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十篇

时间:2023-04-11 15:25:58

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篇1

班级

姓名

学号:

1、我和3位同学共搬了360本书,平均每人搬了多少本书?

2、暑假里小利坚持每天写36个大字,八月份,她一共能写多少个大字?

3、三年级3个班同学,一起外出参加“我爱科学”活动,每个班平均分成4组,每组14人,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这次活动?

4、小明用150元买3个热水瓶,营业员找了6元,每个热水瓶多少元?

5.兰兰从

7月15日去夏令营,到下个月的9日回来,夏令营共有多少天?

6、一个化肥厂每天生产化肥150千克,7至9月份共生产化肥多少千克?

7、制伞厂要生产5000把雨伞,已经生产了12天,还剩2120把没完成,平均每天生产多少把雨伞?

8、副食店运来5箱色拉油共重150千克,每箱装6桶油,平均每桶油重多少千克?

9、一列火车每小时行75千米,9时从甲地开出,19时到达乙地。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0、棉纺厂5天织布250千米,照这样计算,16天一共能织布多少千米?

11、小红和小华跳绳比赛,小红6分钟跳612下,小华5分钟跳520下,谁跳得快些?快多少?

12、学校准备用一些钱买奖品,买90支钢笔,每支5元,剩下100元买笔记本。如果用这些钱只买每个8元的文具盒,最多可以买多少个?

13、大米每袋25千克,面粉每袋25千克,粮店运来40袋,大米和20袋面粉,请根据有关信息提出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的实际问题,并解答出来。

问题:

14、小明家订牛奶,如果按季度订,每季度100元,如果按月订每个月35元,如果按天订,每天2元,如果他需要订全年的牛奶,你觉得哪种订法比较便宜?

箱数

1

10

20

25

30

瓶数

24

15、填表

三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2)

班级

姓名

学号:

16、大号运动服30元一套,小号运动服20一套。

(1)买25套大号运动服需付多少元?

列式计算:

(2)买45套小号运动服需付多少元?

列式计算:

(3)买15套大号运动服和12套小号运动服,一共要付多少元?

17、电影院有25排座位,每排可坐24人。我们想组织600同学看电影,坐得下吗?你是怎么想的?

18、电影院有25排座位,每排可坐41人。我们想组织1000同学看电影,坐得下吗?你是怎么想的?

19、一个坏了的水龙头每分钟要白白流掉

68克水,1时浪费掉多少克水?

20、有18箱苹果汁,12箱橘子汁。每箱都是25瓶,一共有多少瓶饮料?

21、西丽小区新建了25栋楼房,每栋有6层,每层有8户。新建的楼房可住多少户人家?(用两种方法解答)

22、4瓶饮料20元,每人一瓶,48人要付多少元?

23、一个旅游团有48人,儿童36名。儿童票每张15元,成人票每张30元,。

(1)购儿童票需要多少元?

列式计算:

(2)购成人票需要多少元?

列式计算:

(3)一共花了多少元?

列式计算:

24、红领巾假日活动站,乒乓球组有98人,比篮球组的3倍还多2人,这两个小组共有多少人?

25、小平今年12岁,爷爷的年龄比他的5倍多3岁。奶奶的年龄比他的5倍少2岁。爷爷今年多少岁?奶奶今年多少岁?

26、王老师要打一份20页的稿件,每页25行,每行28个字,这份稿件有多少个字?(用两种方法解答)

27、田丰庄园采摘香蕉820千克,已经运走420千克,剩下的每32千克装一箱,可以装多少箱?

28、废旧电池回收小组三天共收旧电池730个,前两天平均每天收240个,第三天收了多少个?

29、一面镜子长

12

分米、宽

5

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这种镜子的价格是每平方分米

2

元,买这面镜子需要多少元?

30、花园里有一个正方形的荷花池。它的周长是

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篇2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方法创新

创意法教育的开展就是为了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发挥出创意,使课堂气氛充满活力,并将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合理地使用创意法教育方式,这样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综合的数学素质文化水平。[1]

一、掌握逻辑,分析联系

三年级数学应用题已经登上舞台,并让很多小学生感到头疼,其实究其原因就是孩子们没能掌握分析逻辑关系的能力,这样就不能找到未知量和已知量的数量关系。因此,要想让孩子们掌握解决应用题的技巧,我们就要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他们知道怎么弄清应用题中的逻辑关系。客观地说该阶段学习的多少关系,倍数关系等都属于比较关系的范畴。解决此类应用题,我们就要训练孩子们学会分析应用题是要我们比较什么。例如有个脑筋急弯:“一斤铁和一斤棉花,哪个重?”这道题就是让我们分析比较关系,比较的是那个方面。如果不加分析,许多同学可能会不假思索地说“铁重”。但是这道题让比较的是重量,而题干明确说明,铁和棉花都是一斤,所以应该是一样重。此外,还有是事物本身前后变化的比较,需要我们紧跟线索进行比较。比如:一家网店商品原价是100元,双十一搞促销单价下降10%,节日结束后又提价10%,那么现在的价格和最初的价格一样吗?这就是典型的动态比较对象应用题,其中的降价和提价的10%对应的对象不一样。促销时降价10%针对的是原价100元而言,而后来提价是针对降价后的90元而言的,这样一解释同学们的思路就明确了,以后遇到这类问题就知道怎么解决了。

二、运用直观教学,促使学生向抽象思维过渡

借助直观教学,促进学生思维的过渡。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主要借助直观形象理解知识,并通过反复练习记忆知识。对待三年级学生不能依然停滞于这样的水平。但是,由于三年級的学生思维正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这一特点又决定我们的教学不能操之过急。为此,我采取由直观教学入手,并且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方法。比如,在讲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教师板书例题:通过这种方法计算结果的比较,得出乘法时,三个数相乘,结果不变;除法时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的结论。由直观演示到抽象概括,学生掌握了知识,并强化了思维能力的训练。

三、创设趣味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这种逻辑性强的知识时,要把所要研究的问题放到适合的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情境中去,尤其是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三年级的数学课程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学习的难度大幅度提升。单一依靠传统教学,教师并不创设问题情境,使得学生在困难知识面前容易产生烦躁情绪;而通过实际情境下学到的知识,这些三年级的小学生能够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将数学知识中的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这就要求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师要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将数学知识融入现实情境中去,让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能够有兴趣投入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例如三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中对于时间的介绍,年、月、日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时间单位学习的继续和延伸,由于这几个单位都是比较抽象的时间单位,需要教师创设情景来导入课题,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某一个具有纪念性的日子来导入话题,并且通过复习旧知识,来引出新知识,这部分对于时间的认识,时、分、秒是小学生们所学过的,然后引出年、月、日的学习。[2]

四、教师要善于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学习是学生在升入高年级后想学好数学的基础阶段,因此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尤其注意培养三年级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真正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学生的主动学习作为发展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其中起到良好的启发作用,要善于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旨在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有效的摒弃课堂上只由教师传授知识的弊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适当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识,进而形成自主探究的好习惯。具体而言,在人教版教材三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中对于时间的介绍这一部分,数学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探讨,让小学生们说出自己或者父母生日等具有纪念性和重要意义的日子,并且一起研究年历上有特殊标注的日子。通过这种方式,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师能够起到好处的启发小学生进行关于时间认识这一问题的讨论和探索,不仅是帮助学生获取了时间认识这一数学知识,更让这些三年级的小学生在这种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尊重知识的态度。

五、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形成良好的互助促进学习关系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正是应该培养起合作意识的年龄段,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互助学习。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师可以给小学生们提出一些合作探究性题目,让小学生们进行问题的小组讨论来互相补充观点,再由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展示小组认可的答案,最后由其他组的代表进行点评和互助答疑,在此过程中,数学教师要也及时进行鼓励和评价,遇到各小组均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时也要及时作出解答。通过这种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小组之间以及师生之间能够合作产生智慧的火花,并且小学生们相互之间也能够分享知识和成果,有利于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优化现有的数学教学,每位学生通过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所获得的知识理解程度更深,进而解答数学题能力也将会大幅提升,势必形成素质教育前提下,学生成绩的提高以及对于学习能力和互助意识的重视。

结语

通过对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引入创新理念,并将现代多媒体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从教人员应该从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研究制定最为切实可行的数学教学方案。

作者:俞熙云

    参考文献 

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篇3

【关键词】 培智儿童;应用题教学;逻辑思维能力

在目前,培智儿童学校应用题的教学内容大体可分为两类:(1)一步计算应用题;(2)简单的连加、连乘、加减混合和两步计算应用题,那么,如何通过应用题教学培养培智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呢?我们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可行的方法有:

1. 抓“双基” 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过程。培智儿童只有具备一定的“双基”,才有能力解答应用题,否则,在概念模糊,算理算法不清,口算、笔算生疏的情况下,一味地对他们施加学习应用题的压力,只能是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抓“双基”,我们首先要做的环节有:

1.1 学习概念。先上“语文课”,把应用题中常出现且表示运算关系的关键字词重新讲授(不管是在语文课上学过的还是没学过的),如多、少、增加、降低、×是×的几倍等。学习的方法是充分灵活地运用实物或教具等,直观地描述出各字词表示的含义。通过数学课上的“语文课”,应用题中常出现的关键字词的含义在培智儿童的脑海里就有了较为清晰的印象与认识,为培智儿童解答应用题度过“审题关”起到了必不可少的帮助。

1.2 学找对应条件。有这样一道题:一车间2011年装配电视机1900台,2012年是2011年装配的2倍,问:2012年这个车间装配电。视机多少台?学生往往会解答成:2011×2=4022(台)。这并不是概念模糊,而是学生对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对应错误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我们要做“长期练习”——用一周的时间,出示各类多量的应用题,特别增加了像上一应用题一类的多无用数字应用题的分量。首先教师自己讲解自己找对应关系;然后老师讲解后师生共同找出对应关系;接着教师帮助学生找出对应关系;最后由学生自己独立找对应关系。如一道应用题为:英才小学五年级有学生45人,四年级有学生40人,三年级学生比四年级学生少2人。问:①三年级有学生多少人?②三个年级共有学生多少人?解答这类应用题,在让学生独立完成时,我们要作下列提示:①三年级的学生人数和五年级的学生人数有关系吗?和四年级的呢?②问题中要求的是三、四、五年级的总人数,还是只有三年级的人数?简单的提问如河上架桥,学生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解答就迎刃而解了。“小步子多循环”,到每个学生自己能够独立较好地过了找出对应关系这一关,培智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前进了非常可喜一小步。

2. 解决负迁移矛盾 有这样一道题:“明珠小学二年级学生今天栽树28棵,今天比昨天多栽了3棵,问:昨天栽多少棵?”由于“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定势影响,学生大多数的做法是:28+3=31(棵),这就存在负迁移矛盾。解决的办法是:分四步解决负迁移矛盾,第一步:要求学生回过头来进一步找出表示“多”或“少”一类的数学术语,并一一对应列出,如:多少、长短、轻重、快慢、提高、降低、增加、减少等;第二步:向学生讲明什么情况下、什么内容的应用题会出现以上术语;第三步:要求学生用上表中的各个术语按不同的内容分别组句、编题,特别加重出现例外情况的练习题;第四步:要求学生把自己组的句、编的题逐个加以注明大数、小数、相差数,再口述自己组句编题中各数的数量关系。通过这些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解答倒叙应用题的准确率就会大大提高。

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导学问题;设计策略

小学和初中的衔接成为很多小学和初中数学教师面临的难题,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造成学生数学学习的阻碍,进而影响其学习效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难度不同,且在学习方式和思路方面都需要转变,对学生和教师均是较大的考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小学数学高年级阶段的数学教学成为其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

一、导学问题概述

导学问题指的是教师运用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导学问题是一种应用较广泛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作为学生课前学习阶段中展开自主学习的主要导向,还能够成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共同分析和研究问题的导线。因此,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恰当运用导学问题,就可明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阶段过渡的难题。因此,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应在导学问题上仔细研究,寻找适合本班学习情况的素材和问题,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科学的导学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寻找新的知识增长点,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正向学习迁移指的是学生能够利用以往的学习经验,迁移至新的问题中,进而成功解决数学中的难题,达到导学问题的最终目的。除此之外,成功的问题导学还能够帮助学生寻找相关知识点在日常生活中的原形,进而将其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二、导学问题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的运用

(一)新知识迁移

知识迁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运用的重要方式,也是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辅助学习进行知识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导学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关注新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在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点,并以新知识点为基础,在解答不同问题的过程中提炼出创造性的解题思路,最终有利于学生顺利展开新知识迁移,在面对更多新知识点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以往学习经验,掌握更多解题思路,等等。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小数乘法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导学问题实现新知识迁移,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具体可为,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小数乘法实际转化成为整数乘法的方式,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小数乘法的技巧。首先,教师可出题整数计算:301×15=?学生快速计算出答案为4515。接着出题:3.01×15=?在引导学生计算的过程中,有学生认为其计算方式很简单,就是讲其中一个因数直接缩小100倍,因此其乘积也应该随之缩小100倍,得到的答案是45.15。在教师巧妙进行问题设置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思维,实现新知识的迁移,利用整数乘法的知识达到小数乘法的学习目标,是导学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作用的体现。

(二)关注生活

很多学科知识来源于生活,可以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找到原形,小学数学也是如此。发现并理解生活中的很多场景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一些感性层次的经验,进而在解决一些生活实例问题的时候实践以往积累的感性经验,最后将其转变为自身学习的优势和工具。因此,笔者认为在导学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践,培养发现不同生活场景的习惯和意识,优化学习效果。例如,在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设置以下导学问题,并在课程刚开始阶段提出。1.在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三角形?2.运用一个长方形的纸片剪出三角形的形状,并说出其各个部位的名字。3.在认真阅读数学教材之后,怎样形容一个三角形?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外形是三角形的物体,能够改变学生以往不关注生活琐事的现象。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动手剪出三角形,能够鼓励学生亲身实践,体会三角形的特点。第三个问题能够让学生将生活和实践过程中得到的经验结合书本知识,综合得出三角形的外形特征,并在课堂上展现出来。

(三)突出重点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应该迅速掌握所教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并适当给予学生提示,引导学生解决学习难点和重点,进而完全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在导学问题设计中,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师应在问题中突出重点部分,通过层次性问题将学生引入学习重点中。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百分数应用的学习中,教师可设计问题:小明的爸爸在2012年5月2日在银行存入1000块钱,整存整取,那年的年利率是3%,但是小明爸爸忘记了存款的到期日,到了2014年的10月2日取出,那么这时小明的爸爸能够取到多少钱?到期之后,年利率应为0.35%。学生刚接触这个问题的时候难免迷茫,教师可适当提示学生发现定期和活期之间的区别,以及其到期之后本金进行转存的相关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应该先计算出本息之和,进而一步一步顺利解决问题。

三、结语

小学高年级的数学学习关系到其向初中数学学习能否顺利过渡,需要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注意。笔者主要分析如何运用问题导学提高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的有效性,希望为促进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米晓政.浅谈小学数学“问题导学”的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4,05:86.

[2]周宝贵.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导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04:29-33.

[3]杨丽芳.问题链,链出精彩课堂———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问题链”设计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02:45-46.

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篇5

【关键词】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

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不只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一直以来,在小学六年级数学的教学中,教师们一直在应用题这一块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们也都在很认真地学习。但是由于教学方法不当的原因,学生与老师的努力往往收效不大,本文将就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方法进行讨论,总结出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一、要指导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如果将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答比作盖楼,那么基础知识就是钢筋水泥,没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学生很难出色完成应用题的解答,要知道万丈高楼也需要牢固的地基。

在小学六年级数学中,常常会涉及到一些固定的类型,如总数跟部分的关系,总数、份数与每一份的关系,倍数关系、分数关系,以及一些涉及百分比、平均数等的题型。针对这些题型,我们要求学生要能够很好的掌握计算倍数、平均数、百分数、等的方法,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正确解答问题。下面我们列举一些小学六年级常常见到的数学题:

某纺织厂有女工500名,男工是女工的五分之三,问该纺织厂共有多少名?

这道题就是一道涉及分数的简单应用题,计算的时候既要用到乘法,又要用到加法,只要学生认真计算很容易得分。

再比如,某农具厂四月间生产农具600件,比三月多生产25%,问三月生产农具多少件,这就是一道涉及了百分数的应用题,只要学生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也不难得分。

二、要培养学生锻炼审题能力,抓住数量关系。

审题是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的关键环节。学生在解题中常常审题不过关,导致无从下手,最终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学习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我们要做的是让学生明白题目的意思,快速切入主题,进行计算。在解题过程中往往只是一字之差,造成数量关系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答案错误。我们要引导学生认真细读题目,弄懂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与条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某农场去年饲养了300只白兔,今年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又引进了比原来多1倍的黑兔,问农场现在共有多少只兔子?粗读题,我们会觉得农场引进的是300只黑兔,但我们要要注意“比去年多1倍”这几个字,也就是说农场引进的是比去年的300只还多300只的黑兔,即今年农场引进了600只黑兔,加上去年已有的300只白兔,该农场共有900只兔子,如果不能仔细审题,学生很容易在这样的问题上失分。

三、要充分重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教学

分数及乘除法问题在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是一个难点,是最难理解、且容易混淆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这一块要下足功夫,帮助学生分清“量”和“率”,准确找到应用题中的单位“1”,其中重点就是找关键词,如“比谁···”“是谁的···”“占谁的···”,找到单位“1”会使学生解题容易得多。举例说明:

某村小学的图书馆有三种图书,其中工具书的本书占所有书本书的三分之一,文艺书与其他两种书的本数的比是1:5,工具书和文艺书共有180本,求图书馆共有多少本图书?通过阅读这道题,我们不难看出,图书馆的所有图书量为单位“1”文艺书是所有书本的六分之一,而工具书占所有书本的三分之一,即工具书和文艺书占所有书本的二分之一,已知工具书和文艺书共有180本,则图书馆所有书的本数为360本。

四、要优化教学,注重教学质量

我们应该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让学生在课堂内充分消化所学知识,灵活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而不是照搬硬套,换一种出题方法学生就摸不到头脑了。我们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应用题,这样他们才能做到对题目充分了解。并且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消化了不同的知识,拓宽了思路,有利于学生选择最优的解题思路。不仅如此,通过对学生的语言鼓励或表扬更能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课堂变得更加轻松、愉快,学生学得开心,注意力更容易集中,而我们老师也会觉得课堂的效率更高了。

我们应当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应用题是小学六年级数学中比较复杂的题型,但同时也是比较富于趣味的题型,我们要努力给学上创造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让他们乐于阅读题目,使他们善于分析题目,总结解题思路,而不是单单依靠老师讲一道,学生会一道。我们要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思考的好习惯。

我们还要组织学生及时进行复习,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也应帮助学生及时复习,牢固掌握已有知识,补足知识缺陷。学生知识结构越完善,知识盲点越少,解题的时候思路会越清晰,解题速度会越快。要培养学生形成检查的习惯。上面我们已经谈了如何帮助学生解答应用题,这些有利于学生顺利地完成试卷的解答。但是,我们无法保证做过的题都是正确的,所以培养学生形成检查的好习惯,也是对教学的一种完善,要知道学生不能每时每刻都依靠老师检查错误,要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能力。

结论:

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是小学六年级数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对其充分重视,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解答问题。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累积经验,了解学生容易犯错的重点难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并且形成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篇6

【案例描述】?

一、联系生活引出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春天来了,在这明媚的春光中,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到户外去看看蓝天,白 云,去听听流水潺潺。?

如果我请同学们组织一次去我们辽宁著名风景区核伙沟的春游活动,你会想到什么问题??

生1:我们能去多少人??

生2:到风景区组织什么活动??

生3:坐什么车去,怎样租车??

生4:需要带些什么东西,用多少钱??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春游中的一些数学问题。?

4”K[说明:玩,是孩子的天性,怎么玩也是孩子们最愿意讨论的话题。在教学本课 时,正是春 天,因此春游是学生们所向往的,我大胆地改编教材,通过研究春游中的一个个数学问题, 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解决问题的实际中来。]?

二、联系实际研究数学问题?

师:我们学校计划让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同学去春游,在去的人数上你能告诉大家什么??

生1:三年1班能去31人,三年2班能去32人。?

生2:四年1班能去34人,四年2班能去35人。?

生3:三年级能去2个班,平均每班去31人。?

四年级能去2个班,平均每班去34人。?

师:根据同学们提供的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三年级能去多少人??

生2:四年级能去多少人??

生3: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去多少人??

生4:四年级比三年级多去多少人??

师:谁能解答提出问题??

生1:根据三年级去了2个班,平均每班去31人,我能求出三年级一共去多少人?列式是: 31 ×2=62(人)?

生2:根据四年级去了2个班,平均每班去34人,我能求出四年级一共去多少人?列式是:34 ×2= 68(人)?

师:上面两道题可以运用我们以前学习的一步计算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解答。下面的两个问题 ,请 同学们借助线段图,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再解答,如果有困难的,可以小组讨论 。(多数学生能独立完成,少数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懂得分析思路、列式计算,然后全班 进行交流。)?

师:这两道题我们都需要先求出三年级、四年级各去多少人?再求所求的问题,需要三 步解答。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说明:本节课开始我让学生积极思考春游前应考虑哪些问题,课中就“能去多少人”这个 问题我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实际情况,提供材料,提出问题,编成应用题,这样学生乐于解答 ,形成积极思维。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我都尽量让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表述,力争让学生 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实际应用深化数学知识?

师:我们已经研究了“春游中能去多少人?这个问题 ,学校还计划在春游中组织植树活动。 一班计划植2天,要植132棵树;二班计划植3天,要植153棵。哪个班平均每天植树多? 多多 少棵??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师:同学们帮助学校完成了春游中的活动计划,下面我们来考虑乘车问题。客运公司负责人 说:大客车限坐乘客60人,每辆车租金1000元;小客车限坐乘客30人,每辆租金600元,我 们要春游的师生共有158 人,该怎样租车呢?客运公司为我们提供一种方案:

BG(!B DG1*4,K4,K6,K6,K6,K45SS序号大客车辆数小客车辆数 座位总数(人)租金(元)B 一0630×6=1803600

B 二B 三B 四BG)

你们相信客运公司提供的这个方案是最好的吗?我们能不能自己设计新方案呢?以小组 为单位,设计新方案。?

汇报,评价新方案,找到最适合的方案。?

师:现在你们还愿意用客运公司提供的方案吗?为什么??

(师生共同享受成功的快乐)?

[说明:在租车练习中,学生在验算原方案的基础上,我鼓励他们大胆设计新方 案,优选方 案。结果学生通过猜想、分析、计算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案,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而且 使他们质疑探索,创新实践的能力得到培养。

【案例分析】?

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应用题的教学存在着以下弊端:一是应用题教学一味追求 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严密性、以及答案的唯一性;二是应用题中“条件”、“问题”设 置呆板,学生没有选择条件的权利,没有解决问题的自由;三是应用题中的事件情节要求过 高过偏,离开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我认为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不仅仅是掌握应用题的数量关 系,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智力是解决问题和创造具有某种文化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是对传统智力理论的挑战,这里所说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 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例题的教学中,我大胆的摒弃了课本 例题,选取了学生喜欢讨论的春游话题,让学生思考“春游前,要思考哪些问题?”以学生 熟悉的,感兴趣的话题创设情境使数学教学焕发生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解答“能去多少人”这个问题上,我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实际情况,提供材料,提出问题, 编成一道例题供大家研讨。我大胆地创造出一种真正意义上尊重学生的创造性,相信学生的 能力的氛围,模糊课堂学习与解决现实问题学习的差异,使学生在全身心地投入解决现实问 题的活动中,构建知识,提高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即学生自己会学,学了会用,会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任 务就在于为学生创设实际机会,让学生学以致用。因此,在练习题“该怎样租车”这一问题 中,学生在验算客运公司方案的基础上,自己设计出最适合的、价钱便宜又合理的租车方案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学知识的意义和作用。? 其实,数学是在生活中产生的,生 活中随时也可见到数学的原型,只要我们教者努力去发现,去捕捉身边数学,为学生创设一 个学习数学的良好氛围,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可以得到增强,实践能力就可以得到提高,潜能 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

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篇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字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以要求学生掌握知识为重点。而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快速的信息传递、充分的资源共享性涌入传统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博闻强记不再是学习的主要任务,重要的是在哪里获取知识,怎样获取知识。

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等各方面的原因,应用题的解题总是有点欠缺,特别是低年级的应用题。简单应用题是以后学习复合应用题的基础,在低年级数学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低年级的学生,生性好奇,感知觉正逐渐完善。注意力很不稳定,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较易集中,但时间不长。想象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正在发展。这一阶段,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其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最佳时期。

因此,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应弄懂结构,能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理解题中各条件间的数量关系,懂得应用题中条件和问题间的关系,掌握思考方法和解答步骤。

作为一名低年级的数学教师,我们对学生进行应用题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从加减法的初步认识到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应用题教学的准备阶段,因此,要求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每句话都必须是一个典型的应用题。一般可从“准备课”起就训练说一句完整的话,而后再逐步训练学生说两句话、三句话……在此基础上,可结合具体题目引导学生试着将第三句话改说成疑问句,逐步熟悉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看图,弄懂图意,试说图意,教师逐一出示相应文字。然后读题引导学生逐步去摆、去画,直至读题时头脑中能浮现出画面。如一年级上册选取应用题都是儿童较熟悉的,在《可爱的企鹅》中,我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冰山上原来有6只小企鹅在玩耍,后来又从冰山后面走来3只,冰山上现在一共有几只企鹅?虽然条件加问题只有三句话,我也要求学生把句子说完整,在头脑中非常条理。

二是图文结合的应用题是一年级应用题教学的过渡阶段,是由看图说题到文字应用题的重要形式。在这个阶段,我一般采取如下步骤训练:首先,理解题意并了解题目中告诉了什么、求什么,弄懂应用题的结构;其次,引导学生根据加、减法含义确定算法;最后是列式计算。利用这样的步骤,初步呈现简单应用题的结构,有效培养了小学生收集有用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小学生根据加减法的含义确定应用题计算的方法,然后列式计算,从而培养小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在教学完全用数字表示应用题之前,教师应尽可能用一节课时间进行认识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应用题的结构,也为正式学习应用题做好准备。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反复渗透,就不担心学生无法理解应用题的题意了。

三是要重视操作活动,让小学生在动脑的同时,还要动手,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很多老师认为,做应用题只需要学生的眼睛、嘴巴就行了,但在低年级的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我们特别要让小学生充分利用想、摆、画、说等方法,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两数比多比少的应用题比较多,在遇到这样的应用题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进行操作,使学生在操作中感知了解。画一画,摆一摆,让小学生体会到“同样多”的部分,体会到较大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和较小数一样多,另一部分是比较小数多出来的,这样就为学习相差关系应用题做了铺垫,为解答思路打下基础。

四是要帮助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低年级开始做应用题时就要注意引导小学生认真读题,反复读题,弄懂题意。然后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特别是写答案和检查的习惯,包括写上单位,这些都要培养。我们做事要有好的开端,也要有好的结尾。因此,教师不仅要使小学生重视检查,还要让小学生养成检查的习惯。

五是小学低年级教学应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小学生对应用题解题的心理障碍,这就要求教师把数学教学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起来,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低年级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学习应用题不仅可以加深对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应用题教学必须从基础抓起,做好低年级应用题的教学。

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篇8

一、坚持在认数的同时,渗透应用题的启蒙思想

认数是学习一切数学知识的基础。一年级的认数是在直观、形象的图片、实物的辅助下进行的。教学中,应注意抓住数与实物中的量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口述。如:“5只鸡”“8根小棒”“小明买了4枝铅笔,又买了2枝圆珠笔”一共是买了6枝笔等等,经过这一反复训练,初步形成应用题中比较完整的条件短句和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认识1开始,可以逐步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说出一个词组发展到说一句完整的话,再到说完整三句话,既让学生认识了数,又为以后应用题的学习做了准备。

二、坚持以计算与图画的结合中进行应用题的启蒙

小学教材中,计算是以最简单的加减法开始的,要引导学生做加减法,就得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求什么问题要用加法算,在什么情况下,求什么问题要用减法算,让学生初步把算理与算法联系起来。而计算与图画应用的相互渗透,正是算理与算法的最早结合。为了让学生理解1+2=3,教材用了两幅图,图意是:原来有一个小朋友来荡秋千,又来了两个小朋友,现在有几个小朋友在荡秋千?学生从图中容易看出,左边的一个和右边的两个合起来一共有三个人。这样安排,图的本身就是一道用图表示的应用题。教学中,教师不单纯注意“1+2=3”,还应及时渗透应用题的思想,让学生完整地说出三句话。为了使学生的观察顺序、思维顺序与应用题的结构及陈述相吻合,还可以组织学生按一定要求看图和述图。根据运算意义结合实物口述运算过程,加深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并自然地延伸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上:部分数+部分数=总数,总数-部分数=部分数。

三、坚持以图表应用题的过程中进行应用题的启蒙

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篇9

关键词:小学 分数 应用题 归类 探究 教学法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对教学内容设计而言是教学的重点,那么,教学中采用什么方法才能使课堂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归类教学法

我把分数应用题总的分为四大类型:

1.已知甲数和乙数,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

2.已知甲数和乙数,求甲比乙数(多或少)几分之几?

3.已知甲数,并告诉甲比乙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求乙数是多少?

4.一个数,已知用去几分之几和剩下多少,求这个数?

如:一瓶牛奶,第一天喝了2/3,第二天喝了1/5,第一天比第二天多喝了140毫升,这瓶牛奶有多少毫升?要解决这类分数应用题,就必须找到140毫升牛奶所对应的分数,然后除以这个分数,就可以求出这瓶牛奶有多少毫升。

二、自主、探究、归纳、感悟法

学生刚接触“分数应用题”,先不要教给他们一些解题的技巧,比如:已知单位“1”用乘法,单位“1”不知道用除法等等这样结论性的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去体验、探索、感悟出这个结论,对于优秀的学生可能一两节课,他们就能自己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

1.学习分数应用题必须掌握的一些知识基础

①找单位“1”

熟练地找出题目中的单位“1”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一大关键,有的学生正是因为对于找单位“1”还不够熟练,所以造成解题时的“无措”。这里面主要是训练学生对于一些变式表达时,单位“1”的判断是一个难点。我在教学中是从以下两点引导学生找单位“1”。第一、以“的”字为标准来判断单位“1”。如:甲数是乙数的1/5,甲数是50。乙数是多少?谁的几分之几,谁就是单位“1”。在这道题中,乙数的1/5,所以乙数就是单位“1”。第二、以“比”字为标准来判断单位“1”。如:乙数比甲数多1/5,甲数是50。乙数是多少?比字后面是什么数,就把什么数看着单位“1”。 在这道题中,比字后面是甲数,所以甲数就是单位“1”。

②“比和分数的转化”

分数应用题实际上也可以转化成比的应用题,把分数应用题中的分数看作相应的比去解答,有时运用这样的转化可以使解答简便;如:

有一个服装店,每售出一套可获利润90元。售出一部分后,每套减价50元出售,全部售完。已知减价出售的套数比原价出售的套数少1/3 。服装店售完这些服装后共获利润14350元,服装店售出服装多少套?

解:我们根据“减价出售的套数比原价出售的套数少1/3”,可以把“原价出售的套数”看作3份,那么“减价出售的套数”就看成2份,这样原价出售的套数与减价出售的套数比就是3:2,每组5套(减价的有2套、原价的有3套),每组可获利润90×3+40×2=350(元)。从而共有14350÷350=41(组),求出共售出5×41=205(套)。

又如:爸爸与小强的年龄和是60岁,小强年龄是爸爸的3/7。爸爸和小强的年龄各有多少岁?在这题中,把分数3/7转化成3:7,说明一共有10份,小强有3份,爸爸有7份,60÷10=6(岁)求出一份,小强的年龄就是6×3=18(岁);爸爸的年龄就是6×7=42(岁)。

2.探究、归纳一些解答的技巧

①抓“对应量”解题

如:第四类应用题,一瓶牛奶,第一天喝了2/3,第二天喝了1/5,第一天比第二天多喝了140毫升,这瓶牛奶有多少毫升?这道题我们就可用抓“对应量”的方法来解答,只要找到140毫升所对应的分数,因为140毫升是第一天比第二天多喝的,那么第一天比第二天多喝了几分之几就用2/3—1/5=7/15,然后就用140÷7/15就可以这瓶牛奶的容积。

②找出“隐蔽条件”解题

某校五年级共有三个班,已知一班、二班、三班各班的学生数相等,一班的男生数与二班的女生数相同,三班的男生占全年级男生的3/8。那么全年级女生占全年级学生的几分之几?

解:本题读一遍,什么也看不出来,而题目中只有一个数字3/8,说明在文字中还隐藏着一些关键性的数字,我们从“一班、二班、三班各班的学生数相等”可以知道,每个班各占全年级学生数的1/3。又从“一班的男生数与二班的女生数相同”可知“一班、三班这两个班的男生之和占全年级学生的1/3,占全年级男生的5/8”,从而全年级男生占全年级学生的1/3÷5/8=8/15,全年级女生占全年级学生的7/15。

3.“转化”思想在分数应用题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我们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很多的时候都需要进行转化,如条件的转化、

问题的转化等等。例如:有甲、乙、丙三人,甲的身高是乙的2/3,乙的身高是丙的3/4,甲的身高是90厘米。丙的身高是多少厘米?条件转化甲的身高是乙的身高的几分之几?(2/3×3/4=1/2);问题的转化,甲和丙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把求丙的问题转化成求乙的问题。(90÷2/3=135厘米,135÷3/4=180厘米)

4.解答分数应用题时,可以尝试再用方程解一解,这样为学生的方法库中又“添上一种武器”。

5.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重点要让学生说出或写出数量关系式,根据数量关系式去判断选择什么样的解答方法。还有,一定要强化学生使用“线段图”来理解题意,可能大多数学生开始是不接受的,因为才学分数应用题的习题往往比较简单、有规律性,有时不用去分析,凭着感觉也能列出算式,所以,这时教师一定要用“强制”的手段,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这样做,因为这也是为后面的复杂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解答提供一个分析的手段。在这个阶段,核心的训练目标就是“数量关系式”,要求能使学生看到一道分数应用题就能联想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

三、精确训练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篇10

一、审题时启导思路

应用题教学审题是关键,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去理解题意,发现解题思路。审题时,指导学生做到“三审”:一审条件,把题中已知条件分类列出。二审问题,认清题目所要求的是什么;三审问题与条件之间的关系。

在审题方法上,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准确地理解题中中心词的意思。推敲、揣摩这些词在题中的作用,使学生把握题意。

如: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千米,两车开出后3小时,两辆汽车相距多少千米?

首先教师指导读题,标出题中重点词:“同时”、“一个地方”、“相反方向”。学生初步了解到题中两辆汽车越走相距越“远”的规律。

然后划出已知条件中:,弄清这两个直接相关联的条件的相互关系。思考和探求“每小时两车应该相距多少千米”这一隐蔽的中间条件。

最后,把中间条件与第三个已知条件“3小时”作比较,得出问题的最终解题思路。

在审题中,学生将逐步发现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应是:先求出每小时两汽车相距多少千米,再求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二、分析中探索思路

指导学生分析,揭示解题思路,应该着重指导学生用直观图从问题开始思考:

例如:同学们去少年宫参观,三年级去了158人,比二年级多去了16人,两个年级一共去了多少人?这道题,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较复杂,条件与问题之间存在着“分离”现象。没有直接告诉二年级去了多少人,因此,学生跳越不出这种解题思路上的障碍。分析中就应该抓住中心点突破:要求两个年级一共去了多少人,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哪一个已知,哪一个不知道?二年级去了多少人题中没有直接给出,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来?怎样求?这题应先求什么?步步设疑,步步引导,再根据学生的问答,教师逐步板书思路:

? 再求

三年级去了多少人 —— 二年级去了多少人 ?先求

三年级去了多少人 —— 比二年级多去了多少人 ?

三、解答时理清思路

解答应用题的过程是深化思路、总结思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促使学生能顺利地解答应用题,关系重大。学生解题时往往只抓住数字的运算,去列式,而没有把数字与“题道”联结起来。产生了解题思路上的紊乱和繁杂。为了让学生能从解题中寻求最佳思路,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放手让学生发掘多种思路,然后指导学生筛选,寻求最佳解题方法:

例如:一桶油连桶重18千克,用了一半后连桶还重14.5千克,桶重多少千克?

学生解题这样的题有一定的难度,其原因就是不能一下子从已有的知识中提取相应的知识去解答这道题。弄不清18千克与14.5千克间的隶属关系。因此,我设计出了如下几个辅应用题,要求学生列式解答:

(1)教室里有60个学生,走出一些还剩36个,问走出了多少个?

(2)商店 85筐苹果,卖出多少筐后,还剩24筐?

(3)瓶里有18千克油,倒出一半,还剩多少千克?

以上属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能够很快地正确解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通过旧知识与新知识的比较,产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形成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总数—部分数=另一部分数,学生便能理清“18—14.5”就是一半油重。这样,学生思路开畅,列出许多算式:

在学生建立清晰的解题思路后,趁热打铁,组织学生深化思路,寻找最佳解题方法:学生便能顺利找到“14.5?—18”最简捷、最理想的解答方法了。

四、练习中拓展思路

学生在探求新知识时,把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起来,旧知识形成技能,技能又反过来充实知识,要使知识升华变成技能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思维的扩展,有目的地进行思维的扩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教学中的练习形式的多样灵活,练习内容的变化、深化,是促成学生思路扩展的有效方法。五年级学生从学了分数和百分数后,应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答较复杂的四则应用题。

例如:电机厂计划一年(12个月)生产电视机1800元,实际一、二月份生产了,照这样计划,可以提前几个月完成任务?

学生一般解题思路是:

(1)一、二月份生产了多少台电视机?

(2)平均每月生产多少台?

(3)照这样计算,多少个月才能完成任务?

(4)提前了几个月完成任务?

教师引导学生:如果把实际完成计划生产电视的台数所有的时间看作单位“1”,这样可以怎样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