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活动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30 16:46:53

移风易俗活动总结

移风易俗活动总结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居民素质为根本,按照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要求,扎实开展创建移风易俗示范活动,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推进乡风文明为目标,全面推动移风易俗创建活动,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理念,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引导居民破除封建迷信,摒弃旧俗陋习,逐步促进居民精神文明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二、目标任务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立足实际、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的原则,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创建活动。

(一)突出群众主题。移风易俗具有群众性、复杂性、普遍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推动移风易俗必须走群众路线,依靠和发动群众,通过引导群众主动参与,自觉践行,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

(二)突出问题导向。深入基层一线,切实摸清摸准当地旧俗陋习的现状、把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找出来,围绕“移什么风”、“易什么俗”。

(三)突出正面引导。要把先进文化引领作为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的着力点,坚持正确导向,用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引导群众。

三、主要内容

(一)领导体制。成立移风易俗活动领导组织,广泛吸纳党员干部,成立移风易俗活动组织,并正常开展工作,有计划组织村民学习科普知识,开展科普活动。

(二)工作机制。通过广播会、党员干部会、议事代表会等形式,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动员居民积极参与创建活动;建立移风易俗实施档案,创建活动实施方案、计划、总结,有会议、宣传、检查、考核、评比等文字、图片、影音资料。

(三)道德建设。开展“文明信用户”、“孝老爱亲户”、“平安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居民参与比例占总户数的80%以上,鼓励党员干部带头。

(四)社会风尚。制定村规民约,下发到户,并在醒目位置张贴或悬挂;村民家中卫生干净整洁,物品摆放有序;

(五)公益事业。在进行集会或重大节庆时广泛进行宣传,利用公共场所开展移风易俗教育讲座,拓展宣传方式与内容,利用群众性文化体育和娱乐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移风易俗宣传活动。

四、实施步骤

整个移风易俗项目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阶段(2020年11月—12月)运用横幅,标语,传单、电子显示屏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氛围。同时,完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积极探索移风易俗新方法、新思路、新经验。

(二)全面推进阶段(2020年12月—2021年7月)推动移风易俗长效开展机制,在重大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节日期间,开展“文明信用户”、“孝老爱亲户”、“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通过评选活动,树立学习典范,通过抓先进示范,抓典型带动,以点带面扎实推进。通过村规民约的制定,引导居民创建良好的社会风尚,并大力宣传,运用讲座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得移风易俗深入人心。

(三)总结提升阶段(2021年7月—8月)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集中行动与完善机制、治标与治本相结合,认真总结项目开展经验,回应目标,引导广大人民群众革除生活陋习,积极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五、项目考核指标

(一)成立一支由党员干部带头,居民参与的移风易俗领导组织,并制定相应的工作机制。

宣传讲座:不少于两场,分别于项目开展前期、后期举办。

(二)评选活动:举办四场不同类型的评选活动,分别为“文明信用户”、“孝老爱亲户”、“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

(三)制定村规民约,印制宣传册进行发放。

移风易俗活动总结篇2

【出处】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荀子·乐论》

【解释】移:改变;易:变换。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改变风俗等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推陈出新、破旧立新

【反义词】因循守旧、一成不变、墨守成规

【同韵词】心有余而力不足、熔于一炉、三日入厨、崇雅黜浮、名门大族、酒色之徒、乌合之卒、言简意足、开门受徒、右翦左屠、......

【年代】古代

【灯谜】大年初一吃面条

【邂逅语】大年初一吃面条;新媳妇下地

【成语故事】西汉初年,社会秩序很不安定,虽然国力得到一定的恢复,但社会风气没有大的改观。贾谊看到这个问题深为忧虑,就上书汉文帝:虽然政权已经改变,但社会遗风余俗依然存在,而移风易俗、使人心趋向正道的使命不能推卸,不能只用文书往来应付

【示例】我们要移风易俗,形成讲科学的好风气。

【其它使用】

所以说学习和遵守婚姻法,实质上就是一场艰巨的阶级斗争,就是要在婚姻家庭方面兴无产阶级思想,灭资产阶级思想,清除封建的思想、习俗,用新的东西克服旧的东西,来移风易俗。

1996年以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为重点,广泛开展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和农村政策教育、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移风易俗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科学文化教育。

民俗的惰性使我们看到了移风易俗任务之艰巨,想必也提醒我们,民俗学家、美学家、党的工作者,在勉力为此之时,不要操之过急、或者简单从事,要设法找到其中之奥妙。

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说:从前,他们女子出门还都撑把挡住头面的伞,现在你们一部分男女学生居然并着肩步行,这在他们看来算不算怪事?同时你们女同学穿着华丽的衣饰,也很容易改变她们俭朴的习惯,我们来到这里,即使不能移风易俗,可也不好伤风败俗;

要教育干部带头开展移风易俗的活动,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克服社会风俗习惯中存在的愚昧落后的东西。

这些工作对于支援战争、发展生产、安定社会、改善人民生活以及移风易俗,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新型社会关系,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现在常见的移风易俗都事先做过周密安排,随着人类社会的高度组织化,有计划的变迁将会越来越多。

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在于移风易俗,建设人类精神文明,以推动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

此外,四川代表团以忆苦思甜为内容的说唱《阿苏巴底》、被称为移风易俗好节目的福建代表团的《难为迎亲伯》等也都是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产生的。

他们的做法是:千方百计地为群众办好事,扩大我军在人民中的政治影响;宣传我军光荣传统,推动社会移风易俗;积极支援公社、工厂劳动,从中接受社会主义教育;时时刻刻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遵守政策纪律,接受群众监督。

会场是洋溢着庄严热烈的气氛,主席台上高挂着毛主席的画象,两边墙壁上悬着红色的巨幅标语,上写着:"贯彻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知识分子下乡上山是移风易俗的革命行动。"

移风易俗活动总结篇3

关键词 影视作品;移风易俗;社会教育

早在1982年,时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的夏衍先生发表《移风易俗,影评有责》一文,殷切希望影评界能够“用我们的笔和刊物作武器,大家来做移风易俗的工作,大家来表扬和推广优秀的、鼓舞人心的好影片,大家来批评宣扬丑人坏事的影片”,以期纠正当时电影界“不考虑社会效果”而“任意摄制和放映不健康的电影”等不正常现象。实际上,夏衍先生对影评的期望和要求,同样适用于影视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优秀影视作品如《》《离开雷锋的日子》《张思德》《渴望》《大生活》等,在树立社会主义良好道德风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宣传教育作用。时至今日,中国影视业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作为拥有最广泛受众的艺术样式,影视剧以其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审美形式,具有较之学校教育更为宽广的社会教育功能,因而在移风易俗实践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探讨影视作品移风易俗的美学依据、传播优势以及实践历史,对于充分认识和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应有所裨益。

一、影视作品移风易俗的美学依据

在中国美学史上,“移风易俗”一词最早是作为对音乐之社会教育作用的高度概括而出现的。《孝经・广要道章》所载孔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之言,已成为美学史的经典命题。其中,孔子所言之“乐”,并不仅限于音乐,而是指先秦时期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理论依据是声有哀乐论即认为声音可以表现情感进而以情感人,该命题的核心内涵是发挥诗、乐、舞的审美情感优势,使情感感染伴随道德教化,引导民众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仁、义、忠、孝等道德,从而潜移默化地导民向善。虽然该命题存在忽视艺术自律的倾向,而且使得音乐等艺术样式在相当长时期内被封建统治阶级用作意识形态工具,但取其精华,仍可发现其对当今社会的启发意义:(1)艺术可以通过独特的审美情感力量,促进移风易俗的实现;(2)“移风易俗”意指改善社会风气,其性质是一种社会教育,因而不宜狭隘地将其理解为改变民俗。

与音乐等艺术样式一样,影视作品之所以具备移风易俗的社会教育功能,也源于其内在的审美情感特质。情感是影视作品的必备要素,优秀的影视往往能通过感人的画面和相应的配乐音响来表现人物情感,同时由此体现出作品对真善美的热情赞扬与对假恶丑的严肃批判。影视作品运用情感的感染力,使观众与剧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此时,观众暂时忘怀了生活中的喜忧与得失,其生活情感转化为审美情感,心灵不知不觉得到净化,情操也随之在审美愉悦中得到升华。多年来,中国影视业产生了很多以情感人进而导人向善的经典之作,例如1990年万人空巷的电视剧《渴望》和2003年催人泪下的电影《暖春》,通过描写刘慧芳、宝柱爹等平凡人物收养孤儿的朴实而善良的举动,呼唤人间真情,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亿万观众在心灵感动的同时得到了精神上的升华。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由于音乐旋律对于情感有着独特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因而一些优秀影片善于将音乐元素融入电影剧情,通过画面与音乐的完美融合,创造出感人至深的情感效果。在这方面,长春电影制片厂1963年摄制完成的《冰山上的来客》堪称典范,影片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共出现三次:第一次是为渲染阿米尔和古兰丹姆被迫分别的悲惨场面;第二次是为试探假古兰丹姆,阿米尔深情而忧伤的演唱与假古兰丹姆的漠然反应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一次是在阿米尔和古兰丹姆重逢相认的喜悦时刻,同一首歌渲染了三种情感场面,观众随之沉浸在对亲友的热爱与对敌特的愤恨之情中,正义感从心底油然而生。该影片的另一首歌《怀念战友》同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使观众在感动的同时,对战士为保卫边疆而英勇牺牲的壮举产生由衷的崇敬之情。总的来说,《冰山上的来客》生动地表现了军民之情、各民族团结之情以及保家卫国之情,是不可多得的民族团结与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二、影视作品移风易俗的社会传播优势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影视作品较之其他传统艺术样式在社会传播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虽然文学、音乐、戏剧等艺术样式都长于表现情感,因而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教育功能,在移风易俗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但从社会传播角度看,这些传统的艺术样式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首先,文学是语言艺术,欣赏文学通常要通过文字阅读,这就需要读者具有相应的文化知识,还要有相对充裕的阅读时间静下心来品读作品,要凭借自己的想象来呈现作品所描绘的画面,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思索其中蕴涵的哲理韵味。如此,对读者知识、时间与想象力等方面的要求必然会使文学的受众面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其次,音乐通过声响来表现情感,古代社会将音乐作为最重要的移风易俗工具,当今社会音乐仍以其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而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教育作用。不过,与影视的巨大篇幅相比,一般的音乐作品词曲容量相对较小,因而其情感渲染效果常需借助听者对自身经历的联想与想象,而配合影视画面的乐曲则往往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最后,戏剧与影视相似,都是诉诸观众视听感受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也常通过故事来表现情感,但戏剧需要欣赏者专门腾出时间走进剧场,有时还可能需要支付高额的门票费用,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众对于戏剧的欣赏需求。

对于最大多数的社会群体来说,影视作品对观赏者的主客观条件要求甚少,因而没有哪一种传统艺术样式能够较影视的受众面更为广泛。观赏者不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不一定要支付高额的票价,无需较强的想象力,甚至无需耗费太多思考,影视作品所蕴涵的一切情感、倾向都以画面的形式直接呈现在观众视觉面前。并且,凭借影院、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影视作品的传播速度极快,全球同步收看同一影视作品在技术上已经成为可能。此外,影视作品还常将文学性、音乐性与戏剧性集于一身,许多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后才广为人知,众多优美感人的乐曲源出于影视,而曲折的故事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激烈的性格冲突等戏剧性因素也是影视作品一贯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由于视觉图像的直接呈现,影视作品留给观众的想象与思索空间相对较少,但对于当今的社会大众来说,影视作品仍以其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而有着其他艺术样式所无法比拟的社会教育优势,因而其对于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三、影视作品移风易俗的实践史实

通常情况下,影视作品都具有感人的故事情节、鲜明 的人物形象、丰富的画面以及悦耳的音乐,其生动的审美表现形式较之枯燥说教而言,更易于被大众接受。因而运用影视作品进行移风易俗实践一直为中国电影工作者们所高度重视。

在近代,中国电影先驱者们已有以电影艺术移风易俗的明确意识和实践。1929年,有“中国电影之父”“香港电影之父”之称的黎民伟将他所创办的“民新影片公司”并入当时“执中国北方电影放映和发行业之牛耳”的罗明佑的“联华”公司,合作拍摄了《胭脂》《天涯歌女》《古都》《渔光曲》等中国早期电影史上的重要作品。在电影观念上,在当时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危急背景下,“联华公司以‘复兴国片’为己任,黎民伟把电影‘视为辅助教育,改良社会必须之具’,‘有移风易俗之功,劝善惩恶之旨’。”在此观念影响下,一些电影如费穆的《天伦》主动将改良社会风气作为自己的使命。

当今社会,中国影视业已得到迅速发展与广泛普及,影视作品自然更成为移风易俗的重要艺术样式,这突出体现在我国各地经常性开展的“爱国主义电影展映”以及“电影下乡”等活动中。尤其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国各地、各学校在今年都更加积极地组织放映《平原游击队》《上甘岭》《开国大典》《南京!南京!》等爱国主义影片,通过这一形式,缅怀革命先辈建国创业的丰功伟绩,培养观众的爱国主义情操,增强观众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其中,作为建国60周年献礼影片的《南京!南京!》运用黑白影像,表现中国军民对侵华日军的悲壮抵抗,在控诉侵华日军滔天罪行从而激发观众深切爱国情怀的同时,又力图从人性视角重新审视这场战争给两个民族带来的共同灾难,希望“观众能够体会战争背后的思索、苦难背后的救赎、死亡背后的尊严以及仇恨背后的温暖”。这样的深度反思无疑为该影片增添了更多看点,这种艺术尝试对于今后爱国主义影视创作如何才能更加吸引观众来说,当不无启发。

电影下乡同样是我国政府一贯大力支持的文化活动,至今,“电影下乡已经历时多年,总投资也以亿元计。农村电影放映国家‘21313"程’‘十五’期间共投入1.15亿元,2007年开始启动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积极推进农村数字放映活动。”由于农民群众普遍有观看电影的文化需求,因而很多地方政府都制定文件明确将电影下乡作为当地移风易俗的重要措施之一,以使“人民群众在接受各种社会信息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此外,电视剧以其易接收、故事容量大等优势,也担当着移风易俗的重任。某些地方电视台暑期专门为青少年学生播放《潜伏》等电视剧,其意即在于通过剧中主人公余则成等同志为了共产主义信仰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事迹,使青少年观众在对英雄人物产生崇敬之情的同时,懂得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之来之不易。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培养起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操。

移风易俗活动总结篇4

春节、元宵节是我们重要的传统节日,为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根据市文明办春节、元宵节“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安排,我局科学谋划、精心部署,多措并举努力营造欢乐喜庆、文明祥和的春节,现就将我局在两节期间开展的主题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我局高度重视春节、元宵节文化建设,通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对干部职工进行思想上的教育、意识上的引导和观念上的塑造。我局对“两节”期间的活动进行了周密的筹划部署,开展了送春联和走访慰问活动,把节日活动与创先争优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推进我局文明创建工作。

二、深入宣传,

广泛发动,

倡导移风易俗的优良新风

为进一步倡导移风易俗的的良好氛围,

我局通过微信群、QQ群等途径对春节、元宵节期间的移风易俗工作进行宣传,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过节习俗和生活方式,

提倡我局干部职工减少燃放烟花爆竹或不燃放烟花爆竹,

做到文明用餐、节俭用餐,

反对奢侈浪费过节,

引导全局干部职工过一个文明、祥和、节俭、绿色环保的春节。倡文明、除陋习、树新风,

进一步扩大知晓范围,

提倡广大干部职工争做移风易俗的先锋表率。

三、精心策划,内容丰富,

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我局联合XX社区开展2020年“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送春联活动,1月13日上午9点开始在市公安局刑侦大队门口,书法志愿者们根据居民的要求喜好书写并赠送春联,通过写春联、送春联的形式,将节日的喜庆送到居民群众手中,营造出一种团结奋进、文明和谐、喜庆祥和的浓郁氛围。

四、高度重视、明确对象,开展温暖人心的慰问活动

两节期间,

移风易俗活动总结篇5

很高兴今天来到了  村,今天我宣讲的题目是《移风易俗-从我开始》,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移风易俗,其中风俗是指特定区域、特定人群沿革下来的风气、礼节、习惯等的总和,我们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这是我们感到骄傲的地方,在长期的发展中,我们形成的不同于其他地区和人民的风气、礼节、习惯。那么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风俗习惯呢?请这位大姐说说。比如,我们端午节要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清明节祭祖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习俗。移和易就是改变,丢弃,扔掉的意思,那么我们的习俗中是否需要改变的呢?答案是要的,为什么要呢?因为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习俗中有一些是封建陋习,是不符合现代社区发展需要的,对于这部分我们就要改变它,甚至丢弃它,那些习俗是要改变的呢?大家想想,你觉的那些习俗需要改变?

在我们中国传统的婚丧嫁娶礼仪中,大家想想有那些?在婚嫁礼仪中,在结婚前,男方需要到女方去下聘礼,以感谢女方父母辛苦的将孩子抚养长大,现在要嫁到男方家生活了,向他们表示一种感谢,聘礼多少都只是一种形式。但到了现在,聘礼成为了一个家庭的负担,高昂的礼金让很多的男性青年成为了光棍,在座的各位,你们的身边是否有这样的情况呢?我想一定有,是吧。目前,我国拥有3000万的光棍,这3000人找不老婆,将会带来很多的社会问题。这就是陋习,我们要改变它,在这,大家要注意的是,我说的陋习是指高昂的礼金是陋习,不是说我们传统的嫁娶礼仪中下聘习俗是陋习,很多的习俗只要掌握一个度,我认为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我们还是有义务将它传承下去的。除了高昂的礼金之外大家想想还有什么陋习。

在丧葬礼仪中有吗?请这位大哥说说?大家都知道,如果家中有老人去世了,我们需要办一次白喜事,请亲朋好友过来,对去世之人表示一种哀思。但是现在很多作为子女的,在自己的父母去世后,为了显示自己的孝心,将父母的葬礼办的十分的隆重,大操大办,半个三天三夜,甚至请戏班来唱大戏,据我所知,在我们泰和好像还没有请戏班唱戏的事情,但在丰城县,就有这样的情况,我认为,长辈去世了,应该是一件悲伤的事情,而将他们的葬礼办的风光,这既是一种浪费同时也并不一定体现的就是孝心。在坐的有一些年级大的叔叔阿姨,我想问一下你们,作为父母,你想你的子女是在生前孝顺你们还是在你们百年之后将你们风光大葬呢?我想答案很明显,都希望生前子女对我们好是吧!所以说,死后葬礼是否风光并不是孝心的一种体现。这呢,也是一种陋习了。除此之外,在我们泰和,在丧礼方面有这样的一种风俗,就是做生墓,人还在世,就将死后的安葬之地就安排好了,并且将墓地修建的非常的豪华,这样以来,需要花个五六万,甚至上十万修建,这及耗费人力、物力,又占用了大面积的土地,大家应该知道,我们的土地资源是非常有限的,随着人口的增加,我们的居民面积在逐渐的减少,所以为了我们子孙后代,我们现在推行的是绿色殡葬。在这,我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县为了加大绿色殡葬的力度,从2018年5月1日起,免费为大家接尸,免费普通火化,免费提供普通骨灰盒,免费短期存放骨灰盒等业务,进一步推动我县绿色殡葬。这也是我们移风易俗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实移风易俗的内容很多,刚才我只是简单的和大家说了一下,什么是移风易俗。归纳有一下几个方面:

1、 提倡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

2、 提倡新式婚姻,反对高价彩礼

3、 提倡健康娱乐,反对黄、毒、赌

4、 提倡艰苦奋斗,反对铺张浪费

移风易俗活动总结篇6

*镇作为州市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单位以来,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州、市委的要求,结合实际,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严要求、高标准,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镇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抓组织机构落实。全市动员会议结束后,镇党委立即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和部署*镇学习实践活动,及时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精兵强将充实组建了办公室,制定了符合上级党委精神、突出*特点、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各参学支部也分别建立了工作机构,形成了以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各支部书记为具体责任人的“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责任机制。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确定5名班子成员联系各参学单位,做到了组织领导机构、工作班子、办公地点、办公设备“四个落实”。

二、抓宣传动员落实。4月1日,镇党委精心组织,及时召开了动员大会,镇机关全体党员干部、13个村支部书记、主任、副主任、镇内各单位负责人、121个包组干部、部分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退休干部共计4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对全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了全面动员和安排部署。

三、抓学习任务落实。镇党委通过组织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专题辅导与领导干部宣讲相结合等形式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为确保学习质量和效果,镇党委特邀州委党校杨晓兰副教授为全镇参与学习的10各支部370余名党员干部以及站办所负责人、村组干部、部分代表、政协委员、退休干部等进行专题宣讲,让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人心,让党员干部切实弄懂什么是科学发展观。4月21日,为使农村党员学好科学发展观,我们充分发挥民族干部优势,选派民语宣讲组深入到户闷村组织党员干部群众,采用民族语言讲授科学发展观,确保了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成效。在第一阶段学习实践活动中,各支部集中学习时间均在5个工作日以上,在积极克服工学矛盾、生产矛盾的基础上,党员集中学习达30学时以上。

四、重点工作有新突破。一是注重科学发展观与教育工作相结合,创造性开展“控辍保学”工作。镇党委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抓实抓紧抓好。启动了村、组、户“三级联动”责任抓控辍保学工作,将年终目标任务层层细化分解,落实具体责任人,有效减少了辍学严重的现象。2008年,初中毛入学率为81.47%,比市政府下达的指标78.47%高出3各百分点;小学入学率达99.93%,比市政府下达的指标99.5%高出0.43个百分点。二是注重农村土地流转改革与科学发展观相结合,积极探索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路子。充分依靠贡米龙头企业带动,试点开展土地流转改革,实施了贡米原产地——允午村农田土地流转。目前,土地流转工作已经产生了效益,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公司效益显著增加。三是注重移风易俗工作与科学发展观相结合,倡导农村文明新风。镇党委高度重视抓好移风易俗工作,组织党员干部130余人深入全镇121个村民小组召开群众大会250余场次,参与党员干部群众达5万余人,通过宣传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发动群众积极支持并参与移风易俗行动,基层农村已经形成了树新风、破旧俗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

移风易俗活动总结篇7

关键词:民间文学;谚语;闽台谚语;文缘

中图分类号:H1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206-03

福建闽南地区与台湾同源同宗,几百年来,闽南移民迁徙台湾,在台湾奋斗发展的同时,也传承拓展了闽南文化。在民间文学方面,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演进交融,形成了具有乡土区域特点的民间口头文学创作,其中民间谚语的发展与互动极有特色。

谚语是来自民间口头创作并且流传甚广的通俗大众文学艺术形式,是一种定型化的颇具哲理、洗练俗白的语言。谚语既有风土人情、、生活经历中提炼出的,赋予了训诫意义的短小韵文,也有在长期时代演进中广为流传的民间俗语和大量的歇后语。传承至今,各类闽台谚语依然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影响与作用。

一、闽台谚语的类型

(一)人生箴言类谚语

在闽南与台湾,有很多关于衣食住行、婚姻家庭、勤俭等人生箴言类谚语,这类俗谚形成于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与闽台两地特有的乡土习俗、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富有浓郁的当地乡村色彩。

“大石也要小石擎,红花也要绿叶扶。”讲的是乡村文化中人们的互相帮衬,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意味。

“做田要有好田边,住厝要有好厝边(邻居)。”意指农耕环境中邻里关系的重要,好邻居可以互相成就对方。

“早吃饱,午吃巧,暗顿(晚餐)半饿饱。”这是闽台地区人民几百年来演绎推导出的关于饮食与身心健康关系的谚语,主张早餐吃饱,午餐吃好,晚餐吃少的科学养生理念。

“冬吃菜头夏吃姜,免请医生免烧香。”民间素有推崇冬天吃萝卜、夏天吃生姜的习俗,认为这是最朴素的食补方式。

“一瞑无眠,三瞑补勿会过。”讲的是通宵熬夜对身体的伤害,一宿无眠,三个晚上也补不上,告诫人们要起居有序。

“勿吃过量酒,毋喝隔瞑(隔夜)茶。”过量酒与隔夜茶都会对身体造成不良伤害,这是民间生活智慧的结晶。

“逢桥要下马,过渡莫争船。”这是人生智慧类箴言,是人生经验的总结。过小桥下马,是为了安全。渡口不争船,以免义气用事引发争执落水。

“有情毋惊千里远,无情哪怕门对门。”这里表述的是人类情感的神奇与非理性,正因为这有情与无情,爱情才成其为世间最美妙的情感。

“不当家勿知柴米贵,不生囝毋知父母恩。”这是祖祖辈辈的生活经验,养儿方知父母恩,开始当家方知当家的不易。

“兄弟若同心,田涂(泥巴)变黄金。”此类训诫是教育兄弟齐心协力,共谋发展,形成凝聚力。

“教囝泅溪(游泳),毋通教儿爬树。”这句谚语的本意是,为人父母要教会孩子游泳,为了成年以后的自救与救人。但不需要教孩子爬树,因为爬树有可能导致失足摔下的危险。此类俗谚的引申意思是,父母应教会孩子应对生活问题的技巧与能力,教子有方的家长才是合格的父母。

“毋惊山高,只惊脚软,毋惊事难,只惊人懒。”这类箴言引申出人生须勤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二)气象、环境和生活习俗类谚语

闽台两地人民在长期的劳作中,对气象与农作物的生长关系有着大量的认知积累,在此基础上民间口头文学传承了许多关于气象与节气的俗谚。这些谚语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使得祖祖辈辈生活在温润、富饶、资源丰富的沿海地区人民代代受益。比事:

春谚,“‘立春’在腊月(十二月)间,明春无倒春寒。”倒春寒对作物的影响很大,尽早判断气象发展,在农耕时代意义重大,这是长期观察气象与农作关系的经验所获。

“二月初二霆雷,稻尾较重秤锤。”土地公生日传说是二月初二,这句话的表述意为二月初二天打雷,早稻的收成将是一个大丰收。

“春蒙曝死鬼,夏蒙做大水。”这句谚语意指春天大地大雾连绵弥漫,带来的将是夏日晴空,干旱少雨的气候让鬼都暴晒致死;如果夏天雾蒙蔽日,则是洪水泛滥的预警。

“麦惊清明尖叶雨,稻惊秋来白日风。”早季成熟的麦穗清明收成时最担忧突降春雨,秋天金黄的稻穗白露时节收成时最担心突然刮风。

夏谚,“‘夏至’刮西南(风),大雨水涨潭。‘夏至’大晴天,无雨到秋边。”这里说的是夏至刮西南风,会带来连绵不断的雨水,形成涝灾;夏至如果是大晴天,可能昭示一直到秋天都匮乏雨水,导致旱情。

“‘小暑’东北风,不久有台风。”台风与小暑东北风的关系揭示得一目了然,小暑时节刮东北风,是台风将至的预警。

“好上元,好早冬。”这句话是说上元节前后如果连续都是阳光灿烂的好天气,早冬的收成也将大好。

“无食五月节粽,破裘不甘放。”意指端午节吃过粽子后,才是真正的夏天来临,可以换季收起厚重的衣被。

“六一,一雷压九台;七一,一雷九台来。”这句是说六月初一打雷,夏天的台风会很少。七月初一打雷,随后就是很多个台风相随到来。

“七月半,减一条线。”意指“中元节”过了,“昼渐短,夜渐长”。

秋谚,“霜降,风台走去藏。”意指秋天末尾节气“霜降”一过,闽台海洋性气候中最常见的夏季台风也将远去不见踪影。

“秋前北风多阴雨,秋后北风旱到底。”也说的是风雨、季节与旱涝的关系。

“‘秋分’露重,冬季多霜。”阐述了霜冻与秋分露水的关系,这是常年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

冬谚,“‘立冬’无雨一冬晴,‘立冬’有雨春少晴。”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是否下雨,与冬天的晴朗、春天的雨水有着密切的关联。

“‘大雪’刮北风,冬季多霜冻。”大雪节气的北风与冬季霜冻的密切联系在这里得以体现。

“‘冬至’少雨,来春厚(多)寒。”这句谚语也是形象描述了冬至节气时少雨,来年春天多寒天的民间气象经验。

“‘小寒’暖,春多寒‘小寒’寒,六畜安。‘小寒’、‘大寒’多南风,明年六月早台风。‘小寒’冷勿会透,‘小暑’台风到。‘大寒’寒勿会死,‘立春’踔踔跳。”这几句关于大寒、小寒的谚语,讲的是小寒、大寒节气的气候现象与整年的气象关系。小寒、大寒如果暖和,来年开春的春冻则让人跺脚跳;小寒、大寒刮南风,来年六月台风就早早到。

“冬至在月头,欲寒在年兜”,“冬至月中央,无雪也无霜”,“冬至在月尾,寒冻正二月”。这几句说的是关于冬天是否寒冷的判断。冬至在月初,年关时节寒冷;冬至在月中,当年的冬天不见雪与霜;冬至在月末,开春的正月、二月则暴冷。

二十四节气是千百年间人民智慧的结晶,闽南一带关于节气与气象的谚语随着移民的迁徙,对台湾当地此类谚语的产生构成了影响。谚语不仅是生活现象的总结与提炼记录,更是农民、渔民赖以谋生的风向标。在长期的海上捕鱼、陆地耕作和生产实践中,闽台两地的农民渔民学会了对天察言观色,把握气候与节气的种种关联,再用以指导日常劳作。这些在民间口头传承数百年的谚语集成了两地人民的智慧与见识,成为了民间文学的精髓构成。

二、闽台谚语的特点

(一)闽台谚语的内容表达

从内容上看,闽台谚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由生活常识、思想趣味、人生哲理和日常科学集合而成。

闽南地区的民间传统俗谚,题材相当广泛,涉猎社会人生、道德伦理、家庭生活、天文气象、地域地理、人神鬼仙等领域,呈现出丰富多元的万千形态。这些或劝诫或诙谐的谚语,亲切平和地表达了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既是祖先智慧经验的结晶,也是海峡东西两岸民风民俗、道德信仰的缩影。谚语中传递的乐天知命的生活哲学,至今仍对两岸百姓的生活起着指导意义。

闽南与台湾两地由于历史移民的缘故,语言、习俗、文化皆相近。长期的两岸历史渊源关系,闽南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随着移民进入到台湾,在台湾地区落地生根,并随着移民生活的拓展而演进和衍生。这些新旧杂陈的台湾谚语也会对海峡对岸的闽南地区谚语的表达与运用产生影响,海峡东西两岸的民间文化相通相吸,互为观照,互相传动与影响。

(二)闽台谚语的形式构成

闽台谚语形式短小精炼,句式整齐紧凑,往往将抽象的概念寓于具体形象之中,言简而意赅,富有丰富意味。

谚语来自民间,因此大量的闽台谚语善于运用生活中的事例予以描述,通俗并带有口语特点。讲究节奏和韵律,均匀齐整,注意押韵,说来琅琅上口。同时还大量使用借代、夸张、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使谚语具体可感,意蕴深长,由表及里。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的闽台谚语,容易上口、便于记忆、方便使用,在海峡东西两岸源源不断地互为影响、渗透。这些基本定型的俗谚,有不少像民间流行的诗歌,以艺术美感的方式传承。

闽台两地位处海峡的东西两岸,血缘互亲,地缘邻近,商缘连接,文缘深厚,法缘相循。福建和台湾人的祖先都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早年福建人迁徙至台湾,闽台两地有着共同的血缘关系。远古时代福建沿海岛屿与台湾岛屿浑然一体,海平面使得今天的福建与台湾相隔一条海峡,两岸有着地缘相近的特点。商、周时期台湾与福建的生产技术即有交流,后来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商业活动日趋繁荣,两地人员间的商业往来活动颇多,始终有着密切互动的商缘。历史上福建人移居台湾时,不仅带去了方言,也保留了家乡的许多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至今台湾的主要方言为闽南话,闽南地区的高甲戏、南音、木偶戏等在台湾也广为流传,妈祖、保生大帝是两岸百姓共同的民间信仰,闽台两地的文化源远流长。清朝光绪时期,台湾开始独立建省,之前台湾一直隶属福建管辖,法缘相循是两地关系的一大特点。

闽台两地谚语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两岸民间的喜爱,作为百姓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学艺类型,它充满丰富的情感,具有节奏韵律感,上口易记,是民间智慧的广泛集成,生活实践经验的高度提炼。很多的谚语因其具有的高度凝练性、概括性,而成为了人们日常起居中的具有教育、指导意义的警句名言。这些涉猎生产过程、工作技能、生活方式、处世之道的俗谚,寓意深刻,形式灵巧活泼,以其富有趣味的形态,传递严肃醒世的人生教导,便于理解模仿,也极富有生命力。闽台谚语形象生动、内容丰富,内涵蕴藉、指向明确,成为了闽台两岸极具特色的民间文学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与意义。

――――――――――

参考文献:

〔1〕吴同端,王文宝,段宝林.中国俗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武占坤.中华谣谚研究[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3〕陈保亚.语言文化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

〔4〕何绵山.闽台区域文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5〕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闽台区域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陈建民.语言社会文化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移风易俗活动总结篇8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幸福院制度建设,为农村老人搭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保护伞”,推动农村养老事业实现新发展。下面小编准备了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希望大家喜欢。

按照《中共X区委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成立乡村振兴五个专班抓好工作推进落实的通知》要求,区民政局作为乡村组织振兴工作专班牵头推进单位,深入贯彻落实区《乡村组织振兴工作实施方案》,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倡导文明乡村行动,大力弘扬社会新风正气,全面务实开创民政工作。现对照《乡村振兴五个专班重点任务清单》,梳理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如下:

一、工作开展完成情况及成效

(一)全面提高城乡社区治理能力。一是健全村委会班子。按照全市推进基层组织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相关要求,对现任X区村委会班子进行摸底统计,对出现缺职的村委会及时指导做好补选工作,确保村级各项工作平稳过渡。截至X月X日,全区缺职村委会全部完成补选工作。二是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制度。依托村民会议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格局。大力推进全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实现村务公开阳光、透明。依法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发挥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20xx年全区X个村完成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的修订完善工作。三是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在总结近几年村务公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X区村务公开目录》。各村对照《X省村务公开条例》、《X区村务公开目录》要求,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党员大会等多种形式,在全面公开财务、事务、政务的基础上,把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作为公开的重点内容,做到既详细全面,又通俗易懂,让村级事务在“阳光”下运行。同时,进一步推行X区协商民主的“三三制”模式,指导推进全区村、社区基层协商民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推动建立多层次村级协商机制。四是搭建农村社区服务平台。20xx年新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X个,初步形成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主体、专项服务设施为配套、室内室外设施相结合的农村社区服务设施网络。通过统筹整合乡村服务资源,在农村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扎实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各项工作。

(二)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一是着力强化移风易俗宣传引导。20xx年区民政局先后制作发放移风易俗年画X万余张、移风易俗宣传品X余件,给各村安装婚丧简办流程图展板X块,实现“红白理事会、章程和村规民约”在农村社区全覆盖,进一步树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文明新风。同时,指导各街道办事处、村(居)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现代信息化手段进行广泛宣传,尤其针对外来人口和拆迁村村民,开展入户宣传或电话宣传,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推动移风易俗家喻户晓。二是大力推行文明节俭婚丧模式。指导全区各村(居)修改完善红白理事会章程,把移风易俗内容写入村规民约,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红白理事管理细则,制定《婚丧事宜简办标准》,并与村民签订《婚丧简办事宜承诺书》, 进一步推行文明节俭婚丧模式。三是深入扎实开展移风易俗培训。20xx年9月份区民政局举办了X区移风易俗工作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就“民俗与移风易俗”、“婚事新办的操作方法及如何提高红白理事会的服务能力”两个主题作了专题讲座,进一步提高了全区城郊八办分管社会事务工作的领导、社会事务科科长及X个村(居)红白理事会会长指导和推动移风易俗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同时,对照《全区乡村文明工作考评细则》,对全区村(居)的移风易俗工作情况进行实地考评。针对督导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并限期整改,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三)着力提高农村养老服务水平。截至目前,全区共建设农村幸福院X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初见成效,基本能够满足所在村老年人的活动需求。一是政策扶持,有序推进。根据《X省养老服务业省级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实施方案》《X市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补助实施细则〉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对农村幸福院的建设和运营给予补助,促进幸福院建设的有序性、快速性。二是标准打造,定位明确。把高标准打造农村幸福院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与现有农村公共服务平台、村级阵地建设等民生保障工程有机结合,坚持一村一策,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实现布局合理、资源共享。按照“能改建不新建、服务最大化”的思路,最大限度盘活闲置集体房产等资源,充分利用各类服务设施,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改建、扩建,解决幸福院建设场所问题。三是科学管理,有效运营。夯实区、街道、村三级责任,凝聚多方合力。按照“村级主办、政府支持、社会参与、自主互助”的原则,明确农村幸福院建设、运行和管理主体为村民委员会,所在街道负责监督管理,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运营和管理,开展结对帮扶、爱心捐赠活动。同时,倡导村监委会、农村老年协会积极参与管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四)健全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一是全面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xx年全年共为X户次X人次发放农村低保金及各类补贴X万元。并进一步完善我区农村低保申请对象、收入和财产认定标准,扣减刚性支出和就业成本等,放宽申请条件,将符合政策的农村困难家庭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确保“应保尽保”。同时,自20xx年X月X日起,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X元,高于市定贫困标准线每人每年X元。二是加强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建档立卡贫困户采取整户识别、按户帮扶,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是按户施保为主、按人施保为辅。并将整户无劳动力或劳动力较弱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兜底保障的重点,按规定程序有序纳入农村低保。脱贫攻坚期内,纳入农村低保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后,可继续保留低保待遇X个月,实现稳定脱贫后再退出低保范围。三是进一步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贫困人口,及时给予临时救助,并要针对不同救助类型,优化规范临时救助审核审批程序,进一步增强临时救助的可及性、时效性、公正性。为提高临时救助的及时性,已全面落实区民政局委托街道开展临时救助审批的规定,全面建立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委托街道直接审批的临时救助金额每次不超过X元/户,20xx年春节期间为X户农村困难家庭发放临时性救助金X万元。

(五)建立健全农村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对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实行动态管理。一是全面摸清农村留守儿童底数,及时更新完善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儿童关爱保护标准体系,每年全区农村留守儿童台账与实际相比达到零误差。截至目前,X区没有农村留守儿童。二是根据民政部开展基层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要求,全区X个街道办事处各配备一名“儿童督导员”,X个村(居)各配备一名 “儿童主任”,实现街道、村(居)全覆盖。每个街道、每个村(居)都有专人负责儿童福利相关工作,并将信息全部录入X省未成年人保护信息系统。并对各街道办事处“儿童督导员”和各村(居)“儿童主任”进行全员培训,不断提升儿童工作服务水平,用更加专业的方法和技巧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服务。三是区民政局加强与妇联、残联、公安、教育等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共同开展好“合理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工作,建立“政府、学校、社会、村居、家庭”五位一体的留守儿童工作体系。如有新增的农村留守儿童将及时纳入有效监护范围,坚决杜绝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监护现象,切实兜住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底线。

(六)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优势。积极引导区属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开展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发挥信息资源优势,引导会员单位积极主动作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一是X区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间的纽带作用,凝聚多方养老服务力量,共同努力解决好乡村养老服务工作,把养老政策落到实处,不断提升乡村养老服务水平。加快推广“互联网+养老”模式,重点建设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推动乡村养老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二是X区文旅会展业协会,与驻区文化旅游企业单位联合打造全域旅游新业态和新产品。以X等打造非遗传统文化旅游,以X打造商贸旅游,以XX等打造乡村旅游。围绕会展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等策划旅游产品,完善X全域旅游网络布局,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三是发挥村级财务委托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作用,贯彻落实《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规范村级会计制度,促进村级财务监管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实现村级资金的委托管理、村民自治和规范使用,加强农村源头治腐,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二、存在的矛盾问题

(一)城乡社区治理方面。一是村干部服务效能有待优化。部分村委会人员主动联系服务群众、靠上解决问题的意识有所欠缺,有的存在办事效率低、混日子现象,工作理念、服务态度和服务能力有待提高。二是协调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用房困难较大,资金紧缺、建设进度较慢。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面积紧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少,街道办事处财政压力大,区级财政没有设置相应配套资金,导致出现建设进度慢的问题。三是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线索摸排力度还需进一步提升,群众主动检举揭发涉黑涉恶问题线索还是有限。有些线索排查,需要协调部门和街道,需要人力、时间,进展较慢。四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需加强支持。专业社工待遇偏低,晋升渠道窄,人员流动较大,影响了全区专业社会工作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且服务范围窄,目前,已经设置社工项目组的街道主要集中在城市社区,专业社工服务尚未在广大农村地区铺开。一方面,农村地区对社会工作了解不足、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引入专业社工人才的意识;另一方面,部分专业社工认为乡村环境条件差,待遇低,不愿去乡村从事社工服务。

(二)深化移风易俗方面。一是村红白理事会建设有待加强。虽然各村(居)制定了红白理事会规章制度并上墙,但有的红白理事会自我管理和热心服务的能力有待加强。二是群众思想观念有待转变。通过移风易俗的深入推进,大部分村民的思想观念有了较大改变,但少数村民婚丧嫁娶中相互攀比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三)农村幸福院建设方面。一是在民政部门倡导的村级主办和互助服务上,政府支持及社会参与发展不平衡,亟待加强。二是资金缺少问题,省、市、区三级虽然给予扶持资金,但力度较小,不能有效满足农村幸福院建设的需要。三是部分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差,自身投入资金不足,难以打造高标准高档次的幸福院,影响了农村养老更快发展。

三、下步工作思路打算

(一)进一步提升城乡治理水平。一是督促列入20xx年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计划街道,按标准全部完成改造提升任务。在农村社区推广“一站式”服务。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村务公开情况的检查力度。二是继续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持续做好宣传、线索摸排、督导等工作,及时分析研判和通报新情况、新问题,坚决铲除黑恶势力滋生的土壤。对出现缺职的村委会,及时指导街道按程序补齐班子。三是探索拓展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和人才配置办法,大力引进具有专业背景的社会工作人才,鼓励其到农村地区开展服务。并制定社会工作人才的晋升机制,鼓励更多优秀人才留得住、愿意留在乡村做出贡献,不断提高社会对社会工作的知晓度和认同度,推进服务进一步向农村延申。

(二)进一步深化移风易俗成效。一是持续加大移风易俗宣传力度。按照移风易俗宣传工作零死角的要求,持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要求各街道办事处结合各类文艺演出,在节目中穿插进行移风易俗有奖问答,通过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一步加大移风易俗的宣传教育;各村(居)充分利用村广播、公开栏、宣传展板等形式进行宣传,尤其针对外来人口和拆迁村村民,要实现入户宣传或电话宣传全覆盖。同时,要利用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现代信息化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努力将移风易俗和红白理事会建设宣传到每家每户。二是坚决遏制婚丧嫁娶中大操大办现象的发生。各村在已制定的《婚丧事宜简办标准》基础上,要通过开展向村民征求意见活动,了解村民对现行婚丧简办标准的满意情况和落实情况。根据征求的意见,各村对现行《婚丧事宜简办标准》再进一步细化,坚决遏制婚丧嫁娶中大操大办现象的发生。三是着力提升红白理事会服务水平。指导街道办事处加强对红白理事会的监管,全面了解掌握村民对红白理事会服务的满意度。定期公示红白理事会服务情况,让村民对服务情况进行满意度评议。严格落实红白理事会向街道办事处每月一报制度,街道办事处对红白理事会活动服务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对服务不到位、工作不认真、群众意见大的红白理事会,街道办事处及时指导村两委对其进行重新改选。四是积极倡导节地绿色生态安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推进公益性公墓及生态纪念林的选址规划,不断加大生态安葬宣传力度,对选择生态葬居民继续给予资金奖补,在全区倡导“文明祭扫、生态环保、移风易俗”的殡葬新风尚,努力提升全区村居民绿色殡葬、生态殡葬的文明意识。

(三)进一步规范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继续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力争更多的农村老年人参与社会化养老,提高农村幸福院使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保障作用。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幸福院制度建设,为农村老人搭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保护伞”,推动农村养老事业实现新发展。

(四)进一步推进全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一是通过购买社工服务的方式,深入各个村(居)开展关爱儿童服务,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用,提升关爱保护服务的专业意识和能力,确保关爱保护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和专业化。二是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持续加强与各街道“儿童联络员”和各村(居)“儿童主任”的联系沟通,并将给予一定的岗位补贴,指导各街道办事处、村(居)做好外出务工父母的教育工作,尽到父母对孩子的监护责任。三是专业社工组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纳入项目执行团队,形成良性互动,逐步搭建起一支“专业社工+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的关爱服务人才队伍,共同开展做好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确保一旦发现新增农村留守儿童,第一时间上报,并及时纳入有效监护范围,杜绝无人监护现象。

移风易俗活动总结篇9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zheyinanhai”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度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近年以来,我镇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在市委宣传部(文明办)领导下,在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指导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精神,特别是考察安徽讲话精神和五中全会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我镇的创建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领导,健全机制,形成精神文明创建强大合力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工作。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抓好工作落实。成立由党委书记和镇长任组长的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方案》以及环境整治奖惩方案;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做到逢会必讲,压实工作责任,推进环境整治工作。

二是突出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开展“改陋习、树新风”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各类载体开展宣传,做到天天有声音。广泛开展清洁户、最美庭院、村级镇级好人评选等一系列评选活动,利用镇文明创建环境整治工作群,及时各类环境整治信息,及时曝光各村环境卫生问题,倒逼各单位荣誉意识、先进意识,提高环境整治的效率和成效。

三是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常态长效。始终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作为推进全域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的重中之重。对辖区内所有村庄、道路、沟渠以及卫生死角进行排查;重点清理庄内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沟塘漂浮物;对出店经营、占道经营进行整治,对主干道破损陈旧建筑进行拆除;加大对行政村的考核力度,完善考核方式,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机制,改善人居环境,努力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四是突出督查考核,完善工作机制。坚持问题导向,以营造“干净、整洁、美丽、宜居” 环境为目标,确保城乡环境整治和文明创建工作取得实效性提升。首先是结合实际,对鹿城镇城乡环境整治工作方案进行调整,坚持绩效考核原则,实行“一月一评比,一季一汇总”,“月观摩、月评比、季兑现”原则,考核范围全覆盖,实行暗查通报月观摩累计分制。通过现场调度抓整治,用现场调度推进整治进度,打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文明创建“持久战”;其次树立先进典型促提升。先进单位介绍环境整治方面好的经验及做法,加快特色亮点的推广,让典型效应在各单位蔚然成风。最后达到点评后进“典型”促整改,各单位通过“照镜子”,发现本单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需要整改的地方,从而下决心做好环境整治和文明创建工作,不推诿,不敷衍,不搁置,在全镇形成你追我赶的文明创建环境整治浓厚氛围。

(二)、强化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水平

一是加强书店、网吧等文化市场管理。加强网络监督管理,及时清除网络有害信息,坚决取缔“黑网吧”;整治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行为;严防网吧传播淫秽色情等违法有害信息。切实加大“扫黄打非”力度,严密封堵和查缴政治性非法出版物,大力扫除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等文化垃圾;严厉查处不良出版物,查处侵权、盗版读物,保证中小学用书安全。

二是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在各年级广泛开展了“诵读中华经典诗文”活动,得到了学校师生和广大家长的积极响应。使这一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的活动迅速在全校铺开,并得到了健康发展。活动的开展既使全体学生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文化的滋养,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为学生的人生积累了一大笔精神财富。

(三)、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

一是开展环境治理工作情况。以“五清一改”为抓手,对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整治,做到“全区域、全覆盖”,对全镇农片149个自然庄逐一整治。打好城乡环境整治“三、四、五、六”组合拳:三大革命、四个一、五净两规范、环境整治六字诀“培、栽、挖、清、建、管”,强力推动改善我镇人居环境。累计清理垃圾1.2万多吨;2019年,自然庄道路扩面延伸项目共修建主路76条,支路699条,户路308条,共投资约5209万元,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同时,全力以赴做好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工作,认真落实创建卫生县城要求,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新修巷道道路73条,零星损坏处修补437处,下水道疏通107条,整修更换巷道灯500多盏;积极解决居民停车难问题,对空闲土地硬化11处,划定停车位157个;对辖区内的66个单位家属院内部环境进行整治。

二是认真做好移风易俗工作。首先从宣传教育入手,全镇28个村、居、社区利用周末在各自的志愿服务广场、村室主要路段上设立了宣传点、挂起横幅,干部、志愿者向过路的居民、赶集的群众发放宣传资料,耐心地向他们讲解移风易俗的内容,让其了解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新举措,使移风易俗、婚丧嫁娶文明简办之风家喻户晓。其次是党员干部全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带头做到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破除陈规陋俗,摒弃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示范引领带动广大群众树立文明新风。同时认真开展打击各类封建迷信活动、邪教活动整治,2018年与县相关部门联合成功打掉城西社区一处非法邪教场所。

三是强化综合治理,提高群众幸福感。通过宣传栏、文化墙、电子屏等宣传平台,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礼仪常识宣传普及活动,真正做到入脑、入心。截止目前,全镇共发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画300份,发放传单3500张,制作核心价值观宣传墙画、广告106幅(块)。开展“法律八进”宣传活动44场,其中法治讲座13场。贯彻落实关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加大宣传力度,公开举报电话,强化线索摸排,落实“一案三查”,2019年共接收线索59件,已办结40件,12件阶段性回复,7件正在办理中。镇领导班子坚持开门接访,认真了解群众诉求,及时帮助群众解决问题。2019年,各级信访及网上信访事项共计1112件,均已办理。同时,发放《致全县父老乡亲一封信》6万余份,收集意见建议401条,对职权范围内的均已办理完成。积极推行“三有”公示工作(村(居、社区)有一栏、庄(巷道、小区)有一牌、户有一单),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主动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强化人防、物防、技防,招聘134名综治协管员,落实综治管理,不断提高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

四是抓好镇村基础设施建设。镇综合文化站设置在镇为民服务中心,有固定人员定期对镇综合文化站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健康器材室等进行更新维护,定期开展活动;因地制宜建设村庄小广场,配备基本的休憩、锻炼设施,提升群众宜居水平,做到一村一典型,全镇各村共新建并建成农民文化广场36个,在建15个,农家书屋28个,为村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2019年,骆庄社区“扫黄打非”示范点被评为市级“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

五是加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在28个村、居、社区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召开群众座谈会、文艺演出等形式,宣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精神、考察安徽讲话精神等内容,同时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等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对广大居民群众进行有实效地宣讲,让居民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2020年以来,共宣讲一百余次。

六是逐步完善“四会一约”制度建设。截止目前,全镇28个村、居、社区全部建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及其章程。按照要求,征集群众意见,召开群众代表会,重新修订完成以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村规民约,据民意调查统计,目前结婚彩礼、婚丧喜庆费用等明显下降,农村陈规陋习蔓延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移风易俗开始成为农民自觉行动。

(四)广泛宣传教育,提高镇村文明程度和群众文明素质

鹿城镇以“创建生态镇、美化环境”实践活动为载体,着力抓好全镇人民文明习惯形成,建设优美环境,营造良好氛围,大量提升全镇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一是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一是加大投入,夯实基础。为各村完善、修建文化活动场所,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二是内容丰富,参与广泛。结合志愿者活动,利用每个月10号“全县文明实践日”组织开展形式丰富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移风易俗活动总结篇10

关键词:清代 安顺 书院 教化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2-0190-02

清代安顺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以官学、书院、义学为主的教育体系渐趋完备,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为社会造就了大批俊杰之士。即就当时贵州整体教育状况而言,安顺亦是名列前茅。在书院一方面,就整体进程而言,它始于唐,兴于宋,元明清继之,历时千余年,影响重大。但就安顺而言,受地处经济欠发达、民族成分复杂等各因素的制约,起步较晚,且数量不似经济发达地区般密集。即便如此,安顺之书院仍能稳步发展,成绩斐然。本文主要致思于梳理清代安顺辖下之书院发展情况,勾勒其主要特征。

综合有关记载,可知安顺的书院创设于清初康熙年问,代表者为双明书院。《安顺府志》记载,双明书院康熙三十年建,而维风书院继起于雍正十年,随后,创修书院代不乏人。合而计之,清代安顺总计有双明书院、维风书院、习安书院、治平书院等13座书院,各州厅县均有分布,平均每地2座强。

安顺书院的创设不仅得力于地方政府官员,更得力于民众的支持与襄助。在创建及扩建书院时,我们总能看到民众,尤其是地方知识分子和乡绅活跃的身影。如:嘉庆二十三年,贡生王洪镇、罗运昌、修武谟等倡邀同学积极呈请永宁知州李坦复建维风书院,道光元年扩建时,当地官民捐银千余两:道光八年,郎岱厅士绅张懋德等人捐建岱山书院讲堂等;道光二十三年重建双明书院时,“绅士孙玉峰等捐修”;而修习安书院时,杨时泰“义捐多金”。

随着书院的不断创设,它们与义学等互相配合,有力地推动了安顺教育事业的发展。《维风书院碑记》说“一时人才辈出,进士吴公镒斋、孝廉李公伯华其首选也”,而“太史袁凤阶、中书梅雨亭、进士杨茂材”则出自习安书院,“其他登贤书膺选拔者不胜屈”。

至晚清废书院改建学堂时,安顺的书院也纷纷改为各类学堂,逐渐由传统教育转型为近代教育。

综观安顺书院在清代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特征:

一、道光时期为创建兴盛期

安顺书院在清代的勃兴期为康熙年间,以后代有创修,但若综合考量数量、规模等因素,我们认为道光时期为其创修的兴盛期。其中凤梧书院创设于道光四年,岱山书院创设于道光八年,梅花书院创设于道光十八年,风仪书院创设于道光二十二年。道光时期首创书院占整个书院创建总数的30%。此外,道光时修、添建书院基础建设,扩大规模,也是一大亮点。如维风书院虽创设于雍正十年,但在道光年间增建了学舍十间等,并添置学田以资膏火,创设于嘉庆二十年的治平书院也于道光年间不断添建讲堂和学田。

二、书院官方化色彩浓厚

我们虽已经述及在创设、添建书院时,地方民众,尤其是地方知识分子和乡绅十分活跃,可这掩盖不了书院浓郁的官方化色彩。这可从创建者、书院经费来源、主持人延聘等方面来说明。

从书院创建者来看,清代安顺之书院完全由政府主持修建,未发现有私人创建书院的迹象。如维风书院由永宁州知州陈嘉会创建,复建时得到了时任知州李坦批准,习安书院由普定知县王雨溥创建,治平书院由安平知县陈嘉祚创建,梅花书院由归化厅通判谭炜创建,风梧书院由清镇知县杨以增创建。双明书院于创设时虽不载何人,但重建时却由镇宁知州严耿、汪自修捐廉倡修。

从书院主持人延聘来看,各书院主持人山长均由地方政府遴选聘用。如:《平坝县志》载习安书院山长由知县王雨溥聘请“延宿儒赵公懋功以主之”。其实不光是书院山长,教师、管理人员等也均由政府聘用。同时,政府还选派“监院”来加强对书院管理。

以上均说明清代安顺书院的主导权被政府牢牢地掌控在手中,较之其他存有私立性质书院的地方而言,书院官方化色彩极其浓厚。

三、政府重视书院教育

在书院官方化的同时,我们应注意的是政府非常重视书院教育。原因在于:(1)书院完全由政府管理,或者由政府创建,政府重视是势之必然;(2)各行政长官多为读书人出身,十分关注书院这样的文教事业的发展;(3)地方政府深知书院教育的重要性,以此来教化百姓、移风易俗。

政府重视书院教育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这里仅讨论书院山长之遴选及地方长官亲主讲席两点。山长是政府派驻书院的主要管理人和教授人,因此对此类人选的择取极为慎重,一般均遴选“品学兼优,为众所推服者”。习安书院山长赵懋功即为名重一时的“宿儒”,而另一位主讲习安书院的齐超渭亦是学识渊博,学者称健庵先生。与此同时,因地方行政长官多为读书人出身,文理优长。所以雅重书院,常亲为主讲,以培土风。如出身于举人的刘嗣矩官永宁州时,“亲主讲席”;出身于进士的候大受官清镇时,首以培植人才为务,为生童解题义,不惮其烦;出身于优贡的王存成官清镇时,也是频至风梧书院,时登讲堂。

四、凸显少数民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