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27 08:24:35

移风易俗工作计划

移风易俗工作计划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居民素质为根本,按照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要求,扎实开展创建移风易俗示范活动,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推进乡风文明为目标,全面推动移风易俗创建活动,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理念,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引导居民破除封建迷信,摒弃旧俗陋习,逐步促进居民精神文明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二、目标任务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立足实际、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的原则,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创建活动。

(一)突出群众主题。移风易俗具有群众性、复杂性、普遍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推动移风易俗必须走群众路线,依靠和发动群众,通过引导群众主动参与,自觉践行,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

(二)突出问题导向。深入基层一线,切实摸清摸准当地旧俗陋习的现状、把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找出来,围绕“移什么风”、“易什么俗”。

(三)突出正面引导。要把先进文化引领作为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的着力点,坚持正确导向,用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引导群众。

三、主要内容

(一)领导体制。成立移风易俗活动领导组织,广泛吸纳党员干部,成立移风易俗活动组织,并正常开展工作,有计划组织村民学习科普知识,开展科普活动。

(二)工作机制。通过广播会、党员干部会、议事代表会等形式,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动员居民积极参与创建活动;建立移风易俗实施档案,创建活动实施方案、计划、总结,有会议、宣传、检查、考核、评比等文字、图片、影音资料。

(三)道德建设。开展“文明信用户”、“孝老爱亲户”、“平安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居民参与比例占总户数的80%以上,鼓励党员干部带头。

(四)社会风尚。制定村规民约,下发到户,并在醒目位置张贴或悬挂;村民家中卫生干净整洁,物品摆放有序;

(五)公益事业。在进行集会或重大节庆时广泛进行宣传,利用公共场所开展移风易俗教育讲座,拓展宣传方式与内容,利用群众性文化体育和娱乐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移风易俗宣传活动。

四、实施步骤

整个移风易俗项目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阶段(2020年11月—12月)运用横幅,标语,传单、电子显示屏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氛围。同时,完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积极探索移风易俗新方法、新思路、新经验。

(二)全面推进阶段(2020年12月—2021年7月)推动移风易俗长效开展机制,在重大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节日期间,开展“文明信用户”、“孝老爱亲户”、“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通过评选活动,树立学习典范,通过抓先进示范,抓典型带动,以点带面扎实推进。通过村规民约的制定,引导居民创建良好的社会风尚,并大力宣传,运用讲座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得移风易俗深入人心。

(三)总结提升阶段(2021年7月—8月)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集中行动与完善机制、治标与治本相结合,认真总结项目开展经验,回应目标,引导广大人民群众革除生活陋习,积极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五、项目考核指标

(一)成立一支由党员干部带头,居民参与的移风易俗领导组织,并制定相应的工作机制。

宣传讲座:不少于两场,分别于项目开展前期、后期举办。

(二)评选活动:举办四场不同类型的评选活动,分别为“文明信用户”、“孝老爱亲户”、“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

(三)制定村规民约,印制宣传册进行发放。

移风易俗工作计划篇2

自今年年初以来,xx乡围绕“树新风助脱贫”这一目标计划,把移风易俗作为全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禁毒防艾、卫生健康、扶贫政策等宣传宣讲,积极推进文明和谐新安建设。现将今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机制建设。制定并下发了《xx乡移风易俗工作实施方案》、《xx乡移风易俗工作专项督查考核奖惩办法》,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兼组织宣传委员杨进刚任组长的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计生、禁毒等组成了宣传发动、综合治理、督导考核等工作小组。与各村两委签订了《村干部践行移风易俗承诺书》,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对村两委的年度考核重要内容,作为年终考核等先进的重要依据。同时,认真组织好日常监督检查。坚持每季度调度一次、每半年测评一次,并把结果通报全乡,及时掌握和公开移风易俗工作的进展情况。同时,发挥驻村工作组的作用,指导所驻村健全《村民公约》、《红白理事会章程》等有关配套制度和措施,进一步规范了村组广大干部群众的日常行为,培养起了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进一步促进了工作,确保移风易俗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是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充分利用村广播喇叭、宣传栏、张贴标语和组织群众会、坝坝会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重点宣传了《禁毒条例》、《义务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的有关政策规定。通过召开党员干部大会、党建月会、专题座谈会等形式给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常打招呼、常敲警钟;及时对有婚丧事大操大办苗头的人员说服教育,进行正确引导。注重发挥榜样的导向作用,总结挖掘了部分移风易俗的先进典型,对他们的事迹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了大部分群众,使移风易俗工作真正入脑、入耳、入心,形成移风易俗的良好社会新风尚。

三是突出专项治理,净化社会风气。突出重点、集中治理是净化社会风气、树立文明新风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为此,乡党委政府根据实际制定了相应的规定,成立专门班子,抽调精干力量,按照“严、实、广、细”的要求,扎实开展移风易俗专项治理行动。“严”,就是对违反政策规定的人和事,坚决予以打击处理,不放宽政策,不徇私讲情;“实”,就是把好群众举报、调查取证等环节,做到不弄虚作假,不搞形式主义;“广”,就是治理的覆盖面广,涉及到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具体行为,也触及到传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空白点;“细”,就是具体治理中,对干部群众的思想教育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不压制、不激化,避免因简单粗暴而引起人为争端。特别是对红白事大操大办、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现象。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村容村貌整治为切入点,全面铺开农村环境整治脏乱差工作,在农村组织开展让门前净起来,让村道净起来活动,对普隆村集贸市场、固定摊点内外环境卫生也进行彻底治理,在全乡营造了一个除陋习、树新风的良好氛围。

移风易俗工作计划篇3

春节、元宵节是我们重要的传统节日,为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根据市文明办春节、元宵节“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安排,我局科学谋划、精心部署,多措并举努力营造欢乐喜庆、文明祥和的春节,现就将我局在两节期间开展的主题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我局高度重视春节、元宵节文化建设,通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对干部职工进行思想上的教育、意识上的引导和观念上的塑造。我局对“两节”期间的活动进行了周密的筹划部署,开展了送春联和走访慰问活动,把节日活动与创先争优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推进我局文明创建工作。

二、深入宣传,

广泛发动,

倡导移风易俗的优良新风

为进一步倡导移风易俗的的良好氛围,

我局通过微信群、QQ群等途径对春节、元宵节期间的移风易俗工作进行宣传,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过节习俗和生活方式,

提倡我局干部职工减少燃放烟花爆竹或不燃放烟花爆竹,

做到文明用餐、节俭用餐,

反对奢侈浪费过节,

引导全局干部职工过一个文明、祥和、节俭、绿色环保的春节。倡文明、除陋习、树新风,

进一步扩大知晓范围,

提倡广大干部职工争做移风易俗的先锋表率。

三、精心策划,内容丰富,

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我局联合XX社区开展2020年“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送春联活动,1月13日上午9点开始在市公安局刑侦大队门口,书法志愿者们根据居民的要求喜好书写并赠送春联,通过写春联、送春联的形式,将节日的喜庆送到居民群众手中,营造出一种团结奋进、文明和谐、喜庆祥和的浓郁氛围。

四、高度重视、明确对象,开展温暖人心的慰问活动

两节期间,

移风易俗工作计划篇4

晴滩村

1、以晴滩村两委班子为主体,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完善工作流程。每月一个主题持续开展孝老爱亲、关爱留守儿童、文明礼貌、移风易俗、志愿者服务方面的活动、教育,积极推进文明乡风、移风易俗工作;

2、结合创文、创卫工作,积极组织志愿者广泛开展卫生清洁、秩序维持、文明礼貌宣传等志愿者活动,大力改善村级面貌、村风民风。

古晴滩社区

1、落成全民健身中心,广泛开展广场舞、青少年艺术体育锻炼、文化讲座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2、成立古晴滩社区“侨之家”,服务社区及全镇各村归侨、侨眷,组织开展节日庆典、关怀慰问等活动,将党的温暖传递到社会各界人士。

3、结合创文、创卫工作,积极组织志愿者广泛开展卫生清洁、秩序维持、文明礼貌宣传等志愿者活动,大力改善镇区面貌、乡风民风。

杨巷村

移风易俗工作计划篇5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创建工作整体合力

创建文明和谐镇活动开展以来,镇党委政府按照市、区有关要求,成立了创建文明镇领导小组,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2019年先后召开党委会8次,党政联席会议4次,工作会议5次研究解决环境整治、文明创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有关问题,保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费,落实专兼职人员负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同时严格按照工作要求,做到年初有计划、年底有总结。同时将转变机关作风、提高效能作为机关文明和谐建设的切入点,将文明和谐建设作为镇、村干部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狠抓机关效能建设,严格规范办事程序,实行政务、村务公开,推进民主评议工作,着力树立政府新形象。

二、加强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创建活动

一是认真落实党委中心组集体学习制度。确保做到学习有组织、有记录、有笔记、有心得、有总结,充分发挥了中心组的表率和带动作用。

二是紧密联系各村居各单位实际,开展““文明和谐家庭”、“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最美贫困户”“清洁贫困户”“健康家庭”等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建立包括镇机关干部志愿服务队、红色宣讲志愿服务队、文艺宣讲志愿服务队、青年宣讲团志愿服务队、巾帼宣讲团志愿服务队和各村(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队合计20支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队员237人,仅2019年就先后开展脱贫攻坚、环境整治、文明创建、卫生健康等各项志愿服务活动34次,活动范围涉及全镇15个村(居),受益人数达数万人。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广泛开展。

三是大力开展文明创建典型申报推荐工作,镇镇基督教堂2019年荣获省级和谐寺观教堂称号,成功申报好人三名,镇志愿服务队获评市第14期优秀志愿服务典型;镇2019年被评为市第四届文明镇,官塘村、居委会、苏北村被评选为市第四届文明村,2019年底由开展2019年区级文明村镇申报工作,申报原先三个市级文明村和陆集村、居委会、棉场村、百市集村共计七个村居为区文明村,并同时申报镇计生办创建市级文明单位。2020年更积极创建省级文明乡镇,制定镇创建省级文明村镇实施方案,并召开推进大会,大力推进省级文明村镇创建。

四是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大力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工作,完善“一约四会”,引导建立健全村镇两级管理网络,坚持不定期开展不良风气整治活动。积极开展移风易俗宣传,针对各类节庆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在村镇文化阵地、宗祠、宗教场所等重要地点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志愿服务宣传好的,推进移风易俗宣传。保障“移风易俗宣传示范街”设施,更新完善移风易俗宣传内容,充分发挥宣传引导作用。组织“扬文明乡风、促脱贫攻坚”专题报告,引导群众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将群众引导到学知识、增素质、齐致富的轨道上来。

三、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确保人居环境整洁有序

全力配合区政府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市场化处理机制。目前我镇15个村居全部落实了人员队伍和经费保障等环境卫生整治基本条件,建立起了垃圾清运、处理的长效机制;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持续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改厕、污水治理、拆违拆危等工作。同时积极开展“三线三边”环境治理暨乡风文明建设,不断巩固治理成果,逐步拓展延伸、全域覆盖,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移风易俗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秀屿区,婚育文明,研究 

当前莆田沿海农村一定程度存在着“早婚、黑婚、暗婚,生育观念落后,买卖婚姻、高价聘金”等不文明社会现象,给人口计生工作和社会安定稳定带来了巨大挑战,也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潮流背道而驰,成为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落后婚育观念的社会危害

“早婚、黑婚、暗婚,生育观念落后,买卖婚姻、高价聘金”等不文明社会现象,无论是对当事人及其家庭,还是对社会来说,它的危害都是巨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助长家庭暴力。婚姻是家庭的纽带,美好婚姻是美好家庭的前提和归宿,但落后婚育观念带来的婚姻却并非如此,反而带来更多负面的影响,如家庭暴力现象。据北方某省妇女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该省的家庭暴力事件达2000多起,而其中畸形不良婚姻所致的就占三分之一。此类由畸形婚姻引出的家庭暴力,成为家庭危机进而祸害社会的丑恶种子。

第二,加快人口增长速度,缩短人口增长周期,增加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早婚早育使得生育年龄提前,缩短了人口世代间隔,不利于低生育水平的稳定。按照一般规律,每百年会出生四代人,而早婚每百年可能出生五代、六代,给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

第三,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青少年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特别是骨骼,要到23-25岁才能完全钙化。如果过早结婚生子,母体和胎儿势必会出现争夺营养的情况,使母婴双方都不能健康生长,容易引起早产、难产及母婴死亡等意外出现。据统计,年龄在20-29岁的产妇死亡率为0.35%,而年龄在20岁以下的产妇死亡率为0.76%。同时,早婚早育者低文化素质、低经济收入和不稳定的职业使其对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知识的理解不深,难以做到少生优生,并使早婚早育者本人过早地背负家庭重担,从而影响自身素质的提高。

第四,容易引发社会问题,如催生高离婚率等现象。对于早婚者来说,虽然其已经组成了家庭,但由于其在性格上、心理上的不稳定和不成熟,极易引发家庭危机,这不仅不利于家庭的和谐稳定,而且不利于下一代的成长。据秀屿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秀屿区离婚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办理离婚登记的有492对;2012年突破500对,升至533对;2013年则达到了642对。

第五,由于早婚、黑婚是不受法律保护的行为,买卖婚姻更是违法行为,因此,当夫妻双方关系出现裂痕时,常伴随产生感情纠葛、财产纠葛、彩礼退赔等一系列民事纠纷,严重的甚至会引发刑事犯罪,对社会和谐造成不良影响。据统计,近年秀屿区早婚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早婚52人,早婚率0.81%;2012年早婚突破百人,为103人,早婚率1.61%;2013年则达到了236人,早婚率3.56%。同时,早婚早育属于违法生育行为。早婚早育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婚姻”关系和所生子女不受法律保护,所生子女属非婚政策外生育,应当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第六,高价聘金对普通农民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以秀屿区月塘乡为例,据初步统计,月塘乡联星村、坂尾村、霞塘村、双告山村、月埔村去年平均聘金为30-50万元,东潘村、洋埭村、西园村、前康村、岱前村、砺山村去年平均聘金为50-100万元。近五年来,月塘乡平均聘金翻了1.5-3倍。个别嫁女户除现金收取外,加上房子、公司股份等聘金收入,彩礼价格总计可达到3-4百万元。为了结婚,普通农民轻则负债累累,重则倾家荡产。由此也引发许多的社会问题。有的男青年为筹集结婚费用,不择手段地弄钱,、诈骗、抢劫、行凶直至落入法网;有的青年则采用换亲、非法同居等办法逃避婚姻彩礼。

二、导致婚育观念落后的主要原因

从大量的事实和已有的研究不难看出,导致婚育观念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几千年来传统观念的影响,也有当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客观因素。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习俗影响。随着沿海地区不断开放,莆田沿海乡镇外出经商的人员越来越多,也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忙于事业的他们没法抽出时间好好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只能通过快速相亲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相中自己满意的人生伴侣,并以高聘金快速决定婚姻。这种方式很快就被那些在外经商的人接受,加上原有“早子早福”、“多子多福”观念的影响,慢慢地成为当地盛行的风俗,也成为许多人默认的一种方式。

第二,文化程度低。一部分人初中甚至小学尚未毕业,即由于种种原因过早的离开校园,无所事事,婚姻大事就被提上了日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婚姻对于青年也有较大的吸引力。一部分家长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增加家庭劳动力,而乐于见到子女“早婚”。

第三,未婚先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发展,男女青年生理早熟,性观念,以及伦理道德观开始发生变化,婚前性行为越来越多,为了摆脱社会舆论的压力,无论是否达到法定婚龄,都“奉子成婚”。

第四,金钱诱惑。在我市沿海乡镇,多数人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大多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婚姻观念相对比较落后。这些年,有钱人越来越多,攀比风也越来越盛,不少父母和女孩也以能找个有钱的女婿或嫁个有钱人为重要标准。

第五,家族联盟。普通人家把女儿嫁给富裕的家庭,除了看重对方的高额聘金以外,还认为这样的婚姻可以让双方的家族建立关系。所以,把女儿嫁个好人家,对普通家庭来说,不仅仅关系女儿的婚姻生活,更影响整个家庭的命运。 

第六,管理不到位。部分基层干部基于人情等原因,对早婚、黑婚、暗婚现象放松了管理,有些干部特别是村干部甚至不管不问。还有对婚姻法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够,未能把文明的婚育观念传播到群众中去,加深了落后婚育观念的消极影响。

三、转变落后婚育观念的思考和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1.树立典型,加大宣传,转变群众的落后婚育观念。

一是发挥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组织区属新闻媒体记者深入基层,挖掘并采编典型新闻,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树立正面典型,在莆田广播电视台二套《秀屿新闻》栏目、秀屿新闻网、《秀屿乡讯》、秀屿新闻官方微信等平台,开展新闻宣传,营造弘扬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的浓厚氛围。

二是发挥理论宣传的主旋律作用。将文明婚育新风列入区、镇、村干部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利用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政治理论学习机会,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婚育知识、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努力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学实一点;同时紧密结合干部“四下基层”活动,组织干部职工深入群众家中宣讲,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婚育观念。

三是发挥社会宣传的主阵地作用。利用张贴宣传挂图、口号标语,分发宣传材料,举办专场宣传活动等方式,加强对农村群众的宣传教育,通过“小手拉大手”等有效方式,带动群众转变落后的婚育观念。

2.有效引导,摒弃陋俗,杜绝农村高聘金的现象。

一是加大移风易俗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的正面宣传,有效引导群众自觉摒弃奢靡攀比之风,弘扬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社会正气。借助企业家捐资举办社会公益事业等的先进典型事迹宣传,在全社会营造舆论宣传的强大声势,引导群众在公益事业上比贡献,当先进。组织社会宣传员通过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妇女维权等宣传材料,开展移风易俗宣传,引导全社会共同抵制高价婚姻、婚姻买卖等丑陋习俗,逐步转变群众传统的婚育观念,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型婚育观。利用节假日、重大活动机会,通过制作、发送倡导文明婚育新风的彩漫信息、短信,组织举办以“男女平等、科学婚育”为主题的文艺展演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关爱女孩的良好宣传氛围。

二是拓展移风易俗宣传渠道。积极开展网上讨论,推动网络媒体与网民互动,让网民发表意见和看法,充分发挥网络阅评员的作用,利用正面宣传信息,有效开展网上舆论引导。区委宣传部要指导各乡镇增加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次数,将“三下乡”活动的工作重心放在如何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努力提高广大育龄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上。区委文明办要发动各级文明单位利用“道德讲堂”等形式,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婚育知识、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奖励优惠政策,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树立正确的的家庭观、婚育观和幸福观,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区计生局要联合区教育局,在全区27所中学开设《人口与社会》地方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区计生协会要组织开展“人口文化”电影巡回展映,将展映作为我区人口文化对外宣传的主窗口,同时坚持社会化大宣传与进村入户宣传相结合,做好面对面、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宣传教育进村入户,入心入脑。区总工会要借助“秀屿牵手网”和“缘来是你QQ群”等平台,积极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法律知识宣传,让职工掌握优生优育的科学知识。团区委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团队组织在联系、服务群众方面的独特优势,并充分发挥志愿者行动的宣传协调作用,运用各类传媒平台,结合青年文化活动,通过晚会、电影等形式,深入宣传新型婚育观念,深入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深入宣传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知识,引导家庭成员的婚育行为,树立男女平等观念,切实解决部分群众婚育观念落后问题。区妇联要将部分早婚、黑婚、暗婚典型案例汇编成册,以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为载体,制作婚姻法系列宣传材料,通过以案说法、以案说纪、以身边人说身边事,用生动简明的案例,教育和引导广大妇女姐妹远离“早婚、黑婚、暗婚”。加大科学教育,正确引导广大育龄群众崇尚先进婚育观念,达到自觉转变传统的婚育观念的宣传教育目的,使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蔚然成风。

三是开展丰富多样的专题教育。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播放电教片、宣传片等方式,宣传移风易俗的先进典型,曝光陈规陋习,加强对群众特别是农村媒人的教育,从源头上制止高聘金的现象。区委宣传部要联合区文联,组织发动各协会会员,深入挖掘移风易俗的正反面题材作为宣传内容,结合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利用“三下乡”、文艺演出等机会,将移风易俗的正反面典型艺术再现在群众眼前,让群众在欣赏艺术表演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摒弃旧的观念而接受新的观念,逐步达到以新的婚育观念取代旧的传统的婚育观念的目的。

(二)积极开展活动,引导树立科学婚育观。

一是区委宣传部、区委文明办、区计生局、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等部门联合开展倡导婚育新风活动,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自觉抵制早婚、黑婚、暗婚、买卖婚姻、高价婚姻等不文明行为。充分发挥乡镇、村(居)两级文化站的作用,组织育龄群众广泛开展读书读报、交流心得体会活动;在有条件的乡镇和村(居)开展文化大院、文化楼道、计划生育科普知识巡回展览、书画摄影等活动;在节假日和重大社会活动日,开展集中性的科学婚育文化宣传活动。

二是坚持以家庭单位,结合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四下基层”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全区148个村(社区)的“妇女之家”、“妇女维权站”以“国际家庭日”等重要节日为契机,以车鼓队表演、小品宣传、健身舞展演、发放倡仪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效宣传“男女平等、科学婚育”等法律知识,提高广大妇女的法制水平和婚育意识。

三是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搭建未婚男女青年交友平台。开展“缘来是你”大型交友活动,为企事业单位未婚青年搭建交友平台,进一步拓宽单身男女的沟通渠道,搭建平等、友好、真诚交往的平台,切实为广大单身男女解决婚恋问题,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和现代婚恋观,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择偶机会,从而营造健康积极的婚恋氛围。以开展“金秋助学”慰问活动为契机,在大学生中发放倡仪书,开展集体签名和宣誓仪式,引导他们自强自立,摒弃传宗接代等落后思想,追求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成为晚婚晚育的带动者,坚持抵制买卖婚姻、高价聘金现象。

四是表彰典型弘扬婚育文明新风,提高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除了参与国家、省、市、区的表彰外,各乡镇可以从实际出发,组织群众开展“婚育新风文明户”、“婚育新风标兵”、“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积极分子”等评选表彰活动,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

(三)健全制度保障,有效推动婚育文明建设。

一是坚持综合决策,强化组织保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将推进群众婚育观念的根本转变放在长期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基础性地位,将婚育文明建设纳入文明城区建设以及“十二五”和“十三五”人口发展规划,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文明社区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实行婚育文明建设的综合决策,做到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考核;要成立婚育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转变落后的婚育观念作为促进人口计生工作深入持久、健康和谐发展的切入点和新的起点,让婚育文明新风有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是建立责任体系,加强运行保障。注重整合部门优势,聚集社会资源,建立职责明确、责任到位、上下贯通、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在全社会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成员单位明责、工作机制互动、群众积极参与的共同建设和谐计生巨大合力和组织运行系统。

三是健全投入机制,提供财力保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人口计生工作和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需要,加大对人口计生费的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婚育新风宣传教育经费足额到位,并呈阶段式增长。兑现奖扶利益导向,严格按照《关于落实生育文明·幸福家庭优惠政策建设关爱·奉献·和谐新秀屿实施意见》的相关规定兑现各项优惠政策,让农村纯女计生户政治有地位,经济得实惠,生活有保障。同时,区计生部门要主动与社会各界联合,发挥各部门、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探索和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宣传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形成大联合、大宣传、大服务的工作格局。

四是完善考评体系,注重效能保障。将开展婚育文明宣传活动列入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学校等各类精神文明建设先进的重要考评内容,并认真组织实施,督促落实,推动婚育文明建设。在推荐、考核各类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时,认真征求计生部门的意见,如发生违反计划生育相关法律、法规的现象,实行计生“一票否决”制。

(四)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工作责任层层落实到位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区直部门和各乡镇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对于加快全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区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作用,将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分类指导,不断把活动引向深入。把这项工作作为评选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文明户的一项重要内容,凡是活动搞得不好的,不能评为先进。把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纳入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认真进行考核。

二是部门协作,形成合力。每年召开一次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协调小组会议,认真研究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明确职责,加强相互沟通和支持。把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同本部门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同创建文明城区活动结合起来,同社区建设和发展结合起来,同有关社会活动结合起来,做到统一部署、部门协作、具体指导、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三是总结经验,改革创新。加强基层调查研究,发现、培养、总结先进典型,及时宣传、推广先进经验。全区每年召开一次专题会议,集中研究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进展情况,提升理论水平,推动活动不断深入开展。要结合实际,制定活动的具体规划、计划,全面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积极创造条件,依靠科技进步,利用先进手段,不断提升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水平。要加快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改革步伐,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

移风易俗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客家民居; 利用与开发; 文化产业; 鹤湖新居;

一、绪论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明确提出坚持发展文化产业,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及国际影响力,将文化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及精神保障。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却给外人以“文化沙漠”的印象,其独特的客家移民文化,亟待保护。2011年10月,深圳市政府组织召开旅游文化交流促进会,提出打造“文化+旅游”、“旅游+产业”的特色品牌,推动深圳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原文化本色、提升文化品位,用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对历史文化及相关民俗产业进行探索性保护与开发,为深圳文化立市注入强劲的动力。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客家民居作为我国极富历史与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建筑代表,研究者主要围绕某一具体文物或社区展开个案实证分析,从民居的建筑机理与特色、旅游资源条件、保护与开发措施、空间竞争因素、与周边城市及居民协调发展等方面入手展开研究。曾军从文物型社区保护的角度认为,主要存在旅游开发与民居保护、社区居民生产生活与保护、游客容量,以及旅游经济收益分配不均等矛盾。而陈义彬认为客家旅游开发的问题,主要在于旅游产品系统开发及开发主次与先后未明确。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足、内容单调、管理服务水平低、基础设施薄弱都是导致客家民居开发不充分的障碍。邱国锋认为应在深入调查研究后,择优开发利用;突出特色,丰富内容;资金筹集与市场开辟都要突出“客家”;且保护重于开发。而保留客家古民居价值是开发成功的首要条件,特别对于荒废的民居,只有在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才能得到良好的修缮,因此应切合实际进行保护与利用。

而旅游产业是指旅游行业和与其密切相关并为其提供物质或非物质服务与支持的行业和部门,而文化产业是指提供文化产品以及为生产经营文化产品提供物质设备和智力服务的经济行业。两者的融合是一个产业边界动态变化的过程。旅游产业是经济性、文化性的统一体,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文化是其属性,旅游是其功能,两者之间难分彼此。产业的单元化和模块化方便了旅游单元嵌入文化产业体系,赋予了该产业以旅游功能,使原先传统的边界模糊,彼此共生共赢。

三、研究区概况

1.地理区位与历史背景。鹤湖新居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岗镇罗瑞合村,是全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筑。鹤湖新居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即1817年)历三代、数十年建成。占地面积约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3779平方米,南北宽185米,东西长109米,共179个居住单位,每居1~3间构成。四周有坚固的城廓围墙,围墙内民居内两个“回”字相套组成,屋宇、厅、堂、房、井、廊院布局面错落有致,有“九天十八井,十阁走马廊”之称,是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

2.开发现状与经营问题。鹤湖新居于1996年12月,被原龙岗镇政府辟为客家民俗博物馆,1998年2月初正式对外开放,1998年8月被深圳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成为深圳“新客家之都”的标志性建筑。目前,龙岗区政府同意立项投入6975万元对鹤湖新居进行修缮,修缮工作正在进行中,运营合作双方却深陷官司纠纷。(1)产权不明,保护主体缺位,开发经营不善。目前龙岗的围屋大部分属于私有产权,房屋被出租或处于废弃状态。同质性建筑的未开发状态,在小范围内削弱了对鹤湖新居的竞争,但也减弱了历史遗址的整体吸引力。现阶段开发仅从充实展品,整治周边环境两方面进行,无法打破游客稀少,景区凋零的状态。(2)未能充分挖掘资源潜力,以组团一日游为主。鹤湖新居目前主要景点仅为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由于地势偏远,多为组团游,发展运营状况并不乐观。参观围屋的大多为本地人,这一小众市场并不能满足鹤湖新居的运营要求。同时,旅游资源集聚效应不强,最优半径短,重游客极少,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周边环境混乱。景区的通达度直接影响其吸引力,鹤湖新居地势偏远,交通管制混乱。食宿接待设施、娱乐购物设施等基础设施缺乏完整规划。周边建设布局零散,居住、商业和工业用地混杂,土地利用缺乏宏观调控和有效管理,鹤湖新居在乡村城镇化的进程中逐渐衰败,而呈现出散乱无序的状态。

四、鹤湖新居的利用与开发

1.研究思路与方法。基于鹤湖新居的保护与开发经营现状,我们从旅游文化产业的角度探索性提出一套改造方案,在整个调研过程中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

在收集历年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文献基础上,着重了解如鹤湖新居一类具有移民历史文化背景的民居建筑的现状与保护措施,重点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角度寻找规划设计的切合点。同时,综合性运用田野调查法,系统了解鹤湖新居历史背景与开发现状,政府相关部门的规划投入,周边社区居民的态度等,通过实地调查,对鹤湖新居作为深圳客家文化的重要地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探索其保护与开发措施。

2.旅游资源整合分析。通过对鹤湖新居实地走访调查,综合其历史背景与开发利用现状,对其旅游资源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整合:(1)历史价值。深圳1600多年的建置史,1000多年的海外交通史,800多年的移民史,300多年的华侨史,形成深圳特有的移民历史文化,奠定了深圳的文化根基。(2)艺术价值。鹤湖新居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客家方形围楼,它继承了中原府第式建筑,赣南客家四角楼和粤东兴梅客家围龙屋的传统,融进当地广府民系“斗廊式”的特点。(3)科学价值。作为深圳客家民俗博物馆,对研究深圳客家民俗、文化及其源流、客家宗族制社会结构、宗法观念和家族精神,具有重要参考价值。(4)社会价值。反映了文化主体的公共情感与价值认同。具有历史文化遗产的稀缺性、易损性、不可再生性以及对遗产认识的不确定、不完整性,需要在开发规划中得到保护。

3.开发策略与规划理念。目前,深圳着眼于“文化立市”,因此走出“文化沙漠”的困境极为必要。而充分挖掘原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则是有效手段之一。而对历史资源的开发要结合深圳移民文化、经济环境、产业层次、国际交流平台等优势进行。且突出鲜明的主题,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充分展示其历史独特韵味,让游客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文化,摆脱因单调观光带来的倦怠情绪。

首先是文化资源保护的两大转变。由被动的政府保护向主动的经营性保护转变,以发展促保护;由静态的维持保护向动态的风情繁衍保护转变,以活化促传承。其次,无形文化有形化、情境化。文化风情一般都是需要品味和体验的,通过营造氛围、制造环境、设计场景等来实现,将无形文化通过物化、场景化等手段实现有形化。再次,文化资源主题化、集约化。文化旅游资源都存在分散性分布特征和同质性现象,通过移植、借势、嫁接等手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最后,社区共享,可持续发展。通过利益共享,实实在在地为原著民提高收入、保障就业等,使文化旅游得到健康、稳定和可持续性的发展。

4.民俗创意园规划设计方案。基于以上分析,从旅游文化产业的角度对鹤湖新居进行开发,从对“鹤湖新居”这一主体建筑的保护利用,对民俗博物馆的经营建设,到客家传统文化风情街,再到以“女红产业”文化创意园区为重点的开发构想,打造“文化教育――观光游觅――购物休闲”三位一体的“休闲体验式文化旅游+民俗文化产业”的模式,突出对民俗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利用,并以此为窗口促进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1)客家民俗博物馆规划。①民俗文化展。整理现有客家文物,同时与其他博物馆协调合作,新增或调用展品进行陈列,提高展览的规模与质量。将博物馆分为客家农耕区、生活区、文化艺术长廊三部分。其中女红文艺区作为女红文化创意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客家手工艺品、服饰等传统女性工艺展品外,融合中外手工文化,展出富有地域代表性的民俗手工艺品。并定期开展国际女红展等大型展会,让此地正式成为“深圳文博会”的一个重要活动点。②民俗节庆活动。依据客家文化中的传统节日,在馆外的广场及客家风情街上举行系列庙会活动,打造一年一度的“客家文化节”,进行客家传统的狮舞表演等节目,吸引中外游客。同时,博物馆可联合深圳相关文化单位,共同举办以“客家”、“民俗”为主题的客家民俗摄影、书画作品征集活动,将收集挑选后的作品在博物馆的文化艺术长廊区进行展示。既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也是号召市民保护历史遗产的有效举措。③民俗学术研究。在馆内新增学术期刊陈列室,逐步向打造“深圳客家民俗研究中心”迈进,创办博物馆刊物,举办学术研讨会,和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民俗文化,用切身行动实践对客家民俗文化的保护。(2)女红创意文化园。①女红文化创意园概述。可分为国际女红展、女红工作室、产品贸易中心、国际女红交流赛四个项目部分,以达到建立女红产业基地、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文化产业品牌的目的,作为打造“鹤湖新居深圳民俗创意园”的核心部分。以旅游带动产业经营、以体验作为营运基础,让鹤湖新居成为人们了解中华民俗、体验客家文化的一个新平台,充分展现龙岗客家民俗文化的特点,放大民俗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形成我国女红产业的重要基地,完成由文化到产业的升华。②国际女红文化交流赛。可联合女红行业协会联合举办,邀请国内外女红行业的专业选手,同台竞技,按不同女工类型(如刺绣、纺染等)设置比赛,通过专家评判与大众喜好获得行业协会的认可。同时还可设置“业余组”,挖掘民间身怀绝技的艺人。通过比赛交流提高女红行业水平,促进传统女红在现代化审美中与时俱进,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传统文化的弘扬。③产品贸易中心。在客家风情街建立女红产品贸易中心。作为民俗博物馆的延伸,满足游客在观赏的基础上希望纪念留念的愿望,既出售当代女红名家的作品,同时汇集丰富多样而价格适中的女红工艺品、服饰等。组建制作工厂,将出售的产品,贴上统一的标志,打造自己的品牌,形成“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实现个性化定制服务,运用当代网络及物流技术开辟网络营销的渠道。通过统一的规划管理,将所有工艺品集中出售,改变满街摊贩、民俗产品无品牌管理现状,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形成规模效应。并可充分召集当地居民共同投入到当地的旅游事业发展中,为解决社区景区矛盾,促进居民就业提供了良好契机。④女红工作室。产品贸易中心是供游客购买产品的集中地,而女红工作室则为游客体验女红产业文化提供了良好平台。邀请专业女红技师到现场展示各种女红工艺品制作过程,游客通过观摩、与技师的交流,现场DIY完成简单的作品制作,展开技能互动,并逐步了解传统民俗文化中女红文化的深刻内涵。同时,可推出游客作品风采榜,将优秀的创意作品图片定期实名展出,激发游客创作灵感。(3)客家风情街。在民俗博物馆的右侧,拟利用原有地势及建筑风貌,修建商业步行街。通过提供餐饮、娱乐、购物等服务,既可作为景区的配套设施,为游客的文化休闲之旅带来方便,增添更多乐趣,同时也为景区带来更多利润收入。在客家风情街中,设立饭店餐馆,推出客家私房菜馆,将客家的饮食文化原始的、正宗的带给游客。注重提升服务产品档次,让游客近距离亲身体验客家美食文化。同时,修建以客家文化为主题格调的酒吧茶吧,如以客家著名的“英帅茶”为主题的茶吧,通过“养生”、“擂茶”等特色客家茶道文化,展示客家迎客风情。

五、结论

通过对深圳历史文化遗址鹤湖新居的实地调查,总结其现有的开发经营现状,并从文化旅游产业的角度,对其的开发与保护提出一套规划方案,将深圳的客家民俗文化产业发展作为鹤湖新居开发的新渠道,形成以旅游带动产业经营、以体验作为营运基础的发展模式,为历史文化及相关民俗产业的探索性与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曾军.文物型社区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旅游论坛, 2009,(4):513-520

[2]陈义彬.闽粤赣边客家地区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经济地理,2005,(6):924-927

[3]邱国锋.闽粤赣边客家古民居旅游开发研究[J].经济地理,2001,(6): 757-761

[4]林智敏.对梅州传统客家民居保护与利用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6,(17): 39-40

[5]马勇,周霄.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3

[6]余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J].旅游学刊,2007,(10): 9-10

移风易俗工作计划篇8

一、深入调研摸底子

Xx镇地处深山区,信息、交通闭塞,村民受传统习惯影响,大操大办办理红白事现象比较严重,同时,还有一些低俗恶俗的表演以及封建迷信等不文明现象。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大操大办婚丧礼俗现象并不是个例,在广大农村具有普遍性。究其原因:一是“面子”心理,别人家大肆张罗婚丧嫁娶事宜,自己家不办担心亲戚、邻家笑话;二是攀比意识,不论红白事,都要争脸面、讲排场、比阔气;三是专门引导和服务机构的缺失,很多村民并不愿意大操大办,但是没有人出来组织、出来要求;四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文明乡风缺失。如果不移风易俗,由此引发出的酒风盛行、口角矛盾、打架斗殴等现象,不但会成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绊脚石,而且会影响群众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素养。为此,Xx镇党委、政府结合Xx市“文明素质提升年”活动和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指示精神,引导各行政村成立红白理事会,推行以“喜事新办、丧事简办”为主要内容的移风易俗活动,真正解决群众“不想办而又不得不办”的难题。

二、宣传发动建组织

我们成立红白理事会的想法得到了市民政局的充分肯定。一是举办专题培训,全镇30个村的支书、村长全覆盖,下发了红白理事会职责与章程,强调了成立红白理事会的重要意义,要求各村召开群众代表会议成立由村干部、新乡贤参与的红白理事会。二是按照政府主导、各行政村自治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全镇30个行政村选举出红白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设立专门联络员,根据各自情况制定具体的办理标准、流程,并将红白理事会成员名单、制度及章程在全村张榜公示,全体村民在红白理事会的统一领导下遵照执行。三是结合市文明委《关于文明节俭办理红白事的指导意见》和全镇实际,出台了《Xx镇在“第一书记”派驻村推进文明节俭办理红白事的实施方案》,并实行红白理事会领导包区、机关干部包村制度,将11个“第一书记”派驻村打造成文明节俭办理红白事示范村,并对工作中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深入挖掘、广泛宣传,为全镇文明节俭办理红白事会全面铺开奠定良好基础。

三、细化量化明规定

在Xx镇各村文明节俭办理红白事的暂行规定中,重点明确了红白事的办理程序、办理要求,力求细化量化。一是从严推进丧事简办。村民家中有丧事的,主家要第一时间告知红白理事会,红白理事会派人向主家吊唁,告知办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并监督执行。要求一切从简,提倡厚养薄葬(花费总额不超过3500元)。取消回赠的毛巾,限制烟酒,严禁吹唢呐、搞演出;减少纸扎品数量;酒席一律改成大烩菜等。此外,各村还统一置办了丧事办理用具。规定出台后,虽然群众非常欢迎,但还都处于观望状态。但在曾庄村红白理事会办理第一场白事后,群众看到花费比以往减少了1万余元,心服口服,纷纷按规定执行。二是大力倡导喜事新办。明确了“六提倡、六反对”标准:提倡简约定亲,反对盲目攀比;提倡举办一次婚礼仪式,反对重复浪费;提倡新式婚礼,反对豪华婚礼;提倡 “礼轻情重”,反对高额礼金;提倡环保婚礼,反对乱贴红纸和大量燃放鞭炮;提倡低碳迎亲,反对豪华车队。三是修订村规民约,把移风易俗纳入“小宪法”。为让红白理事会工作有依据、村民红白事简办有底气、少数盲目攀比者无借口,各村都召开村民大会,重新修订《村规民约》,把简办事宜纳入其中,有了“小宪法”的支持,保证了红白事简办始终如一坚持下去,形成移风易俗的新风尚。

四、严格执行保落实

我镇一是强化宣传,要求各村召开全体村民大会进行安排部署,与每家每户签订文明节俭办理红白事承诺书;同时将文明节俭办理红白事的暂行规定制成喷绘,在各村人口密集场所进行公开宣传,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二是严格处罚。明确了处罚措施,若有村民不按规定执行将取消该村民所享有的一切福利待遇和救灾救济。三是干部带头。规定执行过程中,要求村在外工作人员、村组干部、党员和群众代表发挥表率作用,带动全体村民都按规定办理。2018年12月18日,桥沟村李世法去世,终年85岁。子孙中多有在外工作及经商人员,他们对是否按丧事简办争执不下,这时桥沟村红白理事会出现了,会长苗荣政带领理事会成员领着他们重新学习了镇村两级关于文明节俭办丧事的规定,说明了理事会对村里丧事简办家庭的帮助措施以及不按规定办丧事的处罚办法。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服教育,他们放弃了请吹手、放烟火、大办酒席等铺张做法。整个丧事比他们原来计划节约了近2万元。桥沟村红白理事会成立以来,共为村民节约25万余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五、以点带面思发展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Xx镇以文明节俭办理红白事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全镇各村建设了“村史文化长廊”,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开展了“陪伴父母来义诊”、“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等孝老爱亲活动,同时开展了好家风、好家训评选、移风易俗道德讲堂、成立法律帮扶中心等等。一系列活动使得Xx镇风清气正,说闲话的少了,不孝敬老人、不和睦邻里的少了,思发展、想发展、比发展的多了,如何早日实现脱贫致富成了广大村民共同的目标和心愿。移风易俗工作也由原来群众的不理解、不支持,到现在已成为一种习惯,群众的思想已从过去的讲排场、比气派,到现在的比文化、比家风,文明习俗观念在大峪已渗透人心。截至目前,Xx镇各村红白理事共为全镇群众节约200余万元,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移风易俗工作计划篇9

县委宣传部 

《荆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自2018年1月1日实施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关心和监督下,县委宣传部认真履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职能,督促各地各单位全面学习宣传贯彻《荆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我县在推进文明行为促进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从三个方面作汇报:

一、贯彻落实基本情况

(一)加强宣传氛围

1.机关学习深入推进。各地各单位利用每周学习日开展学习《荆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活动。坚持将学习宣传《条例》纳入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内容,对条例内容进行解读学习,采取集中学习、自学研讨等多种形式,形成领导干部带头学、原原本本集中学、学用结合深入学的浓厚氛围。

2.社会宣传广泛开展。一是组织动员各地各单位利用电子显示屏、宣传栏、微信工作群、QQ群等载体和平台,及时宣传条例内容,对条例出台的背景、目的、依据、文明行为界定、鼓励与促进措施、保障与实施举措、法律责任等进行深刻解读。二是扩大学习宣传覆盖面,印发到各地各单位《条例》共16000本,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认真学,提升《条例》知晓率和参与率,真正理解内涵,切实规范言行,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开展系列活动

1.志愿服务形成常态。为加强对全县志愿服务活动的规范管理,组建了县志愿服务中心,已入驻8个社会公益组织,2个志愿服务工作室。目前,全县各地各单位组建志愿服务团队达150多个,志愿者19860人,成立了蓝天下妇女儿童维权协会、一米爱心社、绿叶志愿者协会、蒲公英爱心协会等一批优秀社会志愿服务团队。各志愿服务团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蒲公英助学项目惠及全县23个乡镇管理区,受助留守儿童达八百多人;蓝天下妇女儿童维权协会的“万家无暴”项目,创新性地设计“妇联+公安+社会组织+”模式,直接服务家暴受害人1200余人,助6名自杀者放弃轻生,70余名想自杀或杀死施暴者的受害人恢复平静,帮数百家庭修复受损关系。

2.立德树人全面推进。县教育局重点突出文明校园创建,将文明行为养成纳入教学计划、纳入课堂教育、纳入教师考评,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在各类新闻媒体开辟专栏、专题,大力宣传推介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了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今年6月,我县带领群众致富的黄歇口镇毕利霞被评为省荆楚楷模,入选中国好人7月份候选人;多年来坚持5元钱理发的柘木乡王章林被评为市荆州楷模;我县四位“90后” 街头爱心接力,救治心脏病男子的救人群体被评为荆州雷锋帮。

3.移风易俗成效显著。县文明委制定印发《监利县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实施方案》,狠抓主体责任落实,成立工作专班,制订工作措施,并以发倡议书、广播村村响、流动宣传车、“贴门神”、签订承诺书等多种形式开展全覆盖立体化宣传,同时利用电视台、电台、报刊、政府门户网等媒介开展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公益广告宣传,让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全县各村(社区)已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省财政拨付我县村红白理事会奖励经费15万元,我县按照每村464.5元的标准平均拨付到各村。每个节假日前,县委宣传部印发《文明过节倡议书》,通过电视、网站、报纸等媒介开展文明过节宣传活动,通过系列举措,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文明新风逐渐深入人心。

(三)文明创建有序推进。一是开展了省、市文明单位届中测评。组织专班对已申报省、市文明单位开展届中测评,对测评分数较低的单位予以取消考评资格,采取优胜劣汰的方式分别向省、市文明委申报21个省级文明单位和33个市级文明单位。二是开展了县级文明单位、村(社区)的创建申报工作。印发了县文明办《关于做好2018-2019年度县级文明单位、村(社区)申报工作的通知》文件,截止目前,已向县文明办申报的单位45个,村(社区)58个。三是开展新一轮全省县域文明指数测评迎检准备工作。为夯实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县委宣传部坚持以常态化模式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制定印发了《2018年监利县文明指数测评问题清单》的通报,督促各相关责任单位进行自查自纠、逐条整改,认真对照《湖北省县域文明指数测评体系》和《监利县创建全国文明县城2019年工作实施方案》上的要求对标创建,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细化工作目标,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督办指导。

二、贯彻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推进《条例》落实的工作中,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综合联动有待进一步提升,各地各单位虽然围绕工作职责尽力开展工作,但工作联动和工作合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执法管理标准还不严格,对禁烟控烟、乱涂乱画、乱闯红灯、乱停乱放、违规使用车灯等不文明行为的处罚,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三是文明行为先进人物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等。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再加责任,再强措施,确保《条例》在我县落地生根。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明确目标,制定规划。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既需要攻坚期的强力推进,也需要长时间行为养成,我们将根据《条例》规定,逐项细化行为养成的具体实施步骤,明确长远和年度工作目标,形成既放眼长远、又注重当下的可操作、可实施的工作路线图,同时,我们将督促相关责任单位,围绕工作规划,制定贯彻落实《条例》的工作目标、实施步骤,推动我县社会文明程度有效提升。

(二)注重引导,加强宣传。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条例》的学习宣传,坚持将其纳入各地各单位每周学习日的重要内容,同时,联合县公安局、县融媒体中心办好不文明行为曝光台,依托各类宣传平台,做好《条例》的宣传解读、文明行为和先进典型的宣传推介,全面推进《条例》宣传进乡村、进校园,形成全社会“讲文明、树新风”良好氛围。

移风易俗工作计划篇10

   年末文明建设工作计划1

   为了做好201x年度精神礼貌建设工作,全面推进我村精神礼貌建设再上新台阶,努力促进“先进精神礼貌村”建设的奋斗目标,根据上级的工作部署,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本年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主动融入海西绿色石化港口新城建设大局,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以人为本,广泛开展建立活动,努力使精神礼貌建立工作为促进我村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带给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动力。

   二、建立目标

   我村将以“巩固、提高、延伸”为切入点,进一步深入持久地开展精神礼貌建立活动,有重点的在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全面提升我村礼貌建立工作总体水平。力争透过全体村民和村两委的努力,争创区级乃至市级精神礼貌建设先进单位。

   三、具体安排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建立职责,确保精神礼貌建立活动落到实处。成立争创“精神礼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精神礼貌建立工作进行职责分解,根据职责分工,做好协调工作。要按照我村与镇党委政府签订的《精神礼貌工作职责状》的资料,用心投身到精神礼貌建立工作中。把建立精神礼貌示范村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与提高村民礼貌素质结合起来,以“营造优美村容、建设高效队伍、做好一线服务、争创优秀业绩”作为建立主要资料,在建立措施上做到不断创新,力争我村建立工作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2、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礼貌建立活动。继续开展“学习雷锋、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组织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6月份,以“春、夏”季爱国卫生运动为契机,配合镇党委政府用心开展村容村貌整治、保护环境等活动,广泛发动、深入开展;7月份,组织党员开展庆祝建党93周年系列活动,开展党的历史和党的知识宣传教育,组织开展走访老党员、老干部活动;8月份,开展拥军拥属活动,慰问退伍老兵,开展爱心助学活动,帮忙贫困优秀学子上大学;10月份,认真做好国庆庆祝活动和开好重阳节爱老敬老座谈活动;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活动,将法律法规知识送入千家万户,切实保障全村的安定稳定;力争实现全村4个自然村环卫队伍全组建,将柳厝村建设成为区级点线面环境卫生整治示范村;继续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计生工作持续在全镇中上水平。

   3、扎实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氛围。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开展“讲礼貌、树新风”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继续完善柳厝村文化活动中心,对文化中心内的农家书屋、阅览室等进行充实,配齐配全相关设备,将文化中心全天向村民开放,方便群众到此活动;鼓励广大妇女群众参加广场舞、太极拳、大鼓队等健身团队,丰富业余生活;扩建柳厝休闲小公园,让更多的群众有地方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四、保障措施

   1、明确建立工作职责。精神礼貌建立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分析建立形势,解决建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工作任务,确定时间进度,职责分工到人,推动工作落实,切实保证建立活动有计划、有制度、有步骤、有成效地组织实施。

   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要将精神礼貌建立工作与日常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利用无线广播平台定期播放先进文化作品,营造浓厚的建立氛围;透过宣传标语等方式宣传争创活动,扩大影响、增强气氛,构成“人人参与争创、人人服务争创”的强大合力。

   3、规范建立资料台帐。要注意收集礼貌建立工作中一系列活动资料,并由专人负责统一管理归档,对精神礼貌建立资料实行档案化管理,将所有各项资料真实准确地记录和登记,保证资料搜集齐全、分类科学、立卷建档完备。平时注重建立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按照建立验收标准,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和各种活动的记载,确保建立资料台帐全面反映建立工作过程及成果。

   年末文明建设工作计划2

   近年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镇立足实际,紧紧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镇目标,深入扎实地开展创建文明镇活动,努力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创建工作整体合力

   创建文明和谐镇活动开展以来,镇党委政府按照市、区有关要求,成立了创建文明镇领导小组,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2021年先后召开党委会8次,党政联席会议4次,工作会议5次研究解决环境整治、文明创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有关问题,保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费,落实专兼职人员负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同时严格按照工作要求,做到年初有计划、年底有总结。同时将转变机关作风、提高效能作为机关文明和谐建设的切入点,将文明和谐建设作为镇、村干部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狠抓机关效能建设,严格规范办事程序,实行政务、村务公开,推进民主评议工作,着力树立政府新形象。

   二、加强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创建活动

   一是认真落实党委中心组集体学习制度。确保做到学习有组织、有记录、有笔记、有心得、有总结,充分发挥了中心组的表率和带动作用。

   二是紧密联系各村居各单位实际,开展““文明和谐家庭”、“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最美贫困户”“清洁贫困户”“健康家庭”等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建立包括镇机关干部志愿服务队、红色宣讲志愿服务队、文艺宣讲志愿服务队、青年宣讲团志愿服务队、巾帼宣讲团志愿服务队和各村(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队合计20支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队员237人,仅2021年就先后开展脱贫攻坚、环境整治、文明创建、卫生健康等各项志愿服务活动34次,活动范围涉及全镇15个村(居),受益人数达数万人。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广泛开展。

   三是大力开展文明创建典型申报推荐工作,镇镇基督教堂2021年荣获省级和谐寺观教堂称号,成功申报好人三名,镇志愿服务队获评市第14期优秀志愿服务典型;镇2021年被评为市第四届文明镇,官塘村、居委会、苏北村被评选为市第四届文明村,2021年底由开展2021年区级文明村镇申报工作,申报原先三个市级文明村和陆集村、居委会、棉场村、百市集村共计七个村居为区文明村,并同时申报镇计生办创建市级文明单位。2021年更积极创建省级文明乡镇,制定镇创建省级文明村镇实施方案,并召开推进大会,大力推进省级文明村镇创建。

   四是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大力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工作,完善“一约四会”,引导建立健全村镇两级管理网络,坚持不定期开展不良风气整治活动。积极开展移风易俗宣传,针对各类节庆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在村镇文化阵地、宗祠、宗教场所等重要地点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志愿服务宣传好的,推进移风易俗宣传。保障“移风易俗宣传示范街”设施,更新完善移风易俗宣传内容,充分发挥宣传引导作用。组织“扬文明乡风、促脱贫攻坚”专题报告,引导群众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将群众引导到学知识、增素质、齐致富的轨道上来。

   三、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确保人居环境整洁有序

   全力配合区政府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市场化处理机制。目前我镇15个村居全部落实了人员队伍和经费保障等环境卫生整治基本条件,建立起了垃圾清运、处理的长效机制;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持续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改厕、污水治理、拆违拆危等工作。同时积极开展“三线三边”环境治理暨乡风文明建设,不断巩固治理成果,逐步拓展延伸、全域覆盖,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四、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目前,我镇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逐步完善,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在成立棉场村农民文化艺术队、官塘村舞狮队后,又在全镇15个村居建立各自文化队伍,并采取“学、讲、议、领、帮、创、乐、庆、评”等多样形式,开展文明创建活动。2021年,镇组织“摆渡人家”百姓文化艺术团,精心编排丰富节目,在我镇15个村(居),开展学习精神、唱响主旋律暨助力脱贫攻坚文艺巡回演出;在1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开展“举旗帜.送理论.助脱贫.创文明”艺术化宣讲活动;开展四中全会艺术化宣讲宣传、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农民春晚等文化活动;在堰湾小学成功举办镇第四届校园文化节,成功组织镇第一届广场舞大赛。全年组织开展文艺汇演、艺术化宣传宣讲活动37次,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大力推进“一约四会”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年末文明建设工作计划3

   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玄武区2007年政治文明建设工作目标》提出的各项要求,继续发扬党内民主,不断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决策水平,努力建设一支奋发向上、能打硬仗的建设队伍,从政治上保障各项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

   1、抓好政治理论学习。局工委中心组坚持每月一次的理论学习制度,增强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鉴别力,努力提高防微杜渐、解决自身问题和带领职工加快发展的能力。

   2、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注意运用制度规范决策行为,促进管理工作逐步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提高班子成员的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中,坚持党组成员会前充分酝酿,会上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尽可能使决策科学可行。

   3、强调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号令。局领导班子在每一项工作的实施中特别注重严格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做到一个声音喊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全局上下集中精力,形成合力,环环相扣,紧张有序地工作。

   4、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了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党政齐抓共管、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继续开展“双创”活动,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有效防止工程建设中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实行局务公开,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1、注重把握全面真实,突出重点。把工作职责、机构设置、服务承诺、行政执法程序和纪律、投诉监督电话等对外公开的内容作为固定、长期的形式进行公开。在对内公开中,着重围绕本单位重大决策,人事管理,职工考核、奖惩、分配,评先选优,财务收支,干部考察任免,业务服务,政策信息等群众关心、敏感的问题以及涉及工作人员利益的事项进行公开,并做到公开内容真实、准确,让大家清楚、明白,心中有数。

   2、结合实际,灵活多样,力求实效。在公开形式上,实行公开栏和网上公示相结合,并按要求及时更换公开的内容,注意听取群众意见,做好公开后的情况反馈。在内部适时召开局务会,把上级的指示要求、重点工程进展情况、工作思路等直接同全体工作人员见面、沟通,在公开时间上,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经常性工作定期公开,临时性工作适时公开,紧急性和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及时公开。

   3、建立系统廉政监督网络,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结合全区群众评议机关活动,在系统各单位设立监督员,对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并负责群众对局机关意见、建议的收集和情况反馈。根据反馈的群众意见和建议,局机关认真分析,及时整改。

   三、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1、把人大、政协提案、建议的办理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做到办理及时、反馈及时、行文及时、回复及时,确保达到“两个提高”(提高见面率、提高满意率)和“三个百分之百”(办复率100%、见面率100%、满意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