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23 20:0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考研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考研学习计划

篇1

1、计划内容一般分为四个部分

(1)全学期学习的总目标和时间安排。

(2)分科学习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3)系统自学的目的、要求和时间的安排。

(4)坚持身体锻炼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2、周学习计划的制定方法

在执行总的学习计划过程中,还要制定月计划和周计划。周计划最常用,现说明其制定方法:

(1)统计非学习的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占用的时间总量(确定不可缺少的时间)。

(2)计划可用于学习的时间及其分配。

3、学习计划的调整及注意事项

(1)制定的学习计划要避免对自己提出苛刻的要求,不能有急于求成的心理。

(2)在执行学习计划过程中,如果计划不现实,或你的活动和应尽的职责有所变动,修改计划是必要的。因为这是你的计划,所以应该让计划适合你,为你服务。

(3)制定的计划应充当向导。

(4)由于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因而各人制定计划的重点和要求是不同的。

(5)在计划安排的学习时间里,有时有学习的愿望,但有时候感到学不进去,积极性没有了,那么就随心所欲地娱乐一下,但应有节制。因为你是惟一主宰你自己的人。

4、制定适合你的学习计划

首先必须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明确你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要夯实基础,还是要提高答题能力,是要应付即将到来的一次性全部通过,还是准备长期作战,这一切,心里总要有个底。第二,自身的定位。自己掌握了哪些,欠缺了哪些,优势在哪,劣势在哪,第三,时间的允许,最主要的应该是你的学习计划有时间可执行,而不至于成为一纸空文。

篇2

一、实验基本操作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包括药品的取用、物质的称量、物质的加热、物质的检验等.主要考查实验基本操作的正误判断.

例1 (2013年福建)下列有关试验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分液时,分液漏斗的上层液体应由上口倒出

(B) 用加热分解的方法区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固体

(C) 配置0.1000 mol•L-1氢氧化钠溶液时,将液体转移到容量瓶中需用玻璃棒引流

(D) 检验NH+4时,往试样中加入NaOH溶液,微热,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逸出的气体

分析: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A)项正确;NaHCO3固体受热分解,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气体,而Na2CO3固体受热不分解,(B)项正确;配制0.1000 mol•L-1氢氧化钠溶液时,转移溶液时需要用玻璃棒引流,(C)项正确;检验NH+4时,往试样中加入NaOH溶液,微热,产生NH3,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D)项错误.

答案:(D)

二、常用仪器使用

常用仪器包括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测容器-量筒、称量器-托盘天平、加热器皿-酒精灯、夹持器-铁夹、试管夹.主要考查常用仪器的结构、规格、使用等.

例2 (2013年海南卷)下列关于仪器使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滴定管装滴定液时应先用滴定液润洗

(B) 锥形瓶用作反应容器时一定不能加热

(C) 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可以高于蒸馏瓶支管口

(D) 振荡分液漏斗时应关闭其玻璃塞和活塞

分析:滴定管装滴定液时要先用滴定液润洗,(A)项正确;锥形瓶可以垫上石棉网加热,(B)项错误;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位于蒸馏瓶支管口处,(C)项错误;(D)项,振荡分液漏斗时要关闭玻璃塞和活塞,(D)项正确.

答案:(A)(D)

三、物质分离提纯

物质分离提纯包括过滤、蒸发、蒸馏、萃取、重结晶等.主要考查物质分离提纯方法的选择、原理的判断等.

例3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分离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 )

选项目的 分离方法原理

(A) 分离溶于水的碘 乙醇萃取 碘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大

(B) 分离乙酸乙酯和乙醇 分液 乙酸乙酯和乙醇的密度不同

(C) 除去KNO3固体中混杂的NaCl 重结晶 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

(D) 除去丁醇中的乙醚 蒸馏 丁醇与乙醚的沸点相差较大

分析:乙醇与水互溶,不能用作从碘水中提取碘的萃取剂,

(A)项错误;乙酸乙酯和乙醇互溶,不能用分液的方法分离,(B)项错误;KNO3、NaCl都易溶于水,但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可以采取降温结晶的方法分离,(C)项错误;丁醇和乙醚互溶且沸点相差较大,可用蒸馏的方法分离,(D)项正确.

答案:(D)

四、实验方案设计

实验方案设计包括物质制备、物质性质和物质检验等实验设计.主要考查实验方案的设计、分析、比较和评价等.

例4 (2013年大纲卷)下列操作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目的操作

(A) 配制100 mL 1.0 mol/L CuSO4溶液 将25 g CuSO4•5H2O溶于100 mL蒸馏水中

(B) 除去KNO3中少量NaCl 将混合物制成热的饱和溶液,冷却结晶,过滤

(C) 在溶液中将MnO-4完全转化为Mn2+ 向酸性KMnO4溶液中滴加H2O2溶液至紫色消失

(D) 确定NaCl溶液中是否混有Na2CO3 取少量溶液滴加CaCl2溶液,观察是否出现白色浑浊

分析:配制100 mL 1.0 mol/L CuSO4溶液,将25 g CuSO4•5H2O溶于水配成100 mL溶液,(A)项错误;除去KNO3中少量NaCl,选择降温结晶法,(B)项正确;将MnO-4完全转化为Mn2+,需要加入还原剂,H2O2具有还原性,可将MnO-4还原为Mn2+,

C)项正确;利用Ca2+与CO2-3的沉淀反应,可以检验NaCl溶液中是否混有Na2CO3,(D)项正确.

答案:(A)

五、气体制备实验

气体的制备实验包括气体的发生、净化、干燥、收集和尾气处理.主要考查气体制备的试剂、仪器的选择,仪器、装置连接等.

例5 (2013年安徽卷)实验室中某些气体的制取、收集及尾气处理装置如图1所示(省略夹持和净化装置).仅用此装置和表中提供的物质完成相关实验,最合理的选项是( )

选项 a中的物质 b中的物质 c中收集的气体 d中的物质

(A) 浓氨水 CaO NH3 H2O

(B) 浓硫酸 Na2SO3 SO2 NaOH溶液

(C) 稀硝酸 Cu NO2 H2O

(D) 浓盐酸 MnO2 Cl2 NaOH溶液

分析:实验室利用CaO和浓氨水制取氨气,选择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用吸收漏斗吸收防止倒吸,(A)项错误;收集SO2时选择向上排空气法,(B)项正确;制取NO2时选择浓硝酸和Cu,(C)项错误;MnO2氧化浓盐酸制取Cl2需要加热才能发生,(D)项错误.

答案:(B)

六、实验误差分析

实验误差分析包括由实验仪器和实验操作引起的误差分析.主要考查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分析的方法及纠正的措施等.

例6 (2013年天津)下列实验误差分析错误的是( )

(A) 用湿润的pH试纸测稀碱液的pH,测定值偏小

(B) 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所配溶液浓度偏小

(C) 滴定前滴定管内无气泡,终点读数时有气泡,所测体积偏小

(D) 测定中和反应反的应热时,将碱缓慢倒入酸中,所测温度值偏小

篇3

关键词:20世纪;炎黄文化研究;回顾与思考

一、前言

早在先秦时期,即出现了“百家言黄帝”的局面,自汉代司马迁“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择其言优雅者”作《史记·五帝本纪》以来,中国上古史研究经历了信古、疑古到考古这样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司马迁建立了“五帝”的上古史体系后,后世多认为信史,把黄帝时代看作中国上古史的开端,并把黄帝或炎黄二帝看作是华夏的人文始祖。一方面,这种民族与文化的认同感形成了极强的凝聚力,在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历代添加甚或虚构而“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也使治上古史的学者们产生了许多困惑和怀疑。于是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盛行,认为东周以前无信史,主张“宁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然而正如中国考古学的创始人李济先生指出的,“这段思想十分混乱的时期也不是没有产生任何社会价值,至少它催生了中国的考古学”。正是考古学的出现开辟了认识上古史的新途径,才为解开中国史前史之谜找到了一把钥匙。中国上古史的研究经历了信古、疑古,最后走向考古。

从20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学的诞生起,经过几代考古学家们数十年的发掘和研究,获得了大量的前所未有的考古资料,中国的史前文化和三代文明,在考古学家的锄头下逐渐显现出来;人类的起源、农业的起源、文明的起源这些重大的学术问题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就炎黄文化研究而言,“考古发现已日益清晰地揭示出古史传说中‘五帝’活动的背景,为复原传说时代的历史提供了条件”。人们认识到,只有把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乃至其他学科的资料结合起来,相互印证,才是重建中国上古史、研究炎黄文化的正确道路。

然而,“对古史的怀疑与对古史的重建是二十世纪中国古史研究的最主要的两种思潮,这两种思潮不但贯穿于二十世纪的始终而且将波及下个世纪。”因此,对中国上古史和炎黄文化的研究历程的回顾与总结,是十分必要的,但实际上,笔者并没有能力对数十年来炎黄文化的研究做一个全面的总结,只能从考古学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历程做简略的回顾与思考,企望能对今后的研究有所促进。

二、炎黄文化研究的回顾

(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

20世纪前期,考古发现对中国上古史研究的最大影响,是“用地底下掘出的史料,慢慢地拉长东周以前的古史”。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卜辞和敦煌汉简等的发现开始,学者们就开始尝试将地下材料与文献材料相结合研究古史。特别是王国维利用甲骨材料撰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证实了《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商世系基本可靠,进而建立了“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的二重证据法。由殷墟甲骨发现而引发的殷墟考古发掘和一系列新发现,则进一步把殷商史建立在无可置疑的实物证据基础之上。

20世纪20年代中国史前考古的一系列新发现,则把中国境内有人类的历史追溯得更为古远。1920年法国学者桑志华在甘肃庆阳首次发现了旧石器;1921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猿人牙齿化石,同年在河南渑池发掘了仰韶村遗址进而确立了仰韶文化;1922年在内蒙古河套地区发现了“河套人”化石和石器;1928年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发现了龙山文化。这些考古新发现、特别是北京猿人化石的发现,使学术界认识到,中国有^、类及其文化的历史已很古远了。

新的发现改变了上古史茫昧无稽的疑古观点,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利用考古资料并结合古代文献来探索中国古史。如徐中舒先生根据当时所发现的仰韶文化的分布地域及其文化特征,结合文献记载的夏部族的活动地域,认为“从许多传说较可靠的方面推测,仰韶似为虞夏民族遗址”。而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东、西对立分布似乎为当时颇为流行的“夷夏东西说”提供了依据。特别是徐旭生先生,20世纪30年代在陕西渭水流域调查时,曾发现了西安米家崖、宝鸡姜城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并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将传说时代的部族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认为“炎帝氏族的发祥地在今陕西境内渭水上游一带”,“黄帝氏族的发祥地大约在今陕西的北部”。

但新的考古发现对古史传说时代的研究而言,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化石及石器的发现,虽然证明中国在距今数十万年前的远古时期就有人类生活、居住,但这些文化与传说时代或炎黄时期相距太远。新石器时代大约相当于传说时期,“尤其是仰韶、龙山两大系文化同传说时代的古氏族的关系一定很密切。但关系的详细情形如何及如何地变化,我们一直到现在还是几乎毫无所知。我们也不敢捕风捉影地去附会,所以暂时也还不能谈。”当时的考古学家们对炎黄文化的研究大都挣慎重的态度。

(二)20世纪50—80年代

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量的考古发现不断拓展着人们的视野,学者们相信:“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素质,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一些考古学家们开始自觉地将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相结合来研究上古史。随着考古发现确立了夏、商文化,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成为上古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而文明起源的探索又必然涉及到夏以前的“五帝”时期。因此考古学界关于炎黄文化的研究多与文明起源的研究相关联。

20世纪50年代,石兴邦先生主持发掘了著名的西安半坡遗址,使学术界对仰韶文化内涵有了更多的了解。安志敏先生在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发现的由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中间环节——庙底沟二期文化,初步建立了中原地区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时期的史前文化连续发展的体系。这些发现使学者们似乎看到了从仰韶文化经龙山文化到夏商周文化的一元发展轨迹,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原地区是中国文明发生地和演进的中心。这样,一个祖先——黄帝,一条母亲河——黄河,一个中心——中原地区就构成了“中原中心论”的主体认识,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而当时已知最早的仰韶文化自然被看成是中国文明的源头,并与“黄帝文化”相关联。如范文澜先生认为:“仰韶文化所在地,当是黄帝族的文化遗址。”

1959年,徐旭生先生依据文献“伊洛竭而夏亡”(《国语·周语上》)的记载,来到豫西寻找“夏墟”,并在偃师二里头遗址找到了一种晚于龙山时代而早于商代的考古学文化。以后的多次调查、发掘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由大

型宫殿式建筑和围墙、高等级的墓葬、青铜器和玉器构成的复杂社会的遗存,它广泛分布于文献记载的夏人活动范围——豫西和晋西南。大多数考古学家倾向于二里头文化属于文献记载中的夏文化,二里头遗址应是夏代的都城。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使得从仰韶时期,经龙山时代到夏商,形成了一个文化连续发展的链条,初步显现了由史前文化到夏文明出现的轨迹,从而揭开了考古学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序幕。

20世纪60年代,随着考古资料、特别是史前考古资料的增多,考古学家们已不满足于证史或补史,而是寻求解决如何重建中国的上古史问题。李济先生指出:“现代中国考古学家的工作,不能仅限于找寻证据以重现中国过去的光辉,其更重要的责任,毋宁说是回答那些以前历史家所含混解释的、却在近代科学影响下酝酿出的一些问题。这样产生的问题属于两类,但两者却息息相关。其一是有关中华民族的原始及其形成,其二为有关中国文明的性质及其成长。”之后,如何重建中国的上古史问题,成为史学界的一个重要学术课题。

20世纪70年代,在河南登封王城岗发现了一座距今4 000年以前的龙山时期古城址,安金槐先生提出的王城岗城址即文献记载的“禹都阳城”的观点,引起了学术界极大的关注和讨论。这一发现为探索夏文化的起源提供了线索,客观上把夏文化与史前文化联系起来。不久,在山西襄汾陶寺找到了比“禹都阳城”更早的陶寺文化,先后发掘清理了上千座墓葬,其中大型墓随葬有石馨、鼍鼓、彩绘龙盘、玉钺、玉琮等分礼乐器,还出土了1件铃形铜器。晋西南向有“夏墟”之称,先秦文献有“封唐叔于夏墟”(《左传·定公四年》)的记载。因此,有学者认为活跃于“夏墟”,以龙为族徽、名号的陶寺类型文化,应是探索夏文化源头的重要线索之一。也有的学者认为,陶寺遗址当为陶唐氏尧部落中心的所在。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业考古的新进展和新石器时代初期陶器的发现,使得中国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时间推进到距今10 000年前后;聚落考古在探索史前居民的社会组织结构及其演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环境考古则为探索文明起源的外部条件提供了许多新资料。在这些发现与研究的基础上,文明起源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也不断发展,促使相关学术研究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首先,考古学和文明起源理论有了较快的发展。1981年,苏秉琦先生提出“区系类型理论”,把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分为6个区系。而这一文化时空分布格局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有着多个区域演化中心,于是传统的中国文明起源“一元论”或“中原中心论”受到了挑战。苏秉琦先生指出:“中国古代文化是多源的,它的发展并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通过区内外诸考古学文化的交汇、撞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通过不断地组合、重组,得到不断更新,萌发出蓬勃生机,并最终殊途同归,趋于融合。”张光直先生也指出:“中原文化只是这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有它自己的历史,也有它作为大系统中一部分的历史,即影响其他文化与接受其他文化的历史。”当然,在强调中国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的同时,并不能完全否认中原地区在文明起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严文明先生认为:“由于中原在地理位置上处在各文化中心区的中间,易于接受周围中文化区的先进成分,在相互作用和促进下最先进入文明社会,从而成为这种多元一体结构的核心。”这样,“多元一体”文明起源观点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认识。

其次,文明与社会演进过程的研究受到普遍的重视,提出或借鉴了多种社会发展理论与模式。1983年,张光直先生首次将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塞维斯(Elman Serrice)的人类社会演进由游团一部落一酋邦一国家的4个阶段构成的模式介绍到中国,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龙山时代属由平等社会向国家过渡的酋邦阶段。之后,所谓的“酋邦理论”受到国内一部分学者的重视,并开展了相关的研究。1986年,苏秉琦先生提出了“古文化一古城一古国”的文明起源过程三阶段模式,古文化指原始文化,古城指城乡最初分化意义上的城和镇,古国则指高于部落之上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严文明先生认为:依据相关文献记述,“五帝时代是一个普遍筑城建国的时代,这恰恰与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相合”。中国古代把城叫做国,城外的乡村叫野,包括城乡的政治实体有时也叫邦。如果套用酋邦的说法,龙山时代似乎相当于酋邦阶段,但“我主张先不要硬套,就用中国古代习用的名称叫国。因为这时期的国刚刚从部落社会中脱胎出来,还保留浓厚的部落社会印记。为了跟后来比较成熟形态的国家相区别,可以称为原始国家或古国,代表中国古代文明的黎明时期。”进而提出古国(龙山时代)一王国(夏商周三代)一帝国(秦至清)的文明起源与发展三阶段模式。

再次,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前考古的新发现、特别是龙山时代大量的城址、铜器和陶文等发现,为中国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的理论提供了许多新证据。就炎黄文化研究而言,“考古发现已日益清晰地揭示出古史传说中‘五帝’活动的背景,为复原传说时代的历史提供了条件。在黄河上游齐家文化出土了许多铜器,有铜锥、铜刀、铜钻头、铜凿、铜环、空首斧、铜镜等,这些铜器有锻造,也有单范铸造的。有学者认为,中原地区铜器的出现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有一定的关系。黄河中下游地区发现有许多城址,其中在陶寺遗址新发现了陶寺文化是、中期城址,中期的大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特别是在一件陶扁壶残片上有朱书似“文”和“易”字的陶文。此外,在山东邹平丁公遗址也发现—块刻有11个字Y的陶片。这些发现为探索文明和文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在长江下游,发现有瑶山、反山等高规格的祭坛墓地和以莫角山巨型夯土台基为中心的城址,面积达290万平方米。在长江中游,发现面积达120万平方米的湖北天门石家河城址,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陶塑动物。严文明先生指出:“这个时代确实是处处闪耀着文明的火花,对于后世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这样的时代自然会长期为人们所怀念,宜乎后人把黄帝推崇为人文始祖。”因此“把龙山时代同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相比照,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甚至有学者主张将这一时期称为“五帝时代”,认为“惟有称为五帝时代,才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中国古代的历史实际和这一阶段的时代本质”。

三、炎黄文化研究的思考

20世纪20年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考古学发现与研究的进程,包括炎黄文化研究在内的上古史和文明起源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成果,推动这一课题研究不断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但我们还应看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也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炎黄文化应属中国上古史(或史前史)和 文明起源研究的一部分内容。张岂之先生指出:“我们研究中国文化的源头,研究先秦时期原创性文化,都需要和中国文明起源的大课题相联系。”依据“多元一体”的理论,炎黄文化仅是史前诸多文化中的一支,尽管这一支文化在文明起源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炎黄文化本身的形成乃至文明的起源,应是多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流、融合的结果,故探索炎黄文化的同时,也要注意研究其他文化及与炎黄文化的关系研究。因此,研究炎黄文化应将其纳入中国上古史和文明起源研究的体系之中,在“多元一体”的框架内,首先努力从考古学文化的内涵分析来探讨传说时代或“炎黄文化”的历史面貌,探索炎黄文化的形成及基本特征,炎黄文化的发展直至文明的出现等。但目前,史学界仍有部分学者忽视“五帝”时期文化多元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对古代传说和记载又不加检视地应用,热衷用文献附会考古发现或者用考古发现附会文献,甚至直接将考古发现与古史传说中某些人物或事件对号入座。这类研究显然是不可取的。

其次,包括炎黄文化在内的中国上古史(或史前史)重建,应建立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基础之上,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乃至现代科学技术的参与协作。早在20世纪60年代,李济先生在《再谈中国上古史的重建问题》中指出:“我们讲现代人类的上古史,固然大半属于人文科学的范围;同时也是很重要的自然科学研究的题目”,并提出了上古史重建的材料范围包括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历代传下来的秦朝以前的纪载。苏秉琦先生也指出:“一部史前史,既是人类社会发展史,文化史,又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这种性质决定它必须是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成果,不仅需要吸收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成果,还要借助地质学、古生物学以及许多自然科学或新技术手段。”但目前,多学科协作仍不甚理想,各个学科各自为战的现象仍较普遍,特别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合作尚需进一步加强。

四、结语

从上述回顾可以看出,从20世纪考古学产生以来,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中国史前考古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已建立了较为清晰的史前文化时空分布框架。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或探索的问题,文明起源和炎黄文化研究仍任重而道远。

篇4

(1)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com.cn/apply/cjcx/),考生输入名字;证件号码;准考证号;在选择报考省市及院校,最后点击查询即可获取2018考研成绩信息。

点击进入: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com.cn/apply/cjcx/

(2)进入西华大学考研成绩查询网址:xhu.edu.cn/

点击进入:西华大学研究生招生网:xhu.edu.cn/

为及时获取西华大学考研成绩查询入口变化,请广大考生密切关注

更多需要关注的考研成绩查询信息:

篇5

[关键词]:西部农村 中学化学 实验教学 实践

我国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教学条件相对较差,教学水平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现阶段,课程改革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探究西部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对推动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西部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1.教学以理论为主,实践少

由于西部地方师资缺乏,现阶段大部分西部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不太注重学生实践。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学主要以演示为主,老师在课堂上一般通过实验来说明知识点,实验演示的步骤按教材上的进行,学生实验也常常按教材规定的实验步骤进行。通常讲授和实验均由教师一人承担,学生一般只能看、听、记,不能动手做实验,部分中学即使能安排少数学生实验,都是让学生到实验室重复教师曾经演示过或讲过的实验,实验效果较差。

2.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对于西部农村中学来说,基本没有额外的创收渠道,学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于主管教育的上级部门投入的有限经费。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教学基础设施较差,大部分中学没有图书室,没有校园网,也没有专门的实验准备室,只能在办公室准备实验。很难保证化学实验教学课所需的教学资源的正常开展。

3.师资力量缺乏,培训机会少

由于发展机会少,工作、生活条件差,使得农村教师人才流失严重,教师回流困难,师资力量缺乏,总体素质不高。很多偏远山区的中学由于条件恶劣,不但留不住师专生,连中师生也留不住,剩下边师或高中毕业的正式教师和代课教师担当主力,教学水平自然无法提高。留任的中学教师除了担任本科目的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其它科目的教学,化学教师同时相兼多科目教师、实验员。在教学任务繁重的现状下,部分教师主观上不肯实践,使得化学实验教学的开设率不高。同时,由于学校在教师考核,评价和奖励中,做实验和不做实验并没有区别,也没有办法对教师实验行为进行量化考核,所以教师做与不做实验自己说了算。化学实验教学缺乏良好的实验风气和实验习惯。

在教师培训上,部分西部农村中学虽然有一部分教师能够参加上级主管部分组织的培训和讲座,但由于资金、时间的原因,大部分教师长期奋斗在教学一线,不能及时了解和更新专业知识,难于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西部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极大地影响着化学教学质量,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与化学教学目的、和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不匹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影响原因

1.经济落后,教育经费不足

目前,我国对教育的投资占GDP的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有限的教育投资又主要倾向于高等教育,对基础教育的投资明显不足。在基础教育这一块,主要是采取国家财政出小头,地方财政出大头的办法,对于地方财政雄厚的发达地区,这种政策是合理的,但对于我们西部地区来说,这种政策无异于雪上加霜。特别农村地区实行税费改革后,大大降低了农民的负担,但由于取消了农民的教育附加费,也大大减少了农村基层的教育经费。从而引发了西部师资紧缺,基础设施落后。

2.教学评价单一,主要以应试为主

我国目前对中学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主要以应试成绩为主。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一是目前各高校仍然以高考成绩作为考生能否录取的主要依据,由于高考受多种条件的限制,对化学实验教学的考察只能以笔试的形式进行。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会加重“讲”“背”实验的现象,导致教师和学生对实验教学的轻视。二是中学教育主管部门主要是以学生的应试成绩好坏来评价教师教学的优劣,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化学实验教学。

3.学校、教师、学生对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在实际评价中,并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再加上教学经费、师资力量的限制,学校不得不把有限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更能反映教学成果的项目上,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老师、学生也是如此,认为实验教学可有可无,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化学实验教学的开设率以及实验室基础建设。

三、解决西部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加强重视程度,加大对化学实验教学的投入

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观念有关,要促进实验教学改革,转变观念是关键问题。要转变观念,就要转变整个社会的观念。要让学校和教师,特别是社会上的人们认识到教育不能追求暂时的表面的效果,不能急于求成,教育不能带有功利性,而要为社会培养真正的人才。只有相关领导树立了新观念,才能在经费投入、课程设置、师资调配和其他相关方面充分考虑到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际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实验教学改革给予保证。同时也只有让学生、家长知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才能积极配合学校,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

2.吸引优秀人才,提高教师素质

在西部农村中,迫于生存的需要,大部分父母都外出打工,很多孩子留守在家,这样的现状加大了学校的压力,也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相关部门一边要需要出台多种吸引优秀人才措施,引导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来到条件艰苦的农村教学第一线,增强农村师资力量。一边要通过各种对口支援让现有农村教师吸收外界最新知识,从而为化学实验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

3.改革考试考核方法,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这一实践活动来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学习是最佳选择。化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对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考核中,应加大对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力度,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考核。

总之,西部农村化学实验教学由于各种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还不能真正发挥它的功能,但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地不断深入与逐步完善,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将会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韦荣峰.我国西部农村师资短缺原因及管理对策探析[J].2008.

篇6

2013年是河北省实行新课标高考的第2年,研究认为今年的化学试题结构与2012年高考化学部分基本一致,与2012年相比稳中有变,变中有新意。从整体上看,有一定的难度,整份试卷中与实际生产相联系的题目比重明显增大,对学生的知识面、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其中第27题就是一典型试题。该题对高考备考复习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具体分析如下。

1河北省考生得分情况

此题是有关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问题,是一道流程题,与当前倡导的环保要求一致。题目要求考生对文字、反应流程中的信息进行提取、分析和归类,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河北省考生答题得分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2对试题背景知识的的分析及试题解答的策略

2.1试题及解答

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很广,其正极材料可再生利用。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有钴酸锂(LiCoO2)、导电剂乙炔黑和铝箔等。充电时,该锂离子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为6C+xLi++xe- = LixC6。现欲利用以下工艺流程回收正极材料中的某些金属资源(部分条件未给出)。

回答下列问题:

(1)LiCoO2中,Co元素的化合价为+3。

(2)写出“正极碱浸”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Al + 2OH- + 6H2O = 2Al(OH)-4 +3H2。

(3)“酸浸”一般在80 ℃下进行,写出该步骤中发生的所有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LiCoO2 + 3H2SO4 + H2O2=Li2SO4 + 2CoSO4 + O2+ 4H2O,2H2O2=2H2O + O2;可用盐酸代替H2SO4和H2O2的混合液,但缺点是有氯气生成,污染较大。

(4)写出“沉钴”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SO4+2NH4HCO3= CoCO3+ (NH4)2SO4 +CO2+ H2O。

(5)充放电过程中,发生LiCoO2与Li1-xCoO2之间的转化,放电时电池反应方程式Li1-xCoO2 + LixC6 = LiCoO2 + 6C。

(6)上述工艺中,“放电处理”有利于锂在正极的回收,其原因是 Li+从负极中脱出,经由电解质向正极移动并进入正极材料中。在整个回收工艺中,可回收到的金属化合物有Al(OH)3、CoCO3、Li2SO4(填化学式)。

该题学生的得分率偏低,一方面说明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很弱,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对锂离子电池的类似的知识是很陌生的。根据奥苏贝尔认知同化论,学生能否获取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所以研究锂离子电池的背景知识对试题的解决意义重大。

2.2对试题背景知识的的分析

2.2.1锂离子电池充放电机理的分析

锂离子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非水电解质和隔膜4个部分组成,两个能可逆脱嵌的锂离子化合物构成正负极,其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

目前锂离子电池正极主要采用材料LiCoO2,负极采用材料炭,将负极和正极隔开的隔膜,LiPF6的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乙酯(DEC)或碳酸二甲酯(DMC)溶液为电解液,具体电池反应可表示为:

电池表示: (-)Cu,LixCn|l mol·L-1LiPF6-EC+DEC|LiCoO2,Al(+)

负极反应:LixCn-xe-nC+xLi+

正极反应: Li1-xCoC2+xLi++xe-LiCoO2

电池反应:Li1-xCoO2+LixCnLiCoO2+nC,

0≤ x≤0.5(x>0.5,Li1- xCoO2脱氧,晶体不稳定)

锂离子电池也称为“摇椅式电池”,正负电极由两种不同的锂离子嵌入化合物组成。在正极中,Li+和Co3+各自位于立方紧密堆积氧层中交替的八面置。充电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态,正极处于贫锂态,同时电子的补偿电荷从外电路供给到碳负极,保证负极的电荷平衡;放电时则相反,Li+从负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正极,正极处于富锂态。这种嵌入或脱嵌很复杂,一般认为具有如下特点。

(1)在正常充放电情况下,Li+在层状结构的碳材料和金属氧化物的层间嵌入和脱出,一般只引起层面间距变化,不破坏晶体结构;从充放电反应的可逆性看,锂离子电池反应是一种理想的可逆反应。

(2)在充电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嵌入负极的Li+采取“层——边端——表面”储锂机理,锂在碳层中既非原子也非完全离子化,同时碳材料中的氢参与了电子的储存。有研究认为,锂这时呈“锂亚原子”状态,这种状态的锂既有原子的性质也有离子的性质。此时的能带理论计算表明,LixC6的主要形式LiC6的电荷转移式可写作Li+C6-,对于正极LiCoO2而言,同时也有Co的化合价由+3价升高到+4价。

(3)在放电时,对于正极而言,Li+从负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正极,采取“在两个O-Co-O层之间嵌入了一个锂夹层”储锂机理。锂嵌入LiCoO2体系后不是以原子态存在,也不是典型的+1价离子形式存在。有研究认为,锂这时呈“锂亚原子”状态。这种状态的锂既有原子的性质也有离子的性质,同时有正极Li1- xCoO2中钴的化合价+4价降到+3价。对于负极LixC6而言,研究的量子化学计算表明,在充电的过程中,随注入负极的电子数增多,“锂亚原子”的电荷基本保持不变,碳负电荷增加,氢的负电荷显著增加。因此,如果忽略碳材料中的氢参与了电子的储存,则很显然,负极的放电反应主要是LixC6中的碳失电子。

2.2.2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回收的分析

2.2.2.1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组成

一般而言,将正极活性材料LiCoO2、导电剂碳粉、粘结剂PVDF溶解在有机溶剂甲基吡咯盐中,混合制成糊状胶合剂,均匀地涂在铝箔两侧,在氮气流下干燥除去有机分散剂甲基吡咯盐,再按尺寸剪切成极片。由于钴属于战备物资,资源有限,价格较贵,且对环境有污染,因此在实际的处理上,对LiCoO2正极材料进行改进,引入一些其他元素,以提高其性能。废旧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里含有的元素见表1。

2.2.2.2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回收方法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应用越来越广泛,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寿命通常在几百次至1 000次左右,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重视废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方面的研究非常多,特别是Co和Li的回收研究更是重中之重。2013年高考化学试题27提供的回收Co和Li的方法体现了“碱煮—酸溶—萃取—反萃取”的特点,分析如下。

该方法的特点是:先用碱浸方法处理经深度放电并拆开后得到的作为正极集流体的铝箔,这时极片里的A1与NaOH发生反应:

2A1+2NaOH+2H2O=2NaA1O2+3H2

由于LiCoO2不溶于碱液,因此LiCoO2和剩余的少量铝以及其余的金属、乙炔黑、一些粘结剂(PVDF)通过过滤即可和滤液分离,分离后得到的不溶物被酸溶解进入溶液中,其中炭粉和一些粘结剂则留在渣中,这时发生的有关方程式有:

2LiCoO2+3H2SO4+H2O2=2CoSO4+Li2SO4+4H2O+O2

2Al+3H2SO4=Al2(SO4)3+3H2

Fe+H2SO4=FeSO4+H2

Fe2O3+3H2SO4=Fe2(SO4)3+3H2O

NiO+H2SO4=NiSO4+H2O

CuO+H2SO4=CuSO4+H2O

FeSO4+H2O2+H2SO4=Fe2(SO4)3+2H2O

2LiNiO2+3H2SO4+H2O2=Li2SO4+

2NiSO4+4H2O+O2

经过酸浸处理后,溶液里面还含有很多杂质离子,这些杂质离子必须予以除去。经过分析还可以得出酸浸处理后溶液里面杂质离子浓度以及种类,见表2。

根据溶度积原理,通过调节溶液的pH,这些离子中的杂质Fe3+、Al3+就可以完全转化为沉淀而除去,余下的离子可通过萃取而达到除杂,得到的萃取液在经过反萃取就可以实现Li+、Co2+的分离。

萃取关键环节是萃取剂的选择。研究表明,对硫酸体系而言P204、P507主要用于硫酸盐体系中,萃取剂P204、萃取剂P507属于酸性萃取剂,其对各种金属阳离子的萃取平衡pH值都不同。根据此特性,实验可通过控制水相中不同的pH值来实现金属离子的萃取分离。首先使用P204在pH=2.6时使杂质离子进入有机相,Li+、Co2+留在水相,接着对水相中的Li+、Co2+用P507在pH=5.5时进行萃取,使Li+留在水相而Co2+进入有机相,最后对有机相中的Co2+用2 mol/L的盐酸溶液反萃取得到CoSO4溶液,对该溶液再用沉淀剂就可以得到CoCO3。

2.3试题解答的策略

通过试题背景知识的分析可以清楚地发现,试题背景知识和学生已有知识概念有一定差距,试题的陌生度较高,因此把试题所给的每一步都弄清楚再解题是不现实的。笔者认为,通过分析该题的重要知识节点,再分析该题重要知识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因果关系的信息整合方式,做出合乎情理的判断,应该是解决该题的最佳策略。

(1)审题获取尽可能多的解题关键信息特别是制约解题成败的信息,屏弃无用信息。例如:酸浸前后钴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沉钴形成的CoCO3存在的环境、充放电电极反应以及电池反应的关系等,屏弃该题中萃取——反萃取等对解题意义不大的信息。

(2)对所获得的解题关键信息特别是制约解题成败的信息进行辐射整合。例如向化学主干知识的辐射整合,可获得该题[(1)、(2)]的解决方案,向关键信息特别是制约解题成败的信息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辐射整合,可获得[(3)]的解决方案,向充放电电极反应以及电池反应的关系辐射整合,可获得[(5)、(6)]的解决方案,向自己积累的类似问题的知识系统辐射整合,可获得该题某些问题更优化的解题方案。

当然在辐射整合的过程中,有些问题解决起来难度比较大,比如该题的[(4)、(5)],这些问题受到复杂因素的影响。(4)可能受到CoCO3本身的性质和环境酸碱性之间因果关系以及解题人对这种因果关系关注程度等因素的影响。(5)可能受到该锂离子电池的反应机理、Li1- xCoO2或LixC6放电的元素以及这些元素的价态不明确等因素的影响。不可否认这些影响因素在和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整合是困难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复杂的影响因素和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整合过程的优劣也全方位的体现了一个应试者的素养,从高考选拔优秀人才的角度看,[(4)、(5)]也给更优秀的学生提供了展示空间,以下就[(4)、(5)]分析处理提供一种可行方案。

对于(4)的分析处理:从该题的流程看,CoCO3是难溶的,而难溶碳酸盐一般情况下在强酸性溶液中是不存在的,而(4)的要求是完成CoSO4和NH4HCO3的反应,并且生成物中必有CoCO3,因此可以按如下两步实现反应物到产物的转化:

CoSO4+NH4HCO3CoCO3+NH4HSO4

NH4HSO4+NH4HCO3(NH4)2SO4+CO2+H2O

NH4HSO4的水溶液具有强酸性,NH4HSO4可以和碱性溶液中的NH4HCO3反应,因此可以使第一个化学反应平衡向右移动,进而趋于完成,把两者相加即可以得如下化学反应:

CoSO4+2NH4HCO3= CoCO3+(NH4)2SO4 +CO2+ H2O

对于(5)的分析处理:从2.2的分析看,电池反应的机理是很复杂的,如果还是按照一些老的方法去处理该处的问题是不明智的。可以用电荷守恒的方法回避一些不清楚的机理问题,但又不影响问题的解决。充电时该锂离子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为6C+xLi++xe- = LixC6,对此可以解读成对负极注入xe-电子,为了保证负极的电荷平衡必然有xLi+进入负极,进而得到充电时该锂离子电池负极发生反应,而同时正极必然有xe-电子出来。为了保证正极的电荷平衡必然有xLi+进入电解液。而作为正极电极主要物质必然有LiCoO2- xe-- xLi+= Li1-xCoO2,把两者相加就可以得到充电时的电池反应,进而得到放电时的电池反应为Li1-xCoO2 + LixC6 = LiCoO2 + 6C。如果得到了放电时的电池反应,则(6)上述工艺中,“放电处理”有利于锂在正极的回收的原因自然就会清楚。

(3)利用对信息进行辐射整合处理的结果,对试题进行全方位的再推敲,进一步优化完善解题结果。

3对高考复习备考的启示

高考过后的考题研究应该是教师提高日常化学教学质量以及高考化学备考复习的重要工作。通过高考试题的研究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分析如下。

3.1对2013年全国新课标(Ⅰ)高考化学27题的评价

2013全国新课标(Ⅰ)高考化学27题是近几年高考命题质量水准很高的试题之一。尽管很多人对该题的命题质量存在微词,但从试题的背景知识以及解题策略分析看,该题具有命题起点高(密切联系当前锂离子电池研究的热点问题)、落点低(试题的解决方法都指向化学基本的主干知识和基本技能)、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为各种能力的考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化学素养的空间)、试题各问之间存在隐性的内在逻辑关系(为试题的正向分析和逆向分析建立了隐性的桥梁,为有能力认识到这一桥梁的人提供了解题方便)等特点。

3.2对教师复习备考工作的启示

从该题的命题角度看,该题考核了化工流程、化学实验、化学反应原理等,知识以及思维容量比较大,从知识背景看该题密切联系实际,反映了当前的热点问题,试题的解答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需要很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需要有面对复杂的试题环境应试者应该具有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应该说该题对抑制题海战术等低效率的复习备考方式起到了积极作用。高考化学复习备考中重视构建学生系统有序的知识技能体系,形成并完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培养学生在复杂环境下应有的良好心理品质是搞好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化学复习的重要工作,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是核心工作,也是提高高考成绩的关键。

3.3对化学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启示

篇7

华东交通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初试成绩查询入口已开通。考生可登录研招网官网登录入口2020成绩查询系统(yz.chsi.com.cn/apply/cjcxa/),输入相关信息即可查询考研成绩信息。

为保证考生隐私,此招生单位已设置登录后才可查询成绩,请使用网报时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查询。

华东交通大学2020考研成绩查询入口

更多相关信息关注以下专题:

篇8

【关键词】化学师范生 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055-02

笔者通过观察化学师范生在模拟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发现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有:①心理素质不过硬;②基础理论知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③教学技能明显欠缺;④自身实验操作的规范度有待提高;⑤对所讲实验内容准备范围过于狭窄。

一、心理素质不过硬

师范生以组织者的身份进行化学实验是以前不曾有过的体验,尤其是作为实验主讲人,这类情况对于师范生来说更是一种挑战。当他们以教师的身份站在讲台上时,面对这样突然的角色转变,许多师范生在实验讲解的过程中与往常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极大的反差:表现出容易脸红,容易因过度紧张而忘词,还有些师范生使我们明显的感觉到他们呼吸都很困难,声音颤抖不止;另外,有一些同学站在三尺讲台上明显的压不住台,就是说这类同学站在讲台上总是在动,无论是手还是脚,都在不停的变换动作,总感觉自己的任何一种站姿都不舒服;还有些同学讲课时表现出“目中无人”的习惯动作,即这类同学在讲课时眼睛有的一直盯着屋顶,有的总喜欢看着窗外,还有的在讲解的过程中一直低着头……总之,这些同学的眼神就是不投向下边听讲的同学。

上述几类较典型的问题其实间接地透露出同学心理素质还不过硬,那么他们究竟可通过哪些途径来克服上述不良表现呢?

1.学做“厚脸皮”教师

师范生今后要为人师表,自己的言行举止对中学生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作为老师容易脸红、呼吸急促等表现很容易引起同学们的注意与议论,这样反而会使自己陷入更加尴尬的境地。所以,笔者建议作为即将从事教育工作的师范生脸皮要厚一点,只要自己讲的在理,就放心地、毫无顾虑地去讲,不要过多的受听讲同学的影响,即使意识到自己有一两句话讲错了,也千万不要脸红、表现出不知所措,而先要通过厚脸皮压住阵,然后要么采取承认错误的方式,态度最好谦虚些,给大家纠正过来;要么巧妙地运用教育机智“转危为安”,例如意识到讲错了之后,加上句:“请大家思考一下,刚才老师的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吗?”或者讲错之后,下边的同学不等老师开口就已经议论起来,这时教师可先停一会儿,示意同学安静之后,加上句“老师就故意想试探一下大家是否认真听讲,刚才听到同学们的议论,证明大家确实在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然后再纠正刚才的错误。这样,不仅使教师摆脱了尴尬境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同学们的听课情况也起到检测和鞭策作用。但是运用这一条时,切莫厚着脸皮将错就错,不知悔改。

2.正确客观的认识自己

有些师范生容易脸红,不敢正视同学们的眼神在很大程度上与自己不能正确客观的认识自己有很大关系。例如:有些师范生在讲解的过程中可能在想:我的普通话本来就说得不是很好,同学们会不会因此而议论甚至嘲笑我;有些师范生可能在担心,自己的声音一点都不好听,沙哑生硬,根本没有磁性,赶快草草地讲完算了;还有些同学会担心自己今天的着装颜色搭配是否恰当,样式是否新颖,其他同学会不会感到我的着装很俗等想法。这些想法会无形中使自己本来清晰而流畅的授课思路逐渐变得模糊,以致出现较大的失误。

其实,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一名合格的青年教师需要对自己进行理性的、正确的定位,客观地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对于非先天因素引起的后天不足,应该用积极的方法加以校正和克服,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尽快使自己摆脱这种不必要的干扰,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授课过程中;而对于因先天因素决定的后天遗憾,我们需要客观的正视它,尽量使自己不要受其影响,或者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其他途径来弥补这份遗憾。例如,即使自己的声音很沙哑,可能不好听,但是可以通过把授课教案写的详细些,或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给同学们讲些经典习题等举措来弥补那份无形的遗憾,这样同样不影响教师在同学们心中的良好形象!

3.尝试改变交往策略

有些同学上了讲台之后,声音明显小了许多,呼吸也表现的很困难。具有类似现象的同学,是因为平时和大家人际关系较生疏或缺乏交往技巧。要解决这类问题,笔者认为可通过如下途径:首先,这类同学应努力尝试和其他同学搞好关系,努力和尽可能多的同学交朋友,和大家打成一片。如果这一点处理好了,当这类同学再次站到讲台上时,眼中看到的都是自己的朋友,就会从很大程度上消除陌生、胆怯、担心等不良心理因素,保证自己的授课过程在心理状态最佳情况下进行。其次,这类同学还应当敢于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即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用适当的方式在适宜的时间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优点,通过这种方法,不但可增进其他同学对你的了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在其他同学心目中树立起你的威信,取得大家的认可。同时,我们大家都知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对于自己的弱点,甚至是缺点要学会客观地去正视,并且以其他优秀的同学为榜样积极加以改进或克服。切记不要拿自己的劣势逞能,反而会落得不好影响。

二、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

在听讲的整个过程中,许多师范生表现出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的现象。例如,有些同学本身对于一些化学现象的解释就没弄清楚,他们却在讲台上讲的津津有味,对于自己的错误全然不知;还有一类同学知道自己的薄弱环节,他们就在讲的过程中尽量避开,但是当笔者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之后,这些同学才不得不承认自己对那些内容不是很清楚,露出破绽!

化学师范生在以后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素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对实验的内容能否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对初涉化学实验的中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倘若因教师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而导致学生对奇妙的化学现象不能正确理解,这势必会导致中学生在化学知识方面的畸形发展。所以作为化学师范生的高校培养者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化学师范生进行全面地培养,严格把关,务必使其基础理论知识打扎实;同时,作为未来的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意识到自己将要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对自己理论知识中存在的疑点、难点主动进行扫除,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应主动广泛阅读化学方面的有关书籍、报刊,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尽可能将化学发展中的最新的研究动态适时的融入自己的课堂,这不仅扩大了同学们的化学视野,也极大地培养了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技能明显欠缺

1.提问范围过宽

例如:在讲“氯化氢的制取及其性质”实验时,由于其中涉及氯化氢的喷泉实验,为了引导学生说出“氯化氢极易溶于水”这一性质,有的师范生这样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氯化氢都具有哪些性质?”只听见下面有说其物理性质的,有说其化学性质的,就是听不到“氯化氢极易溶于水”这个答案。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建议教师提问时应当既可能缩小范围,并尽可能给同学们提供回答的方向。例如:上例可表述为“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氯化氢都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大家可从其密度、溶水性、存在状态来回答。”这样一来,同学们回答时指向性就明确多了。

2.演示操作不规范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对所用仪器、药品及关键实验操作的演示是必不可少的,有些师范生对中学生的认识水平明显高估。例如:有些同学在介绍“氢气的制取与性质”实验的实验用品时讲到:“今天我们用到的主要仪器有:启普发生器、烧杯、几支试管、硬质试管等,”教师对放在面前的仪器摸都不摸一下,就这样简单予以介绍。

其实,这样的讲解存在的问题很多:第一,并不是所有的中学生对所用实验仪器都认识。化学实验中的很多药品和仪器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初次接触,教师如果不对其一一进行介绍,而向上述那样草草了事,对同学来说是起不到学习作用的,致使有些同学可能在不认识实验仪器的条件下做实验。第二,教师对放在面前的仪器及关键的实验操作只做介绍,而不拿起来展示和演示,会使后面的同学看不清楚甚至看不见,这势必会影响这些同学学习化学的兴趣。第三,对于本次实验中用到的核心仪器未予以详细介绍。核心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对于顺利完成此次实验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应对实验中所用的关键仪器,例如上例中的启普发生器要做进一步的介绍,以达到顺利完成此次实验,对重要仪器逐步学习以及为后续实验教学减负的目的!

3.对同学们的回答未能予以及时评价

一堂好课,教师和同学间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当适时组织同学进行一些活动,及时掌握大家的听课状况。提问是常见的课堂活动之一,但是有些师范生在给同学讲解实验时,确实能很好地做到适时提问,但同学们回答之后,教师不能做到及时评价。具体来讲,对于同学们的回答到底正确与否,教师既不予以肯定,也不予以否定,更不予以纠正或补充,“提问”这一环节好像只是为了使整个教学环节完整而特设的形式,这就从很大程度上使其他同学对回答者的答案予以默认。因此,这类“提问”方式没有任何价值,那么作为一名老师,当请同学回答完问题之后,如何很好的予以评价呢?笔者认为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其一,同学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正确时。在该情况下,在最短的时间得到了所需要的答案,这时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直截了当的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例如“非常正确”、“完全正确”、“概括的很全面”、“分析的很详细”等。用语言予以肯定时教师的态度切忌过于勉强和平淡以及评价用语过于单一。例如:有的教师对于所有师范生对于所有同学的回答都只是一个“好”字,这种无区分的评价对于促进同学们的参与热情是不利的;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动作对其回答予以肯定。例如:“××同学的回答非常好,让我们一起为他精彩的回答而鼓掌!”或者,教师可通过点头、微笑等方式表示肯定。

其二,同学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错误或不完全正确时。此时教师千万不要很直接的表明××同学的回答不正确,或者予以批评,相反要通过恰当的方式给予鼓励,例如:“××同学乐于思考,敢于参与,很有独到见解,请大家想一想,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这样不但肯定了该同学的参与热情,而且对其予以了鼓励。

总之,及时而巧妙地评价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和保持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师范生,掌握并巧妙发挥其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4.未能很好地运用相关授课原则

化学实验书上所述的实验,有些内容繁多且凌乱,这就需要化学教师提前对其进行整理和归纳,以相对有序的形式形成体系,呈现给同学们;另外,有些实验中所述仪器和药品因实验室条件所限或因教学要求不同,只选做部分实验内容,这时就需要教师很好的运用“总――分”原则,先让同学们知道今天需要完成的小实验,哪些内容不做要求,然后教师再逐个进行讲解。在听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刚上讲台的师范生这两点把握的不是很好,具体来说,书上怎么写,他们就怎么讲,常常使人感到缺乏层次性,甚至会使人感到很迷糊,即听完课后会使人怀疑:有些实验内容怎么没讲,是不是忘了。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将各种情况考虑清楚,充分运用上述两点原则,以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四、自身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有待加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教师规范的实验操作对于培养合格的化学学习者至关重要。对于初步开始学习并进行化学实验的中学生,教师便是他们非常重要的模仿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直接会被复制到中学生的眼睛里,甚至是脑海中。但是在听课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师范生在给同学们演示实验操作时,动作不太规范。例如,用量筒量取一定量体积液体时,口里讲得是“大家注意,读数时一定要平视”,但是自己在操作时,却只将量筒拿至胸部高位置,这类错误操作在化学师范生授课演示时不胜枚举。所以,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化学师范生应充分意识到规范实验操作的重要性,并主动纠正和克服错误操作,切实完善自己的实验素养!

五、对所讲授内容备课范围过于狭窄

很多师范生在备课时,实验书上有什么内容他们就讲什么内容,从来不敢或者说根本没有意识去做进一步的延伸。这种教学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将同学们的视野牢牢地锁在课本之上,很难起到通过进一步师生探究而扩展知识面的作用;另一种较普遍的情况就是说教师在备课时对试验中可能出现的实验情况没有予以考虑,导致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突然提出相关问题之后,教师一时间手忙脚乱。

鉴于上述状况,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书上的内容,而且要备书上没有的部分。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日常学习中做一名有心人,将平时阅读到的好的材料积累下来,如果有一天突然发现有些内容能服务于所讲内容,不妨通过合适的方法插入其中,这会在无形中使你的授课变得富有光彩!

总之,化学师范生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比较多,要想尽快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化学教育接班人,必须保证自己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狠抓自己的专业素养,真正达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境界!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考核一体化平台;Java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262-02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相关基础知识出发紧紧围绕组装计算机实现过程中各阶段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展示了如何从硬软两方面对计算机进行组装的实用技术。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应达到巩固和强化学生对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的基本技能。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组装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培养学生适应设备硬件支持岗位需要,具有独立组装计算机和解决计算机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基本能力等要求。

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理论研究现状,往往存在工学结合理论研究的系统化不够,以及在“工”与“学”两个方面结合程度的研究上缺乏普遍适应性,理论与现实的合理对接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目前高职的教学模式往往提倡由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能够便于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现交互的网络教学环境平台逐渐成为主流需要。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都有自己的网上教学平台,其教学界面大致为“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软件”等,虽然教学网站的建设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顺应了教育信息化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多数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内容往往理论与实践相分离。要么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上机操作分开式的教学模式,要么采用单纯的计算机组装实训模式进行教学。无论哪种都忽略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经过多年对毕业生企业调研,采用传统及实训进行授课对学生往往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是实践动手能力很强但理论不足,在设备维护工作中只能处理简单故障问题,对基础理论涉及到故障无法及时分辨并维护;另一种是理论知识很好,但动手能力不强,无法迅速进入工作环境及状态中。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个性化游戏学习考核软件将理论、实践、培训、考核形成一体化教学考核系统,以满足高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考核要求。将传统的理论教学、上机操作的教学模式以及单纯的计算机组装实训相结合,满足理论实践、升学考试及培训等要求。

1 系统设计的内容及目标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个性化游戏学习考核软件系统设计的目标是从教与学的需求出发,设计了根据课程的知识点将理论学习、虚拟实践模块、课程网络平台、作业及考核平台等教学全过程的课程教学系统。该系统具有如下特色:整个软件采用“WWWH”教学模式,即WHAT—“教什么”(教师),“学什么”(学生);WHERE—“在哪教”(教师),“在哪学”(学生);WHO—“谁来教”(教师),“跟谁学”(学生);HOW—“怎么教”(教师),“怎么学”(学生)。整个软件由Java设计作为系统平台,将课程理论按知识点通过Flash形式进行理论学习,在每个课程小节都有动画练习,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完成“WHAT”模式;“WHERE”模块采用Java编程软件通过游戏对形式对部件的采购、安装与维护进行实践练习完成虚拟实践模块;“WHO”模块采用PHP语言形成网上教学平台,其教学界面大致为“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软件”等;“HOW”模块采用PHP、SQL等语言形成交流交互方面,集成了BBS非实时交互系统和“网梯”交互系统以及SQL的数据库素材处理系统,建立有针对性的答疑辅导库,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该知识点的重难点问题。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对素材的收集单一以及处理问题能力差的情况进行了很好的解决,为专升本及企业培训打下坚实基础。

2 系统开发平台和工具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个性化游戏学习考核软件系统注重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分析,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自主学习设计、强调“协作学习”,因此,系统选用Java语言作为系统编程平台及“WHERE”模块游戏设计,SQL Server 2012作为数据库服务器,PHP技术作为“WHO”及“HOW”模块网页开发工具。Flash技术作为“WHAT”模块开发程序。

3 系统总体设计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个性化游戏学习考核软件系统主要分为四大框架,由“WHAT”、“WHERE”、“WHO”、“HOW”四个模块组成。“WHAT”模块主要完成课程基础知识对学习;“WHERE”主要通过游戏的形式完成实践课程的学习及训练;“WHO”主要对课程的介绍、大纲、教学课件等辅助材料;“HOW”模块由测试、答疑、作业、题库组成课程学习测试模块。

4 系统详细设计

(1)“WHAT”模块子系统其实是一个小型的教学管理平台,完成教学和学习效果评价的功能。

该模块主要划分为下面两个子模块:

①基础课程子模块:由主板、CPU、内存、软驱、硬盘、光驱、可移动存储器、显示器、显卡、微机电源、声卡、鼠标、键盘、扫描仪、打印机及接口知识课程组成。对教学资源库进行学习,主讲教师可以添加、修改、删除课程资源。

②课节练习子模块:由每个知识点形成课节练习,以Flas的形式进行练习训练,主要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通过收取学生做得答案,然后与相应的题目的答案进行比对,最后进行统分。

(2)“WHERE”模块子系统用Java语言编程的二维游戏实现,分为部件的采购、安装与维护三个子模块,完成微机组装与维护知识应用能力;微机硬件的组装能力;系统BIOS的设置能力;硬盘分区和格式化能力;Windows系统的安装与使用能力;计算机常见软硬件故障处理能力;数据恢复及备份能力。

该模块主要划分为下面三个子模块:①部件采购子模块功能:由学生进入沈阳三好街电脑城,通过选择不同的商城及商家进行简单的询价及设备部件、工具的采购,买错设备工具或部件扣分;②安装部件子模块功能:则实现按照学生采购的设备部件进行设备安装,设备安装错误扣分;③设备维护子模块:功能则实现对设定对常规问题进行维护。

(3“)WHO”模块子系统采用PHP语言形成网上教学平台,分为课程标准与要求、教师信息、教学指导、学习参考等四个子模块。①课程标准与要求子模块:提供课程培养目标、标准与内涵、教学要求三部分。②教师信息子模块:提供教师信息。③教学指导子模块:提供授课计划、教案、电子课件、教学视频四部分。④学习参考子模块:提供教材、讲义、教学软件三个部分。

(4)“HOW”模块子系统分包含五个模块:①题库生成子模块:提供教师定义测试题型、题量、题分;②测试子模块:提供学生练习机测试的题库,随题库一起提供给学生;③测试及分析子模块。提供学生网络测试、检查测试正确答案、上报成绩使用;④计分子模块:供教师汇集、统计学生测试成绩并打印。⑤学习指导平台子模块:提供、学习动态、互动平台三部分。

5 总结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个性化游戏学习考核软件系统为学生精心设计了一款教学平台,提供大量辅导材料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开发想象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实现理论、实践、培训、考核形成一体化教学考核系统,以满足高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考核要求。

参考文献

[1] 龚明德.最新电脑配置与故障检修.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篇10

网络找学长,适合内向一族

各大考研论坛上都有热心的学长学姐介绍考研经验,有的还慷慨地把自己的QQ号码附在帖子里。这种帖子通常都是热帖,飘在首页。考研论坛里还会公布各个专业或各个高校的考研QQ群,有的群主还特别强调“每个高校都有学长在”,以吸引考研的同学加入。

除了论坛,还有更直接找到学长的网站。在人人网上有一个专门的找考研学长公共主页(http:///601630151/index),豆瓣网上有找考研学长小组(http:///106678/room/800673/)。甚至直接百度 “求师兄求师姐”都有可能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这些QQ群、公共网页、小组还会不断完善学长、学姐库,并定期邀请各大考研牛人开展经验交流活动。不少已经读研的学长很愿意助在研途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学弟学妹们一臂之力。有的交流群还打出 “我们是‘985’‘211’高校研究生团队”的旗号。不过,因为公布QQ的学长受太多咨询,精力分散,且完全无偿,常常热情劲一消退就马上销声匿迹,甚至还把咨询的学弟学妹的QQ拉黑,让人哭笑不得。

最近,还有一种非常便捷且实用的找学长的方式,即微博找人。通过微博搜索,找到目标高校的学长,通过微博揣摩其个性,了解其学术背景,然后选择与自己比较合得来的一位,加关注或者直接@他咨询问题。这种方式不易引起学长反感,且互动性强,说不定还会吸引更热心的学长来共同接受咨询。

优势:便捷、迅速。

缺点:如果学长或自己不经常上网,彼此交流便缺乏持续性。

适用人群:较为内向的考研一族。

口口相传找学长更靠谱

如果目标高校有熟悉的同学,或者同学的同学,可以借助他们的力量,寻找热心的学长。因为是通过校友介绍,因此可信度很高,而且你青睐什么样的学长,耐心型、细致型,还是开朗型的,都可以倚熟卖熟对同学开口。通过同学找到的学长都会比较热情,能比较迅速地熟络起来,如果你本人就是外向活泼型的话,就能和学长在短时间内成为交情不错的朋友。一般学长也乐意结交好学努力的学弟、学妹,耐心地接受考研一族全方位加重难点咨询轰炸。

这种方式,由于通过了同学这个中间人,因此同学的人脉资源和办事效率就成为找学长的关键因素。如果同学不给力,找了个冷淡型――问十句懒洋洋答一句的学长,或者现实型――张口闭口要对方请吃饭的学长,或者钻营型――借机高价兜售考研真题的学长,就只能降低效率、欲哭无泪了。

优势:直观性强。

劣势:时间成本较高。

适用人群:外向型考研一族。

考研辅导班找学长,“学品可靠”

不少考研辅导班推出了一对一的考研辅导课程,这些辅导课程的上课老师往往就是上届的学长或学姐。这种找学长的方式是最为直接的,而且学长素质都有保障。由于辅导班薪酬较高,对这些学长或者学姐的能力要求也较高,他们通常是某一专业的第一名,辅导质量是完全可以放心的。而且他们也比较尽心尽责,一心帮你理清复习思路,并梳理知识系统里的考试重点与难点,誓以提高考研一族的成功率为己任。

学长的劳动是有酬的,因此可以尽情地提问,从考研真题到面试经验,从心态调试到考试准备都可一网打尽绝无遗漏。此外,一有问题就马上可以得到解答,那种迎刃而解的痛也容易增加考研成功的信心。

当然,“一对一”考研辅导课程的费用也不少,可能会暂时让无收入的考研一族“肉痛”不已。不过也有很多人信奉“一分钱、一分货”“舍不着孩子套不着狼”的理念,考研是一项长线投资,这点费用值得付。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种与学长的关系带有“金钱”性质,所以辅导结束后能成为朋友的很少,学习也完全靠自觉,学长不会像朋友一样义务提醒你。

优势:针对性强,“学品”可靠。

劣势:成本较高。

适用人群:经济较为宽裕且时间紧迫的考研一族。

找到学长是第一步,第二步便是要充分挖掘学长这座“矿山”,将学长的价值“榨取”得干干净净。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询问考研经验:学长的考研经验是最鲜活的第一手资料,能给考研人提供最可靠的考研难度参考。一般考研之前,尤其是考名校,容易把难度放大,但作为过来人的学长,在征服考研这座大山之后,就有了成竹在胸的气场。考研经验的分享,有利于考研学生对考研之路有个前瞻性的了解。

取得专业课笔记:要将专业课考好,一定要看目标学校专业课推荐书目。不过网上公布的书目不一定是目标院校本科生学的几本书,有些高校甚至一下推荐十余本。如果有专业课笔记的话,复习范围一下缩小很多,便于有的放矢地学习,提高复习效率,进而提高成功机会。而专业课笔记,以考上研的上届学长的最为靠谱。

咨询复习计划:一般考研成功的人都有详尽的复习计划安排。学长能够获得成功,就说明他的学习计划有一定的科学性,参考价值很大。可以找学长要当年他的学习计划,对照自己的安排做一些比较,看看是否还可以安排得更为合理。

了解导师动向:不少高校的考研出题与导师的研究方向息息相关。而学长一般会跟随导师做课题研究,因此对导师的研究状况了如指掌。通过学长了解到导师的研究动态,对于考研漫漫长途来说,无异于指路明灯。有可能的话,最好能去学校听导师教的专业课,甚至是去听听导师所教的研究生的课,能最快熟悉导师的出题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