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医学十篇

时间:2023-04-12 10:39:46

远程医学

远程医学篇1

一、我国远程医学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远程医学教育刚刚起步,不过已经有相关的学校和机构采取了多元化的措施,积极将现有的远程医学教育引入到现代医学教育中,从而提升了教育的有效性,促进了整体医学领域教学的合理性,让人们能够最大限度的借助于现代医学技术和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质量。以双卫网为例,就已经通过其覆盖全国的“天网”加“地网”为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提供继续医学教育、应急性传染病全员培训、乡村医生培训、全(专)科医师培训、部级重点医学推广项目等多层次远程医学教育服务,培训人数已超过160万人次。其本身借助于多层次的教学模式,将临床医学各类手术与学校网站进行对接,借助于互联网体系以及专业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以及实现了彼此之间的教学方式的串联,并且利用高清摄像机对整个手术画面或临床治疗中的画面进行拍摄,从而能够让学生以及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到现有治疗中应该注意的地方,并且积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应用平台。

二、远程会诊在远程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远程医疗会诊对接受远程会诊的服务方医院而言,是医院重要的对外窗口之一,随着远程会诊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可极大增加会诊各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而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通过远程会诊可提供与外地同仁学习交流、合作的机会,从而加强了医院与医院、科室与科室之间的业务联系,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

(一)丰富基层工作者的知识

对于基层医院的医务工作者来说,通过远程会诊的学习,可以丰富知识,拓展思维。首先,专家通过对会诊病人的疾病分析,解答了基层工作者的疑问,在会诊过程中,基层工作者还可以学习到最先进的知识,获得治疗相关疾病的经验。其次,远程会诊可以增加基层医院的患者就医数量,增加疑难患者比例和病种数量,有利于医务工作者的经验积累,拓宽知识面。最后,这些会诊患者的会诊资料、随访资料会被双向标记、同步共享,这些资料都是申请会诊医院难得的教学库疾病案例。

(二)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

以往的远程医学教育,主要是通过观看网络上的教学视频,学习一些先进的医疗知识,以理论授课为主,内容和形式相对枯燥,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学习积极性。而远程会诊则是用生动的、真实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例子给医务工作者进行远程教育。这种教学形式让医务工作者参与其中,更容易被接受,大大提高了医务工作者的学习积极性。

(三)节约专家资源

远程医学教育是把最新和最先进的医疗信息知识传播到各基层医院,将专家的经验传授给基层医疗工作者,解答基层医院在诊疗活动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帮助基层医院医师拓宽诊疗思路,规范诊疗程序,获取最新医疗信息和诊疗技巧。而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专家们要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单独抽出时间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制。如果专家把部分录制教学视频的时间省出来,用在远程会诊上,既解决了基层医院患者的就医难题,又起到了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帮带和示教作用,“看病难”的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的缓解。

(四)加强多学科间交叉学习

在远程会诊的过程中,通常不仅仅涉及一个学科,一般会涉及两到三个学科。通过远程会诊的学习,不仅增加了会诊科室的相关知识,而且还学习了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加强了多学科间的交叉学习,这对医务工作者是相当有利的。而传统的远程教育通常不会涉及多学科,结合远程会诊,可以更好地帮助知识的融合。

三、我国远程会诊在远程医学教育的应用制约性

目前,我国远程会诊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不过其整体的推广以及在远程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依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其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资源配置不均

我国地势宽广、人口众多,医疗发展水平不平衡,三级医院基本分布在大、中城市(如图1、图2),导致偏远地区医疗水平低下。虽然,我国已经进行了相应的医疗资源配置的重新分布,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以及我国现有整体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远程会诊本身发展的滞后性,使得现有远程会诊在远程医学教育中无法充分得到开展和应用。

(二)成本负担太高

不仅仅是医疗费用过高,同时运营商收取的通讯费用高,造成了现有远程会诊在远程医学教育中无法充分得到开展以及应用。远程会诊需要专业的IT技术人员跟踪诊疗,同样也需要相应的软硬件设备的加入,要求的是医疗机构在后续的大量投入,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以及促进现有整体的有序的政府投入,保证医疗机构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之上负担相应的费用,这些都是未来我国远程会诊在远程医学教育中需要不断优化以及改善的地方。其要求未来医疗机构要能够切实有效的结合实际的远程会诊过程中的硬件以及软件需求而积极提升自身软件与硬件设备,保证远程教育的顺利实施以及开展。

(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缺失

这是现有远程会诊在远程医学教育的应用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医疗机构本身的经费有限,必须要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收益的具体内容、实施策略和医疗设备的购置等等,因此必然使得他们对于现有远程会诊及相关人才的培养重视程度和经费投入不足。医疗机构尚没有充分意识到在21世纪的当下,人才的重要性以及对于其发展的积极促进和推动作用。

四、我国远程会诊在远程医学教育的应用建议

(一)加强信息管理系统构建

远程会诊本身是建立在良好的信息平台以及教育体系下的。这就要求远程会诊过程中,必须首先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不仅仅是对每一个进入系统的人员进行合理的甄别与筛选,同时通过系统之间的对接,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画面传输的有序性,保证每一个画面传输的安全性。同时,借助于系统本身的控制系统,能够任意选择合理的会诊内容以及手术情况,从而大大提升每一次教育的有效性,保证切实有效符合每一个课程教学的需求,满足学生学习要求,提升教学质量。

(二)优化与完善硬件设备

远程会诊在远程医学教育中的应用,除了软件系统的设计之外,同时也要求必须拥有完善的硬件设备。不仅仅是高清晰摄像头,同时也要拥有一系列完善的监听设备、现场声音的回收以及每一项检测指标的传输设备。其本身应该是一个对于现场场景的高度模拟,借助于一系列的硬件设备,形成一种立体化的现场场景的介入。由此,就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提升整个远程医学教育的质量,让每一个人都可以看到现场会诊中的每一项数据以及参数,并且可以了解到每一位专家以及学者的意见,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完善的监督制度

由于远程会诊是借助于信息传输系统以及管理系统进行内容的传输以及保存,由此也就意味着必须要对每一个病人自身的情况进行保密。同时,在此基础之上对于每一份会诊内容都要进行严格的监督以及控制,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不允许向外泄露。这要求现有的学校以及医院必须要建立起良好的监督机制,彼此之间进行有序的协调以及沟通,在最大限度发挥会诊以及远程医学教育积极作用的同时,尽可能的避免和降低由此所带来的对于患者的影响,从而保证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也为后续的远程会诊在远程医学教育中的实施奠定基础。

(四)良好的资源共享

实现远程会诊在远程医学教育中的应用,还有一个最大的要求就是要实现良好的资源共享。以医疗资源和信息共享为目标,集成共性技术及医疗服务关键技术,使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最大化,促进区域远程医疗发展,远程医学信息共享使医疗资源充分利用,从而更好地实现每一个医疗资源以及病例的合理共享,最大限度发挥现代远程会诊的积极作用,提升远程会诊在现代教育的效果。

(五)加强人力资源培养

远程会诊本身不仅要求每一个医生都要具备专业素质的基础,而且也要懂的现代信息技术,要学会应用现代各类电子设备,同时,会诊过程中上级医院的会诊专家还要承担答疑解惑的职能,需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带教技能。其要求的是一种复合型的人才,这就要求未来我国必须要进一步加强相关人员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在培养医学学生的过程中,要适当加入信息技术课程。同样,对于现有的医院而言,也必须要积极对医生进行后期培训,完善在职培训制度,切实有效的促进每一个医护人员综合素养的提高。上级医院远程工作人员还要培训和帮带下级站点医院,他们自身素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站点培训的实际效果,因此必须加强对于培训人员的业务和素质提升,通过培训培训人员,使培训人员对自我工作有更好的了解,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实际培训手段以及方式的开展。可以建立一系列完善的考核体系,借助于有序的考核体系,保证培训的合理性及有序性,提升每一个培训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六)财政补贴支持

远程医学篇2

网络远程外科教学通过不同方式的学习媒体,如视频、音频以及基于计算机的虚拟培训教学,使医学生和外科医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根据个人的时间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学习课程,设定自己的学习进度。他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手段,与老师或者同学探讨所有他们感兴趣的问题。知识是无国界的,通过远程医学教育,外科教学非常有可能出现在一个国际讲台上,它突破了学校和国家的界限,其学习者可能遍布全球。比如哈佛大学以及斯坦福大学就将其老师上课内容的视频和课件上传到网络,供全世界学习。

随着便携式多媒体设备在新一代医学生或者医生中的流行,他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这些设备连接到这些网站进行学习,并且能够进行实时互动。随着远程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远程医学来虚拟教学和培训也随之成为可能。因此,基于互联网的外科远程医学教育提供了多种远程学习的形式和方式,提高了外科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还能够紧跟学科发展前沿,随时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动态。

2远程医疗指导和会诊

远程医疗指导是指一个外科专家通过实时互动的方式指导或者传授一项外科操作技术或者临床诊疗,而这个被指导方的水平或者技术有限。在远程医疗指导出现之前,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就是在国外哪个医院出现了一种新的诊疗技术,某个教授为了学习该新技术,要不远万里到国外学习。或者某个医院的患者的治疗比较棘手,需要请上级医院或者这个方面的专家来会诊,则需要将这个专家专程接来,这些都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远程医疗出现后,这些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学习一种新技术或者课程,不需要亲临授课现场就能够学到,另外通过远程医疗还可以让一个医疗中心的医生指导另外一个医疗中心的医生进行临床诊治,甚至手术。所以远程医疗的临床培训和指导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能够提供医疗服务。

远程医疗指导外科医生可以通过音频、视频或者其他通信技术对远方的医生进行临床手术的指导。医生可在家中或者在出差途中通过远程医疗指导在医院的医生成功进行外科手术,而且远程指导和现场指导的效果几乎一样。还有学者比较了现场指导和远程医疗指导高年住院医进行同样外科手术的患者的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发现二者之间也没有显著性差异。就我国目前的国情,各地医疗技术水平差异非常大,如果两个不同地区不同水平医院之间建立起了远程医疗指导的联系,通过该项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那个低水平医院的医疗水平。目前远程会诊应用最多的就是通过网络的病理、放射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方面的会诊,通过互联网来传输病理、影像学和实验室数据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可以通过远程医疗咨询系统邀请多方专家进行集体会诊,从而得出一致准确的结论。这避免了患者拿着一堆医学检查资料全国多家医院辗转会诊的劳累之苦。另外,国外已经有外科医生通过远程医疗系统应用到对术前患者的评估和访视,并且发现最终患者的手术结果与面对面进行术前评估的患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3远程医学监考和认证

医学生和外科医生的培训教学是否合格,要通过一个能力评估测试来检验和认证。对于外科医生和医学生进入临床或者准许其开展一项新的治疗技术或者操作之前需要有一个准入制度,不能仅凭其临床经验或者学习成绩,这就需要在进入之前进行一个客观的认证。扎实的外科基本技能是外科医疗质量的保证,而这些外科技能评估往往是通过直接观察操作者外科操作来进行评估,但是这些评估无论评估者或者被评估者都必须在现场。而通过现代的远程医学技术,评估者不需要在现场就能够实时观察到医学生或者外科医生的诊疗过程,可以对其诊疗思路、操作提出问题,由于评估者不参与患者的诊疗,这样就不会对被评估者做出有偏见的评估。

由于患者不具有标准化的特点,对于传统手术操作的评估,往往评估者同时也需要上台,既要为被评估者在台上手术表现做出评估,又要为患者的手术质量负责,在此情况下的评估往往带有非常大的偏差,而通过远程医疗评估系统则可以在非手术现场实时对被评估者做出公正而且可信的评估。通过远程医疗评估系统对一个医学生或者外科医生的外科临床技能进行远程监考和认证则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同时也保证了监考、评估的客观公正性。

4远程外科手术和机器人手术

远程外科手术是指外科手术操作是由不跟患者实际接触的术者实施,手术器械的操控和手术动作的实施由电子系统来控制机械臂来完成,在远程手术过程中术者在远处进行平常常规手术的动作,而手术台上的机械臂在进行跟术者一样的操作动作,在手术过程中,术中就像身临其境一样能够感知自己在进行一台真实的手术,但是他不在手术台上。而远程手术实施的关键就是手术机器人的发明,机器人引入到外科手术极大地拓展了外科远程医学的应用范围。在远程手术中,机器人的机械臂能够全方位活动,并且与音视频相连接,再结合现在的高速通信技术,从而极大的延伸了远程手术的距离。有学者就成功为远在7000km以外的患者实施远程胆囊切除术。美国宇航局正在开展在太空进行远程手术的实验,估计在不远的将来为太空人在太空实施手术将会成为现实。

5远程医疗合作

传统意义上的医疗合作往往需要互派人员到对方单位进行学习和指导,或者各方专家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某一个或者多个话题。但是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电子邮件及微博等广泛应用,现代概念的医疗合作突破了地理的限制,可以达到国际范围。全世界范围内的合作团队成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获得网络存储的相关资料,他们也能够将自己的观念、想法以及相关资料上传到网络上,而这些为在国际范围的临床医疗和科研合作提供了方便的平台。比如新出版的《急性胰腺炎的2012年分类指南》,从起草到最后定稿都是由11个国际胰腺专家在一个专用医疗合作网络上,通过网页、音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共同完成的,在以往,要发表这么重要的国际诊疗指南在不开多次国际会议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完成的,这样的远程医疗合作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6远程医学会议

远程医学篇3

我国现有190.5万执业医师、130.8万注册护士,现在,他们都可以在网上得到很多的学习机会。远程医学教育,正快步进入“白衣天使”的毕业后教育以及继续教育。而对于在职人员的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培养乡村医生、全科医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等,远程医学教育的作用就更为重要。

远程医学教育,它的成长,它的方向,它的发展机遇,牵动了许多人的心。

2004年12月4日,全国远程医学教育管理与发展研讨会恰于此时在海口召开,研究和探讨了关于远程医学教育一系列问题。

要找准定位

“远程医学教育不是万能的”,卫生部科技教育司孟群副司长和北大医学部副主任、北大医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刘玉村教授同时提到的这句话,引起了记者的关注。

医学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学科,尽管远程教育具有不受地域、时间、空间限制,可以整合更多资源等诸多优势,但进行远程医学教育仍然存在明显缺陷。刘玉村教授指出:“针对这些不足,如何弥补?怎样管理?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如果弥补不了,学生质量将难以保证。”孟群副司长则指出,开展远程医学教育的关键是要找准自身定位,“远程医学教育是一个发展方向,但怎么用?用在哪些专业?面向什么人?需要仔细斟酌”。

到底怎么用?用在哪些专业?面向什么人?记者听到了与会者的“仔细斟酌”。

众所周知,我国的卫生事业,特别是在出现“非典”这样的公共危机事件以后,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卫生事业的改革已经加快了步伐。

首先,城镇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培养全科医生。卫生部在调查中发现,制约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合格的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的社区医疗服务队伍。在今年的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领导一再强调要培养一支适合社区卫生需要的、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的服务队伍。并定于明年将对城市的全科医师培养情况进行检查。数十万计的从业医师需要接受全科医师的转岗和在岗培训,显然,这不是现有的医学院校能够承担的任务。

另外,据调查,在农村的贫困人口中,70%左右是因病致贫者。针对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新一届中央政府把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目前全国已在30个省、市、自治区、310个县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试点工作,实施此项工作也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国务院的要求是,2005年乡村卫生院的卫生技术人员,需具有执业助理医师及其以上的职业资格。然而,我们的现实离这个目标还很远,全国130万乡村医生中,70%-80%是只有中专或中专以下学历的。要在广阔的地域、以较短的时间、较经济的方式实现以上目标,显然,实施远程教育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此外,不论从国际还是国内市场看,护理人员短缺都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专家预计美国未来10年内缺少护士10万人,加拿大缺少3.1万人、英国缺少2.3万人,中东地区则更为缺乏。按照一般的要求,医生和护士的比例是1:2,重要的科室要达到1:4,而目前我国这一比例最高的科室也只能达到1:1。更显然的是,我们不可能兴办数量巨大的护士学校,采取远程培训是一种有效的补充方式。

面对如此大的发展空间,如此紧迫的任务,在全国远程医学教育管理与发展研讨会上孟群副司长说,“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

但是,“远程教育不是万能的”,哪些方面适合运用远程教育的方式?远程医学教育必须找准定位。

针对医学教育的三个阶段:基本教育阶段、毕业后教育阶段、继续教育阶段,孟群认为,远程医学教育可以在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如在职人员的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培养乡村医生等方面,远程教育都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除了定位,他还强调远程医学教育一定要加强管理,保证质量。

差异和特色就是力量

现在已经有多所的医学院校开展了网络教育,不过它们各具特色,发展的轨迹也不尽相同。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管理与发展”,以组织变革应对管理与发展是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思路,该院副院长高澍苹就网院创办三年多的经验,阐述了远程医学教育发展中的组织变革。高澍苹曾在2004年远程教育大会上以一句“教育的产品是服务”语惊四座,今天她说,“金刚石与石墨的差别就在于结构的力量”。从传统的思维和传统的组织机构到市场化的运作方式,高院长说“不管一项建议有多少优点,让人们忘记花在现在系统上面的血、汗和泪是非常困难的”,这句话让更多的人体会到网院改革过程的艰难。然而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过来,它们实施的组织变革,增强了组织在系统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提高了组织的管理效率,适应了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人们感受更深的是,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贴近市场、勇于创新的追求。

而中国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则有自己的目标:非学历教育、共享然后分工合作。该院常务副院长陈金宝在发言中说,非学历将逐渐成为网络教育发展的方向,卫生人才培养急需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他认为,应建立具有医学特色的、实用性强、操作方便的终身教育体系平台,实现医学教育资源的共享发挥各校的特色,针对体系的某一部分、某一学科、某一群体进行分工合作,制作教学资源。具体实施上,他认为可以在一些地区开展试点,然后把成功经验推向全国。目前,中国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依托辽宁卫生人才培训网,除对乡村医生进行系统培训外,还实施了对省卫生管理人员的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医学部注重的是发展继续教育, 开发适应性课程。该部主任郭常平结合本校多年办学经验,提出远程教育重在培养学生适应信息社会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要加强教学内容的建设。为此他们精简整合调整了医学专业的传统课程,根据教学反馈、学员需求每年都要更新教学计划。他们增设了如远程学习入门、现代护理学、医学心理学、社区护理、康复护理学、中医护理学、老年护理学、护理美学、护理评估等医学类新兴课程、综合类课程、医学社会心理人文等课程。目前,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医学部已自主开发近20门适合远程的自编教材,自主开发的远程实验教材在四年时间已修订三轮。另外他们还开展网络文化月、优秀学生夏令

营、远程学生网上联欢会、网页制作比赛等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从2004年12月起,浙江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将在省内开展部级、省级远程继续医学教育试点工作。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更有自己独具的优势和特色领域。针对我国近百万中医药从业人员中仅15%具有高等教育学历,而农村中医药从业人员中95%左右的学历在大专以下的情况,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积极开展了针对农村中医药人员的远程教育。该院常务副院长于永杰在发言中提到,目前,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已正式在湖南省开展了农村中医药远程教育项目试点工作。农村基层卫生部门有收入低地区分散等特殊情况,因此他们在教学计划、收费标准等各方面都进行了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针对性更强更合理;对农村基层的学员,实施了学费减免等措施。

差异和特色就是力量,就是优势。远程医学教育以自己快速成长的实践,对高等医学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国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开发的“医学教育资源管理与应用平台”获辽宁省一等奖,他们制作的大量课件,不仅应用于网络教育学院,学校的本科生教育、继续教育学院都采用这些课件。陈金宝说,“在大学中原来网院并非很受领导重视,但目前这种情况已有所改观”。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教学总监周宇菲对此也深有体会:“网院请的一些老师,原来根本不习惯用PPT讲课,现在他们做的PPT文件非常漂亮、实用。他们已经喜欢上了这种教学方式,并把它应用到本系的教学中”。北师大信息教育学院副院长、中国第一位远程教育博士陈丽在发言中也强调,远程教育已成为所有学校第一线的管理人员、教师所必须关注并学习的部分。

另外,各网院都意识到在职继续医学教育将成为远程教育的一个方向,但具体如何做?政府的领导与支持成为多数人的共识。郭常平提出:“打破系统原有的格局,需要较大的协调力度。这需要卫生主管部门来领导,学校配合去做”。“非学历教育很大一部分是政府行为,学校需要与政府经常沟通”,于永杰也表示。

进入国家认证体系

到底医学教育应该达到怎样的办学标准?这一标准对远程医学教育有何参照意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郭立,在“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解析”中作了清晰描述。

目前全世界2000多所医学院校,多数国家都建立了医学教育的认证体系,遵循共同的国际标准,医学院校地位得到世界认可,培养学生可以参与国际交流、参与国际竞争、国际合作及国际服务等。但我们国家并没有建立这样的医学教育认证体系,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没有这样体系的国家之一。

郭立副秘书长在研讨会上提出,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医学教育认证体系,“什么样的学校具备医学教育办学资格,要通过认证,而不是通过行政手段”。据郭立介绍教育部非常重视医学教育的评估,目前刚刚成立了医学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这个评估委员会将致力于中国医学教育的本科教育标准制定,这个标准将成为中国医学教育的标准,各医学院校要按此标准执行。

此医学教育标准主要参考了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和全球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分别从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两方面提出要求。其中教育过程,重在评价医学教育的整个办学过程,从学校办学宗旨的确定,到教学计划的制定,到招生政策的制定,到教学过程的管理,到评估,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等整个教学过程的要求。

听完郭立副秘书长的报告,与会者强烈感受到,尽管中国医学教育的标准并非针对远程医学教育领域而制定,但它仍然具有非常强的参考意义,并且许多远程医学教育学院无形中就是按照此标准在执行。如标准中要求学校宗旨和目标,应该由主要利益方或广大的利益方制定,凡是与医学院校有关的事情,教育部要参与、卫生部行政管理部门要参与、行业组织要参与、社区要参与、老师要参与、学生要参与。这正是多数远程医学教育学院办学中要遵循的宗旨,即政府满意、社会满意、学校满意、学员满意。

另外,在教学计划中规定安排适量的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等有利于提高学生沟通能力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以学生有中心,进行以自主学习为内容的教学方法的改革;考试方法应多种多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可以进行考核;加强与医疗及卫生保健体系的联系,根据用人单位及毕业学员的反馈,及时调整及制定教学计划等。这些要求恰是远程教育学院正在努力的方向。会议主持人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助理刘义光很风趣地说:“如果我们按照标准要求,通过认证,办学质量就会进一步得到社会认可,到时就可以有资质做更多的事情”。

发展中借鉴国际经验

远程医学教育发展离不开国内、国际远程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会议代表通过教育部远程与继续教育处、以及研究国内、国际远程教育专家的发言与报告,了解到国内、国际远程教育发展趋势以及给远程医学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借鉴的经验。这也许是会议组织者对内容进行精心设计的体现。

一些事实和现象表明, 目前网络教育在中国已发展五年,但培养出的人才还没有完全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北京师范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陈丽指出,“这不是远程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做得不够好”,“英国大学排行榜中,英国开放大学与牛津、剑桥一块儿排名,去年、今年连续两年位居第五,实践证明远程教育是可以培养出合格人才的”。

陈丽在发言中讲述了英国开放大学的成功经验:第一是有严格的质量管理。英国开放大学有一套严格的管理方法。如学习中心、辅导站的辅导教师每一个都要经过筛选,要求非常严格。另外,非常重视考试环节的管理。陈丽认为,我们国家的许多远程教育学院走进了放宽考试环节的误区,“其实这完全错了”。

第二,培养目标符合远程教育的特点。“许多学校往往认为把传统学校的模式完全照搬过来,用他们的教材,培养的学生就跟传统学校一样。而英国开放大学校长当被问及与牛津、剑桥相比优势在哪里时,他的回答是‘我的学生有工作经验’。因此他们的课程设置是针对成人在职学员的特点,直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而非走精英化的路子”。

第三,做好“制造业”和“服务业”。陈丽将课程开发与学习支持,分别比喻成远教产业中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她认为课程开发作为制造业需要有效整合,如各种媒体之间应相互配合,印刷教材与课件及网上资源等要发挥各自的优势,而不是相互重复。另外,她介绍说在国外教材一定会有学习方法的指导。英国开放大学给她印象最深的是,每个学生都有一本网络学习的指导书,它首先会指导学生用电子邮

件给辅导教师发一封邮件,并且告诉学生在发电子邮件时介绍自己。接着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情况到网上,并在网上找到跟自己工作背景相关的三个同学,通过发电子邮件等方式建立联系,组成学习小组。“这本指导书这如同一根拐棍,学生什么都不用想,通过活动,很自然地就融入到学习中,不会觉得学起来很吃力”。

陈丽把学习支持比喻成服务业,她说既然是服务业,消费者只有参与其中,整个服务才能发生,而且整个过程中需要与消费者配合才能完成好服务。“即使再好的课程、再好的资源,学生学习过程中没有得到好的支持服务仍然是不行的”。她讲到远程教育中的一个难点就是学生没有参照物,不容易建立学习的信心,难以把学习过程坚持到底。她认为,英国开放大学的辅导员制对中国的网络教育有一定的参照意义。

1997年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到香港大学做报告时,当被问及未来五十年内,在教育领域最活跃、最应该关注的内容时,他讲了三句话。一、未来五十年教育最活跃的部分、发展最快的部分将是远程教育。二、如果一个传统大学在未来不设远程教育,不利用远程教育方式扩大学校的围墙,不用远程教育的方式改革现在仅仅是传授式的课堂教学,这样的大学将不可能成为一流大学。三、未来学生可能不再以一个学校的名气程度而选择学校,而是选择学习由不同学校好的课程组成的教学内容。

远程医学篇4

1.解放军第309医院,北京 100034;2.解放军第八五医院,上海 200052;3.解放军第八五医院,上海 200052;4.解放军第八五信息科工程师,上海 200052

[摘要] 本文介绍了医学物联网的概念与内涵,就基于医学物联网的远程手术的背景、定义、需要的条件及临床实施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远程手术带来的优势,最后就远程手术的发展方向作了预测。

[

关键词 ] 物联网;医学物联网;远程手术;通信技术

[中图分类号] R929.5;R391.4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c)-0195-02

随着计算机、通信和网络、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特别是医学物联网技术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应用。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各自的发展目标,如:美国的“智慧地球”[1]概念,欧盟的“物联网行动计划”,日本的“i_Japan”战略[2],韩国的“U.Korea”战略[3]等。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4], 2010年6月7日,胡锦涛主席出席两院院士大会时指出:“加快物联网技术,重视网络计算和信息存储技术开发,构建泛在的网络体系,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5]。

基于医学物联网技术的远程手术,将改变传统的手术模式,大城市的医疗专家可以在外地远程进行手术,对于边远和医疗资源匮乏地区,不仅可以提高一线救治成活率,还能减轻大城市医院的就医压力,有效解决目前医疗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矛盾。

1医学物联网的概念

医学物联网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健康医学、健康医疗、医院物联网、健康监测、健康管理等医学卫生健康领域而形成的一个新兴的重要交叉学科,它基于现代物联网技术解决医学卫生健康领域的各种问题[6]。

2基于医学物联网技术的远程手术

2.1远程手术的背景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和医疗资源极不平衡,中心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医疗资源丰富,而边远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医疗资源匮乏。同时,我国80%的大医院集中在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需要进行大手术的病人一般要到中心城市才能进行,由于地域造成的就医困难,病人经常会错过最佳手术时机。基于医学物联网的远程手术方式,可以把边远地区病人与大医院知名专家连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家属身体上、精神上和经济上的负担。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开展远程手术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由于当地手术条件限制,利用远程手术挽救了很多伤者的性命,减少了残障者的数量。

2.2远程手术的定义

远程手术是远程医疗的一种,远程医疗定义为:是以计算机技术,卫星通信技术,遥感、遥测和通信技术,全息摄影技术,电子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依托,充分发挥大医院和专科医疗中心的医疗技术和设备优势,对医疗条件较差的边远地区、海岛或舰船上的伤病员进行远距离诊断、治疗或医疗咨询。

远程手术是指医生运用远程医疗手段,异地、实时地对远端病人进行手术,包括远程手术会诊、手术观察、手术指导、手术等。远程手术实际上是网络技术、计算机辅助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必然发展,可以使得外科医生像在本地手术一样对远程的患者进行一定的操作。其实质是医生根据传来的现场影像来进行手术,其动作可转化为数字信息传递至远程患者处,控制当地的医疗器械的动作。

2.3远程手术需要的条件

基于医学物联网的远程手术,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同医疗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远程手术的基础设施相对要求较高,是远程手术的基础条件,其主要包括如下几部分:①通信网络:高速宽带网络为远程手术提供信息传输的通道,通过网络将现场的音频、视频和监测设备的信号传送到异地手术医生的计算机设备中,供医生了解手术现场的实际情况;②全景摄像机:具有变焦与自动聚焦功能,有摄像支持的手术设备的系统与图像传播系统应兼容;③手术信息系统:患者信息可以数字化存储,手术中的图像资料可以实况转播,还能够随时可以调出;④手术机器人:手术机器人的手臂具有活动支架,打洞、钻孔、体内爬行、割切等功能,机器人的“手”稳定性更好,可以随医师的指令任意移动,而且具有自动记忆功能,能轻易在人体各个解剖部位实施准确定位和三维观察。

2.4远程手术的临床应用过程

在手术之前,首先需要进行远程会诊与手术规划,远程中心与远端站点的医生通过医学物联网对病人资料作出详细分析和研究,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手术规划与预演,准备主要手术方案的可能替代方案。

远程手术实施时,执刀医生位于中心站点,通过技术手段遥控位于异地远端站点的机器人来进行手术。远程手术在位于中心站点的虚拟手术室和远端站点实际手术室同时进行,前者的手术对象是由患者的信息数据再现的虚拟病人。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及精密传感技术将远端患者的空间透视图像,患者的状态、姿态信息及重要的生理信息传送至控制中心并精确地显示于操作者(外科医生)的一个虚拟图像环境中。外科医生戴上虚拟现实装置并且利用定制的界面对虚拟的患者部位进行虚拟手术操作。

远程手术的完成需要一个受中心站点精确控制的智能机械系统,包括机器人、操纵杆或精密机械手[6]。这种机械装置可以在远端站点的手术室内完全逼真地再现中心站点医生在虚拟现实环境中所进行的手术操作,使之准确地施加在与虚拟现实环境中完全相同的患者身体的部位。

3基于医学物联网的远程手术的优势

①促进边远地区医疗机构发展。远程手术可以使普通医务工作者同国内外医学专家、学者联系在一起,相互交流,共同探讨,使其在专业技术水平上得到极大提高,有利于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特别有利于提高边远地区以及城市医疗服务质量。②消除了手术空间位置限制。远程医疗可以使身处偏远地区和没有良好医疗条件的患者得到良好的诊断和治疗,如农村、山区、野外勘测地、空中、海上、战场等。利用医学物联网技术,手术医生可以在异地通过远端控制机器人来完成手术。因此,在未来战场上,利用此系统将及时有效地挽救战士的生命。③有效减低医疗开支。基于医学物联网的远程手术,可以使得医院专家和病人之间建立起全新的联系,使病人在原地、原医院即可接受异地专家的会诊,手术治疗,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护理,可以节约医生和病人的时间和金钱,缓解大城市的医疗压力,有效平衡医疗资源,产生良好社会效益。

4结语

基于物联网的远程手术是随着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计算机及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在更大范围内开展远程手术能够成为现实,给予很多生活在边远或相对孤立环境中的病人以希望和机遇,提高一线救治存活率,减少伤残率。目前,远程手术的瓶颈在于信号传输的滞后,随着技术的发展,信号传输达到完全同步就能使远程手术真正地达到理想的境地。

[

参考文献]

[1]胡晓松,马德华.特诊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与控制措施[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4):304.

[2]苏颖.血透患者感染的风险因素及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4):3200.

[3]明平勇.CHARTS项目对四川省艾滋病防治政策环境的影响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29(18):4729-4731.

[4]陶海琦,陈惠芳,孙丽艳.健康管理平台在家庭医生制服务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2(21):2384-2385.

[5]王兆清.医院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体会[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8A):141-142.

远程医学篇5

[关键词] 远程会诊;压缩传输技术;医学影像诊断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2(a)-0111-03

Application effect of compression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mode in real-time remote consultation of medical image

ZHENG Rong1 ZHENG Ding-rong2

1.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Zhuangbian Community in Bao′an Central Hospital,Guangdong Province,Shenzhen 518102,China;munity Health Service Management Center of Bao′an Central Hospital,Guangdong Province,Shenzhen 51810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ompression and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mode in real-time remote consultation of medical image. Methods By compression and transmission technology,safe and stable application mode of real-time remote consultation of medical image was constructed.Three hundred patients from January 2014 to April 2015 for medical image examinations i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affiliated to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selected.By tossing a coin in front or back side,they were even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real-time remote consultation was realized by compression and transmission technology.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agnosis was carried on in the local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The accuracy rate of diagnosis,misdiagnosis rate,improvement rate of doctor′s diagnostic skills,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the accuracy rate of diagnosis,misdiagnosis rate,improvement rate of doctor′s diagnostic skills,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were all superior to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Remote consultation;Compression and transmission technology;Medical image diagnosis

海量化医学影像数据的传输延迟已经成为影响数据处理效率的主要瓶颈[1],应用高效的数字化压缩传输模型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其为海量化医学影像数据实行远距离传输,开展异地实时远程会诊提供可能[2],最大限度地发挥医院影像科室的人才技术优势[3]。本研究尝试建立压缩传输技术模式,并通过实验验证压缩传输技术模式的合理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4年1月~2015年4月我院下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医学影像检查的患者300例,其中男144例,女156例,年龄28~56岁,平均(36.5±14.5)岁。采取掷硬币正、反两面分别指定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0例,两组患者的病种、病程、年龄和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仪器

采用德国ACUSON X150西门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及荷兰Philips IU22飞利浦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其探头频率为2~12 MHz。荷兰Philips Brilliance 16排飞利浦螺旋诊断仪,荷兰Philips EasyDiagnost Eleva飞利浦X线诊断仪和深圳市迈瑞DR560U型臂X线机。医学影像检查的数据影像存储格式为JPEG2000。

1.3方法

对照组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本地进行诊断;实验组采用压缩传输技术模式进行医学影像实时远程会诊,压缩传输技术模式技术体系按下面方法创建:

1.3.1 构建计算机数据高储存密度(ZIP)模式的压缩体系模型[4] 如■,在最远匹配位置和当前处理位置之间是可以用来查找匹配的“字典”区域,随着压缩的进行,“字典”区域从待压缩文件的头部不断地向后滑动,直到达到文件的尾部,短语式压缩也就结束了。解压缩也非常简单,如■,不断地从压缩文件中读出匹配位置值和匹配长度值,把已解压部分的匹配内容拷贝到解压文件尾部,直到整个压缩文件处理完毕。

1.3.2 建立压缩传输技术模式体系 其构成积累式压缩传输单调递增的调节函数[5]:Sum=log(r,C),其中Sum为对高层次信息压缩后的数据量大小;r为逻辑分辨率;C为调节区间内的变化灵敏度。

1.3.3 压缩传输技术模式技术体系 技术路线为各社区影像客户端各社区影像服器积累式压缩传输体系QuickBurro三层结构体系中央服务器QuickBurro三层结构体系积累式压缩传输体系远程诊断客户端。

1.3.4 压缩传输技术模式技术体系传送影像变化过程 先由传送端积累式压缩原始图(图1),接着在接收端开始积累式解压缩接收处理传送过来的图片(图2),最后接收端积累式解压缩叠加传送过来的图片,处理变化过程见图3、图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实验组的诊断准确率、误诊率、医生诊断技能提高率和患者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各项相关指标的比较[n(%)]

3讨论

通过普及远程会诊来提高既有综合医院医疗资源的利用率[6],“开放式医院”是韩国卫生部策划的一种网络社区健康服务体系[7]。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远程会诊的探索,现在已有众多的远程会诊网络和机构在应用[8]。我院下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多使用ADSL上网,ADSL线路中国电信中间的通信损耗非常大,稳定性很差,宽带低[9],再加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学影像诊断医生限于经验,怀疑患者可能患有某种疾病比较复杂而难以诊断时,这就需要和医院本部的医学影像诊断专家进行交流和远程诊断。巨量信息(如无损高清彩色图片)在因特网上实时传输十分困难,研究新的远程压缩传输技术成为我院下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切的技术任务。如何实现数据高速传输显得尤为关键[10],这为实现社区卫生中心远程会诊的无胶片化,以至最终实现数字化社区卫生中心迈出重要的一步[11-12]。

实验组采用压缩传输技术模式进行医学影像实时远程会诊,其诊断准确率、误诊率、医生诊断技能提高率和患者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主要原因分析如下:①本研究的数据影像存储格式为JPEG2000,是基于小波形演算法的图像压缩标准,这种渐进传输方式,压缩比更高,而且支持无损压缩,通常压缩性能可以提高20%以上,和传统的JPEG(压缩比

综上所述,压缩传输技术模式在医学影像实时远程会诊中的应用,既提升了医学影像医疗服务水平及患者的满意度,又提高了诊断水平,能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社会提供更优质、更周到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吴非.基于远程接入CTBS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1,11(30):174-175.

[2] 李艳,尹继业,李丹.面向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远程医疗的实践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9):67.

[3] 林建.农村社区心电图诊断系统一体化的建议[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4,21(23):59-60.

[4] 崔麦会,周建军,陈超.无人机视频情报的压缩传输技术[J].电讯技术,2007,60(1):131-133.

[5] 施江涛,黄澜涛,谢剑锋,等.脉冲强磁场测量数据实时远程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3,50(7):49-51,61.

[6] 赵建江,周红,裘霞敏,等.视频问诊平台在社区生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9):122-123.

[7] 唐伟,黄晓庆,杨常清.多参数监护仪的发展与未来[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3,22(1):72-73.

[8] 宋蔚,漆家学,欧阳晓辉.流媒体传输技术在PACS及远程会诊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9):43-45.

[9] 赵波,赵琛.ADSL网络体系结构[J].江苏通信技术,2002, 18(1):9-13.

[10] 胡汇洋,许应康,李扬.试飞数据的压缩传输技术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5,38(10):78-79,86.

[11] 李建浩,徐宏图,顾明.图像存档和通讯系统(PACS)及其应用价值[J].医院学报,2003,5(6):39-41.

[12] 林日增,张雪林.PACS:数字化/无胶片化影像新纪元[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1):478-480.

[13] 王亚芳,安阳.分析视频图像的压缩传输技术[J].通信电源技术,2014,31(2):81-82.

[14] 吴正启,陈晓芳.区域超声影像远程会诊网络平台的构建及质量控制[J].信息化研究,2010,36(1):9-11.

远程医学篇6

【关键词】远程医疗法律特征医疗卫生立法

当前,我国医疗水平仍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远程医疗作为医疗服务的一种,其目的是极其明确的,就是指医学专家可以不离开他们所在的医院或医疗中心,就能对异地、特别是对那些边远山区的就医者,或者医务人员无法亲自到达的现场的就医者提供医疗服务。其最大的意义则在于打破了地域的界限,使更多的人享受到了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并更合理地配置了医疗资源。但是,对于远程医疗的相关法律的研究还相对滞后。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远程医疗的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远程医疗所涉及法律问题,国内相关研究仍处于近乎空白的状态。随着我国网络建设的快速发展,远程医疗所需的基础条件已经初步具备,远程医疗正在向移动性、多样性、实时性发展,远程医疗所引发的法律问题也急需立法跟进。

远程医疗与远程医患关系的法律特征

远程医学与远程医疗的法律界定。笔者认为,远程医疗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远距离的医学咨询、医学诊断的医疗服务活动。在远程医疗引入之前,有关医学的法律问题以及日常医患关系问题已经浮出了水面。在医疗上,新技术的使用引起了人们很多的困惑,这些困惑需要医学、法律学和伦理学专家深入研究。目前,远程医疗扩展了医学应用的范围,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医疗纠纷,例如,远程外科诊疗中存在着某些技术失误,是否承认这些失误为法律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除此之外,远程医疗还可能产生一系列涉及患者个人隐私的问题,这也需要进行相关医学、法律学研究和探讨。

远程医疗关系的法律特征。第一,远程患者的自主性。患者具有自我主导、自我保护及控制自身身体和财产的权利,它是医学法律中的一个基本概念。由于医患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不平衡,所以患者可通过自主性来限制医生的权力,以免患者在无任何保护的情况下身体受到伤害。对于21世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健康服务体系,至今也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建立完整的体系来解决远程医疗的纠纷问题,已成为各国建立有效的医疗秩序的重要任务。

第二,远程医患关系的契约性。在传统的医疗纠纷中,通常由原告(患者)提供其与医生形成医患关系的证据,但要证明(医生)违背应履行的义务,对于居住在两个不同地域的医生和患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医患的一次远程医疗行为是否可以构成一种条件,一种建立了医患关系的条件,同时这些条件是否应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等,均须有一个固定的标准。

第三,远程医患关系跨地域性。通过远程医疗,一个国家的医生可对另一国家的患者施行较为复杂的外科手术,在这种情况下更应创立一个法律界限,来明确远程医疗活动中所应承担的相关责任。如甲国一位医生为乙国一位患者通过电话提供处方,此行为产生医疗纠纷,被患者控告于法庭,当时患者为法庭提供一些电话记录作为证据,甲国医生认为这些电话记录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而让医生提供证据反驳患者提出的医疗指控;如果此案例的医生在不同的国家执业,那么法庭的判定可能完全不同。目前世界不同国家对这样的法律问题会产生不同的处理方法。

第四,远程医患关系的时空性。传统医患关系即面对面医患关系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医生在诊室检查患者时发生的医患关系;二是医生通过家访检查患者产生的医患关系。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后这种医疗模式被打破了,医生成为率先使用电话的一类人,医生与患者的电话交谈涉及医生的建议及患者的健康等问题,所以尽管电话医疗不是面对面的医疗形式,但这已构成了一种医患关系。只要医生为患者提供健康评估,而患者又依从了这些评估,那么医患关系就此产生,医生的责任也就存在了,这是最早、最简单的远程医患关系。20世纪90年代,随着多媒体和电子商务的出现,远程医疗得到快速发展,通过网络使用及数据共享,医疗服务业建立起高效、快捷的交互式通道。无论患者在何方,也无论其健康信息保存在哪里,均可获得专家建议和信息系统的监测、共享,这就是远程医疗,而由此产生的医患关系即远程医患关系。在此情形下,医疗事故的时空要件中就既包括了时间要件又包括了空间要件,医疗事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受到了限制。有学者认为:就时间要件而言,医疗事故必须发生在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间(包括晚班时间和加班时间)里;就空间而言,医疗事故则必须发生在医疗机构的内部。笔者认为,就远程医疗而言,我们对医疗服务的理解不应仅局限于所谓的时间和空间概念里,应当向外有所拓展。

关于我国远程医疗立法问题

对我国现行远程医疗立法的简要评析。我国远程医疗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难,例如远程医疗标准化的问题、医患双方认知程度的差异、医疗法规和责任认定等问题,对此我国政府及主管部门制定了一些管理标准,如1999年卫生部制定了《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远程医疗要遵循“统筹规划、加强调控、统一标准、互联互通、分级管理、逐步发展”的原则;对远程医疗会诊系统要实行分级管理;提供远程医疗会诊、咨询服务的人员须具有医疗卫生专业技术副高职称以上;远程医疗会诊前须向病人或其亲属解释远程医疗会诊的目的,并征得病人及其亲属的同意后方可进行;会诊医师与申请会诊医师之间的关系属于医学知识的咨询关系,而申请会诊医师与患者之间则属于通常法律范围内的医患关系,对病人的诊断与治疗的决定权属于收治病人的医疗机构,若出现医疗纠纷需由申请会诊的医疗机构负责。2001年卫生部根据国务院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及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制定了《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该办法对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及远程医疗会诊服务有明确的界定,它指出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只能提供医疗卫生信息咨询服务,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医疗会诊服务,属于医疗行为,必须遵守卫生部《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只能在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之间进行,并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随着我国远程医疗的发展,相关法律制度急需完善。

我国远程医疗立法急需关注的几个问题。第一,远程医疗设备评估。在我国,作为新生事物的远程医疗还未能广泛地应用。但是一旦远程医疗被推广和应用,则必将带来一系列新的法律问题。我国对远程医疗进行立法已经是形势所需。一般来说,各个国家都是根据自己不同的国情制定法律,但是关于远程医疗的法律问题则可能更为复杂,因为它经常要打破国界,但目前国际上并无统一的远程医疗法。美国是研究远程医疗较早的国家,许多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其中关于远程医疗的规定对我国规范远程医疗服务具有重要的价值。在美国,要求用于远程医学的所有硬件、软件均应得到fda的认可。fda在发表的一份白皮书中指出,用于远程医疗的所有设备需要符合fda下属的“仪器设备与放射线防护中心(cdrh)”的要求,这些要求也正在标准化。凡是没有经过充分技术评估的设备用于远程医疗活动是不合法的,对就医者的利益有一定的风险。

第二,远程行医许可证。对远程医疗的研究已远远超出了医学的范畴,它还涉及工程技术、通讯、计算机、遥感技术、法律、伦理等等领域的问题。目前,我国对远程医疗的研究还仅限定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对法律层面的问题还没能深入地涉入。笔者认为,如果从法律的角度对远程医疗进行思考,除了以上我们讨论过的远程医疗的安全问题外,我们还将面临以下问题:如何给远程医疗有关的医务人员颁发行医许可证;一旦造成了医疗损害,如何追究这些“网上行医人员”的责任;以及如何规范远程医疗网络等。

第三,远程医疗中的隐私权保护。在远程医疗中,患者的敏感病史和诊断很容易通过语音和视频被其它无关人员得到,因此,远程医疗存在着侵害患者隐私权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远程医疗不需要设立防卫或控制系统来避免该类事件发生。由于远程医疗是在局域网和互联网上进行的,潜在的计算机病毒会破坏该系统,突发的电力障碍也可能导致没有备份的整个数据库系统瘫痪。对于通过拦截视频信息或其它信息而侵害患者的隐私权的行为,应该给予更多的安全性关注,采取更完善的安全策略,如进行联合编码、加长个人密码等,以防止患者的医疗信息、特别是高度敏感的信息被暴露。

远程医学篇7

【关键词】计算机科技 远程医疗 远程会诊

1 引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远程医疗会诊系统随之产生。它集现代化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化医学高科技的精华于一身,形成医疗、教育、科研、信息一体化的网络体系,建立在该系统中包括:远程诊断,专家会诊,信息交流等几个主要部分。通过该系统的运作就能有效地实现了对医学信息、技术和远程视频、音频信息的传输、存储、查询、比较、显示及共享。

2 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的基本功能及组成

2.1 基本功能

目前远程医疗会诊系统通常由视频通信、会诊软件、可视电话三大模块构成,用途包括远程诊断、专家会诊、信息服务、在线检查和远程交流等几方面。

2.1.1 可视电话

可用于远程会诊、远程医疗咨询等远程医学的基础应用,即通过传真、电子邮件等途径将会诊资料,包括病人的病历、病情状况、X光片、CT、B超心电图等在约定会诊日期前提交到会诊单位,在会诊时通过申请会诊方与会诊方兼容的可视电话与主管医师及病人互相交流。

2.1.2 会诊软件

申请会诊方与会诊方兼容的会诊软件系列,可通过会诊软件将病人的电子病历、X光片、CT片等提前或实时传输到会诊方,双方还可通过共享会诊软件提供的功能进行网络实时互动。此外,还可进行三方或三方以上的小规模病情讨论和教学。

2.1.3 视频通信

具备远程医疗需求的一方与远程医学服务方兼容的网上会议视频系统,不仅可高速、清晰、不失真、实时地传输会诊病人资料,进行远程医疗会诊,还可组织远程医学电视会议、远程医学教学培训、远程手术指导等远程医疗高端应用。

远程医疗会诊作为一种新的医学服务模式,与传统的医疗手段相比较,发展迅速,在医学领域中已充分显示出优越性。

2.2 组成

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的组成大体上可以分为:配备有现代化的医疗设备、专家、医疗人员的医疗中心和医疗信息中心,其中包括医学中心数据库、远程医疗信息系统等,系统主要由医学影像采集、视频交互、远程诊断、远程监护、远程病例档案管理以及由互联网与局域网组成的信息传输系统等组成。其中:

2.2.1 医学影像采集系统

患者的病灶通过X光机(计算机X线摄影机CR与数字化X线摄影机DR)。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仪CT机,磁共振成像设备(MRI)等生成的影像,转换成为DICOM3.0标准的数字影像,再通过采集工作站传输至远程会诊服务器。

2.2.2 远程诊断系统

通过专门开发的远程控制采集模块和广域网与局域网的传输,实现对多头导入连线式的远程数字医学检测设备进行远程诊断。即专家可以实时的指导对方医生的操作,并把检测结果保存,上传的管理中心,并对会诊病人的病例资料进行归档。

2.2.3 视频交互系统

为了实现视音频交互功能,系统使用专业试音频交互设备,以便与远程的医学信息系统的无缝对接,从而实现专家医院的医生与申请医院的医生之间的交流,对远程的病人进行面对面直接交谈和远程教学及与各医疗单位的高清视音频系统。

2.2.4 建立远程病历档案管理系统

按照卫生部的《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等相关服务规范的要求建立远程病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病人基本信息:检查结果、检验报告、手术分析与报告、医学影像、诊断结果等病历资料。

2.2.5 远程监护系统

远程监护系统由中心工作站和远程监护终端两部分。可以对诸如心率、血压等参数进行预警。

3 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在医院中的应用

3.1 远程医疗技术的优点

近年来,在国内部分有条件的医院和医科院校已经开展了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的应用,这是因为它具有明显的优点:一是可以在适当的场所和家庭医疗保健中使用远程医疗,这样极大地降低运送病人的时间和成本。二是可以良好地管理和分配偏远地区的紧急医疗服务,它可以通过将其相关的医疗信息传输到关键的医务中心来实现。三是可以使医生突破地区的限制,实现共享病人的病例和影像诊断,从而有利于临床研究的发展。同时,可以为偏远地区的医务人员提供更好的医学教育。

3.2 远程医疗技术的现实意义

我国人口大多数在县以下医疗卫生资源欠发达地区,由于当地的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危重、疑难病人往往要送到上级医院进行专家会诊。这样,到外地就诊的交通费、家属陪同费、住院医疗费等给病人增加了经济负担。同时,路途的颠簸也给病人的身体造成了更多的不适,而家庭条件相对差的没钱到大医院的病人则耽误了诊疗,给病人和家庭造成了身心的痛苦。如果使用远程会诊系统就可以让病人在本地享受专家级的治疗,这样就可以减少就诊的费用。

目前,远程医疗技术在大多数城市已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放射科、外科的治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另外远程医疗系统中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技术,尽管形式不同但所提供的医学信息对病人、医护人员、专家非常重要,因而远程医疗事业的发展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远程医学篇8

关键词:远程医疗;信息化;管理模式

我国存在医疗资源发展不平衡、使用效率较低的问题,远程医疗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使用对我国医疗建设的提升有着较为积极的影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及信息化管理将迎来新的发展。

1远程医疗发展现状

20世纪50年代,远程医疗的概念首次在美国被提出并且付诸实践,在远程医疗发展早期,存在信息技术落后、信息传递慢、信息传递量少等多种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通讯技术出现突破,远程医疗开始被西方发达国家所重视,远程医疗网络的雏形开始出现。20世纪90年代末,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开始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各行业,远程医疗在这一时期发展迅速,现代远程医疗体系开始出现,远程医疗的优势也逐渐开始显现出来。本世纪初,随着互联网信息的飞速发展,远程医疗开始进入新的时代,远程医疗不仅为患者提供了医疗诊断服务,同时保健医疗、疾病预防也逐渐成为远程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内部信息化在西方发达国家医疗机构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医疗协同、信息共享开始成为西方发达国家远程医疗信息化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远程医疗起步较晚,早期的医疗信息化管理通过远程会议系统实现病患间的交流,受技术限制,医生无法实时查看病患的文字医学资料,电子病历在那一时期也未流行,因此医生难以及时了解病患信息。在早期远程医疗诊断过程中,仅通过清晰度较低、延迟较长、卡顿较多的视频进行远程诊疗,导致远程医疗诊断效果不佳的情况。如今,在国家层面,对于远程医疗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电子病历已在各大医院普及,但是受限于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的远程医疗信息系统难以在落后地区的基层医院普及。

2远程医疗系统在各级医疗系统中的运用

(1)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远程医疗系统的运行医学研究所、医科类大学、综合类高校的医学院均位于我国医疗金字塔中的顶层,受制度、地域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医学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相互间的合作也相对匮乏。将医学科研机构纳入远程医疗系统,可以加强各科研机构的联系,以便于各医学院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关科研人才。同时通过远程医疗系统,大大方便了医院与医学院之间的联系,对医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科研所通过该系统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当前医学市场导向,能够更有侧重性地进行相关医学研究。(2)三级医院远程医疗系统的运行三级医院大多分布在地级市中,各三级医院应当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实现医疗设备使用相互支持、医院信息共享。例如,三级医院在远程医疗系统中,将本院的优势学科与同级别或级别相对较低的医院共享,乡镇及社区医院可通过这一系统获得更多的医疗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远程医疗系统能够促进新技术和概念的传播和推广。三级医院规模较大,各科室人数较多,交流联系相对困难,将远程医疗系统与内部网络进行联动,可以加强医院内部的信息流通,同时也方便各个医院间进行点对点交流,大大加强了沟通效率。大多数疑难杂症不仅仅涉及一个学科,其涉及面相对较广,因此建立远程医疗系统,能够使专家会诊更加便利,从而更好地组织各科专家进行诊疗。(3)一级及二级医院远程医疗系统的运行县级、乡镇医疗机构是我国基层医疗的主体,这部分医疗机构存在设备落后甚至不齐全、医生专业能力相对较弱甚至部分医生非医学专业毕业的问题,根据这一情况,我国在远程医疗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各级医疗系统的联动设计,在现代远程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的辅助下,一级、二级医院的医生现行对患者进行诊治,当面对无法确诊或无法诊疗患者时,将患者信息录入至远程医疗信息管理系统中,由系统进行判断,并针对性地给予解决方案,当需要分诊至三级医院的患者,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协助医生进行相关病例的移交,减少了大量手续,大大方便了患者就诊。同时还可通过这一系统,建立“培训-反馈-培训”的基层医务工作者培训体系,提高基层医务工作者的专业技能,进而提高我国基层医疗水平。在远程医疗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使用培训上,将培训资源倾向二级医院,原因在于二级医院医生的计算机水平与三级医院相比,相对较弱,接受能力也相对较差,需要更多的培训资源,二级医院自身也应重视该方面的投入,为居民提供更为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3远程医疗信息系统运行的优势

(1)有助于居民档案信息共享远程医疗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居民医学档案的传递和管理,传统的医疗体系无法进行档案共享,当居民在外地就医时,需要随身携带档案,增加了患者的负担,同时居民档案信息共享也可以减少重复诊疗、重复用药、重复检查等浪费医疗资源的行为,将有限的医疗资源留给更需要的居民。居民档案的共享,在国家层面,有利于了解居民的大体健康状况,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在地方政府层面,有助于地方政府实时监控医疗保险的使用情况,方便地方政府对医保制度进行调控;在医院方面,方便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避免或降低治疗并发症带来的副作用;在医疗科研机构方面,能够实时了解当前医疗动向,对确定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远程医疗信息管理对居民档案共享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对我国的医疗事业发展也有着促进作用。(2)有利于实现网上双向就诊远程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大大方便了患者与医疗机构的匹配,有助于患者获得最具性价比的医疗服务,同时也可以通过远程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各级医疗机构的联动机制,使医疗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出现了网上双向就诊的手机App,这部分App为居民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医疗咨询服务,减轻了医院的压力,也促进了我国互联网产业的进步。智能化、信息化已成为远程医疗系统的发展核心,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双向就诊将会变得更加高效、便利。

4远程医疗信息系统运行面临的问题

(1)行业标准发展不完善目前,我国远程医疗信息化管理系统存在建设不完善的情况,医院、医学院、科研机构、地方政府之间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各单位之间医疗系统建设及信息传送方式存在一定不同,采用的技术标准也不尽相同。远程医疗信息化系统标准的不统一,大大降低了患者档案传递的效率,甚至会出现部分单位与系统不兼容的情况,在进行会诊时,还会浪费一定的设备调试时间,降低诊疗效率。(2)基层医疗机构不重视基层医疗机构存在运行经费较少的情况,接入远程医疗信息化管理系统需要的资金成本相对较大,部分落后地区的医疗机构难以负担高额的建设成本,因此无暇顾及远程医疗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同时,基层医疗缺乏相应人才,系统建设离不开精通医学及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在基层医疗机构专业医学人才十分匮乏,复合型人才则更为稀缺,因此即使完成系统建设也会因缺乏相应的人才而难以运转。(3)缺乏医患保护制度当远程医疗出现医患纠纷时,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难以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在医疗机构方面,会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在患者方面,也可能利用制度漏洞采取损害医院利益的措施。当出现医疗事故时,事故鉴定难度较大,责任划分也将难以进行,极易产生医患矛盾激化的情况,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制定相应的远程医疗管理制度。

远程医学篇9

柏林:在德国的柏林,要想将工作与医疗保险完全分开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按照德国的法律,除了每月收入超过规定标准的高级职员以外,其他人必须参加医疗保险。投保者一旦生病可以到属于医疗保险机构的任何一位医生处就诊。

自2000年初开始,德国的远程医疗系统进入普及阶段。各医疗系统中包括医院和各社区之间的合作通过远程医疗网络得到了加强。此外,包含所有医学资料的医疗保健平台正在建设之中。

伯明翰: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在英国,有超过90%的医生都使用计算机。这为远程医疗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IT基础。现在,英国的医生或护士可以通过网络,在计算机软件的帮助下远程对病人提出诊疗意见,并和病人进行交互式沟通。

在实施远程医疗的进程中,医院已经能够做到让居民通过自己的网络实现预约诊断,医院可以迅速提供治疗方案,使候诊的病人迅速得到治疗。

罗马:目前,意大利罗马的远程医疗项目已经在很多中小型医院展开。成熟的远程医疗应用体现在其远程眼科医疗方面。

远程眼科医疗对一些发达国家来说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应用。在开展远程眼科医疗应用的时候, 由于系统所传送的是十分精细的眼科手术实时图像,因此要求传输过程中的图像要十分清晰、稳定,一旦信号有异常波动,将会直接导致整个医疗活动的失败。

华沙:20世纪90年代,波兰进行了远程医疗在心血管、病理学及放射科学方面的应用试验。目前,华沙的远程医疗系统主要应用于监护心脏病人,提供对病理切片、CT或MRI图像的诊断意见及在有限区域内管理在家休养的慢性病人。

此外,华沙还积极推广远程诊断系统的普及和实施,可以帮助重症病人在家中休养,从而避免转移到费用高昂医院的麻烦。

奥斯陆:1995年,挪威启动了首个远程医疗计划,在施行的20年里成功缩短了急性心脏病从发现到治疗的时间。这种医疗系统既可以在病人家里使用,也可以在前往医院的救护车上使用,设备采集所需的数据传输给医院,医生进行分析后能够进行诊断,并给出紧急治疗方案。目前全挪威有超过100辆救护车使用了该系统,心脏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提高了15%~20%。

墨西哥城:墨西哥城的远程医疗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截至2012年,墨西哥32个州已经有14个州普及了远程会诊,23个州普及了远程教育。

远程医学篇10

心医国际是专注于医疗信息化应用解决方案的专业提供商、运营商和服务商。公司致力于为各级医疗机构提供智慧医疗整体解决方案、医院临床业务系统软件和医疗信息技术服务。

心医国际目前拥有员工150多人,覆盖了全国80%左右的区域,先后在大连、沈阳、上海成立了研发中心,在北京成立了营销中心,并在郑州、长沙、成都、西宁等多个地区成立了售后服务分支机构和高效服务团队。目前成功服务于青海省卫生厅、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阳医学院沈州医院、天津武警总院、天津南开医院、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江西省儿童医院等医疗机构200余家。

伴随香港世铭投资正式注资,心医国际将全面与国际接轨,公司的目标是五年内努力成为中国数字医疗系统领域最专业和最具价值领军企业,业务规模突破10亿元,客户超3000家,并成功实现上市。心医人怀揣着致力创新、服务医患的坚实信念与您真心相伴,共赢未来!

企业优势和特点

优秀的团队是心医国际快速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高级管理层与研发团队都有丰富的专业背景,平均拥有15年以上的医疗或IT行业经验,80%以上的团队成员拥有医学学位或相关临床经验。无论从产品的研发还是市场的推广以及相关的服务,都会紧紧贴近客户的需求,以最简洁最实用的方案解决客户的问题,努力成为“您医院的医院”。

企业在信息化领域的贡献和表现

心医国际自2011年正式进入市场以来,已经成为近年来医疗IT领域成长最为迅猛的公司。从一次性获得IHE全部认证到一年内通过SFDA、ISO9001、ISO13485,从首次参与省级政采项目就顺利中标到两年内迅速覆盖全国范围超过200家以上的二甲级以上医院,心医国际在最短时间内获得了行业和客户的认可,并于2013年初正式获得李嘉诚旗下的香港世铭投资公司的价值注资,成为倍受资本市场青睐的最具成长性的医疗IT企业。

解决方案简介

青海省“省、县、乡三级远程会诊平台”的运营建设是以中西部省级综合医院为核心,建设连接基层医院的远程会诊系统,实现远程会诊、远程预约、远程监护、远程手术指导、远程教育和远程信息共享等远程医学活动,有效提高中西部省(区、市)基层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该项目目前已经覆盖150家以上的各级医疗机构。

解决方案在获奖领域的优势和特点

由卫生部远程医疗产品标准制定专家主导设计,包括了远程诊断、远程会诊、远程教育、远程监护、区域协作、运营维护等模块内容。该解决方案:

基于B/S架构,客户经安全认证后可参与远程会诊;

支持各种影像格式,支持各种数据采集方式;

支持固定会议室模式的会诊和移动接入的会诊集成语音/视频能力,语音视频数据实时展现;

全面的会诊管理,丰富的统计查询和计费功能;

支持资源共享和远程教育,上下级医院沟通更为顺畅;

支持双向转诊,远程预约,多点质控。

典型用户案例及用户反馈

青海省远程会诊系统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以来,省级医院与各州县医院共开展远程会诊超百例,省级医院面向各州县医院共举办远程医学教育讲座千余人次。远程会诊和远程教育,使省级医院与各州县医院加强了医学交流,促进了各州县的医疗卫生技术的提高,方便了患者的就医,促进了青海省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加强了省级中心医院与各州县级医院的沟通交流。依托远程会诊系统,各县级医院与省级医院开展了诸多例会诊,和诸多远程教育学习,通过对现实病例或专业讲座的讨论与讲解,加强了各医院间的沟通交流,使县级医院医生的业务素质得到了提高。

远程会诊系统的建设,方便患者就医,减轻患者痛苦,极大改善了患者的就医环境,使患者不用赶路、不用排队即可享受到省级专家的临诊,省时省力省财。

系统为数字化的青海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远程会诊系统项目是青海省数字医疗卫生工作的一部分,它很好解决了相关方面的问题、实现了应有的功能,是青海医疗卫生事业不可或缺的基础建设。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与大通县人民医院的远程会诊案例

2012年8月29日,大通县人民医院接待了一名马姓患者,该患者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髋部及右大腿疼痛,曾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术后好转出院,但十天前双髋部及右大腿疼痛明显加重,故来大通县人民医院就诊。

接诊后,大通县人民医院立即对该患者进行拍片检查,以“双髋部及右大腿疼痛待查”收住院。同时,鉴于此患者病情复杂,随即向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发出会诊申请。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到申请后,立即组织专家对该患者进行远程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