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调研报告十篇

时间:2023-03-18 11:59: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技术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篇1

小学信息技术调研报告范文(一)

二十一世纪,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逐渐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对于当代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多种知识,更要具备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使用与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莲 山课件应用信息进行创新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我县,特别是偏远落后农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 20**年9月11月期间,教师进修学校电教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员随着中小教部分别对10所初中,7所小学进行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情况及教师队伍现状进行了的调研指导,通过这次调研指导发现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装备建设、开课情况、师资队伍、教材使用征订等方面,现将具体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突出问题

1.信息技术课时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

教师进修学校电教部信息技术教研员9、10月份深入中小学共17所学校,中学10所开课4所,小学7所开课3所。开课率不足一半。并且开课的个别学校没有达到省教育厅规定的开课时数(小学不低于68节,中学不低于70节)。

半数学校不能开课的主要原因是领导不重视、认识不到位,还有如下原因

(1)微机室等装备建设不达标。

(2)没有配备信息技术学校专任教师。

(3)个别学校不能开足课的原因是信息技术学科规定的课时被其它科占用。

(4)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忙于其它工作,如各种打字、报表等,没有时间备课和上课。

2.信息技术教学还没有直正纳入学校常规教学的统一管理之中。

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管理一般由多个部门管理,存在责任不明确、相互推诿扯皮、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此次检查发现,一些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教案、课堂教学等不做要求,疏于管理,教师没教材没教案讲了几年的课,课堂采用放羊式教学等现象比较普遍。

3.信息技术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

从整体情况看,信息技术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一是对评价考核的管理不规范。有些学校对学期末是否组织信息技术考核没有明确要求,对考试内容和标准也不做具体要求;二是全县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评价考核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目前我县小学和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还没有纳入学生学业考核中的一个科目。

4.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传授、轻信息素养培养现象。

此次检查共听课7节,多数课堂仍然是 满堂灌,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课堂变成了计算机培训班,学生被培养成仅仅会操作计算机的学生,而不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学生。

5、我县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不稳定

(1)、我县大多数的信息技术教师都属于半路出家,其计算机技术多属于自己在工作中积累而成,并且有相当数量的兼职教师。

(2)、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身兼数职。除了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外,还要负责学校的打字工作,各种名目繁多的报表以及为其它学科教师做课件等。信息技术教师身兼数职,难免会影响他们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甚至由于其它工作多,没有时间备课,没有时间信息技术课,开课时数达不到规定标准。另外,信息技术教师普遍教学成果不多,成绩得不到认可,积极性不高。

虽然个别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上述诸多的不利条件制约,但是,教学一线上的信息技术教师,他们想尽方法,克服种种不利因素,争取上好每一堂课。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信息技术知识,我们的教师亲自动手,查找硬件原因,很多学校信息技术教师都兼教师与修理工于一身;计算机数量配置不够,教师便将水平好与水平相对差的学生组对子,让他们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3)、个别中小学没有专职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经常是其它教师兼职。

(4)、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存在学校间不平衡和不稳定。

大多数城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明显高于农村教师、重点学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高于非重点学校教师,初中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高于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教师由于存在短缺现象,造成教师流动性较大,队伍不稳定。

6、信息技术装备不完善

调研的10所中学和7所小学中有一半的学校由于微机室建设不达标不能开设信息技术课。

有些中小学校,由于经费的不足,加上人们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学校信息技术装备严重不足。很多学校都存在有硬件没软件、有电脑没网络,即使定了教材,但是由于配套设施的不足导致很多内容没法讲,即使讲了,由于没有实践,教学效果也不明显。在我们调研的的这十几所中小学校中,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计算机房一般都在普通教室里,简单地把电脑集中地摆放在教室里,导致计算机房灰尘较多,影响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二是计算机配置较差。个别学校仍是最初建机房时的低配置,或略有升级,或已经淘汰没有购置新设备。三是个别学校机器购置时间及机器配置繁杂不统一,出现故障后难以有效恢复。有些中小学虽将部分机器进行更新,但电脑的兼容性差,机器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开不了机、死机等情况。机房维护工作给信息技术教师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可以说,我县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装备的现状已经成了制约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7、信息技术学科教材征订情况

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很强学科特色的课程,莲 山~课件 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整合能力和信息素养为目的,因此如何选择信息技术教材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1)当前,我县信息技术教材选用没有统一要求,造成了全县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所用的教材版本不一、内容不统一的现象,给全县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管理、信息技术教师的、备课与开展教研活动等带来了一定困难。

(2)还有相当数量的学校学生没有征订信息技术学科教材,给学生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带来一定困难,从而影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8、部分学校领导在思想上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认识不够,工作思路不够明晰,对信息技术教育硬件配备标准不够清楚,学校建设发展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

检查结果表明,有小部分学校在信息化工作乃至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方面存在认识模糊,思路不清,标准不明,执行不利等状况。有的学校近年招生速度过快,规模变化过大,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导致校舍高度紧张,而信息技术教室却长期无力纳入建设目标和设置计划。有的高中学校,仍然受升学率所牵所困,对于非升学考试科目的开设不够重视,对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建设抱着等待观望和得过且过的消极心理,投入力度不够。还有的学校对信息化发展建设缺乏明晰正确的工作思路,只重视学校行政科室或教师计算机的配备而忽略学生计算机的配备,或者对学校基本的信息化装备标准心中无数,规划不够科学合理

(二)加强和改进全县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的建议

1.进一步提高认识,规范开课,把信息技术课时落实到位。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莲~山课件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学科教育,更是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管理,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充分保障,结合教学实际,配备充足的信息技术教师和教学所需设施设备,切实把信息技术课时落实到位,确保义务教育阶段三九年级每周开设两节信息技术课。

2.明确责任,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要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常规管理。首先要明确信息技术教学的分管领导,电教中心(或信息中心)应侧重对信息技术教学所需硬件设施的管理,信息技术任课教师和学科教学工作要统一归口教务处管理;其次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管理要同其他学科一样要求,教师要制定学期教学计划,要规范教案书写,要认真组织课堂教学,要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学校要加强检查和指导,狠抓落实,确保信息技术课规范有效实施。

3.建立有效评价考核机制,营造良好信息技术教学氛围。

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学科评价考核体系,不仅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素质,从而形成一个学生和教师积极性全面提高的良好信息技术教学氛围。第一,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考核。平时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学期末学校要组织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考核,考核内容要紧扣教材,考核结果可以以等级的方式呈现;第二,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县统一组织的信息技术评价考核。将信息技术列入学业考试的考核科目,逐步开展对学校的抽考。

初一信息技术调研报告范文(二)

(一)引言

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以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为主线,以学习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学生的学科学习,以项目实践活动为教学的基本活动形式。初中信息技术的教育的特点,确定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摒弃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与学的模式,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创新。为了让我校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操作的优良品质,在开学之初,我对全校的初一新生进行了一次信息技术学前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分析学生,把握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开学初,我设计了针对初一新生的调研问卷,对学生进行了调研。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基本资料、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参赛情况、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态度以及想对老师讲的几大板块。根据调研表的分析(见图1-图10),力争在教学中制定合理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

调研结果统计:

1、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2、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现状统计

学生中有90%左右的对键盘分布较熟悉,认为自己指法操作和操作姿势正确的有15%,62%的学生觉得指法操作和操作姿势基本正确,有23%的不正确。当然,对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还要通过观察才能证实。如果确实如学生的自我认识那样,我们就有必要发挥前15%的学生的作用,对后23%的学生进行帮助,从而加快学习的进程,提高学习的效率。

从统计数据中知道,对于使用wrod编辑电子小报、使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等应用软件,在基本能按要求操作层面以上的学生占50%左右,完全不会操作的有45%左右。怎样才能让操作熟练的那16%左右的学生有新知识可学而不是吃不饱,又要让不会操作的学生吃得了而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以上统计数据是教学中制定教学计划、设计学习任务的重要依据。这些数据还为我们了解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切入角度,了解班级差异很有好处。

3、学生对初中信息技术学习的态度

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中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是较大一个板块,是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是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必要的基本技能,能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网络基础及其应用既是学生最想学的,也是实际中非常需要的知识。所以我把这些作为了解学生的切入点,设计了本次问卷。

在调研学生学习态度的统计结果中,有近70%的学生渴望多学,不想学习和学不学无所谓的总共只占6%,说明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强烈的;有选择地学习者为24%,说明当代初中学生有思想,也有主见,这对教师设计教学计划,制定教学策略以及设置学习任务都有很大的挑战性。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不愿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是教好信息技术课不可忽视的环节。

(三)分析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制订教学策略

分析学生、分析教材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驾驭学生和教材,制定合理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探索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上好信息技术课。

教学策略是关于教学决策的谋略。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思想)指导下,对完成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程度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为提高教学效率,极大地发挥教学资源的效益,根据学校软、硬件条件较好,学生群体基础较好、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有强烈的要求,并努力想要通过对信息技术的相关内容的学习发展自己的个性、能力和水平的实际,应以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来进行教学,适当删去与小学重复的学习内容,研究与高中教学的衔接问题。如在练习鼠标和软件的使用时,指导学生用《画图》软件制作富有童心的作品来歌颂祖国、歌颂家乡,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用word来写作文和制作小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运用情境启发、协作学习、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小老师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

所谓情境启发,是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一条超时空的隧道,把网上的和光盘里面的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呈现给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广阔天地,提供学习环境,增强对学生思维兴奋点的刺激。

协作学习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竞争、协同、帮助、分工等形式,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任务驱动是指学生按照教材或教师的要求去完成某项工作。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对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创造性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小老师适用于教学内容为一些同学已经掌握,或者还有代表作品的情况。让这些同学展示他们的作品,讲解作品制作的方法。其优点是:有利于演讲者的成长,有利于激发听讲者的创作意识。让同学展示他们的作品,是对他们成功的肯定,也是让他们与学习伙伴共同分享学习成果。让他们当小老师讲解作品制作的方法,能锻炼口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其不断成长。对聆听者来说,演讲者是同学、伙伴,展示的是自己熟悉而感兴趣的内容,这种亲近感是老师无法替代的。同时,自己同学能制作的,我也能制作甚至会更好,从而一种学习的欲望、创作的热情很自然地被激发起来。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就会有内在动力的支持,也就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篇2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从课程设置看,我区自1999年开设信息技术课以来,信息技术教育曾经红火一时,各校争先恐后地开设信息技术课。至2007年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后,中小学新开设了综合实践课程,信息技术学科由原来的独立学科被纳入综合实践课程中。随之带来一系列问题:教材的问题,开课年级的问题,课时的问题,教学管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正常开展。

从硬件配备看,我区于2005年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为每所中学配置了一间多媒体教室及一间计算机教室,小学也初步建成多媒体教室和农远资源接收室。小学计算机教室是自筹经费建成,购置的计算机配置低,数量也不足,现在设备老化严重,不能正常运行。

从教材建设上看,2005年长春市电教馆组织省内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专家编辑出版了长春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现已改版两次。

从师资队伍建设上看,我区99%的信息技术教师都是从其他学科转行过来的,专业不对口。现有约40%的专任教师参加了吉林省教育学院信息技术专业的大专班和本科班在职培训,并获得学历证书。目前,我区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任教师41人,具有计算机专业学历的有15人。

(二)我区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教学没有真正纳入学校常规教学的统一管理之中

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管理存在责任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的现象。调研发现,一些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教案、课堂教学等不做要求,疏于管理,缺少检查力度。教师的教学相对随意,教案只是用来应付检查,没有实用性。

2.信息技术学科教材不统一,版本混乱

从新课改后,信息技术课被纳入到综合实践课程里,教材也发生了改变,导致各学校信息技术教材不统一。

(1)由于我区信息技术教材选用没有统一要求,造成了全区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所用的教材版本不一、内容不一的局面。初中继续沿用长春市电教馆编写的信息技术教材,但教材版本混乱,更新不及时。同时,部分小学使用综合实践教材,综合实践教材只有五、六年级才有部分信息技术相关内容,而区教育局要求小学只在三、四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因此,导致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难以真正开展。另外一部分小学则使用长春市电教馆开发的教材,但往往版本老旧难以满足学习需要。给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管理、信息技术教师的备课与教研活动的开展等带来了一定困难。

(2)还有一些学校没有为学生征订信息技术学科教材,教师自编教学内容,随意性很大,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给学生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带来一定困难,从而影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3.信息技术开课年级不统一,课时难以保证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前,我区信息技术课开课年级为:小学三至六年级,初中七至九年级。课时为每周2课时。自新课改实施后,教育局重新统一开课年级与课时,规定小学三、四年级,初中七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课时为每周1课时。后来初中信息技术课调整为每周2课时。调研中发现,我区各个小学信息技术开课年级不统一,有在五、六年级开课的,也有在三、四年级开课的,少数学校一、二年级也上信息课,课时为1课时。初中基本按照教育局要求在七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但课时又不统一。

4.信息技术课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

从整体情况看,信息技术课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甚至没有考试和考评。一是对评价考核的管理不规范。有些学校对学期末是否组织信息技术考核没有明确要求,对考试内容和标准也不做具体要求;二是全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评价考核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小学学段和初中学段学业结束,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水平没有一个综合考量。

5.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传授、轻信息素养培养现象

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课堂变成了“计算机培训班”,学生被培养成仅仅会操作计算机的学生,而不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学生。

6.信息技术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不稳定

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属于半路出家,对本学科知识缺少系统的认识。还有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身兼数职,除了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外,还要负责学校的打字工作,学校计算机、网络的维护与管理,以及为其它学科教师做课件等。教师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专心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难免会影响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效果。

7.信息技术设备不完善

此次调研的6所中学和7所小学中,有部分学校由于计算机教室建设不达标,不能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设备严重老化。即使有教材,但是由于配套设施的不足导致很多教学内容没法实践,导致教学效果不好。个别中小学使用的计算机仍是最初建机房时的低配置,或略有升级,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8.学校领导不重视

部分学校领导在思想上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认识不够,对信息技术教育硬件配备标准不清楚,学校建设发展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

由于部分学校近年来招生速度过快,规模变化过大,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导致校舍高度紧张,信息技术教室建设长期无法纳入建设目标和设置计划。加上部分学校领导只重视学校行政科室或教师计算机的配备而忽略学生计算机的配备,导致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建设落后。

二、建议

(一)明确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思想,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推进教学创新,全面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

进一步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合理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注重情境创设和意义建构;立足应用实践,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加大投入力度,提高配备水平,加强常规教学管理,保证信息技术课正常有效地开展

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充分保障,配备要达到标准,能满足教学需要。

教学管理要明确到人,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常规管理。首先要明确领导分工,狠抓课时计划、教学常规、教学进度和教学活动管理。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管理要同其他学科一样要求,教师要制定学期教学计划,要规范教案书写,要认真组织课堂教学,要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学校要加强检查和指导,狠抓落实,确保信息技术课规范有效地实施。

全区对信息技术教学要统一管理,统一信息技术教材,统一开课年级,统一课时。

(三)建立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氛围

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学科评价考核体系,坚持发展性、诊断性和激励性的评价原则,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考核。平时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学期末学校要组织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考核,考核内容要紧扣教材,考核结果可以以等级的方式呈现;评价的方式要注意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结合、上机操作与电子作品结合、一次考试与学生多次选择考试结合。第二,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区统一组织的信息技术评价考核。将信息技术列入学业考试的考核科目。第三,要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估督导检查,完善对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的评估方案。

(四)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必须不断地更新和提高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在岗培训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建议每两年至少要开展一次信息技术方面的专题培训。

(五)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工作,切实提高教研实效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篇3

报告建议,应该在国际层面进行数据的采集,以便比较各国教育信息化政策、项目类型及其影响,同时增进对各国教育信息化实践的理解。基于此,本文从研究项目概况、基本观点、未来方向等方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国际经验》进行解读,同时在其后分别辅以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案例,以为国内教育信息化工作者了解世界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趋势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项目概况

(一)研究问题

《教育信息化的国际经验:最终报告》尽管在某些特定章节里包含了美国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和实践信息,但美国并不是该报告的主要关注点;报告超越了美国界限,聚焦21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活动。

报告主要关注四个问题:第一,国际组织和美国国内组织收集了哪些国际层面的教育技术的数据?这些数据有何局限?第二,技术是如何用于提高学生对高水平教学的获取?第三,技术是如何被用来提高教师的质量?第四,政府在何种程度上不断改善、评估和维护国家教育数据系统,选择哪些指标用以追踪学生的进步、并让政策和规划制定者了解具体情况?

(二)研究过程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IETE项目团队主要从两条途径收集和分析数据:第一,基于Web的搜索,了解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新数据;第二,对21个国家(或地区)政府主管教育信息化的官员进行调查和访谈。

IETE项目主要关注中小学阶段的教育,于2009-2010年度分两个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研究者通过文献和互联网查找多国的数据资料。查找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方法、工具,以及可从政府重要部门获取的信息通信技术与教学进行整合所付出努力的数据。研究报告涵盖2009年6月间确认的国际数据汇总。调查和访谈资料主要是在2010年春夏期间收集。报告提到,国家政策和规划在数据收集期间呈现了不稳定的变化。报告里的信息截止到2010年6月1日。在最终报告的附录A介绍了研究方法;附录B介绍了经筛选后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与教育信息化应用及上述研究问题相关的早期数据收集相关。

在第二阶段,为了挖掘更完整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和实践信息,IETE项目组从21个国家和地区中收集了调查和访谈数据。通过调查和访问,项目组更新和拓展了已有的数据。国家和地区的遴选标准是:首先从实施了或正在实施有关信息化的重大基础设施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开始挑选,且它们已经或正在广泛实施ICT应用于教育的活动;然后通过网络就绪指数和劳动生产力指数的排名最终确定入选国家和地区。需要指出的是,地理位置的代表性不在考虑范围之列;某一国家中相对独立的省或地区有关教育信息化活动的数据并不是项目组收集的重点。项目组使用调查和国家访谈获取的数据来更新现有的信息,包括教育信息化的国家规划和优先发展事项相关的更有质量的信息。上述信息最终以数据概览图的形式呈现在国家和地区的案例报告中。表1是本研究最终确定的国家和地区列表(含英文缩写)。

上述21个国家和地区中,18个是国家政府部门,另外3个是在某一国家特定区域里负责制定教育政策的地方政府。加拿大和比利时这两个国家没有教育部,因此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和比利时佛兰芒区的教育部门分别被选为这两个国家的代表;同样,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

IETE项目的数据收集期间(2009-2010年)正值全球金融危机这一特殊时期。在项目持续期间,一些国家正在艰难应对经济危机。冰岛、爱尔兰和瑞典全部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英国和日本经历了政府政权交替。之所以强调在全球动态环境下数据收集的不稳定性,是因为规划和优先发展事项会发生重大或突然改变。加之技术应用于教育本身发展也很迅速,因而我们建议今后要确保项目中的国家访谈常规化、数据更新常态化。

(三)数据收集及发现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篇4

[关键词]专业图书馆 知识服务模式 学科馆员服务 学科信息服务

[分类号]G258.5

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是我国专业图书馆中最有活力的体系之一。2001年以来,随着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建设的深入,在信息化、数字化大潮的推动下,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结合科研一线的服务需求,进行了大量的知识服务探索与实践,正在逐步形成适合数字化科研的文献信息需求的服务模式。

1专业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涵

知识服务是学术性文献信息机构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代表着未来专业图书馆的核心能力。未来专业图书馆的核心能力定位在知识服务,即以信息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在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行业,知识服务内涵也是不断发展的。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应用不断深入,知识服务的内涵进一步包括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战略性学习的相关内容与工具,面向研究、决策制定和创新等提供服务。科学研究过程的数据化,科研活动的流程化,科研过程的模拟,推动着科研信息需求不断向知识化服务转变,知识服务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组织上都出现了新的特征。专业图书馆的知识服务要求支持科研活动的知识计算环境和工具建设,支持“现场”的科研信息交互,支持动态柔性的知识、信息组织,建立E-Knowledge服务机制。

2001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大力支持下,围绕不断变化的科研信息服务需求,进行了多层次、丰富的知识服务探索。在文献保障服务方面,开展了科研文献资源需求分析、文献信息环境组织、科技文献保障体系建设、网络化文献保障与获取平台和系统建设。探索了开展学科化信息服务的试验途径与方法,逐步建立了嵌入科研过程的学科信息服务、文献保障、信息分析的模式与工作体系。推动组织了面向科研项目和科研管理的情报研究服务工作,开展专题情报分析与服务、决策信息分析与服务,采用科学计量与文献计量方法,进行专利分析、竞争力与竞争态势分析、专题情报研究等服务。利用文献组织、信息组织、知识组织技术,开展面向科研项目、领域的知识组织研究,提供专业化的知识组织平台和知识环境建设工具,建设知识共享环境和协作环境。

2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的知识服务实践

在国家知识创新试点工程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110余个研究单元围绕自然科学各个前沿领域、战略高新技术领域等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同时,对科技信息服务提出了不同层次的需求。针对科研人员广泛的文献服务需求、学科信息服务需求、学科情报服务需求、战略情报服务需求,各文献情报机构探索性地开展了知识服务,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积累了丰富经验。总结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各文献情报机构的知识服务经验,主要表现在:科研文献资源保障服务、文献信息咨询服务、专题文献信息服务、学科信息服务与信息环境建设、专题情报研究与服务、信息分析与知识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

2.1深入开展科研一线文献信息需求分析,系统建立文献保障服务方案

科研一线的文献信息需求、知识服务需求是专业图书馆机构组织服务的基点。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结合科研活动的流程,采取多元方法(服务需求调研、计量分析、内容分析、学科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各自研究所核心期刊文献需求,分析满足文献需求的各种形式。根据中国科学院科研一线的文献信息需求,合理制定文献资源建设方案,采取集团采购、集成揭示、馆际互借等形式,合理配置,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效益。如青藏高原研究所根据科技文献数字化发展趋势,确立了“以电子资源为主,纸本以青藏高原研究基础理论书籍为主要馆藏,其他通过馆际互借方式予以满足,文献数据库以参加组团订购为主”的保障方针,合理制定文献保障策略。

大部分研究所图书馆组织编制文献分析报告,引导研究所的订购决策和资金投入。如理论物理研究所图书馆分析在ISI Web of Science平台中检索到本所2004-2009年共被SCI收录论文1330篇,引用期刊论文34618篇,其中有32243篇集中分布在103种期刊上。据此,制定了本所科技期刊的采购策略,选择订购103种学术期刊。电工研究所图书馆分别在SCI、JCR、EI数据库平台上,对本所人员在2009年1月-2011年5月近2年多时间内发表的SCI、EI文章、引用参考文献的主要文献来源以及使用量等进行统计分析。软件研究所图书馆结合本所,分析文献资源保障状况,完成ACM、IEEE等核心电子期刊数据库的发文、使用分析报告,供所领导参考。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图书馆采取文献计量学方法,完成了《所信息资源需求与保障分析》,形成了文献资源建设规划。

各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除了发挥资金效力,合理订购文献资源外,还广泛利用网络开放资源、建立专业文献信息网站,建立第三方文献共享渠道,组织开发科技文献数据库。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图书馆围绕工业生物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的国内著名门户网站,开展深度分析,制定科研信息保障策略,系统分析工业生物信息网、工业生物技术信息网、生物谷、生物通、丁香园、科学网、Nature、Science、Cell、Oxford-Journals、PNAS、PLOS One等网站结构,建立集成的文献信息聚合、页面信息抓取工具,使科研人员及时掌握先进科研动态、重要期刊文献。力学研究所图书馆还利用电子资源的广泛分布特点,不定期通过专业论坛、社区等网上空间收集电子资源,尤其是国外原版电子书,推荐给相关研究领域的课题组。昆明植物研究所图书馆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让科研人员随时随地地推荐资源,自主决定资源采购类型及内容。上海精密光学机械研究所图书馆自主开发建设专题文献数据库,收录国外相关学术会议信息超过13000条、相关专家数据超过1000人、激光器产品数据3000余条、光电百科词条2700余条,数据库还收录了专业学术会议报告、国外专业机构研究报告、非正式出版物、互联网资料、内部资料等灰色文献逾数万条,相当部分的“稀见”文献资料具有独特价值。

2.2全面开展文献信息的咨询服务,满足科研文献获取和评价需求

中国科学院各个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利用文献计

量分析等手段,深化文献信息保障服务的内涵,拓展文献信息服务的范围,组织开展以文献分析为基础的知识服务,提供面向课题和科研项目的文献咨询和服务,开展专题文献计量分析服务,面向科研课题提供专题文献管理服务、专题文献保障服务等。

半导体研究所图书信息中心根据科研人员信息需求的特点,主动开展各种针对性文献信息服务,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献咨询服务模式,包括开展文献定制服务,使得用户长期、稳定地获取本专业最新科研动态;为所内用户申请项目、申报奖项提供文献收录引证分析;向科研人员以“信息早餐”形式科研信息。电子学研究所图书馆为全所科研人员和研究所提供文献代查服务,提供文献查询、文献传递、付费、接收文献、文献整理和管理等一条龙服务。电工研究所图书馆通过组织SCI、EI论文引证检索专题讲座,编制论文引证检索方法说明等,按照科研成果管理要求开展SCI、EI论文收录、影响因子、核心期刊论文、论文摘要、电子文献检索等,支持科研人员的晋级、项目申报。

过程工程研究所图书馆专门针对院士申报、杰出青年基金申请、成果申报等提供引证检索服务,2008年至今为76位科研人员和实验室提供引证检索报告155份,得到了科研人员的普遍认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图书馆为了节省科研人员的精力,宣传推广文献传递服务,主动为每位院士、资深科学家、科研精英等配备了原文传递账号和随易通,为科研工作营造了良好的信息环境。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文献信息机构配合科技处对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论文是否被SCI、EI收录进行核实,查询的被SCI、ISTP收录和引用情况。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手段对期刊、著作、论文等文献的引用与被引用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掌握本所科研人员和学生查阅文献的规律和范围,为文献情报工作者构建本所核心资源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图书馆围绕着本所的高技术研发特点和中国科学院发展产业化服务国家的战略,主办了《微系统技术信息》网络杂志,每周不定期(3-4次)提供科研最新动态,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向所里的研究员、所领导发送;所提供的网络信息调研服务覆盖了微系统所所有的研究方向,着重报告最新的学术和产业动态。上海有机化学所图书馆以全院集团采购网络版数字资源为主,改变以往必须到图书馆才能获得服务的模式,开展网络化文献信息服务;同时在文献信息服务上,从单独依靠本所图书馆提供服务为主,转变为以全院文献情报机构联合合作的服务模式。

2.3嵌入科研一线,开展专题文献信息服务,保障科研人员的文献信息需求

面向科研课题和项目组织专题文献信息服务,是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目前,已经形成了围绕科研信息服务需求,开展专题文献信息、动态趋势分析,围绕研究机构和学科领域,开展研究机构竞争力分析、学科发展态势分析的知识服务模式。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图书馆在保障基础信息服务的同时,承担《研究所重点学科资源发现与利用态势分析》项目研究,建立重点学科资源与重点学科研究领域发展态势之间的关联关系,分析研究所重点学科资源的利用态势,完成《研究所高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期刊保障现状分析》、《研究所高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引用论文期刊保障现状分析》、《国外目标机构资源保障分析》、《国外目标机构引用论文资源保障分析》以及《生物医用高分子研究领域全景分析》等研究报告。计算技术研究所图书馆为本所战略规划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统计报告,撰写《基于ESI的研究所科技论文产出与影响力分析》和《计算技术研究所2000年至2006年发表科技论文统计分析》等;并撰写《IEEE科技期刊出版现状调研分析》、《高性能计算研究与应用的文献计量分析》等分析报告。化学研究所图书馆在保障基础信息服务的同时,开展专题信息服务探索,完成《化学所与德国马普、日本分子研究所、加州伯克利大学、上海有机所和长春应化所的资源比对分析》、《化学所SCI收录论文统计及期刊分类》报告。

金属研究所图书馆配合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开展材料标准制定与实施的专题调研,分别对中国、美国、日本及英国四国材料标准进行系统比较分析,全面展示了我国材料标准在数量、标准更新速度及技术领域分布等方面与其他三个发达国家的差异,为下一步制定材料标准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四个国家材料标准文献比较分析》也为促进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及材料标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理化技术研究所图书馆为激光物理实验室开展定题服务,半年完成近千条文献信息、网络新闻、专利等形式信息的推送服务;利用掌握的检索技巧对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源进行了筛选,并在所主页上构建了能源专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能源相关信息不足的缺憾。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图书馆专门针对2007年太湖爆发严重的蓝藻水华,搜集、整理了大量相关文献信息,制作了“蓝藻水华信息专题”,及时提供给研究所领导及相关研究人员。其提供的资料对本所为江苏省及无锡市政府起草的应急措施报告起到了重要作用,得到项目首席科学家的认可。紫金山天文台图书馆主动参与学科情报信息服务,完成了“紫金山天文台SCI收录论文文献计量分析”、“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空间环境领域研究发展分析”领域分析,并针对1900-2010年期间有关空间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文献,对其国家地区、文献类型、机构、出版年、文献来源、学科种类等进行分析,揭示空间环境学科领域在国内外的研究发展状况。

2.4深化学科信息服务内涵,建设专题信息环境,探索服务转型

各个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积极变革图书馆服务模式,实现从传统图书馆的阵地阅览服务、文献借阅服务等向支持科研文献及时保障、文献获取能力培训、专题信息咨询等方向的转变。各研究所图书馆将科研人员文献获取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评价能力等信息素质培训作为工作的核心内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组织不同形式的培训,如预约培训、现场培训、嵌入式培训等。培训内容包括了文献获取方法与途径、文献检索方法与工具、文献管理工具、文献信息环境建设、等。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图书馆组织图书馆员、学科馆员、数据库商开展面向全所、实验室、课题组的培训,内容包括新生与新员工人所教育、专题文献检索、End-note管理工具、专利检索、标准检索、军工信息检索、统计数据检索、SCI/EI/Knovel/ASME/DII等数据库使用技巧、TDA分析工具利用等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培训。在培训组织过程中,与研究所人事处、学生会、实验室密切沟通合作,形成比较完善的培训组织形式。

力学研究所图书馆结合重点实验室需求,尝试以新的方式针对研究领域开展学科情报服务,以信息平台建设为主,组织建设“高超声速信息平台”,积累、长

期保存和利用专业信息,更好地为基础研究提供信息支撑服务,推动科研项目的进展。2009年11月,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图书馆为红外物理国家实验室安装了“红外物理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红外物理最新的科研成果、科技新闻、红外物理实验室论文收录引用分析、国际影响力分析、红外物理国际研究进展与趋势、红外物理核心和相关资源导航等学科信息服务,受到科研人员欢迎。海洋研究所图书馆围绕“中国近海水母爆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环境效应”(973项目)建设专题知识环境,使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图书馆充分挖掘文献资源信息,编制专题数据库,为一线科研人员提供服务。建设“中国湖泊水库文献目录数据库”,收集了从20世纪30-40年代开始到90年代的文献目录5000多条;建设“地形图目录数据库”,提供常用的大比例尺的地形图的目录数据10000多条;建设“馆藏地方志目录数据库”,揭示大量各类地方志文献目录数据库,收录3500多条记录,包含40000多册地方志。

2.5结合科研信息需求,组织专题情报研究,形成情报研究产品与服务

面向科研项目和科研管理工作,开展专题情报研究,是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的又一大特色。各研究所图书馆针对一线科研任务、科研管理,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热点问题等,广泛开展技术发展态势、学科发展态势、科技竞争力、发展战略研究等情报调研。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信息中心围绕本所科研项目形成了专题情报调研服务机制,推出了专门的情报研究服务产品系列,编辑《大连化物所前沿信息通讯》和《大连化物所规划战略研究简报》,完成《大连化物所中国专利分析报告》、《CO2减排资料调研报告》、《水资源资料调研报告》、《太阳能硅原料化学化工资料调研报告》、《稀土化学化工资料调研报告》等。光电技术研究所信息中心围绕定题情报服务(SDI)机制,建队伍、建网络、建流程,在长达30多年的SDI连续跟踪中,已形成题录/摘要、动态、汇编和专集等4个情报产品序列,连续出版《动态》200余期,《光束控制和跟踪测量技术》、《光刻技术》等资料汇编300余辑。

金属研究所图书馆为支持我国钢铁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采用文献计量分析工具,从近10万条文献数据中,综合分析全球钢铁业的技术研究热点;通过对近400篇文献内容的综述,详细展示钢铁业研究进展,提供《钢铁行业发展及研究现状分析报告》,为钢铁战略规划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文献支持。组织开展MCrAl系涂层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针对材料表面工程研究部制定未来发展方向的需要,采用统计分析学、文献综述及专利评价等方法,形成了《MCrAI系高温防护涂层的研究进展》,探索出图书情报工作与用户需求间协同合作的有效模式。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信息中心围绕本所优先发展领域与战略重点,采取内部电子刊物形式编发科学动态监测快报类、专题研究报告类、年度综合报告类等三类情报信息产品,其中科学动态监测快报目前包括《生物能源科技专辑》、《生物能源产业专辑》两种月刊,两种信息快报产品在相关共享平台、中国工业生物技术网等网络平台;专题研究报告和年度综合报告不定期,每年分别为4份和2份以上,其中部分报告已提交国家和院有关部门参考。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开展《生命学科发展态势报告》的年度分析,组织《国内外生物类实验室废弃物管理机制研究》与《生物伦理管理研究报告》专题情报研究,根据科研战略规划制定需求完成《生科院神经研究所学科能力比较分析报告》。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图书馆确立需求导向的服务原则和甘为人梯的服务理念,围绕研究所发展战略和重点科学领域,深入了解、分析研究所科技管理和科技创新活动对情报信息的需求,加强与所领导、所战略规划部门、研究所重要科学家的沟通联系,确定情报服务的重点对象和重要领域,密切关注、跟踪国际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态势,系统搜集、整理、分析、梳理相关技术领域的情报信息,形成了专题情报调研报告、专题信息编译汇编资料、专题信息简报、专题文献目录、专题数据库等系列化的情报服务产品。完成了《国际激光聚变科学技术现状与发展态势》、《太阳能电池技术专利分析报告》、《大型平面镜制造与测试先进技术调研报告》、《激光信噪比及相关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国际ICF激光驱动器研究年度综述》、《国外高能拍瓦激光装置概述》、《国际光伏技术路线图概述》、《ICF光学材料激光损伤研究现状与分析》等情报调研报告。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图书馆、上海天文台图书馆围绕学科发展和科研决策需求,在科技前沿态势跟踪、学科竞争态势分析、重大学科方向态势分析等方面形成了系统化的情报研究产品。

2.6试验建设专题信息分析工具与平台,构建研究项目和领域的专题信息环境

文献信息服务、知识服务的工具化、平台化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实现服务模式转型和新型服务模式建立的主要标志之一。针对各个研究所专题信息服务的特点,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积极推动和倡导下,利用各类知识服务工具软件,围绕专题研究领域和研究项目构建专题领域的知识环境。

声学研究所图书馆建立声学信息资源导航平台,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形成了特色。软件研究所图书馆研发了基于个人/单位的科技论文检索与知识导航系统,以发现知识、获取知识、推送知识、跟踪知识和传播知识为主线,支持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部门快速挖掘信息。武汉病毒研究所在国家科学图书馆支持下,利用专题信息平台建设工具搭建专业领域的信息平台,如HIV分子流行病学与分子病毒学学科组信息平台、肝炎病毒学学科组信息平台、神经病毒学科组信息平台等,定期本学科组相关信息、研究进展、领域进展等。同时,将数字化文献信息、文献资源与服务体系、专业会议活动信息等有机融合到信息平台中,形成综合性的学科知识环境。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图书馆围绕研究所、新疆分院以及新疆地方的需求,组织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建立战略情报服务机制,累计完成新疆与中亚五国科技合作研究、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战略情报研究、新疆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战略与路线图、新疆2007-2010年SCI论文统计分析、新疆科技产出10年评估、中亚国家科技发展概况及其与我国科技合作建议、蒙古国科技发展概况及其与我国科技合作建议、上海合作组织农业合作发展规划研究、发挥中心城市的聚集辐射作用研究、加快碘缺乏病防治方法与建议、新疆与中亚五国科技合作的回顾与建议、中亚科技实力及其与我国合作前景对策分析、国际棉花产业研究进展等情报研究项目。

青藏高原研究所图书馆秉承综合信息服务的理念,搭建“青藏高原研究信息与知识平台”,对国内外青藏高原研究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组织,集中展示青藏高原研究的各方面内容,实现了信息知识资源的保存、集成、共享和交互。上海药物研究所图书馆围绕“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建立“药物情报网”,参与建设“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科技情报服务网站”、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生物技术产业平台及信息共享平台”,在服务本所科研的同时,支持区域科技创新与发展。

3结语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篇5

《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已被省教科院成功立项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2018年度规划课题,为了保证课题方案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具体的细节之中,根据相关要求,我们课题组定于今天开题,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领导和老师们指正、审议。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技术群,它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感测技术、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我们所要学习和运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予以支持的相关内容。包括教育教学资源的下载、办公系统的操作、PPT的制作和使用等等。

所谓“课堂教学优质化”,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0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在课堂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枯燥、抽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形象、生动、鲜明的电子信息,变单调为丰富,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从而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

国外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起步较早,比如美国特别重视信息技术对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的研究。就课堂教学而言,他们通过整合打造轻松愉快、乐学善学、精彩灵动的教学新时空,“使学习变得更有趣、更容易、更广阔、更加丰富多彩。”。英国早在教育中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使用计算机,如名为“国家计算机辅助学习发展计划”(National Development Project for 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NDPCAL)的研究。“把计算机整合到课程中的观念”(Integrated Computers Curriculum)就是这项研究所提出来的,主要强调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合理利用,可以培养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意识以及应用等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法国也十分重视。法国教育专家指出:“在动态环境下,空间图形性质和几何教学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强化。”早在1985年,法国就要求学生从小学第四学年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而且把“计算机入门”作为必修课设立到“科学技术”学科中,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软硬件环境的配备,为课程整合的良性开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正所谓“突破现状是发展的必然。”。

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2000年4月6日,教育部长陈至立在新加坡召开的以“为了21世纪学习化社会的教育”为主题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二次教育部长会议上作了题为《面向21世纪教育的改革创新》的发言。她不仅明确提出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中国面向21世纪教育的目标,而且强调“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使中国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2012年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政策集中出台。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年)》的要求,到2020年需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想适应的教育信息现代化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这对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意见和总体方向。2012年4月,刘延东关于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确定了“三通两平台”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导向,即“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这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但是,尽管信息技术平台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在全国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在农村小学课堂中的研究与实践还属于起步阶段。同时,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课堂深度融合方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理念上的高接受度和低层次的实际运用的矛盾、信息技术的百花齐放与无统一标准之间的矛盾,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结构和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立足于听课老师和领导的信息技术的虚假热闹和立足于学生的学,不断优化学生的学法之间的矛盾……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如何让信息技术平台真正促进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学校的提升,如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如何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 如何使整合达到最佳状态?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探索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我们想从“课堂教学”这个点上做一些探索和研究,通过行动和反思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为推进新课改进行一些尝试。而这,恰恰是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所在。鉴于此,我们提出《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研究目标:

1.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培养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

2.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的有效途径、策略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将“减负增效”落到实处。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研究内容:

1.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学科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途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教师的教学向“以学定教”的学生主体方向发展。

2.研究如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使得课堂教学实现最优化,进而取得优质高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3.研究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变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为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怎样最大程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成为所有学生发展的平台,最终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形成。

研究假设:在信息技术现代化背景下,农村小学生寻求探索之火的原动力大大增强,多媒体成其为聚精会神的心理动因,孩子们最大程度地身动、心动、神动、肯学、想学、会学的念头一再高涨,其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也是事半功倍的。

拟创新点: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介入,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身心发展和创新发展;重要的是,现代化信息技术是否促进了每一个孩子们的成长,从而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发展、都能提高,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的难以忘怀的思维之光、自由之光、创造之光,以及思维的交锋、情感的交融、经验的积累、思想的领悟,才是我们更加需要的境界。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先对相关的理论资料进行学习和总结,如:国内的研究现象以及研究的理论依据等等。之后,通过相关调查对当前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明确情景的创设对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的作用,并通过寻找数学课堂情景创设的基本途径来有效的将数学情景有效的应用到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并通过总结分析形成相应的报告。最后,通过研究成果、研究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和总结,形成最终的结题报告。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要求课题组成员借助网络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的理论,方法,关注与本课题相关的最新动态、最新理论以及已取得的相应成果并大胆吸取借鉴相关文献理论中的优秀成果,为展开研究做好理论铺垫。并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课题实施,深入开展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2.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教师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通过开展公开教学、交流研讨、专题分析等一系列活动,探究如何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3.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典型教学案例的分析,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应用与实践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兴趣爱好产生的影响。

4.经验总结法:组织教师认真撰写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分析,及时总结实践中的经验,积极探索我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实际操作方案,通过撰写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分析,总结信息技术在学科课堂教学运用实践中的经验。最终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策略和方法,撰写研究报告、发表论文等。

5.成果分析法: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实现课堂教学优质化的操作方案,最终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策略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汇总资料,并选取有价值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推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三)技术路线:调查分析——>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实践研究——>实验比较——>形成结论——>修正完善——>总结成果——>推广应用

(4)实施步骤

(1)启动阶段:2018年5月到2018年9月,成立《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优质化》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初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发展动态,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育手段的重要性,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增长点和切入点;组织课题参与人员系统学习有关运用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对全体实验人员进行运用信息技术培训;调查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中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的研究思路,撰写开题报告,制定研究方案。

(2)组织实施阶段: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制定研究计划,具体实施研究,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参与学科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与学,探索有效的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模式,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教与学的优化,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进而培养高素质现代人才的目的。实施期间要求课题组成员每人准备一节公开课,在有效整合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收集优秀教案、优秀课件、优秀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等。形成阶段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

(3)总结结题阶段:2020年3月至2020年5月,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收集优秀论文、教师研究案例等,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负责人张瑞清,一级教师,长期从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曾多次获得过辅导站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和县级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多次获得镇级和县级“优秀教师”和“先进个人”称号,2015年获得了县级“骨干教师”荣誉称号。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曾两次参与了省、市课题研究工作,2008年9月他参与研究的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改中提高学困生数学成绩研究》经专家评审,通过鉴定;2017年9月他作为第一参加人研究的武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顺利结题。在课堂教学中他善于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撰写的论文《浅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在2004年5月荣获武威市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评选小学组三等奖;撰写的论文《提高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点做法》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看法》分别在《天祝教育》2010第3期和2014第1期上发表。

课题组成员刘生俊,一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3年,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曾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教师”。撰写的论文《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初探》和《构建初中语文教学互动课堂刍议》分别在《中小学教育》和《语文天地》上发表。

课题组成员马维兰,二级教师,市级农村骨干教师,曾多次荣获镇、县、市级优秀教师、少先队辅导员、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具有很强的语文教学基本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工作,2015年10月,撰写的论文《农村美术教育该走向何方》在省级期刊《教师》杂志第261期上发表。

课题组成员吴永珍,二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达13年,工作中善于钻研,曾多次获得辅导站各种奖励,现为学校数学教研组组长,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撰写的《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发挥错题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于2016年5月发表在《吉林教育》上,作为第一参加人参与研究的武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易错题集的建立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探究》于2017年9月通过鉴定,顺利结题。

围绕本课题,我们进行了一些前期准备工作。18年3月,我们确定了课题,组织了课题研究小组,围绕课题进行一些相关的调研工作,查阅了相关资料和书籍,了解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水平,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课题的核心概念、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等进行多次研讨,最终完成了课题申报报告。

学校现代化教学硬件设施较为先进。每个班级都有“班班通”一体机、视频展示台;学科任课教师人均配备电脑一台,且已接入互联网。这些为我校开展“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环境。辅导站和学校领导注重教育科研工作,开学初提出了在我校开展“常态课优质化、优质课常态化”教学研究工作,我课题组选取其中一点研究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优质化,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学校积极筹措经费,准备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参与教师的研究素质;建立健全了教科研制度,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五、课题成果预期和呈现方式: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篇6

上述研究以规范研究为主,很少有人从实证角度来分析XBRL在CPA行业的应用。本文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目前注册会计师对XBRL的认知度,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使用审计软件的情况进行调查,不但有助于了解XBRL作为一种新型商业报告语言,在CPA行业的应用现状还能从侧面了解到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普及率。

一、实验设计与调查分析

(一)问卷调查 问卷立足于调查了解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对XBRL

的认知程度。问卷正文部分一共分成三个方面:会计师事务所基本情况(人员素质、事务所规模、收入规模等);会计师事务所目前使用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审计方面的情况;CPA对XBRL的基本了解情况(了解途径,了解程度、认为有无实施XBRL的必要性等)。按照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将调查问卷直接发到长沙市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员工手中,然后现场回收。(2010年9月26日,发放问卷120份,收回问卷89份,回收率达到了74.17%)。

(二)调查分析 对回收的问卷,按照两个剔除原则进行筛选:一个是数据缺失严重,大量调查题目未填写的;另外是填答时都填写同一个选项编号的问卷予以剔除。一共剔除了14份试卷,最终用于分析处理的问卷数目是75份。对问卷进行分析之前,采用Cronbachps 克伦巴赫阿尔法系数测试问卷可信度,测试结果显示问卷总的系数是0.78,表明问卷的内在一致性较高。有效回收的问卷分析过程和结果为:(1)所有问卷对于是否有独立信息技术部的回答都是肯定的。说明了长沙市会计师事务所都注重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2)在调查事务所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程度时,问卷结果只有两种答案:认为本所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应用程度很强的占46.67%,认为应用程度一般的占53.33%。(3)在调查CPA最注重审计软件的何种功能时,统计得出有13.33%的被调查对象注重审计软件的抽样能力和查询能力,有26.67%的被调查对象注重汇总计算能力,仅有6.67%的被调查对象注重审计软件的核数能力。对于所有选项都选择的人员占40%。目前,注册会计师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很重视,最看重的是审计软件的抽样能力和汇总计数能力,不太看重审计软件的查询能力和核数能力。(4)在调查中,认为审计软件能够有效提高审计效率的人员占80%,其余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使用不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无太大差别的占20%。(5)对于XBRL的应用性调查结果分析:在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中,仅仅有不到20%的人员表示听说过此种形式的财务报告;17%的人员偶尔会阅读这种形式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其余80%以上的被调查对象表示从未接触过此类软件,也从来没有阅读过这种形式的财务报告。在接触过XBRL的人员中,有26.67%的人表示其功能很强大,看过XBRL形式的财务报告的人员中有1/3的人认为该形式和PDF形式的财务报告没有太大差别。对于那些接触过XBRL的人员的调查问卷进一步统计,有26.67%的人员通过网络了解XBRL的应用的,13.3%的人员通过财经文献和学术期刊了解到相关信息的。(6)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对于XBRL的期待程度统计结果显示:事务所表示成本可以接受的前提下,很愿意引进相关XBRL系统软件。有1/3从业人员表示很期待引进,1/3的人表示要看市场和政策的支持力度,还有1/3的人员持无所谓态度。可以看出XBRL在推广使用方面还存在一定难度,公众接受度并不是很高。

二、XBRL对CPA审计的影响

(一)审计时空的变换 从时间上看,传统CPA审计工作具有季节性,大量的报表审计工作都集中在年终。XBRL环境下,企业的每一项交易信息都会在交易发生时自动传输到交易数据库中,而交易数据库中的数据都将输入企业的财务数据库,数据在此被编制成各种账户、报表、档案以及法律记录,对于数据的确认、计量和记录的速度将大大提高,这使得财务报告的实时披露成为可能,报告的内容不仅包含现有的财务报告信息,而且包括更多的非财务信息。因此CPA能够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实时审计,可将业务较均匀地分配到一年当中,做到实时监控。从空间上看,传统CPA审计人员为了收集审计证据,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通常会采取将工作地点暂时转移到被审计单位的方式,时间长短视项目大小、被审计单位的配合程度等具体因素而定。这种工作方式虽有利于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及时沟通,却由于工作环境的变化给传统CPA的工作带来很大影响。而当企业采用XBRL技术进行财务信息的披露,CPA可通过浏览被审计单位网站,就可根据审计程序的需要下载XBRL实例文档中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或者直接在线检查和利用。

(二)审计风险加大 CPA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审计风险,而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中有一部分是因为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及证明力不足。XBRL本身并不能保证企业创建XBRL报告时使用的分类标准是恰当的,审计人员需要核查公司使用的分类标准是否符合经核准的或认可的分类,核查企业拓展的分类元素是否符合XBRL 规范的要求。而且在使用XBRL编制财务报表的情况下,错误风险不但集中于分类标准的恰当使用,而且会计科目是否能准确映射到对应元素也非常重要。如果映射准则出错了,会计项目可能会被错误地置于会计报表不同的位置。

此外,实时审计使得审计频率加快,可能影响审计复核的正确性,这也会导致审计风险加大。

(三)审计范围的变化 传统的CPA审计大多局限于财务报告的项目,XBRL环境下XBRL财务报告可以包含更多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审计软件可根据特定的审计任务,通过Web服务自动联网获取客户企业信息系统提供的XBRL标准化文档,并根据预定的内部处理逻辑,深入到企业的不同交易流程,如销售流程、付款流程、生产流程等,并相应设定所需的审计证据,如总分类账、应收账款明细账、现金日记账等。审计的范围可以扩大至整个信息系统。

(四)审计效率的提高 XBRL数据一经创建及标准化后,无须第二次键入或重新格式化,CPA可以选择包括数字和文字信息在内的所有企业信息,将数据导入电子表格,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处理、计算和格式化财务信息的成本,降低了手工输入或键入数据可能发生的错误率,减少审计人员数据录入和转换的时间,将更多的时间放于对被审计单位的分析性复核上,并有利于提高分析性复核的速度和准确性,并最终向审计单位、投资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交质量更高的审计报告。

三、XBRL环境下CPA应对措施

(一)加强XBRL的宣传和教育 XBRL是一个新生事物,我国的会计人员、审计人员几乎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借助XBRL中国地区组织的力量,发布XBRL国家分类标准,召开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利用网站宣传、专题讲座等方式,加大XBRL的宣传和推广。

(二)培养审计人员操作XBRL软件工具的能力 在连续审计环境下,审计人员应该掌握一般XBRL软件工具的操作,比如,应用XBRL一致性套件检验公司XBRL财务报告与国家发布的分类标准或证券交易所发布的标准的差异,对XBRL财务报告元素的可靠性、相关性进行验证。

(三)审计软件开发要协同会计信息系统 传统的审计软件主要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报表数据的可靠性与相关性进行设计。在XBRL分类标准国家化后,如何将国家标准细化至每一个行业甚至企业的每一个供应链将是审计软件新的研究能力方向,新的技术如审计自动化、嵌入式审计模块、集成测试工具、协同审计工具将会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在被审计单位原有信息系统基础上设计嵌入式审计模块,实现审计软件与原信息系统(如ERP系统的协同)将是审计软件开发的主要方向。 转贴于

(四)提高审计人员抗风险的能力 XBRL网络环境下要求审计人员不但懂得会计审计知识,还要熟谙计算机、网络及软件知识,因此,要提高审计人员的知识面,会计师事务所要招募复合型审计人才,要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XBRL知识培训。审计人员在此环境下要对被审计单位计算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方面的评估,详细地测试防火墙、杀毒软件、授权密码等以减少内部控制的风险;依靠审计软件校验XBRL实例文档以减少人工校对的错误,依靠数字分析软件(如EXCEL)分析复核下载的XBRL实例文档,最大程度降低审计的实质性风险。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篇7

这份政府文告包含了“十五”期间我国信息化发展概况、经济领域信息化、社会领域信息化、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安全、信息化环境、2006年我国信息化展望共10个部分。报告分析了中国信息化的战略框架和路径选择。

2006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随着《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信息化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我国信息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国信息化工作将紧紧围绕服务现代化建设全局,实施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以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完善措施,示范引导,落实责任,持续推进,为“十一五”国家信息化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06》别对以下11个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具体的描述,成为2006年中国信息化建设中的看点。

1 教育信息化

报告摘要:2006年我国将大力发展各级、各类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网络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遴选、集成、整合与共享保障机制,提高资源开发质量与共享服务水平;继续普及和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着力抓好下一代互联网、教育科研网络、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完善教育信息化国家标准体系,规范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和推广行为;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师资培训,探索教育信息化集成服务模式。

2.文化产业信息化

报告摘要:2006年,我国将加快推进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充实网站内容;加大电子图书的整合和利用力度;强化国家数字图书馆的项目管理、技术试验、数字资源和标准规范建设。

3.公共卫生事业信息化

报告摘要:2006年我国将继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响应能力建设,全面启动全国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指挥决策平台建设,建立省会城市和地市级医疗救治数据中心,逐步建立以城市为中心的医疗救治信息系统。支持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将居民疾病控制、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工作落到实处,使常住人口的预防保健主要指标处于良好水平;努力为居民,特别是长期联系治疗的慢性病患者,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4.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

报告摘要: 2006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将以示范城市为龙头,全面促进城市系统建设;以提高数据质量为重点,切实抓好数据中心建设;以推广统一软件为切入点,加强业务系统建设;以提高联网应用为目标,促进全国联网建设;以贴近服务为宗旨,加快公共服务系统建设。同时抓好标准规范、资金筹集和队伍建设等基础工作。

5.环境保护和灾害预警信息化

报告摘要: 2006年我国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日常管理、运行与维护;加强资源整合,提高信息共享程度;继续开展环境信息应用标准研究。2006年,灾害预警与救灾领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对现有的全国灾害信息网络系统进改造,建立高效、综合的灾情信息平台,定期对灾害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建立业务化的、稳定运行的全国灾害信息收集、处理、系统。

6.电子政务

报告摘要: 2006年,我国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推动重点业务系统和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强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和管理。围绕综合治税、企业和个人征信、农村信息服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等业务,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深入开展信息资源调查,扩大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原型试点,推动相关标准的应用,探索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建设的途径和模式。开展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研究,在政府网站领域进行实战。不断增强电子政务相关基础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重点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应用集成、基于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架构的仿真验评平台系统、基于国产软硬件产品的电子政务开发集成环境等方面积极开展有关研究。

7.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报告摘要: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2006年我国将研究制定鼓励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政策;健全信息资源市场监管制度,完善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提高审批效率,扩大登记备案和事后监督的范围;研究制定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的财政政策和信息资产管理办法;制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标准体系表,优先制定并大力宣传贯彻信息资源分类、共享、基础编码等国家标准;推进公共文献基础数据库建设,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

8.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

报告摘要: 2006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将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转变产业增长方式;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夯实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继续推进国际化战略,提高主动应对国际竞争的能力;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2006年我国将继续加强对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和攻关项目的统筹规划,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展和技术发明,大力促进各种相关技术在有机融合基础上的集成、创新,进一步完善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机制;加大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资”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努力形成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9.信息基础设施

报告摘要:2006年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将根据技术和市场的发展趋势,进一步优化网络。继续增强电信网络综合通信能力,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务实地推动第三代移动通信和下一代网络的发展;进一步加大宽带通信网和宽带用户接入网建设力度,加强宽带网络应用平台建设,着力推进网络资源整合。在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我国将实施安全播出工程,建立广播影视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广播影视建设,完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

10.信息化的人才环境

报告摘要:2006年我国将继续强化信息化知识普及和人才培训,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公务员、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队伍建设。特别是要抓好落实“信息技术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职业教育、加强软件和集成电路重点领域人才培养。

11.信息化的标准化体系

报告摘要:2006年我国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继续完善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制定一批基础、关键性的标准,重点开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电子商务、社会信息化标准体系和急用标准、网络等标准规范的研制工作;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对已经的重要标准的宣传、培训等工作。软件标准化领域要不断完善和适时重要基础国家标准,并争取将我国自主制定的标准纳入国际标准中。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篇8

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在要求;然后从建立集成化的会计信息系统、扩充资产与所有者权益的内容、变革财

务报告模式和注重提升表外信息的质量四个方面论述了高科技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创新。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模式

随着半个世纪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形态的转换,高科技企业的培育和发展越来越走向经济发展的中心位置,人们对高科技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科技企业亟需建立一个适合自身特性和时代特征的信息披露框架。

一、高科技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在要求

(一)披露目标

会计的发展是反映性的,也就是说,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1]高科技企业必须考虑以下因素对其会计信息披露目标的影响:(1)足财务关系人的利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高科技企业的会计信息可通过网络传播,分

布于不同地理区域的利益相关者均可通过网络迅速查阅到企业的会计信息,大量的潜在股东会实施对目标高科技企业的投资计划,企业股东的数量会扩大,股权更趋分

散,少数股东控制企业的情况会有所变化。因此,“所有者”的概念会趋向模糊化,相对于股东而言,企业的债权人、员工、顾客群等财务关系人对高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

性开始提升。此外,物质资本在高科技企业总资本中的地位下降,而信息、知识和创新能力资本的地位显著上升,不同资本的所有者对高科技企业均有经济利益方面的要求。(2)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在知识与技术经济条件下,信息作为一种主要的推动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进程的资本,使得在高科技企业会计信息管理过程中考虑社会责任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又由于信息资本具有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特征,因而高科技企业与社会的联系日趋紧密,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必须重视其社会责任,如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等。高科技企业的成败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引领科技创新的能力和社会对知识形成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程度。

(二)披露内容

现行高科技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表现为:首先,高科技企业有大量资产未能在财务报告中反映,如技术资产、人力资产、衍生金融工具等,造成了企业账面价值的巨大差异而无从解释。其次,只重视定量信息,而忽视定性信息;只反映货币信息,而忽视了非货币信息。实质上,定性信息的相关性未必比定量信息逊色,非货币信息未必不比货币信息重要。再次,只提供企业自身的业绩,而忽视了其他相关的信息,如高科技企业对社会的贡献、高科技企业的雇员情况、高科技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等。最后,分部信息披露不充分,预测信息和前瞻性信息披露不足。鉴于高科技企业的特殊性,在信息披露上应重点强调以下内容:(1)技术和智力资源。高科技企业能否取得良好的经营业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技术是否先进和是否拥有一流的具有比较优势的技术人才,因而应注重对核

心技术及相关人员情况的披露。(2)研究和开发支出R&D)。研发支出披露模糊,投资者无法从会计报表中发现企业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等资源的内在价值。(3)创新激励制度。知识或技术作为一种既不同于一般竞争性产

品,又有别于公共产品的商品,其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

的基本特征决定了科技创新需要用产权制度来调节。知

识或技术产权的市场化是科技创新最经济有效、最持久的

激励手段,因此创新激励制度也要对外披露。(三)披露形式

高科技企业现行的会计信息披露形式突出地具有以

下矛盾:(1)形式单调,缺乏灵活性。传统会计系统以提

供通用的标准报告方式来交换信息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

最有效和最节约成本的方式,但这种有效和节约是针对

手工会计和传统信息传输手段而言的。在电子信息技术

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有效和节约将不再成为财务报告

缺乏灵活性的借口。某些高科技企业信息披露还存在诸

多滥用专业术语和文字的情况,以至于大量信息的披露

并未真正有效实用。(2)通用性信息提供与个性化信息

需求难以协调。近些年来,人们发现高科技企业的财务

报告往往与决策不相关,其原因在于企业向不同的使用

者提供相同的财务报告,不同的企业向所有的使用者提

供标准统一的财务报告,忽视了信息使用者们各种各样

的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在这方面,会计面临着如何用同

样的信息去有效地满足不同使用者(精通会计与不懂会

计)的要求的问题。

在知识与技术经济条件下,高科技企业的信息披露

将突显以下三个形式特征:(1)样式个性化。高科技企

业将一改过去标准化的通用报告形式,转而提供为使用

者度身订做的报告,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形式多样的个性

化需求。(2)呈报实时化。信息使用者可通过网络直接

进入高科技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有效地选取、分析所

需的信息,而不必等到定期报告提供后再去获取那些已

经加工、整合过的历史信息。(3)传输网络化。信息和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会计处理的各种数据越来越

多地以数据库形式储存于计算机之中,会计信息的披露

方式可以是联机报告、多间距报告期报告、多层次报告和

多样化报告等。

(四)披露时效

在传统会计系统下,要计算企业的利润实现情况,只

有等到会计主体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最终结束后,才能

通过收入和费用的归集与配比得以准确计算。然而随着

经济形态的转变,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实

时、瞬间决策对企业日益重要,人们对会计报表时效性方

面的要求很强烈。Ball和Brown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有

充分证据表明市场希望尽快得到会计数据,即财务报表

的公布不够及时。[2]

在当前知识与技术经济条件下,页面信息数据在互

联网上的传递与传统会计信息披露相比,最大特点是没

有时间和空间的严格限制。由于网络的无国界性,世界

已成了“地球村”,这意味着高科技企业通过互联网可以

与全球范围内的任何供应商或客户进行贸易往来,采购

空间和营销空间将随着互联网的无限延伸而延伸。传统

的企业是每周五天、每天八小时工作制,在其他时间将很

难进行信息披露工作。但在网络技术条件下,由于互联

网能够全天候地不知疲倦地工作,所以“73243365”也

就成了网络技术下会计信息披露的作息时间,高科技企

业在任何时点都可将已发生的经济交易和事项反映在网

络上。高科技企业的管理者、投资者以及相关利益集团

可随时上网访问企业主页,获取最新和充分的会计信息,

以便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和明智选择,大大降低了高科技

企业经营的风险和投资决策的不确定性。

(五)披露监管

在信息披露监管上,高科技企业应有更高要求。为

此,对高科技企业的信息披露应严加监管,充分有效地发

挥来自以下三方的监督力量:(1)严格界定保荐人的责

任和义务,并制定相应的对于保荐人违规行为的惩处办

法,保荐人在保荐期间要协助高科技企业正确披露信息,

如果被保荐高科技企业发生信息披露方面的问题,保荐

人要负连带法律责任。(2)证券监管部门应定期和不定

期地做事后抽样调查,以测试信息披露是否符合相关规

则;同时积极监察高科技企业的产权或股票交易活动,及

时发现并解决问题。(3)充分发挥证券律师、资产评估

师和注册会计师等中介机构“经济警察”的监督作用,创

造一个有利于中介机构发挥作用的环境,强化执业人员

的监督职能,提高执业工作质量,从而改善高科技企业的

信息披露。(4)加强高科技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与监

督,提升高科技企业内部的审计监督效率。

二、高科技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创新

(一)建立一个集成化的会计信息系统

在知识与技术经济条件下,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

网络化给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变革。信息主流

传播媒体支持着会计信息主流披露方式,具有强大优势

的网络披露方式必将占据会计信息披露的主流地位。[3]

由于计算机快速、高效和计算成本低廉等特点,传统会计

的四项假设可予忽略,会计可以是一种原始成本与现行

市价、分期报告与实时报告、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同时

并存的信息生成和传递系统,它具有下列特点:(1)信息

共享化。凭借发达的网络技术,会计信息系统的各个子

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协同处理会计事项,共享信息资

源,实现网络分布式并发处理。(2)信息及时化。会计

人员在一个开放的财务网络上处理各项财务事项,几乎

所有财务工作的方式与手段都将发生根本变化,如在线

审计、在线审批等。(3)信息集成化。网络化会计信息

系统在实现网络管理及会计功能的同时,集成了许多相

关功能,如网上结算、网上催账、网上询价、网上采购与销

售、网上报税缴税、网上证券投资等。(4)信息多样化。

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采用在线管理和集中管理模式,消

除了物理距离和时差概念,能够高效快速地收集数据,并

对数据进行及时处理和分析,实现了业务协同、动态跟

踪、及时控制和科学预测与决策等功能,真正使高科技企

业走向了业务与财务处理智能化。

(二)扩充资产与所有者权益的内容

传统会计定义下的资产是指资产负债表上企业拥有

或控制的现金、存货、固定资产及应收账款等。但若追问

企业的经理:什么资产对企业最有价值?回答也许是员

工、品牌或销售渠道等。由此可见,企业的资产应该是其

创造价值的主要驱动因素,而勿论其有形或无形。越来

越多的企业发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的无形资产和骨干员工。高科技企业尤其如此。专利、技术、品

牌、自创商誉、智力资源等均应尽快进入会计信息系统,

以真实地反映高科技企业的资产状况。另外从产权观念

来看,传统会计要素之一的所有者权益体现的是企业财

务资本所有者的权益,它是资本雇佣劳动这一传统理论

的产物。近年来兴起的利益相关者合作理论,则从更广

的角度阐述了现代企业的产权特征,它认为,企业本质上

是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系列契约的联合,其中每个利益

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企业家、员工等)都向企业投

入专用性资产,都对企业剩余的形成做出贡献,因而都有

权参与企业剩余的分配,这一理论肯定了人力资本所有

者在企业中的产权主体地位。因此,高科技企业中人力

资本所有者权益(即劳动者权益)理应成为所有者权益

的内容之一。

(三)变革财务报告模式

随着知识与技术经济时代的来临,高科技企业经营

的重心开始转向对知识、信息及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

争夺上,实物资产的地位在不断下降。这决定了新经济

下财务报告的重心将由有形资源(实物资产)向无形资

源转变。结合前述建立一个集成化的会计信息系统,笔

者认为在新经济条件下高科技企业适宜推行美国会计学

家乔治·索特(GorgeSorter)提出的适应未来要求的事项

基础财务报告模式。该模式认为,会计的目标是为各种

信息用户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而把信息运用到决策过

程中是用户自己的事情,因此财务报告应包括足够的明

细数据以便使用者能重构发生过的经济事项。信息使用

者可根据自己的决策需求,主动地提取相关信息运用到

自己的决策模型之中。

(四)注重提升表外信息的质量

对投资者而言,信息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披露方式上,

还体现在信息是否与投资者决策内容相关上;每一项投

资决策的确定,不仅仅依据财务信息,还要依据非财务信

息、知识资源信息等,而后者的取得大部分依赖于企业自

愿披露的信息以及对强制披露财务信息的补充。因此,

强制性信息披露和自愿性信息披露作为表外信息披露的

两种方式,呈现出相互补充的关系,将两者有机结合,能

更充分地披露对投资者有用的信息,帮助高科技企业改

进财务报告的整体质量。[4]

在表外信息的披露上,需要注意:(1)信息披露中

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并重。非财务信息尽管难以准

确地用货币计量,但却越来越影响着高科技企业的价值

评估,如高新技术的研发优势、核心技术项目的研

况、技术骨干人员的变动情况、企业的员工素质及结构、

市场网络和推广深度、产品研发周期等。这些信息有助

于用户对高科技企业经营活动的性质及财务影响的理

解,更能准确把握高科技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2)增

加对高科技企业风险的披露。由于存在技术风险、产品

生命周期风险、市场运作风险等诸多不确定因素,高科

技企业必须充分披露相关风险因素,投资者需自行判断

风险承受能力。这要求高科技企业除了要进行常规的

定性分析外,还应尽可能地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对行业

前景、竞争状况、市场容量、技术水平、投入产出、核心技

术来源等进行披露。另外,高科技企业还应披露可连续

计算的24个月的业务发展情况,如创新产品的研发进

展、主要产品或服务的性能及质量水平、销售方式和市

场拓展情况等。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查特菲尔德.会计思想史[M].北京:中国商

业出版社,1989.

[2]BALL,R.,BROWN,P.Anempiricalevaluationofac2

countingincomenumbers[J].JournalofAccountingRe2

search,1968(6):1592178.

[3]涂建明.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网上披露方式研究[J].

会计研究,1999(12):45247.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篇9

1.寻找潜在用户,市场需求具体化由公司研发管理小组同潜在用户进行前期的需求沟通,主要内容是了解用户对期望产品的具体要求,包括产品的作用、功能等信息。管理小组根据收集到的用户需求信息进行前期的整理和归纳,然后将相关信息交由公司销售部门、技术部门和财务部门进行后续处理。2.细化分析用户需求,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评估销售部门根据得到的信息进行行业市场的调研和相关信息的收集工作,并向研发管理小组提交反馈报告。报告主要包括研发目标的市场现状、应用前景等内容。技术部门根据得到的信息进行技术评估,将用户的需求转换成相对具体的技术要求,以此为基础进行轻量级的概念设计。其主要目的是将用户的需求和技术要求在设计层面上进行匹配,并根据设计结果的偏离情况向研发管理小组提交反馈报告。报告包括了产品的架构、模块的设计等内容。其需要说明的问题是用户需求同技术设计之间的耦合程度。财务部门根据得到的信息进行框架性的财务分析,并形成一个初步的预算报告,对项目的研发和制造成本进行估算。制造成本的估算可以根据技术部门的概念设计进行估算,研发成本的估算可根据模块的功能,参照公司以往研发类似项目的成本进行估算。最后,研发管理小组根据这些反馈的信息来评估项目的可行性。评估的内容包括市场容量、发展前景等常规内容和研发内容和流程、资源要素的统筹以及相关激励措施的制定等具体内容。

二、甄选项目合作方,确认合作方式和任务分工

合作方案主要包括合作方甄选、合作方式和任务分工的确定。对项目合作方的甄选,三环锻压主要参考“是否有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和“是否具备相应的研发实力”两个标准。公司将项目课题中所涉及的关键技术项目进行归纳,将需要其他参与方完成的技术项目按照招投标的形式来考核其是否具备相应的研发实力。项目的执行以合同制的形式落实。根据前期沟通形成的需求分析,各研发主体共同进行内容的评审,一方面对需求分析内容沟通,另一方面将研发内容进行分工,形成较为详细的研发工程报告。报告主要包含研发工程的方向、内容、流程以及参与方等。在该研发工程中,经过甄选,参与方除三环锻压之外,还包括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方,以北京机电研究所为代表的科研院所方和以三一重工为代表的用户方。而任务的分工,则根据研发项目的总目标,分成四大部分,分别是“高强度板材成形方案的研究”(由三环锻压负责),“机器视觉控制技术”(由科研院所方负责),“主机虚拟技术”(由高等院校方负责)和“模具快速更换系统”(由用户方负责提供需求分析)。每一部分的研发内容均由研发管理小组同各参与方进行详细沟通,并形成双方认可的技术备忘录。最后由研发管理小组根据以上的资料和文件,同其他各研发主体签订最终的合作协议。对各研发主体的具体责任和义务进行确认,对知识产权的归属、经济效益的分配等方面的细节进行明确的界定,对研发过程中的各项可见费用,如设备、材料、人员工资等进行一一核对落实,并对各个研发主体限定其研发费用的总量。

三、采用先进方法,实施对并行研发工作的有效调度和管控

三环锻压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主要由研发管理小组来对各研发主体进行沟通协调和统筹管理,其着眼点是协调研发项目进度中的关键时间点,确保各并行研发项目能够尽可能实现平稳衔接。

1.研发项目的规划管理研发项目的目标确定后,三环锻压制定详细的研发流程和实施时间表,同时以研发环节为核心,确定新产品的销售、采购、制造、用户培训、售后服务等关键时间点。各生产主线部门再根据要求,制定本部门的执行计划。整个新产品的研制过程也是由研发管理小组统筹管理,负责研发项目宏观层面的信息沟通以及微观层面的并行调度。在管理的过程中,重点关注各项并行子项目的时间节点,在子项目的进度出现偏差时,研发管理小组要及时对与其存在耦合关系的其他子项目进行相应的调整。制定研发流程规划,关键是让各研发主体的研发工作尽可能地并列进行,从而缩短研发周期。三环锻压在流程的规划上,根据前期分解的任务模块来制定计划。先将任务模块按照研发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列,然后将其中相对独立或在某一时间段内没有顺序要求的一个或一组任务模块移出,将启动时间尽可能提前,同其他任务模块并列进行;制定的顺序是“先横后纵”,即先横向确定各研发主体的研发流程计划,再纵向调整和确定各时间段内各研发主体的研发任务。

2.研发项目的信息处理同研发管理小组一样,三环锻压在研发过程中同样采用并行的集成化产品开发方式(IPD)。根据研发工程的需要,公司从技术中心的工艺所、电气所、机械所等研究所抽调26人组建4个研发工程团队,共同组成研发工程小组。这种多学科研发团队的优势:一是能够在学科领域相互渗透;二是能够在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的同时,极大地减少研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如设计、工艺等错误;三是能够较好地解决传统串行研发模式中因返工而致使研发时间难以控制的现象。研发小组作为企业的研发主体,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其他研发主体协同工作。由于各研发主体处于不同地域,客观上需要借助以CIMS的信息技术为基础信息交流平台来进行研发过程中的数据交换。三环锻压为该项目组建独立的PDM集成数据库,以此为核心进行数据流的交换和处理。各研发主体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能够自由访问和修改数据库中的信息内容,从而实现了研发管理小组与各研发主体的信息交换,同时,研发管理小组也能够将集成项目数据库中的数据及时下达给公司生产系统。

3.研发项目的调度研发工程启动之后,各研发主体按照周、月、季度向研发管理小组报告当前研发进展情况。周报告主要通过视频会议或者邮件等形式,总结本周内完成的研发任务、出现的问题或遇到的困难以及下周的计划安排等内容。月报告和季度报告则由研发管理小组主持召开协调分析会,各方均派代表就技术进展情况、预算执行情况、人员配置情况等阶段性的细节进行交流,会议地点则在各研发主体之间轮换。同时,研发管理小组会根据各方的汇总情况,对各研发主体进行调整。一是更好地控制进度。对于进度超前的研发主体,适当抽调部分技术人员到其他研发主体中进行培训和协助;二是更好地控制内容,研发管理小组对研发主体所取得的各项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估,检验其成果的深度和广度同目标要求之间的偏差度,以此来避免资源要素的过多消耗。

4.研发项目的质量控制三环锻压主要通过控制研发设计的过程和结果来控制质量。在研发设计的过程中,由公司研发小组负责对各研发主体所提交的阶段性的中间数据和中间模块进行审核。公司研发小组将收集到的数据和模块在子项目模块的框架平台内进行内容审核和功能测试,以此来修改和纠正研发过程中的错误。同时,将检验的过程、结果以及发现的问题通过测试报告进行反馈,协同和敦促相关研发方限期修正。当某个子项目的功能模块全部完成后,公司研发小组同研发方联合进行全面测试,同时将模块的接口和测试结果等相关数据更新至PDM系统之中,以便其他相关研发主体查阅和调用,协助研发质量的控制。数据集成管理研发过程中所产生的阶段性成果或中间数据,同样均由各研发主体提交至研发管理小组。后者负责将其形成设计过程中的相关资料进行纸质备案和数据库存档。即当一方的研发主体需要修改设计或者再次设计时,不仅能够直接从数据库中调用某一时间段内的设计数据,而且能调用该时间段内其他研发主体的相关数据进行参考,无需从头进行研发,极大减轻了重新设计的压力,而且出现问题时,便于错误的排查。同时,对于整个研发过程中的数据收集,公司最终获得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研发数据库。当研发人员进行调动时,可以借助数据库查看其研发日志,实现平稳过渡。

四、开展并行研发的评估审核,为后续项目的开展积累经验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篇10

当前卫生检疫信息系统的特点随着近年质检系统信息化工作的深入,特别是《国际卫生条例2005》对卫生检疫工作的新要求,加上检验检疫系统各单位的积极推进,卫生检疫信息化建设取得显着成效。除硬件系统持续完善之外,初步成形的卫生检疫信息化体系具有“全国统一”、“业务覆盖”、“系统多样”等鲜明的特点。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卫检信息报告系统。“卫生检疫信息管理系统”是卫生检疫信息报告的支持系统,覆盖了卫生检疫业务的所有重要信息,同时将卫生检疫信息分成个案和统计信息两大类,实现了包括检出传染病病例、口岸发现医学媒介生物等个案的网络直报和相关业务统计信息报告。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卫生检疫业务管理系统。“口岸卫生检疫电子监管系统”着重将卫生检疫业务流程信息化,实现全国业务统一和规范化的基础上,提高基础数据采集的准确性。目前该系统的“口岸卫生监督子系统”和“特殊物品子系统”的电子审批功能得到较好的运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卫生检疫信息系统多样。各机构根据业务需要开发了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辅助业务工作。船舶、航空器、集装箱检疫,人员监测、健康体检和预防接种,卫生除害处理,疫情信息管理,风险预警应急管理等卫生检疫业务领域基本都有相关信息系统建立并运行,初略估计已有二十多。这些系统的使用,解决了人手少、任务重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搞好了执法把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发展中的问题

尽管卫生检疫信息化发展迅速,但距离充分满足业务需要、发挥信息化优势,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基础薄弱,缺乏对卫生检疫信息化的系统性研究。尽管卫生检疫信息报告存在的时间很长,但其信息化的起步较晚,且往往伴随应急事件处置而生,所以对卫生检疫信息体系的基础研究非常欠缺。单就从卫生检疫统计调查制度不完善的现状,就能反映体系的先天不足。资源缺乏有效规划。就目前全国统一的两个信息系统而言,多为解决某方面问题而开发的。由于规划乏力,导致该两系统定位不清,大量功能重复,造成实际使用中的负担。此外,尽管各检验检疫机构都向以需求为导向开发系统,然而缺乏规划,实际就造成如健康体检预防接种业务,就有多个信息系统的局面。信息孤岛现象突出。由于缺乏从整体考虑的卫生检疫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卫生检疫系统内的各信息系统之间数据的可交换性差、与卫生系统等其他领域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机制也未涉及,卫生检疫信息标准化建设处于很低的水平,难以满足信息系统建设的需要[19]。致使众多系统的数据和信息无法有效联合和利用,更有不得不在多个系统重复录入同样的信息的情况,无法发挥信息化的真正作用。缺乏复合型技术力量。目前从事卫生检疫信息化的人员,以医学和公共卫生背景的居多,而其在信息化过程中也多半只在“需求”环节发挥主要作用,既懂卫生检疫业务和管理又懂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人才缺口很大[20]。同时系统内还没有建立卫生检疫信息化建设的专家队伍,技术支撑力量薄弱。信息化系统的利用不充分。一是由于一些系统设计的原因,导致系统运行不稳定,加上使用者利用率低,使得系统未充分利用;二是信息系统流转的信息和数据,存在着一定的错误且没有及时发现弥补,造成系统性差异,三是对系统中存在的大量数据,没有深入的分析,其利用水平很低,极大浪费资源。

卫生检疫信息化的展望

卫生检疫信息化发展,应该兼顾质检信息化、卫生信息化的要求,突出自身特点,以需求为导向,成体系的扎实推进。加强基础研究。应就卫生检疫信息化,成立专家技术支持队伍,专题研究整体推进的各种事宜。对全系统的资源进行规划,科学进行制度设计,保持与系统内和系统外的协同,明确全国卫生检疫信息化主干系统的建设和优化问题。建立完善机制。为进一步规范卫生检疫信息化工作,应从建立和完善信息报告、信息化模型、系统建设的机制入手。应建立和完善卫生检疫统计调查制度,从法定层面,强化卫生检疫统计信息报告的规范性要求;同时也与出入境检验检疫业务统计调查制度、卫生统计调查制度有机联系。应建立和完善卫生检疫业务系统建设、运行和报告规范,提升建设和使用的效率。加强卫生检疫信息体系和标准化研究。为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应开展卫生检疫信息体系研究,通过对卫生检疫信息分类框架、信息概念模型、基本数据集标准及决策层数据元标准的研究,为信息系统建设和开发提供依据[21]。目前系统内《检验检疫业务信息数据元规范第1部分:通则》已通过审定[22]、卫生系统也研制了相关标准,可在其基础上,深入研究。持续推进技术力量建设。通过引进、走出去等多种模式,结合卫生检疫核心能力建设,持续抓好卫生检疫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一支核心人才队伍。开展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将对信息化有关要求的掌握作为岗位技能,全面提升技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