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打假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11 07:46:40

法院打假工作总结

法院打假工作总结篇1

为了认真贯彻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第五次、第六次会议精神,落实农业部、公安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和供销总社等五部门《2002年全国农资打假工作方案》的总体安排,农资打假部际协调小组组织农业部、公安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经贸委、监察部、供销总社、最高检察院、最高法院等九个农资打假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组成七个农资打假联合检查组,于9月16~20日分别赴河南、吉林、陕西、云南、湖北、广西和江苏等七省(区)进行了农资打假联合督查。 督查期间,各个督查组按照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开展回头看活动的总体精神,根据今年第二次农资打假部际协调小组会议的要求,检查了所督查省(区)上半年农资打假大要案查处情况和农资监管有关专业法律法规执行情况,主要是《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等及其配套规章制度的实施情况,听取了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对农资打假工作的反映、意见和建议,通过问卷调查对地方农资打假进行了全面评价分析。 各个督查组反映,所到的省(区)都能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各项精神,从当地实际出发,努力落实五部门《2002年全国农资打假工作方案》,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开创性地开展工作,使今年的农资打假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无论是从各部门、各地反映的情况看,还是从统计数字上看,今年农资打假工作的力度都比以往要大,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联合督查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表明,今年农户和经营户对农资打假工作在总体上是基本肯定的,满意程度达到了70%,同时希望进一步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农资的力度。 通过这次农资打假联合督查,不仅了解了各地农资打假进展情况,推动了地方农资打假工作,发现了一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打假工作典型,而且对于进一步理清了今后农资打假的工作思路具有重要意义,各个督查组一致认为,今后一个时期,要从整体上推进农资打假工作向纵深发展,必须坚持把农资质量抽检作为打假的一项常规性工作不断加强,把打假工作的着眼点从农资经营者和使用者拓展到农资生产领域,通过积极发展连锁配送等新型流通业态提高优质农资的市场占有率,农业系统要切实实行政企分开,加强综合执法,切实增加农资打假投入。 全国农资打假部际协调小组组长、农业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组长、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对此次联合督查高度重视,先后两次召开专门会议。9月2日召开第二次农资打假部际协调小组会进行了部署动员,10月11日主持召开第三次农资打假部际协调小组会议,专门听取各个督查组的汇报,进行了总结,并要求各有关单位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精神,做好今年农资打假工作总结,及早研究明年工作思路。 今年农资打假联合督查有四个突出特点:一是态度认真,下去督查的同志在出发前都做了充分准备;二是重点突出,与上年比较,督点转向依法打假、查处大要案,并在工作思路上有了比较深入的探索;三是调查深入,通过问卷调查直接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使联合督查工作向纵深发展;四是配合默契,农资打假部际协调小组成立以来,建立了充分信任、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人员相对稳定,对农资打假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入。

法院打假工作总结篇2

根据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斗争部际协调小组第三次会议的决定,由农业部牵头,会同公安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供销合作总社、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监察部等部局,开展农资打假联合行动。十月份,对全国14个省进行了联合督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今年农资打假工作的总体情况

《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犯罪活动联合行动》的通知下发后,农业部、公安部等五部局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农业生产资料打假联合行动的通知》,就农资打假联合行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具体的部署。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密切配合,落实责任,在全国范围开展农资打假联合行动。经过几个月的工作,农资打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据对14省的统计,今年农资打假共出动检查人员33.1万余人次,检查各类农资市场1.3万多个,检查各类农资经营网点、门市部27.2万个,检查各类农资生产企业2.46万家,捣毁各类农资制假售假窝点1342个。共查处违法违纪案件31326起,涉案货值5.01亿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案件190多件。查处不合格种子398.1万公斤,劣质肥料2.5万吨,假冒伪劣、禁用和过期不能使用的农药36.85万公斤,伪劣兽药1万多公斤,各种无证冒证和伪劣农机及其零配件16万台/件。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6亿元。

工作中有以下比较成功的做法:

(一)领导重视,组织工作得力

各地参与农资联合打假部门的领导都较重视农资打假工作,大多数地方成立了农资打假协调小组,设立了农资打假办公室,明确了专职人员,公布了举报电话,将农资打假列为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内容。各省农业厅把农资专项打假作为重点工作抓,以此来促进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职能转变,发挥行政监督职能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服务。形成了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领导总负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各部门相互配合开展农资打假的局面。

为了确保农资打假专项斗争顺利开展,各省认真贯彻国务院、有关部局关于农资打假工作的精神,及时将有关精神传达下去,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通过联合发文,召开会议等方式安排农资打假工作。

(二)综合执法,农资打假工作逐步规范

近年来,许多地方实行农业综合执法,探索农业行政执法新的运行机制。福建、江苏、贵州等省农业厅成立了农业执法总队。湖南省农业厅今年从厅内各有关执法单位抽调了16名执法人员组成农资打假队伍。全国有77个地(市),815个县(市)成立了农业执法支队、大队。在今年的农资打假专项斗争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山西省为了加强农业执法机构建设,今年2月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以晋办发〔2001〕9号文件印发了《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法制建设的意见》,要求各级农业部门结合市(地)、县机构改革,按照“先行试点,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步骤,力争三年内在全省全面实施集中综合执法,使农资市场的监管经常化、规范化。

四川省成都市编委专门发文组建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落实编制20名,市政府发文进一步明确了编制、人员管理(按公务员管理)和经费问题(纳入财政预算)。该市执法大队成立后,2000年就查处违法案件650起,比1999年增长60多倍,没收、转商假劣农资产品32.4吨,是1999年的6倍;2001年1-9月,查处违法案件1086起,比2000年同期增长30%;没收、转商假劣农资产品94.9吨,比2000年增长192%。

(三)广泛宣传,营造农资打假氛围

为使农资打假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各地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大了对农资打假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少地方在电视台、电台、报纸上开设了农资打假专栏,加强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等农资方面法律规章的普及和宣传,报道农资打假活动信息,并对大案要案、典型案件进行跟踪报道,对制假售假窝点进行曝光。

浙江省农业厅召开了三次农资打假工作新闻会,各新闻单位多次派员参加省执法检查组,赴各地进行现场采访和报道。河南省共出动宣传车3865车次,悬挂条幅760个,张贴标语53670条,在广播、电视、报刊上播放、刊登农资打假信息849次,举办大型咨询活动87次,印发法律法规等宣传资料27.91万份。福建省执法总队在省电视台制作了7个农资打假专题节目。广东省农业厅召开了由省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公安、供销社领导与执法人员和新闻记者参加的销毁假劣兽药、饲料及添加剂现场会,公开销毁查获的假劣兽药、饲料及添加剂近100个品种,共25吨,货值100多万元。

(四)突出重点,抓好关键时段的整治行动

江苏省农林厅先后组织开展了5次专项整治行动,在春播期间,开展了以春播用种、夏季作物用肥、春季畜禽用药、饲料为重点的春季打假护农大行动;夏季与省质监局联合开展了肥料专项整治行动;7月至9月开展了农药市场专项整治;8月至10月部署了全省畜牧行业生产资料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秋季开展了以小麦、油菜为重点秋播种子专项整治行动。浙江省农业厅针对养猪户和饲料经销户使用违禁药物、私屠滥宰、违规经营病猪等现象,开展了“劣病毒”猪肉专项整治工作。河北采取整治重点市场,按农时季节,适时开展专项斗争的方式推进农资打假工作。种子整治的重点是玉米杂交种子和抗虫棉种子,主要集中在石家庄市和保定市种子市场以及棉花集中产区;农药整治的重点是“三证”不全、假冒伪劣以及国家禁用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农资专业市场以及生产工艺落后、群众投诉较多的农药生产厂;肥料以复混肥料、叶面肥、微生物肥料为重点,以登记证号、产品标识和使用说明为主要内容,主要集中在专业市场;农机及零配件集中检查生产和销售企业(网点)、农机维修市场和有影响的农机市场集散地。

(五)集中力量,加大大案要案查处力度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积极与工商、质监、公安、供销社、经贸委等部门紧密合作、协同办案、联合执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江苏省公安系统全年出动2000多人次进行农资打假执法活动。四川、重庆两省(市)都十分重视大案要案的查处,四川省查处典型案件16起,重庆市查处典型案件6起,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的四川宜宾县水稻种子案、重庆国威农药案和四川省武胜县杂交玉米种子案等三起案件都迅速按有关法律程序进行了查处。

农资打假涉及的范围广。各省在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农业、技术监督、工商、公安、监察、畜牧、饲料、农机、供销等部门互相配合,立足本职,积极行动,共同开展打假整治工作,形成了合力,使农资打假效果显著。湖南省华容县制售假农药案的侦破就是技术质量监督部门依法查处,公安、监察、农业等部门密切配合,各部门联合行动取得的成果。经侦查,犯罪嫌疑人到案发为止,已产销杀虫脒170多吨,销售货值71万多元。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机关收审,涉案的国家工作人员多人受到党纪、政纪处理。

针对农资打假工作的特点,为提高办案速度,提高办案效果,各级农业部门无论在市场检查还是在典型案件查处过程中,都主动取得当地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公安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河北今年查处的标值10万元以上的大案要案,基本上都是农业、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联合办案,相互支持,积极配合的结果。山西省农业部门在工商、公安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整顿忻州市忻府区奶牛市场取得了良好效果。

(六)依法行政,确保农资打假工作持续健康进行

为了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各省加快了一些配套法规的建设,加强了对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了打假人员的素质。许多省根据《种子法》、《渔业法》、《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先后出台了可操作的配套的地方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为了规范行政执法工作,一些省还建立了农资打假工作制度。如江苏省农林厅建立了打假信息报送制度,要求县农业局每周五报市局,市局每周一报省厅,对于重大突况和重大事件即查即报,并根据事态进展随时续报。为确保农资打假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各省还加大农资打假工作督查力度。江苏省采取自查与抽查相结合、一级督查一级的方式今年已组织了两次督查活动,除检查面上工作外,重点对领导批办案件、上级交办案件、大案要案进行督查。

为了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各地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培训班。河北省今年组织了1095人次的种子法知识培训和576人次的种子检验知识培训。山西省农业厅今年举办了5期执法人员培训班,有1200名市(地)、市县执法人员和分管农业执法的领导参加了培训。

一些省制定了农资投诉(举报)案件的登记、处理程序等制度。使农资打假案件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结果。

福建省农业执法总队印发了《福建省农业执法总队科室、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及内部管理规定》,包括了总队科室的责任制,人员岗位责任制、人员工作守则、“十不准”规定、学习制度、办公室管理制度、队务会议制度、受理投诉或举报工作人员岗位工作制度、外勤执法人员岗位工作制度、罚没物品交接管理工作人员岗位工作制度、案件受理工作人员岗位工作制度、文件或文书管理工作人员岗位工作制度等17项。

二、农资打假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资市场、农资产品问题仍很严重

从督查情况看,农资管理和打假面临的形势仍很严峻,由于农业生产资料,量大面广,假冒伪劣由来已久,并逐年呈蔓延趋势,许多领域的问题积重难返。虽然今年全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农资打假行动,但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农资经营主体不规范。目前农资市场无证经营或超越经营范围的现象仍然很突出,不具备经营资格和经营条件而挂靠经营的现象比较普遍,非法经营者在农资销售旺季走村串户销售农药、化肥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是经营行为不规范。销售过期、失效农药和劣质种子坑农害农的现象不断出现;农资和百货混合经营现象不在少数。兽药经营中的主要问题还有兽药、人药同时经营的现象。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资市场的经营秩序,如:

(1)无证生产和造假状况还比较突出。制假售假活动由公开、半公开向地下、半地下,组织性、隐蔽性、对抗性增强,手段趋向智能化,增加了打假工作的难度。

(2)假冒伪劣农资充斥市场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农业部今年春夏对市场上的农药质量抽查结果显示,不合格农药为16%,有1/5的单位经营了不合格农药,这些是在合法的经营单位里抽出的登记过的农药产品,非法生产和经营的假劣农药就更多了。据陕西省畜牧部门抽查,“九五”期间,兽药质量抽检合格率为77%;近期对市场质量抽检合格率为50%。青海省西宁市经销的蔬菜品种近百种,但通过审定的只有20多种,大部分种子没有生产许可证,没有标签。

(3)农资产品标签不规范。农业部今年抽查了2586个农药标签,不合格率为54.6%,有的地方农药标签不合格率高达80%。有的擅自修改已审定的标签内容,有的扩大使用范围,有的盗用、冒用他人登记号,有的用一个登记证用于多个产品,还有的采用光写商品名而不写含量和使用情况等欺骗手段坑害农民,严重干扰了农药市场的正常秩序,危害了农民利益和农业生产安全。引起了农民与合法生产企业的强烈不满,国务院领导对此高度重视,责成农业部立即进行整顿。

(4)误导消费的广告多。主要是兽药和农药表现最为突出,虚夸产品质量的不少。有的企业还用“农业部推广新产品”、“中国农学会推荐产品”等来误导消费者。

(二)少数农业部门对开展农资打假的认识还不到位,执法意识薄弱

一些地方认为农资打假是工商、技术监督部门的事,和农业部门关系不大,有的地区和县级农业部门甚至放弃法定职权,不闻不动,根本没有安排部署和组织检查。农业各行业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地区间发展也不平衡。

(三)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严重

由于受利益的驱使,一些地方对农资制假售假不仅不打击,而且还加以庇护。如有的农药生产厂家在生物农药中添加大量化学农药,使用在禁止使用的作物(果菜)上,坑害消费者。当检查发现后,地方出面说情、辩解,难于处理。另外,农业部门内不少单位也经营农药、兽药、种子、肥料、农机及零配件等,有不少单位,既进行经营活动,又有管理职能,还有的审批、登记、检测、监督集一体,使本应互相制约的监督机制失效。

(四)农资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在农资打假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按现行的农业法律法规无法处理,如化肥、农机质量管理等尚缺乏相关的法规和强制标准,农药、饲料、水产种苗等其他农资管理相应的配套办法或实施细则也要修订和完善。渔药、渔具市场的监管不明确,个别地方存在空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一些农资产品管理法律法规已不适应当前农资生

产和市场监管的要求。

(五)参与农资执法的机构多,执法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国务院抓农资执法、打假的机关如工商、技术监督、供销和农业部门等多个单位。农业部门内又分散在种子、土肥、植保、蚕种、畜牧兽医、饲料、农机、渔业等多个机构。但真正对农资市场和生产单位的执法起震慑作用的不多,力量分散,多部门协调困难,责任不明确。适应农资执法特点要求的,既具备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较强的法律素质,又具有为人民服务宗旨观念和较强的职业道德水准的执法人员缺乏。

督查中也发现一些地方部门之间配合得不是很好,案件主办单位与协办单位沟通不够。有的省反映,由于各部门各自行使管理职能,缺少沟通与协调,往往出现多部门对同一行政管理对象多次检查的情况,生产、经营单位意见很大。此外,农资打假工作多部门操作,部门之间通气不够,发文多,部分内容交叉重叠,形式主义的东西也不少,工作实效不高。有的反映泛泛的执法检查多,实际查处的案件少。农资质量抽检工作开展不够,结果公开不够。多数地方的农资执法,仅仅检查销售机构,从销售机构查出农资产品质量问题时,对销售者做出处罚后便草草收兵,不再顺藤摸瓜,追究更深背景和生产者的责任,使更大违法者逃避了法律制裁,制假售假的源头未得到有效控制。形成了农资违法案件中,小案多,大案少的假象。

(六)农业行政执法缺乏必要的经费和装备,执法机构不健全,执法队伍不稳定

各地普遍反映,缺乏农资打假专项经费,缺少必要的交通、通讯、取证等工具,抽样检查、假劣产品的销毁、联合执法等系列费用难以解决。参加农资打假的人员大部分是临时从各系统抽调的,执法意识不强。

基层反映,上级多头管理,缺乏统一的系统的农业行政执法指导,影响了农业执法的顺利进行。

三、农资打假工作的改进意见

(一)从“五不放过”入手,找准农资打假切入点

这次督查组共带回102个需要督办的案件,至目前已有85个查处完毕,剩下的17个,还将继续督办。有关领导批转的案件有10起,有9起通过督办已依法查清并进行了处理,还有1起正在查处中。各地投诉的转有关业务司局的案件10件,已有1件查清,其余9件正在追查中。

我们将对这些案件进行分类总结,追根溯源。

在大案要案查处过程中,各级农业执法单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的同时,对于该移送司法机关的案件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并与司法机关保持密切联系,了解案件的处理结果,还要认真查清伪劣农资源头和流向。对于源头非本省、市、县辖区范围内伪劣农资,要及时向有关省或市、县通报情况,请其他省或市、县查清和处理,或请上级单位处理。

要做到查处的案件有始有终,办事程序规范,档案齐全。对领导批示的重大案件,要及时研究处理,做到件件有结果。

(二)建立农资市场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尤其是我国已加入WTO的新形势,建立农资市场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是十分迫切和完全必要的,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农资打假方式只能是暂时的应急措施,今后要从机构设置、人员调配、管理机制和经费保证等方考虑这个问题。

在当前农资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农资猖獗的严峻形势下,组织有关部门,建立联合打假是不可少的。因此,九个部委要继续加强部门间协作,建立联合打假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认识农资打假的重要意义,在农资打假方面形成合力。在联合执法检查过程中,各单位应根据各自的职责在执法过程中各负其责,如技术监督部门主要负责好从源头打假和从源头抓质量的工作,工商部门检查营业执照和市场秩序等,农业部门检查经营许可证和生产许可证以及产品的包装标识等。

(三)健全完善农资市场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

结合我国加入WTO后,当前正在清理修改有关行政法律法规文件之机,加速健全完善农资市场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有的省反映,一是尽快制定肥料法;二是出台农机管理、水产种苗等方面法律法规;三是修改《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四是制定农药、兽药、种子、肥料等包装标签准则,统一标签规范等。

(四)农资打假的当务之急是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加大农资打假案件的查处力度,关键的是要有健全的执法队伍,大量农资案件的查处需要专职农业执法队伍负责。这是在新形势下,赋予给农业部门的一项新的重要的职能。目前农业执法队伍很薄弱,近两年各级农业部门在农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把原来比较分散的农业行政执法职能集中起来,实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建立专职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就是一个成功的经验。从各地实践的情况看,农业综合执法是值得推广的。各级农业部门应结合机构改革和调整,理顺各相关机构的管理权限,明确责任。避免部门间或部门内执法不一致,造成多头执法,损害国家形象。各相关执法部门均应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五)加强监督管理,规范执法程序,严格依法行政

一是依法开展农资市场准入工作。对实行许可证管理的农资生产、经营企业,要依法定条件和程序进行审查。对不具备生产经营条件的,不予办理生产经营许可证。工商机关结合企业登记注册、年检换照等工作,对农资生产经营企业进行全面清查。对违法生产、经营者,依法吊销营业执照。对实行许可管理的农资产品,农业部门要认真进行检验、实验、鉴定,对不符合条件和质量标准的,不予办理产品许可、登记手续,不允许进入生产流通领域,从源头上防止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农资产品进入市场。质监部门要按照国务院领导关于从源头打假和从源头抓质量的要求,切实负起责任,加快研究制定必要和有效的管理措施,确保不合格农资产品不出厂。

二是建立农资打假执法责任追究制度。要对农资打假工作不力,消极应付甚至失职渎职的领导干部和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查处。

三是建立农资打假执法情况报告制度。各级农资执法机关要建立农资打假情况月报或季报制度,逐级上报农资打假工作情况、遇到的主要问题、大案要案情况等,以便及时指导和协调。

四是要严格执法,依法行政。执法一定要严,不能以罚代刑,以情代法,不追源头,不追究相关责任,包庇纵容,甚至知法犯法,否则就无法开创农资打假的新局面。

法院打假工作总结篇3

一、今年农资打假工作的总体情况

《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犯罪活动联合行动》的通知下发后,农业部、公安部等五部局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农业生产资料打假联合行动的通知》,就农资打假联合行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具体的部署。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密切配合,落实责任,在全国范围开展农资打假联合行动。经过几个月的工作,农资打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据对14省的统计,今年农资打假共出动检查人员33.1万余人次,检查各类农资市场1.3万多个,检查各类农资经营网点、门市部27.2万个,检查各类农资生产企业2.46万家,捣毁各类农资制假售假窝点1342个。共查处违法违纪案件31326起,涉案货值5.01亿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案件190多件。查处不合格种子398.1万公斤,劣质肥料2.5万吨,假冒伪劣、禁用和过期不能使用的农药36.85万公斤,伪劣兽药1万多公斤,各种无证冒证和伪劣农机及其零配件16万台/件。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6亿元。

工作中有以下比较成功的做法:

(一)领导重视,组织工作得力

各地参与农资联合打假部门的领导都较重视农资打假工作,大多数地方成立了农资打假协调小组,设立了农资打假办公室,明确了专职人员,公布了举报电话,将农资打假列为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内容。各省农业厅把农资专项打假作为重点工作抓,以此来促进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职能转变,发挥行政监督职能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服务。形成了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领导总负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各部门相互配合开展农资打假的局面。

为了确保农资打假专项斗争顺利开展,各省认真贯彻国务院、有关部局关于农资打假工作的精神,及时将有关精神传达下去,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通过联合发文,召开会议等方式安排农资打假工作。

(二)综合执法,农资打假工作逐步规范

近年来,许多地方实行农业综合执法,探索农业行政执法新的运行机制。福建、江苏、贵州等省农业厅成立了农业执法总队。湖南省农业厅今年从厅内各有关执法单位抽调了16名执法人员组成农资打假队伍。全国有77个地(市),815个县(市)成立了农业执法支队、大队。在今年的农资打假专项斗争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山西省为了加强农业执法机构建设,今年2月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以晋办发〔2001〕9号文件印发了《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法制建设的意见》,要求各级农业部门结合市(地)、县机构改革,按照“先行试点,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步骤,力争三年内在全省全面实施集中综合执法,使农资市场的监管经常化、规范化。

四川省成都市编委专门发文组建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落实编制20名,市政府发文进一步明确了编制、人员管理(按公务员管理)和经费问题(纳入财政预算)。该市执法大队成立后,2000年就查处违法案件650起,比1999年增长60多倍,没收、转商假劣农资产品32.4吨,是1999年的6倍;2001年1-9月,查处违法案件1086起,比2000年同期增长30%;没收、转商假劣农资产品94.9吨,比2000年增长192%

(三)广泛宣传,营造农资打假氛围

为使农资打假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各地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大了对农资打假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少地方在电视台、电台、报纸上开设了农资打假专栏,加强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等农资方面法律规章的普及和宣传,报道农资打假活动信息,并对大案要案、典型案件进行跟踪报道,对制假售假窝点进行曝光。

浙江省农业厅召开了三次农资打假工作新闻会,各新闻单位多次派员参加省执法检查组,赴各地进行现场采访和报道。河南省共出动宣传车3865车次,悬挂条幅760个,张贴标语53670条,在广播、电视、报刊上播放、刊登农资打假信息849次,举办大型咨询活动87次,印发法律法规等宣传资料27.91万份。福建省执法总队在省电视台制作了7个农资打假专题节目。广东省农业厅召开了由省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公安、供销社领导与执法人员和新闻记者参加的销毁假劣兽药、饲料及添加剂现场会,公开销毁查获的假劣兽药、饲料及添加剂近100个品种,共25吨,货值100多万元。

(四)突出重点,抓好关键时段的整治行动

江苏省农林厅先后组织开展了5次专项整治行动,在春播期间,开展了以春播用种、夏季作物用肥、春季畜禽用药、饲料为重点的春季打假护农大行动;夏季与省质监局联合开展了肥料专项整治行动;7月至9月开展了农药市场专项整治;8月至10月部署了全省畜牧行业生产资料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秋季开展了以小麦、油菜为重点秋播种子专项整治行动。浙江省农业厅针对养猪户和饲料经销户使用违禁药物、私屠滥宰、违规经营病猪等现象,开展了“劣病毒”猪肉专项整治工作。河北采取整治重点市场,按农时季节,适时开展专项斗争的方式推进农资打假工作。种子整治的重点是玉米杂交种子和抗虫棉种子,主要集中在石家庄市和保定市种子市场以及棉花集中产区;农药整治的重点是“三证”不全、假冒伪劣以及国家禁用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农资专业市场以及生产工艺落后、群众投诉较多的农药生产厂;肥料以复混肥料、叶面肥、微生物肥料为重点,以登记证号、产品标识和使用说明为主要内容,主要集中在专业市场;农机及零配件集中检查生产和销售企业(网点)、农机维修市场和有影响的农机市场集散地。

(五)集中力量,加大大案要案查处力度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积极与工商、质监、公安、供销社、经贸委等部门紧密合作、协同办案、联合执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江苏省公安系统全年出动2000多人次进行农资打假执法活动。四川、重庆两省(市)都十分重视大案要案的查处,四川省查处典型案件16起,重庆市查处典型案件6起,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的四川宜宾县水稻种子案、重庆国威农药案和四川省武胜县杂交玉米种子案等三起案件都迅速按有关法律程序进行了查处。

农资打假涉及的范围广。各省在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农业、技术监督、工商、公安、监察、畜牧、饲料、农机、供销等部门互相配合,立足本职,积极行动,共同开展打假整治工作,形成了合力,使农资打假效果显著。湖南省华容县制售假农药案的侦破就是技术质量监督部门依法查处,公安、监察、农业等部门密切配合,各部门联合行动取得的成果。经侦查,犯罪嫌疑人到案发为止,已产销杀虫脒170多吨,销售货值71万多元。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机关收审,涉案的国家工作人员多人受到党纪、政纪处理。

针对农资打假工作的特点,为提高办案速度,提高办案效果,各级农业部门无论在市场检查还是在典型案件查处过程中,都主动取得当地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公安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河北今年查处的标值10万元以上的大案要案,基本上都是农业、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联合办案,相互支持,积极配合的结果。山西省农业部门在工商、公安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整顿忻州市忻府区奶牛市场取得了良好效果。

(六)依法行政,确保农资打假工作持续健康进行

为了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各省加快了一些配套法规的建设,加强了对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了打假人员的素质。许多省根据《种子法》、《渔业法》、《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先后出台了可操作的配套的地方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为了规范行政执法工作,一些省还建立了农资打假工作制度。如江苏省农林厅建立了打假信息报送制度,要求县农业局每周五报市局,市局每周一报省厅,对于重大突况和重大事件即查即报,并根据事态进展随时续报。为确保农资打假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各省还加大农资打假工作督查力度。江苏省采取自查与抽查相结合、一级督查一级的方式今年已组织了两次督查活动,除检查面上工作外,重点对领导批办案件、上级交办案件、大案要案进行督查。

为了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各地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培训班。河北省今年组织了1095人次的种子法知识培训和576人次的种子检验知识培训。山西省农业厅今年举办了5期执法人员培训班,有1200名市(地)、市县执法人员和分管农业执法的领导参加了培训。

一些省制定了农资投诉(举报)案件的登记、处理程序等制度。使农资打假案件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结果。

福建省农业执法总队印发了《福建省农业执法总队科室、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及内部管理规定》,包括了总队科室的责任制,人员岗位责任制、人员工作守则、“十不准”规定、学习制度、办公室管理制度、队务会议制度、受理投诉或举报工作人员岗位工作制度、外勤执法人员岗位工作制度、罚没物品交接管理工作人员岗位工作制度、案件受理工作人员岗位工作制度、文件或文书管理工作人员岗位工作制度等17项。

二、农资打假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资市场、农资产品问题仍很严重

从督查情况看,农资管理和打假面临的形势仍很严峻,由于农业生产资料,量大面广,假冒伪劣由来已久,并逐年呈蔓延趋势,许多领域的问题积重难返。虽然今年全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农资打假行动,但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农资经营主体不规范。目前农资市场无证经营或超越经营范围的现象仍然很突出,不具备经营资格和经营条件而挂靠经营的现象比较普遍,非法经营者在农资销售旺季走村串户销售农药、化肥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是经营行为不规范。销售过期、失效农药和劣质种子坑农害农的现象不断出现;农资和百货混合经营现象不在少数。兽药经营中的主要问题还有兽药、人药同时经营的现象。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资市场的经营秩序,如:

(1)无证生产和造假状况还比较突出。制假售假活动由公开、半公开向地下、半地下,组织性、隐蔽性、对抗性增强,手段趋向智能化,增加了打假工作的难度。

(2)假冒伪劣农资充斥市场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农业部今年春夏对市场上的农药质量抽查结果显示,不合格农药为16%,有1/5的单位经营了不合格农药,这些是在合法的经营单位里抽出的登记过的农药产品,非法生产和经营的假劣农药就更多了。据陕西省畜牧部门抽查,“九五”期间,兽药质量抽检合格率为77%;近期对市场质量抽检合格率为50%。青海省西宁市经销的蔬菜品种近百种,但通过审定的只有20多种,大部分种子没有生产许可证,没有标签。

(3)农资产品标签不规范。农业部今年抽查了2586个农药标签,不合格率为54.6%,有的地方农药标签不合格率高达80%。有的擅自修改已审定的标签内容,有的扩大使用范围,有的盗用、冒用他人登记号,有的用一个登记证用于多个产品,还有的采用光写商品名而不写含量和使用情况等欺骗手段坑害农民,严重干扰了农药市场的正常秩序,危害了农民利益和农业生产安全。引起了农民与合法生产企业的强烈不满,国务院领导对此高度重视,责成农业部立即进行整顿。

(4)误导消费的广告多。主要是兽药和农药表现最为突出,虚夸产品质量的不少。有的企业还用“农业部推广新产品”、“中国农学会推荐产品”等来误导消费者。

(二)少数农业部门对开展农资打假的认识还不到位,执法意识薄弱

一些地方认为农资打假是工商、技术监督部门的事,和农业部门关系不大,有的地区和县级农业部门甚至放弃法定职权,不闻不动,根本没有安排部署和组织检查。农业各行业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地区间发展也不平衡。

(三)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严重

由于受利益的驱使,一些地方对农资制假售假不仅不打击,而且还加以庇护。如有的农药生产厂家在生物农药中添加大量化学农药,使用在禁止使用的作物(果菜)上,坑害消费者。当检查发现后,地方出面说情、辩解,难于处理。另外,农业部门内不少单位也经营农药、兽药、种子、肥料、农机及零配件等,有不少单位,既进行经营活动,又有管理职能,还有的审批、登记、检测、监督集一体,使本应互相制约的监督机制失效。

(四)农资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在农资打假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按现行的农业法律法规无法处理,如化肥、农机质量管理等尚缺乏相关的法规和强制标准,农药、饲料、水产种苗等其他农资管理相应的配套办法或实施细则也要修订和完善。渔药、渔具市场的监管不明确,个别地方存在空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一些农资产品管理法律法规已不适应当前农资生产和市场监管的要求。

(五)参与农资执法的机构多,执法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国务院抓农资执法、打假的机关如工商、技术监督、供销和农业部门等多个单位。农业部门内又分散在种子、土肥、植保、蚕种、畜牧兽医、饲料、农机、渔业等多个机构。但真正对农资市场和生产单位的执法起震慑作用的不多,力量分散,多部门协调困难,责任不明确。适应农资执法特点要求的,既具备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较强的法律素质,又具有为人民服务宗旨观念和较强的职业道德水准的执法人员缺乏。

督查中也发现一些地方部门之间配合得不是很好,案件主办单位与协办单位沟通不够。有的省反映,由于各部门各自行使管理职能,缺少沟通与协调,往往出现多部门对同一行政管理对象多次检查的情况,生产、经营单位意见很大。此外,农资打假工作多部门操作,部门之间通气不够,发文多,部分内容交叉重叠,形式主义的东西也不少,工作实效不高。有的反映泛泛的执法检查多,实际查处的案件少。农资质量抽检工作开展不够,结果公开不够。多数地方的农资执法,仅仅检查销售机构,从销售机构查出农资产品质量问题时,对销售者做出处罚后便草草收兵,不再顺藤摸瓜,追究更深背景和生产者的责任,使更大违法者逃避了法律制裁,制假售假的源头未得到有效控制。形成了农资违法案件中,小案多,大案少的假象。

(六)农业行政执法缺乏必要的经费和装备,执法机构不健全,执法队伍不稳定

各地普遍反映,缺乏农资打假专项经费,缺少必要的交通、通讯、取证等工具,抽样检查、假劣产品的销毁、联合执法等系列费用难以解决。参加农资打假的人员大部分是临时从各系统抽调的,执法意识不强。

基层反映,上级多头管理,缺乏统一的系统的农业行政执法指导,影响了农业执法的顺利进行。

三、农资打假工作的改进意见

(一)从“五不放过”入手,找准农资打假切入点

这次督查组共带回102个需要督办的案件,至目前已有85个查处完毕,剩下的17个,还将继续督办。有关领导批转的案件有10起,有9起通过督办已依法查清并进行了处理,还有1起正在查处中。各地投诉的转有关业务司局的案件10件,已有1件查清,其余9件正在追查中。

我们将对这些案件进行分类总结,追根溯源。

在大案要案查处过程中,各级农业执法单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的同时,对于该移送司法机关的案件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并与司法机关保持密切联系,了解案件的处理结果,还要认真查清伪劣农资源头和流向。对于源头非本省、市、县辖区范围内伪劣农资,要及时向有关省或市、县通报情况,请其他省或市、县查清和处理,或请上级单位处理。

要做到查处的案件有始有终,办事程序规范,档案齐全。对领导批示的重大案件,要及时研究处理,做到件件有结果。

(二)建立农资市场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尤其是我国已加入WTO的新形势,建立农资市场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是十分迫切和完全必要的,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农资打假方式只能是暂时的应急措施,今后要从机构设置、人员调配、管理机制和经费保证等方考虑这个问题。

在当前农资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农资猖獗的严峻形势下,组织有关部门,建立联合打假是不可少的。因此,九个部委要继续加强部门间协作,建立联合打假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认识农资打假的重要意义,在农资打假方面形成合力。在联合执法检查过程中,各单位应根据各自的职责在执法过程中各负其责,如技术监督部门主要负责好从源头打假和从源头抓质量的工作,工商部门检查营业执照和市场秩序等,农业部门检查经营许可证和生产许可证以及产品的包装标识等。

(三)健全完善农资市场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

结合我国加入WTO后,当前正在清理修改有关行政法律法规文件之机,加速健全完善农资市场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有的省反映,一是尽快制定肥料法;二是出台农机管理、水产种苗等方面法律法规;三是修改《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四是制定农药、兽药、种子、肥料等包装标签准则,统一标签规范等。

(四)农资打假的当务之急是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加大农资打假案件的查处力度,关键的是要有健全的执法队伍,大量农资案件的查处需要专职农业执法队伍负责。这是在新形势下,赋予给农业部门的一项新的重要的职能。目前农业执法队伍很薄弱,近两年各级农业部门在农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把原来比较分散的农业行政执法职能集中起来,实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建立专职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就是一个成功的经验。从各地实践的情况看,农业综合执法是值得推广的。各级农业部门应结合机构改革和调整,理顺各相关机构的管理权限,明确责任。避免部门间或部门内执法不一致,造成多头执法,损害国家形象。各相关执法部门均应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五)加强监督管理,规范执法程序,严格依法行政

一是依法开展农资市场准入工作。对实行许可证管理的农资生产、经营企业,要依法定条件和程序进行审查。对不具备生产经营条件的,不予办理生产经营许可证。工商机关结合企业登记注册、年检换照等工作,对农资生产经营企业进行全面清查。对违法生产、经营者,依法吊销营业执照。对实行许可管理的农资产品,农业部门要认真进行检验、实验、鉴定,对不符合条件和质量标准的,不予办理产品许可、登记手续,不允许进入生产流通领域,从源头上防止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农资产品进入市场。质监部门要按照国务院领导关于从源头打假和从源头抓质量的要求,切实负起责任,加快研究制定必要和有效的管理措施,确保不合格农资产品不出厂。

二是建立农资打假执法责任追究制度。要对农资打假工作不力,消极应付甚至失职渎职的领导干部和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查处。

三是建立农资打假执法情况报告制度。各级农资执法机关要建立农资打假情况月报或季报制度,逐级上报农资打假工作情况、遇到的主要问题、大案要案情况等,以便及时指导和协调。

四是要严格执法,依法行政。执法一定要严,不能以罚代刑,以情代法,不追源头,不追究相关责任,包庇纵容,甚至知法犯法,否则就无法开创农资打假的新局面。

法院打假工作总结篇4

2007年9月27日,广东省东莞市质监局在厚街博海垃圾发电厂集中销毁一批假冒伪劣产品,包括食品、建材、电脑耗材、服装、鞋类、皮具、帽、模具及标识物等一大批,物品总值达143万元。“十一”期间,东莞市质监局执法人员放弃休息时间,以食品为重点,通过执法和抽查等方式,严厉打击无证生产、制假和产品内在质量违法行为。行动中共出动执法人员104人次,检查生产企业(工场)18家,共立案查处6宗案件,捣毁1个食品制假窝点,查处无证生产企业4家,抽取糖果样品3个和人造板样品1个,涉案现货货值62万元,包括食品(食用油、啤酒)、人造板和制冷设备等,查封生产设备13台。

东莞市质监局紧紧围绕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主题,突出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和打假维权,从源头上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违法行为,并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于8月下旬全面开展为期4个月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有效地遏制了违法分子的嚣张气焰。2006年至今年上半年以来,东莞市打假办以“端窝点、抓主犯、打团伙、破网络”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全市共出动打假执法人员123000多人次,开展了食品、农资、生活用品、卷烟、家用电器等产品打假专项行动,查获制假售假违法商品涉案货值1.65亿元,立案查处案件2141宗,端掉制假售假窝点810个,抓获制假售假违法人员503人,逮捕174人,移送127X,判刑13人。销毁卷烟、药品、饮品、服装、皮具和文化音像制品等各类假冒伪劣商品21批次,货值达1732万元。在卷烟打假方面,也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2006年至今,东莞市共捣毁制售假烟窝点8个,查获各类卷烟设备16台,缴获卷烟244万支、烟丝17500公斤、滤嘴棒98万支,涉案案值475万元,抓获制售假烟人员69人,刑事拘留19人。

10月11日,在东莞市政府召开的全市质量工作会议上,东莞市质监局局长张活力对2006年以来打假工作情况作了总结:第一,建立健全打假工作机制,是做好打假工作的重要保障。目前,东莞市已建立了打假联席会议协调制度、打假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打假信息通报共享制度。“三大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综合协调打假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二,各级打假部门齐心协力,是做好打假工作的根本途径。多个部门的紧密配合和支持,形成强大的执法打假合力,从而打出威风、打出声势,不断净化市场经济环境。第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作用,是做好打假工作的重要源泉。广泛发动人民的力量,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打假工作中来,积极举报投诉,开拓打假执法案源,及时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法院打假工作总结篇5

田力普指出,2011年,我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知识产权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向国务院呈报《专利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实施新的《专利行政执法办法》,完成《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办法》修订工作,《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办法》、《专利标识标注方式的规定》的修订完成公开征求意见工作。各部门着力完善法规政策,《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国家工商总局积极配合国务院法制办推进《商标法》修订工作,《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工作正式启动,《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管理条例》草案完成。知识产权局制定《关于加强专利行政执法工作的决定》,版权局起草《版权行政执法指导意见》。此外,地方法规建设也得到有效推进。湖南省《湖南省专利条例》,天津市《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南京市《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四川、新疆、甘肃、云南、福建等省、市、自治区的专利保护条例修订工作有序推进。截至目前,已有27个省(区、市)、14个较大的市制定了专利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

二是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进一步推进。知识产权规划体系基本形成。首次将专利统计指标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的目标。知识产权局等十部门共同制定和了《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知识产权战略实施28个成员单位联合实施《2011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并全面评估和总结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三年来的实施情况。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台《专利工作“十二五”规划》及全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审查、人才、信息化、国际合作等专项规划,并制定《2012年全国专利事业发展战略推进计划》,确保《全国专利事业发展战略(2011—2020年)》按年度推进。截至目前,已有26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台并实施了地方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或实施意见。国家工商总局全力推动国家商标战略实施工作:截至目前,已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并实施了地方商标战略或实施意见。成功举办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会议,推动53个商标战略实施城市(区)签署《苏州共识》,向全社会作出大力实施商标战略、尊重保护知识产权的公开承诺;制定下发了《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企业评估办法》和《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区)评估办法》,推动示范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组织商标战略宣讲团,赴新疆开展商标战略宣讲活动,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此给予高度肯定;开展了‘商标战略实施省长谈’、‘商标战略实施市长谈’、‘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区)、示范企业巡礼’等系列宣传报道。

三是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保护和司法保护进一步加强。国务院统一部署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关于进一步做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的意见》,成立国务院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知识产权保护长效机制。在“双打”专项行动中,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共立案15.59万件,涉案金额34.3亿元,移送司法机关1702件,捣毁窝点9135个。公安机关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犯罪“亮剑”专项行动,创新实施“专案集群战役”,破案4355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4658名,捣毁制、售假犯罪窝点32573个,打掉批发、销售犯罪团伙7731个,涉案总价值达241.5亿元,总体战果超过往年同期9倍。2011年,各级检察机关共批捕侵权假冒犯罪案件3532件,审查5690件,批准逮捕5952人。全国法院共新收相关知识产权刑事一审案件5707件、审结5504件,共新收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59882件、审结58201件,新收知识产权行政一审案件2433件、审结2470件,有力打击了侵权假冒犯罪活动。全国海关共扣留侵权货物超过1.8万批次,涉及货物1.03亿件,全球反假冒组织将唯一的“全球反假冒2011年最佳政府机构奖”授予中国海关。政府机关软件正版化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135个中央和国家机关按时于2011年5月底完成检查整改任务;截至2011年底,8个省(区、市)完成省级政府机关软件正版化检查整改任务。专项行动期间,全国各级工商机关通过市场检查、受理投诉举报等手段认真开展案件排查工作,共出动执法人员3978429人次,检查经营户9225576户,检查批发零售市场和集贸市场等各类市场801602个,捣毁制假售假窝点4966个(占各行政执法部门全部统计数量的54.36%),吊销营业执照1745户。已立案查处侵权假冒案件90701件(占各行政执法部门全部统计数量的58.16%),其中侵犯驰名商标专用权案件13831件,涉外商标专用权案件13179件,地理标志商标专用权案件648件,罚没金额50771.81万元,移送司法机关757件(占各行政执法部门全部统计数量的44.48%)。其中利用网络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561件,移送司法机关60件。受理和处理消费者申诉和举报102532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30449.22万元。

四是知识产权受理、审批登记量继续大幅增长。2011年,在专利方面,我国共受理三种专利申请163.3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2.6万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9.7万件,其中国内拥有量35.1万件,首次超过国外。全年受理PCT国际申请1.75万件,同比增长35.3%。国防专利申请6900余件,审查结案5038件,同比增长43%。全年受理商标注册申请141.68万件,同比增长32.14%。截至2011年底,我国商标累计申请量971.15万件、累计注册量665.07万件、有效注册商标551.01万件,均居世界第一。全年软件著作权登记量10.93万件,同比增长33.4%。全年受理植物新品种1392件,授予品种权255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注册及初步审定总量达到1381件。

法院打假工作总结篇6

论文关键词 “三打两建” 法律问题 市场秩序

一、“三打两建”的范围和目的

“三打两建”专项行动作为省委、省政府针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所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作为政令的执行者和法律工作者应当正确理解其内容。“三打两建”是指打击欺行霸市、打击制假售假、打击商业贿赂,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监管体系。“打”是手段,“建”是目的,以“打”开路,以“打”促“建”,“打”“建”结合,重点在建。,“打”是手段,“建”是目的,以“打”开路,以“打”促“建”,“打”“建”结合,重点在建。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广东的发展优化市场环境,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那么,打击欺行霸市、打击制假售假、打击商业贿赂具体包括了哪些方面呢?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三打”的重点是打击交通运输、废品收购、矿产开采、商品批发、工程建设、拍卖等行业中欺行霸市等涉黑违法犯罪行为;打击非法垄断、控制农贸市场和娱乐场所经营权,以及强买强卖、强收收保护费、敲诈勒索及寻衅滋事等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药品、食品、农资产品、卷烟、建材、通讯产品、汽车配件、日化用品等关系民生商品的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制售假冒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商品的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制售假印章、假文凭、假证书、假车牌、假居民身份证等假证照的违法犯罪行为;打击严重破坏市场秩序和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商业贿赂行为,特别是因受贿而渎职、导致出现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等严重危害民生后果的犯罪行为;打击国家公职人员利用职权参与或干预企业事业单位经营活动、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二、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

自2001年7月以来,国务院、高检院、全国整规办、公安部、监察部先后分别或联合下发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关于加强行政执法机关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工作联系的意见》,《关于在行政执法中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意见》等相关文件,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体制是目前我国在查处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等违法犯罪案件时采用的普遍方式,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也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现实选择。经过几年的运行,在打击犯罪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工作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互衔接不紧密。在开展“三打”专项行动以前,行政执法机关在移送涉嫌犯罪案件上不主动,不积极,甚至不移送,“以罚代刑”是当前行政执法的突出问题。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中明确规定,行政执法机关“在依法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发现违法事实涉及的金额、违法事实的情节、违法事实造成的后果等”根据刑法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有关犯罪案件的追诉标准等规定,涉嫌构成犯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必须向公安机关移送。但随着“三打”专项行动展开,行政执法机关一改过去的做法,对所查获的案件不管是违法案件还是犯罪案件,一概移送公安机关处理,形成了“以刑代行”的现象,造成部分移送的案件久拖不决,处理难的尴尬境地,也加大了司法资源损耗。

二是未有正确处理好违法与犯罪的关系。刑罚是国家制定的并对犯罪分子适用的特殊制裁方法,是一种最严厉的惩罚措施。国家法律、司法解释对某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有着严格的规定和标准,与行政违法有着明显的不同。我国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的相关司法解释及工作规定对违法行为是否追究刑事责任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有的行政执法机关部门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只注重本部门利益,与司法机关之间缺少协调和配合,使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不能真正形成合力,造成打击力度分散,从而失去了应有的社会效果。

三、司法机关在“三打”专项行动中法律运用问题

一是公安机关对“三打”案件未能充分利用法律规定的羁押时限。“三打”案件涉及的范围广,涉案人员较多,案情相对其他刑事案件较为复杂,侦查取证、案件审查有一定的难度,且现行审判方式对案件定罪证据的要求较高,所以,对案件侦查的要求也随着提高。根据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刑事犯罪中的证据收集只能是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行政执法人员收集的证据不能作为刑事犯罪证据来使用,必须予以转换。因此,证据转换与收集难也就成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中的突出问题,由于行政执法手段有限,特别是无权实施强制措施,实践中就会出现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后涉案当事人难找的现象。但是,公安机关在收到行政执法机关移送的案件,并对犯罪嫌疑人采取羁押措施后,没有充分利用《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羁押时限,仍然以7天的羁押时限来完成对案件的侦查工作,由于警力不足,时间暂短,往往造成证据灭失,使得案件带病提请批准逮捕、带病起诉,导致部分案件因证据不足或者证据存疑难以定罪处罚。

二是证据收集不到位,使案件处于两难境地。如前所说,正因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中出现的证据转换问题,导致出现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后涉案当事人难以找到,取得案件所必需的证据,且由于时过境迁,犯罪现场也遭到了破坏,造成了部分案件没有进行现场勘查,即使有现场勘查,也不是原始现场,造成物证等客观证据的灭失,影响了公安机关的侦查思路,从而影响了整个案件的质量。

三是鉴定没有按照规定作出。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鉴定结论是认定犯罪的重要证据。我国《刑法》所规定的犯罪中,都需要通过鉴定来确定实施犯罪人,认定其是否犯罪或者罪行大小。那么,对应作出鉴定的涉案物品应当在什么时候由哪个机关送检?由什么样的鉴定机构作出结论?首先是涉案物品应当在什么时候由哪个机关送检的问题。在实践中,一般是行政执法机关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侦查后,由公安机关送检。对此,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中的第四条已作出了明确规定,行政执法机关“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涉案物品,应当由法定检验、鉴定机构进行检验、鉴定,并出具检验报告或者鉴定结论”。也就是说,行政执法机关在案件移送前就应将涉案物品送交鉴定机构进行检验、鉴定。其次是检验、鉴定结论应由什么样的鉴定机构作出的问题。2005年颁布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规定,“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主管全国鉴定人和鉴定机构的登记管理工作。省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依照本决定的规定,负责对鉴定人和鉴定机构的登记、名册编制和公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6年颁布施行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中规定,“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的资质认定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各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所辖区域内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的资质认定和监督检查工作。”2010年颁布施行的《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又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统一管理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工作。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负责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实施、监督管理和综合协调工作。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所辖区域内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实施和监督检查工作。”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相关司法解释中也规定,可以委托省级以上监督管理部门设置或者确定的检验机构检验。由此可见,对涉案的物品应当送应由国家或者省级监督管理部门设置或者确定的检验鉴定机构进行检验、鉴定,并作出结论。

法院打假工作总结篇7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农资打假工作的领导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举措,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开展农资打假,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作为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责,既是着眼于解决当前农资市场秩序中突出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任务。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站在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高度,不断深化对农资打假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切实加强对农资打假工作的领导;要客观估价农资打假工作的形势,充分认识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坚决克服畏难厌战情绪,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将其列入重要工作议程;要充分发挥部际协调小组的作用,继续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及时协商解决执法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稳定农资打假机构,充实工作力量。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采取措施,充分发挥各级农资打假协调机构的作用,切实做好农资打假的组织协调工作。各级公安、工商、质检、供销等部门,要按照分工,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严格执法,共同做好农资打假工作。

二、明确思路,全面加强农资管理

*年农资打假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有关部署,在农资打假工作中实行"四个加强",即加强农资市场抽检,加强生产经营主体的整顿,重点整治非法生产经营主体,加强综合执法,加强大要案查处,积极推进农资监管工作的日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通过积极发展连锁配送等新型流通业态,提高优质农资的市场占有率,从整体上推进农资打假工作向纵深发展,努力建立良好的农资市场经济秩序。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农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所赋予的职能,全面加强农资监管;各级公安、工商、质量技术监督、供销等有关部门,要根据工作分工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做好农资打假的相关执法监督和执法保障工作,从各自不同角度,加强农资监管,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

三、突出重点,严厉打击九种违法违规行为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农业生产和农资使用的特点,紧紧围绕重点季节、重点地区、重点市场、重点品种,继续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种子(包括种畜禽、水产种苗、热作种苗、牧草种子)、肥料(主要是复混肥)、农药、兽药(包括渔药)、饲料(包括鱼粉)和饲料添加剂、农机及零配件、渔机渔具等七大类农资产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年要以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种子、农药和兽药行为为重点,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深度。主要检查生产工艺落后、设备简陋、产品质量低劣、环境污染严重、群众投诉多、社会反映强烈的生产企业、维修网点或繁育基地,产销相对集中地区的农资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集散地,缺乏有效管理的各种农资挂靠、承包、、分销单位或个人,重要、短缺、紧俏的农资产品。特别是严厉打击以下九种违法违规行为,一是无证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二是生产、销售过期、失效、变质和标签不全、不合格以及国家禁用农资产品的;三是生产、销售无登记证(或推广许可证)、批准文号、品种审定、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产品质量合格证农资产品的;四是生产、销售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五是生产、销售假冒他人产品商标、名称、包装、装潢、厂名厂址的各类农资产品的;六是假冒伪造或者买卖生产、经营许可证、批准文号或者产品登记证、合格证的;七是伪造、涂改产品生产经营单位名称、地址、有效期和有关质量标识的;八是利用各种广告或媒体对农资产品质量、服务、功效、适用范围等作虚假宣传的;九是农资生产销售中计量违法的。

四、加强监督,搞好农资产品质量抽检

一是农业部组织有关质检中心在春季或秋季对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农机、渔机渔具等七大类农资产品质量依法进行监督抽查;二是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职能分工,加强对农资产品质量的监管;三是各地农业、工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结合全国性的监督检查,按照分工对当地量大面广、质量问题突出的农资产品进行检查;四是种子、农药、肥料等农资经营单位的主管部门要加强内部监管力度,开展无假冒农资产品经营活动。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所分管的业务范围,制定具体的抽检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严厉查处抽检中发现的各类违法违规问题,及时公布抽检结果。同时要搞好部门间的协调配合,避免重复抽检,提高工作效率。

五、追根溯源,抓好大要案查处

为了进一步推动农资打假专项斗争深入开展,加大大案要案查处力度,各省(区、市)务必做好农资打假跨地区案件的上报和督办工作。从*年起,凡是跨县的农资案件,必须及时上报省厅(局、社),由省督办;凡是跨省的农资案件,必须及时上报部(总局、总社),必要的由各部门报农资打假专项斗争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协调督办。大要案和重要情况要随时上报。同时,要对已发现的各类农资案件进行跟踪督办,追根溯源,尚未结案的大案要案要一查到底,真正作到"五不放过",决不能出现死灰复燃。要继续发动人民群众举报各类制售假劣农资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农资打假举报工作方式。要集中力量抓源头,捣毁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窝点,严厉打击农资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健全有效的行政执法和刑事处罚相衔接的工作机制,该移交司法机关的要坚决及时地移交,杜绝只查不罚、以罚代刑的现象,对该移交不移交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渎职责任。

六、完善责任制,坚决打击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

《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国发〔*〕11号)明确指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要"建立''''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格局"。各地、各部门要建立农资打假工作责任制,配合监察等部门严肃查处对农资打假工作不力、消极应付、甚至失职渎职的领导干部和有关责任人,严厉打击为了地方或小团体利益而庇护各类农资制假售假的地方及部门保护主义,坚决打掉各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不法行为的"保护伞"。

七、依法打假,提高农资执法效能

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使农资打假有法可依。二要加强农资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必须明确农资打假的具体办事机构、固定专人负责,保证工作的连续性。要充实农业执法力量,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加强对执法人员法律、政策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建立一支既懂法又具有专业知识、清正廉洁、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农业行政执法队伍。三要依法行政、公正执法、严格执法。要健全农资执法监督机制,办事要公开,程序要透明,权利要制衡。对本地产品和外地产品要一视同仁,对本系统和外系统要同等对待。四要规范农资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清理农资生产经营与执法监督不分的问题,执法和经营要分开,必须彻底改变那些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监督管理体制。

八、着力治本,探索农资打假长效机制

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实际需要,探索农资打假长效机制。积极扶持农业生产资料连锁、超市、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通过销售和技术服务的紧密结合,促进农资进乡入村,开拓、净化城乡市场。供销合作社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农村逐步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的连锁经营,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流通网络。要建立健全农资打假工作规章制度,重点是信息交流制度和省际间联动机制,举报、投诉和大要案挂牌督办及跟踪追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工作奖罚机制等,确保农资打假工作取得实效。

九、宣传引导,创造良好的农资监管社会舆论氛围

经研究,将*年9月定为农资质量月,要广泛宣传和发动,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农资打假工作的氛围。要积极宣传农资打假工作的正面典型,总结经验和做法,组织有关新闻单位对大要案、典型事例进行跟踪报道,对制假售假窝点进行曝光。要广泛宣传农资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农资打假工作的进展情况。要规范广告宣传行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需经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的农药、兽药、转基因种子等方面的广告进行审查,未经审查的不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严肃查处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或违反农资产品使用规定的文字、语言或画面的农资广告,打击利用虚假广告坑农害农的不法行为。

法院打假工作总结篇8

一、总体要求

年10月至年3月,在全县集中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以下简称专项行动),促使我县市场经济秩序得到有效规范,各种严重侵犯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得到有效衔接,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专项行动以保护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以及植物新品种权为重点内容,以产品集中地、商品集散地、大型展会、货物进出口环节为整治重点,以新闻出版业、文化娱乐业、高新技术产业、农业、工业设计为重点整治领域,以图书、音像、软件、大宗出口商品、汽车配件、手机、药品、种子等为重点查处产品,以权利人反映强烈、社会影响大、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为重点,加大主动查处和办案力度,提高执法办案效率,大力净化市场环境。

二、整治重点与工作分工

根据此次专项行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全县开展九大整治行动。

(一)以打击各种非法印刷品、盗版光盘为重点,组织开展图书、音像制品市场集中整治行动。加强对各类出版物、印刷品、光盘等印刷、制作企业的监管,依法收缴非法图书、印刷品和盗版音像制品,对违法违规企业作出处罚,坚决取缔无证照经营和地下印刷、复制窝点,严厉查处非法印刷、复制和加印等行为,情节严重的吊销印刷经营许可证。县工商局要加大对非法承接印制商标标识行为的查处力度,督促商标印制企业建立商标印制台账,完善商标承接验证制度。县文广新局要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开展版权执法专项行动,加强对图书、音像制品市场的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并依法整治侵权盗版行为。(牵头部门:县文广新局,配合部门:县公安局、县工商局、县质监局)

(二)以打击盗版软件和推进软件正版化为重点,组织开展软件市场集中整治行动。县文广新局、县工商局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对全县软件出售场所进行一次整治。县机要保密局等部门要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使用计算机软件情况进行检查和整改,尽快实现政府机关办公软件、杀毒软件正版化;对需要采购的正版软件,县财政部门要给予必要的资金保障。(牵头部门:县文广新局,配合部门:县经信委、县财政局、县工商局、县机要保密局)

(三)以打击假冒商标、包装装潢和地理标志为重点,组织开展商标权保护集中整治行动。县工商局要加大市场检查力度,着力查处商标及其他商业标志违法案件,重点查办在食品、药品、服装、手机、电子电器、汽车配件、摩托车零部件等领域发生的商标违法案件,加大商标监管执法力度,避免侵权物品流入市场;加强对农资市场商标监管,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销售市场为重点,加大对涉农商标,特别是种子、化肥、农药等商标的保护力度,坚决制止以商标侵权形式坑农害农行为;集中查处侵犯他人知名企业字号权和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等“傍名牌”案件,严厉查处涉及“三农”的“傍名牌”不正当竞争案件,特别要加大对“家电下乡”活动中生产销售假冒、仿冒家电产品的查处力度;加强对互联网、电视购物等新兴领域商标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严肃查处一批侵权假冒大案要案。(牵头部门:县工商局,配合部门:县经信委、县文广新局、县质监局)

(四)以打击假冒专利和侵犯他人专利为重点,组织开展专利维权集中行动。坚决打击反复、群体、恶意专利侵权行为、假冒专利以及专利诈骗行为;县公安、质监、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联合开展对食品、医药领域的专项检查,加强对专利商品生产、销售、许诺销售等市场行为的监管;联合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等部门和单位建立重大知识产权纠纷协调机制,加大对重大知识产权纠纷的协调和协作力度。(牵头部门:县科委,配合部门:县文广新局、县工商局、县质监局、县公安局、县食品药品管监局、县法院、县检察院)

(五)以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为重点,组织开展食品、药品集中整治行动。县卫生、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经济信息、商务等部门要加强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餐饮消费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依法查处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依法查处伪造或冒用厂名、厂址、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行为。县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药品和扰乱药品生产、流通秩序行为的打击力度。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着力查办一批关系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案件。(牵头部门:县卫生局、县食品药品监管局,配合部门:县经信委、县商务局、县工商局、县质监局)

(六)以种子、农资等重要商品为重点,组织开展涉农领域侵权违法集中整治行动。县农委等部门以农业标准、检验检测、认证建设为重点,强化农产品安全监督和管理,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针对农资市场的实际,加大查处力度,执法重点从县、乡镇市场延伸到村社农资连锁经营店,初步实现农资三级全范围立体监管。县农业、林业等部门要强化种子、苗木等生产源头治理,突出重点品种和重点产区,加强品种真实性鉴定,重点打击无证和“套牌”生产、销售授权品种的行为。依法查处滥用、冒用、伪造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产品名称、专用标志的行为。县质监、工商、农业等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对化肥、农药等重要大宗农资市场的监管,集中查办一批严重坑农、害农恶性案件。加大对植物新品种侵权行为的查处力度(牵头部门:县农委,配合部门:县工商局、县林业局、县质监局)

(七)以打击侵权盗版为重点,组织开展版权执法集中整治行动。县文化执法总队要深入开展版权执法专项行动,加大对图书、音像制品、软件市场的巡查力度;严厉打击互联网侵权盗版,重点打击热播影视剧、新近出版的图书、网游、动漫、软件、网络文学等领域的侵权盗版行为;对重点单位进行现场检查,严格防范侵权盗版发生;加强对著作权产品生产、制作、销售和传播的监督管理,对有侵权盗版苗头的企业实行诫勉谈话制度,对有明显侵权盗版行为的企业实行公示披露制度,坚决制止生产、制作、销售和传播著作权。(牵头部门:县文广新局、县工商局,配合部门:县商务局、电信公司)

(八)以打击假冒产品生产源头为重点,组织开展工业产品集中整治行动。县经信委会同相关部门推进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共享,建立工业产品的知识产权信用档案,将违法行为及时记载于信用档案,定期对严重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曝光,不断增强企业诚信守法意识;要指导企业开展工业产品质量达标备案工作,引导企业加强工业产品质量信誉建设;指导企业开展知识产权专项自查工作,重点排查生产原材料采购环节和产品设计过程是否存在采购“三无”产品、知识产权侵权等问题。要加强产品质量监管,严格审查生产企业资质,坚决取缔无证生产和非法生产行为。县质监局会同县经信委、县工商局等部门,坚决取缔违法违规生产窝点,对涉及安全的汽车配件、手机等重点产品;对上述产品的生产集中地等重点区域;对以假充真,伪造冒用厂名厂址,伪造冒用质量标识、地理标志,以及违反生产许可、强制性产品认证规定等违法行为要及时查处。(牵头部门:县经信委、县质监局,配合部门:县工商局、县公安局)

(九)以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为重点,组织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集中行动。县公安局要查处一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大案要案,彻底铲除一批制假、贩假窝点和侵权商品生产线,摧毁一批跨地区的犯罪网络,严惩一批侵权盗版的犯罪分子;重点查处假冒驰名商标和涉外商标等情节严重、社会反映强烈的犯罪案件;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农资等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和生产安全的犯罪案件;其他国内知名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反映强烈、情节严重的重大侵权盗版犯罪案件。有关部门要主动配合检察机关履行审查批捕、审查、诉讼监督和立案监督职责。对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督办的重点案件,县公安局侦办的重大、复杂、疑难案件,要商请检察机关依法提前介入,共同研究解决问题;要积极协助检察机关加强对刑事立案、侦查、审判等行为的监督,充分发挥其法律监督职能。有关部门要支持配合县法院做好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的审理工作。针对专项行动,积极支持县法院开展好各项相关审判活动,形成对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的高压打击态势。特别是要协助法院做好对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及相关商业贿赂案件的审判,确保公正、高效审理相关案件。(牵头部门:县公安局,配合部门:县检察院、县法院以及有关行政执法部门)

三、实施步骤和时间安排

专项行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年11月)。各牵头部门要深入动员,统一思想,制订具体的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及时上报县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组织实施阶段(年11月至年3月)。各牵头部门要按照本实施方案和本部门的具体实施方案开展专项行动,定期将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报送县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县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开展专项行动情况进行重点检查。

(三)工作总结阶段(年4月)。各牵头部门要做好专项行动工作总结,县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开展督查,对表现突出的部门给予通报表彰和适当奖励,并将有关情况报县政府和全市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县政府成立全县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县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担任,县政府办、县公安局、县文广新局、县工商局、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农委、县科委、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县质监局、县林业局、县商务局、县经信委、县新闻中心等单位为成员单位。县专项行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文广新局,负责日常工作和相关协调工作。各级各部门要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分工,抓好组织实施。

(二)有效配合,形成合力。县政府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将专项行动与日常开展的保护知识产权工作有效衔接,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县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执法协作特别重大案件的沟通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

(三)加强督导,狠抓落实。各牵头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方案,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分别制定九大行动的实施方案,于12月15日前报县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部门要切实落实专项行动的各项任务,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县专项行动领导小组要组织联合检查组,适时对专项行动的有关情况进行督查。要切实加强信息的沟通交流,九大行动牵头部门要每两周一次将专项行动工作开展情况报送县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法院打假工作总结篇9

论文关键词 三打两建 检察机关 实践探索

自“三打两建”专项工作开展以来,笔者所在番禺区人民检察院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工作部署,以净化我区市场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为主旨,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全方位开展“三打两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认识到位,强化组织领导

为牢固树立全院一盘棋的观念,更好地推动“三打两建”工作的开展,番禺区人民检察院高度重视,专门召开党组会议、检察委员会会议,研究部署“三打两建”工作,并召开全院动员大会层层宣传发动,确保全院干警思想认识统一到“三打两建”工作部署上来,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做好该项工作。为确保各项部署落实到位,番禺区人民检察院成立了以检察长为组长的“三打两建”工作组,下设办公室和打击欺行霸市、制假售假工作小组及打击商业贿赂、欺行霸市、制假售假背后涉及的渎职犯罪工作小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力以赴投入“三打两建”专项斗争。同时,还制定了“三打两建”行动方案,通过确定工作的总体目标和指导思想,明确打击重点,部署工作步骤,从时间、人员、后勤保障、信息宣传等方面加大投入,确保了“三打两建”专项行动顺利高效推进。

二、宣传到位,形成打击合力

(一)撰写调研材料,以打促建

番禺区人民检察院针对在办理“三打”案件过程中发现的管理漏洞及治安隐患,及时撰写调研报告,积极向涉案单位以及党委、政府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加强整改、消除隐患、建章立制的检察建议,促进源头治理,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如反贪部门联合院办公室针对城镇建设、政府采购招投标、征地补偿等高发案环节撰写多篇调研报告,对引发商业贿赂的原因、管理漏洞、防治措施作出详尽分析;刑检部门针对查办欺行霸市案件凸现的城乡结合区域管理难题、动漫市场非法经营案中暴露的管理漏洞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巡查长效机制、加大行业自律监管、建立案件资源共享机制及建立案情举报奖励机等整治建议;同时针对在查办制假售假案件中发现的少数基层部门在执法中对涉案物品、涉案人员处理程序的不规范行为发出书面检察建议,为促进我区建设良好社会环境和市场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开展法制宣传,扩大影响

首先,为扩大“三打”办案效应,番禺区人民检察院以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为阵地大力开展预防活动,上半年共有57批2361人到警示教育基地进行了参观学习;其次,以预防商业贿赂、防范“保护伞”渎职犯罪为主题深入有关职能部门组织了7场法制宣讲课,如反渎局到番禺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分局开展法制授课,从源头上预防充当欺行霸市和制假售假“保护伞”等渎职犯罪行为;反贪局以打击商业贿赂为重点,向资金集中、工程集中的单位开展职务犯罪预防讲座4场;再次,番禺区人民检察院驻大学城检察室联同举报中心在大学城开展“三打”宣传教育活动,公布国家工作人员涉嫌商业贿赂犯罪以及充当黑恶势力、欺行霸市和制假售假“保护伞”的职务犯罪的表现形式和社会危害,引导鼓励群众积极举报投诉;第四,番禺区人民检察院综合部门以开展“三打两建”工作信息宣传报道为工作重点,与业务部门紧密配合,同步跟踪“三打”工作开展动态,举行“三打”法律咨询活动2场,发出“三打”宣传短信3629条,刊登宣传稿件45份,被市级以上单位采用“三打”信息5篇次。有效扩大了“三打两建”效果,使“三打两建”工作深入人心。

三、打击到位,突出办案效果

(一)坚持打的狠、打得快,确保打出声势,打出成效

自“三打两建”专项行动开展以来,番禺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共受理涉“三打”案件66件157人,批准逮捕54件113人。其中涉及欺行霸市案件20件63人,制假售假案件31件46人,商业贿赂案件3件4人。批准逮捕了涉疆欺行霸市类案件2件2人,涉外非法拘禁案1件5人,公安部交办的“01.11”“贝斯特国际电玩集团”开设1案11人、广州市“113”雇佣打手垄断沙县小吃涉黑专案1案20人及广受媒体关注的大罗塘库存走私冷冻肉品案等社会影响重大的一批案件;公诉部门共受理涉“三打”案件66件84人,起诉34件43人,抗诉1件1人。其中涉及欺行霸市案件5件9人,制假售假案件12件16人,商业贿赂案件17件18人,法院已判决10件14人。如成功起诉了涉案价值200多万元的销售假冒“梦特娇”注册商标的商品案1案1人,暴力打砸工地、强行承包工程的强迫交易案1案3人,以流氓手段强收发廊保护费的敲诈勒索案1案3人等案件一批。

针对“三打”案件,番禺区人民检察院刑检部门充分发挥捕诉职能,组织骨干力量成立“三打”案件主办组,负责对“三打”案件专案办理。同时坚持对重点案件适时提前介入,加强侦查引导,准确定性,有效实现监督前移。该项举措大大提高了公安机关呈捕“三打”案件的质量,保障了审查批捕、起诉工作的效率。共提前阅卷“三打”案件8件,派驻提前介入工作组参与了“01.11”开设特大专案及“113”涉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特大案件,对涉嫌构成犯罪的及时提出补查建议,对不构成犯罪的涉案人员建议公安机关尽快释放。

 

(二)坚持打得稳,打得准,确保案件“三个效果”有机统一

首先,力求“不枉不纵”,全面保障打击实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既防止将有关犯罪行为降格处理,也防止片面强调严打而降低认定标准。至今番禺区人民检察院经审查受理批捕“三打”案件中,对证据不足的9名犯罪嫌疑人作出不予批准逮捕决定,在办案中发出检察建议书16份,纠正违法通知书1份,对侦查机关在侦查活动中的不规范、不当行为予以纠正;其次,强化监管场所监督,实现案件后续跟进。为确保“三打”涉案人员顺利交付起诉、审理和执行,驻看守所检察人员针对“三打”案件“窝案”、“串案”多,同案人数多特点,专门开展分管分押制度监督。如坚持同案人员分仓关押监督,有效防止串供隐患;对“三打”涉案人员的羁押期限进行重点监督,逐人建立《在押人员情况检察台账》,及时记录其诉讼环节及羁押期限变更情况,全力确保“三打”案件“零超期”;建立“三打”涉案人员定期个别谈话机制,听取情况反映、提供法律咨询,保障“三打”涉案人员的诉讼权利;加强安全防范,坚决杜绝“三打”涉案人员非正常死亡事故的发生;第三,积极探索“禁止令”量刑建议工作。对可能判处管制以及适用缓刑的,依法建议法院对被告人“禁止令”,禁止其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在打击的同时,追求对办案效果有一定的延伸和拓展,确保市场环境的净化。

(三)坚持突出重点,发挥职能,严厉打击商业贿赂犯罪及“保护伞”渎职犯罪

今年以来番禺区人民检察院共立案查处职务犯罪案件45件48人,其中涉嫌商业贿赂案件34件34人,渎职犯罪8件8人,涉案总金额高达1000多万元,取得了类案办理的规模打击效应。

首先,注重办案质量,严打大要案。番禺区人民检察院反贪部门抓住办案重点,把打击商业贿赂犯罪和行业治理密切结合起来,着力查办大要案和高质量案件。采取“抓系统、系统抓”的方式,从社会反映强烈、严重破坏市场秩序和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入手,找准重点部位和突破口,力求在挖窝案上下功夫,在查串案上求扩展,在治行业上见成效。在专项行动期间,查办了我区某村村两委在管理征地补偿款环节的商业贿赂系列案5件5人,某镇建设领域商业贿赂系列案4件4人,省、市、区级医疗系统在超声医疗设备采购环节的商业贿赂系列案9件9人,税务系统商业贿赂案5件5人等,所立案件均为大要案。其中涉及处级干部要案4人,涉案单位为中央直属机关的1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树立了检察机关的执法权威。

法院打假工作总结篇10

细心的孟女士网购前,电话咨询了唯品会客服人员,该网人工客服号称唯品会全部是正品,新百伦商品是得到了官方授权的。孟女士于是从该网购买了一双新百伦530元的运动鞋,可是收到鞋子后感觉做工粗糙,于是拨打了新百伦官方服务热线被告知他们根本没有授权给唯品会,不能给予保证买到的商品是正品,然后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咨询发现,从唯品会买到的这款鞋子的鞋号根本和正品鞋子号码不符合,正品鞋码里欧码37对应的美码是4.5,同时对应的脚长是225,而在唯品会买到的鞋子欧码37对应的美码是4.5同时对应的脚长却是235,这是明显的错误,孟女士可以肯定是假货。

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平台2015年收到的网络购物假货投诉2295条,其中1月到3月951条,占总投诉量的41.44%;4月到6月543条,占总投诉量的23.66;7月到8月518条,占总投诉量的22.57;10月到11月24日,占总投诉量的12.33%。

2014年,质检总局开展了5类14种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的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只有73.9%。国家工商总局抽查,2014年的网购正品率只有58.7%。

网络购物在改变人们消费习惯的同时,假冒伪劣也成了电商发展的瓶颈。

网购假货挫伤消费者信心

电商平台假货不断,消费者购买信心受到影响,有媒体报道,福建莆田“正宗假货”横扫天下,有些网购者一看鞋来自福建莆田就不买,于是售假者又发明了“异地上线”,将货物先从莆田发到异地,再从这些地方寄到客户手中。消费者能查询到的快递单号跟踪则是从异地开始的,而不是从莆田发出的,这意味着消费者网购时,无论发货地点显示是上海、广州等国内城市,还是美国、韩国等海外地区,他买的都可能是产自莆田的假鞋。

电商努力打假效果不佳

苏宁易购名叫“蓝盾行动”的自查自纠活动,苏宁公司股价则应声上涨近5%。随后,京东、优购商城等电商平台也都纷纷表示对假货持“零容忍”的态度,会对第三方的商家采取抽查的方式进行监控,一旦发现有假货会配合相关机构处理。

淘宝方面宣布成立由300人组成的“打假特战营”,并继续在社会招募人才,专职配合与政府部门、知识产权权利人以及普通消费者在线下的合作和联动,解决假货问题;马云在香港又强调,目前淘宝已经投入超过2000人的力量专门负责打假,从当时阿里公布的数据来看,这家企业在打假上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从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1月30日,阿里在消费者保障及打假方面的资金投入高达10亿元,在2014年9月的IPO之前,阿里总共下架了9000万件假冒伪劣商品。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说,外界所称的淘宝“假货”有一大部分是“网货”,现在阿里巴巴有2000多名员工全职检查淘宝网上的假货问题。若有投诉便会立刻反馈,“淘宝网要处理12亿件商品,如果没有人投诉,很难发现”。

随后,有业内人士对马云的说法表示质疑,认为其说得不够严谨。各大电商组织的自我纠察打假是“组团博眼球”。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淘宝与其他电商不同,因为此次事件而备受关注,不是作秀就能解决问题的,淘宝的内部制度不做改变,再多的打假团队也无济于事。

多部门出手治理网络假货

网络假货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更侵犯合法生产、销售上权益,想过主管部门一直以来都不断采取监管打击措施,而2015年,出台的管理办法更为严厉。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正式印发《关于加强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从突出监管重点、落实企业责任、加强执法协作、健全长效机制4个方面,加强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治理,营造开放、规范、诚信、安全的网络交易环境,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同时布置了打击网上销售假劣商品等13项具体措施,其中10项都有质检总局参与其中。

《意见》还明确了我国用3年左右时间,有效遏制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初步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监管格局,相关法律法规更加健全,监管技术手段更加先进,协作配合机制更加完善,网络交易秩序逐步规范,电子商务健康有序发展。

国家工商总局针对网售商品的抽检《关于加强和规范网络交易商品质量抽查检验的意见》,根据规定,第三方交易平台经营者所在地的省级工商部门负责组织对平台销售的商品进行抽检。

对消费者因商品质量问题要求赔偿,第三方交易平台经营者不能提供网络商品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要承担赔偿责任。在抽检过程中,平台要协助和配合抽检,不得拒绝或者拖延。

工商总局表示,网络商品抽检结果与线下抽检结果具有同等效力。对于不合格商品,工商部门可以责令商家停止销售,消费者要求退货的,经营者应负责退货。如商品被认定存在缺陷,有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危险的,应立即责令被抽样的网络商品经营者采取警示、停止销售等措施,并及时通报商品标称生产者所在地有关行政部门。工商部门将依据抽检结果进行处罚,并将处罚结果记入企业信用档案,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布。

网络购假维权难专家支招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刘俊海:如果在网上买到假货,卖家应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交易平台作为第三方,按照法律规定,如果明知店铺的欺诈行为而无作为,应该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