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年度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4-06 07:42:35

村官年度工作计划

村官年度工作计划篇1

(一)认真学习,提高认识,不断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好的为村民服务。

1、加强各种知识的学习,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向镇、村干部学习农村工作方法,向书本学习农村理论知识,从各方面提升自己。特别是加强农村基础知识和关于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拓宽自身知识层面,以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继续开展农村调研,深入考察,研究符合村民意愿和适合本村发展的路子。同时带头学习,大胆探索带动村里现有的干群不断转变观念,加强学习,研究市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本村村民服务。

2、参加各种实践,增强基层工作业务水平。多角度、多渠道与外界接触,积累基层工作经验,增强解决纠纷技巧。同时,更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及时、经常为群众提供各类信息。要不断的学习,并掌握一些先进的农业科技,形成强大的动力,切实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

(二)继续做好村各项常规工作,不断探索寻求工作新思路,新方法。

2011年我村将继续在农村民主管理和党建,农林水利,计划生育,新农村建设,安全生产和招商引资工作上下功夫,对各分管负责人实行责任到人,奖惩分明制度,以激励村支两委成员更好的工作和服务农村。具体而言,我的各项工作计划如下:

(1)在农村民主管理和党建工作中,我将始终坚持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不放松,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践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11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一方面,将通过在我村开展先进性主题教育活动,及时总结保持党员先进性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先进性的经验做法,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机制,形成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我们将发挥农村党组织整体带动和党员单体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同频共振。要发挥广大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必须重视农村党组织对党员个体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示范带动效应。通过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学习示范带动村民持续增收。

(2)在农林水利工作上,首先我村将在山关片和合路片兴修1-2条村村通公路,方便农民出行,对即将动工的老318线改造工程我们将全力辅助县公路交通部门,为他们尽可能多的提供方便,加快工程进度,使贯穿我村的318线公路早日竣工。其次,尽可能的加大水利兴修力度,协调上级部门对我村重点塘坝进行出险加固,对村民积极性高的村民组,我们将统筹安排饮水工程的建设,通过向上争取资金和自筹资金对村民组的饮水基础设施进行新建和改造。

(3)在十里香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将继续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具体指导十里香村民理事会的工作。对已经完工的基础设施加强日常保养,对尚未完工的后续工程加紧施工,形成一整套良性循环机制,彻底完成集中村落的规划布局建设和三清四改工作,向中央的20字大方针进行质的跨越。

(4)在土地和林权工作上,对历史遗留问题向村民做现行政策法规宣传,对于理解和支持我们工作的村民,我们将全程积极帮助他们完成各项土地流转和林权改制事务。对于少数故意刁难,冥顽不灵,阻碍我村发展大局的村民,我们将严格按照现行各项政策法规对其进行教育,直至交有关行政部门处理。绝不让这些少数顽固分子影响我村正常的经济建设和各项工作大局。

(5)在计划生育和社会安全综合治理工作上,我们将充分发挥广大村民的力量,选出优生优育代表,成立村民应急小分队,群防群治,齐抓共管,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将社会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中。此外,我们将充分发挥妇联主任和计生专干的作用,联系好育龄妇女,搞好计生服务,做好人口工作。还要发挥选派干部和选聘生政法工作和专业的优势,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搞好村民调解工作,使我村逐步形成“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尚法”的氛围。

(6)在招商引资工作方面,今年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将逐步显现,市场的相对萎缩和经济各项指标的下滑会对我们引进企业项目会造成不可避免的影响,如何克服困难,化危为机是摆在我们呢面前的首要问题,对此,村支两委全体成员不会畏惧困难,反之会迎难而上,逆水行舟。在特殊环境中寻找招商引资新途径,谋求新发展。

(三)2011年我对村支两委工作的几点建议和想法。

今年我村计划做好党建工作和其他常规工作外,重点想开拓思路,开发好五贡山160余亩村集体土地。引进特种优良果蔬品种,发展“一村一品”工程。打造1到2个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逐步改变我村的发展思路。并从今年开始控制办公招待费用,勤俭节约,为村经济建设积蓄更多的资金。

(1)因地制宜,在不违反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充分开发利用好五贡山村民组的集体土地,以村民的最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充分征求广大村民意见,深入论证,引入最合理的开发项目,使原本荒芜没利用好的土地转化成村民发家致富的资源优势。

(2)积极与农业开发先进村联系,学习他人好的经验做法,引进适宜我村种植的优良品种,另辟蹊径,在发展好传统农业基础上做好特种农业这篇大文章。初步设想在村民积极性高,土地集中的村民组发展反季节特种蔬菜大棚和中草药种植,并从不断实验摸索中寻找适合我村长期发展的主导品种。

(3)由于经济危机的不断深入,对我们的影响也必将越来越严重,从现在起控制办公招待费用可以使我们更好的应对危机,为我们迎来转机创造条件,同时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我党的光荣传统,是革命的传家宝,继续发扬我党的优良传统是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制胜法宝。所以今年我村重点强调了这一点,村支两委成员必须带头做到。

(4)规范档案文件等资料的管理,重新编制归类村财务,党务,政务各项文件资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力争做到大活动会议新闻全部上传到村博客并配以文字图片报道,将文件档案制成电子版存电脑备案,逐步转变传统办公模式,取而代之向信息化,数据化,无纸化办公靠拢,把我村打造成电教示范村,信息化示范村。

村官年度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计划;社会功能;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051-02

从1995年起,中国政府开始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农村担任村支书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即实行大学生村官政策,该政策经过萌芽、发展和全面普及等不同阶段的流变,从星星之火,渐成如今的燎原之势,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计划从2008年开始,连续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每年选聘两万名。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不仅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缓解了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发挥了一定积极的社会功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按照各地政府的推广计划,预计到2010年大学生村官将突破20多万人,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仍在不断壮大;然而海南省等地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宣告失败以及大学生村官的高流失率等现象暴露出了该计划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社会功能分析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缓解了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包括应届毕业生和往年未成功就业的人数已达600万以上,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就业就是民生”的现实环境下,大学生当“村官”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解决了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截至2008年全国28个省市都启动了大学生村官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形成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大量转移,中国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大学生村官年纪轻、有知识、有文化、有闯劲、头脑灵活,充实到村级班子后,使村级领导班子年龄结构、文化结构、能力结构有较大程度的优化,同时“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为农村干部队伍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使村干部中一些自恃无人接替、不思进取的“太平官”有危机感,农村干部队伍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为乡/镇及以上级干部的选拔提供了优秀的后备人才

实践证明,经过在基层工作培养出来的干部在处理复杂问题上成熟得多,工作中作出的决策更符合实际、更能契合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大学生到农村做村官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是一个熟悉村情、县情、省情、国情的过程。大学生村官为党的事业提供了雄厚的干部储备,它确立了在基层、在一线培养干部的正确导向,是加强党政干部队伍建设、培养造就大批传承党的事业接班人的创新之举,为以后从中选拔政治可靠、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的领导干部打下坚实基础。

二、当前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所遇到的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身份模糊,角色定位难

按照《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规定,“到农村就业的,可通过法定程序安排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相应职务”。选聘的高校毕业生是中共正式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职务;是中共预备党员或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是共青团员的,可安排兼任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职务。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大学生村官都被借调在乡镇政府做事,村子里的事情都很少参与。党政办、计生委、宣传部等他们就像一个超级杂役哪里需要就到哪里。由于大学生村官动手能力强,做事情积极认真因此工作都得到了领导的肯定也都乐意给大学生村官分配工作任务。然而他们比较困惑的就是究竟他们的岗位职责是什么?直属领导是谁?该主要听谁调遣?因此这种身份模糊如果没有恰当的政策引导和保障必然会让大学生失去在农村工作的热情。

(二)大学生村官身份的法律保障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大学生村官由上级委派这就和村民组织法的相关规定不相符。尤其是不少大学生村官已开始从助理的位置上升任到村党支部书记、主任的位置,更和这部法律的本意背道而驰。由于不能从法律上给大学生“村官”一个明确的定位,无论他们在岗位上工作的如何出色也无法在法律上保证自己村官身份的合法性且导致大学生“村官”这一模式无法制度化。

(三)大学生村官动机各异,扎根农村的思想难确定

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的动机比较复杂,除了一部分立志在农村发展,愿意从村官工作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大学生外,不少大学生都把村官的工作看成是一项权宜之计,当做一块跳板,他们并不是真心真意地服务于农村、农民,而是出于就业的考虑,在担任一段时间村官后,以公务员考试、考研、提拔等途径,尽快脱离农村,而真正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很少。

(四)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的不完善问题

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农村任职是有机会成本的,他们选择到农村就业的同时也就失去了在城市从事其他工作的机会。这与他们三年合同期满以后的去向有着直接关系。仅有极少部分能考上公务员或者研究生。按照中组部等部门2009年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规定,“乡镇机关补充公务员,要逐步提高从大学生村官中考录的比例。”事实上县乡政府没有权力增加公务员编制,况且乡镇政府本来就已经超编严重,这样大学生村官就只有自主择业或创业了。若真如此,那么他们的收益仅仅就是在农村有过三年的工作经历。这对回城找工作或创业的帮助并不大。

三、关于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建议

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过程中,是中国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一大亮点,然而该计划发展至今仍然不够完善,针对以上列出的主要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修正该计划的建议。

(一)明确村官身份,进行角色定位

大学生村官长期存在的角色模糊问题,一直是他们的心结这也导致了他们工作积极性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国家应该尽快完善相关政策,给大学生村官进行明确的角色定位,方能起到有效地保障和激励作用。应该给予大学生村官合法的选民资格,获得选举权,使其能够参与村干部的竞选,以确保他们工作的连续性;改变现阶段大学生村官跑腿、打杂的助理角色,让他们切实参与到农村的各项事务中去,发挥积极作用,消除心中的身份困惑。

(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大学生村官身份的合法性

1998年颁布并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已不能适应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发展需要。既然国家把大学生村官计划看做是一项战略决策,那么适时出台有关大学生村官选拔以及任职的法律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使大学生可以参加村民委员会成员的选举,通过民主、公正、公开的选举,把村民认可的大学生村官选举为村委员会委员或者村主任,这样就可以做到大学生村官的权利来源地合法化,为有效行使村官的权利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同时也会提高基层干部、农民群众对大学生村官的认同感。

(三)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营造大学生“下乡”良好的舆论氛围

政府应该通过各种媒介加大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大学生村官,了解大学生村官,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在农村同样能够大有作为,激励更多人才转变就业和创业观念,把更多的目光放在农村。同时尤其应该加大对在校大学生的宣传力度,他们是大学生村官的最直接来源,对他们的宣传既是前期的一种熏陶和教育,也能激励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加入到大学生村官的队伍中来。

(四)完善大学生村官选拔、管理、考核和晋升制度

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不断完善从中央到乡镇多级管理组织系统化,完善制度建设。借助市场经济等手段,通过待遇吸引和留住真正热爱农村、有能力的大学生扎根建设新农村人才。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按照合法程序推荐优秀大学生村官担任各级人民代表或乡镇一级的团委干部,积极探索从农村基层干部选拔公务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天敏.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历史审视[J].安徽农业科学,2007,(34).

[2]吕洪良,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J].中州学刊,2009,(1).

[3]马爱玲.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公共政策分析[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

[4]殷殷.大学生“村官”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苏北农村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8,(6).

[5]赵锦山.论大学生村官权威的合法性[J].天府新论,2008,(5).

[6]张家智.大学生村官热的“冷”思考[N].农民日报,2007-10-10.

[7]田德政.给大学生“村官”一个明确定位[N].河南日报,2008-12-17.

[8]党国英.大学生到农村中去能做什么[J].中国社会导刊,2005,(17).

村官年度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计划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5-0016-02

在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是最关键的要素之一,当代的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如果能选择合适的大学生去农村任职,将会给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和智力支持,因此大学生“村官”计划便应运而。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产生的原因和政策发展

(一)现实原因

1 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推进,在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是最关键的要素之一,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由于长期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农村基层人才匮乏,且存在人力资源大量流失的现象,而大学生受过多年的教育,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如果从政策上支持他们去农村,将会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年轻的、有活力的血液。

2 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需要。近几年来,由于高校扩招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尤其是2008年末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更是让就业形势雪上加霜。据相关报道,2009年有将近700万毕业生需要就业。因此在最近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出台了7个方面的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去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业”,而大学生“村官”计划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解决就业压力的方法之一。而大学生们也踊跃响应,2009年上海市“村官”选聘279人,报名参加考试的却仅七千人,比去年增长一济,符合报考条件的近四千人。

3 城乡统筹发展。解决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需要。人力资本是存在于人体内的知识、技能和体能等质量因素之和,它经由人对自身的投资获得并可带来未来的满足和收益。舒尔茨指出:“土地本身并不是使人贫穷的主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质确实决定致富的关键,旨在提高人口质量的投资能够极大地有助于经济繁荣和增加穷人的福利。”但是在我国,城乡的人力资源配置一直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城市的人才相对过剩,而农村的人才相对匮乏,这是由于我国长期封建文化“官本位”等的影响,人们渴望离开乡村去城市生活,造成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力向城市转移。

(二)政策发展

大学生“村官”是指由政府部门正式批准选派的专科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位的工作者。大学生村官政策最早来源于1995年江苏省丰县的“雏鹰”工程,此后,1999年海南省、浙江省宁波市、河北省怀来县,2000年浙江省宁波慈溪市。2001年辽宁省均出台了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相关政策,但那时只是出于启蒙阶段,规模还很小。2002年,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河南省鹤壁市淇县“试水”成功后,开始在全国进行推广。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江西、青海、福建、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等省市区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自200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提出要在3-5年时间内基本实现全国每个村至少有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校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二、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关系解读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1 新农村建设及“20”字方针。根据十六届五种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 大学生“村官”计划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1)大学生“村官”可以优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村官作为农村的主要领导者,需要处理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但是我国目前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农村的村官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落后,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也都很落后,很难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大学生作为知识性人才,学习的知识和管理方式都比较新,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新观念、新方法,敢于尝试,打破常规。作为一股新鲜的血液可以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

(2)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带来了新观念。大学生村官大多是70、80后的青年,接受新生事物快,思想也很活跃,他们到农村后,为农民带去了新知识和新思想。如健康知识、科普知识和文化知识,打破了很多村民封闭的观念。如工作为湖南省怀化市的一名村官,看到由于经济危机迫使农村很多青年无法找到工作,他便萌生了自己创业,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后来他经过市场分析后,锁定了家政业。目前他的这个打造湘西家政第一品牌创业计划获得了共青团湖南省委举办的返乡青年创业行动“优秀创业计划”奖。将获得2万元的创业支持。

(3)大学生村官带来了新技术和新知识。大学生有新思维和新思路,而且掌握诸如计算机和外语等知识。他们去了农村后,帮助农民利用新技术走上致富道路,在很多地方。如大学生村官网上介绍的一个事例,高港区许庄街道许庄村的大学生村官孙莉,运用自己的美术知识,仅用半年时间,为村里一家工艺品公司开发了6个新产品,她设计的“野天鹅”赢得了一份3万只的美国订单。“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能在这里有‘用武之地’,”孙莉说,去年她通过村官考试,担任许庄村主任助理。刚开展工作时,也不知道能为村里百姓做点什么。一天,她发现一个企业专门生产各种,羽毛工艺制品。她的专业知识能在这里派上用场,她帮忙修改造型、搭配颜色,后来搞研发。如今,自己还为这家企业开了网站。而像这样的例子在大学生村官中不胜枚举。

(4)形成示范效应,引进更多人才。新农村建设最关键的是人才,农村长期成为人才的输出地,而目前新农村建设所遇到的最大挑战便是人才,大学生村官政策促进了城市和农

村之间的双向流动,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可为农村引入更多的人才。

(二)大学生村官的收益

大学生村官们在农村的实际工作中,会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也获得了自我价值的实现,最终也将获得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提升。

三、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主要问题:1 大学生村官专业技能不符。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在很多大学生村官身上。表现的很明显,他们往往觉得在农村无事可作,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不到实际工作中。对自己的定位变得模糊,因此这样导致部分大学生村官准备考研或离开农村2,对于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目前比较模糊,导致大学生村官不知该做哪方便的工作,同样的,在某些地方,村民们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们也不信任,这些导致大学生村官们无用武之地,很难开展工作。在大学生村官看来,他们最需要的是一个明确的身份。

(二)政策不明确,政策保障不到位。由于大学生村官是新事物,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方面都遇到了问题,大学生村官待遇偏低,除了发达地区的村官工资可以达到2千元以上,一些偏远贫穷的地区,工资仅有几百元,这很难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也是造成大学生村官流失的重要原因。而且,对于村官期满后也没有一个很好的安置,制定出的方案没有可操作性和切实可行性。

(三)解决措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从长远来看是利大干弊的,因为是新事物,在推进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是其可持续的发展。

1 从政策角度来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首先要明确大学生“村官”管理的相关政策,使他们可以名正言顺的开展工作,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来看,要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拔程序,确保选取的大学生们能拥有对新农村建设有用的技术,而且他们愿意去农村工作发展,要“选的准”;其次,要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工作,农村的工作比较复杂,大学生们社会经验较浅,因此需要对他们进行培训,由一些比较有经验的村官担任导师,现在有一些农村已经开始采取这种做法,再次、激励机制也非常重要,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基本工资,并采取绩效工资等方法来进行激励,最后,要完善大学生“村官”推出及后续发展的安排。

村官年度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源开发;退出机制;

一、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政策及实施现状

到目前为止,大学生“村官”计划已经实施10年多。从初步探索到全面实施再到不断改进过程中为农村地区输送了大量的骨干人才,有效地推进了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在这一阶段,有关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的“出路”问题一直是学界比较关注的话题,它既涉及了大学生“村官”最初选择农村基层的动机,又关系到是否愿意继续留在农村任职的意愿。提供一个好的长效保障机制是稳定大学生“村官”心态,继续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是退出机制初期探索阶段,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初期,其工作的重点是贯彻国家有关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理念,有关大学生“村官”的选聘机制、薪资机制、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还很不规范且研究比较分散,没有形成一个有机体系,学界对此研究尚不完善且只停留在初步探索阶段。其次是退出机制实施发展阶段,2006年2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大学生“村官”计划开始进入大量实验阶段。2009年4月,中组部等部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学生“村官”任期结束后的五条出路。有关退出机制也进入实施发展阶段。最后是退出机制全面铺开和不断完善阶段,2009年5月,中组部等1 2个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长效机制的意见》,将大学生“村官”后期保障工作提到了重要的计划日程。2011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又出台了《关于开展从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中考试录用公务员的通知》,该通知规定“今后,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报考公务员,即可报考定向考录的职位,也可报考其他职位,不再实行加分等优惠政策。”从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际现状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吸取经验并不断改进是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一个重要保障。

二、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

2.1.“出口”政策“治标不治本”

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注重整体的、宏观层面的规划与指定,微观层面的具体方法很少。由于制度设计不完善,有关规定很多都“治标不治本”。在国家出台的《意见》中规定:“优秀的、党员群众认可的大学生“村官”,通过乡镇党委推荐等,可以参加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的选举”。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干部在优化村级组织人力结构和素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大学生“村官”的角色或身份并没有在法律上明确地肯定和认可。政策设计出现不完善使大学生“村官”参加“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的选举因身份、户籍、条件等面临种种困难。再说很多大学生“村官”是因为就业压力而选择基层“村官”工作,没有从根本上建立扎根农村的思想理念,投机心理存在,不是真正喜欢,而是将其作为以后更好就业的“跳板”,农村条件差,工作杂,待遇低使得愿意留在基层锻炼的“村官”并不多。

2.2 “出口”不明朗使大学生“村官”情绪不安

国家有关大学生“村官”的五条出路并没有消除大学生“村官”的忧虑。虽然国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但是主要是一种引导和帮助且限制条件比较多,大多数“村官”不符合条件,不能享受。大学生“村官”情绪不稳、工作急躁现象严重,比如从自主创业的情况看,国家主要是通过设立创业资金、采取担保、贴息、补助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村官”创业,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困难,再说,根据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的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率仅为1.94%,由于自身能力和技术水平,风险意识使得具有创业天赋、创业意识和创业胆量的大学生占少数。

2.3 “出口”执行“重承诺轻兑现”

2009年7月13日,沈阳市新民市的10名大学生“村官”再次来到国家局,原因是20多名村官已在农村服务9年,新民市政府不仅拖欠着每个人一万多工资,还提出解除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改签临时合同。大学生“村官”的薪资问题也是影响退出机制的一个重要因素,退出机制明确规定继续留任的享受“村官”待遇、考公务员优先录用、考研加分、创业无息贷款等,可在现实执行过程中,很多地方乡镇政府并没有落实,如河南省2006年乡镇机构改革后,明确规定5年内乡镇人员“只需出不许进”,那么大学生“村官”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优先录用政策有只是一个承诺而已,并不能兑现,所以,使得很多大学生“村官”只是将基层工作作为一个跳板,工作不踏实,情绪不稳定的现象严重口。

三、完善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的对策建议――以人力资源开发为视角

3.1 开发大学生“村官”为基层服务的理念

一方面,由政府开发,为基层服务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培训和激励,让他们相信不仅能够胜任这项工作,并且能够锻炼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需要高校在课程和专业设计方面增加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农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培训课程,使大学生“村官”进入农村后胜任基层工作。

3.2 加大对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的执行力度和范围

我们要加强退出机制有关政策的执行力度和范围,对于想回到学校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的大学生“村官”予以加分,适用范围扩大到全国各高校:对有志留在农村且表现优秀的可朝村支书、村主任方面重点培养,实行“准公务员”管理:对于想从事其他工作的大学生“村官”,应该根据需要提供补贴,而不仅仅限于生源地的。根据现实的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并且扩大范围。让更多的大学生“村官”享受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中共江苏泰州市委组织部,大学生“村官”,你在农村还好吗?――关于五个问题的千人调查[N],光明日报,2009(11)

村官年度工作计划篇5

摘 要 随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逐步推行,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保障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理性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探索出相应的对策是刻不容缓的.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 问题 对策

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047-01

大学生村官,是指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基层担任村支书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自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政权建设,培养锻炼了一批年轻后备干部,缓解了就业压力,实现了大学毕业生自身价值。但是,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瓶颈导致角色模糊

身份不定,一般来说,大学生村官是作为“特殊人才”引进的,户籍并不在工作村,严格来说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干部,也没有事业或者行政编制,缺少选入村委会的合法资格,不少村庄规定,村里两委委员必须同时满足拥有党员身份和是本村村民两个条件,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在村里的进一步发展; 基于身份的界定不清,大学生村官的政治地位不确定,岗位职责模糊,既不是村民,又不是村两委成员,导致对村级管理没有监督权和组织管理权。这样,许多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比较被动,多方受制。

(二)组织部门不重视,后续管理制度缺失

组织部门工作不到位,重引入轻培养、重政策轻落实、重安排轻关怀,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培训、保障、跟踪培养、激励、流动制度,导致大学生村官进村后就处于放任状态,生活无保障、遇困无人帮、在村无事做、工作无人教,创业困难多,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

(三)待遇偏低

工资待遇好坏是能否留得住大学生村官的关键。目前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经济待遇并不满意,他们的收入多为补贴性质,数量有限,与期望有一定差距,而且很多地方在工资待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承诺都没有兑现。

(四)专业错位

目前,农村最需要的是与农业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然而现在的大学生村官专业背景太宽泛,多是文科出身,有农学背景的专业技术人才相对较少,出现“来的不需要,需要的不来”“学的用不上”等现象,影响了他们工作的开展。

(五)动机不纯

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动机比较复杂。有一部分大学生是真心想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只是在就业压力或者各项优惠政策的吸引下作出的权宜选择,并没有扎根农村的愿望,他们对工作大多持观望、应付、浮躁等消极态度。

(六)综合社会实践能力不足,难以应付复杂的农村事务

二、稳定与发展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对策

为了使大学生村官进入良性发展的状态,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国家应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政策支持力度

第一、 构建大学生村官的系统工程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个集选拔、中期培养、后续管理与期满再就业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紧密联系各环节,将其制度系统化、全面化,实现这一工程的良性循环。

第二、加强农村软硬件建设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硬件环境落后,国家应积极创造和优化大学生村官进行日常工作的软硬环境,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力度,提高待遇水平,留住大学生村官。

第三、加强配套措施的建设和对基层干部思想的教育

地方领导应对大学生村官工作进行积极的配合和帮助,对其进行全方位培养,使他们成为能为农村办实事的村官;同时加强大学生、基层干部、农民对大学生村官相关政策和措施的深入学习,形成和谐的舆论环境。

第四、加强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

建立有效的奖励和约束机制,对大学生村官的行为和作风进行监督和管理、加强基层组织领导、确保政策措施取得实效、明确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责任负责主体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责任。

(二)社会和家庭应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去农村

对社会来说,应该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高度赞扬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奉献精神,使到基层工作成为社会新时尚;对于家庭来说,父母应该抛弃对农村的偏见,鼓励孩子到基层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大学生村官自身要适应农村的环境

大学生村官要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把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农村实践紧密结合,真正融入农村;要知道自己的不足,处处留心学习;要树立良好的心态和作风面貌,端正态度,处处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重。

参考文献:

村官年度工作计划篇6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计划;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治理;潜功能

一、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战略意义

大学生“村官”计划,可以说是大学扩招、经济危机形势下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同时又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村社会控制力度的“三全之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精英大量外流,出现了基层管理人才的缺位和断层。大批农民流入城市打工,农村出现了所谓“三八六一九九部队”的现象,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妇女、儿童、老人成为农村常留的主要人群。农村社会人才大量外流,导致农村基层组织人才匮乏,素质有待提高,普遍存在着村干部学历浅、年龄老化等问题,广大农村在诸如基层党建、教育、医疗卫生及农业技术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

一方面,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渐顺畅,农民与乡村的联系变得日益松散;另一方面,农村基层干部年龄老化、素质不高,对农村社会的领导力、影响力逐渐减小,笔者认为,近年来我国对农村社会的领导和控制。实际上处于建国以来最为松散的时期,这是一种值得警惕的趋势。近年来,党和政府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并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实际上也是对这种趋势的一种应对。而自2008年以来实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在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农村发展的同时,也潜在地加强着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村的控制和影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广大农村正在经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迫切需要有现代知识、现代思想、现代眼界的新农村建设者。首先,大学生“村官”,填充了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建设一个经济、文化、政治共同发展的新农村,不仅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还需要大量思想先进、知识丰富的高素质高科技人才,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农业结构、经营模式、文化品位等全面提升。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有效地弥补了农村人才的缺乏,促进了农村软实力提升,更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要手段:其次,大学生“村官”,丰盈了后备干部的“蓄水池”。培养了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形成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第三,大学生“村官”,拓宽了大学生就业的“瓶颈”。对于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就业创业,到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地方施展才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了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显功能”

2008年4月,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文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工作,计划从2008年开始,每年选聘2万名,连续5年,选聘数量为10万名。2009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2009年5月,中央组织部下发《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这~系列文件,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铺平了道路。

《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及相关政策文件,对大学生“村官”的任用、待遇等做了一定的界定:选聘的高校毕业生是中共正式党员的,一般安排扭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职务;是中共预备党员或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是共青团员的,可安排兼任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职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工作、被大多数党员和群众认可的,可通过推荐参加选举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等职务。

对于这一计划,人们多从应对金融危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高农村干部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等角度加以评价,认为这一计划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锻炼高校毕业生自身能力,实现人才的合理利用,同时对完善基层组织形式,储备年轻干部,带领农民致富,推动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作用。这些都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显功能”,该计划还有一个重要的“潜功能”,即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力度,提高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村社会的领导与治理。

三、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潜功能”

首先,从大学生“村官”的任用及职责来看,大学生进入农村基层工作,充实了基层工作队伍,提升了基层人员素质,为长期以来陷入僵局的农村基层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切实加强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职责,《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做了如下界定:担任村党支部(党总支、党委)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大学生“村官”,主要协助做好以下工作: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有关安排部署;组织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任务,协助做好本村产业发展规划,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组织、经济实体和科技示范园;配合完成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矛盾调解、社会保障、调查统计、办事、科技推广等工作:负责整理资料、管理档案、起草文字材料和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的教学组织管理、设备网络维护;参与讨论村务重大事项;参与村团组织的建设和工作。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两委”成员职务的,按照所担任具体职务确定工作职责。乡镇党委和村“两委”要结合本地实际和大学生“村官”专业特长,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具体职责和工作分工。可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团组织负责人。从文件规定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机构,就是农村“两委”,而且相关文件强调“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聘用期间必须在村里工作,乡镇以上机关及其他单位均不得借调使用。”这对于改变“两委”人员结构、提升工作能力和效率,具有积极作用。在当前农村精英缺位、基层工作陷于停滞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有心识的人才进入农村,填补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人才‘洼地。大学生相比农村精英而言,具有知识丰富、眼界开阔、思想活跃、热情活力、敢于冒险、积极进取的特点,对于完善基层组织形式,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具有更大的积极作用。

其次,有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受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向往城市成为农民的一种普遍社会心理。我省农村中大多数的有一定文化层次的劳动力大量地向城市流动和转移,而农村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又不愿回去。由此出现了人才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农村出现人才“洼地”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已成为必要之举。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能给农村带来先进的农业科技;通过引进新的农业产品,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运用互联网等手段,寻找到最新最快的农业行情,指导农民的种植;另外大学生们身处市场经济发达的城市,长期受到市场氛围的熏陶,加上在学校中学到的经营知识,能指导农民对农产品的营销,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当前,已经有不少大学生“村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等,带动所在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当地居民的信任和拥戴,也改变了农民对基层工作机构的认识,提升了认同感。

再次,大学生“村官”宣传科学,有利于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和素质,提升农村教育意识。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这不仅仅是体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还体现在教育方面。基于多种原因很多地方的农村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经济大大影响着教育,农村教育问题是教育界的软肋,虽然国家每年都拨大笔经费发展农村教育,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在农村开展扫盲活动,利用农闲时间办各种学习班,来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但这些措施终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学生进入农村当村官可以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来宣传科学,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农村和农民的问题,给农民带来经济利益,让他们真实的看到知识就是力量,让他们也自愿去学习、创造。知识促进经济,只有农民的知识水平提高了,才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村官年度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村民自治;大学生村官;后备干部

中图分类号:D69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2)04-0044-06

一、问题提出

体制解体以后,我国农村基层治理形成了“乡政村治”的治理模式,国家行政性权力上收至乡镇一级,在村一级设立村民委员会,实行村民自治。村民自治最早由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稿)》颁布实施,1998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后文中均简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实施。自此,村民自治进入实质性的发展阶段,“海选”在村委会选举中被普遍采用,选票成为村干部产生的唯一合法性来源,村委会选举成为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

我们在长期的村委会选举观察中发现,在市场化的背景下,农村精英流出村庄,村干部老龄化现象严重,后继无人。当前农村适合当干部的人越来越少,很多当选干部实际上并不是村干部的合适人选,村委会选举只能是“矬子里拔将军”,在有些地方的农村甚至无人可选。这些因素最终导致村级干部队伍文化结构、年龄结构严重不合理,甚至出现恶人、赖人当选的现象,严重损害了村民自治。我们认为,村委会选举只是基层治理的一个方面,村级干部队伍建设也理应是村民自治的重要内容。为了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改善农村治理,中央和地方在推进以民主选举为核心的村民自治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培养农村在职及后备干部,形成了一系列工作模式,近年来最为引人注目的无非是大学生村官模式,被称为新时期的“上山下乡”,并逐步形成了两种主要模式,一是中央组织部门主导的大学生村官模式,二是地方组织部门主导的大学生村官模式。

大学生村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但缺少在村民自治的制度背景下,对大学生村官制度实施绩效的整体分析。本文试图在村民自治的背景下探讨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施绩效,对以上两种大学生村官模式的主要做法、实施绩效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揭示现行大学生村官制度的主要思路,总结经验,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最终通过对村民自治和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关联分析,揭示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合理性及其限制,并寻求进一步完善的方案。

二、中央组织部门主导的大学生村官成长模式 近年来,大学生村官受到社会各界的追捧,被称为新时期的“知青下乡”。大学生村官计划主要由中央组织部主导,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负责落实。中央组织部门主导的大学生村干部模式不是培训在职或者后备干部,而是直接将应届大学毕业生(包括研究生)输送到农村任职,一般担任村支书/主任助理或者副职。

(一)主要做法。200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年2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从此,大学生“村官”工作在全国各地大规模推展开来。北京市提出以选聘高校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助理为主要形式的“村村有大学生计划”,准备在3年内向农村输送8000名大学生,2006年,该市首批大学生村官走马上任。

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大学生村官工作全面启动。我们在河南农村调查时发现,几乎村村都有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们在走访村民时竟然被村民误以为是新来的大学生村官,可见,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已经不是新鲜事物。

2010年,中央组织部明确2008年至2012年中央财政补助的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选聘名额由10万名增至20万名。同时,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13个部门明确了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的5条出路,即留任村干部、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等。

大学生村官制度在推行的过程中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做出批示,认为其“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大学生村官计划上升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决策,被写进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和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大学生村官的工资由省市县财政负责发放,属专项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享受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待遇,并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参加当地的各项社会保险,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各地在推行过程中还制定了相关的配套政策,为大学生村官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村官年度工作计划篇8

中央、各级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相关管理、培训、考核等机制的总和,称为“大学生村官”政策。“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国家的一个导向性政策,所以其相关规定相对概括宏观,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具体履行政府的职责、义务。各地实行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各有不同,名称也有差异。有的称“大学生村官制度”,有的称“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有的称“大学生村官”计划,有的称“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等。大连市称“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和大学生村官计划相类似的运动有两场一是乡村建设运动,其宗旨是复兴乡村社会,起点是乡村教育,并由知识精英推进,它最直接动因是旧中国农村的落后。二是知识青年下乡运动,兴起缘于20世纪50年代,结束于20世纪80年代,都知道后来却演变成了一场激烈的政治运动。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我国先后大致经历了萌芽阶段(1995年――2001年)――自发探索阶段(2002年――2005年)――全面试验阶段(2005年7月一2008年2月)――普及阶段(2008年3月至今)。伴随全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发展不断探索,大连市深入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2009年起向纵深方向发展,重点组织实施“县以下农村的中小学一校一名师范类本科生计划”、“一个乡一名农学类大学生计划”、“乡镇卫生院一院一名医学类本科生计划”,并积极鼓励各区市县积极开展“一个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而且进一步增加选派到城乡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数量。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探索中日趋成熟。

二、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意义

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执政党在特定时期为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行为准则,系一系列办法、法令、措施、条例的总称。它通常以政府大型规划、法律法规、命令、行政规定、国家领导人口头指示或书面指示具体行动及相关策略等表现形式,是政府为了向公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以满足公众的需求而出台的一项公共政策,通过对政府、市场和公众之间的利益进行分配和调整,以达到实现公共利益的目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具有公共政策的以下基本特征:政治性、公益性、整体性、超前性. 一项良好的公共政策一定要行得通,而且能带来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一项公共政策实施的意义所在。本文将从政治、社会、经济的是否可行等角度分析大连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的意义。

(一)从政治角度分析

政治可行性分析是指特定的政策被公民及公民团体理解、认同、支持并在行动上表现出合作的态度,是区分公共政策与其它政策的可行性分析的最大不同,也是公共政策可行性分析的首要内容。我们在政策分析过程中,可行性分析的完成主要是通过对政党和媒介在特定政策问题上态度的考量,或支持或反对或中立。大学生村官政策在现阶段得到媒体、学界大量的正面报道,许多优秀大学生村官的事迹见诸广播电视和报端,如大学生村官王淑媛、石磊、刑镭、周晓琳参加十八大讨论和参与中组部、农业部联合举办经验交流会等事迹,各路媒体给予了更多广泛而正面的报道;尤其是在上述大学生村官参加十八大这样的政治活动中公民团体理解、认同、支持,而且满怀期待。所以从政治角度上讲,“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意义重大。批驳或者指出大学生村官政策问题的研究与报道也少量存在,这是事物发展成长的正常规律。

(二)从社会角度分析

社会可行性分析包括社会多个方面的综合特征构成因素对特定公共政策态度(认同、接受和提供支持的可能性),是多种可行性分析内容中最为广泛的一个概念。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是伦理道德、传统观念、传统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普遍的氛围对公共政策的可行性。从实践层面上来讲,这些年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状况显示,各地普遍存在毕业生在“干不了几天就走人”和“人在曹营,心在汉”的问题;社会对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与应对不够从容。从我国传统观念来看,尤其是站在农民的视角,“大学生”这三个字,意味着天之娇子,大有光宗耀祖的味道,尽管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对于农村出生的学生来说,都希望能够通过高考上大学,想走出农村,改变父辈所给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寻求他们所认为的更大更远的发展。而对于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家长而言,为了培养一个大学生往往是摔锅卖铁,用尽家底。从这层意义上讲很多家长是不原意让孩子回到农村的,因为这与他们当初的出发点完全相违背。而现实严峻的就业形势,选择大学生村官成了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且大学生村官在农民眼中还是要高于普通农民的。于是这样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大连市2011年计划选聘300名大学生到各县市区的行政村就职,实际上有近3000人报名,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录取比例达到10:1。所以对于当大学生村官并非最近的选择,但仍有实际意义。

村官年度工作计划篇9

国家采用公开招考的形式,择优录取大学生到农村中去帮助其发展,这就是国家近几年来实行的大学生村官计划。这个政策非常好,它的实行,刚一开始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这个政策一方面给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带动农村使其加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帮助了大学生就业,使很多的待业大学生走上了工作岗位。

但是,随着大学生在新农村中工作的开展,许多问题便接踵而至。

首先:大学生村官和村委会不够融合。大学生村官到任后,一些村官和村委会几乎处于分离状态,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在工作中没有真正融合在一起。

其次:村委会对大学生村官计划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帮助农村脱贫致富的政策,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将农村工作做好。而一些村干部对此并不重视,对大学生村官不闻不问,甚至有的村干部直接将大学生村官发配到村小学代课去,有的干脆直接回家(出现这种现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的村委会不愿大学生村官插手本村事务)。这样最后的结果大家可想而知。

第三: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大学生村官有岗位而无工作的现象。按照国家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多数大学生村官都应该有自己的岗位,比如,支部副书记,村长助理等,这就意味着大学生村官要有自己工作范围和任务,但是,在调查过程中,一些大学生村官没有自己的工作,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无所事事,没工作可做,有的大学生村官干脆直接又去找了一份兼职,他们大多数时间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第四、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态度不端正。一些大学生考村官并不是真心想帮助新农村发展,而是为了自己的钱途和从中能够得到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政策,没有长期扎根农村、为农村发展的想法,没有与挫折长期作斗争的决心,遇到一点挫折便放弃自己的目标。

第五、大学生村官待遇不明确。大学生村官到基层去,为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我们应给其应有的待遇,这样才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在基层安心的为农村服务,而根据调查,目前大学生村官工资不能按时发放,三险一金不到位,有的地方甚至连最基本的医疗保险都没有,连村民待遇都无法享受。还有如果是外籍大学生村官,住房和伙食怎么解决,这些最基本的问题都没解决,他们怎么能安心的工作呢。

综合以上问题,我认为在以后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中,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 大学生村官和村委会应加强联系,大学生村官和村委会的工作应该统一协调,相互促进,携手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 社会应加强对国家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重视。

(三) 端正大学生村官的态度,加强大学生村官的服务意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

(四)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的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我认为大学生到基层当村官应做到:

(一).要立足社区,因地置宜,创新思路,发展特色社区经济产业。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联营合作。以加强社区党的建设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工程为载体,以推动社区经济产业发展为目标,切实解决社区居民和城中村群众就业,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群众生活。发展社区特色经济产业取得显著成效。

(二)、全面加强管理,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各社区都有针对不同项目形式,制定不同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并将制度上墙公示,形成纵向到底横抽到边的规范化、系统化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严格,不管企业或经济实体效益如何都能严格管理财务,做到收支平衡、专款专用,无乱帐现象。

对进一步发展社区集体经济建议

(一)党委、政府加强引导、扶持。

一方面要引导社区干部发挥优势,面向市场自力更生办好服务业、加工业;另一方面要帮助解决好启动资金问题,筹集好资金来源渠道。

(二)施行社区干部工资嘉奖制。

要积极推行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结构工资制度,把他们的工资待遇、使用与发展集体经济挂起钩来。无论是承包、租赁、还是合股联营项目,都要签订协议,做得好的,起到带头作用的要予以奖励。

(三)与经济能人合股联办项目。

社区内不少的十万仍至百万家厂的企业家,他们有着丰富的经济和雄厚的资本,能够联系到一到两个经济能人合股创办事业,有利于社区集体经济飞速增长。

(四)历届社区领导都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各项具体工作,使社区经济社会得到健康协调发展。社区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地,处在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最前沿。

1、要提高社区干部对社会经济的管理经营能力,使他们成为推广农业科技的专家,市场运作的行家,结合实际指导好社区居民发展订单生产,调整产业结构,使他们在指导社区居民按照市场运作规律,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实际,解决好难点热点问题,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为辖区厂矿工人、干部提供生活商品。

村官年度工作计划篇10

自从海南率先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到2008年,中组部部署了在5年内选拔10万名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的决定。截至2013年底,全国累计选聘大学生村官已达41万多人,目前在岗约22万人,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发展,“大学生村官计划”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作为一项政府通过强制力引导、人为设计并自上而下嵌入到农村社会结构中的制度,并非实现了百分百“完美融入”,在一些方面还是出现了明显的“排异反应”。本试图通过嵌入性制度理论,以大学生村官“身份”作为切入点,分析大学生村官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策。

一、中国村治转型的主观需求――服务性基层组织与新生治理主体匮乏

随着后税费时代国家权力从乡村的退出与城市的发展,中国农村出现了普遍性的“内卷化”与“空心化”的趋向。大学生村官制度设计的初衷旨在从宏观上使乡村治理摆脱传统的乡村宗族家长制和精英俘获桎梏,实现现代社会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为基层培养和灌输更多人才,缓解了因城镇化步伐加快导致农村精英流失,造成农村工作缺乏人才支撑的紧张局势。在此背景下,国家通过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以政策为导向,搭建人才流通的桥梁,在解决农村新生治理主体缺乏的同时,也缓解了城乡人才二元结构性矛盾,优化了城乡人才配置,将大学生村官作为乡村治理的新生主体垂直嵌入乡村,作为国家意志的践行者扎根于农村。

二、“熟人社会”中国家意志嵌入下的治局之困

1.熟人社会下的结构型难题――嵌入性主体的现实逻辑与实践迷局

大学生村官选拔是由上级组织与人事部门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具有政治意识、市场观念等知识的优秀大学生“嵌入”基层组织,以期实现青年人才与基层政治的制度性衔接。大学生村官制度设定的身份是明确的,随着对农村工作的逐渐熟悉,对实际工作的慢慢接手,身份与角色也将发生转换。大学生村官作为国家垂直嵌入乡土的架构设定,在其嵌入过程中,自然会对传统乡土治理结构产生影响,对于旧式约定俗成般的村落社会关系的均衡结构产生变革,当政治权力介入村庄之后,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村落中原有的人际关系规则,传统村治主体的村干部在角色转换中处于模棱两可心态,一是原本自己对于公共供给品的“俘获”与人资格会遭受影响,二是对于大学生村官的能力不信任感与身份认同的困境。

2.乡镇借调之风――基层公务员缩编带来的内生矛盾

现在大学生村官的招录为了基本的公平与人才的吸纳两方面的考虑,在考录公务员的时候不太会考虑地区性户籍条件限制,很多大学生村官在地区方言的沟通与专业皆不匹配的情况下,就会大部分会被借调到乡镇里做起了“临时”乡镇公务员。本来按照国家给与“大学生村官”的定位,“大学生村官”是被选派到村里担任村主任、村书记助理的工作人员,他们理应下到村委会,在农村最基层工作岗位上接受锻炼,深入农村;由于基层编制缩减带来的基层公务员缺乏,很多乡镇政府运用行政权力把“大学生村官”借调到乡镇工作,使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既不在任职村,也不在村委会工作。所以就架空了所谓大学生“村官”,形同虚设。根据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村官”调查组对江苏省总体调查来看,借调趋向非常明显,大部分的“大学生村官”都被乡镇或县里借用,超过60%的人上任半年之后都被安排在乡镇办公室工作,村里的职务只是挂名。

那为什么现在大学生村官都会刮起乡镇借调之风呢?第一,大学生村官本身不愿意去村里工作,缺乏奉献精神与艰苦奋斗,易受社会风气与自身错误扭曲的价值观影响,他们很多人从开始就是抱着“混”基层的想法而不是从基层“干”起的想法。第二,基于农村工作复杂性,大学生村官自身无法改变现状。农民现在较缺乏组织性,文化素质有限,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推广较难;干部群众的矛盾仍然较大,村领导尤其是村支书或村主任惯于“一言堂”,根深蒂固难以突破改变,他们更不可能支持大学生村官插手现有的乡村秩序与利益安排,且乡镇政府与村领导有其传统的治理方式。第三,基层公务员编制的减少与服务性基层组织建设导致必须“截流”这批生力军。

三、解构与重构――江苏省政策创新与理论生发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新生事物,是党中央着眼长远培养基层后备干部的战略举措。推进这一重大计划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坚持宏观层面的整体性设计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即需要站在战略高度长远角度来谋划大学生村官计划发展走向,国家应担负无可替代的引擎角色。

1.加强涉农专业招录,推进地缘化倾斜

从2007年启动“1011工程以来”,连续多年,江苏一直坚持化选聘,每年选聘数千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任职工作。据课题组的重点调研,江苏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中党员和学生干部的比例达到80%左右,近年来由于“985高校”可以免试,常州2013年大学生村官一半以上来自“985高校”,课题组的重点调研发现:江苏选聘的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分布较为分散,尤其其中涉农专业比例不足5%,事实上,选聘大学生村官是直接到村任职工作,农村的主要产业是农业,畜牧业等,农村的主要人口是农民群众,农村的主要工作离不开涉农专业,而且现在农林类院校的招生与学生就业普遍不太理想,这样一个良性的嵌入选拔机制,可以改善农林院校的招生和就业状况,这类大学的学生在农村更能够有施展拳脚的地方,农林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依托母校的学术优势给所在地区带来合适的项目,因地制宜,这样既能发展大学生村官个人,又能够加强学校与地方的产学研的合作。

2.政策性考量与规避策略主义

大学生村官“非官非农”的身份困境是制约当前大学生村官政策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有必要从源头上正本清源,准确定位大学生的身份,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良性发展。首先,因地制宜合理确定身份。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人文社会环境各异,对大学生村官在思想上和能力上接纳的程度各不相同。各地可根据需要和能力制定适合本地的大学生村官政策,给予大学生村官恰当的身份。比如江苏省明确规定村官享受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待遇,其次,特殊问题特殊对待,灵活机动留住人才。为了让任期已满的优秀村官能够继续留任,能够参加村委会选举投票,建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13条增加相应条款:“户籍不在本村,但党团关系已转至所在村,本人表示参加选举的村民”应当对其进行登记,以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当选“村干部”的制度安排。从各地的实践创新来看,现在能担任村委会主任、副主任职务的大学生村官人数偏少,但今后相当长时期引导和支持更多优秀大学生村官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参加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做法必然更加丰富和有效;尽管理论创新和相应法规修订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大学生村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村干部、在农村实现建功立业的梦想是人心所向和大势所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更是曲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