缺乏生产生活条件,由富变穷,一种是介入型贫困,资产受损、就业能力受损、应付风险能力受损、人力资本积累能力受损、自我发展能力受损。无论是哪种贫困类型,都会使移民对政府的工作和社区的管理产生质疑。

3创新管理模式

3.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公共基础设施是指为公众设置的,公众都可以共享,不允许个人独占或排他的一些基础性设施。对于移民搬迁安置社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搬迁农户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在报告中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代表着我们在继续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同时,更应注重于脱贫人口幸福感的提升。因此应当严格按照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公共设施建设标准,从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卫生、商业金融、社会福利等大方面着手,细化到每一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数量时间选址。其中着重应当注意的是行政管理,居委会、法律咨询中心、村民调解室、警务室都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商洛地区大部分的移民搬迁安置社区仅设有社区服务中心。陕南地区的移民搬迁安置采用的是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的安置方法,将处于不同地区的贫困人口集中安置在一个社区进行管理,因此大规模移民如果安置不当将导致移民群体和迁入地居民群体在自然资源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方面出现争夺,产生社会冲突,移民社区大多是由原来几个甚至更多村庄合并而成,容易形成小团体而相互争夺资源,影响社区和谐搬迁后新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还不完善,多数集中安置点只解决了门前硬化上下水排污等小型配套设施,卫生室,学校文化活动室等大的配套设施建设跟不上组织体系不健全,移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程度不足,解决以上种种问题,社区服务中心在其中采取合理正确管理方式是必不可少的,社区高效正确的管理能够使得新社区的人心凝聚力和组织动员能力逐渐增强,直至超过搬迁农户原先所居住的村庄。社区服务中心同时应当提升服务水平,加快搬迁群众习俗、文化、观念的深度融合,提高群众归属感、幸福感为目的,深入开展移民搬迁文明社区创建活动。

3.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对于移民社区来说,基层管理组织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基层组织建设是做好扶贫移民安置点工作的基础条件,因为移民社区的居民来自与很多不同地方,生活习惯价值观念都有很大的差异,社区移民在进行磨合的过程中,基层管理组织在其中必须发挥主导性作用,否则任由其自由磨合的话,可能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矛盾,甚至当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时,会影响社区的和谐发展,健全的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过程、合理的管理手段,在移民安置社区建设中缺一不可。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实现移民安置社区良好发展的基础,在移民安置社区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详细科学具体的管理制度作为行动依据;对于移民安置社区的管理而言比普通社区的管理难度大很多,因此对于管理过程的要求也比普通社区更为严格,每一个管理环节都有可能关系到整个移民安置社区的发展,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必须严谨认真,不能擅自省略某些环节。相比于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管理过程而言,合理的管理手段是实现管理制度和管理过程的介质,移民安置社区的居民来自于不同地区,文化水平生活习惯都相差较大,如果对所有的移民都采用同样的管理手段,是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的,只有根据不同移民的生活习惯和接受程度,选择适合的管理手段,方可使大部分移民接受其管理。移民从生存条件恶劣地区搬迁到生存发展条件较好的安置地后,在生产生活中需要经历一个社会适应与社会融入的过程,在这个融入的过程中,搭建移民的社会融入网络,重新配置移民的社会资本,让移民群众在新社区更好更快地融入。

3.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部分移民存在“等靠要”思想,迁入移民安置社区后,拒绝主动寻找工作就业机会,完全依靠政府分配工作。市民、农民的双重属性明显,一方面,农村承包山林田地保留,村级组织也暂时保留,村级集体成员权益不变,原有的农村各类惠农补贴等政策继续沿用;另一方面,生活方式又是参照城镇居民,可享受城镇居民的各种政策待遇。这对社区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懂得农村的相关管理政策,又要熟悉城镇居民管理。由于移民扶贫是政府组织的整体搬迁,往往导致移民对政府高度依赖,一切问题都指望政府解决,大事小事都找组织。不论是农村的承包山林遭盗,还是找不到工作、邻里纠纷,都找社区管理者解决。无论是职业技术培训还是鼓励自主创业,都需要从思想上改变移民群众的“等靠要”思想,要善于通过多种宣传方式方法鼓励移民群众从思想源头移除“等靠要”,变被动为主动,促进移民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鼓励移民自主创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职业技术培训后,移民能够自主实现就业,方能够得到更长远的发展,提高其幸福感,从而增强其对新居住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总结与反思

陕南地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经逐步实现了“搬得出”的目标,现阶段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稳得住,能致富”这两大目标。这也是针对陕南移民搬迁出现的主要问题而言,移民安置区入住率过低,究其根本,无非是移民群众在移民安置社区无法实现就业,所产生的生活费用远远超过其收入,幸福感过低,只能去外地谋生,留下老人和小孩。就“稳得住”而言,移民安置区的社区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创新移民社区的管理模式,使移民群众在移民安置区居住的舒适感较高,不会产生逃离的想法,从文化角度而言,移民社区在管理中应当充分尊重不同移民群众以前居住地的风俗文化,以免产生文化冲突,从经济角度而言,适当的引导比直接的分配更为有效,引导移民群众在新居住地因地制宜的自主创业等。总而言之,陕南易地移民搬迁工作已经迈出了较为成功的第一步,已基本实现“搬得出”的目标,以后是否能够实现“稳得住,能致富”与移民安置社区的建设和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参考文献]

[1]王娜,张应辉.浅析陕南秦巴山区"生态移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J].农业科学与技术:英文版,2017(08).

[2]张隆康.关于易地扶贫移民安置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广西实务,2016(03).

[3]于存海.论西部生态贫困、生态移民与社区整合[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01).

[4]付少平,赵晓峰.精准扶贫视角下的移民生计空间再塑造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5(11).

[5]贺立龙,郑怡君,胡闻涛,等.易地搬迁破解深度贫困的精准性及施策成效[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7(11).

[6]蓝都云.贫困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存在困难及对策——以忻城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践为例[J].财经农业经济,2016(04).

[7]叶青,苏海.政策实践与资本重置:贵州易地扶贫搬迁的经验表达[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

移风易俗工作经验总结篇9

关键词:秀屿区,婚育文明,研究 

当前莆田沿海农村一定程度存在着“早婚、黑婚、暗婚,生育观念落后,买卖婚姻、高价聘金”等不文明社会现象,给人口计生工作和社会安定稳定带来了巨大挑战,也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潮流背道而驰,成为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落后婚育观念的社会危害

“早婚、黑婚、暗婚,生育观念落后,买卖婚姻、高价聘金”等不文明社会现象,无论是对当事人及其家庭,还是对社会来说,它的危害都是巨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助长家庭暴力。婚姻是家庭的纽带,美好婚姻是美好家庭的前提和归宿,但落后婚育观念带来的婚姻却并非如此,反而带来更多负面的影响,如家庭暴力现象。据北方某省妇女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该省的家庭暴力事件达2000多起,而其中畸形不良婚姻所致的就占三分之一。此类由畸形婚姻引出的家庭暴力,成为家庭危机进而祸害社会的丑恶种子。

第二,加快人口增长速度,缩短人口增长周期,增加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早婚早育使得生育年龄提前,缩短了人口世代间隔,不利于低生育水平的稳定。按照一般规律,每百年会出生四代人,而早婚每百年可能出生五代、六代,给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

第三,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青少年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特别是骨骼,要到23-25岁才能完全钙化。如果过早结婚生子,母体和胎儿势必会出现争夺营养的情况,使母婴双方都不能健康生长,容易引起早产、难产及母婴死亡等意外出现。据统计,年龄在20-29岁的产妇死亡率为0.35%,而年龄在20岁以下的产妇死亡率为0.76%。同时,早婚早育者低文化素质、低经济收入和不稳定的职业使其对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知识的理解不深,难以做到少生优生,并使早婚早育者本人过早地背负家庭重担,从而影响自身素质的提高。

第四,容易引发社会问题,如催生高离婚率等现象。对于早婚者来说,虽然其已经组成了家庭,但由于其在性格上、心理上的不稳定和不成熟,极易引发家庭危机,这不仅不利于家庭的和谐稳定,而且不利于下一代的成长。据秀屿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秀屿区离婚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办理离婚登记的有492对;2012年突破500对,升至533对;2013年则达到了642对。

第五,由于早婚、黑婚是不受法律保护的行为,买卖婚姻更是违法行为,因此,当夫妻双方关系出现裂痕时,常伴随产生感情纠葛、财产纠葛、彩礼退赔等一系列民事纠纷,严重的甚至会引发刑事犯罪,对社会和谐造成不良影响。据统计,近年秀屿区早婚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早婚52人,早婚率0.81%;2012年早婚突破百人,为103人,早婚率1.61%;2013年则达到了236人,早婚率3.56%。同时,早婚早育属于违法生育行为。早婚早育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婚姻”关系和所生子女不受法律保护,所生子女属非婚政策外生育,应当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第六,高价聘金对普通农民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以秀屿区月塘乡为例,据初步统计,月塘乡联星村、坂尾村、霞塘村、双告山村、月埔村去年平均聘金为30-50万元,东潘村、洋埭村、西园村、前康村、岱前村、砺山村去年平均聘金为50-100万元。近五年来,月塘乡平均聘金翻了1.5-3倍。个别嫁女户除现金收取外,加上房子、公司股份等聘金收入,彩礼价格总计可达到3-4百万元。为了结婚,普通农民轻则负债累累,重则倾家荡产。由此也引发许多的社会问题。有的男青年为筹集结婚费用,不择手段地弄钱,、诈骗、抢劫、行凶直至落入法网;有的青年则采用换亲、非法同居等办法逃避婚姻彩礼。

二、导致婚育观念落后的主要原因

从大量的事实和已有的研究不难看出,导致婚育观念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几千年来传统观念的影响,也有当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客观因素。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习俗影响。随着沿海地区不断开放,莆田沿海乡镇外出经商的人员越来越多,也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忙于事业的他们没法抽出时间好好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只能通过快速相亲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相中自己满意的人生伴侣,并以高聘金快速决定婚姻。这种方式很快就被那些在外经商的人接受,加上原有“早子早福”、“多子多福”观念的影响,慢慢地成为当地盛行的风俗,也成为许多人默认的一种方式。

第二,文化程度低。一部分人初中甚至小学尚未毕业,即由于种种原因过早的离开校园,无所事事,婚姻大事就被提上了日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婚姻对于青年也有较大的吸引力。一部分家长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增加家庭劳动力,而乐于见到子女“早婚”。

第三,未婚先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发展,男女青年生理早熟,性观念,以及伦理道德观开始发生变化,婚前性行为越来越多,为了摆脱社会舆论的压力,无论是否达到法定婚龄,都“奉子成婚”。

第四,金钱诱惑。在我市沿海乡镇,多数人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大多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婚姻观念相对比较落后。这些年,有钱人越来越多,攀比风也越来越盛,不少父母和女孩也以能找个有钱的女婿或嫁个有钱人为重要标准。

第五,家族联盟。普通人家把女儿嫁给富裕的家庭,除了看重对方的高额聘金以外,还认为这样的婚姻可以让双方的家族建立关系。所以,把女儿嫁个好人家,对普通家庭来说,不仅仅关系女儿的婚姻生活,更影响整个家庭的命运。 

第六,管理不到位。部分基层干部基于人情等原因,对早婚、黑婚、暗婚现象放松了管理,有些干部特别是村干部甚至不管不问。还有对婚姻法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够,未能把文明的婚育观念传播到群众中去,加深了落后婚育观念的消极影响。

三、转变落后婚育观念的思考和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1.树立典型,加大宣传,转变群众的落后婚育观念。

一是发挥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组织区属新闻媒体记者深入基层,挖掘并采编典型新闻,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树立正面典型,在莆田广播电视台二套《秀屿新闻》栏目、秀屿新闻网、《秀屿乡讯》、秀屿新闻官方微信等平台,开展新闻宣传,营造弘扬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的浓厚氛围。

二是发挥理论宣传的主旋律作用。将文明婚育新风列入区、镇、村干部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利用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政治理论学习机会,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婚育知识、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努力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学实一点;同时紧密结合干部“四下基层”活动,组织干部职工深入群众家中宣讲,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婚育观念。

三是发挥社会宣传的主阵地作用。利用张贴宣传挂图、口号标语,分发宣传材料,举办专场宣传活动等方式,加强对农村群众的宣传教育,通过“小手拉大手”等有效方式,带动群众转变落后的婚育观念。

2.有效引导,摒弃陋俗,杜绝农村高聘金的现象。

一是加大移风易俗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的正面宣传,有效引导群众自觉摒弃奢靡攀比之风,弘扬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社会正气。借助企业家捐资举办社会公益事业等的先进典型事迹宣传,在全社会营造舆论宣传的强大声势,引导群众在公益事业上比贡献,当先进。组织社会宣传员通过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妇女维权等宣传材料,开展移风易俗宣传,引导全社会共同抵制高价婚姻、婚姻买卖等丑陋习俗,逐步转变群众传统的婚育观念,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型婚育观。利用节假日、重大活动机会,通过制作、发送倡导文明婚育新风的彩漫信息、短信,组织举办以“男女平等、科学婚育”为主题的文艺展演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关爱女孩的良好宣传氛围。

二是拓展移风易俗宣传渠道。积极开展网上讨论,推动网络媒体与网民互动,让网民发表意见和看法,充分发挥网络阅评员的作用,利用正面宣传信息,有效开展网上舆论引导。区委宣传部要指导各乡镇增加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次数,将“三下乡”活动的工作重心放在如何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努力提高广大育龄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上。区委文明办要发动各级文明单位利用“道德讲堂”等形式,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婚育知识、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奖励优惠政策,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树立正确的的家庭观、婚育观和幸福观,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区计生局要联合区教育局,在全区27所中学开设《人口与社会》地方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区计生协会要组织开展“人口文化”电影巡回展映,将展映作为我区人口文化对外宣传的主窗口,同时坚持社会化大宣传与进村入户宣传相结合,做好面对面、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宣传教育进村入户,入心入脑。区总工会要借助“秀屿牵手网”和“缘来是你QQ群”等平台,积极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法律知识宣传,让职工掌握优生优育的科学知识。团区委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团队组织在联系、服务群众方面的独特优势,并充分发挥志愿者行动的宣传协调作用,运用各类传媒平台,结合青年文化活动,通过晚会、电影等形式,深入宣传新型婚育观念,深入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深入宣传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知识,引导家庭成员的婚育行为,树立男女平等观念,切实解决部分群众婚育观念落后问题。区妇联要将部分早婚、黑婚、暗婚典型案例汇编成册,以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为载体,制作婚姻法系列宣传材料,通过以案说法、以案说纪、以身边人说身边事,用生动简明的案例,教育和引导广大妇女姐妹远离“早婚、黑婚、暗婚”。加大科学教育,正确引导广大育龄群众崇尚先进婚育观念,达到自觉转变传统的婚育观念的宣传教育目的,使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蔚然成风。

三是开展丰富多样的专题教育。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播放电教片、宣传片等方式,宣传移风易俗的先进典型,曝光陈规陋习,加强对群众特别是农村媒人的教育,从源头上制止高聘金的现象。区委宣传部要联合区文联,组织发动各协会会员,深入挖掘移风易俗的正反面题材作为宣传内容,结合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利用“三下乡”、文艺演出等机会,将移风易俗的正反面典型艺术再现在群众眼前,让群众在欣赏艺术表演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摒弃旧的观念而接受新的观念,逐步达到以新的婚育观念取代旧的传统的婚育观念的目的。

(二)积极开展活动,引导树立科学婚育观。

一是区委宣传部、区委文明办、区计生局、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等部门联合开展倡导婚育新风活动,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自觉抵制早婚、黑婚、暗婚、买卖婚姻、高价婚姻等不文明行为。充分发挥乡镇、村(居)两级文化站的作用,组织育龄群众广泛开展读书读报、交流心得体会活动;在有条件的乡镇和村(居)开展文化大院、文化楼道、计划生育科普知识巡回展览、书画摄影等活动;在节假日和重大社会活动日,开展集中性的科学婚育文化宣传活动。

二是坚持以家庭单位,结合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四下基层”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全区148个村(社区)的“妇女之家”、“妇女维权站”以“国际家庭日”等重要节日为契机,以车鼓队表演、小品宣传、健身舞展演、发放倡仪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效宣传“男女平等、科学婚育”等法律知识,提高广大妇女的法制水平和婚育意识。

三是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搭建未婚男女青年交友平台。开展“缘来是你”大型交友活动,为企事业单位未婚青年搭建交友平台,进一步拓宽单身男女的沟通渠道,搭建平等、友好、真诚交往的平台,切实为广大单身男女解决婚恋问题,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和现代婚恋观,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择偶机会,从而营造健康积极的婚恋氛围。以开展“金秋助学”慰问活动为契机,在大学生中发放倡仪书,开展集体签名和宣誓仪式,引导他们自强自立,摒弃传宗接代等落后思想,追求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成为晚婚晚育的带动者,坚持抵制买卖婚姻、高价聘金现象。

四是表彰典型弘扬婚育文明新风,提高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除了参与国家、省、市、区的表彰外,各乡镇可以从实际出发,组织群众开展“婚育新风文明户”、“婚育新风标兵”、“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积极分子”等评选表彰活动,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

(三)健全制度保障,有效推动婚育文明建设。

一是坚持综合决策,强化组织保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将推进群众婚育观念的根本转变放在长期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基础性地位,将婚育文明建设纳入文明城区建设以及“十二五”和“十三五”人口发展规划,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文明社区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实行婚育文明建设的综合决策,做到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考核;要成立婚育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转变落后的婚育观念作为促进人口计生工作深入持久、健康和谐发展的切入点和新的起点,让婚育文明新风有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是建立责任体系,加强运行保障。注重整合部门优势,聚集社会资源,建立职责明确、责任到位、上下贯通、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在全社会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成员单位明责、工作机制互动、群众积极参与的共同建设和谐计生巨大合力和组织运行系统。

三是健全投入机制,提供财力保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人口计生工作和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需要,加大对人口计生费的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婚育新风宣传教育经费足额到位,并呈阶段式增长。兑现奖扶利益导向,严格按照《关于落实生育文明·幸福家庭优惠政策建设关爱·奉献·和谐新秀屿实施意见》的相关规定兑现各项优惠政策,让农村纯女计生户政治有地位,经济得实惠,生活有保障。同时,区计生部门要主动与社会各界联合,发挥各部门、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探索和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宣传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形成大联合、大宣传、大服务的工作格局。

四是完善考评体系,注重效能保障。将开展婚育文明宣传活动列入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学校等各类精神文明建设先进的重要考评内容,并认真组织实施,督促落实,推动婚育文明建设。在推荐、考核各类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时,认真征求计生部门的意见,如发生违反计划生育相关法律、法规的现象,实行计生“一票否决”制。

(四)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工作责任层层落实到位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区直部门和各乡镇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对于加快全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区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作用,将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分类指导,不断把活动引向深入。把这项工作作为评选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文明户的一项重要内容,凡是活动搞得不好的,不能评为先进。把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纳入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认真进行考核。

二是部门协作,形成合力。每年召开一次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协调小组会议,认真研究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明确职责,加强相互沟通和支持。把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同本部门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同创建文明城区活动结合起来,同社区建设和发展结合起来,同有关社会活动结合起来,做到统一部署、部门协作、具体指导、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三是总结经验,改革创新。加强基层调查研究,发现、培养、总结先进典型,及时宣传、推广先进经验。全区每年召开一次专题会议,集中研究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进展情况,提升理论水平,推动活动不断深入开展。要结合实际,制定活动的具体规划、计划,全面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积极创造条件,依靠科技进步,利用先进手段,不断提升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水平。要加快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改革步伐,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

移风易俗工作经验总结篇10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高职;英美概况;课程设计;文化负迁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091-03

《英美概况》课程的设置,旨在通过介绍英美两国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状况、文化习俗、宗教等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显然,这是一门文化课,而不是语言技能课。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应该是并行的,二者彼此不可或缺。但长期以来国内的英语教学过分地偏向于语言课程,而忽视了对学生文化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由于注重对于人才实用技能的培养,更是使得《英美概况》课程显得无足轻重。

其实,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二语习得者的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对等现象。两种文化碰撞的结果之一,就是产生母语文化的负迁移。对于中国学生而言,汉语文化的背景很容易对其英语学习产生负迁移,进而影响其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效果,甚至闹出笑话和尴尬。文化孕育语言,语言发展文化,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美国语言教育专家C C Fries和Robert Lado指出在外语教学中对文化应予以足够重视,注重文化差异,进行文化对比。二语习得者要学习地道的语言,在掌握目的语系统内部规则的同时,必须了解其所依托的文化背景。因此,对于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其面向的往往是对外贸易、商务助理、涉外事务管理等岗位的工作,英美文化的学习,能够增强其英语交际能力,帮助其在实际工作岗位中有效、顺利地进行对外沟通。

然而,即使承认《英美概况》课在英语习得中的重要性,要把这门文化课程的教学效果真正与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融合在一起,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笔者旨在解决的问题,就是以如何规避文化负迁移为目标,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英美概况》课程进行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起跨文化意识,减少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交际障碍,从而更好地适应涉外岗位工作。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

Odlin把“迁移”解释为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母语的迁移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一个被普遍探讨的问题,指的是二语习得者使用目的语进行思想表达时借助于母语的表达习惯来传递信息的现象。一般认为,二语习得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形式的母语迁移:语言迁移和文化迁移。对于语言迁移的研究较为普遍,包括语音迁移、词汇迁移、语法迁移、句法迁移等。文化迁移指的是学习者(习得者)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间的共性与差异引起的母语文化对二语习得的促进和干扰。

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当一个人的本土文化习惯与其要习得的目的语文化相似或相同时,正文化迁移就会出现。学习者可以将这种相似或相同运用到二语学习过程当中,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当这个人的本土文化习惯与目的语文化不同时,负文化迁移就会出现。因此,文化负迁移现象指二语习得者在使用目的语过程中不自觉地借助与目的语文化完全不同的母语文化图式结构与准则来表达目的语文化里的文化现象,由此而导致的文化冲突和交际障碍。

文化负迁移产生的原因简单来说,一是二语习得者受母语文化影响深刻,在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上都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因此在第二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母语的文化习俗和价值体系不可避免地会迁移到目的语中去。二是二语习得者对目的语文化的不了解,忽视了文化差异,从而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把母语文化生搬硬套过来,对交际构成了障碍。

文化负迁移对于英语交际的干扰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对于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掌握产生干扰。一个经常被引用的例子就是对于“龙”的理解。在汉语中象征着至高无上的龙,在西方却是凶恶和罪恶的象征。因此,如果把汉文化对龙的崇敬和喜爱生生地搬到英语中,比如把“望子成龙”翻译成“hope to 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英国人肯定无法理解,甚至要生气了。再比如中国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接受祝贺和赞扬时有所不同。中国人往往对于赞扬表现出受之有愧的样子,因此,对于西方人的赞扬,中国人往往脱口而出“No!”来表示自己的谦虚,但这却会使西方人感到自己的诚意受到了怀疑。

文化负迁移对语言交际的干扰表明,语言是不同文化的载体,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语言能力不能等同于交际能力。一个具有良好语法水平和词汇储备的二语习得者,不见得拥有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实际交往中,人们经常将汉语使用习惯带入跨文化语境,于是难免引起误解。因此,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就越能正确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认识并且探究文化负迁移对英语学习各个层面的影响, 加强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淡化汉语负迁移影响,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戴炜栋、张红玲认为,外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一项主要任务。

《英美概况》课程适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切入点

近年来,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被引入高职教学,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所谓行动导向,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究其根本,就是让学生在职业性的教学过程中参与学习,体验学习,最终学会学习,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以获取直接经验为目的,强调实践与理论一体化,以需求和应用为前提,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也贴合高职人才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学生为了“行动”来学习,并通过“行动”来学习,即针对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按照“信息(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五个完整的行动序列进行行动导向教学。

从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研讨会及相关论文我们不难发现,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工科类专业很容易开展,但对于文科类专业来说相对较难。对于《英美概况》这样一门文化课来说,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能力模块的确定较难。从本质上来说,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体系是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它要求在实施每一个学习领域时都必须保证其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及方法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因此,设计能实现“教、学、做”三合一教学目标的项目是高职教师至关重要的任务。然而,英美概况课作为一门文化课,与实际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培训不产生直接的关系。因此,在“项目”或“任务”的设计上,对技能模块的把握和描述是一个难题。而对技能描述的模糊化,恰恰是开展行动导向教学的大忌。

第二,行动效果难以评估。基于同样的原因,在英美概况课程中,当一个“项目”或“任务”被设计出来并实施后,如何对其效果进行评估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与其他语言技能课程,如口语、写作相比,《英美概况》课并不直接检验学生的词汇量是否增加、语法水平是否提高、口语表达力是否改善等等。传统文化课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学生在不经意之间增强文化意识。这种文化意识很难找到一个具体的标准去衡量。

综上所述,要在《英美概况》课程中适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就需要找到一个贴合岗位技能的切入点。通过这个切入点,该课程的开展应该能触发技能训练。笔者认为,对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其工作岗位主要是面向外贸、涉外商务助理、涉外旅游等领域,单纯的语言技能学习并不能满足其进行英语交际的需要;增强跨文化意识,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学会从文化的角度把握语言规律,才能减少英语交际障碍。因此,在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之上,应该再明确一个技能的培养,那就是有效规避文化负迁移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这样一来,对于《英美概况》课程而言,打开“技能培养”大门的切入点,就是规避文化负迁移,以此为目标来构建行动“项目”或“任务”,并以此为依据来检验行动的效果。

高职《英美概况》课程的重新设计

根据前文所述,文化负迁移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母语文化的根深蒂固,二是对目的语文化的陌生。因此,对于《英美概况》课程的构建应该从这两方面入手,构建能力模块和知识模块,并在此基础上挑选教学内容、布置行动项目、设计实训方法和手段。

(一)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总体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于英美两国的地理、历史、经济状况、政治制度、文化习俗等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增强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弱化母语文化对交际构成的障碍,使其能够使用英语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能力目标 能综合运用所学的英语语言,结合英美两国文化背景知识,其能力目标有以下几点:(1)完成工作上的访问和拜访,同时能作为主人或者被访问者,完成基本的接待,熟悉西方商务用餐礼仪;(2)完成商务聚会、谈判场合的寒暄、交流,能就对方国家的一些基本事物进行谈论,如主要地理状况、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节日风俗、经济状况、流行文化等;(3)熟悉英美两国重要节日和风俗习惯,能在不同社会场合(如庆祝节日、生日、结婚、葬礼)中表现得体;(4)能完成出国差旅前后各种场合的交流,能解决旅途中的各种问题并进行询问,掌握基本地理状况、主要城市情况、地标性建筑等;(5)能识别并尽量避免使用中国式英语;(6)能识别并自觉避免在交流中涉及禁忌性话题。

知识目标 与能力目标相对应的本门课程的知识目标是:(1)掌握英美基本地理状况,如国家全名、国旗和国徽、地理分布和主要气候特征、重要城市名称和地标性建筑;(2)掌握基本的英美国家起源、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3)简单了解英美政治制度、主要党派和选举制度及经济和社会现状;(4)掌握英美主要节日的名称、日期及简单的来历和最具代表性的节日特色和节日礼仪:New Year ’s Day, Martin Luther King Jr.’s Birthday, Valentine’s Day, President’s Day,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St. Patrick’s Day, April Fools Day, Easter, Nurses’ Day, Mother's Day, Memorial Day, Flag Day, Father’s Day, Independence Day, Friendship Day, Labor’s Day, Grandparents Day, National Children’s Day, Columbus Day, Halloween, Election Day, Veterans Day, Thanksgiving Day,Christmas;(5)了解英美风俗习惯,如婚礼、葬礼以及中西方文化在这些方面的差异;(6)学习西方用餐礼仪;(7)了解英美禁忌和宗教习俗,学会理解西方思维方式、民族性格并尊重其、个人隐私,学习如何应对恭维、表示感谢或歉意,学习非语言交际的中西方差异,如交流时手势、身姿、面部表情、眼神、服饰、体触、体距以及对时间和空间的利用等;(8)简单了解英美流行文化,如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等。

(二)课程内容设计

模块一:英美基本常识(英美地理常识;英美历史常识;英美政治制度和经济社会现状);模块二:中西方文化差异(英美风俗习惯及中西方差异);模块三:社交礼仪(英美用餐礼仪,英美禁忌和宗教习俗,中西方非语言交际的差异);模块四:文化体验(英美主要节日及节日礼仪,英美流行文化)。

(三)能力训练项目设计举例

跨文化交际渗透在对外商务交往的每一个细节。为了体现工作工程,本训练项目以一个外贸公司销售人员赴美国探访客户为主线,构建一系列彼此关联的任务,使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中主动发现对外交往中会遇到的文化负迁移现象,并思考和提出解决方案。

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是拜访方(中方),另一组是接待方(美方)。每个大组下面可以再设置小组,一般以每组5人左右为宜。

参考文献:

[1]Fries C C.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M].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45.

[2]Lado R.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

[3]Odlin T. Language Transfer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4]戴炜栋,黄任.转变观念,全面推进外语教学改革[J].外国语,1997,(5).

[5]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7]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8]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