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教学十篇

时间:2023-03-25 21:37:15

结合教学

结合教学篇1

关键词:农村中学;化学;创新教学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机会很少,并且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也很难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学生知识面窄,走上社会,交际、工作能力差。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结合化学学科本身的特点,笔者认为,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结合、教室和实验室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三结合”法教化学,有利于化学教学的顺利开展。

一、具体实施方案

1. 教师和学生结合

教师和学生的结合是化学教学中极为重要的。要使教学有计划地开展,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就必须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转变教师角色,真正做到师生互动。要做到这一结合,就必须做到:

(1)教师备课,学生也备课。对教师来说,要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要求,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不能总是唱“一折子戏”,要根据不同学生状况,在组织教材和处理教材中做出相应的变化。由于化学教学有许多演示实验,因而教师在这上面更应花一点时间,使学生能从演示实验的现象中总结出结论来,真正做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备课扎实,课堂上发挥得好,教学效果就好。作为学生,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应该懂得自己的“主演”角色,课前预习好,若有不懂的地方查资料,资料上找不到,课上听老师讲,若还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单独请教老师。这样,通过“有问题查资料带问题听课还不懂单独请教问题解决”这一途径,学生真正解决了问题,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若只是教师备课,学生无备而来,注意力不集中,教学则很难顺利开展。

(2)教师讲课,学生也讲课。新课程改革,把更多的舞台给了学生。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合理安排学生锻炼的机会,这不仅是对学生胆量的锻炼,还可以促使学生认真学习,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不仅喜欢学习化学,而且敢在化学课堂上展现自己,会更加喜欢上化学。

(3)教师课后总结,学生也总结。教学过程不仅仅是课堂教学,课后也是教学的一部分。教师应在课后积极反思,每节课后都要坚持。教师要根据自己的预定和本节课所达到的教学效果,总结不足和优点,使其成为以后教学的宝贵资料。学生也应该总结,根据老师的讲解和预习情况,发现自己的掌握程度及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合理等。教师和学生课后反思总结,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教室和实验室结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离开实验,化学教学会成为“空中楼阁”。化学课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了解了化学基本概念等,而实验教学则使学生基本形成了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了化学知识,培养了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堂上演示实验边讲边做,使学生具体认识了物质的外表特征、现象的变化。而学生实验课教学比演示实验课的要求高。因此,在实验前,教师应做好实验的预试,并给学生讲清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操作步骤等,特别对于那些经常出现问题的地方应重点强调,以免发生事故。对于由于条件等原因没有药品和仪器做实验时,教师应根据现有条件改进实验,合理安排实验。学生也可根据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改进教师提供的及课本中的实验装置及反应原理,得到教师允许后,方可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课教学,学生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而且掌握了一些常用的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更浓的兴趣。

3. 理论和实践结合

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而教育又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而且应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对于每一个实验,每次做都要谨慎、细致,并思考改进实验,应用于实际生活。要在教学的同时进行科学研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师也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和能力,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通过在职培训、自我教育学历培训、参加进修班等,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非常重要。化学与生活、环境、健康等各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穿插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故事或小常识,如讲到二氧化碳时,可讲讲“死狗谷”和“吃醋”的故事,通过这两个故事,学生不仅知道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它不能供给呼吸,还知道二氧化碳溶于水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碳酸,而且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讲讲诺贝尔、拉瓦锡、舍勒等化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学了化学后,纠正人们的错误观念,如“天火”“鬼火”等,还应为人们声张正义,揭开用化学知识欺骗老百姓的“魔术师”“神医”等秘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实际,尽量给学生安排一些实践性题目,比如调查当地水浪费及污染情况等,这样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化学本身是一门与材料、能源、健康和生命科学有密切联系的学科,因此,化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化学教师应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在教学的同时,积极热情地关注环境污染的防治和治理、食品安全、能源节约、新能源开发、塑料降解、化肥和农药的合理使用等方面,并安排学生在课后做关于这方面的调查研究,通过化学教师和学生、社会的共同努力,相信人类会生活在更健康、更安全、更清洁的和谐社会里。

二、意义

“三结合”法教化学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还有助于激励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促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西南师范学院化学系.中学化学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心理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结合教学篇2

1.推动教学工作事半功倍维修电工技能训练是电工类、机电一体化类等专业的重要课程,但理论性抽象的知识较多,传统的教学是先理论后实践,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学习效果差。而采用这种全新的课程教学模式,由于学习内容是从企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任务载体(如车间动力系统安装),并模拟企业现场的工作制度、工作方式来完成任务载体,使学生学习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习的效果显著。2.促进学生提前体验职业工作学生在校期间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及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都比较茫然,如在维修电工技能训练课程实施初始,学生基本都不知道哪些有用,以后能干什么。而采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他们能从企业实践提炼出来的任务载体的完成过程,全真体验企业工作中的工作制度、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帮助他们提前体验企业工作,并确定专业发展方向。3.更客观地考核评价学生区别于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采用定量与定性考核、横向与纵向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考核主体包含教师、小组、自身;考核内容包含学习过程考核、学习成果考核,能更科学、更客观地考核评价学生。

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总结如下。1.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不活跃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要求在没有教师直接参与的情况下,以小组成员互相协作的形式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但在整个学习任务实施过程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观念没有转变过来,没有摆脱被动接受的心理。有的延续传统的学习方式,独立于小组之外,先看理论再去动手;有的将工作页等学材置之不理,一上来就直接动手实践;有的不能真正充当好自己的团队角色,不是滥竽充数,就是应付了之,甚至是其他小组成员干着,自己则看着。2.学生逐渐养成重实践轻理论的心理在工作任务的纵向实施过程中,学生逐渐出现只重视动手实践,而反感甚至忽视理论学习的心理。刚开始学生还能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任务完成后也能查缺补漏,总结得失。但在后来的学习任务中就出现,有的学生只要是动手实践的环节都积极参与,而一旦涉及理论讨论学习环节就很反感甚至放弃。3.学生不能有效利用展示环节进行展示成果展示既是一个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等职业能力。但仍然有一部分学生不能重视并积极参与进来,展示氛围比较沉闷,展示方式单一,展示时比较拘谨,不自信。

三、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反思

结合教学篇3

物理概念是物理事实本质在人脑中的反映,既是物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是学生构建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所必需的最基本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高中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弄清物理规律并加以运用的过程.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学必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课堂教学的重点应当放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1.2 正确形成物理概念的重要性

关于概念的教学,大纲要求:思路要清楚,使学生知道它们的来龙去脉,理解其中的道理,能领会研究问题的方法.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使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运用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3 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2012年广东理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中,关于“理解能力”的表述指出:要求理解物理概念的确切含义,能够清楚认识概念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能够鉴别关于概念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如果概念不清楚,学生往往表现出选择题错选、漏选或多选的情况,计算题则不会发掘有用信息、迅速建立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联系,解题效率低下甚至无从下手.因此,概念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2 教学实例分析2.1 遇到的问题

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课本84页“讨论与交流”提出:能否根据图4-4-1解释,为什么轻核聚变和重核裂变都会放出能量?课堂提问了几个学生,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教参解释为:从图中可以看出中等大小的核的平均结合能最大(平均每个核子的质量亏损最大),这些核最稳定.这也就是说,如果使较重的核分裂成中等大小的核,或者把较小的核合并成中等大小的核,核子的平均结合能都会增加,所以都会释放能量.

没想到听完解释学生更加糊涂了,有人举手提问:能量增加了,怎么不是吸收能量却是释放能量?说明他们认为结合能大的核能量多,结合能小的核能量少才合理.显然,上一节“平均结合能”概念教学出现了问题,学生的理解似是而非,要花时间进行纠正了.2.2 归因分析

一是教材的因素,在历史上各版本教材中相关概念经历了多次变迁与取舍.较早的课本出现过结合能及平均结合能曲线,1987年被取消,2003年重新引入核子平均质量及平均质量曲线.而现行人教版和粤教版再改回介绍结合能和比结合能曲线.

可见,教材的频繁变动可能是导致教师对相关概念不熟悉、吃不透的原因之一.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对这些概念的重视程度也不同,对比发现人教版相对更重视,描述较全面深入并注释:“结合能并不是由于核子结合成原子核而具有的能量,而是为把核子分开而需要的能量.” 显然预见到了学生可能出现的误区.

二是学生的因素.在必修2学习了机械能和能源,知道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在选修3-1了解了带电粒子的能量.原子核模型的抽象,再加上前概念的干扰,导致思维定势起负面影响,非常容易主观地臆断出“平均结合能越大的原子核,其具有的能量就越大”的错误结论.

三是教师的因素.不少教师将选修3-5教学重点只放在“碰撞与动量守恒”上,对波粒二象性和原子物理不重视,不愿花时间精力去研究和讲解,甚至堂而皇之地说高考当中这部分内容最多就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过于放松的心态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3 有的放矢,加强物理概念的教学3.1 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

(1)有的放矢,循序渐进

核子结合成原子核的过程,核力做功,与重力做功时物体势能减小并转化为动能类似,会放出能量;把原子核分裂成核子时,要克服核力做功,所以要由外界提供能量.这样一来结合能概念的引入就顺理成章了.再提出,仅用结合能来描述原子核的结合紧密程度是否科学全面呢?由于核子数目有多有少,结合稳固的核假如核子数目不多的话,结合能并不大.为了方便不同原子核之间的比较,应该取每个核子的“平均结合能”.

(2)深入浅出,突破难点

让学生弄明白结合能和平均结合能只是过程量,不是状态量.它们都是反映核子结合或核分裂过程中能量的变化量,而不是状态量――原子核或核子具有的能量.

(3)辨析易混、易错点

除课本给出的问题与流程外,还应该针对易混、易错点补充问题供学生在讨论交流过程中辨析.学生经过自己思考、与他人交流甚至争论,一步步理清思路,去伪存真,更能体会到概念的科学性、深刻性.3.2 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

新概念的教学过程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依据对教纲、考纲的理解和近年考题的研究来确定教学目标,结合知识要求程度与学生特点,利用现有教学条件,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

两个版本的教材都选择由学生来计算中子和质子结合成氘核过程的质量亏损与释放的能量,来弄明白核反应中释放能量的来龙去脉.但提供的模式却不尽相同.

粤教版给出质子、中子和氘核的质量,并提示质量亏损.再提出猜想:亏损的质量会不会与释放出的能量有关?让学生简单计算验证两者是否相等.经过分析论证与交流评估,逐步引出结合能的概念.说明编者认为这一内容的学习活动具有较高的认知复杂性,采用了较开放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而在人教版提供的则是较传统的系统讲授与训练的教学模式,将两个概念作了全面细致深入的阐述,将易错点进行了强调,之后通过例题加以辨析.例题给出了详细的解答过程.可见课本的定位为知识掌握为主,选择了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3.3 精选例题与习题

为巩固教学效果,还要精选例题与练习题,好的题目有 诊断与导向作用.

结合教学篇4

关键词 工学结合;教材建设;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14-0084-02

0 引言

根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学院的地理优势(学院附近有很多大型的高新企业),在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方面不断探索和大胆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 教材建设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学生人数和学校总数空前增长,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传授知识、训练实践技能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反映。教材对于稳定教学次序,提高教学质量,更新教学内容,指导教学方向起重要作用。学校在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中要保证教学质量,就要重视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教材建设。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育模式,针对进行半工半读的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的教材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研究和实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一手抓教材建设,一手抓教学质量,具体情况如下:

1)明确培养目标,制订适合半工半读教育的教学计划与教学管理制度

教材建设要紧紧围绕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展开工作,对我院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来说,半工半读教育是一种全新课题,一定要制订好指导半工半读整体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制度,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电子技术和过程控制技术基础,熟悉常用生产过程自动化设备和典型过程控制系统,具有较强的自动控制系统和智能仪表组装、调试、运行、维护、管理的生产一线技术应用能力,具备新意识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只有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才能确定课程的专业地位和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制订适合本专业半工半读教育的教学计划与教学管理制度。确定主干课程的同时,与技能培养紧密联系。课程设置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着重技能培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设立教学模块,建立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素质教育体系。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比例达到了1:1,加强了各方面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2)整合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教材建设要从相应的职业岗位或相应的技术领域的要求出发,强调以能力为本,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围绕职业岗位和核心课程,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与优化,为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将《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过程控制系统》课程有关内容整合成《过程检测与控制技术》;将《工厂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分解为两门课程―《工厂电气控制设备》和《PLC技术》;为突出高新技术教育,实现特色办学,让学生毕业后能尽快掌握企业正开始使用或正准备开始推广的先进的应用技术,我们设置了新课程《嵌入式系统》,在高职院校率先开设《工业网络(DCS、FCS)技术》。通过课程整合与优化减少了理论学时,整合优化后的课程主线清晰,重点突出,案例丰富,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选用规划教材、自编特色教材

根据学生情况优先选用近3年出版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获奖教材,选用比例达到70%左右。本专业重视自身教材建设,组织合编、自编特色教材和配套齐全的实验、实训指导书,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指定了有效的扩充性文献资料。根据社会实际要求和我校实训条件,自编《自动控制综合实训系统实验、实训指导书》,合理安排实训内容,通过项目调研、项目设计和项目验收3个步骤,学生选择设计对象,进行自动控制系统分析、设计,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融合到设计中,同时整个过程中以学生自主设计为主,能充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积极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浙江中控技术有限公司是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系部与浙江中控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工学结合工业自动化系列教材《控制技术》、《组态技术》、《DCS系统》、《FCS、以太网》、《管网一体化》。教材编写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完成《控制技术》、《组态技术》、《DCS系统》的编写,第二阶段完成《FCS、以太网》、《管网一体化》的编写。每本教材分为基础篇、技术篇、应用篇,并引入工程案例,强调工程实施具体化。

5)教材编写特色与创新

教材建设突出高等职业特色,注重实用性。做到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充实实践教学和实际应用的内容。注重现实社会发展和就业需要,以培养职业岗位群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充实训练模块的内容,强化应用能力,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教材内容的设置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着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材内容及时反映本职业领域的最新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对职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2 结论

工学结合教材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工程,目前正处探索阶段,它涉及到学校的各个方面,既要有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编写队伍,又要得到学院领导和学院各系部的支持和重视,要严格规范管理,从各方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要加强教材建设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从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编写出更多适应高职工学结合的教材。

参考文献

[1]周建松,郭福春.关于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的若干思考.教育探索,2005(12).

[2]李洁.关于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问题探讨,2006(3).

[3]解京选.加强高职教材建设 提高高职教学质量.教学研究,2004(31).

[4]刘畅.高职教育教材建设探讨.工作研究,2006(2).

[5]张秀兰.高职教材建设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教学改革,2006(4).

[6]赵居礼,王艳芳.完善高职教材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职业技术教育,2003,24(6).

结合教学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本色教学 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51

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需要顺学而教,顺势而导,追寻更多的朴实无华,追寻更多的语文本色。这种语文本色教学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堂气氛热烈、活泼与安定、宁静的自然结合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项教师、学生参与的集体活动,是听、说、读、写、书、思的综合训练。这需要我们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深入体会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情意,以形成热烈活泼、安定宁静的课堂气氛,形成语文本色教学的动静结合之美。

有一位教师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感悟形象。“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的呼声是什么呢?雷利的爸爸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把描写雷利爸爸的句子勾画出来,自由地读,自由地体会。有的学生认为爸爸是一个爱自己的妻子,也爱自己孩子的人;有的学生认为爸爸还是一个有才华的人。文中关于爸爸的描写仅仅是只言片语,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些零碎的语词里去感悟爸爸的形象,依托层次分明的朗读,爸爸那“爱和平、爱家庭、有才华”的多维形象便跃然纸上,也跃然于学生心间。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教师抓住学生感情的触发点,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学生情动于中,必形于言。通过读、思、说,学生对文章重点段的理解深入而透彻,并把发自内心的呼声表现在朗读之中。

课堂上,教师创设了安定、宁静的思考氛围,学生学习、思考、讨论热烈而活泼,两者结合,学生情动于中,思发于言,对父亲的爱、“丧父之痛”的情,自然升华为对战争的恨。

二、教师的引导、点拨与学生的自由、自然学习的巧妙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氛围中自由、自然的学习,再与教师引导、点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产生独特的感受与体验,从而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动手做做看》一文,教师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共同梳理问题:“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朗志万为什么要哄骗小朋友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逐段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随文识字,然后读文、学习、讨论、实验:“放进哪些东西杯子里的水会漫出来?”在学生思考、讨论后,教师再回到课文中妈妈所说的话:“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听了妈妈的话,文中的伊琳娜决定自己动手做做看。教师课件出示试验过程和提示:“她有什么发现?从哪个词看出伊琳娜感到很意外?看到这个结果,伊琳娜的心情怎么样?她是怎么问朗志万的?朗志万是怎样回答的?”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写心得,最终揭示了主题。

一堂语文课,教师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式,营造主动、互动的课堂学习氛围,创设自然、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浓厚的学习兴趣之中。

三、教学整体设计与变化生成的适时结合

语文本色教学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感情,而且要随学而动,注重抓住一处或几处精彩的细节去感悟、去体会,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

例如,教学《乡下人家》这一课,第一课时,揭题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分层次学习,书写生字词,画出精彩语段。第二课时,研读课文,教师引领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你在乡下人家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用在 地方看到 ”的句式来概括各段大意,再说说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独特、迷人)研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把你的感受用一两个词写在句子的旁边。然后和大家交流你的学习体会。”有的学生抓住重点句,找到了关键词进行体会;有的抓住对比句,体会到了生命活力;有的抓住“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来读议;有的抓住“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来欣赏每个季节花苞、花朵的美丽;有的抓住一个“探”字想象春笋破土而出的情景……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水到渠成地背下了这两个自然段。

第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根据提示进行概括,再自学或互学,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最喜欢的一个画面,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它,作者是怎样把它写生动、写具体的;第二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在 地方看到 ”的句式来体会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这样,两个课时都把整体关照和细节落实巧妙结合起来,学生学得轻松、主动,收获又多。

结合教学篇6

    根据我校一年级新生来源于本校学前班(有一些拼音基础)和来源于多所外校(无拼音基础)的实际情况,结合人教版第一册实验教材的特点,我们提出了拼音部分“五结合”的教学策略。

一、新授与复习相结合

    我们从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出发采取分层施教的原则,设计了“情境引入——认识(复习)拼音——选音节组词说话——一读记儿歌——认识生字”的教学模式,既有效地利用了教材的优势,又照顾了各个层面学生的不同需求。

二、发展语言与拓展思维相结合

    这个策略的实现主要是因为教材安排了意境优美的情境图,这些图与学习内容的有效整合,既利于儿童学拼音、发展语言,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如,学生对教材给声母“ d ”配的图不太满意,于是教师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最恰当的图画在书上。结果有些画了一匹马,因为马蹄声响“ d 、 d 、 d 、”;有个孩子却在马上画了一个人,手拉着缰绳向前跑,他的解释是,骑马的人像“ d ”的那一竖,缰绳与马头、到马背像一个圆,再配上马蹄声响“ d 、 d 、 d ”。这样形和声都有了,这可真有自己的创意。

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课内学生学会了拼音认识了部分汉字,怎样让他们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弥补因缺少与教材相配套的阅读材料而带来的不足呢?我们建立了每周“三读”的制度。即:

读报。每周由教师在早读时指导学生读一种拼音报、由家长指导读一次时事类报;

读句。每周由教师选一句格言或名句,写在黑板上,指导学生读记。

读书。每周用一节语文课,由语文教师和图书管理员一起组织到图书室,阅读带拼音的童话故事,并讲一讲故事。

四、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培养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的能力。如在教学书写拼音时,一般请学生先观察写法,再由学生示范写,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评价,教师只针对难点作重点示范。这样做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符合《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

五、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以《课程标准》提出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指导思想,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如在计算机课上用拼音的方式输汉字,当学生看到输入音节就能在电脑上输出汉字时,无不欢喜雀跃,自觉地产生了要提高打字速度,一定要学好拼音的欲望。有了这种想法就有了学好拼音的动力,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再如,与艺术相结合给儿歌配画、把儿歌编成课本剧演出等,既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又丰富了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乐中学、在玩中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第六周,我们分别以书面和口头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了考查。结果如下:

拼音生字

全对率 98 . 4 %全对率 67 . 8 %正确率 99 . 1 %正确率 92 . 4 %

一分钟阅读量(字) 150 ~ 350 50 ~ 149 20 ~ 49 20 以下

结合教学篇7

一、对立与统一

在“研究摩擦力”的课堂教学中,某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行驶中的后驱汽车所受摩擦力的情况,费尽周折才勉强得出结论:汽车在行驶时,前轮受到的摩擦力向后,后轮受到的摩擦力向前。但是,仍有同学不解地问:“老师,依照这个结论,汽车前、后轮受到的摩擦力不是相互矛盾吗?”老师只得强调说:“对,你说得没错,汽车后轮受到的摩擦力对汽车来说是驱动力,汽车前轮受到的摩擦力对汽车来说是阻力。”看着同学们似懂非懂的神情,该老师明白,学生对这一问题依然理解不透。在接下来的第二次课中,老师有意颠倒了教材编排顺序,提前学习了牛顿第三定律,接着他摆出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当他用遥控器启动后轮驱动的电动小汽车时,让同学们料想不到的一幕出现了,与前轮接触的木板被向前推出,与后轮接触的木板被向后推出。如何解释这一实验现象呢?老师要求学生结合刚刚学习的牛顿第三定律,自己找原因,得结论。同学们通过讨论分析思路逐渐清晰,认识到这都是轮与板间的相互摩擦所致,依据两板的运动方向就可应用牛顿第三定律推出汽车前、后轮所受摩擦力的方向。上节课遗留的疑惑顺理成章地破解了。这时,老师又不失时机进一步指出,汽车前、后轮所受的摩擦力产生的效果虽然是矛盾、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当前、后轮所受摩擦力大小相等时,汽车匀速前进,当后轮所受摩擦力大于前轮所受的摩擦力时,汽车加速前进。课后一个学生深有感触地说,政治老师所说的“对立统一规律”总是觉得很空洞、很抽象,经历了这堂物理课才深有体悟。“实验求真”是认识事物的必要经历,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关键过程;“对立而统一”是辩正的观点,是方法论。这正是新课标所追求的多维目标之一。

二、局部与整体

隔离法与整体法是解决物理问题常用的基本方法,与隔离法相比整体法解题来得更系统、更简便,但整体法的灵活运用对解题者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的要求更高,一些看似与整体法不搭界的问题,通过虚拟一个条件或打通一个结点就可以将各个对象巧妙地联系起来,最终借助整体法解决问题。例1.如图2所示,在绝缘的光滑水平面上固定着等质量的A、B、C三个带电小球,三球共线,若释放A球,A球初始加速度为-1m/s2(选水平向右为正方向),若释放C球,其初始加速度为3m/s2,则释放B球,其初始加速度为多大?方向如何?解析:依题意,分别释放三球中的某一小球与同时释放三球相比较,相应球所产生的初始加速度是相同的。若同时释放三球对整个系统而言,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则在释放的瞬间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maA+maB+maC=0即:aB=-(aA+aC)=-[(-1)+3]m/s2=-2m/s2这说明只释放B球其加速度大小为2m/s2,方向向左。小结:此题若用隔离法求解,涉及三对相互作用力,比较麻烦。而虚拟一个将三球同时释放的条件,再以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只要注意定律的瞬时性、矢量性,便能快捷、简便地得出正确答案。例2.如图3所示,三个物体的质量分别为m1、m2、M,斜面的倾角为α,绳的质量不计,所有接触面光滑,当m1沿斜面下滑时,要求斜面体静止,则对斜面体应施加多大的水平力?方向如何?解析:对m1、m2构成的系统由牛顿第二定律有:m1gsinα-m2g=(m1+m2)a①对m1?m2和M构成的整个系统就水平方向而言,若施力使斜面体静止,只有m1具有水平向右的加速度分量ax且:ax=acosα②所以,对斜面体必须施加水平向右的推力F,如图4,则对整个系统在水平方向上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m1ax③解①、②、③得:F=m1g(m1sinα-m2)cosαm1+m2小结:这种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解题方法,只追究了系统在水平方向上的动力学行为即达目的,既回避了物体运动的多维性和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又体现了牛顿第二定律在某一方向上的独立性。从上面两道例题不难看出:系统内物体运动同步与不同步、一维运动与多维运动均可用整体法求解,在学生掌握了隔离法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运用整体法解决动力学问题,不但能从更高层面上帮助学生认识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矢量性、独立性,还能培养学生用普遍联系、整体思维的观念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对称与不对称

对称是自然界中一种普遍的现象,它反映了物质世界的和谐、优美与均衡。物理学中也存在大量的对称现象,如物理模型结构对称、物体运动的对称、电场、磁场分布的对称、电路、光路的对称等等。具有对称性的现象,其相互对称的部分存在某些相同的特征。因此,一旦确定了某一部分的规律,便可推知另一部分的规律,这就是对称的思想方法。利用对称法分析问题,可以避免复杂的数学运算,出奇制胜,使问题得以快捷求解。运用对称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寻找事物的对称性并使之显示出来。有时我们甚至把一些表面上不具有对称性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方法转化为具有对称性的问题,以便用对称规律求解。

1.缺失的谐振对称例3.如图5所示,一升降机在箱底装有若干个弹簧,设在某次事故中,升降机吊绳在空中断裂,忽略摩擦力,则升降机在从弹簧下端触地后,直到最低点的一段运动过程中()。A.升降机的速度不断减小。B.升降机的加速度不断增大。C.先是弹力做的负功小于重力做的正功,然后是弹力做的负功大于重力做的正功。D.到最低点时,升降机加速度的值一定大于重力加速度的值。分析与求解:由动力学知识可知A、B两答案是错误的;根据动力学知识和动能定律不难判定C答案是正确的。对于D答案若用常规的思维方法就难以作出结论。如果假设弹簧触地后,触地端被牢固地粘接在地上,此后升降机将做类简谐运动,运动到最高点时,升降机将受到重力和弹簧拉力的共同作用,其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根据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升降机在最低点的加速度大小与最高点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所以升降机在最低点的加速度的值也一定大于重力加速度的值。点评:这里升降机只是在最后阶段做简谐运动,是一个残缺的简谐运动过程(不到半个周期),分析时虚构一个条件,将前面残缺的简谐运动过程补充完美,便可巧借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对D答案作出正确判断。

结合教学篇8

1.教学方法组织单一

音乐与舞蹈总是给人带来丰富多彩的感觉,兼具综合艺术的美感,又容易引发小学生的兴趣,总的来说,关于音乐和舞蹈的教学是受欢迎的。但是,现在存在教学方法组织单一的问题。音乐课总是老一套,教师组织,练习发声,老师一句学生一句,不存在艺术的美感发挥,这样的教学难免浪费了美育教学的生气。这种单一的教学总归是不得学生喜欢的,也并不能培养学生深层次的音乐素质。事实上,音乐教学应该是广泛联系多动视角的,可以是影视。戏曲、美术、当然还有舞蹈。舞蹈是触手可及的音乐教学辅助,在教学中添加舞蹈,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乐感,激发学生的热情。而在舞蹈教学中添加音乐更是不可或缺,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提升学生的协调度。因而,面对教学方法单一这一问题时,我们要善于找到解决办法。

2.课堂参与度低

当音乐教学与舞蹈教学目的本身就是教学的话,小学生是无法参与进其中的。很多小学音乐老师和舞蹈老师清清楚楚的将教学的内容告诉学生,然而这样是无法将艺术性留在学生的灵魂中的。小学生是一个处在探索阶段的年龄层,他们或许懂得的知识尚浅,但是他们可以感受到艺术本身,音乐本身,舞蹈本身,他们可以感受到美。这些艺术素质,他们可能与生俱来,但是他们必须参与其中。传统的教学,往往不能做到音乐与舞蹈相结合,学生的情感无法最大化,对音乐与舞蹈自然也就没有最深的影响与长久的记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结合音乐和舞蹈,教音乐的时候,尝试利用简单的舞姿让学生跳一跳,小学生生性活泼,感受到快乐就会有持久的学习动力。在教学舞蹈的时候,鼓励学生跟随音乐打节拍,跟随音乐跳出他们的舞步,营造欢欣的课堂氛围。

3.教师职业水平欠缺

谈到教师的职业素质,城市可能还好,农村教师的水平往往参差不齐。当教师职业素质不够时,教学理论缺乏,专业知识不完善,教学质量更不必说。但是无论教师水平高低与否,都不能忽视对于音乐与舞蹈的结合,音乐素养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提升教学效果,需要教师认清音乐教学与舞蹈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

二、音乐教学与舞蹈教学相结合的体验

1.创新音乐及舞蹈教学模式

小学生学习音乐和舞蹈最初印象很重要,兴趣是第一任老师,必须满足小学生贪玩的天性。为此不得不改变既往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在进行音乐教学时,不要一味的重复歌曲,结合舞蹈,寓教于乐。课堂教学是可以不拘一格的,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就必须让他们喜欢,感到有趣,这样才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2.培养小学生的艺术素质

音乐和舞蹈同属于美育的一部分,在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小学生的艺术素质。在学习舞蹈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学会鉴赏美。感受音乐欣赏舞蹈,听是静,跳是动,动静结合,才能抓住小学生的心,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其艺术素养和情操。通过自身的参与,把握音乐的节奏,舞蹈的律动,才能把握好音乐的情感和舞蹈的力量。音乐和舞蹈往往承载着许多的文化价值,在教学中,讲解故事讲解历史,创造有文化内涵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创造天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自我创造中去鉴赏美,评价美,感受美。学会在艺术中感受情感,得到精神上的启迪。

3.结合音乐和舞蹈,利用艺术开发想象力

音乐和舞蹈总是穿插于有形和无形,没有标准没有界限没有禁锢,在音乐教学和舞蹈教学中,结合二者,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教师应当多给予这一方面的熏陶,时常结合多媒体,用视屏的方式将经典的音乐和舞蹈展示给学生,音乐声响起,舞蹈翩翩,学生会有自己的主观体验,会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在音乐欣赏和舞蹈欣赏中,聆听内心,感受艺术之美,这样赋予小学生的往往是源源不断不可描摹的灵感和别有洞天。在艺术没有疆域的广阔天地,小学生的想象力无疑是上了翅膀。这样的教学,学生往往会受益终身。

三、结束语

结合教学篇9

(一)成立了保障综合改革工作顺利进行的组织机构

为保障综合改革工作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由主管教学的崔慧先副校长为组长的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基础医学院、教务处、国资处、人事处、财务处和医院相关人员组成,协调各个方面工作,保障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支持综合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拨出专款用于该项工作。

(二)通过顶层设计确定了综合改革的模式

经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教学改革工作委员会的多次调研、论证、讨论以及外出参观学习,确立了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采用理论课整合、创新性实验改革为主干,佐以PBL教学以及增加进展讲座、选修课设计的四个模块的改革方案。相应成立了教学改革工作委员会领导下的四个工作小组:理论课整合小组、PBL教学小组、实验课整合小组以及讲座、选修课设计小组。组长由学院各学科的博士生导师或主任担任。小组成员是各学科遴选的资深的教授或年富力强的教学科研骨干,参与人员预计达百人。

(三)四个方面工作均取得阶段性进展,部分进入试行阶段

自年下半年,各工作小组均进入了高密度的实质性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初步完成了综合改革各个模块的方案,并开始在临床医学七年制试行。

1、阶段工作及进展总结如下:

1)对基础医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优化整合:

理论课整合定位是使学生掌握基础医学学科的基本知识,有机地衔接各学科的知识点。工作基本要点是从两个层面对知识点进行梳理:I:各学科教学专家、教学骨干进行学科内梳理,以遴选本学科的主干知识、框架知识;II:相关学科间进行学科间梳理,并对课时、上课时间进行周密的编排,以避免知识点不必要的重复。

2、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开设创新性实验课:

医学是实验的科学,为了有利于学生科研思维的初步培养,在掌握基础医学实验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前沿及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对实验教学进行了整合。

3、引入以问题为基础的(PBL)案例讨论式教学:

传统的理论课教学系统性强,有质量较高的、数量充足的教材,有稳定的师资队伍。但是,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团结协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希望通过开展PBL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 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开设讲座、设计选修课,对新课程体系进行查漏补缺:

通过基础医学知识前沿,以及与临床疾病相关联的讲座、选修引领学生了解前沿知识点、最新进展,进一步开阔思路和视野,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是对理论和实验教学课程的有效补充。

结合教学篇10

[内容]

一、导入部分“团结合作”这个概念,学生不容易理解得很深刻,只能是字面解释为“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为了真正明确“团结合作”的内涵,教学中可采劝学习名言,提出观点”的方式导入新课。

导言:同学们,伟大领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你们能告诉老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互相帮助,才能把事情办好。)同学们回答的基本正确,这句名言是告诉我们:要实现共同的理想,达到共同的目的,完成共同的任务,就要集中一切力量,互相学习,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团结合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讲授部分本课教学内容是一则童话,通过圆圆和方方作梦,认识到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各自受到教育的事例,教育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学间只有相互学习、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为了逼真贴切地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道德知识,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形成道德信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投影、音响等电教媒体的功能,并辅以彩色插图和简单的文字板书,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具体过程设计如下:

(一)讲述故事,悟出观点。

通过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课文故事,使学生受到感染,初步了解圆圆和方方因互不服气而发生争吵,通过做梦各自认识到都有缺点和优点之后而团结合作的事。

(二)阅读课文,深究问题。

组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然后回答。

1.圆圆和方方为什么争吵不休?(因为圆圆和方方认为各自都比对方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所以争吵不休。)对!这对好朋友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却找不到不足,谁也不服谁,争吵得很凶。结果怎样呢,请看第二题。

2.他们各自都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从中明白了什么?让学生默读课文5—16自然段,在此基础上出示课文色插图,启发学生动脑、动口,概括总结出:“该是方的就不能变成圆的,该是圆的就不能变成方的,否则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圆圆和方方各自都做了梦,并把做梦的内容都告诉了对方,他们从中明白了什么?(圆圆有圆圆的优点,方方有方方的长处。)同学们,故事中圆圆和方方是不同人物的代表,也可以说是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的我们每个人的化身,所以我们要像圆圆和方方那样,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3.圆圆和方方是怎样合作的?圆圆和方方彼此都知道了各自的优缺点后,就开始了愉快合作,谁能回答一下他们是怎样合作的?(学生朗读17—21自然段。)圆圆和方方这样合作有什么好处?(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小结: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奋斗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合作意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学习,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形成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社会氛围。要关心他人,愿与他人合作,虚心学习他人长处,主动帮助他人解决困难。这是社会主义公德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们从小要养成的优良品德。

(三)播放录音,强化观点。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圆圆和方方这样团结合作的事例,下面请同学们听一个配乐录音故事——《成功的合作》。边听边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故事中讲的是第二医院的医护人员,齐心协力抢救一位生命危在旦夕的病人的感人事迹。这件事告诉我们:病人所以能转危为安,是全体医护人员团结合作,共同努力的结果。)

(四)联系实际,以知导行。

同学们都生活在集体中,团结合作的事例一定很多,谁愿意把收集到的典型事例讲给大家听一听?(同学们纷纷讲述本班、本校或社会上关心他人,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感人事例。)

小结:同学们讲得很好,从你们谈到的事例中,大家又受到了更深刻的教育。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做到以下四点:①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②谦虚谨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③尊重他人,遇事多想他人,帮助他人解决困难。④团结合作,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下面我们做一道辨析题:小刚和小锋是好朋友,小刚的数学成绩优秀,小锋的水笔画很好。一次小锋说:“我的数学很差,你帮助帮助我。你的水笔画差一些,我再帮助帮助你,行吗?”小刚说:“考大学也不考画画,我才不学呢,不用你帮助我,我也不想帮助你。”他俩这样讲对吗?为什么?(小刚的说法不对。因为他学习目的不端正,不是为了全面发展,而只是为了考大学,而且还很自私,没有帮助别人的良好习惯和优良品质。小锋的说法有两种解释:如果小锋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去请小刚帮助,提高数学成绩并主动帮助小刚把水笔画学好,就是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说法正确。如果小刚是出于“交换”,即用帮助小刚学好水笔画来换得小刚帮助自己学好数学,这就不是团结合作,就不正确。)

小结:同学们争论得很好,老师相信小刚和小锋听到大家的发言,一定也会同你们一样坚持正确的观点,修正错误的认识,做到团结合作。

三、总结部分1.首先师生共同整理本课的教学内容,同时完整规范板书。

2.组织学生看板书归纳观点,进一步明确通过本节课学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团结合作,这是社会主义公德,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良好品德。)

3.再次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即谈谈今后如何增强团结合作意识,适应提高素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