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扶贫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4-04 07:25:26

网络扶贫工作计划

网络扶贫工作计划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安安2008”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网络扶贫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网络扶贫工作总结 按照《关于报送2020年网络扶贫工作总结和2021年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印发<雅安市雨城区网络扶贫行动计划>的通知》(雨委网信办〔2017〕15号)要求,我镇开展了网络扶贫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网络扶贫思路进一步提升

全面贯彻落实“要实施网络扶贫行动计划,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扶贫工作随时随地、四通八达,让贫困地区群众在互联网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的重要指示。按照工作要求,网络覆盖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国行政村通光纤、通4G比例达到99%,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9%。电商服务通达所有乡镇,快递服务基本实现乡乡有网点,电商帮扶贫困户增收作用更加明显。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宽带接入率达到99%,出口带宽达到100Mbps以上,探索采用卫星通信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学校互联网全覆盖,“互联网+教育”显著增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县级以上医院普遍具备千兆网络接入能力,远程医疗覆盖所有贫困县。信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网络公益持续深化,构建起人人参与的网络扶贫大格局。

二、网络扶贫成效进一步凸显

(一)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做好疫情防控,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为疫情防控提供数据支撑;积极开拓网络扶贫信息惠民服务,充分依托已有资源,开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远程心理健康疏导,及时提供就医、交通和生活服务信息等。

(二)以信息化支撑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预警。

加强扶贫开发数据整合运用,进一步完善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加强行业部门扶贫数据共享和比对分析;探索大数据技术在返贫监测预警中的应用,开展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精准动态帮扶。

(三)建立网络扶贫长效机制。

加强网络扶贫人才队伍建设,引导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及村“两委”成员发挥网络扶贫带头人作用。依托“农民夜校”,在贫困村中选取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能人及村“两委”成员作为致富带头人,发挥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培训指导,提高信息技能。广泛宣传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带动贫困人口参与网络扶贫行动,推广精准带贫、扶贫做法和经验,帮助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通过网络增长生产和经营知识,科学种植养畜,掌握市场信息,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家庭收入。

(四)压实工作责任,狠抓任务落实。

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加强部门间政策协同和资源整合,共同推动重点任务和项目实施,形成工作合力;加强监测评估,推动项目取得实效;加强宣传推广,利用各类网络平台,及时传递党的方针政策,以生动的事实反映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后的喜人变化,增强传播效能。

三、网络扶贫存在问题

一是贫困群众参与率不高,留守人员网络技能、手机应用技能和信息素养较欠缺。二是缺乏电商品牌打造,农产品产销模式单一,销售渠道受限。

网络扶贫工作计划篇2

一、工作目标

建档立卡对象包括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通过建档立卡,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明确帮扶主体,落实帮扶措施,开展考核问效,实施动态管理。对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进行监测和评估,分析掌握扶贫开发工作情况,为扶贫开发决策和考核提供依据。2014年年底前,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电子信息档案,并向贫困户发放《扶贫手册》。以此为基础,构建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为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

二、贫困户建档立卡方法和步骤

(一)工作方法

1.标准。以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相当于2010年2300元不变价)的国家农村扶贫标准为识别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各省)在确保完成国家农村扶贫标准识别任务的基础上,可结合本地实际,按本省标准开展贫困户识别工作,纳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统一管理。

2.规模。原则上以国家统计局的2013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8249万人为基数(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见附件1)。省级统计数大于国家数的,可在国家数基础上上浮10%左右;个别省级统计数与国家数差距较大的,上浮比例可适当提高;具体识别规模经省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后,由省扶贫办报国务院扶贫办核定。

3.做法。采取规模控制,各省将贫困人口识别规模逐级分解到行政村。贫困户识别要以农户收入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等情况,通过农户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和逐级审核的方式,整户识别。

4.登记内容。《扶贫手册》包括家庭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责任人、帮扶计划、帮扶措施和帮扶成效等六个方面内容。登记的标准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标准时期为2013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

(二)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第一步:规模分解。按照《贫困人口规模分解参考方法》(见附件2),各省将报国务院扶贫办核定后的贫困人口识别规模逐级分解到行政村。

第二步:初选对象。在县扶贫办和乡镇人民政府指导下,按照分解到村的贫困人口规模,农户自愿申请,各行政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民主评议,形成初选名单,由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核实后进行第一次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第三步:公示公告。乡镇人民政府对各村上报的初选名单进行审核,确定全乡(镇)贫困户名单,在各行政村进行第二次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报县扶贫办复审,复审结束后在各行政村公告。以上工作在2014年5月底前完成。

第四步:结对帮扶。在省级人民政府指导下,各县应统筹安排有关帮扶资源,研究提出对贫困户结对帮扶方案,明确结对帮扶关系和帮扶责任人。

第五步:制定计划。在乡镇人民政府指导下,由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结合贫困户需求和实际,制定帮扶计划。以上工作在2014年7月底前完成。

第六步:填册。在县扶贫办指导下,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和大学生志愿者对已确定的贫困户填写《扶贫手册》。

第七步:数据录入。在县扶贫办指导下,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和大学生志愿者等将《扶贫手册》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并进行数据审核。《扶贫手册》由国务院扶贫办统一监制,各县负责制发,贫困户、村委会各执一册。以上工作在2014年8月底前完成。

第八步:联网运行。由各省扶贫办负责,将录入数据在本省内试运行,并在2014年10月底前完成。

第九步:数据更新。贫困户信息要及时更新,并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贫困户动态调整。此工作在县扶贫办指导下,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在次年1月底前完成。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见附件3。

三、贫困村建档立卡方法和步骤

(一)工作方法

1.标准。贫困村识别原则上按照“一高一低一无”的标准进行。即行政村贫困发生率比全省贫困发生率高一倍以上,行政村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0%,行政村无集体经济收入。

2.规模。按照“省负总责”的要求,由省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研究确定本省贫困村规模,并由省扶贫办报国务院扶贫办核定。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东部9省(市)贫困村识别规模原则上控制在行政村总数的15%左右;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等中部10省原则上控制在20%左右;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西部12省(区、市)原则上控制在30%左右。

3.做法。采取规模控制,各省将贫困村识别规模逐级分解到乡镇。按照贫困村识别标准,符合条件的行政村采取“村委会自愿申请、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的流程进行。

4.登记内容。《贫困村登记表》包括基本情况、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生产生活条件、公共服务情况、帮扶情况和帮扶成效等七个方面内容。登记的标准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标准时期为2013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

(二)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第一步:规模分解。各省将该省确定的贫困村规模分解到县,各县将规模分解到乡镇。

第二步:初选对象。乡镇人民政府向各村宣传贫困村申请条件和工作流程。各村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村级组织充分讨论基础上,自愿提出申请,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形成贫困村初选名单。

第三步:公示公告。乡镇人民政府对贫困村初选名单进行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报县扶贫办,经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后进行公告。以上工作在2014年6月底前完成。

第四步:结对帮扶。在省级人民政府指导下,各县应统筹安排有关帮扶资源,研究提出对贫困村的结对帮扶方案,落实结对帮扶单位。

第五步:制定计划。在乡镇人民政府指导下,由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单位结合贫困村需求和实际,制定帮扶计划。以上工作在2014年7月底前完成。

第六步:填写登记表。在县扶贫办指导下,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单位对已确定的贫困村填写《贫困村登记表》。

第七步:数据录入。在县扶贫办指导下,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有关人员将《贫困村登记表》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并进行数据审核。以上工作在2014年8月底前完成。

第八步:网络运行。各省网络运行在2014年10月底前完成,全国网络运行在2014年年底前完成。

第九步:数据更新。贫困村信息要及时更新,并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贫困村信息动态管理。此工作在县扶贫办指导下,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帮扶单位、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在次年1月底前完成。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见附件4。

四、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建档立卡方法

国家已确定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不再进行识别。建档立卡工作主要用于扶贫开发工作考核、资金绩效管理考核、片区规划实施监测和评估,并为扶贫开发决策提供依据。

(一)工作范围。包括832个贫困县(含680个连片特困地区县和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省级贫困县和省定连片特困地区可结合本省实际,纳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统一管理。

(二)监测内容。《贫困县监测表》包括基本情况、发展现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帮扶情况和扶贫成效等六个方面内容。监测的标准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标准时期为2013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

(三)数据监测及录入。县扶贫办每年负责填写《贫困县监测表》,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并进行数据审核。2013年数据应于2014年10月底前完成录入并试运行,此后每年数据于次年2月底前完成更新。

五、工作要求

坚持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资金分配与扶贫瞄准及成效相挂钩,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贫困户、贫困村进行识别并建档立卡,并将其作为扶贫开发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一)加强组织领导。国务院扶贫办统一组织开展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成立建档立卡和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级扶贫部门可设立相应机构,主要负责人亲自抓,精心组织部署,加强指导协调,抽调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人员从事此工作。

(二)强化宣传培训。各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要把建档立卡工作的目的和要求、识别标准、识别程序等相关政策宣传到每个农户和每个行政村,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要认真组织各类业务培训,确保建档立卡工作规范有序。

(三)明确责任分工。国务院扶贫办负责建档立卡和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案设计、系统开发、省级相关人员培训、督促检查、考核评估等工作。各省负责省级规模分解、建立驻村工作队制度、市县两级工作人员培训、专项督查等工作。地市级负责协调服务和对县级相关工作的督促检查。县级负责贫困户、贫困村的确定并组织乡(镇)、村两级做好建档立卡工作。

(四)规范操作程序。贫困户和贫困村的识别工作要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贫困户识别要做到“两公示一公告”,贫困村识别要做到“一公示一公告”,要有相关记录和档案资料,要全程公开,接受监督,确保结果公正。严禁优亲厚友,严禁提供虚假信息,严禁拆户、分户和空挂户,杜绝平均分配。

(五)保障工作条件。各级人民政府安排必要工作经费,用于开展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必需的宣传培训、材料印制、数据录入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支出,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网络系统由国务院扶贫办统一开发,提供各省使用,硬件由各省负责。

(六)严格督查考核。各地要按照“省抽查、县核查”的方法,开展专项督查,考核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国务院扶贫办将对建档立卡工作进行组织核查,核查情况特别是准确率将列入2014年扶贫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奖励资金分配挂钩。

附件:

1.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2.贫困人口规模分解参考方法

网络扶贫工作计划篇3

在专题工作会上,副局长传达了州委书记同志的重要讲话和2016年精准扶贫有关工作的安排和部署,同时传达了县委书记的讲话。结合工作实际,党组书记、局长强调:全体干部职工要认真学习会议精神,并将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到实处。针对现下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建设工作现状,对2016年扶贫攻坚工作做了重要安排:

(一)电网改造

已编制完善县域电网主网架建设及配电网络的升级改造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计划2016年-2020年申请中央财政资金、省预算资金和本级财政资金实施贫困村电网改造项目。目前,正积极争取国家、省、州和县资金及政策支持,资金到位且项目竣工后,将有力提升贫困村用电质量和用电安全。

结合无电村通电工程,2016年计划完成以下贫困村电网改造项目:完成飞虹乡深沟村、石大关乡桃花村、永和乡利里村等17个行政村10千伏线路改造32.39公里;配变电变压器28台;0.4千伏线路改造193.18公里。

(二)商贸流通

商贸流通领域精准扶贫项目以社会公开招、挂、拍出让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的方式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省外资本投向商贸流通项目。2015-2019年规划建设铁路物流仓储中心、物流气调库、州电子商务集聚区和再生资源回收中心4个重点项目,其中铁路物流仓储中心、物流气调库、州电子商务集聚区已列入十三五规划,并将规划上报州商务局。

目前,我局正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资金到位且项目竣工后,将辐射境内的64个贫困村,预计增加就业岗位500个,解决800余人就业,带动20000余人的增收,对贫困村脱贫致富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三)信息化建设

2016年-2020年我局将大力推进“智慧”、“光网”、“无线城市”等建设,着力构建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强化信息化建设保障能力,积极争取国家、省、州和县资金和政策支持,推进政务、“三农”等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公开。

网络扶贫工作计划篇4

一、基本情况

村是一个非贫困村,村乡乡政府东南面,距离乡政府5公里,平均海拔3100米。村共一个村民小组,共38户,150人,优抚对象2人,党员13人,支部结对共建党支部1个(原农牧和科技局党支部),村两委现有干部7人,残疾人3人,五保户2人,全村耕地面积205.4亩,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小麦、油菜。我局结对建档立卡贫困户11户48人。全村牲畜品种主要有:犏母牛、黄牛子、牦牛。共存栏75头,基本不出栏。

二、工作目标

结合村村情民情实际情况,做到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瞄准贫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在扶贫资金分配和使用上,集中力量和资金解决深层次贫困问题,发挥扶贫资金效益和辐射功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通过综合采取特色产业帮扶、技能培训帮扶、基础设施帮扶、互助资金帮扶、合作社带动帮扶、保障帮扶等帮扶措施和“一户一策、一户一帮扶联系人”等方式。

三、扶贫措施

(一)产业扶贫。一是围绕全县2020年脱贫产业布局,依托飞地产业落实专项资金扶持,采取非地经济的运转模式,年底进行分红,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产业扶持,确保村有致富产业。二是在自主产业的选择上,根据村地理环境的实际情况,建设黑木耳基地。三是围绕村实际地理环境情况,建设种植黑枸杞基地。

(二)整村扶贫。坚持行业扶贫与专项扶贫相结合,整村推进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加大村整村推进扶持力度。

(三)救助兜底扶贫。村两委负责对因病、因灾致贫的贫困户实现救助全覆盖,对因自然灾害造成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贫困人口,及时提供应急救助;对因临时性、紧迫性、突发性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的贫困户给予临时救助。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中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条件的,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四)驻村帮扶扶贫。一是建立“驻村帮扶”机制。实行干部“一包一联”(包一个村联户)全面参与扶贫工作,由选派的第一书记直接包村,帮扶单位干部联系贫困户实现干部包村联户全覆盖。联户干部向贫困户填写“一对一”结对帮扶明白卡。每月联系贫困户不少于4次同时填写好贫困户困难诉求台账、帮扶台账等,切实做到贫困户情况掌握清楚。二是驻村工作组主要任务是:制定规划、发展产业、改善条件、扶贫解困、服务群众、调处矛盾,实现脱贫致富目标。联户干部的主要任务是:理清思路、增强信心、发展产业、提升能力、资助上学、协调就业、解决困难,实现脱贫目标。

四、抓好重点工作

村加大对扶贫工作的执行力度,进一步抓好其他民生工程的落实和推动。

(一)饮水安全工作。大力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解决村饮水困难的问题,12立方米蓄水池两个,25号主水管道长300米。解决11户48人2.5公里的饮水难问题。

(二)农村电力保障工作。实施电信、移动网络全覆盖工程,对出现问题的网络进行及时的维修与翻新。

(三)教育扶贫工作。整合扶贫、教育、民政、工会、团委、妇联、残联、慈善协会等各类助学资源,对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全覆盖,动态化的管理和资助好村8名学生。

(四)卫生计生扶贫工作。对贫困户因大病和意外事故产生的住院费用,除按现行医疗保障政策标准报销外,到县民政局和县红十字会根据其困难程度争取救助;同时对贫困户11户48人加大保障,使扶贫对象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计划生育服务。

网络扶贫工作计划篇5

《财经界》:在脱贫攻坚顶层设计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都做了哪些工作?

负责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工作力度、加快脱贫攻坚进程的要求,我委将脱贫攻坚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十三五”规划《纲要》,将“全力实施脱贫攻坚”独立成篇,部署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和完善脱贫攻坚支撑体系等重点工作。

为进一步强化脱贫攻坚顶层设计,我委会同国务院扶贫办等有关部门,历时16个月编制完成《“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2016年11月23日以国发〔2016〕64号文件正式印发实施。《规划》是扶贫开发领域第一个五年规划,实现了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无缝衔接,为各地区各部门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瞄准脱贫目标,明确脱贫攻坚时间表。《规划》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期脱贫攻坚工作决策部署为总引领,进一步实化细化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使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以及建档立卡贫困村有序退出、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等目标,有了更为直观、便于衡量的具体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分阶段推进的时间表。紧扣脱贫主线,绘制脱贫攻坚路线图。《规划》以人为中心,将产业发展、转移就业、易地扶贫搬迁、教育、健康、生态保护、兜底保障、社会扶贫等8大领域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相应明确了各领域工作的主攻方向和政策要求。以区域为对象,从不断优化软、硬件环境入手,系统提出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等重大举措,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完善政策机制,增强脱贫攻坚动力源。《规划》以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为突破口,明确提出建立精准扶贫脱贫、扶贫资源动员、贫困人口参与、资金项目管理、考核问责激励等5大机制,进一步强化财政、投资、金融、土地、干部人才等政策支持,全面构建起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为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部署,2016年9月,我委牵头编制并报请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定、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贫困地区水电矿产资源开发资产收益扶贫改革试点方案》,决定从2016年底至2019年底,在贫困地区选择一批水电、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开展资产收益扶贫改革试点,将水电、矿产资源开发占用集体土地的土地补偿费折股量化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原住居民,并优先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股权权益,使他们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共享资源开发“红利”,实现资源、资金、农民向资产、股金、股东的转变,探索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资源开发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的新路子。

《财经界》:为打响易地扶贫搬迁“当头炮”,国家发展改革委都做了哪些安排?

负责人: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也是“五个一批”精准扶贫脱贫工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中央要求之高、工作部署之密、投入强度之大,前所未有。我委作为总牵头部门,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坚持规划、政策、制度“三位一体”同步谋划、同步推进,精确瞄准249万建档立卡搬迁人口,全面聚焦脱贫成效、压紧压实主体责任,推动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实现良好开局。

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四梁八柱”政策框架。经国务院批准,我委出台《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将搬迁谁、搬哪去、钱哪来、房咋建、咋脱贫等各环节工作一体谋划,整体部署。制定出台易地扶贫搬迁专项建设基金、中央预算内投资、工作成效考核等暂行办法,实现从资金安排、资金使用、资金监管等流程全覆盖。制定出台严格控制安置住房建设面积控制标准,将人均安置住房建设面积25平方米作为控制“红线”,坚决杜绝建档立卡搬迁群众因搬迁高额举债,因搬迁而影响脱贫。协调推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等部门和单位制定出台专项支持政策举措集结攻坚。下达千亿元建设资金,惠及上百万建档立卡搬迁群众。在大幅增加中央资金支持力度的同时,开辟了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资金支持新渠道,为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2016年3月,我委等4部门下达22个省份249万建档立卡搬迁建设任务和828.5亿元贴息贷款规模,下达年度中央预算内投资193.6亿元,较2015年增长近3倍,并一次性切块下达“十三五”专项建设基金500亿元,财政部指导地方调整政府债务结构约1000亿元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全方位多渠道宣讲政策,确保系好“第一颗扣子”。按照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部署,我委等五部门负责同志分别带队,赴10个重点省份开展政策宣讲和工作督导。组织召开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贵州)现场会,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副总理出席会议并讲话。组织召开发展改革系统工作推进会,细化工作部署,压实工作责任。以“精准搬迁、精准脱贫”为题举办“扶贫日”易地扶贫搬迁平行论坛,在观点交锋中统一思想认识、深化政策理解。组织指导有关部门单位开展调研宣讲和专题培训,组织各省份开展政策宣讲解读,听取宣讲解读的各级干部群众超过10万人。先后编发16期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指引,阐释政策内涵、推介地方经验、告诫执行偏差。严格督查考核,压紧压实各级工作责任。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组织各省份开展工作自查,共派出50余个检查组对440个县、1436个安置区项目和537个迁出点进行全方位“体检”。组织有关部门赴云南、广西等多个省份开展督导检查。派出稽察组对云南、贵州、四川等8重点省区32个市h开展专项稽察,及时纠偏纠错、立行整改。建立定期调度机制,组织开展定点联系和跟踪监测工作,做到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处置,争取工作主动。

《财经界》:在补齐“短板”、推动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着力做了哪些工作?

负责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区域发展的“洼地“和”短板”,贫困人口集中、致贫原因复杂、脱贫任务艰巨。我委坚持把促进老少边穷地区发展、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作为逐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工作全力加以推动。

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在行动,“1258”政策体系全面形成。2016年7月,经国务批复同意,我委印发实施《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标志着国家支持革命老区的“1258”政策体系全面形成。印发实施《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央部门分工方案,推动国家支持老区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加快老区脱贫步伐。12月,组织召开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部际联席会第四次会议,进一步强化责任、全力攻坚,着力推动原中央苏区经济社会发展。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有实招,重大工程项目加快落地。2016年5月,我委联合国务院扶贫办组织召开片区联系单位第四次工作会议,印发实施《2016年片区联系工作要点》,协调推动各地方各部门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落实工作责任,推动片区内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和重点民生项目优先纳入相关行业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启动实施一批片区重大工程项目,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民族地区边境地区整体脱贫有支撑,“不落下一个贫困人口”。我委联合有关部门编制实施支持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等一批规划,在中央投资安排、重大项目布局、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对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予以了重点倾斜,切实落实“不落下一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掉队”的殷切嘱托,使这些脱贫攻坚重点难点地区的脱贫发展工作迈出新步伐,再上新台阶。

《财经界》: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在这方面我们都开展了哪些工作?

负责人:交通、水利、能源等重点领域建设是贫困地区加快脱贫攻坚的重大支撑,是贫困地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节点,既是“十三五”时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又是贫困地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要支撑。

推出脱贫攻坚重大工程包,总投资超过1.6万亿。2016年10月,我委推出脱贫攻坚重大工程包,围绕打破制约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突出瓶颈,组织有关部门和地方实施交通扶贫脱贫“双百”、农村电网改造提升、宽带网络进村入户、易地扶贫搬迁、以工代赈、光伏扶贫等6大工程,五年涉及总投资1.6万亿元,着力解决贫困地区通路、通电、通网等问题,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大幅提高中央投资比例,贫困地区农林水利建设领域达40%。2016年3月,我委印发指导意见,明确“十三五”时期,农林水利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贫困地区的比重达到40%左右,地方同步加大投入,并视情况进一步增大倾斜支持力度,全力改善贫困地区民生条件,推动共享发展成果。启动交通扶贫“双百”工程,强化交通基础支撑。2016年5月,我委、交通运输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发挥交通扶贫脱贫攻坚基础支撑作用的实施意见》,明确以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为重点,以“百万公里农村公路、百项重大工程”为抓手,到2020年在贫困地区建设广覆盖、深通达、提品质的交通运输网络,基本消除贫困地区发展的交通瓶颈。随后,三部门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推动硬件和软件同步提升,项目支持和政策保障同步强化。全力推动网络扶贫,协调信贷支持资金1000亿元。2016年11月,我委、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加大网络优惠贷款支持力度,安排意向额度1000亿元用于支持832个部级贫困县的网络扶贫工作,贷款利率在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基础上适度下浮。出台以工代赈工作方案,劳务报酬比例不低于10%。2016年12月,我委印发实施《全国“十三五”以工代赈工作方案》,明确以工代赈项目发放劳务报酬比例不低于该项目中央资金的10%,其中,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发放的劳务报酬比例应不低于该项目劳动报酬的50%。积极探索“以工代赈资产变股权、贫困户变股民”资产收益扶贫模式,使贫困户从以工代赈“佣金”单一来源收益向“佣金、股金”等多元收益转变。

《财经界》:2017年作为脱贫攻坚关键之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是如何考虑的?

负责人:2017年是脱贫攻坚承上启下、全面突破的关键一年,也是巩固前期成果、争取全局主动的重要一年。我委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勇于担当,加大支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狠抓脱贫攻坚规划组织实施工作。主要是围绕已印发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进一步明确和压实部门工作责任,将《规划》明确的目标任务、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落到实处。同时,指导地方做好省级和县级脱贫攻坚规划编制修订工作,加强项目储备,建立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推动政策措施和工程项目及时落地,切实发挥《规划》的统领作用。

第二,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2017年是搬迁安置规模迎来的第一个高峰年,也是督促检查年。我委将从严防自然风险、治理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和形式主义入手,把强化督导检查、纠偏纠错和考核问责作为全年工作的重点,确保高质量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一是准备近期开通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基础信息库和调度系统,实现挂网作战,挂牌督战。二是将专题调研、交叉检查、专项稽察、巡访暗访等工作纳入全年工作安排,同时,充分发挥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作用,加大问题查处和问责通报力度,推动问题整改。三是部署开展2016年度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试考核工作。

第三,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和相关专项规划,协调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在建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并优先考虑安排一批新建项目开工建设,着力推动交通扶贫“双百”工程、贫困地区重点水源和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配电网建设工程、基层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建设等工程项目建设,形成“推进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建设机制。

第四,加快推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重点是继续落实好中央支持革命老区特别是贫困老区开发建设有关政策,务实推进陕甘宁、赣闽粤、左右江、大别山和川陕等重点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以连片特困地区“十三五”省级规划实施为抓手,推动片区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和重点民生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民族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扎实推进边疆地区脱贫攻坚工作。

第五,积极支持贫困地区率先开展改革试点示范。一是建立健全改革试点示范推进机制,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边疆地区脱贫攻坚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二是稳妥推进贫困地区水电矿产资源开发资产收益扶贫改革试点,启动试点项目建设。三是支持贫困地区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和农村启动试点项目建设。

第六,探索创新以工代赈管理。进一步加大以工代赈资金投入力度,指导地方积极探索开展以工代赈资产收益扶贫试点。按照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和扶贫资金有关要求,督促省级部门将审批权力和责任下放到县,做好以工代赈工程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工作。

网络扶贫工作计划篇6

为增加XXX村经济收入,加快脱贫攻坚步伐,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结合XXX村的实际情况,特制定2020年XXX村产业发展年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就精准扶贫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精准脱贫为主基调,特色产业为主路径,助农增收为主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加大帮扶力度,完善交通、水利、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级落后面貌,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康。

二、基本情况

XXX村位于XX镇西部,东接XXX镇XXX村,西接XXX镇XXX村,距XXX镇政府8公里,平均海拔2660米,年降水量500-850mm之间,无霜期90天,有11个自然社,平均气温为4.6度,属高寒阴湿区。现有耕地面积2920亩,人均耕地面积1.9亩;草山面积31600亩,退耕还林面积2320.7亩;本村农民的收入主要以中药材种植和劳务输出等为主。全村9个通自然社道路硬化畅通,剩余2个自然社在2019年前全部完成硬化,达到交通便利。移动、联通、信息畅通,农户通电普及率100%。目前全村共有352户1502人,其中党员26人,全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300元以上,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4户    人,累计脱贫    户    人,现有贫困户49户    人,贫困发生率    %,村内现有小学1所,教师    人、学生180人。

三、发展计划

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围绕“产业覆盖到村,道路覆盖到社,能力提升覆盖到户”的工作思路,通过致贫原因分析,并结合本村及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实施如下帮扶计划。

(一)村级班子建设的帮扶

为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强化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将从制度建设、班子后备力量的培养等方面予以指导。

1、建立健全一套规范的工作制度。一是建立和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党建工作例会、党建工作述职、党建工作评议等制度;二是建立和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制度;三是建立和完善党员联系群众、为民服务全程、村干部轮流值班制度。

2、加强村“两委”后备干部培养。从致富带头人、外出返乡党员和本村大学毕业生中培养后备干部。

(二)基础设施建设

1、生活用水:XXX村11个自然社实现自来水全覆盖,今年对问题社水源进行了改造提升和更换管道,切实解决了农民的吃水问题,我们将联系相关部门对水源进行了水质监测,出具监测报告,保证每一户群众都用上清洁安全放心的自来水。

2、交通:加大道路建设上的帮扶力度,彻底解决村民生产运输问题。XXX村陈家滩社和交务山社道路为硬化,中药材运不出去,影响了群众在中药材上的收入,打算今年上报项目,硬化通两个社道路2公里,改善行路条件,保证生产运输安全和促进了中药材运输。

3、水利:计划XX社至XX社河道清淤2公里;

4、信息网络:有线电视和网络信息严重滞后,外界新鲜事物不能及时接收,信息闭塞,生产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积极与广电、移动公司联系,让他们在资金、技术上帮扶村改善其基础设施。

(三)产业发展的帮扶

中药材种植、养殖业、劳务输转是XXX村的三大核心产业。今年我们将继续大力实施中药材产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推进全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

1、重点发展中药材种植。2019年XXX村户均中药材种 植面积达3亩以上,收入在6千元左右。种植业总收入占全村总收入23%,今年我们计划指导、帮助群众进一步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并建成千亩当归示范点;  

2、大力展养殖业。2019年XXX村发展扩大散养户37户640只,牦牛养殖大户7户300头,养殖总收入占全村总收入20%,今年我们将继续引领、指导群众借助自然资源优势;

3、劳务输出。2019年全村劳务输出200人次,人均增收8000元左右,劳务输转总收入占全村总收入54%。今年我们将加大组织和宣传力度,鼓励、帮助群众进行劳务输转,争取全村劳务输转达到300人次。

4、利用农闲时间,加大对劳力的培训,保证劳动力培训达到100%,着重培训劳务技能,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建立“以劳务输转为第一产业,协同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模式;

5、继续通过多种途径发展壮大合作社和协会,通过能人引领、强村带动,鼓励更多农民参与合作社,激发农户脱贫的内生动力。

网络扶贫工作计划篇7

为落实《X省农业科技精准扶贫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和《X市科技扶贫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方案(2018-2020年)》,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目标要求

每个脱贫摘帽县建成X个农业科技园区,X家以上“星创天地”。选派“三区”科技特派员X名,本地科技特派员X名以上(其中脱贫摘帽县X名),开展培训X万人次以上,转化或示范X项先进适用技术和成果。以科技助力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和增收,提升科技在脱贫防贫工作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中的支撑能力,确保完成全市科技扶贫目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重点任务

(一)因地制宜选派科技特派员。每个县组建至少X个科技服务团队,贫困村所在乡镇至少有X家科技服务站,年初签订服务协议。从市农业局、林业局、涉农院校和科研院所选派专业技术人才组成2020年度“三区”科技科技特派员队伍。发挥县级科技主管部门主动性,结合本县农业发展和扶贫脱贫任务,从本县农业科技园区、农林部门、职业学校、农技协会中选派本土专家,从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中选派技术能手,X个脱贫摘帽县共计选派X人以上(含每个县X名网络科技特派员)组成本地科技特派员队伍,保持贫困村全覆盖。积极扩大培训覆盖面和针对性,以对本地扶贫产业、特色产业中的企业、合作社、扶贫微工厂、扶贫车间培训为主,组织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培训和对口帮扶,推动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致富,同时兼顾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和有关贫困人员的培训,每半年开展X次贫困村致富带头人技术培训,实事求是开展贫困人员培训,对培训中包含贫困人口的要做好登记。

(二)开展法人特派员结对帮扶工作。以落实科技部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为抓手,鼓励从市重点农业科研院所、各县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星创天地等选派法人科技特派员,与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科技园区、星创天地或基层组织等结对帮扶,围绕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水平、提供产业发展咨询、产业科技攻关、项目示范推广、实用技术指导及培训、贫困地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贫困地区脱贫需求等方面服务。

(三)实施重点人群帮扶工作。要结合脱贫攻坚重点任务清单,及时分析掌握贫困户、边缘户等重点贫困群众需求,在摸清底数基础上,对有劳动能力符合条件的重点人群开展科技培训,提升就业本领。对本县特色扶贫产业、工厂、车间等进行重点帮扶,采取主动上门与网络服务相结合的形式协助产业扶贫。

(四)组织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培训。市科技局与市委组织部共同组织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培训,以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政策解读和乡村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培训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的工作能力和积极性。

(五)大力支持星创天地建设。组织县级科技主管部门宣传政策、讲清条件,预先开展符合申报条件的经营主体摸底工作,由市县两级科技主管部门对申报材料提前审核把关,协助完善申报材料,并开展上门服务工作。根据省科技厅要求,积极开展申报工作,提高成功率,全市力争星创天地新增X家,总数达到X家以上。支持返乡农民工、毕业大学生、退伍军人等各类返乡人员到园区进行创新创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六)争创省级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三农”领域重点任务,以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力争新增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X家,总数达到X家。

(七)促进成熟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鼓励本地企业积极对接京津及我省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以提升我市玉米、小麦优势种质资源、设施蔬菜、特色果品以及农业智能设备等发展水平为重点,熟化转化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化应用前景好、经济生态效益高的农业科技成果,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支持星创天地、农业科技小巨人、科技特派员等,推广、展示一批适合扶贫特色产业应用的易操作、好转化、可复制、见效快的先进适用技术和农业科技成果,力争年转化各级各类适用技术或成果X项以上。

(八)实施“互联网+科技扶贫”行动。鼓励市县自媒体、电商、网站等互联网企业、个人等担任“网络科技特派员”,通过互联网途径宣传推广科技政策、生产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科技培训,通过网络电商推广和销售扶贫产业生产产品。

三、有关要求

网络扶贫工作计划篇8

春节期间,结合“返乡农民工就业服务月活动”和2016年“春风行动”企业用工招聘会,玉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企业下贫困村招聘,送政策、送岗位到家门口,对贫困村贫困人口开展精准就业扶贫,为贫困人口就业创业搭建服务平台,提高“精准扶贫”对象就业率。截至2月底,全市累计开展贫困村专场招聘会22场,3325名贫困人口进场参加招聘,成功转移贫困村贫困人口就业2481人,组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308人,帮扶24名贫困人员实现创业,其中通过远程视频就业服务平台成功推荐就业562人。

一、创建就业服务“四个平台”,构建完善的就业扶贫服务体系

一是创建基层乡村两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完成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就业社保服务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根据基层农村就业服务需求,建立村级就业服务站,发挥村两委和贫困村第一书记以及驻村工作队作用,开展就业服务,通过村级就业服务站帮扶贫困劳动力家庭实现就业脱贫。

二是创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做好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自治区、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五级联网建设,实现全市五级联网全覆盖,为贫困劳动力家庭提供全天候的免费就业信息服务。

三是创建市县乡村四级远程视频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完成市、县两级远程视频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业务及功能重点延伸覆盖全市所有贫困村。利用远程视频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打通农民工就业与企业用工“最后一公里”服务通道,实现农民工输出地和用工地就业、换岗、维权一条龙零成本惠民服务,使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主动向基层农村延伸。

四是创建农民工创业服务平台。利用一切有利资源,创造条件,建设一批农民工创业园、示范性贫困县创业园、农民工创业孵化基地、贫困村返乡农民工创业示范点等创业服务平台,大力扶持农民工创业。

二、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新方式,推动就业扶贫脱贫工作有效开展

一是建档到户。建立贫困家庭就业信息档案,推行“就业实名制”。以通过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为基础,开展贫困家庭劳动力调查,掌握贫困村贫困劳动力数量、就业状况、就业意向及培训意愿,建立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档案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及跟踪服务,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

二是帮扶到人。强化岗位信息收集,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现场招聘会”等公共就业专项援助服务活动,为贫困劳动力搭建用工求职对接平台。发挥基层就业服务平台终端服务作用,做好就业需求统计及工作岗位信息。利用远程视频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优势和资源,及时把岗位信息送至有就业需求的贫困劳动力手中,帮助符合岗位条件并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及外出转移就业。

三是政策托底。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对就业特别困难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实行一人一策的托底就业援助计划,实现有就业需求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消除零就业家庭,做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四是建立机制。建立健全服务运转正常、服务网络布局合理、供需信息及时对称、劳动技能培训精准、就业创业和维权服务及时有效的就业扶贫长效机制,实现稳定就业,确保贫困家庭的收入显著增长,在全区率先实现贫困劳动力家庭通过就业全部脱贫目标。

三、实施“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援助计划”,提升扶贫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

一是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根据贫困劳动力培训意愿及当地企业用工需求,组织培训机构、职业院校重点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免费开展定岗、定向、“订单式”培训,帮助贫困家庭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的实用技术、就业技能或岗位技能,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合格证书,提升贫困家庭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二是实施“中等职业技能培训行动计划”。村级就业服务站负责收集、整理所在村未能继续升学的初中、高中毕业生情况,了解其求学愿望,协助做好职业学校招生宣传,帮扶贫困村、贫困户未继续升学的初中、高中毕业生入读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按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和生活补助。

三是实施“贫困劳动力创业培训计划”。对有创业愿望、具备一定创业能力的贫困劳动力,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项目指导和企业经营管理等创业培训。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劳动力给予创业培训补贴,提供项目推介、政策咨询、开业指导等免费服务,提高贫困劳动力创业成功率。

四、实施“创业扶贫服务计划”,帮扶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

一是加快农民工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立创业基地和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以农民工创业园、示范性贫困县创业园、农民工创业孵化基地、贫困村返乡农民工创业示范点等创业服务平台为基础,为有创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提供创业实训、创业孵化、创业设施、创业场地等创业帮助,以创业促进就业。

二是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降低返乡创业门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金融机构对农民工创业信贷支持,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落实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鼓励农民工发展二、三产业。依托专家服务基地、专家服务农民工创业服务信息平台,在农民工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现代农业特色示范基地等农民工创业集中区域,为农民工创业提供“菜单式”专项服务,帮助农民工解决创业难题。

网络扶贫工作计划篇9

教育扶贫2017年工作计划一:

一、工作目标

把推进教育扶贫工作作为全县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构建全覆盖的教育扶贫多元扶持机制,支持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升学,提升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促进贫困家庭从根本上脱贫;完善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的工作体系,实现所有贫困家庭学生“应免尽免、应补尽补、应助尽助、应贷尽贷”,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失学;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巩固和提升义务教育均衡普及成果,提高职业教育促进脱贫致富的能力,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二、工作任务

(一)巩固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1.继续大力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好民生工程,201X年完成新建1所公办幼儿园目标任务,加强对民族乡(镇)、贫困村学前教育发展工作的指导。

2.继续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工作,优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义务教育,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切实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同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顺利通过国家连续三年对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追踪和目标检测。

3.落实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责任。落实县长、乡(镇)长、局长、校长、家长等“五长责任制”。根据本地城镇化进程,科学把握人口流动规律,建立健全区域内义务教育学生流动趋势和管控,适龄儿童、少年户籍乡(镇)政府要建立儿童、少年花名册,做到人头清、数据准。充分利用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入学、转学等学籍管理。进一步落实父母作为第一监护人的责任。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成果,保留并办好必要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做好留守儿童关心关爱工作。认真落实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政策,确保应免尽免、应补尽补。

4.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健全经费保障机制,积极推动建立普通高中综合预算保障制度。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多样化发展的模式和路径,鼓励各类高中办出特色和水平。

5.大力发展职业教育。“4·20”职业教育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按期完成,加快推进合格、示范中职学校建设,争取与优质中职学校结对共建,切实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对接扶贫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和建设,着力提高中职学校为贫困地区产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加强招生统筹管理,积极引导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到中职学校接受职业教育;帮助贫困学生免费接受中职教育,增强贫困山区人口创业就业能力。深入实施“9+3”免费教育计划,服务民族乡村扶贫工作。积极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引导优质培训机构到贫困地区建立培训基地,依托贫困地区中职学校和县级职教中心,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针对需求开展订单、定向培训,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高素质技能人才。

6.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借力“宽带中国”战略与“光网四川工程”加快推进本地教育信息化进程,201X年建成共建共享的教育资源平台与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稳步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工程,201X年学校宽带接入的比例达到50%以上,同步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201X年90%的教学班拥有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备或交互式电子白板,并实现在课堂教学的常态化、普遍性使用。全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201X年完成教师80%和初中以上学生60%的实名注册工作,并在教育教学中深入应用。

(二)强推重大教育扶贫项目。

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项目计划。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大县级财政投入力度。201X年,争取投入200万元,支持片区乡中心校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着力义务教育“保基本、兜网底、补短板”。

(三)健全扶贫济弱资助体系。

1.免除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园幼儿保教费。从201X年春季学期起,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幼儿,全部纳入面上的保教费减免范围,并据实免除保教费。其中:在公办幼儿园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幼儿,按照实际收费标准据实免除;对在教育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民办幼儿园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幼儿,按当地同类型公办幼儿园免费补助标准给予等额补助,其收费标准高于财政补助标准的部分,由学生家庭承担。

2.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实行“三免一补”。“三免”:全面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作业本费。“一补”: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为小学生每生每学期500元、初中生每生每学期625元。

3.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在校学生的学费。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为每生每期1000元(每学年2000元)。

4.在中职助学金基础上,再给予贫困家庭学生一定的生活补助。从201X年秋季学期起,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职学生在发放助学金的基础上,再给予每生每学期500元(每学年1000元)的生活补助。

5.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新入学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给予学费和生活费补助。从201X年秋季学期起开始实施,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新入学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含高职、专科、本科),按照每生每学年4000元的标准给予学费和生活费补助(学费资助2000元、生活费补助2000元)。

(四)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1.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积极争取省属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做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实施,增加招聘数量。

2.对乡村教师实行倾斜政策。进一步完善符合乡村教师工作特点的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和标准条件,全面落实相关政策要求,在聘用管理上对乡村教师予以倾斜。加大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力度,改善教师生活条件。

3.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研究制定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办法,多种途径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201X年全面启动试点工作。

4.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加大乡村教师培训力度,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通过“国培计划”、省级和市级教师培训项目,开展教师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县级201X年组织不少于50人的集中培训。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教育扶贫工作责任。

成立县教育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统筹、研究、部署、协调全县教育扶贫工作重大决策和具体措施,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重大困难和问题,监督、推动教育扶贫工作有效落实,全县教育扶贫工作由主要领导总体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股室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高效推进。切实强化责任落实,逐层细化教育扶贫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逐层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并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扎实稳步推进。

(二)健全工作机制,统筹教育扶贫协调推进。

健全教育扶贫工作协调机制,切实加强与扶贫移民、财政、发改经商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明晰部门工作责任,共同推进教育扶贫工作;健全教育扶贫工作跟踪机制,定期分析、研究、安排、跟踪和落实;健全教育扶贫工作议事机制,适时分析研究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制定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确保教育扶贫工作高效开展。

(三)突出舆论宣传,营造教育扶贫良好氛围。

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微博、微信等宣传载体,及时、有效地宣传教育扶贫工作的重大意义、政策要求、帮扶措施、帮扶内容和典型事迹,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和关爱贫困家庭学生,进一步提高教育扶贫工作的知晓度,努力营造教育扶贫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四)强化督导检查,促进教育扶贫有效落实。

将教育扶贫工作纳入对局机关各股室的年度综合目标考核,组织专门力量从教育扶贫工作的目标要求、节点任务、措施落实及效果反馈等方面定期督导检查各类教育项目实施、学生资助政策落实等教育扶贫工作的实施情况,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适时和通报全县教育扶贫工作的动态和成果。

教育扶贫2017年工作计划二:

一、工作目标

(一)学前教育。完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就学需求,做好幼儿园基本情况资料信息统计。201X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79%。

(二)义务教育。做好贫困村小学(教学点)信息统计。201X年,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辍学率控制在0.5%以内。

(三)高中阶段教育。201X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6%。

二、重点工作

(一)实施基础教育巩固提升计划。一是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落实《达州市学前教育三年发展规划(2014-201X年)》,新建公办幼儿园26所。改扩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51所,校舍11.36万平方米。改扩建薄弱高中学校4所,校舍2.51万平方米。二是进一步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积极化解“大班额”问题。完善“控辍保学”责任机制,严格控制在校学生流失。三是继续推进学校体育艺术五年行动计划,大力开展普及型体育艺术活动。督促指导各县(市、区)举办一次中小学生运动会,学校举行一次运动会和艺术节,努力使每个学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专长,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90%以上。四是做好学校信息技术应用指导工作。继续抓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网络多媒体教室”项目,解决教育主管部门对口帮扶联系点学校宽带覆盖和接入问题。

网络扶贫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精准扶贫 扶贫移民适应期 生计资本 生计能力 提升机制

一、引言

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消除贫困。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农村仍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12.8万个贫困村,这是我国减贫工作中底子最薄、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的“硬骨头”。我国“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这为新时期的农村扶贫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在精准扶贫的政策大背景下,移民扶贫被认为是解决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贫困的有效措施,近年来西部各省都规划了庞大的移民项目,如陕西省《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年)》《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20年)》,涉及搬迁避灾贫困人口近280万人;宁夏贵州等地也正在实施或拟将实施扶贫移民工程。

就目前移民工程的实施来看,移民搬迁势必会对扶贫移民户的生计状况产生影响,其使得搬迁户与原有自然资本相互剥离,失去主要生活保障,在市场环境、社会关系网络上面临冲击,这让原本生计式微的移民搬迁户搬迁后的短期内普遍面临失业、再贫困、生计能力下降、生计不可持续的问题。“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移民搬迁目标只达成了第一步。紧跟扶贫开发的重大实践,我国学术界的相关理论和政策研究也愈发丰富。通过梳理文献我们不难发现,截至目前为止,学者更多注重精准扶贫思想的解读、“六个精准”如何实施、移民搬迁过程如何进行以及贫困的多维测度和多维治理上,对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关注不高,特别是对扶贫移民搬迁后的生计能力变化关注不多,因此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现实中出现的很多贫困人口脱贫后陷入“二度贫困”的生计困境。扶贫移民如何实现“稳得住,能致富”的可持续性生计必将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深入开展所面对的难题。

基于以上的认识和发现的问题,本文着重关注扶贫移民适应期这一特殊时期,研究扶贫移民适应期反贫困的生计能力提升机制。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借鉴英国国际发展总署(The united kingdom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DFID)1998年提出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针对移民了持续就业与增收能力的困境,通过田野调查获取一手资料,分析并总结归纳出制约移民生计能力提升关键因素。从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双重视角研究移民生计能力提升机制及其实现路径,并选择陕南这一典型地区进行案例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在研究对象上,着眼于扶贫移民适应期这一关键阶段与特殊问题,长远地关注脱贫的可持续性,拓展现有精准扶贫研究视角;在研究思路上,借鉴DFID提出的目前学界使用最为广泛,最具有影响力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利用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方法对移民生计困难进行统计描述和模型评价,清晰刻画出移民生计困难的影响因素;在研究目标上,提出陕南地区扶贫移民适应期反贫困的可持续机制与政策创新方向。对扶贫移民适应期生计能力提升进行机制设计,提出陕南地区扶贫移民适应期移民可持续生计的政策创新取向,为陕南“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进行提出可行建议。

二、文献综述

国内扶贫移民适应期反贫困研究目前代表性的有郑瑞强、王英等(2015)提出扶贫移民适应期的概念,系统归纳出生计特征,针对扶贫移民在适应期可能遇到的丧失发展资源等生计损失及致贫风险,提出提高移民发展可行能力等建议;在对扶贫移民适应期的关注上,冯明放和彭洁(2012)认为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移民的生计,也直接关系到移民搬迁的成败,提出产业开发状况是检验移民效果的根本标志;李博、左停(2016)认为扶贫移民搬迁过程中最大的―个问题就是解决搬迁后村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通过调查其发现后续就业、土地、社会保障的不完善导致了搬迁户的生计式微;郑瑞强、王英等(2015)通过对适应期扶贫移民生计特征、生计贫困的多维测度,发现扶贫移民多维贫困现象更普遍,提出应关注扶贫移民教育、技能培训和组织化程度等非经济贫困影响因素方面;郑瑞强(2016)提出应将脱贫人口的后期发展扶持纳入精准扶贫工作范畴,实施精准扶贫开发监测评估,拓宽脱贫人口生计空间。因贫困人口脱贫之后可能面临经济空间流失、社会空间断裂等生计脆弱风险,扶贫移民可能陷入二次贫困。

扶贫移民适应期中最大的―个问题就是解决搬迁后村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这部分研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移民搬迁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李聪、柳玮等(2013)在可持续生计框架下应用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这一影响;二是关注移民生计状况。鄢闻、何得桂(2014)从可持续视角,通过对生计成本、生计策略和生计结果的考察,找出影响避灾移民可持续生计原因和发展路径;三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移民生计能力提升机制研究。何得桂、党国英(2016)基于陕南移民搬迁实践分析了精准扶贫的结构性制约,在土地资源与环境承载压力、移民综合成本与资金、产业支撑与社会保障乏力困境三方面的研究中都涉及生计能力的提高。

生计及生计能力的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国外研究者和国际组织对农户的生计与可持续生计进行了大量研究。例如Chambers&Conway(1992)提出生计能力概念;依托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sen)的可行能力理论,近年来一些国外组织和研究者发展了多个生计分析框架。其中,英国国际发展总署(DFID)提出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SL)最为典型。

关于移民搬迁农户生计能力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Atkinson社会福利指数评价法(周义等,2014)和基于可行能力框架的模糊综合评价法(高进云等,2007;高进云等,2010)。社会福利指数评价法相关文献一般选取家庭经济收入、经济状况、居住条件、社区生活、社会机会、社会保障、环境、心理因素等方面作为衡量失地农民福利的功能性指标(高进云等,2007;周义等,2014)。基于可行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则假定功能性指标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高进云等,2010),这一假定与现实较难符合。近几年来,我国学者对中国移民搬迁问题的研究开始逐渐增多。这些研究多通过描述与比较移民搬迁农户生计资本的状况,来反映移民户在移民搬迁过程中生计能力的变化以及搬迁后所面临的生计困境(胡静,杨云彦,2009;严登才,2011;唐勇智,2011;鄢闻,何得桂,2014)。

已有研究成果是我们后续研究的基础,但通过梳理扶贫移民适应期反贫困和生计能力两方面的相关文献,发现以下一些问题:第一,现有精准扶贫研究还主要集中于政策实施如精准识别、移民搬迁等方面,对扶贫移民的后续生计困境关注不多,特别是扶贫移民适应期生计能力提升上;第二,现有扶贫移民适应期研究还只在贫困生计的测度方面,且受可持续性生计分析框架的影响,多数研究将适应期反贫困关键集中在生计资产方面,长效的移民生计能力提升机制缺乏;第三。在移民生计能力提升的政策建议上“宏大全面”,缺乏针对陛、可实施性和及时有效性。除此之外,很多研究缺乏一定的调研分析与案例支撑,说服力较弱。

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针对移民可持续就业与增收能力的困境,通过对陕南扶贫移民生计资本搬迁前后的调查研究,建立扶贫移民户生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总结并归纳出制约移民生计能力提升关键因素,并对移民生计能力的提升路径进行机制设计。

三、生计能力概念与影响因素

(一)生计能力概念

能力这一概念在心理学、教育学和行为学等范畴都有定义,我们普遍认同能力是个体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J凸理特征和行动效果,反映了个体完成各种任务的可能性。在经济学研究领域,能力的理论分析和实践运用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有关贫困和饥饿问题层面的可行能力的研究;其二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表述与分析。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早期,Chambers和Conway等人创造性地提出了可持续生计(Sustainable Livelihoods,sL),其作为个人和家庭为改善长远生产生活状况所获得的谋生能力、所拥有的资产、可借助的外部支撑条件以及以收入创造为核心的行动。阿马蒂亚・森从贫困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多元化出发,提出“可行能力”这一概念来表示一个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赵峰(2015)认为能力问题既是一个战略问题,也是―个策略问题,更是一种动力机制。能力是家庭及个体可持续生计的重要构成部分。移民搬迁势必会对扶贫移民户的生计资本造成影响,而生计资本是其生计能力的基础,在可持续分析框架下,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资本都构成移民户生计能力的重要方面。在此,我们把可持续生计能力定义为扶贫移民户在“精准扶贫”政策指导下,实现生计空间地域转换而进行的整合、建立以及重构“五大资本”基础以便适应变化的社会生活环境,实现生计稳定高效发展的能力。

(二)生计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对扶贫移民适应期生计能力影响的因素很多,测度的维度很多,政治因素、制度背景、就业环境等等。考虑到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主要选择从适应期移民生计资本水平与结构变化的视角进行考察结合进行综合性分析。利用可持续分析框架,科学地评价扶贫移民适应期生计资本的变化,通过对比搬迁前后生计资本的变化,进一步分析搬迁后扶贫移民适应期生计能力变化。便于我们较好地有针对性地给出机制设计,提升适应期移民的生计能力,摆脱生计能力贫困,避免再生性贫困。

四、生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

(一)生计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1.生计资本。(1)自然资本。自然资本主要是指扶贫移民拥有、或可长期使用的土地。扶贫移民多为农户,搬迁前主要依靠第一产业农业,土地无疑是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在调查中我们对自然资本的衡量指标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拥有土地亩数,其二是土地质量好坏。(2)物质资本。物质资本是指农户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资设备和基础设施,是农户一切其他生计资本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对物质资本的测量指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住房面积指标,该指标用以衡量房屋价值,由于搬迁户房屋大多由政府统一建造,房屋结构、质量等差距不大。第二,大型生产工具拥有量指标,农户所拥有的机动三轮车、拖拉机、水泵等生产工具,是其从事农业生产及其他生产的物质基础,大型生产工具拥有量与农户物质资本成正比。第三,耐用消费品指标,电动自行车、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柜)等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与农户物质资本充裕度呈正相关关系。(3)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是指农户可自主支配和可筹措的资金,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农户的年收入、农户从各种渠道筹措的资金和农户获得的政府救助和补贴,农户从各种渠道筹措的资金包括农户从正规渠道(银行、信用社)和非正规渠道(亲朋好友等)筹措的资金。从这三个方面出发,测度金融资本的指标分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农户的年收入,这包括农户从事公职的收入、外出务工收入、个体经营收入、家畜养殖收入以及资产性收入等各种来源的年收入。第二,家畜存量指标,牛、羊等家畜作为一种储蓄形式,虽然其流动性较差,但是可以通过变卖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资本。因此,本文将家畜存量与家畜养殖收入相区分,作为一项单独的金融资本指标,家畜存量越大,金融资本越充裕。第三,获得过的贷款或被资助金额。第四,借过的民间高利贷数额。第五,储蓄。第六,政府补贴,包括农户所享受的养老金、农村低保、移民搬迁安置补贴等。(4)人力资本。在农户生计资本中,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了农户驾驭其他资本的能力和范围,对人力资本的分析主要从以下指标展开:其一是劳动力占比指标。其二是平均受教育年限,是用以衡量家庭成年劳动力的平均文化程度的指标。对这一指标的测量以接受学历教育情况为准。其三是农户是否进行过非农培训,用以衡量家庭成员的非农技能。其四是重大疾病医保报销频数,用以衡量家庭成员的健康程度。报销频数越大,家庭成员的平均健康程度越低。其五是抚养比,用以衡量劳动力的负担。被扶养人口包括16岁以下的青少年、65岁以上的老人以及其他丧失劳动能力者。抚养比越大,则劳动力的负担越沉重。(5)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指农户为了实施生计策略而利用的社会网络,包括基于血缘关系的家庭亲戚网络、基于地缘关系的乡邻网络和基于行政隶属关系的行政组织网络等(李琳一,2004)。在调查中我们对社会资本的衡量指标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参加过种植或购销等协会的数量。用以检验农民参与某种协会或组织的自我组织程度反映其地缘网络的构建程度;每月通讯费用均值(元,户)。通,~tJlt指标反映居民和其社会网络中的个体联系的紧密程度;寻找非农工作时可寻求到帮助的平均家庭数;是否从亲友处借过钱。这两个指标反映农户运用生计资本抵御生计风险的能力;亲戚中公职人员数(人/簦。一般亲戚中公职人员数量越多,社会网络构建越完善。

2.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影响移民生计能力的重要内部因素,文化素质对生计能力的影响通过两方面实现,一方面,文化素质通过向人力资本这一生计资本转化,从搬迁农户自身能力方面影响其生计;另一方面,通过观念意识影响农户提升生计能力的积极性。因此对移民文化素质的评价从受教育程度和观念意识两个方面进行:家庭成年劳动力的平均文化程度。这一指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自主创业意愿指标:衡量农户自主创业意愿,并间接评价其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与市场意识。自主创业意愿越高,越有利于其扩大收人来源渠道,解决自身就业的同时向其他农户提供就业机会,为社会产生正的外部性。另外,创业意愿越高,说明农户越容易适应迁^地高于迁出地的市场化程度,也说明农户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越高。

3.政策完善度。目前的扶贫移民政策包括财税政策、产业政策、住房安置政策等众多方面。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户生计能力培育与提升的外部环境。x,:t~--因素的评价从几个角度进行:(1)政策可持续性:即移民搬迁扶持政策是否建立在长期可持续的基础上。政策制定若仅仅解决搬迁安置问题,忽视对农户生计能力提升相关的金融、产业、教育等方面的扶持,会对移民搬迁的实际效果与可持续性产生负面影响。(2)政策与移民诉求衔接度:政策制定与移民发展诉求之间的对接是否有落差,以及由于移民安置前后发展环境、市场化水平差距加大,适应期扶贫移民在发展过程中是否能很快适应市场化现状等问题都与移民可持续生计息息相关。(3)政策与―汁划透明度:政策透明度一方面影响政策有效性,另一方面影响搬迁户对移民搬迁的态度。保证全社会尤其是移民户对移民政策的知情权,既有利于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又有利于消除移民户的抵触情绪,使其更好地配合政策落实。

4.社会帮扶。社会帮扶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适应期移民的生计能力。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是我国扶贫开发事业的成功经验。在扶贫移民适应期这一特殊阶段,社会帮扶力量不可小觑。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对搬迁户实行定点帮扶;有能力的海外侨胞,社会人员等通过资金捐助,资源提供、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参与扶贫。这一指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衡量:(1)是否有单位进行定点帮扶。进行定点帮扶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解决一部分移民的就业问题和基础设施投入的资金问题。充分激发搬迁地适应期的市场活力,加强搬迁地市场完善度,提高移民的生计能力。(2)是否收到社会人士的帮扶。作为有能力的一部分市场主体,发挥我为社会的奉献心理,能够帮助移民搬迁户获得更多社会资源,拓展了他的社会网络,提高生计能力。

(二)生计能力的测度方法

对农户生计资本指标的测度我们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利用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因子分析方法起源于20世纪初的Karl Pearson和Charles Spearmen等人。根据上文构建的生计资本指标体系,需要测量的数据较多,且各变量之间可能有较强的相关关系。直接分析可能会造成过程繁琐结果失真。因子分析的目的是从众多的原始变量中综合出少数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反映变量共同特性的公共因子。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第一步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变量间在数量级和量纲上的不同。第二步再对因子分析的条件进行筛选。通过计算原有变量的简单相关系数矩阵进行统计检验,观察相关系数矩阵,剔除相关系数矩阵中大部分相关系数值小于0.3的变量;或者进行KMO检验。KMO计算公式如下:

KMO检验值越接近O,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陛越弱,原有变量越不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这一步骤将将原有变量进行浓缩。第三步是进行因子提取和因子载荷矩阵的求解。主要利用基于主成分模型的主成分分析法求解因子载荷矩阵。具体操作步骤通过原有变量的线性组合和各个主成分求解来实现变量降维。根据特征根确定因子数目或者根据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确定因子数。第四步因子的命名解释。通过正交旋转使得变量只在尽可能少的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使因子具有命名解释性。第五步计算因子的得分。确定因子之后,计算各因子在每个样本观测上的具体数值,这些数值是因子的得分,通过因子得分函数计算得出。估计因子得分的方法还有Bartlette法、Anderson-Rubin法。最后利用因子得分代替原有变量进行数据建模。

通过计算生计资本内部的因子综合得分可以直接进行移民搬迁前后生计能力的比较分析。采用两配对样本,利用统计软件计算P值进行显著性检验,研究移民搬迁适应期各项生计资本的因子综合得分均值是否存在差异。并对其进行解释分析。

五、生计能力提升机制设计

在对影响生计能力的几大因素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现在我们进一步对扶贫移民的生计能力的提升进行机制分析。

(一)建立健全生计资本提升机制

1.健全自然资本转续机制。陕南移民搬迁安置的对象是以土地为生的农民,移民搬迁在解决农民的住房问题后,还要考虑他们的耕地问题。就调查中我们发现的很多移民将住房搬到了移民安置点后却仍然回到原有耕地进行劳作这种“迁房不迁地”的情况,一方面需要健全土地转续机制,保护移民的土地权益,具体地要对移民户土地承包权和山林经营权进行流转,流转收益用于移民户缴纳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结合贫困地区土地利用特点及问题,重视盘活贫困地区农村低效闲置土地,建立跨区域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减少扶贫项目土地使用限制。

2.建立健全移民住房安置机制。搬迁过程中,高昂房屋重置成本使得收入微薄的农村扶贫移民耗尽政府补偿、家庭积蓄,甚至负债,致使移民后续发展乏力,背负金融风险。为此,一方面要加快完善住房安置政策。对购买商品房、安置房的搬迁移民进行财政补贴,要加大差别化扶持力度。由于搬迁移民就经济状况而言,有富裕户、一般户和特困户,应采取“普惠制”与“特惠制”相结合的扶持政策,增加安置房户型,安置房价格按建筑成本价计算,使经济条件不同的农户有不同的选择余地。安置房凭产权证可以抵押享受信贷支持;同时加快移民安置房分期付款的实现;另一方面,制定相适应的财税政策。对扶贫移民搬迁工程进行税费减免。移民搬迁扶贫工程实行零税费管理制度,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减轻移民负担。土地、林业、市政、建设、房管、规划设计、税务、水务等部T应对移民移民安置房规划建设所有相关费用实行减免。

3.建立健全多元融资机制,拓宽收入渠道,完善迁入地的金融支持体系。当前,农户面临的资本“瓶颈”约束是制约搬迁移民农户生计资本积累和发展的最大障碍。所以要建立和完善移民搬迁适应期后续产业发展的专项支持基金,为进行自主创业的移民对象提供金融支持。可以通过发展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和民间金融,促进信贷服务供给的多元化,帮助农户通过信贷和跨期收入转移来满足生计投资需求。

4.健全教育脱贫与人才管理机制。扶贫移民迁出地的贫困不仅是收入贫困和资源贫困,更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匮乏,为摆脱“扶贫、脱贫、再返贫”的循环怪圈及贫困代际传递,从长远来看人力资本积累是扶贫移民脱贫致富的最佳选择。首先,要建立健全扶贫移民社会医疗养老保障制度,伴随搬迁后扶贫移民户籍身份的城镇化,相应的医保养老保险要也与跟上,同时保证政府和社会的社保扶持;其次,建立健全扶贫移民户学龄子女的教育制度,享受搬入地区居民子女的同等公平接受教育机会,并对有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子女的家庭予以教育补助;在技能上要完善扶贫移民的非农培训制度,政府对开展费用培训的机构或企业予以优惠支持,或直接开展对扶贫移民的专项培训,提高扶贫移民的生计能力。

5.建立移民互助组织建设机制,重建社会网络。社会关系网络是社会资本最直接的载体。社会关系网络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移民个体社会资本的存续。政府应建立移民互助组织,承担修护社会网络重任。地方政府要为移民互助组织重建提供场所等物质方面的帮助,建设移民活动交流中心。经常性开展社区活动,激励移民多参与种植协会等自组织,加快建立新的社会网络。

(二)建立健全自主创新、创业与可持续发展市场竞争机制

迁入地居民大多,信息匮乏,缺乏自主创业意愿与市场竞争意识,服务体系由政府单一主导,制约其可持续发展。必须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政府逐步退出,降低迁入地居民对政府的依赖程度,转向自主创业,提升市场竞力,但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构建市场竞争机制、创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通过市场竞争创新科技发展带动迁入地进步。

(三)建立健全社会政策对接与衔接机制、扶贫开发动态监测评估和问责机制

已有政策对于降低扶贫移民适应期生计可持续发展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但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扶贫移民工程浩大,涉及的职能部门多而复杂,需要各方的通力合作。在调查中发现基层政府在执行扶贫移民政策的过程中发生了诸如“搬富不搬穷”、“见户不见人”、“移少不移老、移房不移地、移家不移产”、“规划选址不到位”等偏离行为。

因此首先要建立精准扶贫问责机制,健全行政责任监控体系。在精准识别、建档立卡,驻村帮扶等方面,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化的政府行为约束机制与惩治措施。尤其在扶贫资金管理方面,要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将每一笔资金都要落实到具体对象、具体项目上。对扶贫监督过程中出现的管理或者使用不当等问题,要加大惩治力度,肃清精准扶贫中的不良风气。在扶贫开发过程中,不仅要加大对政府责任追究还要加强社会监督,尤其是直接受益的贫困户的监督。其次是健全精准扶贫动态监管与目标考核体系。贫困人口只有“有进有出”才能实现真正精准。为切实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应在现有建档立卡基础上,建立贫困村、贫困户“有出有进”识别退出与再进入机制,防止摊指标、造数字、被脱贫。以农村地区家庭日常实际生活成本为参照,明确贫困户的退出标准,创建退出机制。建立脱贫户生计特征定期监测体系,对脱贫户的生计状态实施动态监测和评估,将返贫农户及时纳入扶贫对象。根据监测、评估数据,及时提供相应的扶持措施,着力降低贫困地区农户返贫率。最后要实施精准扶贫开发监测评估,重塑脱贫人口生计空间扶贫开发监测评估有助于扶贫工作的查漏补缺,并且可为未来的扶贫移民工作提供方向。通过精准扶贫背景下扶贫项目的绩效评估研究,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项目绩效情况进行典型案例实证分析,掌握扶贫项目提高精准绩效的规律,发现问题并提出完善建议,减少扶贫“跑冒滴漏”,提高扶贫资源利用效率,为政府部门开展扶贫政策创新、项目管理和绩效评估实践提供决策依据。

(四)培育多元社会扶贫主体,健全组织动员机制

鉴于扶贫移民对适应期移民生计能力提升重要性逐步提升,要加快培育多元社会扶贫主体。鼓励企业定点帮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大力鼓舞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社会各种俱乐部、团体等利用其资金和技术优势帮助解决搬迁地就业以及产业的发展。积极动员个人扶贫。鼓励有能力的社会成员对移民的帮扶,结对帮扶,从可持续角度提升其生计能力。健全组织动员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好的氛围,推进政府、市场、个人对适应期移民生计能力提升进行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