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助力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研究

时间:2022-02-27 02:43:35

大学生村官助力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为我国农村、农业、农民明确了发展方向。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相关政策指导性文件,则在进一步明确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同时,对培养和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提出新的要求。在山东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这让大学生村官进一步明晰了自身价值实现的路径。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成为农业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观的最新论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有关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文化自信提升等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多次强调,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记忆中的故园。作为拥有7000多年农耕文明史的国度,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重视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同时保护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发展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助力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对大学生村官的必然要求。

二、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关系界定

(一)乡村振兴战略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带来新机遇。当前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主要面临着盲目拆旧翻新、保护意识不足、缺乏科学规划、过度商业开发、保护资金短缺等突出问题,这其中有很大部分源自过度城镇化、盲目城镇化的影响,甚至出现“空巢化”“空村化”现象。虽然自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以来,传统村落保护有所改观,但仍然面临诸多新挑战。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有助于解决单项城镇化带来的问题,更体现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这势必为包括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在内的各项农村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乡村振兴战略所提出的质量兴农、乡村绿色发展、乡村文化兴盛、乡村善治等,无疑都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提供更多更有力的支持。(二)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新要求。乡村振兴离不开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融合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更加丰富了乡村振兴的内涵。党的报告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节共有389个字,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问题,但这本身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1]。刻不容缓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给稳步推进的乡村振兴提出新的要求,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重塑乡村文化生态等一系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要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就要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特别要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不搞层层加码,杜绝“形象工程”。这也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与美丽中国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现代社会治理相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新思路、新视角研究传统村落文化,努力探寻新路径、新举措。

三、当前传统村落文化现状与保护困境

(一)主体缺失。1城镇化的推进加剧了农村人口外流,造成保护与传承内部主体缺失城镇化在加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带来了农村社会现状的深刻变化。一方面,人口外流直接造成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内部主体缺失。农村人口特别是优质人才与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三留守”甚至“空心村”情况极其普遍,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长期在外奔波甚至在外安家,直接导致传统村落文化缺少继承者。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击给新生代农村人造成巨大的撕裂[2],他们的文化传承意识与主动性、自觉性明显不足。无论是长期接受外部文化习俗影响的“异乡客”还是留守本地的“土著民”,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村落相关方言、传统民俗、服饰、宗教信仰、传统技艺等逐渐失传的情况[3]。2过度商业化导致保护意识滞后,造成保护与传承外部主体缺位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意识缺失不仅体现在主体方面,在客观方面同样存在。一方面,地方政府对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误区,追求商业开发、追求拆旧建新、过度旅游开发,加剧了传统村落文化的破坏与消失。另一方面,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缺乏足够重视,内涵挖掘不足,陷入“有文脉没文化”的尴尬境地[4]。另外,地方政府缺乏监管与保护措施,造成外部主体缺位。尽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与财政部四部委在2014年印发《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但各地方并未出台配套措施,国家相关立法也显得滞后,同时由于资金缺乏等客观原因,导致相关地方管理部门有心无力、束手无策。(二)载体破坏。1作为空间载体的传统村落自身被破坏这种破坏主要体现在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物质方面,有显著文化标识的村落建筑被人为破坏或因年久失修受损严重,村落整体规划被缺乏合理规划的新建道路、设施破坏;精神方面,现代生活理念导致传统文化格局失序,传承中断。2作为物质载体的物质文化遗产遭盗窃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传统村落古建筑雕刻及镶嵌物遭盗窃或倒卖,历史遗留的、体现地方文化村落特色的文物等严重流失。同时,过度商业化的旅游开发也让物质文化遗产遭受直接破坏。3作为记忆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失伴生于传统村落中的传统手工技艺、庙会等习俗、民间传说等濒临消失。虽然近年来国家愈加重视对“非遗”的抢救性保护与创新性传承,但“去乡土化”保护也让这些记忆载体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从传统村落文化整体中割离。

四、大学生村官在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中的角色定位与作用发挥

(一)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社会的基本角色定位。大学生村官项目作为一项重大决策,经过十余年的实践,体系日趋完善,作为项目主体的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逐渐明晰。作为政策法规的“宣传员”、精神文化的“引领员”、文体活动的“组织员”与科学知识的传播者[5],大学生村官在服务“三农”事业中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社会先进文化传播与乡村文化传承中发挥着文化引领的特殊作用,突出体现为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带动者与乡土文明的保护者[6]。(二)大学生村官在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中的角。色扮演与作用发挥针对当前我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论断,认为大学生村官在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方面的角色定位可用“新农人”与“使能者”两个词进行描述,其中“新农人”体现为大学生村官融入当地村民发挥的主体参与(内因)作用,“使能者”则体现为大学生村官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在政策宣传、智力支持、观念引导等方面的(外因)作用。1大学生村官的“新农人”角色扮演与作用发挥“新农人”是农民的新群体、农业的新业态、农村的新细胞[7]。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农人”的“新”主要表现为思维新、理念新、营销新、组织新、知识新五个方面[8]。显然,将大学生村官作为“新农人”研究其介入农村社会(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积极作用,是让大学生村官摆脱“水土不服”、克服“下不去”的重要举措。这种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人口外来所带来的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主体缺失。一方面,将大学生村官作为“新农人”,有助于发挥他们对传统村落空间载体与物质载体方面的修缮与整治作用;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作为“新农人”的流入,也代表着一种新文化风尚的流入,大大活化了原本村落的经济[9]。2大学生村官的“使能者”角色扮演与作用发挥“使能者”是指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巧调动服务对象自身的能力和资源、发挥服务对象潜在能力、促使服务对象发生有效改变的社会工作者。大学生村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人才与党政干部队伍后备人才,在服务“三农”过程中扮演着“使能者”的角色。(1)充当传统村落文化知识的普及者。大学生村官具有良好的高等教育背景,针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中意识淡薄、认识偏差等突出问题,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对村民进行教育,增强他们在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中的主体意识。(2)充当村落文化保护政策的宣传员。针对农村政策落实不到位观的现实问题,大学生村官应充分发挥上传下达的作用,充当政策的宣传员,使这些政策真正落实并惠及农村社会。(3)充当地方村落保护规划的建言者。大学生村官应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从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合理规划的视角对当地旅游开发、新农村建设提供思路,为国家因地制宜做好村落文化保护的系统工程建言献策。(4)充当依托村落文化创业富民的带头人。大学生村官应将创业富民与文化的创新性传承、创造性转化有机融合,开发生态旅游村、文化名村等旅游项目,做文化兴村、乡村振兴、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作者:包家官 单位:淮海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