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网络培训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8 09:20:48

个人网络培训总结

个人网络培训总结篇1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的主导力量,是班级德育工作组织者和实施者,班主任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班主任新途径、新方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经过这次培训我感觉到班主任就是:

班主任是学生的“慈母”。学生病了、累了、受委屈了,第一个找的就是班主任。说真的,嘘寒问暖的班主任还真不在少数。平时遇到学生磕磕碰碰的事,心里非常紧张,一方面怕家长学校责备,另一方面却以母亲的心去怜惜他们。班主任是学生的“严父”。学生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班主任。早上,是班主任引导大家早操、值日;课间,是班主任带领做操;空堂自习,是班主任千叮咛、万嘱咐……学生调皮捣蛋,上课不认证听讲时,学生犯错误时,班主任就像一位严厉的父亲,去批评,去指导。

班主任是学生的“法官”。即使最好的朋友有时也会发生争执,何况是处在叛逆期的中学生。如果争得面红耳赤还是分不出高低,怎么办?找班主任准没错!此时,你说破嗓子也得说得他们心服口服。

班主任是学生的“挚友”。社会的前进离不开竞争,学校里班与班之间也如此。运动会、文艺演出……这时班主任特别亲切,为了共同的目的和利益,班主任就是最值得信赖的朋友啊!陪他们一起训练,和他们一起挥洒汗水。在比赛场上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加油。

班主任是学生的“后盾”。在家靠父母,在校靠班主任。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挫折困难时,班主任就应支持鼓励他们。

其次,通过培训让我懂得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我们应该真诚、尊重、信赖、平等、民主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1、用真诚取得学生的信任

班主任应该以诚待学生,学生亦应以诚待教师。班主任以坦诚的态度对待学生,会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可以信任的,可以交心的。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心换心才是最合理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只有自己先谈出心里话,才能让别人也谈心里话。在师生双方不断碰撞中,实现感情的交流、融洽、升华,由情知到理知。班主任应以宽厚的师爱赢得学生的信赖,以深沉的师爱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高尚的师爱教学生怎样去爱。只有这样,师生的心才会贴近、融洽,沟通才能有好的效果,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精神需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方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推心置腹的交谈,做学生的值得信赖的好朋友。

2、用尊重开启学生的心扉

尊重是对人的价值和潜能的一种积极肯定,它是班主任用行为表达出来一种人本理念和态度。只有高度尊重学生的感受和权利,对学生的问题甚至错误表示关心和接纳,才能使学生排除紧张、惧怕、担忧的心理,消除其自我防卫,从而能畅所欲言,面对自己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3、平等、民主是沟通的条件

个人网络培训总结篇2

【关键词】新课程 网络 培训

2007年和2008年,江苏省两次利用计算机网络对中小学班主任进行了远程培训,通过这两次网络培训,计算机网络培训平台已经成熟,在此基础上,2009年5月,江苏省启动了初中语文、数学、物理新课程网络培训。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有幸承担了连云港地区的网络培训任务,2009年6月中旬,我市2800多名教师参加了这次新课程网络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们获得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对新课程改革产生了一些思考。

一、齐心协力,确保完成计划

连云港市教育局和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了“连云港市新课程网络培训工作组”和“连云港市新课程网络培训业务指导小组”,召开会议制定培训方案,周密部署,保证培训工作能够有序运行。为了保证暑期上网不方便的教师能够参加学习。相关单位决定定期开放学校机房,妥善解决了这部分教师的后顾之忧,确保完成省级培训计划。

二、精心挑选,选拔两类人才

我市精心选拔两类人才,一类是语文、数学、物理三个学科的骨干教师,让这些教师来担任各学科培训班的辅导员,负责并批阅学员的作业、组织学员参加讨论;另一类是工作认真、专业技术能力强的计算机教师,让他们来担任各培训班的管理员,负责把学员编入相应的培训班,在培训期间负责解决网络故障。定期做好班级简报。

三、岗前培训,强化四个内容

在培训班开班前,我们对选拔上来的教师进行了为期半天的岗前集中培训。培训主要强化四个内容:一是岗位职责。岗前集中培训当天,“连云港市新课程网络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和“连云港市新课程网络培训业务指导小组”成员到培训现场进行了指导。通过培训,使辅导员和管理员明确了培训的目的和意义,了解了自己的工作职责;二是上机操作。为了确保辅导员和管理员能够熟练地进行网上辅导,我们对培训的应用软件进行了讲解,并给辅导员和管理员进行了现场演示,解决了在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三是教学内容。我们邀请相关专家解读了视频教学内容,使辅导员和管理员对培训内容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并明确了在培训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四是考核要求。为了确保本次培训能够取得实效,我们提出了学员结业的考核要求,这样就使辅导员和管理员在培训过程中有了明确的指导方向。

四、关注培训,及时传递信息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与省教师培训中心和各县区的辅导员、管理员保持密切联系。我们及时了解学员的参训情况,反馈给省教师培训中心,以便及时解决在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把省教师培训中心的要求及时传达给管理员、辅导员以及参训学员,指导他们的组织或学习进程。我们分阶段发出三次培训工作简报和一次工作总结,及时传递信息,保证了培训信息渠道的畅通。

五、注重过程,认真提交材料

为了确保学员的学习取得实效,按照省教师培训中心的统一要求。学员在培训期间要按时完成并提交辅导员布置的作业,要积极参与课程讨论并提交原创讨论贴,并在培训结束前提交课件、教案和培训小结。我们将学员的优秀课件、教案或培训小结推荐到省里参加评比,好的作品将人选出版。

六、严格考核。确保取得时效

我们对学员严格结业考核,对在线时长、发回贴数、作业次数、课件、教案和培训小结这六个指标的要求不低于省教师培训中心的总体要求。未提交上述材料之一的学员均不得结业,并令其在下一期的新课程培训中重新参加学习。

通过这样的培训管理方式和监督机制,督促学员上网参加学习,使那些精采的视频教学内容,逐渐吸引了学员。部分参训学员由起先的被动上网学习转变为后来的主动上网学习,由起先的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转变为后来的为了需要而学习。

计算机网络,把精采的专家教学视频展现在每一位教师的眼前,显示了它穿越时空、灵活方便的优势,节省了成本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共享。辅导员通过网络批改作业、进行辅导;管理员通过网络进行日常事务的管理。网络培训扩大了教师培训规模、提高了教师培训效益,实现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让尽可能多的人学习了新课程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更新了自己的教学观念。

这次利用网络对新课程的培训,也使我们对新课程改革产生了一些思考。

1.新课程网络培训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

从这次网络培训的讨论贴中可以看到,学员讨论最多的是教师观念的转变。课堂上,把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领人。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服务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力地支持和帮助,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够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因此,广大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才。

2.新课程网络培训推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的改革迫切地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而这次新课程网络培训穿越了时空的局限、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向大家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学习、交流的平台。学员可以随时聆听专家的精采讲解。可以与同行进行深入的探讨。网络视频中,专家不但给大家提供了各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使专业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通过专家精采的教学内容,使学员们充分认识到,广大教师只有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认真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教师的道德水平、专业素质才能得到提高。

3.新课程网络培训推动了我省的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倡导素质教育,致力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做一个适应时代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人。为了这个目标,这次新课程网络培训的内容涉及到培养目标的转变,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更新等。这次的新课程网络培训推动了我省的新课程改革。

在新课程网络培训的心得体会中,新海实验中学的韩振林老师写道: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重新熟悉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情感一鼓励学生的个性,以责任和爱心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以科学的教育方法赋予青年一代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

个人网络培训总结篇3

关键词:中小学老师;网络培训;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7-083-02

中小学老师网络培训是全新的教师培训模式,它利用IT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一个网络多媒体的教育平台。并借助网络的资源、渠道及优势达到培训师资、提升师资力量的目的,解决了传统教育模式下集中面授培训遇到的一些问题。目前,网络培训是中小学老师继续教育及提升老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方法之一。可是,当实施中小学老师网络培训的时候,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所以,清醒地意识到可能遭遇的问题,思考解决的对策,是确保中小学老师网络培训质量的前提。站在被培训老师的立场,将中小学老师在网络培训当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整理并总结,有针对性地提出处理问题的办法,使教师网络培训的效率及质量得以提高。

一、中小学老师网络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存在原创性的问题

通过网络开展学习,在学习过程当中,受训人员所有的作业、发言、讨论都是通过电子档案形式提交…,电子作品很容易从网络上直接获取,通过简单的复制粘贴即可,很难判别其是否为原创,存在内容原创性的问题。根据了解得知,在网络培训当中,大多数受训者的作业或帖子等基本是通过网上现有资源的复制、粘贴而得,通过自己认真思考完成作业或贴子的受训者很少,所以,不能确保其原创性,进而也就无法真实反映受训老师培训效果。如何尽量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是网络培训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受训老师参加网络培训缺乏自觉意识

网络培训以受训老师为主,体现了网络培训人性化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使学习更具个性及自主。但是,网络培训在空间上,培训人员同受训人员之间,受训人员同受训人员之间是处于分离状态的,也就缺少了相互反映与监督,几乎完全靠自觉性来进行自我管理和约束。在网络培训实践中,受训教师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烈,不自觉,很被动,应付任务,如出现受训教师在BBS上“灌水”、“抄袭”、“骗分”现象和让其他人代“学”或自己“挂”机学习等现象。这种状况的出现,一方面偏离了网络培训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挫伤了其他受训老师的学习热情,给培训带来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到网络培训的质量。

(三)培训主体问欠缺交互

1.辅导老师和受训老师间欠缺深入的交流互动。一般情况下,一个辅导老师负责几十个或更多受训老师的帖子或作业。而受训老师的帖子和作业大多数是质性描述的文本内容。培训者要用很多的时间来查阅这部分帖子和作业。也就是说,辅导老师要对内容作出准确的评判和有针对性的深度回复,在有限的时间内是不可能完成的。另外,辅导老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能力有限,于是就会用一些通用式词语,而很难与受训老师展开学习内容和学习观点的碰撞,从而难有深度交互的效果。

2.受训老师之间欠缺交流互动。有效提高培训效果的方法之一就是受训老师间开展充分的交流互动与研究讨论。但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很多受训者都没有真正地加入到培训互动环节当中,只是作为旁观者,观望其他受训者与培训者间的交流互动。受训老师在参与课题研讨时,回复帖大多数苍白无力,重复或附和,多数都是“同意”“赞成”“支持”等几个字。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网络培训中交互性是十分欠缺的,也是有待加强和提高的。

(四)受训老师欠缺现代信息素养

1.教育观念陈旧。有很多老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无法接受网络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全新网络教育培训观念,这对于高效开展网络培训是十分不利的。具体表现为:一是受训老师传统观念没有彻底转变;二是对网络培训的认识不足,且存在认同差异性;三是某些受训老师,教育观念十分陈旧,依然只能接受传统方式的面授等方式展开培训,对于全新的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方式无法认同,致使参与积极性不高。

2.欠缺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影响网络培训效果的因素之一就是受训老师信息技术能力低下。尽管最近几年由于网络的普及,针对信息技术的培训也得以较快发展,可是,由于大部分老师使用电脑的频率少,计算机应用能力很低。通过对电脑操作水平的调查得出:达到娴熟操作程度的教师占到总数的18%;操作了解程度一般的教师占40%,还有42%的教师完全不会,其中主要是年龄较大的教师。由此可以看出,现代信息技术能力是迫切需要加强和提高的,以满足网络培训对此的需求。

二、中小学老师网络培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突出辅导老师的作用与地位,加强培训监管力度

网络培训中,辅导老师的好与差可能直接影响网络培训的效率,可见其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所以,在网络培训当中,辅导老师的角色应该包括合作者、评价者、监督者、引导者、鼓励者、管理者等。辅导老师需要认真的检查受训老师所提出问题的质量及数量,作业完成的情况以及在线学习的时间等。同时,对受训老师的作业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并激励受训老师不断学习,掌握好的学习方式,增进受训老师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另外,辅导老师要具备责任心,奉献精神,合作意识,既要配合好培训者又要深入了解受训者,做好双方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培训效果。

(二)加强网络培训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采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反思自身的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是中小学老师开展网络培训的目的。因此,将其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1.借助网络来开展学习,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专家讲座,优秀老师课堂教学视频以及分析案例等。通过学习,使受训老师的学习观念得到转变,教学方法与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通过第一步的学习之后,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通过辅导老师和其他老师的帮助,自我反思,总结问题,并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利用总结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之中尝试处理好所存在的问题。

4.通过学习与实际运用经验,深入总结与反思,明确不足及改善对策。

(三)改善培训支持服务质量,增进交流与互动

1.增进受训老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体现其协作学习特点。(1)组建学习小组,激励学员运用博客、腾讯QQ、电子邮件来进行交互;(2)在学习小组内广泛交流的基础上,整合他们的看法意见并形成作业或研讨课题。在进行作业或课题时,要求受训者与小组成员之间利用组织、准备及发表看法等开展有效的互动交流;(3)培训者向所有受训老师提出具有挑战性、广阔性的问题,引发所有受训老师思考及受训老师间的相互交流,以保证受训者参加互动人数的最大化;(4)对一些功底深厚表现突出的受训教师增加一定的助学权限;(5)公开培训老师作业的分数及培训者对其的评价,使受训者之间能够互相学习交流及讨论,提高受训者之间深入交流的机会及内容。受训教师对有些讨论也可使用匿名的方式发言,以便提高他们学习的参与度。

2.增进培训人员与受训老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1)培训者应该经常上网与受训者展开交互同时展开有效的管理;(2)利用E-mail、电子公告等信息技术工具同受训老师展开交互及信息的收集与反馈;(3)培训者应该对受训老师的发言、观点进行回复与反馈,同时,要积极传送相关课程的资料文件。

(四)协助受训老师确立现代远程教育培训观

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把网络培训作为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载体,要协助他们确立利用网络培训开展终生学习的观念。在网络培训中,要展开“学习-实践-反思-分享”等一系列方式,要树立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观念,逐步适应网络学习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升其自身的专业水平。

个人网络培训总结篇4

论文摘要:要增强专业技术人员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素质提升,必须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而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网络培训无疑是较为适合的培训方式,四川省绵阳市在创新和构建继续教育模式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实践,积累了较为完善的经验。

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时展与创新的代名词,教育信息化是我国培训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信息社会的发展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网上在线学习是培训工作应对信息社会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成人教育,特别是职后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去年“5.12”大地震后,绵阳在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中,针对灾后培训场地和设施毁损、集中面授无法开展的现状,及时调整培训思路,大胆创新培训手段,有效整合培训资源,变革了传统培训模式,构建了基于网络的培训模式。本文就近几年绵阳市在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络培训的实践与创新进行研究,力求实现网络培训短期效应向长效机制转变,促进继续教育的科学发展、长远发展。

一、网络培训的实践探索

传统的培训模式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工学矛盾突出,组织管理难度大,培训成本高,培训效益低,培训质量难以保证等等,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主动性、积极性不高。突破这些问题的关键点在于施教机构能够提供针对性强的课程资源,创设良好的培训环境,采取有效的培训手段和创新培训管理机制。而网络培训模式对于这些目标的实现能够提供重要和有效的支撑,因为网络与培训的结合是由现代信息技术所支持的,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其在培训教育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网络既是培训工具,又是培训资源、培训环境,在网络环境中,时间和空间不再是培训的阻力,培训课程更新速度更快,接受名师高质量的教育更加直接,这种所谓的远程网络培训其实可称得上是真正的更近距离的培训。

1.提高认识、转变理念、创新手段是网络培训顺利实施的前提。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只有充分发挥培训教育工作的战略性、基础性作用,围绕人才队伍能力素质建设开展培训教育工作,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5.12”特大地震发生后,面对绵阳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急需得到提升的现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心迎难而上,积极推进培训模式的创新,及时将原定的“集中培训为主、网络培训试运行”转变为全面实施远程网络培训,将培训网络平台作为灾后培训工作的“主阵地”,灾后仅仅4个多月时间就培训了3万余名专业技术人员,既达到了快速提高灾区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和能力的目的,又探索了新的培训手段,大大提高了培训教育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2.领导重视、机制健全、协调配合是网络培训取得成功的保障。在全面推开网络培训后,无论是市县人事部门领导,还是基层单位领导都非常重视对网络培训的宣传和协调,建立了条块合理、分工明晰、责任明确、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出现了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一是绵阳市人事局综合管理、指导和监督全市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以职称晋升和年度考核为抓手,狠抓学用结合,以结果使用来刚性推动培训工作。二是绵阳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心具体负责培训规划制定、任务实施和质量保证。三是市级相关部门和各县市区人事局负责培训工作的宣传组织和协调落实,并通过会议、文件、骨干培训等形式营造氛围,把继续教育的政策规定,传达到各行政主管部门,传达到各基层单位,传达到每一位专业技术人员。四是各基层单位认识到位,配合积极,宣传认真,支持到位。

3.整合资源、狠抓质量、强化服务是网络培训得到认同的关键。在网络培训课程设置上,施教机构将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提供的全国知名专家、教授学者视频授课与当地专家教授的授课有机结合,既考虑到专业技术人员拓宽视野、提升创新能力,又考虑到他们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的提高。在实施网络培训过程中,切实帮助广大专业技术人员解决学习考试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调动培训者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开办了网络学习骨干培训班,印发了网络学习方法步骤资料,添加了网络学习动画演示,开通了网络学习专线,降低了灾区学员的培训费。

二、网络培训面临的困惑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几年的培训实践来看,网络培训模式体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但同时也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网络课程资源的可利用问题。尽管网络培训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逐年增大,课程类型不断完善,课程数量越来越多。但是,网络课程的信息承载量无法与时代的飞速发展实时同步,这种滞后性局限了施教机构对课程的更新,况且,现有课程资源在系统性与专题性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经验性与创新性结合、前沿性与针对性结合上也嫌不足,施教机构对网络课程资源进行筛选、分享及利用的困难变得更为突出。

2.专业技术人员的自主学习问题。网络培训促进了学习方式自主化和个性化,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培训理念。然而,从一年的网络培训实践来看,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对自主化学习形式上接受和欢迎,但行为上是背离的,存在应付学习,甚至弄虚作假的情况,有的是不下载课件资源、不听课不学习,直接就进入考试程序,以尽快完成规定学时为最终目标;有的是请别人代为挂网,代为考试。究其原因,一是名目繁多的培训和日常工作压力造成专业技术人员身心疲惫,二是以往传统培训方式的经验降低了对新培训形式的期望和信任,三是部分年龄较大和电脑基础差的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和进取的内在动力不足。

3.网络学习的管理问题。培训机构的管理职能面临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即从传统的以培训计划、培训师资、培训内容和培训过程为关注核心的管理变为利用一个网络平台、筛选优质资源、学习权限处理、培训结果确认等方面。管理对象虚拟化、管理语言网络化,这对培训管理机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培训环境中,培训机构的管理,注重的是平等与服务、沟通与配合,依靠优质资源共享,提高培训效益。但实际情况是,现有管理方式是自上而下单向的,培训对象个性化的需求无有效的满足途径,培训对象作为培训设计者之一的角色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三、网络培训完善与创新的路径思考

针对培训体系开放化、培训内容信息化、学习方式自主化和个性化、培训者与学习者的关系平等化等网络培训新特征,要以破解网络困惑、解决培训问题为突破口,不断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创新网络培训。

1.创新课程设置,不断提高培训内容的实效性。培训内容直接关系到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影响到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兴趣,乃至培训效果。这就要求施教机构对培训内容的确定应充分考虑到培训对象的需求,应体现三个原则:一是时代性原则,即所选课程应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如当前形势下,就应将继续教育和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及震后心理调适相结合起来;二是针对性原则,即所选课程应符合培训对象的需求,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培训需求,采用“菜单式”培训或将核心课程与辅助课程结合起来,增大灵活性;三是系统性原则,要结合终身教育的理念来统筹规划课程,要让培训者一年一个收获,通过培训较为系统地了解相关知识,全面提升能力素质。总之,网络课程设置要做到:立足岗位需求,紧扣时代脉搏

,少而精,新而实,真正将远程网络培训平台打造成为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成长和不断发展的平台,成为专业技术人员难以割舍的良师益友。

2.创新培训管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做到管理工作的有序化、科学化和人本化。网络培训催生了管理职能的转变,创新培训管理,就是要通过专业的、人文化的教学管理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员顺利完成培训任务。首先,做好继续教育相关政策和网络培训方法步骤的宣传;其次,加强调研,听取基层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对网络培训的意见与建议;再次,开好工作安排会、工作总结表彰会。培训工作必须自始至终突出抓好培训效能提升,网络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究竟如何,基层单位和参训人员最有发言权。要通过广泛的问卷调查和经常的基层调研,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将调研情况和工作决策有机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为龙头,重点关注自主创新、社会发展、民生建设等方面的继续教育任务,有效整合培训资源,统筹推进各类培训,为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创新培训评估,不断激发专业技术人员自主学习的热情。网络培训是一种先进的培训手段,培训的目的是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如何通过培训实现发展的目的?笔者认为,在重视培训过程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发挥培训结果的效应。现实中,往往是以拿到合格证为目的,至于学习什么,学得怎样不太关注,这种现象造成培训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无论是施教机构还是基层单位都应重视培训评估,培训评估既是对学习者参加网络培训行为和结果的判断和评定,更是对施教机构工作情况的全方位评价。基于网络培训的特点,培训评价的主要功能在于提供及时反馈,监控学习进程,保证学习质量。而创新培训评估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仅仅看重结果的做法,要在评价功能、评价主体、评价过程等方面进行创新。有效的培训,其评价功能应当是激励性和诊断性的,评价方式应当是开放的,评价主体应当是多元的,评价过程应当是交互的,在开放、交互、多元的培训评估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评促学。

参考文献:

1.朱祥平.网络培训:实践、困惑和创新,《中小学教师培训》(J)2007.8,18-20;

2.李辉.现代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模式研究与探索,《中小学教师培训》(J)2008.3,20-22;

个人网络培训总结篇5

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面授培训的结合是近年来教师培训模式的一大创新性突破。网络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培训中存在的诸多弊端,给“学习”这一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网络培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限度地拓宽了培训的辐射范围,令“资源共享”这一概念在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甚至是世界范围内得以实现。教师可以更多地利用自身碎片化的时间参与培训与学习,突破了教师参训时间及方式上的局限性。同时,网络培训增加了教师参与互动的机会,不论是知识的传递,还是同伴的交流,“交互”让知识在聚合与传授中构成完美的轮回。

然而,传统的网络培训却存在许多问题,有其无法打破的魔咒。因此,混合式网络培训的出现便是对传统网络培训的一种弥补与改进。

一、传统网络培训无法打破的魔咒

兴趣,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习者对某一内容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而传统的网络培训往往难以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四点:首先,传统的网络培训课程内容乏味。学习内容决定了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决定了学习态度。如果学习内容不够吸引人,那么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则难以调动,导致其学习自主性不高,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果无法保证。其次,传统的网络培训课程形式单一,多为授课教师灌输式传授。授课教师即使在课件设计上已经尽力创新,却也难以改变教师学习的倦怠。一节45分钟的传授性课程,学习者通常会在15至25分钟之间进入疲劳低谷,注意力下降。这种单纯灌输式的网络培训无法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再次,传统的网络培训缺少互动。学习作为一种活动,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非人与机器之间。这就决定了网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学习者失去了展示个人人格魅力的舞台,同时学习者在学习中无法得到激励。最后,传统网络培训容易忽视学习评价。学习评价有助于让学习者判断自己的学习方向。传统的网络教师培训让专家和教师的交互变成了学员与计算机的交互,传统的培训中没有精细的学习分析系统,这就让受训教师难以在第一时间内掌握自己学习的情况,进而也就很难明确自己学习的方向。如果该教师还是在缺少同伴互助的情况下学习,那么他就更容易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了。

为了更好地进行网络教师培训,形成更为有效的培训模式,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与提升综合平台(以下简称综合平台)自2010年起,探索了通过“混合式研修”模式开展全新教师培训的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经过潜心学习与积累总结,逐步形成了具备综合平台特色的混合式研修培训模型。

二、构建“精彩”的混合式网络培训

混合式研修(或称混合式学习)是近年来在各大培训机构中被广泛热议的一个新生概念,它是指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相结合,实现二者优势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

综合平台在混合式研修服务的过程中一直在寻找一种途径,融合传统学习与网络学习的优势,最大限度地互补双方的薄弱点,让教师在学习中获取完美的体验,从而为培训带来更优的效果。如何设计一次“精彩”的培训,激发教师参与项目研修的兴趣,是此次探索的主题与目标。

与传统的教师备课不同,混合式研修的课程设计融入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元素,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将同步活动与异步研修相结合,将在线互动与实时沟通相结合,全方位改善教师的学习感受,变枯燥为多彩,运用多元化手段,真正打造适合教师长期参与的网络研修培训模式。

1.“精彩”的内容,真正切合教师实际需求

在混合式研修的课程设计中,制订研修方案和撰写“教案”是必经的步骤,综合平台根据项目培训的进程,以及教师的具体需求,确定每次研修活动的主题,并根据主题的不同,组织不同形式的混合式研修培训。以北京师范大学某个3年一周期的综合项目为例,根据其3年实施阶段的不同,综合平台适时调整方案,磨合实验区需求,使混合式研修形成了多种可行方式。

在第一年“做中学”阶段,项目实施的重点是教授实验人员了解项目理念,掌握实施方法,明确实施目的。所以在此阶段,混合式研修活动一般有以下这些方法与做法:异地同步调研座谈会、经典培训课例异步校本研修、专家跟进性异步校本研修、在线同步听课评课、同步视频专家讲座、远程联片教研及互动研讨等。

在第二年“做中研”阶段,项目实施的重点是引领实验教师根据项目实施的内容,构建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科研主题,通过专家引领,令实验人员掌握自主研究、自主发展的能力。在这一年,混合式研修的具体做法有:基于主题教研的多区域混合式研修、基于典型课例的多区域混合式研修、基于课例研修的多区域混合式研修、送课到校的多区域混合式研修、同课异构的多区域混合式研修、跨区域教育发展论坛等。

在第三年“做中发展”阶段,项目实施的重点是让实验学校掌握自主发展的能力,通过总结项目实验的成果,形成专家辅助实验校自主发展的模式。在这一年,混合式研修的具体活动有:跨区域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会、“千里传音话心手总相连”实验校结对子系列活动(如:观摩种子实验学校、明星校长经验分享、骨干教师培训者培训等)、跨区域课题研究成果论证会等。

2.“精彩”的形式,多元化开展教师培训

针对传统网络培训形式单一、学生坐在电脑前看课件、缺少同伴互助、学习兴趣低等突出问题,综合平台在实施混合式研修时,重视将面授与网络相结合、同步与异步相结合、实时交互与网络沟通相结合的途径,让教师体验多种形式的培训研修活动。

首先,面授培训与网络培训结合,优化学习效果。在一次混合式研修的培训中,面授学习充分利用学员整块的时间,通过开展集体研修,教研员与教师面对面总结问题,并反馈给专家。其次,将同步培训和异步培训融合,打破时间、空间限制。专家通过网络现场活动,针对实验者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在同步培训的基础上,异步培训为回顾、反思、深入研讨主题提供了平台,实验人员可以反复学习,深化认知。后期的异步课程则是为实验教师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创造方便,通过零散的积累,学习上线课程,获取资源供线下学习使用。

3.“精彩”的交互,在冰冷的网络中融入情感交流

科学合理的交互设计可以激发教师的情感反应和学习动机,让教师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情景中,主动在交互中获得学习结果,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为方便教师参与“交互”式学习,综合平台将移动互联技术融入到同步视频培训与异步网络课程培训中,将微博、微信等现代沟通媒介加入培训,拓展了沟通的范围与途径,方便教师参与互动。

在设计混合式研修的交互时,综合平台大致将其归类为教师与学习资源的交互、教师与专家的交互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互三种。首先,在教师与学习资源的交互中,不单只用纸本、电子邮件等传统方式提供信息,还将视频资源、问卷资源、演示文稿资源等不同形式的学习载体提供给教师,教师还可以通过短信、微博、网络课程等不同途径,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其次,教师与专家之间的互动是最重要的交互,这是教师在项目培训中迫切需要的内容。借由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全新体验,综合平台除了提供电子邮件、短信平台、热线电话等传统沟通途径外,还构建了微博平台、微信平台、视频语音平台,为专家开展日常培训指导提供便捷,构建可交互的平台。最后,教师之间的沟通、学习互助是提升培训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让教师能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相互帮助、启发思维是培训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综合平台通过建立课程论坛、建立答疑区、建立交流小组等更多种形式,为实验教师搭设沟通桥梁。

4.监控效果,提供学习评价及信息反馈

项目实施的效果一直是项目委托方关注的重点。综合平台在服务项目实验的过程中,注重用数字说话,真实、客观、明确地反馈实验校、实验教师在参与混合式研修时的第一手信息。

第一,构建实验人员档案。每一位在综合平台参与混合式研修的实验人员,都将在平台中备份一份个人学习档案,在参与项目过程中,每一位实验者的每一次学习都将有所记录。

第二,实时更新课程学习信息。在综合平台异步平台上学习课程,教师都可通过2个渠道获取课程学习情况。首先,在登录平台的首页,教师们即可看到他需要学习的课程名称,根据课程分类在“在读课程”、“审批中”、“已结束”的情况,了解自身的学习进度。其次,在每门课程内,都有课程进度指示条,以及课程结课条件等,教师可以根据进度提示,了解课程学习进展。

第三,出具异步课程反馈报告。在综合平台开设的每一门网络培训课程,都会在课程完结后的一周内,向学员出具课程反馈报告。报告中明确地说明参与课程的每一位学员的学习情况,同时根据整体数据分析学员的参与度、学习时间分布等情况,为更好地开展项目进展情况分析提供依据。

第四,运用同步活动调研信息反馈表。综合平台在实施混合式研修的过程中,注重倾听一线实验者的心声,每次混合式研修活动结束后,都运用信息反馈表对参与研修活动的教师进行意见采集,并通过分析一线教师的意见,改进混合式研修的实施途径、方式、内容,真正贴近实验者的需求。

三、未来的课程将更加“精彩”

个人网络培训总结篇6

网络文化队伍是方方面面的,既包括网络文化产业的从业者,也包括网络文化的管理队伍。这两个方面同等重要。

一对于网络文化产业的从业者的建设。网络文化产业属于新生事物,是文化产业中新的方面,所以从人才方面来讲,应该说还是比较短缺的。同时网络从业者的培养也应提上日程,重点要培育网络文化创意、网络技术研发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相关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培养网络文化创意、技术、管理、营销等专业人才,鼓励优秀人才投身网络文化建设。近年来,例如游戏方面人才的培养发展得就很快,尽管现在有近百所院校有相应的专业,名称尽管不一样,但是基本上是培养这方面人才的,他们的发展虽然都比较快,但这些人才培养的结构是否合理,培养的规格、质量是否可以及时满足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这还需要一个验证的过程。

二对于网络文化的管理队伍建设。由于网络本身的一些特点,再加上网络文化法律的滞后,给网络的管理问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且,对网络文化管理队伍的要求又非常高,管理队伍跟网络文化产业的从业者一样,在这之前是很少有相应的专业的,所以现有的一些管理队伍人员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另外,网络文化的管理队伍的建设,也包括对网络法律的研究人才的建设,要能够使得我们网络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时跟上,逐渐培养一支懂政策、懂工作方法而富有战斗力的队伍,在这方面,特别可以吸收各个领域的一些专家、学者来加入到网络文化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队伍中来。

加快网络文化队伍建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建立网络文化队伍的行之有效的培训体系。

一、建立网络文化队伍培训体系的原则

建立的网络文化队伍培训体系要根源于我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根源于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根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持续发展的高效培训体系。

建立的网络文化队伍培训体系要着眼于网络文化发展的核心需求。网络文化队伍培训体系不是临时工程,而是要深入挖掘网络文化发展的核心需求,预测对于从业者、管理队伍人力资本的需求,将现有人力资本改造,加以培训,提前为网络文化发展需求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建立的网络文化队伍培训体系要以胡总书记提出的五项要求为出发点,与网络文化的特点紧密结合,有计划有步骤的对网络文化从业的的各级各岗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整个网络文化队伍素质。同时,应重点培训一批管理骨干,提高其执行力,使网络文化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二、建立有效的网络文化队伍培训体系

要注重对网络文化队伍培训需求的分析与评估。拟定培训计划,首先应当确定培训需求。从管理队伍、舆论引导队伍、技术研发队伍的需求量、网络文化规模发展的需求量等多个方面对培训需求进行预测。培训需求反映了从业者和管理者对培训的期望,但是要将这些需求转化为计划,还需要对需求进行评估,评估主要是根据我国网络文化的发展来进行。

要区分不同培训对象。应根据不同的受训对象,设计相应的培训方式和内容。对于网络文化从业者的培训,需要加强其专业技能的培养,长期性的延伸教育,充实其基本理念和加强事务操作;对于网络文化管理者的培训,培训规模可以适当扩大,延长培训时间,利用互动机会增加学习效果。

个人网络培训总结篇7

   信息部工作总结报告

   今年以来,培训中心信息化管理工作紧紧围绕集团公司信息化专业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目标,认真履职,进取贯彻,重点做好信息化基础建设、办公系统应用、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全面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现将一年来工作总结如下:

   一、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基础管理

   在推进信息化进程中,培训中心以公司信息化专业技术标准为指导,总结去年工作中的不足,迅速调整了信息化领导小组,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在远程教育室,安排有经验、懂技术的专业人员负责信息化的各项管理工作,重新制定下发了《信息化管理办法》、《信息安全管理办法》、《信息设备购置审批管理办法》等,并重新修订完善信息化工作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应急预案等,详细登记各类信息设备台账等,为信息化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奠定坚实基础。目前,培训中心累计拥有计算机数量283台(包含机房),服务器5台,网络设备22台,各类设备、软件运行良好。

   为了保证各项设备规范有序运行,年初,对中心及技校四个机房进行安全检查,排查安全隐患,强化机房管理员职责,在机房悬挂机房管理制度、机房管理员职责和相关安全标识等,并制定机房使用、维护和维修记录表等,对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全部记录在册,从而保障机房为中心各类业务和应用系统供给稳定而可靠的运行环境。在各园校、部室分别设立信息联络员并安排专业人员及时解决各类信息故障,以“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保障各自网络

   和软硬件设备的正常运行,从而确保了信息化工作进入规范化运行模式。

   二、加强考核管理,强化职能作用

   为加强培训中心办公自动化(OA)系统管理,规范工作程序,保证系统正常、高效、安全运行,以集团公司信息化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考核细则为标准,制定培训中心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考核办法,特对管理机构职责、用户使用管理、电子公文收发及用户安全行为管理提出具体要求,由信息部、综合办、政工室共同对各部室、园校进行考核,实行每两月一次考核,考核结果计入本部室当月绩效考核,经过明确考核部门,细化考核资料,落实职责到人,进一步激发了各园校及部门参与和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热情,对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起到进取的推动作用。目前,培训中心有OA系统用户数量64个,流程数量22个,党、政、团、工公文模板共计23个,在日常考核中,各部门都能及时处理公文,正确使用公文模板和公章,保障电子办公规范化运行。

   三、完善机房设施,加强网络管理

   为了保证信息设备安全管理,8月份,培训中心按照机房建设规范要求,对机房进行全面改造,将原计算机培训机房改造为信息控制机房,为核心设备的可靠、高效运行供给良好保障。

   一是建全硬件设施,提升信息化建设保障本事。因培训中心原网络设备单一,不足以满足信息化建设管理需求,8月份以来,中心计算机机房重新规划,原用于培训的30台电脑全部撤出,置换各部门老化或故障电脑,新置两台服务器,一台用于安装杀毒软件,一台用于安装远程教育企业局域网教学平台,新增一台行为管理器(深信服AC1200),对上网用户行为进行统一管理、控制,同时完善机房防静电设施、灭火设施、空调设施等,将服务器、网络设备和UPS设备集中安置,统一维护、统一管理,保证各类设备安全运行。

   二是合理规划上网用户,保障办公网络安全畅通。机房内网络线路重新规划配置,中心机关、技校及幼儿园办公区网络全部接入公司局域网,网关统一更改为10.100.30.1,并经过行为管理器将IP地址和MAC地址统一绑定,同时对连网电脑网络访问行为进行监控,限制访问非法网站和新用户登录。安全培训中心计算机房和技校宿舍楼因不存在办公电脑,上网频率低,所以此区域不接入公司局域网和行为管理器,直接接入电信网络,其路由接口为192.168.1.2。

   三是统一安装杀毒软件,保证用户上网安全。控制机房设一台专用服务器安装网络版瑞星杀毒软件控制台,培训中心所有接入办公区网络的用户都必须安装杀毒软件客户端,否刚将禁止接入局域网,杀毒软件由专人负责升级、管理和日常维护。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和整改,信息化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一)培训中心各部室、园校专业人员较少,应用软件使用过程中问题较多,硬件设备维护工作做不到位,易出现故障,并且软硬件问题,在部室、园校内部不能得到及时解决,需信息部门一一解决,加大了信息部门的工作量。

   (二)培训中心机房刚刚改造完成,硬件设备的使用、维护还在摸索阶段,部分用户因自身系统问题无法正常安装杀毒软件,行为管理AC-1200使用过程中易出现各种问题,导致用户网络出现中断。

   四、20xx年工作计划

   20xx年,培训中心将继续以公司信息化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管理办法为依据,加强信息化管理,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一、加强信息化安全质量标准化本事。根据信息化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的要求,对检查组提出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完善和修订,同时加强各部门和园校专业人员的配备,明确岗位职责并加强职责制,提高信息系统的维护本事。

   二、加强信息化培训。由于各部门、园校信息化联络人员专业水平不足,对本部门软硬件的管理、监督、使用和维护本事较弱,我们明年将集中对各部门、园校信息化联络人员进行信息化管理技术培训、软硬件和网络日常运行维护培训。对办公自动化系统用户进行常规培训,提高基层信息员管理维护本事,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三、加强核心设备运行维护管理本事。信息管理部门要加强学习,掌握核心设备工作原理,做好新增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管理工作,保证网络设备安全高效运行。

   信息部工作总结报告

   转眼1年时间过去了,在中心分管主任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我按照岗位职责的要求,基本完成了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保证了网络的正常运行。

   一、全年与网络管理室其他同志一道完成以下工作:

   1、川东经理部网络链路建设:

   在通信公司4M电路基础上,再租用电信10MInternet接入,经过防火墙作策略路由,任何一条线路中断,不影响整个网络通讯。用户访问办公网络,直接走通信公司线路;用户访问外部网络,直接走南充电信线路,公司总部的网络压力减轻。网络结构得到优化,网络稳定性得到极大提高,用户网络速度得到极大改善。

   2、川西经理部网络链路建设:

   将原先通信公司的2ME1电路接入改造为中国移动公司10M专线接入。原先的2M接入专门用于视频会议传输。用户网络速度得到极大改善。

   3、龙灯山办公楼、龙灯山山地公司小招楼网络建设。

   重新装修了机房,更换了办公楼10台交换机,布设了1条

   700米单模光纤到小招楼,安装了5台接入交换机。

   4、临时培训点网络建设。

   在新楼10楼、新楼12楼、老楼2楼、老楼3楼、老楼4楼、

   食堂3楼公6个经常组织培训的点加交换机柜,开通无线和有线网络。方便培训。

   5、技术发展中心老办公楼网络建设。

   按照公司统一安排,技术发展中心部分人员将搬迁至老办公楼三楼左边办公区办公。按照技术发展中心需求,在办公区内将开发网络和办公网络线路区分开,分别构建开发网络和办公网络系统,其中开发网络接入技术发展中心开发网络系统,。采用六类线,布设信息点80个,安装4台交换机。

   6、安岳三维项目、安宁盐穴储气库地震采集工程项目、磨溪项

   目、长宁项目、奉节项目生产数据传输:

   从电信单独租一条光纤通道到项目部资料组,与现有网络隔离。专门用于生产数据传输,保证每一天准时将生产数据传输到物探研究中心。

   到达以下三个效果:

   (1)传输通道建成后,野外队在当天采集任务完成后可将数据及时发送回物探研究中心处理。同时,处理剖面也能及时传送回野外队指导后期施工。

   (2)建成后的通道应当具备数据加密的功能,到达更高的保密安全级别。

   (3)建成后的通道应当具有传输加速功能。

   实施该方案以来,基本满足了野外作业队和物探研究中心对数据传输的要求,节省了在施工作业队建立数据处理工作站的费用,从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上满足了野外生产效率。

   7、磁带库房(龙灯山)监控系统建设:

   经过对川庆物探公司磁带库现场实时监控和管理需求的分析,在磁带库配置前端实时监控前端采集设备,经过川庆物探公司内部网络,直接接入川庆物探公司档案库(馆)实现异地时时监控。

   系统对所有的信息、报警事件进行记录,实现相关信息采集的实时化以及报警信息处理的自动化,为川庆物探公司档案库(馆)的信息化、网络化系统供给一个稳定、安全的运行环境保障。

   8、川西经理部信息屏幕建设:

   将公司机关信息实时到川西经理部,共安装6台屏幕。

   9、物探公司机关、直属单位办公桌网线、电源线整改:

   根据公司领导的要求结合实地勘察情景,本着施工中尽量作

   到安全、整洁、美观、方便的原则,公整改380个点,采取以下施工方案:

   主材选用PVC阻燃线槽,型材有半圆型、矩型。

   半圆型中间有隔断,利于分隔强电和弱电线路通道,减少

   弱电信号衰减。

   矩型材料中间中间没有隔断。

   型材颜色仅有白色。

   在办公桌边安装总电源开关。

   二、存在问题及明年工作打算

   上半年,信息中心工作取得了必须的进展。可是,我不能满足现状,我清楚地看到公司的快速发展对我更多的要求,我必须要倍加努力,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在搞好自身建设的同时,为领导、为机关、为基层供给更加优质的服务。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此刻:

   1、部分经理部到公司总部的链路瓶颈问题。

   2、远程技术支持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明年要加强以下工作:

   1、做好信息高速公路的完备性建设,保障其安全性,建设和应

   用要分开。

   2、建设公司视频会议系统,满足生产指挥和技术决策需要,视频会议室要建设成近似公司以前的作战室,能支持远程双向交流互动,比如能实现新疆山地分公司与公司总部的技术交流、成果汇报等功能。

  信息部工作总结报告

   20xx上半年,信息中心在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中心工作,认真开展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统计和信息化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本次信息中心半年工作总结中主要包括一下资料:

   1.推进软件性能优化

   20xx年来,针对以往系统运行慢、处理批量数据经常死锁的情景,针对原先结算中心一两个票据管理人员难以管理几百万份医保门诊票据的情景,改变为由HIS系统开发管理模块,定点医疗机构内部管理票据,结算中心从制度上进行完善的模式,从而完全为中心系统数据库和员工减压。优化核心模块内部业务流程,到达完成性能调优效果,改变物化视图更新模式由原先每条业务信息变动均更新一次为24小时数据同步时一次性完成,经过上述优化有效改变了系统运行性能,优化后原先每周多次系统死锁现象不再发生;改变农保缴费审核处理写表时间;改变原待遇支付中社会化发放数据支付标识写表时间。

   2.系统与团队的建设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逐步建立省级信息安全监控中心,启动电子认证系统建设,加强省级重要信息系统的灾难备份系统建设。

   全面开展应用系统的建设和推广应用工作。做好企业养老保险数据省级集中的技术保障工作,加快推进大医保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抓好全省人事人才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和推广工作,支持职业技能鉴定、劳动监察、争议仲裁、信访接待、人事考试、基金监管等工作领域的信息化工作,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立项和实施。

   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技术服务商的合作和规范管理,进一步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在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加强对信息技术人才、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信息化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加强对业务人员,异常是基层业务人员的信息化培训,提高信息系统应用本事。

   3.正确认识困难

个人网络培训总结篇8

一、培训目标

立足甘肃实际,借鉴先期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份和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帮助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结构、内容和教学要求,增强实施新课程的紧迫性和责任感;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思路、体例特征、结构特征及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了解和掌握高中课程改革实施的情况,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逐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管理能力、研究能力、指导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完善高中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体系,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支撑和保障,为各普通高中学校顺利实施高中新课程提供师资保障。

二、培训内容与对象

(一)培训学科: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等13门学科。

(二)培训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总体情况及各学科课程方案的介绍;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结构框架和主要内容介绍;各学科有关重要内容的解读;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培训;有关指导学生有效学习方法的辅导;教学评价方法的指导;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教研活动特别是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等。

(三)培训对象:2010年我省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各普通高中(含完全中学、民办高中,下同)起始年级学科教师、学校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分学科参加)、省市县高中学科教研员,共计约1.5万人。

三、培训时间

(一)准备阶段:6月5日—7月20日,各市(州)完成各学科班级组织工作,组织对班主任、辅导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培训,配发课程资源,组织学员做好学习前各项准备。

(二)培训阶段:7月28日—8月6日,组织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等13个学科教师学习。每天5学时,共计50学时。其中学习视频课程2小时,在线学习、交流和研讨时间不少于3小时。

(三)总结阶段:8月7日—8月17日。各市(州)培训主管部门将本地区培训工作总结报告(电子版)报送至“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邮箱。

四、培训组织与管理

(一)本次远程培训工作在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进行,省教育厅专门成立项目管理小组,由分管副厅长担任小组组长,成员由省教育厅基教处、师范处、财务处、民教处、督导室,省教科所、省电教中心负责人以及十四个市(州)教育局负责人。省教育厅成立 “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以下简称项目执行办公室),执行办公室设在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项目执行办公室在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和省项目管理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对我省培训实施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协调多方力量组织开展培训工作。主要包括研究制定培训实施方案,组织新课程省级骨干培训,组织培训者培训,加强与教育部相关部门和各网络平台服务单位的沟通、联系。省教育厅成立巡视督查组,对各地培训工作进行巡视、指导与督查,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二)网络培训服务平台的主要职责。“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挂靠在中央电教馆)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的具体协调工作。通过招标机制遴选有关专门网培训机构提供远程培训的服务和技术支持工作,具体任务分配为: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负责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学科;北京今日园丁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负责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北京百年树人远程教育有限公司负责思想政治、信息技术学科。

网络平台的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参与培训课程资源开发和培训光盘制作,协助专家团队进行教学,组织专家在线辅导、远程答疑,提供教务管理服务,制作操作指南,配合培训者培训的实施,组织在线研讨和提供培训信息交流服务,提供技术支持与咨询服务。

(三)各市(州)教育局的主要职责。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分解、细化我省的远程培训项目实施方案,制定本地区针对培训工作的保障措施和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市直高中的培训工作;成立检查小组,对各县(市区)培训工作的准备、进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向网络平台服务单位和省教育厅上报本辖区辅导教师、班主任、联络员、参训学员编班情况等信息;审核各县、区呈报的学员培训成绩报表;为本辖区远程培训项目的实施提供相应的配套经费,并对本地区培训工作进行全面总结。

(四)各县(市区)教育局的主要职责。根据上级主管部门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和本县(市区)学校、教师分布的具体情况,确定本县(市区)集中学习点(以下称为“学习中心”);做好本县(市区)各“学习中心”班主任、指导教师、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的遴选工作;及时向所在市(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上报本县(市区)班主任、指导教师、联络员、学员编班情况等信息;制定本县(市区)保障培训工作顺利实施的相关措施和应急预案,对培训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做好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选派辅导教师的接待和在各学习中心的分配工作;做好本县(市区)普通高中教师参与培训的相关信息的收集、存档、上报工作。

(五)普通高中的校长、“学习中心”配备的班主任和指导教师是培训的具体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对顺利实施和完成本次远程培训任务、保证培训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长的主要职责是:担任“学习中心”的主任,全面负责该中心培训期间的组织和管理、协调工作;对班主任和辅导教师履行工作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确保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按时参加培训,保证培训质量。

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和管理本班学习活动,了解本班学员学习进度,记录学员学习活动参与情况,对跟进不足的学员进行督促,检查审核作业。辅导教师的主要职责:负责本班学习指导,组织并引领学员研讨,点评并推荐优秀作业,编辑并提交学习简报。各地要选择富有经验和责任心的骨干教师和教研员担任班主任和辅导教师,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聘请已进入实验省区的高中课改优秀教师承担辅导工作。同时,要切实发挥教研部门的力量,要求各市(州)教研部门积极总结和利用在“甘肃省基础教育网络教研教师教学远程研修”平台中开展的两次研修经验,保证本次培训的顺利实施。

(六)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配备网络技术人员,其职责是:密切配合网络平台服务单位开展工作,协助行政部门、班主任、辅导教师进行管理与辅导,解决学员在注册及学习中遇到的相关技术问题,做好本地的技术保障工作。

五、培训原则及方式

(一)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对进入新课程的高中一年级各学科教师进行系统的全员岗前培训,原则上各学科任教教师都必须接受不低于50学时的系统岗前培训,并经考核合格才能上岗。

(二)组织方式:采取班级化组织管理。组班方式以县为单位,分学科组班(网上虚拟班级)。每个班不超过100人,设班主任和辅导教师各1名。各市(州)、县(市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组织学员以县(市区)为单位按学科集中参训。各市(州)、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设立若干“学习中心”,组织学员集中培训。

各市(州)、县(市区)高中学科教研员、各学校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按相应学科组班进行学习。

(三)学习方式:由市(州)、县(市区)集中安排学员在“学习中心”学习。其学习形式主要包括:通过多媒体投影在线或离线(dvd光盘播放)集体收看专家主讲的视频课程;辅导教师组织学员针对专家授课内容结合各自教学实践开展网下的研讨和交流;学员个人借助可上网的计算机自学网上的拓展性课程资源和相关学习资料,参与网上的案例研讨和专题讨论,提出问题或咨询,接受专家的问题解答和教学指导;按要求完成相关作业等。

(四)辅导方式:本地研讨、在线交流与专家答疑相结合。本地研讨应在班主任与辅导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开展。在线交流应在本地研讨的基础上,在课程专家团队的主持和指导下,组织学员进行学习交流和专题讨论。针对各地学员学习研讨和交流中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由课程专家集中答疑指导。

六、培训实施及流程

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工作从2010年6月启动,分阶段、分学科逐步推进。具体实施步骤为:

(一)6月10日前,各市(州)应负责将参加本次培训的不同学科的教师人数(含高中学科教研员、各高中学校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等设施设备的数量及技术状况以电子文本的形式上报“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邮箱。另外,各市(州)对各县(市区)学校上报的上述信息数据进行认真审核,按照参训学员的数量和分布状况,设立和确定“学习中心”。(注:“学习中心”在冠名时可以其所在学校为基础,冠以“xx高级中学学习中心”、“xx学校学习中心”等),确定学习中心负责人与技术保障人员。指定“学习中心”所在学校的一名校长和两名副校长担任“学习中心”的主任和副主任,负责培训期间该“学习中心”培训的具体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

(二)6月11日,省教育厅将通过视频会议方式,组织进行对管理者进行培训,一是部署我省“国培计划——2010年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工作;二是对各市(州)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学习中心”负责人、技术保障人员进行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培训流程,各级培训管理者的职责任务和工作要求。

(三)6月20日前,各市(州)按附件2的信息上报要求(相关表格请在省科所网站下载:),完成统计参加培训相关信息:

1.将各县(市区)应接受培训的教师按学科进行编班,原则上每个学科为一个班,并确定每个培训班级培训期间所在的“学习中心”。对于学员人数超出50人以上的较大班级,可再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学习组,便于组织网下的交流、研讨。

2.为每个培训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和培训辅导教师,对人数较少的小学科,可二个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

3.各市(州)指定一名同志作为联络员,负责与“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和各网络平台服务单位的沟通、联系、接洽工作。

(四)7月1日前,各网络平台服务单位将帐号分配到我省;7月10日前,完成辅导教师、班主任的注册报名工作;7月20日前完成学员注册报名工作,以便学员及早体验网络平台操作。7月22日班主任在各学校校长的配合下完成审核确认工作,7月24日之前,“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将确认信息(线下)上报给平台,7月25日完成用户调整工作。

(五)7月 15日前,省教育厅将组织全省培训者培训,届时邀请国家学科课程专家及网络平台教学管理和技术人员对我省班主任与指导教师进行培训。

培训者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介绍培训组织流程、培训辅导者工作职责、课程主要内容、讲解课程特点、组织交流研讨与辅导答疑的方法和技巧、教学教务管理与技术操作办法与流程、学习简报内容与编制、与课程专家组交流沟通及信息反馈形式与办法。期间,组织学员做好学习前准备。

在此期间网络服务平台应完成的主要工作有:

1.相关网络平台服务单位将向市(州)教育局送达各学科网络视频课程的dvd光盘,各市(州)教育局根据县区上报的“学习中心(学校)”数向各县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发送,最终逐级配送给辖区内各“学习中心”的培训点。

2.完成计算机网络检测、dvd光盘播放测试、学员网上注册、分班、预览相关课程资源等工作。

(六)7月28日至8月6日,培训工作正式实施。在此期间,各“学习中心”负责人(校长、副校长)、班主任,应认真组织本中心的教师按照网络远程培训课程表的安排到指定的培训点集中进行培训;班主任负责对参训学员集中培训的考勤和日常管理。辅导教师在业务上具体指导参训学员的网上学习和组织网下集体研讨、交流等活动。

(七)网上远程培训工作结束10天内,辅导教师应根据有关规定,综合评定出学员的培训成绩并交给班主任;班主任经审核无疑义后应将学员培训课程、课时、成绩等信息呈交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归档保存,作为学员进行继续教育登记和颁发结业合格证书的凭据。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学习中心”对培训工作做出认真的总结,对培训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要纳入本年度“教师培训年”评选表彰活动中。

七、培训考核与发证

对成绩合格的学员,省教育厅颁发由教育部监制的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合格证书,同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时登记。

八、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为了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实施,省教育厅成立了项目管理小组,并在省教科所成立了项目执行办公室,由省教科所负责组织实施。各地也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统筹协调当地的培训工作。各相关部门和组织管理、辅导人员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责,确保远程培训各个环节落实到位。各普通高中校长要特别重视本次培训工作,保证每位教师完整参加培训全过程,并严格实行持证上岗。

(二)质量保障。培训期间,省教育厅将组织人员分赴各地检查、督促培训工作。省教科所要组织省级专家团队深入培训现场指导培训工作,发现问题要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培训结束时要提交高质量的评估报告。

(三)应急保障。各地要认真做好培训的准备工作,对突况要做到快速有效应对。对黑客、病毒攻击等导致培训无法进行的情况,制定应急预案,保证尽快恢复正常;对培训过程中出现停电、设备故障及其他突况等,要有应急措施,确保培训的顺利实施。

(四)经费保障。

本次活动经费采用分级负担:

1.本次培训的课程资源开发、教学组织、网络平台支持服务及管理等费用由教育部安排专项经费;

2.省教育厅负担本次培训中管理者培训费用,班主任与指导教师培训费用(不含交通费),督查指导工作、省级管理组织费用以及班主任与指导教师的工作补助等费用;对于在培训中获得优秀的班主任与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3.各市(州)承担本次活动中各县(市区)班主任与指导教师的集中培训费用,市级管理组织以及督查指导工作等费用;

4.各县(市区)及各校承担本次活动中对各“学习中心”班主任与指导教师集中培训费用,县级管理组织以及督查指导,场地、设备使用维护及其它费用(上网费、电费等)。

本次活动不向培训教师收取任何费用。

九、其他

本实施方案的解释权归省教育厅“甘肃省普通高中课改试验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如需咨询相关问题请与办公室联系。

联 系 人:俞雪山 张会曼

个人网络培训总结篇9

【关键词】 教师培训;社会性软件;在线协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5—0072—05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项目越来越多,如教育部、财政部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而实施的“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项目;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资助下,中央电教馆组织实施的基于交互式电视培训课程的“灾区教师培训”项目、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以及IBM“基础教育创新教学”项目等。这一系列的培训项目均采用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培训模式,培训者与参训教师以及参训教师之间都处于准分离的状态。为保证培训的效果,网络学习平台均设计了交互活动,如开发网络培训课程、开发培训专题网站等。参加培训的教师通过社会性软件的支持,可通过同步、异步与参训同伴、培训者以及专家之间进行交流,并通过对同一主题内容培训的过程形成了特定的社会关系群体,构建了各种学习共同体。此种培训形式使参训教师在方便的时间、方便的场所充分地进行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改变了传统培训的方式,解决了一些应急式培训、集中式培训中存在的诟病。但目前基于网络的培训模式还处于应用的初期阶段,实施过程中突显出一些问题,本文将通过剖析社会性软件支持下在线协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分析社会性软件的协作功能,提出有效的网络培训协作学习活动设计,发挥社会性软件在支持共同体学习成员之间交互中不可或缺的支持作用,使社会性软件的工具性得到充分地利用,更加有效地开展在线协作学习。

二、社会性软件在培训中的

使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功能分配不合理导致的问题

当前所有的在线培训项目都利用社会性软件支持学习者的在线交互,参训教师在进行培训内容的学习过程中,需要讨论、提交作业,提出问题、发表感想、总结收获,也需要提供参加培训的过程性信息。在网络培训课程或培训专题网站中,一般通过即时通信工具、协作写作工具,设计实时交互和非实时交互的在线协作学习活动。由于设计协作学习活动时,对社会性软件的各自特点未能进行细致的考虑,导致系统功能分配不合理,这些工具支持下的协作学习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参训教师用日常交往的习惯来使用培训协作活动中的交流工具,导致QQ成为私聊空间、协作学习偏离主题、BBS成为刷分工具,没有促进参训者的深度思考。

2.“虚拟评估”导致的问题

在线培训学习效果评估,往往是利用参训教师的学习过程信息进行的虚拟评价。网络虚拟评估是通过统计上网时间、对学习材料的点击率、发帖条数等容易量化的评价项目,对教师的学习状况进行的非合理化、非科学的评估。网络培训的特征会导致部分教师对培训抱有“任务观”的态度,对规定完成的帖子数量、需要提交的作业进行“复制、粘贴”以完成任务的规定量,而非思考后的结论。最终导致在线交流流于形式,在线协作学习交流的根本意义和价值被异化。

3.“供需”关系不合理导致的问题

在线协作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多种协作交流形式,培训活动设计中对于社会性软件的组合使用不足。如网络培训课程、培训专题网站提供的在线交流空间比较单一,但参训教师的协作学习需求方式却往往要求多元化。在设计协作学习活动时由于未将不同的社会性软件的优势组合考虑,致使工具不能为培训因地制宜地提供支持。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阻断不同工具间的联系性,最终导致参训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处于“游离”状态。

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师培训的效果,不利于教师能力的发展。在了解现状总结问题的基础上,当务之急就是要挖掘各种社会性软件的优势功能,分析网络协作学习活动的特点,找到其契合点,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发挥社会性软件的最大优势,使其成为教师网络学习不可或缺的隐形支撑,促进教师网络协作学习有效地开展。

三、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教师

协作学习的研究现状及依据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当前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研究呈现两种趋势:第一种,从理论层面上探讨教师培训的实效性问题;第二种,将社会性软件在网络学习中的应用进行梳理。这两种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但是对于如何在教师培训中更加有效地发挥社会性软件的功效并没有进一步探讨;而且,对于网络环境下教师培训的研究仍以认知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单纯的认知主义理论难以很好地解释网络环境中学习者之间的社会交互和知识建构,以及认知活动在个体间、工具和环境中的分布性等问题。鉴于此,本文提出借鉴社会建构主义、分布式认知来指导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教师协作学习研究,以构建一个符合网络学习过程与特征的协作模型。

1.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认知是在个体的认知活动建构之上,加上同他人的交互作用,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1]在当今的网络化社会中,个体知识和孤立的个人主义已经无从应对纷繁复杂的问题,人们需要协作学习和知识建构进行问题的解决。与传统环境中的学习活动相比,网络学习在时间、空间、对象、内容和进度上都具有无可比拟的自由性,进而注定了学习个体之间的社会交互对认知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把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作为研究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教师协作学习架构设计的基础之一,将有助于更好地解释网络协作学习过程中的社会性软件的重要性。

2. 分布式认知理论

近年来教育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不仅来自于大脑内部,还应拓展到个体以外。[2]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认知现象不仅包括头脑中发生的认知活动,还涉及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技术工具之间通过交互实现某一活动的过程。分布式认知理论讲内部过程和外部过程看做一个认知系统的整体,它强调认知活动应该在人的思维内部、外部认知产品、他人以及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分配。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使用计算机和各类工具来处理数据并获得需要的信息,使这些设备、工具在学习者的完整认知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此外,学习者个体还可以通过各种工具与其他个体在网络学习空间中交互协作、共享信息、构建群体认知和社会认知网络。[3]因此,教师基于网络的学习不应该局限于个体内认知,而应从认知的分布性来研究整个协作学习过程。

四、社会性软件主要功能及

在线协作学习互动特点分析

社会性软件是一种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促进集体协作行为和用户社会关系网络的发生与发展,并以网络形式提供远程功能服务的互联网软件。[4]社会性软件不仅能在技术方面支持在线协作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还能构建具有共同需求的社会网络,形成学习共同体。这种共同体的关系网络,可使培训效果具有持续性和延展性。因此,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活动设计,必须在充分了解社会性软件功能的基础上设计在线协作学习活动。表1总结归纳了使用广泛的社会性软件及其主要功能,以及社会性软件支持下的协作学习互动特点,便于在网络协作学习的设计中,考虑其特征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选择应用。

五、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教师

协作学习架构设计

针对目前教师培训中网络协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研究现状和理论依据的阐述,在分析社会性软件功能及其对协作互动学习支持的基础上,提出在线协作学习的基本架构,如下图1所示。旨在反映在线协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分析社会性软件对各要素的合理支持,找出有效的契合关系,充分发挥社会性软件的作用,保证协作学习的有效性。

1. 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协作任务设计

协作学习的“任务”设计具有一定的要求,“任务”不仅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最终成果,而且要有一定的操作流程和步骤。[5]一般而言协作学习的任务或主题最好是劣构的,有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多种答案,其表征形式应清晰且具有趣味性,完成任务的空间可以是BBS、AOF论坛的发帖讨论,也可以是多人协作完成作品设计任务并到公共Wiki中,或在QQ群中共享学习结果等等。对于任务不明晰的部分则可以通过回帖或聊天的方式向培训教师进行提问,由培训教师进行更加细致的阐述,由此确保的参训教师培训任务明确性、针对性、目的性、指向性加强,完成任务的主动性也会提高。

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到难度、任务量、连续性等要素,让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时段中有具体的任务,且完成任务的形式应多元化。针对协作学习任务的不同,可将争议性问题、模糊性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有多种解决思路的问题等设计为讨论任务,并利用QQ、BBS、AOF完成;教学理论的学习与应用可设计为教学设计方案的作品完成任务,利用wiki进行小组内成员的共同协作完成;学习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得可设计为总结个人反思、撰写教育叙事故事等任务,利用博客、微信等完成。总之,根据任务的特点,应选择恰当的社会性软件:任务完成空间与社会性软件的功能匹配,能发挥其特点;记录参训教师协作学习的过程,避免终结性评价考核的导向;注重培训过程及能力和情感上的变化;有效解决参训教师为应试考试所发的无用帖、灌水帖问题,并在QQ群中培训者对聊天话题以完成任务为引导和约束,避免QQ群成为无关话题的“私聊基地”。

2. 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协作学习共同体构建

在线协作学习不是参训教师孤立个体的行为,是有共同培训需求和任务的教师构成了学习共同体。共同体的成员之间共享观点、协作建构知识,充分体现了学习的社会性特点。网络培训为协作知识建构提供了物质基础,不同的培训主题形成不同的学习共同体,其中有专家、培训教师、参训教师、管理者等,在社会性软件的支持下可开展全员的协作互动学习。在明确“任务”之后,参训教师可以在QQ群或者wiki中根据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协作形式,并且根据学习者特征组成合理的协作学习小组,即将研究型教师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使其成为意见领袖,影响带动其他教师参与协作学习,这样有利于共同体任务的完成以及所有参训教师学习能力的提高。

3. 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协作学习形式设计

(1)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在场协作学习设计

目前的网络培训模式多采用混合学习模式,即将集中培训模式与小组协作模式相结合、自主学习与远程协作指导模式相结合、定期学习与个人散在学习的模式相结合,反映了网络培训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可持续性特点。专家的引领、培训者的指导、同伴的协作均可通过E-mail、BBS、SNS、 MSN、QQ等进行,即使面对面的短期培训结束了,利用E-mail、QQ等进行一对一的交流、通过Blog、BBS、QQ群等进行一对多的交流、利用Wiki、QQ群等进行组内成员间的协商交流仍然可以延续。社会性软件支持下的全员互动协作交流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承担多重角色,既可以是专家、也可以是同伴或助手,以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场协作学习即集中面授组织形式下的协作学习形式,参训教师可进行面对面协作学习和在线协作学习。在培训过程中有疑惑需要得到解答,有想法需要进行共享讨论,有成果需要进行交流。在面对面协作学习中参训教师将自己与专家或同伴的交流结果用wiki、论坛等进行,实现了信息共享、促进交流的目的。

在线协作学习有讨论、辩论、问题解决、设计和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学习过程还可以是协同或竞争的形式。利用BBS、QQ群、微博、讨论区开展讨论、辩论等支持协同合作,支持多人观点的分享使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而深入。利用QQ群共享、Wiki进行竞争式协作,组内成员在遇到意见不统一或不同观点的交锋,促进了彼此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小组内完成任务的进度不同构成了组间的竞争。利用Wiki开展设计、问题解决等协作学习,能够对小组任务进行跟踪指导、记录设计过程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性信息、清晰呈现小组成员的参与状况、支持组内作品设计以及组间交流,配合以QQ群、BBS等,更能支持设计作品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相互交流和资源共享。

(2)基于社会性软件的远程协作学习设计

远程在线协作学习形式可分为共性问题的协作互动、个性问题的协作互动。共性问题是在培训过程中多数教师存有疑惑的问题,指导教师一一解答耗时耗力,又必须做大量重复性的工作,如将这类问题进行总结梳理,通过QQ、培训平台等公告,专家、培训者、参训教师同步在线围绕共性问题,利用QQ 、MSN、微信、wiki等开展互动,便可以促使全员实时在线协作解决共性问题。个性问题随机性大,既可以通过即时交互性社会软件的支持开展实时互动,也可以通过E-mail、Blog、BBS、AOF、SNS、微博等社会性软件,即通过非实时互动的在线协作解决个性化问题。

(3)资源共享与协作学习活动设计

协作资源共享支持在场协作和远程学习协作的活动,培训教师将问题或任务所需的资料以QQ群共享的方式发送给每一个参训教师,或者要求每位老师进行RSS订阅,利用共享资料参训教师进行协作学习。

通过群共享或RSS订阅可以方便获得培训者提供的针对性资料,消除参训教师学习中因为大量资料的搜集与查找而产生的厌倦感,从源头上消减了在线师训中“厌学”、“逃学”的现象。参训教师通过RSS订阅对所学主题的网络资源进行集合,且具备实时更新的优势。

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需要考虑参训教师的实际参与情况,协作任务不宜过于泛化,讨论的频度也不宜过于紧密,协作的形式不宜过于单一,协作学习的空间要根据社会性软件的不同功能,选择契合度高的形式组合运用。

4. 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协作建构知识

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参训教师为了从真正意义上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需要对协作学习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而协作知识的建构需要社会性软件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提供有力的支持,参训教师借助社会性软件开展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培训者、学习者与平台之间的“协商”、“会话”,使社会性软件的特点与建构知识的过程有效契合,更好地支持参训教师在协作互动中进行知识建构。

5. 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学习评价及反思

总结、体验学习全过程是一个不断评价与反思的过程,是教师以自我实践中的问题为反思起点的思想。通过构建在线反思线索,使教师掌握反思策略,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不断提高参训教师的教学及研究水平。在此过程中充分利用Blog、微博、飞信的功能特点,参训教师将学习反思、心得、教育叙事发表到Blog中,使即时性的所想、所得通过微博共享,并选择精彩博文置顶,其他参训教师可浏览博文,也可进行点评,并从中得到启示。

对参训教师的“评估”应贯穿始终。由于协作学习“任务”具有连续性,参与过程自始至终,培训者应根据参训教师协作完成任务时的“活跃程度”,如Wiki协作写作、QQ聊天记录、微博互动记录以及BBS、AOF发帖情况、Blog心得体会撰写等评价参训效果,避免“虚拟评估”带来的不合理性。

六、结论

对于社会性软件,人们存在着习惯性应用方式,目前网络协作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解决策略是对社会性软件的特点功能进行综合分析,使用BBS、AOF、RSS订阅、QQ、Blog、微博和Wiki等社会性软件,不仅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且也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为此,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协作学习架构设计在分析二者契合关系的基础上,从分析协作学习的需求设计任务、建构学习共同体、多形式在线协作学习活动设计、协作建构知识、评价反思等几个基本环节,提出了应用社会性软件于协作学习应考虑的要素及设计框架,提高了社会性软件的应用效果,同时也有益于培训效果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 知识建构与教学创新——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6,(8):12-18.

[2] Karasavvidis I,Kommers P,Stoyanova N.Preface:Distributed Cognition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J].Journal of Interactive Learning Research,2002,13(1/2):5~9.

[3] 张家华. 网络学习的认知模型构建——基于符合研究范式的视角[J]. 电化教育研究,2012,(06):30.

个人网络培训总结篇10

一、我国网络出版专业人才现状

我国目前网络出版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成为出版产业新的重要的增长点。2005年,新闻出版总署要继续组织实施“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着手在全国建立4个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5个部级网络游戏技术创新工程中心,培育20家中国民族网络游戏核心企业,建立1所培养游戏动漫开发高级人才的学院(机构)、10所具有游戏动漫相关专业的定点院校,以增强我国游戏动漫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2005年起,用5~10年的时间,将建国以来已出版的各类学术著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中国网络学术文献出版总库”,建立一个超大规模的网络学术文献数据库①。

由于网络出版的迅速发展,网络出版专业人才稀缺的问题更加突出。网络出版从业人员基本由策划人员、编辑人员、美术设计人员、信息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共同组成。据新闻出版总署人才现状研究课题组的统计,新闻出版业从业人员中硕士、博士只占总数的10%,而且多数是中文、历史、数学等专业;新兴专业特别是交叉复合型专业,如网络出版、多媒体出版、电子商务和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极少。目前,大型网络出版单位通过近几年的招募,拥有一批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人才,但缺乏编辑出版业务的经验,缺少选题策划、编辑把关和宣传营销方面的知识。从事网络出版的另一部分人员是来自传统的编辑出版行业的从业人员,往往较为熟悉编辑业务,掌握国家有关出版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而IT技术则是其弱项。可见从严格意义上说,我国目前网络出版专业中既懂技术,又懂出版经营管理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非常缺乏。这是限制网络出版迅速发展的瓶颈,也意味着网络出版人才竞争的空前激烈。

二、网络出版专业人才培养

要解决网络出版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就必须把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

第一,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人力资源之所以称之为第一战略资源,是说它具有头等重要的地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是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资源。要尽快制定网络出版高速发展环境中,面向未来的网络出版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以稳定人才队伍,提高员工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增强员工活力。

第二,创新制度。人才竞争的核心是制度环境,只有拥有好的制度,才能较快地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要按照中共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精神,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企业人事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全面推进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高网络出版业的人才竞争力,实现网络出版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具体讲,可以从改革以下两项制度入手:首先是创新用人机制,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用人制度。可以借鉴、仿效IT行业内部那种灵活、务实又适合网络出版发展的规章制度,并根据网络出版的实际不断加以改造、完善。其次,创新激励机制,建立按要素分配的制度。要改变单一的奖励方法,通过绩效考核、多劳多得、兼职兼薪等形式打破铁饭碗、大锅饭制度,提高人才的物质待遇,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要采用精神鼓励、人文关怀等方式,营造一心一意干事业,同心同德谋发展的人文环境,培育团结友善、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三,加强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建立网络出版人才的培育机制。世界上发达国家都很重视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如法国制定了“连续培训法令”。美国政府要求所有企业至少把工资总额的1.5%用于人员的培训。接受教育时间的长短,被认为是人力资本最主要的衡量标准之一。立足于现有人员,最大限度地扩张现有人力资本,是网络出版单位发展的首选之路。根本的途径就是不断“充电”,加强继续学习与职业培训。网络出版单位要成为学习型单位,学习要成为一种理念。要提倡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有计划有投入地实施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

为了提高出版人才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新闻出版总署十分重视出版人才的培训工作。2002年6月,新闻出版总署明文规定:出版专业资格获得者应不断更新知识,参加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努力学习和钻研出版专业理论和实务,了解出版行业动态,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在岗者每年参加继续教育应不少于12天(或72学时)。

第四,深化编辑出版专业教育改革,培养网络出版高级专业人才。我国现有的编辑出版专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具一定规模,但远不能满足出版业特别是网络出版业对人才的需求。网络出版是综合性高科技产业,是出版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应该作为编辑出版专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编辑出版专业要加强计算机编排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出版技术应用的教育,提高学生在选题、组稿、审稿、改稿、校对、版面设计、排版、制作等方面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的能力,掌握现代化的编辑手段和多媒体、网络技术,同时,要针对目前网络出版业人才奇缺的现状,在教学计划中多安排一些经营管理方面的课程;要增招网络出版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特别鼓励有出版从业经历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攻读学位,以尽快培养出既懂出版又懂市场,同时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出版手段的高新人才。

第五,大力引进网络出版人才。必须在稳定和培养现有人才的同时,加大吸纳其他行业人才的力度。可以趁网络出版高速发展的有利时机,从IT网站招聘、吸纳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后,将其充实到网络出版队伍中来。在前几年的网络经济泡沫中,世界各地网站都集结有一大批优秀人才,随着形势的变化,特别是风险投资基金的大规模退出,网络公司经营不善不在少数。如果网络出版单位能主动出击,必定可以较快地引进人才。网络出版单位也可以聘请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加盟,共同发展网络出版这一朝阳产业。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