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课程十篇

时间:2023-03-14 14:08:14

实验课程

实验课程篇1

一、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又一次深刻变革。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逐步建立起顺应时代、符合省情、充满活力、富有实效的浙江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为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2.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要坚持积极、稳妥、创新、务实的基本原则。要坚持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积极进取,鼓励创新,探寻做好实验工作的有效方法;要切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确保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防止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要加强领导和指导,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创造具有浙江特色的课程改革经验;要注重研究新课程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改进工作,及时总结,为下阶段的实验工作打好基础。

二、实验工作的目标与任务

3.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目标和任务。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针对我省普通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合理设置选修课程,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尤其要保证体育与健康、艺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建立校内选课制度和学分管理制度,指导学生在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自主选择修习课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究、乐于合作的教育环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研究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新型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形式,保持正常、规范的教学秩序,初步建立起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新课程实验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建立科学、规范、公正的教科书选用制度,认真规划、积极开发新课程实施所需的课程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切实加强教学用书的管理。

——按照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制度。要加强对高中学校教育质量的监测。制定符合素质教育方向、有利于高中新课程实施、具有浙江特色的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

三、实验工作的组织实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4.调整和充实“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各市教育局分管领导和教研室主任参加的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新课程实验中的重大问题。

5.省教育厅及相关职能部门重点负责研究制定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有关政策、制度、规划、方案和指导意见;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重点负责落实国家和省的各项课程政策、计划,加强对所辖地区和学校新课程实验的组织、指导、服务和管理。

6.普通高中学校是新课程实验的主体,校长是学校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普通高中学校应成立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负责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和评估。要确立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办学理念,按规定开足开齐必修课程,合理安排选修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防止学生过早偏科;要建立行之有效的选课指导制度,鼓励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自主选择课程,形成个人发展目标和学习计划;要建立德育导师制,落实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学习生活指导;要根据课程方案的学分要求,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管理制度;要积极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选课的管理制度;要建立和完善适应新课程实验的校本教研和评价制度;要及时修订学校发展规划,调整教师专业结构,加强学科建设,改善装备条件,不断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形成办学特色和品牌。

(二)开展前瞻研究,重视政策引领

7.调整和充实“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进一步发挥教育专家、学科专家、教研人员和高中校长、教师的作用,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设计、研究、实施、指导、监控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成立“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业指导委员会”,整合力量,集中精力,研究和解决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要发挥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加大专业研究和支持力度。

8.省教育厅在各市推荐的基础上,确定一批学校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样本学校要围绕新课程实验的各个环节积极探索,创造经验,逐渐成为新课程实施的样板学校。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本地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领导、规划,建立相应组织,做好对新课程实施的调研、指导和督查,形成及时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

9.省教育厅将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本省实际,逐步制订颁布《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省普通高中学分认定与毕业管理办法》、《浙江省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建设指导意见》、《浙江省普通高中考试与评价改革意见》、《浙江省普通高中教学仪器配套标准》、《浙江省2009年高考改革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保证全省新课程实验工作有序、扎实地向前推进。

10.省教育厅将组织有关专家在研究相关文件、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基础上,制定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各学科、各模块的教学内容与难度提出具体要求,作为学科教学、学业评价、学生毕业以及升学考试的基本依据。学校应帮助教师认真领会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尽快适应模块式教材的教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防止任意增加课时、增加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要求、提早结束新课。各级教研部门、学校和教师应积极探索适应新课程目标、结构和内容的新型教学模式,寻找新课程背景下“减负增效”的新途径,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三)抓好学习培训,提高实验水平

1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认真组织教育行政干部、校长和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和政策,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主动适应新课程要求。要优化整合各类师资培训和教研机构的资源,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培训、咨询工作,努力建立由高等院校、教研部门与师训机构、高中学校共同参与的高中新课程培训体系。

12.在部级培训的基础上,建立省、市、县、校四级新课程培训体制,实现“全员、全面、全程”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省级主要负责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高师院校及教师进修院校有关教师、教研员、高中校长和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市级主要负责对所辖县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和各学科任课教师的培训;县级和学校则应结合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针对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开展研究和培训。

13.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高度重视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使校本教研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教师要增强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把新课程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学校要建立校本教研工作的规范和要求,充分发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的作用,开展灵活多样、讲求实效的教学研究活动,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高校、教研、科研部门要充分发挥学术引领和专业服务的作用,为高中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四)建立规章制度,规范运作机制

14.由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对相关教科书进行分析比较,提出教科书选用建议,再由省教育厅在征求各市意见基础上确定我省使用的教科书版本。省教育厅将加强实施新课程后全省普通高中教学用书的管理,及时颁布《浙江省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任何部门、学校和教师都不得组织征订未列入《目录》的教学用书。

15.省教育厅将制订全省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建设的整体规划,建立地方课程立项、审查、选用、评估和淘汰制度,同时建立开发、实施、评估学校课程的制度。没有通过审查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不得在学校实施。

16.省教育厅委托省教研室统筹规划、组织开发普通高中新课程资源,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新课程理念、具有浙江特色的地方性课程资源,特别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各市、县和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和本校的优势,自主开发或联合开发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的共享机制。

17.省教育厅将逐步建立与国家教育质量监测系统相衔接的全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实行基础教育质量定期报告制度。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学校要及时研究和改进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四、实验工作的保障

(一)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1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一项重大的政府行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有利于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全社会理解、支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争取社区、家长的积极配合,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形成领导重视,群众理解,社会支持的良好环境,确保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各项目标的实现。

(二)增加投入,保障经费

19.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实际需要,建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项经费,用于新课程培训、专项研究、实验推进等各项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专项经费使用的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改革评价,正确导向

20.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彻底改变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按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对教师和学校进行奖惩的错误做法,建立学生日常学习成绩、学业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建立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开发、教学能力、师生关系、校本教研等方面综合评价的体系;建立学校领导班子、教学研究、学校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综合评价的体系;要在全省电子学籍管理的平台上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规范纪录的内容、格式和标准,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为综合素质评价提供真实可信的依据。

实验课程篇2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面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继承借鉴近年来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努力构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和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使普通高中素质教育得到实质性进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培养造就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相适应的各类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目标任务

(一)实施和验证课程方案。全面实施并验证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各学科课程标准与实验教材,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为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完善提供建设性意见。

(二)建立三级管理制度。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形成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提高国家课程的执行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营造课程实施的交流平台,形成先进的课程文化。

(三)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推进教师专业成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四)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与培训制度,使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紧密结合,形成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有利于教师专业主动发展的机制,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师的整体素质。

(五)开发整合课程资源。努力提高教师实施课程和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及学校课程建设管理水平,促进学校形成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探索区域性资源整合途径,建构教育资源共享和开发的有效机制。

(六)改革评价和考试制度。立足市情、县(区)情、校情,调整和重新建立符合高中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对教师、学生和高中学校的评价改革,探索和建立由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形式,逐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学校不断发展的评价机制。

三、基本原则

(一)责任到位与通力合作原则。市教育局负责部署和组织全市实施工作,制定实验方案,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县(区)负责实验的具体组织与实施工作,在政府的统筹领导下,加强与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沟通与合作,共同制定政策,落实配套措施,协调高中教育资源共享,狠抓实验方案的落实。学校要

积极创造条件认真执行、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课程与资源的开发,形成全社会理解、支持、参与新课程建设的机制和“国家指导、省级统筹、市县组织、学校实施”的工作格局。

(二)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原则。按照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总体要求,**年秋季起普通高中学校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实验,但在课程的开设与实施等方面,要根据不同类别的学校进行分类规划、分类指导、分类推进,力争三年达到国家课程方案的规划目标。

(三)继承借鉴与开拓创新原则。要注意吸收和借鉴省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立足实际,充分考虑现有条件与可能,正确处理破与立、继承与发展、借鉴和创新的关系,鼓励自主创新,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稳步实施高中新课程。

(四)以校为本与科研引领原则。新课程实验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教师素质提高,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尊重学校,以校为本,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同时,新课程实验也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坚实的教育科研支撑,要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理论指导和专业引领,激发和调动广大教师实验新课程、探索新课程、研究新课程的热情与积极性。

四、重点工作

(一)大力营造氛围。

要充分利用政府机构、市、县(区)教育信息网、学术团体、各类新闻媒体等,向社会广泛宣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目的、任务和意义,努力营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良好氛围。学校要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建立与社会、家长的协商、对话制度,取得家长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二)强化新课程学习。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认真组织教育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主动适应新课程要求。认真学习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学科课程标准等文件精神,通过自学、讲座、座谈、研讨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和交流,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实质,提高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目的、意义的认识,增强实施高中课程改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明确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目标任务、结构和内容,正确把握新课程的特点、实施程序和管理要求,保证高中新课程的顺利推进。

(三)加大新课程培训力度。

认真组织各项培训工作,将通识培训、课程标准培训、教材培训结合起来,采取专题报告、案例分析、教师论坛、学术沙龙、教学观摩、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满足教师多元化需求,实现“全员培训”“全面培训”和“全程培训”的目标。培训工作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由市、县(区)和学校共同承担。

市教育局制定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方案,并对全市高中新课程培训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负责抓好未参加省级培训的教育管理人员、实验教师、市县(区)教研员和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的培训。

县(区)负责配合省、市两级培训,加强对普通高中校本培训和教研的日常管理工作指导,协调好相关职能部门的关系,充实师资力量,对各普通高中学校的教师在数量上给以保证。

学校负责组织教师参加省、市两级培训,同时做好校本培训和教研工作,完善以校为本的培训和教研制度,及时解决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教师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个人学习研修计划,通过课题研究、实践反思、合作交流等形式,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

(四)加强制度建设。

1、明确课程管理职责。市县(区)教育局在落实国家和省各项课程政策、计划的同时,要建立职责分明、相互协调的课程管理体系,加强对新课程的管理、监督与评价,充分发挥组织、指导、服务作用。学校要认真执行和落实国家课程政策、计划、方案,同时要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2、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学校要逐步建立行之有效的选课指导制度,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选课和制定课程修习计划,引导学生从自身个性发展需要出发自主选择、自主发展。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课程设置说明、选课指导意见,对各门课程简介、选课基本程序及不同发展需要的选课模式、学分计算办法、成绩考核方式、高中毕业要求和高校招生的相关要求等进行说明和指导。

3、建立学分管理制度。学校要根据课程方案的学分要求制定学年学分分配表,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管理制度。遵循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制定学分认定办法,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程序,规范操作过程,严禁学分认定中弄虚作假的行为。

4、建立教材选用制度。加强对实验教材使用的指导与管理,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和我市的实际情况,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认真做好实验教材的选用工作,建立和完善规范有序、公正透明的教材选用机制。

5、建立校本培训制度。学校要主动与教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合作开展研修工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和机会,教师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学习研修计划,通过课题研究、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合作交流等形式,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6、建立校本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学校要建立健全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进修体系,要认真研究新增科目以及传统科目在新课程中的变化,探索基于模块的教学方式改革,提高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能力和开发选修课程的水平。各级教研、科研部门要充分发挥专业服务和学术引领的作用。

(五)提高实施水平。

严格课程安排。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中规定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的要求安排课程,不得随意增加和减少课程门类和课时,防止学生过早偏科,避免并学科目过多。学校在按计划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年度计划,逐

步提高选修模块的开设比例。

重视综合课程。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重视新设的通用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保证开设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通用技术课程要着重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造力,加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科学之间的联系。因地制宜地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和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倡导学生积极投入、主动探究、亲身实践的学习方法,不得以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代替研究性学习。

改革课堂教学。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规范、高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的意义。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要根据新课程实施的需要,加大教学设施建设力度。学校要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场地和设施设备,建立学科资源库和课程信息中心,用好教材、报刊、网络等素材性课程资源,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发掘工厂、农村、部队、社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学校的新课程实施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鼓励校际之间共同建设课程资源,形成区域性的学科中心和实践基地学校可以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开发课程资源,逐步实现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接轨。

(六)探索评价制度。

1、探索学生评价体系。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要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个性特长和健全人格作为评价的重点,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建立教师评价制度。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将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课程执行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发挥评价对实施新课程的促进作用,努力营造实施新课程的健康环境。

3.促进考试方式改革。要建立与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方案相接轨的考试与评价制度,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探讨符合模块课程特点的多样化的考试方式。要认真研究《2009年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方案(含考试说明)》,努力促进建立有利于高中新课程实验,有利于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有利于高等院校选拔合格和优秀新生的考试评价制度。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政府成立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统筹规划和领导全市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研究制定各种政策措施,部署并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

市教育局成立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家组和学科指导小组,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专家组对新课程实验计划、方案提供政策和教育咨询,规划、管理、评估、总结、推广新课程实验经验。学科指导组组织本学科学习和执行新课程标准,进行教材研究,组织实验老师开展课程和教材的学习交流、教学观摩,发现和总结各校的先进经验,为本学科的课程改革实施提供教学提导和专业支持。

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人民政府统筹领导下,相应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本县(区)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推进工作。

各普通高中要根据学校实际,成立新课程实验领导机构,认真贯彻落实莆田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建立健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课程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机制、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和教科研机制等,逐步建立以校为本,以学生为本、体现学校个性和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制度。

(二)提供政策支持。

为保障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在我市的有效实施,实现实验的目标任务,我市将依据福建省即将出台的一系列与新课程实验工作密切相关的教师人事、经费投入、教学管理、督导评估、招生考试、学校装备等配套政策,结合本市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从政策上努力保障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加大经费投入。

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的要求,设立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项经费,用于市一级的组织培训、调研和指导工作。各县(区)也要根据当地实际,增加政府教育的财政投入,逐步完善学校办学条件,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使每所普通高中都能达到实施新课程方案所需的基本条件。

(四)倡导典型带动。

加强对基层实施新课程的调查研究,建立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的实验作用,形成在学校层面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适时组织课程改革研讨会和经验交流活动,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激励先进,以先进典型经验带动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进行,推动我市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五)强化督导工作

建立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评估监控机制和专项督导制度。市、县(区)教育督导部门应按照省教育厅制订《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阶段性评估方案》的要求,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进行专项督导和阶段性评估,及时发现解决新课程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新课程实验顺利进行。

(六)加强专业指导

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配齐配强各学科教研人员,充分发挥教研部门的教学研究、指导服务职能。市、县(区)教师进修院(校)要组织开展课题研究,重视经验总结、交流与推广,通过课题研究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市、县(区)教研人员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围绕课堂教学,加强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进行研究,切实为教师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

建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片区教研制度。加强和改进我市教学研究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工作在推进新课程实验的特殊作用,建立教研部门与学校、教研员与教师互动机制,实现全员参与的教学研究管理与活动机制,促进新课程实验目标的全面落实。

实验课程篇3

【关键词】时间表问题 排课系统 Microsoft Excel VBA 算法 排列组合

1 引言

在高校中,验课程的编排是一项十分繁重而复杂的工作,由于近些年的扩招,实验室不能完全容纳班级人数,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对专业、实验课程、学生人数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纯手工排课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还经常有出错的可能,通常都要修改三四次左右才可以将之公布给学生,既耗时又费力,种种难题难免给实验室管理人员带来极大的挑战。排课问题不仅是教学管理工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且也是运筹学中研究的一个问题--时间表问题(Time Table Problems,简记TTPS)。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并且在各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应用,计算机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其优点是能够极大地提高实验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也是实现教育信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用计算机技术开发一个智能排课系统,既可以降低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又可以节省了时间,为教学工作带来方便,利用计算机辅助手段编排课表是实验室管理实现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对于解决排课问题,相关人员已经采用了很多算法算法,如:FP-Growth关联规则算法,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禁忌搜索算法,以及多种智能算法相结合的混合算法。这些算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排课问题,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对合班的情况考虑比较少。本文在相关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提出了一个适用于我校的实验教学排课系统的设计方法,并对一些具体的问题给出相应解决方案。

2 排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排课系统就所要实现的功能而言,其结构功能如图1,该系统考虑了上课时间多样性、上课时间多变性、实验课程多样性及专业人数分组的多样性,使用了自动读取数据库管理模块信息、自动分类打印、可手动调节等动态管理。

2.1 实验课程排课规则

实验室课表安排就是根据理论课及实验课的教学计划,对一学期的每门实验课程进行规划,由于实验室人数的限制,将一个专业划分为数组,每一组是由在一起上课的部分学生组成的临时的上课单位。排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上课单位与实验课程分配的过程。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把排课问题看做是一个有约束的、多目标的、难解的组合而成的优化问题。因此在排课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以下四条基本原则:

(1)每位教师在一个时间段内最多只能进行一门课的教学;

(2)每组的学生在一个时间段内最多只能进行一门实验课;

(3)每个实验室在一个时间段内最多只能有一组学生上课;

(4)每组的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上完规定的实验课程。

也就是说,每个实验室在一个时间段内最多只能安排一个实验课程。此外,每个实验课程还必须与每组同学一一对应,并且所安排的课时数与教学计划中课程时数一致。为了使课表更加准确、合理,排课时还要考虑以下一些因素:

(1)实验课程的开设尽量安排到理论课进行完之后;

(2)尽可能使每一组的学生每天进行的实验课程趋于平衡;

(3)尽可能将实验课程安排到合理的时间,满足该专业的需求;

(4)尽可能的按照组号的顺序进行实验课程;

(5)实验课的安排应与其他教学活动时间没有冲突。

2.2 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将数据库管理模块的每个属性内容按照专业的需求性,不需要填写的属性可以空出,不用填写,不会对系统造成任何影响,如图2,完成填写,之后按下排课按键,则在对应专业的显示界面中显示这一学期的实验课程排课情况,如图3。

课表就是将专业学生、实验课程、实验时间组合成一种新的关系,课表可以用这种关系代数表示。实现计算机自动排课的前提条件是将排课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具体地,定义数个基本信息:专业信息关系:Major{M1,M2,M3,...,Mn}n个专业;课程信息关系:Course{C1, C2, C3,...,Cm}m个实验课程;时间信息关系:Time{T1,T2, T3,...,Tk}k个时间.(每个字母表示某个专业或某个课程或某个时间的所有排课的信息)定义一个产生的新关系:TimeTable{TT1, TT2,TT3,...}每个字母表示相关时段的课程信息。

3 排课系统分析

3.1 功能分析

排课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在排课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元素的层次扫描和元素从旧集合到新集合的迁移。本论文所设计的排课系统具有如下基础功能:

(1)年级专业基础数据录入功能,包括:专业名称、专业分组数的相关信息的录入。

(2)实验基础数据录入功能:录入各专业实验名称、实验代码、实验数量信息等。

(3)实验时间安排的数据录入功能:根据专业的空余时间和实验数量录入合适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4)个别实验课程进行特殊设置:如,优先级设置,连续排课设置。

(5)特殊情况设置功能:能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实验课程的排课。如:遇到节假日需要修改实验课程时间、教师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试验时间等。

(6)在完成上述信息输入后,按下排课按钮能实现自动排课功能。

(7)在自动排课结束后可以人为手动地对排课情况进行调整,提高课表的满意度。

(8)查询功能:使用者利用Excel的基本操作能搜所需的相关信息。如:任意班级实验课表等。

3.2 结构分析

本排课系统是基于C/S的环境,把排课和数据库资源管理、课表输入模块结合在一起,排课工作计划具体到各个年级专业。各个年级专业在客户机上完成自己的课程计划,再通过互联网发到服务器中,服务器选择性的根据这些排课计划完成排课,把生成的课表再发放到各个年级专业中,各个年级专业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补课、调课等。

工具的便利性和语言的伸缩性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便利和工具,却没有伸缩性和Z言支撑,许多个性化的处理动作必需要消耗更多的工夫来处理完成。因此针对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开发工具尤为关键。而本排课系统用的是Microsoft VBA开发语言,该语言容易学习,调试也相对简单,当前的计算机硬件配置也完全能满足开发的需求,因此在技术上是绝对可行的;软件方面:为了减少系统设计时环境安装的复杂性,因此选择大家都熟悉的办公软件的 Excel实现该系统,这样可以免除熟悉软件环境的过程,而且可靠性能高、成本低,完全能满足系统的需求,操作上并没有太高的难度,所以在运行上是可行性的,而且本系统的开发,主要是对现有数据的处理,及数据的各种组合形式的输出,已无技术上的问题。本系统建成之后将为今后学院安排实验课程提供很大的方便。

4 排课工作流程与算法分析

在分析其他高校的排课算法的同时结合我院的实验室课程安排情况,设计了适用于我院实验课程安排的排课算法,充分考虑到了多种情况,该算法编程容易,易于实现。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满足排课的各种规则,排出的课表较为合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4.1 一般情况排课算法分析

应用计算机来实现自动排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一如何决定实验课程次序,即优先开始哪些课程,才能使冲突的概率出现最小;二是如何为每门实验课程合理分配时间。

本系统采用优化穷举算法进行排课,首先计算出所有排课情况将众多排课情况划分优先级,先采用优先级高情况,若出现冲突,再选择其他情况直至完成排课。本系统以分阶段的形式进行排课,即把一学期分为几个阶段排课,以一周为一个阶段,即在时间上我们是按一周为单位来进行排课。将一天以两节课为单位划分成数个单元,每个单元或者被占用或者不被占用。根据数据库管理模块,读取所要安排实验课程的起始时间,即可确定第一个实验的位置,为了便于表示,我们将每门实验课程所做的实验用一串代码(甲、乙、丙...)表示,将实验代码与分组号一一匹配安排在相应的Excel的单元格中,如图3,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将Excel的单元格定义成一个结构体二维数组time_day(wk,dy)二维数组的下标wk表示所在的周,dy表示所在的某一天的第几节课,根据课程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具体时间可用一个二维坐标表示,

如(4,3)表示第四周周一的第1-2节课,此外我们在结构体里定义了两个数组class_zu(t)、class_sy(t),其中class_zu(t)用来存放组号;class_sy(t)用来存放实验代码。为了减少穷举法的时间复杂度,本系统将组号按照顺序安排设为最高优先级,即下一个组号为上一个组号加1。排课有多种情况,可能一个单元格只有一个实验代码和组号的连接,也可能有两个实验代码和组号的连接,不同情况分别有着不同的排课过程,所以需要前提判断是否已经排过实验了。其大致流程如图4,实验代码:

For wk = 起始周 To 结束周

For dy = 起始课时 To 结束课时

If 已经排了一门实验课程Then

time_day(wk, dy).class_zu(t1) = “已经排的组号 + 1”

time_day(wk, dy).class_sy(t1) = “实验代码”

flag1 = flag1 + 1

If 组号 = 分组数 Then

“组号初始化为1”

End If

If flag1 = 分组数 Then

flag1 = 0

“实验代码++”

End If

Else

time_day(wk, dy).class_zu(t1) = “组号”

time_day(wk, dy).class_sy(t1) = “实验代码”

“组号++”

If 组号 = 分组数+1 Then

“组号初始化为1”

“实验代码++”

End If

End If

Next dy

Next wk

4.2 节假日的情况的排课算法分析

本系统还考虑了节假日等特殊情况需要调节上课时间的功能,假若因某一周放假,实验课停课一周,则只需在规定的开始周设置为第七周即可,针对这种情况,本系统首要是判断规定的开始周是否为空,若不为空,则考虑节假日,并且接着节假日之前的排课记录继续进行,若为空,则正常进行循环排课,实验代码:

If 有节假日 Then

For wk = 节假后的起始周To 节假后的结束周

For dy = 节假后的起始课时To节假后的结束课时

time_day(wk, dy).class_zu(t1) = “节假日之前的组号 + 1”

time_day(wk, dy).class_sy(t1) = “实验代码”

“按照上述几种情况正常排课”

Next dy

Next wk

End If

4.3 分时进行实验情况

如图3,分时进行两种实验,针对这种情况,是因为专业分组数比较多,而另一个实验课时不多,但是为了满足实验课尽量在理论课进行完之后进行,所以将第二个实验一周只安排一个半天,第二门课的实验同样要保持每一组都要进行,这样不像前面所述的那种情况,两门课程同时进行后一门实验安排的组号仅仅是前一门实验组号加1即可,此类情况就不能单纯的采用前述的算法,即第二门课程实验的组号不能再是前一门实验组号加1,这时需要穷举出所有排列的情况,然后需要进行冲突检测,所以本系统在采用优化穷举法的基础上拓展了排列组合的算法,统计出所有的分组数的排列组合将其放入二维数组b(ai,aj)中,其核心思想是首先记录前一门实验另一个半天的组号赋给zu_jishu_shuzu1(xb1),然后将其与b(ai,aj)一一比较,将符合条件的组号赋给zu_jishu_shuzu2(xb2),最后再放入第二个实验的class_zu(t)即可。实验代码:

For wk = 节假后的起始周To 节假后的结束周

For dy = 节假后的起始课时To节假后的结束课时

zu_jishu_shuzu1(xb1) = “第一个实验的组号”

xb1 = xb1 + 1

组号++

If 组号=分组是 Then

“组号初始化为1”

End If

Next dy

Next wk

For ai = 0 To 119

For aj = 0 To 分组数- 1

If b(ai, aj) = zu_jishu_shuzu1(xb1) Then

xb1 = (xb1 \ 分组数) * 分组数

xb2 = (xb2 \ 分组数) * 分组数

aj = 分组数 - 1

Else

zu_jishu_shuzu2(xb2) = b(ai, aj)

xb2 = xb2 + 1

xb1 = xb1 + 1

Next aj

Next ai

5 结语

在以前实验室管理人员需要花费几个星期来完成实验课程的排课,运用本系统进行排课,能使实验室管理员的工作量大大减少。本实验室排课系统是基于Microsoft Excel平台采用VBA编程语言来实现,充分考虑到专业的人数的多样性、实验课程数量的多样性以及实验安排时间多样性以及可变性等问题,满足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使用要求。

本排课系统主要有如下优点:

(1)对软硬件的要求不高,研发本系统的过程开销不高,极大的程度上节约成本。

(2)本系统操作简单方便,为后续的升级留有一定的扩展余量。

(3)本系统的适应能力强,考虑因素多。

参考文献

[1]李富星.自动排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0,36(05):199-202.

[2]章玉政,李世杰,李庆男,刘甲第.实验中心排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室科学,2011,14(06):131-133.

[3]何巍.FP-Growth关联规则算法在高校排课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06):194.

[4]Minh K N T T,Thanh N D T,Trang K T,et al.Using tabu search for solving a high school timetabling problem[M]//Studies i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2010:305-313.

[5]Jat S N,Yang S.A hybrid genetic algorithm and tabu search approach for post enrolment course timetabling[J].Journal of Scheduling,2011,14(06):617-637.

[6]张赫男,绍文.采用改进的混合遗传算法求解高校排课问题[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5,51(05):240-247.

[7]马玉芳,张海娜,邵杰.遗传算法在高校排课系统中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4,23(05):112-115.

[8]顾治程,蒋艳.基于FDD算法的高校排课系统设计与实现[J]软件导刊,2016,15(01):110-112.

[9]崔妍,王权,王康,车玉军.排课问题的数学模型[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2(03):276-279.

[10]陆静.华北科技学院计算机专业实验室排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1.

[11]郑杰,周晓宏.基于VBA的辅助排课系统的实现[J].现代计算机,2014,36(19):67-70.

作者简介

过劲劲(1996-),男,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机信息处理,身份证:341224199607121338。

曲立国(1979-),男,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领域:智能控制及智能信息处理。身份证:220283197901133519。

实验课程篇4

1网络营销实验课程项目教学应遵循的几点原则

1.1导向性原则。网络营销实验课程的项目教学方案的设计要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导向,重点通过实验项目的开发与设计,培育高等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利用网络营销知识与掌握网络营销技能的能力。1.2简易性原则。网络营销实验课程项目教学的开展应项目设计的关键环节,简化不必要的实验步骤,有效整合实验室的软硬件资源,保证网络营销实验课程项目教学的有效实施。1.3目标整合原则。网络营销实验课程项目教学的设计与开展要与学院专业培养方案的目标一致,同时,还应与教育部、大学、学院、系、教研室的培养目标匹配与兼容,有效促进项目教学的目标统一。1.4科学评估原则。网络营销实验课程项目教学应用过程中,教研室成员或教学团队应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对项目教学中的各个实验板块进行系统考核,发现不足之处,及时引入控制职能,优化与完善项目教学内容的各个环节。

2网络营销实验课程项目教学的概况与核心内容

2.1网络营销实验课程项目教学的概况。在《网络营销》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课程组应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方式,设计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实验教学模块,并逐步推进项目教学。本文以石河子大学的网络营销实验教学为例,重点论述网络营销实验课程项目教学的核心内容。具体而言,本文通过引入项目教学法,将著名软件公司南京奥派公司开发的网络营销模拟软件的14个子模块分成5个子项目,以保证实验模拟的质量与进程。其中,域名注册、域名服务商、网站建设组成网站建设子项目,电子商务B2B、电子商务B2C、电子商务服务商组成电子商务子项目,网络广告、网络广告服务商、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服务商组成网络推广子项目,网络调研、网络调研服务商组成网络调研子项目,Email群发、客户关系管理组成顾客开发与管理子项目。2.2网络营销实验课程项目教学的核心内容。2.2.1网站建设子项目。网站建设子项目是网络营销实验课程的起点,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主要包括域名注册、域名服务商、网站建设3个小模块。域名注册是每个想进入互联网经营的企业或组织的必备,注册成功的域名是进行网站建设的前提,主要进行域名注册、域名查询、域名购买与域名管理工作;域名服务商主要为企业申请与注册域名提供相应的服务,主要包括域名价格管理、域名用户管理、域名知识管理等内容;网站建设模块主要进行公司网站的建设,主要包括首页模版管理、菜单管理、信息内容管理、友情链接、网站会员管理等内容。2.2.2电子商务子项目。电子商务子项目是网络营销实验课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开展实验教学的最大目的,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在线交易,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电子商务B2B、电子商务B2C、电子商务服务商3个小模块。电子商务B2B模块由产品展示、传播商业机会、查看商业机会往来、装饰商铺、客户资料管理等组成;电子商务B2C模块由商铺管理、订单管理、客户管理等组成;电子商务服务商模块主要由类别管理、产品审核管理、商业信息审核、诚信通会员管理、行业资讯管理等内容,比如阿里巴巴、天猫、京东等网站皆是这些服务商的代表。2.2.3网络推广子项目。网络推广子项目是互联网经营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活动的重要手段,也是网络营销实验课程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网络广告、网络广告服务商、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服务商等4个小模块。网络广告模块主要进行广告报价、广告申请、广告管理、留言页面等操作;网络广告服务商模块主要进行客户管理、报价管理、广告管理与咨询、效果跟踪、客户反馈等操作;搜索引擎是互联网经营企业开展网络推广的重要平台,该模块主要由搜索引擎注册、关键字购买、排名状况、统计报告等内容组成;搜索引擎服务商主要是在实验过程中模拟百度、Google、好搜等服务商的功能,该模块由客户审核、关键字开发与审核、价格管理等内容组成。2.2.4网络调研子项目。网络调研子项目是把握互联网经营领域顾客需求特征、竞争者状况、供应商情况等信息的重要手段,为网络营销实验课程的较重要环节,主要包括网络调研与网络调研服务商2个模块。网络调研不仅为制定网络营销策略提供支持,也是整个市场研究活动的辅助手段之一,该模块主要进行设计调研问卷、调研问卷、调研问卷统计与分析等工作;网络调研服务商主要为互联网企业的网络调研活动提供服务,现实互联网中的问卷星、第一调研网、调研宝等都是专业的网络调研服务商,该模块主要由调研客户管理、调研问卷审核、公告信息等组成。2.2.5顾客开发与管理子项目。顾客开发与管理子项目是互联网经营企业建立顾客关系、提高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的重要手段,是网络营销实验课程的较重要环节,主要由E-mail群发和客户关系管理2个模块组成。E-maiL群发主要是企业通过互联网将文本、多媒体信息发送到顾客E-mail邮箱,为达到传播与沟通相关信息的目的,该模块主要由E-mail搜集器、效果跟踪、模板管理等构成。客户关系管理是以顾客关系为核心的营销方式,是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策略,该模块主要由客户管理、客户分析、订单管理、数据库营销等构成。

3总结及实施项目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围绕网络营销课程项目教学这一研究主题,本文从国内外学者的文献整理与分析、项目教学应遵循的几点原则、网络营销实验课程项目教学的概况与核心内容等方面做了系统的探究式研究,能够为网络营销实验课程的项目教学提供较好的参考与借鉴。同时,在实施网络营销实验课程的项目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应注意师资队伍的建设,构建完善且交叉互补的教学团队,为项目教学提供师资保障;②应科学控制实验课程项目教学的进程与课时分配,保证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内容;③应做好学生的分组工作与团队协作工作,为整个实验项目教学的开展构建合理的实验主体;④应完善课程的考核比例,适当加大实验课程的比重,确保相应的激励措施到位。

作者:陈法杰 周春光 王润 单位: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晓娟.项目教学法运用于网络营销教学[J].新课程,2011(5).

[2]李瑶.网络营销方案设计与实施项目教学法研究[J].工业与信息化教育,2013(3).

实验课程篇5

关键词 高校 实验课程 管理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强调了教育的实用性。学校培养的决不仅仅是能考试的人才,也不是学期将要结束时突击几天,考试过关就能实现的,必须重视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我国才能培养出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一、开展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实验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并重、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管理部门应紧紧围绕不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进行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并以实验室建设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和创新的学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拓宽他们的知识体系,提高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办出特色,并充分利用实验室、实训基地,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较强的创新精神,应从如下几点做起。

(一)修订教学内容,加强实验室建设。

传统的教学计划非常重视理论教学,几乎没有实验实践教学,为此应该加快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整合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按照课程进行实验、实习的设计,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验课、毕业实习和课外实践活动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以计算机和校园网络为主要装备的计算机仿真模拟实验室群、手工操作为主的手工模拟实验群和专用实验室等,实现实验教学资源“集中管理、统一使用、共同建设”的运行模式,使之建设成为具有科学研究、实验教学、社会服务等功能的综合服务平台。

(二)改善师资和环境,做好服务工作。

开展实验教学的前提是加快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研究各教学部门相关专业的实验设备需求和使用情况,完善和建设各类实验室,整合实验设备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鼓励有企业背景和动手实操能力强的教师到实验室工作,也可以安排退休返聘的实验人员参与实验室开放的管理和指导工作。根据不同实验室、实训基地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对实验教师的工作给予准确、公平的核算,提高他们的地位和待遇,广泛调动实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学校应设立实验室开放专项基金,用于开放各类实验项目,支付实验过程中的耗材费用,实验中设备的元配件更换、设备的维护保养等费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室的科研、社会服务开放,仪器设备的共享使用费来使实验室具有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调动实验室开放的积极性、主动性。

高校还应该利用社会资源,加快与社会的联系,走产学研的道路,利用高校的技术、人才和信息优势,加强与地方和企业的合作,强化教学、科研和生产的相互渗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验管理部门一定要做好服务工作,无论在态度上还是技术上,都以教师与学生的一致好评为标准,要围绕学校的工作中心来开展,积极配合教务处进行各项教学改革,努力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服务。

二、实验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验教学作为高校培养创新型、实践型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实验过程的考核自然不容忽视,将实验开放教学统一纳入学生实践教学中,同理论教学内容一并考核,将实验成绩纳入学生总评成绩管理系统,保证实验教学得到学生和教师的重视,这个过程应由学生、教师、管理部门等人员共同参与。教师是实验成绩管理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这个过程的核心;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存在间接管理的关系,学生可以向管理部门反馈信息,教师管理学生, 又受管理部门的管理,教师是联系管理部门和学生的纽带。

(一)制定合理可行的实验项目,挖掘学生潜力。

实验课程要紧跟社会、紧跟行业的变化,是传统课程和社会实际之间的桥梁,因而相关教师必须密切关注社会与行业的要求,使得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定标准能与社会需求、行业标高接轨。为了这个目标,教师必须不断地进修,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才能把先进的理论、经验传达给学生。

实验教学的重点从传授技能向培养创新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转化,摒弃填鸭式教学方式,鼓励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索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假设和实践,积极探寻,学会通过现象分析本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自我发展和自我突破的思维习惯。

(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考核客观公正。

根据课程实验的数量、难度,给予相应的学分,规定各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最低实验学分数,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参与实验室开放教学。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丰富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先进的实验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求知欲,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发挥较好的示范作用。表现突出的可以作为优先推荐评审奖学金的条件之一,也可以、申报专利及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

实验项目和成绩能否最大程度上发挥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师。因此要以教师为本,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验项目的难以程度,实验的数量和质量,实验的成果等多项内容,认真负责的给予合理的分数,在整个实施过程中要保证客观公正。

三、结束语

建立实验室有效管理模式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不断加强实验教学技术队伍建设,强调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切入点的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才能不断完善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促进实验室的健康发展,培养出适合不同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实验课程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实验教学;实验探究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是:关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这些新的课程理念在化学教学中的有效落实,都离不开化学实验。课改中化学新教材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促使全体学生学习持续发展及有个性的发展是教科书设计的出发点,把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方法的学习,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科书设计的重点。然而,受到片面升学率的影响,在我国一些学校的化学实验教学中还不时出现用“黑板实验”、“讲实验”代替“做实验”等类似现象。如果我们的化学实验教学都如此进行,那么我们所大力提倡的新课程改革将成为美丽的肥皂泡。这些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更不利于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科学价值观过程的形成。现在,为了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新的实验教学的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笔者就新课改中的化学实验教学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1. 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探究功能 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实验教学的探究功能和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方面的作用,实验只是为了论证某个规律,使实验结论为知识灌输的点缀,把实验同教学捆绑在一起,学生体会不到自己动手后发现问题并总结出一些实验结论的乐趣,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这是实验教学的“悲哀”。它挫伤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出来的人只能适应社会继承,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化学新课程改革中把“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而“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既是科学探究的构成要素,又是科学探究其它要素在化学教学中得以实施的重要活动载体,它是联结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中介,是沟通化学科学对象与化学科学认识的桥梁。新课程改革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真正由“讲科学”、“看科学”转化为“做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从国内外情况来看,在课程改革中尽管涌现出大量的各式各样课的本,但有一个最显著的恒定的趋向是“走向实验”。

【案例1】 师生在实验中亲历挫折和体验成功的喜悦。

刘老师和同学一起按下列方案对铁锈蚀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1)将第1只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烘干,放入少量干燥剂,再放置一枚铁钉,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

(2)在第2支试管中放置一枚铁钉,注入自来水使1/2铁钉浸在自来水中;

(3)在第3支试管中放置一枚铁钉,加入煮沸并迅速冷却的自来水(以赶走水中溶解的空气)至接近试管口,立即用塞子塞紧试管;

(4)在第4支试管中放置一枚铁钉,注入食盐水使1/2铁钉浸在食盐水中。

(5)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1中,与同学交流讨论你的探究结果和结论。

在探究活动中,刘老师和同学都发现,第3支试管3天后也观察到铁钉生锈。这出乎刘老师的意料,探究活动陷入困境。刘老师就和同学分析提出了几种可能的假设:

(1)水中氧气没有赶尽;

(2)试管上的橡皮塞没有塞紧;

(3)自来水中有促进铁生锈的物质……

刘老师和同学商定课后再做实验探究,经过共同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这次由失败到成功的实验探究,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更多的感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给予足够的时间对客体进行探究,在操作中进行探索,学生才能充分积累直接经验,丰富感性认识。

2. 关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 化学实验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只有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实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意义上的“重演”,是对人类所经历的某些必要过程的“亲历和再现”,是带有创新、发现性质的学习,只有使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按照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运用科学方法对他们所不知道的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发现,才能真正促使学生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案例2】对水与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化情况的探究实验[1]

活动与探究

取几支量筒分别进行下面的实验,事先预测结果并与记录值进行比较(表2)。

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体积差异?

案例分析:如何将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科学探究教学内容,以及实验教学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以实验探究活动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是化学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

2.1 案例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是:“微粒之间是有一定空隙的”。传统教学往往是通过“5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实验来得出这一结论,缺乏探究性。

2.2 如何将这样一个实验设计成探究性试验,是一难点。当然,我们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所以明确要解决实验问题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先进行预测,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大胆的进行猜测与假象。

(1)在“明确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之后,要引导学生“制顶计划”。如何制定计划?采用什么方法来制定计划?控制实验条件时通常采用的科学方法。因此,案例中对实验按照“实验条件控制法”进行设计:体积不变,只改变物质的种类,即50ml水分别与50ml水、50ml酒精混合;50ml酒精分别与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

(2)对所设计实方案要“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加以实施。案例中“进行试验”所采用的具体方式是“测量”;“收集证据”所运用的方法是“观察”和“记录”。

(3)对所收集的事实和证据要进行整理和加工,案例中运用了“表格化”的处理方法。在加工事实和证据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解释”,并“得出结论”。案例中将“解释与结论”设计成“想一想”,使学生“观察与思考相结合”,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来获得对问题的解释,得出相关的结论。

(4)通过这样的一个设计,学生即学到了化学知识与技能,同时也学习了多种科学方法,发展了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能力。

【案例3】用微粒的观点看世界[2]

活动与探究

向盛有约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1)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

(2)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静置几分钟,观察现象,并解释。

该案例中化学认识问题是:“分子是否在不停地作无规则的运动”,并通过实验证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这一观点。通过学生亲自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

3. 加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化学课程改革的要求:将“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面向公民的化学”这一理念落实到化学教学中,就要求化学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

由于家庭小实验贴近生活、趣味性、可操作性强,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完成的积极性很高。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厨房中的化学:“如观察切过咸菜的菜刀更容易生锈”,“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用食醋来去除掉”。身边化学现象 :“吸入与呼出气体的比较试验”。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污水净化实验”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

当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任重道远,我们广大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以创新的精神投入到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实验能够有效地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实验课程篇7

开展设计性实验项目。关于设计性实验项目,学生可以自行分组,自选题目,前期让学生通过网络或者去图书馆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自己独立设计完整的实验方案。指导老师再组织学生对该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操作难易、注意事项等问题展开讨论,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反复修改方案,最终确立最佳的实验方案。然后学生进入实验室独立操作,从准备实验开始就由学生自己动手,包括前期的配置溶液、挑选仪器到每一个实验步骤、数据处理等等。在实验过程中,指导老师主要起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可以对实验方案提建议,但是要由学生自己分析和下结论,这种设计性实验能够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仿真实验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迅猛发展,给中药学实验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

目前,有些学校已开发出中药制药仿真实训操作、制剂生产质量管理实训等教学软件,采用视频、图片、动画等方式介绍部分中药剂型的生产操作流程,以及制药设备的外观结构、车间设计规范和GMP要求。目前笔者所在学校的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团队开发出的中药制药仿真实训操作系统软件,学生上课地点在电脑机房,可以通过鼠标点击进入中药注射剂生产模拟操作系统,观看全部的注射剂生产过程。这种网络仿真实验教学,可以弥补实验设备、实验场地、教学经费等方面的不足,丰富实验资源,也使学生对生产操作流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为他们以后进入企业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立完善的实验课程评价体系。目前传统的实验成绩考核多以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改革后实验教学考核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平时成绩,包括实验积极主动性、实验课堂纪律、实验操作的规范度、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报告书写和实验成败等。二是考试成绩,包括实验理论考试成绩和实验操作考试成绩。实验理论考试主要涉及一些实验室的安全守则、实验仪器名称及使用注意事项等;实验操作考试可以采用抽签、单人考、现场操作、现场打分的模式,这种考评机制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高度重视实验课。

实验教师是实验室的主体,在教书育人、资源配置、管理协调、对外服务等方面起着理论教师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现教育新知识,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因此,有必要对实验教师定期开展培训,以适应教学改革的不断需要。可以建立实验人员的在岗培训及深造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派出业务能力较强、爱岗敬业的实验教学人员进修学习,可以参加学习研讨班、到兄弟院校听课学习,也可以到企业挂职锻炼。

学校也可以引进高级技术人才,如引进知名药厂的工程师,加强生产性、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的应用性。学校可以定期与相关供应厂商联合举办新型仪器设备讲座、大型仪器设备展览或其他形式的业务培训班。

实验课程篇8

关键词:新课程;地理课堂;问题;实验;能力差

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新课程倡导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尤为体现新课程的重要性。

在五星级学校申报的过程中学校硬件设施日益完善,地理课教学已经不是传统的挂图投影时代了,我们有了完善的地理实验室。地理实验室具有普通教室所拥有的一切现代化设施,还有一些普通教室和其他实验室无法比拟的优点。学生在这样的教室中进行地理必修1的学习,兴趣盎然、主动积极。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下面就分析一下在实验室里上课,学生所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课堂纪律差,有畏难情绪

学生进入实验室,总是很难很快地安静下来,有些学生会聚在一起高声讨论,大声喧哗,缺少良好的课堂纪律。即便是一些平时很“听话”的学生,在实验教室也会表现得很兴奋,给老师的讲解、示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许多学生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如在高三复习区域地理时,实验教室后墙就是大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要求学生边观察边在自己手边的空白地图上画出大致的山脉和河流、标出一些工业区时学生表现得很不耐烦,甚至一些同学直接离开位子摸地图。当看到一些学生完成大半作业的时候,这些同学直接就放弃了这次作业。

二、动手能力差,实验习惯待培养

实验的过程没有条理,一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往往动作不规范,操作出现失误,如,在准备《热力环流》实验时,要准备透明玻璃缸、塑料薄膜、一小杯热水、一小杯冰块、两只烧杯、几支香、一个打火机、一块黑布(条件有限,一组同做一个实验),在操作过程中由于自然原因和学生操作的不规范,往往观察不到预期的效果。而实验结束后即便实验老师再三叮嘱,也会出现几张实验桌很狼藉,不是多余的实验材料没放整齐,就是一些器材没有放到指定的位置,甚至一些学生还没有清洗仪器就已经离开实验室。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不但给实验老师带来很大的麻烦,更给后面班级学生进行实验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观察能力差,存在依赖性

实验是依靠动手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当观察老师模拟实验时看得津津有味,而让学生自作时,畏首畏尾。如,在老师模拟《常见的天气系统》时,有抽动的黑板,可以模拟锋面在运行过程中天气的变化过程,学生看的时候很投入,比如过境前晴朗的太阳,过境时的下雨天,过境后又是晴朗的太阳,仿佛就像在看动画片一样。当操作结束后让学生上黑板上画出刚才的模拟图时,很多同学就傻了眼,画不出来了。更甚至有些同学自己不动手,完全依赖同组人。

对于以上所出现的问题,教师也很疑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态度不端是好奇心作祟

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有些学生进入实验室后未坐稳就迫不及待地动这动那:拉拉窗帘,拉拉移板,看看地形模型,或者直接抬头看“星空”天花板,这样易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这就要求教师在上绪论课时就反复强调实验课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明确提出学生进出实验室以及进行实验时的文明举止要求,提醒学生在这次实验中会出现哪些现象,合理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将好奇心理转化为创造性思维的内驱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素质。

二、虚荣心强

青少年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尤其是老师和自己的同学,变得很敏感。拥有自尊心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表现,但是如果没有很好地处理这种自尊,就可能陷入另一个误区——“死要面子”,即虚荣心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如果实验失败,没有取得应有的结果,会让学生觉得很丢面子,而丢面子则意味着否定自己的才能,这会让自己在同学和老师心目中的位置一落千丈,这是万万不能接受的,为了不让自己丢面子,就出现了学生害怕实验不成功而受批评而不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对于已经失败的实验,硬把无现象说成有现象,或者把错误现象说成现象,这样当然不能达到实验的目的。教师应该教育学生要有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不要照搬、照套教材上的现象和结论,要亲自观察,不要轻易放弃那些异常的现象,要积极思考,找出原因。此外,教师在实验中要经常启发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努力使学生克服爱面子的坏习惯,养成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

实验课程篇9

关键词:英国 新课程 实施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自此,在中华大地上悄然掀起了一场基础教育课程的革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整个课程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实施与教学、教材、课程资源、评价体系、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普通高中也开始进入了新课程改革阶段。2004年秋,广东、山东、宁夏和海南四个省(自治区)正式进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试验。按教育部的规划,到2006年参加试验的起始年级学生总数约占50%~60%,2007年原则上全国所有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每一个接触到新课程改革的人都会清楚地知道,在这场逐步深入、分步骤分阶段进行的课程改革中,课程实施是多么关键的一个环节。任何理想的方案,如果没有落到实处那将只能是空中楼阁。

众所周知,目前西方的许多国家都在进行课程改革。各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促进新课程的实施。本文选取的是英国的新课程实施的一些经验措施,希望我国进行课程改革的实验区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一、英国的新国家课程实施

英国是在1999年课程与资格当局(qca)向教育大臣递交了改革1988年国家课程的建议之后颁布的《新国家课程》,并且规定从2000年9月起英国中小学开始实施新的国家课程标准。

新的国家课程方案强调:国家课程是政府旨在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教育策略。它赋予所有学生清楚、全面、法定的学习权利,规定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明确学业成就的评价方式。新标准清楚地表明了学校课程和国家课程的基本理念:价值,目标,目的;同时,新标准强调要为所有的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机会,并设置了更加明确灵活的国家课程科目。

为了促进新国家课程的实施,英国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1.实施新的国家课程评价政策。课程与资格当局(qca)于2002年公布了2003年关键阶段的评价与报告安排。首先,对关键阶段未进行测验。其目的在于检测学生在该关键阶段的学习成绩状况。三个关键阶段分别面向不同年级的学生。ksi面向的是1—3级,ks2面向的是3—5级,ks3面向的是5—8级。在测验的形式及内容上,三个阶段各有不同。在三个阶段,对于处于规定最低水平下的学生以及最优秀的学生来说,对他们的评价由教师进行,为帮助教师对这些学生进行判断,qca提供有选择性的任务。关于考试的评分工作,qca给各个关键阶段均提供有评分大纲,以及如何把测试的原始分数转化成标准分数的说明。其次,教师对学生评价。这仍然是国家课程评价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与关键阶段末的测验具有同等地位。测验提供了学生在关键末时的标准成绩,而教师的评价则作为课堂教与学的一部分,涵盖了学习计划的方方面面,它考虑到了多种情境下的成绩证据,包抱通过讨论和观察所获得的成就证明。qca提供有作业评价的范例,以供教师参考。教师的评价是非核心科目以及核心科目的成绩水平位于规定的测试水平下的学生仅有的法定评价手段。再次,对成绩进行记录、报告与公布。qca要求学校记录每个学生的情况,包括学习成绩信息,其他的技能、能力以及学生在校取得的进步等信息。这些记录每年至少更新一次。关于如何给作业打分和记录进行由学校自己决定,学校要本着可管理的原则以及对未来的工作规划有用的原则来记录和保留学生的成绩。学校至少每学年要向家长书面汇报一次学生的成绩。此外,学校还要把教师的评价结果报告给数据收集中心。这些结果要在小范围内公布。

2.加强教师的培训与管理同时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近年来,为了建立更有成效的教师培训计划,以确保教师培训活动能使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得到明显的改善,英国师资培训署确立了教师培训与管理的三个基本原则:(1)对具体标准进行严格估,以保证教师受过合格的训练;(2)对参与培训的教师进行严格管理与记录,使教师培训质量得到更有效的保障;(3)制定评估、管理的政策和标准,帮助教师和学生提高教学效果。与此同时,英国教育与就业部把“全面质量管理”术语引入教师管理中,并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对职前教师教育进行改革,加强职前教师教育质量的管理。20

02年4月英国学校质量司宣布了32所试点学校的名单,这些学校从9月份开始实施为期一年的“教师减负”工程,以使教师们能更好地专注于教学工作和提高课堂质量。这些学校包括来自全国各地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和特殊学校。减负内容包括:为教师配备额外的教学助理;给每位教师配备一台便携式电脑用于上网和使用信息交流技术;减少教师一星期的工作时间;增加教师用于备课、进修和规划学校活动的时间等。在试点学校进行“教师减负”工程后,有关人员可以将试点学校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全国所有学校。

3.大规模增加教育投入。2002年7月英国教育技能部阐述了今后教育投入的目标:英格兰的教育投资在以后三年中将以6%的速度递增,从2002—2003年的450亿增加到2005—2006年的578亿英镑,使教育投资由2001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上升到5.6%。

二、我国新课程实施的现状及问题

1.新课程实施的现状。我国从2001年9月首批国家38个实验区启动以来,在各个实验区,新课程的实施都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我国的一些学者专家为了真正了解新课程实施的状况,对实验区进行了一些考察。我国新课程实施工作组织的有序与科学的管理,带来了改革的初步成效。

(1)使用者对新课程的接受与认可。这里所谓“使用者”,包括课程实施的最基层人员教师,同时也包括校长、教研员、学生以及家长。自课程改革实验启动以来,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社会新闻媒体等多方面力量的配合与宣传下,人们对新课程的了解、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校长、教研员、教师到家长,对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认同并且接受了新课程的主要措施,对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认识深刻,对课程改革充满信心,并且愿意共同协作。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对改革目前教育现状的强烈渴望,是课程改革的强大的驱动力。这种校内、校外合作的教育氛围为课程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教师观念的转变。新课程实施短短的几个月内,最明显的变化是教师观念的变化。在东北师范大学的马云鹏教授主持进行的调查问卷中深刻地体现出这一点。在“参加课程改革实验以来你最大的收获”这道题的回答中,选择“教学观念的转变”的人数高达91.6%。通过与教师座谈、访谈发现,教师的观念相对于以往,确实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学由原来的单一知识传授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学生由被动的学习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求知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转变到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由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平等的朋友;数学、语文等学科也逐渐走进生活世界……尽管观念与行为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反差,但这种变化,却让人看到了改革的希望。

2.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1)培训的内容与形式缺乏实践性。教师培训是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基本保证。新课程自推行以来,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都组织了多种教师培训,例如,2004年夏,广东省就对全省的中学教师进行了新课程实施的培训。虽然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对于课程实验的启动和前期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课程实验的推进,教师们感到更需要具体的、实用性强的培训。实验初期的培训以通识培训为主,旨在使教师了解并认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目标,意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增强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适应性与信心,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做好实施新课程的准备。但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需要深入研究课堂中的具体问题,只停留在课程纲要和标准解读层面的培训就难以满足教师的需求,他们更加需要与学科相结合的、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相结合的,能够将其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培训内容。另外,从培训的形式看,除了讲授式、报告或讲座式之外,教师更渴望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案例分析式的培训。希望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而不是作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等待着别人来评价自己的学习程度。

(2)评价制度与方法滞后。要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措施,就必然要有与之相配合的评价制度与方法的改革。社会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评价学校,学校如何评价教师,教师如何评价学生,都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课程改革措施落实的程度。笔者在走访了一些学校后发现,来自不同方面的人都关心评价制度与方法的改革,尤其在中学表现得更加突出。在笔者对一些教师、家长、校长的访谈中了解到评价对教师参与改革的制约作用,可以感受到新课程改革中的每一个不同的个体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对目前的评价方式的不满与无奈,对新的评价方式的热切渴望。校长作为学校的代言人认为,如抛开中考,真正按照课程改革的目标发展,

的确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但实际从学校发展的角度讲,不能忽视“双基”,否则会把学校搞垮,家长也不答应。家长们确实感受到了课程改革以来孩子身上发生的变化,但是他们对目前考试和教材不相配套的现状表示担忧。不仅担心现在的期末考试,更加担心将来的高考。他们普遍怀疑,按照现在这种考试方式,实验区的学生如何与全国其他大部分学生相抗衡?教师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他们拥护课程改革,但是学校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评价取向却深深地影响着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实践的积极性,他们在教育实践中表现得畏首畏尾。大家从不同角度关心评价的问题,特别是与学生的升学,教师的考核和学校的评价的关的考试。一方面是这样的考试对于学生、教师和学校还是比较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这些考试能否与新课程提出的理念与目标相一致。

三、新课程实施的对策

1.加大教育投入,同时调动多方力量参与课程实施。英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国家对教育的大力投资是保证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一个必要条件。国家只有从物质上给予了保障,新课程才有进一步实施下去的可能。但我们也应看到,对改革的推进是一个团体努力的过程,每一个角色在其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处于实施的核心地位的学校和教师,更需要课程设计与管理者的指导,使其能比较准确地了解课程的理念与方法。只要发挥课程理论者、管理者和第一线的校长、教师几个方面的作用,并使其有机结合,新课程的实施工作就能比较顺利地展开,取得好的效果。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邀请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专家、制定学科课程标准的专家讲学和指导,并同时发挥教研员、校长和教师的作用,共同学习、共同研究,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里,尤其值得强调的是各级教研员的作用,他们作为政策、理念与现实操作之间的桥梁和中介,其发展状况直接制约着课程改革实验的发展。随着新课程实施范围的扩大,将有更多的学校进行实验,坚持多方人员参与,共同开展实验工作,就可能在实验的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形成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一种新的变化,促进整个课程改革的发展。

2.开展各种针对性的培训。教师培训是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的补给线,是影响课程实施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我国目前培训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在实验进一步推进的过程中,就应尽量克服培训内容与形式方面的弊端,使培训真正成为促进课程改革实验发展的生命力。今后的培训工作,应该考虑到教师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兴趣与需要,有丰富的经历,应该更多地运用讨论与研讨的方式,辅之以讲座、报告、讲授、阅读文献等多种方法,尽量创造机会让教师参与与探究的过程,在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另外,不同科目、不同年龄与教龄的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是不同的,他们对于培训内容的需求也有所差异。因此,培训应该针对教师的学科、年龄、教龄、学历层次、所在地区等不同的个人条件与需要,开展针对性强的培训。

3.实施新的评价政策。新的评价政策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有一个质的变化。新课程强调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如何真正做到评价的多样性,注重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英国将测验成绩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放到的同等的位置。也就是说,一个学生最终的评价结果是由学术水平等级和教师评价等级结合而成的,这就避免了分数至上的恶果。而我国目前的大体情况却仍然类似于改革之前的情况。虽然,各个学校使用的教材各不相,有人教版,还有苏教版。从形式上看,我们是在实施新课程,但是,学生最终都要进行统一的考试,考试的分数决定着学生的命运。毕业班的学生靠分数的高低来选择重点非重点学校,非毕业班的学生就靠分数来决定自己能否进入重点班学习。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仅作为一个参考,作为考试分数的附属物存在。因此,笔者认为应该让教师的评价与考试分数的地位相等。这样,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多样。

参考文献:

1.陈霞.英国现行国家课程标准的特征及启示.[j].课程·教村·教法,2003(6)

2.melissa coulthard.solving the teacher recruitment crisis[j].education today,2001(2)

3.易红郡.英国国家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对策及启示[j].中小学教育,2004(5)

4.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record spending will deliver world class education sys

tem:morris pledges every penny will be spent on reform.[j/ol].www.defs.newscentre,2002.7.15.

实验课程篇10

一、引导学生的情感进入课堂

在这一点上,我首先在诗歌教学一块做了实践。诗歌教学是一大难点,在教学中,我总有这样的困惑:讲得少,怕学生还是雾里看花不明其味;但是讲得多了,讲得细了,又觉诗词的韵味就被破坏了。每逢考试,诗歌鉴赏是学生的一个难点,也就是说,一首诗歌作品交到学生手里,很难看懂,更别提体验诗味了。

在《必修四》宋词单元,我先让学生阅读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文章,选择了梁衡先生的几篇文章,如《读柳永》《把栏杆拍遍》《乱世美神》,让学生熟悉柳永、辛弃疾、李清照。以《李清照词两首》的教学为例,我把《乱世美神》这篇文章减缩了下,投影给学生看,一些细节由我口述。学生果然兴趣大增,尤其是听到李清照在与丈夫逃亡时所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时,全班齐背;听到傲骨如李清照,再困难也不找亲戚秦桧时,肃然起敬;听到柔弱如李清照,乱世中仍拼命守护文史古籍,自己却免不了陷入无法跨越的孤寂时,心生同情。这时,我看到连平常上课耷拉脑袋的同学也伸长脖子聚精会神地听讲。我就是用这种办法把学生引进课堂的。

二、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的身世

光听诗歌背景故事肯定不够,我不失时机地把词人每个阶段的代表作展示给学生看。第一阶段,无忧无虑的少女时期。我选择了《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点绛唇》(蹴罢秋千),其中第一首是学生学过的,学生一看熟悉,加上对词人有进一步的了解,兴趣高涨,不知不觉中初步体会到了词人作品的魅力。第二阶段,幸福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教材中选了《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为了避免重复,我还选了以前入选了教材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重点让学生知道,这一时期作品中出现的愁,只是相思“闲愁”。为了让未涉爱情的学生能更好理解这种闲愁,我还选了《减字木兰花》及《金石录后序》中一段词人对这个时期生活的回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词人婚姻的幸福美满。学生马上能明白:与夫君一起生活越美满,分开便越是愁苦。第三阶段,流亡南方的晚景时期。词人后期的作品,我只选一首《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这亦是学生学过的,我再点拨了一下其中对于愁的经典描写。

做完这些准备工作,学生的感情已经完全进入到了课本,当进入赏析阶段时,学生表现十分积极,讨论词中的意象很踊跃,而且讨论后的展示非常精彩。

三、指导学生把生活体验带入课堂

进入到《必修五》的学习,选入第三单元的《说“木叶”》这篇文艺随笔,我认为这是让学生学会探究语文的好时机。如《说“木叶”》这篇课文,要让学生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征,学生只有理解了文章中对“树”与“木”区别的分析,才能理解好主旨。因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先抛开课本,结合自己在生活中对“树”与“木”的联想,看看二者的区别。学生很快能反应到“树”与“叶”的一致性,而“木”与“叶”的排斥性。在此基础上,我再点拨出“语言的暗示性存在于物与物之间的关联性以及物与情之间的统一性”,学生便很能理解了。再接着讲“木叶”以及“落木”的特征也就很自然了。讲完理论,再回到课本引用的诗句,让学生好好体会各个意象所传达出的不同意味。最后,我选择了一个同样是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做出探究的题目做为拓展——“青”与“绿”。这两种颜色生活中常见,学生很容易理解两种颜色的不同。当然,学生的反应不会完全照着我的教学设计走,我还需要适当引导,如有的学生认为绿比青更深沉,这和我的教学设计不一致,我用“青丝”一词引导学生,让他们能更具体地了解到青是更深沉的颜色。

四、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积极自主探究