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2:06:51

远程教育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篇1

广州大学田秋华老师(2009年)认为微课程是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4]。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研究员胡铁生老师(2011年)提出“微课”概念,将其定义为:“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5]他认为,“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应该是走向“微课程”。上海师范大学黎家厚教授(2013年)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主要使用“微视频”作为记录教师讲授知识技能的媒体,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教学情境的需求,采用其他方式,如音频(录音)、PPT、文本等格式的媒体,不一定局限在视频格式[6]。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无论是微课程、微视频还是微课,虽然内涵上存有差异,但也具有共性,即都在强调:教学内容与学习内容可被分解为更为具体、仅说明一个问题的知识,内容呈碎片化状态。

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研究现状

对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无论从政策指引还是学术讨论,国内均有着较为丰硕的相关政策文献和研究成果。自2003年“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项目启动以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导向性的指导意见,其中《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在全国农村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7]18号)中,对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意义、目标要求等方面做了详细表述。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发展经由了前期试点、扩大试点和全国推广三个阶段,已经在促进新农村建设、农村信息化、为农服务资源优化整合、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素质等方面均取得了成绩。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改善,信息化工作组织体系逐步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为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和农民培训提供了雄厚的硬件保障。国内学者对“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的研究角度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和丰富了对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对如何提升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质量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撮冗其要,主要关注点集中在以下六大方面。第一,功能意义方面。主要从信息化建设的背景出发,阐述了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的功能、意义及其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汪烜(200年6)论述了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的功能和重要意义,提出促进农村信息化的重要途径是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王虹等(2007年)从新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和精神建设、经济建设、新农村建设主体等方面论述了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的功能,强调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对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二,建设现状方面。主要从硬件技术、资源应用、管理等层面探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的建设现状和初步应用。在硬件技术方面,代表性的研究有:刘志东(2005年)在“如何做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保障工作”方面提出有效策略;张世波(2007年)强调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作用,论述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硬件平台建设、维护和管理以及技术支持服务。在资源应用方面,牟明福(2008年)从“资源应用的载体、资源应用的服务队伍、市场化运作解决经费”等几个视角总结了贵州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信息资源应用的经验[7]。另外,还有研究者从技术、资源、管理、应用等综合视角进行了研究,如谭双翼(2005年)重点分析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学管理模式及规范运作建立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体系;金秀媛(2007年)指出,应开发适用农民学习的资源,探索适合农民特点的远程教学模式,加大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的力度,扎实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适应教育需求。第三,区域个案研究方面。主要从地域的角度,特别是对民族地区的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工作进行个案总结。贵阳市远程教育调研组(2004年)总结了贵阳市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实践,并对乡土课件开发、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周真刚(2006年)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对民族地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夏雁(2007年)以河南省为个例,探讨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相结合的问题。第四,资源建设方面。主要集中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数字资源整合和模式研究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杨晓宏等(2011年)分析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类型,探讨了基于不同技术的已有数字资源整合模式和相关的数字资源共建策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可行的资源整合模式。林芳宇(2011年)梳理了2008年-2011年甘肃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年度工作要点中的教学资源的特点,指出在本土教学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技术实现角度而言,米川(2010年)从特有的政治意义、农村市场的需求、产业价值链的研究、技术的应用等几个角度,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建设进行了研究[8]。代宏(2011年)根据农村电子党务中存在的信息冗杂、信息孤岛、信息需求与匹配、信息的有效传递、信息素养这五类问题,运用Web流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系统架构技术、分类算法设计、安全技术设计建立了立体的、全方位的协同机制,并构建了基于县、乡两级党政机关的信息平台[9]。第五,学习方式方面。相关研究有:张敬辉、谢宜学等(2011年)分析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现状及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杨晓宏等(2012年)从学习者原有经验特征、学习心理特征、行为表现特征、社会影响特征四个维度入手,分析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学习者特征,并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提出了建议[10]。第六,组织管理方面。相关的研究主要有:谭双翼(2005年)以山东、湖南、贵州三个试点省为例,提出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管理基本原则、管理机制及相应政策保障措施。甘乐平(2009年)指出,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法律空白区,在“与其他正规教育联合及实现学分课时互换问题”、“网络课程与共享课件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远程教育人才评价及质量认证标准问题”等多方面都急需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加以约束[11]。陈文韬(2011年)依据约束理论,分析了诸如社会结构、系统规范、意见领袖、资源建设体系、管理制度等制约因素,并提出建立资源整合指挥协调中枢、创新资源整合的保障运行机制、让企业走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应对措施[12]。纵观以上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对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的建设现状和初步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较强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但总体来说,目前的研究还基本局限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本身,对工程的功能、意义、实施经验及发展初期存在的问题探讨较多,而对于实施过程中的终端建设、质量监控和应用价值关注不够;概念探讨多,实施方案少;理论模式多,应用评价少;特别是在学习方式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相关研究较为匮乏,研究视野还不够开阔,研究也不够深入,有关移动学习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成果极少。

三、微课程资源为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提供了更有利的支撑和保障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党员队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老党员文化程度偏低,缺乏现代知识,而有些年轻党员学识能力俱佳,但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有待加强。一些基层领导班子成员虽然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但却缺乏新知识、新思维,无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缺乏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本领,制约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这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13],以往学习内容单调、呈现方式单一的远程教育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的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当前,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通信技术和移动技术等多种技术的有机结合,对现代远程教育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改善教育管理,而与之相适应的资源建设与开发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有利于成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微课程资源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2013年)认为微课程设计、开发与应用,对于移动学习时代的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14]。微课程能够结合文字、视频、音频和动画等多种形式重点讲解一个具体问题的知识点,具有图文并茂和学习内容个性化的特点,10分钟以内的微型学习视频的时长十分符合成人学习者的注意规律,有利于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微课程具有短小精炼的特点,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开展远程教学,对于成人学习者而言,不仅不会加重学习负担,还可以在生活工作的闲暇时间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使碎片化学习成为可能;微课程还可以提供与教学相配套的微课件、微练习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便于成人学习者反复观看,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微课程占用空间小,耗费流量较少,利用已经联网的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可以方便地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微课程的分享、收藏和下载,既能实现在线的移动学习,也能实现线下的反复播放学习,能够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有利于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质量。综上分析,构建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的新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将微课程资源应用到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使农村党员干部受教育的环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计算机教室、光盘播放点或者卫星接收点,而是能够使用手机等便携式智能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的通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等网络教学平台在线收看或下载微课程资源,利用闲暇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能够帮助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满足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更能迎合农村党员干部的需求,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篇2

发挥精准服务新功能的理论基础

远程教育精准服务各类农民新功能的实现,既需要切中相关群体利益需求,更需要根据各类人群的文化背景和心理需要,形成与该类人群认知结构对应的远程教育课程结构,才能产生出“耦合–共振”效应。(一)精准服务教育对象的理论1.多网合一“耦合”运作的原理“耦合性广泛地存在于教育技术理论研究与实践之中。”[5]结合本文的语境看,则是指多部门、多种远程教育载体之间存在的“耦合”作用关系。这种耦合关系是以合力方式进行的,相互作用的要素之间会产生能量、信息的互补、放大、共振等效应,形成1+1>2的功能。2.针对学员群体的“耦合–共振”心理原理网络有效学习,涉及学习者内在心智变化的活动,而动机、元认知和元意志又是心智系统中激发自我学习的三个重要因素[6]。因此,诊断出教育对象的认知结构特征,针对学习者利益需求及其认知特点,制定精准服务的导航图,以提升其学习监控力,既能从教育内容上满足学习者的功利追求,又能强化其学习动机,拓展其元认知,在教育资源与学习者之间产生出“心灵相通”的共振效应。3.教育资源“质–量–度”有机统一的结构优化原理农民之所以愿意接受农村远程教育,是因为能满足其兴趣和利益追求,帮助其完成奋斗目标。而接受教育的内容广度和深度,却受其认知基础和能力制约。在以海量知识传输的远程教育中,需要根据各类教育对象的特征,准确定位教育资源的“质”所体现出的社会价值和难度水平。同时,为了让农民将学到的知识、技能予以有效地巩固,还需要相应数量的变式训练。因此,统一运筹的远程教育就需要在资源的“质”上把握好梯度,在量上把握好“数”度,分类设计出“质–量–度”结构优化的教育资源库。4.标准化系统教育与个性化片段教育有机结合的原理多网合一的远程教育,既融入了标准化的学历教育,又有移动和网络化的个性学习。标准化,有助于发展科学技术等专门化教育,有助于大面积、高质量地向农民推广科技知识。个性化,则有利于满足农民的兴趣爱好,丰富农村的文化资源。因此,需要遵守标准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的教育原理。(二)适应e时代教育特征的新理论1.“社会–人本–技术”功能一体化设计理论要达到让农民“适用–乐用–争着用”的教育资源设计目标,就要有满足社会需求的价值,才能让农民学到的知识有用武之地,顺利转化为其获益的目的。但是,要让农民“看得懂,听得进,学得会”,则需要从其认知水平出发进行设计。这就需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即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将实时教学转化为延时教学,将课堂教学转化为掌上教学。因此,教育的“社会功能–人本功能–技术功能”必须有机统一到远程教育资源的整体设计中。2.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标准化理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7]。虽然在教与学的方式和教学环境上可以展示个性,但是学科教育有专门的课程标准,而且整合后学员的学习业绩也需要以标准化的统一试卷进行检测,这样学员获得的毕业证书才能得到社会的公认。因此,整合理论所达成的主要是标准化远程教育结果,实施对象也主要是现代教育技术与规范化课堂教学的整合,其价值在于为提高学历教育的效率奠定教育技术理论基础。3.弥补标准化缺陷的个性化移动学习理论体系学科整合教育理论在提高效率上优势明显,但对于随时随地的愉快学习却显得不足。基于移动学习形成的非正式学习、情境学习、境脉学习、活动学习、经验学习等系统的移动学习理论[8]15,具有满足个性化学习的优势,恰好弥补了课程整合理论突出标准化的不足,成为精准服务新功能发挥的理论依据。4.角色互换的资源研发理论为了充分发挥贴心地远程教育服务功能,将上述标准化教育和个性化移动学习理论综合加以运用,就应站在学习者的立场来考察哪些教育需要标准化,哪些教育领域需要个别化。其有效的办法就是换位思考,让农村远程教育资源设计专家下地方,深入农户;让现场培训者、学员代表上电视台,参加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角色互换,在教师与专家、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经验同构、情感共振的效应。

远程教育精准服务农民新功能的实现路径

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篇3

1.移动学习内涵与设计原则

我国移动学习的研究始于2000年,国际远程教育学家DesmondKeegan在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第18届年会的学术报告中首次介绍了移动学习这一概念,提出远程学习、数字化学习和移动学习是远程教育的三个发展阶段。远程教育中移动学习的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移动学习以移动通讯技术和移动计算技术为基础,利用便携小型的移动终端设备实现移动学习过程。第二,移动学习者不再受电脑设备限制,利用手机等终端设备可以随时、随地、随身地自主学习。第三,与传统数字化学习相比,移动学习具有更强的情境性、交互性与移动性。第四,与数字化学习相结合,移动学习作为集中正式学习与分布式网络学习的延伸与补充,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要。

2.自适应设备模型

移动学习平台开发方法目前有两大类:第一种是针对移动学习用户建立一个WAP站点,使移动用户可以直接访问WAP页面。新建WAP站点就是把目前Internet网上HTML语言的信息转换成用WML描述的信息,服务器处理后转换为二进制的WML数据显示在移动电话的显示屏上。第二种是依据不同移动设备与操作系统建立学习平台,开发移动设备终端软件。随着网络带宽的迅速提高和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HTML、CSS语言已能适用在手机设备上,大部分手机己经可以直接访问WEB站点。WAP在手机终端业务表现上存在用户体验较差的缺陷,因此WAP网站应用正逐渐被移动客户端软件和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取代。而移动终端软件开发,要针对不同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比如Andriod和ios等)进行针对性软件设计,学习者下载和安装客户端软件后可访问相关学习资源。目前移动设备操作系统更新频繁,服务升级迅猛,因此在后期维护阶段,需要耗费大量的经费与人力,甚至由于系统兼容问题,不得不重新开发应用软件。从经费与技术层面上分析,以上两种方法均存在缺陷。针对以上问题,受加拿大QingTan等提了的5R自适应框架启发,本文提出基于自适应设备模型的移动学习平台开发方法,根据移动终端设备的不同型号、操作系统和浏览器版本,制定个性化的显示布局与方案。设备自适应开发模型实现可分为如下三个步骤:

(1)识别设备:学习者通过移动设备访问学习资源网站,终端设备向服务器发送HTTP报文,服务器通过解析UserAgent报头获取移动设备型号、操作系统名称、浏览器版本。

(2)调用样式:服务器完成设备终端类型的判断后,配合数据库读取,从样式库中调取与之配套的样式文件。

(3)资源渲染:利用HTML标签与CSS样式表文件,对页面进行重新布局与渲染,针对不同显示设备呈现对应的显示效果。从经费与技术上进行比较,本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①该方法沿用数字化学习中广泛应用的HTML语言进行开发,制定多套针对移动设备显示特性的样式文档,通过样式文件改变网页的排版布局,技术难度较低、工作量较小。

②用手机浏览器访问课程网站能够较好地解决设备之间的差异问题,因此能够在不同的移动终端设备上获得较好的用户体验。

③采用此方法改造已有网络学习资源网站,能改善资源在移动设备中的呈现效果。

3.模型实现与应用

基于设备自适应开发模型,原本按照移动学习资源规范开发的新学习资源,其科学性和适用性可以在显示层面上得到进一步提高,而那些己有的不适宜于移动学习的网络学习资源,其知识服务功能也可以通过以上的处理在手机呈现方式上得到改善。基于个人电脑和IPAD访问网站,页面分为头部、菜单、内容与底部四部分。页面清晰紧凑,导航菜单与学习内容整合在同一页面,学习者选择菜单项后可在同一页面查看学习资源,充分利用了PC端的浏览器优势。但此页面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显示时,效果却不够理想。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显示屏幕较小,分辨率较低,此页面在手机上显示时相对过大,用户必须拖拉滚动条或划动才能查看页面完整内容。其次,页面内容信息量过多,在手机端显示时字体过小,不适合用户在较短的零散时间内进行学习。因此,我们定制两套样式方案PCLearn.css和MobileLearn.css,PCLearn.css针对个人电脑与IPAD设备设计布局与显示方案,MobileLearncss针对手机等小屏幕移动终端进行页面二次布局与渲染。如图3所示,手机页面上菜单布局更简单明了,字体大小合理,便于移动用户选择菜单项。学习内容与导航菜单分别在独立的页面显示,更适合手机终端呈现,也有利于移动学习用户在嘈杂的学习环境中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

二、移动学习资源库建设

1.成人移动学习资源的特点

成人移动学习者来源广泛,有成人学生群体、企业员工群体、农民群体、政府事业单位人员等,他们因为各种原因需要继续学习和深造,但由于工作、学习和生活所限,只能利用零散的空闲时间进行学习。他们以自身特有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目的,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与个人技能的提升。因此,成人移动学习资源与传统的学习资源相比具有许多独特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内容呈现简洁化

由于移动设备屏幕较小、分辨率较低,因此移动学习资源内容要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移动学习资源导航设置、交互设计等也要求尽量直观、简单、方便操作。

(2)内容设计微型化

成人移动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复杂多变,移动学习资源内容建设要求设计开发短小、精悍、适宜于零碎时间的学习材料。

(3)学习知识专题化

成人学习者的移动学习过程容易受外界干扰而发生中断,因此移动学习知识注重组织系统化,要求围绕某一专题展开,组合专题相关的知识点,共同构成一个专题知识网。

2.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在移动学习资源建设中的应用

移动学习资源是移动学习支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移动学习质量的重要保障,其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移动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当前移动学习资源研究集中在“简短化”和“微型化”设计,忽视了专题化设计,欠缺对资源内容的整体结构系统性问题考虑,造成成人学习者难以实现系统的内容学习,获得的知识零碎而杂乱。为建设出能够切实满足成人移动学习需求的学习资源,我们提出利用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工具建设成人移动学习资源。基于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美国学者诺瓦克提出概念图教学技术。概念图能清晰地分析知识体系结构,有效实现概念的组织、整理和归纳。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托尼巴赞创造的一种做笔记的方法,思维导图将人脑的思维过程用图示的方法表示出来,由中心主题、分支主题与关键词组成。思维导图形象地展现了人脑的思维过程,能有效帮助学习者依据某一专题,自主建构知识结构。在移动学习资源的专题化设计过程中应用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能起到较好的承上启下作用。在引入新的专题知识时,利用概念图设计学习资源导航,能够将知识的整体结构呈现给学习者,使学习者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开展学习。

三、小结与思考

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篇4

当前我国计算机远程教学的方式主要有:

1.面授教学:属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符合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方式,方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计算机远程教学离不开面授教学,它仍然占据了计算机远程教学中相当重要的部分。但又与传统的面授教学有很大区别,只起到辅助作用,主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广播电视教学:利用电视媒体的教学方式。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等优势。由于利用了电视媒体,教学录像可以重复利用,多个教学课堂都可以利用教学录像。而且,广播电视教学最大的优势在于边远、不发达地区同样可以利用这种教学方式。但是,它缺乏课堂的互动,学生只能被动听课,无法与教师进行直接同步沟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无法得到学生的及时反馈,使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

3.视频会议教学:双向视频会议系统的远程实时教学系统,这种教学方式的交流和互动十分频繁。视频会议教学模式十分丰富,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广播电视教学的问题。优秀教师的教学资源可以实现远程共享,双向视频会议的教学方式,增强了交流,能够将教师授课资源及其它资源迅速传递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双方可以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馈向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及时对授课内容与方式进行调整;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疑问向教师提出问题,及时解决课堂上的问题。但视频会议教学也有条件限制,授课过程中需要足够的空间进行教学演示,需要足够的人员进行教学活动,同时对网络的带宽要求也较高。

二、提高计算机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利用率的主要方式

1.增设师生之间灵活交流形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网络教育的弱点就是学生单向学习视频课件,老师无法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及接受程度,而网络课堂中的答疑功能,只是以电子邮件、留言的形式在老师和学生间传送,老师和学生没有固定、统一的交流时间,问题的解决受时间的限制,大大降低了效率。增加名师直播答题课堂和自习室的形式,让每科的主讲老师按照课程进度,定期定时带领学生同步总结归纳知识点,测验、练题检查学习效果。通过与名师面对面的交流,能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氛围之中,不断提高复习指导、实务训练、检测测试等重点教学环节的互动交流,及时把疑问消灭在萌芽,做到融会贯通,以避免时空带来的各种弊端,更好地保障学习效果。

2.搭建学生互动交流平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们在一个教室内同步学习,有着互动交流的环境和氛围。网络教育只是独自听课,很难及时了解到其他学生的进度和情况。开设学生交流平台,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互相切磋,了解同学的学习进度和效果,特别在讨论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让大家感到有启发,有帮助,以此来激发、推动自己的学习,学生们互通有无,互帮互助,互相鼓励,互相进步,就会大大增加学习的乐趣和积极性。

3.创造教学实践实验条件,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当前的计算机远程教学中,没有实验室,教学实践环节十分薄弱。对医学、工科等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实践环节尤为重要。应当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讲解典型案例、实务操作和能力培养内容,根据学以致用的需要,尽可能创造条件,组织同学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增强他们运用理论知识实践的能力,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深知识的印象。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必须保证有实践和实验的环节,这就对远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统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实现学习的公平性

由于许多原因,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到现在还没有达到优化的教育资源共享。许多远程教育网点、远程教育机构都是独立开发、独立运行,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大量的人力物力。必须加强远程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把一些优秀的远程教育机构、学校统一起来,相互配合,共同开发,通过优势教育资源共享互补,更好地减少开发成本,提高资源质量和利用效率,充分体现计算机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当前在解决教育资源公平问题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这一先进技术的优势和威力。利用远程教育技术建立教师教研平台,在省市乃至全国都可以把优秀教师的教学成果、教学经验,最方便、最快捷的让教师们交流共享,优秀教师的培养速度会提高,交流环境会扩大,教育资源的不平均会加快改善。

三、计算机远程教育对终生学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远程教育促进了终生学习体系的构建

终生学习体系要求各级、各类教育打破隔离、分割状态,互相衔接沟通,扩展延伸适应人们终生学习的需要。远程教育的发展正在使得各级各类教育的功能不断扩大,有了互相衔接沟通、扩展延伸的途径,打破了各类教育相互隔离的状况,以逐步做到相互沟通,使建立终生学习体系的目标能够成为现实。

2.远程教育推进了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

“因材施教”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为之努力的目标,反映到教学和学习上是学习者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实现了个别化和个性化才能真正体现终生学习的要义。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所进行的十分个性化的教育,因其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的极大丰富和多重组合,打破时空的局限,实现了教育学习资源的丰富、学习手段的多元选择。个性化的学习材料设计、有效的学习支助系统、费用相对低廉,这些都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同时,大大推进了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

3.现代远程教育要成为每个人终生学习的最佳选择

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篇5

尽管我国高校远程教育改革发展已经历了若干历史阶段,创造了在办学规模等重大指标上的世界奇迹,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仍有诸多问题需要人们从更为宽广的社会视野进行必要的回溯与探索。

(一)高校远程教育改革发展的阶段特征

我国高校远程教育改革发展大致经历了函授教育、电视教育、网络教育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着当时社会发展背景的鲜明烙印。而令人感慨的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我国高校远程教育的三个发展阶段并不是完全呈递进式展开,而是以共生的形态同存于我国现时高校远程教育体系之内,形成一种“三教并行、各自发展”的中国特色。第一阶段是函授教育,我国现代函授教育的起源可追溯到1914年商务印书馆成立的函授学社,新中国建立后发展迅猛,自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举办高等函授教育伊始,在经历了近六十年的风雨历程,尤其是1980年9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大力发展高等学校函授教育和夜大学的意见》后,我国绝大部分高等学校都举办函授教育,并延继至今。在这个阶段,“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好的效果”是其主要特征,这与我国建国初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济发展滞后状况相适应,但因计划经济色彩过于明显,虽在办学规模方面创造了世界奇迹,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而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是当前高校远程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第二阶段是广播电视教育。1960年,以建立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为标帜,开创了我国广播电视教育的新时代。1978年根据邓小平关于“创办面向全国的广播电视大学”的倡导与批示,我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建立了广播电视大学,并在各自所在区域内建立了若干地级分校,以及诸多县级教学点,基本构建起覆盖全国的广播电视教育网络。在此阶段,“独立办学,服务多元”是其重要特征,不仅开展了各类学历、职业技术、岗位技能、社会证书等等继续教育,积极举办社会化的再就业培训,师范教育和中小学教师专业培训,还面向企事业单位、农村、部队、社会机构合作办学,并为高校网络教育和其他教育机构开展远程教育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第三阶段是现代网络教育。1999年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关于“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目标引导下,截至2012年,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学院已有68所,网络高等学历教育累计注册学生超过1000万人。在此阶段中,“双向并进”是其显著特征。一方面,国家以普通高校为基点,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教育科技手段,构建普通高校网院加校外学习中心(点)为重心的“网络教育”社会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国家又通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以及幅射全国的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举办面向全社会的“开放教育”。目前,普通高校、中央电大及公共服务体系共设立校外学习中心(点)9000多个,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网络教育办学及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二)高校远程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研究

当下,我国关于高校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正进入一个由引进与消化国外相关远程教育理论,向发散与构建新的高校远程教育理论体系与研究范式迈进的新阶段。第一,着力于丰富和完善信息时代背景下的高校远程教育改革发展基础理论。许多学者正尝试着将百年来的国际远程教育发展思潮引入相关研究,努力将国际教育远程教育前沿理与中国高校远程教育改革实践密切相联,进而形成既具国际视野又重本土实践的理论构想,对高校远程教育改革实践给出富有指导意义的策应。第二,积极为我国普通高校远程教育改革发展寻求一种新视野和新路向。还有诸多学者针对我国普通高校远程教育改革发展滞后与路径狭隘等等现实问题,提出了“重返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实践”的理念,认为进入高校现代远程教育的社会实践、教学实践、管理实践、技术实践等等领域,进而揭示它们与社会、政府、学校、市场、机构、学员所应有的种种本质联系,将是我国高校远程教育改革发展断然不可舍弃的天然路径。而上述这些理论研究趋势与获得的学术成果,将对现时与未来高校远程教育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思维元素与理性活力。当然,从现有文献的分析也可以看出,现时有关高校远程教育发展问题的理论研究也还存在一些空白点可供开拓。一是研究的领域还有待进一步拓展,目前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高校远程教育基本结构、运行机制、教育对象、教学模式等共性及基本规律进行解读与诠释方面,而对有关高校远程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个性特征、推进取向、行为方式的研究涉及甚少,有必要进一步拓展。二是研究的思路还有待于进一步创新。相关高校远程教育研究还处在形而上学的状态,忽略了普通高校远程教育改革发展的使命与责任,以及对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影响,特别是对区域性高校远程教育发展路径选择这个核心问题研究所表现出的整体性缄默,导致难以合理解读诸如如何通过高校远程教育发展路径创新加快我国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等重大现实问题。

(三)高校远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

从上述理论与实践两个界面上看,我国高校代远程教育改革发展正呈现出一个“六大变体”基本态势,换言之,即在整体发展上表现出“理念变新、体系变革、结构变身、机制变化、技术变迁、资源变更”的综合趋势。这种趋势,既彰显出国家和社会对高校远程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与目标,又概括出我国高校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存在问题,把高校远程教育改革发展引入我国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总体框架;同时又提出了“拓宽发展视野,为我国高校远程教育发展确立一种既具有普遍性又体现特殊要求的社会教育服务体系,提升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创新力、持续力、服务力”的改革思路,充分张扬了我国普通高校传统远程教育向现代远程教育转型的必要性与必然性。社会学角度分析,我国普通高校远程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是一种以“学习对象开放、学习过程开放、学习资源开放”为基本形式,以“服务社会、社会学校、服务学员”为基本取向,以“传统成人学历教育与现代成人学历教育相契合”为基本格调的社会化教育创新活动。因此,对其内涵的界定要立足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战略高度上,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目标,在引导和推动我国高校远程改革发展的理念、路向、环境、资源等等要素之间的互动交流过程中,除了要对目前我国高校远程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层梳理外,还要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在更深入地把握国内外高校远程教育改革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远程教育的体系结构、运行机制、资源投入、办学模式等重要因素的“变体”提出有效攻略和运行方案,尝试着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多元性、多层性、多维性的新型高校远程教育体系,寻找到我国高校远程教育改革发展的规律与路径。

二、我国高校远程教育改革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校远程教育变革的快速推进,其原有的蕴涵、机制与模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深层的问题与矛盾也不断浮显,引起了社会和学界的高度关注,也促发了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谨慎思考与质性分析。

(一)办学体系与社会发展要求相差异

自1999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迄今,我国高校远程教育的办学体系仍呈现为一种有限发展趋势。在经历数次拓展后,2012年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范围增加到了68所,初步构建了我国高校远程教育体系。然而,细分之下就可发现,这个体系存有两个硬伤。一是体系结构失衡。在我国现有1170余所高校中,只有68所重点高校获得教育部授权的现代远程教育改革的试点资格,其他普通高校的远程教育仍停滞在传统的函授教育或电视教育阶段上,尤其一些经济欠发达省区迄今尚未有一所高校获得现代远程教育改革试点资格。而实践表明,尽管68所高校和中央电大在全国设立了9000多个教学点,但教学站点布局失衡,在广东省、江苏省和山东省等教育发达地区及经济发达地区,教学点建设风生水起;而西部地区以及老少边穷地区的教学站点建设却很薄弱,覆盖区域十分有限,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二是专业结构失衡。大多数高校远程教育专业设置的比例不均衡,基本上集中在计算机类、经济类和法学类等专业领域,而忽视对基础学科和其他学科人才培养的需要。这种状况不仅带来资源的极大浪费,更会造成人为的人才培养结构失调,甚至造成一些专业人才供过于求的局面,既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也不利于高校依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合理培养人才,更难以满足人们日益高涨的网络学习需求。深而析之,这种差异产生的源头应是高校远程教育与社会发展要求相差异。推进教育公平是当代社会发展大趋势,而目前我国高校远程教育体系显然是一种另类的教育不公平。一是对不同高校远程教育发展的不公平。把高校远程教育发展的使命与责任长期固定在少数高校,而大多数高校却被搁置,不仅极大挫伤了广大高校发展远程教育的热情,更易产生不同类型高校发展竞争的不公平。二是对广大考生的不公平。针对同一人群的学历教育,由于政策不同,有的高校就必须考试入学,而有的高校则免试入学,所引发的新的教育不公平现象有悖于我国推进与构建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理念。

(二)办学机制与高校教育创新相脱节

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高校远程教育办学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我国高校远程教育只有经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年检合格的试点高校校外学习中心(包括教育部批准的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设立的校外学习中心),只能在试点高校的统一组织下配合开展招生工作,不允许自行开展招生及录取工作,严禁委托个人或中介机构招生。乍看起来,这种由政府职能部门统筹的办学机制似乎运行有序,管理规范,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则极易产生两种倾向。一是导致办学特色虚化。由于绝大多数试点高校的远程教育主要由校外学习中心来行使相关职能,而几乎所有校外学习中心的主要职能只是招生和学生教务管理,导学功能很弱甚至不具备导学能力,教学工作保障难以得到落实,教学和导学工作只能完全由主办校承担,学习支持模式趋向单一化,极大消解了高校远程教育的办学特色与优势。二是导致办学品牌弱化。虽然参与远程教育试点的高校都具有良好的社会品牌,但各校在省市设立的学习中心或办学点则良莠不齐,功利意识严重,尽管政府职能部门三令五申严禁以试点高校名义违规招生,仍有一些办学点或与之有关的培训机构或个人,利用甚至冒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名义,通过网络等媒体进行“不用考试”、“一年取证”、“考试有答案”、“论文保通过”、“拿证零障碍”、“包毕业”、“包过”等虚假招生宣传,严重毁坏了试点高校远程教育的社会声誉。可以说,高校远程教育与学校教育创新相脱节是上述种种状况产生的主要因果。高校教育创新的核心是办学特色与办学品牌,远程教育无疑是高校拓宽办学特色和树立社会品牌的重要方面。而一些高校的远程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并未在学校教育创新框架中找准自己的定位,仍受着传统惯性的制约,只是单纯的作为学校服务社会和市场的窗口,甚至有意无意间把自己作为一种创收或谋利的工具。这也就佐证了,如果脱离了发展的时代主流,任何办学机制都将失去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三)办学行为与文化建设要求相剥离

无须讳言,我国高校远程教育办学行为还有诸多缺失。一是办学形式单一。有关数据显示,我国高校远程教育主要是提供社会化的高等学历教育服务,包括研究生课程进修、专科起点攻读本科、高中起点攻读本科和普通专科,而社会经济发展亟需的非学历培训则涉及甚少。二是所收学费高昂。现在通过高校远程教育攻读学位,学费至少需要1万元左右,尚有管理费、书本费、选课注册费等多项收费需要交纳,此外,学生个人还要承担大部分的上网费用,明显高于函授教育、自学考试等其他成人高等教育的收费标准,对于广大学生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学生而言,要想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实现接受名校高质量教育之梦,高额的学费成了主要障碍。三是竞争趋于激烈。目前我国高校远程教育领域正处在一个“诸侯割据”的“战国时期”,由于没有招生指标限制,为了招徕更多生源,“67+1”(高校网络学院)和“44+1”(电大系统)之间的竞争多于合作,不仅日趋激烈,甚至有演变为学校品牌恶性竞争的嫌疑。四是教学行为返祖。高校远程教育虽强调教学的网络化和远程化,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高校网络学院正在搞变相的全日制教育,变相的双轨制,消解了应有的办学特色。显然,以上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高校远程教育的发展。也许上述问题的产生有着历史的遗存或现实的因素,但办学行为与文化建设,尤其是与制度文化建设相差异当是根本原因之一。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主要包括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人才培养选拔制度、法律制度和民间的礼仪俗规等内容,高校远程教育建法立制明显是其中重要内容。而就我国高校远程教育而言,从根本上讲,目前还没有能真正形成一个利于远程教育发展的制度文化环境,无论是在办学定位、办学体系、办学机制,还是办学理念、办学资源、办学形式等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多对高校远程教育的“漠视”现象,还没有形成一个经国家法律制度确认的正式制度层面,只是凭借着惯性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随波逐流,以至高校远程教育依法办学、以法办学的法制依据缺失,办学行为的鱼龙混杂与短见薄识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我国高校远程教育改革发展的策应思路

当下,我国高校远程教育正呈现出社会化、专业化、终身化、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的变迁趋势,要求人们在对我国高校远程教育改革发展进行理性分析和政策导读的基础上,提出富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策应思路。

(一)以“大同一”应答高校远程教育体系转型

就社会学而言,“多元学习理念同一、多层学习目标同一、多类学习内容同一、多维学习类型同一、多样学习资源同一、多种学习手段同一”是高校远程教育体系转型的基本架构。当然,这种“大同一”并不是局限在“自1999年以来,教育部批准67所普通高校学校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并允许批准开办远程教育的高校有自主办学的权利,自主制定计划、自主招生、自主出题进行入学考试,颁发何种毕业文凭也由高校自主决定,所有开办的专业均能授予学位。这些文凭和学位国家均正式承认”的范围之内,而是诉求在全国高校范畴内进行远程教育体系的重组与布局,实现函授教育、电视教育、网络教育的“大同一”。推进“大同一”的路径有二。一是国家在政策上的支持。自2007年我国高校停止招收脱产学生和停止自考助学活动以来,在普通高校领域内以函授教育为主体的传统远程教育,已逐渐演变为以课堂面授为主的业余教育,它与远程教育的区别仅表现为面授和自主学习份量的差异上,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成人高考录取成绩呈不断下滑趋势,明显呈现出宽进的特点,已失去了入学门槛意义。因此,国家可以根据这一趋势,在政策上重新启动高校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在“67+1”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高校的范围与层次,更加合理、更为平衡的对高校远程教育格局进行重新调整。二是促进高校的自我整合。近年来,随着我国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推进,国家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项目不断出台,一些试点高校对校内远程教育结构进行了重组,原有的远程教育在组织机构上有了新变化,出现了“远程教育与继续教育学院”或“远程教育与成人教育学院”等等新机构。显然,这种少数试点高校的整合行为是对未来高校远程教育趋势的准确把握,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我国高校探索远程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路向。

(二)以“大网络”应对高校远程教育机制转体

从现代科技入眼,“大网络”是高校远程教育机制转体的基础所在。在以往的实践中,高校远程教育缺乏网络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尤其是在生源质量、教学资源、师生交互和评估考试方面软肋颇多。而“大网络”正是针对这些状况,突出了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凸显了高校远程教育教学服务支持体系建设的战略地位。它根据高校远程教育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复杂性、动态性等特点,以及他们之间存在的社会阶层、年龄层次、知识层次、学习层次的种种差异,一是重视学生发展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着力提升学生熟练运用多媒体与网络的能力,自我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的能力,自我新知识体系重构的能力等。二是注重网络教育技术的不断提升。着重在软、硬件技术的拓新上下气力。在硬件技术上,与国家电信部门联系,有效提高网络带宽与网速。在软件技术上,采取引入、合作、创新的模式,培育校本化的远程教育软件产业,以此不断完善高校远程教育教学服务各个环节,进而建立起长效的远程教学服务支持体系。另一方面,强调了不断完善高校远程教育的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的实践价值。它包括了三个层面的要求。一是推动高校远程教育的社会化。诉求政府出台新的相关法规与制度,对高校远程教育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照,尤其是在学习年限、接受面授时间、学校资助网络教育学生的比例等方面有所新意,以达到扩大学生接受网络教育机会和推进高校远程教育质量提升的目的。二是建立社会化的高校远程教育联盟。倡导和扶持有关高校与其他机构合作,采用“高校与社区、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高校与机构”等等联盟形式,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的高校远程教育社会同盟体系,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高校优质网络教育资源互动,网络教育教学软件开发交流,达到促进高校远程教育质量均衡发展之目的。三是建立高校远程教育的评估体系。除了在国家层面外,还要求在各省区由政府牵头建立区域性高校远程教育评估委员会,对本区域内高校远程教育使用的所有教育教学软件进行研究与评估,并负责择优推广。主要目的是提升高校远程教育的社会信誉与社会品牌。

(三)以“大资源”应顺高校远程教育技术转换

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英语教学

当今社会,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英语已经成为大家未来发展必备的一项技能。但是英语的学习,黄金的学习时段仍然还是在学校里。而乡村的学生是进入中学时,才开始接触英语。因此呈现出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偏科严重,乡村的学生其他学科成绩优异,特别是语文数学这两科,但是英语成绩比较差,成为学习上一个短板。因为基础薄弱,在往后的学习中对英语也是万般无奈。我们应该去思考这种现象,思考如何推动义务教育的协调发展、思考学生偏科应采取怎样的策略、思考如何体现平等的教育。

1小学英语课面临的难题

第一,教师掌握不好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学习环境的设计,不知怎样给学生们上好英语课,不知怎样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和所遇到的突发情况。第二,由于中外语言的差异性,英语教师的发音不是特别标准。作为小学生,刚接触英语,对语言的判断能力是有限的,只会被动的认知、学习、接受,久而久之,学生们的口语发音也受到英语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要知道乡音难改,口音也是一个道理,因此这也将影响到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和生活交流。对于上述呈现的两大难题和重点,英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解决乡村的学生英语课程的资源,使得乡村学生和城市的学生同一时间获取英语的课程资源,缩短两类学生的成绩差距。怎样使用好现代远程教育里的英语资源,从而来提高我们的英语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效,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2课堂实录

在现代远程教育的英语课程资源中可以找到教材上每一节课的课堂实录,这些课程资源都选自有名的英语教师的经典课程。这也将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效率,协助英语教师及时解决教学问题。因此他们只需要上英语课前,备好课,认真系统地学习和琢磨这些课堂实录,安排好教学任务。让学生们通过学和教,了解学习技能,掌握必备的英语知识。在找到视频播放资源时,教师事先都要仔细考虑,可以让学生们在哪些地方可以停下来思考、哪些地方需要进行笔记整理,再结合学校自身的教学特性,这样,教师就可以完成一堂“学有所得”的英语课。

3教学课件

英语教师应结合教学课件,认真仔细备课,提前做好给学生上英语课的准备工作。结合教学课本内容,提炼出基础知识和重点难点,先理清解题思路,掌握英语教学,把现代教学思想、教育理念、教育经验、教育途径、教育手段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课程中,快速掌握知识点,轻松愉快的吸收教学内容。

4IP资源类别以及运用

IP资源有备课资料、媒体素材、能力训练等分类。第一,备课资料包括了课题的典型案例、教学课程的任务安排、教学的设计和课外资源等。第二,媒体素材包括了平面图像类素材、动图素材、动画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以及课件素材。第三,能力训练包括习题训练、章节训练、课堂训练等。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要提前熟知上课内容,根据IP资源的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的设计等,在媒体素材中,选出最优,最符合的图形图像、音频、课件等。但是英语教师不能过于依赖IP资源,也要求教师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任务安排,可以进行适当地修改,小学英语课程要尽量选取趣味性强、故事性强的素材,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学到更多知识。英语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对英语的掌握程度,根据不同班级、不同个体,制定出利于学生快速学习英语的方法。英语教师要合理安排这些好的资源,在自己的教案设计中,应该把教学所得出的经验与学生们分享,促使自己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针对IP资源中的精选习题、拓展知识、课堂互动,选出适合自己学生的练习习题,丰富学生课外阅读。英语教师要带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巩固和复习。

5英语口语发音

小学英语教育的内容并不复杂,而且多于生活息息相关,是由一些简单的单词、日常使用的句子、有趣的短小故事组合而成。比如:家庭成员、人的身体部位、常见的水果、熟知的动植物、数字、简单的问候语等等。但是教师发音存在不标准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现代远程教育的英语资源,解决其发音问题。可让学生直接学习,也可英语教师先纠正发音,再教学生。英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教学的方法,比如金山词霸、灵格斯、有道桌面词典、Stardict等辅助教学。

6英语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篇7

一、江苏向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城市化发展的态势

中国即将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式加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真正成为世界市场经济主流的一部分。江苏地处东南沿海,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比较发达的省份,处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江苏农村经济在向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城市化的过渡进程中,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1、江苏经济较早地加入了世界经济的大循环

随着沟通人们往来的各种交通工具和国际贸易突飞猛进地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极大地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超越国界的投资、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劳动和技术交流,促进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根本的时代特征和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江苏比较早地确定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对外开放起步较早,开放程度较高,经受了国际市场的考验,综合实力较强。1999年江苏GDP总量达7700亿元,居全国第二;人均GDP约合1288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国家下限水平;进出口总额312.6亿美元,居全国第三,外贸依存度达到33.6%,其中出口占GDP比率为19.7%;"三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1%,出口额占全省总额的53.8%,涉外税收占全省"两税"的24.4%;1999年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20.2%,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28亿美元,全球500强中有180家在江苏投资兴办项目;设立部级、省级开发区80个,逐步进入收获期,成为吸引外资和外贸出口的基地、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总之,江苏经济包括农村经济比较早地加入了世界经济大循环,向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展。表1-1就1999年与1995年的一些经济指标作一个对比,可以看出变化是显著的。

表1-1

经济指标1999年1995年99年比95年增长率

全省GDP总量(亿元)7700515549%

人均GDP(美元/人民币)1288/900/731243%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312.6140123%

出口占GDP19.7%7.6%159%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42848792%

加入WTO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农业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结构不合理,如养殖业、园艺业所占比重过低,养殖业比重仅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均在70%以上,这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工转化能力差,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一般在3:1以上,我省为0.6:1,可见差距之大;科技水平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60-70%,我省仅为30%,因此,江苏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了迎接挑战,江苏农村经济必须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尽快熟悉经济国际化的规则。世界贸易组织制定和实施的一整套多边贸易规则涵盖面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当今世界经济贸易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在国际竞争中发挥我们的优势,还是利用贸易争端机制维护好我们的利益,都要求努力学习和掌握有关国际经贸规则。这些都需要教育为农村经济国际化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撑。

2、"科教兴省"战略促进了江苏经济知识化的进程

江苏省较早地提出"科教兴省"战略,并把"科教兴省"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战略,把"科教兴农"作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战略举措,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显著提高,"九五"期间全省工业包括乡镇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40%,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50%,比全国平均高10多个百分点。目前,在工业领域包括农村乡镇工业,主要行业中有70%产品升级换代,引进国外设备20多万台套,生产装备1/3以上达到国内同类设备先进水平。目前江苏专利授权量为3万件,位于全国第6位。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左右,而发达国家已达60-70%,;科技在全省农业进步中的贡献分额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20-30个百分点的差距。1998年全省R﹠D投入仅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0.35%,全省工业企业包括乡镇企业研究与发展投入仅占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0.3%。按照世界公认的R﹠D投入标准衡量,这一比例难以支撑江苏的自主创新。

以专利申请情况为例,江苏与其它省、市相比,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见表1-2)。

1999年江苏专利申请及授权量基本情况及在全国的排序表1-2

省市项目北京广东上海江苏山东浙江辽宁台湾

专利授权量数量4232555055203583177533108298323212436803

名次21864753

其中发明专利数量39446711235103210997531503528

名次17354628

其中职务发明专利数量15337323371052313228125551108484939488

比例%36.258.750.441.637.937.226.425.8

另,按中国软件登记中心公布的数字,江苏自主版权软件拥有登记量1997、1998年均为20件,居全国第四位,1999年57件,居全国第五位,仅为北京软件版权登记量的75%,为广东省的26.7%。

因此,江苏虽然较早地确立了"科教兴省"战略,有力地推进了江苏经济知识化的进程,但是,由于科教投入不足,自主创新的机制不灵活,江苏经济的知识化程度仍然比较低,与全国的先进省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3、江苏市场经济比较成熟,市场化程度比较高

由于江苏资源贫乏,经济两头在外,江苏比较早地确立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市场基本形成,资金、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发育成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显著,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全球化就意味着市场化,全球化以市场化为原则。中国加入WTO,要求我们遵循WTO基本规则,遵循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根本性转变。江苏要迎接挑战,必须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

这里有必要指出,在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的发展中,理所当然包括教育服务贸易。在WTO法律体系中,教育服务是服务贸易的一个类别。教育贸易,特别是远程教育大有作为。教育市场包括高等教育市场,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要去占领。但是,江苏教育与全国一样,计划经济色彩浓厚,市场发育程度低,教育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教育在办学体制、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仍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在入学制度上缺乏弹性。而发达国家具有丰富的市场竞争经验,技术和管理相对先进,资金雄厚。发达国家通过发展教育服务产业,吸收发展中国家留学生,或提供其它服务,收取高额学费,并利用高学历的人才资源为其服务,获得巨大利益。

总之,江苏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但是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化、市场化程度较低。江苏应该进一步抓住加入WTO的机遇,按照国际市经济的普遍法则,进一步加快江苏市场化的进程,特别要加快教育贸易的市场化进程。

4、江苏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滞后于非农化水平

城市是国民经济的主要载体,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近年来,江苏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1994全省城市化水平只有24%,1999年年末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4.94%。预计到2000年底,城市化水平要达到40%。

现在世界平均城镇化率已经接近50%,与江苏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率也在40%以上。国际城市化历程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城市化水平达到30%时,城市化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现在江苏正处在这个阶段。但目前全省的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全省的非农化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2.1个百分点,与其经济水平和在全国的地位也不相适应。城市化滞后使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都受到严重制约。1999年,江苏省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6.1%,虽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上海的49.6%、广东的37.5%、福建的38.4%。

江苏人多地少,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00多人,居全国各省之首,人均耕地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3。因此,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重视规模发展、集约发展。要大力推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

加快城市化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提高城镇的生产和生活质量,增强对农民的吸纳能力。同时要培养大批的高素质的城市管理人员。农村劳动力只有经过教育和培训才能有效转化,投入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高素质的城市管理人员要靠教育和培训来塑造。教育体系要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人力资源开发趋势,适应社会就业机构和就业方式的新特点,及早进行人才准备,着力解决非义务教育阶段发展不足的矛盾,更多地适应人们终身学习的要求、开放教育的要求,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教育和培训是城市化的重要保证。

5."四化"进程中的农村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地区化的特征

江苏经济发展中,苏南、苏中、苏北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见表1-3。

江苏南部、中部、北部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照表表1-3

项目地区占地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GDP(美元)人均GDP(美元)

苏南

苏南

苏北

根据《江苏省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提要》提供的数据,以苏州、扬州、连云港为例,农村工业化水平及专科以上层次人员所占比例情况,见表1-4。表1-4

300.2(单位:万人)

219.8248.4208.6

(占73。22%)138.4()

(占55。72%)45.8(占21。96)0.39%0.28%0.15%

农村劳动力总数农村非农从业人数大专以上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

从农村非农业经济发展的轨迹看,农产品加工业、技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正由南向北呈梯次发展:

表1-5

技术含量

苏南地区

高新技术产业苏中地区

一般技术产业苏北地区

农产品加工业

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时间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苏南、苏中、苏北地区都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但层次和结构上都各有侧重,类似于表1-5,人才需求层次呈现出由北向南、由低到高的趋势。

依据目前专科以上人才所占比例,苏北要达到苏中的水平,还相差0.13个百分点,约净增2700多人,相当于在现在的水平上翻一番;苏中地区要达到苏南地区的水平,还差0.11个百分点,需净增2700多人,相当于比目前水平提高40%。同时,由于产业结构的差异,苏南、苏中、苏北在所需人才的专业结构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目前苏南农村地区专科以上人员所占总人口比重也亟待提升。

由此可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以发展高等教育为龙头,培养大专以上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九五"期间,江苏在巩固和提高"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积极发展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体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广播电视大学将在面向农村发展远程开放教育方面展现一片新的天地。

二、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充分发挥优势,始终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办学思想,把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不断加快开放教育的进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开放式的远程教育不断发展,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开放式远程教育网络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1979年建校以来,已经建立起包括一所省级电大、12所市级电大、3所直属分校、84所县级电大,14所电视中专校、175所燎原广播电视学校在内的覆盖全省的广播电视教育网络。

到1999年底,全省电大共有教职员工5555人,其中专职教师3108人,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75%以上。人员、校舍分布情况见表2-1。全省电大固定资产总值已达7.6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亿元。在教学仪器中,能上网的计算机达到3890多台套。

表2-1

全省总量县级电大拥有情况

数量所占比例(%)

教工人数5555人4250人76.51

校园面积3503亩3000亩85.64

校舍面积101万平方米70万平方米69.30

由此可见,面向农村、服务农村的县级电大已经成为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系统的主体。

江苏电大办学21年来,共招收本、专科学生21万人,招收中专生近10万人,培养本、专科毕业生15万多人,中专毕业生7万多人,开展了100多万人的非学历教育和培训工作,江苏电大毕业生占全省高校毕业生总数的***%,其中电大毕业生中占总数5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又回到农村,为推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的新形势,不断完善开放式远程教育的专业和层次结构

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走向,从农业经济、加工工业、外向型经济到企业管理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江苏的开放式远程教育一方面注意拓宽教育面,不断增设新的专业,并加强对老专业的调整改造;另一方面,注意增加和提高办学层次,努力形成全方位服务的格局。

广播电视大学创办之初,局限于举办成人教育,仅仅开出了机械和电子专业;1991年,开设了工科、文科、法律、经济贸易类的14个专业,并对传统的机械专业进行了改造,设置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以适应中小企业、特别是农村乡镇企业对复合性人才、实用性人才的需求;1995年,开设了工科、文科、经济贸易、外语、医科、艺术等大类的36个专业,特别是增设了工业设计、英语、医学美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装潢美术等适应社会需求、具有时代特色的专业;1999年,开设了工科、理科、文科、经济贸易、外语、艺术、法律、农科等大类的48个专业,新增设了计算机信息管理、通讯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安全工程管理、广播电视编导、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工程、餐旅管理、商务英语、新闻传播、种植等专业,适应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推进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为坚持面向农村的办学方向,适应农村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江苏广播电视大学于1986年设立江苏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到1991年,已开设了建筑施工与管理、乡镇建设、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等8个专业;1995年了又增设了计量、服装、汽车运输与维修、餐旅管理等4个专业;1999年又新增了园林绿化、经济法律事务、房地产经营管理、群众文化艺术等4个专业。同时,江苏电大还对中专的工民建、现代文秘等专业进行改造,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和个人学习的需求。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在办学中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不断扩大教育的开放度,以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适应社会复杂多变的人才需求。自1996年起,举办注册视听生教育试点和高职教育试点,其中注册视听生教育目前在学人数超过22500人。

1999年,江苏广播电视大学举办"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一年多来,先后开设法学、英语、金融学、会计学等4个本科专业和金融、教育管理、财会、法律、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工民建、现代文秘等8个专科专业,累计招收本科生4319人,专科生35159人(具体情况见表2-2)。

开放教育发展图表表2-2

30000开放专科

20000

10000

5000开放本科

1500

1999秋2000春2000秋

1996年,举办专科起点本科教育,开设了英语、计算机和法律等三个专业;1999年举办环境保护、广播电视工程、英语、法律等本科专业,目前,学校各类本科在校生规模达到了5342人。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不断开出各类培训和继续教育项目,1991以来,先后举办会计岗位培训、工程师继续教育培训、乡镇企业管理干部培训及专业证书教育、法律专业证书教育、劳动经济管理专业证书教育、企业政工干部培训、会计职称考试培训、人事干部培训、证券交易培训、会计证培训、新会计制度培训等项目,从1991到1995年,共培训种类人员24万多人;1995年,江苏电大和省有关部门一起,共同举办英语等级考试培训、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当年参加英语等级考试培训的人数为4400多人,参加计算机等级考核培训的人数达到39700人;到1999年,参加英语等级考试培训的人数接近69000人,参加计算机等级考核的人数超过了208900人。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目前已经形成了多形式、多渠道、多样化的办学格局。在专科层次上,先后举办成人专科教育、普通专科教育、双专科教育、高等专科注册视听生教育、开放专科教育等教育形式;在本科层次上,包括举办专科起点本科教育、普通本科教育、开放本科教育等;在中专教育层次上,先后举办过普通中专教育、成人中专教育、中专和大专五年一贯制教育,以及各种各样非正规、非学历教育培训。

3、为适应农村发展的需求,开放式远程教育的重心下移,已成为农村高等教育的主体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开放式的高等教育不再仅限于城镇,而是逐步向农村乡镇延伸(见表2-3、2-4、2-5)。

由表2-3、表2-4、表2-5可见,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开放式教育深入农村的程度也就越高,无论是在校生、还是当年的招生数,分布在县级电大的专科学生数与所在市电大学生总数的比例在1991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大专学生市、县分布情况统计表表2-3

单位(市校)在校生数当年招生数毕业生数

*

1995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大专学生市、县分布情况统计表表2-4

*

1999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大专学生市、县分布情况统计表表2-5

单位(市校名)在校生数当年招生数毕业生数

*

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大专(含开放教育)在校学生数1995年比1991年增长了46.84%,1999年比1995年增长了91.85%;县级电大毕业生占所在市校毕业生的平均比例由1991年的49.02%上升到1995年的59.19%,1999年又上升到60.70%;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开放式远程教育越来越受到县和县以下广大农村乡镇的欢迎。

而据我们对江苏的不完全统计,农村接受非学历教育的人数比例如下:

*

数据表明,在各类教育同步发展的情况下,学历教育在农村越来越受到重视。开放教育的形式更是受到县和县以下广大农村地区的欢迎。1999年,江苏县级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数占所在市电大开放教育学生总数的平均比例达到了75.69%。

为促进县级高等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江苏电大尝试在示范性县级电大举办开放本科教育试点,目前,举办本科教育试点的县份有8家,学生近500人,约占开放本科学生总数的11.6%。

广播电视大学伸向农村的开放式远程教育形式所培养的学生被誉为"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牌"人才。

4、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更新教学技术手段,初步形成了多种媒体并用的教学模式

先进的载体和传播手段的应用,是开放式远程教育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证。开放式的远程教育,从函授教育,到广播电视教育,以及后来计算机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教育技术不断更新,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多种媒体,逐步形成了多种媒体合理配置、多种教育技术手段并用的教学模式。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在其发展进程中,特别注重加强电大系统建设,明确提出了"以省校为龙头、市校为骨干、县校为基础"的发展思路。为实践"开放教育"和"教学现代化"两大命题,江苏县级电大加大投入,在推进教育现代化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1991年,江苏全省电大电教设备、实验设备总值2387.62万元;1995年增加到5595.18万元,比1991年增长134.34%;1999年达到了15574.90万元,比1995年增长178.36%。

为促进县级电大的发展,使电大更好地伸向农村办学,自1993年起,江苏省教育厅(原教育委员会)启动县级电大评估工作,对全省县级电大实行了分期分批、全面系统的评估,以评促建、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在1995-1999年间,县财政增加对电大的投入达6.83亿元,其中县电大新增土地1180多亩,新增图书46.5万册,新建语音室48个、各类实验室89个。

1998年起,江苏省教育厅进一步推进电大评估工作,在继续做好县电大评估的基础上,开展市电大和示范性县级电大的评估工作,目前,已经通过示范性县级电大评估的学校已有8所,这8所学校在教育现代化方面的投入总计达到3100万元人民币。

为贯彻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的深入开展,1999年,江苏电大下达了《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学习中心建设标准》,对现代化教学设施、软件建设、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大大推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教学现代化建设硬件条件统计表表2-6

条项目件办学点视听教室网络教室视听阅览室视听设备(套)网络阅览室上网计算机(台)校园网

室数视听设备(套)室数上网计算机(台)上因特网计算机(台)上局域网计算机(台)

*

合计各市电大总量39174483314447683015563020县校总量27754259217236758213292121县校/市、县校(%)70.872.971.169.177.170.185.470.23由表2-6可见,全省县级电大拥有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平均已占市、县电大总量的70%以上。

除此以外,省电大还利用ATM宽带网或多根ISDN专线与无锡、南通、武进、昆山、太仓、海门等市、县电大共建立了12套双向视频教学系统,到2000年底,全省开通基于ATM宽带网的远程直播教学系统将达到20个。

5、以开放教育思想统整电大各类教育,电大新的教学模式和运行机制初见端倪

开放教育包括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开放等方面的内涵。如何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广播电视大学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

在办学形式上,电大首先突破了校园式教育的模式,试行自学视听、业余学习;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广播电视课、计算机电子课件和印刷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在毕业生的使用上,率先实行电大毕业生"可工可干、不包分配"的政策。由于电大开教育改革的先河,吸引了大批生源,特别是适应了在职人员的学习需求。以专科教育为例,1991年,江苏电大成人类毕业生占69.85%,其中业余、半脱产学习的占成人类毕业生的80.93%;在校生中,成人学生占67.25%,其中业余学习、半脱产学习的学生占成人学生的90.21%。

随着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广播电视大学开始举办普通高等教育,到1995年,普通高等教育类学生约占50%左右,江苏电大成人类毕业生占49.34%,其中业余、半脱产学习的占成人类毕业生的81.88%;在校生中,成人学生占52.38%,其中业余学习、半脱产学习的学生占成人学生的87.80%。电大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构成了均衡发展的态势。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高等教育观念、受传统的校园式教学模式的影响,电大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沿用"校园式的、以课堂为主、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

如何满足广大农村地区、广大在职成人的学习需求,满足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的需求,从而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江苏电大积极参与国家教育部高教司组织实施的"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同时实施江苏相应的项目研究工作。

开放教育不仅是电大教育的重要形式,而且代表了电大的发展方向。江苏电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应用型、实用型、创造性人才为目标,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强调用开放教育统整电大教育的观点,从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注重多种媒体的有机组合,以求最佳教学效果和教育效益;开放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取消了入学考试门坎,坚持教育对象的开放,鼓励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处在不同地区的学习者参加开放学习,目前,参加开放教育学习的年龄最大的超过了46岁;开放教育的教学强调适应成人自主学习的特点,强调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在计划制订上注意加重实践的比重,注意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岗位素质要求挂钩,并不断融入学科或管理方面的新的知识。如在制订开放专科财会专业计划时,就依据了上述原则;开放教育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强调开放教育作为大众化高等教育所具有的职业性教育的特点;加大考试改革的力度,把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考试结合起来,举行"半开卷"考试试点,促进了学生学习,受到了师生的欢迎。

为适应社会需求,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广播电视大学在教育、文化方面对社区的幅射功能,江苏电大提出了社区开放学习中心的建设标准,苏州、无锡、武进、海门等市、县电大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十多年的实践和积累,江苏电大已从单一的传统教育模式转到在办好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同时,积极扩大开放教育规模,从单一的专科层次教育转到大专、中专、本科教育协调发展,从单一的学历教育转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的多功能办学、全方位服务的新格局。

在省教育厅的支持下,江苏电大构建中专、大专和本科教育之间,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之间的立交桥,举办中专、大专五年一贯制教育,举办专科起点本科教育,参与专科转本科教育,实行专业证书与开放专科教育之间的沟通,都已经取得了成效。

目前,江苏60%以上的县级电大和中等职业教育以及其它教育形式实行沟通,一套班子,几块牌子,形成了以高等(电大)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的办学模式,在培养地方经济建设所需的特色人才、实用人才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江苏现代远程教育展望

总结我国广播电视大学20年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纵观国际远程教育的发展历史以及发展趋势,未来广播电视大学发展取向和定位应该体现在"现代化"、"开放性"以及"层次性"上。

1、积极推进远程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现代化"通常是指那些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诸方面处于先进水平的国家所具有的特征。教育现代化则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教育上的反映,又是教育自身整体上深刻变革的过程及其达到的水平状态。教学技术手段现代化是远程教育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电大要加快改造成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教育教学及管理服务。当然,不能为"技术"而"技术",要处理好"先进性"、与"适用性"以及"经济性"的关系。使用新技术手段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提高学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人们通常将目前使用的教学媒体和手段归纳为四种媒体(印刷媒体、音像媒体、教学光盘、计算机网络媒体)和八种手段(个人自学、互助与小组讨论、面授辅导、电话答疑及电子语音信箱、电子邮件、双向视频教学系统、BBS网上讨论、教学信息及辅导资料),这些都可以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最终以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为基本的衡量标准。根据规划,江苏2001年初步建成5个实验性学习中心,2003年建成50个学习中心;有三分之一的县级电大达到示范性县级电大的标准;全部市级电大通过合格评估;省电大建成教学管理指导中心、教学资源开发中心、图书情报信息中心。

2、有序扩大开放,保证教育质量

"开放性"是广播电视大学最本质的特征。今后电大在开放性要把握好三个问题:

--全面性:开放的内涵,包括教育观念、教育对象、教育时间、教育空间、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等等,而深层次的最本质的开放是教育制度、教育体系的开放以及教育价值观的开放,远程性只是开放性的表现形式,不能把开放等同于空间的扩大。

--有序性:开放是一个逐步发展、扩大的过程,一切因时间、地点、条件而定,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简单急噪,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那一套做法;开放不等于无序,开放既要改革创新,也要管理规范,使开放健康有序持续发展;开放要把阶段性和长期性结合起来,开放的目标导向应该是实行完全学分制,以课程或课程组为单位,学分积累,为社会成员提供多证书、多样化服务。

--标准性:开放决不等于不要质量,也不等于可以降低质量,质量仍旧是开放教育的生命线,没有质量的开放教育无异于自毁电大;在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的新形式下,多样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能仅仅用精英教育的质量观来衡量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的质量;现代远程教育应更多关注和着眼于"现代化",在坚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开展教学方面,力求办出特色,形成优势,这也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要提高开放教育的质量,必须加强管理,建立规范,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督导和控制,以保证基本的质量标准,取信于民,取信于社会。

3、积极稳步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

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篇8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开展农民远程教育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建设了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其管理体制比较完善、组织形式也比较有效。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发达国家的农民远程教育与培训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知识化、个性化阶段。注重发挥远程教育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作用,发达国家在农民职业教育和远程培训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完善中国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培养现代职业农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国外农民远程教育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系统、模拟农业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等方面。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所应用的远程设备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通讯、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3S”技术(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信息系统RS)等,这些技术具有网络化、综合化和智能化特征。在过去的10年中,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网络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相关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农业专家系统,模拟农业系统,农业支持决策系统等都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和应用。美国建立了国家、区域、州3级的国家农业信息系统,遥感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得到了政府的重点支持。德国的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计算机科学研究和教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自动控制、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计算机仿真和建模技术、遥感技术、精确农业技术都位居世界前列。法国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重点是实时监测技术,天气预报,病虫灾害预警,数字土壤和数据分析,农业生产、收获、储藏和加工等环节。日本信息和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信息服务,使每个家庭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是它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

1.1美国美国是最早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和农民培训的国家。随着美国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算机网络已经广泛接入到美国的农民家庭中,农民在互联网上就可以得到各类农业信息。在信息技术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美国政府在农业信息服务和培训方面,一直给予了足够的支持和重视。比如,在农闲季节广泛地在农村地区对农民进行各种系统化的农业培训,向农民讲授新的农业技术知识。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就出资建立了农村电话和视听教育电视台,通过这些基础设备大量的农业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起到了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和搞活农业市场的作用。美国对农民的教育经费财年度达600亿,在2005年美国农业部就成立了专门为农村居民提供教育、培训和医疗服务的远程教育计划。美国的远程职业教育主要是由传统的大学组织实施,远程职业教育主要分布在“职业学院、私营企业机构和以国防部为主”的政府机构中,并出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1.2英国英国是实施农村远程教育比较成熟的国家。在英国,通过政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农业培训机构相结合方式实施农村远程教育,运用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其他形式的培训教育,大学、研究和咨询机构的辅助,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教育培训水平。目前,英国农业劳动者的30%每年都会参加各种不同类型的农业培训。

1.3韩国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开展了农村远程教育和农民培训,韩国特别注重信息技术与农民教育相结合。比如,利用远程信息咨询系统来对农民进行远程培训,采用先进的摄像机和无线通信设备进行现场演示教学,通过互联网会议系统实现农村远程教育等等。农民可以在家里接受各方面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教育。每年12月,韩国的种田能手还能通过网上会议系统参加农业新技术的讨论。到2004年底,韩国农民网上会议系统已经发展了70个地点,在韩国农村地区的计算机普及率从1997年的18.7%,提高到的47%。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管理体制、完善的法律保障、有效的组织形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发展中国家开展农村远程教育培训虽然不及发达国家,但是也有自身的发展特点,结合自身优势,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培训来促进本国的农业现代化。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信息技术相对落后,国家虽然为农民建设了提供农业信息、电子商务、广告宣传等服务的金农网,但借助网络对农民进行远程教育和培训在中国则是刚刚起步,借鉴发达国家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的经验,加强农民远程教育网络基础建设,使农业技术有效通过网络传播,通过网络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2中国农村网民发展现状及农民远程教育回顾

2.1中国农村网民及上网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实施了“村村通”,“金农工程”和“农村科技110”等一系列惠农信息工程,遥感数据获取,专家系统,信息网络系统,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预防、监测和预警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根据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2013年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较2012年底增加800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1.0%。中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28.6%,规模达1.77亿,相比2012年增长2101万人。2013年农村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13.5%,城镇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8.0%,城乡网民规模的差距继续缩小。2014年东北师范大学“梦想·行动”寒假社会实践之“农村地区计算机普及情况调查”,对安徽省、河南省和吉林省的4个县200户农家进行了入户访谈。调查显示,计算机普及率为32%。由此可以得出,目前中国农村手机的普及率为90%以上,计算机的普及率在32%以上。

2.2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现状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农业广播电视大学、农业职业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要依托,广泛吸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和民间组织参加,从中央到省、地、县、乡村,相互衔接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但是,农民教育培训仍存在规模小、投入不足、制度和法律保障滞后等困难和问题。据测算,中国农业劳动力2.46亿人,目前每年能够接受系统培训只有100万人左右。

2.3目前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是,有知识的农村青壮年走向了城市,融入了城市。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人员数量急剧减少,40岁以上为主体,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劳动者素质低[27]。

2.4农村远程教育研究现状中国农村远程教育培训研究,主要涉及到培训的特点、培训体系、农民培训、技能培训、绩效培训和网络远程培训等研究。其中大部分停留在理论上的论述和对培训的特点等进行总结,对培训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研究则研究相对较少。农村远程教育培训又包括对农村中小学学生的远程培训和对农村农民群众的远程培训,并且在文献研究中发现更多的是偏向于对中小学的研究,对农民的远程培训研究相对薄弱。在中国发达地区的一些省市已经建立起了农村远程教育网站,比较典型的有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安徽省农村远程教育网、上海农村远程教育网和北京农村远程教育网等等,如表1所示。通过研究这些网站,他们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功能,有农民教育动态、政策法规、技能培训、网络教育、国际合作、技术推广服务、在线学习系统、视频点播、视频直播和课件下载等栏目。但是总体表现为利用率不高,缺乏交互性。

3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体系,搭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平台

目前,中国远程教育主要由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各级广播电视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来承担。这些教育机构在利用信息技术对农民开展远程教育方面,构建了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例如,以网络为平台构建的“政府—学校——企业”三位一体培训模式、“音像教材”+“专家现场指导示范”模式、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培训网站”+“示范户”推动模式等,这些模式尽管还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但在实践中己经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任务国家已经明确的交给了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有必要借鉴国内外远程教育的经验,搭建中等职业学校与所在区域农村相互联系的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平台。中等职业学校搭建远程职业农民教育平台,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学制特点和修业年限的需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招生对象是“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下,初中毕业以上学历(或具有同等学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领域工作的务农农民以及农村新增劳动力。招生重点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纪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农村基层干部等”人员。学制是“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弹性学制,有效学习年限为2~6年,允许学生采用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年龄50岁以下的农民,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能力不高,能吃苦。

但农忙季节时间紧,家庭负担重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这时有些课程采用网络平台远程学习,远程与教师交互,在网上与教师和学生之间探讨,在网上与学校教务系统沟通完成学业,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效果,具有实用价值。中职学校搭建远程职业农民教育平台,是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的需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方式是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中职学校搭建远程职业农民教育平台,可以在集中学习的时候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将分组讨论、案例教学的内容放在平台上,利用网络进行在线讨论、在线案例教学,使学生掌握使用平台的方法。在分散学习的时候,可以将教学内容放置在网络平台,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和自身学习实际,在网上远程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在线、离线指导、辅导和答疑。中职学校搭建远程职业农民教育平台,是解决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需要。农村信息化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大部分农民信息化意识淡薄,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信息结构不合理,基本是单向传递,局限于把信息传递级到农民手中,不能把农民的信息反馈回来。信息资源整合不足、平台承载能力有限,基层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推广普及。提高了农民素质,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职学校搭建远程职业农民教育平台,是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开展远程教学服务,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需要。职业教育本来就包括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在这两方面已经做的很好,取得了一定成绩。

如笔者所在的中等职业学校作为辽宁省十大培训基地之一,自2009年开始承担辽宁省农委的各类培训任务至今,已经成功举办阳光工程蔬菜类农民创业培训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县农技人员培训班、蔬菜类农民科技带头人培训班等43期,培训学员达5261人。自2010年开始承担辽宁省科技厅下达的农民技术员培训任务以来,培训了设施农业、养禽、养猪等培训班6期,培训学员1138人。辽宁朝阳工程技术学校农业服务站成立于2009年,服务站下设园艺、农艺和牧医3个分站,对学校的毕业生及各类培训学员实施免费服务,并根据服务对象情况,建立了服务站定点帮扶单位。建站以来电话咨询千余次,下乡指导700余次。目前,3个专业服务站定点帮扶单位18个,其中对一些重点服务单位还实施了跟踪服务。这些培训和指导工作解决了大量生产实际问题,受到了广大农户的欢迎,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在此基本上,如果搭建网络平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会使培训和服务更加方便、快捷,更上一层楼。中职学校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开展远程教学服务,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1)融合传统教育培训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传播方式。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在职业培训方式上,一方面,要坚持做好面对面培训的“农民技术员教训班”、“基层农技人员重点班”、“农民科技带头人培训班”、“农业创业培训班”等面授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这些培训班资源,让它们成为远程教育培训的引领者,让它们在农业技术上能够“可持续发展”。(2)建设农业远程培训网站,搭建远程教育平台。

利用涉农职业院校的网络中心设备,在校园网络平台的基础上,搭建职业农民远程培训网站,构建远程教育网络平台,最终实现资源共享。(3)开发中职学校所在区域的特色农业技术网络课程。这样的网络课程有别于传统的学科网络课程,要以解决区域农村实际问题、传播农民切实需要的技术和信息为切入点,针对中职学校所在区域,有地域针对性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做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利用中职学校的师资优势,开发名师视频讲座。在广大农村网络硬件设备已经基本具备的前提下,开发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视频资源,让职业农民在农村点播学习。中职学校的专家级教师具有多年农民教学培训经历,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有能力开展视频讲座,也有义务普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5)利用中职学校的专家资源,开展针对职业农民的网上答疑。网上答疑可以使用网络即时通讯工具,例如,使用已经非常普及的腾讯QQ、YY语音、飞信、微信和易信等视频、音频在线工具,采用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进行在线答疑。也可以使用微博、E-mail进行离线答疑。解决职业农民在学习、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搭建这个平台后,农村科技带头人、种田能手,可以利用这个平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互帮互学。(6)利用中职学校的专家级教师资源,开展农业技术问题的远程诊断。解决农业种植、养殖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时也为教学提供第一手资料,实现产教结合,为职业农民提供远程现场教学的环境。(7)建立有针对性的论坛。中职学校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在职业农民远程教育平台上搭建论坛,有针对性地开设农业技术专题版块,如果树栽培病虫防治、设施蔬菜栽培与病虫害防治、食用菌栽培技术、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繁育、农机具使用与维修、农村电气设备安装与维护等版块;也可开设其他相关版块,如农业法律咨询、农产品价格走势分析等版块。版主可以是职业中专的专家级教师,也可以是职业农民。(8)利用网络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提高民族素质是每一个教师的使命,作为教师,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尤其是中职学校的教师,在农业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更有责任和义务把农业学科的最新技术传播到每一位农民学生(学员)的身边。另外,农业技术具有很强的即时性,很多先进技术在传播过程中就已经被更先进的技术所取代,如何在第一时间把它们传递出去,为广大农民所用,也是中职学校要解决的问题。

4讨论

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篇9

良好的远程教育媒体资源应当具有以下特点:系统性。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系统过程,教育事业作为国家事业,在建设过程中要对人力统筹、硬件配置、政策法规等多种条件进行综合考虑,这也决定了有远程教育媒体资源具有系统性。开放性。知识经济具有全球性,资源开发从微观到宏观、从地区到全球、从局部到整体,因此在不同层次需要确立观点。我国土地辽阔,资源分布并不均衡,地域教育资源应当具有动态交流性和互补性,只有这样才能使远程教育媒体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远程教育媒体资源需要具有开放性。规范性。远程教育媒体资源建设必须要符合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要对标准进行统一,需要符合我国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规范》。因为,我国土地辽阔,所以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差距较大,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要想做好教育资源媒体建设必须要对媒体资源标准进行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媒体资源建设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二、一体化设计构思

多媒体一体化主要包括媒体内容侧重和媒体的选择。注重多媒体教材一体化设计,应当在资源建设工程中对各种教学多媒体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使不同多媒体之间的优势能够起到互补作用,实现资源建设最优的目的。近年来,互联网技术正逐渐向宽带、高速、多媒体等方向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也不断向灵活性、双向交互性、实时性等方面发展,这为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对互联网的应用,教育机构应当努力对计算机网络课件等新兴的教学媒体进行开放,使远程教育优势能够得到体现。在信息技术获得巨大成功的今天,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中必须注重对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利用和优化。对不同多媒体的优势进行充分利用,以最快捷的速度将学习使用的信息传递到学习者和教师的手中。远程教育资源一体化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学习者作为整个教育的中心,让学习者在课程组的帮助下,能够对不同的多媒体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利用,全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接受知识,使学习效率能够得到最大化。

三、远程教育媒体资源建设中常见问题

1.资源滞后。在教育中许多内容同社会生活的实际应用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相关教育资料却没有得到更新,观点存在错误却仍然被沿用。显然课程的改革主要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因此教学资源应当随着课程体系的改变而随时发生变化,确保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提高。

2.教育资源过于单一。在现代教育中计算机学科的教学资料比较多,而交互式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比较少,并且专业课程也并不突出,尤其是新专业的教育媒体资源往往很难跟得上实际需求,许多专业只有文字教材,网上教学资源建设明显跟不上时代需求。

3.教育资源交互性差。网络教育资源的设计和实现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设计上要有学生参与,实现学生写作为主。传统教学资源在设计上主要以教师讲为主,并没有深入到以学生学习为主的设计上,并且在设计上缺少协作性学习和探讨性学习的设计,教学资源没有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合理的设计。

4.教育资源数量大,但内容差。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专业课程开设的步伐越来越快,门类也越来越多。充足的教育媒体资源对学生自主学习有着重大帮助。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教育资源还无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对教育资源进行定期更新,多数媒体资源都是将传统的教育资源进行扫描,就是简单的教材搬家,多媒体教材并没有发挥多媒体应有的特点,没有对知识逻辑结构、学习心理进行准确分析,导致教育多媒体资源无法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教育媒体资源虽然数量庞大,但是具有针对性的教育资源并不多。简单地将教育资源整合到网上就成为了教育资源,没有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缺少对学生的实际指导,导致了教学资源数量庞大,但是内容却较差的不良情况。

5.网上课堂存在很多空白。虽然现在网络课程得到了增加。但从整体情况来看,网络课程所占比例仍然很低,网上课堂建设失衡较为严重。部分课程内容贫乏或者是简单地将文字教材进行翻版,这极大地浪费了人力、财力、物力,同时也是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

四、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的策略

远程媒体资源在建设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例如经常会被人们所提到的机制、投入、队伍问题都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远程教育媒体资源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资金的投入并不一定能够获取到相应的成效。高投入搞出来的不一定是精品。因此在远程媒体资源建设中必须要遵守一定的策略。

1.对传统教育资源进行利用。传统教育资源是长期积累下来的财富,其中有很多的优秀素材和资源,因此在建设上不能将所有的资源都抛掷一边,应当将传统的教育资源合理地转换为媒体资源,使其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2.兼顾“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教育媒体资源需要解决“教什么、如何教”和“学什么、如何学”等问题,在教育媒体资源的建设中要对教师的需求、学生的需求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分析了解教师和学生的真实需求,从而做好教育资源建设任务。

3.贯彻“学生为主”的思想。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大区别就是远程教育学生和教师无法面对面地进行沟通,因此以学生为主在教育中就显得更加重要。在远程教育中,一方面教学资源需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同时也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要符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结构,学生在远程教育中能够完成互动,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在了解媒体资源、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帮助、引导、管理、监督,使学生主动学习,并且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确保远程教学方式能够得到很好的实施。

4.协调学习者个性和媒体之间的关系。在远程教育中要对媒体进行正确的选择,确保媒体在教育过程中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通过远程教育,学生利用网络可以对网络资源进行浏览和检索,因此在教育媒体资源建设中要注重对网络资源的选择和优化。一般来说,第一步要做好教学设计,要明确课程的性质和专业性质,要对使用者文化情况、教学内容进行详细地分析,然后依据分析结果对教学媒体进行一体化设计。虽然教学媒体的功能和性能上存在一定的差别,但之间并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主要还是看对其的应用是否得当。不同媒体有着不同的优点,同时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条件不同、课程不同、学习者的个性不同选用的媒体也会有所差别。

5.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远程教育的种类很多,因此在媒体的选择上一定要合理。通常来说,印刷教材对许多类型的课程是一种很好的媒体,但是如果课程内容需要学生进行实时反馈时,那么电脑、电话会议等就会成为很好的媒体。在远程教育媒体资源建设时应当由学科专家作为主持人,同时要加强建设过程中的审核和监管,多媒体一体化设计方案中的每种媒体应配备优化的建设力量。但建设的资源被投入使用后,应当进行跟踪调查,并要进行实时反馈,根据需求的改变不断对教育资源内容进行更新。

6.促进网络教学平台提升。教学平台首先要确保学生使用起来要便捷,其次要确保管理人员、教师、技术人员使用便捷。因此在平台建设过程中需要依据教育部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为日后的管理提供方便。此外,针对不同的课程应当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要求,在平台提升上需要将个别化和大众化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应当使平台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五、结束语

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篇10

《网络学习中的有意义交互: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对交互的定义、有意义的定义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并结合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该理论视角下的有意义交互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重新定义。文中提出的交互研究中所要关注的四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对每一种学习理论下的交互的本质及其学习过程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这篇文章的一个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促使我们从不同的学习理论的视角深入分析什么是有意义的交互,以及如何建构出高效的有意义交互的环境。

《严谨的网络学习交互研究:对未来远程学习研究的启示》一文指出2007年以前国际上远程教育的交互研究缺乏严谨的方法,以及对交互的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过于积极地假设等问题,这也是目前我国的交互研究中存在和需要反思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文中提出了包括交互的概念、教育与技术设计紧密结合以及评价的效度与信度三个方面的网络学习交互研究的设计与评价模型,在促使未来的网络学习的交互研究更加严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虽然这篇文章发表于6年前,对于规范我国交互相关研究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等效交互原理”是国际远程教育专家特里•安德森教授2003年提出的重要交互理论,他与日本学者宫添辉美于2010年合写的《等效交互原理》一文对该原理中的几个核心概念进行了审视,并从交互的价值和数量的角度对该原理进行了可视化的表征,且对国际上与等效交互原理直接相关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述评,提出了进一步深入探究应该关注的关键问题。这篇文章的重要价值不仅仅在于文章内容本身以及该理论对交互设计的重要指导作用,而且在于对与这篇文章相关的研究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的启示作用,以及研究者不畏权威、通过实证来验证理论,并不断反思和发展理论的求真的精神和严谨务实的态度。

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OOCs)是目前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都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它标志着一个以开放教育资源为核心的新的开放、非正式学习时代的到来。《开放教育资源、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和非正式学习时代的等效交互》一文首先解释了如何将等效交互的框架运用到分析网络和远程教育交互设计中,然后从交互设计的视角出发,运用等效交互的观点对MOOCs的三种变体(xMOOCs、sMOOCs和cMOOCs)进行了分类,由此来进一步明确主要的设计差异。该文章不仅能够帮我们深化对等效交互原理和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的认识,而且为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提供了重要指导,也有助于深入反思非正式学习时代中正式教育的角色转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