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生活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21 21:48:16

我的童年生活作文

我的童年生活作文篇1

是啊!童年生活就应该这样,这样的童年生活才叫童年。

小时候,我可以在草坪上乱喊乱跳,可以搂住爸爸的脖子又唱又疯,可以……在我的记忆里,童年的山非常高,童年的水非常清,童年的树非常绿,童年的语言非常幼稚,童年的欢声笑语非常多……

我们来到一棵梧桐树下。由于我是他们之间最大的,所以,他们喜欢叫我老大,这不,又一个小弟来了。“报告老大,据我‘千里眼’所知,这棵树上存在着敌人,是否进攻?”我的手一挥,小弟们个个冲锋陷阵,勇猛无比。

敌人们被我们这突如其来的进攻吓的四处逃窜。“阻击手,准备,发射!”我大声喊道,“遵命。”我们与敌军展开一场恶战,我们大获全胜。

看到我的臣民都臣服于我,妙也,妙也。

我的童年生活作文篇2

[关键词]儿童文学 言说 农村 少年儿童

在儿童文学界,“文学都市化”是个被经常提及的话题。随着我国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儿童文学都市化的倾向也越来越严重,而农村少年儿童的生活很少进入儿童文学作家们的视野,导致农村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数量太少。原因不难想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的经济、文化进步很快,农村发展相对较缓慢,城乡经济、文化的差异,给文学创作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不妨先从儿童文学作家层面来看。

那些出生于城市的年纪较大些的作家,已不像过去那样有或多或少的深入农村的机会(下放劳动、支农、挂职、体验生活等),岁月流逝,使有关以往乡村生活的记忆变得零碎而不甚清晰。而新时期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农村生活,他们中许多人无缘直接参与。

出生于农村的作家大多数进入了城市,在城市生活了许多年以后,他们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城市人。他们间或回家看看。但往往来去匆匆,更像乡村的客人。他们虽怀有“绿叶对根的深情”。但他们对当今农村的感受与以前长时期身处其间时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异军突起的年轻的作家们大多出生在城市。学业以及随之而来的就业、生存的压力使他们很少有时间深入乡村生活,他们对乡村的认识来得很间接、肤浅,很多甚至还停留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启蒙。他们大量阅读国外原版的和引进版的儿童文学读物,注重从中吸取营养,希望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与世界接轨。但他们对中国农村关注不够,他们对国外生活的了解往往超过对中国农村社会、农村少年儿童的了解。因此他们甚少涉足农村题材的儿童文学创作。

至于期待农村的作家写农村孩子的生活。结果不会令人欣慰。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孩子从小受到的文学熏陶特别是儿童文学熏陶很有限(如果不失学的话,他们的文学阅读通常仅限于语文课本),因此,农村尤其是西部地区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儿童文学作家不多见。更不要说产生有影响的作品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儿童文学发展中乡村文学和都市文学的此消彼长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有评论家这样描述这种状况在儿童小说作品中的表现:“都市少年小说不但以压倒性的优势确立了自己在文坛的地位,而且,可以说是独霸文坛,除了一些零星的短篇小说,在儿童文学各体裁中阵容最强大的长篇小说里,我们看到的全是都市少年形象。我们几乎看不到一个当代的农村少年儿童形象!”“过于都市化,也给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带来种种弊端:它破坏了题材的生态平衡。都市小说的一枝独秀,使广大的农村少年儿童,处于一种失语状态。”不仅儿童小说是这样,儿童文学的其他体裁无不如此。这样就使国人的目光聚焦于表现城市少年儿童生活的儿童文学作品,以为这就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全部。这对我国两亿多农村少年儿童是不公平的。从儿童文学自身的角度来说,农村题材这一大块薄弱了。就很难说中国儿童文学取得了全面的进步,也不利于我国儿童文学深入持久地发展。“没有农村儿童文学读物的发展与繁荣,就没有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儿童文学应该属于所有的儿童,它不应该是城市儿童的专利。可现实是,反映农村孩子生活、适合农村孩子购买和阅读的作品非常之少,这种状况应该得到根本改变。”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儿童文学的确需要走向世界,奠定中国儿童文学在世界儿童文学中的地位,但儿童文学作家和理论家同时也应该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中国农村,关注农村的少年儿童。我们经常说:世界上四个儿童中。就有一个中国儿童。我们还应该经常强调:在三个中国儿童中,就有两个农村少年儿童。对于中国儿童文学事业来说,农村少年儿童绝对是一个不能漠视的群体。

就已有的农村题材儿童文学作品而言,近些年来的这类作品的选材角度是各不相同的。以小说为例,有论者谈道:对于一些乡村题材的儿童小说来说。“乡村在这些作品中只是一个背景,或者说,只是作者的精神家园,他们关注的是超越了乡村、城市的作为人的普遍的人性,而不是对乡村儿童形象本身的关注。而且。他们笔下的农村都是遥远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笔者以为,过去的农村生活是中国农村不可割断的历史,尤其是面对今天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变,孩子们(包括农村和城市的孩子――因为,今天中国的大多数城里人,都有从乡下走进城市的家史)更应该追索在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以前他们的父辈甚至祖辈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发生过一些什么。今天的农村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而更为准确地理解今天中国农村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给农村孩子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至于“超越了乡村、城市的作为人的普遍的人性”,在具体的作品中,还是应该有特定的生活场景带给它的烙印,它毕竟发生于乡村。这就给它打上了“乡村文学”的印记。

另外一些儿童文学作家更为关注当下的农村少年儿童的生活。我国的改革开放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农村生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农村少年儿童的生存与成长便负载着更多的沉重与严峻。于是,在作家笔下,读者看到了堪称普遍的农村少年儿童生活的写照:因贫穷而形成的生计艰难、失学威胁: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身份的无奈:留守儿童,因父母进城打工,亲情失落,生活失助,学业失教,成长受影响:跟随打工的父母进入城市,被城市排斥,对乡村陌生,成为游离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边缘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少年儿童或韧性地承受生活的磨难,并以顽强的生命力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或迷失自我,心灵扭曲。酿成悲剧。这样的农村题材儿童文学作品,是真正的“乡村文学”。作家在写作时,从乡村孩子的视角体察他们的生命生态,感受他们的快乐与疼痛。作品深刻地反映农村少年儿童的生存状态,深刻地把握他们的心灵现实。展露他们的生命本色,真挚地为他们“言说”,表现了作家的社会良知和悲悯情怀。这是对农村少年儿童的尊重,也是对儿童文学的尊重。在农村少年儿童的生命存在被文学忽视的当下,我们不能不钦佩这些儿童文学作家的责任感和道义感,以及作为作家的使命感和敏锐的洞察力。

但是,儿童文学作品中有一些“乡村文学”却不是我们应该提倡的,那就是作家带着城市本位意识创作的乡村文学。有些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的时候,不自觉地以城市少年儿童读者的视角和口味来写农村生活,注重渲染城市稀缺的乡村的自然山水和天然、“闲 适”的乡村少年儿童生活以及奇异的乡风民俗,所谓“别样的土地、别样的风情、别样的童年、别样的故事……”,带着明显的为都市小读者而写的目的。在这里,乡村同龄人的生活成了都市少年儿童生活的一种调剂、一种装饰,用于满足都市孩子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农村孩子真实的生存处境却被忽视了。在儿童文学界,有一种创作观点叫做“淡化苦难。表现快乐”。为了让孩子们不因社会负面的阴暗和丑陋而不快乐,从而阳光地生活、成长,有些作家在作品中有意将生活的真实用了减法或弱化,尽力营造轻松快乐的氛围。让孩子们快乐开朗地成长,这没什么不对,问题在于,在都市儿童文学作品中要“淡化苦难”似乎相对容易,但将这种“淡化”用到表现乡村少年儿童生活的作品中,就不那么妥当了。对不少身处困难境地的农村孩子来说,“苦难”不是那么容易“淡化”的,因为“接受苦难”和“与苦难抗争、渴望走出苦难”几乎是他们生活的常态,作家要是真诚地面对他们的生活的话,是无法淡化什么的。“儿童文学本应该是最具同情的一种文学,它关怀弱者,抚慰人生。而儿童文学如果不关心弱者,只供一部分孩子消费,满足他们的消费的欲望,那么。儿童文学必然丧失其敢于担当的天性。”符合生活真实的、能给少年儿童以人生启迪的“苦难”不应被淡化,儿童文学作家应当通过作品导引包括城市和农村在内的所有小读者直面苦难,锻造承担苦难、战胜苦难、超越苦难的能力。

同样的,我们的少数儿童文学评论家有时也可能不自觉地以都市视角来评论儿童文学作品。在有些时候,他们文中指称的“少年儿童”其实并不包括乡村的少年儿童。比如说,有评论文章在分析作品的选材时,不自觉地以城市少年儿童的生活内容来涵盖所有少年儿童的生活内容,并从此角度判断“少年儿童读者”(这显然不能代表所有的少年儿童)对作品所写的生活是否熟悉,是否更容易接受。我们都知道,城乡少年儿童的生活内容存在不小的差距。从最基本的生活形态来看,多数都市孩子的日常生活主要由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组成。而农村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生活,除了这两项基本内容外,有很多还要加上参加家里土地上的生产劳动和出卖劳动成果的商业活动,换句话说,他们要自己养活自己,承担都市孩子不可想象的生活重负。而对于失学儿童来说,校园生活更是他们可望而不可即的。很多农村孩子的“童年期”很短,他们的“童年”和所谓“踏入社会”并没有清晰的界线。城乡少年儿童的生活形态如此不一样,以至于他们各自需要属于自己的文学作品,我们的儿童文学评论有时也很难使用不加限制词的“少年儿童”的称谓来谈说作品的写作内容和意义以及阅读感受。

要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有许多工作需要做。需要不止一代人的努力。

第一,培养农村的儿童文学作家,从源头抓起。

要做到这一点,提高农村少年儿童的文化素养和文学素养刻不容缓。首要的是要保证农村家庭基本的生活条件,以便使农村孩子至少能完整地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并为他们创造一定的条件,使他们能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上学是所有少年儿童形成和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农村,上学也是少年儿童形成和提高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前文说过,农村少年儿童的文学阅读通常仅限于语文课本,是因为,在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家庭。除了课本和作业本,几乎不会有其他读物和其他纸张。因此,农村孩子课外的读读写写是很少见的。那么。在过去的语文课本中,孩子们能受到多少儿童文学陶冶呢?有儿童文学理论家告诉我们:“儿童文学与教育具有天然的血缘关系。儿童文学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儿童教育的需要。”然而从新中国成立到本世纪初课程改革以前的数十年间,我们的小学(也包括中学)语文课本中,儿童文学作品所占比例非常有限。且喜目前这种状况已发生了一些改变。近年来的语文教育改革体现了对儿童文学的重视,2001年颁布的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材要多采用童话、寓言、故事、童诗等儿童文学文体,并对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量和书目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其中大量的读物正是中外儿童文学名著。

为农村少年儿童提供优秀的课外读物(其中包括较大数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由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各界人士会同儿童文学作家和少儿读物出版机构进行。目前一些“农家书屋”、“红孩子书屋”、“爱心书屋”等在社会各界资助下正在各地农村建立。在这些活动中,农村少年儿童无疑是被特别关注的对象和主要受益者。为乡村少年儿童提供各类儿童读物尤其是儿童文学读物。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学素养。在此基础上,乡村的儿童文学作家一定会多起来,这样,写农村、为农村而写的儿童文学作品也一定会多起来,这无疑有利于儿童文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的童年生活作文篇3

一、从个人的童年文学经验出发

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文学门类,每个成年人在自己人生的最初阶段都曾以不同的方式与儿童文学发生过联系。可以说,认识儿童文学的路径虽多,路途之长短曲直,探路之难易深浅各有不同,但个人的童年文学经验可以成为我们认识儿童文学最为便捷的起点。童年生活中的文学经历呈现着多元的面貌。小时候缠着妈妈把已经听过好几遍的故事再讲一遍,跟着奶奶用方言哼一首歌谣,和伙伴们抢着读一本图画书,或是盯着电视里的动画片而忘了吃饭的时间,这些经历构成了许多人最初的文学经验,并成为我们童年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成年人回顾这些经历时,却未必会把它们与“儿童文学”这样一个行业名词联系在一起,有的人会表示记不清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了解儿童文学的,却又能够清晰地说出小时候读过的故事书的名称,可见,“儿童文学”作为一个理论概念被广泛认知的程度是较为低下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此为出发点开始儿童文学的探寻之路。个人的童年文学经验可以让我们以感性的方式把握儿童文学的大致轮廓,这种带有较强主观色彩的把握虽不太准确,甚至还有些偏颇,但因其具有亲历性的特点,所以较容易转化为个人继续探究儿童文学的精神动力,并可以为相关问题的思考提供有益的参照。当我们对自己童年时代的文学阅读深感不满时,就会去思考如何避免这种缺憾在当今孩子的身上重演。童年文学读物中所描绘的游戏情景、食物喜好、吹牛故事和当下孩子所热衷的文学阅读一经比较,就显示出时代变迁的痕迹,也反映着文学自身的发展动向,了解这一动向无疑将深化我们对儿童文学的认识。个人的童年文学经验还有助于我们去观察身边儿童的文学生活状态,思考当下儿童对文学接受的环境和方式与前一代人相比发生了哪些改变,而这些改变中,哪些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哪些是优秀传统的流失。源自个人亲身经历的体验与思考可以使我们以更为自然的方式去亲近儿童文学,进而理性地认识儿童文学。童年的文学经历很容易被庸常的日常生活所蒙蔽,不少人的童年文学记忆处于“沉睡”的状态,需要一个“唤醒”的过程。陪伴自己的孩子进行文学阅读,与他人交流童年生活经历,都可能发挥唤醒记忆的功能。此外,阅读他人的童年回忆录也是唤醒沉睡文学记忆的重要途径。冰心、陈伯吹、严文井、孙幼军等老一辈儿童文学作家在回忆录中常常提及童年时代文学阅读的种种经历,其中不少就涉及当时刚刚兴起的儿童文学对自己的影响。最近出版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任溶溶的童年回忆书《我也有过小时候》中,就有不少作者小时候阅读儿童读物精彩而有趣的记录。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个人文学经验的回顾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随着记忆的自然衰退,很多童年文学经历难以被真实地还原,细节性描述失真的可能性更大。从另一方面看,童年生活还常常被赋予成人生活反向参照的功能,当我们对现实生活心怀不满时,往往会借助夸大童年生活的幸福感而获得一种心理上的疏解,这种心理状态自然也会影响成年人对童年文学经历的准确回忆。因而当我们在发掘童年文学经验这一宝贵资源时,也不可过度夸大其作用,尤其不应把它简单地视为客观存在的事实,应当通过与他人回忆的相互对照,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等途径,修正个人回忆中可能存在的失真状况。

二、对现实童年文学生活的观察

文学创作是作家将自己精神世界中的文学构思转化为文字符号构成文本的过程,文本生成后借助一定的传播媒介(纸质媒介、电子媒介或网络媒介)使之成为可以被读者接受的文化产品,读者通过阅读对文本做出审美、认知、道德等多维度的不同反应。与一般文学相比,儿童文学的生产、传播与接受呈现出更为丰富的样貌,儿童文学承载着成人对未来一代的人性期许,也体现着成人对儿童精神特点的认识水平,参与儿童文学建构的力量比一般文学要来得更为多元。成人作家既要发挥主体的文学创作才能,又要顾及与主体精神相去甚远的儿童的精神特点。儿童文学的读者接受不仅涉及儿童自身,教师的教育、家长的引导以及社会相关人士的参与,也会发挥重要的影响力。对儿童文学生产、传播、接受相关社会现象的观察,是我们认识儿童文学的重要途径。大众传播媒体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童年文学生活信息。童书出版的热络状况,校园里的文学教育活动,社会化儿童阅读推广的发展,家庭亲子共读的普遍出现,网络动漫对儿童阅读的影响,经典性阅读与娱乐性阅读之间的博弈等,都是各类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对此类媒体信息的关注与思考,为我们从社会生活的角度认识儿童文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就儿童文学创作而言,近年一些在领域已取得较高成就的作家开始涉足儿童文学。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张炜为儿童读者创作了《半岛哈里哈气》《少年与海》和《寻找鱼王》等一系列作品,当代先锋派小说代表作家马原推出了童话作品《湾格花原》,此外还有赵丽宏的《渔童》、毕飞宇的《苏北少年堂吉诃德》、阿来的《三只虫草》等。在纯文学受到网络快餐文化巨大冲击的背景下,这一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作家寻求自我艺术突破的努力,也折射出当下童书市场的巨大感召力。知名作家开阔的文学视野、深厚的艺术积淀,必然会给儿童文学的艺术规范带来新的审美元素,影响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取向。启端于新世纪的国外图画书引进与推广,对中国的儿童阅读产生了深刻影响,图画书以其独特的“图文互补”式的叙事方式,让孩子们通过富有艺术创意的图像信息享受到别样的文学接受乐趣。图画书的普及也使儿童阅读教育观念产生了巨大变化,以“读图”为主要特征的早期阅读成为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图画书为幼儿园各领域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不少幼儿园教师也因此成为图画书的热心读者和积极推广者。同时,国外图画书的引进还促进了中文原创图画书的发展,从目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图画书评奖项目“丰子恺图画书奖”和“信谊图画书奖”的获奖作品中可以看出,中文原创图画书的品质已经有了很大提升,有的作品的版权还被国外出版机构购买,并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余丽琼编文、朱成梁绘图的《团圆》入选美国《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儿童图画书”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以上所谈论的儿童文学发展动态在各种媒体中都有广泛的报道,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通过关注这些媒体信息,我们不但可以获知儿童文学创作的最新成果,了解儿童文学美学风格的变化动向,对于从事儿童教育的教师而言,还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教学素材。媒体中关于儿童文学、儿童阅读的各种观点也可以为教师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对身边孩子文学活动的关注,是我们认识儿童文学更为直观的渠道。来家中做客的小朋友可能对书架上的某些书籍发生了特别的兴趣,通过观察和交流,就有可能获知孩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如果还能与小朋友的家长做进一步的交谈,则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阅读的态度以及亲子互动的情形。对于在职教师而言,教学现场本身就是观察儿童文学活动的便利平台。在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中,小朋友对阅读材料做出的反应有可能超出教师原先的教学预设,此类“教学事件”正是我们观察儿童真实文学理解力的极好机会。例如,有的小朋友会认为《拔萝卜》这个故事中小老鼠的功劳最大,只有小老鼠来了,萝卜才被拔了出来。有的小朋友在读《猜猜我有多爱你》这本图画书后,并没有被温馨的母子亲情所感动,反而认为是因为小兔子的身材矮小,才会在“爱的比赛”中输给妈妈,认为这是一场不公平的比赛。这些源自教育现场的读者反应,为我们认识儿童审美心理与儿童文学文本内涵之间的多元关系提供了十分有益的案例。

三、专业化的儿童文学知识学习

我的童年生活作文篇4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造就一代热爱祖国,身体强健,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五”期间,我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妇儿委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认真实施《区儿童发展规划**》,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规划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为新时期的儿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区妇幼卫生现代化稳步推进,建立了妇幼保健网络,全面启动了妇幼卫生现代化工程,儿童健康水平大幅度提高;儿童素质教育全面开展,各项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和整合,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男童和女童接受基础教育的差异已消除,流动人口子女就近入学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侵害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受到严力打击,儿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少儿文化艺术蓬勃发展,文化活动日益丰富,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儿童生存的社会环境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优化。

但是,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区儿童事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凸现,文化娱乐活动设施不足,流动人口及贫困家庭儿童的教育、卫生状况亟待改善,不良文化传媒对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等。这些问题都有待在新一轮规划中给予关注和改进。

“十二五”是我区加快实现“两个率先”,努力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标志区的关键时期。培养造就具有良好政治素质、掌握科学技术、富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0**年)》、《**省20**-20**年儿童发展规划》和《市儿童发展规划(20**-20**年)》的要求,特制定《区儿童发展规划(20**-20**年)》。

一、“十二五”期间,我区儿童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和《**省儿童发展规划》以及《市儿童发展规划》,以儿童优先和自主发展为原则,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以优化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社会环境为主线,以推动全区儿童事业全面发展为重点,为我区加快两个率先进程,培养和造就一代热爱祖国,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

二、“十二五”期间,我区儿童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保障儿童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完善儿童保健服务体系,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儿童受教育水平;未成年人保障机制基本完善,儿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优化儿童生存环境,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到20**年,继续保持我区儿童工作整体水平在全市、全省领先。

三、“十二五”期间我区儿童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是儿童与健康:

1、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新生儿发生缺陷率控制在8‰以下。

2、加强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全区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达98%以上,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9‰和12‰以下。

3、加强计划免疫管理,全区儿童四苗免疫接种率以街道为单位达98%,并逐步将新的疫苗接种纳入常规免疫管理。

4、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5、加强儿童精神健康的科学研究,提高儿童精神卫生知识普及率和咨询服务水平,开设儿童心理卫生讲座,降低儿童心理疾病发生率。100%的校园心理咨询室达到合格标准。

6、健全和完善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区医疗机构产科、新生儿科建设100%达到省定标准。

二是儿童与教育

1、建立和完善0—6岁儿童早期教育指导与服务体系。提高0-3岁儿童及其家长受教育率,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入园率达到100%。

2、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

3、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切实加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9%。

4、适龄残疾儿童(有一定自理能力)100%进行义务教育,各中小学对待这些学生必须按照有关政策办事,零拒绝。

5、坚持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提高家长学校办学质量,100%的社区开办家长学校。18岁以下儿童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率98%以上。

6、继续深入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各类青少年教育基地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课外活动中的作用。

三是儿童与法律

1、中、小学校100%设立有公、检、法、司、警任职的法制副校长,有专职教师、专业化教材,学校普法教育率达100%,80%以上社区建立青少年法律学校。

2、加大权益保障,侵害儿童少年权益刑事案件的受案率达100%,结案率达80%以上。

3、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数控制在总犯罪人数的15%以下,重新犯罪率控制在5%以下。

4、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00%由少年法庭审理,对没有聘请律师辩护的未成年被告人全部实施法律援助。

5、继续完善分局、派出所、警务室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律援助机构和法律援助体系。

四是儿童与环境

1、改善儿童生存的自然环境。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5%以上,农村改厕率达到80%以上。

2、增强儿童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保知识教育,在校学生环保教育覆盖率达到100%。

3、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到20**年,至少建成一个青少年活动中心,全区各街道均建有专门的文化站并设有儿童文化活动阵地。每个社区都有一定规模的青少年活动场所。

4、净化儿童文化娱乐环境,严禁在学校周边200米范围内设置各类营业性游戏室、歌舞厅、网吧等,严禁向未成年人开放。

5、优化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儿童学习用品、食品、玩具和服装的质量及娱乐场所设施抽查批次合格率达到85%以上。

6、加强图书馆建设,形成区、街、社区三级图书馆网络,街道设立的图书馆配备儿童阅览室或者儿童专用书架。

7、建立健全困难儿童社会保障机制。

四、政策措施

一是儿童与健康

1、深化妇幼卫生体制改革。政府切实承担公共卫生、维护公民健康权益的职责,统筹协调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调整卫生事业经费列支结构,逐步增加对妇幼卫生经费的投入,建立妇幼卫生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

2、完善妇幼卫生服务网络。把妇幼保健机构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妇幼保健机构健全率达到100%;深入开展创建等级妇幼保健所活动,加强医疗保健机构产科、新生儿科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全面改善妇幼卫生服务条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服务能力,为降低婴儿和孕产妇死亡率提供保障。

3、依法保护妇女儿童健康。全面实施《母婴保健法》,依法实施妇幼卫生全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大对从事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和人员执业行为的监管,妇幼保健从业人员持证执业率达到100%。规范新生儿疾病筛查、产前诊断、婚前医学检查等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加强出生缺陷预防和筛查诊治工作,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城区达90%以上,农村达80%以上,提高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水平,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4、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实行儿童大病医疗保险或统筹,提高儿童享受保健水平和抵抗疾病风险的能力。逐步开展免费婚前医学检查、特殊群体儿童免费体检,费用由政府承担。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

5、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妇幼保健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切实加强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疾病的防治、计划免疫、儿童常见病和多发病诊疗等儿童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普及优生优育、儿童均衡营养等妇幼保健知识,4-6个月内婴儿母婴喂养率稳定在85%以上,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率达到100%。进行儿童健康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对儿童生理、心理健康领域和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进行多学科研究,推广适宜技术。外来务工人员中的儿童享有与户籍所在地儿童同等的卫生保健服务。

6、重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加强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心理疾病防治工作,在学校教育中,增加儿童少年心理卫生教育内容,构建全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援助机制。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加强儿童心理卫生和青春期教育。

7、加强社区儿童体育活动设施配套建设,引导儿童积极参与校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儿童体质。

二是儿童与教育

1、改革和完善教育投入、教育管理体制。依法建立适应公共行政管理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财政制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和性别之间的差距。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政府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

2、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和师风建设,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实施人才强教、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培训等手段,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能力水平,各级各类教师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起点学历要求。建立健全教师聘用和健康成长竞争激励机制,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

3、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努力构建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家庭、社会横向沟通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体系。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育基地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课外活动中的作用。继续深入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系列活动,引导中小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会服务意识。

4、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导向,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注重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根据中小学办学规模和资源状况,逐步推进“小班化”教育。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积极发展职业高中教育。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完善评价和考试制度,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5、重视特殊儿童群体的教育。建立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助学活动,保证每个学生不因家庭经济贫困而辍学、失学。保障女童、残疾儿童与其他儿童平等享受义务教育。保障外来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享受与本地居民子女同等待遇。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满足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需要。

6、加强儿童早期教育。鼓励社会参与,建立和完善0-6岁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指导服务体制,形成托幼一体化和教育部门、社会力量、家庭多元化办学的格局。

7、加强儿童科技教育。普及计算机信息教育、科普知识教育,在中小学、幼儿园开设科普课程,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儿童少年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整合社会科教资源,加强少儿科技活动设施和阵地建设,提高儿童少年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8、推进家庭教育。以“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倡导现代家庭教育的理念,形成生、养、教、管相结合的家庭教育互动模式。切实加强对家长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互动式教育体系。

三是儿童与法律

1、建立健全保护儿童的执法监督机制。完善有利于儿童生存、保护、发展的法律体系。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检查、督促保护儿童权益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保障儿童合法权益。

2、加强儿童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咨询服务。面向社会、家庭、儿童,开展保护儿童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咨询、服务和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依法保护儿童权益,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责任意识,增强儿童自觉守法的意识。

3、加强儿童司法保护。依法严厉打击教唆未成年人犯罪及侵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控制并减少侵害儿童的各类刑事案件。加强对涉及未成年人民事权益纠纷的审判工作,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加大对用工单位的监督、查处力度,依法从重惩治使用童工的违法行为。建立健全青少年法律援助制度和工作网络,开展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维权工作。

4、做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早期预防和科学矫治工作。建立社区未成年人教育防范工作网络,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预警信息采集点工作。加强对家庭暴力、流浪和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状况等易危害未成年人及造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新情况、新特点、新规律的研究。坚持惩治与教育相结合,谨慎处置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建立流动儿童登记管理制度,保障流动儿童的权益,预防流动儿童违法犯罪。

5、加强对儿童的社会保护。加强校园内外和文化娱乐场所的治安专项整治行动。教育引导儿童远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自觉参与环境整治行动。建立健全青少年维权的社会网络,开通青少年维权热线,进一步畅通青少年维权的渠道。

6、提高儿童自我保护和防范能力。加强儿童法律知识教育、生命意识教育和自救知识、自我防范能力培训,提高儿童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抵御自然灾害、防范不法侵害的能力。

四是儿童与环境

1、倡导和树立“儿童优先”的原则。将儿童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对儿童事业的投入。贯彻落实有关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法律、法规,促进形成尊重儿童、爱护儿童、教育儿童的社会风尚。

2、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广泛开展环保知识宣传,提高儿童爱绿、护绿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引导儿童积极参与“绿色”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和村容村貌,开展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提高农村儿童的生活质量。

3、加强儿童产品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儿童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的研究、监测。全区每年组织一次质量抽查,严禁不合格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4、充分发挥传媒的宣传优势。依托各类传媒,广泛宣传塑造积极向上的儿童形象。加强对各级各类少年儿童网络、网站以及少儿图书、音像制品市场的监督管理,禁止传播色情、暴力等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信息。

5、开展丰富多彩的儿童文化活动。利用社会资源,开展适宜儿童、满足儿童发展需求的文化、体育、科普、娱乐等活动,丰富儿童精神生活。鼓励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儿童文化艺术教育教学,组织儿童文艺团体,培养艺术新人。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创建活动,培养学生优秀的文化素养。

6、加强儿童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将儿童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广开资金渠道,重点加强农村儿童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儿童校外活动教育阵地,现有的校外活动阵地要充实内容,加强管理。各类教育活动阵地、博物馆、纪念馆、科技宫等优先、免费或优惠向儿童开放。加强对少儿图书馆、图书阅览室的建设和维护,文化馆、图书馆设立少儿专门场所向儿童开放。

7、加大对困境中儿童的救助力度。重视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和教育管理,依托民政部门的救助管理站建成设施独立、管理分区、具备教育条件的区级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

8、加强社区儿童工作。建立区、街儿童少年社区教育工作机构。在社区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广泛吸引儿童参与,提高儿童自主参与率,逐步形成社区对儿童服务、教育和管理的新模式。

五、重点建设任务

1、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设。到“十二五”期末,建成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并实现“五有”标准,即有活动设施、教学设备、娱乐场所、师资力量、数字化条件。

2、开展母婴健康工程。全面改善妇幼卫生服务条件,提升服务能力。为区妇幼保健机构、街道级卫生院添置必要的产科设备。加强业务用房扩建和危房改建工作,提高母婴就医和健康维护水平。

3、深入开展家庭教育,加强对家长学校的规范指导和管理,特别是提高母亲的素质。完善区级家庭教育网络,提高家庭道德水准和家庭育人水平。新晨

4、儿童文化建设工作。与打造“文化”相适应,加快儿童文化事业发展。增加对儿童文化创作和研究的投入,设立少儿文艺作品奖励基金。组织少儿文艺创作评比,对优秀的少儿文学艺术作品和创作者进行表彰和奖励。“十二五”末,举办儿童文化艺术创作展演活动和授奖仪式,并推出一批儿童文化艺术精品,提升我区儿童文化艺术创作的水平和地位。

5、启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警示教育。设立面向未成年人的社区法制宣传、社区矫治和帮教基地。建立保护未成年人救助机制,加强未成年犯管教工作。建立并普及社区少儿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六、组织实施和监测评估

(一)组织实施

1、《区儿童发展规划》由区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各成员单位以及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根据规划要求,结合各自职责,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实施。

2、区政府将把《规划》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一部署,统筹安排。把规划的实施作为政府抓好儿童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政府主要负责人和主管负责人的政绩考核内容,并把《规划》实施情况列入每年政府工作报告。

3、要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工作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的任务分解、年度报告、监测统计和评估制度。政府每年召开一次规划实施工作会,总结交流规划实施情况,推动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4、区政府要为《规划》的实施提供人、财、物的保障。妇儿工委办公室机构单设,专职人员编制按规定配备到位。要把《规划》实施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年增加。

(二)监测与评估

1、区政府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各成员单位应将监测统计工作列入本系统年度常规统计中,及时准确反映儿童发展的状况和变化。要加强对反映全区规划执行情况各项数据资料的分析,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制定有效干预措施,确保如期达标。

2、建立监测评估工作制度。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设立监测评估领导小组,下设监测统计组和专家评估组。

——领导小组职责是:负责监测评估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审批监测评估方案和监测评估报告。监督计划执行情况,根据监测评估结果研究提出相应对策。

——监测统计组的职责是:负责监测统计工作,由区统计局牵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每年按工作计划要求搜集、整理有关数据和资料,开展监测统计业务知识培训,指导各系统、各部门监测统计工作,编发有关统计资料,完成监测统计报表和监测报告。

我的童年生活作文篇5

(一)儿童文学的基本要求

一是,教育性。儿童文学和有着很大的区别,其尤为重视教育性。儿童可塑性非常强,古人经常用素丝作为比喻,说它:“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2]。因为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其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为此,儿童文学尤为重视教育性。二是,形象性。儿童不乐于接受抽象说教。在儿童教育中,需要采取各种生动形象的教育方式,这样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所以,儿童文学一定要和戏剧一样,必须具有动作性,能够充分展现人物心理活动与性格,让儿童能够看进去。三是,趣味性。儿童的生活经验、知识均不丰富,理解能力也比较差,不容易理解一些复杂事物,很难体会成人的思想感情与生活经验。所以,儿童文学必须具有趣味性的故事,可以让儿童轻松、愉快的学习,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一个道理或者有益的启示。四是,知识性。儿童文学作品中应巧妙地穿插一些知识性的东西,以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满足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五是,故事性。儿童文学的故事情节,要求结构单纯,情节紧凑、生动。强调故事性,并不是单纯追求情节离奇,不从生活出发,不写人,只写事。

(二)儿童文学的言说方式转变

一是,成人对儿童的训诫性言说。儿童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和儿童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越来越强调儿童文学在儿童教育的作用,并且将其当做是最有价值的一种,逐渐表现出“训诫主义”倾向,形成了训诫性言说。训诫性言说主要就是通过“灌输”让儿童接受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与道德主旨,作者要向儿童传递很多训诫,甚至是政治说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儿童文学教育的功利性。在此种言说形势下,主要就是以成人的需求,让儿童进行儿童文学的阅读,不仅没有对儿童的审美心理发展、接受能力予以考虑,还忽视了儿童童年应有的兴趣与欢乐,极大弱化了儿童的自身需求。二是,成人对儿童的想象性言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儿童文学属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认为儿童文学具有以下功能:教育、认知、审美、平衡心理、娱乐等。为此,认为儿童文学应该引导儿童不断探究人生真谛与奥秘,也就是启发作用,其可以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净化儿童心灵,带给了儿童无限的欢乐。所以,儿童文学应以幽默、幻想启发儿童,使其乐观、积极的面对生活,善待他人,拓展儿童生活空间,解放儿童思想,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从而形成了想象性言说。三是,游戏精神下的儿童自我言说。在20世纪末期,理论家们开始从开放、发展的角度看待儿童文学与儿童。有些学者认为:“真正有意义的儿童文学,不仅要服务于儿童,还要理解与尊重儿童,并且充分挖掘儿童的人性价值,从儿童自身原始生命欲求着手,发展与解放儿童。”也就是说,儿童文学应该真实的反映儿童生活。此种世界不是成人以儿童的角度对儿童生活予以想象或者特意模仿,而是成人以平等的态度承认儿童世界,充分体现儿童的娱乐天性与游戏精神,给予儿童一定的自我言说自由,这就是游戏精神下的儿童自我言说。

二、儿童文学言说方式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一)认知与尊重童年状态

童年价值主要体现为:儿童具有独立的人格主体,与成人是平等关系;童年生活并没有因为年龄、生活差异而缺乏价值;童年并不只是成人的预备期,也不一定要成为成人所规定的某种人。儿童作为相对于成人的一种“他人”,具有自我发展力量,异于成人的问题看待角度与规则、行为。为此,在教育过程中,成人需要对儿童的童年状态予以认知,并且尊重儿童的童年状态,给予儿童一定的言说自由,让儿童自己认知世界万物,并且充分表达自己的世界,获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在儿童教育中,可以利用儿童文学营造一种生态化的人文环境与成长氛围,让儿童获得生活经验,实现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成人的恰当引导

认知与尊重童年状态,并不是否认成人引导。与成人相较来说,儿童社会化程度较低,认知水平与身体机能情况决定了儿童需要接受成人引导。在儿童教育中,需要基于儿童天性,同时正确引导儿童,让儿童主体性、天性得到正确的发展,并且充分发挥其作用。所以,在儿童教育中,可以利用儿童文学让儿童懂得一些浅显的道理,促使儿童自身的不断发展与成熟。

我的童年生活作文篇6

关键词:学习文化;健博文化;健博儿童学习文化;校本建构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1A-0023-04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改革课程结构到建立新的课程标准,再到改革教学方法、强调发展性评价,其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建构一种新的学习文化。新形势下的儿童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学习文化,新的课程观下的学习文化,其意涵特质、校本建构以及结果样态又该如何呈现,这是我校近年来一直思考并探索的课题。

一、健博儿童学习文化的校本意涵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校训“健博”,秉承几代璜小人孜孜以求的教育理想;“创享健康丰富的校园生活”的办学目标,已深深扎根于每一位璜小人的心底。近年来,学校坚守“让健康为生命奠基,让阅读为生命领航”的办学理念,践行“健博教育”思想,大力培植“健博文化”,着力于健博课程、健博课堂、健博教学的探索与研究,全面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真正让健博文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在学校长期形成的文化特质中,学习文化是核心力量,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的儿童学习文化是根植于学校现有的文化特质与情境、与儿童教育教学生活相适应的、以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文化,是学校在课堂教学生活以及一系列校本活动开展中,围绕儿童学习而形成的对待学习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规范准则与效果评价,以及由此长期形成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我们称之为“健博儿童学习文化”。应该说,健博儿童学习文化观照的是文化情境中的学习的本质,聚焦的是新的课程观、儿童观下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行为,其意涵丰富,颇具研究价值。

首先,源于“健博”。健博儿童学习文化是在学校健博文化浸润下的具有校本特质的一种文化。健博文化引领下的儿童自强不息、好学上进,以健康为本,以博学为根,爱学习,会学习,是“崇礼、健康、乐群、善学”的健博儿童。健博儿童学习文化观照的正是这样一种学习特质。

其次,基于“儿童”。健博儿童学习文化是新的儿童观下的学习文化,关注儿童、为了儿童是其本质观照及终极目标。构建健博儿童学习文化就是要眼中有“儿童”,心中有“儿童”,要有“每一个”儿童;就是要基于儿童的成长需求,抵达儿童的精神世界,让儿童真正在场。

再次,着眼“成长”。儿童是学习者,也是成长者,儿童的学习就是成长的过程。健博儿童学习文化的着力点指向学生学习行为方式的改变,指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发展,重视培养每一个学生个性、人格、智慧等全方位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健博儿童学习文化建构的旨归。

二、健博儿童学习文化的实践创生

健博儿童学习文化是一种建构性的、情境性的、合作性的、现代新技术支撑的学习文化。具体来说,从儿童学习文化的思想理念看,知识的建构性和学习的情境性是其本质特征;从儿童学习的行为方式看,注重儿童通过参与、探究、合作、互动的方式获取知识;从技术层面看,注重运用现代新技术手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的健博儿童学习文化已经形成“自主探究学习文化、情境实践学习文化、合作共进学习文化、现代新技术学习文化”等几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学习文化,它们相互作用、彼此包含、共生共长、共融共进。

1.自主探究学习文化

建构性是当代学习研究突出的核心特征。建构性的学习,意味着学习者积极去探索周围的世界和解决问题,去理解和获得新的知识。学习者不是接受一个既成的知识,而是建构自己的知识,因而这种学习是介入式的,是主动性的。建构性的学习强调所建构的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有效性,这种知识只有能有效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才是具有生存力的,因而学习过程中知识同现实世界是密切关联的,知识的生存力时时受到检验。对于儿童的学习而言,探究是建构知识的外在表现形式,即儿童经由探索解决问题、完成活动任务、获得新的知识等方式,建构对于知识及其意义的理解,习得探究的方法和能力。自主探究学习文化,强调儿童学习的建构性、参与性与探究性,注重儿童学习行为方式的改变,关注儿童的可持续发展与成长。

2.情境实践学习文化

所谓情境实践学习文化,是将知识与学习置于其发生和应用的实践情境之中,知识习得与其发生应用的情境之间有着密切而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为了有效地进行学习,学习者要有机会参与解决问题的真实实践和相应的问题情境,情境实践促进知识习得,知识习得需紧密联系情境实践。在具体实施中,需要教师将知识与其指向的现实情境、用以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知识与真实情境或者真实情境中的实际任务之间的关系,二是通过参与实践共同体的真实的情境实践而学习。这样的知识探索不单单是在应用中产生意义,更是儿童作为一个探索者在真实情境中的真实探索,并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知识的一个意义过程。

3.合作共进学习文化

合作共进学习文化,是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儿童不是独立存在着,也不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而一直是实践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并在实践活动中经历了一个从边缘到中心的转化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儿童处在一个合作互动的共享共建的学习共同体中,学习是儿童存在于这个学习共同体的主要方式。这种学习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将学习作为一种对话与交流活动,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围绕共同的目标和任务,与同伴对话交流、协商探究、互帮互助、共进共享,共同获取新的知识,共同获得成长体验。参与对话和交流的人员可以是教师、学生,也可以是专家学者以及其他社会成员。对话与交流存在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存在于师生和专家学者以及社会成员之间,存在于这个学习共同体的方方面面。

4.现代新技术学习文化

将学习作为一种建构性的、情境性的、合作性的实践与探究活动时,学习活动的展开便需要现代新技术的支撑与帮助。在学校中,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之中,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的广泛应用,已经使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而当现代信息技术和我们的教、学活动完全融合到一起,成为我们的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它已经成为新的学习文化的催生剂,甚至就是这种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代新技术学习文化,使课堂更情趣盎然,使学习更多彩生动,使师生的个体生命更为丰富。

三、健博儿童学习文化的校本建构

我校健博儿童学习文化研究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能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善于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通过积极思维、互动探究,能对所学内容实现意义建构,学生的独立能动性、积极主动性、主体参与性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以提升。

1.校本建构的切入点:制定“健博学子”行动纲要

“以文化人”是健博儿童学习文化的价值所在。健博儿童学习文化除了要“传递知识”和“学会技能”之外,还要强调学习回归生活的重要意义,激活学生自身的生命体验乃至生命成长。学校基于“健博”校训,在生生不息的教育实践探索中,探寻学生成长的原点,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动力,满足学生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制定引领学生健康发展的“健博学子”成长行动纲要。

“健博学子”成长铭言:我自信,我灿烂,我健康,我崇礼。我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潜力,相信自己能成功;我灿烂,外在的表现是“红扑扑的脸,永远绽放的笑脸”,要永远向阳,乐观开朗;我健康,即身心要健康,爱好要健康,行为要健康;我崇礼,要言行得体,正心笃志。

“健博学子”行动指南:争做“自信、灿烂、健康、崇礼”的“健博学子”。“健博学子”的基本形象是“健身小使者、礼仪小标兵、阅读小能手、交往小主人”。具体从讲礼貌、讲规范、读好书、写好字、身心好、学习好等几方面细化有关行动要求,引领学生在健康丰富的校园生活中创享快乐,收获成功,争做全面发展的“健博学子”。

“健博学子”评定方式:学校遵循全面性、导向性、多元性、客观性原则,根据评比细则,每学期组织评比“健博学子”。“健博学子”的评定以学生的日常表现为依据,通过观察、活动展示、作品呈现、检测等方法,组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定,综合其结果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的评定,单项优胜者授予“健身小使者、礼仪小标兵、阅读小能手、交往小主人”单项称号,综合优胜者授予“健博学子”称号。学校还设立“健博学子奖学金”,每学期给评出的“健博学子”颁发奖学金。

近年来,学校着力于健博儿童学习文化的培育与建构,努力让每一位学生在健康丰富的校园生活中得到发展。“健博学子”行动纲要是健博儿童学习文化校本建构的有效切入点,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有效抓手。如今,争做“健博学子”已成为孩子们的目标与追求,学校呈现出一种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2.校本建构的落脚点:促进学生学习力的生成

学习力就是学会学习的能力,是指个体吸收知识、运用知识以改变工作和生活状态的能力。今天,学习已经成为人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学习力则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具有学习力实际上就是会学习、善学习,能够智慧学习。健博儿童学习文化研究的终极目标,就在于促进学习力的生成,真正使学习成为儿童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

课堂中的学习力主要是由认知和情意两个方面的能力相互交融而成,在阅读、思考、交流、体验、操作、实践等多种学习活动中逐步生成。课堂学习是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动力的。所有的课堂教学活动都是文化现象,是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下得以感化、生长、提升的过程。新的学习文化对学生学习的引领,关键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最终落实在学生学习力的生成上。

促进学生学习力的生成,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从单一的接受性学习走向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是积极的学习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是一个有独立思维的“学习个体”,又是一个善于合作的“群体分子”。 二是从实现一维学习目标的过程走向实现三维学习目标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掌握知识与技能,更要关注过程与方法,关注情感与体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甚至学会做人。

学习力生成是一个多方面能力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复杂过程。从课堂教学文化观看,学习力的生成取决于课堂生活质量,也就是学习生活质量。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不能是传统的“以教论学”,也不仅仅是单纯的“以学论教”,而是要进入课堂生活实践,以“学习力生成”这一评价尺度来关注学习生活质量的提高,真正实现“教”与“学”共生共长、共融共进。

3.校本建构的聚焦点:构建儿童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亦称学习者共同体(Community of Learners),是为完成某一具体任务,学习者与其他成员互相协作、互相交流、互相依赖与配合的一种学习方式。学习共同体有共同的愿景和信念,强调学习者之间彼此分享各自的信息与见解,鼓励学习者通过合作探究以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层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与同伴开展包括讨论交流、协商沟通、协作探究、承担责任等多方面的互惠合作性活动。

所谓儿童学习共同体,是指儿童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或解决具体的问题,与同伴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究、交流共享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有共同的目标和任务,鼓励儿童走出课堂、走出书本,与同伴协商探究、互帮互助、共进共享,以达到对学习活动的深层体验与理解。我校“健博文化”引领下的儿童学习共同体有以下特点:

体验。学习不仅要经历认知过程,更重要的是要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学习必须依靠学习者自己去亲身实践,亲身经历,亲身体验。

践行。学习即是一种实践。所谓践行就是让儿童不唯书,不唯师,学以致用,在行动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即知即行,即行即知。

建构。学习是学习者自主建构自己精神家园的过程。儿童作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自主建构知识技能,也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话。这里的对话是以问题为核心,是指儿童作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与同伴、老师和合作者展开讨论、交流与思辩的过程。

共享。这里不仅是指共同占有学习资源,也指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共同体验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的获得感。值得注意的是,共享不等于共识,不等于同感,也不等于接受。

共建。是指儿童作为学习者共同合作来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围绕共同的目标和任务,通过相互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预期目标。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校就注重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的开发和研究,提出以“活动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并形成了“以活动求发展、以活动促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发展”的办学特色。至今,我校在学校健博文化引领下,“健博活动”精彩纷呈。比如:每年的“双节”活动,上半年校园“读书节”活动,下半年“科技艺术节”活动,是全校师生的一次精神大餐;每年的“四季”运动会,春天的趣味运动会,夏季的游泳比赛,秋季的田径运动会,冬季的毽绳比赛,校园生活生机勃勃;还有一至六年级的健博儿童成长系列活动,一年级入队礼,二年级体验活动,三年级成长礼,四年级课本剧表演,五年级感恩活动,六年级放飞理想活动,已形成体系。

“健博活动”是构建儿童学习共同体的有效依托与支撑。长期以来,我们给孩子们提供机会,架设平台,搭建舞台,让他们有意识地进入这样一种学习文化,使他们学会自己学习,学会欣赏并与人合作,学会解决一些问题。健博儿童学习共同体的价值还在于激活学生的生命体验与真实情感,健博儿童成长系列活动,让孩子们经历成长,学会感恩,学会参与,学着怎样去“爱”。

总之,健博儿童学习文化浸润下的儿童,每一个都是鲜活、灿烂的生命个体,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通过一系列健博活动,孩子们人人争做礼仪小标兵、阅读小能手、健康小使者、学习小主人,人人争做“自信、灿烂、健康、崇礼”的“健博学子”。

我的童年生活作文篇7

[关键词]诗心语文 田园嬉乐 教学观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01

中国文化是诗性的文化,中国语文理应是诗性的语文。由此,我们可以断定,理想的语文,应该是诗心语文。所谓诗心语文,至少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中国母语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培养儿童的诗心;二是诗意是语文教育(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尤其是对小学语文来说,“诗心”更应是它的心脏。

一、诗心语文的田园嬉乐教学主张

每个人生命的高度首先体现并取决于童年。每个人要成为国家的、世界的,先要成为乡土的,而归根结底是地域的。经过地域嬉乐文化的熏染,投身于地域流动的生活,儿童的生命活力才能得以宣泄,生命容量才能得以丰展,生命质量才能得以提升,生命潜能才能得以开发。每个儿童心中都住着一个彼得・潘,地域化的嬉游是每个孩子内在的渴望。唯有遨游地域文化的江海,吮吸地域文化的乳汁,儿童才能找到生命的根本,才能真正地穿越历史的隧道,漫步自然的丛林,卷入社会的洪流。“生活嬉乐化,课程生命化,体验人间化;涨溢地域情,凝华地域诗,成为地域人。”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整合研究旨趣。

(一) 诗心语文的教学需要走向田园,让儿童成为自然的宠儿

田园让儿童拥有广袤而自然的活动空间。对儿童来说,自然环境具有特殊的意义。自然空间的广度和童年的快乐指数是成正比的。田园可以让儿童活动的处所 “四面八方水陆空”。他们嬉游的触角抚摸到大自然的每个角落。“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他们可以骑牛涉江、采莲江畔、沉静垂钓,尽享水趣。茂林青草地便是他们嬉戏的乐园。自然完全向他们开放,他们拥有宽广的绿色背景。儿童悠闲地躺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亲近鸟兽虫鱼,亲近花草树木,亲近山川河流,紧紧牵着大自然母亲的手。自然的深深处、嬉戏的深深处,便是他们童年幸福的深深处。

(二) 诗心语文的教学需要品味田园,让儿童成为余裕的天使

田园生活没有被成人严密地加以格式化。“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作为乡村的逍遥者,就可拥有充裕的时间、充分的自由。每个人都是时间的主人。天地是家,何惧夕阳西下?身在家外,已在家中。即使山衔落日,再骑牛回家又何妨?正所谓“逍遥天地间,怡然自得趣”。田园让儿童,尤其是都市儿童充分享受到自由赋予的余裕之乐。“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坐可无姿实为千态,吹可无调实可百腔。那是隐者的风度、自由的姿态。“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为了捉蟋蟀可以无忧无虑到深夜不睡,嬉戏的时间是“白加黑”,不可为不长。显然,田园可以让儿童获得生命的自由。儿童时时处处能随心顺性,拥有本我的自由。

(三) 诗心语文的教学需要创新田园,自制绿色玩具

在田园里,儿童是玩具设计师和制作者。“短笛”“芦管”“蓬蒿箭”“小车”“纸鸢”等玩具都取自大自然和生活中最平凡的物品。制作时,他们与自然场景融为一体。在这种融绿色制作与自由嬉戏于一体的综合活动中,儿童既有对大自然的沉浸,又有自我动手的创造。自然的真实为儿童的创造力和生命体验注入了源头活水。他们自制的玩具虽然比较简单,但凝聚着他们的愿望、理解与热爱,打上他们个人才能、情感、智慧的独特印记。这些来自大自然的具有塑形性和功能性的玩具,是儿童所富有的。可选择、有创造、亲自然是这种绿色制作的突出特点。绿色玩具为那些稚气的生命提供了美好的特征和气氛。

(四) 诗心语文的教学需要习耕田园,让儿童享受多彩的“综合课程”

田园让他们有机会经常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儿童的嬉游活动涉及多方面的课程,活动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与艺术课程相关;“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和科学课程兼容;“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里有正宗的劳动课程。“牧牛”“绿色自然音乐”“虫趣”等综合实践活动,在自然状态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人间性”。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多样的嬉乐活动,使儿童拥有了自由选择感,成就了他们的趣味童年、绿色童年。田园,让他们享受到现代人梦寐以求的绿色生活。

二、诗心语文的教学理论

(一)追求心灵余裕的“非正式”教学理论

当课堂教学的许多弊端难以被革除的时候,我们应该在努力完善的同时另寻出路。无疑,要打破学校教育对儿童艺术灵性的压抑,就必须采用“非学校”的学习方式,准确地说便是“非正式学习方式”。早在1883年,Parker在接任芝加哥Cook County师范学校校长期间,就倡导一个理念,即儿童在具有丰富经验的非正式学习情境中,成长得最好。如果Parker的判断基本正确,那么,我们的童诗教学在具有丰富儿童经验的非正式学习情境中,效果将是最好的。童诗本是嬉乐的歌谣,是余裕的花朵。儿童想象力的灵动飞翔需要广袤而自由的心空。可以说童诗不是生产线上的可口可乐,不是“麦当劳化”的产物。童诗需要非正式化的学习情境。非正式学习是大多数人学习做事的一种非正式、不定期、即兴的学习方式,和非指导性教学有相通之处。非正式学习是生活的常态和学习的主流。非正式学习可能引发长尾效应,能将所有个性化的元素累加起来形成一个比主流群场还大的个场流。这正是地域嬉乐儿童诗创写教学激发学生的缪斯灵性所需要的最佳效应。

(二)激发童诗孕趣的“陌生化”教学理论

童诗最显著的艺术特征就是浓郁的儿童情趣。一首好的童诗要好看好听,更要好玩。而要写得好玩,是很难的。可以说,指导学生写儿童诗最大的困难就是写出童趣来。童趣是从儿童心中的感受之泉中涌出。高品质的童趣是对儿童真切感受的一种提纯,独特想法的合理夸张,世界镜像的适度偏离。从这个意义上说,童诗意趣的浓郁,来源于从儿童的感受出发对其所处的生活与自然作出符合儿童文学思维的陌生化处理。从儿童的视野出发,把本来事物进行创造性变形,就会呈现出陌生的面貌。从儿童的思维出发,将本物变形,新奇感就越强。对事物作出符合儿童心理的夸张、变换、童话处理乃至引入梦幻、荒诞的元素,儿童诗所含的儿童情趣的浓度就会越高。

诗心语文,在指导小学生创作童诗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创作田园童诗的过程中,经常采用的陌生化手段有:(1)将景物“事件化”以孕动趣(事件转化法)。(2)将情景“魔幻化”以孕幻趣(幻想法)。(3)将假象“真实化”以孕生趣(巧用错觉法)。(4)将物象“谜语化”以孕奇趣(连动猜谜法)。(5)将喻像“远譬化”以孕新趣(彰异远譬法)。

(三)培育诗心的“儿童文学”影子理论

挪威的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指出:“儿童是本能的缪斯”,拥有潜在的艺术灵性。既然如此,儿童相应的就需要过一种“诗意的生活”,语文教师就应该用柔软的方式来培养他们的诗心、发展他们的诗想。要柔软,就要和儿童的语文学习密切地联系起来,和儿童的语文前见相匹配,特别是和他们的阅读生活相呼应;同时,还要和儿童身处其中的生活世界,尤其是自然世界有机地协同起来。这样,诗意的流泻就是自动的,诗想的生长就是自如的,诗心的培养就是自然的。现在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将儿童的语文生活和自然世界整合起来。

我们知道,人类具有相同的心灵结构,“人同此心,情同此理”是正常的现象。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我们完全可能理解作家的心灵、理解作家的作品。同时,儿童阅读的对象――儿童文学,和大自然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很多的儿童文学作品将大自然儿童化、人格化;同时,世界存在着普遍的相似性。因此,我们完全有可能从自然中发现儿童文学的影子,阅读到“自然版”的儿童文学,结识那些“自然版”的儿童文学主人公。

这种由“大自然”发现“儿童文学”影子的方式,是柔软的,更是有益的。如此,我们的儿童就能像普里什文那样,心中充满善待自然、敬畏生物的思想和情感。在普里什文看来,利用自然的资源,是对儿童进行心灵教育的好方式。他还坚信:“儿童心灵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们与动物和植物的合理交往。孩子们自己去帮助动植物生长,这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如果他的说法有道理,那么,我们也可以认为让儿童充满善意、宽容地去观察、看待和理解大自然中发生的一切故事,是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绿色诗心的。

三、诗心语文的实施策略

所有的田园嬉乐都是童诗。学生在田园嬉乐中学会拥抱自然并融入自然。在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互动中,认识田园、体验田园、嬉乐田园、创造田园、心向田园。这种亲近自然、感受和欣赏自然的情怀便是诗的情怀。儿童在田园中嬉乐的快乐和产生的美好情感、巧妙想法都是儿童诗。一个由专家和名人组成的委员会推荐了32件在10岁前应做的事,它们是:在河边草地上打滚,捏泥团,用面粉捏小玩意儿,采集青蛙卵,用花瓣制作香水,在窗台上种水芹,用硬纸板做面具,用沙子堆城堡,爬树,在院子挖个洞穴,用手和脚作画,自己搞一次野餐,用颜料在脸上画鬼脸,用沙子“埋人”,做面包,堆雪人,创作一个泥雕,参加一次“探险”,在院子里露营,烘蛋糕,养小动物,采草莓,玩丢棍棒游戏,能认出5种鸟类,捉小虫子,骑自行车穿过泥水坑,做一个风筝并放上天,用草和小树枝搭一个“窝”,在公园找10种不同的叶子,种菜,为父母做早饭并送到床前,和人小小地打一架。田园是能够为我们的儿童提供应做的32件事的最佳自然场所,为各种传统嬉戏,特别是乡野童玩,如粘知了、捉蜻蜓、灌屎蜣螂、掏苇柞子、摸鱼、捉泥鳅、拉家雀、掏蛐蛐、打柴叉、挖壕沟、打野战、爬树、爬山、到水塘稻田中玩等提供最匹配的场景。而这些地域嬉游活动,由于扎根于真实的大地,因而极具生命力,真正成为儿童成长的“精神植被”和童诗创作的源泉。

(一)诗心语文的野外嬉乐节――田园教育与嬉乐儿童诗素材即时积蓄的融合

为了把嬉乐活动推向高潮,促使人人参与、投入并都能有所收获,我们嬉乐资源课题组精心策划了全校野外嬉乐活动节,大造复原传统嬉游的声势。师生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顺应自然的序列和学生的心理吁求,开展了“水趣”“树趣”“苇趣”“筝趣”“农趣”“捕趣”“采趣”“割趣”等八个系列的嬉乐活动。活动持续半年多时间,参与者逾万人次。大规模的活动,把各种传统的野外嬉游活动炒熟、烘热,使祖辈们玩熟了的经典嬉游活动真正地植入当下儿童的生活里,成为他们童年经验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针对野外嬉游活动的特质与优势,我们尝试采用现场报告和开放型口语交际牵手等形式进行融合,然后指导学生写作地域嬉戏儿童诗,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诗心语文教学的生态式设计――田园教育与异质学科主题化童诗备课的统合

我们在研究中逐渐认识到成功的课程不应该是孤立的课程。课程的边界也是柔性的,并非楚河汉界。课程,是允许越界,也是必须越界的。像我们的这个嬉乐资源课题,就是要跨越课程边界、文化边界实现一种共同指向童年快乐、生命成长的融合的努力。正因为它是跨越性的融合,所以不可能在纯语文的范畴内完成对它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课题组很早就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必须和班主任、体育老师结成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我们形成了每周一次的异质统合联席备课制度。语文教师、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体育老师、班主任就本周的嬉乐主题活动进行协调,各方都尽到力所能及的课程责任。在课堂或课外活动时,大家相互关照,实现课程支持、支撑的最大化。在以下重要的合作项目上,我们达成共识,形成研究合力,拓展课题研究空间。

1.田园教育与地域嬉乐儿童诗教学的整合原则。

(1)激发游戏精神――余裕化原则。

(2)全面卷入活动――体验化原则。

(3)顺应学生吁求――情趣化原则。

(4)淡化课程指向――自然化原则。

2. 田园教育与地域嬉乐儿童诗教学整合的策略。

(1)热动江海精粹小游戏。

(2)举办野外嬉乐活动节。

(3)建立教学设计共同体。

(4)尝试一体双轨上课制。

(5)创制嬉乐作文特型课。

(6)定制家庭嬉乐作业链。

(三)诗心语文的一体双轨上课制――田园教育与多学科互补执教童诗教学的结合

学科之间的呼应,如果仅仅停留在纸面的设计上,那永远不是实质的研究与真实的努力。因此,我们把课程共同体定位为“实践共同体”。我们尝试联席备课,更重视联席执教。为了更好地实现课堂的融合,我们在研究的中期,匹配嬉乐活动的推进主题,每周执行一次一体双轨上课制,由综合实践教师或体育教师与语文教师同堂执教,彼此呼应,相互关照。体育教师强调技术要领,点拨活动技巧;语文教师即时指导观察,提示学生进行细节扫描,关注点面动态,体验自我感受。如此,活动更专业,资源更精细,融合更有效。实践证明,这种实时性的融合是富有成效的,能孵化出更有趣的童诗来。

(四)诗心语文的特型课――田园活动与地域嬉乐童诗创写教学方式的协合

要使田园教育和地域嬉乐儿童诗教学资源的整合更有保障、更有成效,仅仅靠一些边缘性、偶然性的零星课程行动,靠课程“租界”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领地,适合自己发展的根据地。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们的脑海中。经过长时间的探究,我们创制了嬉乐资源特型课。我们所采用的模式是:提取嬉乐资源主题――预热活动意蕴指向――开展传统嬉乐活动――引导摄取资源元素――完成专题嬉乐资源。按照这种通式程序,目前我们已经较成功地执教了《绿苇儿童诗》《飞翔的蚕豆鸟》《唱响天空的哨口板鹞》《捕蟛蜞》《陀螺圆舞曲》等嬉乐资源特型课30多节次,形成了“空中交响乐”“翡翠哨子”“绿苇宝剑”“转风车”“挑战江滩峭壁”等多种优秀资源。

我的童年生活作文篇8

今年以来,我局以《蓬安县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为目标,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支持和鼓励各类反映妇女儿童题材的艺术创作,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旅游活动,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净化了妇女儿童的生存、发展环境,推进了我县妇女儿童文化体育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蓬安县妇女儿童发展纲要》落到实处,我局多次召开职工大会,认真学习《蓬安县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明确了目标任务,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措施。

二、理顺思路,明确目标任务

妇女儿童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新时期妇女儿童工作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局把贯彻男女平等,坚持儿童优先充分发挥妇女儿童在文化体育事业,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摆在重要地位。积极筹建九年儿童艺术培训中心,积极实施文化部、省文化厅“蒲公英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管理法规体系建设繁荣、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加大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深入持久地开展“扫黄大非”工作,进一步强化对“制黄”、“贩黄”的打击力度,加强对网吧的管理,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不断净化妇女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版权所有

三、制订措施,狠抓工作落实

一是制订了我局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支持和鼓励各类反映妇女儿童题材的艺术创作,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培养妇女儿童文艺体育人才,净化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环境。二是于月日,组织全系统妇女开展了“颂歌献给党”的庆祝活动,举行了唱歌、跳绳、拔河等比赛,充分展示了妇女同胞的风采。三是于月日—日举办了青少年学生书画展览,展出作品余件。四是于月日—日举办了暑期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丰富了青少年学生暑期生活。五是县图书馆利用有限的图书资源支持警风文武学校办起了阅览室,指导青少年学生课外阅读,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六是县文化稽查大队在全县学校开展了“珍惜青春年华,远离网吧”万名学生签名活动,并发出了千封致学生家长的信,呼吁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七是查处了接纳未成年人网吧家次,净化了文化市场。

四、努力方向

我的童年生活作文篇9

关键词:儿童文学 双重读者结构 对创作的影响

引言:

现如今,中国儿童文学值得关注和总结的地方很多,其中,儿童文学的双重读者结构及其对创作的影响是正逐渐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对儿童文学双重读者结构的研究,有助于准确的、多方面理解儿童文学的本质,突显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影响儿童文学的创作过程,从而使得儿童文学更加飞速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儿童文学读者群的特点,纠正对儿童文学认识的偏差,揭示儿童文学的特点,从而人们引发对儿童文学本质的思考。

1.儿童文学的定义

研究儿童文学之前,我们必须先明白儿童的准确定义。对儿童的研究是研究儿童文学的前提,是建立儿童文学大厦的基石。儿童并不是局限于约3~15岁的儿童与少年,更不代表儿童文学仅仅是给小孩子读的小书。研究儿童,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有两种儿童存在:一种是现实生活中的儿童,一种是成人意识形态中的儿童。

2.儿童文学的双重读者

儿童文学的读者群具有双重结构性:不仅包括年龄意义上的儿童,而且也包括心性意义上的儿童,即成人”,这便是儿童文学读者结构所具有的特殊性。关注、分析儿童文学的双重读者结构将有助于儿童文学阅读活动的推广、儿童阅读效率的提高和良好而持久的阅读习惯的养成。下面我们根据其双重结构性来进行探讨这两类读者——成人读者和儿童读者。

(1)成人读者

心性意义上的儿童并非是不成熟的的成人。准确的说,是一种依旧保持着童年的本真的成年人。其实,在每个成年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小孩,他正是年少的我们。现在的我们正是由这个小孩成长而来的,他是最原始、最真实的自我。我们所具有的最纯真的人性、最可贵的品质一般都是在小时候保持下来的。由于性格、经历和社会环境改变等在内的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正渐渐的淡忘自己儿时的自我、童年的感觉。但这种淡忘并不意味着童年的丧失。

(2)儿童读者

谈到儿童文学的读者,更应该谈谈何为真正的儿童,因为他们才是儿童文学读者群中的“中坚力量”。但是,在儿童文学研究领域中,有些学者曾对儿童的审美能力产生怀疑,认为儿童没有纯粹的审美能力。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表示不赞同。当作为一个成人,我们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总是受到定势思维的影响,情不自禁地总结作品的主题思想等。但孩子们却总是独具慧眼,在阅读同一作品时能比我们看到的多得多。他们善于欣赏作品中沿途的风景,搜集每一点一滴的快乐,常常可以忘乎所以、全身心的投入,并融入作品成为其中的一员。而这些都是我们成人常常忽略的最珍贵的东西。

3.国内的儿童文学存在的问题

(1)只重视数量,忽视质量

当今社会,模仿、抄袭的他人作品的现象已让当代文坛变得乌烟瘴气。这些跟风之作,对作家来说,就是为谋取利益的肮脏之举;在读者看来,仅仅是作品的重复,信息的叠加。大量的这种垃圾信息,到了儿童及成人的手中,简直就是扼杀时间,浪费生命。一位作家一年可以创作上百部儿童作品,但也只能说是作品,根本就称不上是文学。大家的文学作品一般都需要花费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可谓殚精竭虑、呕心沥血。

(2)作品严重脱离现实

儿童作品文坛的另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作品严重脱离现实,对当下问题的关注度不足,甚至没有关注当下的勇气和决心。《独船》《少女的红发卡》等作品,都可以称为“问题小说”。在今天看来,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这些作品概念化且艺术性不足。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比如农民工子女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校园暴力等。但是这种问题却没有得到儿童文学作家们的重视。

(3)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创新精神严重缺失

现在作家出书的速度空前绝后,质量却令人堪忧,创新精神严重缺失。一部文学作品,应该能给读者阅读的快感、思考及反省,要有理想、精神的向往。孩子们不能从作品中吸取养分,同时也很容易在作品里迷失方向。作家自己理想的丧失,是

个极其可怕的现象。作家的职责是为社会创造精神食粮,而不是变成金钱奴役的“榜样”。

4.对儿童文学的未来展望

在建立新时代的儿童本位理论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将儿童本位解释成是以儿童文学服务对象的儿童为中心;将儿童本位观解释成是对少年儿童的人格独立自主性的理解与尊重。这样的观点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是,用来作为儿童本位论的当代诠释,则将儿童本位理论矮小化了。

真正的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应该服务于儿童、理解和尊重儿童,更要认识、发掘儿童生命中珍贵的人性价值,从儿童内在的本真出发去解放和发展儿童,并且在解放和发展儿童的过程中,将成人自身融入其间,以保持和丰富自己人性中的可贵品质,也就是说要在儿童文学的创造中,实现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相互赠予。

5.结语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构成了人类历史文化的一个独特而巨大的“文本”。从这些作品中,读者朋友们既可以享受它们的天真和趣味,也可以领悟其中的人生哲学与生活乐趣。对儿童文学的双重读者结构及其对创作的影响的研究有助于让读者感受到儿童文学作品对人生中的真挚情感、伟大真谛的精湛阐述,激起人们阅读儿童文学的那份原始冲动,鼓励作家们发现并创作出震撼人心、影响深远的儿童文学经典。

参考文献:

[1]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梅子涵.阅读儿童文学[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

[3]浦漫汀.《儿童文学教程》.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我的童年生活作文篇10

作者姓名:于佳蕾

家庭电话:88790110

学校名称:青岛永宁路小学

班级:五年级二班

邮政编码:266041

我的童年是红色的,是盛开的一团团花朵;我的童年是橙色的,是一篮篮香甜的果实;我的童年是黄色的,是一束束成长的麦穗;我的童年是绿色的,是一颗颗鲜嫩的幼苗;我的童年是青色的,是一根根蜿蜒的青藤;我的童年是蓝色的,是盛满快乐的海洋;我的童年是紫色的,是一串串晶莹的紫珍珠。童年是梦升起的地方,承载着我成长的梦……

我的童年有许多梦。

在我还是一个小不点儿的时候,大人们就经常逗着我,问我长大要做什么?我一口气说了一大堆儿,什么蜘蛛侠、变形金刚、聪明的阿凡提、建筑师、魔术家……常常逗得大人们哭笑不得,有时候,我梦见自己变成了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在森林里无忧无虑的玩耍;我梦到了我变成了小红帽,与凶恶的“狼外婆”斗智斗勇;我还梦见自己变成了灰姑娘,穿着漂亮的水晶鞋和华丽的长裙与英俊的王子跳着优美的舞蹈……梦,是五彩缤纷的,也是变幻万千的。梦,是童年的幻想,是人生中追求的目标。

渐渐地,我长大了。我已经不再做那些稚嫩的梦了,我有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追求的理想。我理想着自己成为一名环保志愿者,我不仅个人爱护环境,还领导者人们环保和增强环保意识,把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变得更加美丽壮观;我理想自己与宇航员乘着“嫦娥一号”奔向月球,探索着月球无穷的奥秘。在月球上实现人类生活的梦想;我理想着自己与宇航员叔叔乘着宇宙飞船在太空自由自在的翱翔,让宇宙成为我们生存的乐园。

童年是人生的开始,在我第一次踏进校门的时候,我知道,这就点亮了我人生中第一盏明灯。还记得在我入学的第一天,妈妈把我带进校园,当妈妈离开时,我的心中就感到孤独、寂寞,因为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长,自己独自一人学习、生活。校园生活使我学会了自强、自立,学校生活还使我学会了与别人交往,我拥有了许许多多的好朋友,我与他们一起十分快乐。

童年是多姿多彩的,我的童年像美丽的彩虹,散发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彩光芒。我们就像一粒小小的种子,在老师、家长的精心培育下,慢慢的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我们就像是含苞欲放的花朵,美丽的世界等待着我们去扮靓……

点评:

小作者以七彩的童年为题,以童年的梦为主线,描绘了自己快乐的童年,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文中小作者善于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写出了儿童对未来的憧憬。文章用笔流畅,语句通顺,从小不点儿时的稚嫩的梦到小学生时树立的理想以及为实现理想而自强自立自我管理的成长,承接自然,也使整篇文章结构完整,给人以条理井然,层次清晰地感觉。

文中小作者还注意了写作手法的运用,如文章开头七彩的童年与结尾的彩虹,首尾呼应,也使主题更加鲜明、充实!

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