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门诊周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4-07 15:45:01

预防接种门诊周工作计划

预防接种门诊周工作计划篇1

紧紧围绕市免疫规划各项工作任务,以规范免疫管理、保障接种安全为基础,以提高和保持高水平免疫覆盖水平为目标,以维持无脊灰状态、消除麻疹和控制乙肝为重点,以人才培养和信息化建设为保障,切实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各项措施,强化管理、提高质量、狠抓落实、务求实效,推进全市免疫规划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活动范围

全区乡(镇、街道)

三、工作目标

(一)以乡镇为单位,脊灰、麻疹、百白破、卡介苗、乙肝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甲肝、麻风腮等其他疫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

(二)50%接种门诊实现数字化。全面实行预防接种周门诊服务。

(三)组织开展免疫规划示范区创建活动,力争年内有通过省级示范区验收。

(四)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0/100万以下,麻疹疫苗接种及时率达90%以上;麻疹监测病例中的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达到2/10万以上,流调、采样等监测指标达到省、市相关要求。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15岁以下儿童afp病例报告发病率达1/10万以上,监测报告工作规范及时。

(五)加强免疫规划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完善以乡镇为单位的“免疫规划工作规范化管理档案”,加强对疫苗和注射器材供应、使用的管理。加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建设。严格疫苗的冷链管理。

(六)积极协调教育部门开展接种证查验工作,辖区内幼托机构和学校查验率达100%,接种证查验率达95%以上,查漏补种率达95%以上,接种证查验人员培训率达90%以上。

(七)加强免疫规划人员队伍建设,配备能力强、业务精、胜任工作的防保所长和专职信息系统管理人员。

四、进度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

1、大力宣传“免疫规划管理年”活动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和主要内容,营造舆论氛围。

2、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本区《免疫规划管理年活动方案》,部署开展各项活动。

(二)组织实施阶段

1、各单位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开展活动;

2、区卫生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各单位开展情况进行指导、督查和评价。

(三)考核总结阶段

1、各单位对实施免疫规划质量管理年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并上报至区卫生局。

2、区卫生局组织相关人员对各单位开展情况进行考核验收。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确保免疫规划工作的有效落实

实施国家免疫规划是政府提供的一项重要公共卫生服务,是控制和消除相关传染病、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是“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服务民生”的重要举措。各单位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将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作为落实民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向政府争取工作经费,切实保障开展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相关的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监测、评价、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异常反应处理、信息化管理、人员补助、冷链建设及运转等工作所需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建立和完善督导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要切实加强免疫规划专业队伍建设,调整充实免疫规划工作人员,重点选配好乡镇防保所长和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管理员,落实卫生技术人员准入制度,新进人员应具有国家规定资质并经过县、区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确保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提升水平,全力推进数字化接种门诊建设和示范县(区)创建活动

积极开展数字化接种门诊建设工作,对登记、接种、留观等环节实行全方位信息化管理,门诊硬件和管理水平上了新的台阶,群众反响良好,为宣传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搭建了良好平台。年各单位要继续大力加强数字化接种门诊建设力度,以信息化带动规范化,全面提升我区预防接种管理水平,实现儿童接种全流程质量控制。年底前50%的预防接种门诊要建成数字化接种门诊。此外,年各单位还要以创建免疫规划示范区为抓手,围绕示范区建设标准,规范免疫规划工作,力争年内通过省级验收。

(三)方便群众,全面实施预防接种周门诊服务

目前,随着我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深入实施和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旬门诊接种周期已不能适应群众需求。为进一步方便群众,规范预防接种门诊工作秩序,我区已经全面实行预防接种周门诊服务,各预防接种单位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每周接种时间和疫苗种类,做好各方面的告知和衔接工作,确保免疫规划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四)严格管理,进一步规范免疫接种服务

卫生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预防接种工作的监督管理,深入开展免疫规划质量管理接种年活动,强化常规免疫尤其是大年龄组儿童的加强免疫,保持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高水平覆盖率。各预防接种门诊应严格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法规、规范的要求,按照省儿童计划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规范流程,严格管理,认真实施。要在接种场所显著位置公示一、二类疫苗的品种、费用规定、免疫程序、疫苗接种流程以及接种前后注意的事项等内容。接种人员在接种前应告知受种者或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接种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和疫苗使用说明书进行注射,接种后做好留观和接种记录,认真落实省、市预防接种各项措施要求。要完善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省、市信息管理平台,定期对辖区儿童预防接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通报,并反馈到接种单位,及时发现免疫工作空白和薄弱地区,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

预防接种门诊周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儿童免疫预防接种档案;微机化管理

自1978年儿童预防接种实行计划免疫以来,儿童预防接种证和接种卡等档案管理工作一直沿用手工抄写,免疫程序全部由人工推算,各种接种数据报表手工统计分析,手续繁杂,人为影响较大。虽然在工作中不断改进,但仍不能避免笔下误、预约时间推算错误、报表数据不准确、流动人口管理难等问题。

儿童接种档案微机化管理,是疾病控制信息化建设的基础。通过刷卡自动计算儿童接种疫苗的免疫程序,自动记录接种信息,各种报表由电脑自动生成,改变手工管理模式,具有操作快捷、信息准确、管理高效、程序符合率高的特点,能提高接种率,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大缩短儿童家长接种时的等待时间等,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

1软件介绍

基层金苗卡系统的主要功能有:(1)为儿童建卡,对新建和迁入迁出儿童进行管理。儿童的基本情况信息包括出生日期、性别、体重、居住地、出生情况、过敏史,父母的姓名、单位、联系电话、是否乙肝携带等。(2)对儿童进行接种登记管理,对接种疫苗情况记录。包括接种日期、疫苗名称、批号、生产厂家、费用、接种者等。(3)生物制品管理:包括疫苗出库、入库及库存的数量、日期、批号、生产单位、规格等信息。(4)辖区人口及行政区划管理情况。(5)各类报表的生成与统计。(6)各类数据的查询。

2004年7月我们将沈苏公司的基层金苗卡系统,在全省率先首次应用到龙口市防疫站、中医院、龙口二院的预防接种门诊,并在实践中逐步探索、研究怎样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更加完善方便快捷地完成儿童接种记录的所有过程。经过一年的运行,我们在省内率先将微机化管理的工作推广使用到全市所有的预防接种门诊,在全省内率先实现了全市3周岁以内儿童接种个案电子化,免疫预防档案微机化管理,替代了延用近30年的手工操作,解决了手工时代的各种难题,使我市的计划免疫管理工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具体做法

2.1实施微机化管理前的准备工作(1)任何一项新技术、新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领导支持。所以就这项技术的优越性、可行性、紧迫性与政府部门各级领导、各镇医院院长进行了良好的沟通,各级政府给予政策、财政等各方面的支持,使这项工作能顺利进行。(2)制订详细、可行的方案。我们在全省内,率先对微机化管理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根据本市的经济基础和现有的各预防接种门诊的条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决定先小面积试点,积累一定经验后,再在全市进行推广应用。(3)加大宣传力度,广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宣传儿童电子接种证的好处,儿童接种档案微机化管理的优越性,取得儿童家长的配合。

2.2实施阶段

2.2.1物资配备首先各预防接种门诊要配备一台512M以上的微机、针式打印机、UPS、U盘,读卡器由防疫站统一配发。

2.2.2人员安排及培训为了保证微机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要求微机操作员年龄在45岁以下,高中以上学历,具有一定的电脑操作水平。培训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时间2天。有个别不会的再强化培训,务必达到所有人员回去后都能开展工作。

2.2.3总结经验试点先行首先在计划免疫工作较好的防疫站、中医院、二院三个预防接种门诊开展此项工作。第一步首先进行计算机的系统维护,录入各单位的各项基本数据,例如单位编码、接种周期、行政村名称、人口资料等。每个预防接种门诊都有一个全国唯一的用户编码。然后利用2004年12月和2005年1月强化服苗的有利时机,将前来服苗的2000年以后出生儿童的接种证全部收到接种门诊,利用周末和夜间,采取歇人不歇机的办法,1个月内将所有儿童的有关信息全部录入微机。包括儿童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家庭住址、家长姓名、联系电话等基本情况,以及所有的以往的疫苗接种记录、过敏史。之所以用接种证作为录入电脑的本底资料,是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接种证的信息记录更加真实可靠。录入完毕后,为每名儿童发放了电子接种证,这个电子接种证就保存着该儿童的全部预防接种信息。每名儿童在电脑里有一个唯一的地址,这样儿童接种数据实时上传时,就不会造成混乱。

2.2.4刷卡接种2005年2月份开始,在全省率先使用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卡。在接种日儿童家长开始用信息卡到预防接种门诊为儿童进行疫苗接种,用信息卡记录了所接种疫苗的接种日期、种类、批号等所有的相关信息,并自动进行下次接种时间预约,达到了方便、快捷、高效、准确无误,使儿童家长体会到了现代化管理的优越性,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儿童家长的好评。

2.2.5试点成功,全市推行2006年,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在全省内率先实现了以一个市为单位,所有预防接种门诊,全部实行了儿童接种信息化管理。目前,在全市范围内,儿童携带着电子接种证,在所有的预防接种门诊,都可以进行接种,而绝不会出现人为的计算错误,或漏登、漏记现象。

3效果

3.1提高了工作质量

3.1.1卡证符合率显著提高儿童接种微机化管理,减少了手工抄写时登记大卡、小证的笔下误。2006年年终工作检查时,对全市19处接种门诊的120名儿童进行了卡证符合率调查,结果发现,卡证符合率由未使用微机前2003年的72%提高到现在的98%。

3.1.2儿童接种的免疫程序准确无误由于各种疫苗的免疫程序,均由电脑控制,避免了人工推算免疫程序所导致的时间误差。

3.1.3对流动儿童管理更加有效减少了流动儿童因流动性大,接种记录不全而导致的错种、漏种、重复接种现象的发生。全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联网后,对于到外地暂时居住而又忘记带信息卡和接种证的儿童,可以在数据库里查询后,给予补发接种证,既能使儿童及时接种疫苗,又不用家长回家取接种证,减少了儿童家长因此而产生的误工费用和往返的旅程费用。

3.1.4接种率报表更快捷、准确实行微机化管理后,各种接种统计报表由电脑自动生成,报表时间由过去的1天时间,减少为现在的5min,并且绝无差错。

3.2提高了工作效率

3.2.1登记、预约一次完成在省内率先实现了由手工登记接种证改为机打接种证。节省了时间,减少家长等待时间,每登记一名接种儿童,由过去的家长平均等待8min,降为现在的2min。接种和预约记录均由电脑一次打印在接种证上。

3.2.2强化免疫或大面积加强接种时,更显示出信息化管理的强大优势我们在省内率先使用机打预约接种通知单的方法,进行了大范围的人群接种预约。在电脑中“强化接种”模块内,选定应种人群,短时间内即可大批量打印预约接种通知单,比手工时代一份一份的填写,大大缩短了工作时间。

3.2.3未接种儿童查询快速、方便对于应来接种而未接种儿童的姓名、住址、出生年月日等信息的查询,在电脑的“接种管理模块内”,一击完成,省去了过去人工翻阅大卡或现场登记一页一页查找的麻烦。

3.2.4短信、电话通知对于数次预约不到或流动人口、临时接种疫苗通知有困难的人群,在国内率先采取群发短信、电话语音提示预约的方式通知。改变了过去由多名防疫医生或乡村医生骑车上门通知的传统方式,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节省了时间,还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2006年12月,我站接种门诊强化免疫服糖丸时,开始的服苗率只有65%,对于没来服苗的儿童,如果采取送上门通知或挨个打电话的方式通知,就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由于采取了微机化管理,所以就从微机上调出所有未种儿童的电话号码,与电信运营商联系,通过网络发送了短信和电话语音通知,只用了很小的费用、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上述任务,使接种率上升到98%,圆满地完成了接种任务。

3.3提高了疫苗接种及时率,降低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由于实行了儿童预防接种档案信息微机化管理,使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对未种儿童的查询更加及时,对各种疫苗接种的管理安排更加科学。因此提高了疫苗的接种及时率,特别是显著提高了流动儿童的疫苗接种率,降低了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取得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的经济效益。

4小结

(1)在这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课题组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调整工作方案,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及时与上级业务部门及各级领导沟通,对金苗卡系统中一些不易操作的内容及时与沈苏公司联系,提出建议。由于在全省内率先将儿童预防接种微机化管理应用到全市所有的接种门诊,积累了大量经验,对沈苏公司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建议,更改了不合理的程序,增加了短信和语音服务功能,进行了系统升级,使儿童预防接种微机化管理,更利于在基层应用和推广。(2)在省内率先推广和使用儿童预防接种微机化管理,使儿童接种档案更加规范,记录更加详细,调阅资料更加方便,信息全面而真实准确。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免疫规划政策、财政投入、设备更新等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3)儿童预防接种微机化管理,能指导预防接种工作实施,为接种单位提供疫苗管理、接种服务对象基本情况等具体信息,提高预防接种工作服务质量。(4)儿童预防接种微机化管理,能及时为儿童监护人提供儿童接种完成情况,能使儿童家长及时了解还需要开展哪些预防接种服务内容。全国联网后,还可提供异地接种实时传输功能,使流动儿童的接种管理更方便。还可开展多种方式的预防接种查询服务,例如电话查询、网络查询等,提高疫苗接种及时率。因此而降低传染病所发生的经济效益,将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显现。(5)儿童预防接种微机化管理,易学易掌握,只要稍微具备电脑知识的计划免疫专业人员,经过2天的培训都能学会,所以很适合在基层接种门诊推广使用。

预防接种门诊周工作计划篇3

一、基本要求

l、预防接种门诊(以下简称接种门诊)必须以乡镇卫生院、城市地段医院门诊(防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单位,实行定时定点集中接种,有固定接种用房、相应设备和经培训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规范化接种门诊则是在接种门诊的基础上按照规范的设置标准和操作技术规范进行免疫接种。

2、接种门诊设置在乡镇(街道)卫生院(或防治院、防保站),一个乡镇一般设一个门诊,并位于乡镇政府所在地。在人口较多或交通不便的乡镇,可酌情增设接种点。

3、接种门诊每月至少开诊一次,每次开诊时间不得少于3天。有条件地区可按周、旬接种。

4、接种门诊要做到三固定:接种地点、接种时间、接种人员;五统一:门诊标志、疫苗标牌、开诊时间、工作程序、考核标准。

5、预防接种门诊分为:示范门诊、规范门诊及合格门诊。对不合格接种门诊必须限期整改,达到要求。对限期整改后仍不能达到要求的门诊,将取消接种门诊资格。各县(区)卫生行政部门要把接种门诊纳入乡镇(街道)卫生院建设总体规划。

二、基本条件

l、接种门诊总面积不得少于30平方米,能容纳门诊专职人员和前来接种的儿童及家长,备足桌椅,开诊时桌上铺设白色台布。接种门诊至少应设立预诊登记(资料)室、接种室、观察室。接种室内应专设卡介苗接种工作台1张,由经过卡介苗接种培训的防疫医生或护士担任接种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一苗一室。接种工作要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即“咨询预检—登记接种—留检预约”的步骤进行。接种人员实行专职负责制度,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上岗,熟练掌握接种技术,实行疫苗核对制度,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的要求进行接种。

2、具备《*市预防接种门诊标准》中“合格接种门诊标准”条款。

三、专业人员要求

l、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应由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具有执业助理医师以上技术职称的医护人员担任,并经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计划免疫业务技术培训,取得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预防接种资格证书,持证上岗。持证接种人员数以1万人口以下乡镇不少于2人;每增加1万人的乡镇接种人员相应增加1人。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的调动需征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意见。

2、接种工作人员要定岗定责,分工明确。

3、工作衣帽穿戴整洁。

四、工作程序

(一)接种前准备

l、确定接种对象,以书面形式下发接种通知,提前送达受接种儿童监护人。

2、准备好接种器材、疫苗、药品。

(三)实施接种

l、做好现场宣传、组织工作,使接种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2、详细核实接种对象的卡、证、询问健康情况,既往过敏史及接种疫苗后反应史,必要时进行健康检查,做好检查记录。

3、接种时,接种人员应再次核实接种对象的接种证,认真检查疫苗,确定无误后进行接种,并及时在证、册上登记签名,接种后观察15分钟无任何反应后再离开。开启后活疫苗半小时,死疫苗1小时未用完的须废弃。

4、告诉儿童家长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反应,预约下次接种时间。

(三)接种后工作

1、疫苗处理:统计、登记使用数量、处理剩余疫苗。

2、清理接种器材,统计、登记。

3、填写接种卡。

4、填写统计报表、分析接种情况。

5、访视接种反应,及时报告、处理。

五、管理要求

1、按《河北省儿童免疫程序》和疫苗说明书进行接种。

2、严格掌握各种疫苗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接种场所要有必须的抢救药品和器械。

3、坚持查对制度:疫苗、冷链设备专人专管,帐物相符。

4、严格消毒制度,严格无菌操作,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灭菌。

5、一次性注射器用后焚烧或毁型销毁,严禁重复使用。

6、所有疫苗进出帐目清楚,登记项目齐全,进货渠道正确。

7、疫苗可预防疾病监测报表上报及时。

8、接种统计报表按规定的要求上报。常规接种率报告及时,数据质量可靠。

9、建立健全免疫接种技术档案,每年2月底前将上年度资料收集、整理、分类、装订归档。

*市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标准(试行)

一、合格接种门诊标准

1、接种门诊面积30m2以上,3间专门用房。设预诊登记(资料)室1间,接种室1间,观察室1间,接种室内设卡介苗接种专用工作台1张、其它疫苗接种台2张,用隔断隔开,各接种台要有明显标识。预诊室配备身高体重计、病床,观察室可利用大厅或走廊,要有lO座以上座位,贴有宣传画。

2、有经计划免疫培训合格的其他医务人员2人,持有“预防接种资格证书’’。

3、接种用房有单独的通道,不与医院其他科室交叉。接种门诊应与普通门诊、注射室、病房、放射科分开,避免交叉感染。

4、接种门诊地面硬化、环境整洁、光线明亮、空气流通,夏季有降温设施,冬季有保温设施。接种场所要有明显的标志。

5、有专用普通冰箱l台、冷藏包5个及冷藏包所需2倍数量的冰排,冰箱容积足够存放一次接种疫苗数量,运转正常,放置距墙面lOcm,保证一箱一插座电源,冷藏包完好。疫苗冷藏符合要求,冰箱温度记录齐全。

6、消毒设备:有紫外线消毒灯。接种前后采用固定紫外线灯进行室内环境消毒。

7、接种器材、药品:消毒干棉球(签)、75%酒精、2%碘酒、消毒杯、瓶、镊子、匙子、口杯、砂轮、体温表、肛表、治疗盘、听诊器、血压计、针灸针若干、1:1000肾上腺素及其它急救药械等。喂服糖丸应达到一人一勺一杯,用后及时消毒,并备足凉开水。.

8、注射器材:有足量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或玻璃注射器)。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一用,卡介苗要准备专用的兰芯注射器和4及4.5号针头。

9、配有计划免疫文件资料专柜;计划免疫规章制度、免疫接种工作流程图、图表、宣传画上墙。

10、按《*市预防接种门诊考核验收标准(试行)》考核在84分以上。

二、规范接种门诊标准

l、接种门诊面积30m2以上,3间专门用房。设预诊登记(资料)室1间,接种室1间,观察室1间。接种室内设卡介苗接种专用工作台1张、其它疫苗接种台2张以上,用隔断隔开,各接种台要有明显标识。预诊室配备身高体重计,观察室配备病床,并有15座以上座位,张贴有宣传画。

2、防疫医生及经计划免疫培训合格的其他医务人员至少2人,中专以上学历,持有“预防接种资格证书"。

3、同时具备“合格接种门诊”条件中的3~9条,按《*市预防接种门诊考核验收标准(试行)》考核在87分以上。

三、示范接种门诊标准

l、接种门诊面积40m2以上,3间专门用房。设预诊登记(资料)室1间,接种室1间,观察室l间。接种室内设卡介苗接种专用工作台1张、其它疫苗接种台4张,一苗一台,用隔断隔开,(或一苗一室),各接种台要有明显标识。预诊室配备身高体重计,观察室配备病床,并有20座以上座位。

2、防疫医生及经计划免疫培训合格的其他医务人员至少3人以上,中专以上学历,其中至少1名主管医师,持有“预防接种资格证书”。

3、观察室配备电化教育设备(VCD或录像机、电视机),备有健康教育和计划免疫相关的宣传影视资料。

4、接种室内有空调,其它室有空调或电扇,各室有取暖用设备。

5、登记室内配备微机等办公设备。

预防接种门诊周工作计划篇4

2012年我县与全省同步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以来,为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我县及时制订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和《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民生工程工作督导方案》,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积极探索新时期工作新模式,取得了较好工作效果。

一、加强领导,认真贯彻落实《条例》和《方案》。

我县把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作为卫生工作的重点,切实加强了领导。成立了县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民生工程工作督导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以保证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全县适龄儿童享受一类疫苗免费接种政策。

二、进一步加强预防接种单位管理和人员培训工作。

三、加大免疫规划知识的宣传。

四、进一步加强冷链、疫苗和注射器使用管理。

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以后,一类疫苗的种类和注射器的种类都增加了,给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县疾控中心根据《规范》要求统一印刷了疫苗出入库登记簿、注射器出入库登记簿、冷链温度记录簿、疫苗发放登记簿、冷链设备档案记录表等,免费发放给各接种单位。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疫苗贮存、运输温度记录和库房管理、领发手续等冷链运转机制,实行专人负责、专帐管理和冷链专用。

五、全面加强规范化接种门诊建设和常规免疫接种工作。

我县自20年县疾控中心预防接种门诊率先达到a级规范化接种门诊后,20年至20年先后有12家乡级预防接种门诊通过了县卫生局b级规范化接种门诊的考核验收,实现了定时、定点、定人员为适龄儿童提供及时的免疫接种服务,确保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目标要求。为适应扩大免疫规划接种服务的需要,县疾控中心新建设了设施和功能更为齐全规范的预防接种门诊,提高了接种服务水平。

我县20年通过省卫生厅“以乡(镇)为单位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90%达标”考核以后,进一步加强了常规疫苗的接种工作,巩固了90%达标的成果。近三年接种率调查显示均在95%左右。年以来,为了确保新增的一类疫苗接种率达80%以上,各乡级接种门诊改变了以往按月接种模式,乡级实行按旬或按周接种制度,确保了适龄儿童得到及时、有效、安全的预防接种服务。

预防接种门诊周工作计划篇5

免疫规划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工作,是提高人口健康素质、保持民族繁荣昌盛、搞好“两个文明”建设、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二十多年来,在各级党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我县广大卫生防疫工作者,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在消灭和控制相应传染病中,已显现出免疫规划工作的良好效果。08年我县与全省同步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以来,为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我县及时制订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和《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民生工程工作督导方案》,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积极探索新时期工作新模式,取得了较好工作效果。

一、加强领导,认真贯彻落实《条例》和《方案》。

我县把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作为卫生工作的重点,切实加强了领导。成立了**县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民生工程工作督导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以保证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全县适龄儿童享受一类疫苗免费接种政策。

二、进一步加强预防接种单位管理和人员培训工作。

继续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接种单位认定和人员培训工作的通知》,完善接种单位资质认定工作。20xx年6月底前已认定25家预防接种单位(包括4家只接种乙肝疫苗首针和卡介苗的县级医疗卫生单位)。20xx年以来对预防接种人员进行了多次培训,今年4月15日,再次对从事免疫规划工作人员74人进行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知识与技能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了考试,对考核合格者发给了上岗证。

三、加大免疫规划知识的宣传。

免疫规划知识和免疫规划国家政策的宣传对免疫规划接种工作的开展十分重要。根据省、市卫生厅(局)关于开展预防接种宣传周活动的通知精神,为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向公众宣传国家免疫规划政策和预防接种知识,每年的4月21至25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根据宣传主题在电视台播放了预防接种知识光碟,各预防接种门诊今年悬挂了“及时接种疫苗,人人享有健康”的宣传横幅,张贴宣传画,在街头开展了现场宣传咨询活动,发放了宣传单等。通过宣传,广泛普及了预防接种知识,提高了全社会参与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了全社会参与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的氛围。

四、进一步加强冷链、疫苗和注射器使用管理。

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以后,一类疫苗的种类和注射器的种类都增加了,给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县疾控中心根据《规范》要求统一印刷了疫苗出入库登记簿、注射器出入库登记簿、冷链温度记录簿、疫苗发放登记簿、冷链设备档案记录表等,免费发放给各接种单位。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疫苗贮存、运输温度记录和库房管理、领发手续等冷链运转机制,实行专人负责、专帐管理和冷链专用。

五、全面加强规范化接种门诊建设和常规免疫接种工作。

我县自20xx年县疾控中心预防接种门诊率先达到a级规范化接种门诊后,20xx年至20xx年先后有12家乡级预防接种门诊通过了县卫生局b级规范化接种门诊的考核验收,实现了定时、定点、定人员为适龄儿童提供及时的免疫接种服务,确保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目标要求。为适应扩大免疫规划接种服务的需要,县疾控中心新建设了设施和功能更为齐全规范的预防接种门诊,提高了接种服务水平。

我县20xx年通过省卫生厅“以乡(镇)为单位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90%达标”考核以后,进一步加强了常规疫苗的接种工作,巩固了90%达标的成果。近三年接种率调查显示均在95%左右。08年以来,为了确保新增的一类疫苗接种率达80%以上,各乡级接种门诊改变了以往按月接种模式,乡级实行按旬或按周接种制度,确保了适龄儿童得到及时、有效、安全的预防接种服务。

六、进一步提高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目前,我县有21家预防接种单位,由于地域关系及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增多,使得以往的免疫接种服务形式很难适应如今的扩大免疫规划工作。为此,我县下发了有关文件,每年开展两次以上免疫规划查漏补种工作,要求各乡结合学校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有效开展免疫规划疫苗查漏补种工作,特别是加强新增一类疫苗和脊灰疫苗等加强免疫的查漏补种工作;加强免疫薄弱地区、流动和留守儿童的接种,并积极宣传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相关政策,进一步提高全县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七、实行“分片包干”和督导检查制度。

为保证实现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各项目标落到实处,我县实行了“分片包干”和督导检查制度,划分了责任人和责任范围。各片责任人对责任范围内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负责,预防接种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承担的责任区域内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负责。每年督导检查不少于8次,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 见,并对各次督导情况进行了全县通报。根据督导和接种率调查结果,我县原一类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新增一类疫苗接种率均达85%以上。

八、积极争取扩免经费和规范预防接种补助经费的发放。

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以后,我县一类疫苗接种100%实行了免费。但原先的二类疫苗变成了一类疫苗,各预防接种单位在经济收入方面有了大幅度的减少,为了保证我县免疫规划工作能及时有效的运转,县局及县疾控中心依据国家政策积极向县政府争取预防接种补助经费,并严格按照《预防接种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暂行)》的规定,制定了我县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目前,县财政已部分解决了县级免疫规划工作经费。对中央下达的每针剂3元的接种补助已按规定及时足额下拨到了各预防接种单位,以保证扩大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顺利开展。

九、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地方财力不足,免疫规划工作经费尚未全部到位。我们将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免疫规划政策经费足额到位。

2、冷链设备严重缺乏。随着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种类增加后,冷链设备显得严重缺乏,特别是县疾控中心常规冷库设备。

预防接种门诊周工作计划篇6

组长:姜凤岚(书记)

副组长:邸生文(副院长)朱加鹏(业务院长)

成员:果淑芝 邱化民 吕全新 陈正国 韩冬华 刘宇宏

楚永玉 杨喜武 王井学 刘志彬 徐丽霞 刘玉平

二、管理制度

1、设立预检、分诊处,选派责任心强的护士负责该项工作。

2、分诊时及时发现危重病人并做出相应处理。

3、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有专人引导到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就诊。需转院者,工作人员应将患者的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相应医院。

4、准确、快速地从就诊病人中预检出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转送到感染性疾病科,做到早就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5、预检、分诊人员应坚守工作岗位,严格按分诊流程工作,熟练掌握分诊业务,做到合理分诊。

6、预检、分诊护士,要服务热情,询问病史详细,并做好登记工作。若发现有流行性疾病倾向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7、加强预检、分诊人员的个人防护,加强对工作环境进行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

8、在预检、分诊工作中,工作人员要积极开展卫生防病知识的健康教育的宣传。

传染病预检分诊人员工作制度

为有效安全地做好流行病、传染病预检、分检工作,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防止医疗机构内交叉感染,保障人民群众和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好流行病、传染病的监测、控制、诊疗工作,特制定本院工作制度:

1、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注意询问病人有关的流行病学史、职业史,结合病人的主诉、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对来诊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并做好接诊记录。

2、对患有传染病的病人及时进行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3、对病情严重不适合在本院隔离治疗的患者,医师应及时报告,按传染病人转诊要求向县医院传染科就近转诊。

4、预检、分诊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

5、医务人员应自觉做好个人的防护安全,增强防护安全意识,轮换工作,工作后注意休息,对工作中的不足、疏漏,相互提醒、监督。

6、向患者及家属宣传传染病一般防护知识,提高公众的卫生意识和个人防护意识,做好公众心理疏导工作,避免出现社会恐慌。

林甸县中医院呼吸道传染病防治工作计划

1、挂牌设置流行病预检分诊室(条件相对独立,通风良好)。

2、预检分诊人员的配备:成员:韩冬华、王明星、黄天博、邱化民。

3、预检分诊管理制度:具体内容制定。

4、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由果淑芝、邱化民、刘玉平、王晓花四人负责,甲类2小时,乙类6小时,丙类24小时内报卡。

5、计划免疫工作:按上级要求指示完成计划免疫,由果淑芝主任和护士刘玉平负责。

6、消毒管理工作:由各相关科主任负责做好室内空气消毒、医疗器械、紫外线消毒、医疗废弃物品消毁工作,并做好记录。

7、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由张淑芹负责。

8、呼吸道传染病病人管理工作:做到专诊室、专静点室、隔离室。

9、有关法律、法规学习和培训工作:有培训计划、内容、定期。

10、病员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由张辉负责,做到无遗失、无扩散,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

(补充:会诊由邸生文、张英院长负责;分诊室消毒由李香、马荣负责。)

2011年中医院传染病防治培训工作计划

一、目的:

为使用本医疗机构更适应卫生行政部门应对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协调工作,依法发挥本医疗机构对传染病疫情的监测、控制、诊疗工作,防止医疗机构内交叉感染,保障人民群众和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全面、有重点地计划安排工作。

二、目标:

1、巩固完善有效的组织管理制度。

2、每月一次培训医务人员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医务人员对传染病诊疗、报告工作的法律意识,增强责任感。

3、科主任负主责,每月一次培训医务人员传染病业务学习,提高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筛查能力、诊治能力。

4、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医院各科室的消毒管理工作,医疗废物处理,疫情报告管理工作,传染病人管理工作,疫苗接种工作,业务学习。

5、医院有计划地配备控制传染病防护用品知识。

6、学习《传染病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件》、《国家应急预案》,按照上级卫生部门的指令,积极灵活应对卫生突发事件,尽职尽责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卫生部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试行)》实现重点由治到防的转变。

传染病诊疗常识巩固考核

科室: 姓名:

一、选择题:

1、 造成传染病漫延的主要来源是 a传染源 b不良生活习惯。

2、 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水源 b空气。

3、 春季主要流行的传染病是 a呼吸道传染病 b消化道传染病。

4、 发现不明原因的传染,责任医师应该 a立即报卡并要求网上直报 b对患者采取有效隔离的同时上报医院领导,待上级专家组确诊后,责任医师按法定时限报卡。

5、 本医疗机构乙类传染病报卡时限为12小时,而本市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疫情,将乙类中人感染性高致病性禽流感,规定发现后责任人2小时内报卡,责任人4小时后报卡,责任人有无责任。 a有责任 b无责任

6、 麻疹、风疹前驱可共有症状体征 a 卡他症状 b眼结合膜炎

二、对错题:

麻疹:(潜伏期:6—18天)( )

1. 临床表现:发热3—4天出疹,3—4天后皮疹逐渐消退,有麻疹粘膜斑。( )

2. 皮疹特点:红色斑丘疹,大小不一,疹间皮肤正常。( )

3. 出疹顺序:耳后--发际—面部—颈部—躯干—四肢—手足心。( )

4. 疹后特点:先出先退,遗留色素沉着和糠肤样脱屑。( )

5. 隔 离 期:病人出疹后5天,并发肺炎者隔离至疹后10天。( )

6. 治 疗:应及时可采用被动免疫,其它对症治疗及并发症治疗。( )

7. 预 防: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 )

风疹:(潜伏期:10—21天)( )

1. 临床表现:发热1—2天出疹,24小时内遍及全身耳后可伴有枕后淋巴结肿大。( )

2. 皮疹特点:散在斑丘疹。( )

3. 出疹顺序:面部—颈部—躯干—四肢。( )

4. 疹后特点:无。( )

5. 隔 离 期:出疹后5天。( )

6. 治 疗:应及时可采用被动免疫,其它对症治疗及并发症治疗。( )

7. 预 防:疫苗接种。

猩红热:(潜伏期:2—5天)( )

1. 临床表现:发热1—4天出疹,疹期3—7日达高峰。( )

2. 皮疹特点:全身皮肤弥漫性充血发红的基础上,存在密集而细小的鲜红色丘疹,疹间无正常皮肤。( )

3. 出疹顺序:最早出现在颈部--腋下--腹股沟—躯干—四肢。( )

4. 疹后特点:发病7日后皮疹开始消退,持续2—4周,伴脱屑或脱皮,先出先退,无色素沉着。( )

5. 可伴随体征:杨梅舌、口周苍白圈、帕氏线、渗出性扁桃体炎。( )

6. 治 疗:抗细菌治疗,首选青霉素,及时治疗并发症。( )

7. 隔 离 期:症状消失,咽试子培养了3次阴性后。( )

8. 预 防:密切接触者,检疫7—12日,对有咽峡炎或者扁桃体炎表现者需隔离,用青霉素或复方新诺明治疗3—5日。( )

流行性腮腺炎:(潜伏期:14—20天)( )

1. 临床表现:病前1—2日,有发热纳差,乏力症状,--出现下颌、耳垂下部酸痛,张口进食加重—腮腺肿大。( )

2. 体征特点:以耳垂为中心,弥漫肿大,边界不清,触之有弹性感及压痛,可见腮腺导管口红肿,有时伴颌下,舌下腺肿。( )

3. 隔 离 期:腮腺肿大消退或发病后10天。( )

4. 治 疗: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10—15gkg.d5—7天;板蓝根、普济消毒饮,出现并发症及时治疗。( )

5. 预 防:接种腮腺炎疫苗。( )

林甸县中医院2011年传染病防治工作计划

我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全国卫生防疫规范》、大庆市传染病工作计划的要求,现将我院二0一一年防治传染病工作计划如下:

一、 目标

1、建立疫情管理组织,完善制度建设;

2、加强宣传,对全院职工进行传染病知识培训;

3、建立健全门诊工作日志;

4、建立健全疾病监测档案;

5、每月对传染病工作进行自查总结工作;

6、严格按照传染病管理和要求及时报卡并登记;

7、对上级要求的各种电话零报告、周报告、月报告要及时;

8、及时地进行月总结,年终进行全年工作总结。

二、措施

预防接种门诊周工作计划篇7

一、稳步推进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

根据卫生部《年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管理方案》部署,结合工作实际,年我区继续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分步实施”的原则,继续稳步推进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

一要积极协调,确保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保障条件落实。各单位要按照年卫生部等五部委(局)《关于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通知》和省、市有关文件的要求,积极做好政府和领导的参谋,牢牢抓住实施医改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好有关政策,加强与相关各部门的沟通协调,促进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二要加强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提高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执行能力。疾病控制中心设立专门的免疫规划管理科室,在积极向人事编制部门申请增加人员编制的同时,主动做好疾控机构内部人员调整,增加免疫规划工作人员数量;各预防接种门诊要按照《省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标准》的要求配置相关人员。要切实加强各级免疫规划人员的责任心教育和业务技术培训,培训要注重实效,以全面提高我区免疫规划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其执行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能力和水平。

三要加强督导检查,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区疾控中心要采取定期检查和临时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各单位进行督导检查,增加督导频率和力度,将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作为督导的重点,督导注重实效,避免走过场,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结果要及时、如实向区卫生局报告。

二、全力提高和保持高水平疫苗免疫接种率

(一)第一类疫苗。根据《方案》要求,各工作站要保持并提高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高水平接种率,以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接种率达到90%以上;继续做好无细胞百白破疫苗、A+C群流脑疫苗、甲肝疫苗和麻腮风疫苗等新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适龄儿童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以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接种率达到90%以上;组织开展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以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接种率达到95%以上;组织开展白破疫苗查漏补种活动,以区为单位适龄儿童接种率达到95%以上。主要疫苗接种工作任务如下:

1、脊灰疫苗。继续做好适龄儿童脊灰疫苗常规免疫特别是4岁儿童的加强免疫工作,保持高水平的全程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发现高危AFP病例和“零”剂次免疫儿童后,应尽快至少对病例所在的街道及时开展脊灰疫苗接种率快速评估和查漏补种工作。为保持无脊灰状态,根据省疾控中心和市疾控中心统一安排,年12月5日和年1月5日,我区将对0-4岁儿童开展/年度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

2、含麻疹类疫苗。自年5月1日起,含麻疹类疫苗常规免疫程序为:8月龄儿童接种麻风疫苗,不足部分使用麻疹疫苗;18~24月龄儿童接种麻腮疫苗,不足部分使用麻疹疫苗。各单位要认真分析麻疹的流行特征,甄别高危人群,将做好麻疹疫苗常规免疫作为麻疹控制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麻疹发病仍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的街道,要针对重点人群和主要影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全程接种率和各针次及时接种率,并结合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和补种工作,确保15岁以下儿童麻疹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5%以上;麻疹发病以成人为主的街道,在做好麻疹疫苗常规免疫的基础上,应探索性地开展大中专学生、进城务工人员等人群麻疹疫苗接种工作,防止成人麻疹暴发流行。

为加速消除麻疹工作的进程,根据《省落实年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管理工作方案》要求,我区将在年5月前完成7-14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根据卫生部统一安排,年下半年将开展8月龄-6周岁儿童麻疹疫苗后续强化免疫活动。一旦发生麻疹暴发疫情时,各单位要提高麻疹疫情的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迅速开展暴发调查,并根据疫情病例年龄和波及范围等流行病学特征,及时开展目标人群应急免疫,同时做好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要将麻疹暴发控制在最小范围。

3、甲肝、乙肝疫苗。做好甲肝减毒活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的各项工作,实行免费接种,逐步提高甲肝基础常规接种率。继续做好乙肝疫苗常规免疫,要达到“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到90%以上”、“新生儿首针及时接种率以县为单位达到90%”的“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开展乙肝疫苗补种项目,年上半年完成1994~1995年出生儿童乙肝疫苗第2、3针的补种、补种资料报告和效果评估工作;年下半年将安排对1996~2001年出生儿童进行补种。

4、乙脑、流脑疫苗。切实将乙脑、流脑疫苗接种纳入全年常规冷链运转,提高常规免疫特别是加强免疫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继续对15岁以下儿童开展A+C群流脑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切实提高A+C群流脑疫苗两针全程接种率。

5、百白破疫苗及白破疫苗。自年5月1日起,全省将全部使用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代全细胞百白破疫苗。各单位要在此之前,切实完成全细胞百白破疫苗接种任务,防止出现疫苗库存积压、浪费和应种儿童脱漏率较高的现象发生。要继续按照省卫生厅《关于开展学龄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和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查漏补种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在我区开展6-12岁儿童白破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并确保接种率达到95%以上。

(二)第二类疫苗。各单位要在优先确保第一类疫苗接种的基础上,结合疾病控制工作的实际需要,有计划地开展第二类疫苗的接种工作。第二类疫苗接种必须坚持群众知情、自愿、有偿的原则,决不允许强行推广使用,更不得因开展第二类疫苗的预防接种而干扰免疫规划项目的正常实施;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应客观、公正地向受种者或其监护人介绍或推荐第二类疫苗,不得夸大第二类疫苗的优点,更不得过分渲染第一类疫苗的缺点,不得以任何理由只提供第一类疫苗的替代疫苗。

三、全面巩固免疫规划针对疾病的控制成果

(一)消灭脊灰工作。按照《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和《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FP)监测方案》要求,继续加大消灭脊灰的免疫、监测与管理三大措施的工作力度,重点防范脊灰野毒株的输入和脊灰疫苗衍生株病毒(VDPV)的传播流行。

1、AFP监测。继续加强AFP病例快速报告、常规报告和主动监测工作,提高病例报告、调查和随访及时率。针对近两年AFP报告病例减少的现象,区疾控中心将配合市疾控中心组织开展一次全面的AFP病例主动搜索和漏报调查工作,对监测工作薄弱的街道进行重点督导。继续做好AFP标本采集和送检工作,提高合格采便率和及时送检率;发现不合格标本要尽快采集接触者标本并及时送检;AFP病例标本送检应由熟悉AFP监测工作的人员承担,保证标本运送的安全性。区疾控中心要及时甄别高危AFP病例和临床符合病例,做好调查处理;加强对医疗机构人员培训,提高其报告意识和诊断处理能力。切实做好新从事AFP监测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对高危AFP病例、VDPV病例、免疫缺陷者VDPV病例的应急处理能力,保证AFP监测工作持续、高质量开展。

2、消灭脊灰资料的收集整理。按照卫生部和省卫生厅统一要求,做好消灭脊灰基础资料、各年度监测用表及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等资料的整理、完善和归档;按时完成消灭脊灰证实年度报告。

(二)消除麻疹工作。继续按照《2006-2012年省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以及卫生部即将下发的《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要求,进一步落实各项技术措施,努力提高适龄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提高监测系统的灵敏性和工作质量,加强预测预警,确保麻疹消除目标如期实现。

1、监测。根据我区疫情情况、流行因素和接种率评价等资料,组织专家定期对麻疹疫情进行预测分析,甄别高危地区和高危人群,有针对性开展防控工作。指定专人及时浏览法定疫情直报系统,密切关注麻疹疫情动态,及时发现聚集性麻疹病例,做好疫情预测预报和暴发疫情的调查控制工作。继续做好麻疹疑似病例报告、个案调查、标本采集和检测工作,保障各项监测指标达到方案要求,提高监测系统运转水平。按照卫生部《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加强各级相关监测人员培训,做好监测病例的信息管理工作。加强麻疹易感人群聚集地(如学校和外地打工人员集中的工厂企业等单位)的疫情监测工作,将主动监测落到实处,杜绝疫情缓报、瞒报现象发生。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培训,提高其报病意识和能力,切实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麻疹病人隔离治疗及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的技术指导,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2、督导评估。按有关要求开展经常性督导工作,定期对我区麻疹监测与控制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网络信箱、简报或文件方式逐级进行反馈。

(三)病毒性肝炎控制工作。以进一步落实《年省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为重点,继续做好乙肝疫苗常规免疫和乙肝疫苗补种项目,稳步推进甲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工作;完善病毒性肝炎监测系统,加强聚集性疫情的调查和处理,防止出现暴发疫情;以实施乙肝防治重大专项为契机,全面提升乙肝综合防治水平。

1、疫情监测和控制。按照省卫生厅《省乙型病毒性肝炎监测点监测方案(试行)》要求做好年乙肝监测病例的个案调查、标本采集和急性病例随访,各项监测指标要达到监测方案要求。进一步加强甲肝和戊肝聚集性病例的调查和处理,避免出现暴发疫情。

2、开展人员培训和宣传工作。加强乙肝防治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其专业能力和水平。年5月19日世界肝炎日将开展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宣传,提高群众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减少社会对乙肝病人的歧视,促进社会和谐。

(四)其它疫苗针对疾病的控制工作。

1、乙脑和流脑。近年来全省流脑发病率尽管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但其病死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C群流脑呈日趋增加趋势。区疾控中心要按照国家要求,使用专病/单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乙脑、流脑病例个案信息;按照省卫生厅《省乙型脑炎监测方案》和《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要求开展监测工作,进一步做好乙脑、流脑疑似病例报告、调查、采样(尤其是脑脊液)和病原学诊断工作。

继续做好急性脑炎/脑膜炎病例的登记上报工作,每月按时将“急性脑膜炎/脑炎综合征医院登记一览表”逐级上报;要加强对登记表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审查,提高报告质量;发现暴发疫情要及时报告,并及时开展疫情控制和流行病学调查。

2、新生儿破伤风、白喉和百日咳。按照卫生部《新生儿破伤风监测方案》的要求,加强新生儿破伤风疑似病例的个案调查和主动监测工作,防止病例漏报;做好白喉和百日咳病例个案调查工作,而且我区将开展正常人群白喉带菌调查工作。

3、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充分利用国家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加强各类托幼机构和学校的疫情监测,及早发现疫情,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做好暴发处置。按照国家即将完善的麻疹(含风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要求,做好风疹疑似病例监测信息的管理工作。要继续有计划地开展育龄期妇女风疹疫苗的接种工作,预防先天性风疹综合症(CRS)的发生。

四、进一步提升免疫预防管理水平

(一)疫苗、注射器及冷链管理。各单位要严格贯彻执行《条例》、《规范》的有关规定,做好疫苗、注射器管理和冷链系统管理。加强各类疫苗、注射器的计划、供应、使用和内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要实行疫苗、注射器专人负责、专帐管理;及时制订和上报疫苗、注射器使用计划,同时按照中国疾控中心《全国疫苗和注射器信息网络报告管理工作方案》要求,及时将疫苗使用计划和出入库登记信息录入国家信息平台儿童免疫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疫苗和注射器管理模块;加强疫苗及注射器使用监督力度,确保有计划的分发和使用,避免浪费;切实增强预防接种工作人员使用一次性自毁型注射器的意识和自觉性,积极开展使用技术培训和技能比武活动,提高一次性自毁型注射器的使用率;严格冷链使用管理制度,完善疫苗贮存、运输温度监测记录,区疾控中心每月为各接种门诊至少免费运送一次疫苗;加强对冷链运转的全过程管理,提高冷链运转的规范化水平;做好冷链设备发放、使用与维护工作,保证专物专用。

(二)预防接种管理。各单位要强化常规免疫的日常管理,在做好基础免疫的同时,切实将加强免疫纳入常规冷链运转的免疫服务工作,并有计划地开展查漏补种,提高加强免疫的合格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要严格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审批备案制度,切实加强对群体性预防接种实施方案的审批前及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指导,接种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内的疫苗不得收取任何费用。继续做好常规接种率监测、报告和评价工作,提高常规接种率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真实性;严格常规免疫接种率月报表的逐级审核和分管领导签发制度,并加盖单位公章后上报,防止漏报和错报。使用全省统一印制下发的儿童《预防接种证》,加强接种卡、证的管理,杜绝浪费,提高卡、证相符率。

(三)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及补种。各单位要按照省卫生厅和教育厅联合下发的《省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及补种工作实施方案》和《省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及补种活动月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强部门间沟通与协作,积极做好人员培训与技术指导,协助教育部门和学校及时开展新入学(托)儿童接种证查验工作,并安排在短时间内完成当年疫苗补种工作;根据近年来疫苗使用、免疫监测、接种工作落实、接种证查验及针对疾病发病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有计划地对重点人群开展免疫规划针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可将查验和补种对象逐步扩大到在校(托)儿童和大中专学生。查验和补种工作结束后,要及时填写与统计登记报表,按时逐级审核上报。

(四)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按照省卫生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接种单位资质认证管理的通知》要求,遵循属地化管理原则,做好预防接种单位和工作人员的资质认证、复核和管理工作,指导规范预防接种门诊规划布局、申报审批及日常管理。按照省预防接种门诊(室)建设标准等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预防接种门诊和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室的建设及管理,对各类预防接种门诊实行动态管理,对新申请的和原已通过验收且有效期满后门诊,要协助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新标准进行验收和复核,对于达不到要求的要予以整改或降级。

(五)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及应用。各单位要按照卫生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省卫生厅《省儿童免疫规划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及应用工作实施方案》和省卫生厅即将下发的《省儿童免疫规划工作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管理工作方案》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建设、应用及运行管理。儿童免疫规划信息系统管理人员要定期登陆省级平台,及时了解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信息的报告情况,加强信息的质量控制管理,切实提高利用效率。

(六)预防接种安全及异常反应的调查处理。继续加强预防接种安全和异常反应调查处理相关的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力度,强化预防接种工作人员责任心教育,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操作,减少和避免预防接种不良事件的发生;做好一次性无菌注射器的计划、供应和使用工作,加强注射器使用后的回收和无害化处理。按照《规范》和相关要求,继续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月报告和个案调查工作,及时填写和上报《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调查表》和《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卡》,同时通过国家信息平台儿童免疫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及时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和相关文件要求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进行调查,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断和妥善处理,防止事件扩大化,避免负面影响的发生。加强与市级医学会的沟通和协调,配合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和处理工作。

(七)宣传和培训。各单位要充分利用提供预防接种服务的时机,采用群众喜闻乐见形式,普及免疫防病知识,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要利用每年“4.25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消灭脊灰强化免疫日的有利时机,与各新闻媒体合作,做好免疫规划宣传工作;针对不同服务人群有计划地开展免疫预防相关知识的认知调查及干预工作,进一步提高群众免疫预防的认知水平,营造免疫预防的良好社会氛围。建立、健全逐级培训制度和冷链运转前例会制度,有计划地开展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年中心将继续举办免疫规划人员免疫预防综合技术培训班和免疫预防管理软件应用技术培训班。

(八)流动人口管理。在借鉴先进地区流动人口免疫预防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制订适合我区实际的流动人口免疫预防管理办法。要切实做好流动人口的摸底调查工作,充分了解其分布及动态变化情况,将流动人口儿童的预防接种纳入与本地儿童同样管理,在接种门诊的开诊频次、时间、方式等多方面为流动人口提供方便、周到的服务。流动人口儿童就近到接种门诊进行接种时,各接种门诊不得以各种理由予以拒绝。

(九)督导检查工作。按照卫生部《规范》的要求,采取日常督导和专项督导相结合的形式,增加督导频率,提高督导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避免督导工作流于形式;每次督导后为各接种门诊留下书面反馈意见,写出督导报告并留档备查,督导结果及时上报区卫生局。定期开展免疫规划检查工作,以全面了解辖区工作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为完善免疫规划策略提供依据。

预防接种门诊周工作计划篇8

一、继续推进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

按照《市年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管理方案》及省卫生厅、财政厅《关于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有关问题的意见》要求,抓住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积极做好政府和领导的参谋,加强与相关各部门的沟通协调,促进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各项保障政策和措施,并加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中央转移支付经费管理,做到专款专用。继续加强免疫预防队伍建设,不断充实高素质的免疫规划工作人员,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并保持队伍的稳定性。

二、巩固消灭脊灰工作的成果

继续加大消灭脊灰的免疫、监测与管理三大措施的工作力度,重点保持目标人群高水平的常规免疫接种率,防范脊灰野毒株的输入和脊灰疫苗衍生株病毒(VDPV)的传播流行。

(一)免疫接种。

继续做好适龄儿童脊灰疫苗常规免疫特别是4岁儿童的加强免疫工作,保持高水平的全程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发现高危AFP病例和“零”剂次免疫儿童后,应在3天内至少对病例所在的镇(街道)及时开展脊灰疫苗接种率快速评估和查漏补种工作。

(二)AFP监测。

继续加强AFP病例快速报告、常规报告和主动监测工作,提高病例报告、调查、随访及时率及合格采便率,要求各项监测指标达到90%以上。加强对市、镇(街道)两级免疫预防人员和医疗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其切实掌握AFP监测各项技术要求,提高对高危AFP病例、VDPV病例、免疫缺陷者VDPV病例的应急处理能力,保证AFP监测工作持续、高质量开展。

(三)消灭脊灰资料的收集整理。

做好消灭脊灰基础资料的整理、完善和归档。

三、消除麻疹工作

(一)免疫接种。

按照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和我省实施方案的要求,切实做好含麻疹成份疫苗3针次常规免疫接种工作,8月龄儿童接种麻风疫苗、18-24月龄儿童接种麻腮风疫苗,不足部分使用麻疹疫苗;6岁儿童的接种原则上使用麻疹疫苗,在“知情、自愿”的原则上,也可使用其它含麻疹成份疫苗。努力提高及时接种率,确保以镇(街道)为单位15岁以下儿童全程免疫率达到95%以上,首针及时接种率达到90%以上;在做好麻疹疫苗常规免疫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流动务工人员等重点人群麻疹疫苗接种工作,降低成年人群发病率;继续加强对流动儿童、计划外生育儿童的管理工作,确保适龄儿童全程免疫接种率达到90%以上。发现麻疹单个病例时,要按照麻疹暴发疫情进行处置,提高疫情快速响应和处理能力,迅速开展相应调查和周围人群接种率快速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开展目标人群应急免疫。

(二)流行病学监测。

根据当地疫情情况、流行因素和接种率等资料,尽早对我市的高危镇(街道)和高危人群开展有针对性防控工作。要指定专人及时浏览法定疫情直报系统,密切关注麻疹疫情动态,及时发现聚集性麻疹病例,做好疫情预测预报和暴发疫情的调查控制工作。要按照麻疹单病例预警和《全国麻疹监测方案》的要求,做好麻疹疑似病例报告、个案调查、标本采集和检测以及相关信息报送工作,提高早期咽拭子标本的采集率以及麻疹病毒分离率,加强麻疹病毒流行变化监测。以镇(街道)为单位,个案调查率达到100%,疑似病例血清学诊断分类率达到100%。要加强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相关人员培训,提高报告意识和病例识别能力,并做好医疗卫生机构对麻疹病人隔离治疗及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的技术指导,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三)做好麻疹传播因素调查项目。

年配合地市级做好麻疹传播因素流行病学调查项目工作。

(四)消除麻疹资料的收集整理。

做好消除麻疹基础资料(包括历史疫情、接种率等资料)的收集、整理,为下一步调整免疫策略提供依据,为上级领导对我市消除麻疹工作的督导检查和消除麻疹证实资料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四、加强病毒性肝炎控制工作

(一)甲、乙肝疫苗免疫接种。

做好甲、乙肝疫苗常规免疫工作,确保以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甲、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0%以上,新生儿乙肝首针及时接种率达到90%以上。继续对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10ug/支乙肝疫苗,并加强产科人员技术培训,正确认识和把握疫苗的接种禁忌症,确保符合要求的新生儿能够及时得到接种。积极开展15岁以下儿童甲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推广15岁以上人群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并高度关注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未应答人群的再免疫问题。

(二)疫情监测。

我市作为全省病毒性肝炎监测点,按照《省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乙型病毒性肝炎监测方案》继续开展监测工作,认真做好年乙肝相关肝癌和肝硬化主动搜索和数据上报工作;甲型病毒性肝炎要按照《省病毒性肝炎监测方案(试行)》和《关于调整我省病毒性肝炎监测要求工作的通知》(疾控免函[]26号)要求,继续开展15岁以下儿童病例和暴发疫情监测工作,所有15岁以下甲肝儿童病例均按要求进行个案调查和血标本采集。切实加强甲肝和戊肝暴发疫情预测预警工作,发生甲肝和戊肝聚集性病例(指1个镇(街道)或街道在1个最长潜伏期内报告2例以上病例)后要尽快调查核实,尽早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暴发疫情发生和蔓延,调查报告按规定时限报市疾控中心。

(三)实施乙肝防治重大专项。

我市作为省乙肝防治综合示范区之一,年要根据省项目办要求,继续做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省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综合示范区规模化现场流行病学和干预研究”项目工作。

(四)开展宣传工作。

年7月28日“世界肝炎日”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宣传,提高群众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减少社会对乙肝病人的歧视,促进社会和谐。

五、做好其它疫苗针对疾病的控制工作

(一)乙脑和流脑。

切实做好乙脑、流脑疫苗免疫接种工作,特别是加强免疫接种率,要达到以镇(街道)为单位A+C群流脑疫苗两针全程接种率90%以上。按照省卫生厅《省乙型脑炎监测方案》和《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要求开展监测工作,做好乙脑、流脑疑似病例报告、调查、采样(尤其是脑脊液)和病原学诊断工作。根据国家要求,使用专病/单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乙脑、流脑病例个案信息。继续做好急性脑炎/脑膜炎病例的监测报告工作,发现暴发疫情要及时报告,并及时开展疫情控制和流行病学调查。

(二)白喉和百日咳。

继续做好百白破、白破疫苗常规免疫接种工作,切实提高白破二联疫苗接种率,确保百白破、白破疫苗以镇(街道)为单位接种率达到90%以上。做好白喉和百日咳病例个案调查工作。

(三)风疹。

根据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要求,继续做好风疹疫苗的接种工作,进一步提高适龄儿童接种率。要按照风疹疑似病例监测及信息报告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国家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加强各类托幼机构和学校的疫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做好暴发处置。做好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血清标本的采集工作,采集率达到50%。有计划地开展育龄期妇女风疹疫苗的接种工作,预防先天性风疹综合症(CRS)的发生。

(四)流行性腮腺炎和水痘。

近年来我市流行性腮腺炎、水痘发病呈上升趋势,年要继续按照省教育厅、卫生厅文件等要求,做好流行性腮腺炎和水痘的防控工作,积极开展15岁以下儿童含流腮疫苗查漏补种工作、确保以镇(街道)为单位15岁以下儿童流腮疫苗2针次免疫接种率达到90%以上。切实将水痘疫苗纳入常规接种服务,积极开展适龄儿童水痘疫苗常规免疫接种工作,并探索性地实施水痘疫苗两针免疫策略,即在儿童12-24月龄接种1针次的基础上,4-6岁时加强1针次;同时按照要求安排好12岁以下儿童查漏补种工作,力争年底12岁以下儿童水痘疫苗接种率达到80%以上。

六、进一步加强免疫预防管理工作

(一)疫苗、注射器及冷链管理。

年对预防用生物制品继续实行逐级冷链供应制度。要进一步加强疫苗的计划、供应、使用和内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实行专人负责、专账、微机化管理,做到苗账相符,及时制订和上报疫苗、注射器使用计划,各接种单位于每月3日前向市疾控中心报告下月计划,同时按照中国疾控中心《全国疫苗和注射器信息网络报告管理工作方案》要求,及时将疫苗使用计划和出入库登记信息录入国家信息平台儿童免疫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疫苗和注射器管理模块。继续加大对各种疫苗供应和使用管理的督查力度,确保有计划的分发和使用,坚决防止免疫规划疫苗失效浪费和将免疫规划疫苗用于非计划免疫人群的现象发生。要严格执行第一类疫苗的使用计划;第二类疫苗接种要结合疾病防控工作的需要,在优先确保第一类疫苗的基础上,必须坚持群众知情、自愿、有偿的原则,不得随意用第二类疫苗替代第一类疫苗,各预防接种门诊不得以任何理由不提供第一类疫苗而只提供其替代疫苗。各类疫苗的接种情况要通过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系统每月按时上报。继续做好一次性注射器的供应、使用和管理工作,提高一次性自毁型注射器的使用率,加强使用后的回收和无害化处理。严格冷链使用管理制度,加强冷链设备的使用维护等工作,确保冷链系统正常运转。

(二)预防接种管理。

落实新生儿童出生报告制度,提高及时建卡、建证率;加强日常工作管理,提高疫苗全程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对常规免疫预约次数超过2次仍未接种的儿童要开展入户调查或随访,了解未种原因,及时通知补种。继续做好常规接种率监测、报告和评价工作,提高常规接种率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真实性。要加强基础资料的管理,使用全省统一的表卡、证、表册等各种表格,及时记录、统计、报告、收集,确保各项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杜绝资料记录与实际情况脱节的现象发生。加强预防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资质管理,严格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审批备案制度,及时跟进预防接种实施过程的技术指导,提高服务质量,杜绝接种事故发生。

(三)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及补种。

按照省卫生厅和教育厅联合下发的《省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及补种工作实施方案》、《省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及补种活动月工作实施方案》及有关文件要求,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加强沟通与协作,积极做好培训与技术指导,协助教育部门和学校及时开展新入学(托)儿童、大中专学生接种证查验工作,并做好疫苗补种工作。

(四)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

积极探索完善免疫服务新模式,对服务人口较多,辖区面积较大以及流动人口较多的镇(街道),要充分利用社区服务中心或具备条件的卫生室增设接种点,充分发挥社区医生及乡村医生的作用,增强预防接种服务能力,方便群众接种。新建或已建接种门诊(室)要按照省预防接种门诊(室)建设标准等文件要求,进行建设及管理,今年有条件的镇(街道)可考虑建立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要加强对预防接种单位的资质管理工作,对新建或名称变更的接种单位,要按照资质管理要求及时进行资质认证。今年卫生局将对我市所有接种门诊进行验收和复核,对于达不到要求的将按上级要求予以整改、降级或撤销。

(五)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及应用。

要按照卫生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和省卫生厅下发的《省儿童免疫规划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及应用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全市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管理和应用工作。各卫生院儿童免疫规划信息系统管理人员要定期登陆市级平台,及时了解辖区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信息的报告情况,加大对省市平台数据的力度,切实提高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工作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年将开展医疗机构产科新生儿接种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具体方案将由省卫生厅制定。

(六)预防接种安全及异常反应的调查处理。

加强预防接种安全和异常反应调查处理相关的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力度,强化预防接种工作人员责任心教育,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操作,减少和避免预防接种不良事件的发生。要按照《规范》、《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和相关要求,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对监测到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时填写《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卡》,对需要调查诊断的疑似异常反应在调查后及时填写《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调查表》,对重大事件应在调查后及时完成调查报告,并通过国家信息平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疾控中心要充分发挥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的作用,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工作。疾控中心要协助卫生行政部门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和《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等相关文件要求,做好异常反应补偿工作,同时协调相关部门落实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患者的关爱救助工作,妥善化解矛盾和纠纷,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七)宣传和培训。

要利用每年“4.25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7.28世界肝炎日”、消灭脊灰强化免疫日等有利时机,加强与各新闻媒体的沟通和合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正面宣传免疫预防工作。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免疫预防知识,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要建立和完善逐级培训制度和冷链运转前例会制度,有计划地开展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年将继续举办全市免疫预防综合技术培训班。

(八)流动人口管理。

依据《市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办法》,做好流动人口的摸底调查工作,尤其要加强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单位如工厂、窑厂、砖厂、商贸市场等的摸底调查,了解其分布及动态变化情况和免疫状况,将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纳入当地常规免疫预防工作管理,流动人口儿童按居住地属地管理原则到预防接种门诊进行接种时,各预防接种门诊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预防接种门诊周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妈妈班”;儿童预防接种;健康教育

预防接种是控制和消除相应疾病的简单、经济、安全、有效的具体预防措施。在预防接种工作中遇到的常见问题是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知识认知不足,造成疫苗漏种、迟种,疫苗接种后出现副反应使家长疑惑或不安等[1]。同时本社区居民对于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的具体过程、做法不熟悉,导致在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中家长与预防接种工作人员要耗费过多的时间,降低预防接种门诊的工作效率。针对以上问题需要给家长集中进行疫苗接种知识的宣传教育,以提高疫苗接种率和接种及时率、减少家长对不良反应的焦虑及医疗纠纷、提高门诊工作效率,举办“妈妈班”是对家长进行疫苗接种知识的宣传教育一个新的尝试。

1组织与开展

“妈妈班”儿童预防接种宣传工作的开展由曲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部负责组织和讲课,讲稿由卫生服务中心自编;社区参与对象:在本社区建立预防接种登记儿童的家长;办班地点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会议室,可容纳约60人上下;办班时间平均每个月举行两期,固定安排在周六上午9:00-10:00。

2办班过程和讲课内容

2.1办班过程“妈妈班”在办班之初,为了提高家长前来参加的参与度,采取的方法是,本社区儿童在首次接受疫苗接种后,服务中心将统一收回接种证、发给听课证,然后在“妈妈班”上统一发放接种证,“妈妈班”开办较为成熟后,在每次开班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会在醒目位置通知开班具体时间、当期讲授内容等信息,并发放听课证,在听课前要求到会家长签到,听课后填写信息反馈表。家长在入场等待过程中,大屏播放疫苗接种的相关宣教片。

2.2预防接种的知识教育与宣传儿童疫苗接种的宣传工作是“妈妈班”开设的最终目的,宣传工作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社区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的好坏[2]。在进行预防接种知识宣讲的同时也安排传染病综合防治、育儿知识的宣教以提高“妈妈班”的效率。目前儿童预防接种宣传工作“妈妈班”宣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2.2.1儿童常见疾病主要讲解儿童在各个成长阶段容易受到哪些疾病的威胁,常见疾病的发病原理与临床症状,如小儿麻痹症、甲肝、流行脑炎等,这些常见疾病严重威胁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2.2.2预防接种的重要性预防接种对于提高儿童免疫力,保护儿童身体健康,减少一些常见疾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3]。依靠具体生动事例、数据、图片、影像等素材,形象直观地向儿童家长说明其重要,使家长深刻认识预防接种对儿童健康成长的积极意义。

讲授者还应注意纠正儿童家长普遍存在的“预防接种等于100%防治”的误区。

2.2.3预防接种的主要内容与具体流程向家长详尽讲解预防接种的主要内容与具体流程对于提高预防接种工作质量和效率都有积极意义。主要内容包括:疫苗的分类、作用方式、安全性、禁忌症、疫苗接种前后注意事项、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家庭可以采取的措施、预防接种证的使用和保管等[4]。

2.2.4育儿常见问题答疑在“妈妈班”开班几期后,每期开课前后都有一部分家长前来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咨询自己在育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因此在后来的“妈妈班”开课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已将“育儿常见问题答疑”也作为一个授课专题。在每期课程开始前或结束后家长可以将自己所遇到的育儿相关问题交给授课老师,经过几期的问题收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会在课下将这些问题进行统计汇总,选出具有共性的问题在下一次“妈妈班”开课时进行专题讲解。解决了家长的问题与困惑,进一步提高他们育儿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3效果评价

3.1经过举办“妈妈班”儿童预防接种宣传工作后,社区医院接种门诊的平均接诊效率由原来的每人次1.3小时提高到了0.7小时。“妈妈班”使儿童预防接种的工作以更高的效率开展。

3.2对110名家长随机调查显示,对于预防接种门诊工作满意度由原来的76.8%提高到了94.6%。

3.3通过社区普查,开设“妈妈班”后儿童的疫苗接种率达到98.67%,常住儿童的疫苗接种率达到100%,社区的预防接种率大大提高。

3.4通过对社区120名儿童开展“妈妈班”前后疫苗接种及时率调查,显示开展前接种及时率为56.55%,开展后为91.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开展宣传和培训,加大“妈妈班”的普及很有必要,让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更加及时和有效。

3.5目前社区的“妈妈班”儿童预防接种宣传工作一直在正常开展,每期到场的儿童家长保持在60人到80人之间。通过问卷调查,社区家长的预防接种有关知识的知晓率比例由原来的67.7%提高到了89.3%。

3.6以基层社区为单位,做好儿童预防接种的宣传与实施工作,既是我们工作的职责,也可以体现我们对辖区儿童建康成长的关怀,举办“妈妈班”是对预防接种宣传工作的有益尝试,当辖区人口、建卡儿童数达到一定数量,开设“妈妈班”可以对提高预防接种门诊工作效率和质量起到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岑绮玲,罗小燕,赵玲杰,等.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的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1):1467-1468.

[2]魏宏妮.儿童父母计划免疫知识认知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7):812.

预防接种门诊周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农村预防接种免疫预防安全接种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9-0-01

农村预防接种门诊是具体实施免疫规划的关键环节,如何做好农村预防接种门诊的免疫预防工作,本文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做好儿童摸底登记、掌握辖区内人口资料

掌握疫苗接种对象信息是免疫预防最基本的工作,可以每月通过乡村医生等农村预防保健网络上报出生儿童,还可通过户籍部门、计生部门、妇幼部门或乙肝疫苗接种转卡登记,与乡村医生、居委会有关干部核对及补充遗漏儿童等。对外来流动人口儿童还要通过外来人口管理部门或有关负责人收集。此外,我们免疫预防工作人员应多下农村,及时了解儿童变动情况,主动掌握免疫预防对象,对出生儿童进行逐月统计和上报。

2 安全接种

2.1 接种前预检

在实施疫苗接种前,门诊医生应当对儿童进行接种前预检,告诉家长孩子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询问孩子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家长。这时,家长应当将孩子的健康状况、既往过敏史、家族史等接种禁忌情况如实告诉医疗卫生人员,以便医生及时掌握儿童健康状况,决定是否对孩子进行预防接种等。

2.2 仔细核对儿童姓名及年龄

在给儿童接种疫苗前,一定要认真核对预防接种证上的姓名,如有些接种证上没有小孩的姓名或只有父母一方名字的,应嘱咐其及时填补,确认无误后再注射疫苗。国家对疫苗接种有严格的免疫程序,超前或推迟接种均不利于儿童健康。因此,在办理儿童预防接种证时,儿童的出生日期一定要填写正确,要以公历为准。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接种证上填写的出生日期是阴历的情况,这样容易造成接种时间不符合要求,所以,接种前一定要核对儿童的年龄,发现有错误应及时纠正。

2.3 严格操作规程

要熟练掌握各种疫苗的注射方法,技术操作要规范,接种的环境要符合工作要求。要坚持一人一针一管制度,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卡介苗特别注意一定要皮内注射;百白破、白破二联、乙肝疫苗因含有吸附剂,不容易吸收,所以一定要深部肌肉注射,且注射前要充分摇匀,如果注射部位过浅或没有充分摇匀,很容易形成局部硬结,甚至发展成无菌性脓肿,给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必要的损害。两种疫苗联合免疫时,一定要注意更换接种部位。接种时注意核对疫苗的品名、批号、失效期等,如发现疫苗过期、变色、安瓶有裂纹或有摇不散的沉淀和异物者不能接种。接种时皮肤消毒忌用碘酒,只能用75%的酒精消毒,待干后再注射,以免消毒液杀死疫苗成分,影响免疫效果。疫苗应在规定的温度下运输和储存,严格做到苗不离冰。疫苗开启后,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应废弃。

3 及时、妥善处理接种反应

疫苗作为一种抗原成分进入人体,一方面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引起免疫反应,获得抵抗相应病原体感染的能力;同时作为抗原或半抗原的生物制品及附加物质,还会使接种局部组织乃至全身发生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和病理变化,并表现出一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这就是接种反应。对于一般的局部或全身反应无需特殊处理,只要适当休息,多饮开水,症状会自行消失。对较重的局部反应,如接种百白破疫苗引起的局部红肿、硬结,可用热水袋包上清洁的湿毛巾热敷,每天3~4次,每次20~30分钟,可以促进吸收,消除红肿,减少疼痛。对较重的全身反应,可采取对症治疗;对高热不退或伴有其他并发症者,则应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送医院观察治疗。对严重的异常反应要引起高度重视,一定要及时做出处理或抢救,并及时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一般儿童在接种门诊注射疫苗后休息30分钟才能离开,以便对可能出现的副反应进行紧急处理。发生反应后,在及时处理的同时,要对家长做好耐心的解释工作,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将危害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应做好详细的异常反应处理登记,以便日后查询或备案。

4 改善服务态度、做好群众宣传

因为接种对象主要是小孩,往往会哭闹,不合作,有恐惧感等。因此,我们对接种对象应态度和蔼、热情周到,对家长应耐心解释,积极宣传有关免疫预防的知识,使家长了解预防接种的重要意义,以及什么时间接种什么疫苗,有哪些情况不能接种,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什么反应,需要怎么处理等等,以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更有利于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

5 做好接种资料的统计整理与报告

接种门诊资料包括人口资料、接种资料、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调查处理等资料、疫苗的出入库记录及使用情况、冷链设备及接种器材使用管理资料、各类宣传资料等。接种门诊工作人员要定期有计划地收集、掌握、整理、保存这些资料,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上报统计报表。预防接种门诊资料应每半年整理1 次,年底分类装订成册,建档立卷,登记编号,以备今后查询。这些资料是我们具体工作的结晶,可以为今后预防接种工作的评估以及制定新的预防接种方针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还要加强政府对基层预防接种工作的经费投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报酬和劳动付出不相符,会直接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接种人员少,工作量增多的情况下,更应重视提高基层预防接种人员的报酬,增强预防接种工作的吸引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基层接种人员做好预防接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预防接种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丽华,秦惠琴,秦兴荣.基层预防接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