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1:54:39

结合部

结合部范文篇1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地带。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一体化建设的推进,“郊区化”的扩散现象越来越突出,城乡结合部的区位优势与经济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个发展进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做好城乡结合部的规划与布局,让其在为城市发展中提供土地与劳动力的同时,也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更多了休闲空间,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城乡结合部的界定与特征。

(一)城乡结合部的界定。

随着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出现了“郊区化”扩散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在城区与乡村连接地带,出现了既不同于城市,又异于农村的过渡地带,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城乡结合部。

有关城乡结合部的概念,最早是在19世纪末中欧地理学所提出的“边缘带”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之后1936年德国地理学家赫伯特·路易斯提出了“城市边缘带”;1942年安德鲁斯提出了“乡村—城市边缘带”;1953年W.C.麦坎等人提出了“限制边缘带”和“扩展边缘带”等概念。[1]我国有关城市与乡村过渡地带的定义主要有四种,分别是:郊区;城乡边缘带;城乡交错带和城乡结合部。一般认为:“城乡结合部是位于中心建成区与纯农业腹地之间,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具有城市与乡村双方面特征的过渡带。”[2](二)城乡结合部的特征。

城乡结合部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地位等决定了其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1、互相交融、不可分割。从地理位置上而言,城乡结合部位于城市和农村的中间,是一个过渡地带,但其与城市和农村的界限无法进行精确划分,他是与城市和农村互相交融、不可分割的。

2、两重特性、动态发展。城乡结合部既不同于城市又不同于农村,但同时又兼有两者的特性。这部分区域既受城市又受农村的经济与发展辐射,区域和位置呈现以城市为核心不断向农村扩散的动态发展性。

3、资源丰富、市场后盾。相对于城市而言,城乡结合部资源优势明显,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廉价,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空间与资源上的补充。与此同时,城乡结合部往往还承担着城市市场,尤其是农副食品供应后盾的作用,是城市菜篮子的源头。

4、绿化依托、休闲去处。相对于城市高楼林立的状况,城乡结合部则生态环境更为清幽。随着农家乐等休闲农业旅游的拓展,城乡结合部会成为都市人节假日休闲放松的首选之处。不仅如此,城乡结合部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提升城市的空气环境和生存质量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三、休闲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一)休闲农业的内涵。

休闲农业(recreationalagriculture,leisureagri-culture),最早是台湾用词,我国大陆地区早期惯称为“观光农业”,后也称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其它相关的名词有:观光休闲农业、观赏农业、观尝农业、体验农业、旅游生态农业、田园农业、农村旅游等十余种。[3]休闲农业最早以乡村旅游的形式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洲,当时英、法、意约有60多万家农场为乡村旅游者提供住宿,瑞士、奥地利、瑞典等国的诸多农场也开始改造旧式农场,通过开发传统农舍、沿海乡间别墅、手工作坊、葡萄园等特色项目来接待乡村旅游者。到19世纪初,德国就出现了由政府提供小块田地,供市民做自给自足的小菜园。[3]近20年来,休闲农业发展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主要为德国、日本和我国的台湾地区。德国休闲农业的主旨是为市民提供体验农家生活的机会,使久居都市的市民享受田园之乐。日本都市农业的主要作用体现为“食”与“绿”。台湾地区的都市农业大致与德国的市民农园相同。[3]根据先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可知,虽然休闲农业中规模较大、但对市民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主要有四大类九种形式。分别是:第一类,农业型休闲,包括观光农园、市民农园、农园公园、教育农园;第二类,生态型休闲,主要形式是森林旅游;第三类,度假型休闲,主要包括休闲农村、农村留学、民宿农庄;第四类,文化型休闲,主要形式是民俗旅游。

(二)休闲农业的特征。

1、休闲农业依赖众多资源,以农业为主。“休闲农业”字面上带有“农业”的产业性质界定,但理论界对于休闲农业到底应该归属第几产业,目前尚无定论。休闲农业横跨第一、第二和和第三产业中,其依托的资源也涵盖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但大家公认的是,休闲农业的主体是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而农业资源与生态资源往往城乡结合部要优于主城区,尤其是农业资源的城乡结合部优势更为明显。

2、主体资源的容量有限,需要长期的保护。一个休闲农业旅游区所能容纳的游客人数客观上存在着一个极限值和一个最适值。超过容纳上限的游人的过度密集会引发诸多环境、经济和社会等问题,甚至影响区域休闲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休闲农业赖以生存的农业资源和自然景观又极易为人为活动所破坏。这要求我们在开发休闲农业旅游的同时,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眼光,开发与维护并重,并且要长期关注资源的保护。

3、游客参与的程度很深,与环境相互影响。如前所述,休闲农业的形式主要有4大类9种,休闲农业旅游体系庞大、内容丰富,面对众多休闲形式,游客的参与也各式各样,如直接参与农业生产、采摘农产品、品尝农产品、体验农家菜等生活生产实践。可见,休闲农业实践性和体验性强,游客的参与度很深。游客在享受相关休闲文化与休闲农业活动的同时,他们的行为又会反作用于文化、资源、甚至经营管理模式等等。所以游客与环境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4、形式丰富且寓教于乐,教育休闲两不误。我国目前农业休闲游的典型形式包括森林旅游、观光农园、农园公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教育农园、农村留学、民宿农庄、民俗旅游等。休闲农业旅游之所以越来越受到都市人群的追捧,因为这种休闲方法,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放松,比如,民俗旅游还可以开阔眼界,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再比如,市民农庄,农村留学等形式还能体会动手的乐趣,教育下一代农业科普知识,并让他们体会“粒粒皆辛苦”的含义。所以这种休闲方式是形式丰富且寓教于乐,休闲教育两不误的,正因为如此,休闲农业也必将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与喜爱。

四、城乡结合部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基于对城乡结合部特征的分析和休闲农业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城乡结合部发展休闲农业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有着深远的发展意义,这种深远意义尤其体现在以下几个模式的建立:

(一)市场化生态保护模式。

都市发展依然需要依托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展需要城乡结合部大量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的支撑,这是两者的共同点。我们相信,随着休闲农业项目的深入开发,这个理念更会深入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心,那么生态保护意识与行动也必将深入人心。除此之外,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展,还为农业与生态资源的保护引入了市场化运作模式,很好地节约了政府财政支出,是一条保护资源的良性发展之路。

(二)短渠道农业经营模式。

通过休闲农业的观光农园、民宿农庄等项目的开展,都市消费者可以最直接地享受到来自田间地头的“绿色蔬果”。这样不仅省去了中间流通环节的耗时和加价,还保证了蔬果的新鲜度。可以说这种短渠道的农业经营模式对农民和消费者都是最好的模式。

(三)生态式周末度假模式。

城乡结合部位于主城区的,地缘优势明显,交通便捷,并且路程不算远,一般当天或两天足够休闲和往返,适合都市人周末短途出游。因此对于这种生态式的周末度假模式必将越来越受到都市人口得追捧,必将成为短假期内旅游的主要选择。

(四)寓教于乐的自留地模式。

随着城市居住密度的增加和蔬果污染度的加重,以及城市孩子对农作物认识的匮乏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期望自家可以有一片蔬果自留地。可以说,城乡结合部成为了市民拥有自己自留地的最佳地点。市民可以周末或者闲暇的时候去耕作自己的土地,并随时享受绿色瓜果。这种模式在德国最先推出,现在也受到了我国消费者的喜爱,我们也相信城乡结合部是最适合打造这种模式的地段。

结合部范文篇2

城乡结合部,又称为“城乡边缘带”(urban-ruralfringe)、“城市边缘带”(urbanfringe)、“城乡连续区域”(urban-uralcontinnum)、“城市蔓延区”(theareaofurbansprawl)、“城市阴影区”(urbanshadowzone),“是一种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的过渡地带,它位于城市连续建成区与几乎没有城市居民住宅和非农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兼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人口刻度低于中心城市,但高于周围的农村地区。”。国内学者对城乡结合部的涵义和划分方法有不同的看法。规划学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将成乡结合部认同为城市近郊区,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市建成区的拓展区域,在地域上表现为不边片、不完整的空间;地理学者认为城乡部是典型城市与传统乡村之间出现的城乡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事例,兼有城乡双重特征的独立地域实体;从行政区划的角度看,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区和郊区分管的接壤地带。从xx市的实际情况看,按不打破乡镇和街道的原则,则可将城乡分界线两侧的街道和乡镇划入城乡结合部的范围。即xx的城乡结合部是一个环绕城区,连续的、宽窄不一的环地带。

由于受城市与乡村的双向辐射,城乡结合部社区人地系统具有明显的城乡过渡性特点:(1)受城乡之间特定的空间扩展因素与空间过程的影响其地域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城乡交错带内城市与乡村各要素,景观及功能的空间变化梯度大,是城市与乡村两类性质不同的区域之间的“急变带”,人地关系的空间差异远较城市城乡城域内部大:同时城乡结合部地区存在着频繁的能量与物质对流,分别来自城市与乡村的人口、物质、技术、信息等在这里相互作用与竞争互生;(2)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地区,其人口与社会结构特征地过渡性也十分明显。在这里不仅有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相互混杂,而且还存在着本地常住人口与外地流动人口的异质反差,各种不同职业类型、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念、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心理文化素质的人群相互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共存;(3)由于同时受到城市与逐村经济的双向车射,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点,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依附性不断加强,城市性产业及城市需求导向产业在增加。正是上述过渡性特征使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环境卫生管理具有特殊性,给这一地带的规划、开发、建设、管理,特别是社会管理带来了难度。

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户籍管理问题:鉴于城乡结合部与老城区在就业和子女教育方面的巨大反差,城里动迁户凡是牵涉到就业和子女教育的,多数保持人户分离;而农村劝迁户则鉴于经济利益的考试,也不愿意农转非,增加了户籍管理的难度。行政区划问题:城乡结合部由于土地批租、房地产开发而导致土地管理分割,城乡单位犬牙交错,“一地两府”及“一地多主”的现象比较普遍,带来较突出的跨区的管理矛盾。外来人口问题:在城乡部由于其优越的区位、廉价的租屋,加上管理较薄弱,使大量外来人口在些集聚,虽然给这一过渡带的经济发展增添活力,但同时带来环卫、治安、计划生育等许社会问题。农民的出路问题:在城乡结合部,由于土地多数被预征完毕,使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就业、居住和撤队、撤村后集体资产的分配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土地开发问题:按现行法律,土地批租后,逾期完不成开发的坚决加收。然而,现实情况是,土地逾期完不成开发的较为普遍,有的竟长达10年左右。物业管理问题:在城乡结合部,由于房地产的大规模开发而出现了众多的住宅小区,由于一些牧业管理公司管理不到位或不规范,引发新迁居民的不满,增加了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的复杂性。

上述管理问题的大量存在,使这一被称为“都市里的村庄”的特殊社区,土地开发支离破碎,原有的道路、水系等被打乱,垃圾成堆,排水不畅,违章搭建十分严重,环境卫生恶化,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无论是在社区景观或是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与市区形成强烈的把差,成为全市创建卫生城市和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的“老大难”地带。

显然,造成城乡结合部社区上述诸多问题与矛盾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我们应当从机制、体制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充分认识这一地区包括环境卫生的内的各种问题的特点、规律与解决的难度,以便从战略高度,从机制、体制上研究解决的对策。

首先,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环境卫生等诸多问题的产生,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由于成市大规模建设改造并不断向边缘区推进,乡村――城市急剧转型过程中形成“都市村庄“这一特殊类型的社区所出现在的可避免的现象,有其客观必然性。

第二,城乡结合部地区特有的区位优势,一方面,引来大规模开发区的规划建设,使大量高新技术工业和现代化服务业向结合部集中;与些同时,由于外来人口的集聚,引发了某些原始的、并对城市市容有严重影响的城市产业――如城市垃圾回收业(闵行区虹桥镇虹四村)以及为外来人口的服务业在这里“见缝插针”地滋生与发展,再加上原有的乡镇和村办企业,各类性质不同,差别很大。难以事例的产业聚集在城乡结合部,是导致这一地区环境卫生等社会问题十分复杂的产业因素。

第三,被城市乌黑的“都市村庄”社区大量土地被征用,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在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利用其自有多余的住房和“见缝插针”式的乱搭建,以较低廉的房租对外租赁,使大量外来人口在些集聚,从而形成包括导入的城市居民、原住农民和外来人口在城乡结合部混杂居住、十分复杂的社会空间。这是这一地区市容卫生、社会治安等问题十分突出的社会因素,也是一个直接的、主要的因素。

第四,城乡土地所有制的差别和“都市村庄”社区局部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是使城乡结合部地区环境卫生状况难以根本改变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位处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土地制度仍属集体所有,农民拥有对土地的使用权,而乡镇以下的村委会又是自治组织,因而在都市村未能完全融入城市、纳入城市管理的情况下,村民和代表村民利益的村委会,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较少考虑限制某些影响环境卫生和容貌的产业的发展,如虹四村,外来人员在些经营了27家废品收购站,1996年的财政收入中,仅从包括乱搭建在内的各类房租收入即达210万元,占全村全部收入的近三分之一。

第五,体制不顺,管理薄弱是造成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卫生变化的一个制度性因素。如果说前述三个方面带有客观规律因素的话,那么体制和管理则是一个主观性因素。在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管理中,普遍存在“一地两府”和“一地多主”的现象。“一地两府”指一片土地内由一个城市政府和一个乡村政府兼管,如虹桥镇虹四村的8个村民小组,其中3个在徐虹铁路支线以北的长宁区地盘上,5个在铁路以南的闵行区地盘上,早在10多年前,位处铁路以北的3个居民小组的土地即已被古北开发区所预征,从而形成较长时期的“一地两府三方”的格局,即长宁区、闵行区和古北集团,由此而产生管理上的一系列矛盾。所谓“一地多主”是指一片土地上有多个主人。如浦东新区的钦洋镇,已规划为大型居住区,随着土地不断开发,辖区范围越来越小,并被“多主”所分割。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城区和郊区的政府部门,还包括开发区和众多房地产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形成“一地多主”的管理局面,在工商业行政、税务、卫等方面存在着交叉管理或管理空白。收费、罚款等有经济利益的事情争着办,而对治安工作、环境卫生的综合管理、外来人口的管理等要承担责任和尽义务的事情则相互扯皮、推诿、拖延不决。

第六,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和执法不力也是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卫生脏乱差的一个制度因素。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卫生管理存在许多与一般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不同的特殊性,应有特殊的法规,特殊的执法机构采用特殊的手段实行管理。目前大多数采用与市区相同的行政手段整治结合部的环境卫生容貌,只能起到暂时的治表作用,无法实现现长产管理。

因此,正确处理城乡结合部城市规划建设、社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环境卫生的相互关系,在社区规划建设与整治环境中求得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发展经济,加速城市形态建设的同时,实施社区卫生环境的综合整治。

首先要制定高起点的结合部社区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包括环境卫生整治、绿化、生态建设在内的综合规划,并将社区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范畴,使之与总体规划、开发区规划相协调,与区域经济发展计划相衔接。第二,在结合部社区形态建设实现乡村向城市转变过程中,同时注意实现农业向非农业的转移,正确引导现有乡镇企业、低层次的城市产业、租赁业的规范经营和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使之成为结合部社区的重要支柱产业。第三,要及时解决传统的土地集体所有制的转换问题。对于人均土地不足2分的村,及时撤销村建制,变农民为市民,实行土地的统一规划、建设与管理。第四,帮助新市发和外来人口寻找新的就业门路。

结合部范文篇3

1.1国内外关于城乡结合部地区生态环境及其治理的研究

城乡结合部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特有的社会现象,国外城市化进程中也存在类似我国城乡结合部的现象。在国外,埃塞俄比亚学者Nigussie以巴赫达尔市的城乡结合部附近的一个小规模农户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城市扩张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并对其影响进行了评估。印度学者Veena以晨奈为例,通过人类-环境耦合系统建模方法(CHES)考察并得出城市化和水的脆弱性之间的关系。Franziska等提出用标准化的方法来量化生态系统服务尺度,重点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生态系统供给与需求之间如何权衡,并对实现可持续的资源供给和需求如何平衡进行了阐述。国内学者专门针对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较有限。魏东辉等从哈尔滨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入手,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规划、管理、法律等方面多角度地提出了生态环境改造对策。沈清基从城乡生态效益指标体系、总体状态及类型评价、关联性分析、协调性分析等方面阐述城乡生态效益的分析内容与分析框架,提出了基于生态效益的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规划框架。姜英通过对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建立的技术路线的论述,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纵观国内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关于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治理的研究多为针对经济发达城市、地区或生态环境破坏相当严重等地区的研究,而对中小城市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研究比较少。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关于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治理问题解决方案中专门针对政府提出的对策建议比较多,目前还没有提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思路和方案。针对这些不足,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治理研究是本课题的研究价值所在。

1.2研究方法

(1)样本城市及样本人群。本文选取湖南省湘潭市作为样本城市。“湘潭市总人口约289万人,总面积约5015km2,下辖湘潭县、岳塘区、雨湖区、湘乡市和韶山市五个县市区。湘潭市是湖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城市化率达61%左右”,工业是湘潭经济的主导产业,企业是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主体。湘潭矿产资源丰富,有铁、锰、铝、铅等金属矿产,因此矿业开发和生产加工比较发达。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很大,所以环境治理离不开企业的积极配合。走访了几家曾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企业,目前已逐步建立起矿区生态建设示范基地,矿山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基于政府是环境治理中的主导力量,对湘潭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保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同时对生活在九华经济区域内的居民及周边的村民、部分流动人口进行了问卷调查。

(2)研究步骤。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个案访谈、问卷调查、内容分析法等。对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政策主体、政策执行者、决策制定者、受众进行多角度考察分析,了解不同主体对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的感知和认知。

2研究发现

2.1公众对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与受教育程度及媒体的影响呈正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的大部分人对生态环境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绝大部分人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持肯定态度。调查对象的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受教育程度、素质的高低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呈正相关。生态环境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更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媒体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湘潭市九华经济区的生态环境良好与该区重视利用媒体对生态环保进行积极的引导有一定的关系。

2.2与生态环境治理相关的政策体系尚未形成且缺乏执行力,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保机制有待完善

中国自第一部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以来,至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总数已达2000多条。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政策在不断完善,但与生态环境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形成体系。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难以界定生态环境破坏的责任主体,生态环境破坏难以量化,对奖惩如何做到公正合理等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环境治理的有效执行。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保机制不够完善除了法律机制不完善,还体现在治理生态环境的资金不足,技术水平落后等方面。总之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离不开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

2.3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到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治理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协作,但在具体工作中如何分工协作尚未形成有效方案

通过对湘潭市环保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数十位官员进行访谈,借助内容分析法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通过整理了解到政府部门对生态环境建设越来越重视,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政策逐步出台。但生态环境治理面大范围广,不仅需要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协同与配合,还需要政府与各非政府部门进行沟通与协调。生态环境治理是当务之急,可持续治理与维护是保障。但现阶段如何克服部门分割等执行障碍,政府官员感到困惑,并期望学术界给予理论支持。

2.4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治理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考核制度

国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有很多,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收效甚微。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有力的监督,监管不到位,此外,考核指标少而泛,缺乏灵活性、科学性,不能根据具体问题具体考量。甚至有的考核流于表面形式,并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总之,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应该由谁来监管,应该对哪些主体进行考核,如何让考核的结果对生态环境的治理产生积极作用等问题都值得思考与探索。

3政策建议

3.1加强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宣传教育,丰富宣传教育形式和手段十分重要,尤其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要培养和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生态环境教育必不可少。生态环境教育能使人们了解生态环境的基础知识,从而获得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技能,并养成正确认识、理解、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其先污染后治理不如防患于未然,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培养民众生态环保意识。在宣传教育过程中,可以丰富宣传教育的手段和形式,对不同人群分别采取其利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无处不在,接触网络的人群不断扩大,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治理城乡结合部的环境问题可以利用网络媒体覆盖面广、便于接受、影响力大等特点积极宣传教育,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调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完善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保障机制

完善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保障机制需要完善政策、法律、财力、技术等方面的保障。党和政府应当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策制度保障,建立长效治理机制。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结合城乡结合部的特殊情况制定适宜的政策,并给予相应的法律保障。充实的财力保障必不可少,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涉及面广、意义深远的活动,仅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公众的积极主动性,扩大筹资范围、拓宽筹资渠道,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科学的指导和先进的技术是治理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有力法宝。探讨生态破坏的原因、分析破坏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应用。总之,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持久战,需集思广益建立长效治理机制,不断完善保障机制。

3.3重视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监督与考核

在多元主体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应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即政府、居民、村民、企业等众多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相互监督机制。对于非政府主体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政府有权对其惩戒并追究法律责任;对于政府损害其他主体利益的决策,其相关主体有权提出控告。同时非政府组织之间也可以相互监督,任何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活动都应被制止,有必要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重视生态环境考核制度,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实行捆绑制,将生态环境考核与经济考核一并纳入考核体系。考核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考核的对象应多元化,根据不同主体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总之,不论是监督还是考核都离不开多元主体共同配合协作。

3.4注重对城乡结合部的工业园区进行治理,建立生态工业系统

结合部范文篇4

1.1城乡结合部的概念特征

城乡结合部是指位于城市周边,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与城市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包括文化、技术、经济。是城市到乡村的过渡性区域,也是一个相对动态的区域。城乡结合部会因为城市的扩展而拓展,城市的延伸和乡村的拓展是一个独特的区域,有着独特的经济模式,而且其模式组成结构相对比较复杂,人员从事行业也相对复杂,其中既包含了传统的小农经济和私营经济,相对收入水平较偏远地区来说比较高。城乡结合部农民思想相对于偏远地区农民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的理念,这样也就具备了农业现代化改革的主观因素。

1.2农业现代化的概念特征

农业现代化是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这个过程中,农业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转化为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现代化农业。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过程,同时,农业现代化又是一种手段。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农业现代化的特点主要包括:1.2.1动态性。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性比较强的概念,其内涵随着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变化,不同时期有着不同内涵。1.2.2区域性。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征,不同国家的区域性特点不同,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都存在很大的差异。1.2.3世界性和时代性。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推进,各国农业都面临着来自本国和其他国家的挑战。1.2.4整体性。农业现代化必须与农业产业化、农业工业化相协调,与农村制度改革、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配套。

2传统农业背景下城乡结合部的经济模式

建国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和社会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将小集体转化为大集体,劳动力被限制在每一个独立封闭的小团体中,大锅饭、铁饭碗使得农民丧失了积极性、进取性和创造性,严重的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确立了以集体所有制为主其他多种经济形势和经营模式并存的格局。城市与乡村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城乡结合经济依据城市经济从农村经济中演变出来。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农业建工业,第二个阶段是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第三个阶段是城乡一体化。在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过程中和工业化过程中是以农业创造出来的社会价值来建设和发展工业,这样就使得我国传统农业没有充足的精力和能力来进行自我改革和结构优化,导致了我国农业生产模式落后、生产效率低、生产品质不稳定等问题。由于城乡结合部特殊的区位原因,导致城乡结合部农民收入来源多样化,经济结构多元化。既包括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又包括个体经营者和打工者。这种特殊的经济模式导致城乡结合部缺乏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资源利用率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导致城乡结合部难以满足城市对于城乡结合部供给的需求,不利于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从而制约城乡结合部的区域经济的发展。

3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优劣势分析

3.1城乡结合部经济的发展优势

3.1.1资源优势。城乡结合部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都非常大,对于城市来说城乡结合部需要为之提供生产的配套协作,需要提供所拥有的原材料和生活必要用品,需要提供城市的拓展空间。而城乡结合部要满足城市的需求单靠个体经济和小农经济是做不到的。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已经成为了城市化的客观要求,由于城乡结合部人员收入相对较高,思想相对开放,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强,另外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这样以来城乡结合部就成为农村经济转型的先导,也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先导,可以快速的进行农业资源和农业结构的优化和整合,同时城乡结合部又是城市经济扩展的基础,稳固的发展城乡结合部的区域经济,同时也是一个地区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基础。在我国统筹发展,推进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3.1.2区位优势。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与乡村的结合点,是城市的延伸和乡村的扩展,有着独特的经济模式和区位优势。一般情况下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年收入大于相对偏远村庄的人均收入,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组成,城乡结合部居民收入的来源相对较比复杂,同时也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城乡结合部可以相对容易的享受城市的资源,同时也可以像城市输出自己的资源。由于处于城市的边缘大多年轻人会进入城市打工,年长人口则会在家耕种务农。这就造成了城乡结合部人口思维的多元化,使得更多的城市因素进入乡村,也就是说相对于偏远的乡村来说,城乡结合部是城市思想与农村思想碰撞交汇区域,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创新思维。居民思想上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更容易进行创新、改革、发展和推广。所以在现代化农业建设的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如何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思想优势来发展自身的区域经济,如何迎合国家现代化农业建设,成为城乡结合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问题。城乡结合部位于城市和乡村之间,拥有特殊的区位条件,一方面靠近中心城市,受到现代城市文明和现代化产业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与乡村密切的结合,与乡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城乡结合部既有靠拢城市向城镇化快速转变的有利条件,又具有城市与乡村经济转移的导向作用,和乡村经济发展趋势的示范作用。同时城乡结合部是农村经济、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先导和核心地区,是中心城市向外拓展的基础和基地。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不断向外扩散,城乡结合部作为被城市辐射的的重点区域是最先感受到现代化、城市化的区域。3.1.3人员优势。人员是社会生产的主体,所有的社会生产都是围绕着人来进行的,所以说要加强城乡结合部农民的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教育,普及现代化农业的思想和出发点。从根源上让农民理解我国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初衷。并且从实际的角度让农民增产增收,让农民切身的体会到干活少了、收入高了、生活好了,现代化农业建设不单单体现在物质方面,我国农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大部分,但我国农民大多数文化水平低且思想保守,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农民想要融入城市中就必须要对农民进行精神文化方面的教育。现代化农业建设不光要解决三农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我国农民的精神面貌。在发展农业建设的同时进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但是首要的任务是要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只有收入高了,农民才能产生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这样一推一拉可以更快的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3.2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劣势

3.2.1小农经济阻碍现代化发展。在生产模式方面,受到传统农业的影响,现在的农民一直是小农经济,虽然城乡结合部有多种经济结构,但是务农人员依旧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严重阻碍了现代化的发展。要想进行现代化的农业建设就必须进行土地的整合,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把土地盘活,这也是根据城乡结合部的现实情况来讲。3.2.2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城乡结合部由于特殊的区位原因青壮劳动力更容易流入城市中,在城市中落稳脚跟后一部分会选择举家迁往城市生活,家中的土地无人耕种,这就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想要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就必须要盘活这些土地,进行土地流转,引入社会资源让社会资源进入农村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这样一来不仅使得土地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也让在外地务农的农民得到了切身的收益3.2.3经济发展缺乏特色。城乡结合部的许多农民都是从事农产品开发,大部分都是跟随季节变化而选择种植何种农产品,缺乏市场导向,因而会造成产品的单一性,瓜果蔬菜花卉经常会出现同类同质,缺乏特色,并且由于这些农民不能及时了解外地的情况和信息,而把销售目标都定为当地城市和农村的消费者,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效益。

4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对策

在现代化农业的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如何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来发展自己是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城乡结合部的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偏远地区要高一些,但是远远达不到现代化农业的标准,也无法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需求。在这个方面要进一步的从技术、人员、生产模式等方面进行现代化建设。技术方面要积极的探索先进的生产技术,包括农业机械和涉农企业。对于创新型的农业推广要敢于尝试,敢于创新。通过村集体筹资等方式来全面普及机械化,农业生产中机械化程度高,相对的生产效率就高,很大程度的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农民的幸福感,也可以为城市生活必须品的需求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

4.1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原则

鉴于对城乡结合部上述区位特征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我们认为制定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发展战略应该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即要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把眼前的发展和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二是区域协调性原则,即把城乡结合部作为所在区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注重保持与该区域内其他部分的协调发展,要在谋求自己发展的同时,支持和促进其他部分区域的共同发展;三是互补性与特殊性原则,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要充分发挥城乡结合部的优势,注重与其他区域在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方面的互补性和差异性,突出其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4.2城乡结合部积极发展对策

在现代化农业建设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可以积极的配合农业现代化建设来建设自己的产业链,从而发展自身的区域经济。农业现代机械化是不可或缺的,由于区域优势覆盖城市和乡村,可以建设农业机械从销售、保养、维修等一系列的配套产业模式。既解决了劳动力问题又使得农民获得了收益。纵观现在大多数城乡结合部的发展,笔者对城乡结合部的发展提出一些对策:4.2.1正确分析城乡结合部的现状。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应该以该地区城乡结合部的现状分析为基础,正确把握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以及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致走向,正确处理整体发展与局部发展的关系。4.2.2以可持续发展指导。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总体战略要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还要兼顾生态效益。不能以牺牲生态效益为代价来发展经济效益,最好可以在不破坏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发展经济,让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发展可以有一个持续发展前景。4.2.3调整产业布局。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要以资源潜力为依托,区位功能特征为基础,利用城市拓展和城乡结合部自然生态空间较大这一优越条件,对产业布局进行调整,使城乡结合部的产业布局和所在区域的产业布局既具有协调性又具有互补性。4.2.4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利用城市居民住房逐渐向城乡结合部扩散,农民也纷纷涌入城乡结合部的这一契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要善于利用城市的科技和教育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产业,第一产业应从原来的一味为城市居民生活服务的传统农业转向发展以一代生物技术为基础,具有生产、示范、观光、旅游等多功能特征的都市农业。4.2.5构筑新型卫星城镇。只有通过城乡结合部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城市和乡村建立起有效的通道和桥梁,构筑新型的卫星城镇,才能真正从意义上实现城乡一体化,让城乡结合部成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沟通桥梁。4.2.6实现农民土地流转。对于在家务农的农民来讲,可以通过入股的方式来流转他们的土地,农民可以不务农就能得到生产收益,也可以选择参与到生产中来获得额外的劳动报酬。这样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又使得农民有事可做,可以为下一步的农民精神面貌改善打下坚定的基础。

5结束语

城乡结合部要充分的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来积极的迎合现代化农业建设,同时在增加农民受益的同时要进行精神面貌的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改善了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乡村的城市化,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作者:汪娟 胡卫伟 单位:浙江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云磊.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问题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6.

[2]闫柳.城乡结合部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湛江:广东海洋大学,2014.

结合部范文篇5

1芙蓉区城郊结合部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人口总量逐年增加

根据有关调查结果,芙蓉区城郊结合部经济总量每年15%的递增速度将会吸引各类人才和外来劳动力流入,工业迁移人口和流动人口势必继续增长;同时,“十二五”时期,芙蓉区城郊结合部户籍人口中进入生育旺盛期的人口增多,符合再生育条件人数也在增多,部分群众生育意愿有所上升。这些因素的叠加,必将使城郊结合部人口总量增长呈现继续上升趋势,城郊结合部长期保持的低生育水平、低自然增长率和保持适度人口规模会随之面临严峻的挑战,目标管理工作不仅没有减轻压力,相反却愈加艰巨和复杂。

1.2流动人口数目激增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管理已经成为社会管理中亟需破解的一道难题。相对于工业化所取得的成就,我国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目前只有36%,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求出路,因此,提高城市化水平就成为现阶段中国社会的必然选择。长沙作为一个经济、社会、文化资源比较丰富的城市,以其优越的人文历史环境、良好的就业条件和发展机遇,成为流动人口向往追求的重要目标。根据对芙蓉区城郊结合部流动人口的调查,安徽人专门卖肉,山东人分工卖蔬菜,河南人供应粮油,浙江人卖小商品,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解决了十多万人的日常生活问题。

2创新芙蓉区城郊结合部地方政府人口管理的措施

2.1强化流动人口管理

首先要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法规体系,要加快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立法进程,完善法规体系建设,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和保障,使政府部门、各级管理组织能够做到依法管理、依法办事、依法治市,提高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水平。其次是要着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现在对人口的管理仍然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户籍和身份证制度,这种将公民分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将人口分为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的二元结构管理办法,不仅难以管理好流动人口,而且阻碍了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加之户籍和身份证信息比较单一,不能形成全国性的联动互用,始终处于静态和被动状态。这样一种管理模式,将对社会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应该转变观念,着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现政府管理由“管住”向“管活”方向的转变,彻底变革户籍管理制度,打破人力资源流动的阻挡门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民称谓及管理单一化。

2.2实现自身管理的创新

一是由社会控制为主的治安管理型向城市统筹规划、综合管理转变;二是由户籍人口与暂住人口双轨管理向实有人口管理模式转变;三是由重管理轻服务向管理与服务并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转变;四是由职能部门管理为主向以完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为主的属地管理模式转变;五是由政府管理为主向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基层组织广泛参与的社会化管理服务模式转变。在这里我们重点探讨对政府管理部门完善责任制考核。考核评估是人口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考核和评估,可以使责任制得到落实,对经验及时总结,对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以便及时解决。随着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目标的调整,考核评估工作本身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和完善,这不仅体现在考核评估的内容上,而且也体现在考核评估方法的改进上。在进一步完善分别考核、分类考核和分级考核的基础上,努力改进考核办法。应采用年终考查与平时检查相结合、自查与上级检查相结合、定量考核和定性评估相结合、直接调查和间接评估相结合,注重创新。

2.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结合部范文篇6

物流,是指在社会再生产中,物质资料从供应地到消费地之间实物形态的流动过程。作为一个系统,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巨系统,它包含了从物资管理、物资包装、物资运输、物资储存、物资加工到为用户服务、需求预测与组织控制等各子系统(或称部门、环节)。这些子系统虽然各司其职,各有分工,但为了实现物流系统的总体目标,必然在工作、职能、工序、区域等诸多方面产生交叉部分,我们称之为物流“结合部”。显然,“结合部”是物流各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物流功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体现了在物质资料的链式移动过程中物流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否和谐,即“结合部”各部门间的工作是否协调,将直接影响整个物流系统的性能与效益。“结合部”在物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结合部”是制约物流系统生产能力的瓶颈

物流系统的生产能力可用单位时间内系统周转物流量来表示,它表示物资在系统中流通的快慢程度,物资以原材料、半成品到成品的形式在生产地与消费地间的流动中,必然要经过管理、服务、预测、信息联络、搬运、订单处理、采购、包装、运输、装卸、修理等各个环节与部门。环与环间的相互配合、相互衔接是阻滞流动速度的瓶颈,如果在流通过程中工厂、仓库及运输部门间不能相互兼顾。密切合作,就会出现生产出的产品或所需原料不能及时得到运输,运到的物品不能按时存贮,从而大大延误物资从需地到目的地的流通,同样,如果订单处理速度和运输速度不相匹配,相互脱节,就会造成物质运输次数的增加或物资与运输相互等待的现象,使单位时间流量减少,流通效率下降,因此在优化物流系统时,不仅要考虑提高各环节的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解决各环节间的匹配和协作,以使各业务环节能够统一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产生共生效应,以减少物资在整个流动过程中的阻力。目前,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物流系统各部门、各环节的设备水平、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各单一部门的效率提高。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条块分割,行业界限使得物流各部门间形成某种隔阂,各部门只片面追求自身效益而忽视了部门相互合作与系统发展,使得各部门间常常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内耗扯皮,严重阻碍了物流系统能力的协调,可以说,克服“结合部”这一瓶颈问题是当前挖掘物流系统潜力的一大方向。荷兰菲利普公司在这方面取得了极好的成绩,为了加速产品的流通,他们首先详细调查了当前各物流中心的布局情况,画出了产品流通和服务相关的活动流程图,在图上可以显示出定单和产品通过物流中心的情况以确定它们各环节之间存在的冲突和无效物流等问题,然后对影响定单和产品处理时间(排队、建立、处理、移动时间等)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消除各因素间的摩擦,以减少排队,降低延迟时间。全面检查原料、半成品、成品仓库水平,分析不同状态下库存水平的关系,检查库存、运输延迟时间和服务水平间存在的差距。在对以上影响物流效率的“结合部”因素分析确定之后,他们开始对现有物流系统进行改进,其具体作法是:引入JIT(准时生产)策略来衔接从订单收接、处理到取货、包装、运输各子系统;对工人进行多技能培训,以便随时进行部门间的大力支援与协调,减少额外人员;调整人机界限与接口;消除部门间的多余与无效操作;调整物流中心位置,使之靠近主要供货商库房;将订单处理和包装等领域的操作进行标准化和简单化,以减少物流中心库存,减少延迟时间,改进管理信息系统以适应新的物流形式;将物流各部门集中在物流中心一起工作,以实现各功能的协调一致。通过以上改进,菲利普公司的电子产品物流系统的性能大大提高,每天流通量由过去的900(件)到改进后的2000(件),其它技术指标也显著得到改善,如单位成本由过去的11美元降为6美元,工人劳动量减少40%,库存滞留时间由3天变为1天等。可见“结合部”这一瓶颈问题一旦解决,物流系统的生产能力就会得到极大的解放。

(二)“结合部”是提高物流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

七十年代前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有人发现,降低物流成本(或物流费用)是第三利润的源泉。第一利润的源泉(即由于降低物料消耗而增加的利润)和第二利润的源泉(即由于节约活劳动消耗而增加的利润),随着自动化、电脑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潜力几乎挖掘殆尽,而随着物流部门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在20世纪末的今天,单纯靠提高装卸效率、加快运输速度、减少库存、改进包装等部门功能也已不足以显著提高第三利润,要全面提高物流经济效益,必须从加强对物流系统化、有序化等管理方面下功夫,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求我们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对系统间各部门、各环节关系的正确处理、合理协调方面上来,只有使物流系统各部门通过有效的形式,真正结合起来,减少冲突与扯皮,形成合力,才能减少各部门间的相互推底不负责任所造成的物流浪费与损失。每年我国均有上百亿元的物资在物流过程中损失掉,这完全可以通过流通各部门间的通力协作和强化管理而得到竭止。同时物流系统间

各部门通过互相监督,实行联控、联防,可以有效地减少重大安全事故的隐患,避免不必要的人员、财物的损失,这从另一方面为物流系统经济效益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最根本的是只有有效地实行各部门间的结合,才能充分发挥系统整体的工作效率,充分利用系统的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设备使用率,促进物流的流通速度,实现规模效益。如1986年建成投产的重庆果品中心上桥果品冷库,有工作人员167人,占地78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总容量1.1万吨,是全国四大果品冷库之一,它地处重庆九龙坡区华岩西村,与重庆东站和商业、粮食两条铁路专用线紧邻,交通十分方便,他们在改革中对货主实行全方位开放、全方位服务,代办运输、装卸、包装等业务,利用交通优势和设备优势开辟了水果货场。水果批发交易市场和水果加工厂,成为一个水果流通各环节紧密结合的物流中心,吸引了各方来客,在促进果品流通、提高经济效益中发挥了显著作用。1988年实现总收人200多万元,创利78万元,人均创利0.47万元。如果其仅仅是发挥其仓储职能而不重视与其它环节的相互结合与协作,是不可能取得这一成绩的。可见“结合部”的协调程度是提高物流经济效益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三)“结合部”是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关键

物流是联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不断进行的前提条件,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作为货主的顾客服务。顾客服务是指与供应订货和使顾客保持满意而进行的有关活动的总和。某物流公司为此下定义为:“使顾客在心目中树立与本企业做生意放心的信念”。顾客服务是一项综合性活动,这可从两方面来看,首先为了使物流企业的顾客保持满意,企业各不同职能部门必须为实现这一目标同心协力地工作;其次,发展与供应者或用户之间特殊的长期关系,有助于加强物流渠道内各方关系联结为一体。物流企业各环节、各部门本着互不相干、各自为政的观点处理顾客的需求,势必引起结合、交叉区域无人过问、互相推倭,物流服务链在结合部处不能顺利延续,整体服务无法顺利进行,呈现服务状况混乱、服务秩序模糊的局面,从而严重影响物流系统服务水平的提高,损害物流企业在顾客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不利于物流系统健康、有序的发展。只有认真抓好结合部这个常被人忽视的薄弱环节,才能使物流系统由始至终地、完整地、连续地体现顾客至上、一切为顾客服务的宗旨,赢得更多顾客的青睐。当前国际上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物流公司已意识到结合部在物流整体服务所处的过渡、转接的关键地位,纷纷在自己的物流网络上建立了一系列的物流中心、物流据点,以顺利实行不同形式的运输方式、货物装卸。货物储存等物流活动的合理结合与对接,真正达到“门对门”的完整服务功能,如日本邮船公司已在海外设置了14个当地法人,积极开展业务,经营海上、陆上货运及仓库业,其海外物流据点遍布美国、加拿大、英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法国、澳大利亚、香港和新加坡等国家(地区)。这些海外物流中心或据点的主要职能就是推进在当地的揽货、仓储、海陆空联运、码头装卸、集装箱租赁、底盘车出租、船舶代替、货运代替、内陆结关货运站、船舶燃物料供应等运输相关业务。此外,现在国内外蓬勃发展的联合运输正是在物流结合部上作文章以提高物流服务质量而应运而生的,它主要在“组织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接力运输”,“为货主(包括旅客)和运输企业提供运输服务”,“促进产、供、运、销之间有关部门的运输协作。”等三个方面发挥作用。由于联运企业的积极参予.有力地促进了物流各环节如港、站、集、疏、运的衔接与配合,形成了结合部的有序发展,使货主能够“人在家中坐,收发全国货”,大大提高了物流系统的整体服务质量。

由上可见,“结合部”在物流系统处于一个不可忽视的地位,对于物畅其流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重视对“结合部”问题的研究,加强对“结合部”的合理组织、科学管理,才能有效地协调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矛盾和隔离,端正各部门在物流大系统中的位置与关系,从而产生共生效应,进行相互合作,减少物资在整个流动过程中的阻力,提高物流系统整体效益,使物流系统在保障有力、及时安全、优质服务、节能经济四大总目标上达到最优。同时,由于“结合部”涉及到至少两个子系统,通过对它的分析研究,更容易深人反映和全面掌握整个物流系统的特性。因此,对物流系统“结合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物流系统“结合部”的理论、方法与方向

由于物流系统“结合部”是由至少二个子系统结合而成的一个系统,这就决定了对物流“结合部”的研究必须以系统工程的理论为基础而展开,同时“结合部”本身又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系统,它的许多特性如多种形态、边界特性、多维管理、多元集合等不是单一的系统工程理论所能解决了的。因此还需借鉴多种相关学科与理论联合攻关,如运输学、仓储学、安全工程学、人机工程学、管理学。控制论、优化论等,最后形成一门能够正确反映物流系统“结合部”特点的并能科学指导管理工作的系统科学,这也正是目前开展这项研究的目的所在。

研究物流系统“结合部”主要采用定性方法、定量方法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有三大研究方向:

(l)物流系统“结合部”的结构分析,这是研究物流系统“结合部”的基础,只有弄清了“结合部”的结构及组成形态,我们才能对其作用机理有清楚的认识,才能对其有针对性地进行控制与管理。

(2)物流系统“结合部”管理与决策研究,其主要内容有:构造“结合部”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结合部”决策模型;运用计算机、数学等对模型进行求解等。

(3)物流系统“结合部”效用评价分析,通过对物流系统“结合部”进行分析并建立管理决策模型,运用决策模型结果对物流系统各作业环节实施管理,管理效果的好坏体现了各部门。各环节间的协调程度、结合部整体效益的发挥程度,也反映了决策模型的实用效果。为了科学地衡量“结合部”管理的效果,就需正确分析“结合部”各项指标,对其统一量化,综合评定,确定整体水平,这就是“结合部”效用评价分析的主要任务,它在整个物流“结合部”决策管理中处于把关的地位。

除了上述三大研究方向外,物流系统“结合部”研究还涉及到关键结合部的确定,人在“结合部”中的关系,“结合部”设备研制等相关课题。

三、国内外研究物流系统“结合部”的发展状况分析

“结合部”问题作为一个理论问题首先是由北方交通大学系统所于八十年代末提出来的,当时是围绕上海铁路局如何提高干线安全系统管理、站车服务系统管理、运输扩能系统管理这一课题而进行研究展开的,经过几年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北方交通大学系统所的张于心、张国伍、韩抒摈、彭宏勤等教授相继对“结合部”的概念、结构、作用、量化与评价等作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其中张于心教授对“结合部”理论的深人研究尤显重要意义。此外,军事经济学院物资系凌大荣教授等提出的ODP物流技术,其重在解决物流中的瓶颈部位的思想与“结合部”理论不谋而合,在物流系统“结合部”决策、控制的模型分析领域也出现了些成果,这主要表现在从物流综合优化的目的出发而建立的一些模型及其算法,这些模型及算法从不同应用角度、不同实用范围对优化物流系统“结合部”管理发挥了作用。另外文献及协同学、耗散理论、自组织理论等从决策技术方面为“结合部”研究开拓了思路、提供了基础支持。从目前所找到的国外文献中还未见“结合部”理论的提法,但是在物流系统的管理与决策研究中,有大量的模型与方法都是在充分考虑到各环节间的交叉、互补、约束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的,如生产物流中生产批量与库存间的关系,生产与需求变化的关系,配送系统中运输与库存间的关系等。这些模型反映了不同情况下物流系统部门间的优化结合方式,有力地充实了物流系统“结合部”决策模型研究的内容。同样,日本丰田汽车工业公司的大野耐一创立的准时(JIT)物流管理技术,以色列的Goldratt所提出的最优化生产技术(OPT,Optinmizedproductiontechnology),WilliamE.Sandman所提出的Q—Control生产计划控制技术等理论也是针对生产物流各环节中存在脱节、薄弱环节的这一情况而建立的,其目的也在于改进薄弱环节,加强环节间的相互促进与协调,提高生产物流的效率。现在,世界上许多现代化的大企业、大公司已从这些管理技术中获益非浅,如夏普公司、Sony公司、摩托罗拉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等。除此之外,西方发达国家还非常重视物流“结合部”的设施建设,如日本通过有计划地在各市区配置各种物流中心,以缓和城市交通混乱和拥挤现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①使运输、保管和装卸等项作业各理化、协调化;②提高了物资流通的效能;③疏通理顺了城市交通。美国为了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加强联合运输,于80年代中期以来开发并投入使用了公铁两用车辆(Roadrailer)和集装箱叠载列车(Doubliestacktrain)等。

四、应用物流“结合部”理论,加强物流中心建设

物流中心是各种物流结合点的泛称,或是指集中了各种设施齐备、功能齐全的物流业务团地。物流中心往往集中了处理能力很大的储存、分货、拣选、包装、装运、装卸等各个部门、各个环节或设备,通过相互配合、协作,共同实现物资的中转、再加工、存储、销售、分发等业务,促进物资的合理流通。

结合部范文篇7

一、我区城郊结合部社会治安基本现状

我区城郊结合部(主要包括城厢、北干、蜀山、新塘街道,宁围、新街镇,经济技术开发区,下同)目前约有常住人口39万,占全区人口的三分之一。流动人口42.7万,占全区流动人口的52.8%。近年来,区级各有关部门积极开展重点治乱,把城郊结合部部分治安混乱的区域列入市、区级重点整治区域,强化控制与打击力度,进一步加大街面路面巡逻力度,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有效遏制了刑事犯罪高发的势头,城郊结合部的社会治安状况总体有所好转。但是,与创建平安、打造品质之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刑事案件居高不下,治安形势复杂。据区公安分局提供数据显示,近3年来,城郊结合部社会治安刑事案发数量始终在高位运行。2012年“四街两镇一区”共受理刑事案件7163起,占全区刑事案件的52.4%。其中命案13起、两抢案件823起、入室盗窃案件3110起,分别占全区的50%、53.95%和48.62%。毋庸置疑,城郊结合部已成为关系到我区治安状况好坏的重点区域。

2.社会丑恶现象依然存在,群众反响较大。城郊结合部是低档录像放映室、卡拉OK室、酒吧、发廊、桑拿等公共娱乐场所最为集中的区域,不少经营者唯利是图,利用合法外衣掩护进行、、吸毒贩毒等违法犯罪活动,部分人群相互勾连、欺行霸市、制造事端,凶恶势力活动猖獗,直接危及当地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据区公安分局提供数据显示,近3年来,在这些区域查处案件占全区总数的52.3%;查处吸毒贩毒案件占全区总数的56.6%。2011至2012年查处的涉恶涉赌团伙人员占全区总数的50.4%。这些社会丑恶现象的泛滥,冲击着社会道德的堤坝,吞噬着人们的精神家园,给社会治安稳定带来严重影响。

3.城中村消防设施建设滞后,事故隐患突出。一是消防车通道不畅,消防水源缺乏而且水量不足;二是建筑物耐火等级低,消防器材设施严重缺乏;三是电气线路老化、乱拉乱接,加之小企业较多,存在生产、仓储、居住混杂在一起的现象。据调查,城郊结合部现有出租私房主4万多个,出租房屋24万多间,平均每户出租6间。北干街道兴议村某出租户有50间出租房,居住着80多名的流动人口。据统计,去年底以来,已发生出租私房火灾事故2起,死亡4人。其中发生在新塘街道井头王村的火灾事故中,3人因逃生不当,跳楼身亡。

二、我区城郊结合部社会治安情况复杂的主要原因

城郊结合部社会治安问题是在社会转型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是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综合反映。城郊结合部存在突出治安问题,受历史原因、地理环境和社会管理机制等主、客观因素多重影响。从我区的实际情况分析,造成城郊结合部社会治安情况复杂的主要原因是:

1.城市建设快速发展,配套管理相对滞后。在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城郊结合部地区形成了城乡交错、村企交错、农民与居民混居的复杂局面。区域内违章搭建现象严重,防火间距不足,灭火器材设施匮乏,消防隐患重重。基层管理力量比较薄弱,一些村、社区居委会事务繁杂、琐碎,有责任而无权力,发挥不出应有作用。一些新建居民住宅小区交付多年,至今未建立相应管理机构,给治安管理带来难度。

2.流动人口量多变化大,服务管理相对不足。经济发达,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遍布的商机和四通八达的交通,吸引了大量流动人员。但是,由于对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相对滞后,大量人口分散居住,流动性大,管理起来十分困难。部分出租户贪图方便,不及时申报租赁人员的基本信息,甚至根本不辨房客身份,使得出租房屋成为犯罪分子的落脚点。

3.防控体系尚不完善,治安管理存在漏洞。城郊一带存在民警责任区面积大、防控设施不完善和治安经费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卡口布局、街面巡逻、社区警务服务等工作,并制约着整个公安机关的快速反应与整体作战能力。城郊结合部的治安防范能力相对较弱,存在着一定的管理漏洞。

4.职能部门缺乏协作,影响综合治理效果。城郊结合部普遍存在“一地多主”的现象。公安、工商、文化、卫生、环保等各部门由于职权和信息限制,不能对这一区域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理。联合执法虽然可以解决执法主体问题,但涉及多个部门,难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三、加大我区城郊结合部社会治安工作力度的建议

面对城郊结合部日益复杂的治安形势,必须明确目标,完善考核;增加投入,强化保障;堵疏结合,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大人防、物防、技防力度,力争在改善城郊结合部治安环境上取得新的成效。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刑事案件发生的防范力度。一是合理制订考核目标。要改变传统的“重破案、轻预防”的考核模式,把预防刑事犯罪案件发生尤其是重大刑事案件发生,当作重要的考核内容。既要量化“控”的指标,更要激励“防”的实绩,防止考核导向上的偏差。二是适当调整警力配置。公安部门应当明确整治重点、制定整治标准,加大对城郊结合部社会治安的工作力度,遏制刑事案件的高发势头,有效打击黑恶势力和丑恶现象。在现有警力配置上,对城郊结合部作适当倾斜,确保重点治安区域警力到位,改变警务室“有室无人”的现象。三是完善监控网络设施。完善监控设施,确保监控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加快二期监控规划的实施,有效震慑犯罪分子。同时,发动各派出所、社区、村委、企业充分利用新闻媒体、黑板报、社区之窗等媒介,加强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与安全防范意识,力求避免发生重特大、恶性的案件。

2.加大公安队伍建设的保障力度。一是提升队伍素质,发挥表率作用。要充分发挥公安干警的主力军作用,认真履行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坚持从优待警和从严治警的有机结合,抓好警风建设,强化执法为民的宗旨,坚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格纪律,进一步规范民警行为,努力从源头上杜绝违纪违法问题,不断增强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二是合理增加警力编制,扩大治安队伍规模。我区公安机关作为打击犯罪和维护社会治安的最主要力量,存在着严重的警力不足。因此在警力配备上既要考虑常住人口的因素,还要充分考虑庞大的流动人口因素,建议区委、区政府能积极争取用警指标,适当增加警力配置。三是采取激励措施,提升协警(辅警)的整体素质。当前,公安的协警(辅警)队伍是一支重要的治安力量,但由于待遇偏低、职业危险性较大、看不到前途等原因,队伍很不稳定,积极性难以调动,高素质人员留不住。针对当前我区专业警力严重不足的实际,建议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在适当提高协警(辅警)工资、福利待遇的基础上,可在公安系统的公务员招聘中,适当留出一定的数量与比例从协警(辅警)中招考。同时,加强对协警(辅警)业绩的考核,不搞“大锅饭”式的平均分配,实行“奖优罚劣”,切实提升协警(辅警)的整体素质。对财政下拨的人头经费,不得移用于交通、办公、装备等其他项目,切实做到专款专用,为公安干警切实履行职能提供良好的政治和物质保证。

3.加大消防隐患区域的整治力度。一是开展消防重点整治。要把出租房消防安全管理作为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完善由政府挂帅,筑牢公安、消防、房管、安监、工商、督违办等部门与镇街、社区广泛参与的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对城郊结合部出租房屋开展拉网式检查。对检查发现的火灾隐患,要严格依法督促整改,对违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行为,要依法严厉查处。二是落实“以房管人”制度。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切实落实房东的责任,改变房东“只管收钱不管人”的现象。按照《市居住出租房消防安全技术标准》规定,出租房承租的人员不应少于6平方米/人,一间居住出租房内承租的人员不应超过10人或3户人家。同时,动员每家每户的房东至少配备一只灭火器,配备必要的逃生设施,疏通房屋内的逃生通道。对不符合出租条件的房东,有关部门应依法取消其出租资格。

4.加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力度。大量流动人口是我区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承担着绝大部分脏、累、重的工作,为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以新成立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为契机,切实加大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力度。要充分发挥村(社区)干部、管区民警、治安信息员的作用,对各种可供外来人口落脚的地方进行彻底摸排,家家见底,弄清房主以及居住人口情况,逐个采集信息,做到来有登记,走有注销,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的死角并落实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与此同时,要在解决流动人口的就业、子女就学、计划生育、社会保障、住房租赁等方面,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尤其是提供就业指引,帮助更多的人就业,以有利于减少偷、抢、盗案件的发生。

结合部范文篇8

工作目标

按照全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要求,集中精力,突出重点,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强化执法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对我区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交通秩序、环境卫生等重点整治,有效规范城乡结合部的交通秩序,解决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重点难点问题,确保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全面好转,努力营造安全、有序、整洁的社会环境。

组织领导

成立区司法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托在政工科,主任由政工科科长陈珠钦担任,成员包著姝、陈霞,负责具体工作。

责任分工

根据全区总体方案安排和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的要求,我局主要负责全区城乡结合部的各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法制宣传的组织、协调、督查工作,充分发挥部门职能,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全面好转,努力营造安全、有序、整洁的社会环境。

时间安排和具体措施

城乡结合部专项整治工作自2010年3月开始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0年3月):排查摸底,迅速启动。

1、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各种宣传形式,提高城乡结合部人民群众参与热情,大力宣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交通秩序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在全社会倡导文明意识。

2、全面及时地排查化解全区城乡结合部的各类矛盾纠纷,防止矛盾纠纷的激化。

第二阶段(2010年4月一9月):集中力量,专项整治

1、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以及可能引发的重大治安问题或群体性事件,深入推进基层平安创建活动。

2、推进交通文明各项宣传活动积极向城乡结合部尤其是流动人口、外来务工人员宣传文明交通理念,并结合单位、学校、企业、团体等行业宣传活动,积极倡导文明交通行为,积极配合公交车、出租车行业内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加大对营运、私家车等各类车辆驾驶人文明交通常识的教育力度全面提高人民群众交通安全意识。

第三阶段(2010年9月一l2月):总结经验,巩固提升。

各科处室、中心、基层司法所要认真总结专项整治的具体做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及时挖掘专项整治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推广,查找工作薄弱点,及时补缺补漏,提升专项整治工作整体实效。

有关要求

结合部范文篇9

一、整治范围

1.街道城郊结合部:

2.主要街道,公园,广场,绿化带,各类市场,各类工地环境综合整治及路灯,亮化保障;

3.各居委会农田,河塘,沟堤等环境综合整治;

4.街道范围内管控工作;

二、整治目标

根据“净化,美化,序化,亮化”的要求,扎实开展环境整治和违章建筑管控,确保达到城郊结合部环境综合整治要求。

三、组织保障

街道成立村庄环境整治和违章建筑管控领导小组:

四、整治时间

2018年11月20日-12月30日

五、考核内容

实行城郊结合部环境整治考核法:

(一)村庄环境整治考核方案:

1.书记为第一责任人。

2.各村将村干部包到各个片区,保洁员责任区划分到位上报环卫办并将村务公开栏对外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3.街道办按1-2户发放一个小垃圾桶,各村要保证垃圾桶不遗失,村民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存放,各村环卫人员每天至少收集一次并转送至垃圾中转站;

4.房前屋后无白色垃圾;草堆杂物有序堆放,尽量放置到目击范围外;拆除废弃猪圈,已改厕的拆除旱厕;未改厕的露天粪坑进行遮盖;沟渠河塘无漂浮物、无杂草,干净整洁;垃圾房垃圾无外溢;群众庭院整洁卫生,将垃圾袋装,投放到指定地点;每个村庄评选3-5个卫生文明家庭;

5.村内道路无积水、保持路面清洁;

6.长期保持村部、村民活动中心等公共场所整洁卫生,无乱堆杂物现象;

7.制定村规民约,教育引导村民积极参与,配合环境卫生整理工作,搞好自家庭内外卫生,并将垃圾袋装,投放到指定地点;

(二)违章建筑管控考核内容:

1.巡查力度进一步加大。各村(社区)和各支队要切实加大违法建设巡查力度,每天在所辖地区进行巡查,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制止违法行为,第一时间向街道城管负责人上报信息,并填写违法建设信息查报表,每日一报(当日下班前必须送至街道城管办公室)

2.督查机制进一步健全。各村(社区)书记和各支队队长每天对辖区内违法建设进行巡查,对违法建设管控情况进行督查,对各类举报,上级督查办件进行督查,督办,并填写每日违建巡查,督查情况登记表,上报街道城管责任人。

3.拆除力度进一步加大。牢固树立“只要是违建就必须拆除”的思想,各村(社区)书记和各支队要对各类(群众)举报,市容巡查,上级督办的各类违法建设,及时组织力量拆除,新发生的违法建设3日内予以拆除到位。

4.问责机制要建立运行,各村(社区)和各支队负责对执法区域内已查处的违法建设建立台账,每天巡查,杜绝出现偷建,抢建行为的发生。如对违法建筑管控不力,月度内累计发生三户以上违法建筑,未有效停止其建设的,影响城镇规划的,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一系巡查人员工作失职,失查。隐瞒不报等过失致使违建形成的,是情节追究巡查人员责任。第一次书面检查,第二次经济处罚100-500元,第三次一律予以待岗;如待岗期满,复岗后仍出现查处不力的行为,一律予以辞退。二系村(社区)和各支队管理工作不到位,致使违建形成的,视情节追究村(社区)和各支队负责人责任。第一次写出书面检查;第二次中层以上干部会议上会开检查;月度内发生三户以上违建或重大失职的,停止其职务。

结合部范文篇10

专项整治工作中,市食药监局发挥牵头作用,工商、质监等部门强化配合,各辖市区政府均高度重视,开展多部门联合行动,将整治工作推向深入。

(一)整治效果明显。目前,全市已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7885户,立案查处137件,罚没款66万元,开展食品抽检527批次。丹阳市查处1起涉嫌猪头肉非法添加案,样品已送省有关机构检验;句容市取缔无证照经营2户;扬中市查处的销售假冒饮料案引起较大社会反响;京口区立案查处食品违法案件1件,罚没款0.5万元;润州区查扣侵权仿冒食品24公斤,立案35件,结案25件,罚没款12.67万元;新区查处了1起超市销售以次充好大米案,罚没款15万元。

(二)整治覆盖面广。各地以清理无证无照、规范采购途径、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过程、加强农村自办家宴管理为主要整治内容,集中开展检查治理。结合农村整治行动,统筹开展了“两节”、中高考食品安全保障、火锅底料专项整治、生鲜乳制品现场制售调研、农村集中聚餐调研等多个专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其中,对全市103家中高考考点学校食堂及周边食品安全进行了监督保障,在7个辖市区开展了30批次的火锅底料抽样送检工作。各地结合地方行业发展实际,开展特定产业专项治理行动。丹阳市已完成对食醋企业、桶装饮用水、肉制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下一步,还将对面包、糕点加工门店开展专项整治;句容市组织开展了农村散装白酒专项整治;扬中市对养老机构食堂食品安全状况开展了专项检查。

(三)整治措施扎实。一是开展摸底调查,掌握监管底数。采取网格化责任到人方式,按区域清查。丹阳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底数基本摸清,扬中3个乡镇完成了清查名册上报工作。句容掌握了辖区内白酒小作坊、散装白酒销售的基本情况。二是规范主体资格,清理市场秩序。对中小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和业务指导,督促其落实整改,依法办理经营证照。对拒不改正的,依法查处。截至目前,已查处无证无照经营食品案28件。三是加强监督抽检,强化隐患排查。丹阳、句容、扬中、丹徒、新区根据上级要求和地方监管实际,科学制定抽检计划,组织实施监督抽检工作。四是保持高压态势,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各地依据全程治理、重典治乱的原则,对整治过程中发现的生产加工不合格食品、非法添加、伪造食品生产日期、销售假劣、标签不合格食品,无证照经营等违法行为,依法严厉查处。五是发动社会共治,指导农村聚餐。丹阳、扬中要求镇村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加强对流动厨师的登记管理,做好农村自办家宴的申报登记,规范农村自办家宴行为,保障农村集体聚餐饮食安全。已备案指导2180户次。

二、发现的问题

从督查情况看,全市农村和城郊结合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全面推进,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五小店”食品安全监管成为目前难点。由于“五小店”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且法律意识淡薄,城乡结合部小店无证照经营现象较多,处于监管空白点;有的食品经营场所面积狭小,设施、环境、卫生情况较差,逐步成为目前监管的难点;此外,校园周边食品小摊贩问题易反复。

(二)基层监管力量不足。前期,市食药监局做了大量工作,食品安全“三网”建设基本形成,但在基层落实上,有的辖市缺少专职人员,人数上存在不足,同时,基层食品协管员、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业务能力还有待提高,整体素质还有待提升,镇(街道)级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作用需进一步加强和发挥。

(三)部门协同快速反应有待磨合。当前由于食药机构调整改革正在进行,有的还没有完全到位。食用农产品的监管和流动摊点商贩的监管以及食品“五小店”的监管职责分工、具体办法都没有完全落地,基层一线在开展监管过程中,还存在矛盾和困惑。

三、工作建议

当前气候呈现高温高湿状态,食品安全的风险明显上升,各地对此应高度重视,进一步落实责任,强化监管,继续将整治工作推向深入,确保广大群众的食品安全。

(一)突出工作重点。即将于10月1日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明确要求将“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保健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添加行为和按照注册或者备案的技术要求组织生产的情况,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以及宣传材料中有关功能宣传的情况;发生食品安全事故风险较高的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表明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事项”作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重点事项,同时将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建筑工地等集中用餐单位的食堂列为餐饮环节重点单位,各地要结合工作实际,强化本地区此类品种或业态监管,掌握其基本状况,加大监督抽检的技术支撑力度,做好技术资料的汇总分析,加强市场巡查和隐患排查,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严格落实整改措施,并监督整改到位,谨防食品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